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余音

余音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余音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余音问题。

分享

浏览

876

文章

5

余音绕梁的意思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余音绕梁,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相传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展开阅读全文

余音绕梁的主人公是谁 余音绕梁什么意思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余音绕梁》的主人公是韩娥,出自于《列子·汤问》,意思是乐曲结束后留在耳边的声音,仍绕着屋梁回荡。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余音绕梁》的故事

传说战国时期的时候,有一名女子名为韩娥。她徒步来到齐国,几日未进食,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到一家旅店投宿,因为没有钱,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无论男女老少,都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余音绕梁的故事 余音绕梁的由来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之前的悲愁全忘了。

成语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余音绕梁文言文翻译 余音绕梁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余音绕梁》的译文:过去,韩娥向东到了齐国,路上缺少粮食,经过雍门时,卖唱来换取粮食。韩娥走了之后,她歌声的余音缭绕于房梁上,经过多日也没有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

经过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便用长音悲哭,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流泪相互看着,三天不吃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又用长音放声歌唱。

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高兴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所以雍门的人,都擅长唱歌跳舞,哭泣,那是韩娥传出的遗留的声音。

《余音绕梁》

昔曹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展开阅读全文

玄素之道 余音绕床曲销魂

全文共 220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迷恋中国古代的玄素之道,对于夫妻来说没啥比那更美妙的。文人骚客也爱写各种各样的“情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吧~

床第之间,两人共奏一曲“合欢”,情动处,浅哼低吟,婉转悱恻;爱浓时,抑扬顿挫,激情四射……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曲更为魅惑的销魂天籁。

示爱的各色风情

自古以来,情歌就是人们示爱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儿女情长的歌谣自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就一直历久不衰,演绎着各色风情,魏晋六朝的乐府歌词就非常够味,后人读来,总免不了耳热心跳一番。比如《子夜歌》:“宿昔不梳头,绿发披两肩。腕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这简直是公开进行肉体挑逗,有青楼气,似非良家妇女;“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这首倒也十分有趣,春风无情,罗裳有情,怎么那么巧,一吹就开?想必是当开则开,不当开,春风再疾也不为所动;《莫愁乐》之二则写道:“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德文化教育下,女人对自己的规矩极为苛刻,不小心被男人碰一下手,便要砍断自己的半截胳膊,被医生诊视溃烂的乳房,也是要又哭又闹、抹脖子上吊的。这《莫愁乐》倒好,众目睽睽之下,探手抱腰,而且还希望大江断流,时光静止,全世界只留下他们一对恋人才痛快!

说到词曲,不得不提到曾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的元曲,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继唐诗、宋词之后成为又一文学新秀。如果说唐诗里的爱情有雍容华贵的姿态,宋词里的爱情有婉约柔美的风采,那么元曲里的爱情,则显得缱绻缠绵,大胆之至,率真之极,颇有烟火气、人情味,别具一番亲切俚俗的情调。如兰楚芳的那曲《沉醉东风》里:“金机响空闻玉梭,粉墙高似隔银河。闲绣床,纱窗下过,佯咳嗽喷绒香唾。频唤梅香为甚么?则要他认得那声音儿是我!”这位元代女子可是一点都不含蓄,不但假装咳嗽,还不断使唤丫环梅香做这做那,其实说到底,无非就是想引起心上人的注意罢了。

泼辣的风流呐喊

中国人的爱情也在元曲中变得更泼辣、更露骨,前所未有的性感。在杀罚四起、民不聊生的战乱中,醇酒和妇人成了唯一安顿灵魂的救命稻草,元曲也变得更为注重人性的突显和爱欲的放纵,甚至不惜把情爱抬举到最醒目的位置上。值得说明的是,他们放纵,但不淫奢;恣肆,却不糜烂。

关汉卿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风流浪子代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就是他的宣言:“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听听,这位可是不走寻常路的典型,这几句词将对情爱的直接、大胆、追求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呐喊出来,直白露骨,如今那些口口声声说要性解放的青年男女们,跟他一比可就差远了,至少,没有谁敢说自己要专走“烟花路儿”的。

随之而来的明清时期,封建性文化思想习俗回归,但即使在这种严密的控制下,情爱小曲仍然得到了延续和传播,《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萝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章中,就描写了贾宝玉和薛蟠、妓女云儿等人饮酒行令、吹拉弹唱,几乎全部涉及情爱内容。如云儿唱的描写偷情和男女三角关系的曲:“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又惦记着他。两个人,形容俊俏都难描画。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荼架。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还有描写情爱的曲:“豆蔻花开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钻不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如此赤裸裸的暧昧曲调,想让人不心神荡漾也难啊。

魅惑的合欢爱曲

纵观天下,民间自酿的《十八摸》、《小尼姑思凡》等小曲也是多若繁星,坚决不让文人墨客独领风骚,唱得是有声有色。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搜罗诗歌4500首,其中大半也都与情爱有关,而国外的情爱更是一路高歌猛进中,几乎没有哪一首是不与情爱沾点边的,持一把吉他弹唱求爱已成经典场景,让多少心扉初开的清纯女子被忽悠得与一穷二白的小子双宿双飞,音乐的魅力可见一斑。

一杯醇香的红酒,一室昏黄的灯光……再配上一曲温馨优美、荡气回肠的曲儿。若是求爱时哼唱,声声传情,婉转而不尴尬;若是求欢时哼唱,浓情蜜意,撩乱了一池春水。音乐的旋律将产生一种美妙的刺激,唤起某种觉醒。若选的是那诱惑的情爱主题音乐,则更加营造出一种兴奋、迷乱的氛围,推动着彼此爱的奉献。

音乐能刺激我们的情爱意识,让早已波澜不惊的老夫老妻重焕热情,尤其是在曾经的热恋记忆中共享过的那段音乐效果更佳,那些旋律本就是不可磨灭地深深铭刻在心底,这些温情浪漫音乐的旋律,就是编织深情浪漫织锦的彩线,一旦重新传入耳中,带来的是饱满勃发,以及渴望和高峰。

你甚至还可以为彼此谱写更为私密的“合欢曲”,于床第之间,两人共奏,情动处,浅哼低吟,婉转悱恻;爱浓时,抑扬顿挫,激情四射……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曲更为魅惑的销魂天籁。

结语:房事离不开声音,无论是音乐还是风流呐喊都能起来尽兴的作用。(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刊期:2012.10,作者:一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