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朝长孙无忌是忠臣吗(20篇)

浏览

306

文章

363

篇1:唐朝婚礼礼仪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从婚礼服装上讲,是历代的佼佼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唐朝婚礼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唐朝婚礼礼仪

衣服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在盛唐时期,国力兴旺,与邻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这些从影视作品中可略见一斑。办唐朝的主题婚礼,一定要选择金碧辉煌的场地,会场布置也要尽可能的富丽堂皇,我们推荐的有太阳宫怡景园饭庄,颐和园听鹂馆等等,细节要安排妥当。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

首先是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媒人出来混,其实按照古代的行规,手上是要有家伙的。一是斧,二是秤。有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有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古人在门当户对方面讲究很多,比如有良贱不婚,例如贾宝玉不能娶晴雯当正室,贾琏不能扶正尤二姐都合其中之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有榜下择婿之风,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中进士,自然有富家小姐自动送上门。类似现在考上公务员,就不愁没有女人。

过了纳采,接下来就是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卜吉凶。庚贴里的花活可就多了。比如生肖就有讲究,例如,女性忌讳属虎,属羊。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时没有身份识别系统。女方事先请术士改庚帖,可算是家常便饭。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大体可以改作牛或兔。所以说女性年龄实在难猜。清稗类钞里有一则笑话,有个女的虚改庚帖,“。。。。。。任杭州太守时,妻受四品封。叔子卒后十余年,诸子将为母称七十觞,先期营办,恭人笑止之云:某日,非吾真生辰也。"可怕啊,娶得这么个太太,实在是人生一大不幸。抄一首生肖歌,大家欣赏: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要行奠雁礼。也是下正式婚书。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然后是第四步,纳征

。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南宋《梦梁录·嫁娶》里记载: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近代就更不用说。顺便说说大陆老电影里的一个细节,一个八路上前方,情妹妹大多会向他要一个鞋样子,代表这门亲事就算定了。

这其实和古风有点关系,古人男方会送丝线这些玩意,女方回礼就是鞋袜这些,象征和谐的意思。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唐朝的定襄城是现在哪里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定襄城是现在山西省的定襄县。定襄县是山西省忻州市所辖,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将军山五台山余脉与原平市、五台县毗邻,东南以文山、系舟山与盂县、阳曲县接壤,西与忻府区相邻。

定襄县东西长48千米,南北宽36千米,总面积865平方千米。定襄县政府驻城关镇。忻州至河边的支线铁路、忻州至阜平的干线公路横穿全境。定襄地处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忻州市粮食主产区。

定襄境内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部和西部为平川,形如簸箕。最高峰为柳林尖山,海拔2101米。西部和中部为忻定盆地。境内主要河流滹沱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定襄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定襄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暖和,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暂,天高气爽,冬季寒冷,风多雪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唐朝时期胡椒为什么很珍贵?胡椒是从哪传入中国的?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胡椒的味道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可能有些人爱吃有些人不爱吃,不过在古代人们对于味觉上的追求还是比较挑剔的,而胡椒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可能远超你们想象。在唐朝时期,胡椒相当于是皇室特供,普通老百姓想吃上一口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不仅是在国内,哪怕是在欧洲,胡椒也同样珍贵,而且可以当货币直接使用。对于西餐来说,胡椒算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了,那胡椒的发源地究竟是哪呢?

最近几年流行穿越。有的喜欢回到宋朝,有的喜欢回到汉朝,有的喜欢回到明朝——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回到大唐盛世。毕竟,唐朝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呀。

作为知书识礼的现代人,穿越回到唐朝参见杨贵妃,不能两手空空,得带点见面礼。杨贵妃是唐玄宗李隆基最爱的女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金银珠宝都是寻常之物,不入她的法眼。能够打动杨贵妃的,只能是两斤胡椒了。

“胡椒?礼物?小编你没有忽悠我们吧?”小编当然不会忽悠你们。现代人视为寻常之物的胡椒,在唐朝可是价值不菲的宝贝。

英国BBC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香料之路》,纪录片中,主持人手握着一把胡椒说:“在中世纪,偷这么一把胡椒,等同于现在成功地抢劫一次银行。”这是因为,在中世纪的欧洲,胡椒被视为“黑色黄金”,甚至还可以作为货币直接使用。

其实在唐朝,BBC主持人这段话也可以成立。唐代宗李豫时期的宰相元载,独揽朝政10多年,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后来,元载被唐代宗赐死后,家里抄出了800石胡椒!唐代宗获悉,眼睛都直了。这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一般而言,贪官只会囤积当时最值钱的物品。80年代囤积彩电,90年代囤积手机,新世纪后囤积房产……唐朝贪官囤积胡椒,是因为胡椒是那时候最值钱的物品,没有毛病。

唐朝时期,胡椒为什么这么贵重呢?很简单,五个字:物以稀为贵。

胡椒的原产地不是中国,而是东南亚。印度又是东南亚的胡椒主产地。大约在汉朝时期,胡椒开始传入中国。西晋司马彪撰写的《续汉书》记载:“天竺国(古印度)出石蜜、胡椒、黑盐。”《酉阳杂俎》卷十八记载:“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摩伽陀国是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那时候,交通不便,海运未兴,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进口胡椒后,得经过漫长而艰辛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运输成本极为昂贵。胡椒运抵长安后,还得批发到各地经销商和零售商,几经转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高昂运费加上中间商赚差价,胡椒身价自然扶摇直上,比黄金还贵。

印度胡椒还有一种渠道进入中国,那就是进贡。进贡的胡椒虽然不需要花钱,但皇帝得赏赐给贡使,又不能过于小气。算一下,比花钱买的胡椒还贵。

正因为胡椒贵重,一般老百姓吃不起,只有皇帝才会不计成本地使用。汉唐时期,皇帝在给嫔妃装修宫殿时,会用胡椒面涂抹内墙,人称“椒房”。后来,人们便用“椒房”指代后妃的宫殿。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唐书》里记载:“见本朝长安大内,六宫嫔御,殆及万人,椒房兰室,无不充牣。”出处便是来自这里。

你说,要是带两斤胡椒送给杨贵妃,她该有多高兴呢?高兴之余,随便赏赐你一个官做,或者给你两袋珠宝,你不就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

后来,到了宋朝,胡椒开始在广州等地小范围种植。而且宋朝海运发达,大量胡椒通过海上贸易来到中国。这时候,市场上的胡椒逐渐多了起来。然而,在偏僻的乡村地带,胡椒依然是奢侈品。老百姓平时根本舍不得吃胡椒,只有贵客上门,才会在汤里放上几粒。对的,如果你嗅到谁家传出胡椒的香味,必定是有贵客登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唐朝人为什么喜欢肥子?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心态乐观

全文共 22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朝其实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个国度,当时的唐朝人们无忧无虑,心态非常的乐观,而且,当时的唐朝人们幸福感非常高,而且唐朝人以肥为美以肥为贵小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了,为什么唐朝人喜欢肥子呢?其实,当时的唐朝人喜欢的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并不是真正色肥子,那么,在当时唐朝经济为什么这么发达,人们生活幸福呢?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人的“以胖为美”,不是今日所说的胖,而是一种富态的丰腴,体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女性体态丰腴,但无臃肿的感觉。

“胖”并不是有唐一代始终的审美取向的。这里有一个误区,正如大多数人怀念的唐代其实也就是初唐的“贞观之治”到盛唐的“开元盛世”而已,很少有人去怀念藩镇割据的晚唐一样,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也仅是盛唐时期才有的,其余的三个阶段(初、中、晚)基本还是以清瘦为美的。

那盛唐的人为什么会认为这样的一种形态是美的呢?以至于流行这样一种审美?

