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丕打过胜仗吗【精选20篇】

曹丕是谁?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他曾经逼着他自己的兄弟,七步之内必须写成一首诗,不然就杀掉他,结果那首诗还比他有名气。究竟历史上曹丕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浏览

7367

文章

91

篇1: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洪?曹丕和曹洪真实关系怎样?

全文共 1499 字

+ 加入清单

曹洪是曹操早年的将领,而且还舍命两次将曹操从危机当中救出。但曹丕和曹洪的感情就不是很好了,据说曹丕称帝后一直想除掉曹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虽然曹洪护主有功,但他本人太小气而且还贪财,这就让曹丕感到非常不爽,曾因此将曹洪下狱,差点处死。但曹丕深知自家宗亲还是要给点面子,不然也得不到支持,为什么还要冒犯自己的长辈呢?可能历史上曹丕和曹洪真实关系并不是这样。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丕的从叔,他不仅是曹氏集团重要的一员大将,在与董卓的战争时,还救过曹操的性命。作为曹丕的长辈及魏国功臣,曹洪怎么也差点人头落地呢?原来曹丕当太子时,手中不宽裕,打算向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是票骑将军兼都阳侯,此人善于敛财,是个守财奴,吝啬得很,不肯借出一百匹绢。曹丕是个相当记仇的人,自己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君主,在他看来,曹洪与鲍勋一样,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笔账得记着,以后老子要让这些人付出代价。

自曹操去世后,曹丕终结汉朝,自己把皇冠戴在头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连续发动三次南征,讨伐东吴,但三次都宣告失败。这三次失败对曹丕打击很大,他总是疑神疑鬼,怀疑鲍勋、曹洪等人会对自己的失利而幸灾乐祸。在第三次南征后,曹丕的神经质已到极点,几乎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先是以微不足道的罪名处死鲍勋,而后屠刀又挥向曹洪。曹洪犯什么法了呢?没有。又是一件离奇的案子。犯法的人不是曹洪,而是曹洪的门客。门客犯法,曹洪就算有过失,也不足以致死。偏偏曹丕杀人杀得起劲,他心里老惦记着当年曹洪不借绢给自己,今天就要让你瞧瞧,谁才是真正的主子。他再次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逮捕曹洪,判处死刑。

朝臣大骇,纷纷出手相救,然而曹丕根本不为所动。如果说鲍勋只是个小人物,曹洪可是个大人物啊,哪能说杀就杀。今天能杀曹洪,明天还有谁杀不得呢?怎么办?大家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可以救曹洪,这个人便是曹丕的母亲卞太后。卞太后一听,差点气得吐血,她气冲冲地教训曹丕:“当年要是没有曹洪相救,我们哪会有今天!”老母出手了,曹丕会听吗?还真不一定。大家想想,曹丕与亲兄弟相室操戈,相煎何急,母亲眼看儿子们内斗也毫无办法,可见她讲话份量还是不够的,不一定能起到关键作用。卞太后知道这一点,所以她转而威胁皇后郭氏道:“曹洪要是死了,明天我便让皇帝废了你这个皇后。”以恐吓手段把郭皇后拉下水。人总有弱点的,曹丕就是不听老母亲的话,也不能不听心爱女人的话。郭皇后担心卞太后真的会报复,在曹丕面前极力向曹洪求情,甚至痛苦流涕,眼泪如珠儿串串落下。在两个女人泪水的轮番进攻下,曹丕终于败下阵来,撤回处死曹洪的决定。不过,曹洪虽保住小命,官职、爵位、封地被统统削去,再也牛不起来了。

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假的!曹丕怎么可能杀曹洪,而且把曹洪巴结得跟亲爹似的,因为曹洪掌控着御林军。甚至曹丕能够成功篡位都是得源于曹洪的帮助。比如,三国里就有记载,曹丕篡位的时候,曹洪带领御林军进入皇宫里,拖出汉献帝的。这是除了曹洪,谁也办不了。为啥只有曹洪能帮助曹丕称帝呢?除了因为他是曹操指派的御林军主帅,还因为汉献帝的老婆原因。曹操曾把三个女儿许配给汉献帝,并册封为皇后,也就是史称的曹后。曹丕初立,没有任何的功绩就想篡位,也不敢对三位妹妹太过逼迫,就只能让曹洪来做。曹洪从名义上是几个人的堂叔。由他来协调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也看到汉献帝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那就是由曹洪担保的。至于说曹丕要杀曹洪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一是杀不了,二是不敢。曹丕从继位到病死总共也就六年。这六年时间里都在忙着整理内政,收拢兵权,基本没时间去诛除异己。其次,曹氏兄弟争帝很严重,都要靠那些皇叔来支撑,怎么敢去动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丕为何能当上皇帝?曹丕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

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明白曹丕的经历,要说他能够成为皇帝,还真的算是运气不错。他原本并不是曹操的正室所生,他原本有一个比他大十几岁的哥哥曹昂,各方面的能力均在曹丕之上,也是曹操心中世子的不二人选,只可惜不幸战死。而后来他又有一个弟弟曹冲,天资聪颖,曹操也有意把他培养成接班人,又可惜少年时期便去世了,这才终于轮到曹丕。但是,曹丕最应该感谢的人却不是这两个故去的兄弟,而是另有其人。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曹丕篡汉建魏,终于完成曹操“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建国大业。那当上皇帝的曹丕最应该感谢谁?

这个人是张绣。没错,就是那个被曹操睡了婶婶的张绣。为什么说张绣对曹丕登基出力最大,先说说曹丕为什么能当上世子,登上皇位。曹丕想赢得世子争夺战的胜利,首先要在兄弟们中脱颖而出。而其之所以能够胜出,除权谋之术外,一个很大的优势,是他的嫡长子地位。

曹操当初立世子时,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了很久。贾诩对曹操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我正在想你的死对头袁绍和刘表。贾诩提到的这两个人,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已,最终败亡。正是贾诩这句话,让曹操下定了立长子曹丕为世子的决心。

但曹丕并不是曹操天然的嫡长子,而是后天的嫡长子,曹丕本来还有个大哥曹昂。曹昂比曹丕大十多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曹操的独子,虽是小妾刘夫人所生,但刘夫人是曹操原配丁夫人的侍女,随丁夫人一起嫁给曹操。刘夫人早亡,而丁夫人又一直没有生育,曹昂就由丁夫人抚养长大。

既有抚育之情,其母又是自己的侍女,丁夫人对待曹昂自然不是一般的感情,是当亲儿子来养,曹操也是把曹昂当嫡长子看待。曹昂很争气,20岁便举孝廉,且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对曹操是绝对忠诚。

可惜,淯水河畔,曹操为了睡张绣的婶子,勾搭张绣的好基友胡车儿,惹恼了本已经投降的张绣,张绣遂发兵去砍曹操这个色鬼。夜战之中,曹昂为让父亲先走,将战马让与曹操,战死宛城。曹昂死后,丁夫人伤心过度,怨恨曹操“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一气之下休了曹操,返回娘家,曹操几次劝都劝不回来。正房也不能就这样空着,就改立曹丕娘亲卞夫人为正室,曹丕这才取得嫡长子的地位。

如果曹昂不死,玩政治能把弟弟曹植、曹彰玩坏的曹丕,不一定能玩得过大哥曹昂,接班人的地位肯定不属于他。这点曹丕也很有自知之明,常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这天下本来就是应该我大哥孝廉曹昂的。仓舒,就是那个称象的曹冲,如果这小弟在,曹丕也不一定能当上世子,只是早年夭折。

这样看来,曹丕登上帝位,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张绣了,要不是张绣杀了他大哥曹昂,曹操心仪的对象,众臣拥戴的储君,天然的嫡长子身份,都不会是他曹丕。

还有就是那个一语定乾坤的贾诩,也是最后随同张绣一起投降曹操,跳槽到老曹家集团的。没有张绣,就不会有贾诩对曹操说的那句话。可曹丕是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一次因为琐事大骂张绣:“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

被曹丕骂过后,张绣知道那一天终于要来了,索性自我了断,给自己来个痛快,“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张绣明白,干掉曹昂这笔旧债,曹操能一笔勾销,不但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还从扬武将军到破羌将军,甚至食邑两千户的封赏。要知道,当时曹操手下除了张绣,没有大将的食邑超过一千户。但曹丕不会放过他。只有踩死张绣,曹丕才能洗白自己,赢得道义上的拥戴,让世人认为他还是以兄弟情义为重的。就这样,为曹丕搬掉登基路上最大一块石头的张绣,用自己的血,为曹丕的手足情做了背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又是继承人 曹操为何如此厌恶这个儿子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何那么厌恶曹丕?

