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彝族

彝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彝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彝族问题。

分享

浏览

3062

文章

90

彝族的传统节日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据记载,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彝族对自然的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的传统节日也与此有关。

1.彝族年

彝族年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觉罗基人们全家团聚,一起杀猪、杀鸡,庆贺当年人丁兴旺,祈福来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库斯这天人们主要是进行祭祖,全村就要宰杀年猪。

朵博这天人们起床就要做心肺三鲜汤,上午由妇女们组织全村孩子祭果树,祭果树结束后就是彝族壮观的拜年仪式。

阿普机意为送走祖灵,下午要煮猪肠青菜吃,由妇女们拜年,男子们在家接待拜年队伍。

2.火把节

彝族人民的火把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人们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表示亲切吉祥和用火烧去相互身上的邪魔。

3.赛装节

在赛装节彝族少女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桃花和刺绣服饰,时间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能制作美丽衣服的少女被认为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特产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特产有彝族漆器、松茸、冬虫夏草、建昌板鸭、苦荞茶等。

彝族漆器:它是在彝族餐具的数千年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改造的。它有传统的餐具、新开发的茶具、现代室内装饰性器具、旅游纪念品等,都是很精美的手工艺品。

松茸:松茸喜欢在海拔1600-2600米的寒温带和温带的松针林生长,而彝族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适合松茸的生长,所以松茸也是彝族的特产之一。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彝族非常出名的特色产品,而且野生的冬虫夏草比较少,是非常适合送礼的。

建昌板鸭:它是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特产,建昌板鸭拥有几百年的加工历史,它的肉质细嫩,是到彝族旅游时必尝的美食之一。

苦荞茶:苦荞茶虽然不是传统的茶叶茶,但是它里面富含人们所需的物质,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而彝族的苦荞茶因为品质好,非常出名。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那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

1、婚俗。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与其他族通婚。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还要经过说媒、吃合意酒、订婚酒等过程。

2、服饰方面。彝族男女喜欢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穿白衣,外套是青色对襟领褂。

3、礼仪方面。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彝族民间向来有打羊、打牛等迎宾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传统节日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那么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

首先是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的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

其次是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此外,黔西、滇东的彝族在农历的三月三要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有哪些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风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风俗习惯:

1、途遇长辈,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吃饭时,长辈坐上方;

2、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

3、拜干亲的习俗:也就是认干爹、干妈;

4、彝族的成年礼,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

5、饮食:彝族的主食主要有土豆、大米、玉米等,而副食主要包括肉食类、土豆、蔬菜类、调料类;肉食主要以牛、羊、鸡为主;

6、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等地区非常隆重当地节日,同时各地的过年时间也各不相同,不过这些节日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未来了理想生活的一种重视,并且还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憧憬;

7、火把节:它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共举行三天,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在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等,非常的热闹;

8、婚俗:当地的婚俗一般都是本民族内进行通婚,青年男女在谈恋爱的时候,需要和自己的父母说明,并且在结婚之后,第三天新娘与新郎需要回门;

9、建筑:当地的建筑大部分为大村寨,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或者以闪片房为主;

10、禁忌:当地禁忌耍动头,禁忌说脏话,禁忌早夜间吹口哨,同时还禁忌跨火塘,另外还禁忌嫁娶的时候杀山羊等。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过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习俗也非常多,如果碰巧您在春节期间到彝族部落旅游,或许能提前对当地民俗有点了解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彝族的春节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事项

必须备好一根6米长左右的新绳,用来套猪和抬猪。

备好干蕨鸡草一大把,用来烧猪。彝族喜欢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烧肉,因为蕨草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用蕨草将年猪的毛烧尽并烤黄猪皮后,再用炭灰和水涂抹刮净,这样的猪肉没有水气,鲜嫩而味美。

年猪肉不能用旧具盛装,年前用鲜竹篾编织好6-8张大小不同的新菠箕,用来盛装猪肉、内脏、豆腐等。还必须用宽竹篾编织一张长2×1.5米的竹笆,用来剖猪,用时竹笆必须分清头尾、正反面,头朝上,正面向上,忌颠倒。

其他习俗

主要是准备好干细柴和干竹杆,以便过年烧菜时快捷方便。另外准备几根大筒子柴火,过年时在堂屋火炕里昼夜烧旺火,不得熄灭。

过年前备好大米、挂面、荞面、燕麦面、鸡蛋、酒,这几种是必须备的,数量根据各家需要而不限。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年货更加丰富多彩。

备好大小竹帚几把,大帚用来扫家内外,小帚用来刷洗锅盆。

过年头天必须把所有的刀具磨快。

彝族过年家家户户必须做豆腐,提前1-2天做好豆腐,数量各家需要而定。做豆腐过程中,点碱时不许外人进来,豆腐的软硬程度卦来年的凶吉,硬示来年吉祥平安,否则相反。

过年前1-2天,家家户户必须把屋脊屋檐、屋里屋外、园坝、家俱、床上用品、厨房用具等都要清理得干干净净,以示辞旧迎新。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大年初一妇女被免除所有的家务活动,以示对妇女在过去一年中的辛劳的感激之情。

除夕日,每户人家的门前会立起一棵青松,表示除旧迎新、免祸消灾;堂屋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用于坐在上面吃年饭。

除夕夜,成年男子必须通宵达旦地守夜。守夜时,几位男子聚在一起,边饮酒边谈论家族往事等等,现在也有玩扑克的。守夜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是为了挑回第一担水,在天亮之前做好饭菜,以便一旦天明就可用餐。

