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葬在河南的古人有(优秀19篇)

浏览

5924

文章

999

河南农信身份证过期怎么更新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河南农信身份证过期怎么更新?下面小编带您了解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点击登录进入河南农信APP,登录主界面,输入手机号,密码,点击登录。

2

选择立即补录页面弹出系统提示,点击立即补录。

3

完善信息并提交进入银行预留信息补录页面,输入证件有效期,职业,家庭地址,点击提交。

4

输入验证码弹出确认页面,点击验证,输入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点击确定。

5

拍摄免冠照片进入免冠照片页面,点击拍摄免冠照片。

6

更新身份证成功人脸识别认证通过之后,页面弹出个人信息更新成功,点确定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人养生讲究玩好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养生讲究玩好,把玩作为“喜养”。喜是“七情”中最积极、最良好的情绪,是精神上的营养滋补剂,对健康非常有益。

“喜”要靠“养”,“养”的方法就是“玩”。一个人如果把对生活的认识,提升到欣赏和享受的层次,提升到玩的高度,那么他的心情永远是愉快的。有了愉快的心情,生活自然充满欢乐,益于身心健康。

玩的方法很多,正像于光远先生所说:“玩就在你的脚下,在你的生活中。”可以把玩和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兴趣,则可以培养兴趣。

譬如和老年朋友一起画画、练字、写诗、作文;或是邀几位老友游览美景,垂钓水边,品茶弈棋;或是种花养草,看鸟落鸟飞;或是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等等。

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从中寻找到精神寄托,获得无穷乐趣。至于麻将、扑克之类的竞技类游戏,并非绝对不能玩,只是不可成瘾,偶尔玩玩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人是怎么过节、休假的?

全文共 4667 字

+ 加入清单

“三日一浴、五日一浴”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种健康美德,现已演变为公共假日的“休息”一词。“假期”在各种文献中有许多相同意思但不同称谓的表达。

在宋人的语境中,休假包括休假、回乡、休闲、经商、休假十天、休假十天等。还有不同假期的名称,如朝鲜假期、正式假期、假申报、假宁、蜡假、朝鲜假期、更多假期、休宁、休归、拜谒、拜谒归等。这些都镌刻在各种简化的书籍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是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美丽篇章。

休假制度的建立与演变:从北宋休假制度到南宋休假制度

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它有着连续不断的历史和创新。“五天假”自汉代起就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到了唐代则改为10天假,称为“十天假”。宋代是历代节日制度的伟大成就的集合。由于它的创新和创新,使使节休假制度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正如所说:“宋制度很难控制。”司马光的诗《风雨中的王戏,不知休息了多少十天》,表达了对因政务而放假的期待。宋代的休假制度建立于北宋初期。这一时期,随着政治统治的逐步巩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包括节假制度在内的各种政治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宋钊·郭利从一开始就恢复了休假制度的建立。根据李焘的《继续教育与管理龙纲要》(以下简称《龙纲要》),太祖六年(968年)九月,新茂颁布法令“保存节日和祠堂,并以命令的形式惩罚它们”。开宝九年(976年)4月23日,他“给所有官员发了一封信,请他们在这十天假期中休假。”很明显,“十天假期就是洗澡”和“十天假期就是准许”的制度。

唐太宗太平盛世三年(978年)七月,将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初七的圣旨说:“农历七月是庆祝农历七月的最佳时间。从现在开始,把阴历七月定为阴历七月是合适的,而且仍然是全世界的习俗。”当真正的宗教伴随着“天书”和封泰山而来时,它创造了节日,如天清节、田单节、先天节、神圣血统节和天启节。惠宗也以真宗为榜样,增加了天鹰节、贞元节、赖宁节、圆明节、天府节和开斋节。因此,在宋代的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朱庆节在古代是不真实的。它只会在真正的教派之后出现。”这种宗教节日也包括在法定假日中。

《宋会·尧·高技》还载有:“国初的休假制度是依序进行的:每年的节日、寒食节、冬至,各有七天假期和五天假期。神圣的节日,第一元和第二元各有三天假期和一天假期。春秋二社、上思、正午、重阳、立春、壬子、中和节、春分、长夏、三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都放假一天,不停止工作。夏至和腊月十二各有三天,看不到尽头。所有的大型祭祀仪式都停止一天,仪式不会停止。之后,无论是因为旧体制还是因为更多节日的建设,人们将在10号放假,并被责令停止工作。”官员休假,或被免除去朝鲜休息,或政府部门停止工作休息。休息不一定意味着休息。然而,由于真宗敬德在公元3年(1006年)9月规定“上思、二蛇、龙舟节和重阳节的第10天将有一天假期”,非特殊情况下“将要求所有的服务都被取消”,逐渐形成一个起飞和起飞服务的体系。

休假制度化反映了宋代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反映了新的执政理念。但是对于朝廷来说,过多的节假日也会影响政府的行政处理和效率。各地既要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又要最大限度地实行人性化管理,曾有官员如包拯,王安石,王,等提出对假日制度进行改革,假日制度在宋代始终处于盈亏变化之中。

休假给所有社会群体带来好处:官员、工匠、士兵和学生

欧阳修的《人生第一天给国王几杯小酒》说:“人生没有必要要酒。当没有公务时,你必须偷你的业余时间。顾云应该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早点回来,现在他已经下令休假了。”描述度假者的快乐。宋代有几个节日?宋鹏袁颖的《文昌杂记》载有“陵墓部70年休六日”。事实上,到宗申元丰五年(1082年)祭祀大臣决定正式休假制度时,各种节日已有120多天。宋代休假的对象包括各级政府官员、政府工匠、士兵、官学师生甚至囚犯等。,成为所有社会群体的法定福利。

宋代休假的形式主要包括公假和私假。公休假包括例行休假、假期、批准休假、预约休假等。常规假期是一个固定的假期,比如十天假期。官员们每十天休息一天,一年最多30天。节日是根据农事季节而定的节日,包括节气,如立春、春分、长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以及民间节日,如元日、寒食节、正午、重阳节、劳动节、中和节和七夕。休假和正式休假都是政府以休假形式给予相关人员的非物质奖励,具有无固定时间和固定时间的特点。例如,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当甄宗东封泰山时,官员们被给予三天假期。

事假是指因私事请假,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如婚丧嫁娶、疾病、育儿、处理私人紧急事务等,不利用十天假期,休假待遇按规定执行。例如,在《宋史》中,赵匡胤在圣旨中写道:“你应该经常参加公务和内殿的日常生活。如果你遇到现任总督、医生或将军的任何个人禁忌,请休假一天。”因为官员被禁止私下休假,这是在“命令形式”中规定的,所以它被称为“形式休假”。

《清代袁迢法石磊》中的“假宁阁”包括:官员结婚九天,婚期五天,大典三天,小典两天,小典一天。探亲之类的都“被允许休假”病假或投诉也被称为寻求医疗。太祖剑龙在位第一年(960年)九月,有一封信发给“经常参加会诊的文武官员,应在三天内报告病情,并告知其姓名,送至太医处会诊”同时,规定病假不得超过100天,否则将停发工资。如果超过200天,你将被解雇。

官方工匠也有假期。当赵颖宫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六月建成时,宫殿的修缮使丁伟宋朝想要加快宫殿的速度。请不要给他任何三伏的电压。真正的皇帝认为,当季节合适的时候,他写道,“宫殿修复的作者应该是在三伏特那天将土壤保持在三伏特的宫廷服务人员,他知道这一点。”大中襄辅六年(1013年),诏“见天庆等四季,见简颜敬之仆,皆准假”。南宋的“清袁迢法石磊”中有这样一句话:每逢元月、寒暑、冬至、腊月,每家的丁府都放假一天。对于那些被分配到劳改场所的犯人或“流动在押犯”,他们将每隔十天休假一天,并在元月、寒暑和冬至休假三天。

