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贾岛的历史故事(合集20篇)

浏览

6877

文章

1000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2月11日,离威尔逊回国还有三天,国联事务委员会开了一整天的会。

法国提出了建立一支国联军队的修正案,威尔逊说这"既不合规也不实际"。会议在没有做出决议的情况下休会。第二天,塞西尔冷冷地指出了法国人面临的窘境:

"法国人是在向美国人叫板,顺带也在针对英国,告诉这两国法国不接受眼前的礼物,是因为东西还不够好。他直截了当地警告法国人,如果国联建立不起来,那剩下的方案只能是英美结盟"。

布儒瓦让步了,但他还是要做一下无望的挣扎。一个月后,他提出建议,称国联还是要有自己的军事参谋团。

他小心翼翼地说,参谋团可以向国联提供信息,谋划方案,这样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国联不至于措手不及。

威尔逊大发雷霆。他后来告诉自己的医生格雷森:"法国代表简直不可理喻,一遍一遍地重申那些已经讨论烂了的、不能更改的事情。"

布儒瓦也很不满,他告诉普恩加来说,威尔逊是个独裁者,万万不可相信。"他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

到了2月13日,第一份草案已经就绪了。威尔逊很高兴,因为这一天是他的吉日,而且草案总共有26条内容,也就是两个"13"(13是威尔逊的幸运数字)。

国联大体上成型了:

这是一个所有成员国参加的大会,有一位秘书长,还有一个五巨头勉强占多数的执行委员会(由于美国后来没能加入国联,所以这一条并不成立)。

国联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强制仲裁权或裁军权。不过公约也指出,国联所有成员国都有义务尊重彼此的独立和领土。

由于大国担心小国可能会联合起来投票否决它们,所以还加了一个条款,规定国联的大多数决议必须得到一致通过才能作数。

后来人们把国联的无用都归咎于这一条。

德国现在被排除在国联之外。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异常坚决,它的盟友准备让步。

实际上,威尔逊支持把德国看成一个需要改正错误的有罪国家。"从道德上说,世人有权力要求德国裁军,这个国家应该交到有思想的一代人手中。"

这样一来,德国就处在一个非常古怪的地位上,既要同意《凡尔赛和约》里建立国联的条款,但它自己又无法成为其中的一员。英国和美国后来都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

《凡尔赛和约》也体现了人道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一些要求。它做出了一项保证,即国联将考虑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法庭。

它还加入了若干条款,反对非法贩运军火,反对奴役行径,支持国际红十字会扩大影响力。

它还建立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为工作条件设定国际标准。这是中产阶级改革人士、左翼政党以及工会期盼已久的东西("八小时工作制"是这些人的主要口号)

2月14日,威尔逊在巴黎和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递交了国联公约草案。国联事务委员会成员十分自豪,他们拿出了一份既能实际操作又能鼓舞人心的文件。

"战争带来了许多可怕的事情,"威尔逊总结道,"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非常美好的事情。"他于当晚离开巴黎返回美国,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出席和会的主要任务。

不过公约本身还未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法国人还是想在里面加入一些有关军事的内容,日本人之前警告称要加入一条涉及种族平等的条款。

该条款有很大争议,有关德国前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托管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决定了美国美洲政策的门罗主义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近代历史最大地震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于四川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汶川地震成因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km,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今天小编对中国近代历史最大地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哈雷阿卡拉火山历史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太平洋的中央,由东南至西北的130多个岛屿组成,它是一个绵延伸展2400公里的群岛整体。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的夏威夷岛上,面积929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冒纳罗业和基拉韦厄两座现代活火山。在夏威夷群岛上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死火山--哈雷阿卡拉火山。

哈雷阿卡拉火山位于美国夏威夷茂宜岛,横跨茂宜岛南部和东部海岸线,这里有茂宜岛的最高峰。茂宜岛面积为729平方英里,是夏威夷群岛第二大岛。该岛由东西两个板块构成,中间靠一段瓶颈状陆地相连。西茂宜岛的中心是西毛伊山脉,东茂宜岛主要为海拔且万英尺的死火山哈雷阿卡拉火山。哈雷阿卡拉火山是世界最大的死火山,海拔3,055米,有如月球表面。在1790年最后一次喷发,如今3000多米高的山顶在火山和河流侵蚀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一个长11千米,宽3千米,深800米的盆地。在盆地内散布着大量火山地貌特征,比如十余处锥形的火山喷发口。目前是火山国家公园,有天文观察站在此处。由于哈雷阿卡拉独特的火山地貌与月球表面非常相似,当年美国执行登月计划时,为了让宇航员熟悉月球表面环境,特别安排他们在这里进行训练。

今天小编对哈雷阿卡拉火山历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等相关的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上更多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鼎中原”,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成语是企图夺取天下的意思。但是这个成语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说的主人公又是谁呢?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毕竟很多成语都是根据古代的一些典故传出来的,而且每个故事也都有它的主人公!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说的是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

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2、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

古文: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楚子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晋书•王敦传》因而也云:“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问鼎”成了“篡夺”的替代词。 楚王问鼎也叫楚子问鼎。由楚王问鼎也引申出一些词汇,如问鼎中原。 另外,东周战国时期,周赧王也遭遇了一次问鼎的尴尬。秦武王跑洛阳去参见周天子的时候,周赧王在他的要求下带他去看了九州之鼎,武王年轻,天生神力,跑到雍州鼎前高兴地说:“此雍州之鼎也!”说完,举臂欲抱,赧王阻挡不及,武王已经抱起雍州鼎走了好几步,不过鼎实在太重了,后来武王力竭,鼎掉下来砸了他的脚趾头,武王大呼:“痛哉!”就倒地昏迷了,周天子大急,急忙差人把秦武王以最高规格送回秦国,不久,武王就死了,由于武王没有儿子,所以请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昭襄王继承了王位。昭襄王就是安国君的爸爸,子楚的爷爷,秦始皇的曾祖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罗马文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对罗马文化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总结知识。