习俗

杀年猪,吃杀猪饭

彝族年猪无论准备多少头,必须有一头是白色或黑色的公阉猪。在头年过年时就选定好,并念“这就是过年猪”,但求菩萨保佑年猪的健康成长。彝族过年,杀年猪是非常郑重的。

杀年猪首先要确定自己家大约在腊月的哪段时间杀猪,再在这一段时间内具体确定某一天,杀年猪在彝族是很郑重的一个习俗,不能随意的。

杀猪是一定要请客的,俗称“吃杀猪饭”,少则两三桌,多则十几桌,请的客基本就是村里的长者、亲戚、好友。杀年猪的前几天,主人家就要到家门族内、亲戚朋友家请客,说:“某日某时本家要杀年猪,届时全家老小要来拈一柱肝生”。

杀年猪时,要先喝“杀猪酒”,每个参加杀年猪的壮汉都得喝上一口。然后用烧红了的石块、金丝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钵中,以纯洁的蒸气进行净化,以除去年猪身上的所有邪气,这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诚心敬奉。

吃杀猪饭,有两碗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老肥肉,没了这道菜,还叫什么杀猪饭啊?二是,肝生,把猪肝子用刀背敲细,抽出精道、用酒、花椒、辣椒、草果、八角等作料搅拌、再用腰零肉,煮熟、撕开,动细,然后用小锅慢慢的烤,直至香脆可口,然后倒入猪肝等所有作料全部搅拌均匀,放上葱、姜等配料,使之醇香味浓。第二天早上再吃上一顿饭才算是杀猪饭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结婚礼仪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结婚礼仪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结婚习俗与特色结婚形式。彝族结婚习俗十分独特,体现着极具特色的彝族文化。

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

彝族习俗中的礼品交换也非常盛行,一对青年男女一旦确定其婚姻关系,就开始讨论礼品问题,礼品的种类和数量由双方长辈集体讨论定夺,婚姻中的礼品数量和种类一旦确定,就不允许更改。到婚期之时,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都有向其对方父母、舅舅和其他长辈尽义务的责任。这种义务也是以交换礼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通常是,姑爷要向丈人和丈母娘、舅舅各送一套衣服裤子、一双鞋子,向其他男性长辈送一双鞋,女性长辈送一块包头巾,这些长辈也要向姑爷回礼,当然一般是钱。媳妇嫁到新郎家后,也要向公公婆婆、男方舅舅送衣服裤子,向其他长辈送一双鞋或一块包头巾,长辈们回媳妇的礼品仍然是钱.

结婚是彝族的正婚礼。主要包括背亲、迎亲两大程序。结婚的第一程序,彝语称“先母”,即背亲或接亲之意。迎亲的前一日,男方家要派出新郎之弟或同村青年好友两人以至数人,背小猪一只,酒数斤到女方家接新娘。当接亲队伍到达新娘家门前时,女方家早已储水以待的姑娘们纷纷用竹水枪、瓢盆、木碗等盛水浇泼,接亲者则表现十分勇武,头蒙“擦尔瓦”冲进屋里。当他们与女方长辈围火闲谈时,姑娘们又乘其不备,用锅烟灰抹他们的脸,以致他们个个成了黑脸包公。第二天早晨,女方家要宰一只小猪从头至尾剖开,挂于门楣上,新娘的表哥将新娘背上从小猪下走出门外,表示女子嫁出之意。然后,由背亲队将新娘背走,路途中新娘的脚不能落地;新娘也可骑马走,但牵马的必须是表兄弟。女方送新的是新娘的舅舅、叔叔、哥哥等,妇女不能送亲。

迎亲是结婚的第二程序。当背新娘送亲的队伍走到离男方家一华里左右时,就要停下来,由新娘的表哥先到新郎家讨酒要饭。新郎的姐妹立即送去早已准备好的炒米饭和酒。先请新娘尝一口后,送至送亲客人面前,大家都抢着吃,以示吉利。吃完后,送亲的人要在盛酒饭的木盔中放些钱物以示感谢。然后起程进新郎家门,新郎家也要在门上挂一只剖开的羊,让新娘从其下进屋。到了屋里,新娘即解除禁食,开始用餐。在用餐时,新郎要向新娘家送亲的客人一一敬酒。先敬其舅,次敬其叔,其兄,依此类推。待送亲客人用餐完毕后,主客双方男女青年便举行抢油炒饭、赛歌、对谚语等娱乐活动。第二天,由新郎赶着马,驮着酒肉,牵着羊一只送新娘回娘家。至此婚礼结束。

婚礼之后,逢年过节,女儿女婿要背着粑粑、腊肉、酒、糖等礼品回娘家拜年。同样的礼品要连拜三年,女婿的拜所义务才算完成。在女儿女婿回家拜年的同时,娘家也要回礼,但每年的礼品都不一样。第一年,娘家除给腊肉,还要给小俩口一只鸡,第二年外加一头猪,第三年加一头羊或一头牛。三年之后,就表示小两口可独立过日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结婚礼仪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结婚习俗与特色结婚形式。彝族结婚习俗十分独特,体现着极具特色的彝族文化。

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

彝族习俗中的礼品交换也非常盛行,一对青年男女一旦确定其婚姻关系,就开始讨论礼品问题,礼品的种类和数量由双方长辈集体讨论定夺,婚姻中的礼品数量和种类一旦确定,就不允许更改。到婚期之时,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都有向其对方父母、舅舅和其他长辈尽义务的责任。这种义务也是以交换礼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通常是,姑爷要向丈人和丈母娘、舅舅各送一套衣服裤子、一双鞋子,向其他男性长辈送一双鞋,女性长辈送一块包头巾,这些长辈也要向姑爷回礼,当然一般是钱。媳妇嫁到新郎家后,也要向公公婆婆、男方舅舅送衣服裤子,向其他长辈送一双鞋或一块包头巾,长辈们回媳妇的礼品仍然是钱.