隋唐的统治集团来自汉化了的鲜卑人,也就是关陇集团,承袭北魏—西魏—北周一线。鲜卑人属于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五胡乱华”中的一大主力。

从东汉末年到隋再次统一中国,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汉人和胡人杂居状态,胡人归化汉人,与汉人胡化是很普遍的,前者主要发生在胡人的统治阶层,后者主要是贫苦百姓,但历史主流还是汉化。但是这一趋势在西魏发生地很微妙,北魏的灭亡就是胡人对汉化的反扑,所以西魏的宇文泰在建国之初,实行了胡化——对鲜卑人部落、血缘和风俗的再强化。于是,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集团,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胡人,在风俗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此外,虽然唐朝李氏自托是道教李耳后裔,但是佛教在唐代也是得到了极大地推崇和发展,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这个从龙门石窟中唐代的造窟数量和规模就可见一斑。佛教中的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有富态,形体柔美,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互为表里,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然,紧靠国家的宣传和倡导还不行,要有物质基础。

虽然民众富足程度逊于宋代,唐朝国力强盛是毋庸置疑的。唐承隋制,但隋朝太短暂,并且隋炀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欢大兴土木,对百姓民生的恢复很不利。所以唐朝建立后,不得不像汉代一样,减轻百姓的负担,以期国家复原。所以,才会有其后盛唐这样的局面,那时的人才能有丰富充足的物质条件。也因此,尽管此时的统治阶层提倡“以胖为美”却不至于被后世扣上瘦了天下,肥了自己的自私行为。

那么唐代的饮食是否真的有别于前代呢?虽然中国史书重政治轻社会、重英雄轻百姓,官方记载中,并没有太多对食材的记载,但还是有些只言片语透露出了变化。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饮食上的胡化。王谠在《唐语林》(卷一)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侍膳的情形,提到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

社会风尚的鼓励和饮食的支持,的确可以人无忧无虑地长肉,但是如果本身是长不胖的体质,这些都是无用功。所以,唐朝的“以胖为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战乱和基因。

从汉末到唐初,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人口由东汉末期的近6000万,经过汉末动乱和三国征伐,到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人口才恢复到约3500万,到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才又恢复到了4500万,是“魏晋以来数百年间中国古代国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户的最高额”。但是唐经过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和征伐,以及隋唐之际的战乱,唐初人口只有1235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显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灾人祸,在战乱年代战争伤亡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出现屠城的现象时,但是更严重的是战乱带来的对生活和生产秩序的破坏,使百姓无法较快恢复生产,由此带来的逃难和饥荒也是不可忽视原因。

但是有研究显示,正常人甚至是较苗条的人,仅依靠水和维生素也可以存活几周时间,其中脂肪就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也就是说,在饥荒来临时,胖子有更大的存活几率,有可能会扛到下一次谷物的收获。胖的人在此时便更显出生存优势。

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影响,“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间约40%~70%体重指数(BMI,常用于定义和评估肥胖)差异都被归因于遗传因素。”众所周知,基因是要遗传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长的战乱中,胖子基因相较于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传,也就是说,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占得比例要远高于正常年代,人们更容易长胖,也更渴望长胖。

然而,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不能说宋代没有很多胖人,但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才是主流,也没有那么奔放的服饰和形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危机意识。

“胖不胖”或许还真与心态有关,中国也有个成语——心宽体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的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唐代人之所以会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或许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这也是其他朝代无法复制的原因。这里既有统治阶层独特示范作用,也有赖以产生的物质和心理条件,更有深层次的基因缘由,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狼殿下历史背景是唐朝吗?狼殿下真的有原著小说吗?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翻拍剧非常多,很多资料显示,《狼殿下》其实也是一部翻拍的剧,而它的原著小说是明晓溪所写的同名小说。但是,实际上这部小说其实并不存在,明晓溪的作品里面并没有这样一部小说,所以这些其实都不是真的,这部剧应当是原创的剧本,不是翻拍剧。这在现如今翻拍剧大行其道的时候,也算是有一种不一样的剧情了。1.创作背景

在陈玉珊制作的影视剧中,除了《兰陵王》外,其余均是现代剧。陈玉珊之所以再次选择古装题材,是因为她喜欢历史,便选择了一个发生在五代十国后梁后晋的真实故事作为《狼殿下》的历史背景。

该剧是一个完全原创的故事,陈玉珊表示剧本已做了两年。剧本打破固有思维、创新地将“狼”的概念融入东方英雄体系。以“狼”到“人”的人性成长主题,跳脱出西方“狼人”传说所涵盖的恐惧与贪念,而“野性”也为东方侠义精神注入了更狠烈更有冲击力的元素。

在故事中,“狼”的概念也从致命野兽衍化出了致命爱情的含义,不会淡化责任与矛盾,也不会出现只为爱情存在使得爱情中的两方看似相互平等其实缺乏主动抗争力的设定。《狼殿下》以渤王和摘星的纯真爱情为切入点,构筑了乱世中的权谋与人心,两人错别八年,这段爱情没有因空间的离别而走散,从青涩懵懂变成了挚爱笃信,却再次因为政治上的争斗而面临“心间”的离别,是相互为战还是并肩而立,也是故事留下的悬念与爱情课题,可谓:“最好的时候遇见你,最坏的时候再见你。”2.剧情简介

唐朝末年,梁王朱温篡位称帝,建立后梁。后梁奎州城主马瑛之女马摘星(李沁饰),结识了自小生长于山林间的野少年(王大陆饰)。不谙世事的野少年为救幼狼遭到追杀,失足坠崖,被朱温收为义子,封为渤王。

十年后,渤王偶遇并救了摘星。他心动于摘星的聪慧与勇敢,摘星也发现,出身草根的渤王虽然已经身居高位却依然保有着天性中的善良和正义感。在摘星的感化和支持下,渤王反对苛政、扶助百姓、匡扶正义、阻止兄弟相争,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

虽然此后也有过争执和误会,但是二人始终怀揣良善之心,坦诚相待,不离不弃。在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之后,渤王和摘星秉持善良和正义战胜了各种危机与挑战,最终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3.唐朝末期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清源、北汉、武平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清源、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唐朝前期那么强大,究竟拥有多少军队?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唐朝,说到唐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朝是一个很厉害的朝代,在当时唐朝也是有很多著名的称谓的。比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形容当时唐朝壮丽的景象的。当然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唐朝经济那么发展,大部分应该都是当时的军队实力很强大,而在当时的唐朝经济到底有多发达?唐朝有多少的军队呢?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是中国封建时期最强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而唐朝之所以那么牛,和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密不可分。

唐朝军队前期沿用了从南北朝时期创建的“府兵制”,该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兵农合一。国家将部分国有土地授予给农民耕种,而作为回报,农民就要对国家承担服兵役的义务。农民成为府兵后,平时在家以耕种务农为主,农隙时前往军中接受训练,一旦有战事发生则要从军打仗。对国家而言,府兵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极低的成本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对农民而言,在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当一名府兵既可以免除税赋(唐朝时期当兵的家庭可以享受免税的恩惠),在大部分时间里又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也是非常理想的。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设置折冲府作为军队的基层组织。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折冲府中的兵员全部为府兵。折冲府的结构为十人一伙,五十人一队,一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团。这些府兵中既有骑兵,也有步兵。他们需自备武器、干粮。而折冲府的武器库中则会向他们供给甲胄和复杂的武器。

当时全国共有折冲府约633个,总兵力超过60万人。其中有261个折冲府位于关内道(唐朝的京畿地区),其余的大多分布在河东与河南西部的洛阳附近,其他地方的折冲府很少。

京畿地区的折冲府隶属于“十二卫”,十二卫中的大将军在名义上可以管理其归属下的府兵。但如果有战事发生,皇帝会另外选派临时的行军大元帅作为最高指挥官。因此,十二卫、行军大元帅以及地方州县长官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天下兵马大权仍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除了府兵之外,唐朝军队中还有专门负责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专门守卫边疆地区的边防军,以及由各州刺史统掌的团结兵。

