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回族

回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回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回族问题。

分享

浏览

5723

文章

97

回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回族的三大节日,此外还有阿述拉节等传统节日。

回族的三大节日简介

1.开斋节:开斋节又叫肉孜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最为盛大的回族的传统节日。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后,回族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2.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在伊斯兰历年的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也是回族穆斯林赴麦加朝勤的第三天。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举行宰牲仪式。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3.圣纪节:纪节,亦称圣忌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活动一般在清真寺由阿訇主持。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旬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兹行和功绩。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伊斯兰教教历(伊斯兰历)的3月12日穆圣的诞生日和逝世日,也可以在教历3月内任何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的节日是什么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斋月等。

名称来历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

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民族分布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981.68万人(200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以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区最多,占其总数的60.75%。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少。从南北来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区,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较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56个民族中,回族按省区市显示出的人口分布离散度仅次于汉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这表明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有哪五种习俗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方面习俗,均多有宗教色彩。

1、服饰:20世纪70年代前,回族中青年男子夏秋季穿白色对襟汗褂,外套黑色马夹。冬季穿斜襟无袖棉上衣,前身缝一大口袋,绣有花卉图案。外罩棉短褂、皮短褂或皮大衣。

2、饮食:回族以面食为主,食牛、羊、鸡肉。日常主食有面条、面片、拉面、蒸馍、锅盔、烙饼、米饭等。

3、住行:回族以自然村聚居,每户有庄廓小院。一般平民住土木平房,一些富户住高墙大院、全木结构平房或楼房。

4、婚嫁:回族青年结婚基本由父母包办,建州后,逐步革除早婚现象。

5、丧葬:回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椁,不穿新衣,不用陪葬品。丧礼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回族是较为特殊的民族,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语言、民俗节日等。这些都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这也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瑰宝。那么回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圣纪节就是回族人民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回族人不吃猪肉原因如下:1、与宗教信仰有关,2、认为猪的生活习性不好,是不洁之物,3、与猪和回族人祖先的历史传说有关。

我们中国有56个名族,每个名族都有自己信仰和喜好。可能大家都知道回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回族人其实是不吃猪肉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与宗教信仰有关:众所周知,回族大多都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而《古兰经》里有这样一种说法,穆斯林信徒在饮食中有三大禁忌,第一,不吃自然死亡的动物,都是吃现宰杀的动物,就算是碰死撞死的也不行;第二,不吃流出的血液;第三,不吃猪及非诵安拉之名宰杀的动物和酒。

2

猪的生活习性,符合回族所谓的“不洁之物”的所有特征:猪的形象大多都是好吃懒做,又丑又笨,而且猪圈都是非常脏乱差的,猪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回族人在生活方面要杜绝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等,猪的脖子非常不灵活,上面只有一根筋控制着,所以猪不能回头也看不到天。但回族人讲究回心转意,所以猪的这种特性违背了回族人的生活习惯。

3

与猪和回族人祖先的历史传说有关:回族人们不吃猪肉的主要原因是信仰。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如果你还没有去过回民餐厅,那么我就要友情提醒你一下了。到了回民餐厅之后,记得千万不要问有没有和猪肉有关的菜肴,搞不好还会把你轰出店去,会误以为你是去捣乱的。希望其他信仰及其他民族的朋友们能对这些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让我们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4

回族对于猪的禁忌尤其严格,不仅忌食猪肉,而且对其它民族盛过、做过猪肉的炊具、碗筷、器皿也不用、不接触。

5

有人甚至连“猪”字也厌恶提起,问起属相、属猪的便以“属黑的”代之,更有甚者,回民中有姓朱的,因朱与猪音同,而改为姓黑的。在一些回族家里,不仅以猪身上东西为成份制成的药物不用,连猪鬃、猪毛的刷子、猪皮衣物、鞋也不用。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有什么节日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拥有这么多民族同时也就融合了这么多民族风俗习惯和地理人情。因为民族不同自然很多风俗也就不同了,下面就来一起欣赏下回族有什么节日

操作方法

1

回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2

开斋节:

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3

古尔邦节: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4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5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

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特别提示

虽然更俗习惯不同,但是少数民族的习俗也是经过上百年流传下来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哦。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为什么不能鞠躬?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伊斯兰就认为人和人事平等的,不能向除安拉以外的任何物鞠躬和磕头,人也没有权利接受人的鞠躬和磕头,包括父母与儿女之间也没有鞠躬磕头!