正式学生有“禁食假”和“休假”制度。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返回学校,你可以休“夜班”。那些长时间不上学的人被允许休不超过一年的“长假”。周觅的《归信杂释》还记得:“国子监,一天在你的业余时间,武术,三天。清明节,营业三天,武术一天”州和郡的学校也“在18岁时给予假期,每个假期都有时间限制”。

士兵也有相应的假期。真宗天溪四年(1020年),秋七月,心有说:“圣旨以京冀东西为界,要通过受水灾打击的国家军队,不可得科徭役。他的守卫堤防的军队仍然命令长官保存他的退休金和退休。”南宋的“甲台事件”也包含了“军事防御”,上面写着:“寒食,军师三日”,“中原节,军师一日”。他们都在假期停止训练。

此外,还有其他定期或不定期的假期。正如王琦《宜颜·艺谋录》所载,唐太宗淳化二年(991)正月,朝廷官员接到诏书后,给予一个月的假期,使“长期在外工作”的官员得以回乡“扫墓、集亲、办生产”。为了表示对选拔科举人才的重视,仁宗李青在第六年(1046年)3月24日颁布了一项法令:“为了让科举考试得以完成,根据宴会后一天的规定,将允许一天的休息和休假。前后大厅将不被占用。它将永远是固定的模式。”在南宋,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在点名后有三天的假期。至于皇帝的"亲礼与车驾之旅,给官员休假,没有定制",但它也成为休假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部门还建立了轮流休假制度。例如,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神宗指示,“大理寺、二程的族长和主府的家属不在府中。在休假的情况下,建议每轮阻止一名成员离开圣殿。其余的人将退休。普通的系统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恐惧和疲劳。这是一个法令。”

宋代的假日制度开创了为政治事务设立假日的先河。节日制度日趋完善,成为我国古代节日制度文化的繁荣时期。它还确立了现代公共假日体系的基本规模,并成为当今假日体系的文化原型。

休假制度的社会影响:假日经济与节日序文学

休假制度不仅是帝国政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敬德三年(1006年)九月耿旭,“诏农场屡登,机车闲时,自今大臣不妨事,且听巡宴,御史不必纠察。第三,第二个俱乐部,端午节,重阳和十天假期。韩琦,夏季高温,暴雨和大雪讨论释放朝鲜。为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丙子“上书两省总督、中书省总督、诸司三品总督,称其官榜相同。他还答应在郊区举行告别晚宴,还给他放了一天假。其他官员的亲友将在工作日外出并被送走。”休假制度和“让人们玩得开心”为人们在节日期间交友、聚会、宴饮、娱乐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促进了文人诗词与酒会的和谐成为一种时尚,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是一个壮观的景象。

宋代的各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如立春斗牛、上思游制、清明节、端午节竞赛、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登山、冬至散步、小年大扫除、除夕庆祝、新年祝福等。,呈现出时序节日娱乐化和宗教节日商业化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消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繁荣的节日市场和节日经济。正如孟生元在《东京梦与鲁花序》中所写的,首都开封有一个节日天气说:“四季不同,各有千秋。当夜晚有光,夜晚有月亮,当雪花盛开;求乔去爬山,教圆场...路上到处都是花。春游如何被限制?笛声和鼓声又响又空,还举行了几次夜宴。”华丽,繁荣和繁荣,节日场景引领城市消费时尚。

休假制度为那些平日忙于公务的人提供休闲时间,让他们尽情享受,放松身心,拜访亲戚朋友,追求名利。俗话说,“我要等圣旨颁布三天。我要在湖上和山上找一只能干的船和战车。”《东京梦与鲁花》记录了首都的清明节假期和春游:“这四个领域就像一个城市。他们经常在树下或花园之间列出杯子和盘子来说服对方付钱。《京师舞者之歌,游园亭满,黄昏归来》吴的《孟良录》记载了南宋临安清明节的盛况:“车水马龙,城门紧闭。”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走廊和文化景观。

18岁时节日文化氛围的影响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形成了以诗、词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氛围丰富、意境深刻的诗歌文学。《全宋词》收录了500多篇端午节的帖子,《全宋词》收录了1000多首关于节日的诗歌。以“祈祷、祝福、赏心悦目、音乐休闲、美好时光”为主题的序诗,是展示宋代节日民俗的壮丽画卷。例如,在农历的24个节气中,立春是第一个节气。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寄予厚望。赵常青的《探春令·早春》是下一部电影:“这幅画太美了,每个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祝吉吉里和百事在春节后一切顺利。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希望和祝愿。元宵节是当时最隆重、最优雅的节日,被称为“新年最好的季节”当月亮升起,柳树发芽,当人们接近黄昏时,“也成为宋代妇女最自由的月夜。所有的歌诗包括100多位作者的200多首七夕诗。到中秋节之类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庆祝。苏轼的《阿q正传》更是千古绝唱,古今皆有其独特之处。

宋代的序文或者通过节日活动表达了一只大天鹅的抱负,或者通过节日朋友互相鼓励。它充满了文化魅力、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它显示了时间序列的繁荣,休闲和快乐的感觉,城市生活的丰富风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元宵节“舞团”、猜灯谜、二月十五花节、重阳节等节日都是在宋代设立的,显示了宋代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代的休假制度继承了前代的标准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利用这一形势,建立了制度化的休假储蓄制度,使社会各群体受益。假日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消费经济活动,发展成为繁荣的假日经济,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假日文学,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假日文化。

(作者张锡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人养生长寿十诀大公开

全文共 5459 字

+ 加入清单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

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体状。《辞海》解释说:“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的许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达1-1。5升。

据化验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维生素B、蛋白质(粘蛋白、球蛋白)、有机物、氨基酸、硫氰酸盐、碱性离子和钠、钾、镁、钙以及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强的黄曲毒素和3.4--苯并比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把它誉为:“华池神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谈。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

中医经典《类经》说:“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也就是说:人体骨骼体质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肾精衰少,则不能充养骨髓,代表“肾之标,骨之本”的齿就会生长迟缓,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或松动,或质蚀,或病变,或脱落……

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六、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

拍法,即用虚掌拍打;击法,即用虚拳拍打。虚,意即轻。手法要协调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捶背50-60下。为方便起见,捶背最好在夫妻间进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双方收益。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

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居中,喷灌四方,为心、肺、肝、肾四脏的给养源,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既可以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珲阴阳;去旧生新,清脾化痰;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既有强健脾胃、胃肠和腹壁肌,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加快的功能,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遗精、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疗效。尤其难得的是,揉腹还能促进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缩和消减,是行之有效的“减肥法宝”。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13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或者沿腹部四周,从右下开始向上,继之向左,再从左上向下,顺向揉摸。揉摸次数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脏,经络甚多,除饱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痛、内脏恶性肿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消瘦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效最高

有句带有贬意的民谚叫“懒人伸懒腰”,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循环是靠心脏和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尤其是离心脏较远的静脉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加速血液流回心脏。由于伸懒腰时,人体会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形成深呼吸姿态,以此牵动全身,并引发大部分肌肉收缩,并将淤积血液赶回心脏,从而达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

“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九、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主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能从X线钡餐透视中清楚地观察到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并可增强大脑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内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对胃痛、呕吐、便秘、腹泻、肝炎、胆囊炎及高血压、下腹疼痛、瘫痪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主治头痛、面瘫、五官疾病及高热抽搐等。内关为“足厥阴心包经”要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高血压、癫痫、哮喘、胃痛、恶心、呕吐等。

足三里、合谷、内关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

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对此三穴进行按摩,对全身的神经、肌肉、组织、器官可起到显着的兴奋作用,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其效果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具体方法是每天定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按压足三里、合谷、内关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十、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提)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现代医学也认为:包括大肠在内的肛门及周围的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至少每天要间歇收(提)缩一百次,每次约1—2分钟。如大便后,要及时做提肛运动,并将提肛时间延长到2—3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排便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快速恢复,又能相以预防外括约肌破损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

