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物手抄报a4【优秀20篇】

浏览

1050

文章

1000

篇1:生物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体系。本文通过对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三个领域进行综述,然而生物变异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你了解吗?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生物变异小知识:

植物基因工程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从不同生物中提取外源基因片段及载体DNA,经过体外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采取某种方法,把重组后的带有外源基因的载体DNA引入植物细胞,并使其在植物细胞内进行复制和表达,以达到预期的改变受体植物细胞遗传特性的目的的过程。包括抗病基因工程、抗毒基因工程、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等。1986年,Beachy小组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CP)基因导入烟草,培育出抗TMV的工程植株,还有动物来源的主要有蝎、蜘蛛等一些昆虫毒素基因[2]。它们已被导入烟草、棉花、油菜、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在抗虫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有的已进入了商品化生产。

动物基因工程是利用DAN重组技术对动物所进行的工程。其实质是改变动物的遗传组成,增加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赋予转基因动物新的表型特征,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以人类社会。包括动物转基因技术、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等。其中动物转基因技术一种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动物受精卵中使其整合和表达,以产生具有新遗传特性的动物;另一种是将外源基因在特定调控元件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表达外源蛋白。主要研究是将激素基因导入哺乳动物受精卵内获转基因动物。动物转基因技术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畜禽抗寒抗病能力等方面应用广泛。

提醒您:为了防止变异的坏处,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多了解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另外大家也可多了解一些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等相关的问题来了解原因。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小知识直接进入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核定义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尽管细胞核的形状有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即主要结构是由核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构成。

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

1.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从细胞核的结构可以看出,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质,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而DNA分子又是主要遗传物质。当遗传物质向后代传递时,必须在核中进行复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物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2.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能经复制后传给子代,同时遗传物质还必须将其控制的生物性状特征表现出来,这些遗传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又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例如,英国的克隆绵羊“多莉”就是将一只母羊卵细胞的细胞核除去,然后,在这个去核的卵细胞中,移植进另一个母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最后由这个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多莉”的遗传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一样。这一实例充分说明了细胞核在控制细胞的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细胞核功能的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间接传递信息的,如内分泌腺细胞将(激素)分泌出来后,由(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作用与远处的靶细胞;有直接传递信息的,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则是通过两个细胞(细胞膜)直接接触,完成信息交流。

一般认为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受体。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中的(糖蛋白)它对细胞外信号分子的结合有特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稻纵卷叶螟是迁入型害虫及其成虫有趋嫩绿、趋光的特性,加强秧苗期1-2代的防治,压低虫源基数;适当调整播栽期,以避免水稻感虫生育期与稻纵卷叶螟高发期相遇,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下面几种:器械捕杀,例如粘虫网、粘虫板等;诱杀,例如灯光、性诱剂等;阻隔,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防治有害生物为害或蔓延;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那么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一、生物防治

1.天敌。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专门寄生于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期的一种优势种天敌;赤眼蜂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是寄生稻纵卷叶螟的主要蜂种。

2.以茵治虫。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细菌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亩用100~150克(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以上),加水60~75公斤喷雾(土法生产的菌粉,可按含菌量推算)。喷雾时加入药量0.1%的洗衣粉或茶枯粉(即茶子饼粉)作湿润剂,可提高防治效果。

二、灯光防治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点黑光灯诱杀害虫。据浙江近2~3年来的多点调查袭明。点灯对压低稻纵卷叶螟虫口基数的效果在60%左右,再配合进行“查定”药治,可缩小用药面积,充分发挥灯光防治的作用,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人工防治

1.在蛾子盛发期间,在晨露未千时,对蛾子密集的地方。用涂肥皂水的脸盆或捕虫网捕杀蛾子。

2.早稻收获期遇到第二代蛾子盛发期,利用蛾子趋荫蔽栖息的习性,随收刈进展,把蛾子赶到田角用药消灭。

3.幼虫盛发期,对处于分蘖期的水稻,每亩滴柴油0.5~0.75公斤,待油扩散后,先扫杀稻虱、叶蝉,到傍晚时再扫一次,使稻纵卷叶螟受惊落水.触油而死。或用稻梳(稻梳宽13.2~16.5厘米,上装6.6厘米长的竹齿9个,齿间相隔6.6毫米左右,梳面上装1.16米的长柄)来回梳破虫苞,使幼虫落水,随即撒石灰耘田,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以上是小编介绍的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关于稻纵卷叶螟的知识,那就继续关注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以便让植物更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关于植株的生长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的生长包括很多,下面我们为你复习关于关于植株的生长的知识。

