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葬在河南的古人有【优秀20篇】

浏览

5889

文章

999

河南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景点有洛阳老君山、焦作云台山、洛阳龙潭大峡谷、驻马店嵖岈山、新乡太行山等。下面是由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河南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希望对大家有有所帮助。

河南有哪些旅游的地方

红岩绝壁大峡谷位于山西陵川王莽岭和河南郭亮间,全长20多公里,南太行独有景观,宽度5到500米间,深度200米左右,弯弯曲曲由河南郭亮直通山西王莽岭,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河南最美景区之一;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南部伏牛山原始林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是理想的避暑度假和休闲胜地。

河南省好玩儿的地方有哪些

河南省好玩儿的地方有云台山、龙门石窟 、嵩山少林寺、清明上河园 、洛阳白云山 、龙亭公园 、芒砀山 、白马寺、汤阴岳飞庙 、鸡公山 等。

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那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

清明上河园 :园区按《清明上河图》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现了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等现场制作;荟集民间游艺、神课算命等京都风情。根据宋氏历史故事表演“文 包武杨”及宋代婚礼习俗等节目。景区共设驿站、民俗风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等八个功能区,还设有校场、虹桥、民俗、宋都等四个文化区。

洛阳白云山 :洛阳白云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休闲胜地。

河南省内旅游去哪玩好啊

1、龙亭公园: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占地面积13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710亩。全园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以及潘杨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

2、豫西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豫陕晋三省结合部的三门峡市,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处崤山、熊耳山深处,以“神奇瀑布群,激情勇士漂”闻名,被游客誉为“中原第一勇士漂”;

3、清明上河园:是一座大型宋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开封市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

河南4A以上景点有哪些

1、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2、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3、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拥有十一大景点,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河南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

1、焦作云台山(5A景区,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2、开封清明上河园(5A景区,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

3、栾川老君山(5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4、郑州方特(4A景区,河南省郑州市郑州新区)。

5、八里沟(4A景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

6、龙门石窟景区(5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

7、白马寺(4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

8、栾川重渡沟(4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9、宝泉(4A景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

10、嵩山少林(5A景区,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人谈读书清袁枚翻译 袁枚古人谈读书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那些人不知道“破”字与“有神”这三字说的就是教导他人读书作文的法门。所谓把书读烂了,指的是领略其精神要旨,而非囫囵吞枣而采纳其中的糟粕部分。蚕吃桑叶,吐出来的是蚕丝而非桑叶;蜜蜂采花蜜,酿造的是蜂蜜而非花朵。读书就像是吃饭,善于吃饭的人精神饱满,不善于吃饭的人会生出病症肿瘤。

原文

不知“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

道理

袁枚谈读书的内容告诉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领略书中要旨,所以读书破万卷不是仅仅读书的表面意思,而是应该读透书中的精华内容。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对书中精华与糟粕内容不加辨析,不如不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青楼女子经常接待客人 古人是怎么避孕的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青楼女子是怎样避孕的?

避孕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选择是绝育药可以让自己彻底的失去生育能力,但是一旦在服用之后就会有着一定的痛苦,让人痛苦不堪,没有办法忍受。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选择温水煮青蛙,就是服用水银,看上去非常的方便,但是如果稍微不小心就可能会导致人死亡。毕竟大家对于水银的有毒成分了解并不是很多,一般青楼的掌权者就会在姑娘们的日常用品里面全部都加上水银。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水银喝下去,就能够有效预防怀孕。古代的人一般思想都会比较封建,而且也会注重于家庭的兴旺,所以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全部都出现在青楼,然后整出一些私生子。

第3种方法比较简单,在接客人之前就可以服用一些汤药,能够有效避免怀孕,可以连续服用7天。这种方法也并不是终身的避孕,如果要想拥有着较好的避孕效果就应该坚持服用,这虽然说听上去很荒诞,但是古代的人还是非常相信的。其实无论是哪一个方法,在大家的眼中,青楼女子,其实只不过是自己泄愤的对象,没有人会在乎这些女子的身体会不会因此受损,会不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其实对于青楼的执掌者来说,只要没有耽误工作,只要没有影响到接待客人,那么所有的一切其实都不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许多的青楼女子很早就会失去性命,这很有可能就是服用水银比较多,最终也可能会危害到个人的生命。再者在当时的医学条件并不是很出色,在出现妇科问题之后,可能也没有办法及时发现,最终就可能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从各方面来看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人外出乘坐什么?古人外出都会坐什么车?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车”,现在人们都不陌生,每天出一趟门,就算不坐车,也总能碰到各式各样的车,在路上跑来跑去的汽车,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大人们推着的婴儿车,好歹也是“车”。然而在古代,人们并没有这些机械动力,如果要坐车,自然是需要有动力把车拉起来或者推起来,那么,古人都是怎样坐车的,他们坐的又是什么车呢?

古代的车,最常见的莫过于马车了。马车在古代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但是我们要知道,马在古代那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打仗可都需要用到马,因此,马车在最开始,最大的作用就是战车。但是,平常时候,马车也不是不能用,只不过都是皇室贵族的专属,寻常人没有资格。而且,对于拉车的马的数量也有很高的要求,所谓“天子六驾”,就是说只有皇帝的马车才能用六匹马来拉,大臣只能四匹,身份地位越低,数量越少。

我们都知道,秦一统之后,秦始皇颁行了很多规定,其中有一项就是“车同轨”。因为在之前,国家众多,不同的国家马车大小不同,那么道路的宽度自然也不同。秦始皇为了统一,命令各地的马车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统一改为六尺,如此一来,就不存在很宽的车走在很窄的路上,必须时刻小心马车的颠簸,减少了马车的磨损和畜力的消耗,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

但是,马一旦跑起来,车也毕竟会跟着一起颠簸,短距离还好,距离一长,人哪里能受得了。所以,不止有马车,商朝时期第七位君主子亥就发明了牛车。魏晋之后,牛车因为比马车更舒适,越来越受到贵族们的青睐。牛可不会像马一样,一跑起来就撒欢,相对来说更加稳重也平和,如果不是受到强烈的刺激,牛是很少会颠起来的,这样的车坐起来自然要比马车舒服很多。那些有资格乘坐牛车的贵族,还在牛车上面装饰上云母,因此牛车也叫做云母车,可以说是十分豪华的。