据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裂、脱肛、肛门湿疹、便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炎症、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着效果。撮谷道的具体做法古人概括为“吸、舔、撮、阉”四字诀。

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综上所述,各种健身方法都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您能否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愿此十诀能助您青春常驻、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河南师范大学在哪个城市 是公立大学吗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师范大学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东段46号,是河南省重点大学。它的前身是中州大学,建于1923年,建于1951年,是一所公立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在哪个城市

河南师范大学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东段46号,是河南省重点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中州大学,建于1923年,建于1951年。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学校经历了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学院、新乡师范大学等阶段;1985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是公立大学吗?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公立大学。它也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科学、工程、农业、管理、艺术等11个学科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截至2018年9月,河南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06.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26亿元,中外文及电子藏书500多万本,期刊6000多本。

河南师范大学拥有25所学院、83个本科专业、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类别、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移动站、近5万名学生。学校有近2500名在职员工,其中专职教师1800多人。河南省有28个一级重点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人的名、字、号正确使用方法介绍 古人字号竟有这样的大用处

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小伙伴还没办法理解,古代人为什么除了本名还要在取一个“字“,好的还有“号”,这么多名字难道就不怕麻烦么?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也不是不无道理的,光是名字的礼仪就非常繁多,就好比西方贵族吃西餐一样,会有很多餐具对应不同的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一把刀叉就全能解决了。所以古人的名字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作用,说错了名字就是不礼貌的表现。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古人名、字、号的正确用法,一起来学习下吧。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需要,基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我们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三个字、两个字,少数为四个字,古人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的名和名字是同一个意思,但古人的名字中的名和字却是分开的,是什么意思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但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时候并不是叫诸葛亮、曹操、刘备,如诸葛亮一般称呼为孔明,曹操则为孟德,刘备为玄德,这里的名便是诸葛亮、曹操、刘备;字则是孔明、孟德、玄德。既然已经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字呢,此外,还有一个别号,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叫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古人是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添麻烦?正所谓万物存在皆有理,既然存在了,必然有它的意义。

“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即取名,是个人特称。“字”又称“表字”,因为“字”往往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据考证“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创立者商汤,名天乙,字汤。

前面说到名和字是相表里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不仅是可以相同的、相辅的,还可以是相反的,例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这里的衡和平、平和原、观和游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相辅的则更多了,例如“鸿”、“鸾”是两种吉祥的飞鸟,古人就会取名带“鸿”字,取字为“鸾”,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是相辅的;宋代作家晁补则更有意思,他字无咎,意思就是只有“补”才能没有过错,即“无咎”。但也有一些取字与名相反的,最熟悉的是朱熹,字元晦,元代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其中的熹与晦、頫与昂意思都是相反的。

古人取字多根据古典,冠礼是古人成年的标志,取字和冠礼同时进行,冠礼是在20岁,取字之后便可以结婚生子了,也就标志着可以走向社会了。古人讲究尊卑有别,等级观念森严,长辈、平辈之间的叫法自然不同,而取字恰恰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字主要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如果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和不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贬义词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对长辈则称名,以表示自己的尊敬与谦恭,另外老师称呼学生、领导对下级,亦可称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但一般称呼其字,如果直呼其名恐怕是带有不满情绪了。据《疏》记载:“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很好地解释了字与名的用法。不仅男子长大后需要取字,女子同样也需要,女子在未出嫁之前叫“未字”,到十五岁时到达出嫁年龄,需举行笄礼,并取字供朋友叫唤。

古人认为灵魂很重要,而名是代表人的灵魂的,古人认为死后需要避讳的,以免侵犯灵魂,故而死后要避免名,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于是由死后避讳发展到生前避讳,取一个与名相表里的字,古人的避讳规则中有一条是避名不避字,人们称呼多用姓与字联用,如曹孟德、周公谨、赵子龙、屈原等,这正是避讳的结果。

古人讲究等级观念,时常用名与字来表示家族中的人员长幼,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尤为盛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这里的“仲”就是第二的意思,此外,还有伯、叔、季,伯是兄,叔、季是弟,在名或姓之前加上这此类词即可表年长老幼。秦汉以后,为表达同辈的关系或亲兄弟的关系,逐渐在名或字中用上一个相同的字或偏旁,如平叛安史之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都含有“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卿”字,又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等,我国很多农村一个村子的人中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一个字是相同,大概与此有关。

除了名、字,古人还有“号”。“号”又称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起源于周朝,《周礼》道,“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但号可不是人人都必须起的,号多为文人居士为自己所起,起号相对起名、起字少了很多行辈、宗法、字义的限制,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起号者本人的感情,有表达自己愤世嫉俗、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的,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周敦颐的濂川先生;有表达蔑视权贵、报效祖国的,如陆游的放翁;有表达住所的美名的,如一李白的青莲居士、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等。相比名与字,号更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有着较深的寓意。

虽然字和号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但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分有哪些习俗?古人会在春分这一天做什么?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3月20号,也是二十节气中的春分。春分预示着,大部分的越冬作物将进入生长阶段,对于古人来说春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他们会在春分这一天做些什么呢?其实当天的活动还挺丰富的,经过千年的积累,春分习俗有竖蛋、吃春菜、粘雀子嘴、放风筝的等,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可以完成。不过每当过节,似乎大家都在抱怨节日气氛越来越淡,其实这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手机和电脑替代了太多我们在户外的时间,去执行这些习俗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时光真快,一晃又是春分,窗外的柳枝已经开始泛青,那一缕又一缕的春风,似乎是呼唤着复萌的万物,留意山坡上的阳面,已经有草儿露出头来。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分者,半也,也就是说昼夜一样长。

春分之日,天地间阴阳交合,春气调和,万物新生,也是踏春赏春的开始。

民间春分,有许多习俗。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顾名思义,一是指从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恰好从中平分了这三月春季;二是指白日和夜晚时间等长,各为12小时。

“春分”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古代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家族扫墓从春分就开始了,最晚至清明结束。一、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祭祭祖,也叫春祭,源于周代。

《礼记》中说:春分“祭日于坛。”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

这天人们祭拜太阳神,还要吃太阳糕,民谣曰:“太阳糕,步步高”。二、竖蛋

春分,民间有竖蛋的习俗,据说春分竖蛋有着四千余年的历史,古人有“春分到,蛋儿俏”之说,在这一天能够把鸡蛋竖起来的,预示着一年有好运来。三、吃驴打滚

北方习俗,春分之日吃驴打滚,能辟邪祈福。

驴打滚又叫豆面糕,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辅以红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果仁作为内馅,不仅口感好,营养丰富。四、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五、放风筝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六、其他习俗

春分又有吃春菜的习俗,民俗曰:“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春菜,也就是指采摘春天的青菜,食之身壮体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女扮男装那么明显,为何古人就是看不出来呢?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我国古代的女子形象都是深居闺中,不太轻易抛头露面的。然而在现在的电视剧当中,女主人公总是会女扮男装到处晃,而且这些装扮总是一看就能知道是个女的。那么,为何这么明显的妆容在古代却是无人看透呢?历史事实也确实很难发现,原因有很多,总结一下就是古代女性外貌确实和男性差不多,有具体原因也有真实照片,看完真实照片你就明白了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电视剧中的桥段罢了,且不要说古代会不会有女子冒着风险扮成男子出游,男装女子一出门就会被轻易拆穿。但其实并非如此,古代这些女子还真有些可能扮男装后认不出。

首先,经典作品花木兰中,木兰替父从兵便是典型的例子,虽然她是女子身,但是却和男子同军数十载,依旧没有被看破女子身。所以说,在古代,女子一番化妆之后伪装自己的性别并不是不可能。