很多的得力大臣全部都拥护曹丕,这也让曹操认为曹丕一直都想要抢夺自己的权力,当时自己的身体健康能征善战,所以自然就会有一些心生忌惮。

曹丕虽然不受到曹操的喜欢,但是这也能够有效锻炼曹丕的隐忍力,能够成就大事者,基本上都会有着能屈能伸的性格,曹丕这种坚韧不拔的耐心也是作为帝王所应该具备的特点。曹丕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做好又或者是做坏,从曹操那边,要么就是漠视,要么就是冷嘲热讽。曹丕虽然说并没有曹冲的聪明智慧,没有曹植7步成诗的才情,但是也会拥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一直都在奋勇杀敌,能够有效体现出积极向上,有着一种不服输的性格。

曹丕虽然说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还有肯定,可是身边也会有许多的人拥护。甚至连曹植的老丈人也会比较喜欢他,在面临继承人的时候同样也会拥护曹丕,这也会让曹操觉得有一些震撼,同时也会心生忌惮,认为儿子在私底下肯定也会做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另外曹丕也同样会有司马懿这一个人物,在曹丕成功的这条路上,司马懿确实会拥有着不一样的作用。

在曹丕的身上也会拥有着一种帝王的吸引力,也同样会吸引众多的能人。曹丕在曹操如此厌恶之下,还是能够有恒心,能够有勇气,是因为他有野心,但是野心并不是得到父亲的认可,也并不是想和其他的一些兄弟去争一个你死我活,而是对于政治有野心有着统一中原的野心,这也正是曹操所需要的。就是因为这些也行,才能够有效延续远大的抱负,也不会去辜负曹操这些年来的坚守,还有苦心经营。

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曹操的身体逐渐的变差,这才开始发现原来被自己嫌弃的儿子,居然和自己的政治目标是完全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吴蜀发动夷陵之战曹魏怎么不顺势进攻?曹丕上位后有什么顾忌?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都在220这一年当中去世了,其中大家最熟知的就是曹操和关羽。关羽死后的第二年刘备伐吴,成了当时最有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夷陵之战,结果是刘备大败。当时刘备已经元气大伤,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曹魏不趁势攻打蜀国呢?可能是因为曹丕刚刚称帝,还需要把内部更加稳定一些,而且蜀国也并不是倾巢出动留有部分兵力用来防守。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中,刘备为了对付东吴发动了熟悉的灭国之战但是对于这样好的机会,大家心中有没有意思的怀疑,为什么在那时候操魏国不来进攻蜀国呢?

这其中到底是出现了哪方面的问题呢?

魏国计划是要和蜀夹击灭了吴国的,可这个时候偏偏孙权向魏称臣。魏国臣下谏言魏文帝曹丕说,东吴孙权是假称臣,可魏文帝还偏偏就接受了孙权,还封了孙权为王,当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时,曹丕来了个坐山观虎斗,那为啥曹魏不在刘备伐吴时攻打蜀国了,这里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曹丕刚废了汉献帝,根基不稳,那时人心大多向汉,曹魏是新的政权,人心不稳,之前就有河西胡羌叛乱,曹丕施行崇尚道德教化政策,这个是主要因素。二,就是刘备伐吴,蜀中有诸葛亮、魏延坐镇留下了防守部队。所以蜀国攻吴,魏就没有出兵伐蜀。

还有我们可以从魏国内部考虑,第一曹丕刚刚继位,做的第一件事代汉自立,又发配了曹植,自己的地位尚不稳固,第二这时北方才是曹魏防守的重心。

其次蜀国虽然大举进攻吴国,但魏延坐镇汉中留有大批有生力量防守,且占据有利地形,魏国这时劳师远征,前方无险可据,后方供给困难。直到后期司马氏当政在这个地方,设寨,屯田,治兵,才有了对蜀国进攻的桥头堡。

再次曹魏集团本来就占据荆州一部,有进攻的发起点,又有皖城等地做后方供给给养。且吴国还得分兵防守蜀国,这时候进攻吴国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最后可能就是曹丕的个人能力了,并非政治强人,守成之君而已,并无曹操的能力。

虽然这样,魏国进攻吴国不过是想分一杯羹,并不是配合蜀国对吴国的灭国之战。魏国的国策是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积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植的情商高不高?曹植输给曹丕是因为情商太低?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羡慕天生拥有高智商的人,他们的思维总是会比别人要快很多,在学习上似乎毫不费力,同样的时间总是能比寻常人多学很多东西。也有人羡慕高情商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事情他们都能应付自如。三国时期的曹植,虽然文学造诣非常高,被人赞赏“才高八斗”,但是研究他没能夺得继承人的权力的原因,竟然有些低情商,那么曹植情商低又体现在哪里呢?

曹操,治世之能臣,浊世之奸雄,优良的基因。他的儿子中有智商情商都超过250的曹冲,有力能扛鼎的曹彰,也有雄心勃勃的曹丕,还有一个愚不可及的曹植。为什么说曹植蠢呢?不是说他有盖世的文彩吗?现代人都知道,有时候情商比智商重要,而曹植恰恰就是一个情商低得令人不忍直视的蠢蛋!

众所周知,曹操不仅是浊世奸雄,诗歌的造诣也非常高,为人更是风骚倜傥,情史能够大讲三天也讲不完。曹植对付曹操的基因承继也是非分特别奇葩,其余没有承继到,文学和风骚这两点学习得一点不漏,乃至更是后来居上而胜于蓝。

曹操心中抱负的承继人本是从小就聪慧过人的曹冲,屡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要将本身的衣钵传授给曹冲,奈何曹冲锋芒太露,十三岁而短命。曹丕却好死不死的撞到枪口上,跑去哭丧,却被曹操痛骂:你别以为我不知道,这是我的不幸,但确实是你的大幸。吓得曹丕掉头就跑,曹操对曹丕的不喜又更加重几分。

同年年底,曹操又在赤壁被周瑜打得大败而归,奇迹家庭双双遭遇不顺之时,曹操想到了本身的四儿子曹植。在铜雀台落成之时,曹植一篇《登台赋》则完全地征服了曹操。曹操看着这个文彩和风骚都与本身极其相似的儿子,似乎也忘却了丧子之痛,对曹植从此寄予厚望,不断扶植曹植的势力,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或许立他为太子。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曹植一生的事情。

曹操东征孙权,留曹植守邺城,本就一件难度不大的工作,曹操临走之时还再三叮嘱:“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就杖打权贵,固然影响了我一时的奇迹,但如今回想起来也还是热血沸腾,更不曾后悔。如今你也二十三岁,这次机会一定要好好表现。”曹植满口答应上去。

曹操一走,曹植就把他爹的吩咐丢到了无影无踪,立刻开端呼朋引伴,喝酒作乐,规复了日常平凡的模样。一日,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坐着马车在邺城桀骜不驯,硬闯了王宫的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办仪式才能走的驰道上纵马驰骋。

曹操得悉此过后,气得暴跳如雷,却又不忍正法本身的爱子,主持皇室马车的公车令便成为了替罪羔羊。固然曹植逃过了一死,也让曹操意想到本身的这个儿子不克不及拜托大任,对他也日渐萧条了。

而此时的曹丕在干嘛呢?一边拉拢朝中大臣,谄谀曹操,盼望能够或许转变曹操对本身的见地;一边踏踏实实,干好本身本职工作。此消彼长,同年曹操就封了曹丕做本身的接棒人。

如果说这还不克不及阐明曹植有多作,那甄宓之事的确是把曹植拿傻逼当飘逸的共性表现得极尽描摹。曹丕登基,赐死甄宓今后,犒赏给了曹植一个甄宓睡过的枕头,这显著就是在摸索曹植能否对甄宓还不足情未了。曹植也真是好记性,大殿之上曹丕让他七步成诗,好不容逃过一劫。如今曹植竟然抱着枕头失声大哭,还写下了《洛神赋》来留念本身的嫂子,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曹丕今后因不想担上密谋亲兄弟的恶名而没有弄死他,但又未尝不是曹丕曾经看透了本身这个傻弟弟曾经不克不及对本身组成威逼才放过他呢?更加好笑的是,曹丕身后,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曹植还屡次上书哀求赐与政治上的任用,却引得本身的封地被一迁再迁。曹植直到38岁才废弃本身的“雄心勃勃”,开端埋头修学,怎奈如许的韶光仅仅只过上3年,就病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的谋士荀攸病时,为什么曹丕会跪在床前?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最主要的谋士,为人低调而且大智若愚,给曹操出过很多计策,助他良多,曹操也经常夸赞他。可以说,荀攸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只不过,荀攸所出很多都是密谋,既然是密谋,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而且,不仅是曹操,曹丕对荀攸的尊敬,很一部分也是来源于曹操的教导。当荀攸生病知识,曹丕来探望他,竟然还跪拜在荀攸的床前,这又是为什么呢?