北衙禁军直接隶属于皇帝本人,士兵全部是招募而来,兵员素质较高,很多都是贵族家庭出身的子弟;边防军一般也采用募兵制,士兵都是职业军人,其战斗力要明显强于府兵;团结兵是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相当于现代的民兵。团结兵不入军籍,军事任务结束即回乡耕种。不过,北衙禁军、边防军、团结兵都是作为府兵的补充。唐朝前期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府兵。

从唐朝中期开始,土地被大规模兼并到权贵阶层手中。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所以府兵逃散的情况也日渐增多。此外,战事频繁、兵役繁重也导致百姓们逃避到军中服役。唐玄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改用募兵制招募军队,府兵制逐渐名存实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比元朝还强大的王朝肯定非唐朝莫属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最强王朝

元朝算是我国历史中很强大的国家之一了,因为它的创建者是蒙古铁骑,一生征战四方,蒙古铁骑的战力算得上是最高了,并且那时候的疆土也是很大的,但是呢,元朝并不能算得上是我国最为强大的朝代,要说到比元朝还要强大的朝代,那一定是唐朝了。

唐朝是我国历史中最为强大的朝代,没有之一,即便是到了现在,我国身在海外的很多华人都是自称是唐人,并且海外也有很多的专门给中国人建立的商业街,名字就是叫做唐人街,顾名思义,这些用唐作为称呼的,就是因为那时候唐朝的强盛。

说到唐朝的强盛,唐朝最强盛的时候,占地面积就达到了之前最大,并且唐朝也并没有重文轻武或者是重武轻文的偏向,再加上唐朝初期就有着三个盛世局面,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这使得唐朝的国力进一步的加强。

唐朝这个朝代的包容性也很强,对于边境的国家,多数是友好的相交,对于骚扰边境的,就是打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唐朝大臣刘政会是个怎样的人?刘政会生平简介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刘政会是隋末唐初大臣,早年任太原鹰扬府司马,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刘政会投靠旗下此后立下诸多战功。李渊建唐称帝后,刘政会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结果刘政会不敌刘武周被俘,但他任然宁死不屈。获救后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还被封邢国公,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虽然刘政会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大,但他却有着令人敬佩的一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刘政会这个人物,一起来看看吧。

帝王之将兴,其威灵气焰有以动物悟人者,故士有一概,皆填然跃而附之,若榱椽梁柱以成大室,又负偃植,各安所施而无遗材,诸将之谓邪。然皆能礼法自完,贤矣哉!

他是最早追随李家开始踏上建国之路的人,为何一直默默无闻呢?原来他背负着的责任不比其他人轻,他是谁?他就是刘政会,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李渊已经开始暗地谋划建国之路了,而那个时候李渊实力弱小手上只有太原一城,手下士兵也不过几万人。好不容易逮到机会开始了建国之路,结果事情败露。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发现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到晋祠祈雨,企图将其杀死,以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但是李渊事先发现了这一点便派出刘政会等人去处理这件事情,最后保证了起义的顺利。而当李渊自立为帝的时候,刘政会的责任也就开始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的常识,而那个时候刘政会负责的就是驻守大后方——晋阳。不仅要负责阻挡住突厥的进攻,还要提防其他军阀的偷袭以及负责给前线提供粮草等重要任务。可以说李家可以成功夺取天下,刘政会有一半的功劳。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刘政会总要把粮草给送到前线。

而那个时候的晋阳到底有多重要呢?它直接关系到了李家的存亡,一旦晋阳失守。敌人就可以直接从李家后背空虚的地方长驱直入。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出去和其他军阀作战。后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守卫兵力,而且所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大多数都被派到前线去作战了。只要晋阳一丢,李渊不死则残。

而刘政会确实也没有辜负李渊对他的信任,他在晋阳大力开发农业和商业,同时不断增强城防力量。而对李家威胁最大的就是突厥了,刘政会多次打败突厥的入侵。让突厥人闻风丧胆,剑气纵横十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

当秦叔宝等人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刘政会在城墙上面面对突厥的铁骑。当罗通又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刘政会正对着手下下达城在人在的命令。

武德二年,刘武周率领大军进攻晋阳,晋阳的一位土豪贪生怕死,打开城门迎接刘武周,于是晋阳城失陷了,刘政会也被俘虏。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刘政会选择了假投降。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刘政会不断的给刘武周提供错误的信息。导致刘武周的大军一直无法对李渊造成实质性的打击,而刘政会也不断的给李渊提供信息。

在晋阳沦陷后没有过多久,李世民就带领军队收复了晋阳,而刘政会也重新回归唐朝。在刘政会投降那段时间里面,他不停地误导刘武周的军队盲目进攻。当李世民率领大军杀到刘武周面前的时候,刘武周的大量军队都还在其它地方对李渊的军队发动猛烈的进攻。于是李世民就不会吹飞之力的消灭了一个大军阀。

刘政会,唐初功臣。如果没有他,李渊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地登上皇位。如果没有他可能中国历史就要被改写了。很多人都只记住了秦叔宝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为李家打下一片片江山。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刘政会一个人守着大唐最后的一道防线,为李渊统一全国做出了不比秦叔宝等人低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诸葛亮在刘禅面前算不算忠臣?诸葛亮根本不把刘禅放在眼里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死后,诸葛亮基本上算是蜀国声望和资历最高的人,同样和他是托孤大臣的李严就非常的没存在感。而且刘禅实在没有君王之相,能力也是比刘备差了不少,所以不能委以重任。就这样诸葛亮成了蜀国实际的掌权人,但是这样的关系就使得刘禅很尴尬,如果都挺诸葛亮的那诸葛亮对刘禅来说还算是一位忠臣么?可能当时诸葛亮看到刘禅基本上也对他不报什么希望了,所以自己坚持北伐,最后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在古代,皇帝为了表彰功勋卓著的大臣,特设了一种对大臣的封赏制度,名为“加九锡”。具体而言,就是皇帝把九种尊贵的器物仪仗赐给大臣,拥有了“九锡”之后,此大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廷中享有的权力地位仅次于皇帝一人。正因为“加九锡”的意义非同寻常,所以历代皇帝轻易不肯对大臣施行,历朝历代“加九锡”的大臣寥寥可数。

从实际效果来看,“加九锡”这种封赏制度,可谓弊端极大,对皇权构成很大威胁。被授予“加九锡”的大臣,身份地位在臣子中无人可比,距离至高无上的皇权,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唾手可得。因此,乱臣贼子篡位自立,往往把“加九锡”作为一个过渡步骤。两汉之间的王莽篡汉自立,三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弑君夺权,他们事先都曾“加九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加九锡”已经成为皇帝的“实习期”,过了实习期,此人就有极大可能当上皇帝,成为野心家的代名词。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曾经面临过加九锡的处境。随着刘备和五虎上将等中坚力量相继故去,蜀汉已经形成诸葛亮一家独大的局面,刘禅暗弱无能,与曹丕等同代人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诸葛亮逐渐成为独揽蜀汉大权的权臣,完全具备了加九锡的资历和条件。

《三国志》引用《诸葛亮集》中的记载证实,蜀汉大臣李严,曾经和诸葛亮谈论过此事。李严认为诸葛亮位高权重,声望崇高,功勋卓著,建议他“宜受九锡,进爵称王”。只要诸葛亮点个头,文武百官无一人会反对,必将水到渠成。但诸葛亮何等精明,他深知王莽、曹操加九锡引来世人唾骂的教训,拒绝了李严的建议,不肯加九锡。

