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金陵

金陵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金陵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金陵问题。

分享

浏览

7152

文章

47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金陵南京的古称,南京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代表着古典中华文明,有“天下文枢”之称。

南京“金陵”古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认为,“金陵”原本是钟山最早的名称,后来成为南京的地名。

2.唐《建康实录》说:“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金陵的来源,是因金坛而得名。

3.“金陵”“埋金”之说。“陵”被解释为坟墓,相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

六朝时期,金陵已达二十八万户,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如今的南京是是江苏省会核心城市,是长三角及华东的特大城市。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都让南京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现在的南京。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金陵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朝时,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的金陵,人口已达28万户,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名称由来:

一,因山立号说,这种说法认为,“金陵”原本是钟山最早的名称,后来成为南京的地名。陵,作为名词有二义。一为《说文解字》上讲的“大阜”,就是较高的山。

二,金坛得名说,关于金陵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建康实录》说:“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

三,帝王埋金说,“金陵”之名来源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这种说法中,“陵”被解释为坟墓。相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江苏省省会,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金陵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六朝时期,金陵已达二十八万户,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金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金陵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被历代所传诵。

金陵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代表着古典中华文明,有“天下文枢”之称,六朝时的金陵和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金陵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金陵是中国传统礼教制度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都城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 。六朝皇宫台城,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金陵现在的南京市,在六朝的时候,金陵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人口已经超过百万。

在不少的古诗词或者小说当中,经常有提起金陵这个地名,可是现在地图中,并没有标注金陵这个地方,那么金陵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金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金陵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被历代所传诵。

2

金陵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象征着古典中华文明,有“天下文枢”之称,金陵和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金陵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金陵、长安、洛阳、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3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因南京钟山(紫金山、金山)在春秋时叫做金陵山。秦始皇使淮水流贯金陵,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4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临安,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5

南京一带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此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国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同一地点发现两个人种,全世界仅有南京一处,为人类多地起源论提供了有力依据,中国人并非起源于非洲。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十三钗游戏规则怎样的?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十三钗玩法是找到一副或一堆散牌,剔除大王和小王。有人负责发牌,一人发一张,一个一个人的轮着发,发一张看牌是啥,玩对应的小游戏,小游戏结束,再给下一人发牌。

行酒令,原本是古代文人雅士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人娱乐的酒桌游戏。在许昌,有一种超好玩的扑克牌行酒令叫金陵十三钗,从A到K,不分花色,分别代表一种小玩法,13种牌分别代表一个意思,故名金陵十三钗。玩此游戏首先需要找到一副或一堆散牌,剔除大王和小王。要有人负责发牌,一人发一张,一个一个人的轮着发,发一张看牌是啥,玩对应的小游戏,小游戏结束,再给下一人发牌。

游戏牌介绍:

A:命令牌。

得到此牌的人,可以命令参与游戏的任何一人喝一杯酒。

小游戏结束,此牌失效。

2:小姐牌。

得到此牌的人,需要大声喊:“我是小姐!”,充当小姐。

当别人输酒时,别人可以喊:“小姐何在?”这时,小姐必须回应:“小姐在此,大哥吃好喝好。”并且要跟着喝一杯酒!

下一小姐牌出现,上一小姐牌失效。

注意:和气最重要,如果遇女士得到此牌不好意思,可以跳过切勿强求。

3:星期天游戏。

从得到此牌的人开始喊:星期天。

下个人喊:逛公园。

再下个人喊:逛的啥。

再下个人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注意是3选1!!)

挑战在这里,之后的人接着喊对应的动物名。如上个人喊天上飞的,这时就必须喊麻雀、乌鸦等。必须是2个字的,且不能跟人重复,还不能包含老、大、小!老鹰、大雁、都算输。

输的人喝酒。小游戏结束,此牌失效。

4:自由pk游戏。

得到此牌的人,可以指定1人跟他PK游戏。共同商量玩法,玩啥都行,猜媒、猜有无等。输的人喝酒。

5:照相机。

得到此牌的人,只要叫“照相机”,全桌的人不许动,保持静止3-5秒。谁动罚酒一杯。没人动,自罚一杯。(5照相机有效时间和2小姐牌一样)