凡事都有闭幕日,区别只是流传与否荀攸对于讨伐吕布之战,官渡之战和北方平定战役都有巨大的功劳,但是为何荀攸并不像曹操手下其他人那样成为“一线明星”呢?

那是因为荀攸经常在为曹操密谋,而且对于所有的观点非常保密,从曹操信任自己之后,做事和出谋划策十分隐蔽,当时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工作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根据《魏书》记载,荀攸的姑姑的孩子辛韬曾经跟荀攸咨询曹操取冀州的相关事宜,荀攸只表示:王师自会平定,我怎么会知道?(言下之意是不要有为袁谭乞降的不良意图)于是这位辛韬再也不敢问荀攸军国相关的事情了。

曹操经常称赞荀攸表示:"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看见了吧,曹操甚至把荀攸比作颜子和宁武子。

荀攸一生给曹操那么多密谋,那这些密谋流传下来了吗?早些年间,曹丕还在东宫,曹操对曹丕表示荀攸是“人之师表”,你应该尽礼敬之。有一次荀攸生病了,曹丕主动探望,唯独他跪拜在床下。由此事也可以体现曹操和曹丕对荀攸的尊敬。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荀攸的好朋友。这个人真心不是荀彧,而是钟繇。钟繇曾经表示:“自己每有所行动,只要心里拿不准的,就会咨询荀攸,每次荀攸都会给自己满意的答案。”

荀攸在一次随曹操出征孙权的路上薨逝,曹操为此痛哭流涕。根据《魏书》记载,建安十九年荀攸薨逝,享年五十八岁。他比自己的叔叔荀彧还大六岁。

最有意思的是,除了曹操之外,只有钟繇知道荀攸自从人曹营以来出谋的十二个奇策。钟繇兴致冲冲的将荀攸的奇策编篡成为集子,但还没完成钟繇就薨逝了,因此世人无人知道荀攸所有的奇策。

裴松之表示:钟繇比荀攸多活了十六年,却没有完成荀攸奇策的编辑,实在是一大遗憾。

荀攸的长子叫荀缉,非常有荀攸的风范,只可惜英年早逝,还好留下了孩子。荀攸的次子叫荀適继承了荀攸的爵位,只可惜这位嗣子没有孩子。黄初年间,封荀攸的长子长孙荀彪为陵树亭侯,食邑三百户,没多久后转为丘阳亭侯。正始年间,荀攸被追封为敬候。

曹操:"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曹操:"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曹操:“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也许,我们无需多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丕曹植是一个母亲吗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卞夫人总共为曹操生育了四个儿子,除了曹丕曹植之外,还有曹彰跟曹熊。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从小就聪明懂事,深得父亲曹操的喜欢。少年时期曹操还带着曹植去征战,一直以来曹操对曹植都十分的重视。在许多人眼里,都认为曹植会是最后的继承人选。

然而,曹植由于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甚至还做出了许多过激的事情,让曹操对他感到失望。与此同时,曹丕身为曹操的长子,在争夺继承权的时候,也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曹丕和曹植的关系,由兄弟变得反目,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七步成诗的典故。最终,曹植夺位失败,曹丕登上了王位,并追封他们的生母卞夫人为武宣卞皇后,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

曹丕和曹植是一个母亲所生,他们的母亲是卞夫人。卞夫人是曹操的继配夫人,她是曹操废掉丁夫人后,才被扶为正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丕一生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丕其实还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人啊,看过电视剧或者小说的人都知道,曹丕有点像是曹操的捡来的,反正就是各种不爱,曹丕也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曲折才有称帝的资本的,所以很多网友要说了,曹丕一生中最应该感兴趣的人到底是谁呢?其实有三个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滚滚长江东逝水,落花已作泥尘中。

一代枭雄曹操也无法抵得过时间流逝的力量。建安二十五年暨公元220年3月15日,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走完了他的辉煌而又丰富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位枭雄,却并未称帝,而是留下了偌大的基业给了曹丕。而曹丕能够登基称帝,还是要非常感谢三个重要帮手,没有他们的存在,曹丕上位很难。

第一位:司马懿

早在曹操逝世之前的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太子中庶子一职便由司马懿担任,其辅助曹丕称魏帝,尽心尽力。当时的司马懿被称之为“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在曹操逝去之后,曹丕即魏王之位,司马懿也受封河津亭侯,后转丞相长史,愈发受曹丕重用。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便。任命司马懿为尚书,到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之时,司马懿已经是抚军大将军,假节之仪。更是在临终之时,被委任为辅政大臣,其时,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时年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这份资历,足以体现司马懿在曹魏势力中的地位,以及他的能力。

第二位:陈群

陈群早年在刘备帐下效力,在徐州时期被提拔起来,而到后来曹操占领了徐州,陈群便转而在曹魏阵营效力。曹操征战天下时,陈群虽然没有军事方面的天赋,但他在治国这方面,确实十分有才华。陈群当时推行官制为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制订的《魏律》,成为了魏国强大的根基。前者为魏国确立了人才体制,使官员做事更具效力,而后者则是保证了魏国的稳定发展。陈群之才,不在萧何之下。

第三位:贾诩

贾诩,贾文和的辅佐过的人很多,从东汉末年董卓入主洛阳开始,直到曹丕当皇帝才去世,几乎跨越了半个辉煌的三国时代。而贾诩的智谋堪称一绝,屡建奇功。但是对于曹丕来说,贾诩是助其得到魏王之位的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的曹操还没有立世子,曹丕时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的才名更盛,曹丕便派下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将军若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做到士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的做事锲而不舍,而不去做违背孝道的事,便成功了。”曹丕听了他的建议,在之后便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去问贾诩对于自己立嗣的看法,贾诩却闭口不言,曹操问他为何不说话,贾诩说:“我现在在想袁刘二人啊。”曹操大笑,于是在当年年立曹丕为太子。所以在曹丕称帝之后,封贾诩为太尉,自此之后屡屡被曹丕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司马懿为什么选择扶持曹丕上位?曹丕算是一位好皇帝么?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争嗣子之位也是非常的凶,曹植是找杨修帮忙,而曹丕则是请到了司马懿。早前司马懿还因为不想入士就自己装病,但是骗不过曹操最后只能入朝,如果是这样的话司马懿应该并不想卷入危机四伏的争储之战中,为什么还会选择帮助曹丕呢?其实司马懿心里也明白曹操不会废长立幼,荀彧也是建议曹操直接立曹丕为太子,要知道荀彧一个人分量就已经能抵上不上朝中大臣了。

今天小编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跟大家阐述一下司马懿与曹丕之间的关系。

从黄初元年到七年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曹丕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是否接受孙权的投降。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孙权为什么会投降?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夺占了荆州,彻底与蜀国交恶。

所谓三足鼎立,就是三国之间互相制约,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而一旦谁同时与两国为敌,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眼下,吴国从蜀国背后捅了狠狠一刀,导致蜀国失了荆州要地,死了大将关羽。吴蜀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冰点,短期之内不可能缓和。

假如这个时候蜀国联魏,一起攻打吴国,则吴国必灭。所以孙权才要“投降”魏国,纳表称臣。

当听说孙权投降的消息时,魏国的群臣,都觉得要接受。唯独刘晔以为不能接受。他说,孙刘本为两个小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今天双方交恶,正是天欲亡他们之时。此刻应该即刻出兵攻破吴国。以蜀国当前对吴国的仇恨,一定不会出手相助。而吴国一灭,蜀国独木难支,则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刘晔还指出:如果接受了吴国的投降之后去攻打蜀国,吴国一定会在后方作乱,到时候魏国腹背受敌,一定损失惨重。

然而,如此明白浅显的道理,曹丕就是听不进去。不仅如此,他还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刘晔的真知灼见并没有被曹丕所采纳。曹丕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蠢人的自负和小聪明淋漓尽致。他以为吴国投降,就是与魏国合二为一。其实,他想的简单,那孙权根本就是假意投降,这一点明眼人一看便知。果然孙权在投降后称臣后,根本就没有送质子到魏国来。

所以小编在此要说:黄初年间,最伟大的谋士,不是司马懿,不是贾诩,光彩属于刘晔!

