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草来源【热门20篇】

浏览

6320

文章

739

篇1:竖中秋的习俗来源 竖中秋的注意事项

全文共 168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拜月光,懂月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庄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至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

竖中秋的习俗来源-竖中秋的注意事项

竖中秋的习俗来源

1、竖中秋即一起与中秋有关的节目。

《礼记》是记周代祭礼的书,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庄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至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

2、竖中秋老源于佛山。

吴庭璋最先讲起佛山的"中秋古":"佛山人过中秋有3晚,十四晚是迎月,十五晚是赏月,十六晚就是追月。"意犹未尽,他还告诉大家,原来佛山人有个独特习惯叫"竖中秋",就是拿2枝竖着的竹竿和1枝横着的竹竿搭成架子,上面挂上灯笼,再放到屋顶和天井等空旷处。

3、竖中秋是孩子们的欢乐佳节。

“竖”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竖旗杆于楼台上,挂点上灯笼,摆开茶果饼饵,一家人聚吃行乐,叫“竖中秋”。挂灯笼有“添侗之意,小孩结伴提着各式灯笼到处巡玩。

4、竖中秋还有其他的节目,包括吮田螺金额征对联等。

吮田螺:相传,古人张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人们每年中秋节以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说吮螺会使眼睛更明亮;征对联:老广州多知道,1933年谭杰南、陈伯绮将位于第十甫的关姓大宅改建经营饮食,店号“陶陶居”。后为宣传其制作中秋月饼之精,举办月饼征联,请名士黄慈博阅评等第。

竖中秋的注意事项

1、竖中秋,要尽兴。古代流传,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至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因而,每年到中秋的时候,就要多吃点东西,多玩玩,这样才能尽兴。

2、小孩子过中秋,玩灯笼,寓意添叮往昔广州人也不例外,且自有地方特色——“竖”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竖旗杆于楼台上,挂点上灯笼,摆开茶果饼饵,一家人聚吃行乐,叫“竖中秋”。挂灯笼有“添侗之意,小孩结伴提着各式灯笼到处巡玩。

3、吮田螺和征对联,让竖中秋变得更有趣。相传一故人张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人们每年中秋节以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螺会使眼睛更明亮;征对联,话说谭杰南、陈伯绮将位于第十甫的关姓大宅改建经营饮食,店号“陶陶居”。后为宣传其制作中秋月饼之精,举办月饼征联,请名士黄慈博阅评等第。按照传统的习俗过中秋,忆故人,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竖中秋习俗的详细介绍

1、竖中秋的节目之一:盼“月破”。盼月圆也好,盼“月破”也好,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目标是一致的。这种民俗的差异,正好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多数人都盼中秋月圆的时候,在我国有些地方却是盼望“月破”。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土族,就有“打月亮”的习俗: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人们便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直把那轮圆月打得“体无完肤”。在鲁西北的临清一带,过去也有“铰月亮”的习俗:中秋节这天,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圆月中有传说中的嫦娥或石榴、莲花、牡丹、蝴蝶等。

按当地风俗,这圆月必须在当天撕破,这样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这风俗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为穷神。封后又对她不放心,担心她坑害穷人,便令她“见破即回”。因此,人们撕破月亮,是为了让穷神望而却步,让生活富裕美好。

2、竖中秋,拜月光,懂月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庄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至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

3、珍惜竖中秋之时,为自家讨了好兆头。

八月十五中秋夜,竖旗杆于楼台上,挂点上灯笼,摆开茶果饼饵,一家人聚吃行乐,叫“竖中秋”。挂灯笼有“添侗之意,小孩结伴提着各式灯笼到处巡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冷板凳来源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冷板凳来源于梨园行。戏曲演出时,通常演员在台上演,伴奏者坐在下场门侧的长条凳上。人们以长条板凳来指代伴奏的人缺场,将冷场的清唱称为“冷板凳”。后来,人们将受冷落、不受重视的人称为“坐冷板凳”。