虽然千百年来回族扎根中华大地,与中华文化不断融合,但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信仰原则前提下形成的特有文化,她既不同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又有别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汉文化。回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伊斯兰就认为人和人事平等的,不能向除安拉以外的任何物鞠躬和磕头,人也没有权利接受人的鞠躬和磕头,包括父母与儿女之间也没有鞠躬磕头!

回族丧葬礼仪源于伊斯兰教。“我们来自安拉,我们必回归于他”。所以伊斯兰教认为人去世是回归真主那里。礼仪主要包括“洗、穿、站、埋”。洗即洗埋体(洗尸体);穿即穿尸衣(白布裹尸);站即殡礼(为亡者祈祷);埋即入土。

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是安拉由泥土所造,亡人(尸体)入土为回归本源;三天之内入土为速葬,有条件越早越好;薄葬即不大操大办,丧事从简。同时,薄葬、速葬、土葬是伊斯兰对丧葬的信仰要求。

“叩首”是穆斯林崇拜安拉(真主)的拜功仪式,属于最神圣、最崇高的礼仪方式,它只能用于在礼拜安拉的礼仪中,其它任何仪式、场合都不允许给安拉以外任何人或物“叩首”。这是伊斯兰信仰的核心和原则。

汉俗丧葬中有放鞭炮一说,他们相信人一旦死去灵魂就变成了鬼,鬼不能住在家里,故有放鞭炮祛除恶鬼之意。而伊斯兰教认为,人死是复命归主,灵魂回归真主;身体是载体,死后尸体回归土地。回族丧葬习俗与汉俗理念完全不同,故回族丧葬礼仪中不宜放鞭炮。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开斋节的由来

全文共 2515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大尔代)节、宰牲(古尔邦)节、圣纪(圣忌)节。其中与维吾尔等民族重视“古尔邦”节相比,回族更重视开斋节,她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其他民族称其为“回民过年”。回族开斋节是怎么来的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回族开斋节的由来介绍吧。

开斋节的文化内涵

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宗教大集会,穆斯林从各方聚会在一起礼拜、祈祷、记念真主,互相问候、关怀和友好。

开斋节是伊斯兰宗教节日,必须以伊斯兰方式来庆祝。活动的主题当以记念真主和学习先知为主题。尔德节不是民族文化节日,因此阿訇不允许将尔德节降格为一般、地方或少数人的娱乐活动。阿訇解释,民族节日活动的目的是寻求欢乐、节日休息、互相送礼、借机吃喝。而尔德节日的主题则必须以崇拜真主、记念穆圣为核心内容,否则就是伪尔德节。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么,伪尔德节就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引向正义,而是引向错误,引向罪恶。因此那种偷梁换柱式的伪尔德节,穆斯林是坚决反对的。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珍贵日子。节日里,每个穆斯林都有幸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以提高个人品性和道德修养,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获。

开斋节也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开斋节应当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遗忘的老人、亲友、孤寡和穷人。由于穆斯林是祈求真主赏赐恩惠,所以首先应当感赞的是真主已经赏赐人们的恩典,并以自己富裕的条件和施舍给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质帮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过一次成功的尔德节日,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在真主的绿荫下提高一个精神阶梯。

回族开斋节习俗

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旷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以后相沿成俗。

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履行这种交纳课税的义务,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菲土尔”钱。回族群众一般都自己愿意履行这种义务,否则就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

