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解体

解体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解体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解体问题。

分享

浏览

7831

文章

38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在思想理论上,苏联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了本国国情。

二、外关系上,苏联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

三、经济发展上,苏联用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四、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

苏联解体后,分裂成了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这15个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是在多少年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1991年9月6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

全文共 141 字

+ 加入清单

1991年苏联解体,分解成15个国家,其中最大的就是俄罗斯,以前的苏联本质上是以俄罗斯为中心的。

十五个国家的名字分别是: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独立、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为什么解体?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积重难返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创始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解体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官僚腐败、领导失职、错误的民族政策,外部原因主要是西方的和平演变。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产生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而苏联更是强悍,建国几十年,快速崛起,就成为超级大国。在70、80年代,势头甚至压过美国,在1981年还搞了世纪大军演,50万军队参加,吓得西方都不敢吱声。而到了10年后,庞大的苏联突然倒下,一分为十五,到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缓过神来。那么讨论了几十年,苏联到底为何解体呢?

一、前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有: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领导人因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苏共内部的腐败问题

苏共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

4、错误的民族政策

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从而直接导致了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背离苏联而去。

二、前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主要就是西方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

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苏联解体之后,分裂为15个国家,这些国家包括: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苏联曾经是一个超级大国,在世界众多国家当中,是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可是到了后来,苏联竟然解体了,被解体成多个国家,那么苏联解体为多少个国家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俄罗斯

俄国本来也是苏联的创始国之一,而且本身俄国也是zhi面积最大的一个加盟国,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也是持续低迷,一直到了21世纪之后,俄罗斯的经济才开始慢慢的复苏。现在俄罗斯的人均GDP应该已经达到了11,000美元了。

2

乌克兰

乌克兰同样也是苏联的创始国之一,乌克兰的国土面积大概是60多万平方千米,这在欧洲来说应该也算是一个面积比较大的国家了。乌克兰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乌克兰的农业产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而且乌克兰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3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大概是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大概是不到1,000万。实际上白俄罗斯的畜牧业以及工业还有农业都算是比较发达的,在欧洲也算是一个排名中等的国家。

4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其实是当初被苏联强行吞并的一个小国家,1991年的时候,拉脱维亚也是宣布正式独立,独立之后的拉脱维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现在的人均GDP也是达到了1.8万美元。

5

立陶宛

实际上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差不多,当初都是被苏联强行吞并的。但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同的一点就是独立的时间比较的早,在1990年的时候,立陶宛就已经宣布独立。后来的立陶宛则是直接倒向了西方国家,而现在的立陶宛也是在北欧当中,后来又加入了欧盟,不过现在的立陶宛人均GDP也是达到了1.9万美元,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发达国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解体是指除俄罗斯以外,十五个加盟共和国脱离所谓“联盟”的控制而各自独立自治。由于前苏联的地域横跨欧亚,所以解体后独立自治的国家除了苏联中部的中亚五国: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外,其余的十个原加盟国都位于苏联中西部。

而前苏联远东除了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以及贝加尔湖和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外,海参崴、海兰泡、库页岛等地域原属于中国:总共至少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沙俄时期所侵占。所以前苏联解体后,其远东部分自然保持原貌。

展开阅读全文

南斯拉夫为什么会解体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南斯拉夫解体是因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因为分裂暗流涌动,因为危机浮现。这是一个没有主体民族的国家,同样也是一个缺乏向心力的国家,因此解体这本身就是必然的,同样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未来。

一、复杂的民族关系

南斯拉夫的整体局势比较复杂,人口虽然只有50多万,但是会有着将近八个民族,这些民族在南斯拉夫早就已经生活几千年。全国各族的人民在经过武装斗争之后才能够有效解放,开始创建一个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始终都会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将各族人民的团结有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阶段,但分裂的风险始终都会隐藏着。

二、分裂暗流涌动

铁托统治时期的南斯拉夫就开始进入到平等的阶段,但不可否认,联邦总体的政策都需要由8家一起去协商。与此同时也会出现许多的问题,由于过于的松散,因为共和国自治省相对权力比较大,因此就会出现民族割据的现象。在整个过程中都会强调民族的个性,始终都会忽略共性。再者是因为阶级和民族关系之间处理并不是很正确,因此就会导致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冲突逐渐的升级。

