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广

李广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李广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李广问题。

分享

浏览

666

文章

18

李广简介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一首《出塞》,里面的龙城飞将指的便是汉朝大将李广。李广家族世代学习射箭,他在第一次抗击匈奴时就射杀了大量匈奴兵,后来又冲锋陷阵抵御敌寇,被汉景帝封为陇西都尉、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在昌邑城救出了被叛军围困的梁王,在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信后,认命李广为上谷太守。

而李广经常与匈奴作战,汉景帝先后让他担任上郡、云中等地的太守之职。汉武帝继位后,调任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统帅。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而年迈的李广多次向汉武帝请战才被任命为前将军。在征战过程中,李广见卫青没有委以重任,便私自带兵出走。由于缺乏向导,军队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李广认为自己一生从未犯过如此低级的错误,便拔剑自刎了。

李广的一生都投入到抗击匈奴的事业中,由于他的骁勇善战,成为匈奴心目中可怕的劲敌。

展开阅读全文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付出了什么代价?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去病射杀了李广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根据历史的记载,好像并没有付出代价,但是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为什么会突然的死亡,这次的死亡和李敢之间就没有任何的联系吗?

这中间可能还是有联系的,因为两个人之间死亡的时间还没有超过一年,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凑巧的事情呢?根据历史的记载,霍去病的性格就是年少轻狂,心中有事,根本就没有办法长住,有气肯定就会当场发出来。你这一个性格就可以知道,当他得知对方将自己的舅舅打伤时,怎么可能会压抑住内心的气愤,肯定就会选择射他一剑,之所以会选择在狩猎点上,可能就是正好在这个地方得知,因此直接就拿起边上的弓箭射了一箭。

霍去病换言之也很有可能是被人算计,但不管如何,已经发生了这件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做什么。谁会选择算计他呢,很有可能就是卫家的人。

因为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够对他的性格如此的了如指掌,也只有这一个家族的人才能够轻松的知晓打伤卫青的时间点。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是因为一旦获取并消除,那么整个家族就会成为了直接的受益人,从这一方面是不是就能够明白呢?

霍去病与卫家,这两个家族难道不是同气连枝吗?其实在没有受封冠军侯之前,真的是同气连枝。可是在受封冠军侯之后,这意味着已经有了利益冲突,当然舅舅肯定是不会动手的,因为这一个人为人坦荡,而且和霍去病之间还有血缘关系,怎么可能会做这样的一种手段呢?但是这一个家族的人却并不是如此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肯定会选择舍掉对方。只是很可惜整个家族最终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的现象?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西汉名将李广:为什么一门三代都悲剧了?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人,据说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他本人也是西汉名将。

比较著名的有射石搏虎。有一次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张弓射箭,结果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了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在据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但李广最终还是射死了这只老虎。

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李广军中缺乏通晓边情地理和匈奴语言的向导,导致大军无法在预定时间和地点 与各领兵将领达成配合与协调,最后未能赶上与匈奴决战。根据汉武帝的作法,这是要被处以死刑的,李广不想受辱,愤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历史上的超级倒霉蛋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当回顾西汉时期的名将时,李广的名字绝对不会逊色于卫青和霍去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这里所指的并非实力,而是名气。大家都耳熟能详地听说过“李广难封”的典故,对于他终身未能封侯的遭遇感到匪夷所思。

李广出生在陇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裔,据传还是唐朝皇室的祖先。当然,李广自己并不知晓这些。总之,他出身于一个贵族豪门。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尚未出现,只要出身显赫,就能担任官职。凭借自己的贵族身份,李广在军中得到了一份半职的官职。

李广本身是极其有才能的,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崭露头角。然而,那个时候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虽然与匈奴发生了一些摩擦,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因此李广无法立下大功。直到汉景帝时期,机会终于降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可谓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然而,在关键时刻,他却犯了个错误,错失了唯一的封侯机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吴楚七国之乱期间,李广随着周亚夫平叛,他身先士卒,率先杀敌,并夺取了叛军的军旗,一时之间风头无两。战斗结束后,许多参与平叛的人都被封为侯爵或担任重要官职。按理说,李广的军功应该足够让他封侯,但最终他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只是被调任为太守。这是因为他当时犯了一个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封赏。

这位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有一次汉景帝喝醉了,承诺将来要将皇位传给梁王。梁王信以为真,于是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奋力抵抗。当然,汉景帝酒醒之后意识到自己说了胡话,便不再承认这个承诺,将梁王疏远了。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在酒桌上千万不要给别人借钱,即使借了也一定要打个借条。言归正传,李广在平叛时支援了梁王刘武,立下了大功。梁王高兴之际赐给了他帅印,而汉景帝却不满意。你是我的将军,还是梁王的将军?这使他第一次错失了封侯的机会。

从那以后,李广被派去守边关,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重要的军事任务。尽管他在边境上表现出色,但他并没有获得进一步的晋升机会。他的倒霉之处在于,他的才能和军事能力被埋没了,而他的出身又不足以让他在政治上获得重要地位。

直到他晚年,李广才获得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时,汉宣帝即位,他对李广的事迹有所了解,对他非常赞赏。于是,他决定封李广为关内侯,以表彰他的军功。然而,不幸的是,李广在接到封赏的消息后不久就去世了。他在一生中一直都没有机会享受到他应得的荣誉和地位。

李广的命运确实多舛,他屡次错失封侯的机会,最终在晚年才得到一点补偿。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流传的典故,提醒人们在选择时要慎重,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难封出自哪部名篇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李广是一个战功显赫的人,但运气不好,错失了很多被封侯的机会,一辈子都没有成为诸侯,李广难封的意思是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李广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武的英姿。他在晋阳之战时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失败,导致他失去了一个继续升迁的机会。从那以后,封侯之路对于李广来说就变得异常艰辛。

李广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取得了许多辉煌的胜利。他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无论是因为政治斗争、嫉妒还是其他原因,李广的功绩总是被忽视或者被遗忘。

这使得李广一生都无法成为诸侯,无法获得自己应得的封赏。他虽然功高,但是却遭受了命运的垂死挣扎。他的困境让人深感惋惜和忧愤,也让人不禁思考功名利禄与命运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种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的意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命运的思考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命运的重要性,并相信命运的安排是不可抗拒。李广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功勋卓著,并非人人皆能封侯,成功与失败之间往往有着微妙的差别。

对于李广的战功显赫而惋惜未能被封侯的命运,重视功名利禄而将之视为人生的最终追求。有时候或许忽略了李广所展现出来的其他品质和价值观。

可以从李广身上看到,对于一个人来说,追求封侯并非唯一的追求。李广通过战功显赫和无私奉献,证明了他作为一名将军和一名忠诚的臣子的价值。他的事迹将被后世所铭记,并传颂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难封是为什么?刘秀又为什么能当皇帝?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古时候的夜晚在最开始都是会关闭城门禁止出入的,人们的夜间生活也很少,这一点在很久之后才得到了改变。汉朝时期的西汉和东汉,分别有两个著名人物,都曾经因为时间问题,被拦在了城门外面,一个是飞将军李广,另一个是光武帝刘秀,但是两个人面对将自己拦下来的守卫表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也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古代夜间禁止入城,西汉李广、东汉刘秀都曾因此而被拒之门外。李广、刘秀在被拒绝入城后的不同反应,显示了二者的不同胸襟气度和境界。