关于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芽发育成枝条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1、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2、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3、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从以上的复习,我们知道幼根的生长和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鸟类的起源、家禽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类起源家禽的经济意义。

2、通过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探究鸟类的起源

(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

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V.Meyer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二块标本也是H.V.Meyer在1861年9月30日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Hell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1970年,J.H.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鸟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lem的Teyler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鸟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Wellnhofer于1988年报道。

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活动是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中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中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搜索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3.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造成了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空气污染,都导致中国生物多样性减少。

4.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很大威胁。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今天小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哪些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厌氧法既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也适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有些有机物,如固体有机物、着色剂蒽酮和某些偶氮染料等。那么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是什么呢?生物处理是指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固体废弃物安全小知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又被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和CO2的过程,厌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1881年,法国的LouisMouras发明了“自动净化器”,用以处理污水污泥,从而开始了人类利用厌氧生物过程处理废水废物的历程。随后人类开始较多地应用厌氧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和活性污泥工艺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加强了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相继出现了一批现代高速厌氧消化反应器,如: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AAFEB)等,从此厌氧消化工艺开始大规模地被应用于废水处理,这些现代高速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什么是生物纤维面膜?生物纤维面膜的优缺点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纤维面膜是由木醋杆菌自然发酵制成,往往是利用了生物技术或者是纳米即使之类的,相对于传统的面膜来说,更具有科技感!

什么是生物纤维面膜

生物纤维面膜是面膜中的一种,它由木醋杆菌自然发酵制成的纤维体。具有类似皮肤的功能,能透氧隔离细菌,能使用于烧烫伤的披覆物,是经由严谨的发酵工程,孕育衍生出来的纳米级有机纤维。

由于生物纤维面膜具超强的亲肤性,同时又具有能贴入皱纹与皮丘深处的包覆能力,因此较一般布织面膜更提升敷面效果,并可紧贴肌肤,不会出现一般面膜脱落的现象。

生物纤维面膜的优缺点

1、纯天然,不被人体排斥的特性,深入皮沟与皱纹深处,与皮肤肌理紧密贴合,被称为仿生真皮。在体温的作用下,面膜与皮肤溶合而成为一整体,依靠人体皮肤表面体温的传递,天然成分营养物质会被释放及渗透。

2、直径仅有20奈米,为无纺布的1/133,是最细的天然纤维。呈三D立体网状结构,可储存大量的精华液并且智能释放,精准的针对每个细胞进行修复,并延长皮肤吸收时间,属于智能型面膜材质。

3、其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既保持了皮肤的正常呼吸,又阻碍了外界的污染物。在与皮肤紧密贴合时产生强大的“气密”,毛孔在受到空气负压作用下,迅速张开,充分吸取及补充随年龄增加而流失的各种蛋白质、多醣类、胺基酸,敷完面膜精华液就像被打进去肌肤一样润泽。

4、精华液承载能力大大超过蚕丝膜,不会出现像蚕丝面膜那个有大量精华液残留在面膜袋里造成的浪费。

5、具体超强贴合性,敷面膜时可以自由活动,改良传统面膜只能躺着敷怕浪费精华液的情况,全透明材质,更加高档。

关于生物纤维面膜

1.特性:

由于生物纤维面膜具超强的亲肤性,同时又具有能贴入皱纹与皮丘深处的包覆能力,因此较一般布织面膜更提升敷面效果,并可紧贴肌肤,不会出现一般面膜脱落的现象。

2.原料:

它的原料很独特:生物纤维是国际最新流行的植物纤维之一,它采用100%天然无污染落叶树木、榉木等,经过脱糖去脂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它天性柔软、分解油污、抗菌、抗静电,使其拥有其他面膜无可比拟的新品质。不含任何化学添加成分。采用对人体无害活性染料。

3.功能:

由于其独特的成分,使得生物纤维面膜能更好的抑制酪胺酸酶的活性,防止皮肤的色素沉着与形成色斑、与雀斑的现象,并且能清除含氧自由基,也有极佳的保温效果。它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更新老化角质,使皮肤自然白皙,抚平皱纹,使皮肤更光滑舒适。