使用后失效,未使用下一张出现自罚一杯后失效。

6:几棵柳树扭几扭。

依次向下顺着说,几棵柳树扭几扭。(举例说:拿到6的人可以说“3棵柳树扭3扭”,那么下一个人就说“4棵柳树扭4扭”),依次继续,谁输谁喝一杯。

小游戏结束,此牌失效。

7:逢7过。

就玩逢7过的游戏。(就是那个7、17、27................以及7倍数喊过的游戏)。

8:尿片牌。

只有拿到8才能上厕所,没有8去厕所必须喝酒。

9:自罚一杯。

10:神经病牌。

得到此牌的人,先喊:“我是神经病”。

之后,此人说任何话,你都不能搭理他。谁搭理他谁输酒。

有人中招后失效,未有人中招时下一张出现自罚一杯后失效。

J:左边喝。

得到此牌的人得左边的人喝。

Q:右边喝。

得到此牌的人的右边的人喝。

K:定量。

首次出现,得到的人喝一杯。喝后规定下一个拿到K的人喝多少,那个人就得喝多少。

温馨提示:赌博是国家法律严令禁止的违法行为,请广大网民认清赌博“十赌十骗”、“十赌十输”的骗人本质和严重危害,自觉抵制赴境外或在网上参赌,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说的金陵是哪里,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金岭这个城市,应该说的是金陵。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省会。南京是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有中山陵、明孝陵、明城墙、玄武湖、夫子庙、紫金山、鸡鸣寺等。

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展开阅读全文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几本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二本。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创办于1998年,坐落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依托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沿着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着力推进高水平的教学建设、高标准的学科(专业)建设、致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占地1011亩,教学生活用房31万平米,师生员工12000人;有七个二级学院,下设27个系、43个专业,文理工医经管艺等多学科并举;建立了2个研究院、200余个产学研平台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3万多平米的图书馆藏书110万册,信息化资源与南京大学充分共享,3万多平米的实验大楼和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各类实验室建设理念超前,仪器设备先进;学生公寓设施齐备;生活服务方便快捷,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一起来看看:古典名著中金陵十二钗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金陵十二位优秀的女子。其中“金陵”是南京的旧称,“钗”指清净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把人物分为上、中、下三等,并且编成正、副、又副三册。现在所说的“金陵十二钗”一般是指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

《红楼梦》讲什么?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是哪一座城市,现代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是现在的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江苏省省会,是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南京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高铁南京南站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中心,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为支柱,以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南京位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5名,是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城_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

全文共 2756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南京的朋友,或许都知道,南京的别称,有很多,例如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等,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城,欢迎阅读!

南京为什么叫三省省会

因为南京做过江苏省省会、安徽省省会、江南省省会。

南京的历史悠久,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风水宝地,过去受到很多异族的觊觎,它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使它的旅游业发展逐年递增,有很多人去南京旅游,看一看我国这个新一线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风景等,但是苏州的是一个最强地级市城市,它的实力雄厚,某些方面比南京还强。

但是,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它的发展有一定优势的,而且南京的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在江苏和安徽的接壤处,与安徽的交流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安徽的经济,被网友称为它是安徽的“经济省会”。

在历史上以前的南京还被认作是台湾的省会,所以很多人把它称作为“三省省会”,在我国仅有南京有这样的称号,它的知名度、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所以从综合实力方面来说,它被称为“长三角的第二城”。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城

但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别称,无疑,是:金陵。

所以,南京城,又叫做:金陵城。

那么,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南京,为什么叫做金陵?

陵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得弄明白,金陵二字,从何而来。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陵”者,山也,“金陵”可以理解为“金色的山”。

而南京城最著名的山,莫过于钟山(紫金山、金山)。

民间流行的说法是:在春秋时期,南京的钟山,就叫做:金陵。

在古代的地名起源中,约定俗成的方式是,喜欢用山的名字,或者河的名字,来作为地名。

比如洛阳的命名,与洛水有关;

比如合肥的命名,与东淝河和南淝河有关;

比如四川的眉山市,与峨眉山有关。

同样,南京城的雅称:金陵,也与南京城的钟山有关。

金陵何时作为城名?而“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

金陵,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这片土地的名字。

而文中提到的楚威王,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楚国国君,《芈月传》中,曾经提及到这位君王。

