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塘沽革命旧址有哪些通用20篇

浏览

4155

文章

1000

篇1:通江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旧址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江川陕省工农医院旧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通江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旧址(1处2点)(通江县)

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通江县两河口入川,迅速建立了以通江为首府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此后不久,为了解决几万将士看病疗伤的问题,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泥溪场将红10师师医院扩建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即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周光坦任院长,张琴秋任政治部主任。

总医院还辖有军、师医院和12个分医院以及一所护士学校。这些机构分散在6个居民组的17家农家大院,用房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日接收伤病员的能力也由原来的3000人增加到5000人。

77年后的今天,记者眼前的医院旧址,已没有当年的喧嚣。总医院院部旧址大院是一幢建于晚清的农家四合大院,它地处王坪的一处凹地,坐西向东,占地约4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后两排,与两侧厢房及四角的转角房构成四合天井院。前排是吊脚楼,中间开一“吞”字门楼,靠石梯入院,两侧楼下则是当年红军医院的马圈。

如今,院内恢复了红军时期的部分设置,包括总院部办公室、政治部办公室等,同时还保留了药槽、磓窝、风车、油灯、马灯和破旧的桌椅、砚台、床等红军用过的遗物,再现了当年总医院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在川陕苏区,除了红军总医院,当时还有一家医院很有名,那就是1933年7月由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在通江县毛浴镇创办,而后迁至长胜乡啸口村的川陕省工农总医院。工农总医院占地8.3平方公里,下设政治部、医务处、总务处和15个病号连。15个病连分布在三条长塬的15个大院子里。如今15个大院子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院部、新剧团旧址主体建筑物四周各外延30米,烈士墓围墙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香港文化名人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即福建会馆,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居委会华新路39号。建于清代的福建会馆,坐东南向西北。为清代在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的同乡会会址。三进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墙,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宽15米,深38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大门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质门框、门槛、门礅,木门页。中厅抬梁式结构屋架,十五架。上厅前部有轩廊和石柱。会馆建筑设计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

福建会馆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建于清代,为闽籍商人同乡会会址。土木结构,三进院落式布局,总面宽15米,总进深38米,建筑占地面积570平方米。2011年龙川县委、县政府为打造红色旅游,投入600多万元维修了福建会馆主体、完成了革命史迹陈列布展和会馆周边控制地带内民房的征地拆迁以及兴建了龙川解放广场。

福建会馆内雕梁画栋,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同时具有革命纪念意义,1923年澎湃两驻该馆营救农会干部,1925年为东征军左路军的指挥部,1941年为香港文化人大营救的中转站,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

据《中共龙川地方党史》记载,“福建会馆”曾是我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1923年春至1925年秋,我省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农-动领袖之一彭湃曾两驻“福建会馆”,宣传革命思想,播下农-动的火种。此外,福建会馆还是震惊中外的“香港大营救”的指挥部之一。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大批民主和文化界进步人士滞留香港。在中共的领导和指挥下,他们从香港安全撤离到后方。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香港大营救”负责人之一的连贯就住在“福建会馆”,精心安排和指挥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范长江、廖沫沙等被困在香港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余人,穿过日寇的重重-线,乘船沿东江逆流北上,平安转移到中转站———龙川县老隆镇,并被安排在“福建会馆”附近的“义孚行”和“侨兴行”等店铺里,安全撤离了香港。“香港大营救”曾被著名文学家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会馆”曾作为东征军的临时指挥部,陈炯明、蒋介石、程潜和林伯渠等先后驻扎于此。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龙川“福建会馆”正式宣告成立。几十年来,“福建会馆”曾分别成为老隆镇政府、老隆镇人民法庭、老隆镇机关幼儿园、龙川县老隆镇塑胶厂的办公用地,年久失修。

