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下历史第四课知识点笔记(汇总20篇)

好看的历史小说有哪些

    浏览

    1398

    文章

    1000

    篇1:盗墓笔记汪藏海的目的是什么?历史上汪藏海真有那么厉害吗?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汪藏海,可以说是《盗墓笔记》当中最神秘的人之一,书中的汪藏海虽然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却与历史上的汪藏海并不完全相同,书中的汪藏海虽然已经死了数百年,但是吴邪所见到的一切,几乎可以说都与他有关,也就是说,汪藏海基本上可以算是后来发生的一切的一个计划者。那么汪藏海到底有什么目的,历史上汪藏海有这么厉害吗?

    说到汪藏海,我们得分开看,历史上汪藏海确有其人,但是不过是一个技艺不俗的建筑家和官员;而《盗墓笔记》里的汪藏海,可并非这么简单!说他是整个《盗墓笔记》的核心也不为过,汪藏海是缔造了绵延千年的惊天大局的幕后黑手。

    历史上的汪藏海为吴合忠继子,吴合忠多年无子在42岁时将远房亲戚的次子汪藏海过继,改姓吴中。

    鲁权屯镇大吴庄吴氏族人保存的《吴氏宗谱》始修谱序中也有详细记载。早年认日本来华学问僧为师学习,在这期间他接触的到唐代后失传的阴阳学和风水学。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吴中得到朱棣的信任后被委以重任,升北平布政司经历,又升大理寺右寺左少卿。永乐二年九月,升右都御史。永乐五年正月,任资善大夫,工部尚书,负责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主持修建长陵,永乐九年,与太监阮安、都督沈青修建京都九门城楼。

    营建中,临清宫窑应运而生,临清砖借助土质好和运河漕运方便的优势,成为修建北京的贡砖。正统七年四月,吴中辞官。同年六月,吴中病故,享年七十岁。

    《盗墓笔记》里的汪藏海,其实和历史上的没多大关系,他其实说白了就是铁面生复活的人罢了。

    铁面生跟随鲁殇王多年,窥得了很多关于长生的秘密。鲁殇王这一世快结束的时候,当然还想再次轮回复活。于是让铁面生主持给他在原来穆王墓上边修了座假墓作为保护!他自己还是要在穆王墓的玉佣里长生。鲁殇王的性格,在原著里提到了,十分的骄横残忍。

    但是,鲁殇王哪里是铁面生这种心机佬的对手?铁面生假死逃脱后,等鲁殇王死后进入玉俑,他就开始行动。首先他拿着鬼玺,冒充复活的穆王(易容术的开始),通过长白山大铜门顺利进入西王母宫。骗过西王母,全面了解了长生的秘密,同时弄回来很多陨玉与尸蹩以及六角铜铃(用来指挥尸蹩的)。

    “汪藏海”最厉害的,不是其他人回答的建了好多神迹一样的建筑,也不是一手策划了汪家人这个团体,也不会是他知道了很多很多的秘密,因为——“汪藏海”=铁面生=第二个窥得长生秘密的人。

    他最厉害的,也最神的,是间接建立了后来的吴家和张家。

    任何一个复活的真身、替身第一件事就是要杀死其它的“我”。

    铁面生复活发现张家的失踪后,感到问题的严重和可怕:自己在明处(张替身的头脑中完全知道长沙墓和铁面生的后裔)张姓的替身在暗处(铁面生却不知道失踪的张家在哪里)这样自己和家族的生存无时不刻在极度危险中。

    于是铁面生选择了这样的博弈策略:家族族裔马上转入暗处,改姓吴在长沙隐姓埋名起来(原来大概率不姓吴)暗中监视血尸墓,前来血尸墓的可疑人就多半是张姓替身的人,就可以顺藤摸瓜。

    铁面生则化身汪藏海做了这3件事:

    1、 投靠朱元璋,依靠朱元璋的武力和势力。

    2、 借帮朱元璋倒斗,在兵士的保护下,深入各墓探查张替身的踪迹

    3、 以名满天下的倒斗大名,反客为主,以逸待劳的吸引张替身前来追杀,从而暴露。

    这个人才是《盗墓笔记》里心机和智谋最厉害的人,没有之一。

    先看“汪藏海”布下了什么局吧:

    张家:张大佛爷这一支被逐出,可能也是个多手准备的戏而已。同时张家一定要控制汪藏海,为我所用之后斩草除根。

    汪藏海一方:把自己后裔的一支化成吴家,深深隐藏起来,作为后手。两方的短兵相接,在汪藏海替末代万奴王修云顶天宫。在和张家遭遇后,汪藏海明白了对方的强大和可怕,他估计自己是无望逃出张家手心了。

    后来被胁迫带张家到了西王母宫,取回陨玉和尸蹩丹药。但最后,汪藏海肯定是偷偷修改了大铜门进入西王母宫的星盘密码。导致除了自己的后裔吴家,其他人再也进不了西王母宫。最后,汪藏海被带到了巴乃,同时被杀死在巴乃,最后估计被张家封在山的最底层了。

    所有的家族和秘密都围绕着“汪藏海”一个人展开,他想长生,他活了超过一千年,他实现了长生!虽然出了一些纰漏,诞生了张家和吴家,不过他也已经“复活”了。

    这个从战国时代就存在下来的人,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只怕是绵延了千年的大局。

    汪藏海是《盗墓笔记》里的最大赢家、最大幕后黑手,他赢得了长生,推动了很多历史车轮的前进,直到现在,他还依然“活着”和其他替身做斗争。

    《盗墓笔记》里最强的人,论感情要给闷油瓶,论真实应该给汪藏海,不过闷油瓶也有属于汪藏海的记忆,总的来说,还是汪藏海(铁面生)最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上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有些人不信 你怎么看

    全文共 158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充斥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为古代文明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历史的理解。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事实的真实性需要我们用心考察和探究,有些故事并不如表面所见那般光彩夺目。