那么以司马懿的才学和见识,会看不到刘晔所说的这些关节?显然不是。

当年司马懿策动曹操联合孙权偷袭荆州,比之如今刘晔之论高明了不知有多少。可是为何他闭口不谈呢?

小编分析,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他长期与曹丕相处,早已了解了他的深浅。第二,他并不愿意,好处和功劳,归功于他人。

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我们总是看到刘晔在提建议,提好的建议,提不被采纳的好的建议。相比之下,司马懿却一直一言不发。

这与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积极谏言献策的情形,截然相反。司马懿每次向曹操献策,即使曹操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一定会给他一个说法。比如说批评他“得陇望蜀”。两个聪明人的对话,点到即可。

而一个聪明人跟一个蠢人了,是没有办法对话的。司马懿太了解曹丕的为人,曹丕的胸襟,以及曹丕的能力了。

小编猜测,也许就是因为,他太了解曹丕。才在内心深处,生出了将来取而代之的想法。后世常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我们看司马懿。也许他早就已经在谋划曹魏的江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一辈子顾虑重重,曹丕为何就敢篡位?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不敢称帝,为何曹丕却敢?

是因为曹丕选择篡位,无非是逆水行舟不进而退,但是曹操这属于急于功取,这两者之间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可能是对于汉朝的情节,对于文臣武将来说,这本身就是较大的归属。尤其是曹操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到政坛,家族全部都是汉臣,一直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振兴汉室,最终就可以重整了河山,一般对于汉室也会有着较大的情节,即便统一,北方也会拥有着成为皇帝的条件,可是曹操还是没有选择称为皇帝,这就是为了表达出忠于汉室,绝对不会篡位的一个底线。

曹操没有选择篡位,也同样是因为不愿意做实骂名,从一开始起兵就开始被骂,著名昭著。曹操本身根本就不愿意承认,之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么就不可能会有汉室的今天。即便到最后曹操也没有选择自称为皇帝,虽然说曹操自己没有选择成为皇帝,却为自己的儿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曹丕在成为周王之后很快就自立朝代称之为皇帝,因为在进入到曹操后期也开始有了许多的反对势力,而这些基本上都已经被铲除。

基本上都是用来去支持家族独立,而且也会让曹氏的权贵一直掌握军权,可以给未来儿子成为皇帝去扫除所有的障碍,这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去除一些障碍。所以曹丕选择成为皇帝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胆子特别的大,而是因为这所有的一切本身就是曹操为自己打好了基础,这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因为有曹操的安排,所以也就使得曹丕在成为皇帝时阻碍相对来说比较小,没有任何的反抗就可以成为最后的皇帝。从这里也会让大家知道,这只不过是来自于父亲的一个谋划,所以最终就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曹操、曹丕、曹植都写过哪些著名的经典诗词?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都是非常厉害的文学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曹操的后代就是比孙权和刘备的争气很多,可以说曹操、曹丕和曹植在文学史上也都是有着自己的地位。不管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曹家还是在正史里的曹家都在这两代间非常的辉煌。这次把曹操,曹丕,曹植曾写过的经典诗句做了一个小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曹操、曹丕、曹植作品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

一、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3、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

4、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同时也失去斗志。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8、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八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0、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

二、曹丕,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

1、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 人莫之知。

2、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3、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4、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5、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6、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后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7、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8、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9、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1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曹植,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1、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4、天称其高乾,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河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5、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6、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7、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0、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曹操的名句,曹丕的名句,曹植的名句,全是精品,值得收藏!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了,我们后续会继续给大家分享经典古诗词,欢迎常关注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汉献帝禅位给曹丕为什么刘备也急着称帝?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汉献帝虽然是皇帝,但是从上位的第一天就被不同的人挟持,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估计也是汉朝最苦逼的皇帝了。汉献帝曾多次想主动禅位给曹操,但是都被曹操给拒绝了,也是让人非常的不解。最后还是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完成了登基的伟业,毕竟汉献帝时早不想当这个皇帝了。但是汉献帝禅位,打着要匡扶汉室的刘备却在另一边也急着称帝,这是为什么呢?这一举动也是让很多人感觉刘备是真想恢复汉室还是想自立为王呢?

公元220年,这一年曹操病死,汉献帝也被曹丕所控制。按照电视剧的说法,汉献帝三次禅让给曹丕,最后曹丕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皇位。汉献帝退位后并没有遇害,反而被封为山阳公,仍旧允许汉献帝保持皇帝的待遇,并且说道:“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此时身在南方的刘备就以献帝遇害为由,追封为“孝愍皇帝”,自己以汉室宗亲为由称帝继续延续汉朝。此时的汉献帝如果得知刘备称帝后该是怎么样的感想?是为刘皇叔自立为帝感到气愤?还是为汉室可以延续感到欣慰?亦或者是心不起波澜,平静无奇?我们看看汉献帝该如何想?

汉献帝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他的一生是很传奇的。他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吃了打胎药,但是奇迹的是汉献帝仍旧生下来了。原本汉献帝无缘皇位的,奇迹的是董卓把他扶上了皇位,就此开始了傀儡生涯。当关东联军一起讨伐董卓的时候,汉献帝以为希望的曙光到来了,但是关东联军都沉迷于争权夺利中,最终也不了了之。

当董卓死于王允手中的时候,汉献帝以为自己可以重振朝纲了,但是董卓的旧部重新攻入长安,献帝又成为了傀儡。当汉献帝死里逃生逃出来的时候,天下诸侯都以为是烫手山芋对此不闻不问。当汉献帝被曹操迎入许都的时候,他以为曹操是真心想要匡扶汉室,没想到曹操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董承奉衣带诏的时候,他以为可以诛杀曹操,重振汉室江山,但是最终消息还是被曹操得知了,就此计划失败。就这样心灰意冷的汉献帝也不折腾了,随波逐流吧。

曹操碍于颜面,一直把汉献帝留着。等到曹丕的时候,曹丕撕破脸面接受了禅让。此时刘备造谣说汉献帝已死,自己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立为帝。此时的献帝应该是轻蔑的笑着,原本刘备的身份就特别可疑,只是当时需要借助刘备的力量所以说成刘皇叔,谁知道刘备的身份是真的假的。

而且多年的傀儡生活也让他厌倦了,与其争一个虚名还不如安乐的生活。对于刘备的造谣汉献帝也只能接受,毕竟昔日的傀儡汉献帝已经死了,现在的他只是一个山阳公,匡扶汉室的重担就给你刘备吧。唐伯虎有一首诗说道:“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国机密里曹丕喜欢伏寿皇后是真的么?

全文共 1882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的老婆中,郭女王和甄宓是我们最熟知的,不过在三国机密里曹丕和伏寿皇后还有一些感情戏,这些都是真的么?伏寿皇后是汉献帝刘协的皇后,难道曹操爱人妻,他儿子也继承了这方面的癖好?感觉电视剧也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可能是为了剧情更加丰富,不然大家也都知道这段历史发生了什么,看上去就没意思了。

近段时间,一部一三国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名叫《三国机密之潜龙深渊》,也掀起了各路网友的热议。电视剧中有一个设定的内容为曹操的儿子曹丕爱上了汉献帝的伏寿皇后,而曹丕还是对伏寿皇后一见倾心,这一见倾心的地点还是在自家府邸之中。但电视剧到底还是喜欢“三角恋”的剧情,伏寿皇后并不喜欢曹丕而喜欢刘平,这让曹丕愤怒不已。但要说依照史实来推理,曹丕可能会和伏寿皇后有感情纠葛么?