西汉李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悲剧性英雄人物,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

李广也是一位很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着、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卫青等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

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不显山不露水,喜好务农,其兄刘寅甚至因此嘲笑他,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心无大志的小人物,最终却成为了东汉的开国皇帝

对比李广与刘秀的人生际遇,不免让人感叹“时势造英雄”的力量。不过,感叹之余,至简又想,时势造英雄固然不错,但天下苍生何其多,时势所造的“英雄”为何偏偏就只有那么几位呢?可见,能被时势选中,成为其所造的“英雄”们,又不完全只是运气好而已。下面我们就将举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一观点。

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寡不敌众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李广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回到汉朝,西汉朝廷却认为李广领兵作战不利,损兵太多,还被敌人活捉,把他交由执法官处置。执法官原本判决:李广应该斩首处死。后来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在家闲居。

李广在家闲居数年,常与灌婴之孙灌强一起到山中打猎。有一天,李广带着一名随从出城与人饮酒,深夜,准备通过霸陵亭回城。霸陵尉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这事发生后不久,匈奴人再度入侵西汉边疆,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汉武帝盛怒,把韩安国迁调右北平,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以抵御匈奴。李广赴任前,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请求汉武帝派霸陵尉随他一起赴任,但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他杀了。

无独有偶,刘秀也曾遇到与李广类似的事——被城门守将拒绝于城门之外——但他的处理方式,却与李广截然不同,很值得玩味。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已经贵为皇帝的刘秀有一次外出打猎,直到夜里才准备从东城门返回。当时,把守上东门的守将是郅恽。郅恽是汝南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王莽篡汉后,郅恽因上书讥讽王莽而名动天下。言归正传,刘秀一行人来到上东门下,呼叫开门,郅恽拒绝开门。

刘秀无奈,只好命身边亲信随从透过门缝与郅恽见面,以证明身份。郅恽却说:“灯火太远,看不清是谁。”仍然不让刘秀一行人入城。刘秀只好返回,从东中门进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规劝刘秀说:“从前,周文王不敢沉溺于狩猎,全身心地为万民服务。可如今陛下远到山林中打猎,夜以继日,这对社稷和宗庙有什么好处呢?”

刘秀看到郅恽的奏章,立刻赏赐郅恽一百匹布,与此同时,又贬逐打开城门让其进城的东中门候当参封县尉。在古代,除非有特殊情况,夜间都禁止进出城门,这是规矩。霸陵尉拒绝李广进城,郅恽拒绝刘秀进城,都是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无可厚非。但李广在被霸陵尉禁止入城后,却怀恨在心,一旦有了机会,马上打击报复,把霸陵尉杀死在军中。

有人说,李广这么做,叫恩怨分明、快意恩仇。但至简以为,李广这么做,其实是睚眦必报,凶残至极——霸陵尉即便得罪了李广,也罪不至死。李广的胸襟气度,由此也可见一斑。司马迁说李广终身未得封爵,是因为受到了权贵的排挤,恐怕只是一面之词。而刘秀在被郅恽禁止入城后,不但没有记恨,反而赏赐了郅恽,这样的胸襟气度,显然不是李广所能比的。

郅恽运气好,遇到了贤明之君刘秀;霸陵尉运气不好,遇到了飞将军李广。如果霸陵尉在天有灵,他只怕会天天郁闷:皇帝都拦得,为何一个前将军就拦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霍去病杀了李广的儿子,为什么汉武帝没有责怪他?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名号,他是秦朝时期名将李信的后人,然而最终却因为在战斗中迷路,没能参战,最终羞愧自杀。而他的儿子,李敢,后来在一次汉武帝的狩猎中,被霍去病当着所有人的面当中射杀,事后汉武帝还没有找霍去病算账,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李敢做了什么让汉武帝也觉得该死的事情吗?

霍去病与李敢的恩怨,要追溯到他们上一辈,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和李敢的父亲李广。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一军,李敢跟随霍去病出征,因战功卓越被封为关内侯。李广跟随卫青出征,因迷失方向延误战机,导致匈奴单于北逃,要接受调查。李广没作任何解释,包揽了全部过失,然后自杀身亡。

虽然李广因此事自杀,但是死因是多方面的,数十年未能封侯是主要因素。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死的早,小儿子李敢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认为父亲是因为大将军卫青的逼迫才不得已自杀。为了替父报仇,李敢便守在大将军府邸门前,找了个机会打了卫青一顿。

卫青想息事宁人,对没有声张,可是这事发生在大白天,有些路人看到了。没多久霍去病也知道了此事,十分气恼,便趁着汉武帝狩猎之时射杀了李敢。只是让人奇怪的是,汉武帝并没有惩罚霍去病,而且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这明显就是包庇霍去病。

汉朝军队可是治军严明,出现这种大事,汉武帝为何不惩罚霍去病呢?

有人说,霍去病军事才能卓越,又是皇亲国戚,所以汉武帝不想处罚他。诚然,这是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并非如此。汉朝以“孝”立国,每位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当时断案常以《公羊传》为审判参考,而《公羊传》又推崇“复仇”,因此就有“汉律不罪复仇之子”的说法。

其实,不管是李敢因为父亲之事打伤了卫青,还是霍去病因为舅舅之事射杀了李敢,当时的舆论都没有太多的责难,这才是汉武帝不惩罚霍去病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为什么没有惩罚霍去病?

众所周知,西汉名将李广一生都在战场上对抗匈奴却没有得到封侯的奖励。李广的儿子李敢被逼向敌人投降,却一家人都被杀害。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死李广的儿子李敢?可以说,当时的李敢是官位很高的官员,而且是汉武帝身边的侍卫,是保护汉武帝安全的人。

汉武帝定是非常信任才让李敢来保卫自己的安全。理由很简单,李敢以为是将军卫青致使李广战败并自杀,去将军府质问卫青,还砍伤了卫青。卫青很宽容,没为此而找李敢的麻烦。但是霍去病却计较此事,于是杀了李敢。之后汉武帝却没有向霍去病追责。

说明汉武帝更喜爱霍去病,而且为了看看臣子们的反应。汉武帝对外说是李敢碰触了鹿角而死。这个说法很没有说服力。却没有臣子敢替李敢一家说情。当时匈奴已经开始衰落,朝廷上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太子又是大将军卫青的亲戚。汉武帝对他们非常信任,汉武帝已经杀了8个宰相,而朝廷上卫青和霍去病的势力已经很强。

之前的赵高指鹿为马用意也是如此。但是,臣子们的表现令汉武帝很意外,也很不高兴。霍去病去世的早是幸运的,霍去病迟早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而送命。作为一个朝廷的官员,应该谦虚谨慎为人处世,隐藏自己的锋芒,霍去病没有。霍去病没被追责,因为汉武帝想要用此事来看看朝廷的动向和各派有哪些。但是汉武帝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卫青和霍去病的结局已经从此可以看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李信和李广的关系 李广是李信的后代吗

全文共 2531 字

+ 加入清单

李信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大将,而李广则是汉朝著名的“飞将军”,两人相隔的时代并不长,而且又都姓李,那他们两人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李广是不是就是李信的后代?李信和李广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而如果从军事水平来看的话,李信和李广又是谁比较厉害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李信为何成名