开斋节时,成年回族穆斯林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千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祖坟念锁儿(《》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一般中年妇女在家待客,年轻夫妇、未婚婿要带上礼物,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佳节举行婚礼。节日期间回族的小辈要上门给长辈拜节。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还举行叼羊、赛马、射箭等活动。节日时的马也与平日不同,马身上扎满红色布标,马鬃和马尾上用红色绸束上几团野鸡毛;马鞍和套头的皮带上,系满各种花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辽宁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要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摔跤、扳手腕,拧指头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回族开斋节的由来

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这一月,回族等穆斯林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棗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回族从第一天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和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棗清真寺,节日里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个毯子和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动向西方跪成很整齐的行列。立即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会礼中,放眼望去,白帽耀眼,犹如一片银河。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匐带领游祖坟,念锁儿(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撒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相互拜节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札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作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更增添节日气氛。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辽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喜欢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仓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唱花儿、摔跤、扳手腕、拔腰、拧手指头、打扑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开斋节时间_回族开斋节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

全文共 3123 字

+ 加入清单

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赶回家中。那么2018回族开斋节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下面小编为你解答。

回族开斋节时间

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伊斯兰教有其本身历法,以月球环绕地球的运行来计算,亦即是阴历。与中国农历不同,它没有用闰年来调整与阳历的同步关系。伊斯兰历第九个月称为"莱麦丹",就是教徒守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个月,因此有时在冬天出现,有时在夏天,今年由阳历六月二十七日晚开始。按照目前的日出日落时间,教徒需由早上约四时二十分起守斋,至傍晚约七时十分才可吃简单清淡的晚餐。

开斋节节日习俗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过年”。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众聚会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穆斯林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有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回族斋月介绍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叫“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入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回民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开斋节的文化内涵

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宗教大集会,穆斯林从各方聚会在一起礼拜、祈祷、记念真主,互相问候、关怀和友好。

开斋节是伊斯兰宗教节日,必须以伊斯兰方式来庆祝。活动的主题当以记念真主和学习先知为主题。尔德节不是民族文化节日,因此阿訇不允许将尔德节降格为一般、地方或少数人的娱乐活动。阿訇解释,民族节日活动的目的是寻求欢乐、节日休息、互相送礼、借机吃喝。而尔德节日的主题则必须以崇拜真主、记念穆圣为核心内容,否则就是伪尔德节。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么,伪尔德节就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引向正义,而是引向错误,引向罪恶。因此那种偷梁换柱式的伪尔德节,穆斯林是坚决反对的。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珍贵日子。节日里,每个穆斯林都有幸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以提高个人品性和道德修养,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获。

开斋节也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开斋节应当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遗忘的老人、亲友、孤寡和穷人。由于穆斯林是祈求真主赏赐恩惠,所以首先应当感赞的是真主已经赏赐人们的恩典,并以自己富裕的条件和施舍给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质帮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过一次成功的尔德节日,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在真主的绿荫下提高一个精神阶梯。

开斋节历史起源

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10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济穷人”。

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道“塞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来年幸福。

文献记载,尔德(Eid)这个阿拉伯词语由“阿达”(Aada)这个词演变而来,原意是“返回”,演变为“聚会”,所以,穆斯林将开斋节的礼拜称为“会礼”。

“会礼”是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确定的宗教节日礼仪。根据《圣训》阿纳萨的传述,先知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后,发现那里的人继承蒙昧时代习惯,有两个崇拜偶像的民间节会,其场面十分壮观。穆罕默德说:“我来这里时,真主启示我,要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节会将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宰牲节),一个是结束斋戒的日子(开斋节)。”

伊斯兰学者谢赫·艾哈迈德·巴纳解释说:“这两个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宰牲节和开斋节是真主降示的启示所规定的合法节日,是真主为他的仆人选择的吉庆日。穆斯林遵守这两个节日,标志着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两项获得圆满成功。这两个日子,真主给完成朝觐的人和完成一个月斋戒的人无限量恩赐,同时对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时代的两个节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运气。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有理智的人应当思考其中的奥秘。”

从《古兰》教导中可以看到,穆斯林一年中的这两个“尔德”(节日),的确与任何民族的节日习惯都很不相同。《古兰》说:“我为每个民族制定一种贡献仪式,让他们有所遵循,绝不是让他们为这事与你争论。你应当召唤众人来崇拜你的主。你确是在正路上的。”

伊斯兰另一经典《圣训》记载,先知未穆斯林指定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每星期的主麻(聚礼)和两个一年一度的尔德节(开斋节和宰牲节)。穆斯林在这三个节日里定时“返回”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集会,以叩拜和敬畏真主,从而获得真主许多倍的回赐与恩典。穆斯林认为,从真主启示和先知教导而来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导。两个尔德节和每周主麻的定制遂成为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

全文共 1778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吃猪肉?

