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代

唐代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唐代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唐代问题。

分享

浏览

5952

文章

90

唐代四大类书是什么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四大类书分别是《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

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分文别类,方便寻找查阅检查、徵引的工具书。同时,类书具有“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双重性质,因此,《四库全书总目》中描述类书为“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

现今传世的这四部类书保留着大量唐以前的遗文秘笈,对于校勘古籍、辑录佚文及查找唐以前的诗赋和文献资料等方面,其作用十分巨大且无以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诗人有哪些

全文共 149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诗人有很多,唐代三大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诗人的合称,其中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人;王维,字摩诘;孟浩然,名浩,字浩然;王昌龄,字少伯;丘为,苏州嘉兴人;綦毋潜,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岑参,南阳人;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展开阅读全文

被誉为百代画圣的唐代画家是谁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誉为百代画圣的唐代画家是吴道子。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人,约生于公元680,卒于公元758前后。吴道子曾任兖州瑕丘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的画不仅数量大,且都冠绝于世。他兼工各种题材,最擅长宗教画,其中《地狱变相》最为著名。他一反常人将地狱用刀山、火海、油锅、狱府之类恐怖事物来表现以威慑人心的做法,而以雄劲的笔风,靠形象情节之真实、富于人间生活气息,给人一种逼人的阴气,令人如亲临其境毛骨悚然。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是谁?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韩愈、柳宗元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在唐代,这次运动以韩愈、 柳宗元为代表。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宫廷音乐机构是什么,都有哪些?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教坊、梨园是属于唐代宫廷音乐机构。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唐初,高祖便在宫中设内教坊;而梨园为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因设于禁苑附近-梨园而得名。

教坊的设立及女乐人分类:

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有内教坊,西京左、右教坊和东京左、右教坊则为外教坊。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2000人。在五处教坊中,宫廷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她们住宜春院,称之为“内人”或“前头人”;第二类为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之为“宫人”;第三类为掐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女乐。据《教坊记》记载,前两类擅长歌舞,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教坊的设立,客观上为俗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促进了音乐分工,培养了一大批宫廷音乐家,音乐技能逐渐流传入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仕女图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工具/材料

爱好

操作方法

1

用散点透视构图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特色。因为中国画都是以长卷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种形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找不到中心点。而为了表达出更好的特色应用散点透视。就可以让人在看画卷的时候,从一个角度慢慢的引申到另一个角度。让画卷可以连续慢慢的看下去。

2

流传下来的线条造型的表现艺术特色值得学习。通过对于侍女形体结构的造型应用了大量的线描方式,最有特色的就是游丝描法。这种方法可以让侍女表现得更加的自然,而且能够将衣物以及皮肤的那种天然,更加的新颖。在处理飘逸柔软的衣物以及细腻圆润的肌肤的时候,可以表现的更加的玲珑剔透。

3

铁线描的线条描绘方式更加的凸显出飘逸感拖的特点,而且非常适合刻花侍女飘逸的衣物。

4

色彩搭配丰富。对于一个时代,特别重要的是唐代,由于社会风气的欣欣向荣,所以导致了很多艺术风格得到了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大胆的用色,正是这种色彩搭配,给了人一些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可以从这些色彩搭配当中,意会到一种艺术的传承。

5

构图,造型,线条,色彩这几个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唐代,工笔仕女画中得到了大量的表现,而且在后来朝代的一些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传承下来的技法的表现形式。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当中的绘画技艺是多么的高深。

特别提示

影响很大,但需要用心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洗笔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是谁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曾在长沙城北书堂山习字洗笔的唐代书法家是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扩展资料:

欧阳询与李渊交情深厚,被李世民授予侍中一职,并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封渤海县男。期间他与人主持编撰了《艺文类聚》。他的楷书有“楷书极则”之誉,被后人所模仿。他还创出“欧阳询八决”书法理论,并著书立说,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641年,欧阳询逝世,终年84岁。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时期放妻书,有什么讲究吗?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放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封休妻的书信,相当于一份契约,类似于咱们今天的离婚协议书。

它的出处是中国古代的敦煌一带,在今天我们发掘出来,我们从当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离婚的时候一个样式,放妻书当中大致所写的就是两个人因为缘分结合,如果缘分不是很符合,两个人就会产生矛盾,那样的话不如两个人早早地分离,然后各自寻求更好的姻缘,这样的一个书信。