冷板凳的意思:比喻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职务,也比喻长期等候工作或长久地等待接见,更简单说,“坐冷板凳”就是冷落你,不理你。

冷板凳造句:

1、学习是要有坐稳“冷板凳”的毅力。只有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人才能在学习上闯出一片天。当我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凭着不屈的斗志,不懈地努力,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我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2、可是一旦他来了美国,情况就会变糟,他也不得不坐冷板凳。

3、我哥哥的脚受伤后,他只好在剩下的比赛中坐冷板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有哪些?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维生素是存在于食物中的天然化学物质,无法由身体自行制造。作为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物质之一,维生素的摄入将会减少一些疾病的产生,那么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有哪些?

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1.维生素A:来源于动物肝、蛋黄、甘薯、玉米、胡萝卜、绿叶蔬菜等。

2.维生素D:来源于牛奶、蛋黄、鱼肝油及晒太阳等。

3.维生素E:来源于各种绿叶蔬菜及植物油等。

4.维生素K:来源于菠菜、白菜、苜蓿、西红柿、动物肝等。

5.维生素B1:来源于米糠、麦麸、蔬莱、酵母等。

6.维生素B2:来源于小米、面粉、花生、鸡蛋、酵母等。

7.维生素B6:来源于米糠、各种谷类、胚芽、动物肝等。

8.维生素B12:来源于动物肝、酵母等。

9.维生素C:来源于各种蔬菜、水果、红枣等。

10.维生素PP:来源于谷类、花生、酵母、动物肝等.

11.叶酸:来源于各种绿叶植物、动物肝等。

4-6岁儿童维生素缺乏及食物来源

1、维生素A

维生素A主要参与膜的结构和功能,与学龄前儿童生长、骨骼发育、生殖、视觉和抗感染有关。4-6岁儿童是维生素A缺乏的高发年龄段,一旦不足或缺乏,会引起暗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夜盲,皮肤粗糙、牙齿和骨骼发育受阻,食欲下降、味觉和嗅觉减弱等。但需注意维生素A过量摄入时会在体内蓄积,出现中毒。建议4-6岁儿童每日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为360g视黄醇当量。

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鸡蛋和鱼肝油,深绿色或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

2、维生素D

晒太阳可以促进人体皮下合成维生素D,人体合成维生素D受到季节、日照、大气污染、皮肤暴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户外活动少或者在冬天等阳光不足时期,可以通过含天然维生素D的食物补充,如蛋黄、动物肝脏和鱼卵等,必要时也可以选择维生素D补充剂,但是注意不要过量补充。

3、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可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等。维生素B1缺乏时,容易疲惫、食欲减退或情绪改变,严重时可引起脚气病,影响神经系统。建议4-6岁儿童每日维生素B1的推荐摄入量为0.8mg。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主要来源有动物内脏、肉类、坚果或豆类和未精细加工的谷类等,因其为水溶性维生素,从尿中排泄较快,不易储存,需每日供给。

4、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生成过程,是体内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B2缺乏主要引起眼、口腔和皮肤的炎症反应,如口炎、皮炎、眼结膜充血或角膜炎、脂溢性皮炎和生长发育缓慢等。建议4-6岁儿童每日维生素B2的推荐摄入量为0.7mg。

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动物内脏、乳类、蛋类、鱼类、大豆和绿叶蔬菜等是维生素B2的主要来源。

5、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人体骨骼、牙齿、微血管和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合成的必需物质。维生素C缺乏可表现为疲乏、急躁、牙龈肿胀出血、伤口不易愈合、皮下瘀斑、紫癜、关节疼痛和出血等,严重者可引起以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坏血病。长期缺乏维生素C还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和贫血。建议4-6岁儿童每日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为50mg。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鲜枣类、柑橘类水果和有色蔬菜,如柿子椒、油菜、韭菜、白菜、菜花等。

