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5大渣男(经典20篇)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问学吧为大家准备的民国5大渣男,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1033

文章

102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是民国时期韩国国父金九曾住过的地方。长沙潮宗街楠木厅6号曾经是韩国国父金九曾住过的地方。金九(1876.7.11--1949.6.26)是韩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著名韩国独立运动家,被誉为"韩国国父"。

抗日战争时期,韩国临时政府(1937-1938年间)在长沙度过了八个多月艰难曲折的斗争历史和生活经历,“楠木厅6号”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长沙活动时期朝鲜革命党的本部,也是1937年8月结成的韩国光复运动团体联合会所属三党(韩国国民党、再建韩国独立党、朝鲜革命党)召开统一会议的场所,还是金九在会议中遭遇枪击受重伤的“楠木厅”事件发生地。1938年5月6日,韩国国父、建国元勋金九先生当年在楠木厅6号2楼的会议室里遇刺受伤,后经长沙湘雅医院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得以痊愈。

新展厅由三个展厅组成,一号展厅重点介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创建史料,和在中国受到抗日形势的影响被迫转移资料路线图;二号展厅展出内容主要以韩国临时政府在长沙发生的历时事件;三号展厅主要介绍当时韩国的三个党派(韩国国民党、朝鲜独立党、朝鲜革命党)主要领导人,和对当时临时政府有着莫大帮助的中国领袖的介绍。

景区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潮宗街楠木厅6号

乘车线路:在长沙市内乘旅3、171、501、2、143、808、167、901路公交车在中山亭站下车即到

门票

门票20人民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民国婚宴礼仪

全文共 4183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民国婚宴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民国婚宴礼仪

放鞭炮、召客

放鞭炮俗称“打爆仗”,打爆仗是专职的。

男方给女方送礼,一进村,便要鸣三下鞭炮,以告对方,我等来了;随后女方也对以三下,以示我已在迎候了。临门前,男方又会鸣三下,表示问候:您好!女方立即鸣三下予以回礼:欢迎,欢迎!

发嫁妆,接新娘都要以三下鞭炮声宣告启程。进入村口时又鸣三下通知对方我们将至;迎接方立即予以三声欢迎。临门时,双方鞭炮齐鸣,“打过爆仗,闻过大相”同表庆贺。

宴席上催客,须每隔一段时间鸣三下爆仗,这样共鸣3次,犹如发令员对运动员发令“各就位———预备———开始!”一样。召客是鞭炮与催客人员双管齐下,召客人员必须要赶在第三次鞭炮声前登门请召三次,以示礼遇。

桌席摆放及席次大小

解放前,宴席常设在堂屋里(俗称“堂前间”),宴席的桌子为方桌,坐8人,故也称“八仙桌”,倚堂屋的两侧从里向外依次排列,中间留出一条通道以便行堂上菜。凳为四尺长凳,每席4条。桌席的摆放一定要使桌板的缝道与堂前平行,即从堂屋里端伸向外端。(凡宴席的都得如此,祭祀则要将板缝横着)

席次有主次大小之分。朝向堂屋正面,左侧的一排为大,称大手(大首);右侧的一排为次,称小手(小首)。靠堂屋里端的为上,称“上横头”;靠外端的为下,称“下横头”。同是上横头的两席次,左侧为大,右侧次之;同是下横头的席次多不再分主次大小。

座次也有主次大小之分。大首的桌席左侧(倚板壁)的一方为大,称“大位”,其余座次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称上横头、小位、下横头;小首桌席右侧(倚板壁)的一方为大,称“大位”,其余称谓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上横头、小位、下横头。凡下横头座次的职责,位于内侧的负责斟酒,外侧的负责端菜。

摆设在廊檐下的桌席非客人就座,没有大小之分。

最易出差错的是桌席摆放的朝向,对一般人来说入席时都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只会对“大位”这一细节要作推让)只有一些精明的小伙子才会入座时特意把头伸向桌下审视桌板方向是否出错。若摆错了方向,便会故意径自坐到不该坐的位置上,让众人心里直犯嘀咕。若主人来劝其让位时,他便会请主人把头伸下桌底看一下是谁有错。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忙把桌子“拨乱反正”,主人还得向这位客人赔上不是。

坐席安排

女方新娘出嫁前的那一晚与男方新娘进门后的这一中午的宴席称“正厨”,其他的都谓“闲厨”(时间上西乡与东乡稍有差别,文中指的是西乡)。“正厨”的礼节十分讲究,“闲厨”则一切随便。繁琐的礼节中,首当其冲的是宾客的坐席如何安排,这是个很大的学问。

入席时,除堂屋最里端的两“上横头”桌席外,其余都是由里及外依次入席,妇女、小孩多坐在靠外端的几桌席。为什么靠里端的两桌席要除外呢?因为这两席对一般客人来说是“禁区”,不能不请自便,得让位于特殊的客人。所谓“特殊”客人指的是左排上横头的桌席,不管是男方的还是女方的,都是供尊亲、长者就坐,常称“娘舅桌”,因为其中的舅父得坐大位,也可说这大位是娘舅的专座。右排上横头的桌席是供特定的客人就座,这特定客人指的是若在女方的宴席上是媒人、长接、短接、伴姑,也称“媒人桌”,因为此刻媒人得坐大位;若在男方的,则指的是新娘与双方伴姑,又称“新妇桌”,因为是新娘要坐大位。

其余桌席的大位均由本桌客人推让出二位辈分较高或年纪较大的尊长就座。若有空余桌席则留在靠最外端的几席。

关于娘舅坐大位问题,这里还有更深奥的学问。

一、若有好几位舅父时,该怎么办?有好几位,通常的做法是由年长者享有,但也有由他们自相推让的。

二、若是娘舅与外公同赴一宴时,孰小孰大?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外公要让位于娘舅,因为外公以前已做过了娘舅。

三、若是娘舅与外公是达官贵人,是随乡入俗呢,还是遵循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理道德?要解答这道题,不妨请听民间一则故事。说是旧时有对父子,儿子是金华府的知府,父亲是兰溪县的知县,兰溪县是在金华府管辖之下,故当时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之说。一天,父子俩同赴一婚宴。他俩的到来引起满堂客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等着要看看这对父子怎么入座。这时,只见年轻的知府脱下身上的官服不慌不忙地走向左侧上横头的桌席,把官服挂在大位的椅背上,自己则坐到上横头的座位上,把大位让给了父亲。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让满座皆惊,个个发出“啧啧”的称赞,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年轻知府的处事能力。正是有过这一高明的让座,故今之金华属地的东阳等地都以“上横头”这一座位为最大,而非倚板壁的“大位”为最大。

扛轿、吹唢呐的人不能坐入堂内桌席,只能在廊檐下就座。因为他们不是宾客,而是地位低微的佣人。这里再插一句,吹唢呐者多为剃头出身,所以,旧时剃头的人地位同样也是十分低微,被人瞧不起。据说当年城里有位某姓的剃头人,他的外甥做新郎了,他理所当然地去坐上了大位。谁知,座上的宾客都知道他的身份,看见他的到来都一一起身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一人,让他十分难堪。

酒席中

先说上菜端盘的学问。上菜端盘者必须先将菜盘由下横头送到上横头,然后从上横头开始逐一向下横头“左右开弓”送上。

酒席上的菜肴以“八大碗”著称。“八大碗”又有“上四碗”、“下四碗”之分。“上四碗”是莲子、海参、鱼胶、猪肉;“下四碗”各地稍有差异,一般以泡鲞、大鱼、敲肉、豆腐为多;青菜绝筵。