从书信里边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中国古代两个人离婚的时候,他们所说的他们所用的语言,都是非常文雅的,而且最后往往是用祝福的语言来表达,不像咱们今天很多的婚姻,都是以很恶毒的语言来收场。

放妻书的放就相当于休的意思,放妻在中国古代是休妻的一种,这是比较和平的休妻的方式,放妻书就是离婚协议。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三绝指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还有裴旻的剑舞。唐朝文宗皇帝之时,曾经就给大家颁布了一个非常罕见的诏书,在这上面也可以看到有一些不同的特色。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一般人尽皆知。字太白,又被称之为摘仙人。不是一个诗仙,同样也是一位诗侠。李白的诗基本上都会以抒情为主,是一个真正能够从当地民间的文艺,还有秦汉民歌中逐渐吸取一些元素,然后形成独特风貌的一位诗人,这一位诗人在后期成长的过程中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经典的诗歌,甚至能够名垂千古,直到现在也会一直被大家不停的传唱。

张旭的草书

张旭是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一开始只是常熟尉,后来就变成了金吾长史,是一位相当有个性,相当有知名度的草书大家。因为经常性都会喝得烂醉如泥,然后就会选择呼叫狂走,接着就写下了一些字。甚至还可能会直接用头发去放在墨水中写字,因此就被大家称之为张颠,这并不是讽刺,而是一种雅称。后来在经过不断的改变之后,也同样留下了较高的知名度,发展成不一样的写法,甚至也会被大家称之为“颠张醉素”。

裴旻的剑舞

唐朝开元年间裴旻的剑舞,就被唐代之人称之为三绝其中之一。一个人的剑法,如果能够和李白的诗歌如果能够和张旭的狂草放在一起对比,这就意味着显然就会拥有着高超的技艺。如果不是拥有着这么出色的表现,根本就不可能会被放入到其中,不可能会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

而以上的这一些在唐朝时期是备受知名度的,被大家称之为唐朝三绝,当然在这里面也会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内容,要想了解到更多,自然就需要关注相应的历史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皇帝唐肃宗是一个怎样是人?李亨个人生平简介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由盛转衰的故事,当然了,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伟大的唐朝,最开始唐朝非常的兴盛强大,但是,唐朝的命运也是非常的坎坷,经历了很多的变法,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唐朝不复存在反而是周国当道,那就是武则天独掌政权的时候,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唐朝时期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唐肃宗。一起来看看唐朝的唐肃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唐肃宗在位6年,死于762年5月15日,时年52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建陵。与唐玄宗相继病死。

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武则天除外),他的母亲是元献皇后,为中国的唐朝唐玄宗的贵嫔。出身于弘农华阴。

公元710年(唐朝景云元年)八月,杨氏入当时的皇太子李隆基的东宫,封为良媛。当时太平公主掌权,对皇太子李隆基很是猜忌,而东宫中又有许多太平公主的眼线,使的东宫中人心惶惶。后来杨良媛怀孕,太子李隆基畏惧太平公主的威势,于是密谋张说要将此胎堕去。之后李隆基在亲自煎药时,梦见神人覆鼎,李隆基醒后告知张说,张说赞为吉梦:「天命也」,于是杨良媛得以平安产子,也就是之后的肃宗李亨。

当时的太子妃王氏无子,杨良媛于是将李亨交由太子妃抚养。李隆基即位为唐玄宗以后,封杨良媛为贵嫔。开元年间,李亨被封为忠王,之后杨贵嫔生下了宁亲公主,而当年张说因为解梦的功劳,特将宁亲公主将嫁给张说之子张垍。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杨贵嫔逝世,葬细柳原。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最著名的女诗人是谁?唐代的女诗人多么?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在各个方面都曾达到过巅峰时期,所以当时的人们也是很享受当下的生活,只有百姓的日子过好了他们才会往文化上有进一步的造诣。唐朝的唐诗就非常出名,不过我们一般学习的唐诗都是男诗人,那在唐朝时期有没有女诗人呢?肯定也是有的,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位女诗人,她的唐诗造诣也是非常的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是一个很开放的时代,女子的地位较之前也有很大提高。虽然科举做官等还是不允许有女子出现,但是那个时代的女子也已经有才女名世。比如鱼玄机,又比如薛涛等人,虽然比不得李杜白等人名满天下,但是在当时的诗坛上,也是有自己的地位的。