2011年4月,龙川县政府对这一红色革命遗址开始着手修缮,并于同年7月完成了福建会馆的修缮工作。现福建会馆成为“香港大营救”重要史料和大革命时期当地其他革命史料的陈列室,具有建筑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1986年被龙川县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定为第三批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高家村结米村民小组(白龙山西侧),坐东向西,三面环山,距东山镇政府驻地1千米。为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东山镇党委、政府在曲靖市原滇黔桂边区老干部联合会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于1998年12月26日在东山镇镇政府东北面的花果山上,正式开工修建该纪念碑,1999年4月5日举行落成典礼仪式,后因地质变化碑身受损,于2003年8月迁址高家村结米村民小组白龙山西侧。纪念碑为三角形锥体砖混建筑,高19.48米。

麒麟区东山镇,解放前是陆良县的丰华乡、东宁乡和曲靖县的部分山区,处于曲靖、沾益、陆良、富源、罗平五县交界地,是中共云南地下党滇东3个地委领导下的3块重要游击根据地之间的结合部。1947年11月下旬,中共陆良特支派特支委员杨守笃带领殷世耕、肖鹏等党员干部到丰华乡(现麒麟区东山镇),利用上层关系去做原保长张定国等人的工作。后来张定国参加了革命,开始组建联防队。

1948年3月,陆良特支决定以张定国掌握的联防队为基础,正式组建一支由党组织直接领导的脱产游击队(有100多人枪)——东山游击大队(三支队的前身),由张定国任大队长,杨守笃任书记。东山游击大队的诞生,标志着曲靖县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开始。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东山区武装斗争的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各地联防武装、游击队纷纷建立,共有20个大队,59个中队,2000多人。1949年3月,边纵第三支队进入普冲(东山)区,将比较精干的张定国大队、吕云聪大队、李全寿大队、杨继忠大队分别编为第一、二、三、四大队,共1200多人,统称东山游击大队。为使4个游击大队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任命杨宇春为总指挥,张定国为副总指挥;1949年5月9日,东山游击大队参加陆良游击团,编为陆良游击团的直属大队;1949年8月,部队进行第三次整编,陆良游击团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第二支队护二团,东山游击大队编为护二团第二营,直到1950年4月。

东山革命根据地历时三年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艰苦卓绝,战果辉煌。迎战了国民党193师557团、89军、第8军及地方武装的疯狂“扫荡”和镇压,共进行大小战斗50多次,歼敌266人,缴获各种0248支(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有游击主力部队2000余人和民兵1.2万余人,保卫和扩大了根据地,建立了1个区、6个乡和52个村的党组织和人民政权组织,为滇东地区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民解放事业中,东山区委书记吴惠民等107名革命先烈光荣捐躯。 1999年8月,东山镇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

2006年6月13日,被命名为曲靖市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炭酸革命面膜怎么用?炭酸革命面膜使用方法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炭酸革命面膜是一款新型的面膜,通过泡脸来护理你的肌肤。今天本网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炭酸革命面膜怎么用?炭酸革命面膜使用方法是什么?

炭酸革命面膜使用方法

洁面后,在洗脸盆里装睡(最好用冷水),并将A剂和B剂倒入进行搅拌。这时,会有富含矿物质的泡沫产生,将脸浸在水中大约三分钟。(注意换气,但不要睁眼哦)大约三分钟,泡沫消失以后,用盆里的水轻拍脸部,最后用清水冲洗。(这时脸部血液循环改善,会发现脸部发红,这是正常现象,直接使用护肤品就可以了)

炭酸革命面膜测评

一袋是一次的用量,其中包含两包粉剂AB粉,在洗脸之后,端一盆冷水,温度越低越好,先将A粉倒入搅拌5圈左右,再倒入B粉,盆内的水马上就会翻腾冒白色泡泡,这时候赶紧把脸放进去,记得闭眼!可抬头换气!这就是传说中的‘潜水面膜’!!!含VC诱导体,控油缩毛孔祛痘哦~增强皮肤活力、活化肌肤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排出老废物!夏日限定版特别针对晒后修复、有效防止晒斑、晒伤。

说说用后感,脸放进去之后,就感觉很嗨。脸会有微微发热感,刺痛感,3分钟之后,盆内气泡逐渐减少,就可以清水洗啦,脸会感觉稍有麻麻的感觉。不过后续护肤时,会感到脸部像喝了雪碧一样,透心凉!非常适合现在这个季节用。哈哈哈,拍水的时候也会吸收特别快!