“八大碗”的上菜顺序是第一、第二两碗必是莲子、海参。以“莲”与“连”、“参”与“孙”谐音寓意连子连孙;且莲子又必须是甜食,以示夫妻往后日子甜蜜。

有的家不甚富裕,为了节省也时有以扁豆代莲子,肉皮泡代鱼胶,香菇代敲肉,小鱼代大鱼等出现。

猪肉的用法是每人定量约今天的3两左右。这3两可切成3块,也可以连成一块。连成一块的称“翻碗肉”。凡酒席中舍不得吃的可用筷子拴上带回家。

泡鲞亦为定量,每人2块,多为煮着。

菜端上后不可随便开箸。同席中先由一人(多为较年长者)提起筷子向在座人发出邀请:“来!”其中特别要邀约坐在大位的老者,并请他先开箸。其时见到老者也将筷子伸向碗边请众人一起来,往往自己留待最后。这里要强调一点,小孩绝不可先开箸。

夹菜时,大家都得夹靠近自己一边的菜,不能将箸伸到别人的方位上,更不能在碗中上下不停翻动着东拣西挑。

夹上一箸吃后,又得将筷子放回桌上,不能老是拿着筷子瞪住碗里“虎视眈眈”。尔后,每夹一箸都得如此。

洗(斟)酒者须按大位、上横头、小位、下横头顺序,把自己留到最后。开饮时也由一人举杯向在座者提议同饮。

若与人碰杯,须将自己的酒杯置于对方酒杯之下。

待上了第四道菜,新郎新娘离席开始为宾客敬酒。敬酒时,新娘双手“把”着莲子壶在胸前上下挪动三下以示请客人喝酒,故也称“请酒”、“把酒”。

“下四碗”的吃法稍有随便。除了每碗的第一箸需同前面所说一样,往后几箸就不再需一齐同邀。

席毕,尤其是左右两排上横头的桌席,不可随便散席,一定要等到靠外边的“女人桌”散席后才可以宣告起身离席。

长接接人

这次娶亲的组成人员有长接、短接、伴姑、媒人,不多不少正好一桌8人。

长接一双。长接这次是身穿长衫,肩负重任,是这次娶亲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人物。因为他既要面对新娘提出的什么“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包”等纠缠,还要应对一群小伙子们闹着要爆仗的围困,能高高兴兴、不伤和气这就全仗长接的能耐了。

短接一双。短接只是身穿短衫,手提火篮,肩挎松明、爆仗,且一路还得不时将松明藏着以回来候取燃点照明。对于长接之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伴姑一双。伴姑即女傧相,她们更不用说不关长接的事了,她们只是提着纱灯,位于轿前;回来时将纱灯用甘蔗拴上在轿前背着陪伴新娘。到了家里就宣告任务完成,将拴在纱灯上的甘蔗拿下背到自己家里便是。

媒人一双。媒人这次完全是一次礼节性的随同,不具实质意义。她们的任务从历次的说媒、相亲、定亲、送日子、送菜金直到发嫁妆等一路走来可说已经完成,走得也非常辛苦,所以有民谚云:“媒人双脚走两断,得到三斤猪肉腩。”这次净是享受了,要坐大位,女方也称此次酒席为“媒人酒”。正因为是礼节性的,所以有些“八字”欠佳的媒人就成了“忌媒”不能前往,需请人替代,俗称“代媒”。

随同长接等前行的还有抬轿、吹唢呐等若干人,但他们不计入宾客之列。

再回过头来说长接。“媒人酒”席毕,“媒人桌”被移师到“娘舅桌”。接下来,长接需过三道关。

第一道关:行堂(跑堂人员)讨要“添菜包”。凡遇此关,有经验的长接,早已买通厨师,会满口答应:应当应当,你们这么辛苦,待会我统一交给你们的厨师。

第二道关:准新娘奉茶。说是奉茶不如说是讨要“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银”,长接会义不容辞地在盘中放上铜钿银,但不能太多,得留一手,因为新娘接过后还要求“加升”,随之,长接又立即应以“好,再加子加孙!”又在盘中再添上些钱。

第三道关:小伙子们讨要爆仗。这是一道难以应付的关口。在与小伙子们的周旋过程中,要做到既不损己方的利益,又要顾及对方的面子,这就需要长接有高超的处事应变能力与技巧了。

点心、用茶

什么情况下要用点心、用茶?怎样用点心用茶?用上后又意味着什么?这种种都有学问。

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小定头”、送“日子”、发嫁妆及娶亲的客人,女方家都得先奉上一杯桂圆茶,然后再敬上点心。点心均为浇头面,面是米面,浇头是用绿豆芽、豆腐条、油泡丝、猪肉丝、肉皮泡、冬笋丝等做成,每人一份。这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接风洗尘,客人不必还礼。

此外,无论是男方家,还是女方家,在正厨前对客人都要用上一餐点心。对本村的客人因为他们礼已到而人未在,就要专程送上门;而且必须是每户两份,以示夫妻双全,即使是单身一人,也得如此。受礼这餐点心,也不需还礼,因为早已有礼在先了。

若男方或女方本人出面用上点心或茶,则另当别论了。

如娶亲时,新娘给长接等客人奉茶,长接必须代表男方家向新娘报以“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包”等。

新娘给双方尊长、至亲奉茶,对方用毕须在盘内放上“茶钱”,也称“见面钱”。

娘家为女儿送来的“满月顿”(何谓“满月顿”待后面另谈),其中的猪肉、米面、肉圆就是专为女儿给至亲烧点心而备的。这是以新娘的名义送的,所以受礼的一方需在将来新娘坐月子时必须要还以一碗“月里米面”。

由此可见,凡新娘送上的点心或茶,必须要回上一礼,除此之外只吃无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国元年是哪一年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年份是算命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民国元年是哪一年呢?下面就来说一说。

详细内容

1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

民国元年(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鼠年;大清帝国宣统三年、中华民国元年;日本明治四十五年,大正元年;越南维新六年,朝鲜主体元年。中国主要发生了以下大事件: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满清覆亡;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价值多少钱?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多少东西?

全文共 1978 字

+ 加入清单

银元这个东西,相信很多朋友们在影视剧中都有看到过了,这个就是历史上的普通家庭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货币。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块银元的价值就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不上了。不过就是这小小的一块银元,在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那可是很值钱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民国时期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吧。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民国时期的物价肯定跟今日的物价是没法比的,所以这个我们就应该通过史料的记载在对照当时日常生活用品等一些不同的因素来进行物价对比。对比之后再来计算一块大洋的购买能力。具体的我们可以先用一些物品的价格来进行比较计算,不过当然了,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或是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这里小编也就只能计算个大概的数值了。

首先我们现在看看当年上海的市场价,从大米、猪肉、蔗糖、棉布等一些生活用品入手。在1872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所谓一石指的就是10斗,大约也就是160斤,约合差不多180市斤左右。因此得出当时的大米价格大约在1.5分银元的样子。时间到了1901年,米价已经上涨了,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当时的一块大洋就价值70元。又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期间,米价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稳定期,一斤米大概3.4分钱,而当时的一个大洋是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一块大洋是能够买到8斤猪肉的,一斤大约是1角2分钱左右。若是用一块大洋拿去买不料,是可以买到10尺棉布的,一市尺一角钱。当年的白糖是一斤6分钱,油的价格会偏高一些,一斤8分钱。盐是最便宜的,一斤估计还不到2分钱。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成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在45元左右。

到了1920年到1925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是5分钱的样子,当时的一个大洋可以购买到18斤大米。一个大洋能够买到7斤左右的猪肉,面部只能买到8尺。其他的什么白糖、油、盐等都有所上涨。这个时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度已经开始缩水了,折合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是在35-40块钱的样子。

再继续往后的十年时间里,上海的米价还在上涨,一市石已经需要10银元左右了,一市斤大约6分钱,一块大洋只能购买16斤的大米了,买猪肉也变少了,大概只能购买到4-5斤的猪肉。同样的棉布也减少了,只能买到6尺了。白糖、植物油等等继续价格上涨。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样的这个人民币的话大约也就30-35块钱了。