尤其是薛涛,堪称唐代最著名女诗人。她的诗作,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志气,被誉为“万里桥边女校书”,后人多以“女校书”相称,以示尊敬。而她的唐诗作品,被称为“工绝句,无雌声”,更是表达出了对其的尊敬。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首唐诗,乃是薛涛的经典送别诗,意味悠长,与唐诗大家不相上下。且看: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送友人》,写于薛涛送别友人之时。唐诗中多有送别佳作,李白杜甫等人尤其更多。这些送别诗或表现离别愁绪,或表达对于友人的祝愿,或着重描写离别之地的景色,内涵颇为丰富。

薛涛这首唐诗也不例外,不过期更多的化用古诗典故,赋予了这首送别诗更多的意义表达和情感渲染。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这两句显然写的是离别场景,也是薛涛对于别浦晚景的描绘。“蒹葭”、“苍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在唐诗和《诗经》之间建立联系,勾勒出当时的绝妙秋景。

这两句所表达的意境就是,月色如水,笼罩在水国之上,凄冷的月亮再加上秋夜独有的寒意,更加使得人感到凉意阵阵。远处青山和夜幕融为一体,赋予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离愁别恨更深的意境。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这两句古诗同样引用了经典名句,一则是李益的“千里佳期一夕休”,一则是李白的“梦魂不到关山难”,都是用来表达离别之苦的。面对离别,面对如此凄冷的秋夜,作者的内心也是惆怅满怀的,借用古人的诗句用以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

这两句极言作者离别的惆怅,又有谁在说离别千里之遥,就从此时此刻开始?但是离别之后,即便是梦境中相遇,也总是那么遥远,千里迢迢啊!

这首唐诗是薛涛的一首著名唐诗,其中蕴含的离愁别恨表达很是曲折,但是意境却很悠远,颇有意味。不看题目和作者,单看这首唐诗,恐怕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首女诗人所写唐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盗掘了18座唐代陵墓的王温韬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陵墓其实真的是有太多的故事和话来说,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说说一位极具特色的盗墓王吧,他叫王温韬,话说他一共盗掘了18座唐代陵墓了,这是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估计不计其数吧,那么这个人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温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又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他带着他的军队把“关中十八唐帝陵”挨个问候了个遍,更是成功进入了李世民的昭陵,进行了相当大的破坏,如果不是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如有神助”,很可能乾陵也被温韬给糟蹋了。

温韬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传说唐末有一颗匪星从天空划过,降落在了关中唐陵这片大地上,这对唐陵来说意味着会有一场劫难发生,但谁也不知道这劫难究竟是什么,但同一时间,在京兆华原有一个娃子降生,这个娃子就是温韬。温韬实际上既不温也不韬,而且早年为盗,但他生在了属于他的年代,那就是乱世,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什么样的人都可能死在乱世,也可能在乱世有番作为。温韬最开始跟了李茂贞,并取名李彦韬。

温韬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就是墙头草,只认实力不认人,所以最开始,他在李茂贞和朱温之间左摇右摆,后来李存勖灭了后梁,他又马不停蹄寻找政治庇护,通过伶人景进,给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刘玉娘向来是要财不要命)进献了大批珠宝,得以继续在后唐时期受到重用。

温韬在关中做刺史和节度使长达七年,在这七年里,温韬利用手中的部队对唐陵进行地毯式的盗掘,这种盗墓并非遮遮掩掩的,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规模盗墓,关于温韬对唐陵的盗掘,两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在《新五代史》中更是记载了进入昭陵的详细过程,让人看过之后无比痛心。

除了真正的金银珠宝被温韬占为己有,温韬还将昭陵中数目众多的名家字画真迹(尤其是钟繇、王羲之的真迹)都盗了出来,但是温韬这个人自小就是一个混混,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名家字画,在他眼中,真迹反而不如装饰品好看,所以很多名家真迹都被温韬给撕毁了,而装饰品却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很可能就是昭陵的陪葬品。它一直没有面世,一种可能就是被温韬给撕毁了,但根据温韬编辑在册的宝物清单来看,并没有《兰亭序》的身影;另一种可能就是《兰亭序》是乾陵的陪葬品,这或许要等到乾陵发掘之后才会真相大白。