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向,曾经占领过越国,使楚国势力范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

当年,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金陵邑才得以建成。

后来,在唐代的《建康实录》中,对此,也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因此,南京叫做:金陵,十分恰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虽然南京后来有过许多称谓,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最终,南京人还是最认可“金陵”这个雅称。

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

据统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京总共有过接近20个不同的名称,例如金陵、建业、建康、应天、江宁、天京、秣陵、台城等等。而在众多的别称当中,有一个却比较特殊,那就是“石头城”。

石头城,这个名字听起来不是特别的文雅,甚至感觉有些奇怪和另类。那么,“石头城”为什么能成为古代南京的代名词,又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古代南京长江水道的变迁有关。

为何这么说?

打开南京市的地图,可以看到两条重要的河流,一个是长江,一个是秦淮河。长江由南向北流经南京市,秦淮河则斜向汇入了长江,二者之间围起了一块三角形的陆地,由于位于秦淮河以西,所以被称为“河西地区”。

今天的河西地区建起了河西新城,是南京市最繁华的地带之一。然而,在1600年前的六朝时期,这块河西地区却并不是一片陆地,而是属于长江水域的覆盖范围。

换句话说,当时的长江水道比现在宽很多,直接延伸到了今天外秦淮河一带。一直到了宋朝以后,由于水流量减少,长江水道才开始慢慢西移,露出了河西的陆地,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那么,这究竟和“石头城”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地图上看,在南京秦淮河的东岸,屹立着一座100多米高的小山,名叫“清凉山”,在古代也被称为“石头山”。现在的清凉山距离长江有一段距离,但是在古代,长江还没有西移之前,滚滚的江水正是从这座清凉山下流过。

也就是说,在六朝时代,清凉山是一座耸立在长江岸边的山。正因为它临江而立,横在南京城与长江之间,仿佛就像一个江畔矗立的眺望塔,或者是一座天然的屏障,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

史书记载,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经登临这座清凉山,他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长江江面,江水对岸的一切风光尽收眼底。再回望江东,见清凉山与钟山遥遥相望,宛如两座高大的城墙护卫着脚下这片土地,于是便发出“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南京素有“虎踞龙盘”的说法,便是源之于此。

当然,诸葛亮并不是唯一一个发现清凉山重要性的人。早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于是在峭立江边的清凉山上建造城池,取名叫做“金陵邑”。南京后来又称金陵,便由此而来。

赤壁之战结束后,吴主孙权同样发现了清凉山的巨大价值。他心里很清楚,东吴政权之所以能够割据江东,主要是依靠了长江天险和水军。而屹立在长江和秦淮河畔的这座清凉山,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军事哨所和水军军港。纵观整个长江南岸,地理和风水条件无出其右者。

当时的南京还叫做秣陵,而东吴的都城设置在武昌(今湖北鄂州)。但是,孙权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取“建立帝王功业”之意,并把东吴的都城迁移到了此处。同时,他下令在楚国金陵邑基础上,在清凉山的西麓临江水营建了一座城池,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

石头城,这个名字乍听起来有点粗俗和寻常,实际上却别有用意。一方面清凉山又名“石头山”,在此山上筑城,所以名叫石头城。另一方面,“石头”二字也表示这座城池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实际上是极尽一语双关之妙,意味深长。

从此之后,固若金汤的石头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六朝时期江南政权最重要的一座军事基地。

石头城,周长七里一百步,约折合3200多米,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大,但由于地形险要,其地位却非比寻常。石头城中建有军械库、粮草库,平时设置重兵把守,还命令心腹大臣或者太子亲自坐镇。西晋文学家左思曾在《吴都赋》中写“戎车盈于石头”,就是当年石头城兵甲之盛的真实写照。

同时,石头城还兼任烽火台的作用,江上但凡有风吹草动,城头烽火一起,长江沿岸的军哨全部知晓,立时守备。素来都有“江边有警,必先据石头以为捍御”之说。

因此,在六朝时期,谁能够控制了石头城,谁就能将都城的军事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了军事权,也就控制了天子和朝政。所以,石头城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而纵观数百年的南朝历史,石头城每次都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影响着历史车轮的走向。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南下灭吴,大将王濬首先攻陷石头城,使都城建业无险可守。残暴的吴后主孙皓躲在石头城中面缚请降,留下了“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历史笑柄。自此之后,东吴灭亡,三家归晋,小小的石头城为浓墨重彩的三国历史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红楼梦中出场极少的巧姐为何会成为金陵十三钗?