李信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位大将,还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屡立奇功,而名垂青史,更为厉害的是,他的后代仍然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

不同于其他从东方六国而来为秦国建功立业的秦国大将,李信本就是秦国关中人,他成长在秦国席卷天下的大时代,为秦始皇嬴政征战于疆场。李信最早是参与了攻灭赵国的战争,但是这次战争中王翦、李牧以及郭开等人太过耀眼,李信显得有些暗淡。

而李信的真正的成名之战是秦国的攻燕之战,当时秦始皇先后攻灭韩国和赵国,秦军已经陈兵在燕国边境,本就是六国中最弱之国的燕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

面对威胁,燕国的太子丹,就是那个曾经与秦王嬴政曾一起在赵国为人质,后来又前往秦国继续为人质,本来与嬴政建立了不过关系的燕太子姬丹,此时早已经与嬴政反目成仇,并逃回了燕国,还收留了秦国的叛将樊於期。此时姬丹病急乱投医,他没有采取谋士劝他外联匈奴的计策,反而派出荆轲去刺杀嬴政,结果荆轲刺秦失败,燕国也迎来了秦国的报复大军。在秦国的攻燕之战之中,李信率领的是秦国的骑兵,与姬丹的燕军正面交战后,击败姬丹,姬丹只能退守到国都蓟城(也就是北京),但随后蓟城被王翦攻破,燕王姬喜和太子姬丹只得逃亡到辽东,李信率领起兵紧追不舍,一直将姬喜父子追击到如今辽宁中部地区。

此时赵国灭亡后残余势力建立的代国国王赵嘉向姬喜献计说“你可以砍了你儿子的头献给嬴政,他就会放过你”,没想到这样的昏招,姬喜居然同意了,于是姬丹被杀,人头被送往咸阳,李信也率军撤回中原,燕国暂时性的在辽东苟延残喘。

从咸阳一直到达辽东,这也是开创秦国将领出击轨迹的一个记录。

燕王姬喜献出自己儿子的人头后,北方的燕国和代国已经不足为惧,此后秦军主力围攻仅剩下国都大梁(开封)的魏国,最终王翦的儿子王犇引黄河水淹大梁,大梁城坡,魏国灭亡。2、李信的失败

此时秦国的劲敌就剩下了楚国和齐国。齐国还在大谈与秦国的友好关系,面对着秦军的威胁假装看不着,而楚国则是在积极备战。而关于灭楚的秦军统帅,当然应该首推王翦,这位老将已经先后主导灭亡韩、赵、燕等国,但是秦始皇此时已经对于秦军高度自信,他询问王翦灭楚所需兵力数量。

“60万!”王翦斩钉截铁的回答。秦王嬴政默不作声,不久后他又询问军界新星李信灭楚的兵力。

“20万!”李信同样充满自信,秦王嬴政面露喜色,因为60万秦军是秦国所有的兵力,他怎么能轻易将举国之兵授予他人,即使是王翦也不行。而20万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于是李信成为了征伐楚国的主将,开启了伐楚之战。

其实从军事上讲李信的伐楚是顺利的,他先后攻破楚国位于河南的多座城市,并向东南直逼楚国的都城寿春,然而正当一切顺利之际,秦国却后院起火,原来的被秦国攻占的楚国旧地郢陈发生叛乱,局势生变,李信不得不回师灭火。

而制造郢陈之乱是秦国大臣来自楚国的昌平君。自春秋时代秦国与楚国就互相联姻通婚,而到了战国后期这样的传统得到了延续,比如秦惠文王妃子就是来自楚国的芈八子(也就是《芈月传》中的芈月),而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都迎娶的楚国女子,所以楚国的很多的贵族都是秦国生活为官,为秦国建功立业,但是眼见楚国灭亡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昌平君。他是楚国的贵族,迎娶的秦昭襄王的女儿,长期在秦国为官,甚至担任过秦国的丞相,这样的人物后来被秦王嬴政派遣到攻楚前线显然是不明智的。

结果就是昌平君芈启起兵在郢陈作乱,转投故国楚国,李信不得不赶回来救火,而楚军在后尾随追击,并最终打败李信。

可以李信的失败才是真正的非战之罪。3、李广是李信的后代

作为老将的王翦在政治上更加老谋深算,他清楚的知道,对于地盘辽阔的楚国,简单的军事打击是不行的,还要有雄厚的兵力在漫长的战线上进行军事占领,对征服地的人楚人形成有效的军事威慑,才能彻底击败楚国。这也是才提出需要60万秦军的原因所在。

此后秦王嬴政亲自请出王翦,由王翦率军60万,再伐楚国,并击败楚将项燕,攻灭楚国。不过李信不是樊於期,并没有提前领盒饭,而是仍然受到秦王嬴政的信任。

楚国灭亡后,李信再次领兵进攻蜗居在辽东吃雪的燕王姬喜,这个燕国末代老国王,仍然顽固在冰天雪地的辽东的苟延残喘。不过李信也让他迎来了末日。李信率军直击辽东,燕王姬喜俯首就擒,燕国灭亡。

李信回军后,与王贲合兵直接攻入终于意识到大难临头的齐国。齐国人虽然也进行了抵抗,但是成平日久的齐国人已经忘记战斗的技能,齐国一鼓而灭。此后的史书中就没有了李信的消息。他怎么样了,还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吗?他不会走上樊於期的老路呢?

当然不会,尽管史书中没有介绍李信的结局如何,但是我们可以从汉代的史料中推测李信的结局不是太差。从灭齐之战后就销声匿迹的李信,在几十年后西汉中又出现,不过这时候他是以一位名人的祖先出现,这位名人就是李广。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中明确记载李广的祖先就是李信,已经曾经居住在咸阳附近的槐里,后来迁徙到陇西也就是甘肃天水,因此也得以躲过秦末的兵灾,《史记·李将军列传》还写明李广家族世代学习骑射,有着良好的习武传统,显然这也是李信的家学,而又说李广是以良家子参军,说明李信的家族被没有受到刑罚处理。从这里也可以判断,李信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可能他没有他同时代的蒙恬、甚至晚辈的王离那样的富贵风光,但是应该平安喜乐,有了较好的家族传承。

而李广代表的陇西李氏家族就厉害了。除了李广祖孙在西汉彪炳史册,甚至据说建立李唐王朝的李氏也与李广有着莫大的渊源。甚至是连累太史公司马迁遭受宫刑的李广孙子李陵,后来叛入匈奴后,曾经与坚持汉节的苏武相见与漠北,他的后裔后来形成了黠戛斯(xiajia si)人,唐朝时期还亲自到长安朝贡认亲,而据说黠戛斯人就是吉尔吉斯斯坦人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没打过一仗胜仗,为何还被文人吹上天?

全文共 30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西汉的李广,其实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人比较的命运多舛啊,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了,但是我们不妨仔细的分析分析,李广好像也真的是没有打赢一场胜仗了,那么为什么他还是被文人吹得很厉害呢?下面我们也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不要错过了哦!

李广,威震匈奴的大汉名将,匈奴称李广是“飞将军”,获此殊荣的只有李广!李广从军40多年,做过8个郡的太守,大小70余仗,有记载的只败过一次,其余都是胜仗!李广在哪里,匈奴便不敢进犯哪里!有人说,李广没打过胜仗,很难想象一个屡战屡败的李广,文景武三代帝王会用他,还把李广当救火队长来用!汉武帝更是给予李广最亲信的职位,郎中令!