生物纤维面膜和蚕丝面膜区别

蚕丝面膜价格大部分大概在15元左右,而生物纤维面膜价格就有点小贵了,大概在30-40元左右的样子,不过重要的是功效,生物纤维面膜比蚕丝面膜在材质与功效方面都更胜一筹

无纺布面膜VS蚕丝面膜VS生物纤维面膜

无纺布尤其是纯棉的,敷感柔润舒服,密封性好,但是透气性一般,精华液少时会翘起不服帖,更多需要躺着敷面膜才能达成完美效果。

蚕丝面膜,轻薄,服贴性好,透气性好,但是承载精华液一般,因为薄,所以承载精华液有限,很多都留在面膜袋,或者在敷的过程中精华液容易流到脖子。

生物纤维面膜,服帖性好,同时透气不滴水,低敏性,产品中蕴含着类似于人本表皮细胞核状中空的生物活性体,通过特殊的工艺,经过长达数10天与人体体温相同的恒温培养,从而将营养成份进入中空的生物活性体内,使用时只有当产品与皮肤温度一致且毛孔张开的情况下,营养成份才会缓慢的通过毛孔进入到皮肤深层,呈现了完全吸收营养的饱满及不滴水的传奇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飞虱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植物品种对褐飞虱为害有不同的反应,感虫品种植株中游离氨基酸、α-天门冬酰胺和α-谷氨酸的含量较高,可刺激稻飞虱取食并使之获得丰富的营养,导致迅速繁殖,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下面几种:器械捕杀,例如粘虫网、粘虫板等;诱杀,例如灯光、性诱剂等;阻隔,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防治有害生物为害或蔓延;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下面来看看飞虱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吧?

1、生物防治

(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调整用药时间,改进施药方法,减少施药次数,用药量要合理,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其次,可采用草把助迁蜘蛛等措施,对防治飞虱有较好效果。

(2)放鸭啄食。

2、农业防治

(1)选育抗虫丰产水稻品种。如汕优10、汕优64等;

(2)栽培和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稻飞虱发生的环境条件。

对水稻种植要合理布局,实行连片种植,防止稻飞虱来回迁移,辗转为害。

在水稻生育期,要实行科学管理肥水:施肥要做到控氮、增钾、补磷;灌水要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水稻贪青徒长。灰飞虱可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3、油类防治

分蘖期的稻田,每667㎡用轻柴油或废机油0.5-1kg,拌潮沙30-40kg,均匀撒入田中,待油扩散后,用小棍或扫帚等震动稻株,将飞虱震落于水面,触油而死;乳熟期后,采用油水泼浇,即待油扩散后,用木勺舀田中油水,反复泼浇稻株基部,杀死飞虱。油类防治应注意在滴油前要保持田水3-5cm深,隔日后换清水。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飞虱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的知识,发现了飞虱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进行防治,另外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飞虱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生态系统组成

(1)生产者:自然界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为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提供了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其他分解者、消费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消费者是依赖绿色植物而存在的。由此可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成分。

(2)消费者:是指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取食其他动植物的生物。动物只有通过取食这种方法,于能获得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3)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分解的微生物。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或残落物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水、无机盐和,氧化碳等).这些物质又可以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菌和真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图1—2—4所示。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也有少数属于消费者,如菟丝子缠绕在大豆上,营寄生生活;动物大部分是消费者,但有的动物也起到了分解者的作用,如蚯蚓、蜣螂等腐生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如何用生物方法防治吊丝虫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吊丝虫成虫昼伏夜出,白昼多隐藏在植株丛内,日落后开始活动。有趋光性,以19~23时是扑灯的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当晚即产卵,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下面来了解一下如何用生物方法防治吊丝虫吧?