    1. 唐朝时期,陪酒女是合法职业

    在今天的社会,陪酒往往被视为不正当职业,为人所不耻。然而,在唐朝,陪酒女却是一门合法的职业,并受到法律保护。当然,陪酒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涉及奸淫行为,将会受到严惩。唐律中有关规定亦有所记载。

    2. 马谡是病死的,并非诸葛亮斩杀

    诸葛亮,历史上备受尊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有关他斩杀马谡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准确。历史记载明确,马谡并非被诸葛亮斩杀,而是因病去世。诸葛亮北伐时,马谡失街亭,导致军事失利,尽管遭到了诸葛亮的惩罚,但并未被斩首,最终在狱中病逝。《三国志》有关记载确凿。

    3. 不见得所有圣旨都是金黄色

    普遍认知中,圣旨常被描绘为金黄色,但实际上并非所有圣旨都如此。明清时期,圣旨的颜色与官衔级别有关,五品及以上官员所获圣旨的颜色可能是三彩、五彩或七彩绫分段织成,而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则通常是纯白绫制成。《中国史》中有明确记载。

    4. 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南越武帝

    常有人认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89岁的乾隆,然而,事实上南越武帝赵佗才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享年103岁。赵佗曾是秦朝南征大将,后成为南越武帝,他致力于促进汉越文化融合,为两国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 明清时期,注重婚前检验,注重节操

    在明清时期,女子的节操备受重视。婚前,女子须接受严格的检验,而婚礼中的床事则会经过检测,确保新娘符合贞烈的标准。否则,婚礼将被迅速取消,女方须退还聘礼,同时赔偿男方开销。虽然这种制度在今天看来不合理,但却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一部分。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木乃伊皇帝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木乃伊化的皇帝。耶律德光在病逝后,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大臣将他的内脏掏空,然后用盐卤处理,使其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例。

    7. 第一个焚书的是孔子,而非秦始皇

    焚书坑儒被认为是秦始皇的行为,然而,历史中第一个焚书行动却是孔子。孔子曾自焚了他所学的一些书籍,以示对个人才华的谦虚,但由于其影响范围有限,此举未引起广泛关注。秦始皇的焚书行为在规模和影响上更为巨大,被后人广泛传颂。

    8. 唐朝时期,熊猫曾被赠送给日本

    公元685年,唐朝赠送两只熊猫给日本,以示友好。这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将熊猫送到国外的事件。这种友好姿态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中有着特殊意义。

    9.唯一一个以“古稀罪”处死的人

    尹嘉铨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古稀罪”处死的人。他在上书时称自己为“古稀老人”,激怒了乾隆皇帝。由于自认为是“古稀老人”的权利应归皇帝,尹嘉铨被以“古稀罪”绞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案例。

    10.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却因宦官干涉朝政而死

    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之一,同时也是“四大发明”之一的发明家。然而,由于宦官对朝政的干涉,蔡伦被迫接受廷尉审讯,最终自杀身亡。他的创举和不幸结局都为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

    11. 东汉时期就有“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我们常认为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但实际上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已表达了类似观点:“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篇》)这是古代中国智慧的体现。

    12. 蔺相如从未做过赵国国相

    “将相和”是战国时期关于赵国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虽然蔺相如是将军,但他从未担任过赵国国相,他的最高职位是上卿。《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历史之于人类,是一部纷繁复杂的史诗,其中蕴含着无数的秘密和真相,有些扑朔迷离,有些令人惊叹。在深入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领悟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不仅是一段已逝的时光,更是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唐朝历史小知识4点:唐朝人的这个爱好味儿忒大……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大蒜自打从西汉进入中国以来,几乎成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

    唐朝人对蒜的喜爱可谓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根据《太平御览》记载:唐朝人吃菜离不开蒜,吃鱼要拌蒜,吃肉也要有蒜。

    据统计,唐朝平均每人每天吃蒜的量多达8-10瓣!

    全唐诗就有“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的说法。

    唐朝皇宫更是直接开了一块地方专门种蒜,上到皇子公主,下至太监宫女都喜欢吃蒜,民间每家每户都把大蒜作为必需品。

    想一想唐朝宴会时一群人吃完蒜再高谈阔论那局面......

    味儿忒大了!

    鲤鱼是一种繁殖能力超强的淡水鱼,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在古代为不少平民的喜爱。

    但是在唐朝鲤鱼是被禁止食用的!

    根据《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抓到鲤鱼是必须要放掉。

    如果胆敢被卖掉或者是吃掉,一旦被官府知道,要被拉到官府痛打六十大板。

    因为唐朝国姓是李姓,古代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对自己的姓氏有何损害,鲤鱼的鲤与李是谐音,故此唐朝坚决要求全国禁止吃鲤鱼。

    隋王朝的建立实则是外公抢了外孙的江山,而唐朝的建立也是如此,李渊建立唐朝实际上是抢了他表弟的天下!

    因为隋文帝妻子独孤伽罗是李渊的姨母,独孤伽罗的父亲是独孤信。

    独孤信一共有七个女儿,独孤伽罗是他七女,而他的四女独孤氏正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

    也就是说,隋文帝乃是李渊的亲姨夫,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李世民是杨广的侄子,这仨都是一家人。

    在宋史记载中,唐朝往往被称之为“巨唐”,而被称为“巨唐”的原因则是它的霸气。

    自唐朝创立起,对内就攻灭了薛举的西秦、李轨的西凉、萧铣的南梁、王世充的郑国、窦建德的夏国、梁师都的北梁。

    对外则是征服了吐谷浑、东突厥、高昌、薛延陀、中天竺、龟兹、西突厥、獠人、契丹、百济、铁勒、高句丽、西南蛮、突骑施、后突厥、小勃律、石国、大勃律、回鹘等三十多个国家和政权。

    如此霸气,怪不得宋朝称之为巨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文历史冷知识:湖北人都不一定知道武昌古代是在哪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武昌,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但是,有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古武昌指的是现在的鄂州市,而不是今天的武汉武昌区。在我国历史上,古武昌(武昌县)是孙权建都的地方,也是东吴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武昌名字的由来,与“以武而昌”有关。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至鄂州时,为了表达“以武而昌”的意思,改鄂名为“武昌”,从此古武昌成为了武昌县的名字。