在早期时间里,曹操还是一个遵守君臣礼节的朝廷大臣,奉汉献帝为王,身而为臣的曹操所在的司空府会有出现伏寿皇后的可能么?大家应该都知道司空府这个地方吧,稍微了解一下历史就知住在司空府的曹操那时甚至连丞相都还不是,连曹操都不曾有机会见到伏寿皇后,何况是他的儿子曹丕呢?更不可思议的是,身为皇后之身又怎会无故到了这司空府让曹丕瞧见呢?

倒有一事会导致这等事发生的可能,那便是皇宫遭遇了某种灾难,比如着火了被烧了,不能住人了,这倒是有可能让皇上及妃子们暂且去大臣们的府邸住一住,等待灾势一去,皇宫修整完工,再搬回去。可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想必你我大家都心知肚明吧。那么反过来,曹丕会有机会在皇宫中与伏寿皇后相遇么?

这话可就得从曹操心态变化开始说起了,本是遵守君臣礼节的曹操是从何时变了心意起了野心的呢?那就必须是从汉献帝诛杀伏寿皇后的时候开始的了,其实在这之前,汉武帝也诛杀过董贵人,那时曹操都还不能随意进宫觐见皇帝,也从不敢胡乱造次,对汉献帝还是很敬畏的。

在史书《后汉书皇后纪》中记载过这么一段历史,讲述的是汉献帝当时在曹操的建议下将首都迁到了许地,但那时的汉献帝也只是空有皇帝的虚名,他的身边都是曹操安插的随从下人,这些人都是为曹操效力的。而忠臣赵彦看见了这样的局势很是着急,便为汉献帝出谋划策,而后被曹操知道后就被杀害了,不止赵彦,其他所有不服从他的人,都被屠杀了。汉献帝知道之后,也知道了曹操的野心,也明知曹操不会再是他的贤臣,于是他对曹操说,“若是你愿意辅佐我,我必定对你有重赏;但若是你不愿意,那么就请你放过我。”而性情多疑的曹操当是知道这汉武帝是知道了他的二心了,自己的事也败露了,曹操很害怕,他认为汉武帝会在此处设下埋伏,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都没有进宫朝见汉献帝。

经过此事,曹操对汉献帝也一直遵守着君臣礼节,这时候曹操的儿子也还未被封官做将,既然无官无职,那曹丕又有什么理由进宫呢,更不用说要去见伏寿皇后了。历史上的曹丕从史书了解来看也不是一个喜欢儿女情长的人,他的志向在与去打下脚底的这片江山,也并没有发现他特别钟爱一个女人,描写曹丕感情的就属他和袁绍的儿媳甄氏,曹丕最后迎娶的那人也是这个后人称之为甄宓的女子,魏明帝曹睿就是他们的儿子。

而甄宓这位女子在史书也有颇多的记载,这是一位奇女子,可最后的下场却也太过凄惨。在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下令赐死了甄宓,并让其在下葬的时候将头发披散,将嘴里塞满了糟糠,下葬的地点在于邺城。而后来,当她的儿子曹睿称帝的时候,才为她正名,封为文昭皇后。

据史书记载,曹丕还曾下过一条诏令,内容大概是说,为人之妇的女子若是参与政治,那么将会成为国家大乱的根源。从今以后,所有的大臣下官不能将国事报告给太后,后宫的家人也不能够参与朝政辅佐,有了贡献也不能后封官升职。从这条诏令下达之后起,若是有人违背,那么全天下的人都可以将其诛杀。九日,曹丕将郭氏立为皇后,奖赏全天下的男子都禁绝2级,而赐给鳏夫、寡妇、重病、老人和穷人国家供给的粮食。

其实不只是曹丕这位帝王,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这么一种类似的规定,在汉武帝时期,钩弋夫人就是这样被赐死的。所以说,在历史上的曹丕又怎会是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情种呢,他的志向就是夺得天下而称帝。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深渊》中刻画的伏寿皇后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子形象,她亲手为汉献帝净身,还火烧皇宫,以她的这些所作所为,史学家猜测她还曾有计谋想要铲除曹操。

有着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伏寿皇后所在,也确实不是曹丕所爱慕的女子,两人的会面只会是尔虞我诈,又何来情爱之说,两人的身份也很悬殊,可谓是没有一点交集。就算汉献帝继续称王,曹操早已铲除了伏寿皇后,更没有这样一个机会给曹丕去发展两人的感情,更何况曹丕一心只想夺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机密中刘平和伏寿最后在一起了么?曹丕曹节却当上了备胎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平和伏寿终于是喝了合卺酒,但是这两人在一起却把曹丕和曹节两兄妹给彻底伤到了。这也是三国机密让人诟病的一点,刘平难道真有这么大的魅力么?可能还真有,谁叫他是主角呢,而且刘平也并不是刘协,可要比刘协厉害多了。这段时间伏寿和刘平肯定要恩爱一段时间,之后这四人必将上演大的狗血剧情,你希望谁能走到最后呢?

此时的天子刘平和皇后伏寿来到了卢龙城守卫此城,鲜卑人本就骁勇彪悍再加上鲜卑学会汉军的战术阵法,这卢龙城快被鲜卑人给攻破了,鲜卑首领拿汉军的士兵当靶子射入卢龙城墙,鲜卑人果然残忍,把汉军的士兵当靶子射,调到地上士兵身体被摔的四分五裂,粉身碎骨,接着鲜卑人又拿一个士兵开始当靶子射,天子刘平才知道只有杀人才能救人,以前的仁慈在战场上也救不了士兵,于是就射死了将要被当成靶子射的士兵,天子的这一剑吓得鲜卑人暂时撤军了,军队里不准喝酒,刘平就偷偷带酒跟皇后偷喝,还为皇后做了一顿饭。刘平担心今晚恐怕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皇后希望小叔刘平今晚以丈夫的身份陪自己,刘平来了一句“我也不相等了”,刘平说今晚可惜只能给皇后这样的合卺酒了,皇后伏寿并不介意,皇后只要知道刘平不介意自己是他的嫂子身份心里爱着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了,所以高兴皇后回了一句“哪有比今晚更丰盛的婚宴啊!”刘平就这样跟皇后算是简单的喝了合卺酒就要入洞房了,而站在外面的曹节看见刘平和皇后的这幕心碎了,看来曹节也是非常爱皇帝刘平的,看见自己心爱的男人跟皇后又亲又抱的难免会伤心的。

曹节不忍再看下去了就离开了,看到这幕我就看想起了之前的那一幕,曹节的哥哥曹丕也是在外面站着看着皇帝跟皇后又亲又抱的,曹丕吃醋的站了一夜才离开,这曹家两兄妹,曹丕爱上了皇后伏寿,曹节就爱上了天子刘平,可惜曹氏兄妹二人的爱注定是得不到皇帝和皇后的回应的,即使曹丕日后当上了皇帝也得不到皇后伏寿的心,即使曹节当上了天子刘平的皇后,曹节也得不到天子刘平的心,只可惜爱上了自己不该爱的人,上次是曹丕,这次是曹节站长外面看着心爱的男人刘平跟皇后又亲又抱的,今晚注定是个不眠夜,刘平跟皇后终于同床了,而曹节今晚恐怕也是难以入睡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登基后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汉献帝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登基后汉献帝已没价值了 曹丕为何没有杀汉献帝

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汉献帝,主要是因为两人是亲戚关系,从人情这一方面来看是杀不得的。汉献帝就是曹丕的姐夫,而且也是老丈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选择杀掉呢?自然会有一些不方便。

而且也没有任何的必要在曹操时期,在曹操时期,汉献帝就已经被严格的监控,而且也已经把手中的实权抢走,虽然当时名义上依然还是汉朝的天下,但是汉献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权利。尽管可能还会有一些大臣一直都会支持汉献帝,但现实的一个情况就在于这些大臣的手里面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权利。曹操这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所以大家虽然也会有着打算和汉奸帝亲近的想法,但是也会担心可能会受到牵连。

就算汉献帝准备搞事情也没有任何的机会,而且身边也没有任何的人,汉献帝当时对于曹家江山是不可能会有任何威胁的。曹操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也同样会选择清理一批,所以等到曹丕上位的时候,汉献帝早就已经成为一个有名无权的皇帝,在皇宫之中,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折腾,所以在杀汉献帝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杀汉献帝,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虽然曹氏会借着汉献帝之名统治天下数十年,但是,终归当时依然是汉朝的天下,终于汉朝的百姓还有官员,数量还是非常多的。如果此时直接就把汉献帝杀害,这也就意味着直接剥夺了这些人的信仰,虽然当时大家也愿意接受统治,但是如果曹丕真的选择把汉献帝杀害,那么必然就会有一些人比较着急,可以说这自然就是得不偿失,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何曹丕临死之前,才册封曹叡为太子?