三、危机浮现

根据当时可以看出南斯拉夫领导集中,一般都是将大局为中心,一直都会占据一个主导的地位。而这一艘船一直都会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不停的前进,这就使得共和国认为自己遭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一直都希望能够保持独立。1988年,米库立即更是直接宣布辞职,这也是之前所没有遇到过的,因为联邦的控制能力已经逐渐的削弱,会使得整个事件会变得更加的糟糕。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苏联解体的原因吗?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的事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希望大家喜欢!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思想政治上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禁锢,照搬照抄脱离本国国情;在政治领域上,长时间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从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致使官僚主义盛行以及严重脱离群众。

2、经济发展上

在经济发展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制度一统天下,经济结构失衡较为严重,只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时间搞平均主义,从而导致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3、对外关系上

在对外关系方面,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搞霸权主义,和美国争霸,削弱和消耗了自身实力。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因此违背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苏联解体的15个国家有哪些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注意是联盟,它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没有解体之前的苏联重工业发达,军力强盛,是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但是最后因为体制、经济、人为等一系列的因素于1991年宣布解体,解体之后分裂出了15个大小不等的国家。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经济因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后,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而苏联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3、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

4、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923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至此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从现实和法律上不再存在,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苏联解体后,首都莫斯科成为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首都,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等)。

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具体地说,20世纪 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所诱发的腐败大暴露,以及这些官僚分子摇身一变,成为“新制度”的显贵,表面看来,似乎就是这些人搞垮了苏共和苏联,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深刻的历史根源,以及当时苏联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动向,就不难发现,不能说由于党内出现了腐败和官僚特权阶层就导致党衰国亡,世界上有不少存在这类现象的国家,未必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固然在党和国家的上层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掌控权力的官僚集团,他们首先要依赖原有的体制和秩序,以维护和保障其既得利益,因而他们既不可能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可能是激进的反对派,由于这个阶层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众多的“关系网”,使其中许多人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最终成为剧变的得益者。

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外因论者通常不否认内因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凸现和平演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将改革引向社会主义崩溃的方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 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然而,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甚至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例如,博尔金认为,“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一个所谓“叛徒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东剧变的罪魁,是社会主义的叛徒。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早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说过: 是时势造成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恰如其分地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当时苏联解体的时候日本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去占便宜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近代,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因为军事综合国力弱小,有很多的国家不愿意和中国进行建交。当时的中国无依无靠,也证明了一句话弱国无外交。不过,当时的苏联是唯一一个愿意和中国进行外交的国家,当时的苏联还是非常的发达的,但是,后来,苏联因为内部矛盾是瓦加最后解体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当时苏联解体的时候日本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去占便宜?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日本的美国主子在奉行软化俄罗斯战略,为的是欺骗俄罗斯,让俄罗斯去改革,然后再添乱,这样俄罗斯国内就会分成两个团体内斗,欧美目的是让俄罗斯解体,一旦俄罗斯受到外界攻击,俄罗斯将可以迅速转移国内矛盾,一致对外,则软化战略将失败。日本怎么敢破坏美国的战略大计呢!

其次,日本只能拥有自卫队,不是军队!自卫队是不能跨出国门打仗的,即便是在本国,没有受到攻击也是不能首先开火的!一旦日本违反这个规定踏出国门打仗,将首先受到全世界的激烈反对,而当时的日本不具备与全球为敌的实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继承的是苏联帝国的军工力量。当时苏联的策略就是大打打核战。甚至连精确制导武器都懒得发展,因为苏联的目的是用战略轰炸机临空轰炸,直接灭城灭国!苏联帝国直到解体他的兵工厂都还开足火力在生产军火,这些武器全部被扔在仓库里,至今还没被销毁!一旦当时的日本有异心,那正中俄罗斯下怀。直接请日本帮忙保管弹药,买一枚送一颗!绝对不手软!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之后摩尔多瓦为何不回归祖国?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124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文化中有一句老话叫做“分久必合”,也就是说分离的领土,最终还是会统一起来的。中国历史几千年就印证了这句话,而在世界各国的历史当中也是如此。很多国家,因为近代的战争而领土分离,但是最终还是能统一在一起,这就是这句话的集中体现。最典型德国的统一就是如此,东德在获得自主后,立刻就回归祖国,实现了德国分离半个世纪后的统一。但是这个也有很多例外,最典型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为何没有回归祖国呢?其实原因只有六个字。

摩尔多瓦是东欧腹地国家,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350多万,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苏联解体后,成为欧洲最穷最弱的国家,国家实力很弱,基本上任人宰割,丝毫没有地位,而且人均GDP甚至不如非洲。很多人不理解,摩尔多瓦在苏联解体后为何不回归祖国一起发展呢?