炭酸革命面膜心得

包装上写着要闷3-5分钟,我一次连10秒都闷不到,因为这可是“汽水”啊!比闷普通水的感觉更有层次啊!!好多小气泡在脸上嘭嘭嘭的爆开,有点辣又有点劲爽的感觉。抬起头的时候脸上看起来红红的,据说是因为肌肤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毛细血管扩张造成的。不过也是因此才能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然后我就很痛苦的、一个人内心戏十足的上上下下,总算泡了时间差不多了。摸着脸上还是挺滑滑的,擦干后我也是惊呆了,大概在水里闭眼太用力,内眼角这里皱纹都浮现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川北行署办公厅旧址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川北行署办公厅旧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川北行署区是中国1950年至1952年存在的一个省级行政区,行署驻地为南充市(今南充市顺庆区)。川北行署区下辖南充、遂宁、达县、剑阁四个专区。

史料记载,苏式建筑群于1951年建成。当时,川北行署的办公地从仪凤街迁到此处,时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的-同志,其办公室也随即迁入。

如今,外观方正,中轴对称,“三段式”结构,在蓊蓊郁郁的苍松后,川北行署礼堂巍然伫立。这是一幢苏式的礼堂型建筑,仰头注目,该楼属典型的“工”字形苏式结构,左右对称。进入楼内,过去的木地板已换成了水泥地,一部分墙壁斑斑驳驳,依稀可辨当年的木质结构。礼堂的木制外墙已经换成了砖墙,淡红色的底调衬着门前一组运动员的雕塑,古老和现代交相辉映。

川北行署苏式建筑群不仅见证了-在南充工作两年多时间里领导川北区党委、行署艰苦的建设、发展之路,也见证了西华师范大学多年来的建校发展历程。据西华师大校史记载,1952年9月初,川北行署撤销,之后,四川师范学院(即现在的西华师范大学)迁入,川北行署办公楼成为了学院的办公楼。该校尽管在之后的发展中几经易名,但川北行署办公楼作为历史见证的一部分得以保存。

川北行署办公厅旧址(顺庆区)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外延7米,向南外延9米,向西外延7米,向北外延3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溪安地下革命活动点旧址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溪安地下革命活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溪安地下革命活动点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溪安自然村。

溪安是闽中支队莆田县大队大队长张坤的故乡。1927年,溪安的陈贤、陈成、张霖等几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党员20多人,并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张坤1934年参加抗日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35年参加闽中工农游击队,建立溪安革命活动据点。由于溪安地处荔林深处,便于突发时转移撤退,解放战争时期成为莆田(闽中)地下党和游击队的秘密活动据点和开会场所,苏华、黄国璋、林汝楠等常驻溪安进行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7月,闽中游击纵队转战戴云山失利后,黄国璋、林汝楠从德化带一部分队伍返回莆田隐蔽。当时,莆田人民游击队指导员杨杞松隐蔽在溪安张坤家,但由于莆田县委书记徐阿禄被捕叛变,致使杨杞松被出卖而惨遭捕杀,溪安村革命群众也受到摧残,为革命事业作出牺牲。

溪安地下革命活动点旧址为双层土木结构的三厢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龙山村:龙 山 村龙山村位于福厦324国道西侧,距镇中心2公里。现有15个村民小组,居民482户,总人口达2637人,党员92名。全村拥有耕地630亩,果地300亩,现有村道6公里。境内有林披墓葬、汀渚桥等县级保护文物。200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87吨,蔬菜879吨,水果总产量30吨,畜产品产量达504吨,村财收入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79元。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工合”和平事务所旧址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工合”和平事务所旧址位于和平县城金带路119号和平县印刷厂。