罗马文化

①法学:a、产生: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对后世影响: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②建筑:a、代表: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水道桥

b、类型: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道路工程建筑;

c、特点: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型结构;

d、对后世影响: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许多的建筑沿袭和继承发扬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传统。

通过上面对罗马文化的介绍,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上面的知识点,相信同学们可以很熟练的掌握了上面的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风起霓裳裴行俭的历史原型 裴行俭有几个夫人

全文共 1488 字

+ 加入清单

《风起霓裳》这部剧马上也是要开播了,原名为《大唐明月》,改名《风起霓裳》播出。而剧情中的男主角裴行俭,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的。这部剧讲述了裴行俭和狄琉璃两人都是拥有天赋,但是命运却十分坎坷,两人在一起挣脱命运的束缚的故事。那裴行俭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裴行俭又有几个夫人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裴行俭历史原型简介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大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所创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那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病逝,年六十四。累赠扬州大都督、太尉,谥号“献”。

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名将有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他工于书法,尤擅草、隶。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今已亡佚。

2、裴行俭有几个夫人

裴行俭是唐朝初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于河东裴氏,字守约,擅长用兵奇术,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有文职也有武职,多次带兵出征,大破突厥,名震四方,病逝时六十四岁。

裴行俭慧眼识珠,在选拔人才方面很有眼光,像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和黑齿常之等名将都是裴行俭推荐的,他被称为儒将之雄。

裴行俭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他的感情经历也备受关注,《大唐明月》里主要讲述了裴行俭和库狄琉璃的爱情故事,历史上裴行俭共有两位妻妾,一个是原配夫人陆氏,另一个是库狄氏,库狄氏要比陆氏更出名,库狄氏被武后召入宫中,拜为御正,之后被封为华阳夫人。

提到华阳夫人,大家脑海中出现的是秦国时期的嬴柱夫人,除了秦孝文王王后之外,武则天时期的女官库狄氏也是华阳夫人,关于库狄氏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她是裴行俭的侧室,至于什么时候死的不知道,应该比裴行俭晚走一步,据悉裴行俭娶库狄氏时年纪就不小了,库狄氏比他年轻,自然是在他之后去世。

《大唐明月》里将库狄氏和裴行俭的感情渲染的很完美,历史上他们就是普通夫妻,相敬如宾,裴行俭是一个才子,库狄氏也颇有才华,两人算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过有传闻库狄氏之前是裴行俭的儿媳,儿子早逝后,裴行俭娶了库狄氏,不知道这是真是假。

3、原著是什么结局

小说《大唐明月》结局:裴行俭知道了库狄琉璃是穿越者这件事,他决定远离朝堂上的纷争,不再理会这些是是非非,而库狄琉璃最终也放弃了穿越回现代这个想法,两个人过上了幸福宁静的生活。

唐高宗再一次派裴行俭出征,库狄琉璃知道,如果裴行俭去了的话就是和武则天为敌,身为穿越者的库狄琉璃知道武则天的手段,所以她不想让裴行俭去,但是裴行俭拒绝了库狄琉璃,无奈下库狄琉璃只能用药让裴行俭假死。裴行俭醒过来后不理解库狄琉璃的做法,离开了她。

而库狄琉璃选择了进宫伺候武则天,还利用武则天的势力将之前和裴行俭作对的那些人一一击垮。然后库狄琉璃离开了皇宫,在去西域的路上遇见了同样是穿越者的崔十三娘,两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不小心被一直暗中随行保护库狄琉璃的裴行俭听见,这时裴行俭才知道库狄琉璃做这些事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全文共 10290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末苏联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联解体介绍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在政斗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连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于1991年12月27日分别继承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苏俄、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原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席位。其他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苏联解体独立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苏联自身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大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大多认为苏联自身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外力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走不下去了,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矛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一)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用

这方面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有人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立初期 ,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二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危机。主要表现为: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至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无人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金收入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牛栏的存栏数甚至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马铃薯和蔬菜方面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仍徘徊在革命前的水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首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其次、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大浪费大,高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即它的烟囱经济无法跟上世界主要大国的科技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斯大林的继任者,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却越改越严重。例如:赫鲁晓夫在任期间,非科学盲目地在寒冷的苏联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呢?不仅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大丰收,反而大面积减产甚至有的颗粒无收。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正忙于全面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一直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不可动摇的总路线。在国家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商品,而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只占5%—6%,而且国家75%的发展科学的拨款用于军事科研的需要。 这种战备型经济严重偏离了经济发展的正轨,必然导致苏联经济最终的崩溃。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没有很好地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依然重、轻、农比例严重失调。并且也正是经济改革走不通,才走上了将苏联送进坟墓的政治改革。

严重的经济体制弊病必然造成严重后果:首先、经济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其次、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扩大;再者、人民得不到经济实惠,滋生了信任危机,有人就说,苏维埃政权得之于民,又在一定程度上失之于民。第四、经济体制僵化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第五、军事化经济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此可以看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跟不上世界现代科技革命后蓬勃发展的经济。更严重的是苏联的经济问题不仅促使了苏联解体,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他能够促使苏联解体的因素。