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红楼的读者在研究红学的时候都有各自的研究和观点,红楼众生各有各的命、各有各的活法。其中“金陵十二钗”就是书中十二位优秀女性人物。但也有些读者认为当中的巧姐何德何能能在十二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来解读一下巧姐的背景。

巧姐,原名贾巧,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荣国府贾琏与王熙凤之女,同时,她也是王熙凤唯一的孩子。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应该知道,作者曹雪芹最开始并没有给这个小女孩定名字。那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没错,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这个刘姥姥给取的。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王熙凤听说取贱名好养活,便托刘姥姥给她的女儿取个名字。于是刘姥姥便依据巧姐的生辰七月初七取了个"巧"字,按照刘姥姥的话,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有不顺心的事情,必然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巧姐的名字,便这样定下了。

巧姐因为年纪小,所以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曹雪芹对她的描写也是极少的。那么这样一个没占多少笔墨的人,却为何能薛宝钗、林黛玉等人一样,位列金陵十二钗,和书中众多才貌兼备的女子平起平坐呢?

1、外貌的优势无需置疑

虽然书中对巧姐描写不多,我们不能知道巧姐的容貌具体是怎样的,但却不难猜出,她的相貌应该是极好的,毕竟她有一个"恍若神妃仙子"的母亲王熙凤。书中写王熙凤的出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估计我们读完这段话就会在心里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人呐,巧姐所谓外貌的优势便在于此了。

2、作者的理想的映照

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可以知道,书中各女儿的命运大都不怎么好。林黛玉泪尽而亡,薛宝钗虽与宝玉结婚却独守空闺,元春无辜死于政治斗争,迎春受丈夫的虐待,探春远嫁,惜春出家为尼,跟这些姑娘的结局相比,巧姐的结局算是比较圆满的,也刚好印证了这个"巧"字,对她的判词也说明了这一点: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虽然在贾府落败后被狠舅奸凶卖到了烟花巷,但最终被刘姥姥救出,和刘姥姥的孙子结婚,也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巧姐的结局,或许是曹雪芹理想的反映,其他姑娘的结局太过悲了,便让这个有着些许圆满结局的巧姐也列于金陵十二钗中。想必,这也是曹雪芹给贾府众人点明的一个出路吧,回归田园,自食其力,或许这才是最好的归宿。

3、身份的代表性

金陵十二钗中,除了妙玉,其他人不是出自四大家族,就是贾家的儿媳。文中虽然对秦可卿、妙玉的出身没有具体说出,但秦可卿既然能作为宁国府的孙媳妇,那身份自是不可能差到哪里去,而妙玉原本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由此看来,巧姐作为贾府子孙,位列金陵十二钗之中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红楼梦》第五回原文写道宝玉问"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仙子的回答则是:"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孩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无册录矣。"我以为这"择其紧要者录之"几字就能说明很多了。4、总结

巧姐作为书中出场不多,却能在金陵十二钗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角色,有她自身的优势,也有作者的刻意为之。或许也有着作者一丝的不忍,贾府落败,巧姐作为唯一幸存者,在乡下生活了下来,虽生活清苦,再无儿时的富贵享乐,可到底算是给贾家留下了血脉。世事从来不由人,往日盛极一时,如今潦倒落败,倒也值得人们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金箔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金箔是江苏南京的特色产品。狭义的南京金箔,特指南京生产的纯金箔;而广义的南京金箔,则包含所有的金属箔类。南京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区花园乡等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农户均有“打箔”、“制线”的手艺,且世代相传。金陵金箔生产工艺独特,技术要求很高,从古到今,一直为手工捶制,是我国特种传统工艺。加工金箔有十多道工序,将黄金经过化条、拍叶、落开子、炕炕、做捻子、打箔、出具、切箔等精细加工,使金条捶打成薄如蝉翼的金箔,1100张金箔堆在一起还不到0.1厘米高。南京金箔质量高,因而享誉四方。