结婚是彝族的正婚礼。主要包括背亲、迎亲两大程序。结婚的第一程序,彝语称“先母”,即背亲或接亲之意。迎亲的前一日,男方家要派出新郎之弟或同村青年好友两人以至数人,背小猪一只,酒数斤到女方家接新娘。当接亲队伍到达新娘家门前时,女方家早已储水以待的姑娘们纷纷用竹水枪、瓢盆、木碗等盛水浇泼,接亲者则表现十分勇武,头蒙“擦尔瓦”冲进屋里。当他们与女方长辈围火闲谈时,姑娘们又乘其不备,用锅烟灰抹他们的脸,以致他们个个成了黑脸包公。第二天早晨,女方家要宰一只小猪从头至尾剖开,挂于门楣上,新娘的表哥将新娘背上从小猪下走出门外,表示女子嫁出之意。然后,由背亲队将新娘背走,路途中新娘的脚不能落地;新娘也可骑马走,但牵马的必须是表兄弟。女方送新的是新娘的舅舅、叔叔、哥哥等,妇女不能送亲。

迎亲是结婚的第二程序。当背新娘送亲的队伍走到离男方家一华里左右时,就要停下来,由新娘的表哥先到新郎家讨酒要饭。新郎的姐妹立即送去早已准备好的炒米饭和酒。先请新娘尝一口后,送至送亲客人面前,大家都抢着吃,以示吉利。吃完后,送亲的人要在盛酒饭的木盔中放些钱物以示感谢。然后起程进新郎家门,新郎家也要在门上挂一只剖开的羊,让新娘从其下进屋。到了屋里,新娘即解除禁食,开始用餐。在用餐时,新郎要向新娘家送亲的客人一一敬酒。先敬其舅,次敬其叔,其兄,依此类推。待送亲客人用餐完毕后,主客双方男女青年便举行抢油炒饭、赛歌、对谚语等娱乐活动。第二天,由新郎赶着马,驮着酒肉,牵着羊一只送新娘回娘家。至此婚礼结束。

婚礼之后,逢年过节,女儿女婿要背着粑粑、腊肉、酒、糖等礼品回娘家拜年。同样的礼品要连拜三年,女婿的拜所义务才算完成。在女儿女婿回家拜年的同时,娘家也要回礼,但每年的礼品都不一样。第一年,娘家除给腊肉,还要给小俩口一只鸡,第二年外加一头猪,第三年加一头羊或一头牛。三年之后,就表示小两口可独立过日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云南彝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各民族各地区都会以他们各自的庆祝方式来过节。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云南彝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西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中《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地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泼、纳苏泼、改苏泼、撒尼泼、阿细泼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春节其他少数民族的习俗介绍:

藏族习俗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壮族习俗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习俗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习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习俗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习俗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习俗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凉山彝族过年有什么饮食禁忌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那么,凉山彝族过年有什么饮食禁忌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年相关介绍

简介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也很热闹。关于彝族年始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凉山彝族过年中的许多仪式均与祖先崇拜相关,整个节日中充满浓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概述

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觉罗基

全家团聚,或杀猪、杀鸡,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库斯

意为新年,主要内容是祭祖,早晨鸡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杀年猪,年猪要从同村同寨年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家开始,依次序宰杀。用年猪的胆、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猪胆饱满、色泽好,胰平展,无缺陷,尿包丰满为吉祥,预示来年人畜兴旺,家人安康,粮食丰收。同时分“舍富”、“舍民”两餐进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猪肾、肝、舌、胰与荞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体餐。吃完“舍民”后,男子们要将猪肉切成条块,妇女们则要灌制好香肠,并当天要将鲜肉和香肠挂在火塘上烤烤,同时以展示主人家的年猪肥,人吉祥,并且显示出主人的富裕。

凉山彝族过年有什么饮食禁忌

过年、过节和法事活动中,首先都得用烧肉祭神灵。烧肉禁忌被狗、猫、鸡接触,如被这些动物玷污,烧肉会充满污气,神灵不但不会接纳,反而会降祸于人。

过年过节的日子里忌讳说“杀”,一般的习惯都会说“烧鸡”、“抓猪”,以避灾祸。

过年过节宰杀的猪羊,如无胆汁、脾为畸形色变都为不吉。遇到这种情况,都不能用此牲祭祖灵,只有另杀猪羊,或以一只大红阉鸡代之,以避灾祸。

过年杀猪后须用蕨草烧,因为火是至高无上的洁净之神,没有被火烧过的猪,祖灵是不会接纳的。所以,用开水烫的猪,最后还必须用蕨草烧一次。

过年杀年猪,忌讳乱顺序。按照祖先的规矩,先苏尼、毕摩,后其他人户。其他人户辈数大者为先,依次排列不得越位。

过年过节时,妇人忌讳接触祭灵台,只有男性主人才有资格用酒肉祭祖宗祖灵。

忌讳跨越火塘,特别是火塘里正在烧煮食物时,任何人不得从上面跨过,特别忌讳妇人跨越。

抓砣砣肉时,忌讳手握木勺或筷子,在用手抓拿砣砣肉时,要把手中的木勺或筷子放在簸箕或其它餐具的边上。

烧过年猪时,忌讳在屋外用火镰、火柴点火,必须在自家屋的火塘里拣出几颗火炭,在外面引燃,意为屋内火塘里的火才是自己的火,圣洁的火,祖灵的火。这样的火烧过年猪,人畜兴旺。