但是,牛车再舒服,拉车的也是畜力,对于力道的把控还是需要人的控制,而且还不一定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因此,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还是侍女们抬着的“辇”。有一张流传下来名画,上面就画着李世民乘坐侍女抬起来的辇会见重要的外族领袖,名为《步辇图》。明清时期,轿子逐渐流行起来,这个可以说是所有“车型”中人们见到的最多的一种了,经常出现在各种明清时期的影视剧中。这种“轿车”非常讲究,各个部件,各种配饰,工艺繁复,但是出来的效果却是相当精美。

而历史上这种轿车最豪华的还得是张居正的轿子,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名为“如意斋”。轿子里面不仅可以坐人,甚至还有卧室、会客室,就连卫生间都有。这哪里还是轿子,简直是移动的房子。这样的轿车,需要32个人才能抬起来,就连皇帝都没用到这么多人,可见这车到底有多豪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河南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河洛大鼓”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河洛大鼓河南汉族当地的一种曲种之一,河洛大鼓是拥有一定的文化市场以及相当的数量同种,上至宫廷殿堂,下至乡间田野,都是很喜欢聆听这种曲种来消遣时间以及欣赏这种文化艺术。那么,大家对于河南的河洛大鼓有多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艺术文化吧!

河洛大鼓的来源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

河洛大鼓演唱方式简单,不用舞台灯光,更不需化妆,一桌一椅而已,有自拉自唱的,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数人伴奏的。伴奏乐器以专用的说书坠胡为主,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演唱工具有小书鼓、钢板、醒木等,这些工具既能击节,烘托气氛,也可做道具。小小鼓槌,写文为笔,论武为枪,催马扬鞭,荡舟成浆,钢板钝而无锋,做刀剑而似有刃,做镜则如有影。说书桌一席之地,可驰骋千军万马,说书人一张利口;可描述万千风流,每当夜晚降临,书场客满,虽没有锦幕低垂,景色变幻,而说书人舌绽莲花,以一当十,虚中求实,钢板,鼓点伴随着悠扬的坠胡伴奏,演述今古,叙事状物,言情缕心,传真描神,别有韵致。

河洛大鼓曾经的繁荣

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更使河洛大鼓焕然一新。从形式到内容又注入了新鲜血液,由过去专供消遣解闷的艺术发展成为歌颂新生事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不可缺少的艺术工具。文革前后,因电影、戏剧等形式单一。电视尚未普及,河洛大鼓这种艺术形式却如鱼得水,发展得红红火火,其演员众多,名家辈出,红透了洛阳,风靡了豫西,跨越了黄河两岸。同时,由于地域和师传的关系,不同的河洛大鼓艺人各自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如朵朵鲜花,点缀着地方文艺的百花坛。

然而,同京东大鼓一样,河洛大鼓这个粗犷、纯朴,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的地方艺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昔日风韵已经不存。值得庆幸的是,河南有关部门已于2003年9月份启动了为期十年的河南文化遗产抢修工程。据悉,河洛大鼓也被列入抢救项目,这使我们看到了这种艺术的曙光。挖掘、整理和抢救这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重振河洛大鼓是每一个鼓书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每一个有识之士的义务,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人对石头有多爱?这部书告诉你

全文共 2500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石鉴赏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从而形成了一个逐渐扩大的石鉴赏文化圈。中国的赏石文化历史悠久。它始于先秦,成熟于唐宋。在现存的关于石头的专著中,尤其是关于赏石的专著中,宋代万度的《云林石谱》是最早的。宋代以后,蒙古人进入中原,科学文化发展缓慢,石刻专著减少。

在明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进入了鼎盛时期,各种艺术,如石欣赏,日益完善。石头鉴赏领域成熟的标志是创造了石头鉴赏史上最长、最受欢迎的杰作。

翩翩公子多才多艺

松江府华亭古城景德路有一座古宅(上海境内),现为上海古琴研究会松江分会所在地。四百年前,这是明朝礼部给林忠景阳的住宅。景阳之子林·林友长大后,把房子命名为“宿园”,种了许多名花异草。花园里有一个博物馆,叫做“玄池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收藏了来自江南的奇石。林在博物馆里演奏、品评或创作诗歌,充满了高雅。

松江苏源(网络图)

林是谁?你为什么喜欢欣赏石头?

林,字仁福,生于。他出身名门,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是松江府有名的大帅哥。他迷上了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他擅长画风景画,有些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他擅长弹钢琴,写了《青莲秦方雅》,现在很流行。中年后,林在父亲的阴影下,成为大明和四川桂圆县知县。在他任职期间,他注重休养,一直很受欢迎。

林作为一名奇石收藏家,一生致力于收集奇石。他真的“为石头疯狂,为石头喝醉”。在他的众多爱好中,他贡献了最多的时间和对历史的贡献。他还收集了稀有宝石。林对石的热爱与当时石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宋末,从帝王到臣民,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浙江省宁波县县长万度以《石头记》和《云林石谱》为代表,创作了科学版的《石头记》和《云林石谱》。明代的赏石文化沿袭了宋代的赏石文化。明代中后期,作为高雅文化之一的赏石文化进入全盛时期。全国人民都喜欢欣赏这些石头,尤其是在松江地区。一方面,像祖伊巴奇和方塔园这样的古代园林保存了大量的名石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批以“艺园闲适,山野清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屠隆的《拷盘遗骨》、的《尊生八鉴》、的《园冶》、陈继儒的《古泥录》等,其中以松江画家孙、最为著名。

林形象(网络图)

受著名园林和名作的影响,林自然爱上了藏石和赏石。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他想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石材收藏家的主意,那就是写一部比《云林石谱》更完整、更长的石材专著。

关于石头鉴赏的专著有它自己的特点。

封建文人都有这种人生理想,林也不例外。在素食园,在评论奇峰怪石的同时,他收集了各种各样关于岩石的书籍,并为编撰巨著做准备。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35岁的林·终于在他的宿园旧居完成了另一部科学版的《石头记》即《宿园石谱》。该书共分四卷,包括唐、宋、元、明时期的石刻文献及相关图片。它详细地记录了石头的起源、形状、大小、铭文、诗歌和玩石头的心情。据统计,这本书包含了102种罕见的石头和249幅石头图画。记录最大的种类是景观石,包括段泰石、山石、峰顶石、池塘石、雨石等。此外,书中还记录了传说中的守灵石和醉石。

