0

满族饮食文化及禁忌(汇集11篇)

小番茄也称圣女果,色泽动人,营养丰富。但是什么都不能多吃,吃也要吃的讲究,那么吃小番茄的禁忌都有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6655

    文章

    11

    篇1:满族的饮食中的禁忌有哪些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是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一个民族。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饮食文化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禁忌。那么满族的饮食中的禁忌有哪些?

    满族饮食忌讳如下: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工具。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不高兴。

    许多人对乌鸦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饮食禁忌有上述这些,欢迎大家登录,这里不仅有满族饮食禁忌,对于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等知识都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说要多关注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糯米的饮食文化 糯米的营养功效与饮食禁忌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糯米饮食文化糯米的营养功效与饮食禁忌

    糯米,是人类的主食之一,根据现代营养学分析,大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A、E及多种矿物质。而根据品种分,大米又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那么其中糯米又含有怎样的营养功效呢?那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关于糯米的饮食文化吧。

    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一般我们常在南方看到的较多,而在北方则多称之为江米。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是制造粘性小吃,如粽、八宝粥、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除此之外还是酿造醪糟(甜米酒)的主要原料。另外还有一种是圆糯米,属粳糯,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等。

    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逢年过节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俗。而且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也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糯米还可做糍粑:将糯米洗净后蒸熟,然后用大木棒在专制的容器中将其捣碎,再切成长条状,保存时间长,可以烤着吃、煮着吃等。

    糯米的营养功效。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出、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适宜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之人食用。

    糯米还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糯米的食用禁忌。

    宜:糯米适宜多汗、血虚、脾虚、体虚、盗汗、肺结核、神经衰弱等症患者食用。此外,糯米适宜煮成稀薄粥,这样不仅营养丰富、有益滋补,且极易消化吸收,可补养胃气。

    忌:糯米年糕无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体重过重、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的人要适可而止。

    糯米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所以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老人、儿童、病人等胃肠消化功能障碍者不宜食用,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肾脏病患者尽量少吃或不吃。

    湿热痰火偏盛、发热、咳嗽痰黄、黄疸、腹胀、糖尿病等病症患者不宜过多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彝族饮食文化的禁忌有哪些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彝族禁忌主要表现在行为禁忌、语言禁忌、饮食禁忌等方面。那么大家知道彝族饮食文化的禁忌有哪些吗?接下来请大家来寻找答案吧。

    彝族饮食文化的禁忌有哪些?小编总结如下:

    1、禁食马、骡、狗、猫、猴、蛇、蛙等肉。

    2、忌食搅拌时筷子折断的食物。

    3、拉羊到堂屋备杀时,羊突然叫者忌食。

    4、忌吃粮种。

    5、鸡跳过的饭菜忌食。

    6、忌用镰刀割肉而食。

    7、男子忌食推磨时磨轴折断的面粉。

    8、禁孕妇吃獐肉、兔肉,禁小孩吃鸡胃、鸡尾、猪耳、羊耳。禁吃鸡回肠。

    9、忌烧荞面粑、包谷粑从火塘右侧(客位方)放入取出。

    另外,彝族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彝族禁忌的起源禁忌在彝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彝族人民心理活动和信念上的传承,也是民族内部相沿积久的一种文化现象。彝族禁忌是在彝族先民巫术观的支配下产生的,源于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以上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禁忌,如果去彝族地区旅游一定要谨记这些,不要犯了彝族人的饮食忌讳,切记尊重彝族人的饮食文化忌讳。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就请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讲座吧,小编会在讲座中给大家做详细介绍,精彩内容不要错过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回族饮食文化的禁忌有哪些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外出旅游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饮食文化禁忌,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禁忌是不一样的,今天给大家讲讲回族饮食文化的禁忌有哪些,请大家仔细阅读下文。

    回族饮食文化的禁忌有哪些?小编总结如下:

    禁食猪肉,回族对这一条执行得极严格、认真而自觉。在穆斯林心目中,家畜中的猪,贪馋、懒惰、丑陋、愚蠢,在污泥中打滚,令人作呕、生厌。因此,迄今为止,一切禁忌中,首推禁猪这一条,执行得最坚决,也最普遍。同时由禁食猪肉又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发展到禁用猪皮制的皮鞋、皮衣、皮带,禁用猪鬃制的毛刷、牙刷,不用含有猪油成份的肥皂、香脂等生活用品。不仅如此,穆斯林甚至避讳谈“猪”字,把它称为“黑牲口”,或者用阿拉伯语译音为“狠基勒”。更有甚者,连“猪”的同音字也忌讳,如姓“朱”的穆斯林改为姓“黑”。出生于猪年,改称为属“黑”或属“亥”。

