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主人公

主人公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主人公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主人公问题。

分享

浏览

7903

文章

253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画龙点睛主人公叫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画龙点睛的故事

有一次,张僧繇受命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他很快画出了两条栩栩如生的龙,但未画眼睛,原因是画上眼睛龙会飞走,但皇帝不信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之后那条龙真的就飞走了。而后画龙点睛便用来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悬梁主人公是孙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正确的分析了天下局势,还详细的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军事差距,促成了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形成了抗曹的统一战线。所以还是很成功的一次外交。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字孔明,号卧龙,也是汉朝宰相,不仅在辅佐刘备,在刘禅继位后,也是尽心尽力的辅佐。

展开阅读全文

刮骨疗毒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刮骨疗毒的主人公是关羽。

关羽在作战时被乱箭射中左臂,虽然伤口已经完全痊愈,但每到阴天下雨时,骨头就会疼痛。华佗说“箭头上有毒,如今毒已经渗入骨头,应该把手臂上的伤口重新打开,刮除骨头上的毒素,这骨头痛的毛病才能根除。”于是关羽就伸出手臂,让华佗剖开治疗;当时的关羽正在宴请将领们,手臂上的血一直留下来,并且都从盛血的盘子中溢了出来,完全不影响关羽吃肉饮酒,跟将领们谈笑风生。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是河东郡解县人,也就是现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名将。各朝皇帝一直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一诺千金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季布。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所以楚地到处都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

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比喻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一诺千金”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微生物是生命演化中的真正主人公?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生物学家的估计,地球上微生物个体总量约为10301030,其中大部分是细菌。微生物是改造地球的主力军,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它们在地球上默默无闻地“耕耘”了近40亿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才是地球真正主人公

人们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肉眼看得到的动物和植物,特别是人类,才是地球和生命历史中的主人公。然而,这种看法却是大错特错的。

生命诞生于大约38亿年前,在生命历史的最初30亿年中,地球上的生命体绝大多数是小小的微体生物。目前,科学家通过某种核糖核酸的序列将地球上的生物分成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三大类。在地球的漫长岁月里,前85%的时间只存在由古细菌和细菌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分布在各种环境里。已知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在演化过程中所占据的时间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占据的环境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微生物所能生存的环境范围要大得多。科学家在数千米深的海底的岩石中发现有微生物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生存,且数量极多,据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许多人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真核生物,其细胞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入细菌共生演化而来的。除此之外,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细胞生物体也是一个小小世界,细菌等微生物都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年人体内共有细胞约100万亿个,细菌数量则是细胞的10倍,初步测算人体内大约有500种细菌,超过1000万亿个,而这些细菌大多集中在人的消化道中。从细菌多样性程度来说,肠道内的细菌种类数量可与热带雨林的物种数量相比较。单从数量上来说,哺乳动物结肠内的细菌群落密度堪称地球之最。对于大型食草动物而言,如果没有细菌的帮忙,它们根本无法消化食物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别看牛、羊、马吃起草来津津有味,它们根本不能依靠自身的消化酶完全消化纤维食物,只能通过共生的微生物起作用,使得食物中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在消化道中发酵分解,最后得到利用。

根据生物学家的估计,地球上微生物个体总量约为10的30次方,其中大部分是细菌。微生物是改造地球的主力军,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微生物又是影响生命演化历程的重要角色,它们在地球上默默无闻地“耕耘”了近40亿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公。

展开阅读全文

七步之才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指的是曹植有七步成诗之才能。

七步之才是个成语,常形容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那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和主人公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

详细内容

1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2

曹植的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3

“七步之才”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

“七步之才”典故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曹操与卞皇后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曹丕想了想,说道:“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神机妙算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主人公: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通过自己的神机妙算的计谋,骗取了10万支箭,从而名声大噪。

神机妙算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机敏,拥有过人的智慧想法。那么,历史上神机妙算的主人公是谁?