(二)民族问题所起的作用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认为,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证明,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迟早都会因发展缓慢而解体,苏联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帝国解体只不过重复了历史发展类似的规律性现象。另一学者涅什科认为,20世纪历史发展的趋势占优势的是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所以苏联这个最后的在殖民帝国瓦解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如此看来,苏联这个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的覆灭是必然的。但是苏联民族矛盾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探讨,因为它确实在苏联解体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共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失误。“实际上最后对苏联存亡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而这又直接与民族问题相关。”苏联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列宁之后历届苏联领导人都缺乏科学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问题的解决。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各民族和睦相处至关重要,但是苏共却简单地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看作是同步的,结果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其次、错误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祸根。苏联实行了一种失败的民族政策,旨在维护各民族统一性的民族政策,实际上却促进了国内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方面,苏联的民族政策承认和鼓励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等,允许各民族自治共和国的自治;另一方面,苏联的集权和俄罗斯人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状况使“大俄罗斯主义”盛行,欺侮少数民族,压制少数民族,压得太重,时间太长,一旦爆发使统一的苏联四分五裂。第三、苏联领导人由于理论上的贫乏和不成熟,导致他们长时间没有认识到国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苏联实际上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他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是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苏联的解体预留了一颗定时炸弹。第四、永远与民族问题相伴的宗教问题。苏联粗暴地用行政手段开展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采取过火的政策。而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错误的宗教政策把宗教组织推向反社会主义的方向时,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地区对联盟中央的不信任感。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主义忽然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肆虐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民的民族价值和国家主权以及由此而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成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等等,统统被瓦解了。如此民族矛盾以及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就是最后将苏联撕成碎片的那双手。

(四)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

虽然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这个个人是国家呢?特别是在苏联这个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国家。所以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那几个个人在苏联的发展和改革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联的解体起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完成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但事实上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甚至可以推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因为他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潜在因素。在理论上主要有:他不承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信自动适应原则,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典型就是30年代的大清洗。在实现社会主义上,走教条主义路线。在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政体和政权建设方面排斥民主原则,搞个人崇拜;经济建设上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总之斯大林模式及斯大林体制严重腐蚀了苏联的社会机体,久病不治,终成绝症。斯大林正是给苏联解体种下病根的人!

苏联生病了,需要名医医治。但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不仅没有将病医好,反而更加严重。赫鲁晓夫执掌国家大权时推行的改革是假共产主义,他所追逐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在他的脑际里总有一个难以抹去的念头——如何胜出斯大林。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是对历史的一整套虚构、歪曲和篡改。赫鲁晓夫的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他丢掉了斯大林时期的首创精神,没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战后,斯大林试图在苏联建立一种新模式,按照一种新观念安排生活。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任务,这是建立在原子、宇航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纲领,这个纲领对苏联日后发展十分有益。但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把创新精神丧失了。由于惰性,苏联没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会文化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

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报告造成了苏共党内的分裂,破坏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埋下了国家解体的隐患。导致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员大量退党,失去了如中国、南斯拉夫这样的重要盟国。另外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共党风开始败坏。在他个人身上主要表现为:他的主观唯意志论,就是使党和社会服从自己意志的愿望,以及形成对他个人崇拜。在国家政治上是,在领导国家中上下严重脱节,言行不一,组织重叠,提拔干部方面有严重的裙带关系和宗派主义,败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最为严重的是,苏共二十大造就了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一批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的掘墓人。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正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党的历史,提出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的时期。这给正处于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戈尔巴乔夫乃至他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动摇了乃至瓦解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可见赫鲁晓夫这个改革者,不仅没将苏联改革好,反而改得一无是处,且隐患无穷!

最后一位是真正将苏联推向深渊的戈尔巴乔夫,甚至有学者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他。这显然有失公允,但也反映出他却是责任重大难辞其咎。对于他有以下几点分析:第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态度以及他所制定的改革政策的失败。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激进的改革主义者。他的改革超出了病入膏肓的苏联所能承受的程度和范围。他最失败的就是削弱、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于改革的领导。正如俄罗斯教科书所言:的绥靖立场使苏共领导机构瘫痪,党进一步解体,大大削弱了联盟中央,因为一个统一的共产党仍然是苏联体制的重要环节。而这个绥靖便直接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国家的解体。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强权型的领袖,能对苏联体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他是个既愿意听有愿意学不够强硬的领导,优柔寡断的性格不能使改革持续,在政变时不能力揽狂澜。第三、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独特性。一方面,虽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领袖,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只有一个——即当时的戈尔巴乔夫。这样造成他的工作负担过重,关注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他无法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事情进行深邃的思考。另一方面指他对苏联过去的批评。他倡导要对过去的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对摧毁共产主义的合法性起了促进作用。

所以从个人作用上说,斯大林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赫鲁晓夫使苏联病入膏肓,最后戈尔巴乔夫一手将苏联给毁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因素

美国自二战后一直是苏联的头号大敌。苏联解体与西方的“挖墙脚”行为绝对分不开,与西方特工组织的长期活动也是分不开的。所以美苏冷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大元凶。

所谓美苏冷战,即两大国在几十年的对峙中并没有发生真正大的热战,而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双方暗地里较劲。首先就表现在所谓的“和平演变”即美国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传媒手段,将西方人权、民主思想和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苏联人的思想。使苏联人更倾向于走美国式资本主义道路,从内部瓦解苏联。

其次就是美国的经济战略。具体来说在军事上,苏联从一个欧洲强国一跃成为世界性强国,正在于它在常规军备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为了与已经掌握核武器的美国相抗衡,斯大林不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反而集中举国之力研发核武器。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却走上了与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的高消耗道路。勃列日涅夫表现更甚,不仅重视发展核武器也重视发展常规武器。如此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赶上并超过了美国。但是长期的军备竞赛也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80年代里根政府推出了耗资上万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目的便是让苏联把力量集中到军事方面,在经济上拖垮苏联。长期的军备竞赛使苏联保持了大国地位,但不计代价地发展国防实力,耗尽了自己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造成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除在军事上消耗苏联的经济实力外。美国对苏经济遏制战略还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是苏联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影响了苏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变。例如杜鲁门政府为在经济上对苏遏制,出台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输入苏东各国。另外美国以石油战略与苏联打经济战,通过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减少苏联的硬通货收入,从而影响苏联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如:美国1985年支持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使沙特在头几周里石油日产量由不足200万桶猛增到约600万桶,当年秋末攀升到每天约900万桶,这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全面下跌。1985年8月油价是30美元/桶,1986年4月跌到12美元/桶。苏联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苏联全部硬通货收入的一半。美国还限制了苏联天然气出口数量,更为不耻的是向苏联转让有误技术来破坏苏联经济。1982年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大爆炸就是这一政策的体现。爆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国虽然没有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战争,但却在冷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特别是经济战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前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它也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引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在苏联解体十几年之后,对其解体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从中科学地总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成为我们难得的反面财富。