事情发展至此,诸葛亮还无愧于他的忠臣本色。但诸葛亮在拒绝李严之时,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诸葛亮说:“现今征讨曹贼,一直没有大的成效,我也还没能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如果此时就妄自尊大,于理不合。等到消灭曹魏,收复中原,皇帝回到中原故都,那时我与大家一起接受封赏”,然后他说了一句惊世骇俗之语,“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用今天眼光来看,诸葛亮像是随口说了一句玩笑话。但别忘了,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君臣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明显的谋朝篡位之嫌。加九锡已经是臣子所能达到的极限地位,九锡之上只有皇帝一人,所谓十命可受,等于说是当皇帝也可以接受。虽然他只是说说而已,从始至终没有付诸实施,但在封建时代,任何一个大臣敢说这样的话,对皇帝而言都是不可原谅的。

刘禅如果听到这句话,只怕会马上翻脸。历史上因为一句话说错被皇帝杀头的事,可谓是数不胜数。你诸葛亮就是本事再大,功高再高,这种明目张胆的悖逆之语也是说不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靖是如何消灭掉东突厥的?李靖是如何解决唐朝北部边患的?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李靖,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他是哪吒的父亲。不过当然了,这是他神话故事中的形象。历史上的李靖出生于北齐武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71年。李靖从小就身材魁梧,相貌端庄,再加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研读孙吴兵法,习阅各种诸子经典,文韬武略,志向远大。少时常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高贵”。

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靖随军东征西讨,实际指挥了唐军对长江流域割据势力的讨伐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江陵的南梁萧铣政权、盘踞丹阳的辅公祏叛军等,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器重,被赞曰:“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突厥势力大不如前

但真正让李靖名噪一时的,还是后来平灭北方最大边患——东突厥的战争。公元626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国力更加鼎盛。突厥方面,由于各部贵族对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追,人民困苦不堪而纷纷倒戈归唐。

尤其是原本依附突厥以求保全的割据势力,扼守恒安(今大同市)的范君璋等也开始向唐朝投降,进一步打通了唐军北进的通道。除此之外,漠北的特大雪灾也给突厥以沉重打击,牛羊无食而死,人民饥馑难熬,这对以单一游牧经济为主的突厥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连续北征削弱突厥势力

针对这种情况,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兵10余万进攻突厥。李靖从马邑(今朔州)出发,突然对突厥重兵压境,使得突厥人一日数惊、军心大乱,李靖乘机秘密遣人混入敌营,成功劝说颉利可汗心腹康苏密率众来降,唐军士气大振。

贞观四年,李靖再次出击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颉利可汗大惊,率众溃撤,在唐军的追击下,颉利可汗只身逃遁。李世民夸奖李靖:“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敌方,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将计就计长途奔袭

定襄一役后,颉利可汗退保铁山(今阴山北),当时“余众尚数万”,为了重整兵力,劼利可汗遣使投降以为缓兵之计。李靖将计就计,利用唐朝使者进入突厥大营,劼利可汗放松警惕之机,挑选精骑一万,备足二十日粮草,分两路发动突然袭击。

李靖亲率主力过阴山直扑颉利可汗营帐,在浓雾中突然杀到,大获全胜,斩杀万余人,俘男女十余万,牲畜十万头。另一路北进至碛口的李世勣也斩获颇丰,成功拦截兵败后欲北逃投奔吐谷浑的颉利可汗。曾经称雄一时,对中原王朝北方造成巨大威胁的东突厥汗国从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家常菜?唐朝以哪个菜系为主?

全文共 246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关于唐朝的美食,算是比较冷门的一块,可能大家在关注唐朝的时候,很少情况下会关心当时的人们吃些什么。那对于吃货来说,对于大唐时代的饮食还是非常关心的,每个朝代肯定都会有几道家家户户都会做或者经常吃的才,那在唐朝时期,这些菜是什么呢?其实古人对于肉食是非常喜欢的,而且主要都已肉食、面食为主,可能米饭还不是特别流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唐朝的饮食,一起来看看吧。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圣杜甫一首《忆昔》,写尽大唐盛世的繁华与富强。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才是一个盛世应该有的样子。

作为一名吃货,假如生活在大唐盛世,居住在都城长安,那么一天应该这样度过。

美好的一天,当然得从热气腾腾的早餐开始。

长安的早餐挺简单的。数来数去无非是这三大样:粥、面片汤和面饼。

粥是一种做法简单、营养丰富的食物,是唐朝人的最爱。白居易就说了:“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一碗香气扑鼻的乳粥,是御寒的绝佳之物。白居易所提到的乳粥,是往粥里加奶。还有往粥里加蔬菜、加肉、加水果、加干果,包罗万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唐朝人加不了的。大诗人王维就喜欢在粥里加芝麻,“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面片汤,有一个专业名词“馎饦”,是把面团扯成拇指大小的片儿,用急火煮熟,再加上佐料,大功告成。面片汤“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动。据说,这种面食的做法还通过日本遣唐使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名小吃乌冬面的原型。

早餐也不能光吃稀的,还得来点实在货。那就吃面饼吧。面饼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上笼蒸出来的面食,包括馒头、包子之类,叫蒸饼;一类是放炉子里烤熟的面食,包括烙饼、油饼之类,叫烧饼;一类是用水煮出来的面食,包括馄饨、饺子之类,叫汤饼。这里面,烧饼的受欢迎程度最广,《唐六典》里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三月初三,皇宫里都要赏赐吃烧饼。想象一下大伙儿人手一个烧饼美滋滋地啃的场景吧。

吃货属火车——逛吃逛吃逛吃。逛了一天的街,掐指一算,到了正餐时间,找一家饭馆坐下:“小二,点菜!”

唐朝人的正餐,那就丰富多姿了。

有羊肉。唐朝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喜欢吃羊肉。根据记载,唐太宗长子李承乾爱用白水煮羊肉,煮熟后用佩刀割着吃。武则天的吃法就精致多了。将羊后腿切片,在加了葱段、生姜、陈皮等调料的水中煮熟,捞出后摊平于盘中;再将卤汁浇入盘中,晾一凉后随时食用。武则天品尝后写诗:“珍郎杀身以奉国。”以“珍郎”来比喻羊,可见武则天对羊肉的喜爱程度。

有鱼肉。唐朝人吃鱼,较常见的做法是“脍”,将鱼肉切片,类似于今天的生鱼。杜甫诗云:“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为了做出更薄的鱼脍,唐朝人还发明了制作鱼脍的专业工具。唐玄宗就送过安禄山一把制作鱼脍的刀。唐朝时期,鱼的种类很多,有鲫鱼、鳊鱼、鲂鱼、鲷鱼、鲈鱼等。有意思的是,唐朝皇帝姓李,因此禁止民间吃鲤鱼,违者杖六十。可是,这并不能堵住吃货的嘴,大伙儿还是偷偷摸摸地吃鲤鱼。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就提到吃鲤鱼的事情:“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有牛肉。在唐朝,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官府也不允许吃牛肉。当然,如前所述,吃货们还是照吃不误,还发明了一种很有名的“牛头煲”。“牛头煲”的做法是,把牛头烤了,加上各种酒、豉、葱、姜调料煮熟。随后放在一口大缸里,用泥封口,埋起来点上火慢慢烤。“牛头煲”的味道怎么样?吃过的人说比熊掌还美味。

有猪肉。现代人吃腻了的猪肉,在唐朝时却并不常见。这并非朝廷禁止吃猪肉,而是大家不爱吃。唐朝著名的宫廷宴烧尾宴里,菜品琳琅满目,主材料有鱼、虾、蟹、鸡、鸭、鹅、牛、羊、鹿、熊、兔、鹤等,甚至还有青蛙,但唯独没有猪肉。猪肉的做法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蒸了就蒜泥吃。