以上这些就是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关于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如果您想多摄入一些含有维生素的食物,不妨参考小编给您的这些建议吧!假如你想知道更多有关儿童补维生素、宝宝补充维生素吃什么保健品的知识,本网站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供您查找,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由来,小寒节气的来源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小编整理了文章: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由来,小寒节气的来源,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寒节气的来源

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标志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唢呐的基础知识介绍有什么来源

全文共 2538 字

+ 加入清单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学习唢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唢呐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唢呐基础知识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但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例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等),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一般而言,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以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而言。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其特色为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这使得一方面唢呐的音准控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则使得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可藉由音高的控制,作出很圆满的滑音,这些都使得唢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乐器。而哨子的调整工夫,也因此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除了哨子状况的好坏会影响省力与否及音准之外,视不同的曲子及音色需求,也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作哨子的细微调整。

唢呐的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

唢呐的吹奏技法

唢呐不是个复杂的乐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就是这样朴实,甚至有些简陋的结构,却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等奇妙的声音。把唢呐的几个部分拆开吹奏,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老生的苍老低沉,花旦的俏皮灵动,武夫的粗鲁莽撞……这样一个小乐器,竟能独自演绎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因此,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也成了一门学问。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循环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

唢呐定调的丰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目前的唢呐多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普遍使用的高音唢呐,低音区略带沙沙声,发音厚实;中音区的音色则是刚健、明朗,最擅长各种技巧的演奏,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畅快淋漓;最高音则尖锐、刺耳,把握不好就会变成难听的噪音,因此很少使用。当下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表现力更为丰富。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小唢呐杆长往往在22~30厘米,音色柔和,最适合用来独奏或合奏,特别是当它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可以觅得它的踪影。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音响可谓别具一格。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声音低沉宏大,仿佛英雄出世,壮志满怀,气宇轩昂。在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北方地区,粗犷的大唢呐也是吹奏大型乐曲的最好选择。相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柏木杆稍短一点,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清脆明亮的声音好像能拨开云层见晴空,令人心神舒爽。用柏木杆吹奏小调以及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显得格外得心应手。海笛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玲珑小巧,发音却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器乐合奏是它最好的舞台。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吹"。两支唢呐构造相同,只是在长度和粗细上略有差别,"公"短""长,"公"细""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吹"的发音低而浑厚,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古代姓氏来源介绍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因为当时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最早的一批姓氏很多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妫、姞等,周朝天子就是姬姓。等从母系制度过渡到父系制度后,氏就慢慢出行了。氏是姓的分支,同一祖先繁殖的后人过多,就会分散在各个地区,他们会保留自己的姓也要为自己起一个称号当做标志,这就是氏。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姓氏的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很多人对《百家姓》都很熟悉。但今天,我们不聊百家姓,聊点关于姓氏文化少为人知的趣味知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朔源。而姓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重视。

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看了“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不仅了解到姓氏起源、发展的过程,还看到许多以往没注意,但很有趣的知识,带你一起看看呀。

01

“姓”和“氏”最初有别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02

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03

姓氏祖先是伏羲氏

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04

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

据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05

一入佛门本无姓

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06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

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就有人以油为姓,山西、山东、台湾等有分布。

酱姓:这个真少见,据说如今台湾还有姓酱的人。

醋姓:源出不详,陕西和四川有这姓。

茶姓:这个源出多头,其一,炎帝葬于茶陵,有这姓;其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其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是彝族。如今云南、浙江等地有。

07

赤橙黄绿青蓝紫、东西南北还是姓

大家都知,颜色里的白、朱、碧等为姓氏,但彩虹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姓氏。

譬如,赤姓:是帝啻的老师赤松子的后代。

橙姓:得姓始祖是揭阳橙女。橙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群体。

黄姓:出自赢姓,陆终得后代,陆终受封于黄这个地方,子孙后代就以国为氏。

东西南北也一样,有史可循,都是姓氏。

08

叫错了的姜太公

战国之前,姓与氏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法权符号。氏用来别贵贱,姓用来别婚姻。于一整个大家族而言,宗族实在,姓族则虚,所以男子都要“称氏”,以表明自身血统;女子“称姓”,以防同行族群通婚。