. 一、打击腐败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苏共干部队伍腐败,党内出现一个特权阶层,激起人民的不满……”这是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又一观点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有的还认为应当加上其家属,这样大约为300万人,这个“特权阶层”阵容就相当庞大。但恐怕不应株连家属)。俄语“特权阶层”这个词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具体说来:运输部门月均工资220.3卢布,邮电部门为159.5卢布,教育部门为150.0卢布,科研部门为202.4卢布,国家管理部门为166.2卢布。⒁而整个国家行政、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190.1卢布。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二、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作为社会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先锋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先进的群众性政党,它以各种机构、基层组织联合了数以百万计的党员,成为社会中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一体化的政党,它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各民族优秀分子的政党,它将各地区、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的凝聚作用;作为动员、联系群众的政党,它通过对各种群众组织的政治领导,通过自己普通党员的一致行动,努力争取广大群众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化解各种不满和矛盾。苏联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里,由于联合了各民族先进分子的共产党的瓦解,而造成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泛滥,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苏共在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问题,又使党处在不断的蜕变过程中。

苏共的自行瓦解最后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终结、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证明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何等的重要,党的自身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揭示并把握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使之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像苏共以前那样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是行不通的,像戈尔巴乔夫时期那样一味地迎合西方,追求西方的价值观,照搬西方的一套也是不行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重要的在于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实现改革开放方针,而这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苏联苏维埃制度的弊端不仅在于以党代政使苏维埃实际上处于无权境地,不能担负起领导国家的重担,而且还在于从总体上说未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未能处理好中央与以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造成过分的中央集权,其结果是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更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新的民族问题,形成民族隔阂和民族不信任,使原本就不容易解决的民族问题与地方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谓的民主束缚住手脚,对民族主义一味姑息、迁就,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打击不力,最终只能造成严重的民族冲突和国家的解体。

四、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苏联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苏联解体”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70年的苏联社会一个典型特征。随着社会进步、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就是今天必须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行深刻改革的理由。但如果说由于存在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尚缺乏说服力。这个观点的不完整性是只注意到这个体制的“弊端”,没有注意到这个体制还有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苏联解体多年后,俄罗斯学者痛定思痛,才认识到当时苏联的这个体制既有需要改革的“专断”、“集权”的一面,也有任何国家体制运行都必须的“权威”、“集中”的一面。这两种成分交织在一起。“集权”中含有必要的“权威、集中”的成分;而“集中”走到极端又成了“专断”,必须辩证分析这个体制。显然,仅仅用“专制”等单一特点概括整个体制的实质是不准确的。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在于全盘否定这个体制,鼓吹“无限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真正要总结出苏联这个体制的弊端难点在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或经济体制,应当“民主”到什么程度、“集中”到什么程度,这个“度”或者“界限”在哪里。

苏联解体的深刻根源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又长期未得解决。60年代以前,苏联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造地球卫星率先在太空翱翔,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何等灿烂夺目,不仅联盟内部具有凝聚力,而且吸引世界争取解放的民族,也使西方世界发生了信仰危机。然而自70年代始,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新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苏联传统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经济增长缓慢,逐步进入停滞和衰退时期。经济的巨大反差,引起凝聚与离心的新变化,苏联面临信仰和解体危机。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必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聚集的焦点。一个国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历史上如此,现而今也是如此。经济的活力同时也是政权的活力、国家的活力和党的活力;经济的凝聚力同时也是政权的凝聚力、国家的凝聚力和执政党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下,边境地区人心的向背和人员的流向,民族地区的向心和离心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社会生产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团结的基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五、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列宁正是突破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动的有关具体论断,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它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它除工业指标外,所有社会发展指标处于欧洲最落后国家地位,要解决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事实证明:苏联不仅完全战胜了法西斯,也较好地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正如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俄罗斯著名学者、农业集体化研究的权威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iPhoneX怎么搜索历史短信 iPhoneX搜索历史短信方法介绍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iPhoneX如何搜索历史短信?相信小伙伴们一定很好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iPhoneX搜索历史短信方法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iPhone X搜索历史短信方法:

1、打开iPhoneX【设置】;

2、选择【Siri与搜索】;

3、找到【信息选项】;

4、关闭【搜索与Siri建议开关】,重新打开即可。

iPhone X群发短信方法:

1、进入【短信功能】,点击右上角的【写短信】。

2、进入编辑新信息页面后,点击进入右上角的【添加键】。

3、进入通讯录页面,选择【联系人】作为【收件人】,返回之后再按照第二步添加收件人,循环如此。

4、收件人添加完成后,编辑要发送的短信。

5、短信编辑完成,点击旁边的【向上↑】箭头就可以发送短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艾伯特王子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艾伯特王子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艾伯特王子城,于1932年开馆,所在的建筑为建造于1912年当地最早的救火中心,俯视北萨斯喀彻温河,是一个专门展示艾伯特王子城历史的博物馆。

最开始的时候,艾伯特王子历史博物馆位于建造于1867年的教会学校中,之后迁至现在的位置。在1975年之前,博物馆所在的建筑一直是艾伯特王子城的救火中心,之后被开辟为博物馆。博物馆讲述了艾伯特王子城的悠久历史,展出第一部救火抽水机、古老的消防车、消防滑杆、维多利亚女王的袜子、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当地独木舟,以及印第安人皮毛贸易和先民日用品等。