当然了小编前面也提到了一个大洋的购买力度,这地域的不同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上海当年的物价要比北平要高一些,高出比例值大约在15%的样子。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说到过:大概是华北地区的每块大洋相当于上海价值的一倍以上,这里是以收入计算的。

在30年代的时候,一块大洋在北平价值还是很不错的,豪迈的来一顿羊肉火锅那是绝对够了的。但是到了上海却只能吃两人份的西餐一次。对于那些没事就喜欢在公园里面瞎晃悠的贵妇们来说,这一块大洋基本上是一张各种公园的月卡待遇了。大半个月在公园里瞎晃悠是绝对没问题的。若是想要看什么演出的话,就只能买10张入场卷左右。

当时报童们卖的报纸,一块大洋就能预定一整个月的量了,而且还是送报上门。书籍话的可以购买到一本较厚的书,或是两本较薄的书籍。当时鲁迅先生的《呐喊》售价就是7角钱。在清末民初的时候,5个大洋是可以买到一头非常健硕强壮的大水牛的,这可是耕地利器。

在清末民初时间,一个银元可以购买到一担米,不过到了民国后期就只能买到一担谷子了,想要加工成米的话,还要加价。按照等价交换来看的话,后来因为一个银元大约是0.8两,而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是现在的100元人民币,按照当年的规定,银元是有着“火耗”损失的,所以要看成一两银子。因此当时的一块银元大概是现在250元人民币左右。这些可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这都是当年相关部门有过详细规定的。

灵位除了拿当年的生活用品作为参考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当年发放的薪水来进行参考。就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民国初年期间,在北师当教授,月薪300块大洋,也就是说是目前的3万人名币打底。这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工作群体来说,可是高薪待遇了。那个时候的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只有5-10个大洋,即便是做为云南总督的蔡锷也就只有65个大洋,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我国宋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度差不多就是咱们现在一张红色毛爷爷的购买力度。换算一下,得出以下结论:在民国初年,一块大洋相当于250元人民币,到了民国后期基本上就只能当100元使用了。

虽说最终小编会告诉大家当年的银元对换成如今货币相当于是100-250元左右,但是小编还是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2-3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计算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到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恩格尔系数在25%-75%的差距下,食品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凸显,因为原始数据是拿着事物进行折算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1927年是清朝还是民国192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清朝皇帝溥仪逊位,清朝从此结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1927年属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社会动荡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在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

这次起义的背景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统一的努力遭到破坏。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与共产党合作一度达成的北伐战争胜利之后,突然改变态度,背叛革命承诺,对共产党进行了残酷迫害,并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面临被迫解散和分解的危险,因此决定以武装斗争的形式继续推进革命事业。

起义发生在南昌,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许多共产党员、革命者和军队指挥官参与了这次起义,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领导人。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起义者的行动表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的决心。

南昌起义的战斗并不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但具有象征意义。起义者首次向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发起了挑战,显示了共产党能够组织自己的军队,并在战斗中取得一定成果。尽管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南昌起义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国民党浪潮,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励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更多努力。这次起义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武装斗争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合法政治手段的失败后,转向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转变。这次起义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开封市盛泉民国钱币博物馆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开封盛泉民国纸币博物馆是我市一家以收藏展示民国钱币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2017年3月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民国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时局动荡。民国时期,纸币发行中的无政府状态相当明显。当时国家银行,商业、特种银行,外国、中外合办银行,官银号和省、市银行,乃至不少店铺商号均可发行纸币。吴钟煌指出:“清以前,钞券散漫,固无制度可言。即民国成立,亦无确定之制度。”仅民国时期所发行的官方纸币就达3000 种以上,发行纸币的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铜元券、法币、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很多种。民国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该时期独特的金融制度变迁、变革经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对当代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地址:开封市北门大街177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国军阀里面数他最奇葩 打仗要坐马桶上 手下人巴不得被他打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的大军阀中,有一位“奇葩”人物叫做王怀庆。他与其它有钱人不同,将马桶的重要性发扬光大,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因此,王怀庆被人称为“马桶将军”。

与其他有钱人不同,王怀庆认为马桶不应该放在厕所里,而是应该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他家的马桶样式和颜色都非常讲究,每一个马桶上都有一个大大的鎏金“王”。为了让更多人看见他的马桶,王怀庆到哪里都带着马桶,甚至在打仗时也不能离开马桶的陪伴。

尽管王怀庆有些“奇葩”,但他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军阀,带领自己的部队打胜仗,成为了北洋军阀二十四上将。他的部下大都是出身于山区的农民,经过了苦日子,所以吃苦耐劳。王怀庆喜欢用大棒子教育部下,但却能让他的部下变得更加训练有素,能打硬仗。

王怀庆的部下无一不知道,挨了他的打骂就会升官。因此,他的部下都极力想被王怀庆打。尽管王怀庆的为人有些“奇葩”,但他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和训练了自己的部下,将他们打造成为非常能干、吃苦耐劳的士兵,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国邮票价格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邮票,将邮票作为收藏物品,然而,对于很多新手收藏家来说,不知道民国邮票价格是多少,那么民国邮票价格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方面的常识。

自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原有的清朝时期邮票不能再使用,于是便发行了中华民国邮票。发行单位是中华邮政,从1912年到1949年总共发行了29套纪念邮票、62套普通邮票、7套航空邮票、3套特种邮票、13套欠资邮票5套包裹邮票、5套快信邮票、1套挂号邮票、2套军事邮票、3套附捐邮票。普通邮票以孙中山像为图案,1套以辛亥革命烈士像为图案,还有一套以邮政储蓄金为图。还有以袁世凯像发行的邮票,但数量极为稀少。

民国邮票价格:

民国孙中山像新票:1000元,民国帆船邮票:500元

民国邮票的行情投资:

民国邮票发行于1912`1949年,因为其处于中国近代史上动荡时期,所以民国邮票的价值很高。市场行情也是水涨船高,2013年3月,在香港举行的苏黎世亚洲“珍贵邮票及邮票史”拍卖会上,一枚1发行于941年的“纽约版孙中山像2元中心倒印”邮票被拍到214万港元。据了解,这没邮票被誉为“民国五珍”之一。因为美国钞票印刷公司印刷工人操作失误出现中心倒印版,仅发行两个多月。因此十分珍惜!纵观邮票市场里的各种民国珍品邮票,在今年的升势还是很可观的,拍卖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的也比比皆是。邮票投资说到底是价值投资,邮票市场也会越来越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庆民国街在哪 重庆民国街怎么去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民国街位于重庆两江影视城,这是一条以“民国历史”、“巴蜀特色”为主题的特色民国街。街道虽然不是很长,但却可以看到很多民国时期特色建筑,像国泰戏院、新华日报、馨雅咖啡、皇宫照相馆等,瞬间仿佛穿越到重庆民国时期,适合有怀旧情结的人来逛逛。

怎么坐车去重庆民国街

大家可以在重庆市的红旗河沟汽车站乘坐到龙兴镇的汽车前往,全程约50分钟,费用是16元。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重庆市渝北区直接乘坐63路汽车前往龙兴镇,票价是10元。如果大家觉得乘坐汽车比较麻烦,可以选择在当地包车前往,平均一个人10元左右。

重庆民国街要门票吗

重庆民国街是要门票的,而且门票价格为40元/人,在微信上购买的话是39元/人。其中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70周岁(含)以上老人、残疾人,凭残疾证,现役军人可享受免票优惠。60周岁(含)-70周岁(含)以上凭老年证或身份证销售半价优惠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邪不压正关巧红原型正是施剑翘 民国女刺客施剑翘复仇案介绍

全文共 3356 字

+ 加入清单

在邪不压正中,李天然和关巧红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两人都是为了复仇而活,但是等真正看到自己的仇人后却又有了胆怯之心。最后关巧红看到李天然复仇成功后,就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其实电影里的关巧红是存在历史原型的,那就是被称为“民国刺客”的施剑翘。施剑翘复仇案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早在2014年其实姜维就拍过施剑翘的传记,也是由周韵饰演施剑翘。不过把这个人物放在电影里能了解的人就更多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施剑翘复仇案到底是怎样的,最后有没有复仇成功呢?