回族不吃猪肉因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中国共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都是穆斯林。穆斯林不吃猪肉,主要是来自安拉的禁令“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

穆斯林不吃猪肉,根本的原因是信仰,对安拉的命令绝对忠诚,深信至大的安拉对他的奴仆仁慈和爱护,许多禁止的行为,例如禁止吃猪肉,必定有许多超越人类思维理解的智慧和恩惠。安拉对信士是至仁、至慈、至爱的,禁止我们的行为,必然是防止人们受害,也是对信士忠诚的考验,例如老师禁止学生抄袭和作弊,母亲不许儿女说谎和偷懒,听话的孩子表现了忠和孝,锻炼成为好人品,终生受用不尽。

回族

回族服饰历史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唐宋时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来的 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这是回族的先民。这就看出,当时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不同,是有自己特点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记载得更明确:“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 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可见他们当时穿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佩戴 戒指,使用金银器具等。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 周辉《清波别志》说:“层檀, 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 缠头。人之言语如大食。” 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开始向 民族服装发展。但是,到了 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的服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和限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让回族人民着汉装,这样,回回民族开始形成的服饰习俗就不能很快得到发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 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 雍正初年,山东巡抚陈世宫和署理 安徽按察司鲁国华等地方大员向清廷上疏,对回民的服饰、信仰等横加指责、干涉,妄加罪名,说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设立礼拜……”因此,他建议:“请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应礼拜等寺,尽行禁革。……戴白帽者以违制律定拟。”

这样,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了西域民族的影响,又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饰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汉装,而把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坚持和保留了下来。如清代 袁大化《 新疆图志》记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人门必解履。妇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说“惟寺中礼拜,戴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头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的搭盖头等,这都是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

回族不吃猪肉其他原因:

一、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等方面都用"猪"字形容。就连我们周围的有些人,在说某个人太笨的时候,也都开玩笑似的说"某某人太猪了。"

二、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

三、性恶无常。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连所声猪崽也照食不误。一般动物,即便小鸟也会与饲养它的人建立某种感情,义犬救主等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猪却有时连饲养它的人的婴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现象,其性较之虎狼有过之而不及。

四、乱伦交配。幼猪一旦到发情期,有的会同生养他的母(公)猪交配,繁衍后代无上下、尊幼之分,在一般动物中也鲜有此事。

还有,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们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这也是穆斯林们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

猪肉,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医就知道,一个病人病重的时候,医生说:"回去炖点牛肉,羊肉补一补。"你见过医生让吃猪肉的吗?猪肉是败肉类,身体不好的吃了能把人吃死的。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音乐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音乐是每一个文化的传承形式,只要通过简单的音乐旋律,节奏或是人声就能表达出你所想展现的情感。毕竟人在没有语言的时候就懂得了通过音调高低表达思想了。回族音乐作为研究回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回族的音乐文化吧。

回族音乐是随着回族的产生、发展而传播、推广的。研究回族音乐不仅要研究回族的历史发展,而且要研究伊斯兰教,从中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更好地分析和研究信仰在回族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作用,充分发掘回族音乐的潜力、魅力,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回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研究回族音乐,先要溯本追源,研究回族的历史;还要研究回族的宗教信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对回族音乐的产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回族也大量地吸纳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些精华,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因此,回族音乐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载体,伴随着伊斯兰音乐的发展而发展的。