Prince Albert Historical Museum

必去理由:了解艾伯特王子城历史的最佳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加拿大[Canada]

景点所在省、州:萨斯喀彻温省 [Saskatchewan]

景点所在城市:艾伯特王子城 [Prince Alber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10年比特币价格历史走势分析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比特币价格走势图10年来有什么变化,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新手数字货币玩家来说,更没有深入的了解,想要玩转比特币,不能仅限于当前的走势分析,还要分析以前的走势,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投资选择,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比特币价格走势图10年来的趋势,希望大家都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掌握一些比特币的走势。

比特币价格走势图10年来有什么变化,别说十年后,其实每一段时间它的价格走势都没有人能准确判断,正如十年前,没有人能想到比特币会涨到今天这个价格。

比特币价格走势图10年来有什么变化,其实比特币经历过三次的暴涨暴跌。第一次是在2011年到2013年期间,在2011年4-6月两个月的时间里,比特币就从0.75美金涨到了30美金,涨幅达到了可怕的40倍,如果从比特币诞生时候的0.0076美金来算,这时期就已经涨了4万倍,上涨的速度让人目瞪口呆。这两个月的疯狂涨幅的主要原因是比特币和英镑兑换平台的上线,以及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开始报道比特币,这就促使了很多疯狂的投资者的加入。

但是在经过两个月的暴涨之后,在同年的6月份-11月份,比特币又迅速下跌,从30美金跌到了2美金,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暴涨暴跌,比特币玩家们的心脏恐怕是难以承受。暴跌的根本原因是在6月份的时候,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门头沟被黑客攻击。

上面说了比特币价格走势图10年来第一次的暴涨暴跌,接着就是2013年到2015年之间,在这段时期内,比特币从13美金,涨到了1147美金,涨幅达到88倍,如果与2009年的比特币诞生价格相比,则是涨幅超过了100万倍。虽然这段时间内也发生过黑客攻击,引发过不小的下跌,但还是稳定保持在了千元美金的价格。涨幅没多久之后,比特币又再次迎来85%的跌幅,跌回了170美金。

第三次的暴涨暴跌就是2017年到如今,这个时期是比特币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比特币在2017年涨到了19878美金,与比特币诞生价格相比,涨幅达到了2000万倍,原因是2017年,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崛起和应用,直接带动了比特币价值的升高。

但是在经过这一次达到峰值的涨幅之后,比特币跌到了6000多美金,这次下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全球监管的严格,还有交易所被攻击等。

本文说了比特币价格走势图10年来的三次暴涨暴跌,给大家对比特币的价格趋势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比特币的价值已经毋容置疑,经过几次的暴涨暴跌如今一直维持着不错的价格,相信大家越来越信任比特币。在未来还不知道会如何发展,但是想要玩转比特币,大家还是需要好好了解一下比特币诞生这十一年来的价格走势,才能心中有数,希望本文的比特币价格走势图10年来的分析对你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乔和小乔最后的命运 大乔和小乔的历史故事简介

全文共 130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大乔小乔,相信大家应该都熟悉,这两位女性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非常美丽的存在了。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但是事与愿违,孙策和周瑜都死了,那么她们两个人最后的命运是什么呢?大乔和小乔的历史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大乔和小乔最后的命运

大乔在嫁给孙策之后,没多久,在建安五年,孙策外出打猎遇到袭击,身受重伤,大乔日夜陪伴,不离不弃,然而孙策依旧与世长辞,后来大乔本想投江殉夫,却因为孙策曾嘱咐她要照料其弟孙权,助其保住江东,才打消此念头,在辅佐孙权登位之后,大乔从此深居简出,青灯古佛,安享天年。

小乔嫁给周瑜后,和他的夫君共同度过了11年的夫妻生活,周瑜面容俊秀,精通音律,相比那段时间他们夫妻生活是很和睦的,后来周瑜病亡,小乔那时年仅30岁,之后小乔本人也是琴瑟已断,欢娱不再,只能和姐姐一样,在无尽的寂寞之中消磨此生了。虽说二乔并没有死于非命,但在封建制度的环境中,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在那个时代,女性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2、大乔和小乔的历史故事简介

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是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二乔长得很美,有倾国之色,顾盼生姿,明艳照人,堪称绝代佳丽。

乔家两个女儿原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二位小姐惊人的美貌却在一路上有机会得以展现,看到二乔,人们都说看见仙女了。这话就悄悄传扬了开来,甚至连远在洛阳的曹操和曹植父子都听说了江东二乔的美名。

大乔、小乔都美若天仙,常常让人分不清,孙策和周瑜也一样。还是孙策开了口:“公瑾,你我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我比你大几天,干脆这样,我娶大乔,你娶小乔。”周瑜欣然同意。乔公看到这两位将军少年了得,战功赫赫,也有意把自己的这对姊妹花嫁给二人。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孙策还得意非凡地调侃周瑜这位连襟,说:“乔公二女虽然光彩照人,不过,得到我们两个人做女婿,也算快慰了吧!”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看法,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有关资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给孙策之后,孙策忙于开基创业,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甚少。仅仅过了一年,孙策就因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刺成重伤。孙策生命垂危,回到吴国,使人寻请华佗医治。不料华佗已往中原去了,只有徒弟在吴国。徒弟说:“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其疮难治。”可怜孙策没有死在激烈的战场,而是死在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手中,年仅26岁。

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周瑜死的时候,小乔并不在他身边。周瑜的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太阳即将落山。小乔素服举哀,她没有看见丈夫的脸,只看到了金棺在夕阳下闪烁,映出晚霞的光芒,却慢慢黯然失色。一代名将,才36岁,竟然就这样死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五四宪法特点: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鲁殇王在历史上存在吗 鲁殇王和周穆王的故事真相