日前正在热映的电影《邪不压正》暗藏了很多“民国梗”,其中女主关巧红(周韵饰)被指为著名的“民国女刺客”施剑翘。施剑翘(1905—1979),原名施谷兰,原籍安徽桐城,从小生长在山东济南。其父施从滨任山东军务帮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后为军阀孙传芳斩首。施剑翘立志为父报仇,放小脚、练枪法,最终开枪刺杀孙传芳。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子,为报父仇,经过怎样精心的谋划,其间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且看她的自述。

01

立誓

1925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时,先父施从滨任山东省帮办军务兼第二军军长。孙传芳阴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领兵北上,因怀恨先父不同他合作,竟将先父杀害,并且割头示众。我于是下定决心,誓报父仇。

施剑翘

我是个女子,弟弟们又年幼,要报父仇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叔兄施中诚身上。他曾在先父遗像前宣誓,坚决为我父报仇。不料中诚当了烟台警备司令之后,只顾个人吃喝玩乐,将报仇的诺言置之脑后。这是我依赖别人报仇的第一次失败。

1928年,中诚的保定军校同学、我们同姓人施靖公在阎锡山处当中校参谋,路过我家借住,表示他自己也受过先父的培植,有为先父报仇的意愿和打算。我当时报仇心切,不顾一切,断然同他结了婚。谁知报仇的问题他不但不闻不问,甚至不让我提一提,这时我才觉察到我自己又受骗了。这是我依赖别人报仇的第二次失败。

有一天在报上看到刘金桂情杀滕爽的报道,对我启发很大。我决定自己动手报仇。

02

谋划

从施靖公来自北方的客人谈话中,我知道孙传芳正在天津与日本特务土肥原勾结,阴谋发动华北事变,孙想做“华北王”。1935年6月,我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天津娘家,了解到孙已迁住英租界20号路。当时有三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第一,怎样接近孙传芳;第二,从哪里能得到一支得心应手的手枪;第三,是母亲的安全问题和两个孩子日后扶养问题。

要想弄到一支手枪,只要有钱,从日本租界洋行里是可以买得到的。只是一个女人去买手枪,可能惹出麻烦,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不敢贸然去买。事有凑巧,八弟则凡的同学朱其平1934年路过天津时,曾将他在南京军政部买的一支崭新的勃朗宁手枪和两盒子弹寄放在我家,事先我并不知道。有一天十弟穆甫偶尔拿出这支手枪同我开玩笑,我如获至宝,后来就是用这支手枪打死孙传芳的。

安顿好母亲和两个孩子后,我到耀中礼堂里找到了孙家敏(孙传芳女儿)。我送她上汽车时,记住她家汽车号码是1039号。1935年的中秋节那天,我发现1039号汽车停在法租界大光明电影院的门口,看到了一个戴墨镜的男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仇人孙传芳。

孙传芳

我到孙的住所英租界20号路去过几次,看到他住宅的院墙特别高,还安装有电网;两扇大铁门经常关着。我曾幻想去到他家当佣人,或是家庭教师;或者在他门口缝缝破烂;或者在他门口摆个小摊卖点东西,以图慢慢地接近。这些打算根本都不可能实现。后来又打听到8月17日是孙的岳母80寿辰,我想送点礼物混进去动手,又考虑到人多混杂,开起枪来容易误伤别人;而且万一一枪打不死孙,我反而白白地牺牲;同时在租界上打死人,又怕给祖国带来灾难。

1935年农历九月十七是先父遇难十周年纪念日,我到日租界观音寺给先父烧纸念经。可能是我哭得太痛心了,当家和尚上楼来劝我。我无意间问他烧纸念经不过尽子女的一点心意罢了,和尚很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是迷信的话,也不会传了几千年,到现在你看靳云鹏、孙传芳这些有名的人物,不都是相信佛吗?”听到这话以后,我就详细地同当家和尚攀谈,从而得知他们都是东南城角居士林的居士,孙是理事长。经确认此事,我到居士林去,通过一位女居士介绍,化名董慧入了居士林。一天,居士林从南方请来一位法师讲经,大殿佛龛前放了一个大的供桌,讲经的和尚坐在中间,桌子西边放着两把太师椅,一个是林长靳云鹏的座位,一个是理事长孙传芳的座位。那天孙传芳也来了,他身材不高,两个三角眼。当时我注意了开枪的方向,(琢磨)怎样开枪比较方便,同时不致伤害别人。

施剑翘印制的卡片

我同八弟则凡、叔弟中达三个人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逐一进行检查研究,并补充了几项:第一,准备一份告国人书和印刷几十张卡片(传单),打算在打死孙传芳后于现场散发,使施剑翘亲手打死孙传芳为父报仇这一事实叫国人知道。第二,为了不要牵连朱其平,关于手枪来源,可以说是在太原从一个退伍军人手里买的。第三,做一件合身的大衣,便于携手枪和文件,更重要的是大衣口袋样式,要便于取出手枪,以免临时误事。第四,约定在11月13日(星期六)动手。

送走母亲以后,我积极准备告国人书,写好几封遗嘱,以备万一;又用四元钱买了一架小油印机,印了60多张卡片,一面印的是两首诗:

父仇未敢片时忘,更痛萱堂两鬓霜;纵怕重伤慈母意,时机不许再延长。

不堪回首十年前,物自依然景自迁;常到林中非拜佛,剑翘求死不求仙。

卡片的另一面印了四条:

(一)今天施剑翘(原名谷兰)打死孙传芳是为先父施从滨报仇。

(二)详细情形请看我的告国人书。

(三)大仇已报,我即向法院自首。

(四)血溅佛堂,惊骇各位,谨以至诚向居士林及各位先生表示歉意。

下面署名“报仇女施剑翘”,每一张名字下面都盖上我的大拇指印。

我把印的这些东西连手枪都分别放在大衣口袋里,并且拿出拿进反复预习了几次。

03

行刺

11月13日那天清早下雨,考虑到孙传芳可能不到居士林去,我要了两次电话问居士林也没有要通。去了居士林,一会儿工夫,一个工友匆匆忙忙地在孙传芳的座位上放了一本经,孙披着黑海青(和尚穿的衣服)进来,坐在他固定的那个椅子上。我没带枪,非常着急。考虑到今天下雨,来的人少,不至误伤别人;同时约好今天动手,弟弟们都在热烈地期待着,还是说干就干。于是我离开居士林,租了一辆汽车回到家中,把文件和枪都带好。

回到居士林,考虑到在那安静的场合,假若我突然地起来会被别人注目,于是我故意提高声音说:“后面的炉子烤得我太热了。”介绍我入林的张居士说:“你不会到前一排去吗?”我答一声“好”,上前一步就到了孙传芳的右后方。我在大衣口袋里打开手枪的保险,枪一出袋,照准孙传芳的右耳后打了一枪,孙立即倒在太师椅的右扶手上。我又向孙的后脑和后背打了两枪。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相关报道

然后我把手枪的保险关好,放在口袋内,把大衣左袋里的几十张卡片拿出来,撒在院子里,并且大声说:“我是施剑翘,为报父仇,打死孙传芳,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牵连任何人!你们可以带着我到警察局去自首!”我喊了半天,院子里站的和尚和居士都在发抖,没人开腔。我只好到电话室打电话给警察局,在还没有通的时候,进来了两个警察。我即告诉他们孙传芳是我打死的,并掏出手枪交给他们,并要求他们带我去自首。