《素园石谱(网络图)》中的醒石和醉石记录

《素园石谱》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以往典雅的石谱内容,以石画为重点进行创新。面对以往的经典,林一方面努力保持原有的风貌,另一方面也对画背后的文人雅士的源流、命名、造型、赞词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本书配有图片和插图,展示了前人在玩石头时的心情和喜好。通过这本书,后人可以直观地欣赏到宋代名石的神韵,包括苏轼的《雪浪石》和米芾的《燕山》。

这本书记录的“北海十二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1069年,登州刺史李、进士王及其好友吴在山东登州沿海的萨马那岛发现了12块彩石。他们称之为“北海十二石”后来,谢滨国王给了他的好朋友吴富贵12块石头。吴富贵把它们一路运回潮州仔细收藏。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古代拜访过吴父,看到了十二块石头。他很高兴写了一篇美丽的文章《北海十二石》,并附有插图。林·偶然看到了《北海十二石》,并将其全文和图片收入《素园石谱》。

北海著名的十二石(网络图)

利用中国传统绘画的优势来表现对石头的欣赏和对园林的兴趣是《苏通石谱》的另一个特点。书中的石头图片大多是用“斧劈”、“鬼面”等皲裂的方法绘制的,以充分展现石头的形状和纹理。后人对石头的研究更加生动和直观。

附言

欣赏石头就是快乐。赏石可以让人们从紧张、枯燥、烦恼和苦恼的情绪、繁重而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放松他们。与饮酒、打牌、斗鸡等娱乐活动相比,赏石无疑是一项更高雅的艺术活动。300多年前,林·像当时许多儒雅的学者一样,收集和研究石头。与大多数优雅的学者相反,他写了《素园诗谱》,这是石鉴赏界的杰作。

《苏元石谱影》一书(网络图)

据说林·精心创作的《石头记》是在明朝灭亡、清朝兴起的时候写成的。作为明朝的遗民,他不愿成为清朝的官员,觉得自己没有前途,于是矛盾地活到了1647年12月2日(清顺治四年),享年70岁。

林死后,素园多次更换主人。首先,滁州刺史、华亭人周茂元从林的后裔手中买下了宿怨。光绪年间,周的后代把钱交给了文人。几年后,松江被解放,宿园被用作政府幼儿园。1998年10月,松江县人民政府宣布宿园为文物保护单位。苏源石浦的诞生地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苏轼的命运比苏轼更幸运。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并产生了几个版本。后世的学者写了《石谱》,也参考了这本书。明末清初的王守谦在撰写《灵璧石考》时,采用了《素园石谱》中关于奇石底子的内容。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专家、教育家傅斯年一直致力于古籍整理工作。万历四十一年偶然得到一套《素园石谱》后,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后人终于看透了它的全貌。

今天,欣赏石头的艺术正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苏元石谱》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古代赏石文化的重要参考,而且可以为人们藏石赏石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插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素园石浦也将发挥其价值。

《素园诗谱》中的文献阴影(网络图)

[参考]

1、论文《与作者》,作者于颖。

2.论文《看传统石材供应的收藏》可以在网站“五石斋”上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河南四级报名时间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年分为两次,6月份考一次,12月份考一次,那么河南四级报名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即CET-4,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英语考试。考试的主要对象是根据教育大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或研究生。

河南四级报名时间:

上半年英语四级考试报名于3月开始、下半年四级报名于9月开始。

报考资格:

四级考试:考生须为已经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在校生或全日制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

报名手续:

1.请勿必填写准确身份证号,后签名确认。

2.提供蓝底一寸照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张。

《准考证》和《成绩单》领取时间:

1.《准考证》凭收费凭证或身份证在考试前一周到本部领取。

2.《成绩单》在下次考试前一个月的中下旬凭《准考证》或身份证领取(请到)如有问题请及时咨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延缓衰老的方法 揭秘古人防衰老10养生方

全文共 2313 字

+ 加入清单

延缓衰老是每位女性都想做到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做到延缓衰老呢?延缓衰老的方法都有哪些?女性朋友要怎样延缓衰老?今天与小编一起来看女性延缓衰老的方法都有什么?

延缓衰老的方法

1、动形养生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延缓衰老的方法男人永远保鲜

2、饮食养生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3、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4、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吻出红润气色延缓衰老10秘诀

5、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6、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7、修身养生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8、调气养生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五谷加大枣胜过灵芝草延缓衰老永葆青春

9、减毒养生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10、静神养生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怎样延缓衰老

1.开心快乐。研究发现,快乐使人年轻,压力有害健康。打坐和锻炼等活动都能有效解压。

2.多吃蔬菜。氧化作用会加速人体细胞衰老。蔬菜等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可减速衰老进程。>>>7个1女人延缓衰老的法宝

3.避免食糖。即使是少量,食糖可显着缩短寿命。

4.注意保湿。保湿产品可以保持皮肤柔软滋润,更显年轻。

5.不要抬眉。习惯性抬高眉毛容易导致抬头纹过早出现。

6.保证睡眠。大部分人每晚需要至少7小时睡眠。

7.经常吃鱼。鱼肉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特别有益于皮肤健康。

8.抹防晒霜。防止紫外线伤害皮肤。

9.远离香烟。吸烟最易让人未老先衰,同时避免二手烟。

10.打破常规。打破常规,改变习惯,有益大脑健康。旅行和学习外语之类的活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11.补充维D。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于缓解衰老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衰老拜拜啦睡前3运动延缓衰老

12.多吃水果。与蔬菜一样,水果也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而且有益补充水分。

13.不化浓妆。素颜有益保持皮肤滋润有弹性。

14.漂白牙齿。经常喝咖啡和红酒容易导致牙齿变色,适当漂白牙齿,可让人更显年轻。

15.戴太阳镜。不仅可保护眼睛,而且有助于减少眼角鱼尾纹。

16.常吃豆类。豆子和扁豆之类的食物富含微量元素,有益保持水分,皮肤更年轻。

17.经常饮茶。茶叶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癌成分,每天喝茶有助于提神醒脑,赶走压力。>>>老人如何科学延缓衰老