    古武昌有一个重要的建筑遗址叫做凤凰台,建于公元229年,位于虎头山上。相传,凤凰台建造的初衷是为了招揽周瑜、鲁肃等人,以实现建都之计。历史上,古凤凰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和文人雅士。凤凰台烟树和武昌八景一同被人们传颂千古。

    不过,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也会发现古文物如凤凰台已经在岁月的流转中逐渐消失。在1971年鄂城重型机器厂的扩建中,古文物凤凰台被拆毁,这是鄂州文化的一大损失。

    而古武昌也在不断的变化着。1912年,军政府废除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原武昌改为寿昌,次年再次更名为鄂城。1960年,鄂城县、市分设,并划归黄冈地区。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将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

    今天的武汉武昌区因为是省会,名字也随之变化,一直保留着“武昌”这个名字,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古武昌。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对古武昌毫无所知。

    历史如一条永远延续下去的河流,即使人们有所遗忘,它仍在静静地流淌。古凤凰台的存在,是古武昌历史变迁的见证,而古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激发人们了解历史、发扬文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灭火器的历史和冷知识,你需要了解一下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首个现代灭火器由英国人乔治.威廉.曼比于1816年发明,他研究并发明了一种用压缩空气操纵的手提式灭火器,既轻便又可携带,无论什么地方发生火灾,均可发挥作用。它的罐体是采用一铜质圆柱体,长两英尺,内藏压缩空气及3加仑(约7升)碳酸钾溶液。其所有的规格要点都与现今使用的灭火器完全相同,这是曼比上尉最卓越的贡献,也是他最早的发明。他把灭火器放在他专门设计特制的手推车里,他希望有配备这种灭火器的巡逻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到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加利埃发明了手提式化学灭火器。将碳酸氢钠(即小苏打)和水混合放在筒内,另用一玻璃瓶盛着硫酸装在桶口内。使用时,由撞针击破瓶子中,使化学物质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把水压出桶外。

    1905年,俄国的劳伦特教授在圣彼德堡发明一种泡沫灭火剂,把硫酸铝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并加入稳定剂,喷出后生成含有二氧化碳的泡沫,浮在燃烧的油、漆或汽油上,能有效地隔绝氧气,窒熄火焰。

    1909年,纽约的戴维森取得一项专利,利用二氧化碳从灭火器内压出四氯化碳,这种液体会立即变成不可燃的较重气体以闷熄火焰。此后又出现了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多种小型式灭火器。

    19世纪末起开始使用碳酸—硫酸灭火器。内藏的灭火剂主要为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另一小容器内则为硫酸。使用时将小容器打破,两者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的压力将溶液推出。

    乔治·威廉·曼比 于1765 年 11 月 28 日年出生在诺福克,于 1854 年 11 月 18 日逝世于英国大雅茅斯。青年从军,官至上尉,任雅茅斯兵营的长官,这一闲职使他能够有时间致力于强烈吸引着他的拯救人类生命的事业。早先,他热衷于船难救助,凭借着航海经验,他发明过裤形救生圈,也是第一个提出用灯塔闪射识别信号的人,以及沿海地区受风暴、多雾、潮流等原因,舶船时常发生碰撞或触礁事故致使海员遇难的惨剧,发明了一种用臼炮抛射绳索到遇难船上的装置,使世界上成千上万海员的生命被拯救,这种安装在沿海各处的装置被称为“曼比器械装置”。以后,曼比把他的天才从海洋救助转向火灾救生事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在哪里可以查看腾讯会议历史笔记

    全文共 13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如今有很多办理业务的公司,在和员工们开会的时候都会使用腾讯视频会议,因为这个会议即使是大家不用全部都在线下,使用线上的方式就可以成功的开启,那么在哪里可以查看腾讯会议历史笔记呢?具体查看方法如下。

    1

    首先打开腾讯会议,点击会议历史。

    2

    点击详情。

    3

    点击个人笔记即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相关知识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建立至今已经90多年,90多年来党章不断地更新完善,党在各个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都越来越好。

    2

    中共党史是专史,研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建设改革开放道路,完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

    3

    研究宪法和法律,将它们变成国家意志,贯彻到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团结各级组织、团结全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4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伟大产物。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进程,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哪些历史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全文共 2403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有哪些历史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不会相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题,想知道有没有这种知识,求科普。

    操作方法

    1

    封建王朝大多亡于土地兼并。

    这句话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明白,也很奇怪,在一向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许多人的历史观居然是英雄史观。总是认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晚期如果出现了几个明君贤臣良将就可以力挽狂澜。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不外乎是,马上得天下,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盛极而衰,苟延残喘的轮回。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也逃不掉这种规律的根源,在于国家本质上的经济制度是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天下只有农民和地主两个阶级,国家绝大多数人口是指着土地吃饭的农民,朝廷的税收也来自农业。生产力几乎始终就是那个水平,唐代农民的愿望是1头牛3亩地,到清代农民也是这个愿望。官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丰年收粮,灾年赈灾。不论荒年丰年,总有贫农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要卖地,卖了地就只能沦落到地主做佃农,土地兼并愈严重佃农就愈多,一旦到了灾年大量佃农活不下去就有了流民造反,封建王朝到了这一步基本就无力回天了。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

    因此,王朝兴衰的规律就不难理解了。新政权建立,蛋糕重新分配,只要朝廷不是太作死,减少收税,减少傜役,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经过几代积累,国库充实,皇帝自然就可以摩拳擦掌,开疆拓土,王朝达到全盛。战争的开销把几代人的积累的财富挥霍掉,再加上奉养皇室宗亲的开支,官员的日益贪腐,土地兼并税收减少,国库逐渐空虚,王朝开始衰败。到了王朝的晚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起,镇压要银子,抵御外患要银子,如果再来个自然灾害,王朝衰落的天下大势,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几个人所能改变的。