吃饭时,忌讳乱开玩笑,忌讳发出餐具的碰撞敲打声,以示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年的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2986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也很热闹。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彝族年有什么习俗吧,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年的习俗2、彝族年的三天

彝族年要过三天,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第二天为“多博”、第三天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杀过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杀过年猪时有一套规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杀过年猪,依辈分排下来。若村寨里住有“毕摩”或“苏尼”,要先杀他们家的过年猪,然后再按辈分排列杀猪次序。这是一种对权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传统文化的表现。

每户杀猪前,在院坝烧一堆火,并在火中放两个干海椒,意在吓跑妖魔鬼怪,熏撵凶祸。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灵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杀猪的小伙子们,以示尊重。

然后,男主人说一声:“伙子们,抓!”于是小伙子们蜂拥而上,将猪压倒在地。杀猪时,调转猪头向东宰杀,随后就去帮助杀另一家的过年猪。主人家留下烧猪打整干净。

猪剖开肚后,取出胆、脾以卜吉凶。再取少许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烧熟加上生猪的头及整个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献,同时口中念一些祝词,彝语称为“松母吉取”。

午饭主要有酒、坨坨肉、荞粑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在火塘旁,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不拘礼仪,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如村寨里有没杀年猪的困难人户,其他人就会砍一块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户多的寨子,有时不杀年猪的人家里的猪肉往往会比杀了猪的还多,这体现了人们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帮助过年,脸面上是过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穷也尽量想办法自己喂肥猪过年。

过年期间,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烧着,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们就起来,各自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旁去背水,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不能让人察觉。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见了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凉山彝族年的这种“偷”水或“偷”菜的风俗,按民间说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进屋,意味着今后财源不断;二是长辈们对后生能力、胆量和智慧的探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早饭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上新装汇集在山岗或坝子上开展活动。一般有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有的地方,小伙子与姑娘一起玩“磨儿秋”。一些地方,在开展这些活动前,还有一个简单的仪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词,其大意是祝愿岁岁平安,人丁兴旺。

年节中,孩子们更是开心。他们各自带上煮熟了的弯猪脚(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块,拾柴加热,分给孩子们,把余下的骨头还给原主带回去。大家边吃边玩,这是年节中孩子们最有兴趣的一项活动。

还有一个搜过年酒喝(彝语叫“支尼播”)的活动。村寨里的男人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随队,方送回家里休息。这支搜酒队在村寨里的醉闹、说唱,更增加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第三天,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因此,这一天天还没亮,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欢送仪式。鸡鸣时分,把饭炒成油炒饭,煮过的肉再煮热,烧过的再烧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别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户主一一拿在手里从火塘上面转三周祭放在神台上,象征着祖宗们离别前要食用;同时在门上挂一个装有炒面的口袋,意为祖宗们准备路上食用的干粮;接着由户主致送别词,主要意思是望他们别带儿孙和后代走,要让后代平安成长,请求祖宗赐给他们幸福;然后取下饭、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员,坐在火塘边,人人都要吃点送年饭。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未来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彝族年的习俗3、拜年

拜年彝语叫“纠姑”。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过凉山彝族拜年的时间,多在三天后进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项目,拜年送上一块猪肉或半个猪头、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问候。其中以媳妇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最为讲究。过完三天的年后,媳妇们便备好年货带上孩子纷纷回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拜年。这些拜年货,彝语专称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儿们对父母尽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要打开酒让其喝开口酒。喝后要给点赏钱(物),然后打开背篼里的年货看后赞美一番才离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给女儿和外孙回赠礼品。给钱或物、猪、羊、鸡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别是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第一次带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们就格外地重视。

彝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谚语说:“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因此,彝民族不仅内部有着传统的友爱互助的风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来的传统。年节时,他们习惯把附近兄弟民族的朋友请来,尊为上宾,热情招待。主客席地而坐,边饮酒边吃肉,边叙情,亲同手足。彝族年虽然说是过三天,但实际上由于远近亲友络绎不绝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个月后,才慢慢过完。

彝族年的习俗1、年前准备

择定吉日、准备年货、节日柴草准备和搞好房内外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过年没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统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具体选定哪天,要根据彝历计算,除属猪、龙、牛、鸡、蛇等的那些天不宜过年外,属猴、虎的日子最佳,属狗、鼠等日也是过年的“吉日”。

准备年货。凉山彝族过年,对过年猪特别讲究,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过年猪不能选用种猪、老母猪、花毛猪和独生猪,并且过完年就立即选定下一年的过年猪。凉山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放养的时间也较长。若喂养的过年猪肥大,不仅得到众人赞扬,而且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保佑儿孙幸福。

彝族年的来历

彝历年,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语叫“枯识”。在农历10月,公历11月内举行。彝族聚居的村寨,从农历10月16日开始择吉日过彝历年到30日完。由于各地择吉日的差异,公历时间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过3天彝历年。所以有着彝历年过一个月的诠释。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为什么在农历十月过年?相传有两种原因,一是彝族历史上有十个月为一年的历算。按这历法计算,十月份为年终岁首,正当过年,故习惯上又称“过十月年”。二是因这个时候,彝族地区庄稼收割完了,五谷丰登了,农事空闲,正宜过年。

彝族年的习俗介绍:

由于历史和其他种种原因,各地过彝族年的时间不一致,均在冬至前收粮入库后的阳历11月,各村寨择日过年。另外,云南、贵州、广西彝族地区有些地方过去都过彝族年,汉文方志都有记载,但是在清朝时期吴三桂和鄂尔泰统治的改土归流的情况下改夷归汉已经不过彝族年了。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凉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每年阳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欢度彝族年。凉山彝族年,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年前的准备阶段、年节的活动阶段和尾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礼仪知识:彝族礼仪