而当时,男子很忌讳称姓,所以我们可称武王发、太子发,但“姬发”“姬昌”等是不符合规范的。

“姜太公”更是误称,他本叫吕尚,“吕”是他的氏,是他原先所处的封国名,也可以称他“师尚父”或“太师望”,这表示的是他的职位。

09

百家姓可不止百个

先秦时,古姓不过数十个,后来姓氏合一,也不过500个左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姓氏也增减变化不断,但总体是上涨的。

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

宋代邓名士《古今姓氏辩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657个;

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

2010年,袁义达、邱家儒所著《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达23813个。

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很好奇,九字姓到底是啥,然后查了下,原来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蒙古族)

10

最长的姓氏

你以为九字姓就最长了吗?想多啦。还有10字姓、11字姓、12字姓、13字姓。

而目前已知中国最长的姓是: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彝族),绝无仅有,只有这一个。

11

姓氏万花筒

以天体气象为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以地形地貌为姓: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洋、渠、泉、池、湖、海。

以人体器官为姓: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以家禽动物为姓:马、牛、羊、狗、猪、鸭、鹅、虎、熊、龙、蛇、鹿、猫、虫、鱼、鸟、雀、鸽、象。

以植物花卉为姓:桃、李、杨、柳、松、柏、桐、梅、兰、竹、菊、荷、花、果、叶、根。

以亲属称谓为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儿。

以文教器具为姓: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印、扇、鼓、管、萧、笙、号。

以军队编制为姓:军、师、旅、团、排、班、帅、将、校、尉、兵、卒、家。

以时空方位为姓:春、秋、夏、冬、晨、午、晚、夜、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以数字符号为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

以各处地名为姓:东阳、长兴(浙江)、涂山、缙云(重庆)、长沙(湖南)、唐山、邯郸(河北),当涂(安徽)、陈留、华阳、会稽(古地名)。

以诸种色彩为姓: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乌。

以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12

中国人口前十大姓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目前人数最多的十大姓氏,按顺序排列如下: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记得,班固在《白虎通》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姓氏于中国人而言,恰如一湾源泉,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不曾停歇,流淌至今。

她刻进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生生世世都不变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室内空气污染是有害的化学性因子、物理性因子和(或)生物性因子进入室内空气中并已达 到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近期或远期,或者潜在有害影响的程度的状况。那么,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是什么?

(1)烟草烟雾烟草的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共有约13亿烟民。烟雾中含有许多致病物质,如烟碱、二氧化氮、氢氰酸、丙烯醛、砷、铅、汞等,环境烟草暴露和肺癌发生有很强的病因学关系,已经被40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2)室内装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里引起居室、办公室等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良装修,即在装修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有害物质如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等一些装饰材料。而传统的室内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N0x)等由于抽油烟机的广泛采用和燃料结构的变化,对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已大大降低。

我国是吸烟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也是室内禁止吸烟还没有全面普及的一个国家。因吸烟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在国内已十分严重。在我国,吸烟是引发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国内关于吸烟的健康危害的报道较发达国家为低。王登忠等人研究发现,当行为干预和改炉改灶措施实施一段时期后,室内燃煤空气污染这一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降低后,吸烟因素的作用将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并有可能上升为宣威肺癌的主要危险因子。

(3)室内燃烧研究表明我国某些农村欠发达地区由于生物燃料的燃烧存在较为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人群呼吸道症状的发生与此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取暖炉灶有无烟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有明显的影响。只要煤炉不安烟筒,即使烧的不是劣质煤,室内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肺癌的危险性也很大。烟筒的排污率可达86%以上。前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烟煤燃烧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宣威地区肺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毒理学实验表明烟煤燃烧产物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远高于无烟煤及木柴。