全文共 1183 字

+ 加入清单

鲁殇王是《盗墓笔记》中的角色,他原是鲁国诸侯,但鲁殇王可以借用鬼玺的力量向地府借兵,拥有强大的战力,因此被封为鲁殇王。鲁殇王得知周穆王长生的秘密,他也想从中获得终极的力量,但最后是以失败告终。鲁殇王和周穆王之间的故事令人好奇,我们知道周穆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那鲁殇王是否真实存在呢?下面就来和大家讲讲鲁殇王的真相,赶快来了解看看吧。

1、鲁殇王真的存在吗

历史上并没有鲁殇王,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鲁国公世代为侯爵,比王爵低两级,所以鲁国君主并不能称王。

《盗墓笔记》中,鲁殇王的身份也是十分神秘。到鲁殇王的出世,时间跨度非常久远。有网友甚至假设,春秋时期的鲁殇王其实就是当年的周穆王。因为进入玉俑的时候,他就是天子以王自居。所以后来从玉俑中出世,虽然不能继续做周朝天子。

但自封为鲁殇王也并不不可。这说明周穆王此人对于权力还是深深的迷恋着。但鲁殇王最后并没有持续的长生。鲁殇王钻进玉俑实现长生的秘密被他的军师铁面生知道了,以至于最后鲁殇王的玉俑被铁面生所窃取。

这才引出了后世关于追寻长生的坎坷之路。如果周穆王当年不是进入玉俑,而是去西王母宫的陨玉中,那么就不会有后世这些事情了。

2、鲁殇王和周穆王的故事

故事中,最初知道长生不老秘密的人只有西王母。因为她与周穆王一见倾心,为了能够永生永世与周穆王厮守在一起,西王母就把长生的秘密告诉了周穆王,但周穆王被世俗重任所牵绊,并没有及时按照西王母的方法去实现长生。

而是在实现长生之前,先利用这些秘密,平定周朝四周的叛乱。有的人说周穆王很渣,其实事实情况,估计周穆王也是身不由己。毕竟他是周朝天子,做事情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当然最后周穆王还是按照西王母的方法去实现长生,这是后话。

但长生的秘密,周穆王却并没有守住,而是让鲁国的鲁殇王窃取。

3、黄雀在后

从汪家的祖上汪藏海来看,汪藏海对终极长生的秘密也是非常感兴趣。作为明朝的建筑和堪舆学家,对于古墓的探究,汪藏海自然是如探囊取物。所以他轻松游历过鲁王宫、西沙海底墓、云顶天宫这些危险之地。

当然汪藏海也凭一己之力,获取了终极的秘密。这对于汪藏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曾经见过终极的人没有几个。西王母算一个,再就是鲁殇王和铁面生。周穆王获取了终极的秘密,却没有利用这个秘密来实现长生。

周穆王对人世间的权力更感兴趣,所以周穆王没有按照西王母制定的长生方法去实现长生。而是简单的穿一个玉俑。这才导致后来自己的墓被鲁殇王发现。鲁殇王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本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自己被手下的军师铁面生,使了一招瞒天过海。最后费劲千辛万苦弄来的玉俑,被铁面生给霸占了。到了汪藏海这一代人。他是没有对手的。知道这个秘密的除了张家就是汪藏海了。所以他顺利的利用玉俑来实现长生。一直到几百年后,老九门的无价,才发现了汪藏海的墓穴。而此时的汪藏海,已经利用玉俑变成了婴儿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威风凛凛形容哪个历史人物 威风凛凛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威风凛凛形容的是关羽。“威风凛凛”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描绘的是关羽的相貌,原文为: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威风凛凛的释义

威风凛凛一般形容一个人很有威严和气势,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威风凛凛的近义词有:顶天立地、威势赫赫、威仪非凡、气势滂沱、大摇大摆、英姿勃勃、八面威风、气势汹汹。威风凛凛的反义词 :文质彬彬、萎靡不振、丑态百出、出乖露丑。

威风凛凛的用例

1. 鲁智深手执禅杖,威风凛凛,对镇关西怒目而视。

2. 他身材魁梧,穿上军装后,更显得威风凛凛了。

3. 办公桌后的高背椅上,正襟危坐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4. 宋景诗浑身是胆,面对刀山剑树,毫无惧色,威风凛凛地闯了进去,如入无人之境。

5. 他穿上军服,还真有点威风凛凛的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赘婿有历史背景吗 赘婿是宋朝的吗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赘婿》这部剧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剧情也是非常吸引人,而电视剧中虽然对于赘婿的时代很模糊,但即便当时被称为“武朝”,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作为古装剧,就必然会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年代,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细节来推断出他的历史背景时期。那赘婿这部剧的背景是什么年代呢?赘婿的故事背景是在宋朝时期吗?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赘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电视剧《赘婿》说的是男主宁毅穿越到古代的故事,在古代利用现代人的思维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故事背景有交待发生在武朝,很多朋友好奇这里的武朝是什么朝代,下面来一起了解下。

宁毅穿越到古代之后做了上门女婿,还成为了当朝响当当的人物,和驸马、丞相做朋友。他不仅帮助苏檀儿创业,还帮助身边的好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主角光环的人物。

开篇第一集宁毅穿越忘记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后问丫鬟小婵是何朝代,有交待故事背景是武朝。但是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出现一个叫做武朝的朝代,可见是虚构的。另外本故事为作者虚构,不单单以古装为元素,更是添加了很多现代思维和用词,非常吸睛,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武朝是不存在的。

不过从故事各个细节来判断,宁毅所谓的武朝和南宋非常相似。武朝表面上看是一个很富饶的朝代,百姓安居乐业,实际上已经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赘婿的身份低下,做错事还要被送到男德书院去进行学习,在这里无非就是学习一些男子的三从四德和下厨的技艺。在当时赘婿盛行,但做了赘婿就要承受别人的冷眼。