有各种蔬菜。唐朝的餐桌上已经有了菠菜、莴笋、豇豆、茄子、秋葵、韭菜、白菜、荠菜、胡萝卜的身影。唐朝名臣魏征经常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让他下不来台。李世民从大臣那里得知魏征喜欢吃醋芹后,便请他吃饭,上了一道醋芹。魏征见了,食指大动,饭还吃完,醋芹就吃光了。李世民马上揭短,说:“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嗜好,我现在终于见到了。”魏征机智地回答:“陛下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这一口(醋芹)罢了。”李世民听了,感叹良久。

佳肴的最好伴侣是美酒。在唐朝生活,一定要品尝葡萄酒。唐朝灭了高昌国后,获得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能够酿出芳香四溢的葡萄酒。打仗的将士们,在出征前都是要来一杯葡萄酒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至于白酒,由于酿酒技术不成熟,酒精度数不高,里面还有霉菌,看起来是绿色的,因此,白居易写诗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是好诗,酒的味道就不知道了。

男人喝酒,女人吃水果。饭后来一盘水果,想来也是极好的。橘子、荔枝、琵琶、龙眼、梨、桃、枣、杏等水果都出现在市面上。比较难得一见的是樱桃,这种水果是皇家贡品,寻常人根本吃不到。一次,唐玄宗心情愉快,赏赐了王维一颗樱桃。王维感激涕零,写了一首《敕赐百官樱桃诗》。

吃了正餐后,还有晚餐吗?不存在的。唐朝人一天只吃两餐,即早餐和正餐。然而,对于习惯了一日三餐的现代人来说,只吃两餐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那么,可不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点宵夜?

如果是在唐朝初期,这是不可能的。

唐朝实行严格的宵禁和坊市制度。傍晚坊门关闭后,一律不许出入。那时候,还在街道上晃荡的人,被巡夜人抓住后,会面对“笞二十”的处罚。有权有势的官宦人家,只好在家里举行夜宴,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虽然描绘的是五代十国南唐名臣韩熙载家的夜宴场景,也可以作为唐朝的参考。

到了唐朝后期,坊市制度比较松弛,夜市逐渐出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一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说的便是扬州夜市场景,看上去蛮热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唐朝历史 封号“六位帝皇丸”的两位最牛皇帝居然都是唐朝的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历史封号“六位帝皇丸”的两位最牛皇帝居然都是唐朝的

在 上有这么两个人,他俩是兄弟,而他俩的父亲、母亲、自己、弟弟(哥哥)、儿子、侄子6个人都是皇帝,像他们这种情况,不但在 上是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而且放眼整个世界历史,那也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所以,后人送他俩一个绰号——“六位帝皇丸”。而且,他俩都曾两度登基称帝,这在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他们是谁呢?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中宗的父亲唐高宗 、母亲 、自己、弟弟唐睿宗、儿子唐殇帝(李重茂)、侄子唐玄宗( )六人都是皇帝;唐睿宗的父亲唐高宗、母亲 、哥哥唐中宗、自己、侄子唐殇帝、儿子唐玄宗六人都是皇帝。,唐中宗李显(656—710),原名李哲, 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及被废为庐陵王。公元684年、705—710年两度登基,共在位五年半。其成就是让大唐王朝再次回到李姓人的手里。唐睿宗李旦(662—716),原名李旭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初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后徙封豫王、相王等。公元684―690年、710―712年两度登基,共在位8年。其成就是把大唐王朝顺利禅让给儿子唐玄宗,为来日“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在上有这么两个人,他俩是兄弟,而他俩的父亲、母亲、自己、弟弟(哥哥)、儿子、侄子6个人都是皇帝,像他们这种情况,不但在上是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而且放眼整个世界历史,那也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所以,后人送他俩一个绰号——“六位帝皇丸”。而且,他俩都曾两度登基称帝,这在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他们是谁呢?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中宗的父亲唐高宗、母亲、自己、弟弟唐睿宗、儿子唐殇帝(李重茂)、侄子唐玄宗()六人都是皇帝;唐睿宗的父亲唐高宗、母亲、哥哥唐中宗、自己、侄子唐殇帝、儿子唐玄宗六人都是皇帝。

唐中宗李显(656—710),原名李哲,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及被废为庐陵王。公元684年、705—710年两度登基,共在位五年半。其成就是让大唐王朝再次回到李姓人的手里。

唐睿宗李旦(662—716),原名李旭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初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后徙封豫王、相王等。公元684―690年、710―712年两度登基,共在位8年。其成就是把大唐王朝顺利禅让给儿子唐玄宗,为来日“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唐朝萨珊金币哪来的?揭秘萨珊金币的历史背景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终于大结局了,不过徐宾的金主到底是谁?他的萨珊金币是哪来的?恐怕成了剧中最大的悬念。总感觉徐宾并不是真正的主使,他背后还隐藏了一股力量,只不过没有明说。有网友推测,萨珊金币可能是安禄山给徐宾等人的,因为萨珊王朝覆灭以后,他们的族人改名为粟特人,而安禄山的父亲就是粟特人,所以安禄山是金主的嫌疑最大。也是为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埋下线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萨珊金币的来历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长安十二时辰》里,死囚张小敬一出场,便在西市要了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饕餮。姚汝能为他买单,扔给店家一串铜钱,上有“开元通宝”四个繁体字。这便是大唐通用的钱币了。

剧中女杀手鱼肠也戴了一串钱币,却是来自波斯的萨珊金币,在长安不能流通。也许,作为大唐的国际贸易区,西市还有更多钱币出现。但是,一定不如今天大唐西市博物馆的馆藏古币展上的多。

鱼肠戴的萨珊金币来自波斯,大唐西市博物馆也有。

货币中的丝路故事

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三楼,是馆里的丝路古币主题展,名字叫做《货币中的丝路故事》。展出丝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几千枚古币,走进去感觉坐拥了全宇宙。从公元前的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到近代的阿富汗、伊朗王国、东印度公司,纵贯数千年;地域上涵盖了欧洲的地中海沿岸、西亚、中亚、南亚以及阿拉伯和印度半岛,横跨数万里,钱币串起了东西方历史和文明,成为有温度的故事的印证。

展览分为:希腊开打制贵金属货币先河、罗马到拜占庭、位居丝路要冲的中亚古国、波斯第二帝国及其附庸国、印巴次大陆四大帝国及诸王朝、从阿拉伯帝国到伊斯兰诸王朝、大蒙古国及诸汗国、丝路东方长安货币等八个版块。在此一次可观尽丝路沿线各帝国的货币史和发展史。

大唐西市博物馆里的“开元通宝”

流通近三百年的“开元通宝”

在“长安货币”版块的醒目处,可见到一堆张小敬使用的“开元通宝”,它是唐时的官方流通货币。《货币中的丝路故事》古币学问非常多,但是,依然不能错过了解此币。

在这里先科普下“开元通宝”的概况: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读法为“上下右左”;由唐高祖武德四年效仿西汉五铢开始铸造,直至宋朝宋太祖开宝八年,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的隶书体;其特征并非年号钱;其钱文释义为开辟新纪元的流通宝货。

开元通宝制作规范,十枚重一两,革新了秦汉以来二十四铢为两的旧制,从此中国的衡制多了一个单位,即一两的10分之一两叫做一“钱”,也就是一枚开元通宝的重量;又由于每枚开元钱圆径八分,十枚排成一排为唐小尺一尺,十二枚半为一大尺,因此开元钱还可以当尺子用。

此外,革新了钱币的名称,唐以前的钱币,多以重量命名,如秦时叫半两和汉时叫五铢,都是重量。而自开元通宝开始,首次将“宝”字铸入钱文,并冠以当时的年号,说明这时的货币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以及唐人眼里的家中之宝。这是古人在钱币认识方面的一大变化。开元通宝在唐代流通近三百年,存世数量较多。

开元通宝有铜的,银的,鎏金的等各种材质。直径24~25毫米,一枚钱的重量为3.73克。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开元通宝。

我大唐时候的长安,是国际大都市,万国来朝。“开元通宝”便相当于现在的英镑或美元了。(部分图片来自大唐西市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唐朝之后西安为何就很难再成为都城了呢?