(4)烹调污染中国居民素有高温烹调的传统习惯,烹调方式以煎、炒、烹、炸为主,烹调烟雾的污染甚为严重,烹调油烟含有多种有毒化学成分,对机体具有肺脏毒性、免疫毒性、致癌致突变性。将豆油加热至270℃-280℃产生的油烟具有致癌性。烹调油烟的致突变性与烹调时油温的高低成正比[3, 13]。沈孝兵等人研究表明,烹调油烟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并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烹调油烟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14]。有关烹调油烟的健康危害研究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

(5) 人体的代谢由人体呼吸排入环境的气体污染物有100多种,由皮肤排泄的近200种。其中,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有体臭、氨、霉菌、病菌、病毒等。

(6)生物污染主要来自家庭饲养的花鸟鱼虫和猫狗宠物[15],包括细菌、真菌(包括真菌孢子)、花粉、病毒、生物体有机成分等。

(7)其他室外来源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两岸四地高校心理专家来宁 揭秘大学生网瘾来源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急剧增加。昨天由南京大学承办的为期3天的“首届两岸四地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在南京隆重开幕。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地区的几十位高校心理专家将探讨在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经验。

台湾辅导与谘商协会秘书长王智弘教授探讨主题是对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方面的研究与分析。他告诉记者,大学生沉迷网络时间久了会产生罪恶感,而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瘾问题的可能因素主要是遭遇生活问题的情绪压力、有很强的自卑感、缺乏情感寄托以及人际冲突等,所以治疗网瘾不仅要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治标又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来源有哪些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为建立防范和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长效机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国家设立子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那么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来源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风险基金分别达到规定的上限后,交易经手费的20%纳入基金;

(2)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证券公司,按其营业收入的0.5-5%缴纳基金;经营管理或运作水平较差、风险较高的证券公司,应当按较高比例缴纳基金。各证券公司的具体缴纳比例由基金公司根据证券公司风险状况确定后,报证监会批准,并按年进行调整。证券公司缴纳的基金在其营业成本中列支;

(3)发行股票、可转债等证券时,申购冻结资金的利息收入;

(4)依法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和从证券公司破产清算中受偿收入;

(5)国内外机构、组织及个人的捐赠;

(6)其他合法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空气污染有哪些来源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空气污染如何防治呢?合理规划与布局工业区,可以方便污染物的扩散和工厂之间互相利用废气,达到减少废气排放量的目的;加快乡村与城市集中供热的建设与步伐,以高效率的击中锅炉供热代替分散的低矮烟囱的取暖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烟尘的排放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温室气体产生的主要来源,要想缓解空气污染,就要促进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取代化石燃料,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空气污染有哪些来源吧?

1、工业: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4、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于元旦节的来源和知识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于元旦节的来源和知识

有关于元旦节的来源和知识

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元旦,是公历元月一日。然而提起元旦节的来历,那就有些源远流长了。

中国的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有关于元旦节的相关故事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宇航员的氧气从哪里来?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宇航员氧气来源

1、携带的纯氧氧气瓶

宇航员在飞往太空之前,会携带一些氧气瓶。氧气瓶中都是携带的纯氧,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太空的时候,也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所以宇航员在太空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会出现氧气不足的情况,毕竟氧气是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氧气是基本条件。

2、电解水的方法

利用电解水的方式可以产生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供宇航员呼吸,而氢气还可以作为燃料,所以说这个方法也是宇航员在太空供氧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电解反应肯定需要空间站提供能量,而且产生的氧气也是有限的。电解水产生氧气的效率并不是特别的高,而且在制造氧气的时候还会造成能量的消耗。