宋朝时期赘婿盛行,宋太宗的父亲留宿在宋太祖母亲的家中,做了赘婿,后来就有了宋太祖,从那时起赘婿才慢慢的发展起来。赘婿基本上是男方家庭不怎么样,或者是男方想要得到女方强大家族势力的支持,才不得已入赘,以此来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剧中宁毅在男德书院结交了一些好友,陆续的又有很多人加入到宁毅创业当中来,这一幕和《水浒传》中人物故事有些相似,《水浒传》背景皇帝就是宋朝皇帝宋徽宗。但是我们要知道武朝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只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影子而已。

2、宋朝赘婿很多

什么是赘婿?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上门女婿,颇有一番吃软饭的感觉。在我国封建历史,一直信奉的都是男尊女卑。可是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入赘成风、以妇为纲。

这个国家就是宋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就是赘婿生的。据说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成为了宋太祖母亲家里的上门女婿。

开国皇帝的父亲都是一个赘婿,赘婿这个身份开始变得不再尴尬!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为了得到女方家族势力的加持,而自愿成为女方的上门女婿。

《赘婿》当中的男德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所以让大家纷纷猜测,其实赘婿的原型就是宋朝。

武朝皇帝叫周喆,南宋的开国皇帝叫赵佶,两个人的名字看上去就特别像。而且他们还同样非常宠爱自己的太师,从而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3、赘婿的时代就是宋朝

剧中有这样一个角色,出场次数不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这个人就是刚正不阿的李相,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的名字叫做李纲,历史上有个李冈,与他的存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个人的思想主张很像,都希望能够去攻打金朝,也都提倡通过变法的方式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和宁毅一起下棋的秦老,剧中曾经对他的背景给予介绍。阿九惊喜的发现,秦老与历史中的寇准都曾经因朝廷不发军粮,兵败而遭到朝堂排挤被贬。

这么多相似的人物和名字,说宋朝不是原型,估计都没有人回消息吧。

武朝是一个虚构的朝代,可是其中的很多时代背景和政策都与宋朝很像。他们管皇帝的也都不叫陛下而叫官家。剧中的中的南北对立,很像宋朝的“晋绥政策。”

根据剧中的设定,这个时候的武朝正在忙着攻打梁朝,目的就是为了收复自己的失地。这一行为与宋朝历史上的收复燕云十三州简直是如出一辙。

其实仔细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武朝其实就是宋朝。而梁国对应的就是历史上的大辽。靖国,也就是历史上的金国。

除了朝代特别像以外,剧中的武朝经济特别发达。而在宋朝时期,经济也同样特别好。当时鼓励市的发展,GDP最高时候达到了上亿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巴拿马运河百年沧桑记

全文共 1767 字

+ 加入清单

连接两大洋的世界水桥打开拉丁美洲地图,辽阔的北美洲和南美洲被一条狭长的陆地——巴拿马地峡连接着。地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北美洲原来是分开的,地理运动使两块大陆连接在一起。巴拿马运河便是它们的维系点,这条水道也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一起,因此人们称它为“世界水桥”。

历史上,开凿运河的蓝图屡见不鲜。位于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地峡是美洲大陆最狭窄、最低缓的地段,利用它修建一条连接两洋的运河是人类几百年来的夙愿。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比苏伊士运河晚45年,但它的修建难度远远超过后者。苏伊士是海平面运河,而巴拿马运河的最高水位为海拔26.52米,让一条重载的船只通过,谈何容易。最早做此尝试的是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

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凭借想像下令在巴拿马地峡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河道,以便使殖民者从南美掠夺来的黄金缩短运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供穿越地峡的驿道。

1826年,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大哥伦比亚总统玻利瓦尔在巴拿马第一届美洲国家代表会议上,建议美洲各国通力开凿巴拿马运河,但没有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甚至提出通过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连接世界海洋的构想。

1880年,圣西门的学生—因开通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来到巴拿马,组建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然而,面对沟壑纵横、丛林密布的地形和肆虐的热带疾病,法国人白白花费了20年的时间和3亿美元的巨资,运河只挖掘了不到计划长度的四分之一就被迫停工。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刚刚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

1914年,50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汗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由于其地理位置,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一直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军事和政治意义。在运河投入使用后,美国不仅控制了运河及港口的管理,还在沿岸设立了所谓“运河区”。巴拿马人要进入运河区则必须得到批准,巴拿马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

据统计,每年有1.5万艘船只穿越这条运河,而平均每艘的过河费是3万美元,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美国还以运河区为基地,成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作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中,美军都曾利用巴拿马运河调动军队,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美国在运河区的驻军长期保持在数万人。

1989年,美军从运河区指挥过入侵巴拿马的战争,运河区的美军还参与过侵占海地和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美国不仅在运河区内享有主宰一切的权力,而且随时可以越界干涉巴拿马的内政。在美国的操纵下,巴拿马政局动荡,政变频繁,只要哪个总统不顺从美国的意志,立即会遭到推翻或暗杀。艰难的回归之路从巴拿马运河修建之日起,巴拿马人民争取其回归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二战之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呼声空前高涨,多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撤除美军基地。

1963年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年1月9日,美国人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终于触发了震撼世界的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3万多巴拿马市民和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美军竟然出动坦克和直升机,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人群,造成2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1月12日,巴拿马10万人为死难者送葬,恰里总统和政府官员也加入了游行行列。世界各国人民声援的浪潮此起彼伏,哥伦比亚等11个拉美国家的首脑联名致函卡特总统,要求尽快废除不平等的旧运河条约。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同意就签订一项新运河条约进行双边磋商。

1977年9月7日,美国终于同巴拿马政府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新条约规定巴拿马将以“国土主人的资格”处理有关运河的一切事宜。