1、农业防治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大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以免虫源周而复始,对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可消灭大量虫源。

2、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虫发生期,可放置黑光灯诱杀小菜蛾,以减少虫源。

3、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杀虫剂,如BT乳剂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600倍液可以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

4、药剂防治灭幼脲700倍液、25%快杀灵2000倍液,24%万灵1000倍液(该药注意不要过量,以免产生药害,同时不要使用含有辛硫磷、敌敌畏成分的农药,以免“烧叶”)、5%卡死克2000倍液进行防治,或用福将(10.5%的甲维氟铃脲)1000—1500倍液喷雾。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以上小编介绍的如何用生物方法防治吊丝虫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以便让种植户获得更好的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外来生物入侵情势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外来生物入侵者。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而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20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中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

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牛蛙等。环保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

今天小编对中国外来生物入侵情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生物多样性的六个特点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1990年生物多样性专家把我国生物多样性排在12个全球最丰富国家的第8位。在北半球国家中,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如下:

1.物种高度丰富,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

2.特有属、种繁多我国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3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57%以上。581种哺乳动物中,特有种约110种,约占19%。尤为人们所注意的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杏、银杉和攀枝花苏铁,等等。

3.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在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所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成分。如松杉类植物,世界现存7个科中,我国有6个科。动物中的大熊猫、白鳍豚、羚羊、扬子鳄、大鲵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例如,我国有经济树种1000种以上。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有地方品种50000个;是大豆的故乡,有地方品种20000个;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等等。

5.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我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除此之外,我国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6.空间格局繁复多样,我国地域辽阔,地势起伏多山,气候复杂多变,从北到南,生物群落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在北方,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向西依次更替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在南方,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江南丘陵)和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发生不少同属不同种的物种替代。

今天小编对生物多样性的六个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之病毒的发现与研究历史

全文共 8517 字

+ 加入清单

病毒发现研究历史

一、病毒病由来已久

地球上的人类,其他动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许多世纪。许多记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印度和中国就存在天花,中国从公元十世纪宋真宗时代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了。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预防天花推行甚广,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及英国。1796英国医生琴纳(Jenner),才得出了结论,牛痘可能使人预防天花,并在英国及欧洲大陆普遍应用,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除了文字记载外,考古学的发现也说明早就存在某些人类病毒病。在古埃及石刻浮雕中一个主要人像就带有患过引起跛足的脊髓灰质炎的标记。

古埃及石刻浮雕

在家畜的病毒病中,狂犬病可能是最早有记载的。此病毒病一般与疯狗有关。阿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记述了病犬的疯狂和暴怒,通过咬啮还能将病魔传给其他的动物,此病也能传染给人(人畜共患疾病),在人体上这种病常被称作恐水病。法国人巴斯德(Pasteur)在1884年发明了狂犬疫苗。

巴斯德(1822-1895)法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巴氏消毒法、1884年研制成功狂犬疫苗

昆虫病毒病可能同高等动、植物的病毒病一样历史悠久。十二世纪中叶我国《农书》(1149年出版)中,已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等病症的记载。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而国外直到十九世纪中叶,Cornelia和Maestri才记述了家蚕的黄疸病或多角体病的症状。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郁金香碎色病,因为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师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据记载一个得病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来牛、猪、羊甚至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在1634-1637年的荷兰,这种嗜好达到了可称做"郁金香热"的高潮。使我们知道在十七世纪就存在一种植物病毒病----郁金香碎色病。

郁金香静物画

二、病毒的发现与发现者

AdolfMayer被烟草的一种病态吸引住了,其症状是感染叶子上出现深、浅相间的绿色区域,故麦尔在1886年称为烟草花叶病。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不能把此病归于无机物平衡失调。这可能是一个细菌病。

1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年青的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发现感受花叶病的叶汁,即使经过Chamberland氏烛形滤器的过滤也仍具有传染的性质。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他认为该病是由产生毒素的细菌引起的。

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他从患花叶病的烟草叶中挤出汁液,并使之通过Chamberland氏滤器。表明滤液仍有侵染性。贝杰林克相信他的滤器阻挡住了细菌。将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时,发现侵染性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当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因此认为这种侵染性物质要比通常的细菌小。贝杰林克用"病毒(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不难看出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杰林克。

Chamberland氏滤器

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通过他们创造性工作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从而开创了病毒学独立发展的历程。

伊凡诺夫斯基,俄罗斯著名科学家1892年发现烟草花叶病病源的滤过性贝杰林克(1851-1931)荷兰著名科学家,1898年发现病毒

三、病毒学的发展历程

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阶段;病毒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一)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阶段

自病毒发现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初,病毒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离和鉴定引起各种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病毒对疾体所引起的特异性病理效应;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宿主范围;各种理化因子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等方面。