    回族禁食的食物,在兽类方面还有狗、狼、虎、驴、猫等.在禽类方面有鹰、鹞等凶禽。回族禁食自死之动物、动物血。这些禁忌均源于伊斯兰教的经典规定。《古兰经》明确规定:准许他们(指穆斯林——引者)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禁止他们吃自死的动物、血液以及确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可以吃。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不食自死动物和血液,在卫生科学上是有道理的,因为自死的动物和血液,有可能含有诸多病菌,吃了自然对身体有害而无益。

    总结:回族老教不吃猪肉,不吃动物的血液,不吃自死之物、不喝酒、不抽烟、不说脏话、不说谎。新教、不吃猪肉,不吃动物的血液,不吃自死之物。反刍的动物可以吃,如牛,羊,骆驼,野兔,鹿。家禽如鸡,鸭,鹅鸽子可以吃。动物的血液,自死的动物或者不是阿訇屠宰的不能吃。样貌丑陋,不反刍的,凶猛的和肉食的动物和禽类都禁止食用。鱼类不能吃凶猛的鱼。

    回族的禁忌习俗,虽然源于伊斯兰教,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有的已超出了伊斯兰教原有的含义,变成了本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

    以上是回族饮食文化的禁忌,大家都记下了吗。下期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讲座小编给大家总结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敬请大家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满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是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古代中国,有很长的一段时期是由满族人民统治的,所以很多人到现在还是觉得满族人流着的就是皇家血统。通过对民族有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的了解我们知道,满族人在饮食上是有很多的禁忌的,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满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这一景区安全知识。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满族不吃什么肉 满族有哪些饮食禁忌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不吃狗肉。满族忌食狗肉,主要与满族祖先——努尔哈赤有关。传说,努尔哈赤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慌忙下躲进了芦苇荡中。李成梁放了一把火,想要将努尔哈赤活活烧死。但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晕,火势正要蔓延到他身上时,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沾了一身水,跑过来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努尔哈赤身上的火被扑灭,但黄狗却累死了。为了报答黄狗的恩情,努尔哈赤告诫后世子孙,永不伤害狗。

    满族不吃什么肉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截至2000年,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狗救驾”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对过去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来说,狗是左右臂,是猎取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工具。满族人出猎时以狗为向导,跟踪追捕野兽。好的猎犬不但能寻踪报讯,还能直接捕获露野味。所以,满族人对狗十分偏爱,有的地方在满族姑娘出嫁时,还有把狗作为陪嫁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满族饮食文化礼仪

    全文共 214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要源自其所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下面就让小编告诉大家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有哪些吧!

    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奶子茶

    女真人生活在东北,而且是渔猎民族,曾饲养马、牛、羊等家畜,自然就知道,马、牛、羊的奶可以饮用,而且营养丰富。在《中国民俗大系·黑龙江民俗》一书中曾记载:女真以畜牧经济为主,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饮牲畜乳的习俗。这种习俗无论身份如何都饮用,甚至满族入关之后,王公大臣们还要定时饮用奶茶,称其健身强体,后来随着与汉族的沟通,茶叶的输入开始出现奶茶,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

    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茶

    唐代以前茶已从各种渠道传入东北。1300年前的唐代渤海国与中原有贸易往来,因此有茶叶输入。唐代对茶叶的管理十分严格,国家设置官员来管理茶叶的流通。金代、女真人与中原的联系较多,因此有茶叶输入,一是“宋人岁供”(《金史·志第三十》食货志);二是与内地贸易,后来由于需求量大,许多都是私贩;金章宗承安三年起设官管理,并认为茶叶是"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金史·卷四十九》),认为茶叶交易所用银钱有资助敌国之嫌,甚至不许制贩茶叶,河南等地砍倒茶树。由于金代对茶的限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很少饮茶,清代流人方拱乾的《绝域纪略》“饮食”一章中说当地人“不饮茶”。

    虽然女真人不饮茶,但也有自己的饮品近似于茶叶,每家每户都饮用。

    满族饮食文化礼仪: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影响

    满族长期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天地寒冷,其生产生活方式以渔猎和游牧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加之与中原先进文化的交往融合,许多民俗和生活习惯都不断的发展、进化,但追寻其曾经存在过的古老文明,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从肃慎到女真人,满族的先民从以肉食为主到肉食与谷物兼而食之,曾在实践中找到盐,会调剂食物的口味,并且懂得了用粮食造酒饮用,同时又不断寻找新的饮品,再加之中原制酒技术的传入,在这广袤黑土地上生活的满族先民,也有了许多自得其乐的饮品。