所谓李广没打过胜仗的说法,源自《史记》记载的,汉武帝时期李广参加的5次战斗。前2次都是针对军臣单于的斩首行动,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设计诱使军臣单于入马邑,打算以预先布置的三十余万汉军围捕单于,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单于中计,亲率十万骑兵南下,可是未入马邑发现路边牲畜无人放养,顿时生疑,正巧抓住了烽火亭尉史,尉史把汉的计谋说了出来,单于逃过一劫!

第二次行动,李广和卫青终于有了交集,公元前129年,时隔4年,得到单于巡视左贤王部的情报,而左贤王的大部精锐还在上谷。汉武帝派出4万全骑兵再次对单于实施斩首行动!原计划目标,斩首重任由李广承担,单于来中部王庭乌兰察布视察左贤王部,身边人不多,李广是有机会拿下单于的!卫青出上谷,离上谷左贤王部队最近,负责拖住左贤王,公孙敖则帮助卫青抵挡左贤王,为李广创造机会!公孙贺堵住单于西逃。左贤王发现了汉军计划,急忙回师救单于,和公孙敖部遭遇。

卫青理应尾随左贤王部,和公孙敖夹击左贤王。左贤王部骁勇善战,是匈奴的精锐,卫青如果协助公孙敖至少能拖住左贤王,不让他去救单于。可是卫青不想因为损失过大被惩罚,他需要立功,如果李广抓住了单于,功劳是李广的;如果李广败了,卫青也会被问罪,这样的结局不是卫青想要的!他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立功,他决定牺牲公孙敖和李广,不去救公孙敖,而是跑去700里外的笼城去杀700老弱!如果卫青是条汉子,就应该派几百人去笼城,自己带大部队帮助公孙敖

李广在平原的战斗能力很强,一万骑兵直面左贤王也不会落下风,之所以部队被打散,李广被活捉,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李广部已经咬住单于部队,展开混战,公孙敖没有卫青支援挡不住左贤王!击溃公孙敖的部队后,左贤王夹击正在猛攻单于的李广部,腹背受敌,并且失去阵型的李广。

卫青没有拖住左贤王是必然的,因为卫青没有和左贤王交战,面对左贤王的必然是公孙敖,从他损失7千人来看,公孙敖是阻击了左贤王,但是没有卫青的支援,没有挡住!从单于要活李广来看,李广很可能遭遇了单于的部队,并且痛击之,单于强调要抓活的李广,单于要看看把他打那么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有三头六臂吗?

匈奴人敬重英雄,单于特意下命令,要活的李广,第一时间送去单于那里!李广被俘时受了伤,还生病,可是逃跑的时候却生龙活虎,显然匈奴为他治病疗伤,也没有捆住他手脚,待遇非常好!这李广得把单于打得多惨,才能享受这么高的待遇!

此战以后,卫青算是和李广结上梁子了,公孙敖和李广都被卫青坑了,卫青当然担心被报复,公孙敖和卫青是过命的交情,卫青随后多次帮助公孙敖,李广之死也是因为卫青要拉公孙敖一把,这是后话。李广不是个会溜须拍马的人,也不是睚眦必报的人,否则李广去世时,怎么会闻者流泪!然而害人者往往会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卫青在之后的战役中一直打压李广!

随后的6年里,得”贵幸”的卫青,非常照顾他的姐夫公孙贺,和救命恩人公孙敖,这两人都得以封侯。对于李广,卫青一直不待见,卫青连李广的堂弟李蔡都用,却偏偏不给李广立功的机会。直到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让李广随卫青出征,可是卫青只安排李广为后将军,这么多年下来,可以看出卫青对李广的态度,就是不用你李广,皇帝让你一起出征可以,殿后,让你没有机会杀敌立功!

李广的第4次战斗,是配合霍去病征河西之战,之前霍去病800人奔袭匈奴,崭露头角,这和卫青龙城之战有本质区别,卫青是1万人,是以牺牲李广,公孙敖,放弃捉拿单于为代价,杀了几百个无关痛痒的匈奴老弱,霍去病却是杀了单于祖父,俘虏国相和单于叔叔,杀死3倍于几的精锐护卫!

但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战开始并不顺利,虽然杀死8千多匈奴人,但是自己1万骑兵,损失7千,按照西汉军法,损失太多当斩,就像公孙敖损失7千人那次!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确是够幸。贴心的汉武帝,为霍去病二次河西之战,准备了战力最强的李广部队,来吸引左贤王的4万大军,李广用4千人拖住左贤王两天,把左贤王几乎拖垮,以至于博望侯一来,就把左贤王吓跑了!这一仗,李广损失过半,按汉律当斩,除非他立了大功,杀死数倍的匈奴军,可见匈奴此战损失必然很大,至少近万人。

第5仗是李广的最后一仗,汉武帝看到了李广的强大战力,但是又担心他年纪大了,作战总是冲锋在前,禁不住李广一再请求,让李广作为卫青部的前将军。卫青却想让公孙敖父子立功,仗着他和汉武帝的亲密关系,号称汉武帝私下关照不要让李广当单于,实际就是想让公孙敖立功。让李广绕路迂回攻击单于,可是,他把步兵和运粮队扔给李广,还让李广走很难走的远路。卫青自己带着骑兵和武刚载兵车,速度至少快李广一倍,所以卫青漠北打完,李广也没过漠南。卫青没想到单于兵微将寡,他数倍于单于的兵力,却还只是惨胜,损失比匈奴大的多,单于也没抓住,回去很有可能治罪!所以卫青决定拿李广做替罪羊,反正卫青龙城首战就干过一回,这次卫青诬陷李广迷路误期,他以什么要挟李广?很有可能是李敢,李广只剩李敢这个儿子,他已一把年纪,为了儿子的前途,一个老人会牺牲自己,承认自己迷路。《史记》只看到卫青以诸校尉的生死胁迫李广就范!

史记记载,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卫青要向汉武帝汇报了,和李广谈妥条件,让李广承认迷路。随后卫青先派长史送酒食给李广,李广没说迷路,又派长史逼李广,李广才说自己迷路!“急责之”,可见卫青有多着急让李广承认迷路!只有做贼心虚的人才会这样,显然卫青怕李广反悔!当初对待苏建,卫青多么淡定,请汉武帝处置,这次却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

李广死后一年,先是李广堂弟丞相李蔡被诬陷致死,接着李敢知道真相,找卫青理论,痛打卫青,卫青表面说不声张,实际却暗地里让霍去病知道,暗杀了李敢,难怪汉武帝以后再也不用卫青!

漠北之战行军分析。卫青西出定襄1000多里,急行军7天,李广步兵一天100里就是极限,而且绕远路,15-20天才能到!卫青到了漠北马上开战,根本没等李广,他有十万人,打单于3、4万,还需要等李广吗?打完单于追击到赵信城,往返3天,也不过10天,回军遇到李广,李广走了一半多一点的路,当然还在漠南!说到右将军赵食其,就有点毛骨悚然了,李广自刎,赵食其被贬为庶人后,再也没有记载,人去哪儿了?失踪了!呵呵,背后有什么猫腻!卫青也不是第一次找背锅侠,上一次损失十几万士马,背锅的事苏建

卫青和汉武帝有多亲密呢?”以和柔自媚于上”,又有《佞幸列传》的记载,汉武帝规定大将军要为皇帝“骖乘”,也就是说,俩人出门要在一辆车里。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难封是为什么?汉武帝为何不给李广封侯?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大概都能从后世许多诗人的诗句中窥探一件事,古代有非常多的有才能却没能得到重用的人,或者没有得到相应地位的人,我们称之为怀才不遇。比如比较有名的李广难封,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能让匈奴人只听名字便吓破胆,却一直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封侯。那么,李广为什么如此难封呢?