在病毒发现的那一年,1898年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和弗施(Loeffler和Frosch)证实了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的存在。1911年,劳斯(Rous)发现了引起鸡的恶性肿瘤的劳斯肉瘤病毒(Roussarcomavirus,RSV)。1915-1917年,托特和德爱莱尔(Twort和d′Herelle)分别发现了噬菌体。人们通过过滤性试验,相继发现了近百种病毒病害,包括流感、骨髓灰质炎、几种脑炎、狂犬病、兔的粘液瘤、马铃薯花叶病、卷叶病、和条斑病、黄瓜花叶病、小麦花叶病等。而且人们从解决病害观点出发,在机体水平上研究了病毒感染的症状、传播途径、传播介体以及病毒的繁殖特征。1899年古巴流行黄热病,细菌学家里德(Reed)证明罪犯确实是伊蚊。接着日本人高见(Takami)证明一种叶蝉会传水稻矮花病,蚜虫会传马铃薯退化病。300多年前(1619年)就知道的郁金香碎色病直到1929年才证明是蚜虫传的。这时期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病毒生物学现象,如一种病毒通过变异,产生致病力强弱不等毒株。而且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毒株彼此间有拮抗,称干扰现象。还有人发现把病植株的汁液注入到动物体内后,动物的血清和病汁液起特异的反应。这些研究成果都对当时防治病毒病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病毒本质的认识还很肤浅,认为病毒是一种与细菌类似的病原体,所不同的仅在于病毒必须在生活的细胞内才能繁殖,再就是体积十分微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不能见到,能够通过细菌滤器。这也正是在那一时期把病毒称之为"超显微的滤过性病毒"的原因。

(二)病毒的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Stanle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被胃蛋白酶破坏,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他几乎磨了上吨重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企图用提酶的方法把病毒提纯出来。他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这溶液,在健康烟叶上磨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可见提纯的东西的确是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今天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原来斯坦利实验室里,仍然保留着一个标注着"Tob.Mos."字样的瓶子,其中就盛着当年第一次提纯的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

根据各种试验结果,证明这种结晶物质是蛋白质,初步的渗透压和扩散测定表明,这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高达几百万。其结晶制品的侵染性依赖于蛋白质的完整性,侵染性被认为是病毒蛋白质的一种性质。Stanley的研究论文1953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他在论文中写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在获得TMV结晶之后的将近20年时间里,许多其他病毒也相继被结晶出来,1955年,Scaffer和Schwerdt成功地结晶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它是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动物病毒。然而,Stanley在他的结晶工作中,并未注意到病毒的含磷组分,1936年Bawden和Pirie等在纯化的TMV中发现了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存在,通过热变化,这种核酸可以从病毒粒子中释放出来,这一发现也被Stanley不久证实,Stanley及其同事证实几种不同植物病毒的核酸也能从核蛋白的形式中被分离出来。

鲁斯(1879-1970)美国著名病毒学家,证明动物的癌症由病毒引起,199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斯坦利(1904-1971)美国著名化学家,1935年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1946年获得诺贝尔奖

TMV的结晶及其化学本质的发现是对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它不仅引导人们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且为分子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鉴于Stanley在TMV研究中的突出贡献,194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这是病毒学领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2、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最初从电子显微镜照片上看到的病毒是一些几乎类似的微粒,1939年,G.A.Kansche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了TMV,指出TMV是一种直径为1.5nm,长为300nm的长杆状的颗粒,而番茄黄化花叶病毒(Tomatoyellowmosaicvirus,TYMV)颗粒为球形,直径为25nm。

电子显微镜

早期电镜学家获得的最令人振奋的发现之一是细菌病毒----噬菌体,d′Herelle的噬菌体最初的电镜照片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噬菌体虽然非常微小,仅为10nm,但它们具有高度整齐而复杂的结构,它们有圆的头和起初被认为是尾巴的附属物,像个小蝌蚪。在争论多年以后,确定了噬菌体的附属物没有运动的功能,但它对噬菌体吸附于细胞表面和注射传染性核酸进入到细胞中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病毒学研究的化学时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进展,1934年M.Schlesinger获得了纯化的噬菌体,1938年W.J.Elford测定了各种病毒颗粒大小等。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病毒学工作者主要采用敏感动物(如小白鼠)或动物胚胎(如鸡胚)来研究病毒,分离鉴定了近百种病毒。同时在机体水平上研究了病毒的繁殖、发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等。只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对病毒化学本质的了解也较为肤浅,对病毒的概念这一时期,病毒学虽有很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独立学科,它还尚有很大争论,众说纷纭。