    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啊。

    2

    洁癖可以导致两国反目《魏书 蠕蠕传》(蠕蠕就是大名鼎鼎的“柔然”)里记载着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有一批匈奴人的后裔在西域建立了一个名叫悦般的国家,成为当时西域强国。特别要注意的是悦般人非常爱干净:其人清洁於胡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本来悦般国和柔然也算是交好,关系不差。因此有一次悦般国王就联系好了柔然可汗大檀,带着几千随从去了柔然境内想来个友好的访问。接着这个友好使团就在柔然境内看到了如下场景:入界百馀里,见其部人不浣衣,不绊发,不洗手,妇人口舐器物。大家幻想一下一群可能从小就带着处女座的偏执的洁癖男们,看到柔然国的民众不洗衣服,不梳头,不洗手,女人还舔器皿的样子。悦般国王当即大怒,对着跟随而来的手下们大骂道:你们欺骗我,把我引到了这样的狗国中!然后傲娇洁癖悦般国王就骑着马一路绝尘而去回了家,柔然大檀派人去追但没能赶上。此后两国就反目成仇,数次出兵互相攻伐了。王谓其从臣曰:“汝曹诳我,将我入此狗国中!”乃驰还。大檀遣骑追之,不及。自是相仇雠,数相征讨。

    3

    宋代以前,中国人的贞操观念不是很强,妇女是否是二婚不会有人太在意,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就是二婚嫁给汉景帝才生了武帝刘彻,汉武帝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就大张旗鼓的接回来,给了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并不避讳隐藏。曹操更是对成熟女性情有独钟,夫人中就有二婚的,他的儿子曹丕的皇后甄氏也是二婚,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还生了两个孩子,回来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唐代也是很开放的,看看这份唐代的离婚协议书就能窥得一二;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代尚书左丞严挺之,与妻子离婚后,他的妻子就改嫁给了一个姓王的刺史,刺史属于地方一把手,娶什么样的娶不到,却娶了一个二婚女子。

    即便是到了宋代,妇女再嫁也很平常,而且允许女性主动提出离婚,但手续上还是需要男性写下休书,不过女性还是能够分的家产的,这在一些宋代的笔记杂记里都能看到,妇女地位真正低下到令人发指是在程朱理学泛滥之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尤甚。

    所以说,一般认识中中国女性被压迫了两千年是不够准确的,宋代以前,女性地位也很低,但绝对不是我们理解中像清代那样残酷到没有人性。

    4

    1.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39岁,法国2017年当选的马克龙,号称法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39岁。秦始皇要是长得帅,放在当今,也是小鲜肉政治人物。

    美国总统史上最年轻的西奥多罗斯福就任的时候也已经42岁了。

    2.秦始皇比刘邦大了3岁,刘邦比项羽大了24岁。楚汉争霸其实是一个年轻小鲜肉和中年油腻大叔的战争。

    3.韩信比项羽只小2岁,项羽死的时候31岁,韩信死的时候34岁,果然太牛的人都遭天妒吗?

    然而他俩都是被刘邦灭掉的。

    4.吕太后比刘邦小了15岁,刘邦那个时候没钱没势,老夫配少妻,难道吕太公真的长了一双毒眼?

    5.东汉开国皇帝刘秀27岁起兵,31岁称帝,想想当今的年轻人吧,90后都快30岁了,都在上网玩游戏看今日头条呢,位面之子已经做皇帝了。

    6.很多人以为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好像是在骂孙权是他儿子。

    实际上,曹操和孙权的老爸孙坚是同龄人(155年生)。

    7.一说三国,立马我们就想起曹操,孙权,刘备。

    然而,曹操比刘备大了6岁,刘备比孙权大了21岁。

    曹操到死也没做皇帝,刘备称帝的时候已经61岁了,孙权在刘备称帝8年之后才称帝,那时他48岁。

    8.诸葛亮被三顾茅庐,和刘备做《隆中对》,定三分天下的计谋的时候,才28岁。

    28岁呀!一般人可能都会以为那时候的诸葛亮是个满脸胡子的老爷爷吧!

    9.既生瑜,何生亮?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智谋天下的人物。

    周瑜比诸葛亮大6岁,司马懿比诸葛亮大2岁,他们都比诸葛亮的年龄大。

    5

    商纣王不是昏君,也不是淫乱暴政失天下,他是率兵东征,被西歧姬发乘虚而入,商朝灭而周朝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等等。

    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列强侵华罪行:

    1、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2、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3、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1871年俄国直接派兵侵占了伊犁地区)的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从俄国手里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重要战役: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

    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知识普及,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你清楚吗?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人类是慢慢进化过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人类,刚开始人类的祖先是猿,那么人类进化过程分为哪些呢?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又是什么呢?

    人类进化是一个神奇的事物,经过了无数年的进化终于变成了人类,然而人类进化过程大体分为了4个阶段,比如最开始的早期猿人,据说这种猿已经学会了独立行走,而且会制造简单的工具。另外到了晚期猿人,会使用火,就比如周口店北京猿人,再到后来成为了早期智人,也就是当时的古人阶段,和现代人长相比较接近,已经完全脱离了猿人的特征。最后就成为了晚期智人,也就是新人阶段。

    从猿到人进化过程分为了4个步骤,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另外是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每个阶段都学会了各种手艺,然而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学习历史的方法

    全文共 3365 字

    + 加入清单

    有很多人说历史难学,其实不难学的。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历史的方法1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2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学习历史的小贴士:

    首先,你可以多看时政,关注每天的新闻。并可以和他人讨论自己的感受。

    其次,你可以做题目是放松心情,安静的在心里默读一遍。

    还有呢,就是要对书足够熟悉。不要用太多资料。

    看了学习历史的方法的人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科历史学习方法

    全文共 520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文科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科历史学习方法1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文科历史学习方法2

    上课好好听讲。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课件,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不会的忘记的,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有适当的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忙的时候几道也可以。但要保证每天都要做一定时间的历史题(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觉。历史的错题要及时解决,不要积累起来。

    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考前一定要看书。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