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李广已是举国公认的名将之花。新皇帝,新气象,李广终于从地方来到了中央,被汉武帝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只是多年的边地生涯之后,李广已告别了中年。李广有个参照,那就是堂弟李蔡。谁都知道,李蔡才干远在李广之下,可是人家李蔡到汉景帝时,已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汉武帝时,李蔡更是一帆风顺地升至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岂能不忧心如焚,总要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啊!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在伟大的时代,李广只能在闲居中打发光阴。

汉朝将军的后起之秀,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高调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好久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

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

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李广拔刀自刎,一地鲜血如同梅花飘落。李广难封的结果也就出来了。汉武帝刁难,卫青想要独揽大功,李广运气不好,都是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霍去病能够战胜匈奴而李广却不行?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霍去病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霍去病是中国古代西汉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关于霍去病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霍去病抗击匈奴了,相传当时的霍去病为了抵御外侵,是不顾自己的生命。不过,最后的霍去病年仅23岁便告别的人世,非常的年轻,一生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么,当时的李广也是一位大臣,李广抗击匈奴却总是畏畏缩缩的,没有像霍去病那样英姿飒爽。为什么李广抵御匈奴却不行呢?因为战术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一、时机不对,运气太差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汉朝建国到汉武帝前期,汉朝一直实行和亲制度,而汉军根本就不是匈奴人的对手,一直被吊打,从未停止过。。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李广虽有才能,但他所处的时机不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李广作为汉朝的老将,比卫青和霍去病资历都老,但却多次受挫,只能说这个哥们时运太背,点背只能怨自己了。

二、有勇无谋,缺乏一个将军应有的担当。李广表面上关爱士兵,实际上却犯了为将者的大忌——擅自脱离军队。脱离军队的原因也很简单,朝廷派来的宦官遭到匈奴人偷袭,李广听后要去找回场子,于是带着一百人就去追击了,结果差点让人团灭,勇敢是勇敢,但却极为鲁莽,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将领。

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的作战方式改变了,现在是有防守变为主攻了。要知道匈奴人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想找到他们就必须行军迅速,且深入大漠深处才可以。很显然,李广是不适应这种作战方式的。司马迁在史记上有记录李广打匈奴时如何行军的,基本上就是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像放羊一样漫无目的的前进。就是因为这种行军方式,导致李广每次出征打仗不是迷路了,就是错过了和匈奴交战的时机。

李广之勇是军中必不可少的,可以调动军队激情提振士气,但是可任中下层士官而不可任上层指挥官(纵队司令),典型的有勇无谋,作为指挥官怎可以率百人的骑兵去追击敌人?汉武帝谋划了十几年的“漠北会战”,如此重大的战役他却迷路了,丧失了对匈奴单于合围的机会,导致了不能全歼单于势力而让他再次逃脱,这个失误是不能原凉的,战前主帅的兵力布置不能到位如何能打赢战役?所幸卫青还是打赢了并重创单于卫队,卫青有句经典话语:“惨胜犹败”,假如李广所部准时到位,对匈奴部形成合围,敌人斗志全消战况根本两样,李广的错是不可原凉的,卫青还是尊重他是“老将军”只是派人“问责”而不是直接“拿下”,李广选择自杀却救下了家族和子孙,李广一死“一了百了”,假如回到朝廷再审查,罪名就大了,全族受牵连。

还有些人认为李广是内奸,养寇自重。可能很多朋友接受不了,那么试问,司马迁花了那么多笔墨可曾有李广的大功?可见“李广难封”不是偶然。

展开阅读全文

谁才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的神射手?李广黄忠花荣都不是

全文共 161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着非常优秀的武将,在这些武将当中不乏会出现一些非常善于射箭的。为箭所害的人不计其数,历史上善使弓箭之人也大有人在。比如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北宋时期水泊梁山八骠骑之首小李广花荣,那么他们谁才是神箭手呢?其实不然,这些英雄好汉都不及蒙古帝国时期的移相哥。

纷繁的历史,总会在你来我往的战争中诞生一些英雄。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就是御匈奴之敌时,从万军之中涌现出的一位神射手

李广在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因众寡悬殊负伤被匈奴俘虏。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今内蒙古宁城县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李广之所以称为神箭手不仅骁勇善战,还有射石搏虎之技。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最终竟也射死了这只虎。

难怪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敢去射虎之人,匈奴再猛的战将在他面前也会瑟瑟发抖。

黄忠是三国时蜀汉五虎将之一,原为韩玄手下将,年近六旬有万夫不当之勇,弓箭射术天下无双。黄忠与前来取长沙的关羽连战三日,不分胜负。

《三国演义》所述,当时关羽取长沙,正是威风不可一世的时候。关老爷心高气傲,欺负黄忠年迈。战不到三十余合,忠诈败,云长赶来。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云长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前面军齐声喊起。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只射盔缨,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云长领兵而退。未将关羽射杀,只射盔缨,可见黄忠箭法之精道。

花荣为《水浒传》中的108将之一,有“百步穿杨"的功夫。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为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之首。使一杆银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善骑烈马,能开硬弓,被比作西汉飞将军李广,人称“小李广”。

花荣射箭,真的是箭无虚发,一支箭倒一人。他精通各种箭术,包括骑射,硬弓更是不在话下,当时与兀颜光战斗的时候,关胜能大刀斩杀兀颜光,也正是花荣放箭协助,王仁董澄等大将都是死于花荣之手,而且都是一箭毙命。要想计算花荣射杀的将领可不好数,确实不少,他曾靠自己一人的精准箭法帮助宋江逃离战火。

这么优秀的射手,可惜生不逢时,要不然总能成就一番大业。

无论是飞将军李广,三国名将黄忠,还是水浒传中的花荣都是被后人几近神话了的人物,缺乏实际考证。那么到底历史上的神箭手的光环该送给哪位呢?我们看看《元史》、《蒙古秘史》和《史集》中记载的这位神箭手。

据《元史·宗室世系表》中说,移相哥是合撒儿次子,成吉思汗之侄,以高超的箭术著称。

《史集》载:“据说他的肩与胸很宽,而腰很细,故他侧卧着时,能让一条狗从他肋下穿过;他力气很大,能用双手抓起一个人,将他像支木箭般地折成两半,将他的脊椎骨折断。”《蒙古秘史》记载,1224年成吉思汗西征还师,蒙古全体那颜和平民聚会进行射箭比赛,移相哥一箭射出三百三十五庹远(成年男子两臂平伸间的距离为“庹”,约为1.7米,335庹约为569米),成吉思汗降旨刻石立碑以纪念,此即有名的成吉思汗石或称移相哥石。

十九世纪初叶,俄罗斯考古学者在今中俄界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河西岸的俄罗斯吉尔吉拉古城(又称移相哥宫殿),发现了这块记录移相哥远射之事的石碑,碑文为回鹘蒙古文,它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回鹘蒙古文碑,在国际学术界极为著名,现存于彼得堡美术博物馆。

移相哥是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忽必烈汗四朝元老,为大蒙古国和元朝屡建奇功,是蒙古古代大英雄,尤其是以善射著称,创造了近八百年以前的世界射箭纪录。

展开阅读全文

飞将军李广和李渊是什么关系?李渊是不是李广后代?