说起来,唐十八陵中只有乾陵没有遭到温韬的洗劫,当然这并非是因为温韬良心发现放过了乾陵,而是天意不可违,温韬率领军队曾三次上山试图挖掘乾陵,然而三次都被诡异的天气给阻拦了,只要温韬靠近了乾陵,就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而当温韬撤到山下,天立马就放晴了,万里无云,一派好商量的景象。三次下来,温韬心有余悸,从此放弃了对乾陵的发掘。这个事件记载在宋人程大昌的《考古编》中,或许有夸大甚至编造的成分,但乾陵没有被盗却是事实,或许和乾陵的设计有关,或许真的明明之中自有天意。

温韬靠着唐陵的宝贝在官场屹立不倒,然而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明君能臣,便不会有好结果,当初温韬投降了后唐,郭崇韬就曾对李存勖说这样的人不能用,但因为温韬靠上了皇后刘玉娘,李存勖并没有听郭崇韬的,到了后来,李嗣源登基,将温韬和段凝下狱,后来又将两人释放,勒令回家种田,到了第二年,段凝被流放辽州,温韬被流放德州,然后都被赐死。

928年,温韬被李嗣源赐死,而唐十八陵早已被毁的面目全非。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唐代的长安城是怎么供水的?上百万人是怎么用水的?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唐朝,那其实是非常兴旺发达的朝代,唐朝的人们各个都雍容华贵,唐朝人的审美标准是以肥为美以肥为贵,著名的代表就是杨贵妃了,当时的杨贵妃深得唐太宗的喜欢,因为杨贵妃是一位很有韵味的人,那么,唐朝时期的长安城那么大。长安城有上百万的人口,他们都是怎么用水的?唐朝有供水系统吗?具体点的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话题,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里,一个历代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城市供水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年间的《管子》里,对于城市供水,就有严格的理论: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市,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方便供水和排水。

所以,从春秋战国至明清年代的中国城市,基本都遵循这样的建设理论。比如有两千年历史的广州,前身是番禺古城,就建立在有甘溪流过的番山顶上。洛阳杭州南京临淄等古代名城,都是傍水修建。北京老城虽说远离永定河,但接近水源丰富的西山山麓,吃水这才不愁。城市要发展,必须先有水。

而拥有百万人口的唐朝都城长安,在吃水问题上,也是大费苦心。

长安城的水源条件,可以说非常丰富,本身就号称“八水绕长安”。所以隋朝修建长安城的前身“大兴城”时,就依托周边八条水脉,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三条运河。待到唐朝建国后,又开凿了黄渠和漕渠,整个长安城里,就有五条水渠贯通。然后每一条主干水渠,又分成了若干条支流。这样整个长安城,就成了一个空前水网纵横的城市。从皇城园林到各个市坊,都能看到水流踹急的水渠。这强大供水条件,为之前中国各类城市未见。

除了水渠外,长安城的井水也非常发达,各个里坊里都有水井。长安市民的日常饮水,主要还是以井水为主。而且在当时的长安城里,主要的宫殿周围,也都水井遍布,除了提供饮水外,也有消防应急作用。

如果说水渠和井水,还都属于古代城市的常见设置,那么长安城更有另一个独家供水模式:湖泊。四通八达的长安水渠,也令许多水流汇聚起来,形成大的湖泊,比如芙蓉园的曲江池和大明宫的太液池,在唐朝题材的影视剧里都是熟脸,却也是唐代长安城重要的供水依靠。

水网纵横的水渠,家家水井的布局,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唐都城长安,就这样成功解决供水问题,拔地而起为古代东方世界最为繁华的大都会。

展开阅读全文

唐朝军服长什么样?唐代戎服特点介绍

全文共 2165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是一个开放自由的朝代,唐人的审美观也在当时得到了迅速提升。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把大唐长安城的容貌给大家还原了出来。不过也有让观众吐槽剧里的台词过于专业,还有不少名词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也证明了制作组的用心。很多小伙伴也对唐朝的戎服很感兴趣,戎服就是军服的意思,唐代的军事能力十分强大,那他们做穿着的戎服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近日《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再现了唐朝盛世繁华。而一部古装剧,古代服饰是还原历史面貌的一个重要道具,如果看一部古装剧有无美感,主要还是看人物装束。无论是剧中的“不良人”张小敬,还是官人、庶民、军士、胡人、奴隶等,都基本再现了唐朝服饰。特别是军戎服,既有实战型的龟甲背,也有军人的“缺胯袍”。那么剧中唐代军戎服穿对了吗,唐朝的军戎服是何模样?