小鼠

鸡胚

(三)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本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此期间,病毒学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这个时期对病毒的化学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而也有了较为统一的、明确的病毒概念。

1、利用大肠杆菌研究噬菌体的感染过程取得了迅速发展。以M.Delbruck和A.D.Hershey等领导的"噬菌体小组"围绕噬菌体与感染细菌细胞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在于:1940年M.Delbruck阐明了噬菌体的复制周期;1950年A.Lwoff揭示了溶原性噬菌体诱导的原理;1952年A.D.Hershey证明了噬菌体DNA的感染性;1952年N.D.Zinder发现了噬菌体的转导现象;1952年E.Wollman发现了溶原性噬菌体。

2、组织培养技术开始应用于动物病毒的研究。我国学者黄祯祥早在1943年就利用鸡胚组织块在试管内进行病毒传代、定量滴定及中和试验。我国已故微生物学和病毒学的奠基人高尚荫院士,1958年在国际病毒学研讨会上宣读了《培养脓细胞的组织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从此揭开了中国昆虫病毒学研究的新篇章。许多学者采用这一新技术,相继分离了上百种过去对动物不敏感的新病毒,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大大拓宽了病毒学的研究范围。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发展了临床病毒学,而且还可用于研究病毒的复制和遗传,使人们对病毒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9年J.J.Enders利用单层细胞培养繁殖脊髓灰质炎病毒取得成功,并且由于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开创性研究,而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1952年Dulbecco利用细胞单层培养进行了蚀斑试验,1953年Salk用细胞培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备出灭活疫苗,1957年Stewart用细胞培养技术还分离出多瘤病毒。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未知传染因子的分离,病毒病诊断,疫苗生产,以及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基础研究。

组织培养技术对动物病毒研究所作的贡献主要包括:病毒转录新途径和翻译新途径的发现;病毒对宿主范围的选择;某些肿瘤病毒引起的细胞转化;某些病毒侵染引起的细胞融合;发现有的病毒核酸由若干片段组成;有的病毒核酸具有极性的不同,如小RNA病毒为正链RNA病毒,正粘病毒为负链RNA病毒。

3、植物病毒不断有重要的发现,如1952年J.I.Harris揭示了TMV外壳蛋白的化学性质,1955年H.Fraenkel-Conrat成功地将TMV的核酸及其蛋白亚基重建出感染的TMV,1956年H.Fraenkel-Conrat还证明TMV-RNA分子具有感染性,1956年F.A.Anderer阐明了TMV外壳蛋白变性的可逆性;1960年A.Tsugita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国农业大学裘维蕃院士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

自从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建立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得病毒学的研究步入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时代,而病毒特别是噬菌体和植物病毒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分子病毒学也正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

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是各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与病毒学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果。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发明极大剌激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分子病毒学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

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它使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去认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基础和复制特性,理解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从而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62年,D.L.D.Casfar阐明了许多病毒的二十面体结构,明确了病毒核衣壳二十面体的构成规律,这是对病毒超微结构认识的重大突破。

1962年,D.Nathans成功地进行了噬菌体RNA的体外翻译;1965年,S.Spiegelman成功地在体外复制出Qβ噬菌体RNA;1967年M.Goulian成功地体外复制ΦX174噬菌体。这些工作对以后阐明DNA病毒和RNA病毒的繁殖机制起了重要作用。

1967年,T.O.Diener发现了类病毒,他在试图分离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毒时,发现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不含有蛋白质,分子量为105左右的裸露RNA。这样小的RNA分子不编码任何蛋白质。根据其特殊的性质,Diener把这类致病因子称为"类病毒(Viroids)"。随后的研究表明,类病毒RNA还有特殊的复制机制。类病毒的发现在分子病毒学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着比病毒更简单的生物,而且也使人们加深了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在类病毒报道之后,有人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类似于类病毒的环状RNA分子还能与病毒基因组RNA共同包被于RNA病毒粒子中,引起绒毛菸、苜菪和地三叶草产生病害,其中类似于类病毒的RNA称为"拟病毒(virusoid)"。羊瘙痒病(scrapie)最初也认为是类病毒引起的,Prusiner于1982年证实瘙痒因子不是类病毒,而是一种分子量只有3.0×104的蛋白质,称为"蛋白侵染因子"或"朊病毒"(prion)。根据类病毒的发现,Lavoff(1981)首先提出把病毒分为真病毒(envirus)和类病毒的概念。随着拟病毒和朊病毒的相继发现,1983年在意大利召开的"植物和动物的亚病毒病原:类病毒和朊病毒"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把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列入亚病毒(subvirus)。

