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类是宇宙中的过客精品20篇

浏览

3748

文章

1000

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所为吗?

全文共 2086 字

+ 加入清单

全球变暖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专家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著名的大气专家约翰·克里斯蒂对此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阿拉巴马大学的大气科学家约翰·克里斯蒂教授是联合国12年前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因此,他是全球大气环境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正是他们的研究让我们对气候变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克里斯蒂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许多年前,他对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观点表示怀疑,或者这种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尽管大多数其他大气科学家对全球变暖越来越有把握,但他越来越怀疑。

支持废气排放

2000年秋天,正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准备以更有力的证据宣布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人类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时,克里斯蒂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说:“通常的预测显示气温正在逐渐上升,但我们没有看到气温上升。这表明最近地表温度的上升可能是由人类活动以外的因素造成的。”

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总是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但是克里斯蒂在科学研究质量和个人素质上都是不同的。首先,他用从世界各地的气象卫星和气象站获得的经过严格检验的数据来支持他的假设。其次,出于同情,他反对控制废气排放:27年前,克里斯蒂在非洲亲眼目睹了大国的能源政策如何摧毁了依赖化石燃料的小国。

克里斯蒂去肯尼亚的一所高中教授自然科学,但他很快发现村民们真正需要的是经济帮助,对此他无能为力。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导致燃料价格飙升。克里斯蒂回忆道:“我看到夜间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因为有传言说人们通过关掉汽车前灯来节省汽油。”他还无助地看着生病的村民任由病情恶化,因为他们没钱打车去医院。

这些经历永远影响了他对能源政策的看法。1998年,他在众议院小企业委员会上说:“扰乱那些实际生存经常受到威胁的人们的生活是一场普通政策制定者或活动家根本看不到的灾难。但是我看到了。这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温度记录错误

在大多数人眼里,数字是不可变的。然而,克里斯蒂知道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数字给出不同的解释,而且往往是错误的解释。多年来,他听到政治家和科学家谈论全球气温上升,但他怀疑这些人的预测所依据的数据。他知道在100片叶子的盒子周围建造了高层建筑来测量温度变化,附近的森林被砍伐,导致记录在案的温度上升,但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无关。他知道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获得地球表面以上的精确温度读数,所以他不可能知道对流层以下的温度变化——即地球表面以上5英里的高度。

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白,克里斯蒂开始与美国宇航局卫星气象学家罗伊·斯潘塞合作,收集极地卫星传输的数据。极地卫星携带的仪器可以测量氧气折射的微波辐射密度。气象预报员有限地使用这些数据来记录大气中20个不同高度的温度,但从未记录过全球对流层平均温度。克里斯蒂和斯潘塞设想利用这些数据来推断对流层温度。

气候模型误差

理论上,如果大气像一个巨大的温室一样升温,那么对流层温度上升的速度应该和地表温度一样快,如果不是更快的话。然而,斯潘塞和克里斯蒂获得的卫星数据显示,对流层底部的温度出乎意料地低。自1979年以来,对流层温度仅上升了0.2华氏度,而地表温度上升了0.48至0.7华氏度。克里斯蒂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表明当前的气候模型是错误的。

克里斯蒂在1990年发表这些数据后,立即在科学杂志、媒体以及后来的互联网上遭到攻击。出于这个原因,他和斯潘塞仔细地修正了每一个数据,最后他们发现这些数据在20年的时间里误差小于0.1华氏度。科学界最终承认他们的数据是正确的。

尽管克里斯蒂的数据受到称赞,但他的研究没有被接受。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2000年1月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地表和对流层之间可能存在温差,但很难解释其原因或意义。更令他痛苦的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的结论,该报告由克里斯蒂本人撰写:燃烧化石燃料是过去50年来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该报告还警告说,在下一个世纪,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可能会超过最初的预期——大约11华氏度。

表面湿度可能会下降

克里斯蒂认为地表温度也有可能下降。在他看来,令许多大气科学家担忧的地表温度的上升仍然在自然波动的范围内,或者是由温度测量的误差引起的。他说:“气温上升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当时人类活动还没有造成温室气体的积累。”当然,太阳耀斑、火山爆发、厄尔尼诺、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增加以及其他未知因素也可能导致全球气温波动。他分析的卫星数据显示,美国的平均气温近年来略有上升,但南半球的平均气温有所下降。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全球温度变化,我们会发现它们最终会达到平衡。

这些观点使得克里斯蒂在科学界明显成为少数派。大多数气候研究者认为冰川退缩、极地冰盖变薄和夜间气温上升是人类活动的证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发表的报告承认对流层温度变化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其更为严格的预测是基于近年来收集的数据、计算机模型的修改以及对空气中微粒如何影响气候的进一步理解。国家环境基金会的布兰登·马克吉利斯说:“在常规气象研究人员的眼中,毫无疑问,人类活动正在导致全球变暖。这种现象正在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最早的人类为何诞生于非洲?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现代人类考古学的结果,最早的人类出生在东非,并已被公认。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非洲是第一个进化人类的国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将首先从生物进化速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虽然不同生物的基因突变概率不同,但同一生物的基因突变概率相对稳定。当基因变异的概率不变时,基因变异的数量基本上与种群大小成正比。当种群规模固定时,这意味着有机体有一个潜在的极限进化速度。当然,最终的进化速度要比这个极限速度慢,这取决于外部的综合条件。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非洲可以首先进化人类,这是因为非洲猿类数量庞大。这是非洲猿进化速度较高的根源,自然具有先进化人类的客观优势。

灵长类动物的寿命更长,主要是从出生到成年,这导致对它们的生活环境有更严格的要求。它们在寒冷的冬天很难生存,不适合生活在高纬度地区。例如,纬度最高的猴子被称为日本猴子。事实上,日本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天并不特别冷,这也是猴子能生活在日本高纬度地区的主要原因。