详细内容

1

神机妙算成语解释:

〖意义〗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奇妙或者能够识破对方的计谋。

2

诸葛亮的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3

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4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5

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展开阅读全文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主人公:南郭先生。《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的意思是:不会吹奏乐器的人混在人群当中,现在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队伍里。那么,历史上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详细内容

1

成语出处

《晋书·刘寔传》:“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

2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就命乐正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型吹竽乐队。

齐国有位南郭先生,既无学问又无专长,靠斗鸡赌博骗取钱财。是日,闻得齐宣王招聘吹竽乐师三百名,南郭眼珠一转就去应聘,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混进了乐队。

4

但他根本不会吹竽,为了不让自己的竽发出声音,偷偷用豆子塞住竽口,这样,他就装模作样地在乐队里“吹奏”起来。三百名乐师齐奏,气势宏伟,宣王甚为满意。南郭先生又善于阿谀奉承,更得宣王嘉奖。

5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驾崩,齐王继位。新王却喜欢听独奏,于是,乐正便推举南郭先生表演。南郭听后吓得浑身发抖,竽中塞的一粒豆子也滚落出来,原形毕露,丑态百出,众乐师暗暗好笑。渭王大怒:“简直是滥竽充数!”欲 惩办南郭。当天,南郭先生就逃之夭夭。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起死回生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起死回生主人公叫做扁鹊,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自小师从长桑君学医,医术十分了得,可以看清人五脏六腑内的病症,这让他在春秋时期就已经非常有名了。大家都传说越国有位神医能医所有不可医之病,扁鹊由此小有名气。

现在我们用“起死回生 ”来赞誉医生的医术,那么你知道这个词最开始形容的是谁吗?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详细内容

1

有一次扁鹊出门游行到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但是还没有入殓,于是赶紧叫自己的下人去到皇宫称自己可以让太子起死回生。但是皇宫里的人都觉得是无稽之谈,哪有人死了还能活回来的,扁鹊很无奈于是说出来几个太子身上的病症,这时候皇宫里的人像是被惊到,于是赶紧把扁鹊迎进宫中。

2

扁鹊来到宫里之后,看到太子的情况说道太子的死其实并不是真的死亡,而是一种不动的假死的状态,他让他的弟子帮他一起扶着太子为太子针灸,又开了药方让下人煎给太子喝,没想到十几天之后太子居然真的康复,于是大家都传说扁鹊有能让人起死回生之术。

3

扁鹊擅长望闻问切四法,在少年的时候出师之后就开始周游列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百姓治病,到各处都有留下自己的足迹。而且扁鹊其人到各处都能够当地的习俗,让各国的老百姓都很爱戴他,渐渐的他的名声就越传越广,大家都称他为神医。

展开阅读全文

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大公无私主人公是祁奚,祁奚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也随之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

很多形容公事公办的人都会用大公无私这个词语来形容,那这个成语出自谁呢,故事的主人公是指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

详细内容

1

祁奚(前620(壬申年)--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

2

春秋时, 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 你认为, 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 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 谁最合适; 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 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3

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 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 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认为, 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以又奇怪起来了, 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 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 所以我推荐了他; 你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 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 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 十分称赞祁黄羊。

4

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 他推荐人, 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 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 便不推荐他; 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 怕人议论, 便不推荐。 像祁黄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展开阅读全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乌克兰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十分贫苦。

很多人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很多人都很喜欢这边书,那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

详细内容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2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奋斗,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3

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4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中见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5

他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保尔又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为基础来描写保尔的。因此,保尔的动人事迹不是艺术上的虚构,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实,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对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作家的自传,因为“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他在保尔身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保尔的形象既是自传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乐极生悲什么意思 乐极生悲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乐极生悲”主要是指快乐到了极点,很有可能就会转化成悲哀。在句子中主要就会起到谓语,宾语以及定语的效果。乐极生悲主要是指高兴到了极点,然后就会发生一些让人悲伤的事情。