而且摩尔多瓦的祖国,也就是东欧的发达国家罗马尼亚,在历史上,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属于同宗同文同种的,欧洲古老民族达契亚人的后裔。本来达契亚人那是统一的民族,还建立了早期的国家。但是此后因为蒙古人的入侵,使得达契亚人一分为三,分为了摩尔多瓦人、瓦拉几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

此后瓦拉几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组成罗马尼亚,在17世纪初期,还有19世纪初期,还有一战后,罗马尼亚都短暂的建立了统一了摩尔多瓦,而摩尔多瓦也成为罗马尼亚三大主体之一。但是因为摩尔多瓦的战略地位,所以很早就被俄罗斯看中,俄罗斯从18世纪开始,就不断的对罗马尼亚用兵,先后几次吞并摩尔多瓦,将其作为俄罗斯帝国一部分。

在苏联时期,成为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所以摩尔多瓦的祖国,那就是罗马尼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穷困潦倒,摩尔多瓦也穷困潦倒。而祖国罗马尼亚却是富得流油,还成功加入欧盟,成为发达国家。所以摩尔多瓦如果回归祖国,那么发展必定是非常迅速的。而且罗马尼亚做梦都想收回这个失去的故土,那么既然如此,为何摩尔多瓦却没有回归祖国呢?

原因只有六个字,那就是“俄罗斯的阻止”。其实在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第一时间就想回归罗马尼亚,实现达契亚人的统一的,而且也能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但是在摩尔多瓦跟罗马尼亚谈判统一的时候,俄罗斯那是硬插了一手,其严厉的阻止了摩尔多瓦的回归,还占据了摩尔多瓦最发达,最重要的德左地区。

对于俄罗斯来说,摩尔多瓦战略地位重要,是其南下的必要通道,而且俄罗斯也不允许罗马尼亚强大统一,所以坚决不允许摩尔多瓦回归。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驻军德左,逐步加强对摩尔多瓦的控制。而虽然苏联解体,但是俄罗斯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无论摩尔多瓦还是罗马尼亚,都不敢跟俄罗斯直接的硬碰硬,所以统一的计划就只能搁浅了。

但是即便是如此,罗马尼亚依旧是不断的加强跟摩尔多瓦的贸易和经济联系,并且不断的援助摩尔多瓦,使得摩尔多瓦民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回归。但是摩尔多瓦的总统,却不敢松口,不断的强调摩尔多瓦对俄罗斯的忠诚,不会加入西方,也不会回归罗马尼亚。而在俄罗斯控制下,摩尔多瓦只能是越来越穷,对此罗马尼亚也是丝毫没有办法,毕竟近代被俄罗斯打残了。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之后,为何西方国家要排斥俄罗斯?

全文共 1504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的第一位总统叶利钦以为只要将苏联给肢解了,然后全盘西化,再加入欧盟组织,走上与美国那样的资本主义,那么就此就可以欧洲国家一样过着富裕的生活。昔日的对手美国,就会伸出援手,救俄罗斯经济于水火之中。但是现实却很骨感,虽然当时俄罗斯按照美国意愿,推动了各个前苏加盟共和国的独立,从红色政权,变身为和美国相同的总统共和制。但美国却趁着俄罗斯自断利爪的机会,大肆推进北约东扩,还以各种名义对俄实行经济制裁。这不禁让人疑惑,俄罗斯都改投资本主义阵营了,为何美国还是把它当成敌人,处处为难它,制裁它呢?一、欧洲国家的恐俄症。

其实从俄罗斯民族诞生那天起,它对欧洲各国之间的侵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在莫斯科公国时期,就和接壤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战争频频,首都莫斯科还一度失守。

俄罗斯国家建立后,大举反攻波兰—立陶宛联邦,还占领了瑞典的大量领土。最后击败了雄心勃勃、意图统一欧洲的拿破仑,使他的努力毁于一旦。

后来,俄罗斯还为了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和英国、法国、意大利撒丁王国以及奥斯曼帝国等欧洲强国大打出手。在沙俄的战争铁蹄下,欧洲各国瑟瑟发抖,谈俄色变。他们从骨子里恐惧害怕庞大的俄罗斯。