毕竟,猴子体积小,寿命短,抚养小孩的时间短,纬度大。猿类(现代猿类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是灵长类动物,可以活几十年,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抚养年幼的孩子,并且更关心寒冷的冬天。因此,猿类的生活区域在纬度上明显低于猴子,只能生活在热带和部分温暖的亚热带地区。这就是为什么在数千万年前与非洲分离的美洲没有类人猿。那时,地球上还没有类人猿进化。虽然白令海峡在冰河时代后期可以变成陆地,但不适合生活在温带或寒带的猿类无法到达白令海峡地区,自然也无法去美国。这也是为什么拥有广阔热带气候的南美洲不能首先进化人类的原因。

如果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赤道穿过中部非洲,这导致非洲拥有最广阔的热带地区。赤道不经过欧洲,而只经过亚洲的南部边缘,亚洲的热带地区被海域分隔开来。这自然不利于亚洲猿类的进化和发展,它们的进化速度低于非洲也是很自然的。

赤道还穿过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部,这促使澳大利亚拥有广阔的热带气候区。当然,与非洲相比,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只有非洲的三分之一。如果澳大利亚有猿,它的进化速度将会比非洲猿慢很多。从概率来看,非洲要让人类进化得更快还是比较困难的。不幸的是,澳大利亚很早就脱离了欧亚大陆。即使哺乳动物仍然是低级有袋动物,但没有高级哺乳动物,更不用说猿了!澳大利亚大陆自然没有参与尽快进化人类的竞赛。

淘汰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亚洲和非洲参加了尽快进化人类的竞赛。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没有也没有参加比赛。只有亚洲和非洲能够进化人类。虽然亚洲的整个面积很大,但热带地区比非洲小得多。亚洲猿的种群规模自然比非洲猿小,这意味着亚洲猿的进化速度不如非洲猿快。而且,这些热带地区并不相连,这导致了生活在亚洲的猿类的分离和更大规模的种群竞争局面的形成。这进一步降低了亚洲猿类的进化速度,进化人类的任务只能由非洲首先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老鼠帮忙,人类发明地铁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世界各地繁荣的大都市都有地铁。地铁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缓解了交通压力和其他问题。它可以说是19世纪的一项伟大发明。地铁是怎么发明的?谁发明了地铁?查尔斯·皮尔森发明了地铁。

1809年3月,查尔斯·皮尔森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工人家庭。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法官。当时,伦敦的交通非常拥挤,道路狭窄。当马车经过时,整条路都被堵住了。这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为此,伦敦政府决定征求公众对改善交通的意见。

英国地铁(网络图)

查尔斯·皮尔森是一个热爱社会事业的人。自从他成为法官后,他每年都要处理许多由交通拥挤引起的纠纷和事故。他和许多市民一起积极参与向政府提供解决交通堵塞的建议。

查尔斯·皮尔森曾一度经常站在伦敦的街道上,看着车厢来回移动。他认为:运载较少人的马车和低速行走自然会导致交通堵塞。要是这个城市的交通工具是火车就好了!然而,火车怎么能进入城市呢?

查尔斯·皮尔森为了让火车驶入城市感到不安。有一次,他半夜起来去洗手间,发现墙角有一个老鼠洞,通向墙的外面。一只老鼠在洞里跑进跑出。查尔斯·皮尔森不由自主地说:“老鼠真的很强大。它们不仅能在地面上移动,还能在地下奔跑……”这时,智慧的火花从他的大脑中产生了。他突然想到:如果火车进入城市,虽然它不能在地面上运行,但它能被允许进入地下吗?

1847年,经过仔细分析,查尔斯·皮尔森确认“让火车进入地下”是一个大胆而可行的想法,他毅然辞去了法官的职务,开始全心全意地设计这座城市的地铁挖掘计划。

经过三年的努力,查尔斯·皮尔逊于1850年正式向伦敦政府提交了一份在该市修建地下铁路的提案。1856年,经过马拉松式的争论,拖拉的伦敦政府正式采纳了他的提议。

北京地铁(网络图)

1863年1月10日是不寻常的一天。根据查尔斯·皮尔逊的设计,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地铁由蒸汽机牵引,车厢由木头制成,车厢内部由煤油灯照明。居民们争相乘坐地铁,伦敦的交通拥堵状况很快得到缓解。

然而,没过多久,居民们就对乘坐地铁不感兴趣了,他们宁愿乘坐马车。这是因为地铁蒸汽机排放的蒸汽、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以及煤油灯泄漏的气体都集中在隧道里。地铁隧道里浓烟滚滚,这种气味让人无法忍受。"我们能发明一种在城市里行驶的无烟列车吗?"由于这个原因,查尔斯·皮尔森,已经是十八九岁的人,开始改进地铁设计。然而,由于累积的劳动和疾病,他在改进地铁设计的图纸前因病去世。

后来,马达出现了。1896年,世界上第一条电动地铁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诞生。它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因为它无污染,而且行驶速度快。从那以后,地铁出现在世界各大城市。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查尔斯·皮尔逊发明地铁的艰辛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飓风虽然对人类有害,但对海豚有益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2007年,生物学家兰斯·米勒在墨西哥湾进行海豚调查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根据2005年和2006年的调查结果,海洋中小海豚的数量远远超过他的预期。原因是卡特里娜飓风

提到上周席卷休斯顿和得克萨斯州的哈维飓风以及目前威胁佛罗里达的伊尔玛飓风,通常会导致一些生命、财产和其他经济损失,这些损失的影响将持续数年。这对人类和野生动物都是如此。

2004年12月,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之前,由芝加哥动物学会成员米勒带领的一群来自南密西西比大学的科学家在墨西哥湾搜寻大西洋宽吻海豚。起初,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对社会组织研究的一部分,并一直持续到2007年11月。

但是在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的两年后,他们发现他们研究区域的海豚数量急剧增加。飓风和其他大风暴经常导致海洋哺乳动物搁浅。那么,为什么卡特里娜飓风增加而不是减少海豚数量呢?