    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朱酒

    朱酒是满族人家自制的一种米酒,又称之为米儿酒、黄酒、芦酒等。米儿酒就是使用大黄米、小黄米制的酒,大黄米、东北人亦称之为糜子,是一种粘性的粮食,是东北的特产,早被满族人认识,并且耕种,用来食用,也可用来制酒。芦酒是指制酒的原粮用芦粟,又称之为粘高粱。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秋酒、黄酒,秋酒是指季节,秋天新粮下来之后制酒,有资料说满族春秋都制酒,仅称为秋酒并不准确,而黄酒则指的是酒的颜色,百姓自制米酒,没有过滤的办法,酒呈淡黄色,并显得很浊,现在也是这样。

    满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酒(米儿酒),据说勿吉人就开始制酒。到金代,女真人制酒已经十分普遍,有文献记载女真人“嚼米为酒”,我以为这是制作酒曲的一种办法,而《金国志》记载,金人“嗜酒好杀,酿米为酒,醉则缚之,倏其醒,不尔杀人”。金代对酒与盐、茶、铁等都是严格管理并收税,女真人制酒的传统流传下来。到了清代,宁古塔地面上的酒不仅有传统的米儿酒,还有关内流人带来的烧酒(白酒),当地人称之为汤子酒。流人的着述中多处记载,如杨宾《柳边纪略》中有“满洲烧酒曰汤子酒,斤银四分,黄酒斤银三分。烧酒家为之,黄酒多沽饮”。据有满族传统的黄酒(米酒),不仅自制自饮,还拿到市场去流通出售,宁古塔地面上不仅有烧锅生产蒸馏酒---烧酒(白酒),还有很多的酒铺。有资料记载,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城北卡伦屯就有义兴烧锅开张,并存续到1828年(道光八年)。清末的大德永、义发源烧锅都很有名气。

    酒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是饮品中不可缺少之物。无论节庆、祭祀、亲友相聚等都少不了酒的陪伴,这是北方的特殊气候及北方民族豪爽的性格所致,酒到兴致还要歌之舞之,甚至在满族人的喜宴时“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俟饮尽乃起。”(《宁古塔纪略》吴桭臣着)

    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其它饮品

    满族人有采山产品的习惯,将山中的野果采回来食用。在流放到这里的汉人指导下,学会到山中采取蜂蜜,并且食用,可用作饮料。育儿百科还选择许多植物如红菇,在杨宾的《柳边纪略》中有这样一段“红姑娘,一名红娘子,状若弹丸,色红可爱,味甜酸,子若鱼子,八九月间熟,草本,有蔀若秋葵,蕊而淡红,烹汤亦可饮。”现在本地人中还有许多人喝用红菇泡的水,说治病健身。

    在流人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中有“大小人家做黄齑汤”之说,经请教宋德胤教授,他说"这是用芥菜疙瘩煮熟后,放在炕头,汤会自然发酵,然后饮用时,再放入萝卜丝,按1:3的比例,煮成汤后饮用。“所以在方拱乾的《绝域纪略》也有"汉人(流人)惟退而自啖其炕头之酸齑水”之说。而且认为这是因为本地盐少,熬成浆后可替代盐饮用。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晒干切片当茶来饮。也有人将中药黄芪的叶子采回来晒干后当茶饮,还有人饮用山楂,切片泡水饮,可助消化,山楂亦可制成糕,还用山里的"梨与葡萄做酒,色味俱精。"这可能是东北最早的果酒,这也是《宁古塔纪略》中所记载的。

    满族的饮食文化礼仪:糊米茶

    女真人的百姓们在饮食中发现饭糊了之后加入开水,也是一种饮料,可以养胃助消化。到了清代,满族先民们就使用粟,俗称大黄米在锅里灯糊之后冲水,可以当茶饮用,后来又发展成用铃铛麦(大麦)炒糊了就成了现在的大麦茶。由于生活在东北的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都是在不断影响,又不断融合,不仅满族有糊米茶,其他民族也有,目前朝鲜族还有饮用锅巴水和大麦茶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满族饮食文化中有哪些特色主食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饮食文化一直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有很多精美菜肴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所以说很多游客都选择去满族地区游玩,那么满族饮食文化中有哪些特色主食?