抗日战争时期,为安置失业工人,解决解放区和抗日大后方的供给,国际友人斯诺夫妇和艾黎在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筹建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1937年,共产党员张石仁和从英国回来参加“工合”工作的工程师叶荣健,到和平筹建“工合”组织。1939年3月,张石仁与叶荣健再次来到和平,在中共和平县委的协助下,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工合”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平事务所”,办公地点在和平县印刷厂,叶荣健任主任,张石仁任指导员。事务所成立之后,周边的“工合”组织迅速发展,和平“工合”事务所成为指导近20个县“工合”工作的指导站。

和平“工合”的重大贡献:一是掩护地下党活动;二是培养建设人才,发展了手工业生产;三是为党组织印制了大量文件、传单,很好地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四是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

该旧址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土木砖瓦结构,硬山顶,横屋歇山顶,灰瓦面,垒瓦为脊,卵石墙脚,泥砖墙,表面批搪石灰。二进一层布局,大门口是和平县城金带路老街。

2012年1月,编入和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为两个相连的小院,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先生办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史学界的前辈在1940~1946年期间,都曾在此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以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营造学社的李庄经历,对我们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006年,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悟抗大十分校及孙家畈革命旧址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小悟抗大十分校及孙家畈革命旧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旧址位于孝感市孝昌县小悟乡向阳村阳家燕窝湾。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于1943年3月8日从外地迁入燕窝湾,李先念-任校长,杨焕民任副校长。抗大主要培训部队干部,每期约1000人,分3个支队,每支队300人左右。在3个支队中,第1支队培训连级和营级军事干部,第3支队培训排级干部,以上两个支队为军事队。第2支队为政治队,培训营、连级政工干部。分校校址在项庙村,课堂设在阳氏祠,学员分别驻在铁匠湾、八姓湾、七房湾、大阳湾、项家湾、阳家燕窝和胡家西冲,副校长杨焕民常驻西冲。学员们除完成学习任务外,还帮助群众搞生产劳动,学校纪律严明,学员们也严格遵守,从不损坏群众的一砖一瓦,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军爱民、民拥军的空气十分浓厚。学员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娱活动,排演的戏剧经常公开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同年10月,郑位三以中共中央华中局代表的身份来鄂豫边区党委会和新四军第5师司令部工作,抗大第十分校举行了欢迎大会。5师副政委任质斌、分校政委郑绍文、副校长杨焕民出席大会,各支队的学员派代表参加会议。在欢迎大会上郑位三传达了中央关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方针和在边区开展大生产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革命干劲。

在抗大第十分校办学精神的鼓舞下,根据地各级政府也领导群众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或识字班,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县政府在新屋畈组建洪山公学,陈少敏任校长(后由简文、李实担任)。设有中学部和小学部,解决党、政、军干部子女和根据地青少年读书的问题。有的区办有高小,乡或保办有初小,但多数地方是私塾学堂,还有夜校和识字班。政府鼓励和教育私塾先生,要热情培养少年儿童。边区政府统一编印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材。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旧址于2002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向阳村:向阳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紫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紫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含烈士墓)位于紫金县紫城镇安良居委会安良街1巷(中山公园左侧),坐南向北,占地960平方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紫金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其中评为烈士的有700多人。为纪念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紫金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城区五湖桥外草埔兴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1959年从紫城镇东风路迁于此,1992年重修。纪念碑由碑座、碑身组成,水洗石米饰面,方顶,高14米。碑身正面阴刻“永垂不朽”。碑座正面镶花岗岩阴刻“紫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1987年徐向前元帅题写;后面镶花岗岩阴刻重修碑文,两侧镶“革命烈士英名录”。烈士墓在纪念碑后5米,高2.7米,直径4米,圆顶。纪念碑(含烈士墓)四周种植柏树。

1987年6月,被紫金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被紫金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良社区:安良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临潭县革命纪念馆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临潭县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91年,位于临潭县新城镇,隶属于临潭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博物馆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平方米,馆藏革命文物37件。举办有“馆藏革命文物展”一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5万人次。