全文共 246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有着很多种说法。有人说五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也有说是6座孤独,还得加上一个杭州,当然也有说7个的,还加个安阳。但是不管怎么说,前5个古都是石锤了的,他们的地位是其他城市无法撼动的。今天,我们要着重说一下西安。

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哪些朝代以西安作为首都呢?后来,西安又是怎么被放弃的呢?

历史上的周朝、秦朝、汉朝、隋朝、唐朝都选择将西安作为国家的首都,有时候还会增加洛阳,形成“东都洛阳,西都西安”的局面。但是,在隋朝的时候,洛阳就已经不是首都的最佳选择了。

中国本土近四千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从中原期向近海期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宋朝正好处在这个转折点上。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这四千年里,我们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越来越寒冷,特别是处于中高纬度的地区。

西北地区由于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干燥,且水资源非常匮乏,使这些地方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环境越来越差。所以,总体来说,汉朝和唐朝是属于温暖湿润的王朝。而当时的西北地区,环境相对较好,以至于,长安才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可以说,长安这座古都是大环境造就的结果,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这里,自然就成为了人群的聚集地,而相对应的政治、经济也发展的比较好。

隋朝和唐朝都把首都选定在了长安,但是,西北地区由于气候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干燥,这就导致田地里的粮食产量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所以,这里已经不能够自给自足了,使得他们不得不从外边运粮食进来。为了能够顺利的将外边的粮食运到长安,隋朝修建了大运河,方便将江南一带的粮食运到长安。

但是,这项工程并没有起到如期的效果,来自江南的粮食只能够运到洛阳,还到不了长安。所以,有一段时间,唐朝的皇帝只能到洛阳去,而为了方便,他们就在那里建立了一座皇宫。之后,唐朝便形成了两座都城,即“左都洛阳,西都长安”。

那么,为什么粮食到不了长安呢?

这都是地形的不同造成的,从河南或者湖北进入陕西,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河运的行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船只不能逆流而上,而且,那些运粮食的船只说翻就翻,危险系数很高。一旦船翻了,那些粮食不仅没了,船家还有可能倾家荡产,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去冒这个险。

那么,是不是可以走陆路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走陆路需要用牛马来拉,一车拉不了多少粮食,而且,陆路并不好走。因为,运输速度慢且常常会遇到盗贼,所以,走陆路也不是一个好的方案。

秦汉时期,关中的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长安百姓能够种出足够的粮食,只有其它的物资需要关外或江南地区供应。而这些物资的运输也花费不了多少银两,是国家财政完全可以承担的。但是,到了唐朝就不一样了,长安需要大量的粮食,而运输这些粮食的开销巨大,国家财政都快支撑不起了。

以至于,到了宋朝的时候,长安就已经彻底失去成为首都的优势,统治者被迫把国都迁往东边,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粮食供给。到了五代时期,开封逐渐成为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在五代的国家中,除了后唐在洛阳定都之外,其它的四个国家全部都定都在了开封。

那么,定都开封就好吗?

开封的优势就是交通方便,开封位于汴河附近,是大运河漕运的中心点,运输的船只可以直接开到这个地方,为这里带来所需物资。但是,开封也有自己的劣势,那就是它离黄河太近。一旦黄河泛滥,开封必然受到影响,且黄河泛滥是常有的事。还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开封不适合进行防御,一旦有敌军攻打开封,城内则不好设置防御战术。

因此,开封也不适合作为国家的首都。

到了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当时,朱元璋在选都城的问题上,还是挺犹豫的。他考虑过几个地方,分别是: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并和大臣们商量这个问题。原本,朱元璋想把都城放在自己的老家凤阳,但是,对于这一决定很多大臣都不认可。最后,在刘基的劝说下,朱元璋决定将都城放在了南京。

南京作为大明朝的国都,还是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因为,南京地处沿海且位置偏南,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是无法顾及到全国防御的,而且,还有偏安一方的嫌疑。

并且,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的物资丰富垂涎已久,所以,明朝一方面要在长城一带布置防线,防止游牧民族来袭;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将一部分兵力布置在南京城周边,保卫皇室的安危。这样的结果,使得军事力量分散两头,一旦手握重兵的边关将军举兵造反,那么,南京城将是非常危险的。

朱棣能够发动围攻南京城的战役,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边关的兵权手握重兵。所以,这样的设置并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后来,朱元璋计划跟汉朝和唐朝一样,把首都迁到西安。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去现场考察,为迁都西安做准备。太子朱标来到长安城,发现这里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长安城了。

对于现在整个大明来说,这里的位置偏西,离那些富饶的地区很远,且漕运困难。虽然,长安有战略优势,但是,却没有经济优势,以此,定都这里是无法长久发展的。之后,朱标将这里的情况禀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只好打消这个念头,继续在南京待着。

后来,朱棣起兵造反,夺取了侄子的大位,便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城。北京虽然也需要漕运,但是,相对于长安来说要好很多,而北京与江南的地势相差不大,漕运也不是十分费力。最主要的是,北京城偏北,驻守北京城的将士可以随时出动,抵御边境游牧骑兵的攻击。

到了1391年的时候,是西安能够成为首都的最后一次机会,没想到这座城市还是落选了。如果,西安后来能有很好的建设,那么,它还是有机会成为首都的,毕竟,绵延千里的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天然的生态屏障。并且,它的位置有利于统治全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再说一点,宋朝以后,如果全国统一,首都只能是北京,因为,长安养不活都城了。洛阳、开封还不如北京,南京、杭州都短命。但是,北京的地利肯定不如长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北京最大的致命地方是北京到东北有一个平原的绿色通道,守北京必须守锦州,守锦州必须守辽东。而吉林打辽宁从上往下打,很轻松,守辽东难守,没了辽东,锦州很难守,没了锦州北京危在旦夕!所以,后来的军队都选择围点打围,而且,都成功了,南方政权没任何选择,战略很被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什么唐玄宗之后,唐朝皇帝不再开始用正常程序册立皇后了?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何都不册立皇后?

这可能是担心后宫干预政治。在古代的时候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母鸡打鸣,则意味着这一个家很快就要破败,很快就要没落。虽然这一个说法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不正确,但是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半分的道理,因为这样的例子真的是比比皆是,在唐朝也是比较常见的。

吕雉,贾南风,武则天,韦氏等,这一些人一直都希望能够拥有权利,一直都在兴风作浪,其实无论好坏早就已经成为了皇帝的威胁,比如说武则天甚至直接就选择成为了皇帝。对于每一个皇帝来说,复工干预政治,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祸患,一定要选择堤防,尤其是唐朝的这些贵族女子,基本上有很多人都会沾染朝堂,一定要选择做好防范。

没有选择立皇后,这可能也有自己的私心,因为按照当时的流传规制皇帝就可以拥有后宫嫔妃,但是皇后和皇上之间是一样的。皇后并非仅仅是后宫之主,而是真正的主宰,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应该起到劝诫起到监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全部都能够容忍身边的人可以一直盯着自己。如果后宫没有皇后,皇帝在后宫之中,自然也不可能会有约束,不可能会有拘谨,即便是有太后也不可能会有太大的制约。

郭氏出身比较高贵,按照辈分其实要比皇上更高,这也让皇上相对而言比较害怕,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让对方成为皇后,当然这个女子也是非常知趣的。在此时并没有选择要成为皇后,一直都是做有名无实的皇后,当然这中间可能也会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嫡庶相争的可能,不管如何在此时这种做法好像也会有一定的效果,能够帮助大家规避很多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剑王朝丁宁结局揭秘 丁宁和长孙浅雪双修什么时候?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丁宁就是梁惊梦,他们有着共同的记忆。不过当丁宁遇到长孙浅雪后,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直到最后才向长孙浅雪坦白一切。实际上丁宁这样做是在保护长孙浅雪,虽然他们产生过误会,但丁宁的身份暴露,可能会给他周边的人带来不幸。不少原著粉都很期待丁宁和长孙浅雪双修的名场面,从放出的海报来看,他们的确有一起修炼,但也仅限于此,电视剧大家就别妄想太多了。丁宁结局揭秘