尤其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总担心俄罗斯染指自己的殖民地印度。整个19世纪都被“恐俄症”所折磨,在中亚地区严阵以待,不敢松懈。

直到19世纪末,普鲁士统一德国,德意志民族开始称霸欧洲的时候,俄罗斯和英法之间,才貌合神离的结为统一阵线,共同对付德国和奥匈帝国。不过,这短暂的盟友关系,也随着战争结束也结束。

可以看出,俄罗斯和欧洲国家之间,从来都是矛盾重重,战争不断。欧洲不可能接受极具侵略性的俄罗斯。二、地域和文化的排斥

虽然俄罗斯地域横跨欧亚,但是,自认为更加文明的西方人,从心里并没有把野蛮好斗的俄罗斯归为欧洲群体。他们认为,俄罗斯处于欧洲的地域和文化边缘,信奉异端东正教。俄罗斯人行事粗鲁,思想落后,根本不是欧洲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块土地上最初的罗斯人,本来爱好和平,胆小怕事。后来蒙古人对这里进行了长达200年的统治,从此俄罗斯人脱胎换骨,极具侵略。

既然血脉中流有蒙古人的血液,宗教信仰又不同,思想上又格格不入,西方各国排斥俄罗斯也就很好理解了。三、意识形态的理解差异。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叫法,其实来源于前苏联马列主义学说,并不是世界范围内,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统称。

西方国家对于敌友的区分,主要是“民主”和“专制”,在美欧各国看来,凡是“真正民主”的国家,就是朋友;凡是“专权专制”的国家,就是敌人。而最为险恶的敌人,当属于虚假民主,事实专制的国家。

在当时,镇压车臣分裂的俄罗斯,在西方人眼中,就是这样一个虚假民主的专制国家。所以我们看到,美欧各国对于俄罗斯的制裁,仍然打着“保护民主自由,反对专制独裁和暴政”的口号。四、国家利益才是根本。

所谓意识形态对立,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民主和专制的碰撞,其实都是制裁和排斥的托词而已。西方国家之所以要制载俄罗斯,自身的国家利益才是根本。

作为前苏联主体国的俄罗斯,不仅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领土面积,还继承了强大的军队及核攻击力量,这对于见不得超越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寝食难安的事情。

因为美国知道,即使叶利钦当初言听计从,肢解苏联、拆除导弹、封存潜艇、撤回驻军,还有模有样地搞起了总统共和制。但体量庞大的俄罗斯,不可能甘当小弟,为美国所用。谁知道它哪天又会冒出一个强硬人物,重新和美国争霸呢!

所以,虽然当时俄罗斯的亲西方人士鼓吹建立资本主义政体,加入欧盟和北约,做美国的小弟,走共同富裕道路。但有着恐俄症的美欧,仍然将它视为最大的敌人,联合起来围堵和遏制,直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前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的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他将从现在开始担任总统,并在前苏联的一些地区实行紧急状态。21日,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国防部宣布实施紧急状态的军队撤离。戈尔巴乔夫宣布他已经控制了局势。然而,他作为苏联总统的实际权力和影响受到了很大影响,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政府的权力急剧扩大。23日,叶利钦下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并封锁了共产党的中央大楼。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CPSU总书记一职,并建议CPSU“自行解散”12月12日,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一致确认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的会员资格。26日,官方宣布苏联不再合法存在。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正式结束了东西方对抗的“冷战”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 苏联为什么解体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解体成15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

苏联为什么解体

1、政治上盲目搞个人崇拜,一党专政,经常或明或暗的清洗运动,在2战后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特别是80年代入侵阿富汗,更是引起了世界的公愤,武装占领匈牙利等等。事实上此时的苏联已经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支持。

2 经济上,从苏联成立开始,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工业上,2战后由于冷战的开始,使得苏联的经济体系更加极端化,工业几乎都是为军事工业服务,人民的温饱问题频频出现,加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攻势,苏联的经济在解体的以前事实上已经崩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不过让这种矛盾体现出来。

3 军事上,苏联与美国的冷战极大的消耗了其国力,而苏联的军事并没有用在民主上,而是用在镇压民主和入侵他国上面。

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

苏联解体后最终分为十五个国家,国名分别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预防大摆锤解体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朋友去游乐园必须玩的游乐项目之一,刺激且好玩,大喊大叫可以很好发泄,360度旋转,失重的感觉非常明显。那么大摆锤解体后果严重,如何安全乘坐呢?玩大摆锤要注意什么?下面就来讲讲相关的知识。