馆长:王爱喜

联系电话:0941-3121338

新城镇:悦乐、古称业乐。据《华池县志》记载:宋时蕃部内附,范仲淹筑此城纳之,起名为业乐,即安居乐业之意,后人将业乐俗传为“悦乐”。悦乐镇位于华池县南部的柔远川内,距县城28公里。土地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万亩。农业以小麦为主,兼种玉米、高梁、糜谷和油料等。土特产以黄花菜为主。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种植业由粮油型向粮经型发展,畜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康禾地区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康禾地区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康禾地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东源县康禾镇若坝村,镇政府旁的丘陵小山包。

陵园建于1959年,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3036平方米,2006年重修。山下正面有排坊式门楼,门楼三间,高一层,黄色琉璃瓦面,明间横额书有“康禾地区革命烈士陵园”园名;门柱两侧有对联:上联“濂水涌惊涛春雷扫霭捐躯报国丹心献”,下联“康山燃烽火烈骨流芳勒石留名浩气存”。两侧次间横额分别有“浩气”“长存”字样。门楼后面是280多级通往山顶的阶梯。山顶有约1000平方米的平台,地面铺设水泥,正面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由碑座和碑身组成,碑座高2.5米,碑身高7米。碑座中间镶有黑色石碑,碑身镶嵌有瓷刻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题词,梁威林题。碑下安葬有烈士的遗骨。纪念碑两侧分别有两座六柱六角纪念亭,亭为琉璃瓦面,歇山顶,有滴水,左侧为“工农革命纪念亭”,右侧为“抗日解放战争纪念亭”,两座亭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中共特派员周立群等54名烈士而立。

若坝村:若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洞革命老区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中洞革命老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洞位于惠东县高潭老苏区东北面,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交界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是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后方基地。

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高潭发动农民运动。1925年高潭在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时成立特别支部,翌年在中洞成立了2个支部。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中共东江特委组织发动了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后,彭湃决定把中洞建设成为后方基地,海陆惠紫四县工农武装先后进入中洞。随后,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也先后进入中洞,领导指挥东江秋收起义并取得胜利。10月,南昌起义部队转战东江,十一军二十四师余部进入中洞,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这标志着中洞后方基地的正式形成,在东江革命历史上称之为"东江红都".10月底,东江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红二师和农民武装从中洞出发,收复海陆丰各市镇及惠阳、紫金部分地区。11月中旬,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后,中洞亦相应成立乡苏维埃政府,从而开创了中洞后方基地鼎盛局面。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洞作为后方基地,被国民党大肆施行"扫帚过三刀,石头用火烧"三光政策,全村被夷为平地,不上千人的中洞,惨遭杀戮或被迫逃亡的就有700多人,绝户160多户。中洞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2年1月,惠州市、惠东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对中洞革命旧址进行修复,11月基本竣工。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以及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红军井,红军军需处、后方留守处,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俱乐部,红军炮台、瞭望哨等旧址被修复,并重修中洞革命烈士纪念碑。

中洞革命旧址修复后,现成为惠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惠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惠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中洞村:中洞村隶属惠东县高潭镇,地处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五县的结合部,距惠东县城112公里,距海丰县城45公里,距紫金县城50公里。中洞村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890人,中洞村在东江革命历史上被称为“东江红都”。如今,重修后的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所在地———百庆楼显得庄重而气派。是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圪背岭宜川战役彭德怀指挥所旧址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圪背岭宜川战役彭德怀指挥所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圪背岭宜川战役彭德怀指挥所旧址