18.有氧运动。既减肥,又有益血管健康。

19.力量训练。可练就健美匀称的肌肉。

20.全谷食物。未经过加工的全谷食物是维生素、矿物质和可溶性纤维素的优质来源,是高强度锻炼后补充能量的绝佳食物。

结语:如何延缓衰老?相信大家通过文章也都有了个正确的了解,女性要延缓衰老必须要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远离香烟、酒,多补充些维生素,多吃豆类食物,最后要记得要经常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河南多地又发生巨响 究竟是何原因?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河南平顶山应急管理局经过排查,初步判定发生巨响原因是音爆。在2月13日晚上以及2月14日上午这一段期间,河南驻马店、许昌、周口等多地都发出了巨响,当地不少居民赶紧跑出了房间,误以为是地震,准备采取避险行动。

因为巨响的声音非常大,而巨响也导致了门窗出现抖动的现象,因此让居民以为是地震也是情有可原。不过随后居民发现这样的巨响,并不是由于地震发生的,因为没有任何地震的其他情况出现,可以排除了地震的可能,但是在这段期间多次在河南各地都发生了如此大巨响,很奇怪的现象频频发生,也让居民朋友们感到心惊胆战。

很快这件事情就反映到了当地所在的城市,河南省开封市市区当地有关部门也开启了紧急调查,目前根据平顶山应急管理局的排查,最终确定如此大的巨响,原因有可能是音爆导致的,并不是地震活动,也不是安全事故报告,因为当地没有发生任何爆炸事故以及自然灾害,只有飞机发出的音爆是目前最符合的情况。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如此大的巨响,导致门窗玻璃抖动,居民群众肯定内心十分担忧,因此相关部门有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查清原因告知群众,不要让群众惊慌猜测,这才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发生巨响,如果不去查明有的网友则会猜测,是飞机出事故了,还是有什么战斗或者是地震发生呢?音爆的响声也是非常大的,因为飞行器在加速飞行时产生的冲击波传到地面就会形成爆炸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冬字最初表示终结

“冬”是“终”字的原型,是结束、终结的意思。它的甲骨文就像垂下的一条绳子,两端还打了个结。后来等人们分清四季以后,用它来代表冬季的“冬”。在一边加了个绞丝旁,造出一个新字——“终”,来表示结束。

之后字形又演变成一个牢笼里面一个日字,把日光封闭起来,表示寒冷的意思。发展到小篆,字形改变就更大了,把里面的“日”去掉,并在下面加了一个“冰”字——不见太阳,又滴水成冰,指寒冷的冬季。《说文》解释:“冬,四时尽也。”冬是一年四季的终结。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总结出了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冬预示冬天将至

立冬节气并不是实际上的冬天,但古代民间习惯把它当作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是表示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以躲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古人根据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推测整个冬天的冷暖,比如流传至今的农谚:“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一冬温(暖冬)”。

天子亲自迎接冬天

立冬节气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行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贺。

从周代开始,在立冬日,天子会亲自率大臣们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行祭祀仪式。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家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以及抚恤孤寡老人。

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魏文帝时期,要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此时都要戴一种老百姓戴的大帽子,专门起名叫做温帽,表示冬天要来了,必须注意御寒。

立冬这天要拜望老师

从汉代开始,许多地方都流行在立冬举行“拜师”活动,也就是学生和家长提着礼品、点心去慰问老师。

有的老师家每逢立冬,就会像过大节一样,要设宴招待前来拜望的学生。

老师一般要在厅堂里挂上孔子像,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仪式结束以后,学生还要帮着老师干些家务活。

立冬“交子”吃饺子

立冬到,草木凋零、动物冬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一说,但民间一直流传“立冬补冬”的习俗,以抵御冬天的严寒,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作。

在我国南方,进入立冬这一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而在北方,人们比较钟情于吃饺子。

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儿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古人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交替,正是“交子之时”。“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饺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旧交接的时候吃。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自古立冬多诗情

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里,立冬属于最后的一拨。时光飞逝总免不了让人感伤,在我国的历代诗词歌赋中,也记载着许多立冬时节的景观和习俗。

元朝的陆文圭的《立冬》诗说:“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时,一般还不太冷,黄花红叶在风中摇摆,有十月小阳春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人是如何长寿养生的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长寿,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望,“百岁’又是长寿里程中的一座灯塔。中国历来多百岁寿星,见诸于古籍的不胜枚举,在民间也有不少关于百岁寿星的传说,当今健在的百岁老人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下面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长寿养生的?

古人长寿养生诀窍。老子长寿得益于他“清静无为,归真返璞,顺应自然”的养生诀。

庄子长寿的养生诀是:“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意定,静则养生。”

唐太宗李世民的养生诀:“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让免财伤。”

清乾隆皇帝活了88岁,得益于他42字养生诀:“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运,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清代农学家杨琛活到99岁,他有30字的养生真诀:“心神静,骨力劲;胸宽广,筋骸硬;脊梁直,肠胃净;耳目清,脚跟定;腰腿健,精魄正。”

百余岁的辛亥老人喻育之的三字养生诀是:“夙兴跑,夜寐早。晨半饱,午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宝,恒常要,忙到老,乃寿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人说寒门出贵子?真相却是自古以来寒门都难出贵子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寒门贵子说并没有什么错,通过自身的努力的确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条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路。所以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高考对于考生们来说机会都是一样的。不过现实的真相却是,寒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还存在匮乏的情况,寒门出贵子始终是一种奢望。实际上,自古以来科举上榜人数都以富庶家庭为主,而寒门偏少,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教育的资源和投资不对等。很多寒门子弟根本就拿不出同等的学费进行学习,所以科举是公平的,但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却是不对等的。

科举制度诞生于南北朝,后来在唐朝逐渐完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早期之所以会推出科举,目的是为了对抗朝中强大的士族力量。皇室宗亲和士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权衡,一直是让皇帝很头痛的一件事,士族控制了选官的途经,就能掌控整个朝廷用人的命脉,这在皇帝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关键是这些官位还都能世袭。

所以科举的推出一方面能有效打击门阀士族,还能让真正有学识的人为国家效力,大大加强了各部门的行政效力。科举的规则制定是公平的,每个人都要凭借真才实学才会被录用。不过科举一般是每三年才举办一次,而且每次录用的人很少,再就是容易在朝中形成党争。所以此后才会出现殿试,让皇帝亲自挑选人才,这也能避免各方的争斗。