真正导致我们认为不可能的缘故却是电视剧的误导。首先我们来分析一波为何花木兰和将士同军这么多年却没能被看破女子身。

在小编看来,这大概有三点原因。第一点是木兰在军中地位挺高,在木兰辞中,便是提及她受皇帝召见的事,既然坐上高位了,单独的营帐并不那么难得到。第二点则是木兰的兵种,早期她从事的大概是传递情报的侦察兵。

最后一点原因却是木兰可以男装成功的根本原因了,那就是木兰是少数民族,而且还是那种体格魁梧的女子。所以在一番改装之后,军中男子自然没有注意到自己这位长官竟然是个女人。

但是,电视剧中自然不可能将女主人公真实的照搬古代改装方法。电视剧中出演的都是女明星,如果不是姿色俏丽又怎么有机会走上银屏,倘若真的让一个女子化妆成分辨不出容貌的男装,且不说明星愿不愿意,观众也不会愿意看。而真正的古代女性,有的天生和男性差别并不大,如果在精心打扮一番的话,确实认不出!证据请看下图

所以,电视剧中的女子男装都是做个样子而已,最多加上个小胡子,换上男子的发式和衣物罢了。我们看电视剧自然不能真的拿它当作历史真相来看待。

至于第二点则是古代的社会风俗,在古代的思想压迫下,女子就应该深居闺中,做着一些家务事或者是绣花之类的活动。如果女子动不动出门,这在古人看来是放荡的行为,会遭到周边人的指指点点。

所以,古人在街上看到扮成男子的女子,顶多会感到这个男人怎么这么阴柔,或者认为他是个俏小生,不可能会像女子男装这一方面去想,事实上,古代也不会有女子胆敢这么装扮后私自出门。

并且,对于衣物规定,古代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这虽然没有被写成法律,却是早就已经成为了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必须遵守的准则。这也算是春秋时代之后慢慢丰富化的礼仪规矩。

除了官员和百姓之间的布料,色彩等有所划分之外,男女的穿着也是被严格规定好的。男子大多着袍衫,而女子则是裙衬等类型。在古人看来,这些都是约定俗成不可更改的规矩。男女之间的限制更是被传了千年。

所以,没人会想到街上有某个人破坏了这一规矩,竟然有女子着男装做出这样的荒唐事情。就算女子真的有大事不得不男装出门,她也绝对会用帽子先将自己的头发遮盖住。

因为古代的男女发式是截然不同的,倘若向电视剧中一般,女子就光明正大的将自己的头发批在外面,到大街上绝对会遭到人们的目光礼。并且会有一些混混前来调戏。

就不说古代,现代一些女子将头发剪短,声音偏中性,走在马路上你能分辨出是男是女吗?所以古代女子男装也不是那么好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人都是如何邀功的?古代职场邀功也是一门手艺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很少会去主动邀功了,因为大家个性都比较强,而且也拉不下面子。但在古代职场上,邀功邀的好也是一门手艺活,说不定还能让你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那古人究竟是如何邀功的呢?其实有时候自己明明有功,但上司却不知道,这时候还是很有必要让自己的上司明白的,毕竟你的上司比你忙,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就放在你身上,而且这种做法也不完完全全叫做邀功。古人的邀功技巧那才叫一绝。

三十六计很多计谋,只是听闻,就能察觉其中的刀光剑影,而“指桑骂槐”乍一看,却像两个市井流氓对骂的场景。这样的计谋到底在战场中如何应用呢?

指桑骂槐之计,往往是因为“槐”不能骂或者暂时不便直接下手,所以先拿桑开骂。这条计策虽云“三十六计”之一,实际上在军事上的应用,还不如在政治斗争中用的多。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君主提出规劝意见,大多采取迂回方法,或以物寓人,或以假寓真,委婉地使君主接受自己的意见,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文明的“指桑骂槐”。

古代的政治寓言,在孟子、庄子等人的言论中连篇累牍、比比皆是,这些先贤大圣们规劝列国君主,直言不讳的很少,基本都是绕着弯地讲。

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并无如此标题,是后人为了阅读方便所加)。

在这篇短文中,孟子向梁惠王进谏之前,预设了一个“王之臣其友”的靶子,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

意思是,这位臣子到楚国游历,把妻小托付给友人,结果托付非人,妻小没有照顾好。这当然要受批评了,梁惠王说,这种朋友就该弃之。

孟子便顺竿劝谏,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逐渐从桑说到了槐,弄的梁惠王张口结舌,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不光孟子这些大贤人如此,一般食客也这么干。像那位“客孟尝君”的冯谖,孟尝君待他不好,他便在门首弹剑作歌,言必称“长铗归来乎”,借剑暗讽,终于使孟尝君醒悟而重用之。

晋文公流亡回国后当了君主,他的功臣介子推却没有受封赏。他的从人们可怜他,便写了几句话贴在晋宫门上,“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见书方悟,于是急忙追论介子推的功劳。

政治劝诫中使用指桑骂槐,多是照顾别人的面子和情绪。而实际政治斗争中采用指桑骂槐策略,则更有一番妙用。

隋文帝独孤皇后想废掉太子杨勇,起初杨勇并无过失,独孤皇后便拿杨勇的宠妃云氏说事,指责云氏身为长嫂,容不下小叔子杨广。

隋文帝杨坚当年因为兄弟不和深有所憾,对兄弟们娶的媳妇意见非常大,认为家里不和都是所娶非其人所致,故而一见独孤皇后如此说,逐渐对杨勇夫妇起了成见。

后来废长立幼,于此甚有所源。旁敲侧击,有时竟比当面挞伐效果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人如何避孕的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避孕措施很多,男方可以使用花样繁多的避孕套,女方可选择长效、短效、紧急避孕药等。在古代,这些都还没出现之前,那么古人如何避孕的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人如何避孕的

第一种,万能“了肚贴”。这种秘方就是将麝香放入女人的肚脐上,以达到避孕的功能。历史上就有汉代的赵飞燕和赵合德两姐妹采取这样的避孕措施的记载。不过这个“了肚贴”的秘方现在已经失传。

第二种,神奇“藏红花清洗液”。史料上曾有这样的记载,藏红花是宫庭中最有效果的避孕秘方,如果皇帝不喜欢某个被宠幸的宫女,就会让太监把这个宫女倒挂起来,给她用藏红花碾碎的液体清洗下身。据说这样可以将宫女体内的精液清洗得一干二净。

第三种,妙手“推拿术”。皇帝的嫔妃众多,可以留也可以不留。如果宠幸一位嫔妃后,皇帝说不留的,太监就会采用推拿术,确保皇帝的精液流出来,绝对不能留在那位嫔妃的体内,这样可以起到避孕的效果。

第四种,秘方“凉药”。“凉药”是一种含有麝香成分的避孕的汤药。这种汤药不仅可以达到避孕的效果,而且还有堕胎的功能。据说慈禧进宫被咸丰临幸后,第一次怀孕就是被人暗用麝香堕胎的。

第五种,喝“水银”。采取喝水银的方法避孕,效果虽好,但这完全是不要命的做法。水银成分是汞,对人体有毒甚至致命。宫廷中就将需要避孕的嫔妃或者宫女喝的茶水中放入少量的水银。

第六种,动物器官制成“安全套”。史上早期的“安全套”是使用羊的肠衣或者猪的膀胱制成的。据史料真实记载,西方中世纪宫廷里使用的“避孕套”就是动物的肠衣,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荷兰小帽”。中国古人还用鱼膘作“避孕套”。在博物馆的收藏物中,有古代人用绵羊肠子制成的避孕套,有点接近于现代避孕套的雏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河南城市排名 河南城市排名是什么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城市排名:新一线城市:郑州,三线城市:洛阳、商丘、南阳、新乡、信阳、驻马店、周口。四线城市:许昌、安阳、开封、焦作、平顶山、漯河、濮阳,五线城市:三门峡、鹤壁。郑州是河南排名第一的城市,也是2020年新一线城市。

河南是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其经济水平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河南的地理位置是相当重要的,这对其经济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河南虽然除了没有郑州没有其它大型城市,但是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是相对于较高的。

河南经济水平排名第一的城市是郑州,而且要远比河南其他城市高很多。许多河南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加起来都赶不上一个郑州的经济。像郑州、洛阳、南阳这三个河南经济最好的城市,经济增速都是比较低的,远不如郑州的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人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普通话是哪里的方言?