唐朝铠甲的演变

唐朝历史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中、晚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军戎服有不同的特点。初唐时期的铠甲和戎服基本保持着南北朝到隋朝形成的样式。到了武德中期、贞观以后,军戎服进行了一系列服饰改革,逐渐形成了唐代风格的军戎服。

唐高宗、武则天两朝时,唐朝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天下太平,唐朝上层人士奢侈之风兴起,戎服和铠甲的绝大部分已经脱离了实战功能,演变成美观豪华,甚至以装饰为主的仪式典礼服装。

“安史之乱”后,唐朝突然进入战乱时代,军戎服也演变成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到晚唐时已经形成基本的形制,此后一直到唐朝灭亡,铠甲并无大的变化。

据《唐六典》记载,唐朝的铠甲有很多种,具体说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13种。既有铁甲,又有皮甲、布绢甲。

在铁甲中,仍然以明光甲最为普遍。唐朝初年,明光甲的形制除护顶外,结构与外形延袭隋朝。比如湖南长沙出土的特盾武士俑,护顶在领口处出两个外翻的圆钩,有的勒甲索就套在这两个圆勾上,向下与腿裙的束带相连接,在胸部乳下用第二根勒甲索横过身体勒束胸背甲,横直两根束甲绊在胸前交叉处用一个圆环加以固定。

永徽以后,铠甲肩部出现了有虎头、龙首造型的护肩,披膊有的垫在护肩下,有的为护肩取代,但对肩部的防护加强。之所以这样改进,是因唐朝陌刀广泛使用,这种砍刀对肩部威胁较大,因此加强上半身防护很重要。臂甲的上部也安装了皮质的像撑开的伞一样的护甲,用来保护肘部。

盛唐后期至唐朝末年,胸腹部的圆护上也出现了各种兽头、虎吞等形象。这种改变使圆护甲失去了反光镜的作用。这一时期的铠甲又重新用小甲片编制,但仍然保持明光甲的样式。

唐代铠甲中,步兵甲也是常用而且很重要的一种,与明光甲相比,步兵甲的腿裙较长,一般不开衩。

总体来说,唐朝的戎服初期基本沿袭了隋朝,贞观后,由于与边疆少数民族及世界各国交流广泛,唐朝戎服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当时从宫廷到上层人士,有一种“尚胡”的风气,《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兆于好尚远矣。”这种“胡风”影响到军戎服。

唐朝对这种变化采取了抵制措施,明令禁止一些明显影响宫廷服饰及军戎服饰的措施,恢复了传统服饰。这对军戎服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唐朝武官缺胯衫。

唐朝并不是武官都必须穿用铠甲,而铠甲在大的战事中有作用,由于笨重,平时武官的戎服为“缺胯衫”,衫的形制与隋代差不多,只是在颜色和绣纹上区分品级。《中华古今注》记载:“至武德元年,高祖诏其诸卫将军,每至十月一日皆服缺胯袄子,织成紫瑞兽袄子,左右武卫将军有豹袄子,左右渖卫将军服鹰文袄子。”

此后对绣纹又作了变动,《旧唐书》记载:“延载元年五月则天内出弼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师子,左右卫饰以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豹,左右鹰扬卫饰以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

唐代缺胯衫在膝上下位置,要将袍裾剪下一段缝上,这是长孙无忌改进的。

唐朝士兵缺胯袍

唐朝除了武官以外,唐朝士兵戎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穿的就是“缺胯袍”。但士兵的缺胯袍不会像武官的那样复杂,并没有绣有纹饰。而盘领窄袍和南北朝、隋朝的襦袍样式差不多,不过衣服下摆大于襦袍,左侧不开衣衩,而衣和袖好像比缺胯衫更窄更紧,下着大口裤,头戴折上巾,唐朝叫作“幞头”。