1936年9月,我被送进天津第三模范监狱。

由于舆论都在同情我、支持我,国民政府被迫做出特赦的决定。1936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下了特赦令,10月20日我从监狱里出来。事后了解到,关于我的特赦问题,冯玉祥、李烈钧、张继等诸位先生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专程到南京访问他们以表谢意。

摘自《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20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是全国政协和各地方政协的文史资料委员会从近十亿字的文史资料出版物(包括内部出版物)中精选裒辑而成的大型史料丛书。分为《政治军事编》(8卷)、《军政人物编》(3卷)、《经济工商编》(3卷)、《文化教育编》(3卷)、《民族宗教编》(1卷)、《华侨华人编》(1卷)、《社会民情编》(1卷)等7编20卷,共3000万字。

该书所收史料的主要内容,上起1898年戊戌变法,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入选篇目均为各类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人提供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资料,所述大多是亲历或亲见、亲闻,只有少量是通过采访和调查研究整理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稻庄民国四合院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稻庄民国四合院为东营市文物保护单位。

稻庄民国四合院位于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幼儿园院内,2009年4月2日首次发现,属民国时期古建筑,为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十六旅第一团团长李青山所建。四合院座北朝南,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灰瓦,硬山脊,共有北屋、东屋、西屋和南屋组成。北屋五间,面阔17.42米,进深4.47米。东、西屋均三间,面阔均为4.17米,进深均为9.87米。南屋两间,面阔7.4米,进深4.17米。整个院落东西长17.42米,南北宽20.51米,占地面积约370平方米。此四合院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特色,为研究广饶县民国时期的建筑历史以及李青山其人其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稻庄镇:稻庄镇总面积43.9平方公里,4.2万亩耕地,3.2万口人(农业人口2.9万),辖51个行政村。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1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0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7252万美元,引进县域外资金1.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2元。 工业经济:目前,全镇有大海纺织印染工业园、西水橡胶工业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国时多次寻找一把刀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多次寻找一把刀

在我国漫长的冷兵器作战史中,两军交战大多都用各种各样的比较长的武器,最常见的就是矛和盾。虽然刀剑也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武器,但是并不适合在战场上拼杀。在两军交战中,刀剑因为长度不够,所以并不适合使用,因此,也只有一些高级将领和大将军才能佩戴刀剑这样的短兵来起到护身装饰的作用,所以这些将帅的刀剑一般都是精品武器。

在古代的社会中,上到将军,下到百姓,都非常喜欢宝剑这样的武器,并且还有人会把宝刀当做是传家宝。而今天我们要揭秘的就是明朝末年,李自成所率领的军队。他率领军队经历了多场的战役,并且最终也是攻入了那时候的都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虽然他在位时间没多久就被那时候的清军所入侵,因为清军的实力强悍,所以他也能只是不断的逃,逃到了那时候的陕西这个地方。那时候的皇帝依然遭到了清军的阻挡,所以他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之下,也是躲藏了起来,之后成功的幸存了下来,所以他为了感谢当地百姓,于是把自己随身的佩刀送给了当地的百姓。

并且这样的故事也是被各种各样的野史给记载了下来,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就是这样的一把帝王宝刀流落在乡间,于是也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惦记。

这样的故事也是一直被后人所流传,之后大家都想要得到这把宝刀。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派了很多人来到陕西地区寻找这一宝刀。那时候的一个人家为了保护这个宝刀,于是就把它埋到了自家的院子里面,而这一埋就是多年,一直到近代,这个宝刀才重现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国名人春运回家景象

全文共 3348 字

+ 加入清单

1930年1月1日,元旦节,湖南《大公报》头版。

1930年,湖南遭遇了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1月30日,大年初一,湖南《大公报》照常出报,看不到一点春节的痕迹。只有第6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写着当天各机关照常上班。春节不放假,元旦放7天,这让上班族头痛的假期,也造成了民国时候元旦才是“春运”的真实图景。

但由于民国不发达的交通网络,回家成为一桩十分困难的事,让人不禁有天天春运之感。

1934年1月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担任报刊副刊编辑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选择回家。那是他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回湘西,一路上,他从北京出发,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把近代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花了近半个月才到家。与现在让人“神伤”的春运相比,民国时期的春运则更加惊心动魄。那时候的故乡,在人们眼中,不仅仅是魂牵梦系的归宿,更是人在囧途。

春节不放假

元旦放假,不少人赶回家过“元旦”

公元1930年1月30日,农历1930年正月初一,湖南省政府机关公务员收到一项命令:各机关本日照常办公。

过年还在办公,并非因为事儿多,是“为提倡国历起见”,而且其他地方的机关,也没有决定放假。(湖南《大公报》1930年1月30日)

这则命令将春节称为“废历元旦”,“废历”就是阴历、农历,“国历”就是阳历、公历。后者在民国建立之初就获政府承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1月1日又再次下令:全国使用公历,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旧历年国民政府各机关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意图辞“旧”迎“新”。

所以国民政府公务员春节不放假。学生也是如此,1931年,国民政府《修正学校学年学期及休假日规程》规定,各级学校寒假固定为1月18日到1月31日,这一时间段很难保证春节期间放寒假。公务员与学生如要回家过“团圆年”,大多选择在元旦。

1929年12月14日,教师冰心决定回家“过年”,看望患病的母亲,此时是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但离元旦只有半个多月,由于农历大年初一要上班,赶在元旦节前回家,顺便度假就成为首选。相比之下,一心趋新的鲁迅更早地养成了过公历年的习惯,他在1934年农历正月初二时,写了一篇《过年》,其中提到自己不过旧历年已有二十三年了。

有意思的是,整个民国时期,新历元旦始终尚未深入普罗民众的人心。1947年《世纪评论》对此形容道:“大都市的民众在"国历"一月一日虽然要虚应故事,在大门外挂起青天白日的国旗,在大门上贴一副春联,而大门以内却若无其事,照常生活。一到"农历"的腊月,小康之家从二十三日送灶起便忙碌起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夜元宵以后……两两相形,冷暖顿见。”民俗最终打败了政令。

买票也很难

要“拼上性命”才能买到车票

在民国,要回家的人们,如果在长沙火车站坐火车,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排售票窗口前,有几个窗口人流稀少,另外几个窗口,一等售票窗口打开,大伙便一拥而上,你推我挤,乱作一团。

相较于现在的“春运”,那时的客流量是小巫见大巫,但买张票难度不亚于现在,可说是天天“春运”,梁实秋曾经形容,“买票的时候,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就有性命之虞。”这跟铁路售票制度有关,1936年,国民政府铁道部颁布《中华民国铁路客车运输通则》,把旅客客车车厢分为头等、二等、三等。各等级火车票颜色分别以红色、白色、蓝色印制,不同等级的车厢,舒适度、待遇、价格,均有差别。

差别由来已久,早在1912年,湖南粤汉铁路公司制定了长株铁路客票票价表,就把票分做三六九等:头等为二等的二倍,二等为三等的二倍,头等与三等之间差距甚大。1935年,衡山人刘揆一坐火车回家,他看到,在武汉到长沙路段的头等车厢空无一人,“就是二等车厢,我也是独霸一整个房间。”(《湖南大公报·回湘纪程》1935)大多数人坐的仍是三等车厢。

能抢到三等票就意味着能够坐上火车,当时铁路没有预售制度,规定大站在开车前2小时、小站开车前l小时售票,开车前5分钟停止发售。买票都得排队,回家的人们要想抢一张便宜的“三等票”,时间、耐力和拼搏精神缺一不可。郁达夫就曾经吃了个大亏,1923年,他从上海乘火车到杭州,找到了一个人很少的窗口买了张票,“我还是上那靠近大门的窗口去买罢!这里买票的人正少得很!”正自鸣得意,结果发现居然是一张二等座,把接下来的膳宿费都一次性报销了。(1923年《还乡记》)

1937年抗战爆发,坐上火车回家,更是成为了一件“低概率”事件,胡风曾经讲述,“现在上海是水陆交通完全断绝,除了军事运输以外,昨天沪杭车还通,不过挤得要命,又在车站上等几天都挤不上车子的。”除了陆路,水路也买票不易,长江轮船在1937年船价涨了两三倍,“而且还买不到手,非提前一星期预定不可。”(《胡风家书》)

晚点是常态

陈光甫晚了28小时才到武汉,吴宓长沙苦等一夜

买到了票,归乡的人们不一定能准时搭上火车,也不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火车晚点惊人。1931年,银行家陈光甫乘车从郑州到武汉,车足足晚了28个小时才到达武汉。见识过欧美先进列车技术的他,在日记里大发牢骚:“特别快车而迟刻如此,为世界所罕闻,我国铁路无过人之点,独腐败甲于天下,噫!”