位于英旺乡圪背岭马二保家。1948年2月,宜川战役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司令部进驻宜川县丹州镇上降头村,在敌援军进入瓦子街我军包围圈后,彭德怀遂率指挥部进驻该址,他在此坐镇指挥了宜川战役“围城打援”的整个战斗过程。战役结束后,指挥所撤走。这一旧址是宜川红色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彭德怀(1898-1974)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湘潭县人,原名彭得华,1898年10月24日出生在湘潭县石潭乡乌石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受苦难,养成倔强、刚直的性格。1916年春,他怀着扶弱救贫的理想,投入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南山头革命旧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南山革命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冶市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重要景点。地处大冶市南部,与阳新县三溪口镇相邻。距武汉市90多公里,距黄石市30公里。1997年黄石市人民政府为“南山头革命纪念碑”撰写碑文。后被定为大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山头是我党领导的最早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秋,在南山金公祠成立了中共大冶县委。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八军在这里浴血奋战;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的红五军在这里挥戈杀敌。解放后,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聂荣臻、王平等百余名将帅先后为南山撰写题词。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为南山题写了“英雄大冶,革命摇篮”的题词,这是对大冶南山人民的崇高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庄祖师殿中共南溪县委早期活动地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李庄祖师殿(中共南溪县委早期活动地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祖师殿

祖师殿又名真武宫,位于李庄镇军民街29号。是由李庄帮会组织天灯会集资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修建。祖师殿座南向北,占地面积1960余平方米,为前后四合院式建筑,后殿独立于后院中。祖师殿修建之初供奉玄武祖师,所塑神像披头散发、敞胸露怀、双足-分踏龟蛇而仗剑于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2月,因为创办“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需改建而折去大山门和戏楼,另用砖砌成校门。门额上之校名历经近百年风雨,至今仍清晰可辨。特别是大门的砌砖工艺及多种图案,至今仍为许多泥工奉为楷模。

1927年,四川省南溪县党团组织把工作重点全力转向农村,通过组织抗租、保佃、抗捐等斗争培养发展党团员、建立农村支部。同时开始进行建立农会组织的试点工作。1928年1月27日,中共南溪县委在李庄祖师殿召开党、团骨干会议,讨论决定筹备成立县农民协会事宜。2月8日,各地农协代表280余人在宋家乡川主庙召开农民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了南溪县农民协会,县委委员张守恒当选为主席。

抗战时期(1940~1946),内迁的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即设于此。同济医学院在李庄期间,攻克了川南一带长期流行的痹病。这种病轻者浑身无力,皮肤发麻;重者上吐下泻,四肢麻痹,发展到胸部即无法医治,只能等死。省立宜宾中学一次聚餐,37人发病。同济医学院教授唐哲、杜公振通过动物试验,查明病因是当地食盐中含有--,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了大批病人。其后唐哲教授发表了《李庄所见之痹病》一文。痹病被攻克了,这项研究也被评为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发明一等奖。

祖师殿建于1833年,座南向北,占地面积4349平方米,为前后四合院式建筑,后殿独立于后院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2月,因为创办“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需改建而折去大山门和戏楼,另用砖砌成校门。门额上之校名历经近百年风雨,至今仍清晰可辨。李庄古镇旋螺殿栗峰山庄李庄东岳庙(南溪农民暴动攻打李庄指挥部旧址)李庄张家祠李庄禹王宫(慧光寺)李庄奎星阁麦天官府李庄王爷庙李庄观音堂李庄桓侯宫李庄南华宫李庄玉佛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共和东区第一个支部旧址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和东区第一个支部旧址位于和平县东水镇大坝村塘背自然村。

1939年5月,根据形势发展,建立了“中共和平县委员会”,属中共龙川中心县委领导。县委成立后,县内党组织有较大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上热水、下热水、东水、彭寨、县城、大坝等6个区委,下辖29个支部。9月,中共和东区第一个支部在和平县东水镇大坝村成立,书记骆灿,共有党员11人,支部就设在-小学。支部成立后,组建了民兵武工队,开展革命斗争。同时,在船坑、黄榜、下龙坝等地设立流动税站,为部队筹集经费和物资。

该旧址是当地骆姓村民房屋,始建于清代。该屋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总面宽14.7米,总进深15.3米。是方围屋,三进三间布局。土木砖瓦结构,硬山顶,灰瓦面,垒瓦为脊,石灰夯筑墙体,青砖铺地。民国期间这是-小学所在地。