超级大摆锤又名大摆锤、流星锤,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新型游乐设备,也是游乐园的项目之一。该设备造型美观,结构科学,气势磅礴。大摆锤以压肩作为安全束缚,配以安全带作为二次保险。座舱旋转的同时,悬挂座舱的主轴在电机的驱动下做单摆运动。大摆锤的运行可以使置身其上的游客惊心动魄。大摆锤属于刺激型的游乐设备。大摆锤的运行可以使置身其上的游客惊心动魄。

但同时如果日常设备维护不到位,人员疏于管理,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负责人应加强游乐园安全管理,具体如下:

1、各游乐设备经营单位应当将大型游乐设施的乘客须知和警示标志置于大型游乐设施入口处或其它显著位置。乘客须知应有中文标注,警示标志必须醒目、字迹清晰。

2、各游乐设备经营单位或其委托的维修保养单位必须针对每台游乐设备的特点逐台制定月检、日检表,月检应当检查各类重要部件、焊缝和安全保护装置,日检应当重点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安全带、安全压杠、锁紧装置、吊挂装置、保险装置等是否可靠,电气控制是否正常、可靠。检查记录,必须存档备查。

3、游乐设备经营单位在每日投入运营前必须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并对安全装置进行检查确认,做好相应记录。经检查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处理,严禁设备带故障运行。

4、游乐设备经营单位在没有取得维护保养资格之前,应当委托有相应资格的单位进行维护保养,签订维护保养合同,明确双方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空中解体

全文共 212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上首家开创喷气客机航运业务的是英国海外航空公司。

1952 年 5 月,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将购买的 9 架“彗星”飞机投入航线开始运营。

“彗星”号飞机是英国德·哈威兰公司于 1949 年开始设计 1952 年才正式投入航空试飞。它由飞机设计师哈威兰设计制造的。它采用了当时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机身和翼展都超过了 35 米,机高 9 米,机翼略向后掠,里面安装着 4 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它可以载乘 80 名旅客,以 800 千米/小时的速度在 10 千米的高空飞行,而且是密封机舱。旅客在 1 万米的高空,感觉和高 4 米低空时一样舒适,机身平稳。因而受到旅客的欢迎。它被认为是当时在载客人数、飞行速度、舒适性等方面都代表了最先进水平的喷气式大型客机。然而好景不长,1953 年 5 月至 1954 年 4 月的 11 个月间,投入使用的 9 架“彗星”飞机中,有 3 架在空中解体。1954 年 1 月 10 日,“彗星”1 号从意大利的罗马起飞,目的地是伦敦。可起飞后不到半小时,机身突然在空中破碎,从 9000 米的高空坠入地中海里,机上几十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时隔不久,另一架“彗星”号飞机也发生同样事故,坠毁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中。

事故的发生几乎轰动了全世界,英国的航空专家成立了调查小组,对飞机“无缘无故”在空中解体的原因,进行了航空史上最著名的事故调查。

当时有人认为,可能是飞机飞得太快,飞行员对驾驶这样高速度的喷气式飞机不适应;有人认为,可能是飞机在海洋上空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风暴,使飞机失去控制;也有人怀疑飞机的设计有问题,可设计师哈威兰是英国卓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他在 1912 年设计的 BE-2 双翼机创造了飞行高度为 3960 米的记录;1914 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DH—4 飞机在战争中得到广泛使用。1920 年,他就创建了德·哈威兰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功地设计了“蚊式”军用飞机,广泛用于侦察、空战和轰炸。为了表彰他在航空事业中作出的这许多重要贡献,于 1944 年被授予爵士“。彗星”号大型喷气客机是他在 40 年代末、50 年代初研制成功的产品,对他的设计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哈威兰爵士本人对于“彗星”出现的事故,更是十分痛心,他也迫切希望将此事故查个水落石出。

检查分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个方面由英国政府组织人打捞失事的“彗星”号残骸和遇难者的尸体,检查发现,死者肺部有因气体膨胀而引起的破裂伤痕,说明在死之前机内可能有了裂隙,密封舱内的空气急速从裂隙中流出去,机内空气压力突然减小,使人肺内的气体急骤膨胀而破裂。再根据打捞出来的飞机残骸中,人们又从飞机的一扇窗户上找到了它有裂痕。这一切说明“彗星”号是由于飞机的部件中出现了裂痕引起密封舱内的空气急速喷出,形成了如同用压缩空气来发射炮弹一样的爆炸,造成飞机迅速破裂,解