3、固体氧气发生器

其实这种装置就是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氧气,而不是直接携带氧气。当装置中的碱金属跟水接触发生了过氧反应以后,就会产生氧气,而且这个装置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反应的过程中,宇航员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可以被吸收掉的。所以说利用这种反应产生氧气也是在太空中供氧的一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父在不留须是什么?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俗语的产生渠道很多,有的是来源于一些书籍典故,是由文人墨客编撰之后传播到民间,有的来源于一些地方风俗,是人们在特定地区遵循的特殊观点准则,这就让俗语增加了一些地区适用性。古人讲究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所以很多俗语的说法就象风俗一样,不同的地区适用的说法也不同,“父在不留须”就是这样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是什么意思吧。

父在不留须的说法是人们根据古人的守孝传统来说的。

在古时候讲究的父母故去,做子女的要做到“守孝三年“,如果做不到就是违背了孝道。所以在古代即使是做了高官,如果遇到父母故去,也要立即归乡守孝,满三年后才可重回官场任职。在守孝期间要拒绝一切娱乐活动,要简居素食,蓄发留须来纪念哀思守孝。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人们认为父母在的时候留须是对父亲的不尊重,就有咒长辈去世的意思。

所以,简单说,就是父亲健在的时候,男子是不能留胡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如何减少建筑工程噪声污染的来源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城市建筑施工噪声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噪声污染,给居民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已成为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减少建筑工程噪声污染的来源那?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减少建筑工程噪声污染的来源:

(1)生产作业尽量向现场外部发展,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地作业量或作业内容。对于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的机械加工及制作,可以在工厂、车间内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如推广商品混凝土,使得混凝土的搅拌远离施工现场,减少该作业的噪声源。此外,如木材、钢筋及其它金属材料的加工等,也可以实现非现场作业。

(2)积极改进作业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与材料,降低作业噪声的产生量。如整体滑动模板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模板作业噪声发生量与强度。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声的施工机械。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等)可以设置作业棚,以减少强噪音的扩散。

(3)施工现场维护结构的全封闭技术,以及新型隔音围护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施工作业噪声向外界的传播强度。

(4)减少人为噪音,应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进行文明施工,建立健全现场噪声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意识。

(5)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为了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噪音情况,掌握噪声值,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采用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根据测量结果填写施工场地噪声记录表,凡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要及时对施工现场噪声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力争达到施工噪声不扰民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元宵节来源及意义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来源: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意义: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一、历史起源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寓意团圆)、看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走百病、逐鼠等,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什么是旗袍呢 旗袍的来源是什么呢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生活中应该都听说过旗袍吧,但是你了解旗袍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究竟什么是旗袍呢,以及旗袍的来源是什么呢,如果你也想知道,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什么是旗袍呢

旗袍”是满族有代表性的服饰。清代满族都编入“八旗”(以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命名的八类军事组织和户口编制),故有“旗人”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前,满族男女老少所穿的形式特殊的长袍即称做“旗袍%后来,旗袍只有妇女穿了。而今,贴身合体、更能显示出女性美的女式旗袍,不但满族妇女喜爱,而且赢得了各族妇女的青睐。于是,旗袍热席卷了中华大地。

旗袍的来源是什么呢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旗袍的优点有什么呢

1、雍容大方,高贵端庄。

2、设计合理,工艺讲究。

3、身形靓丽,突显气质。

4、别有风韵,传统古典。

穿旗袍要注意什么呢

一、穿旗袍要选择无痕内裤。旗袍好看不易穿,穿得好起到放大魅力的作用,穿不好可就是缺点暴露无遗啦。由于旗袍是修身剪裁,且面料偏薄,穿着时一定要选择无痕内裤。

二、穿旗袍时发型要讲究。

三、手臂太粗不要穿无袖款。

四、穿旗袍活动要谨慎,迈步不要过大,落座适当遮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意外伤害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意外伤害是指因意外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的事件,常用于保险业。按照保险业的常见定义,意外伤害是指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那么意外伤害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呢?善于研究相关职业保险小知识的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了解下哪些职业最易出现意外伤害。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为以下几点:

非本意的

即预料到的和非故意的事故,如飞机坠毁、行道树倒下等情况。有些意外事故是应该预料到的,但由于疏忽而引致的,如在停电时未切断电源修理线路,因不久恢复供电而触电身亡。另有一些事故虽是可以预见到的,但在客观上无法抗拒或在技术上不能采取措施避免的事故,如楼房失火,火封住门口和走道,迫不得已从窗口跳下,摔成重伤。或者虽在技术上可以采取措施避免,但由于法律和职责上的规定,或履行应尽义务,不去躲避,如银行职工为保护国家财产在与抢劫银行的歹徒搏斗中受伤。

以上这些均属于意外事故。凡是故意行为使自己遭受伤害,如自杀、自伤,均不属于意外事故。

外来原因造成的

指身体外部原因造成的事故,如食物中毒、失足落水。

注意:疾病所致伤害不属于意外事故,因为它是人体内部生理故障或新陈代谢的结果。

突然发生的

即意外伤害在极短时间内发生,来不及预防,如行人被汽车突然撞倒。铅中毒、矽肺等职业病虽然是外来致害物质对人体的侵害,但由于伤害是逐步造成的,而且是可以预见和预防的,不属于意外事故。

非疾病的

指非疾病引发的身体伤害。

关于意外伤害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我们每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手机怎么设置不安装未知来源的APP

全文共 14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朋友不知道手机如何设置安装未知来源的APP,下面教你。(仅限安卓)

操作方法

1

解锁手机进入主界面,在选项中点击“系统设置”进入。

2

进入系统设置界面之后,在选项中点击“指纹、面部和安全”

3

进入指纹、面部和安全设置界面,在安全中我们可以看到“未知来源”选项。

4

将未知来源右侧滑块关闭即可完成设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七夕节的来源及习俗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七夕节的来源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1夕节的习俗

1、“雅秋”的传说

另外,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郎。生气的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因此在莱阳当地有传说,七月七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鹊(胶东方言称“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桥去了。

2、“姐姐哭”的传说

再据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私语。这一日及前几天如逢阴雨连绵,称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会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织女思念牛郎,以泪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阵一阵的,称其为“姐姐哭”。

2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1. 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七个玩的很好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包饺子分别把铜钱、针、红枣包到饺子里头,乞巧活动之后,她们就一起围着桌子吃自己包的饺子,如果吃到红枣的会早婚,吃到针的做针线活手巧,吃到钱的一定有福气。

2. 巧果

浙江各地受欢迎的迎客食物,非常小巧的一颗颗果子,吃起来也是香气满嘴,是用油炸出来的,孩子大人们都很爱吃。

3. 云面

临溪出名的云面,是用露水制成,听起来就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仙气飘飘,有种圣姑的感觉。

4. 五子

七夕那天少女和妇人们会拜织女,祈求好运吧。祭拜供品有茶水啊、酒啊、新鲜水果等等,五子就是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那五件一样都少不了,烧香祷告后那些食物就成了神仙们的囊中之物了。

5. 巧酥

很酥脆,一些风景名胜地区都会有卖,走在店铺外边就会闻到巧酥的香气,此风俗在一些地区非常盛行,流传至今。

3夕节的来源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谈到七夕节,不得不提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手机禁止安装未知来源的软件怎么办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禁止手机安装未知来源的手机应用,可以保障手机数据的安全,防止手机重要的数据被恶意软件窃取。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怎么解除。

操作方法

1

现在大部分的手机都有自己自带的手机应用商城,用户可以该“商城”内下载自己想要手机软件,但是呢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在“商城”里下载,喜欢从网页或通过其他的路径下载。今天我们就以小米手机为例,教大家如何打开或关闭手机的“应用安全提醒”。

2

方法1:

进入手机中【设置】,在设置中我们找到【安全与隐患】。

3

进入后,在页面中找到【设备与管理】。

4

点击【允许】,就完成了。

5

方法2:

我们还是进入【设置】-【全部设置】-【安全与隐患】。

6

我们打开”允许来自此来源的应用“按钮。就设置完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