全文共 3843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著名将军李广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间相差了600多年,不少朋友好奇李广和李渊是什么关系,李渊到底是不是李广的后人?李广虽然是一代名将,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达成封侯的心愿。到了唐德宗时期,李广被供奉于武成王庙内,是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李广为李氏增添了不少光彩,而他的后辈也是十分争气,从他的十六世孙李暠开始,李家人逐渐开创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提起汉将军李广名字,在今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广是汉朝初期的著名将领,是陇西李氏的代表性人物,他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一生戎马,始终在抗击匈奴的最前线。李广爱兵如子,武艺精湛,素的部下爱戴,也让匈奴闻之色变,有“飞将军”的美誉。

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极度推崇他的品格高尚;唐朝诗人卢纶用“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句赞美他的勇武;另一大诗人王昌龄则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叹他对国家防务的中流砥柱作用!

可以说,汉将军李广以其高尚品格和赫赫军功,受到了当时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甚至于对手匈奴的一致认可与尊崇。(一)李广之死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一代名将,却总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从汉景帝时期,参与平定七国之乱时一战成名开始,到后来数十年奋战在抗击匈奴第一线,勇冠三军,屡建奇功,但始终是未能得到论功行赏的的待遇,很多时候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以至于后来数十人皆因军功而封侯,唯独李广被排除在外!为此,唐代大诗人王勃曾为他发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旷世慨叹。

即便如此,李广并没有因为未被封侯而自怨自弃。在公元前119年,在汉武帝发起对匈奴决定性战役——漠北之战的时候,仍抱着年迈之躯主动请缨,并出任前将军,配合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本部。

汉军在知道匈奴单于的确切驻地后,卫青就派李广从东路绕远道包抄匈奴,自己则率军正面追击。应该说这又是对李广的又一次错误安排,东路包抄,迂回绕远,而且尽是沙漠,缺水少草,是一个劳苦功不彰的差事。

李广无奈之下领命前往,在行军过程中由于地形不熟、缺乏向导,导致行军受阻,未能配合卫青捉住匈奴单于。为此卫青迁怒与李广,并要将李广贻误战机之事上报汉武帝,李广实在不堪再忍受刀笔吏侮辱,羞愤中拔刀自杀,一代飞将军魂断在了曾经戮战70余场的塞北大漠。汉朝百姓与百官听闻这个消息,无不为之落泪!(二)李家的悲剧

李广死后,李家的悲剧才刚开始。首先是其子李敢为其父之死报怨,悲愤之余打伤了当时声誉如日中天的大将军卫青。虽然卫青自感理亏,没有惩罚李敢,可是刚愎自用、桀骜不驯的霍去病咽不下这口气,借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父子两人就这样先后殒命。

李广自杀、李敢被杀之后,作为陇西李家并没有因此迁怨于汉朝天子,依然承袭祖训,以武功保卫汉家江山。其中李广的长孙李陵颇有李广遗风,他武功超群、爱惜士兵、谦让下士,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也多有奇功,在当时军中素有影响。

公元前99前,汉武帝派李陵配合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在拼尽全力之后,在退无可退、援兵无望的前提下,为保军队有生力量,李陵被迫投降匈奴。李陵败降之后,汉武帝暴怒,并迁罪李家,把李陵祸灭三族。大史学家司马迁也因为李陵仗义执言,遭受了宫刑大辱。而李陵在归国无望的情况下,在匈奴娶妻生子,最终客死漠北。至此,以李广为代表的陇西李氏家族在汉朝功消罪起,陷入低迷。(三)再度崛起

直到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再度崛起,公元400年,李广第十六世孙李暠,也称李皓,建立了西凉王朝,也就从这一刻起,李广后裔迎来了为王向帝的趋势。

关于李暠,《晋书凉武昭王传》记载:“皓,字元盛,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世为西州右姓。”传说,李暠身材高大,膀阔腰圆,相貌奇伟,饭量极大,喝酒海量,具有拔山盖世的气度。而且李暠生性聪敏,待人宽和,通经博史,文武全才,志向高远。

据史书记载,李暠在北凉段业(十六国时凉王)时,任敦煌太守,在此期间深受汉族世家与地主阶层的信赖和支持,凝聚了一大批实力豪强,在这些豪强的拥护下,脱北凉而自立,自称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

西凉建立之后,始终处在北凉的打压之下,为了对抗悲凉,实现自保,李暠与江南的东晋政权和好,并接受了东晋司马氏的封号。与此同时,他注重发展农业,并在玉门、阳关一代屯田,提升军粮自足。在他所辖的西凉一代,一度出现了繁荣安定的良好局面,这在十六国时期极为罕见,也算承袭了李广一族勤政爱民的基因传承。

但是西凉总因地处偏远,国力衰微,在存国21年后被北凉战败灭亡。即使北凉灭亡,但是李暠的陇西李氏却没有离开中国的政治舞台,并且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日趋繁盛,成为影响力巨大的世家贵族。

据史料记载,李暠生有十子,其中次子李歆为西凉后主,他又生有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而李歆的三子重耳(字景顺),西凉亡国后,逃亡南朝刘宋,之后又回归北魏,并历任弘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等职。李重耳生李熙,李熙生李天锡,李天赐生李虎,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位高权重,而这个李虎恰恰就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李暠一支我们暂且不表,再说一说寄居匈奴的李陵一脉。李陵投降匈奴后,虽然让李广一族在汉室蒙羞,但是李陵本人在匈奴过的还算惬意,不但封王,而且多有妻妾,以致他在北国子子孙孙繁衍昌盛。

根据《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李穆传》记载:“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李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及穆贵,赠司空。穆以二兄贤(李贤)、远(李远)并为佐命功臣,而子弟布列清显,穆深惧盈满,辞不受拜。”这个李穆是北周名将,后被隋文帝杨坚封为太师,位列三公。而他的先祖就是李陵,也就是李广之后,也可谓李广出类拔萃的后世子孙。

再如《宋书 索虏传》记载:索头虏姓托跋(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变其一也。以及《南齐书魏虏传》: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从此可见,南北朝时期的《宋书》、《南齐书》都将拓跋氏认定为汉代降将李陵之后,设若真是如此,那么北魏的拓跋氏则是李广后人,如此显耀,应该是李广、甚至李陵生前万万料想不到的荣耀。(四)建立大唐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李虎一脉。我们前面讲到了,李虎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一作李皓)四世孙,同时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少时倜傥有大志,喜好读书而不存章句,特别善于射箭,轻财重义,雅尚名节,因此深得关陇集团首领贺拔岳的器重。此后,他跟随贺拔岳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并被委以重任。贺拔岳死后,李虎又追随宇文泰平定侯莫陈悦,功高至伟,在西魏政权中权重一时,成为当时的”八柱国“之一。北周代替西魏后,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