体坠落。

那么,另一方面的调查是怎样进行的呢?它由哈威兰爵士亲自领导进行,对正在生产和已经停飞的“彗星”号飞机逐个进行严格的检查,没有发现质量问题。后来决定将飞机放在一个极大的槽里,然后对水进行反复的加压,加大流速,模拟飞机在空中高速飞行时受到空气摩擦、阻力、压力、震动等各种力的影响,前后一共进行了 9000 多个小时的受力试验,果然发现飞机驾驶舱装雷达天线的切口处蒙皮发生了裂痕,断裂的情况和打捞出来的残骸的裂痕一样。

这么说,原因找到了,彗星号飞机在飞行中由于金属部件发生裂痕而造成了解体事故。金属为什么会在反复的飞行中出现裂痕呢?专家的解释是:金属“疲劳”了。

金属“疲劳”现象和注意防止“金属疲劳”的发生,就是由“彗星”号飞机失事研究后,人们才第一次认识到的自然现象,应该说它是航空事业以及其他机件设计中必须加以注意的一个问题。

其实现在我们要认识金属的疲劳现象,一点也不神秘。比如说有一根铁丝,要想一下子将它拉断,那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反复将它折过来,折过去,这样折到一定次数,它就很容易地被折断了。这就是一种疲劳破坏,反复折它至断裂的次数叫循环数,这就是它的疲劳寿命。喷气客机所受到的疲劳破坏当然没这么简单,但是道理相同:它每起飞和降落一次,机舱就受到一次压力差变化的循环,循环到一定的次数,就产生了金属断裂,金属断裂就带来严重的破坏性事故。

金属疲劳和其他材料的疲劳问题,由此引起飞机设计师的充分重视,他们和材料专家们共同努力来加强飞机结构件的疲劳寿命。哈威兰爵士接受了这个教训,对彗星号客机进行了改进,新制成的“彗星”4 号成功地完成了横流大西洋的航行,成为横渡大西洋的第一架喷气式客机。

彗星号客机继续飞行到 1956 年才退役。哈威兰本人,又于 1962 年接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功勋章。

从 1953 年开始,原苏联民航航空总局着手对客机进行更新换代。1955年 6 月 17 日,图—104 客机进行首次试飞。这种飞机是在图—16 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可载 50 名乘客。按照现代标准,图—104 既粗糙又不经济,尽管这样,它还算得上是世界第二架喷气式运输机。

1958 年,更先进的美国波音 707 喷气客机,于 10 月 26 日开始投入越洋航线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改革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来告诉大家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吧!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其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四、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第五、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主要原因表现为:

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第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第三、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第四、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第五、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自然经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即:鸦片战争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第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民族资本的不断发展,逐步受到冲击而逐渐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全文共 834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近70年建设发展中,苏联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果,最后却是迎来了苏联的解体。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吧!

前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 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苏联是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共同繁荣昌盛而自愿组成的,数十年里联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从一个资源大国发展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国力成长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苏共和联盟中央的各种严重政策错误,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在联盟范围内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通过改革开放逐步解决的。苏联人民深知国家分裂的严重后果,因此在民族分离、主权要求和共和国独立活动愈演愈烈,对联盟命运构成威胁的情况下,他们以庄严的投票表达了自己的心愿。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义,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

苏联解体对各独立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决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各国之间的一系列经济矛盾,包括供货、价格、结算、货币、等等,使独联体内部的相互贸易急剧减少,相关企业的原料供应、销售市场和生产过程全面紊乱,导致社会生产长期衰退,消费市场严重短缺,通货膨胀恶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苏联解体还引发了独立国家内部政治矛盾、领土纠纷和民族分离活动的加剧。俄罗斯的鞑靼和车臣共和国要求独立,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民族独立,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塔吉克的连年内战,便是突出的表现。

社会主义为国家统一、民族和睦、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整个经济空前繁荣,而且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它们相互分工协作、构成统一的经济体系。统一的经济体系、共同的繁荣和共同的利益,要求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下。无可否认,中央地方之间、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各种经济上的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只能在生产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任何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都是与经济政治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违背的,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不容的。苏联解体给世人留下的最重要教训,也是我们研究苏联解体所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二)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作为社会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先锋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先进的群众性政党,它以各种机构、基层组织联合了数以百万计的党员,成为社会中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一体化的政党,它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各民族优秀分子的政党,它将各地区、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的凝聚作用;作为动员、联系群众的政党,它通过对各种群众组织的政治领导,通过自己普通党员的一致行动,努力争取广大群众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化解各种不满和矛盾。苏联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里,由于联合了各民族先进分子的共产党的瓦解,而造成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泛滥,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苏共在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问题,又使党处在不断的蜕变过程中。