全文共 2753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是一个军民并重、文明礼貌并重的民族。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谁成长谁成长,谁成长谁成长,不仅是由年龄决定的,也是由父母的家谱蝴蝶或母亲的家谱蝴蝶的漫长而漫长的时间决定的,不允许说错话。在特殊的公共场合,座位的安排要根据几代人来决定,在场的长辈不允许先发言。彝族有一句谚语,“客岁三百”。任何来的客人都必须让位给高层,至少燕莎也应该这样对待他。

民间有“打羊”和“打牛”的传统来欢迎客人。当客人到达时,他们必须杀死动物来招待客人,并根据客人的身份和亲密程度把对方当作牛、羊、猪和鸡来对待。在宰杀动物之前,应将活的动物带到客人面前,并邀请客人看一看,然后宰杀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葡萄酒是给客人的欢迎礼物。在凉山,每当客人进入房间,主人必须先用酒敬客人,然后再做各种菜肴。用猪脂肪做招待餐是非常得体的。在吃饭的时候,家庭主妇应该时刻注意客人碗里的食物,如果客人不吃的话,可以随时加进去,以示真诚的款待。吃饭时,长者坐在上面,下一代依次坐在两边和下面,给长者添加食物、食物和水。

元谋彝族有五个支系:白、红、黑、干彝和蛮族。他们生活在该县13个乡镇的山区或半山区。有些人也住在坝区,和汉族住在一起。1992年,人口为40,114人,占该县人口的21.3%。

彝族人称自己为“罗落坡”、“奈素坡”、“苏诺坡”、“罗娜坡”和“苏娜坡”。该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之间的发音也有差异。

元谋彝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地土著民族,另一部分是移民民族。大多数移民。它移动了大约三次。袁“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由于云南徐渠军粮饷不足,河曲、禄劝等州共烧户187户,在村中耕种”。当时元谋属衢州管辖,爨是一个黑色彝族,这是彝族人进入元谋开荒的最早记录。明朝洪武年间,明朝士兵南迁云南。康复后,穆盈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率兵驻防云南。在此期间,进入元谋屯田的彝族人有居住在雷伊的殷氏(包括万银豹氏)。罗,住镇新海;罗,住(先住,万历时迁居三支);新华龙卜氏(明朝入滇,先定居定远,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迁至[龙卜),凹李伯普氏(光绪年间从牟定田阳迁来)和新华勇氏。据《无定州志》所载,...生性狡猾,在包头洗脸,不戴长髻,白天迎春去各衙门吹笙落脚。“黑咦,...杂山陷阱,毛巾裹头,脚。抓头发的力量。那个女人把头发编成辫子,用布包起来。男人和女人都穿着羊皮,结婚时有一块皮和一根带负片的绳子,或者有一个竹笋谷(竹笋叶)作为帽子和一个用海蚯蚓装饰的衣领。编织的火草麻布为主。在七夕节(火把节),火炬被用来杀死动物和祭祀祖先。老少围坐在炉火旁,吹着笙儿,高兴地喝着。祈祷的朱依伶,占卜的虫子,钱,首字母缩写,鸡和羊的骨头。会议也有优劣之分。交易用木刻来计算。这本书里没有其他角色。遇到韩的人,他们就避之唯恐不及。性怕鬼”。据《朱华新编》记载,“元谋彝族种类繁多”,武罗的文物全是黑白的。白(彝族)有最好的知识(知识),而在山附近他习惯了老染,而平川继续向老师学习(艺术) ",而黑彝"属于本地人,有扭曲的头和脚,并绑发髻和剃胡子(胡子)。还有罗的猫,短裤和裸露的肌肉。他们没有任何当地语言,当他们遇到山时,他们就会发芽。”“松针散落在地上,看起来是绿色的。为了表示对杀死更多动物和海豚的尊重,不要把简的过错看得太长。......背上沉重的负重足板为分离、半圆和美丽的肩膀。外面是水平的,表演。后拉草附腰,前引皮条客和兜头”。在甘龙年间(1736-1795),另一个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人搬到了雷英山(现在的凉山)。当地土著人民是原武罗省武罗人的后裔。

黑邑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建筑,在庭院的中心有粪坑。楼下有些是厨房,主房间里有一个火盆,火盆上有一个用来烹饪食物的铁三角。时间很长,烟尘被熏蒸,横梁和地板像油漆一样黑。有些人会利用楼下养牛羊。在节气和喜庆的日子里,彝族人喜欢用蓬松的头发铺开他们的土地,这是芳香和清新的。据说元朝时,统治者对汉族和其他民族实行种族压迫。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害怕其他民族的反抗,他们规定十户人家可以扔菜刀。为了反抗他们的统治,各族人民同意在12月30日晚上敲案板,作为杀死鞑靼人(蒙古人)的J号。30日晚上,每个人都开始杀害达赖喇嘛,他统治着当地。然而,鲜血流了一地。第二天是春节。当节日不好的时候,人们会用松散的头发盖住它。从那时起,松散的头发被用来覆盖所有新年或重要节日和欢乐活动的地面。彝族禁止称他们为“罗罗”,不吃狗、马、骡、驴和死动物的肉。他喜欢打猎,相信许多神。它的主要节日是火把节,也被称为“6月24日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其他节日和汉族一样。