但科举能中前三甲的人多数还以官宦子弟为主,寒门子弟能进入殿试的屈指可数。毕竟科举只是一场能力的选拔,而如何提升能力就要看个人条件了。古人的家庭教育差距更大,很多寒门根本承担不起念书的费用,所以只能被迫放弃。也有集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的情况,但和那些富庶家庭相比,不仅压力更大,万一没中此后三年又是一场煎熬。

科举制度的出现的确是给了大部分人一条晋升之路,但想要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还是太难。当状元不仅需要实力,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但当一个举人只要努努力还是有比较大的几率实现的。只是朝廷每年分配的官职有限,而举人的数量最为庞大,想要从举人身份获得一官半职也需要靠时间慢慢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上河南发生过地震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河南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历史上的河南也是一个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据历史地震专家考证,至2010年,河南境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49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8次,6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6.5级。河南省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是震源浅、烈度高、破坏大。因为发生地震的震级小,而震源深度浅,导致了地震烈度偏高,从而出现了破坏程度相对震级明显偏高的现象。

历史上河南6级以上的地震

1)公元46年10月23日(东汉建武二十二年九月戊辰),南阳发生6.5级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达八度。

2)344年12月(东晋建元二年十一月),在延津县西北与卫辉交界处发生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八度。

3)1502年10月17日(明弘治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范县濮城发生6.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八度。

4)1522年1月28日(明嘉靖元年五月初一)鄢陵洧川发生5.75级地震。

5)1524年2月4日(明嘉靖三年正月初一),在许昌张潘店东,发生6级破坏性地震。

6)1587年4月10日15时(明万历十五年三月初三)在汲县(卫辉)西北(北纬35.6度,东经114.0度)的老震区,发生6级破坏性地震

7)1820年8月3日(清嘉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在许昌东北(北纬34.1度,东经113.9度)发生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八度。

今天小编对历史上河南发生过地震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河南专升本考试科目是什么

全文共 178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专升本考试一门公共课英语,一门专业课,共300分。

河南专升本考试不能跨专业考试,专升本考试要根据本专业的对照表来确定自己的专业考试科目

专业课程一般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教育心理学、法律基础、管理学、生理病理学等,考试时间为下午。

公共课英语,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6月7日上午9:00。

河南高考科目相对较少,只有两门,但考试范围较广,复习难度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揭秘 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全文共 2697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揭秘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第二章:古人对心理与生理的认识

第三章: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现在相比,但那时人们的健康却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那他们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养生、保健的呢?他们都有什么养生方法呢?

揭秘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养生之道的目的是为了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

古代医学家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同时,古人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精神活动,教导人们要“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意思是思想上纯洁安定,情绪乐观愉怏,精神振奋饱满,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同时认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应随着四季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节,指出“春二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也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

因为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一个细胞,影响着机体的健康。比如,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染,甚至还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2.饮食方面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以及膳饮无时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食物的受纳运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因此,食物的摄取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和增进健康的源泉。

除保证每日营养,吃一些富有蛋白质的食物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为佳,多吃一些纤维素丰富的食物。纤维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使某些致癌物无滋生之地。忌暴饮暴食,避免单纯性肥胖和加重对消化器官及肾脏的负担。此外,还应适当限制食盐、烟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

古人曾再三教导人们饮食要有节制,勿暴饮暴食,指出以酒为浆和饮食无节是休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视食物营养价值及烹调技术。《素问》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外,还阐述了饮食百味调和不当可产生各种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素问》中有“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廿,则骨痛可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强调了饮食五味调和适宜,能使机体的骨骼、筋脉、气血、腠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长寿,即所消“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长素忌荤食,能延年益寿。

3.起居作息

古人非常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教导人们应很好地去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很好地适应一昼夜内阴刚消长的规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此外,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述说了起居无节、过度的劳累与安逸均足以危害健康。

古人对心理与生理的认识

医学心理是以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关系为基础。祖国医学的心理思想,对于人的神形关系、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视的。

《黄帝内经》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这两段话从两方面表明了心身关系:一方面,先有身形,后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动的结局;另一方面,心理对生理活动亦有一定的影响,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心理和生理中心思想为:形与神俱。这就是说,形与神俱,乃成为人;若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

《黄帝内经》中从医学观点出发,对于形神两个方面和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作了更具体的分析。对于形,它着重地分析了五脏、人腑、奇恒之腑和五官九窍。五脏是心、肝、脾、肺、肾,还包括心包络、膻中与命门;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五官九窍为耳、目.口、鼻、舌、前阴与后阴。

关于神,它觉得包括神、魂、魄、意、志和思、虑、智等内容,而神的组成因素的各自含义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若旧之魄,因此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闲思而远慕渭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依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形的某些组织与神的某些因素还具有一种相对应的特定关系。比如,五脏、五志、五精对五应:心一喜、神;肝一怒、魂;脾一思、意;肺一悲、魄;肾一恐、志。

然而,心理对生理也不是无所功效的。祖国医学中指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主要因素。《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意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这些说法明确地表明出了身心之间的辩征关系,而且已被后来大量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证明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所有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可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人类的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还有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与治疗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下面为您介绍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唐代诗人王翰:最爱喝葡萄酒

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喜欢喝葡萄酒,有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为证。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其果肉、根、叶均可做药用,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更是具有滋阴补脾、健胃强身、益气安神的作用,这对于长期驻守苦寒边塞的王翰来说,的确非常适用。

文坛领袖苏轼:喜食芡实粥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有《东坡养生集》传世。

苏轼最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结语:很多有名的古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都是一笑而过,而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这种豁达的态度才使他们的性格更开朗、身体更健康,所以大家不妨学学他们的这种心境哦~(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2,作者:陈如明、郑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河南博物院

全文共 9442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博物院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河南博物院1927年创建于开封,1961年随省会迁至郑州,1994年新馆开工建设,1998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体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现有藏品17万余件/套,大多数为珍贵文物,其中以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石刻造像等最具特色,是见证和展示华夏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殿堂。原开放有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专题陈列“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宝馆”等。现主展馆闭馆进行功能提升,于西配楼推出“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等临时展览。

河南博物院以“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为建院宗旨,以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精心打造公益文化服务品牌,是领略中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增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天翻地覆,人间正道是沧桑;蓦然回首,我们已经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而将足迹深深镌印在历史的深层——河南博物院自1927年创建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倾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如今,她伴随着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正逐步走向辉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引人自豪,催人奋进。它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将永远铭记史册。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