米勒提出了两种可能性:第一,飓风给海豚宝宝带来了更多的生命;第二,每年出生的海豚数量是一样的,但是小海豚的存活率在飓风期间更高。这两种解释可能都是正确的,原因如下:

在正常情况下,雌性海豚会哺育它们的后代3到4年,这意味着海豚兄弟姐妹的年龄通常至少相差5岁。米勒在2010年发表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解释说,当雌性宽吻海豚失去一只幼崽时,它会在下一个季节再次繁殖。

如果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风浪卷走了今年早些时候出生的许多年轻海豚,这些母亲将在下一年再次分娩。这解释了海豚出生数量增加的部分原因。

事实上,搁浅的数据确实显示,卡特里娜飓风过后,幼海豚的死亡率略有上升。当研究人员在2005年秋天调查海豚种群时,他们发现成年海豚的存活率高于年轻海豚。

然而,这些趋势不足以完全解释米勒团队观察到的婴儿潮。为了解释剩余的现象,米勒不得不把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规模飓风不仅摧毁了房屋和商业,还损坏了渔船。据统计,卡特里娜飓风摧毁了密西西比87%的商业渔船、蟹和捕虾船。在2005年和2006年,该州的渔船捕获了近100万磅的海鲜。

这意味着海上的船只越来越少,海豚有越来越多的食物。商业捕鱼的目标是密西西比海豚四分之三的食物种类,其中三分之二用于捕鱼。海洋中食物的增加使得怀孕的雌性海豚更有可能生下健康的宝宝,并使它们能够轻松地母乳喂养它们的后代。

现在说“哈维”和“伊尔玛”飓风将对海洋野生动物产生多大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是卡特里娜的经历告诉我们,随着捕鱼活动被迫减少,我们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年轻海豚能够茁壮成长的环境。这场风暴对渔业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但它似乎已经为途中的海豚形成了一个自然海洋保护区。

蝌蚪编辑科学美国人,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类粪便如何做化肥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粪便其实虽然是人体排泄物,但是如果使用的当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比如用途化肥等肥料,那么人类粪便如何做化肥?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

高温堆肥是有机肥料,特别是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一个主要方法。秸秆、粪尿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消灭病菌、虫卵、草子等有害物质的影响。为了加快秸秆的分解,高温堆肥都必须接种高温纤维素分解菌,设立通气装置,寒冷地区还应有防寒措施。

高温堆肥堆置的方式有平地式和半坑式二种。堆置的方法与普通堆肥相同,但必须加入好热性高温纤维素分解菌,以促进秸秆的分解。常用马粪培养液代替马粪达到接种的目的。马粪培养液的制法是把2两马粪加20-30斤水搅拌均匀后放入白铁桶内。桶上加盖,放在堆肥上面,桶身卖入堆内,桶口露在外面,在65℃高温下放置4-5天即可应用。培养液用量为堆肥材料的1%。

高温堆肥一般经过发热、高温、降温、腐熟等几个阶段。高温阶段可以杀虫灭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如果找到一个新“地球” 人类能实现星际旅行吗

全文共 388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们相信,人类终能在地球邻近的星系中找到一个新的“地球”。如果有一天,这个目标实现了,人类又怎么能在有限的生命里,飞到距地球光年距离的目的地呢?《发现》杂志撰文介绍了科学家在星际旅行方面的最新进展。

美国宇航局计划10年后发射一个天文望远镜,名为“地球行星探测器”,在太阳系寻找一个新大陆。预测认为,观察大约150个邻近星系可能会找到一个类似地球的小型行星。

如果找到了新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然而,要到新“地球”探险的难度可比到火星的难度多得多了。人们在黑夜中能看到的最亮的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其中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但它离地球却有4.4光年之遥,比目前任何太空探测器所飞行的最长距离还要多3000倍。巨蟹55恒星中有3颗行星,它们组成了一个与太阳系类似的系统,但离地球却达到41光年远,比前者的距离还要多10倍。因此,要飞到一个能给人类居住的新“地球”,需要超快的航天器,它要比今年所有的航天器都要先进得多。

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罗伯特·弗里斯比认为,这样的航天器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制造的。目前,弗里斯正在研究5种可能使宇航员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只需要花费不到50年时间的推进技术。

原子火箭

俄罗斯物理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现,星际旅行最大障碍是:火箭的最大速率一般只有其发动机的喷气速率的两倍左右,发动机的喷气速率只能达到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能达到的最大速率不到9公里/秒。以此速率,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将需要12万年。如果让一个宇航员花40年抵达目的地,火箭速率需要提高3000倍。如何才能达到这么快的速率,弗里斯比建议,使用核裂变、核聚变和反物质作为推进剂。

核裂变火箭

科学家制造了原子弹和核反应堆。当原子裂变时,所产生的“分裂碎片”速率达到光速的3%,即约每秒9000公里。美国人设计了一种概念型的“分裂碎片”反应堆,可以控制这些高速粒子,使火箭的速率能提高到约每秒1.8万公里,约光速的6%。

弗里斯比提议,把两个核裂变火箭叠加组成二级核裂变火箭,使其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12%。再加上两极减速火箭,人类只需要大约50年的时间就能进入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为了使重量减少至最小,核裂变火箭应该使用能快速衰变的镅这样的燃料。镅并非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而是用人工核反应制造。据估算,飞到最近的恒星需要大约200吨镅,此外还要相当重量的辐射防护材料,使用核裂变火箭进行星际旅行变得不切实际。