农历6月24日是火把节,也称为星节。关于火把节主要有两种传说。有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叫斯雷贝的恶魔,被天上的国王下令骚扰人间,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打败恶魔,人们推选彝族英雄阿提拉·巴带领他们与恶魔作战。他们点燃了数千万支火炬,烧毁了通往天空的梯子,切断了斯雷贝的退路。经过九天在库亚的血腥战斗,他们终于杀死了恶魔。天王勃然大怒,立即撒种虫子,打算吃掉庄稼,饿死人民。与此同时,也是土豆和玉米开花的时候。在吃了三天三夜的虫子后,彝族人生起了火,烧死了成千上万的虫子,拯救了庄稼。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去了地下,第二年出来吃庄稼。彝族人放火焚烧害虫。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都会举办一个火把节。另一种说法是,在元朝(713-741)统治期间,蒙古政府想把蒙古人的言论、岳的分析、郎琼、北齐和史郎的五个法令合并成一个。6月25日,五个诏令被召集到松明大厦举行宴会。姚璐已经给(现在的邓川)布揆耳先生的妻子写了一封信,要求她做慈善,知道她的诡计,并建议她的丈夫不要去。她丈夫不听。慈善机构用铁手镯包住丈夫的胳膊。宴会期间,宋明大厦发生火灾,五位酋长都没有离开。很难说每个酋长的妻子是否都去找她丈夫的尸骨。只有慈善机构才能识别铁片并找到丈夫的遗体。孟获给上帝写了一封信。我正在寻找一个慈善的妻子。他拒绝埋葬他丈夫的遗体。回到家中安葬后,他牢牢地关闭了自己的城市,并被蒙古政府的一封信围困。经过三个月的大吃大喝,穿着慈善服装坐着,竞已饿死,人们开始献祭。因此,火把节是在宋明大厦被烧毁的前一天举行的,从那以后就一直流传下来。由于元谋彝族居住的地域很广,上述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凉山彝族火把节在火炬亮子举行。夜幕降临时,男人、女人和孩子举着火把快乐地聚集在会议厅。点火前,几位长者向人群撒水果和其他食物,唱火炬节歌曲,祝与会者好,然后点燃火把手。火炬节将正式开始。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包括斗牛、摔跤和跌足。大坝地区的彝族火把节不仅仅是弹钢琴(或吹笛子)和在宽敞的地方歇脚。有些人举着火把,在村庄、田野和水坝里跑来跑去。

展开阅读全文

云南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稳居云南第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它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云南更是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云南文化中最具特色之一的少数民族,会是哪个民族最多人口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云南少数民族中去了解一下吧。

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

其中,彝族人口为502.8万人,占总人口的10.94%;哈尼族人口为163.0万人,占总人口的3.55%;白族人口为156.1万人,占总人口的3.40%;傣族人口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2.66%;壮族人口为121.5万人,占总人口的2.64%;苗族人口为120.3万人,占总人口的2.62%;回族人口为69.8万人,占总人口的1.52%,傈僳族人口为66.8万人,占总人口的1.45%;拉祜族人口为47.5万人,占总人口的1.03%。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6个: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

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似词汇,有相似的语法结构,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彝族名称来历: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族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家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和周**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彝族文字:

彝文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学术界争论较大,有学者认为,古彝文的历史可以追朔到7000年以上,另有学者发现,古彝文与三星堆文字有许多类似,具体情况还有待深究。

彝族风俗习惯:

“左脚舞”传说;“姑娘房”;“跳菜”;待客习俗;烤茶相亲习俗;婚俗;少女换裙带礼;背新娘;泼水接亲;洞房里的打斗;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景点

你可能也喜欢:

盘点云南少数民族有多少个?

云南历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盘点:令人流连忘返的云南四大古镇

奇特的风俗习惯!云南十八怪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年是几月几日 四川省的彝族年假是几月几日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年即彝族的新年,时间一般选定在农历十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喜气,在过节前一个月就要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节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节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都要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同时,每家在门口前放一堆柴禾,以便过年时点火薰烟,据说这是象征迎接祖先回来过年。除此之外,彝族年还有各种丰富有趣的项目,比如摔跤、跳锅庄舞、赛马等。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挽歌

全文共 2375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挽歌”系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称“俄”,意为“哭丧歌”。

这种歌在彝族人民中千百年来业已存在,彝族谚语说:“亲戚再疏远,听到哭声就赶来”。它是彝族丧事过程中必然的组成部分,大凡有彝族居住、聚居的地方就有“俄”。

彝族挽歌发生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悲伤的歌唱内容,痛苦的音乐情绪。彝族挽歌为民俗学等社会人文科学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

【产生年代】

彝族挽歌“俄”,如果从其本质意义“哭丧”溯源,应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真情渲泄,正如文献所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那么,“俄”是与彝族人民的生息繁衍历史与生俱来的。

作为丧事活动过程和仪式性程序性的组成部分,应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伴随其形成后,特别是到了父系制时代兴起的“兴礼仪”“立典章”“燕尔宾客”,形成丧事礼仪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追溯,彝族挽歌“俄”是产生于原始时代,形成于彝族母系制到父系制确立的时代,渊源可达几千年之久。

【分布区域】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距昆明市400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面积1666.6平方公里,总人口18.3万人,共有9个民族在县域居住,少数民族主要以彝族、布依族为主。分布在县城四周山区乡镇,彝族占据了8个半民族乡,仍保留着古老而优秀的许多民族民风民俗、音乐、文化等。

宁南县长年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全年降水充足,四季温差不大,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使宁南成为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金沙江畔的明珠。