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册封太子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了,太子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只有将太子的人选早日确定下来,对于江山来说才是最稳定的事情。然而立太子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毕竟太子是将来要继承皇位的人选,就算有嫡长子继承制,也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而在三国时期,曹丕一直都没有确立太子,直到自己临死之前才终于将曹叡立为太子,这是为何?曹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确立曹叡为太子,反而在自己快死的时候才确立?1、甄氏失宠

曹睿的母亲甄氏曾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见甄氏有姿色,纳之为妻。刚开始很得曹丕恩宠,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后来曹丕妾室多了,得宠得子,渐渐疏远了甄氏。

220年曹丕称帝,携宠妾郭氏到洛阳,进封贵嫔,甄氏则被留在邺城,地位在郭氏之下,作为结发妻子而不立为皇后。所以甄氏愈发失意,有怨言。曹丕因此更加痛恨甄氏,于201年下令赐死甄夫人,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母以子贵,子更以母二得宠。甄氏的失宠也让身为长子的曹睿得不到曹丕的亲爱,甄氏死后,曹睿还被降了爵位。后来郭皇后因没有儿子,曹丕把曹睿过继到她门下,起初曹睿不高兴,曹丕为此差点立曹礼为嗣。2、身世有疑

历史上曹睿生卒年不详,只有大概的年份而没有确切的月日。据传曹丕娶甄氏时已有身孕,因甄家属河北豪族,曹丕为拉拢河北名门豪族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娶甄氏。曹睿出生后一直得不到宗室的认可,因为古人很看重血统,尤其是帝王之家。这也是曹丕的一个隐痛。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生,以此计算至正月,是整整三十四年。明帝曾经改正朔,以去年的十二月为今年的正月,因此明帝年龄可强名三十五岁,而不是三十六岁。

《三国会要》中辩说陈寿记载明帝卒年有误,《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以虚岁反推即可得知,曹叡应当出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年)。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诸家都拘泥于“延康元年,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这句话,因此质疑三国志中记载有误,是不对的。《三国志·文帝纪》中关于延康元年的记载,大多是追述过去的事做背景介绍,而不一定实际发生在延康元年,曹叡封武德侯,应当在延康元年之前。按照《三国志·常林传》中的记载,“吉茂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可以得知吉茂担任武德侯庶子(属官名)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时候的事,曹叡封武德侯也应该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而并非延康元年。如果将这个结论与《三国志》里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相结合,则曹叡死于景初三年时虚岁正好是三十六岁,《三国志》中记载没有错。卢弼认为,陈寿这样写是曲笔之意,读史的人只要用曹叡的年纪倒推,再结合甄夫人被赐死、曹叡久不被立为太子的事实,则明帝究竟是姓袁还是姓曹,就不言而喻了。3、曹丕早逝

曹丕的父亲曹操活了65岁,在当时已算是高寿。曹丕33岁登上皇位,正是壮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考察诸位皇子。然而自己心胸狭隘,加上伐吴失败更加抑郁,一场风寒竟使自己生命垂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其他的选择,临终前才正式确立了曹睿的太子地位。

曹睿身为长子,后过继到皇后门下,也算是嫡子。嫡长子的身份加上世家大族的认可让,曹睿最终登上皇位。

在实现统一问题上,曹丕既有希望于能有王化之举达到夙愿的诚心,也有兴国强兵而灭贼寇的强硬之志。虽然,两次伐吴却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无功而返,但由于统一志向的驱使,使得曹丕在位后期施政更需要富国强兵,以至于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其执政功绩对于中国文学此一时期的发展风貌与繁荣,也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洪?曹洪最后怎么死的?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曹洪是曹操的表弟,很早就跟随曹操一起征战,还立下过不少的功劳,但是曹洪和曹丕之间就有一段恩怨,还差点让曹丕给杀了。曹洪爱财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为了财不要命也是不值得。其实在曹营曹洪的威望还是挺高的,毕竟是跟着曹操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被曹丕贬为庶民后曹睿上位有重新启用了曹洪,不然曹洪就要当一辈子平民了。

说起吝啬鬼,许多人都会摇头晃脑无可奈何。这样的人就如同钻进钱眼里、入了魔障一样,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贪财、惜命、爱占便宜。对于这个群体,大多数人都会尽量远离,谁也不想和小气鬼打交道。

当然,小气鬼同样也是可以建功立业的,比说说三国时期的曹洪就非常小气、吝啬。但还是跟着曹操一起征战天下,伐董卓,征张邈、战吕布,可以说是打遍了大江南北,更是立下了战功无数。不过曹洪的性格,特别吝啬贪财,简直是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

因为敛财有道,所以家庭的生活也非常富裕,这也让不少人心动不已。曹丕年轻的时候,就曾经打过他的主意。那个时候,曹丕还没有被封为太子,手头自然也不大宽裕,于是就找曹洪想要借一百匹绢,来花销使用,好让自己宽裕一点,但是曹洪却觉得非常肉疼,百般托词就是不愿意借。

结果惹得曹丕羞怒交加,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怀恨在心。等到曹丕继位之后,终于找到了那么一个机会,假借着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将曹洪打入大牢,想要将其处死。不过曹洪毕竟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而且还是曹操的堂弟,在氏族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为他求情当说客的大臣不少,但是曹丕始终无动于衷,这可将曹操的老婆卞太后给惊动了。

卞太后将曹丕叫到面前,大声怒斥,甚至发声说:今天曹洪身死,明天我就让皇帝废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曹丕还没有登基当皇帝,所以也只能心有戚戚地将此事搁下,将曹洪贬为庶人。并且在曹丕执政的那些年,曹洪也始终没有出头之日,这让朝廷里的大臣有很大的怨言。毕竟曹洪可是曹操手下的功臣,受到如此对待,自然不少人心怀不满。

还好没过多久,曹丕驾崩,曹叡继位后,马上将曹洪封为后将军,这才算安抚了臣子之心。晚年的曹洪生活也非常幸福,不但满足了自己敛财的欲望,而且死后还被追谥为恭侯,祭祀于曹操的祖庙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广没打过一仗胜仗,为何还被文人吹上天?

全文共 30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西汉的李广,其实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人比较的命运多舛啊,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了,但是我们不妨仔细的分析分析,李广好像也真的是没有打赢一场胜仗了,那么为什么他还是被文人吹得很厉害呢?下面我们也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不要错过了哦!

李广,威震匈奴的大汉名将,匈奴称李广是“飞将军”,获此殊荣的只有李广!李广从军40多年,做过8个郡的太守,大小70余仗,有记载的只败过一次,其余都是胜仗!李广在哪里,匈奴便不敢进犯哪里!有人说,李广没打过胜仗,很难想象一个屡战屡败的李广,文景武三代帝王会用他,还把李广当救火队长来用!汉武帝更是给予李广最亲信的职位,郎中令!

所谓李广没打过胜仗的说法,源自《史记》记载的,汉武帝时期李广参加的5次战斗。前2次都是针对军臣单于的斩首行动,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设计诱使军臣单于入马邑,打算以预先布置的三十余万汉军围捕单于,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单于中计,亲率十万骑兵南下,可是未入马邑发现路边牲畜无人放养,顿时生疑,正巧抓住了烽火亭尉史,尉史把汉的计谋说了出来,单于逃过一劫!