民国《铁路客运通则》说,“行车时刻,铁路应以力求准确为主;但因事故,不能担保稍无迟缓”,火车晚点、误车被官民上下默认为常态。

晚点频现一大原因是秩序混乱,因为民国铁路不实行对号入座,为了抢座位,大家一窝蜂地往车厢里挤,由于没有排队检票程序,上车极为费时,加上此后上百站的抢位”大战,一趟车下来,晚点“28小时”,并非罕事。

民国铁路的基础设施极为脆弱,偶发的事故,也能导致列车晚点或停发。湖南《大公报》的一则《株萍铁路又出轨》报道:1933年12月28日,株萍铁路因为有人放了几块石头在铁轨上,导致机车全部出轨,压坏枕木百余根,钢轨七根,损失达6万余元,因为损失巨大,不易修复,途经的列车只好改道。回看12月20日的湖南《大公报》,发现长沙到武汉的铁路路段也有出轨的新闻,标题中也有“又出轨”字样,可见铁路出事率较高,记者感叹:“似此亦为路政前途之不景气云。”

因为晚点太过频繁,行车时刻表成为废纸一张,也由此滋生了“看车”服务,不少旅馆都会派人专门在火车站盯防,避免客人在火车站傻等。

但在非常时期,“傻等”成为唯一选择。1937年12月1日,吴宓携行李冒雨到长沙火车站乘车到南岳文学院,原本在当晚11时可以乘上的火车,到第二天凌晨5点还不见踪影,苦等一夜。吴宓在《日记》中写道,“中间兵车开过数列,伤兵滋闹,且欲殴站长。此一夜,宓等疲惫已极,且威风凛冽,实不能耐。于是宓主张回归圣经学院。人员复归本校后,挤在教室里待至天明,各自散去。”直到12月6日,他才挤上了奔赴南岳衡山的火车。

归途多坎坷

坐完火车,沈从文坐了7天船、2天轿子才回家

坐上了火车,也不一定到家了。民国时期,大多数人的老家仍在乡村。要回家,还得坐船、坐汽车,乃至乘轿子。

比如沈从文,他到北京之后的第一次回乡,就备受颠沛之苦。那是1934年1月7日,因为母亲病重,沈从文决定回家探母。他从北平坐火车到了长沙,转车去常德、到桃源,此间花去5天,再往前便没有公路了,他从桃源坐船到浦市后,在船上呆了7天,到家还得走陆路,他就又坐了2天的轿子才到凤凰,期间花去近半个月的时间。

漫长的路途中,他给妻子张兆和写信讲述沿途过程。在信里,沈从文多次表达了对于路途遥远的不满,“我有点点不快乐处,便是路上恐怕太久了点,听船上人说至少得四天方可到辰州,或许还得九天方到家。”“每一桨下去,我皆希望它去得远一点,每一蒿撑去,我皆希望它走得快一点。”

除了路途遥远,一路上也是风险颇多,“中间小船在滩上歪了一下……”“又遭遇大滩了,我抱着你同四丫头的相片,若果浪把我卷去,我也得有个伴!”因为路上耽搁时间太长,沈从文不得不推迟回北平,在信里他也还叮嘱张兆和为其请假。

身在北平的沈从文后来给大哥写信解释自己不回家的原因时说,回家要花很多钱,而且回家之后未必能够回到北平。

田汉回湘的归途同样无比艰难。1924年,田汉妻子在沪染病,他决定送她回故乡,费了三个多月,才从上海赶到了长沙,途中到汉口时,他只剩下了一元,经朋友帮忙才回到湖南。

那时候的故乡,在他们眼中,似乎不仅是魂牵梦系的归宿,更是人在囧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怪才北大教授与他的辫子,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全文共 186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新生的时代。在民国初的北京大学,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和风起云涌,所有的思潮都在出现。一个梳着辫子的“老怪物”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

看到这位辫子教授的辫子之后所有学生哄堂大笑。只见这位教授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位头戴瓜皮帽,脑后拖着又长又细辫子的人,就是精通西学又极端保守,且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生平经历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1年,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93年11月29日,在辜鸿铭鼎力谋划并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时,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用人主张,创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由台湾远亲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北京前门车站迎接。同年,见溥仪。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辫子留还是不留,自清人入关,便是和掉脑袋一样重要的事情。那是政治忠诚的表现。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留辫子,大胆。蔡元培先生聘用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在革命的漩涡北大教书,更为大胆。其实,以反革命面貌出现的这些行动,某种意义上更说明了他们的坚定意志。这种坚定意志可能是整个20世纪中国随大流话语霸权现象中,国人最缺乏的一种独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国时期铁路客车乘车购票流程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1948年,沪宁豪华专列的头等车箱,座椅舒适,内部装潢雅致

1948年,沪宁豪华专列的二等车箱,也是相当舒适的

曾经,“有座”并非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如今,“有座”成为常态,无座票票价饱受争议,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无座火车票不是今时今日的产物,更不是中国的特有产物。那么,无座火车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国际上又是怎样的呢?

买票、检票、上车三次杀出血路

民国时期铁路客车车厢主要有三种: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这是法定车厢,一般每趟车都会加挂。比如张作霖被炸死时所乘那趟车,就加挂了头等车8节、二等车3节、三等车5节。

头等车一般是政府要员、外国人、大商人、社会名流坐的。座位为软座,铺着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并且一般带有卧铺车。

二等车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级职员、白领和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软座,设备较头等车略差。有单纯的座车,也有附带卧铺功能的座车。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长椅为下铺,靠背支起当上铺。

三等车的乘客更加广泛,全是硬座车,车座为木质硬座。

如果您能有幸穿越到民国,买张车票,您会发现,以上三种车厢,全都是“无座”的:车票票面上只有发到站、票价、车厢等级等信息,没有座位号。所有乘客都是上车找座位,没有对号入座的说法。

头等、二等车的车票很贵,且有身份限制,普通百姓不但坐不起,也坐不上。大多时候,这两种车厢比较空荡,上车不愁找不到位置。最痛苦的是三等车的乘客。

那时候,乘车顺序一般是这样的:买票、候车、检票、上车找座。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整个过程都是争先恐后,纷纷攘攘的场景。那时也没有预售票制度,火车票都是现买。大站开车前两小时开始售票,小站1小时。

买票要排大队。三种车厢的售票窗口是分开的,一般头等、二等售票窗口人不多,三等车售票窗口则是人山人海。大火车站周围,一年四季都活跃着替人买票赚钱的黄牛党。

检票上车的时候,还要懂“潜规则”。当您排着长队等待检票,快轮到您时,突然听到检票员大喊:“客满了,停止检票”。此时常出门的旅客并不慌张,只要上前递上车票时顺便递上一张钞票,检票员立即放行。无票乘客私下塞点钱给检票员,也能进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国一男子从大楼顶楼跳下 用生命控告军阀家属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1927年的一个晴朗上午,天津的中原公司楼上发生了一起惊人的事件。一名中年男子白宗魏突然从六楼纵身跳下,惊动了众人。白宗魏的自杀行为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当人们在他怀中发现了一封控告书时,官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白宗魏出身于清朝的旗人家庭,他的祖辈在京城为官,享有优越的家境。然而,清朝的覆灭以及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得白宗魏的家庭境况逐渐恶化。他的兄弟们挥霍无度,家产荡然无存。在无奈之下,白宗魏只能离开故土,来到天津谋生。