乐极生悲的出处

乐极生悲,主要是出自于《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在这里就会让大家明白中间的故事,除此之外也会出现《史记·滑稽列传》通过这些故事就可以有效了解在这背后的一些内容。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齐威王就是一个君王,每一天只喜欢彻夜的饮酒。有一年楚军在进入到齐国时期,马上就会派自己信得过的时节前去求救。淳于髡果然就会不辜负齐威王的托付,果真请来了10万大军,马上吓退了楚军。齐威王非常高兴,直接就选择大摆宴席。齐威王高兴的询问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一看眼前的这架势,知道齐威王必然就会彻夜,不归一定会一醉方休。在想了想之后,马上就说自己喝一口酒会醉,喝一石酒也会醉。齐威王根本就不了解意思。淳于髡马上就表示自己在不一样的场合,酒量就会出现变化,此时也会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很可能会因此乱了礼节,接着就会发生一些悲伤的事情。

成语寓意:

告诉大家任何一件事情全部都需要控制一个度,所谓的就是恰当,还有适量。不管这个事情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都有可能会互相转换,聪明的人就会有所控制,同时也应该明白整个事情的发展规律。需要选择自我克制欲望,然后很多的事情全部都需要选择适可而止,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应该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囊萤夜读的意思是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囊萤夜读是形容刻苦学习的,其代表着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都要勤劳学习,这样日后必有成就。那么,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呢?

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

晋代时,车胤恭敬长辈,懂的知识又多,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是可以勉强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后来人们就用囊萤夜读来形容勤奋刻苦好学。

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

《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东晋大臣车胤。车胤自小勤勉好学,因为家里没钱买油灯,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多年后,车胤不负苦读,博学多通,入朝为官。世人称赞其刻苦读书的精神,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囊萤夜读》读后感

每天我都坚持读《弟子规》,在《弟子规》里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好故事,比如:《精忠报国》,《亲尝汤药》,《知错能改》,《以貌取人》……,但让我看得最入迷的是《囊萤夜读》,主人公有刻苦学习得精神,让我感动。

故事的大概内容:古时候有个人叫车胤,家里非常穷。不能上学去读书,只有在白天干活的时候挤时间读书。而我整天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玩游戏,不认真读书,学习,把时间白白的浪费掉。

由于车胤家里穷,没有钱买油点灯,到了晚上无法读书。一天晚上,车胤在院子里因没法读书而发愁,这时,有许多萤火虫在他面前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发出亮光,车胤就想到一个办法,用一个小丝网,捉一些萤火虫放进丝网里,这样几十只萤火虫聚在一起发出的光亮就是一盏很好的灯。在那个夏天,车胤每天晚上,就借用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一直到深夜,以这样的苦读精神,车胤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最后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问家。

在我的生活中是多么的幸福,到了晚上有台灯给我照明,有足够的光线让我用功读书。可是我每天都在妈妈催促下才去学习,内心还很不情愿。总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通过对《囊萤夜读》的学习,我要向车胤学习,做一个用功读书,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谢谢云笛儿姐姐的信纸,我好喜欢。

车胤简介

车胤(chē yìn)(约333--约401):字武子,今湖南津市市新洲镇人,东晋官吏。

他的曾祖车浚,为三国吴会稽太守,以郡饥求赈,为孙皓以欲树私恩罪所杀。父名育,是南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车胤少时聪颖诚实,勤学不倦,乡贤曾称赞:“此子当大兴卿门”,但家里贫穷,常无油点灯照读。夏天夜里,他用织物做成囊袋,内装萤火虫,借萤光读书(这就是《三字经》上“如囊萤”的故事)。他长大成人后,以博学多才、聪明英俊而称誉乡里。

桓温主荆州,征召车胤为从事,甚为器重,相继提升他为别驾、征西长史。车胤以寒素博学闻名于世,每举行盛大宴会,桓温必邀车胤出席。

囊萤夜读出处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展开阅读全文

余音绕梁的主人公是谁 余音绕梁什么意思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余音绕梁》的主人公是韩娥,出自于《列子·汤问》,意思是乐曲结束后留在耳边的声音,仍绕着屋梁回荡。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余音绕梁》的故事