回族的音乐主要属东亚乐系,部分曲目属波斯阿拉伯乐系。一般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大类。民间音乐按其体裁分类为:山歌(花儿)、小调、劳动号子、宴席曲、叙事歌、儿歌等。花儿是回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也是非常受喜爱的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在回族人生活的区域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回族的文化既具有伊斯兰文化特征,又具有华夏文化的特征。而音乐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回族的音乐文化就与众不同,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民族性,这是回族音乐的第一特征。

不同地区的回族音乐又有所差别,既有回族音乐文化的共通性,又融合了当地音乐的独特性,这是回族音乐的第二特征。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活动中自然形成了宗教音乐,回族宗教音乐由宗教和民间两部分构成。伊斯兰教往往为了宣扬其教义,吸引信徒的注意,常常也会在音乐中加入宗教的元素,来想方设法宣传本教。宗教音乐在回族的民俗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位置,回族在宗教活动中要求声音洪亮、甜美,一般不能使用乐器。

在宗教活动中,宗教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五时礼拜的阿赞、开斋节、古尔邦节、结社及斋月中的索里瓦帖,为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而诵念的讨白,为埋体入坟所奉行的仪式者那则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场合便会有不同的曲调。经歌所采用的合赞、领赞、领诵、独诵、合诵、分诵,曲调简洁、动听,给人以美得享受,应该已经属于音乐的范畴,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

经堂音乐从属于宗教之中,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依附于宗教而被沿传至今。阿訇们为了传播伊斯兰教,宣传伊斯兰教,也为了方便记忆,会结合当地民间音乐,创作出经堂劝化歌,通过这种吟唱,可以反复地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勉励自己,坚定自己的信仰,以起到宣传和教育的效果。

经堂音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平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进行有效教育,通过讲瓦尔兹(WAZ)进行及时宣传;第二,把古兰经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进行加工整理,变成通俗易懂的内容,并配上优美的曲调进行诵唱传送。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古尔邦节由来 回族古尔邦节的叫法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古尔邦节由来与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向真主安拉献祭自己儿子的故事有关,安拉被易卜拉欣的忠诚所打动,用羊代替了易卜拉欣儿子的献祭,后来“献祭节”被流传下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古尔邦节。

回族古尔邦节由来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重大节日,我国回族人也过此节,而回族古尔邦节的由来与穆斯林所过的古尔邦节一样,与一个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献祭自己儿子的事迹有关,易卜拉欣的忠诚打动了真正安拉,最后用羊代替了儿子的献祭,所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献牲节”。

回族古尔邦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的“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我国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

展开阅读全文

昆明有哪些少数民族?人口多的竟是回族?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云南昆明,享有“春城”的美誉,是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昆明也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有26个民族。那么,在昆明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在这26个民族当中,分布率肯定有高低,你能从现有的猜出昆明的少数民族中哪些民族人口最多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

彝族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彝文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学术界争论较大,有学者认为,古彝文的历史可以追朔到7000年以上,另有学者发现,古彝文与三星堆文字有许多类似,具体情况还有待深究。

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语言: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回族群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白族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你可能也喜欢:

细数保山少数民族有哪些

盘点云南少数民族有多少个?

贵州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云南没有的少数民族是哪四个呢?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油茶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滇东北一带,每当尊贵的客人光临回民家庭,好客的主人除递上浓酽的烤茶,还要端来热气腾腾的油茶为您解乏提神,这种油茶,北方称面茶,滇东北一带则叫油面。说它是茶,因为油茶最初是加少许茶叶的,现在则较灵活,有的加,有的不加。油茶是回民群众中最常见亦最受欢迎的一种普通饮汤,但在做法和味道上则有南北之分。即北方回民食咸油茶,南方回民喜喝甜油茶。

先说北方咸油茶。回民喝油茶,古已有之。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明朝养生家黄正一《食物绀珠》两书均对回民油茶作过介绍:“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滚,用面粉炒黄搅之,佐以椒盐葱桂之类,以凝冷成团。每摘少许,煎汤饮之,冬日最宜,体温而适口。”这与现在制油茶的方法大同小异。即先将适量羊油切碎熬化,把面粉炒成桔黄色后搅入熬化的羊油中,拌匀入碗待凝结成油坨以备食用。食用时,将“油坨”削成碎末倒入开水中,调以盐、醋、味精、芫荽、葱花、姜粉等,煮成汤状便成油茶。这“油坨”可短期保存,且便于携带,可随吃随削,冲水即喝,昔日船工、脚夫、窖工皆常备用。