尽管白宗魏在绘画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但是战乱年代的天津并没有太多赏识艺术的人。他的画作销售困难,生计艰难。然而,命运对他微笑了一下,他遇到了天津著名舞女金铎。两人坠入爱河,最终结为夫妻。然而,白宗魏的财运并没有因此改变。家庭生活的艰辛使得夫妻间产生了裂痕。金铎开始抱怨,憧憬过去在舞厅的光鲜生活,将对白宗魏的不满倾诉个不停。白宗魏为了改善生活,拼命创作画作,希望能够卖出更多的作品。他的努力引起了一位军阀的注意。

这位军阀名叫褚玉凤,是直隶省的督办。他以残暴和好色而闻名,听说了金铎的美貌后产生了非分之想。为了接近金铎,他借着欣赏白宗魏的画作之名,频繁光顾白宗魏的画室,并通过杜笑山等人,与金铎结下不正当的关系。褚玉凤和金铎的关系逐渐加深,他们开始一起外出,享受奢侈的生活。白宗魏对此心知肚明,但出于对褚玉凤背后权势的恐惧,他选择了沉默。金铎也为了保护丈夫,不敢将真相告诉他。

白宗魏的绘画才华逐渐受到军阀们的肯定,他们买下了他的作品,使得白宗魏感到喜悦。然而,当他在一次与褚玉凤的交流中意识到真相时,已经无法挽回。

白宗魏不堪忍受被欺骗和背叛的痛苦,他找到了杜笑山,希望能够将财产和妻子夺回。然而,杜笑山却以高额的利息和条件威胁他,使他无法承受。同时,褚玉凤也公然宣布要将白宗魏逐出天津,甚至威胁到他的生命

白宗魏陷入了绝望的深渊,感到了人心的恶毒和社会的冷酷。在最后的绝望中,他决定以生命来控诉这群罪犯。他写下了一封状告信,详细记录了褚玉凤和杜笑山的罪行,并在跳楼前投入了人群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末能造重炮、军舰,怎么到了民国造不出来?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清朝的一些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哎,这个朝代简直就是让人不想再说又不得不说,所以真的挺难受的,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还是来说说吧,话说在清朝末期是简简单单能铸造重炮啊,军舰啊的,但是到了民国这些个玩意全部都没有了,就是造不出来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有很多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得不承认,晚清时期在军事工业的基础建设方面,是要好于民国时期的。这也就是为何晚晴可以造重炮、军舰,反而到了民国时期却无法做到的原因。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晚清的军事工业实力。

晚清时期是我国国力孱弱的时期,所以很多人就以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没有出彩之处。

不得不承认,清末时期,旧中国相对于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而言,确实是落后了很多。但是,这并不表明在一些方面,我们就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晚清的军事工业其实在世界范围来看,并不算落后,甚至某些方面能算的上先进。例如,晚清曾在1886年自主研发了知名的铁甲舰——平远号。当时平远号建造之初,在当时算的上比较先进的战舰。

在当时,因为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加上清末时期一些洋务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知名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等等。

这些军械厂在我国清末及民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生产相当数量的轻重兵器,除了铁甲舰等海军装备,数百公斤的火炮的生产也不在话下。另外为了给这些军事工业服务,还建立了一大批重工业比如钢铁厂、炼煤厂等等,极大的巩固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

按道理而言,在满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国,拥有着更大的优势才对,为何反而比不上前者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国的分裂

民国长期处于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各个军阀之间相互征伐,连年打仗,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发展工业。除非不得不需要的时候,才会考虑一下。当然,各个军阀也很重视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伸手向列强买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大量银两。但是,各个军阀各自为政,无法像晚清时那样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合力,所以在军事工业的建设方面,就要差上很多。

第二、技术壁垒的形成

要知道,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虽然晚清时可以制造出铁甲舰和重炮,但是这和当时军事武器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有一定的关系。

要知道,当初日本建造的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耀武扬威的吉野号,短短六七年,就已经属于落后的舰艇了。技术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而我们从满清到民国,政治上经历了一系列的阵痛,政府根本就无心他顾,军事技术方面出现断层。

到了民国时期,外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我们形成了技术壁垒,再想要追赶,已经有心无力了。

第三、国民政府不够重视

中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已经出现了断层,想要追赶本来就困难重重,而培养本土的科技专家,所需要耗费的财富数以百万级。国民政府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再加上,很多列强像中国割据的军阀倾销大量过时的武器装备,这让国民政府更加对军事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兴趣。

第四、工业体系的薄弱

要知道整个民国时期,华夏大地一片混乱,各种战争持续不断。在这种恶劣的环境当中,很难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其实就是当初民国时期的真实写照。而失去了相应工业体系的支持,发展军事工业就是一句梦话。

第五、西方列强的技术封锁

西方列强一直将中国当做逐利场,并不愿意中国做大做强,维持中国的分裂局面,对其最为有利。所以,西方列强严格控制着先进军事技术向东方传播,仅仅将民国当做其倾销产品的场地。

所以,综合以上各种原因,也就不用奇怪为何民国生产不出重炮巨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岩前民国建筑群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岩前民国建筑群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岩前民国建筑群位于常山县新昌乡,年代为民国。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昌乡:新昌乡位于常山县城东北,乡政府驻地在新昌,距县城20.5公里,东连芙蓉乡,南接芳村镇,西和东鲁毗邻,北与开化县交界。区域面积68.06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3772户,13983人。常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6.5----17.1度,年降雨量1730---1830毫米。全乡地处山地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国四大情书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朱湘的《海外送霓虹王》、徐志摩的《爱眉笔记》、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湘行书简》都被称为民国四大情书

《海外送霓虹王》讲述了朱湘1927年在美国留学的故事,1930年没拿到学位就回国了。在美国期间,他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封情书,每封信都有编号。在这些情书中,他写的是谋生的艰辛,被钱困住的尴尬,更像是水的温柔,日常生活的关怀和劝诫,夫妻之间的体贴。读起来很温暖。

《爱眉笔记》是陆小曼为纪念徐志摩诞辰40周年而出版的,共约200页,主要是徐志摩1925年8月9日至31日在北京和同年9月5日至17日在上海的日记。此外,还有陆小曼1925年3月11日至7月11日的日记,只占整本书的四分之一,但重量并不轻。

《两地书》是鲁迅与景宋(徐广平)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的通信集。共收到135封信(其中鲁迅信67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鲁迅生前有四个版本。

《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新婚回乡亲路上写给妻子张兆和的大量书信集。沈从文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这些信件和信中的插图。1991年,沈从文的次子沈虎雏编辑成书,1995年5月由岳麓书社初版。这100多张卓雅摄影照片和沈从文先生的手绘插图,混排。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叶问真的打过洋人吗?咏春拳为何在民国时期被看不起?

全文共 237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清末民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西方洋人祸害这华夏大地,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于是当年像霍元甲、黄飞鸿、陈真以及杨露等民国时期的武术家们都纷纷驱除鞑虏,扬我华夏神威为以己任。他们在武馆里传授国民健体强身之术,在舞台上打的美国拳手,俄国大力士,日本武术家们晕头转向……

但随着国际交流的进展,陈真娶了日本老婆、黄飞鸿开始跟十三姨学英语、作为日本武术宗师嘉纳治五郎徒弟的鲁迅先是从武,后学医,最后弃医从文。大家都在思考所谓强大,真的是靠拳脚展现么;所谓弱小,真的是因为打架不行么?不过时至今日,还有一部靠打洋人为卖点的电影,那就是叶问。既然如此,就不得不问问,叶问真的打过洋人么?