核聚变火箭

与核裂变相反,核聚变是把原子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能量。聚变反应堆能减少不必要的一些辐射,也容易获得燃料氘和氚,因为氘和氚在月球的表面和木星的大气中大量存在。在到另一个恒星的星际旅行之前,核聚变火箭完全可在太阳系内找一个地方补充燃料。

然而,科学家至今仍没有建造出一个可工作的核聚变反应堆。人们已经知道利用核聚变反应制造了氢弹,但却没有掌握该反应产生的能量控制技术。不过,一旦科学家掌握了核聚变技术,他们将能控制聚变反应产生的带电粒子,并让它们从一个磁场喷口喷出。这一过程能被应用于二级火箭,使其速率达到光速的12%。

反物质火箭

有一种方法可以以近100%的效率将物质转化为能量,也就是把物质与其镜像反物质相结合。物理学家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反物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近就制造出了1百万个反氢原子。对星系旅行火箭来说,反物质将是重要的燃料。然而,想要获得星际旅行火箭所需要的大量反物质,是极其困难的事。

在反物质火箭中,等量的反氢原子和氢原子在燃烧室中混合,如果重量都是半磅(1磅约为453.592克),两者结合湮灭时所产生能量将比10兆吨氢弹释放的能量还要大。采用与核裂变火箭类似的方法,用磁场把这些粒子束缚起来,能使其喷射速率达到光速的三分之一,使火箭的最高速率达到光速的66%。“这是迄今人类所能制造的最强功能的火箭。”

二级反物质火箭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花费大概41年,需要大约90万吨燃料。在更远距离的星际旅行中,四级(两级加速,两级减速)反物质火箭将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据弗里斯比计算,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3800万吨反物质燃料,耗时130年。而采用聚变火箭,同样的航程则需400年。专家说,星际旅行需要更轻、更灵活和更快捷(接近光速)的推进系统。目前,这样的概念型系统有两种,一种不久将接受测试,而另一种则如同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那样遥远。

原子火箭以外新的技术

激光帆船

弗里斯比说,激光帆技术是人类星际旅行最可行的技术。这一技术的理论是,正如帆船依靠风力漂洋过海,大功率激光束也能推动巨大“帆”的航天器在太空遨游。

工程师已经制造了一种简单的太空帆船,但它利用太阳光而非激光束。在几个月后,太空爱好者私人组织“行星协会”就计划从巴伦支海,利用俄罗斯潜艇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阳帆船“宇宙1号”。它重50磅,镀铝“帆”宽达100英尺,依靠太阳光升入更高的轨道。太阳帆船的好处是不用燃料,然而远离太阳后将无法继续前进。

而聚焦的激光束则不像太阳光那样随着距离增加而散射、减弱,它能将“帆船”推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甚至更远。弗里斯比设计了飞往巨蟹55恒星的方案,他采用600英里(1英里合1609米)宽的铝箔帆船,中间是宇航员舱。从地球轨道或月球表面上发射的高能激光将通过一面600英里宽的镜子聚焦,再推动帆船。但由于铝的熔点为660摄氏度,因此帆船还需要使用更轻、更有弹性的材料,比如铌(熔点为2477摄氏度)或钻石(在1799摄氏度时转化为石墨)。

可是,根据弗里斯比的估算,要到达巨蟹55恒星,激光器应该稳定地输出1.7亿亿瓦特,是地球上任何单位时刻所消耗能量总和的1200倍。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弗里斯比建议使用太阳能,靠特殊装置把它转变为聚焦、连续的高能光束。目前,美国物理学家已研制了一种能将光密度提高8.4万的系统。

弗里斯比计算说,激光帆船能在10年内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一半。而如果采用直径为200英里的激光帆,人类可以在12年半的时间内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采用600英里宽的激光帆,飞到巨蟹55恒星也只需86年。

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航天器

理想的航天器应该同时具有激光帆和原子火箭的优点,这样,宇航员能操纵它随意飞行,同时它还不需要燃料。物理学家提出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它利用巨大磁铁形成了直径数万公里的磁漏斗,磁漏斗可以在星际旅行过程中收集氢,作为反应堆的燃料。没有燃料重量的拖累,航天器在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推动下,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星系中穿梭。但弗里斯比表示这一技术远未成熟。利用该技术的航天器在飞行速率不到光速的4%时,运行情况与聚变火箭相似。超过这个速率,航天器的磁漏斗才能收集足够的氢提供给反应堆,这种航天器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需要25年,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90年。

人的问题

与技术问题一样麻烦。尽管人们已经知道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站中保持健康,然而宇航员每次执行任务的时间一般只有几个月,并且有宇宙飞船从地球定期给他们送生活用品。而星际旅行常常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中间根本没有地方补充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地球以有限的大气、水和耕地养活了60亿人。然而,人实际上只使用了大气、水和耕地这个系统的一个很小部分。在航天器里,就可以模拟制造这样的系统,也就是说,用适量的水、氧气和食物供人生存。但是,这些水、氧气和食物都必须以近100%的回收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科学家把它称为封闭的循环。如此,人在太空中生存的条件就具备了。

食物

要保持食物持续供应,就需要有相应的粮食种植和收获。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认为,这不是特别难,问题在于它能多有效。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小麦和西红柿的相关实验。而研究表明,多数植物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情况下长势喜人,二氧化碳可由宇航员呼出的气体提供。这些专家说,只需要合适的质量和电力,就可以不断地生产粮食了。

氧气

宇航员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通过仪器从宇航员生活环境气体中分离出去;接着再用化学方法把它分离成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从而获得二氧化碳中的氧。科学家打算不久之后在国际空间站中采用这样的氧气循环法。