李虎之后,其三子李昞世袭唐国公,在北周出任柱国大将军、少保、都督八州诸军事、安州总管。李昞性情至孝,深沉有识量,为政简素,颇有时誉。李昞之后,其子李渊再度世袭唐国公。李渊在大随一朝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姨母)垂爱,在隋炀帝时期也建树颇丰,深受重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升任太原留守。

面对大隋朝的土崩瓦解,李渊父子相时而动,在晋阳起兵,并一路直取长安,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自此中国最伟大的封建王朝大唐应运而生。此后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李隆基缔造了开元盛世,文治武功在封建王朝时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可以说,李广自公元前119年自刎身亡,到公元618年大唐建立,在700多年后他的死后哀荣达到了巅峰。更让李广在天之灵欣慰的是,大唐帝国一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在中国历史上算是较长的封建王朝,如果单纯比较西汉而言,它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如此相比,李广可能要笑对当年的汉武大帝了。

可以说,伴随着李广一脉在南北朝时期的崛起,以及隋唐时代的鼎盛,李广的后世子孙也繁衍生息,人丁大盛。以西凉国君李暠一脉来算,他有十子,加之名门望族,妻妾成群,十子之后,后代应该迅猛递增。再后来李暠后代中的一支李渊创建大唐,凭借皇家优势,加以近三百年的国运,李氏家族的人数已是遍地开花。(五)李姓为首屈一指的中华大姓

李唐之后,李氏家族流入民间,并逐渐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中华大姓。

据2016新版百家姓排名,李姓已经排名跃居第1位,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一亿余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9%。根据相关统计,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500万,增幅近19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而在李姓人口的全国分布中更是实现了遍地开花的状态,可以说李姓在中国已经是盛极一时。

当然,我们不能说今天的李姓都是李广的后裔,但是终盛唐一朝,李广的后裔已经是人丁繁盛,加之后续近千年的繁衍生息,李广的后世子孙已经是千万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最尊荣的大姓孔家,这一殊荣,在中国历史上也堪称绝无仅有。

李广作为陇西李氏集团的一员,他承袭祖上戍边使命,武艺超群、亲民爱兵、百折不挠、无怨无悔,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落得个羞愤自刎的结局,但是其后世子孙中却人才辈出,丰功伟绩标榜史册。这可能印证了一句俗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李广虽然难封,但却流芳百世!

作者/梁梅华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射虎小古文及注释 李广射虎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李广射虎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那么这个李广射虎的原文翻译到底写了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的加入哦,闲着也是闲着,一起来学历史知识吧,哈哈!

李广射虎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李广射虎翻译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

李广射虎注释

1、中:射中。

2、镞:金属制作的箭头。

3、复:再。

4、尝:曾经。

5、右北平:古地名,今河北境内。

6、腾:跳跃。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射虎说明了什么道理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李广射虎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值得研究的,看看伟大的李广射虎到底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李广射虎说明了“人在危急情况下,能超水平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道理。同时赞美了李广武艺高强,膂力过人。”

李广射虎是记载于司马迁史记里面的故事。

原文:

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

李广射虎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

人物介绍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镞已入石。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当时李广也不自信,又 回到原处上马重射,比前更加用力,可是连射数箭,都没入石。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李广任太守时,关心士兵,将士同心,爱护百姓,水乳交融,深受军民爱戴。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出塞》中也提到过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因为李广大将军的勇猛,所以受到了民众们的爱戴。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李广的五个小故事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有关于这个李广的故事了,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李广也是真的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了,但是怎么样才知道李广这个人厉害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可以根据5个小故事一起来分享下了,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关于李广的故事目前出名的只有三个哦,先给大家带来三个了,如果大家还有更多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有关李广的五个小故事一

1、射石搏虎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

过后再射,他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从此,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最终竟也射死了这只虎。有关李广的五个小故事二

2、后悔杀降

李广是汉朝著名的将军,战功赫赫,但是又极具悲剧性,一生无法封侯。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有关李广的五个小故事三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

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

日本东京成蹊大学即以此为名。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墓

全文共 3389 字

+ 加入清单

李广墓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李广墓在甘肃天水,是当年北击匈奴的边疆,也是伏曦的故里。刚到天水时,并不知道李广墓在这儿,后来看到城市简介,才决定去一趟。

甘肃的景色有个特点,就是缺水,全是黄土旱地,无论是塬子上的小镇还是处在峡谷里的城市,居民都有接雨水的习惯,不然生活用水不够的。河川里只留下千百年来一道道洪水冲刷的痕迹,残留在谷底沟壑里的只有涓涓细流,孱弱地流淌在干涸河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填补整体上的枯竭。风一吹,扑面而来的漫天的黄土,弥散于你周围每一寸空间,让路人透不过气来。缺水以至杂草都长不到一个春秋,不要提树了。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皱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肤。干硬的土块,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颠,那份苍凉在远古时就已经凝成,只是岁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面肆意琢刻着。一眼望去,整个高原没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开的一道道巨大的沟谷,就是城市所在,因为水往往积在低处,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较多的狭长谷地。渭水河流过整个城市,与四川不同的是那里因为找不到不平地,才把城市建在谷地,这是因为需要水。

天水还是很热闹的,伏曦庙就坐落在闹市区的一个小巷深处,如今成了天水市博物馆,年代太久远了,除了那个八卦图,看不出有什么与伏曦有联系的物件了,只能作为凭吊古人的一个场所。

在现代的城市寻找古人的踪迹,显得有些迷茫。打听李广墓在哪,许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看着他们连连摇摆的脑袋,才知道,李广这个名字早已与这个城市不相干了。连找了几个人,才有个中年司机说他小时候去过,不知还有没有了,我只得承诺来回都搭他的车,而且随便他找,于是他痛快地打开车门。车子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最后上了一座桥,向城市边缘的山坡爬去。拐了几弯,进了一个到处是杂院的居民区,我正疑惑着,司机说了声找到了,车子在一所小学校门口停下,门口挂了块牌子,字迹早已模糊,依稀是2元/人。由传达室收取,由于当天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和司机径直进去了,这是所希望小学般的院落,条件十分简陋,低矮单薄的校舍就挤在不远的土墙边,中间是一小块黄泥操场,我们环顾四周,终于在小操场对面一棵老槐树下面,发现了李广墓,墓的风格与南京东郊民国年间的墓很相似,看了墓碑,才知道清末重修过,半拱型石砌的墓主体有一人多高,立在墓前在石碑大约有三米。我默默走了一周,无法把自己的感觉与近二千年前的汉代联系在一起,唯有碑上"汉将军李广墓"的字样,幽幽地暗示着墓主人-坎坷不平的一生,也许我的到来是想打破时光的阻隔,找一个与这位古人最近的距离点,只是斯人已逝,空余怅惘,这种怅惘在这里感受得更浓烈罢了。