展开阅读全文

临夏回族砖雕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临夏回族砖雕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当地的寺院庙观、馆舍建筑及民宅的山墙影壁、大门通道、屋脊栏杆等处,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砖雕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临夏回族砖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年间就已产生,到了明代,工艺发展成熟,能工巧匠辈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湛细致,构图严谨典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1980年,在临夏县南龙发掘出一座金代砖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墓内出土了大量的砖雕作品。其中的《龙腾图》、《仕女图》、《飞天》等,虽然雕刻技术不如现代精细,但所刻的人物、动物、花卉图案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在临夏市的一些建筑物上,丰富多彩的砖雕几乎到处可见了,而红园和坐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艺术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名家高手的佳作,显示了临夏砖雕艺术的独特风采和精湛技艺,因此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博物馆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博物馆

回族博物馆是中华回乡文化园的文化支撑和艺术精髓所在,是经过国家文物局正式核准的我国唯一以回族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建筑造型与装饰借鉴了伊斯兰优秀建筑的经典风格,将现代气息与古老传统完美结合,凸现了中国回族二元一体的伊斯兰文化风韵。其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占地六千平方米,内置六厅(五个展厅、一个演播厅)四室(保管室、办公室、接待室、交流室),具备陈列展示、收藏保管、研究交流、接待参观四大功能。

回族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中国回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伊斯兰文明进程、中国回族的形成与独特的文化习俗、回族与时俱进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等五大专题,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寓教育性于观赏性之中,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回族历史文化系统陈列展示的空白,推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景点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饮食礼仪和禁忌,那么大家知道回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吗?回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下面请大家来寻找答案吧。

回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小编总结如下:

1、回族的禁猪习俗,猪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

2、回族禁食自死物及其他习俗,回族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猪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禁食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诵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等。

3、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4、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

5、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回族对可以食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鹑、兔等畜禽,也要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形成了宰牲定制,即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在元代,成吉思汗开始制定了一条重要的禁令严格禁止用断喉法杀羊,凡宰羊必须按蒙古族的破腹法宰之,违者要处以死刑。到了元太宗窝阔台和元世祖忽必烈仍然坚持这条禁令。

另外,回族对食海里的动物也有很多讲究,不吃形状不端的水族鳞蚧、螃蟹、鲂鲨、鲸、鳘等,不吃那些食小鱼的大鱼。要吃有头有尾、脊有刺、腹下有翅、身上有鳞的鱼。如鲤、鲫、草、链等鱼。对这些鱼类吃时也不屠宰,认为鱼的血气在水,离开水,血气之性即无,更重要的是穆罕默德曾说过:“我们可以食用两种非屠宰动物:鱼和蚂蚱。”回族一般不多吃鸽子肉,传说鸽子保护过穆罕默德,所以回族当中有“吃鸽子肉要用金刀来宰”的说法。

以上内容由调查整理,还望大家采纳。如果各位还想知道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就请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小编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有哪些礼仪习俗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里的一个,它是少数民族里面人口比较多的。也是分布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民族。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通过对民族有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的了解我们知道回族是有很多的礼仪习俗的,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回族有哪些礼仪习俗。

1.见面礼

回族见面要行礼,一般晚辈对长辈、幼者对长者、夫对妇、教众对阿訇、客人对主人、乘骑者对、少数人对多数人先道“色俩目”,“按色俩目库木”意为:“求真主赐予你们平安”也可意为:“你好”。回应者应说

“唔库色俩目”意为:“求真主也赐予你们平安”也可意为:“你好”男女之间见面不握手、只是相互说色俩目表示相互问候不管男和女、男和男、女和女之间不可以相互鞠躬、只有微微欠身表示相互之间的敬意即可。