一个封闭的水循环意味着把洗澡用的水、种粮食用的水、尿甚至汗都要回收。美国宇航局在地面隔离舱的实验,已经通过冷凝空气中的水蒸气、回收废水和尿成功地让水循环利用了90天。

引力

在失重状态下呆几个月后,宇航员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在航天器上,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模拟地球引力:让宇航员舱旋转,产生的向心力就相当于地球引力。

辐射屏蔽

每一艘航天器都将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太阳风是从太阳表面高速喷射出来的离子粒子流。而在更深邃的太空中,航天器肯定还要受到宇宙射线等的辐射。这些都有可能杀死宇航员。裂变、聚变和反物质也同样产生辐射。诸如石墨之类的辐射屏蔽将是必需的。

垃圾保护层

星际中特别空旷,但太空垃圾却防不胜防。即使是一个以一半光速速率飞行的用显微镜才能瞧清楚的太空垃圾,也能给航天器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垃圾防护层是必须配备的。

心理

对星际旅行来说,宇航员需花费毕生的时间达到目的地,而且没有归程。有谁愿意充当这样的敢死队员呢?即使有,派孩子、派成年人,甚至派多少人执行任务,都会是问题。

更难的是,如果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怎么办?从目前经验来说,星际旅行的宇航员心理极容易出现问题。星际旅行的艰险和困难可想而知。但正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样的奇迹总会实现。弗里斯比说:“只要想到,人类就能做出让人惊奇的事。”星际旅行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计划,也会是最不平凡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气候异常与人类疾病的联系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气候疾病研究人类时时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和明显的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异常与人类疾病的联系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气候异常与人类疾病的联系如下:

1.哮喘、过敏和呼吸道疾病

气候变暖会改变植物生长周期,导致过敏增加。降水量太大,次数太多,都会刺激肺部的霉菌疯长,而干旱则会使空气中灰尘变多。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和加重。

2.癌症

空气污染和有毒垃圾的倾倒会导致癌症高发。化石燃料会增加空气污染物和导致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一些垃圾填埋点,造成化学物质泄露,这些会使患癌的风险增加。

3.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升高使空气颗粒污染增加,加重心血管疾病。高温、热浪、极端天气及空气质量变化都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

4.胃肠道传染疾病与营养不良

海洋温度上升也会使某些细菌增加,牡蛎等海鲜食物传播性疾病的几率更大。气温升高还会影响沙门氏菌等其他致病微生物的活性发生变化。

5.发育异常

在出生前及儿童早期发育阶段,营养不良会造成发育异常。研究人员认为其罪魁祸首是污染物和生物毒素。原因包括极端天气、过量使用杀虫剂等。

6.心理健康和与压力相关的疾病

与气候异常相关的灾难使大量人口或背井离乡,或死于非命,这给幸存者造成极大心理创伤。

7.神经系统疾病

有害藻类等生物毒素、应对农业变化而使用的杀虫剂、新电池工艺及紧凑型荧光灯产生的金属污染等,都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猛增。

8.洪灾后疫情带来的传染性疾病

水温更高会导致更猛烈的暴风雨,进而导致洪灾,而污水处理厂的有害物质则再次泄漏回水域及饮食系统,造成疾病传播。

9.传病媒介与动物传染病

研究人员称,天气是影响传病媒介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传染病几种主要原因之一。

10.热浪致病与死亡

几乎每年夏天,人们都会听到这样的报道,足不出户的人也会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夺去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全文共 2234 字

+ 加入清单

长久以来,关于宇宙的起源,几乎每个时代的最强学者都在探索着和思考着的问题。而宇宙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抬头仰望星光闪烁的夜空时,就已经若有所思了。此刻,他心中的疑惑、好奇、猜测和如今的我们是一样的。

不管身处哪个时代,人类对生命起源的好奇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宇宙的起源作出了各种假设。

几百年以来,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起源进行了许多的推论和猜想,世界上也流传着各种宇宙起源理论,其中最被人广为接受的宇宙终极起源故事就是“宇宙大爆炸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宇宙是由一个体积无穷小、密度无限大、无限高温度和无限多能量,但却比原子还小的奇点,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而来的。

这个学说认为宇宙是突然间出现的,而不是一直都在,即是从无到有的。

但是在20世纪中期之前,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宇宙是一直永恒存在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我们现在看到的和它过去一模一样,所以在大爆炸学说提出来的时候,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嘲笑。

他们认为广阔无垠,拥有数千亿个星系的宇宙,竟然起源于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奇点,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刚开始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推论确实不令人信服,因为它的过程更加荒谬,也无法用科学术语来描述。

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观察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以至于“宇宙大爆炸学说”在现在成为了宇宙起源的主流学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认同了这一学说。

关于宇宙不断膨胀的发现,最早是一个叫哈珀的人用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他发现宇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星系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增大。

远去的星系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宇宙的正在发生着膨胀,明天的宇宙将比今天的宇宙更大。

关于宇宙的形成,科学家给出了这样的猜测。

最开始的宇宙间所有物质都被压缩在一个极其微小的空间里,这个小点是一个高温度高密度的火球,由于某个原因,它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膨胀爆发了。

科学家认为它在膨胀爆发的瞬间释放了大量辐射,并且至今还存留在太空中。

在1964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捕获到了这种射线,由此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就是大爆炸之后才留下来的射线。

这个发现和上面的证据并列在一起,使大爆炸成为了公认的科学理论。

根据哈勃发现的红移现象,科学家算出了宇宙的年龄。

哈勃根据这个现象提出了哈勃定律,我们用这个定律算出了宇宙的年龄138.2亿年。

从宇宙大爆炸理论被科学界广泛接受起,像哈勃望远镜这样的先进技术,给我们描绘着大爆炸图景和宇宙的结构。

而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宇宙的膨胀速度正在加快。

但大爆炸在138.2亿年前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无”中怎么生出“有”,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已知的科学发现。