全文共 22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汉族,不过每个地区的方言有很多,一个省可能都会有好几种方言,交流起来会非常不方便。古代并没有统一普通话,那他们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呢?其实多数还是靠文字,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如果不好用语言交流的话,那写字就可以了。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普通话会是哪里的方言呢?其实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但音调听上去会平顺很多,现在全国某些地区还是会出现沟通障碍,大家一般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们普通人对古代历史的了解不外乎两种途径,一则通过阅读文献,一则通过观看影视剧。尽管时隔千年,有着地域的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方式,这无疑是文字的功劳。

说起这文字,就不得不提秦始皇。因为正是秦始皇统一了战国古文字,以秦篆为官方文字,才使得我们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虽然会有方言的差异,但是面对同一种文字时还是能够彼此理解的。《中庸》讲“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本来是儒家统一天下的主张,却被推崇法家思想的秦始皇实现了。就单从这一件事情来说,秦始皇功莫大焉。

统一文字固然是好事,但这是于思想文化的传播而言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口头交流。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由于山川河流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聚落,使得人们在说话时会有口音的差别,此即所谓的方言。

由于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国人都会说普通话,加之影视剧中的古人也是操着一口普通话,这就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假象:古人也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其实仔细想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古代人说话和今天是很不相同的。既然如此,那他们是如何交流的呢?比如苏东坡是四川人,而当时北宋的皇帝是河南人,难道苏轼说着四川话和说着河南话的皇帝交流吗?再比如说,康有为是广东人,当时的光绪皇帝是北京人。那么,光绪皇帝是否能够听懂操着一口粤语方言的康有为呢?

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天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人们都会通过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来交流,尽管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口音,但无伤大雅,彼此之间还是能够听得懂的。

普通话这个概念是现代汉语中才有的,在古代尚无此一说,那么古人有没有一种统一的交流语言,它又是以那个地方的方言为标准的呢?

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古代的普通话叫作“雅言”,一般是以国都所在区域为标准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即夏商周,除过西周,其他时期都是在河南建立都城的,因此当时的雅言就是河南话(以洛阳为中心)。汉族之名因汉朝而得名,之前是叫作华夏族的。所谓华者,衣冠之美;所谓夏者,礼仪之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号为东周。因此洛邑地区的语言便成为了当时的雅言。《论语》里讲“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孔子虽然是鲁国人,但他不用山东话讲学,而是用河南话讲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同时也统一了文字,即小篆。当时秦朝的国都是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因此当时的雅言便是关中话。到了汉朝,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这时的雅言也基本上是陕西话和河南话。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也有“正音”、“雅言”和“通语”等不同的称谓。

东汉灭亡后虽然有过一段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很快就被西晋统一了。统一的西晋王朝建都于洛阳,因此其自然是以洛阳方言为雅言。但是不久后就发生了所谓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面对此种局面,西晋王朝只能迁都,史称“永嘉南渡”。东晋王朝建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由于南迁的士大夫普遍操一口洛阳方言,而当地的土著却是说着吴语,两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后来同样建都于此的宋齐梁陈所继承,此即所谓的南朝。因此,整个南朝的雅言便是吴音。

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七年后,也就是589年,灭陈朝。此时的隋朝建都长安,朝廷编《切韵》一书。该书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正音,唐承隋制,因此隋唐国语为“汉音”。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又作《广韵》,此一时期的国语又称“正音”、“雅音”。

元朝灭宋后,由于其为蒙古人,便以蒙古语为国语。由于建都北京,后来便以北京(燕山以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地区)地区的方言为“天下通语”。我们知道,元朝灭宋,很多士人衣冠南渡,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便定都于南京。由于这一地区的汉人相对完整的保持了“中原正音”,因此明朝初期便以南京官话为标准语。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即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但经过元末战乱,北京地区的人口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朱棣不得不将四十万南京居民迁入北京,以弥补人口的不足。由于这批人相对较多,因此自然而然的将南京官话带到了北京。因此终明一朝,其实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相反,北京官话通行范围较小,影响自然也就不高。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但是到了雍正年间,这一局面逐渐得到了扭转。雍正八年,朝廷设立正音馆,该机构专门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而所谓的“北京音”正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渗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综合而成。因此到了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了南京官话,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便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奠定基础的。

古代虽然没有所谓的“普通话”,但一直推行朝廷官话。这是一种官方通用语言,以确保彼此之间能够听得懂。否则满口粤语的康有为如何能在朝堂上对着光绪皇帝侃侃而谈呢?即便其一开始时操着一口浓重的粤语,但当他步入官场以后就不得不学习朝廷官话。正是这种规则使得朝廷之间的对话才成为可能。

至于其他人呢,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手段也较为落后,各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较小,只是面对着处于同一地区的人们,因此只要操一口方言也就交流无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河南春节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那么河南春节习俗有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春节要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饺子

年夜饭相比大家的饭桌上肯定少不了饺子和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弯弯顺。当除夕夜十二点的钟声开始敲响之后,人们就开始吃饺子,寓意来年有个好兆头,因为正在子时,取新旧交替,是子时来临的意思。

吃年糕

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长面

长寿面,在新春佳节的时候吃它寓意着能够长寿百岁。在古代的时候都管面食叫做饼,所以在很早之前汤面也被叫做是汤饼,它的做法是吧面揪成片片扔进锅里,和现在的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做法是差不多的。等到了唐朝以后,就开始使用擀面杖,这时才开始有了长面、挂面、短面等等的。

吃鱼

“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起源于对鱼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忧郁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看来,除夕的鱼,在餐桌上是招财,餐桌外是镇邪,只是后一种功能其隐义,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春节的别称有哪些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河南春节习俗有什么

河南人将腊月廿三这天看做是春节前最重要的一个民间节日之一,并将这天称之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就会为了祭灶送神活动而忙前忙后。

在河南,说到祭灶典型的一个食物,最先想到的就是又粘牙又粘嘴的灶糖,它也是一种麦芽糖。之所以供灶糖,是希望能在这天粘住灶爷的嘴。传说中灶神能够联络人间的感情,上通下达,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仙。如果灶神在吃过灶糖之后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就达到了目的。

河南人民将祭灶节看作是仅次于中秋的节日,是大家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工作、上学的人,都会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只要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就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祭灶过后就是置买年货、打扫房子的时候了,像烟、酒、鱼、肉等年货礼品是不能少的。这些事一般会一直忙到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这天民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和守岁。这天晚上一家人会团圆在一起,互相聊天看电视,谈心说笑。坚定自己开启未来的决心。

正月初一这一天,每个河南人都要早早的起床,穿上新衣,清洁身子,燃放鞭炮,祭拜先祖遗像。接下来就是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过年饺子之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同时自己家里也要常备烟、茶、瓜果、花生等,用来招待客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人离婚分手比现代人体面多了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全文共 6537 字

+ 加入清单

好像古人不管做什么都比现代人儒雅的多,虽然我们每天说着“分手应该体面”,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相比之下,古人离婚或者分手似乎就能做到真正的体面了。古代男性可以取好几位妻子,不过也有一些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但出现矛盾或者没办法一起生活下去后,男方就要面临休妻的抉择。但古人离婚似乎对女性不是很友好,想要再婚的话并不是容易,但分开的过程很有讲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比起今天各种方方面面荒诞的闹剧,古人对婚姻的态度似乎更加冷静。