金陵金箔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当时的文献中已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贴金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并确认其中青铜器用黄金薄片贴饰,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多年前已有珍惜黄金的意识并掌握了贴饰黄金薄片的技术。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贴金技术日臻成熟,且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佛像寺庙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南京是金箔的故乡,自从有了金箔,贴金技艺便应运而生。自古以来,金箔的配方和贴金的绝技是密不示人的,所以,人们无法想像如何将黄金打造成薄如蝉翼的金箔,又如何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贴饰在各种物体上。艺百贴金传人的金艺技师们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新技术研发,终于撩开了古代贴金艺人的神秘面纱。元朝时,开始大量生产金箔,到了明清,更有进出一步的发展。1975年在太平门外徐达五世孙徐傅墓中出土的金丝补服,即为四百多年前金陵金丝的物证。南京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县花园乡等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农户均有“打箔”、“制线”的手艺,且世代相传。金陵金箔具有历史悠久。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县花园乡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金箔生产工艺独特,为手工捶制,是我国独特传统工艺。以金片捶打成厚度不超过0.1微米薄片之称。主要用作建筑、器物、佛教塑像装饰贴金及名贵中成药的配方。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东路骑楼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东路骑楼位于以前法租界东端的金陵东路是上海市一条独具特色的街道,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条成规模的骑楼特色街道,金陵东路骑楼两旁的建筑属于岭南的特色景观。

金陵东路辟筑于1860年,是法租界修筑的第一条道路,因法国领事馆位于路东端,故法语称“领事馆路”,中文译为“公馆马路”。1865年公馆马路向西筑至老北门大街(今河南南路),1865年建法自来火行,路随之西筑至今西藏南路。同时,全路开始采用煤气灯作夜间照明。二十世纪初,在公董局的统一规划下,沿路两侧店面房屋多建成了骑楼式,有避风雨的走廊,在上海别具一格,这与处于亚热带的南国城市广州倒颇为相似。1945年12月改为现名。但是直到建国以前,普通市民一般都习称其为“法大马路”。当年公馆马路是法租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后因法租界扩充,金陵东路才成为法租界的第二条商业街。

景点位置

上海市黄浦区金陵东路

展开阅读全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侵华日军--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南秀村5号。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在城内进行了大屠杀,先后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现址即为当年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的重要地方之一。金陵大学为安全区中的难民收容所之一,曾收容难民3万余人,但仍被日军搜出300多名青壮年被杀害,并在金银街、南秀村等地搜出被害尸体千余具。1996年5月,南京大学在该校天文学系西侧建造“侵华日军--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一座,该建筑由祭台、碑座和扇形碑身三部分组成,面朝东南,高约3米,砖石结构,其底座为三级半圆形台阶组成,碑身由方形毛石砌成,碑身的上部则镶有黑色长方形大理石,以示永久纪念。

目前,该碑保存状况良好,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常有人到此凭吊、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兵工厂旧址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兵工厂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兵工厂的前身是金陵机器制造局,始创于1865年。晚清时期,金陵机器制造局与同年创办的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以及1867年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齐名,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企业之一。工厂经历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金陵机器制造局(今南京晨光机器制造厂的前身)诞生于同治四年(1865)。

1865年(同治四年)5月,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移营南京。在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筹建金陵制造局,亦称金陵机器局,简称宁局。1866年8月竣工,12月苏州洋炮局移入,由刘佐禹任总办,马格里任督办。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炮弹、抬枪和铜帽等产品。投产时,有员工兵夫约400人。