1999年12月31日条约期满前,美国将撤离所有驻军,并向巴拿马政府移交运河的全部管辖权。1979年10月1日新条约生效当天,成千上万的巴拿马人载歌载舞涌入运河区,一面176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幅巴拿马国旗在运河南端入口处的安孔山冉冉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庆节历史由来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过些日子就要迎来我们的国庆假期,因此小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国庆节历史由来

各国国庆节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亚平宁山脚下,阿尔诺河盆地的山丘之间。在埃特鲁斯坎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梅迪奇时代开始呈现出它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首先从它13世纪的大教堂中就可以看到佛罗伦萨那600年来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菲奥里的圣玛利亚,圣十字教堂,乌菲齐宫,以及皮蒂宫等都是像焦托、布鲁内莱斯基、博蒂切利和米凯兰杰诺这样的大师的杰作。

佛罗伦萨历史区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这里艺术作品琳琅满目,既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又是充满永恒之美的举世闻名的名胜区,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的城市建筑群是独特的艺术再现,是绝对的艺术大作,是6个世纪以来不断创造的成果,它最集中的拥有世界上举世闻名的作品。

自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佛罗伦萨对于建筑和纪念物艺术施加了主要的影响——首先是意大利然后是整个欧洲,它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商业城市的权力象征。

Historic Centre of Florence

必去理由:拥有世界上著名作品最多的历史中心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意大利[Italy]

景点所在省、州:托斯卡纳大区 [Toscana Region]

景点所在城市:佛罗伦萨 [Flore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安全带鲜有人知的历史小知识 一起来看看吧!

全文共 1633 字

+ 加入清单

对大部人而言,布连(NilsBohlin)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对不少曾被安全带从鬼门关救回来的人来说,他肯定是伟大的发明家。布连发明的3点式安全带在1985年被德国专利发明注册处评选为跨世纪8大发明之一,就是这种汽车安全设备对人类贡献的最佳证明。

汽车业的乐土——美国,是初期最看不起安全带的地方。早于1953年,当地一位汽车生产商已经提供前座安全带作可供选购装备,可惜市场毫无反应,即使数年后,该公司再一次推广安全带,结果还是一样。当时、美国舆论更批评安全带碍手碍脚,令乘客感到不舒服。

及至1963年,所有沃尔沃出品的汽车的前座都已经配备3点式安全带作为标准装置,布连为了打开庞大的美国市场,于是联同负责瑞典国内安全带测试及批核的艾当(BertilAldam)博士到美国讲学,并向公众及车厂讲解安全带的优点,可惜收效仍然不大。

3点式安全带开始为人接受始于1967年,布连在美国发表了《28000宗意外报告》,当中记录了1966年瑞典国内所有牵涉沃尔沃汽车的交通意外,数字清楚显示,3点式安全带不但能够保住性命,更能在超过半数的个案中,减低甚至避免乘客受伤的机会。

当汽车前进时,车中人也以相同的速度向前推进,假如车子突然停下来,乘客的身体便会继续以高速惯性前冲,要将身体维持在座位上,必须有3000—5000kg的力量,因此,安全带一定要强而有力,但又富弹性及易于佩戴。

初期的2点式斜式安全带缺乏足够的力量将前冲的身子固定,至于由两名美国空军夏云(HughDeHaven)及格斯沃(RogerW.Griswold)发明的Y型3点式安全带,则由于安全扣位置在乘客的背后,不单未能完全锁紧身子,更会压伤内脏而不能产生应有的保护作用。

其实,汽车最初面世时,已经有人发觉只要用一条带,将臀部缚在座椅上,便能令颠簸的身子稳定下来,尤其是当时的马路凹凸不平,经常把车上人颠个半死。可是,即使这种围绕式安全带早于1907年已经注册,可是也一直未受重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有人开始认真研究安全带的实际用途,但他们却非汽车业人士,而是当时发展迅速的航空工业从业人员。

布连发明的3点式横放v型安全带出现后,情况才扭转过来,这种简单而安全的设计模式,基本上一直沿用下来。早于1967年已将3点式安全带定为后座标准装置的沃尔沃,更将使用权开放给其他汽车制造商,日后的改良也集中于提高效率及使用时的舒适和方便性。

3点式安全带的第一次改革于1968年出现,当时一种名叫固定转芯的小装置,首次应用在前座安全带上,3年后后座也采用了。由于可以容许乘客有更多的活动自由,省却了因适应不同人体形而作出特别调校的麻烦,而且闲置时亦不会碍手碍脚,终于巩固了现代安全带的模式。不过,直到1986年,后排中间的座位才成功安装3点式安全带,令全车乘客都可以得到周全的安全保护。

1990年,早已把3点式安全带列为所有座位的标准装置的沃尔沃汽车再进一步,增设了一种附加设备——安全带束紧器(BeltTensioner),它能够藉着感应器于制动时作出的反应,收紧安全带,加强保护力。

90年代初,另一种被动的汽车安全装置——安全气袋面世,但安全带的作用却并末因此减弱,反而由于部分气袋张开时力度过猛,令人意识到安全带加气袋,方可在意外时为乘客提供最信心十足的保障。

最近,美国亚里桑那州一间名为Simula的公司,开发了一种遇上撞击时会自动膨胀的新安全带系统。运作原理是汽车碰撞时,3点式安全带肩膊部分内的扁平内管,会立刻充气胀大成香肠状,可以有效避免头部、颈部以至整个上身严重受伤。

话说回来,自60年代3点式安全带面世以来,至今已有长达1000万公里的安全带,装进全世界超过10亿辆汽车内,长度足以围绕地球的赤道250圈,或是往返月球13次之多。然而,最重要的是40年内无数生命因而获救,证明3点式安全带是最有效的单一汽车安全设备,加上可以长期使用,成本相对地较低,因此,相信在可见的未来其地位仍不会有任何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