第二次行动,李广和卫青终于有了交集,公元前129年,时隔4年,得到单于巡视左贤王部的情报,而左贤王的大部精锐还在上谷。汉武帝派出4万全骑兵再次对单于实施斩首行动!原计划目标,斩首重任由李广承担,单于来中部王庭乌兰察布视察左贤王部,身边人不多,李广是有机会拿下单于的!卫青出上谷,离上谷左贤王部队最近,负责拖住左贤王,公孙敖则帮助卫青抵挡左贤王,为李广创造机会!公孙贺堵住单于西逃。左贤王发现了汉军计划,急忙回师救单于,和公孙敖部遭遇。

卫青理应尾随左贤王部,和公孙敖夹击左贤王。左贤王部骁勇善战,是匈奴的精锐,卫青如果协助公孙敖至少能拖住左贤王,不让他去救单于。可是卫青不想因为损失过大被惩罚,他需要立功,如果李广抓住了单于,功劳是李广的;如果李广败了,卫青也会被问罪,这样的结局不是卫青想要的!他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立功,他决定牺牲公孙敖和李广,不去救公孙敖,而是跑去700里外的笼城去杀700老弱!如果卫青是条汉子,就应该派几百人去笼城,自己带大部队帮助公孙敖

李广在平原的战斗能力很强,一万骑兵直面左贤王也不会落下风,之所以部队被打散,李广被活捉,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李广部已经咬住单于部队,展开混战,公孙敖没有卫青支援挡不住左贤王!击溃公孙敖的部队后,左贤王夹击正在猛攻单于的李广部,腹背受敌,并且失去阵型的李广。

卫青没有拖住左贤王是必然的,因为卫青没有和左贤王交战,面对左贤王的必然是公孙敖,从他损失7千人来看,公孙敖是阻击了左贤王,但是没有卫青的支援,没有挡住!从单于要活李广来看,李广很可能遭遇了单于的部队,并且痛击之,单于强调要抓活的李广,单于要看看把他打那么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有三头六臂吗?

匈奴人敬重英雄,单于特意下命令,要活的李广,第一时间送去单于那里!李广被俘时受了伤,还生病,可是逃跑的时候却生龙活虎,显然匈奴为他治病疗伤,也没有捆住他手脚,待遇非常好!这李广得把单于打得多惨,才能享受这么高的待遇!

此战以后,卫青算是和李广结上梁子了,公孙敖和李广都被卫青坑了,卫青当然担心被报复,公孙敖和卫青是过命的交情,卫青随后多次帮助公孙敖,李广之死也是因为卫青要拉公孙敖一把,这是后话。李广不是个会溜须拍马的人,也不是睚眦必报的人,否则李广去世时,怎么会闻者流泪!然而害人者往往会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卫青在之后的战役中一直打压李广!

随后的6年里,得”贵幸”的卫青,非常照顾他的姐夫公孙贺,和救命恩人公孙敖,这两人都得以封侯。对于李广,卫青一直不待见,卫青连李广的堂弟李蔡都用,却偏偏不给李广立功的机会。直到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让李广随卫青出征,可是卫青只安排李广为后将军,这么多年下来,可以看出卫青对李广的态度,就是不用你李广,皇帝让你一起出征可以,殿后,让你没有机会杀敌立功!

李广的第4次战斗,是配合霍去病征河西之战,之前霍去病800人奔袭匈奴,崭露头角,这和卫青龙城之战有本质区别,卫青是1万人,是以牺牲李广,公孙敖,放弃捉拿单于为代价,杀了几百个无关痛痒的匈奴老弱,霍去病却是杀了单于祖父,俘虏国相和单于叔叔,杀死3倍于几的精锐护卫!

但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战开始并不顺利,虽然杀死8千多匈奴人,但是自己1万骑兵,损失7千,按照西汉军法,损失太多当斩,就像公孙敖损失7千人那次!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确是够幸。贴心的汉武帝,为霍去病二次河西之战,准备了战力最强的李广部队,来吸引左贤王的4万大军,李广用4千人拖住左贤王两天,把左贤王几乎拖垮,以至于博望侯一来,就把左贤王吓跑了!这一仗,李广损失过半,按汉律当斩,除非他立了大功,杀死数倍的匈奴军,可见匈奴此战损失必然很大,至少近万人。

第5仗是李广的最后一仗,汉武帝看到了李广的强大战力,但是又担心他年纪大了,作战总是冲锋在前,禁不住李广一再请求,让李广作为卫青部的前将军。卫青却想让公孙敖父子立功,仗着他和汉武帝的亲密关系,号称汉武帝私下关照不要让李广当单于,实际就是想让公孙敖立功。让李广绕路迂回攻击单于,可是,他把步兵和运粮队扔给李广,还让李广走很难走的远路。卫青自己带着骑兵和武刚载兵车,速度至少快李广一倍,所以卫青漠北打完,李广也没过漠南。卫青没想到单于兵微将寡,他数倍于单于的兵力,却还只是惨胜,损失比匈奴大的多,单于也没抓住,回去很有可能治罪!所以卫青决定拿李广做替罪羊,反正卫青龙城首战就干过一回,这次卫青诬陷李广迷路误期,他以什么要挟李广?很有可能是李敢,李广只剩李敢这个儿子,他已一把年纪,为了儿子的前途,一个老人会牺牲自己,承认自己迷路。《史记》只看到卫青以诸校尉的生死胁迫李广就范!

史记记载,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卫青要向汉武帝汇报了,和李广谈妥条件,让李广承认迷路。随后卫青先派长史送酒食给李广,李广没说迷路,又派长史逼李广,李广才说自己迷路!“急责之”,可见卫青有多着急让李广承认迷路!只有做贼心虚的人才会这样,显然卫青怕李广反悔!当初对待苏建,卫青多么淡定,请汉武帝处置,这次却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

李广死后一年,先是李广堂弟丞相李蔡被诬陷致死,接着李敢知道真相,找卫青理论,痛打卫青,卫青表面说不声张,实际却暗地里让霍去病知道,暗杀了李敢,难怪汉武帝以后再也不用卫青!

漠北之战行军分析。卫青西出定襄1000多里,急行军7天,李广步兵一天100里就是极限,而且绕远路,15-20天才能到!卫青到了漠北马上开战,根本没等李广,他有十万人,打单于3、4万,还需要等李广吗?打完单于追击到赵信城,往返3天,也不过10天,回军遇到李广,李广走了一半多一点的路,当然还在漠南!说到右将军赵食其,就有点毛骨悚然了,李广自刎,赵食其被贬为庶人后,再也没有记载,人去哪儿了?失踪了!呵呵,背后有什么猫腻!卫青也不是第一次找背锅侠,上一次损失十几万士马,背锅的事苏建

卫青和汉武帝有多亲密呢?”以和柔自媚于上”,又有《佞幸列传》的记载,汉武帝规定大将军要为皇帝“骖乘”,也就是说,俩人出门要在一辆车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孙权什么时间称帝?为什么他比曹丕和刘备晚了那么久?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严格来说应当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之后的时间段,但实际上,很多人会把在此之前的,从黄巾起义开始的时间都算在三国的范围之内。三国正式建立的时间,应当在孙权称帝之后,他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他称帝是什么时间?为什么相比刘备的221年,曹丕的220年,孙权称帝会晚了那么多年?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

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曾祖父只是个无名瓜农,此前祖先全不可考,难比蜀汉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因此,为了找寻到自己称帝的合法依据,孙权才耐心等候,从继承孙策基业,坐领江东起,花了近三十年时间,终获成功。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领江东五郡(丹阳、豫章、会稽、吴郡、庐陵郡),和曹操交好,受封“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又击杀叛变的庐江太守李术。

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

由刘备上表,孙权从此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尊崇。(“至尊”本为天子的别号)

公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

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公元219年,孙权联合曹魏,袭杀关羽,斩俘刘备军约五万人,于禁部降卒三万人,夺取荆北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并被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加封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

公元220年,孙权遣使支持曹丕代汉称帝,并将魏国降将于禁等送归。

公元220年11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的复仇军,并在猇亭之战大获全胜,斩杀蜀军四万人,武陵蛮军万人。