唐宋人是怎么签写【离婚协议】的

女方的离婚权

《清明上河图》的诸多传世摹本中,都画有一个张择端版本未曾描绘的细节 :迎亲情景。有时候,看着这热热闹闹的迎亲队伍,我却会想到一个大煞风景的问题:在宋朝,那些婚后感情不合的夫妇会怎么闹离婚呢?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以为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七出”、“休妻”,而没有女方主诉的“离婚”。但实际上,古代也有离婚,叫作“和离”。从宋代的文献史料看,“和离”在宋人生活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许多女性都主动提出离婚,这叫“求离”、“求去”、“求离婚”。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宗宋朝离婚案,来自李廌《师友谈记》的记载:

“章元弼顷娶中表陈氏,甚端丽。元弼貌寝陋,嗜学。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也,观忘寐。陈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元弼每以此说为朋友言之,且曰,缘吾读《眉山集》而致也。”

这个章元弼,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对苏东坡的作品爱不释手,结果冷落了美丽的娇妻。本来章元弼就长得丑,已经让妻子陈氏很不满意,现在陈氏更受不了了,便提出了离婚。章元弼说起这件事,还沾沾自喜,经常跟朋友吹嘘说:你知道吗?因为我废寝忘食读苏先生的书,老婆才跟我离的婚。

宋代的法律是承认“和离”的。《宋刑统》:“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议曰:“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意思是说,夫妇若感情不和,可协议离婚,法律不给干预。

宋朝法律还对妇女主诉离婚的一部分权利明确提出保护,如规定“不逞之民娶妻,绐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意即丈夫若没有能力赡养妻子,妻子有权利离婚1。又如,“在法:已成婚而移乡编管,其妻愿离者听”2,丈夫犯罪被强制遣送他乡,妻子也有权提出离婚。“夫出外三年不归,听妻改嫁”3,丈夫离家三年未归,妻子也有权利离婚。“诸令妻及子孙妇若女使为娼,并媒合与人奸者,虽未成,并离之”4,丈夫强迫妻子为娼,即使未成,妻子也有权离婚。“被夫同居亲强奸,虽未成,而妻愿离者,亦听”5,妻子被夫家亲属性侵犯,有权利提出离婚。(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二。2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九。3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九。4 《庆元条法事类》卷八〇。5 《庆元条法事类》卷八〇。)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上的迎亲情景

实际上,一些宋朝女性还会因为丈夫“包二奶”、丈夫贫病 而提起离婚诉讼,并得到法官的支持。如洪迈《夷坚志》讲述的 这个故事:唐州有一个叫王八郎的富商,在外面包了个二奶,嫌弃结发妻子。妻子“执夫袂,走诣县,县听仳离而中分其赀产。王欲取幼女,妻诉曰:‘夫无状,弃妇嬖倡,此女若随之,必流落矣。’县宰义之,遂得女而出居于别村”。这位妻子拉着丈夫到公堂闹离婚,法官准离,并判妻子可分得一半家产,获得女儿的抚养权。

由于主动“求去”(其实就是“休夫”)的宋代女性很多,以致有宋人感慨说 :“今尔百姓婚姻之际,多不详审。闺闱之间,恩义甚薄。男夫之家,视娶妻如买鸡豚;为妇人者,视夫家如过传舍。偶然而合,忽尔而离,淫奔诱略之风,久而愈炽,诚 可哀也!”

但宋朝夫妇的离婚细节,文献并无详述。幸亏,我们有敦煌 文书。自 1900 年以来,敦煌藏经洞发现了超过四万件的文献资料,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便是榜文、判辞、公验、告身、籍帐、契券、书牍、社司转帖等官私文书(以中唐至宋初为主),那可是研究唐宋时期土地制度、赋税、军政、社会契约、民间结社、家庭生活的第一手材料。

敦煌的“放妻书”

在出土的敦煌官私文书中,有十几件唐宋时期的“放妻书”,亦即俗话所说的“休书”,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离婚协议书”了。今天阅读这些“放妻书”,你会感觉到一对对唐宋夫妻从纸上活了过来,就在你眼前商议如何好聚好散。

第一道“放妻书”(详见后图):

某专甲谨立放妻手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 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木(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除书。

这对夫妇结婚之后,才发现彼此不相安谐,妻子成天唠叨(“一言十口”),丈夫则渐生嫌弃之心,“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于是请来双方亲友,协商离婚事宜。

第二道“放妻书”(详见后图):

夫妻相别书一道

盖闻人生一世,夫妻语让为先。世代修因,见存眷属。夫取妻意,妻取夫言。孝敬二亲,事奉郎姑叔伯,新妇便得孝名,日日即见快欢。今则夫妇无良,便作五逆之意,不敬翁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亲眷属,污辱臬门,连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目(睦)。今仪(议)相便分离。不别日日渐见贫穷,便见卖男牵女。今对两家六亲眷属,团坐亭藤商量,当便相别分离。自别已后,愿妻再嫁,富贵得高,夫主不再侵凌论理,一似如鱼得水,任自波游;马如捋纲壬(任)山丘。愿君不信前言者,山河为誓, 日月证明。愿君先者,男莫逢好妇,女莫奉好夫。

某专甲谨立放妻手书

夫妻相别书

这一对夫妻之所以离婚,似乎是因为妻子不怎么贤惠,“不敬翁家,不敬夫主”。不过“放妻书”的措词相当委婉,称是“夫妇无良”,表示双方都有责任。但夫妻分手之意显然已非常决绝,虽然丈夫做出了“愿妻再嫁,富贵得高,夫主不再侵凌论理”的祝福,文书最后却又写下咒誓 :谁违背了承诺,谁就找不到好归宿,“男莫逢好妇,女莫奉好夫”。

第三道“放妻书”:

盖闻夫妇之礼,是宿世之因。累劫共修,今得缘会。一从结契,要尽百年。如水如鱼,同欢终日。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六亲欢美,远近似父子之恩,九族邕怡,四时如不憎(曾)更改。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党无偏。家饶不尽之财,妯娌称长延之乐。何乃结为夫妇,不悦数年,六亲聚而咸怨,邻里见而含恨。酥乳之合,尚恐异流,猫鼠同窠,安能得久。二人违隔,大小不安。更若流连,家业破散, 颠铛损却,至见宿活不残。擎锅策瓮,便招困弊之苦。男饥耕种,衣结百穿。女寒绩麻,怨心在内。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夫则拾棒。相憎终日,甚时得见。饭饱衣全,意隔累年,五亲何得团会。干沙握合,永无此期。羊虎同心,一向陈话美词。心不和合,当头取办。夫觅上封,千世同欢。妇娉毫宋,鸳鸯为伴。所要活业,任意分将。奴婢驱驰,几□不勒。两供取稳,各自分离。更无□期,一言致定。今诸两家父母、六亲眷属,故勒手书,千万永别。忽悠不照验约,倚巷曲街,点眼浓眉,思寻旧事,便招解脱之罪。为留后凭,谨立。(□指缺字。下同)

这份“放妻书”值得留意的地方,是提到了夫妻财产分割:“所要活业,任意分将。奴婢驱驰,几□不勒。两供取稳,各自分离。”看来唐宋时夫妻协议离婚,女方是有权利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男方的表现也显得比较慷慨,“任意分将”,想要哪部分财产,您尽管带走。

第四道“放妻书”(详见后图):

盖闻伉俪情深,夫妇语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求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械(解)恐(怨)舍结, 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时 × 年 × 月 × 日 × 乡百姓×

× 乡百姓 × 甲放妻书

甲放妻书一道

这小夫妻婚后三年,因感情不和、性格不合,遂友好分手。请注意他们的离婚协议书提到丈夫对妻子的经济补偿:“三年衣粮,便献柔仪”,即离婚后,丈夫一次性向妻子支付三年赡养费。

第五道“放妻书”:

(前缺)从结契,要尽百年,如水如鱼,同欢□□。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六亲环美,远近似父子之情,九族邕怡,四时而不曾更改。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党无□。家饶不尽之财,妯妇称延长之庆。何乃结为夫妻,六亲聚而成怨,九族见而含恨。酥乳之合,上(尚)恐异流,猫鼠同窠,安能见久。今对六亲,各自取意,更不许言夫说妇。今妇一别,更选重官双职之夫,随情窈宓(窕),美耷(齐)音乐,琴瑟合韵。伏愿郎娘子千秋万岁,布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宰报云于时开宝十年丁丑岁放妻

这是手抄于北宋“开宝十年”(即 977 年。时太宗登基,已经改元“太平兴国”。但敦煌与开封相隔遥远,改元的消息应该尚未传来,所以还沿用“开宝”年号)的一份“放妻书”。措词跟前引文书大同小异,想来唐宋时期流行的“放妻书”应该是一种“格式合同”,有多个版本,供协议离婚的人挑出合适版本,手抄下来,署名盖印,作为解除婚姻的法律凭证。

第六道“放妻书”:

放妻书一道

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阴(阳)女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浓性。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要同于黄土。何期二情称怨,互角憎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偿了赤索, 非系橱荫,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会,只是二要互敌,不肯聚遂。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今亲姻村老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自后夫则任娶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虑却后志有搅扰,贤圣证之, 但于万劫千生,常处□□之趣。恐后无信,勒此文凭。略述尔由,用为验约。

这是一位叫作“阿孟”的妻子与丈夫“富盈”的离婚协议书。细心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份“放妻书”实际上是“放夫书”,从“今亲姻村巷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的 陈述便可以看出,是妻子阿孟邀请了姻亲、邻居前来主持公道,见证夫妻离婚,将丈夫富盈“扫地出门”。

时代文明的体现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这些唐宋时代的“放妻书”尽管内容各异、版本不尽相同,但在语言与格式上却具有鲜明的共同特点:文词都非常优雅、含蓄,有一种“文青”的味道,虽然抄写的人常常 写了错别字,或因漏字、误抄而显得文辞不通。

就文书格式而言,所有“放妻书”的开头,都会以“我们听说”(盖闻)的语气,深情款款地讲述离婚人对于婚姻的理解:“夫妇之缘,恩深义重”、“世代修因,见存眷属”、“夫妇义重,如手足似乎难分”、“一从结契,要尽百年”、“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云云。感人至深。

随后笔锋一转,开始“吐槽”实际生活中夫妻之不相得:“然则夫妇相对,今则两自不和”;“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何乃结为夫妇,不悦数年,六亲聚而咸怨,邻里见而含恨”。

但是,唐宋人似乎不会指责这是对方单方面的过错,而是归因于夫妻缘份已尽:“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丈夫、妻子都没有错,错的是这段婚姻本身。因此,他们协议结束这段错误的婚姻:“聚会二亲,以求一别”;“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最后,就如“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夫妻诀别,也互道珍重, 互赠祝福。前夫祝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前妻则祝愿丈夫“任娶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希望双方今后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从这个细节也可想见,唐宋女性离异、再嫁,并不受任何歧视。

看这些“放妻书”,我们可以确知:唐宋时代,一对夫妻不管在实际生活中多么难以相处,但他们达成离婚共识之后,在书写离婚协议的时候,却都表现出谦谦君子与窈窕淑女所应有的礼节、教养。我觉得这便是文明的体现。只有一个文明的时代,男女离婚才会表现得如此文质彬彬、彬彬有礼。

其实,宋人聘亲的婚书也是写得非常优雅、优美,元代《翰墨全书》收录的一份宋朝婚书男家定帖是这么写的 :

“亲家某人,许以第几院小娘与某男议亲,言念蠲豆笾之荐,聿修宗事之严,躬井臼之劳,尚赖素风之旧。既令龟而叶吉,将奠雁以告虔。敬致微诚,愿闻嘉命。伏惟台慈,特赐鉴察。”

女家定帖则这么回复 :

“亲家某人,以第几令郞与某女缔亲,言念立冰既兆,适谐凤吉之占 ;种玉未成,先拜鱼笺之宠,虽若太简,不替初心。自愧家贫,莫办帐幄之具;敢祈终惠,少加筐篚之资。谅惟台慈,特 赐 鉴 察。”结亲双方都措辞谦逊,用字典雅。

南宋人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也收录有宋代婚书格式。只是宋刻版本已佚失,我们现在看到的《事林广记》,是元明刻本。

元朝人的婚书,开始摒弃文绉绉的修辞。《元典章》要求,“ 凡 婚书不能用彝 语 虚 文,须 要 明 写 聘 财礼物。婚 主 并 媒 人 各 各 画 字,女家回书亦写受到聘数目,嫁主并媒人亦画字。仍将两下婚书背 面大书合同字样,分付各家手执。如有词语朦胧,别无各各画字、合同字样,争告到官,即 同假 伪”。大概 元人 认 为,婚 书不 需 要 虚 文, 关键是要写明聘财数目,结亲双方、保亲、媒人分别签字,以免 日后发生悔婚及财产分割的纠纷。

我们看元人的婚书,也确实写得很实在。来看《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收录的元代纳聘书格式:“某州某县某处姓某,今凭某人为媒,某人保亲,以某长男名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第几令爱,名某姐,见年几岁,缔亲,备到纳聘财礼若干。自聘定后,择日成亲,所愿夫妻偕老,琴瑟和谐,今立婚书为用者。”

女方的回聘书式则是:“具乡贯姓某,今凭某人为媒,某人保亲,以某第几女名某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长男名某,见年几岁,结亲,领讫财礼若干。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所愿夫妻保守□续繁昌,今立婚书为用者。”

从某个角度来说,元人的婚书更具“现代性”,体现了将婚书当成民事合同的趋势。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粗鄙化的表现。

元刻本《事林广记》收录的宋代婚书格式

说回“放妻书”。如果我们将敦煌出土的唐宋“放妻书”与 后世的“休书”放在一起做对比,也会真切感受到:时代不同了,文明失落了,离婚文书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嬗变。

台湾学者编辑的《台湾私法人事编》收录有多份清代台湾社会的离婚协议书,我选摘了其中一份“离缘字”;辽宁省档案馆也收藏有一件民国时期的休书,我也抄录下来,供诸位看官跟唐宋“放妻书”略做比较:

辽宁省档案馆藏休书 :

立永绝休书。李海山,有妻姜氏,年二十五岁。因不孝翁姑,不睦宗族,败坏门风。夫妻反目,惩戒不悛。屡经劝导,毫无度日之心。故夫妻情乖。同亲族议定,决意休黜,永远离决。自休之后,任嫁张李,与李海山毫不相干。自此离婚后,永断葛藤。 倘有悔心或亲族狡辗,有离婚书为凭。

叔父 :李风歧(手指印 :左手食指斗)

舅父 :赵延禄遇字人 :东 山

壬子年三月初六日 立休书李海山(手指印:左全手萁)

《台湾私法人事编》收录的“离缘字”:

立离缘宇人陈九五,前年曾娶过李四之女为妻, 名唤阿叶,今年二十三岁。当日凭媒面议,聘金贰百大元正,交收足讫。兹因违逆翁姑,时闻交谪之声,更复不能安贫,常出怨尤之念,律以妇人四德,实有可出之条,虽欲忍以安之,奈生成若性,留亦无益。

民国初期的一份休书

故不得已再托冰人,向外家李四重议废亲,聘金愿折其半,妆奁则听其取去,凡吾家所有之物,虽丝毫毋得干犯。此系父母之命,抑亦与吾缘绝,即日收回聘金,彼妇听媒率去,任凭别嫁,一出千休,情根永断。口恐无凭,即立离缘字壹纸,付执为照。