《剑王朝》小说结局中丁宁与长孙浅雪在一起了,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后来决定远离江湖纷争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结局是完美的,倍感欣慰。

小说中,梁惊梦本是天下剑首,也是巴山剑场的领袖,是江湖中人闻风丧胆般的存在,长孙浅雪倾心于梁惊梦已久,然而梁惊梦却突然失去了音讯,其实他是修了九死蚕,被元武皇帝以及皇后害死之后靠九死蚕复活,因此改名为丁宁。

长孙浅雪喜欢的人本是梁惊梦,其实梁惊梦就是丁宁本人,只不过直到最后才揭开丁宁的真实身份,长孙浅雪本是公孙氏的大小姐,然而公孙氏一夜之间被神秘人灭亡,只留下她这么一个遗孤,所有证据都指证神秘人是梁惊梦,长孙浅雪对他也是充满了恨意,其实这只是一场误会而已,将公孙氏灭族的人并不是梁惊梦,而是蘅国皇帝。

丁宁再次与长孙浅雪相遇时早已忘记前世的恩恩怨怨,没想到两人再次产生了感情,这一次两人化解多年的恩怨,最终走到一起,收获幸福。丁宁和长孙浅雪双修

《剑王朝》中,李现首次以古装造型亮相:嘴边那一抹淡淡的痞笑呈现着灵动的少年感,额前的刘海随性不羁与丁宁江湖少侠的形象十分贴合,武打动作潇洒俊逸,令人眼前一亮。《剑王朝》在回归质朴武学精神的同时填充了诸多细节,整体上保留了原著精髓——剧中高能台词和感情金句层出不穷直戳观众“情感点”;丁宁和长孙浅雪双修名场面再现,上演跨越前世今生的真挚爱情。使观众在体验江湖的豪情侠义的同时感受情感的纠葛与成长。

剧中众多演技派戏骨的实力加持也颇具看点。刘奕君饰演的蘅王元武黑袍加身,大秀绝世武功,充满着执念与心机,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搅动江湖的野心;李光复扮演的一代宗师薛忘虚仙风道骨,善良精明审视全局,将角色的随性与侠义演绎得细致入微……精湛演技对垒中,在徐徐铺开的江湖画卷中铺开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丁宁每个阶段的成长缩影都在李现的演绎下引人入戏。丁宁为天下舍弃个人恩怨无疑不是关照现实从少年磨难蜕变中突出责任与担当,激励当下年轻人坚守本心,勇于迎战逆境的良苦鼓励,极具现实正能量感召意义。《剑王朝》在讲述丁宁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将返璞归真的武侠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唐朝到底有多强大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管辖势力范围广

唐朝不仅在东南亚设藩,甚至对中亚都有极大的影响,历史记载公元661年唐朝在波斯疾陵城,设立波斯都督府,任命波斯王子俾路斯为都督,可见当时唐朝对波斯影响。

2

文化传播范围广

唐朝文化不仅在邻近国家传播,而且经由丝绸之路对中亚、南亚、阿拉伯地区、甚至非洲都有极大影响,例如:新罗人将白居易捧为“偶像”,并设有专门模仿其诗歌的“效乐天体”。

3

邻国模仿唐朝治国

日本、越南、朝鲜等国被称为缩小版的唐朝,这些国家纷纷模仿唐朝来治国,包括唐朝的官制、科举、户籍、税收、文教甚至是都城建制,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模仿唐朝来改革的。

4

唐长安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唐代来中国留学的人不少,长安成了当时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崔致远等都来过长安留学,学成归去后在自己的国家传播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5

世界第一大强国

唐朝在当时被称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不仅对邻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都是世界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果玄武门政变失败,唐朝会怎样呢?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玄武政变失败唐朝会如何下场

如果玄武门政变失败,李世民在失败之后可以侥幸逃脱,但是这依然会有着不好的结果,因为唐朝帝国很可能就会进入到分裂的阶段。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马上就选择发动政变,把正准备进皇宫见皇帝的李元吉还有李建成全部的杀死。李世民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就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更是选择变相软禁唐高宗。不久之后就已经让李渊退位,然后自己就掌握了最高的权利,同时还把李元吉,李建成的孩子全部都残忍的杀害。

虽然说作为皇帝李世民肯定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强大的唐朝也没有办法去掩盖李世民为了夺得皇位,选择杀害自己的兄弟。历史本身就是胜利者,书写也有人会觉得这可能就是成王败寇,而如果李世民当时在选择发动玄武门时面临失败,那么最终的下场肯定也是如此。不仅自己会丢掉性命,跟随他的武将,又或者是家人,全部都会丢掉性命。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之后,其实还会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李世民主动发起政变,所以以后也会给自己留下后路,在失败之后必然就会带领着部队逃出长安。那么在此时也同样会陷入到分裂之中,如果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路子随手真的还说不清楚,当时的李世民也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军事天赋,可以说大概有一半也全部都是靠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世民在目前的军队中也会拥有着较强的号召力,最终是不是能够取得胜利,最终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必然要比玄武门兵变更加的大,很可能在战乱中没有办法恢复,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到开唐盛世。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人们也会觉得有一些特别的可惜,如果能够注重一切自然也不会有这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唐朝的陌刀所向披靡,为什么最后却消失了?

全文共 252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朝的唐刀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个东西实在是很强势,很厉害,可以说也算是所向披靡吧,但是走着走着最后却消失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唐刀不适用,还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

唐朝出现陌刀为何消失暗藏了最大玄机。

一、陌刀的起源

关于陌刀的出现,有资料说他是起源于汉代的斩马剑。比如,《唐六典》就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其实,汉代的斩马剑,主要是说剑的锋利可以斩马。但实际上,斩马剑只是在会盟时,斩马祭祀,并不用在战场上。

另一方面,陌刀虽然如剑之形,但两面开刃,是一种特殊的刀。加上冶炼锻造技术的进步,陌刀要比斩马剑锋利,所以能斩骑兵之马。毕竟骑兵之马有马具,而且相当厚实。

现代人想象的陌刀。

二、陌刀的实战

步兵对骑兵,不战任何优势,打赢了追不上人家,打输了跑不过人家,太吃亏了。以步兵克骑兵的例子,南朝刘裕曾赢过一次。

刘裕利用战车,在距离黄河百步的地方,布成却月阵,阵中是步兵,阵后是水军负责接应。由于北魏铁骑护甲齐备,朱超石命士兵把长矟截断,用大锤锤击,这样一下能洞穿三四名魏军。

由于战车被士兵用护盾挡着,北魏骑兵无法攻入,所以死伤惨重。刘裕以2000步兵,大破30000骑兵,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却月阵。

但这种阵法限制条件太多,不用战车,如何破骑兵呢?唐朝用陌刀。

《旧唐书》记载,高仙芝攻打小勃律国时,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二人舞巨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如遇敌骑,人马俱碎,令敌气索。”

《新唐书》记载,张兴做裨将的时候,“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

尤其是陌刀队在进攻敌兵时,成排的士兵,举着长长的陌刀,整齐向前,如墙而进,一刀下去,连人带马砍为两段。那种场景,足以震慑敌人。

正是因为陌刀威力巨大,所以皇帝给宰相安排护卫队时,就是用陌刀手;一些边镇将领,宦官,也都组建陌刀队。

步兵主战兵器中,有枪、棒和陌刀,但以陌刀威力最大。陌刀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短时间内杀伤大量敌人,从而扭转战局,安史之乱中,不少大战都能证明。