在这里再简要介绍一下“幞头”。并不是只有唐军戴幞头,那时朝廷中从皇帝到百官及文人墨客都喜欢戴这种冠饰,唐朝的幞头流行不同的样式。据《云麓漫钞》记载:“唐武德中,尚平头小样者,嗣圣二年则天临朝,以丝葛为之,以赐百官,呼为武家样。又有高头巾子,亦呼为武家诸王样巾子。景龙四年,内宴赐百官内样巾子,高而后隆,目为英王样巾子。明皇开元十四年,赐臣下内样巾子,圆其头是也。”

这段记载给出四种幞头样式,但到开元后,幞头变化不大了,到晚唐时,是一种经常见到的帽子。唐朝武士中还流行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者白色的罗帕,称为“抹额”。《新唐书》载:“……后募猛士讨吐蕃,乃自奋戴红抹额来应衰退,高宗假朝散大夫,使从军。”

以上根据《长安十二时辰》中服饰,简要介绍了唐朝军戎服的演化及不同阶层军人穿戴。应该说唐朝的服饰是一门学问,种类繁杂,而且穿戴方式不同。以后会根据剧情,进一步剖析唐朝不同角色服饰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铜川历史的骄傲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著作很多。例如:《冯宿碑》、《金刚经刻石》等等。其中的《金刚经刻石》是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之一。柳公权精通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可谓是铜川文化中历史名人的骄傲。本文就一起来了解了解书法家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后柳公权封河东郡公,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但惟悬瘦笔法,自成一格;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

其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柳公权、贺知章、王维等人皆是当时科举考试的状元。文化繁荣,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你可能也喜欢:

别样精致的易水砚文化

倍享盛名的梨花大鼓文化

经久不衰的尧山文化

去过一定不会后悔:锦溪古镇

展开阅读全文

李牧是谁 唐代李牧是谁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的李牧是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jiǎn)、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历史上的常胜将军,不仅善战还善于练兵。他曾率兵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几万人,使得匈奴从此不敢再靠近赵境。

公元前244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在肥之战中,李牧因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再次击退秦军。而后秦王用反间计,让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准备背叛赵国。昏庸的赵王听到这些谣言后,暗中布置圈套捕获了李牧并将其斩杀,一代名将陨落。李牧是战国末年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取灭亡,也使后人扼腕叹恨。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都回国了吗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在唐朝,日本一共派了15批遣唐使前去中国。遣唐使是由日本派往中国的公费留学生,关键学习培训中国文化艺术和佛法等。从公年630年第一次外派起,到公年894年(平安时代前期),日本一共派遣了15批遣唐使,每批总数从200到600人不一。有史学家以均值每批400人测算,一共有6000名遣唐使到过中国。可是,真实学成归国的,却仅有3000多的人。

由于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水上航行艰难险阻极其,大家乘坐的全是木舟,沒有模块,却要横跨海洋。坠毁、沉船、飘流等风险随时随地都是产生。遣唐使回到日本,仅有8次比较顺利。最终,有类似一半的人由于水上安全事故葬身海底,或漂往他处,不知所踪。

中国的鉴真大师等,由中国唐代派往日本,11年中经历了5次不成功的航行,等总算取得成功踏入日本农田时,高手 早已眼睛双目失明。

展开阅读全文

唐代风动碑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风动碑(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俗称“风动碑”,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解放街西侧,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

该碑通高6米、宽2.5米、厚0.48米。碑额上刻有“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十二个大字。碑文刻有楷书29行,总计1398字,现存1007字。内容是颂扬当时成都军节度使李宝臣“功德”之辞及立碑人姓名、官职等。

该碑的碑文保存了有关河北地区唐代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书法遒劲,为历代学家所称道。2001年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子美是哪位诗人 子美是哪位唐代大诗人的字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子美是杜甫的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多少首诗 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多少首诗歌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全唐诗收录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全唐诗》成书于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共计900卷。在康熙帝为《全唐诗》所作序中有言“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一般跟从这种说法。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为《全唐诗》逐一编号统计后,得出《全唐诗》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

《全唐诗》的介绍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十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3卷。

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