即日,九五同媒亲收过字内聘金银壹百大元正足讫,照。

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 日 代书人 张金生

为媒人 黄水池知见人 陈火木

立离缘字人 陈九五

如果说,唐宋时代的“放妻书”是一种“格式合同”,不代表离婚签字人的实际教养,那为什么唐宋时至少敦煌一带的民间能够普遍采用这一“格式合同”,而之后元、明、清时期的政府与社会,却放弃了这种温文尔雅的“放妻书”格式?我觉得还是社会粗鄙化、文明退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河南林州民间春节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3116 字

+ 加入清单

林州民间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林州民间的春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的相关介绍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

林州民间的春节习俗的介绍: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春节的节日时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

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

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龙抬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

北京地区:从腊月初八(过了腊八就是年)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河南盐碱地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气候

由于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四季明显导致盐碱地区土壤盐分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雨集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而春秋干旱季节,蒸发大于降水,又引起土壤积盐为主。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二、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

盐渍土中的盐分,是通过水分的运动且主要是由地下水运动带来的,因此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的深浅和地下水的矿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盐渍化程度。

地下水位埋藏越浅,地下水越容易通过土壤毛管上升至地表,蒸发散失的水量越多,留给表土的盐分就越多,尤其是当地下水矿化度大时,土壤积盐更为严重。

河南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因为这个地区处在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量较小,春季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并且这一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加上引河水灌溉后留下盐渍堆积,形成盐碱地.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盐碱地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如何避免土壤盐渍化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安全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打仗抓到女俘虏后 古人又是怎么处置她们的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女俘被带走后都怎么处理

古代在打仗的时候,抓到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变成奴隶,甚至也会成为赏赐的工具,而且也会变成军中服务性元素。

女性俘虏其实也会有两种不一样的来源,是战败地的平民老百姓,也有可能是军人的家眷,那么男性在被抓之后,被杀的几率可能就会超过女性。

但是如果女性被抓显然就会有所区别,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在被抓之后一般都会比较听话,很少会反抗,那么在留下来之后也没有办法形成气候。

在军营之中,这些女性在被抓之后,直接就变成了奖励下属的工具,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下属全部都能够得到奴隶,只有受到皇帝重视的人才有资格,因为这就能够体现出皇恩浩荡。

这其实和第1种也会比较相近,因为不能够成为奴隶,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打上奴隶的烙印,虽然说看上去好一些,可是一点点人权都没有。在被抓之后,未来的人生也没有办法自己做主,如果长得漂亮就可能会被送到后宫,未来也同样会被皇上看上,但是这种事情的出现几率是非常低的,只是也有人会觉得活着可能就是一个希望,如果死了那么直接就一了百了。

有人会觉得上面的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也是没有人权的,但是最起码还是能够活着,也有一部分女子在被抓之后可能就会直接带到军营中,这就成为了军营男子释放生理需求的主要对象,这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在当时的古代生活中,女子本身就会比较注重于个人的贞操,所以说在此时必然也会觉得没有办法接受,有无数的人都会选择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人喜欢在露天喝酒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了。那会儿人们喝酒喜欢露天,不在露天,也只是在四合皆空的亭子里,或在河边的船上。很随意,喝酒的规矩都是后来异化出来的。你看白居易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氏虽被贬但还做着“九江郡司马”,是个副市长的职务。他在平民百姓级别的船上酒家饯行,这才有了与琵琶女的相遇,也才有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再如:“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杜牧《江上逢友人》)偶逢友人,停下船来也是在船上喝酒。“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没在船上,但在岸边的简易帐篷里。就连荆轲赴秦行刺这样的大事,主客也只是在易水边简单地喝两杯,情到意到,得了,重要的是办事。将别时,相离处,举酒道别,这才会有自然而浓烈的气氛,这才可能是真性情。今天,你可能在月台生,在登机处喝酒吗?

再看以酒养诗的李白。那次李白到人家喝酒,照今天的逻辑,应客随主便才是。大约主人没酒了,你听作为客人的李白怎么说:“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意思是你请我来喝酒你怎么说没有钱了呢?真的没钱你把五花马和千金裘拿出来让孩子去换酒呀!率性天真如此,今天还能见到吗?

最雅的一例,你看那时间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为“会稽山阴之兰亭”,人物“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四周景物更是好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好景致在亭子里是待不住的,尽管这是兰亭;于是诸贤列小溪而坐,置杯于水中任其漂流,漂来便饮之,饮之再咏之。此番情趣,不知如今五星级饭店豪宴之酒客们向往否?

官职相当于如今市长的欧阳修要喝酒,也是到山间的亭中。酒是山泉酿的土酒,菜就是山问野菜。那一帮随从大约还有几个山民吧,与欧阳市长“觥筹交错”直到“夕阳在山”;其间绝没有师爷幕僚陪市长大人喝酒的诚惶诚恐。市长输了。照样挨罚;喝醉了失态,也没人当回事。这里,就市长而言,喝酒只是手段,“乐其乐”才是目的,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想一想这种干部和群众的喝酒关系,多令人感慨啊。而且,欧阳修是由中央干部被调到地方当市长的,他虽然乐观,那也是无可奈何自我排解,是姑且寻开心。今天哪几位若有幸陪被贬的哪怕是镇长乡长喝酒,能有一丁点儿这样的意境吗?

柳宗元送薛存义,可是薛存义已走了。于是柳宗元提点儿酒拿点儿肉立马追过去,追到江边终于追到,就在此地坐下边吃边喝边谈(见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柳宗元所嘱一番话,那绝对是一篇微言而大义式的封建时代官场的政治经济学,即使今天的理论家我也没见过谁能把封建社会吏制的本质如此生动、简练、精准而深刻地概括出。今天从高官到平民,其送行宴不知其几许,但能有简单如柳氏之送吗?能有言大义如柳氏之论吗?大约酒设的豪华程度和其“宴言”的浅薄程度成正比,越是豪华的宴会其话越废、越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河南人属于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人既不属于南方也不属于北方,河南人属于中原人。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是炎黄子孙与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也是炎黄子孙的摇篮,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区。受长期积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这块土地上,从古到今曾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等。

扩展资料:

在五六十万年以前河南就有了猿人活动;中华姓氏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发源于河南;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皇帝在此建都、执政。

全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儒、道、释文化在河南形成;河南孕育、诞生了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均发轫于河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南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河南属于南方吗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属于北方,不属于南方,河南大部分地区都位于秦岭以北,秦岭一线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以北是北方,以南就是南方。河南位于我国的中原地带,人文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风味美食,有烩面、胡辣汤、道口烧鸡等特色美食。

烩面

烩面是将荤、素、汤、饭集为一体的食物,是河南最有名的传统美食,因味道鲜美、经济实惠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只需要花费少量的钱,就能吃上一碗有菜有肉的热乎烩面,使整个身上都暖了起来。烩面的盛名享誉中国,遍布全国各地,被称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也是河南三大名吃之一。烩面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制成宽宽的面条,再加以高汤和各种配菜,香味四溢。高汤是烩面的精华,是用羊肉、羊骨一起熬煮五个小时以上,将肉和骨头的油全都熬出来,汤水白白亮亮如同牛乳一样。烩面分为三鲜烩面、羊肉烩面、五鲜烩面等多种类型。

胡辣汤

胡辣汤也被叫做糊辣汤,制作的主要材料有胡辣汤料、胡椒、辣椒、牛羊肉、高汤、面筋等,具有汤色粘稠、香味浓郁、香辣可口等特点,是河南传统早餐之一。胡辣汤在河南各地有不同的风味特点,有北舞渡胡辣汤、周口胡辣汤、南阳胡辣汤、开封胡辣汤等,其中周口胡辣汤最为出名,被评选为“中国金牌旅游小吃”。

道口烧鸡

道口烧鸡和北京烤鸭、金华火腿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鸡”,是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的特色美食,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口烧鸡由道口镇“义兴张”世家烧鸡店所制作和传承,需要用到多种名贵药材再加上陈年老汤秘制而成。道口烧鸡色泽鲜艳、造型美观、肉嫩脱骨,无论是凉吃还是热吃都余香满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