    关于历史错题本有没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没必要千篇一律。有些错题和年代和人物有关(也就是标准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到,毫无争议的)值得记下来反复复习,但一些理解题,存在争议的就没必要了。最重要的是有了错题本一定要去看去复习。

    学会利用历史大事年表。时间对于历史这门课非常重要,虽然大事年表书店里可能有,但建议自己制作,即摘录上书本上每一个时间和对应的事件人物,再按顺序排列。着有助于理清思路。

    文科历史学习方法3

    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

    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 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看了文科历史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

    全文共 2704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呢?这里有一些好的建议,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1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6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

    7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看了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2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攻略

    全文共 1609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山市前身是兴安盟科右前旗的一个建制镇,其后的历史遗迹美不胜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美食攻略

    美食

    大兴安岭上的处女地阿尔山漫山遍野生长着120多种山野菜,能够规模开采的就有60多种,仅蕨菜年采集量可达5000吨。每年春天,当地人纷纷进山采集山野菜、苋菜、越桔、猴腿、排香草等,或鲜食,或加工储存。

    炖哲罗鱼

    阿尔山的山哲罗鱼肉质鲜美,是上好的餐桌佳肴,在阿尔山过去民间有原水炖原鱼的嗜好,即在哈拉哈河河边支一口小锅,把刚打上来的山哲罗鱼用清清的河水清炖在放点盐,开锅放少许的香菜,小酌美酒好似神仙一样的生活。

    阿尔山哲罗鱼产于哈拉哈河和努木尔根河,过去曾是皇室的贡品。哲罗鱼肉质白嫩,唯美绝伦,是难的的美食珍馐。可用于煎、炸、焖、炖、滑炒、剁椒、水煮等做法。尤以清炖最佳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食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炸柳根儿

    柳根儿属冷水细鳞鱼,产于哈拉哈河及堰塞湖中,因喜在水中柳根树下觅食、活动,故称柳根儿。炸柳根儿是该地特色菜肴。

    住宿

    阿尔山市其实只有7000人口的旅游城市。住宿地宾馆都比较多,旺季人多最好提前预定,乡游网上还比较可靠,如果是去森林公园旅游,因为森林公园在离阿尔山30公里的伊尔施市,所以建议直接去伊尔施。那里的小旅馆很多也较便宜。

    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景点攻略

    要塞

    阿尔山要塞主要沿中蒙边境各主要山岭制高点上修筑,纵深10-40公里。在山岭主峰上建有钢筋混凝土的掩蔽部、碉堡、观测所、地下通道、交通壕、野战工事、营房等。可驻步兵5个大队,炮兵2个大队。

    白阿铁路

    日军为了掠夺南兴安地区的资源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向诺门罕地区输送军用物资,修建了由白城经乌兰浩特、索伦、阿尔山至伊尔施的铁路。阿尔山――伊尔施间不通客车,故称白阿线。白阿铁路从1929年8月15日动工修筑,至1939年11月30日完成,1941年11月1日正式运营。

    火车站

    修建于1937年,是一幢东洋风格的日本式建筑,主楼构造是用砖、木材、花岗岩、钢筋、水泥混合建造的两层建筑物。一层外壁周围是用花岗岩砌的乱插石墙,楼顶用赭色水泥覆盖。如今整个火车站保存完好,仍在继续使用。

    南兴安隧道

    南兴安隧道位于白狼西北10公里处,在白阿线铁路南兴安――阿尔山段内,全长3218.5米,是内蒙古最长的铁路隧道。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掠夺阿尔山林区木材及扩张势力需要,1934年3月开始修建南兴安隧道,1935年1月开始使用。

    南兴安堡垒

    南兴安隧道竣工后,日军在东西两个出口各修建了一个用来守护隧道的堡垒。堡垒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里面有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仓库、浴池等。堡垒四面设有100余个射击孔,在隧道出口和公路旁,建有碉堡,山上山下火力交叉配置,形成了完备的防护体系。

    五岔沟要塞

    五岔沟要塞是日本关东军西、南部的主要阵地,可驻步兵9个大队,炮兵4个大队。同时在各山岭主峰上建有大量碉堡、仓库、掩蔽部、指挥所、野战工事、交通壕、兵营等军事设施,并在五岔沟建有飞机场。

    机场机库

    五岔沟东南2公里山脚下,日军在 1940年一1945年修建两个飞机场,九个飞机包(飞机库),每个飞机包旁都建有一个小型弹药库。飞机场长近800米,宽1200米。

    大和旅社旧址

    大和旅社旧址位于阿尔山温泉疗养院内,距阿尔山火车站约200米,紧临34号温泉,背靠青山。为石头砌筑的三层欧式楼房。1934年建成,由日本人经营,称大和旅社,为当时阿尔山最大建筑,将34号泉水用管道引入旅社的5个砌池内,是当时一高级旅社。

    火车头自动转盘

    在阿尔山市火车站北侧1000米处,有一座日伪时期修建的火车头自动转盘,至今保存完好。性能是火车头停在转盘上,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短时间内可掉转车头,用于蒸气机车。

    地下兵营

    地下兵营在白狼西北18公里处,是当年日军修筑的地下隐蔽兵营。这座兵营是在一座山体中挖通后修筑的,内部是钢筋混凝土浇铸,中间是过道,两边是住人的一个挨一个的小房间,房间依次排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

    全文共 8282 字

    + 加入清单

    书法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贡献。那么你对书法历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第七章书法基础

    1、五指执笔法:擫、押、钩、格、抵

    2、书法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3、临帖方法:正临、背临、意临

    4、书法样式(形式):中堂对联条幅条屏横幅长卷斗方册页扇面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毛笔四德:尖圆齐健

    7、清代制墨名家: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

    8、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歙砚甘肃洮砚山西绛州澄泥砚

    9、墨的种类:油烟墨松烟墨造烟墨

    10、墨分五色:浓、淡、润、渴、白

    看过“书法历史知识“

    第一章先秦书法秦代书法

    一、知识点:

    1、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或祭祀活动内容的文字。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又称为“殷墟文字”