首先大爆炸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爆炸,而是空间在瞬间向着所有方向同时地延伸。

宇宙在最早的时候非常小,在短时间内膨胀到了一个足球大小,而在膨胀的过程中并不是向着其它地方扩张,而是自身在不断膨胀。

宇宙也不能向别的地方扩张,因为它是没有边界的。

根据宇宙的定义,它的外面是没有东西的,宇宙就是一切。

在10的负32次方秒的时候,能量在极度高温的环境中转化成在极短时间内,就湮灭的粒子。

胶子帮助夸克形成成对夸克,并在极短时间内互相湮灭。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了新的胶子,它们对其它夸克发生作用,再次形成了新的夸克对和胶子。

在这种情况下,能量和物质不只是理论上相等,由于极高的温度,它们已经基本一样了。

而在这时正物质战胜了反物质,它们成对出现的时候是会相互抵消的,我们能有今天的宇宙,一定是正物质多于反物质。

如今,宇宙中几乎只有正物质,而没有反物质。

在10的负9次方秒的时候,宇宙的直径已经膨胀到了11公里了,温度也随之降低。

夸克产生并湮灭的循环突然停止了,从这时起,宇宙最早的物质就形成了。

这时,夸克开始形成新的粒子,比如质子和中子,有很多种不同的夸克组合,它们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强子。

但只有其中几种能维持稳定,不在短时间内湮灭。

宇宙中一切诞生仅仅在1秒钟之后,这时宇宙已经膨胀到直径1000亿公里了。

温度低到允许大多数中子衰变成赤子,并形成第一种原子“氢”。

这是的宇宙温度有100亿摄氏度那么高,充满了无数的粒子和无尽的能量。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宇宙很快就冷却并稳定了下来。

强子和电子组成的原子,让宇宙变得稳定,并且环境中电荷平衡,有人把这段时期叫做“黑暗年代”。

因为那时的宇宙没有星星,而且氢原子气体阻碍了可见光的传导。

然而在感光生物还不存在的时候,讨论可见光也并没什么意义。

随着氢原子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中聚集成团,在引力作用下,恒星和星系逐渐形成了。

它们的辐射,把氢变成了等离子态,使得可见光可以传播,于是宇宙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宇宙终于有了光。

我们根本不知道在这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在大爆炸的时间点,一切研究工具都会失效,自然规律并不存在。

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也成了不靠谱的概念,一切事件都无法测量,有无从定义。

要想明白,那时发生什么,我们需要的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大统一理论,这正是现在无数科学家们共同奋斗的目标,但这又留给我们很多无法回答的疑问。

以我们人类有限的智慧,去探讨无穷无尽的宇宙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得到这个答案。

但我们可以知道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了,产生了无数的粒子、物质、无数的恒星和行星,产生太阳和地球,孕育了你和我。

我们都是整个宇宙中的一部分,虽然相对宇宙来说,我们渺小到微不足道,但存在便是意义。所以让我们享受在这个宇宙的每时每刻,直到所有疑问都被解答的那一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宇宙的终结

全文共 3283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终结

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均匀分布的, 各超星系团形成泡沫结构。 · 22 ·

泡沫之间是星系密集的“宇宙长城”, 距地球 3 亿光年的地方就有

长约 5 亿光年, 高约 2 亿光年的“宇宙长城”; 而在 1000 万到 1 亿

光年直径的泡沫中间则星系很少, 叫做“宇宙空洞”。

根据现在比较公认的理论, 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 即从“无”逐渐扩大。大约在 150 亿年前,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一个温度极高、

压力极大的混沌火球, 物质密度极大。所谓物质只不过是一些光

子而已, 然后逐渐形成各种基本粒子, 成为现在各种物质的构成材

料。巨大的压力使宇宙急剧地膨胀( 即大爆炸) , 宇宙温度则因膨

胀而逐渐降低, 物质凝聚成一团团星系云, 星系云又一步步分裂凝

聚成一个个恒星, 就这样逐渐发展至今。

如果宇宙确实是由大爆炸从“无”膨胀起来的, 它就不可能是

无限的, 它只能是一个有限的三维空间。就像威力巨大的氢弹爆炸总有一个可算出的影响范围, 不断膨胀的气球也总有一个一定

的体积一样。但是, 科学家们认为, 宇宙没有尽头, 我们无法说明哪里是宇宙的天涯海角, 即我们找不到宇宙的边缘。

这怎么理解呢 ? 让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情形。从地球上的任

何一点一直向前走, 我们都找不到地球的边缘, 但最后可以回到原

来的出发点。这说明地球没有尽头, 但二维空间的地球表面却是有限的。以此类推到三维空间的宇宙, 不管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

方向前进, 我们都找不到宇宙的边缘, 但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说明宇宙是有限的, 但没有尽头。当然, 还没有人能从宇宙中一

点出发, 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因此, 这只有靠未来的科学技术去实践了。

根据“有限, 但无尽头”的理论, 宇宙是个什么形状呢 ?

最简单、最容易想象的形状是球形; 其次是轮胎形, 或叫甜面

包圈形、环形; 再就是一个瓶嘴弯过来插在瓶身上的形状, 即克莱因瓶形。目前, 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的形状可能是这三种形状之一。

当然, 宇宙的实际形状也可能是与以上三种形状截然不同的形状。

· 23 ·

宇宙到底是什么形状, 这要靠未来的科学技术去揭晓。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 目前宇宙的形状只能从理论上去确定, 因为我们不可能跑到宇宙之外去观测宇宙。

有生便有死, 这是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那么, 宇宙本身又如何呢 ? 我们的宇宙既然是由大爆炸从“无”诞生的, 它

就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走向死亡。不过, 要确切地回答宇宙如何发

展, 如何走向死亡, 这可是未来的事情。

关于宇宙如何发展, 现代科学家们提出两种可能: 一种是宇宙

会继续膨胀下去, 另一种是膨胀到一定程度后, 停止、转而逐渐收

缩。科学家们已大致探知, 宇宙自大爆炸形成后, 至今已有 100 亿

—200 亿年, 取平均值, 我们可以说宇宙已有 150 亿年的历史了。

但是, 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宇宙什么时候死亡, 也就是说, 不能确定宇宙的寿命有多长。当然, 这会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 数字大得

不可想象, 或许是几兆、几百兆、几千兆年吧 !