公元222年, 因为孙权屡次拒绝曹丕的派遣其子孙登为人质的要求,魏国三路大军南征,被吴将朱桓、朱然等击退。

公元222年底, 孙权派邓泉至白帝城拜谒刘备,和蜀汉重新和好,又暗中派遣间细,暗通南中豪强雍闿等人。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雍闿趁机起兵,杀建宁太守正昂,又把益州太守张裔绑缚吴国,孙权封之为永昌太守;越嶲郡杀死郡将焦璜,牂柯郡杀掉从事常颀,南中三郡皆反。

公元223年11月,蜀臣邓芝访吴;应其所请,孙权放还张裔。

公元224年夏, 吴臣张温访蜀。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公元225年3月, 诸葛亮南征,雍闿被杀,孟获代之为叛军首领,到秋天,孟获降伏,南中乱事平息。

……

看时间表可知,显而易见,如雍闿等蜀汉南方的当地豪强,在孙权的策动下起兵席卷南中三郡,最终却只是被孙权当做了和蜀汉重定盟约的棋子,卖了个好价钱。

正因为此时的蜀汉政权,前后丧师约十万人(关羽军团3万+荆州留守军数万+刘备中军主力4万+武陵蛮1万),骨干将领折损无数,内外交困四面楚歌,因此才不得不在新的盟约中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

诸葛亮此后的第一、第二次北伐,正是蜀汉以实际军事行动,表达了再不会计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随着蜀军北进,曹魏也将重兵西移,孙吴北方战线的压力顿减。

而且,此时蜀汉的国力、兵力、版图均已经被严重削弱,对东吴处于1:2的劣势。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合法性。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孙权继位年仅十八岁,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淮泗创业元老、江东世家大族;在各方势力有意无意的掣肘下,吴军在淮南方向的攻略屡遭败绩,成就了张辽、乐进、满宠等人的一世功名,也给孙权留下“不善战”之恶名。

可孙权还是历时二十年努力,将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三个州二十余个郡,更把自己从杂号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国开国皇帝。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经验丰富的“老革”(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

他通过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因而在同盟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

对于一心割据江南,从来并无一统天下之念的孙权而言,此番操作确是出神入化,无可指摘了。无怪后世有南宋豪杰辛弃疾,对孙权甚是推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为什么曹操和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计谋?

全文共 2170 字

+ 加入清单

刘晔,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一名谋士,他和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是他选择的路却和刘备完全不一样。他成为曹魏的谋士,多次给曹魏出谋划策,并且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谋士再怎么说也只是臣子,一切的决定权还是在主君的手里,刘晔提出的计谋再好,主君不予实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实上,曹操曹丕都曾经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以至于最终自己错过了非常好的机会,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听从呢?

一、13岁时一鸣惊人。他叫刘晔,跟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他的家庭条件可比刘备强多了,不但不用织履贩席,而且还有一位非常“狠”的母亲。

那年刘晔刚七岁,母亲便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刘晔道:“你老爸身边的一侍从,必会陷害咱家,等你和哥哥长大后,一定要杀了他,这样的话我死也就瞑目了。”

刘晔的母亲为何有此判断?没人知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就是这位侍从必被刘晔父亲宠信,不然不会引起刘晔母亲的注意。同样从这件事可知,刘晔长大后之所以谋略惊人,恐怕多遗传自母亲这里。

当刘晔13岁这年时,他对哥哥说:“现在是完成母亲的嘱托的时候了。”哪料他的哥哥却说:“好啊,那你就去吧。”显然他哥哥不但打了退堂鼓,还有轻视刘晔的意思。哪料刘晔真就从容杀掉了那位侍从,立时全府震惊!刘晔的老爸大怒,刘晔却淡定告知:“我是完成娘临死前的嘱托而已。”

自然这事很快就又轰动了全城,恰好当时的大评论家许劭在这里避难,听闻这事后,亲自跑来看刘晔,当场放下一句话:这小子是王佐之才!许劭的评论是非常牛逼的,曹操年轻时就曾逼着他评论自己,结果许劭却根本不搭理他。引得曹操大怒,拿刀逼着许劭,你必须给我说道说道,这才换来了一句名言: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如今年仅13岁的刘晔得到许劭的推崇,自然名声鹊起。但通过“刘晔杀侍从”这事来看,刘晔的“狠”已暴露无遗,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这点上来言,他跟曹操是属同一路人。所以刘晔最终辅佐了曹操父子,背叛“刘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献一计,若被曹操采纳,诸葛亮束手无策。如今已经是公元215年了,曹操率领大军功伐汉中的张鲁。而这时的益州,刚刚被刘备拿下。自古道: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曹操对张鲁的功伐,立刻引起了益州震动,被称为“蜀内一日十惊”。也许夸张了点,但足见当时曹操对刘备完全是处于压倒优势。

刘备只能一面祷告:曹哥我可不想念你,你也千万别想念我。一面拼命安抚内部,因为他是靠武力夺了刘璋的益州,内部是暗流涌动,而且又大战刚过,兵士都疲惫,需要休整。

随着张鲁投降,曹操于拿下了汉中,一脚踹开了刘备的家门。刘晔也跟随曹操前来了,并在汉中之战中多次献计,为曹操拿下汉中立下大功,于是刘晔便立刻献出一计:趁刘备在益州立足不稳,立刻攻击益州,如今蜀中是惊慌一片,只要大军猛扑而来,必会纷纷丢弃刘备依附咱。刘晔还指出:若是放弃了眼前这个良机,等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那以后再想干掉刘备就太难了。所谓趁刘备病,要他命,就在此举!

啥叫最狠谋士?瞅瞅刘晔!倘若曹操听从了,别说刘备会哭,就是诸葛亮也束手无策,因为曹操大军士气正旺,反观自己却“一日十惊”,这怎么打?诸葛亮只能劝说刘备,退回荆州汇合关羽,另图它策了。

可哪料曹操却未能采纳,无论当时曹操是何种理由,显然都是臭棋,因为很快便尝到恶果了。刘备在益州刚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出兵汉中,引发了曹刘的汉中大战。

曹操不但丢了汉中,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且更要命的是,拥有了汉中的刘备,羽翼彻底丰满,而关羽又趁机发动了襄樊之战,来了个水淹七军,于禁被擒,庞德战死……追其根由,就是因为曹操不听刘晔所言,放弃了攻击刘备的最佳时间所致。

三、再献一计,若被曹丕采纳,诸葛亮无力回天。公元220年,曹操死了!曹丕很快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上,对刘晔是异常器重和信赖。随着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孙权为了自保,向曹丕称臣,满朝文武纷纷向曹丕祝贺。曹丕也很得意,老爸曹操没做到的事,我做到了。

刘晔却面露担忧,对曹丕道:“孙权向您称臣,只不过是害怕你趁机出兵攻击东吴,他处于夹击之下必败。而我看这次孙刘大战,刘备必败,等到了那时孙权就立刻会翻脸,如今孙权最怕啥,咱就做啥,应趁机出兵夹击孙权。”

这条计谋的关键是,若孙权处于曹、刘夹击中,他焉能不败,那么他会向谁投降?只能是向曹丕投降,绝不会向刘备投降。理由很简单,一则是孙权杀了关羽,刘备能善待他?二则更重要的是,曹魏实力最强,自然是向最强者投降,这点上以后刘禅投降时,就得到了印证。

所以刘晔这条计,出兵是虚的,真正的意图就是逼迫孙权彻底投降罢了。若真发展到这种地步,诸葛亮只能是一摊手:没的玩了,以弱小的蜀国,对抗没有牵制和后顾之忧的曹魏,还有啥胜算?

须知诸葛亮后期敢那么嚣张的攻击曹魏,就是因为有孙权的配合和牵制曹魏,诸葛亮不用担心,曹魏举国之力反扑他。但曹丕却再次犯了跟曹操一样的错,未采纳!果真孙权取得夷陵大战的胜利后就翻脸了。搞得曹丕这个没面子,又不顾刘晔劝告,御驾亲征孙权,结果闹了个兴师动众,徒劳无功。

而孙权和刘备在曹丕的优势碾压下,摒弃恩仇又抱团在了一起。等于曹丕眼睁睁地放弃了,最佳一统三国的机会。

刘晔这位汉室宗亲,三国时期的谋士,也许没有郭嘉、诸葛亮、庞统、荀彧等出名,但从他13岁从容杀侍从,两次献计,差点提起结束三国历史来看,这三国最狠谋士,只能是非他莫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