苏共的自行瓦解最后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终结、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证明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何等的重要,党的自身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揭示并把握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使之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像苏共以前那样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是行不通的,像戈尔巴乔夫时期那样一味地迎合西方,追求西方的价值观,照搬西方的一套也是不行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重要的在于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实现改革开放方针,而这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苏联苏维埃制度的弊端不仅在于以党代政使苏维埃实际上处于无权境地,不能担负起领导国家的重担,而且还在于从总体上说未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未能处理好中央与以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造成过分的中央集权,其结果是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更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新的民族问题,形成民族隔阂和民族不信任,使原本就不容易解决的民族问题与地方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政治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谓的民主束缚住手脚,对民族主义一味姑息、迁就,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打击不力,最终只能造成严重的民族冲突和国家的解体。

(四)区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坚持用政治和法律方式解决民族关系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阶级对抗也随之消灭,因此民族矛盾、包括出现的民族主义一般均属人民内部矛盾,应当采用政治、民法和法律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是发生破坏国家统一的民族分离主义活动,对于这种对抗性矛盾一般也应通过政治斗争和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当然,对那些肆意破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极少数民族分离主义者,应当采用果断的强硬手段,制止民族分离活动,但也要尽力避免波及广大人民群众。

过去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把普遍存在的民族矛盾和问题归结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或者说成是西方资产阶级代理人,而且把维护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活动、要求扩大民族自主权的行为,也统统打成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轻则进行批判,重则绳之以法或进行镇压;甚至在卫国战争期间借口极少数人的背叛行为,把十几个弱小民族作为罪人强迫迁移,造成对少数民族的极大伤害。苏联政府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民族矛盾和问题归结为阶级斗争,动用武力和专政手段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其后果只能是严重伤害非俄罗斯民族的大多数群众,加深他们对大俄罗斯人的仇视心理,激发他们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民族离心倾向,削弱联盟国家的凝聚力。

民族、民族矛盾和问题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均不能简单的混为一谈,更不能等同起来。只有在存在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存在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社会,或者在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之间,民族矛盾和问题才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民族冲突能反映出阶级斗争的实质,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矛盾和问题已不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如果硬要把民族矛盾和问题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采取武力镇压来平息民族冲突,那只能是造成更深的民族间积怨和仇恨,把各民族人民引向灾难。

(五)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苏联解体的深刻根源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又长期未得解决。60年代以前,苏联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造地球卫星率先在太空翱翔,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何等灿烂夺目,不仅联盟内部具有凝聚力,而且吸引世界争取解放的民族,也使西方世界发生了信仰危机。然而自70年代始,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新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苏联传统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经济增长缓慢,逐步进入停滞和衰退时期。经济的巨大反差,引起凝聚与离心的新变化,苏联面临信仰和解体危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而生产力是经济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凝聚力,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P161)。列宁精辟地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又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而且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经历着政治、经济、科技进步、外部环境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经济体制和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P346)。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是长期固守僵化的传统体制和理论教条,传统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长期的商品短缺、效益下降和经济衰退,使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大大下降。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必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聚集的焦点。一个国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历史上如此,现而今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下,边境地区人心的向背和人员的流向,民族地区的向心和离心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社会生产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团结的基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六)坚持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

在对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应该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特别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干扰经济建设、分裂国家的潜入口。