三、陌刀的消失

陌刀制造复杂,工艺繁琐,成本太大,所以唐朝政府对陌刀管理极为严格。即便是帝王将相,死后也不能带入墓内,故而在今天发掘的唐代墓中,始终找不到陌刀。

持陌刀的唐朝士兵。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常年战争,军械消耗快,陌刀这种精良武器,压根玩不起,于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陌刀的起源、实战和消失,都足以说明陌刀的威力。在唐代对付骑兵的诸多兵器中,当以陌刀为最厉害。首先,我们来算一下陌刀的造价。古代士兵装备中最昂贵的是战马,一匹普通的战马要花费上百贯,好马价格更昂贵。唐代200多年里,米价的平均价格是一斗米10钱,10斗米是一石,一石是一百钱,一百个铜钱能够买现在的120斤大米,一贯铜钱能够买到1200斤大米。唐朝一个普通的农家一家一年的花销不超过4贯,甚至比这更少。陌刀一把保守的估计造价要一百贯以上。一百贯都能买一匹战马了,而一把好的横刀才2贯钱,一百贯在唐朝能够买到一栋挺好的房子。唐朝顶峰的时候配备陌刀的军队最多不到两万,这就花销很大了。

两万人的军队,一人一把陌刀,光是陌刀就要花费两百万贯,士兵还得配备盔甲和马匹。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如果陪葬陌刀成为风气,就会有人私藏陌刀,所以唐朝规定一律禁止陪葬陌刀。唐朝初期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唐朝前期的税收不只是收取铜钱,还有大米、布匹等,铜钱收取的并不多,估计唐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2000到3000万贯。唐太宗执政时期,想要修建新的宫殿,臣子回复李世民,钱不够,国库里只有几百万贯钱,等钱多了再修吧。唐朝兵器中能比陌刀贵的就是马槊。

陌刀贵的原因是工艺精细,一把陌刀不像横刀,用点钢材就行了,陌刀太长,越长的陌刀越容易折断,所以必须用特殊工艺制作陌刀。日本的野太刀作用和陌刀相似,但是锻造时因为野太刀的刀法需要高高举起,借助刀的重量向下劈砍,然后刀尖接触到地面的时候,借助刀回弹的力量举过头顶,因为这套刀法,刀尖不能淬火,因为夹钢刀,一淬火,刀尖砸到地面的时候容易开裂。野太刀的制作工艺尚且如此复杂,两米多长的陌刀你可以自己想想有多难制作。好东西人人喜欢,如果能够用陌刀陪葬,那些大将可能会私藏陪葬,那个时候朝廷就更难管了。所以,唐朝规定,陌刀不能陪葬,唐朝之后,陌刀就失传了。

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

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

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

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司马懿当了几十年忠臣,为何最终还是造反了?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高平陵之变,可以说是三国走向终结的一个开端,曹魏政权由此掌控在了司马家手中,曹家成为傀儡,而高平陵之变的主导人司马懿,也是因此成为了后世人所说的老奸巨猾的人物,但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司马懿的前半生的忠诚,并不是装出来的,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忠臣,毕竟在曹丕、曹叡活着的时候,他又怎么知道自己居然能活的比他们更长,又何来隐忍一说呢?但这样一个做了几十年忠臣的人,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造反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记得恩情

曹丕活着的时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名伯乐,这也是司马懿没有在自己掌握是实权的时候选择造反,主要的原因,毕竟司马懿与曹丕之间,是有恩情关系的。是这个人让司马懿改变了想法,不再逃避政治,只满足于在乱世里面保全自己的家人,其他的都不管的状态。在当时,曹操早就知道了司马懿的名声,一直在派人找他来为自己做事。

内心不愿意的司马懿,为了拒绝曹操,竟然用马车将自己的腿压断了。这让曹操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不过,好景不长,司马懿的小伎俩就被曹操看破了。感觉被耍的曹操,气的让司马懿去养马了。司马懿的内心在经历过这件事以后也发生了变化,他想要后人称赞,但是还不想给曹操做事。

当时一旦去马场养马,可能就再也无翻身之望。正当他踌躇之时,曹丕找到了他。可这颗明珠终于是让人给发现了,这个人就是曹丕。他非常的看重司马懿,而司马懿最终也是助他登上皇位。曹丕到去世之时仍然非常信任司马懿,把辅佐下一代君主曹叡的重任托付给了司马懿,司马懿也向曹丕承诺尽心辅佐曹叡。对司马懿来说,成就一番事业,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是不屑平凡生活的。2、没有退路

司马懿会举起反旗,也和当时的形势有关。曹丕赏识他,重用他,儿子却猜疑他,提防他。尤其是还有一个曹爽,更是和司马懿矛盾重重。事情的起因是曹叡在临死的时候把皇位让给了曹芳,同时他让曹爽和司马懿对曹芳进行辅佐。虽然同为辅政大臣,但是在职位上,曹爽的位置比司马懿稍稍高了一些。司马懿并没有提出异议。

起初,这两人关系还不错,一起帮助幼帝治理朝政,魏国的发展也还是蒸蒸日上的。然而,历史上总是有小人,曹爽的谋士也是一个,他在曹爽耳边说着司马懿的坏话,最终使得二人反目,司马懿也被曹爽架空了。司马懿感念曹丕恩德,被欺压至此,为了大局,仍然没有反击。缺乏军事谋略的曹爽,想要攻打蜀国,司马懿连连上书,陈述利弊,但曹爽没有听劝,魏国大军溃败而回。打仗虽然不行,但是曹爽的政治却玩得很六。曹爽在刚接受托孤的时候,大概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新的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明升暗降,假意托孤一点点的将司马懿的权力架空。曹爽丁点的机会也没有给司马懿,即便是司马懿告老退休之时。这使得司马懿无奈,虽然不想造反,但是曹爽逼迫自己造反。于是司马懿开始等待着机会。司马懿开始装病,并且给外界传达出自己将要病入膏肓的感觉,让曹爽放松警惕。背地里司马懿开始叫人联系族人,准备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

这件奏文经过皇太后的准许后,迅速将奏文送到高平陵。而这个时候的曹爽正在跟小皇帝打猎,不亦乐乎,奏文呈上来时吃了一惊。司马懿加盖给曹爽的罪名,正是曹爽欲除掉司马懿的谋反罪,偷鸡不成蚀把米。曹爽的势力被迅速铲除,魏国大权落入司马家族里。3、无奈之举

其实司马懿是不想造反的,他想留一个好的名声,如果造反,后人定会说他为乱臣贼子。熬了半生的司马懿,在晚年是非常难过的,天平两端一个是忠心,一个是家族人的命。曹爽在自己死后是不会放过自己的族人,无奈只能是选择后者,拿下政权,保护自己的族人性命。造反之前,曹爽已经天怒人怨,曹爽在魏国广占百姓们的土地,甚至连官员都不放过,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民之所向,形之所迫,国之所求。司马懿再也不愿意放任曹爽为非作歹,于是他才采取雷霆手段,诛佞臣,平朝乱,定魏安。司马懿的叛变,或许对于魏国的当权者是罪人,但是对于魏国来说,无异于是一根救命稻草,因为魏国在曹爽的手中已经不成样子。其实司马懿行动之前,是经过考虑的,毕竟在他面前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样,对自己都是不利的,单但是也非常无奈。

在司马懿成功以后,虽然遇到很多的反对,但是司马懿直接快刀斩乱麻,带着自己的70多岁的身体,将他们全部诛杀。小编的看法是,一入官场,后果难以预料。司马懿所走的人生,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以司马懿的智慧,哪一种道路的选择,其结果他应该都能够预测。只不过实在是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而已。这可能也就是当初司马懿最初不愿进入仕途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