稠密的树荫遮蔽于墓地上,在夏日燥热的黄土高原上显得格外清凉幽静,对戎马一生、饱经磨难的灵魂来说不失为个安妥的归宿地。李广陇西成纪人,天水地处汉代西部边疆,他自刎后,可能就地安葬了。此地不远就是戈壁荒漠。遥想当年,大漠飞沙,长河落日,纵横驰骋,弯弓射虏,将军智勇无双的英姿,让人叹喟不已。人曾言:"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其威名早已遍及朝野,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汉文帝曰"子不遇时"。真不遇时吗?其正值刘彻当政,国力日盛,开始北击匈奴,扩张疆土,一改文帝时的坚忍、避让。"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积厚的实力终于让刘彻有了显耀的机会。然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没带兵过万,手下又俱是老弱残兵,其受用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李广无才,非也,武帝不识其才,亦非也。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历任武骑常侍,陇西都尉,至郎中令,精于骑射,智勇善战,每到危急时必有奇谋,常转危为安,死地而后生,且治军简约,与部下甘苦与共,兵将皆乐为其效死命,仍上将之才也。显而易见是武帝知其才而不信任、不重用。具体为何呢?世人知道的最多一个理由是,卫青、霍去病与刘彻有亲而得宠,对于李广的遭遇来说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但这决不致于他最终自杀的结局。那让我们从头看看李广一生的经历和言行,或许能找到他命运的一些答案。李广年青时"冲陷折关及格猛兽"且勇而有略,才气无双,这"略,才"指的是军事、战术上的,并非说其待人处世上的。为什么这样说,请看,当李广数次以少击多,偶尔被擒,又恃其胆略单骑逃返,却"当斩,赎为庶人";击左贤王,四千对四万"军几没,罢归""功自如,无赏";直到最后一次,从大将军卫青出塞,以步卒弱旅接敌,失去向导,迷路,终因耻于对峙刀笔吏而自杀。从这几点分析,能看出上司对李广是非常冷峻而苛刻的,没有一点体谅、爱护的表示。说明李广与上层的关系很一般,甚至可以说上层领导隐隐有一丝嫌弃他。武帝曾说他"数奇",就证实了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也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看来李广爱护下属却不会与同僚相处,不擅长于官场上的人情世故,利益关系。也有可能是专注军事而不屑于和刀笔吏应酬。从现在的眼光看,李广是个不善言谈的技术型人才。而汉武帝却是一个偏宠亲亲的人,当时朝野上下的风气自然受到影响,"大将军青欲使敖与俱当单于",临战时,卫青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亲信,令李广作侧翼,就是一个例子。这种环境下,李广的境况可想而知。且正当国力强盛,刘彻用人的余地又很大,李广更没有机会了,处在岳飞的时代,或许会有担当重任统兵数万的可能,当然会不会有岳飞的下场,另当别论。于是在李广的一生中,公事公办,这看似公正的幌子,却为他带来无数次不公平的结果,其本质也是不合理的。然而就在官场上没有背景和朋党的情况下,李广却因小事而报复区区一个霸陵尉,更证明这人没有什么政治远见,没有深谋远虑的心机,从没反思过自己的境况。他最终不-侯,却言"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这句无奈的话更加重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虽然他爱护下属和百姓,后世得到了应有的名声,却无法弥补性格缺憾带来的个人遭遇。想想三国的关羽,也是体恤士卒而傲慢公卿的人,李广却是没有刘备那样的大哥的。其结果往往是得势不得名不得实。可是悲剧并没有因李广的自杀结束,这种耿直、质朴、有血性却又缺乏城府的性格贯穿了李广后面几代人身上,弟李蔡不对狱,自杀;子当户为天子而击走韩嫣;子李敢为报父仇,而被霍去病借游猎而暗杀于甘泉宫;孙李陵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带五千兵卒抵挡单于八万,且又是救兵不到,这时,上代人的惨遇终于在李陵身上起了反应,他没有再回去重复"当死,赎为庶人"、"不对狱、自杀"的情节,而是不加深虑的降了。悲剧终于有了结局,"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为耻焉"。才气与耿直换得苛刻的公正,朝野的鄙视和冷漠终于得到万民的响应而共弃之。李氏的安慰在哪里,在敌人匈奴那边。"单于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没有文化沉积的民族收留了没有城府的壮士,这绝对是再合理不过的结果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可以不需要李广之辈,但这绝不是这个民族的荣耀,容纳不下耿直与质朴的民族,不仅失去了淳厚,也失去了博大的胸怀。汉文明在进步,文化在繁荣,一直繁荣到五胡乱华,一直进步到蒙古人的种族高压,一直昌盛到清军的圈地跑马。强悍尚武和耿直真诚不只属于粗鄙的莽夫,文化什么时候成了书斋里的游戏、文人显示地位的装饰,那么就该到头了。不要怪一代雄主把文化当成了点缀,请看末世的帝王有几个是好汉。不过汉民族毕竟是与众不同的,毕竟文明的进步可以造就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既能征战沙场、经世济国又能周旋于庙堂之上的还是大有人在,唐代的李泌不是来去自如、适时而进吗,郭子仪不是享福而终了吗,明代刘基不是安然而退了吗,晚清的曾国藩不是名成一代大儒,善始善终了,然而他们过于世故老道,没有了李广们血性男儿的气概,那是一个民族的青春朝气所在,丢弃了将失去锋锐,失去冲锋陷阵的勇士,多了扬州城头面对清兵跳城自杀的懦夫。李陵不是孤单的,还有后来同样碰死在他碑上的杨继业。李广不是孤单的,还有现在他坟莹旁朗朗读书的孩童,不善言辞的将军是爱士卒百姓的,在这纯真的孩子中间或许能找到同样质朴的交流与安慰。

茂盛的技叶间漏下点点斑驳的阳光,映得我脚步也显得有点破碎,山坡下的城市依旧喧闹忙碌、车水马龙,泛起的烟尘渺渺地飘荡在黄土高原上,仿佛这远古逝去的情节,淡淡地弥漫开,消失于人间,却融入了苍天厚土。

地址:天水市城南石马坪

类型:古迹陵园/墓地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30-18: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

信息来源:秦州政府门户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李广的故事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李广难封”指的是战功卓著的李广却没有被封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广难封”呢?

李广家族世代练习弓箭,所以在他十五岁第一次出兵时就射死了大量的匈奴兵,随后便凭借战功在二十几岁时就当上了陇西都尉、郎骑将。

汉景帝前元三年,七国之乱爆发,李广等人前往平定叛乱。杀敌勇猛的李广一箭就将叛军帅旗射倒,梁王刘武被叛军围困后,李广率军将他救出,梁王便私下授予他将军印信。李广接受了将军印信,第一次站错了队,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汉景帝任命他为上谷郡太守,让他远离夺储纷争。

上谷郡远靠边疆,经常会有匈奴人来抢东西。李广自负勇力,经常和匈奴作战,只要有敌人前来他都会砍回几个人头,所以李广又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大将公孙昆认为李广很有才能,害怕他惹出大祸,便上书景帝将他调任上郡。

可是李广天生爱打仗,上任上郡后又开始捣乱,景帝只得再次将他调离。在景帝统治的十余年里,李广一直在各郡县间平级调动,先后在上郡、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但是一直没能立下军功,所以也迟迟封不了侯。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调任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骁骑将军李广等人在马邑埋伏重兵围剿匈奴,但生性多疑的单于并没有前来,所以李广也无功而返。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年迈的李广几次请战汉武帝都没有答应,再三请求下,汉武帝最终让他出任前将军。征战过程中,卫青认为李广年迈,不以重任。李广私自代军离开了军营,导致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李广自认一生从未犯过如此低级错误,便拔剑自刎了。

至此,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李广一直没有被封侯,“李广难封”更成了“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