    满族人大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北京市。主要从事农业。城市中,工人和知识分子较多。满族历史悠久,周秦时的肃慎及后来的挹娄、勿吉、女真族都是满族的先民。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主食品种丰富,有饽饽、煮饽饽(饺子)、米饭、秫米水饭、高粱米(秫米)豆干饭、豆擦糕、酸汤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满族面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所以又有“满点汉菜”的说法。下边简介几种有代表性的主食。

    满族也喜欢食用米粥、米饭。满族主食的最大特点是粘、凉。满族菜肴以肉食为主。其中主要有猪、羊。满族菜肴的烹饪制作,以烧、烤为主,而以蒸、炖、煮、炸为辅。

    小肉饭: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饽饽:饽饽是满语词汇。满族饽饽除用麦面做的馒头称饽饽外,还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是满族日常主要食品。春天用满族人黄米、小黄米加豆面做豆面饽饽。

    夏天用粘高粱面和小豆泥做苏叶饽饽(外包苏叶而得名),秋天用大、小黄米面、豆泥做粘糕饽饽,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酸汤子:用稍微发酵后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工具将其挤成筷子粗细的面条,荤炒、素炒或做汤面。略带酸味,吃起来比较爽口。酸汤子是粗粮细作的的好办法。

    满族点心:萨琪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主食有很多,上面详细的介绍了满族特色主食,让人们对于满族这些特色主食有了详细的了解,所以说如果想要了解这些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想要了解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那么可以登录来进行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地区旅游需要对当地的文化习俗多加了解,尤其是当地的饮食禁忌事先要了解,不要触碰到当地人们忌讳的饮食,那么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

    满族忌讳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在满族家中做客,不能随便坐西炕。狗忌。满族最突出的禁忌为不准杀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带有狗皮的衣帽。据说,此禁忌习俗源于“义犬救主”的传说。又说,狗在牲畜中智力发达,忠实主人,为猎人的好助手而忌杀之。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人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地区不仅有很多传统美食文化,但是同样存在很多的饮食禁忌,所以说要时刻关注,关注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还需要对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等知识多加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韩国饮食文化中的禁忌有哪些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称号,韩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就算是吃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哪天去韩国游玩,却不知道韩国人的饮食禁忌是会被人认为没有礼貌的,那么韩国饮食文化中的禁忌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

    一、不可端起器皿

    跟韩国人一起吃饭不可以捧着碗吃,韩国人认为端起饭碗吃饭这种行为不规矩。如果去到韩国家庭做客或有韩国客人在场,出于尊重,要记得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端起来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触桌上的饭碗,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至于碗盖,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地方,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二、用餐习惯

    韩国人用餐的习惯是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小、尽量不谈商业话题。他们认为,吃饭就是休息、享受的时候,伤脑筋的话题尽量少提。

    三、餐具的使用

    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筷子的用法:筷子只负责夹菜,而扒饭、捞汤则是勺子的专利。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当然,也不要为了省事用勺子直接舀菜哦。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满族的饮食文化的特点

    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食材有千千万万种,不同食材的搭配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美味,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人们把不同的食材进行搭配组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所产生的美食也就有了各自的特色,满族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萨其玛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加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酸汤子也叫汤子,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质松软,磨成水面,发酵成酸味。然后用特制的汤子套挤压成细条,直接下入沸水中;也可不用汤子套,将面攥在手内从手指缝中挤出。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肉食除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于东北的寒冷地区,是满族的传统食俗。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肉及飞龙肉。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食油首推猪油,又称大油。满族人好饮酒。当时满族人饮茶多喜喝松罗茶,而今新宾满族则多喜喝花茶。满族饮食禁忌主要是不杀、不食狗及乌鸦之肉。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干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淹渍咸菜,几乎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每到秋末冬初,农村家家户户房前或房后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据穴口大小,上面横放若干根园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盖上土,此即为菜窑。窑内藏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鲜菜,可保存到来年四月。菜窑上有一口,仅容一人出入,取菜时登梯上下。其式样似满族先人冬居的地穴。从窑藏蔬菜以及春采山菜,秋采山货野果,冬猎野物等现今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同满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着自然而和谐的联系。

    根据生活的环境不同,食物也是会不同的,满族主要就是靠打猎生活,所以他们的食物也是要求方便一些就可以了。中黄犬救主的神话故事有关。这种禁忌,始终在东北满族家庭中传无变易。

    上述这些就是满族饮食文化的特点,让人们对于这些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想要了解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等知识,那么可以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