2、待客礼

(1)回族人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当家里来客人时,要走出大门外去迎接。但是对于我们当别人问起我们比如(什么商品存放在那个仓库、入库提货程序是怎样的)我们要做到和蔼可亲、为别人介绍和指引

(2)在和回族进餐时要用右手、慢慢吃。这样表示对回族的尊重(3)在请别人动筷子吃饭时要说“请口道”

3、礼拜礼

(1)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即向西),礼拜时礼拜人的视线内不能过人及动物,墙面上不能悬挂有鸟类和人物塑像的挂画或贴画,地毯上不得有人物、鸟类及各种动物的画面

(2)礼拜人在起拜后不的以任何理由打扰。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饮食的禁忌有哪些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了解民族有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我们可以知道回族是有很多的饮食禁忌的,回族在饮食方面是有很多的讲究的,回族在饮食方面一直保持着独树一帜的特色。那么回族饮食的禁忌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景区安全知识。

禁食猪肉,回族对这一条执行得极严格、认真而自觉。在穆斯林心目中,家畜中的猪,贪馋、懒惰、丑陋、愚蠢,在污泥中打滚,令人作呕、生厌。因此,迄今为止,一切禁忌中,首推禁猪这一条,执行得最坚决,也最普遍。同时由禁食猪肉又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发展到禁用猪皮制的皮鞋、皮衣、皮带,禁用猪鬃制的毛刷、牙刷,不用含有猪油成份的肥皂、香脂等生活用品。不仅如此,穆斯林甚至避讳谈“猪”字,把它称为“黑牲口”,或者用阿拉伯语译音为“狠基勒”。更有甚者,连“猪”的同音字也忌讳,如姓“朱”的穆斯林改为姓“黑”。出生于猪年,改称为属“黑”或属“亥”。

回族禁食的食物,在兽类方面还有狗、狼、虎、驴、猫等;在禽类方面有鹰、鹞等凶禽。穆斯林为什么禁食上述动物呢?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其所著《天方典礼》一书的“饮食篇”中是这样解释的:“性善之物,食之能助人志奋,以勇于行道;不善之物食之,则耗蚀性良,以致事理乖张。”他列举的性恶之鸟兽约有20种,为穆斯林所不宜食者,这些鸟兽的特征是:暴目者、锯齿者、环啄者、钩爪者、啮生肉者、杀生鸟者、同类相食者、恶者、暴者、贪者、吝者、性贼者、污浊者、秽食者、乱群者、异形者、异性者等。刘智还列举了数十种不可食的动物:侵夺类,如雕、鹰、鸦、鹊;暴恶类,如虎、狼、狮、豹;顽滑类,如熊、猴、狐、鼠;贪污类,如犬、猪;乱群类,如驴、骡、象;介虫类,如龟、蟹、蛤、蛇、蚁、蜂、蚕等。

回族禁食自死之动物、动物血。这些禁忌均源于伊斯兰教的经典规定。《古兰经》明确规定:“准许他们(指穆斯林——引者)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禁止他们吃自死的动物、血液以及确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可以吃。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不食自死动物和血液,在卫生科学上是有道理的,因为自死的动物和血液,有可能含有诸多病菌,吃了自然对身体有害而无益。

展开阅读全文

回族人忌食哪些食物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的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通过了解民族有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我们可以知道回族是有很多的饮食禁忌的,回族在饮食方面是有很多的讲究的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回族人忌食哪些食物

回族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在饮食方面最突出的习惯就是禁食一些食物,而且有比较严格要求。在肉食方面,回族只食蹄分瓣反刍的动物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的肉等;禽类中只食鸡、鸭、鹅、鸠、鸽的肉等;在水产中只食鱼、虾。在这些可食动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须是清真寺四掌教()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

回族除了不吃猪肉外,还不吃下列动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马、骡、驴、猫、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鹫、枭、乌鸦的肉;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水产类中的生物,如龟、泥鳅、蛙、蚌、海参、蜇、蟹等(但海产品的禁食范围有些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