    2、金文:先秦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边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3、盟书:又称“载书” 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4、侯马盟书: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 共5000余件。

    5、《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发现于唐代,西周时期刻在十个像鼓形柱子上边的文字,主要记录王公贵族们出去游猎、行乐四言的诗。

    6、小篆:《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字和者。(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获取省改,所谓“小篆”也。

    7、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8、裘锡圭著作:《文字学概要》

    9、我国石器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安阳殷墟妇好墓》

    10、金文的代表作:《利簋》《大盂鼎》《毛公鼎》《小盂鼎》《散氏盘》《虢(yu)季子白盘》《墙盘》

    11、许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慎著《说文解字》,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传为宋代徐铉校订本。

    12、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3、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化。

    14、秦代通行文字的主要书体是:小篆(标准官体文字)大篆(战国遗存文字)隶书(民间通行文字)三体

    15、秦小篆代表作:《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泰山刻石》

    16、秦代隶书墨迹为标本,当首推1975年出土于湖北的1100余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17、永字八法:侧:(点)勒:(横)啄:(挑)磔:(捺)努:(竖)趯:(钩)策:(提)掠:(撇)

    18、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六章明、清书法

    1、三宋二沈:宋克、宋广、宋璲;沈度、沈粲

    宋克: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急就章》、《七姬志》、《杜子美诗》、《定武兰亭跋》宋广:代表作:《风入松洞》、《太白酒歌》

    宋璲:善篆、草。代表作:草书:《敬覆帖》

    沈度:代表作:《教斋箴》、《四箴铭》

    沈粲:代表作:《千字文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碑》

    2、 台阁体(馆阁体):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馆阁,指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官署,始于宋代;明、清两代翰林院亦称馆阁。

    3台阁体(馆阁体)代表书家:沈度、沈粲、宋燧、朱芾

    4、解缙:代表作:《自书诗卷》、《书唐人诗》、《蝶恋花诗轴》

    5、明代中期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善草书,代表作:草:《曹植诗册》、《琴赋卷》、《草书卷》、《杜甫诗轴》小楷:《关公庙碑》《赤壁赋》

    文徵明:原名壁,字征明。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代表作:《醉翁事记》、《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西苑诗卷》

    王宠: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善小楷,行草。代表作:行草:《送陈子龄会试诗》、《白雀寺诗》、《草书册页》、《千字文》;小楷:《游包山集》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代表作:《七绝诗轴》《白阳山诗》《山居杂赋卷》

    6、晚明四大家(“邢张米董”):董其昌张瑞图邢侗米万钟

    7、徐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代表作:《夜雨剪春韭师图》、《春天歌卷》

    8、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翁,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五言诗轴》、《唐柳宗元诗》《东方朔答客难卷》

    9、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代表作:《圣寿无疆词卷》《承天寺十奇诗》

    10、黄道周: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代表作:《孝经卷》、《张溥墓志铭》、《五言古诗轴》

    11、倪元璐: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代表作:《杜牧诗轴》

    12、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13、碑学:以金石碑刻书法为学习典范,崇尚朴拙雄厚,清代以来,碑学逐渐兴起,帖学逐渐衰弱。

    14、帖学:以前人的书札墨迹为学习的典范,尤以晋人书法王派一条为楷模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15、帖学重要书家代表:刘墉梁同书王文志翁方纲成亲王

    16、碑学重要代表书家:包世臣何绍基康有为吴昌硕杨守敬

    17、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代表作:《五言古诗轴》、《思台州诗轴》、《杜甫律诗卷》《石湖诗轴》

    18、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书法家、遗民书家代表。代表作《草书轴》《仙游诗十二屏》

    9、傅山四宁四毋: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20、遗民书家代表:(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书法家,思想上定位自己为明朝书家)傅山陈洪绶归庄石涛朱耷

    21、朱耷(八大山人):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代表作:《手扎十三通册》

    22、帖学四大家:刘墉梁同书王文志翁方纲

    23、金石学:金石学是考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以考证金石文字为主,起初服务于考证经史。

    24、金农:浙江仁和或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代表作:《度量如海帖》、《盛仲交赞》。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25、扬州八怪:李鱓(复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农(冬心)、黄慎(瘿瓢)、郑燮(板桥)、李方膺(虬仲)、罗聘(两峰)。

    26、郑板桥(郑燮):代表作:《剑南诗轴》《判词册》善“六分半书”

    27、邓石如:代表作:《七言诗轴》《白氏草堂记》《文轴》

    28、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29、杨沂孙: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代表作:《夏小正》

    30、吴熙载: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代表作:《临完白山人书轴》

    31、徐三庚:代表作:《儿宽传及张汤传》

    32、赵之谦:代表作:《急就章轴》、《符瑞志四条屏》

    33、吴昌硕:代表作:《吴昌硕临石鼓文》、《五言诗轴》

    34、阮元书论:《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35、包世臣书论:《艺舟双辑》

    36、康有为书论:《广艺舟双辑》

    第二章两汉书法

    一、知识点:

    1、章草:这种与隶书同步发展,带有隶书式的波挑用笔的草书,被后人称为“章草”

    2、隶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3、秦书八体: 1、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于大篆,所以称小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 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

    6、署书: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

    4、此时期书论列举:赵壹《非草书》蔡邕《九势》《笔论》

    5、卫恒《四体书势》为那四体:古文、篆书、隶书、草书。

    6、东汉碑兴,东汉以篆书为载体的碑刻不多,有:《袁安碑》、《袁敞碑》

    7、东汉隶书碑刻代表作:《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石门颂》、《西狭颂》、《张迁碑》等

    《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史晨碑》点划含蓄圆润,结构修饬整密,风格相对朴厚。

    《曹全碑》以横为主笔,点划严谨而飘逸,藏露相济,方圆并用,结构注重疏密对比,虽严整而外势极绵长,如长袖舞筵、仙鹤远举,是汉隶的典范之作。

    《张迁碑》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结构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曹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