1968年,P.H.Duesberg发现流感病毒的多节段RNA基因组,随后在其他一些病毒中如呼肠孤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中也发现了病毒基因组分节现象的存在。

1970年,P.H.Duelerg发现Rous肉瘤病毒含有癌基因v-src,而且在正常鸡以及其他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DNA中,也发现有癌基因v-src的同源序列存在,推测病毒癌基因是来自于细胞正常基因。随着其他肿瘤病毒致癌基因的发现,肿瘤病毒的细胞培养系统建立,以及肿瘤病毒对细胞转化诱导作用的确定,使人们对肿瘤发生的机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970年,H.M.Temin和D.Baltimor分别发现了病毒的逆转录酶。逆转录酶基因组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

下,首先合成原病毒DNA,然后原病毒可整合到宿主染色体DNA上。除了病毒癌基因外,原病毒在宿主DNA上的插入、整合,也可以引起细胞癌基因的激活和细胞转化,逆转录酶和逆转录过程的发现,是对Crick1958年提出的遗传学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说明遗传信息不仅可以从DNARNA,也可由RNADNA。

1971年,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发现为DNA序列分析和病毒基因的定位创造了条件,利用这一技术曾经成功地为乳头瘤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构建了酶切图谱。另一些新技术如基因转移方法、Southenblot的相继诞生,也加快了病毒特异性基因,尤其是转化基因的定位和病毒核酸序列分析的进程。

除此以外,70年代出现的DNA重组技术,使一些病毒基因组能在原核细胞的质粒载体上克隆,并在细菌中能够得到大量复制和表达产物,因而有利于探寻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197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Sanger完成了ΦX174-DNA全部序列的测定,为此Sanger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根据ΦX174-DNA全部序列的分析结果,Sanger意想不到地发现了基因重叠现象。随后,在DNA噬菌体如R17、MS2、F2、Qβ中也证实了基因重叠现象的存在,这是病毒利用有限的遗传信息执行更多的功能,提高自身在进化过程中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

1977年,L.T.Chow阐明了腺病毒转录过程中的mRNA拼接现象,随后在SV40、多瘤病毒中也相继发现了mRNA转录后的拼接过程,从而证实了真核基因的不连续性,明确了内含子(intron)和外显子(exon)的概念。

1978年,W.Fiers和V.B.Reddy测定了SV40-DNA的一级结构由5224个碱基对组成。SV40是第一个全部核苷酸序列被搞清楚的真核病毒,它含有结构基因VP1、VP2、VP3以及转化基因T和t,整个基因组有12.5%非编码区或非翻译区,在这些区域中包含启动子、增强子序列和其他调节序列,可对病毒基因组复制、转录、翻译进行调控。由于SV40既是研究真核基因结构和表达的良好模型,又是研究癌变机制的理想材料,因此,SV40-DNA一级结构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70年代,Miller和Barbara研究ΦX174-DNA转录时还发现了ΦX174-DNA仅有一条链被转录,他们利用ΦX17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并在培养基中加入32P-磷酸盐以制备放射性的噬菌体mRNA,然后再将标记的mRNA分离出来,让其与分开来的RF-DNA正负链杂交,结果观察到仅有RF-DNA的负链与标记mRNA形成杂交体。因而让实在活体内ΦX174的RFDNA中仅一条链是转录的模板。与此相类似,T7噬菌体DNA在活体中也只有一条单链被转录。但在T4或λ噬菌体中情形较为复杂,其基因组中的某些部分是以一条链作为模板,而在另一区域,则是以另一条链为模板。大肠杆菌基因组的转录也同样存在一组基因与另一组基因的模板链不同。

1979年,T.Taniguchi用载体成功地表达了人干扰素基因。这是基因工程的一项大突破。

进入八十年代后,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里只举一些重要进展。

1981年,D.K.Kleid等利用重组DNA技术制备出口蹄疫病毒疫苗;

1982年,J.Summers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中有逆转录过程;