然而,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随着时局的动荡,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四神云气图壁画 该壁画摹绘了一幅光怪陆离、虚幻奇异的画卷,龙、虎、朱雀、怪兽及神山、灵芝、异花、云气等构成了汉代人们想象中的死后世界。此壁画尺寸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绘画艺术高超,为汉代壁画中所罕见;又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画。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此,河南博物馆名声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武则天金简 这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金简,更是迄今发现的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它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时期的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然而,正当博物馆有计划、有秩序地全面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

·杜岭方鼎它被发现之前,郑州商城只是商代早期的一座普通的城市遗址。1974年,它在郑州商城范围内被发现,其规整的造型、大气古朴的纹饰说明只有一代商王才有能力和身份拥有。它就是杜岭方鼎!它的发现,为确定郑州商城是一座商代早期都城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文革10年中,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日月交替,沧桑更迭。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省会郑州建设一座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1991年秋,根据-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妇好鸮尊妇好鸮尊的年代属于殷墟青铜器二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铜尊。其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尊生动的造型,配以蝉纹、双头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繁缛的纹饰,使整件器物显得更为威严狞厉,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艺术品。

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这就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玉柄铁剑 玉柄铁剑,学术名称是玉柄铜芯铁剑,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墓中,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和玉质剑柄嵌接组合而成,铜质柄芯将玉质剑柄和铁质剑身连接在一起。它是典型的短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其实准确地说,应当称为“中华第一铁剑”。

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莲鹤方壶 壶是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古人以此器祭神祀祖,飨宴宾客。作为青铜时代极具生命力的一种铜器类别,铜壶的器形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莲鹤方壶则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也是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省博物馆最早的藏品之一。

1930年至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正因为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1938年9月,随着国内形势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于1949年11月,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时,占地利,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为止,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享誉世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另外,从1954年开始,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近十年,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这些文物精品,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颗颗明珠,放射出斑斓璀灿的光华,它必将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无数海内外的观光客。

陈列展览是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河南博物院创建伊始,就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民族博物馆"时期的《民族模型展览》,是河南博物院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陈列展览。陈列以塑像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后,引起了当时开封各阶层和市民的轰动,"参观者为之途塞"。

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博物院中的皎皎者。

·贾湖骨笛这是一支来自远古的笛子,它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节的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是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博物馆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

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前人在评论汝窑釉色时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的“S”形曲线。釉面光亮,釉层下配以如隐如现的莲花图案,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每天观众如潮,川流不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

"文革"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说是河南博物院大发展的20年,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逐步确立了全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文革"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观众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观众达30余万人次。

尤为引人注目是,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1935--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通过展览,增强了我们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四、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

有着70年历史的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文物荟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解放后的40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人才辈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929年,殷墟文物进馆之后,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家关百益为委员,研究考订甲骨文字和各种器物刊印成书。1930年底,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职务,同时成立了研究部,科学研究工作步入正规。据粗略统计,1931-1938年间,河南博物馆出版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一百多册、卷。比较重要的如《伊阙石刻图表》(关百益)、《石华》(关百益)、《殷墟器物存真》(关百益)、《殷墟文字存真》(关百益)、《新郑古器图考》(关百益)、《南阳汉画像集》(关百益)、《河南金石志图》(关百益)、《老君洞石墨撷英》(关百益)、《繁塔石墨撷英》(关百益)、《南阳汉画像汇存》(孙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许敬参)、《馆藏石刻整理汇报》(孙文青)、《河南博物馆自然科学汇报》一、二、三册(傅桐生)等。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地方博物馆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重视实践,研究人员经常走出书斋,亲自参加文物、标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关百益在汲县山彪镇发掘战国墓;1936年春,孙文青参加殷墟第十三次发掘;1936年9月至11月,许敬参、郭豫才等在辉县琉璃阁进行发掘等。

1936年7月,王幼侨任馆长后,为了"阐扬文化,研究学术",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两年时间,共出版15期,其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真所谓"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不仅能够从中详细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史,而且还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报告和考古研究论文,直至今天,仍不失为重要的学术参考资料。

建国以后,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虽然经受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考古发掘报告、学术论文数以千计,出版专著目录和普及读物也有几十部之多,比较重要的如《中国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馆编)、《龙门造像题记》(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之七)、《中国奴隶社会》(许顺湛)、《汉代叠铸》(汤文兴)、《中原远古文化》(许顺湛)、《夏文化研究论集》(郑杰祥编)、《中岳汉三阙》(吕品)、《河南汉代画像砖》(汤文兴、吕品)、《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一、二(孙传贤主编)、《汉画--河南汉代画像研究》(周到、王晓)、《河南博物院落成论文集》等。

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馆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省级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讯》创刊,已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刊名。刊物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1980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于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20年来,《中原文物》始终担负着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术繁荣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视,已成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汉画、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领域的重要园地,并且连续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和中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发行近百期,发表学术论文、考古报告等2000多篇,并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魏晋南北朝佛教学会论文集》、《论仰韶文化》等特刊,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面貌。

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河南博物馆数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同时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累累硕果的背后,有着河南博物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学者,近-古学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于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等皆有很深的造诣和卓绝的创建。孙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开辟了汉画研究的新天地,为汉画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河南博物馆更是人才济济。诸如许顺湛、韩绍诗、杨焕成、孙传贤、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张维华、汤文兴、吕品等同志,著述甚丰,在国内乃至国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们有的已年届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在文博战线默默奉献,不知老之将至。更为可喜的是,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领和鼓舞下,涌现出一大批后起之秀,他们不仅有扎实的文博知识,而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这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来。

河南博物院辉煌的今天,是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河南博物院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全体职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将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以崭新的姿态、现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务、优美典雅的环境独领-,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8号

交通线路:公交车(B1、83、32路、39路、42路、61路、69路、96路)出租车(距郑州火车站约10公里,18分钟车程,车费大致25元)

参观门票:免费(凭有效证件领取)

开放时间:春秋冬:9:00——17:00(16:00停止发票):夏:9:00——17:30(16:30停止发票)闭馆日:星期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邮编:45000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谁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哪位古人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韩愈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誉了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的功绩,《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轼替潮州重修的韩愈庙所撰写的碑文。