2012年1月,编入和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大坝村:大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仁化起义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仁化起义指挥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仁化起义指挥部旧址 位于仁化县董塘镇董勤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为四合院建筑,砖木构筑,面积1847.2平方米。1926年董塘区农民协会在此成立。1927年12月10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战湘南期间在此召开部队和地方干部联席会议,部署斗争任务。1928年2月,董塘区苏维埃政府和仁化革命委员会在此成立,2月13日举行了仁化暴-动。

董塘镇:一、地理位置:董塘镇谴于仁化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下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96个村小组。1979年为董塘镇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董塘镇,东邻仁化镇,北邻红山镇,西邻乐昌市,南邻曲江区,总面积为19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5万亩。 二、自然环境:董塘镇地处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个地形四面山地,中间小盆地,墟镇处于盆地中央,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盟”旧址是1936年德国留学回国的工程师杨能深所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旧址由三部分组成,主楼为宋庆龄及“保盟”总部用房,后楼附属建筑为工作人员用房,房后有一个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防空洞。1939年该房曾被外交部租用,一度用作接待外国客人。

1940年3月31日,宋庆龄第一次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宋庆龄决定赴重庆,不是因为私人关系,而是为联合抗战打下基础。“用行动实现团结、统一、联合抗战的理想。”宋庆龄在《渝行观感》的谈话中阐明了她的这一观点。

宋庆龄在重庆短短的几十天里,前往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探望了战争中收容的孤儿,到医院慰问伤兵……据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重庆之行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看成是中国团结抗战的象征。

“保盟”在渝重建

坚持抗战4年

宋庆龄办公室、“保盟”会议室……记者在陈列馆中逐一探寻着在“保盟”留下的历史印记,它们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那些承载着抗战岁月的记忆。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宋庆龄从香港再次来到重庆。此行,宋庆龄是想在重庆重建“保卫中国同盟”。“保盟”是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邀请中外著名人士发起筹组的,吸收了国内外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参加,是一个极为广泛的-组织。

起初,宋庆龄在重庆没有住房,只好暂住大姐宋霭龄家。宋霭龄的丈夫是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宋庆龄在孔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孔家仆人的监视,她根本无法开展“保盟”工作。而后,她辗转搬到两路口新村3号(现两路口新村5号),不停地写信发往国外,邀请原“保盟”中央委员会成员速来重庆。1942年8月,“保盟”中央委员会在重庆重新建立。

“重庆是战时首都,在国统区开展“保盟”工作非常困难,常常遇到国民党的重重阻力。”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在“保盟”办事处——宋庆龄寓所周围,常常有特务监视,机关刊物《保盟新闻通讯》受国民党限制,得不到许可,加之战时国内物价飞涨,“保盟”工作更加困难。但宋庆龄毫不退缩,运用她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冲破国民党的种种-,不断争取国际援助。

“保盟”在重庆坚持抗战四年,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11月,宋庆龄离渝返沪,“保盟”也随之迁往上海,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仍由宋庆龄主持工作。

2013年5月,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门县商会旧址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县商会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龙门县商会旧址

见证新型革命军队发展壮大

红四师师部旧址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顶新街16号龙门县商会,始建于清代,为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中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和黄埔军校特务营等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共1200多人,突破重围转移到花县县城。12月16日,在花县县立第一小学召开党的联席会议,讨论部队的改编和行动方向。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叶镛为师长,宋湘涛为副师长,并选举产生中共第四师委员会,以唐维为书记。12月20日,红四师由王坪进入龙城,师部驻古?口街(今顶新街)县商会,1000多名士兵则宿营在县伯衡小学(现龙城第二小学)。部队领导机关在休整期间还讨论了下一步行动问题,决定部队到海陆丰与红二师会合,参加土地革命。

龙城街道:2005年设立街道办事处,管辖原龙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原王坪镇王坪居委会和青溪、戴屋、樟潭、黄溪、鸬鹚、横田、城西、王坪、花围、陈村、黄竹沥、江厦、三洞等13个村委会的范围。共辖8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115.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0858人,龙城街道办事处驻原龙城镇政府驻地。龙城街道位于广东惠州市龙门县。下辖:441324001001 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