    8、摩崖刻石的隶书代表作:《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

    9、此时期书家:1、崔瑗:崔瑗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著有书论《草书势》

    2、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代表作《八月贴》

    3、蔡邕:字伯喈(jiē)代表作:《熹平石经》书论《九势》《笔论》首创飞白书。飞白书: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即“飞白书”。

    4、梁鹄:东汉书法家。字孟皇,安定乌氏人(甘肃)。代表作《孔羡碑》、《修孔子庙碑》、《受禅表》善“八分书”。八分书:东汉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变成为今天的楷书,也称为“真书”。

    5、杜渡:原名操,善章草

    6、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东汉书法家。传为”楷书鼻祖”。

    7、刘德升: 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10、鸿都门学:主要是教授、从事辞赋创作与文字书写等内容,而不是儒家文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 下一页更多有关“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

    #p#副标题#e#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

    一、知识点:

    1、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代表作:钟繇四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

    2、钟繇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

    3、西晋最著名的两个以草书为名的书家:卫瓘和索靖。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作品:《州民贴》。索靖: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书论:《索子》、《草书势》作品:《七月贴》《出师表》《月仪帖》《急就章》

    4、陆机:代表作:《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是存世最早的书法名家真迹。

    5、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6、 王羲之代表作: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得示帖》《兰亭集序》《初月帖》。草书《十七帖》《寒切帖》。其中行书《兰亭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7、天下三大行书:1、王羲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稿》3、苏轼《黄州寒食帖》

    8、三希堂法帖指的是那“三希”:1、王珣《伯远帖》2、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3、王献之《中秋帖》

    9、王羲之书法成就:1、王羲之简介(同5、 6)王羲之树立了行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王体”书法,行草最为强项。在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真、行、草三体俱备的魏晋时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书开宗立派,在行书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揭开了新的一页。

    10、王羲之《兰亭序》行书书法特点:一是具中和之美,他的行書方圓并用,濃纤折中,修短合度,寓其于正,有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之妙,二是具自然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如绝色佳人,虽粉黛无施,而国色天资,光辉动人,三是具变化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如绛云在天,因风变化,于千变万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调,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之风度。

    11、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2、王献之代表作:草书有《鸭头丸帖》、《中秋帖》楷书:《洛神赋十三行》行书:《二十九日贴》

    13、魏晋时期的碑刻代表:“二爨”《爨龙颜碑》《爨宝子碑》。

    14、魏碑:北朝书法成就主要在于石刻,史称“北碑”,又称“魏碑”北碑以类分,有碑碣、摩崖、造像记、墓志。以字体分,则多为未成熟的楷书,以风格分,则大约有奇崛、端庄、俊丽三类。奇崛者如《石门铭》,端庄者如《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而介乎两者之间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俊丽者如《张黑女墓志》。

    15吴,皇象作品:章草《急就章》,《天发神谶碑》。

    第四章隋唐五代书法

    1、隋代的石刻:《龙藏寺碑》《启法寺碑》《曹植庙碑》《董美人墓志》

    2、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代表作:《真草千字文》

    3、李世民:历代帝王中对书法史影响最大,倡导了唐一代书风。独尊王羲之书法。本人工行草,善飞白。代表作:《晋祠铭》《温泉铭》

    4、初唐四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欧阳询: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代表作: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梦奠帖》、《张翰帖》

    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又称“褚登善”代表作:《倪宽赞》《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虞世南:字伯施。代表作:《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

    薛稷:代表作:《信行禅师碑》

    5、欧阳通:唐代著名书法家。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代表作:《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铭》

    6、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字过庭。代表作:草书:《书谱》《草书千字文》

    7、李北海(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代表作:《麓山寺碑》《法华寺碑》《岳麓寺碑》《李思训碑》

    8、颠张醉素:张旭、怀素

    张旭:字伯高,吴郡(江苏苏州)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代表作:《肚痛帖》《古诗四帖》《冠军帖》

    怀素:字藏真,僧名怀素,代表作:《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

    9、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代表作:《孝经》

    10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元:赵孟頫

    11、颜真卿:字清臣,又称“颜鲁公”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代表作品:楷书:《东方朔画像赞》《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自书告身帖》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

    12、颜真卿楷书特点: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13、颜真卿艺术特色:颜真卿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14、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代表作:《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15、柳公权书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16、唐代篆书复兴,李阳冰:代表作:《三坟记》

    17、晚唐杜牧作品:《张好好诗》

    18、五代书法:杨凝式: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19、书论方面:①智永确立了“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归纳总结了书法用笔结构的规律,初唐传为欧阳询的《八决》《三十六法》更进一步充分表现。

    ②孙过庭《书谱序》开启初唐书论、文字并举的论述杰作。李嗣真《书后品》

    ③张怀瓘《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论书。张彦远《法书要录》

    20、张怀瓘的《书断》《书估》《书议》等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完备的书学文献。 下一页更多有关“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

    #p#副标题#e#

    第五章宋金元书法

    1、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

    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

    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

    3、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丰月亭记》《获见贴》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珊瑚帖》等。书论:《海岳名言》《书史》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代表作:《脚气帖》《淘生帖》

    4、宋徽宗(赵佶):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擅长草书,代表作:《草书千字文》

    5、朱熹:宋代理学大师,所创学派称“闽学”或“程朱理学”

    6、元代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代表作:《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归去来兮辞》《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书论:《兰亭十三跋》

    7、鲜于枢: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8、赵孟頫书法特点: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9、康里巎巎(nao):字子山,号正斋,如叟,康里人。元朝书法家。代表作:《草书张旭笔法卷》

    10、宋代刻帖:《潭帖》《绛帖》《临江帖》《大观帖》

    《绛帖》:绛绛帖为北宋潘师旦摹刻,因刻于绛州,故名。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所收佳帖极多,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

    全文共 261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科目的内容多、头绪多、线索多、细节多,因此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记忆的牢靠和全面。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盲目而机械地记忆,必须有效率地进行记忆。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历史学习技巧: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看了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

    广西文科状元董春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需要背的东西多。史实是基础,连史实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分析、归纳和总结了。