文起八代之衰是什么意思

“文起八代之衰”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个朝代,其时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内容无病呻吟。到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从而很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韩愈的简介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古人离婚有什么理由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离婚,这并不是现代人的特权,古代同样也存在离婚。只不过,古代的离婚有不少种解决办法,有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之间,处理方式、代表的含义却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古代人在离婚问题上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离婚之后对男女双方会产生什么影响吗?古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过婚的人,他们之后如果想要再行迎娶出嫁,是否还能做得到呢?1.男子休妻

可能很多人见得最多的,就是男子休妻了。毕竟整个历史上,女子的地位普遍比较低,但是男子如果对妻子不满,也不是想休就能休掉的。《礼记》当中就有“七去”,也就是所谓的“七出”,只有女方占了这其中的一条男方才可以休妻,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

但是女方也不能完全没有一点保护,所以又有了“三不去”,即“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后富”,但是有恶疾和淫的这两种情况,是不受三不去的保护的。这些基本上共同构成了古代男子休妻的规定,但是不管怎么说,男子的地位还是要高于女子,这些框架之下,受到压力的,大多数还是女子,毕竟一个家里还是丈夫说了算。2.女子休夫

但是,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女子休夫的情况,最出名的也莫过于李清照了。她与第一任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但赵明诚死后,自己一人孤苦无依,又嫁了张汝舟,可没想到张汝舟是冲着自己手里的收藏和财物,等到发现李清照并没有多少钱财的时候,就露出了真面目,李清照受不了这样的家暴行为,外加张汝舟徇私舞弊,很干脆地把他告发,离婚。

虽然李清照知道,但凡是妻子告丈夫,不管结果是什么都得服刑三年,但还是要摆脱掉这个人,幸而她有朋友营救,九天之后就被放了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休夫或者类似于休夫的情况,但是却并没有对女子休夫有过像休妻那样的法律规定,可见古代女子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一切皆以男子为主,就连法律的制定,也是从男子的角度出发。3.和离

另外,如果男女双方都表示希望离婚,还有“和离”,这种办法相对来说要平等一些,只不过女子和离之后想要再嫁,会比男子再娶更难,还是会有人背后嚼舌根的。而除了带有男女双方主观的行动之外,还有一些情况,是需要外力介入的。这就涉及到夫妻中的一方犯了很严重的罪,比如殴打、杀害、奸淫对方家中的亲人,这种情况,官府会判定强制离婚。

总体来看,古代还是将女子的地位摆的很低,很多事情还是会掌握在男子的手上,如果碰到一个好说话明事理的丈夫,还算是幸运,若非如此,不知道又得遭受多少磨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打更为什么在深夜 古人要是不打更又会怎么样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古人深夜打更?古人要是不打更又会怎么样

古代如果不打更,首先无法知道时间,其次无法起到消防的效果,无法起到防盗的作用,因此古代打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代的人根本就没有电,晚上就只能够通过蜡烛起到照明的效果,大家在睡觉之后这些人的报时也能够起到提醒的作用,一定要将烛火熄灭,以防后期引起火灾。古代人居住的这些房子全部都是木质结构,稍微一个不小心就会着火,而且一旦在着火之后,周围的房子全部都会被点燃。对于人民的生命还有财产,全部都会造成一些较大的损害。

宋朝的时候,因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众多,这些密集的商铺还有密集的住房,一旦在起火之后就可能会蔓延一大片。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已经烧毁了将近1万多的民房,还有临安发生的火灾,也会将3万多的民房直接化为灰烬,如果是白天发生火灾还能够及时的抢救,可如果是晚上根本就不容易察觉。

在古代社会也没有现在如此完备的治安措施,有些人可能就会趁着大家熟睡的时候入室抢劫,而这些人在街上巡逻可以发现一些可疑人士。古代的人一般没有夜生活,在夜深人静时没有太多的人会在路上走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街上走来走去,自然就会比较可疑,每当打歌的人在听到这些可疑的声音时,全部都会喊一声是干什么的。如果是不法之徒听到有人说话,必然会觉得有一些心虚,马上就会逃跑。

因此这就能够有效减少犯罪活动,当大家在睡觉时听到这种声音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会觉得非常的放心,自然就可以安心的进入到梦乡中,可如果没有听到这种声音,自然就会担心是不是外面已经有坏人正在作恶,整个晚上都会难以进入到睡眠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南除夕年夜饭吃什么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南方过年吃火锅,北方过年吃饺子。那么,河南除夕年夜饭吃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除夕年夜饭食物五、鱼是第二主角

除了饺子外,鱼,因“鱼”和“余”谐音,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也成了河南人除夕饭桌上的第二主角。红烧鲤鱼是最常见的一种做法。

鱼收拾干净切花刀,抹上盐和料酒腌制10分钟;锅烧热倒油,放入鲤鱼炸至定型;葱打结,姜切片,蒜拍一下和花椒,八角,茴香,干辣椒一起放入锅中;煸炒出香味,加入白砂糖,生抽,老抽,盐,适量开水,大火烧开,小火炖20分钟;大火收汁至粘稠,盛入盘中撒上香菜即可。

河南除夕年夜饭食物一、河南烩面,存在于每个河南人的心底

和面,面稍微软一点(面里要放盐);每半个小时和一次,一共和个3、4次就行了;醒面至少3个小时以上,不然面没劲儿;带骨牛肉,或羊肉炖汤,汤里只放姜,连盐都不要放;肉炖差不多烂,以后将肉捞出;将骨头剔掉,肥肉剔掉继续放回锅里炖;炝锅;准备香菜、葱花、豆腐皮丝、海带丝备用;在开始做之前半个小时,将面全部写成两厘米宽的长条,两面抹油,再醒半个小时;将长条的面甩开,越拉越长,拉成细面条;下锅中煮熟,面块熟时,将海带、菠菜放入一起煮熟;准备大碗,放入切好的肉、香菜、豆腐皮丝、葱花、盐、味精、辣椒;将煮熟的面盛入,再浇上炖肉的汤即可。

河南的饮食以简单朴素为主,平时在外面吃到的河南经典菜色,胡辣汤,扣碗酥肉等,也会出现在除夕饭桌上,不仅不会显得敷衍,对于在异乡的河南人,除夕夜能吃到最正宗的家常菜,幸福指数瞬间飙升。过年不回家的人们,也可以做做家乡菜,感受家里的味道。已经馋了的小伙伴们,一起学起来。