1888年,宁局仿制成功马克沁单管机枪(亦称赛电枪),这是中国制成的第一代重机枪。

1937年时,金陵兵工厂有员工四千人,八一三上海抗战事起,日机屡次轰炸首都南京,兵工厂也被炸数次,器材人员均有损失。9月中旬奉令将枪弹厂西迁重庆与第四川第一兵工厂(后改称20厂)合并,11月15日又奉令将所余厂部一律西迁。在十余天中,将五千余吨的机料,器材,用火车、汽车、轮船、木船分四路运往汉口。12月1日,厂长率领员工全部撤离南京。另有60余吨杂物当时不及运出,在12月6日雇到木船,由姚志良押运出发。日军于12月13日占领南京。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金陵兵工厂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雨花路社区:雨花路社区居委会位于中华门街道南部,东临大报恩寺,南临雨花台烈士陵园,西连接中华门长途汽车站,北连中华门城堡。面积约0.3平方公里,有街巷12条,5家驻区单位,住宅楼7幢,社区大部分为平房,面临老城区改造。社区总人口7458人,3690 户;常住人口 1724户,3380 人;拆迁空挂户895户,1743人;寄住321户,486人,流动人口750户,1849。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湖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新田的北部山区,是山水的精华,原乡的风情。它既是绿色的海洋,也是水的世界,更是一片没有一丝红尘污染的人间净土。境内千余山峰连绵起伏,绿波荡漾,翠连天地。其间数十条小溪,就像人的血脉一样流淌在大山的怀抱里。小溪里的水,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透亮得藏不住一点儿秘密,即使是那些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鱼小虾,用肉眼也会看得清清楚楚!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新田人民在这山的脚下,在这些溪流的汇合处,修建了一座名叫金陵湖的大型水库,水库面宽约十平方公里,一年四季清清爽爽,没有一点浑浊。置身其间,你不得不怀疑这不是一座人造水库,而是上帝恩赐给新田人民的一个天池!

在这山水之间,最让人动情的还是那些保留着原始和野趣的原乡风情。在这里,可以说是有一个山谷,就有一条小溪;有一条小溪就会在那转弯处有几户人家。千马坪、大桥边……都是清一色的木板房、吊脚楼、石磨、枧漕、柴灶……原乡之行,将使你成就一个全新的自我!

金陵湖水面辽阔,水质清澈,泥沙含量少,其四周青山环绕,环境清幽,万亩果树成林,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人们假日休闲、垂钓和水上游玩的好去处。泛舟湖上,近处绿树环湖,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雀鸣莺啼,细雨迷蒙中的乡村亭阁,此时你会为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恍然进入了人间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晚望的翻译 金陵晚望的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晚望》的翻译如下:金陵城曾在日暮时分,与浮云相伴,同归暮色之中,也曾在秋声中迎来落日;这世间有无数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画出此时我悲伤的心境。

《金陵晚望》的赏析

《金陵晚望》一诗前两句写金陵城的秋景,在日暮之下秋水惨淡的金陵城与其说是现实中的景象,不如说是从诗人的悲伤之眼所望见的景象。而后两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诗人就直接开始吐露心境,直面眼前的残秋之景,吐露诗人心里与此景相当的愁云惨雾。然而眼前之景可以诉诸画笔,而诗人之悲情即使是再厉害的丹青圣手也无法描绘出来。

《金陵晚望》的原文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谁写的 题金陵渡古诗的意思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hù)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便是瓜洲。

赏析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

张祜简介

张祜(约785年—849年?),字承吉,唐代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独自一人登上了金陵古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夕阳西下,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奔流不息。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够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作者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作者的直观感受,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晚望的主旨 金陵晚望的主旨是什么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晚望》的主旨如下:诗人借画中金陵的景象,抒发自己对今日现实中的古都金陵的哀叹,表达了诗人对晚唐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金陵晚望》的赏析

《金陵晚望》是一首题画之诗。诗人观望画中静止不变的六朝古都,感叹现实的变化无常,如今的唐王朝会有怎么样盛衰兴变呢?诗人对此忧虑又无力,一时伤画中之景,于是写作此诗。

《金陵晚望》诗前面两句就写诗人望见的画中景象,世上丹青手无数,可以将古都金陵描绘得栩栩如生。画中的金陵城从诗人眼中望去,正处在一阵衰败的景象中,日暮秋声起,金陵城也将沉入夜晚的黑暗中。诗人见此景感叹晚唐此时的现实,此时的晚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诗人心中悲切,于是借景抒情说出了后两句的心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世间的丹青圣手都无法描绘出来的。

《金陵晚望》的原文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