彝族挽歌流传在宁南县的彝族聚居区和周边的普格、布拖、会东、会理以及云南省巧家县,尤其以宁南县骑骡沟乡最完整。

【基本内容】

彝族挽歌包括曲调和歌词两个部分。曲调因地方而异,按各地习俗可自由发挥,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悲凉音调,节奏缓慢、节拍灵活、情绪悲切、发声凄婉,哭声、抽泣声与唱词相伴。

哭唱的时候,非常讲究称谓,就是根据哭唱者与死者的族谱关系、亲疏关系、长幼老小关系等,站在哭唱者的特定立场,呼唤着死者的特定称谓进行哭唱,哭唱者开始发音哭唱的时候,首先发出的唱词往往是对死者的特定称谓。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妈妈、0姐妹、0属辈姐妹、舅舅、舅舅的弟兄、舅舅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爸爸、叔叔、爸爸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达”;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哥哥、姐姐、哥嫂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武扎”;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弟弟、妹妹、属辈弟弟、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里扎”;如果哭唱者是女的,且死者是哥哥、弟弟、属辈哥哥、属辈弟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姆惹”;如果哭唱者是男的,且死者属于姐姐、妹妹、属辈姐姐、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里嫫”或“呢扎”;如果哭唱者是岳母,且死者是儿媳、属辈儿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普”;如果哭唱者是姑姑,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吉”;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儿媳、外侄女、属辈儿媳、属辈外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里”;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惹”;如果哭唱者是爷爷、奶奶,且死者是孙子、孙女、属辈孙子、属辈孙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尔”;如果哭唱者是叔叔、姨妈、属辈叔叔、属辈姨妈,且死者是侄儿、侄女、属辈侄儿、属辈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依”;如果哭唱者是表兄弟,且死者是表姐妹、属辈表姐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咪”或“阿苒”;如果哭唱者是表姐妹,且死者是表兄弟、属辈表兄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惹”。因为在彝族的传统习俗中,“地地永相连,人人皆是亲”,人与人之间总能理出一条亲戚脉络,所以哭唱者对死者的称谓,即使不是近亲,也可按照“属辈”对号入座而称之。

唱词内容主要包括:痛失亲人的痛苦,述说死者疾病与死亡情况与过程,追忆死者生平、持家与抚育后代的辛劳和业绩,缅怀与寄托庇佑等等。如一首《哭阿妈》唱道:“山上你载的树子已成林了,你撒的元根已做成了酸菜,阿妈啊,你的儿女从此成了孤儿,你的儿女哭碎了心。你已化成了云,化成了风;风吹冷飕飕,云堆暗沉沉。”这是一首有现场录音的“俄”(已编入《凉山民歌集成》中),其间还不时夹有断断续续的哭声、抽泣声。由此可见一斑。

“俄”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针对不同对象,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老人、儿童等与哭者的亲疏关系情感的因素也有不同的内容。

【基本特征】

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及演唱主体

彝族挽歌只能在失去亲人的时候哭唱,在亲人停止呼吸后到安葬火化前这一段时间里,由死者亲人和前来的生前亲朋好友哭唱。

二、特定的歌唱内容

所唱出的歌词意思,都是与死亡相关的引人哀伤的吊唁性内容。

三、歌词即兴成分高

彝族挽歌即兴成分很高,在基本腔调、传统哭唱词、特定称谓等框架基础上,因哭唱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即兴口头创作水平而异,普通哭唱者只能借用传统哭唱词来哭唱,而智慧较高者常常围绕死亡的悲伤而即兴发挥,闻者常常鸦雀无声却潸然泪下。

四、哀伤哭述的音乐价值

唱出的歌声其音调凄婉、低沉、缓慢,自由的节奏和拖腔,时常带着哭喊、呜咽、哭述等。

【基本价值】

1、彝族挽歌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

彝族挽歌“俄”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所依存的时空、人文背景和环境,所唱的内容等,对于上述社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和研究价值。

2、彝族挽歌是民众性的人生真实记录

生生死死是自然法则,也是每一个人和每个民族的生息繁衍必然的过程,“俄”的一首歌唱一个对象,千百年来的“俄”就是一个民族“人生”的真实记录。

3、彝族挽歌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

真、善、美的人性永恒,“俄”的内容、内涵就不会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烤全羊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数都有烤全羊的习俗,这可能是从古代围火烧烤猎物演变而来。漾濞彝族同胞烤全羊之习由来已久。具体操作方法:选肥壮的羯羊一只,屠宰后割去羊头,以细铁条在羊脚毛皮下钻洞吹气,边吹边拍打,充气流贯全身,直到全羊皮层膨胀为准。以便浇沸水用刀刮毛。刮洗干净后,剖除其肠肚等。然后装佐料:一是用盐、花椒、草果、辣椒等佐料抹于羊体内外;二是把香芸叶、薄荷叶、鱼腥草、姜叶、香椿叶(不宜多,否则肉发红)等香料叶混杂塞入其胸腔内。以钢钎纵贯羊体,置炭火之上,酌情覆转烘烤,约4—5小时后,全羊皮黄肉熟,香味扑鼻。以刀分割成二至三指宽窄的小块小条,置于盘中,佐以酱油、油辣椒等,动箸开餐,软脆清香。