1982年,B.Moss和E.Paoletti用痘苗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

1983年,Montagnier和R.C.Gallo分别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HIV);

1985年,H.VonderPatten等在3A下阐明了鼻病毒的晶体结构;

1988年,Chuo和Yamaya用弱病毒全长cDNA导入产生抗病毒的转化植株;

1990年以来,PCR技术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PCR已成为病毒性疾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手段。1993年,美国科学家K.Mullis由于发明了PCR仪而与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的Smith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Han等将Moloney鼠白血病毒的反义表达序列导入小鼠受精卵中,从而培育成功对该病毒有抗性的转基因小鼠。

1992年,Desrosiers等利用SIVmac239/nef缺失突变株制备出减毒活疫苗,取得了抗SIV感染成功,也给HIV疫苗的研究赋予了许多启示。

1995年,HIV天冬氨酰蛋白酶三维结构的鉴定,使得一些针对病毒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先后问世。1996年,DavidHo利用逆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配成的"鸡尾酒"式药,成功地抵抗了HIV感染,因而1996年称为AIDS希望年。

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病学和病毒学教授S.Prusiner由于发现了羊瘙痒病的致病因子是朊病毒(prion),以及提出了疯牛病、Creutz-feldt-Jakob氏病、Kuru病等脑退化性疾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然而朊病毒究竟是一种传染性因子,还是由正常基因突变形成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至今仍处于争论之中。

病毒学经过上述四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随着病毒基因组复制、基因表达调控原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规律,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的揭示,以及分子病毒学在技术上的革新和进步,它将为人类克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的基本常识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阿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圈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

一、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可达10千米的高处,向下可达10千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成分——N2、O2、CO2、H2O等生物:会飞的鸟类和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2、水圈: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绝大多数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地球表面的固定部分,大多覆盖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活动的立足点。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2例: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中只见到虾,见不到植物,是因为那里缺少()A、空气B、营养物质C、水分D、阳光

例:宇航员进入太空,必须携带的物质是:()A、氧气B、水C、食物D、鲜花

生物圈是指()

A.生物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D.我们所知道的全部星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含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具体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大类型,前者是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变异。后者只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变异,然而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物变异知识:

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是遗传物质(DNA或者RNA)的改变。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三个主要来源,属于可遗传变异。其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突变。

3.环境因素也可能引起生物的变异,一般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提醒您:以上就是对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的介绍,然而环境也可以导致变异,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多了解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提高自己能力。另外大家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小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两个关键点:

(1)传染病的两大特点:流行性和传染性。

(2)控制传染病的三大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三点提醒:

(1)传染源≠病原体:传染源是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病原体指致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2)细菌、真菌、寄生虫≠病原体:

能引起人或动植物等生病的细菌、真菌、寄生虫是病原体,否则,不是病原体。

(3)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考点二:免疫类型及功能

1.三个关键点:

(1)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2)专一性:抗体具有专一性,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如接种麻疹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麻疹病毒引起的疾病,而对流感病毒无效。

(3)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①定义上区分:生来就有,针对多种病原体是非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一种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

②防线上区分: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2.四点提醒:

(1)不要误以为疫苗是抗体,它属于抗原。

(2)一定的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3)抗体产生后有的可以在人体内长期存留,有的不能。

(4)免疫≠防御感染:免疫的功能包括防御保护、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练习使用显微镜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转换器镜筒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3、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注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观察细胞结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1、常用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2、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

3、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好氧生物处理好吗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以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那么好氧生物处理好吗?生物处理是指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固体废弃物安全小知识。

每种生物处理方法都是有优缺点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需求来决定。

好氧生物处理优点:

1、有机物在曝气池内的降解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的代谢的完整过程,活性污泥也经历了对数增长、减速增长、内源呼吸的完整生长周期。

2、对无水的处理效果好,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3、适合用于处理净化程度高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好氧生物处理缺点:

1、曝气池首端有机物负荷高,耗氧速率较高,为了避免由于缺氧而形成厌氧状态,进水的有机物浓度不宜过高,则曝气池的容积大、占用的土地比较多、基建费用较高。

2、耗氧速率沿池长是变化的,而供养速率难于与其相吻合。在池前可能出现好氧速率高于供养速率,在池后又有可能出现溶解氧过剩的现象,从而影响处理效果。

3、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结果容易受到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脱氮除磷效果不太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