    背记史实时,知识网络起的作用相当明显。历史是由几条主线构成的,如世界史就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发展史和民族解放史组成的。这三条线就是树的主干,每一课就是树的枝叶。

    对史实的把握,就像是看一块楼盘,先了解大致的布局,就是对主干的把握,再看房屋的内部结构,就是要了解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由于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还可以把历史书想象成一部历史剧,放电影似地对史实进行回放,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训练可以采取问答题的形式,把每节设置成一道问答题,不要看书自己作答,再翻书对答案。

    问答可以包括事件的背景、经过、意义、影响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还可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课内容。

    宁夏文科状元乔良

    历史是最需要背诵的科目。

    高一、高二时我会花大量时间做历史题,到高三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背课本上,没着重讲的知识点也要记住,因为也许考试时考的就是某个小小的知识点。背书的技巧很重要,一般我会先背大标题,这样能形成一个主线。第一次背诵是个比较艰苦的过程,以后的复习会相对轻松点。

    一定要坚持,你可能看了99%的内容,但高考可能就只考那1%的内容,所以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也很重要。

    可以将每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等作纵向比较,也可以将整个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块”,作横向比较,还可以整理出一些小专题,进行专题比较。这样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中,每个知识点都能很好地掌握。

    很多人认为历史十分枯燥,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只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

    课本上的历史是浓缩的历史,也不会写得很有趣味,所以高一、高二时扩大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大事件中了解一些书上没有的有趣的小故事,这样会增加我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喜欢的专题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阅读通史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下面和小编具体了解下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公共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的内容

    全文共 304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公共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基复习备考的方法

    从历年真题中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来看(因部分章节考点交差融合现象较为明显,故有些分值很难机械划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考点的主次:法律、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经济与科技、时政、职业道德、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哲、毛概、历史等。建议大家按考点的侧重,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1.精于阅读,把厚书变为薄书。“读薄”的目标是将百万计的文字读成十万计的文字,把零散的知识点读成网状知识图,对每个部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准确定位。“读薄”的方法是“一纲五点”——“一纲”即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梳理;“五点”是指紧抓常见考点、高频考点、新增考点、易错考点和热门考点。

    2.善于思考,把他有变为已有。在“读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融会贯通,把“他有”真正变为“已有”,真正达到“读懂”的目的。公共基础知识不仅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广大考生要勤于思考,深入领会,通过复习备考,进一步掌握作为一个公务员应具有的必备知识。

    3.勤于练习,把理论变为考分。对于考生而言,掌握相关知识十分重要,但获得考试高分更为关键。因此,复习备考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书“读透”,把理论转化为高分。把书“读透”最管用的方法是潜心研究历年真题,洞察命题规律,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这样才能将重要考点牢牢掌握,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笔记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复习笔记:经济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笔记:法律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重点】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

    【复习建议】法律部分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有难度,但是题目较简单,容易得分。特别注意的是:法律部分的出题重复度非常高,所以这部分的题库是复习重点,会有非常多的原题出现。虽然最近一两年法律部分的占分在降低,但是相对于其他模块而言仍然是占分比重较大的模块,仍然要重点备考。

    复习笔记:管理

    该科目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管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管理绩效、战略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管理原理

    (1)管理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意义

    (2)系统原理的含义、特征、内容

    (3)人本原理的含义、实质、内容

    (4)责任原理的含义及内容

    (5)效益原理的含义、内容

    2、管理功能

    (1)管理功能的概念及分类

    (2)决策的概念及特征

    (3)科学决策的原则和程序、方法

    (4)组织工作的概念、特点

    3、管理方法

    (1)现代管理方法应具备的思想方法

    (2)经济方法的概念、特点、作用

    【重点】决策、组织、领导。

    【复习建议】管理模块包含管理学常识和行政管理知识,难度不算大,考点比较集中

    复习笔记:公文写作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相关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熟悉公文的含义、特点、作用、分类以及公文的行文规范、语言规范、处理规范及其它相关知识;把握常用法定公文的含义、特点、种类及写作要求;把握常用事务文书的含义、特点及写作要求。

    【重点】一般公文的格式、规范及写作。

    复习笔记:科技生活

    1、信息技术

    2、生物技术

    3、新材料技术

    4、能源技术

    5、空间技术

    6、农业高科技技术

    测试内容包括上述高新技术的基本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应试者应当了解上述新科学技术的核心研究内容与特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发展趋势。

    【重点】今年国家取得的最新科技成就,或科技方面的奖项。

    复习笔记:人文历史

    【复习建议】人文历史的知识点比较杂,包含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等内容,但是从小学一直就在学习,所以平时积累很重要!

    国情、省情、市情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我国和我省及各市的地理历史、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等基本概况的了解。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2)民族文化、行政区划及人口

    (3)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

    (4)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

    【复习建议】本部分重点查看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复习可直接去政府官方网站查看。

    复习笔记:时事政治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对社会和事物的观察、思考和知识积累的程度。考试内容涉及近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

    公基的考试内容

    关于公基科目的考察要求: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具体考试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其他知识:最新的时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

    全文共 4200 字

    + 加入清单

    自己的儿子上初中了,历史总是拉后腿,家长都头疼,也想知道为什么孩子初中历史会学不好。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初中历史学不好的原因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历史学不好的解决方法

    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上述第一个知识点就包含以下三个要点: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7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又如第8题“‘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 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 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的铺垫,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中外历史的初始阶段,打好历史基础,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历史框架和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历史知识虽浩如烟海,却是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网络。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就是子系统,要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从而在其头脑中搭建起整体上的历史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个时间段知识点的学习,也要注重引导他们对不同时间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比较归纳学习。比如,世界历史上册,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充分利用比较归纳异同,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背景与历史意义之间的联系,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国革命的特殊性。历史地图是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提高辨认、说明、解释历史地图的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采用图文结合,以图带文等方法抓住重点归纳,便可掌握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再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条线上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看了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还看:

    初中历史学不好的原因分析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再说说你们现在的状况

    (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这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全文共 2592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课程呢?这里有一些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高中学习历史的小贴士: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