羊头蹄及其肠肚刮洗干净后下锅水煮,佐以花椒、草果、生姜等烹饪。其味肥肉不腻,瘦肉不腥,香软爽口。是“彝族烤全羊”系列中的第二道菜——羊下水。

羊肉比其它畜肉更为细嫩,营养也更为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成份。

中医认为:羊肉性味苦、甘、温热、无毒、入脾贤两经,为宜气补虚,温中暖寒之佳品。对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寒腹痛,寒疝等具有温中补虚之功效。民间有“秋食羊肉补虚劳,冬食羊肉可除寒”之说。可见羊肉系药、食同济之美食。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箍箍帽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居住在罗平县白腊山一带的彝族自称为戈仆彝,他们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箍箍帽。戈仆彝的箍箍帽红艳夺目,独特绚丽,高约5寸。制作时先用竹篾织成圆桶形,再用黑色硬布壳里外粘牢后缝合。内层中部用2寸宽的黑布缝牢后当顶带;外层用红金绒或红灯芯绒套缝上一层,再钉上一条3寸左右宽、能拖至膝部的刺绣条帕,条帕除结婚时解开外,平时是系在箍箍帽上的。箍箍帽上下沿均钉满尖角排钉,下沿边钉红色帽髯,中间缀满了红绿毛线扎成的大大小小的缨花,独具特色。在罗平县环城乡中和村公所宜卡考寨,79岁的田云彩歌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古的时候,一个叫阿黑的小伙和一个叫阿香的姑娘相好。二人在村后幽会时,忽然天下暴雨,眨眼间地下已成一片1。二人手拉手往山上跑,洪水也随着他俩的脚步往上涨。跑到山顶时,洪水也涨到山顶。他俩钻进一棵空心树,空心树就倒在洪涛中顺水飘流。也不知飘了几天几夜,这空心树被一个石崖挂住了。阿黑钻出树洞观看,头晕跌入水中。水退后,阿香醒来,不见了阿黑。阿香拼命呼唤,终于听到对面山上阿黑的回音。阿香顺着回音的方向边跑边喊,下了谷底,准备越过小溪,不幸失足跃进溪中,顺溪水淌了一阵才抓住岸边的一根竹子,从水中爬出就晕倒了。醒来时,浑身瘫软,四肢无力。远远传来阿黑的呼唤声,阿香张口回应,发觉声音沙哑,只有自己才能听见。阿黑的呼唤声,渐渐地远了又近,近了又远。阿香心里明白,但回不了声,心里一急,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拾起一根竹子,编成一个大圆圈,把扎在头上的红帕解下来,铺在竹圈上,顶在头顶。但风一来,红的就从圈上吹落。阿香又扯了几根藤子,拴上几个小石头,吊在红帕的四周,再把竹圈顶在头顶,慢慢爬上山坡一块高大的石头上站立起来。阿黑望见阿香的红帕,终于找到了阿香。阿黑和阿香结婚时,阿香做了一顶箍箍帽戴在头上,阿黑摘来鲜花把箍箍帽插满。戴着箍箍帽的阿香,美得赛过天边的彩霞。后来,这箍箍帽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为了长久保存,箍箍帽作了一些改变。竹子改成了竹篾,鲜花改成了红绿毛线扎的绒花,小石头改成了小泡珠,藤条改成了精心挑上花的条帕。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转转酒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转转

彝族嗜酒,无论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且酒以烈为贵。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肴则不甚在意。主人斟酒,客人必须双手接饮,哪怕只是用嘴0一下,主人也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他们饮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饮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关于“转转酒”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结为兄弟。一年,彝族兄弟所种的燕麦丰收,邀请汉、藏两兄弟来吃饭。谁知燕麦饭煮得太多,第一天没吃完,第二天再热着吃时,燕麦饭变成了浓烈溢香的酒水。他们舀进大碗里,却彼此谦让,一碗酒在三人手里转来转去,半天也没喝多少。这时,突然从天上飞来一位仙人对他们说:“喝吧,只要勤劳耕种,喝完了还会有新的酒出来。”兄弟三人听后,个个开怀畅饮起来。奇怪的是,直到他们全都喝醉了,那碗酒还是满满的。从此以后,彝家便有了喝“转转酒”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有哪些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分布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还有一部分分布于越南,如果去彝族地区旅游你一定要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知道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有哪些吗?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来寻找答案吧。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有哪些?小编总结如下: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

彝族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有偏爱吃粑粑的习惯。所食的粑粑多以玉米或荞麦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圆,一般重半斤左右,在旅行时喜携斤粮以上的大粑。粑粑以“烙粑”为精美。“烙粑”以玉米粗磨去壳后,再加水细磨精制而成,细腻香甜,分外可口。在彝汉杂区,彝族群众受汉族生活方式的影响,食用玉米粉蒸饭。

肉食以猪、牛、羊肉为主,忌吃狗肉、马肉、猴肉、蛇肉、猫肉等。彝族群众喜食“坨坨肉”,将鲜肉切割成拳头大小,煮熟后盛入名为“挖伊”或“美时”的食筐内。筐内放置匕首,食肉者随意割取佐餐。此外,还喜吃烧烤仔猪,烧烤仔猪肉香嫩鲜美,别有风味。

彝族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山中森林茂密,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出产熊掌、鹿茸、麂、岩羊、野猪等山珍野味。奔腾于高山峡谷之中的大渡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等大小河流又提供了鱼虾螺等水产品种。彝族擅长煮、烤、拌、烧、蒸、炖等。尤其长于羊、鹿子等皮毛类动物原料的烹制。口味嗜咸、香、辣、麻、嗜酒。

彝族居家饮食习俗餐制为一日两餐,沿袭已久今亦然。一般彝村,人们天明即出早工,九时左右歇工吃第一餐,十时左右食毕。休息一会又出午工,天暗才吃第二餐。农忙活重时节,正餐之间要有间餐,即随身粑粑、馍馍、洋芋等食物和臭豆腐、青椒香肠等带到田地,随时加餐。

以上是提供的彝族日常饮食,希望大家收藏好。如果各位还想知道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就请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讲座吧,小编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