所谓和平外交是指:首先,要正确判断形势,正确了解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历史证明,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过于乐观的估计、对世界局势过于紧张的判断,使国内各方面的工作一直处在紧张的临战状态,给国内建设造成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其次,要尽一切努力化解矛盾和冲突,尽一切努力避免战争或对抗。二战结束后,苏联不仅没有尽量利用战时同盟机制,争取缓和局势,反而凭借自己力量的上升,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导致持续几十年的冷战。既使自己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去维持那些“成果”,又使经济建设这个战略中心受到冲击和被转移。而在对抗中的失败,又最终导致拱手出让那些所得。事实证明,只有努力将经济搞上去,提高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第三,要严格把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关系区分开,坚决避免在外交实践中掺杂意识形态的成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也宣称要把和平共处与阶级斗争区分开,但在实践中却由于不正确地理解和平共处,以及总试图利用和平共处为自己扩张谋利,结果是始终没有理顺二者的关系,“和平共处”往往被自己“输出革命”所破坏。第四,要坚持不称霸。霸权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敌人,又是经济建设的包袱。霸权主义政策必然会导致冲突、引发军备竞赛;霸权主义可能争得一时的辉煌和荣耀,但苏联的例子也证明,霸权主义最终将使自己在争霸中耗费资源,一切所得也将因争霸失败而丢失。第五,坚持和平外交是从国家和世界力量结构的实际出发,从一切以国内建设为中心出发,并不是回避或无原则的妥协,防止对抗也不是不防御或回击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和平外交的基本思想,又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和原则。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几十年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建国建党的理论,更极大的鼓舞了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但是,苏联的实践毕竟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在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问题之后党和国家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纠正不当之处,加之苏联党的领导人在重大问题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以及西方“不遗余力”的和平演变,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反思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具体地说,导致苏联解体的原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苏联模式的弊端

1.经济因素。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形成与30年代,在发展进程中显示过巨大的优越性,创造过公认的历史功绩,使苏联得以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但这种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有很大的缺陷和弊病,不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以及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活力与生气;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不能够正确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消费品生产比例过低,使苏联人民的生活始终不能实现由小康向富裕的转变;不能够全面地对外开放,吸取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样,必然使自己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经济困境之中而难以自拔。正是这种体制,使得苏联的经济搞不好,上不去。这是苏联机体的深层次的原因。

2.政治因素。苏联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其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执政党没有找到如何管好党和参与国家管理的途径。苏共长期的执政地位加上法制不健全,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严重脱离群众;在党内还难免有各种不良分子,他们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利用自己的职权,干出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党的声誉和形象,引起人民的不满以至痛恨。其二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集中于党和领导干部手中,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削弱了社会主义民主,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P776)改革,实际上完全采用西方的一套,搞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削弱和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权力。

(二)意识形态的错误

苏联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长时期里,在文化问题上走极端。先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封闭化,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一概排斥;后来又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和“多元论”,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并最终在指导思想上完全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列宁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共青团的任务》一文中,号召青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共产主义,但切忌“死记硬背”,“要用对基本实施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2](P285)。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又要联系实际,扩充知识,融会贯通,这是列宁倡导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苏共却走上了一条文化专制道路,党内教条主义日益严重。在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在维护列宁和列宁主义过程中,利用其对列宁主义解释权的特殊地位,泛化、神化列宁主义,致使其严重教条化。同时,在斯大林的默许下,苏联展开了一场空前的神化斯大林的造神运动。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结合,使斯大林成为党的化身和真理的化身。1956年苏共召开20大,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但是,赫鲁晓夫未能克服党内严重地教条主义习气,思想仍处于禁锢之中。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没有跳出教条主义的框框。

1985年,以“改革家”著称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很快便提出了“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等口号,试图改变过去封闭僵化、万马齐喑的局面。可是,“民主化”没有成为真正的民主,而成了歪曲和丑化社会主义的自由化;“公开性”则是打着“公开”的幌子,肆无忌惮地对苏共进行攻击、诋毁;“多元论”实际上是让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任意滋长。这样,苏共从长期的“左”一下子跳到了右,并严重背离的马克思主义。

(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重要的外部因素

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战争手段搞垮社会主义。1975年尼克松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战而胜”战略;1989年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西方国家利用苏联东欧国家国内出现严重问题、正在进行改革的机会,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而苏联为了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不惜在国内外一系列政策上节节退让,迎合西方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

(四)民族政策的失误造成激烈的民族矛盾,加快了苏联的解体

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无视苏联各民族发展的实际进程,出现一系列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失误,严重伤害了非俄罗斯族群众。1936年,斯大林提出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以此为出发点,认为“民族纷争的基本组织者,即剥削阶级已经消灭”[3](P516),关系到各民族权利平等、经济和文化等等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从而盲目地认为苏联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兄弟合作已经建立起来了”,因而忽视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苏共处理民族矛盾的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用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更为严重的是,苏共违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容忍俄罗斯大民族主义长期存在。苏共的这些错误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不仅引起各少数民族对共产党的不满,而且造成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更大的仇恨和隔阂,人民群众对苏共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冲突,最终导致一些共和国宣告独立,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