叶问,得益于《叶问》和《一代宗师》系列,特别是其徒弟李小龙巨大的国际声誉和国民知名度,使得作为南派拳师,咏春拳宗师的叶问名声大噪,国人皆知。不过作为一个武术大国,咏春在国内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并不显赫,它既没有获得过代表全国最高水平武术竞赛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甚至直到今年11月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由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咏春",而是相对于我国的其他武术流派来说,咏春拳实属小众。只是随着近年香港武术电影的热捧,让"咏春拳"开始火遍大江南北。既然如此问题那就来了,为什么咏春拳比不上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呢?是因为打不过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武术实际上从来不以强弱论大小,而是格局、传承以及历史为主。咏春的起源和文化,就注定了它只是非常小派和偏门的一支。根据目前世面上所流传的咏春拳起源来看,可追溯的最早创派师祖是清朝泉州南少林派弟子兼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五枚师太。

根据传闻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南少林因反清复明遭清政府烧毁,弟子们纷纷逃往各地避难,其中五枚师太避世隐居在大凉山中。后偶然一次见蛇鹤相争的场景,五枚师太依动物之形态结合女性特点创出一套以快速制服对手、正当防卫为主(降低对手伤害)的拳法,取名咏春。随后五枚师太把拳法传给了自己的弟子严咏春,严咏春又传给丈夫梁博俦。

梁博俦本是大凉山脚下人士,娶妻严咏春后夫妻俩到广东韶关南雄县开馆授拳,先是传给侄子梁兰桂,后又传给当时在佛山的红船艺人,也就是唱粤剧的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陆锦等人。其中黄华宝和梁二娣再传徒弟吴仲素、梁赞;梁赞传陈华顺、梁璧;而叶问就是陈华顺的封门弟子,其继传李小龙,梁挺。

李小龙虽然使用的截拳道,但李小龙用舞蹈和叶问换咏春的佳话却是人人皆知。不过对咏春传播贡献最大的还是梁挺,他终生致力咏春的研究、教授和传播,创立梁挺咏春,外国徒弟遍及全球,不仅得到了全球武术界的高度认可,同时亦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从这一份所公认的传承来看,咏春至少也算是出自少林,虽说比不上武当太极、少林拳法等头牌武术,也算是来自名门正派,怎么可以说传承起源不行呢?但问题是这只是咏春起源的其中一个说法,在众多起源中还有严咏春创立咏春拳;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根据"天地会"搏斗技创立咏春拳;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弟子至善禅师创立咏春拳以及永春白鹤拳弟子颜咏春创立咏春拳之说。

由于咏春拳在梁挺手中名声渐显,信徒们将其完美化、传奇化甚至神话化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人工加工和创造,最终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版本肯定和真实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例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和一尘庵人实际上就出自清末小说《乾隆游江南》,并不是真实历史人物;甚至就众所周知的清廷火烧南少林一事,也仅存在戏说和民间故事中,在真实历史中尚未被证实。也就是说咏春来源于少林寺或者严咏春,迄今为止不仅无法佐证,更有可能就虚构的。

而目前最为可靠的咏春拳来源,且可证实的,可追踪的,就是来源于红船上的黄华宝、梁二娣和李文茂等人。原来1854年夏天广东爆发了"天地会"武装起义,广西天地会领袖黄华宝、梁二娣、李文茂等人随即响应,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的延续力量反抗清朝统治。由于天地会多数都是粤剧演员,这导致了从公元1854年到1869年粤剧被满清政府禁断15年事件。

粤剧被禁了,会馆也被解散,那天地会成员总得找事儿干,加上作为粤剧武生出身的黄、梁本身师从洪拳梁兰桂,拥有武术在身,于是这段期间他们就在红船上结合当时两广(广西和广东)武术创出了咏春拳。有资料显示当时黄华宝在红船期间,其船上安装有木人桩供练舞所用,再加上船身狭义颠簸,这正适合咏春二字钳羊马和寸劲的诞生。

然而咏春拳真正的转折来源于晚清武术家梁赞。梁赞本是洪门中人,后受梁二娣教授咏春。梁赞得拳法之后,才正式将咏春一技看成单独的拳法,以毕生所学整理归纳,由此被推崇为咏春一代祖师。而叶问的师父陈华顺和梁壁,分别就是梁赞入室弟子和其长子。

虽然香港电影可以把咏春拳吹的天花乱坠,但从实际来说咏春拳就是清末年间天地会成员结合了洪拳、白鹤拳、壮拳等南方拳种的一种小拳,况且其创派祖师在当时来看不仅是起义分子,还是在古代没什么地位的戏子,这更加导致了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别说跟武当、少林这种大宗大派比,甚至比起其余名门正派也逊色不少。这也是咏春拳信徒要在将其附会到少林门下的原因了。

当然最搞笑的还是本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拳,由于广东人好面子附会到南少林,结果导致被福建拿去申遗了,真心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说了这么多,还没回答开头的叶问到底有没有打过洋人?答案很简单,当然是没有啊。

叶问于1949年抛弃妻子和三个孩子从澳门辗转来到香港,并改名叶溢,完全不向他人提及在大陆的生活和隐瞒大陆身份。接着由于生计问题逐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收徒授拳,后迁至九龙利达街开设武馆。到了1955年,叶问又娶了一上海女子,并向其隐瞒本有家世之事,迁到了李郑屋邨和她同居,并生下一子叶少华。

直到1972年叶问去世之时,没人任何报道和记载可以证明叶问曾打过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九龙岗民国建筑群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龙岗民国建筑群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淮南村,包括淮南矿业所办公楼、“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两个点,分别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和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该建筑群为20世纪二十年代末,国民政府为开采九龙岗矿而初建,主要用作办公场所和管理人员居住。1938年,日军侵占淮南时,占用此建筑群并略加改建,使该建筑群又成为日军掠夺淮南煤炭资源的历史见证。

2011年6月淮南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淮南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淮南矿业所办公楼始建于1930年,为国民政府淮南煤矿局办公楼。1938年日军侵占淮南煤矿,1939年该楼成为日商炭矿株式会社办公楼,1945年日本投降后,淮南煤矿收归国民政府所有,成为淮南煤矿局办公场所。该楼为二层砖混水泥结构的楼房,平顶,民国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不规则形状,西北向通长18.55米,东南向通长25.1米;通进深14.63米,占地面积319.34平方米,建筑面积638.68平方米,总面积1700平方米(含院内建筑)。

“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淮南村。始建于民国27(1936年)至民国28年(1937年),为宋子文控股的煤炭公司所建造的机关职员宿舍。1938年日军侵占九龙岗以后,日商的炭矿株式会社占用,做该会社职员宿舍。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为淮南煤矿局高级职员的住所。解放以后,九龙岗煤矿将它分给职工,作为工房。该建筑群现存单体建筑23幢,依次排列在公路的东向、南向和北向,根据居住人的不同等级,有着明显的面积、设施等方面的差别,其建筑面积由高向低逐渐变小,配套设施亦同之相应变化。住宅由高级至低级,渐次为天、地、玄、黄、宇、宙共六个档次,由不同级别职员居住。

未来活动开展及使用计划:《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保护规划》于2015年通过安徽省文物局评审,该规划以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将周边的同时期工业及建筑遗存(包括淮南铁路局办公楼、原铁路局职工住宅、9号井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利用;通过点、线、面的连接与呼应,计划最终形成民国风情小镇的氛围。根据规划,对淮南矿业所办公楼、“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按“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进行维修、复原,分2—3期完成。下一步,淮南市文物保护局将配合产权单位积极向省、市申请维修保护经费,分期进行维修保护并加以利用。一期维修“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中的4幢房屋,恢复其原貌,增添必要的生活设施,对环境进行整治,打造旅游休闲场所的样板工程,将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带动当地及周边的旅游业、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