传说战国时期的时候,有一名女子名为韩娥。她徒步来到齐国,几日未进食,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到一家旅店投宿,因为没有钱,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无论男女老少,都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纸上谈兵讲述的是赵括的故事。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年少轻狂,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有一次,秦国将领白起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网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粮草运输困难,便派赵括凭险固守,以让秦兵不战自退。两军在长平相峙许久,白起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改变了作战方案,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中了秦军的埋伏,四十余万赵军全部被歼灭,他自己也中箭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背水一战讲述的是韩信打败赵军的故事。公元前205年,刘邦派韩信与张耳率几万大军进攻赵国。赵王赵歇和统帅陈余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派部分兵马从小道出击,拦截汉军的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陈余不听,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交战。韩信得知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又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等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韩信亲自带一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到了天明,两军交战,韩信假装败退,陈余率军拼命追击。这时,韩信命令部队出击,赵军见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展开阅读全文

孤独的小螃蟹故事主人公是谁 孤独小螃蟹的童话故事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孤独的小螃蟹》的主人公是小螃蟹。全书讲述了小螃蟹在寻找和等待小青蟹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孤独的小螃蟹》的作者是童话作家冰波。冰波的本名是赵冰波,他是国家一级作家,代表作品有《月光下的肚肚狼》、《窗下的树皮小屋》等。

《孤独的小螃蟹》的主要内容

《孤独的小螃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螃蟹在寻找和等待小青蟹的过程中帮助了许多小伙伴,认识了许多小伙伴的故事。

小螃蟹和小青蟹是邻居,也是好朋友。小螃蟹很喜欢她,但是,小青蟹要离开这里去闯荡世界,小螃蟹很孤独也很伤心,这可怎么办呢?小螃蟹决定去寻找他的朋友。小螃蟹在寻找的路上又认识和帮助了许多小动物,他用他的善良和勇敢给很多小动物带来快乐。他用大钳子为小纸鸟画画,让他重新飞了起来,并且,比以前飞得更好。他用空瓶子做成了咚咚鼓,每天都会敲咚咚鼓,把自己的快乐和伤心都敲了进去,小青蛙、小乌龟和小金鱼都非常喜欢听,因为听着听着,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他用大钳子帮助掉进很深的土坑里的小乌龟,小螃蟹用力地拉他,终于把小乌龟拉了出来,但是,他的大钳子却断了,他很伤心,躲在洞里不肯出来,小动物们知道了都来安慰他,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报父仇,率兵打败越王勾践,越国谋臣文种派人贿赂伯嚭,伯嚭劝吴王夫差接受了越国的投降,并要求勾践带着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勾践在吴国期间,忍辱负重,尽心尽力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便把他们释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国力也越来越弱。勾践经过两次攻打,终于将吴国打败,夫差派人求和,勾践没有答应,于是战败后的夫差只能拔剑自刎了。

勾践经过卧薪尝胆,最终雪耻灭吴,然而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中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时的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司马迁在《史记》中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到卧薪的事情。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信中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些相关史料都证实,卧薪尝胆与勾践并不相关。但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

《吴越春秋》中记载:“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所以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鼎中原”,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成语是企图夺取天下的意思。但是这个成语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说的主人公又是谁呢?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毕竟很多成语都是根据古代的一些典故传出来的,而且每个故事也都有它的主人公!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说的是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

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2、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

古文: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楚子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晋书•王敦传》因而也云:“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问鼎”成了“篡夺”的替代词。 楚王问鼎也叫楚子问鼎。由楚王问鼎也引申出一些词汇,如问鼎中原。 另外,东周战国时期,周赧王也遭遇了一次问鼎的尴尬。秦武王跑洛阳去参见周天子的时候,周赧王在他的要求下带他去看了九州之鼎,武王年轻,天生神力,跑到雍州鼎前高兴地说:“此雍州之鼎也!”说完,举臂欲抱,赧王阻挡不及,武王已经抱起雍州鼎走了好几步,不过鼎实在太重了,后来武王力竭,鼎掉下来砸了他的脚趾头,武王大呼:“痛哉!”就倒地昏迷了,周天子大急,急忙差人把秦武王以最高规格送回秦国,不久,武王就死了,由于武王没有儿子,所以请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昭襄王继承了王位。昭襄王就是安国君的爸爸,子楚的爷爷,秦始皇的曾祖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