河南除夕年夜饭食物四、正宗年夜饭不能少了饺子

除夕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在除夕吃饺子,有“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饭里,“饺子”绝对是重头戏,没有饺子的年夜饭是难以想象的。即使现在很多人年夜饭安排在餐厅、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团圆饭桌上,没有哪一道菜可以盖过饺子的风头!将饺子从外围一圈一圈地摆起,直到摆满为止,民间俗称为“圈福”。

还有一种特色吃法:饺子和面条会放在一起煮,取名“金线穿元宝”,金丝与元宝的搭配,不仅听起来让人满心欢喜,吃起来更是口感丰富,让人端在手中爱不释手,吃的是吉祥,吃的是财富,从内到外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汤锅注水至1/2处,加入少许盐,搅匀;大火煮开,将饺子顺着锅边滑入;煮至饺子浮起,加入挂面,煮至挂面熟透,色香味俱全的金丝穿元宝就做好啦。

河南除夕年夜饭食物三、扣碗酥肉

将猪肉洗净、切成筷子条,一寸长;鸡蛋、粉芡、面粉、油一起制成小酥糊,把肉拌匀;锅里倒入油,油热6成,将拌好的肉条入锅炸至颜色稍稍变黄捞出、重油一次;把炸好的肉放入碗内,加入八角、花椒、葱、姜、味精、高汤、盐、料酒、酱油。上锅大火蒸90分钟,如果等不及,可用高压锅,十几分钟就好了。

河南除夕年夜饭食物二、胡辣汤

在锅中放入适量水加入高汤放入胡辣汤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让其烧开;待锅中水烧开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将适量面筋水倒入锅中,烧至汤汁变稠时,放入粉条、葱、精盐、味精、酱油,文火熬制5分钟即成;起锅盛汤,依据个人口味放入适量香油、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一年当中半年都是假期?古人究竟是怎么放假的?

全文共 175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都在抱怨假期太少,好像每次长假过后都还没过好,就只能感叹时光的流逝了。其实关于假期这个问题,可能我们真的会羡慕古代人,因为在某些朝代一年当中可能半年都是假期,而且还有很多皇帝给出的特赦或者福利。不过古代也没有双休制,而且做农活的可能也是全年无休,平时还是非常辛苦的,就算有半年的假期可能他们也没办法休息,这就有点尴尬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人究竟如何放假的吧。

亲爱的朋友们,上次放假是中秋和十月一,两个假日连在一起,大家假期过得开不开心?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2018年剩下的节假日就只有年假了。而对于年假,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各个公司规定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是10天左右。

前几天,有一位专家登上了微博的热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靠谱专家”。

刘思敏专家建议恢复“五一”7天假,再增设一个小长假。

Emmmm,感觉这个专家确实挺靠谱的,哈哈哈……

想到这,总想起古人有法定节假日嘛?他们是怎么放假,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大型科普节目之《古人放假哪家强》。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定节假日,只不过跟现在略有差别,让我们按照朝代顺利来慢慢捋一捋。

西汉时期,朝廷对假期就已经有了明文规定了,《汉律》中曾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常听古装电视剧中会听到“修沐”这个词,那修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修沐,应该写作“休沐”,在《汉书》中就有关于修沐的记载,“ 光 时休沐出, 桀 辄入,代 光决事。”《初学记》卷二十更是对修沐做出了一个详细解释——“休假亦曰休沐。”修沐(休沐)即是休息,是给官员放的洗澡洗头的假期。

嗯,是的,古人为了洗头特意放假。众所周知,古人都是蓄长发的,那个时候又不像我们现在,有太阳能、热水器啥的洗澡这么方便,所以洗一次头真的真的真的很麻烦。而且,没有吹风机的古代,洗完头只能靠风干,然后就是做个造型,盘个发,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根据《汉律》,官员可以上四天班后,第五天可以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放个假都放得这么含蓄。

这个制度发展到东汉后,又做了修改。据《史记·百万君传》载

“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换句人话的意思是,前四天按兵不动,第五天的时候,官员除了洗澡更衣解决个人卫生问题外,你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至于到了大唐盛世,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的朝代中放假最多的朝代了。

在唐朝,放假日被称为“旬假”,旬假是10天放一天假,一般一个月可以休息3天。

唐玄宗李隆基曾针对放假特地颁布了《假宁令》,里面明确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天”。

“元正”指的上司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新年。而“冬至”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每到这两天的时候,还会额外放假7天,这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黄金周了,想想古人也是蛮洋气的哦~

除此之外,中秋、腊八、端午之类的小节日呢,都是放3天假;还有其他更小的节日呢,就会放1天假。

遇到季节更替的日子也放假,比如立春、立秋之类的二十四节气,放1天。

二月八、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十月一,也放假1天。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任性吧!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嘛?

佛祖释迦摩尼生日,放假,1天!

老子生日,放假,1天!

千秋日,也就是李隆基的生日,放假,3天!

剧统计,唐朝一年的假期多达150天,要不说是创造了“开元盛世”的皇帝呢,就是如此体贴臣子,各位要不要pick一下?

到了宋朝,基本沿用唐朝的放假制度,但是佛祖和老子诞辰的假日都取消,其余假期时间有所减短,只剩下六十多天,但宋朝比唐朝多了省亲假,你问省亲假多久,一个月啊,朋友们,请转发此文至朋友圈,假装不经意地让老板看到啊,然后可以回来感谢我了。

到了元明两朝,休假制作做了重新的修改。删掉了很多假期,元朝时,假期就只剩下52天,到了明朝的时候更加悲惨,删来删去,最后只剩下冬至、元旦、元宵这三大节有假期了,总计18天。

对比前面唐朝150天的假期,连人家的零头都赶不上,皇帝心中都没点数的嘛!

接着往下看,就到了我们大清。在假期方面,清朝的领导人显然比明朝的有点人性,直接大手一挥打通了这三大节日,放了一个月的长假,在这期间,大家该干嘛就干嘛了,或许出去旅个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古代史就盘点到这就结束了。对于那些一心想要穿越回明清两朝的人儿,劝解你睁大眼睛看仔细了,就假期这一面来讲,我觉得你有必要好好考虑一下唐宋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