如果宇宙不停顿地继续膨胀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 各个星球将

耗尽内部的核燃料, 逐渐成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随后, 黑洞遍布宇宙。黑洞吞食所有物质, 整个宇宙成为没有光线的黑暗世

界。最后, 黑洞也会蒸发, 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会衰变, 宇宙又成为一个混沌世界。

那么, 如果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转而逐渐收缩, 又将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 首先, 科学家们并不知道宇宙到什么时候才由膨胀

转为收缩。其次, 收缩以后的情况也只能从理论上去推测。它的大致情形可能是这样:

如果宇宙开始收缩, 宇宙空间的物质密度会逐渐增大, 星球之

间的距离会缩短, 这当然会给星球带来种种影响。不过, 对星球影

响最大的, 可能是温度的变化。随着宇宙的逐渐收缩, 它的温度将逐渐升高。首先, 地球上的生物将因温度的升高而不能存在下去。

接着, 地球也将毁灭。随后, 当整个宇宙的温度升高到超过太阳这

· 24 ·

样的恒星的温度时, 恒星也将化成气体, 消失在宇宙中。而黑洞则

可以趁机饱食一顿, 使自己逐渐变“胖”、变重。同时, 它们还不断

地吞并, 最后形成一个大黑洞。宇宙又沿着大爆炸后不断膨胀的

逆反过程, 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到那时, 会不会再来一次爆炸, 产生第二代宇宙, 我们还不得

而知。或许宇宙也是按照周而复始的规律, 一代一代地衍生下去

的 ! 不过, 那是过于遥远的事情, 现在还不好妄加推测。

宇宙有没有终结的一天 ? 宇宙将会如何终结 ? 是“砰”的一声

大爆炸, 还是逐渐消亡 ? 当地球人在无数个夜晚, 悄悄地仰望灿烂夜空, 对生命、对宇宙浮想联翩的时候, 总会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疑问。

根据科学家利用天文望远镜获得的最新观测结果, 宇宙最终

不会变成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而是会逐渐衰变成永恒的、冰冷的

黑暗。这听起来似乎太骇人听闻了。然而地球人或许没有必要杞

人忧天, 因为地球人暂时还不会被宇宙“驱逐出境”。根据科学家

的推测, 宇宙很可能至少将目前这种适于生命存在的状态再维持

1000 亿年。这个庞大的数字相当于地球历史的 20 倍, 或者, 相当

于智人( 现代人的学名) 历史的 500 万倍。既然它将发生在如此遥远的未来, 对地球人今天的生活就不会有丝毫影响。

与此同时, 科学家又指出: 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远存在的。宇宙也许不会突然消失。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可能会让人觉

得越来越不舒服, 并且最终变得不再适于生命存在。

这种情况将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 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

呢 ?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但是, 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凡夫俗子来说, 这些问题却有另一种冷酷的魅力。

自从 20 世纪 20 年代, 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以来,

“大爆炸”理论一直没有摆脱被修改的命运。根据这一理论, 科学

· 25 ·

家指出, 宇宙的最终命运取决于两种相反力量长时间“拔河比赛”

的结果: 一种力量是宇宙的膨胀, 在过去的 100 多亿年里, 宇宙的扩张一直在使星系之间的距离拉大; 另一种力量则是这些星系和

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 它会使宇宙扩张的速度逐渐放慢。如果万有引力足以使扩张最终停止, 宇宙注定将会坍塌,

最终变成一个大火球———“大崩坠”, 如果万有引力不足以阻止宇宙的持续膨胀, 它将最终变成一个漆黑而寒冷的世界。

显而易见, 任何一种结局都在预示着生命的消亡。不过, 人类的最终命运还无法确定。因为目前, 人们尚不能对扩张和万有引

力作出精确地估测, 更不知道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种不确定因素又是什么呢 ? 科学家指出, 这一不确定因素涉及到膨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 宇宙始于一个像气泡一样的虚

无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最初的膨胀速度要比光速快得多。然而,在膨胀结束之后, 最终推动宇宙高速膨胀的力量也许并没有完全

消退。它可能仍然存在于宇宙之中, 潜伏在虚无的空间里, 并在冥冥中不断推动宇宙的持续扩张。为了证实这种推测, 科学家又对

遥远的星系中正在爆发的恒星进行了多次观察。

通过观察, 他们认为这种正在发挥作用的膨胀推动力有可能

确实存在。

倘若真是这样的话, 决定宇宙未来命运的就不仅仅是宇宙的

扩张和万有引力, 还与在宇宙中久久徘徊的膨胀推动力所产生的涡轮增压作用有关, 而它可以使宇宙无限扩张下去。

但是, 人们最关心的或许是智慧生命本身。人类将在宇宙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 难道人类注定要灭亡吗 ? 人类已经在越来越快

地改变着地球, 操纵着自己的生存环境, 也许到那时, 人类将会以高度发展的智慧在宇宙中立于不败之地。谁知道呢 ? 且让未来的

地球人和地外一切生命拭目以待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远没有

· 26 ·

终极, 认识穷尽的那天也许就是人类或宇宙毁灭的那一天。正如

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个对世界的命运感到担忧的孩子的信中所说:

“至于谈到世界末日的问题, 我的意见是: 等着瞧吧 !”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暴雨是人类造成的吗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暴雨这种自然现象属于一种正常的天气变化,殊不知有很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环境有很大关系,暴雨是人类造成的吗?这也是很多人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人为因素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

(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筑堤围湖,围江河湖滩造田等,会导致湖泊的数量减少,河流不畅,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大量的降水就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直接原因,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又兴起了围湖建房,进一步加剧了湖泊面积的减少。

(3)侵占河道,流水不畅。人类活动一方面不断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畅;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一旦发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损失。

(4)防洪设施标准偏低。除黄河防洪标准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标准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

(5)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城市洪涝险情。

希望大家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能够对暴雨的成因有更多了解,暴雨会带来哪些危害?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学习一些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才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全面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宇宙大爆炸理论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偶然发现理论

一个理论的出现往往是基于大量的社会实践,并且是经过反复验证而形成的。然而,大爆炸理论是由天文学家和电信专家通过频繁的偶然发现建立和产生的。

1925年,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证实,天狼星发射的谱线频率通过观察高密度伴星向红移,即红移频率较低,波长较长。

1929年,伟大的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新的观测数据发现,银河系外星系光谱的红移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星系离我们越远,它们离开我们就越快。

这种天文现象,宇宙中的天体越远,它们向外飞得越快,表明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对于这个巨大的天文之谜,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理论来解释。一些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提出了更合理的宇宙膨胀和宇宙爆炸理论。根据它的理论,整个宇宙起源于一次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爆炸。在火球爆炸和向外膨胀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元素形成了今天宇宙中的各种物质,逐渐凝聚成星云,然后演化成各种天体。由于宇宙中的初级辐射在大爆炸后达到了热平衡,所以即使是微弱的背景辐射仍然留在宇宙中。为了验证这个理论,普林斯顿大学的射电天文学家R H .迪克和其他人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建造了一个天线来寻找背景辐射。也许天线不够灵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无法发现这种背景辐射。

穿过铁鞋却找不到地方是不费力气的。迪克没有具体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是由从事卫星通信设备的两名年轻工程师彭兹和威尔逊发现的。

1962年,贝尔实验室成功开发并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国际通信卫星——电信之星1号。第二年,大约30岁的两位年轻工程师,彭兹和威尔逊,发现在安装卫星通信天线以提高灵敏度时,总是存在未知原因的“噪音”干扰。经过反复测试,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无法消除的噪音辐射,相当于绝对温度约为2.7K..此外,这种微波辐射在天空的各个方向上强度相等,并且不随季节而变化。显然,这不是来自某些天体的特定辐射,而只是宇宙辐射。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观念,即广阔的星系际空间绝对是空的,不可能有能量辐射,温度只能是绝对零度(相当于零下273摄氏度)。

由于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当时并不知道大爆炸理论,他们对当时的宇宙辐射现象感到困惑。第二年春天,彭奇斯偶尔会向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科学家谈论这个谜,他说迪克的团队正在探索这个问题。彭斯得知这一意外发现的巨大科学理论价值后喜出望外,并立即与迪克的团队进行了互访。研究进一步证实,这种3K宇宙背景辐射是“原始火球”大爆炸后的残余辐射。后来,彭兹和威尔逊因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狗狗想当人类的心理医生,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经认为只有我们人类需要刷问题来处理各种各样的测试。我不认为狗真的要面对“高考”,考试后还要在职业生涯中游荡。对一只狗来说,这听起来是一种艰难的生活。

狗的职业也值得尊敬,那就是医生

是的,狗不仅可以当医生,而且它们的病人也是人,也就是说,狗也可以治疗人。“狗医生”这个严肃的职位从1991年就已经存在,现在发展得很好。

这是一个由亚洲动物基金会发起的动物治疗项目。志愿者将把通过检查的狗带到各种医院、养老院、残疾人中心、孤儿院和其他机构,与病人进行密切接触。然而,他们不会拿起听诊器去看医生,而是会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治愈。

听起来像是一只狗成了我们的心理学家。

认证狗医生/照片来源:Doctorpet.org

但我最担心的是,狗在高考中拿什么?在准备过程中,狗需要像我们一样刷问题和做试卷吗?

当然,他们的考试不涉及笔试或试卷,而是以面试的形式进行。采访分为三个部分,持续约10分钟。虽然时间很短,但内容并不简单。

第一级:身心健康检查。

这个级别是对狗的一般评估。兽医应该对狗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根据亚洲动物基金会官方网站介绍,检查项目主要有:

身体健康,性格温和,对人友好;

至少两岁或以上;

和主人一起生活了半年多;

接种传染病和狂犬病疫苗;

已经绝育,已经办理了养犬登记证。

第二个层次:气质评估。

这个测试主要是模拟狗将来拜访病人的情况。测试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应该检查狗对主人、陌生人和陌生动物的反应。

考官会问候狗,抚摸和拥抱它,梳理它的头发,和它一起玩耍。在这个过程中,狗必须保持温和,友好和接受的态度,不容易被激怒。

下一个测试是狗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考官会把一些杂物或书扔在地上,或者在狗周围大声鼓掌,制造一些噪音。此时,观察狗的反应是否自然,它是否容易惊慌,它是否具有攻击性。面对突如其来的噪音和惊吓,狗只有足够冷静才能通过考试。

下一次考试是关于食物的诱惑。考官会先给狗一份食物,并在狗吃东西的时候试着从它嘴里取回食物。此时,狗不能愤怒地攻击考官,必须在考试成功之前让食物被带走。

这个水平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狗的独立性也将受到考验。此时,狗需要与主人分开一小段时间,检查者需要观察没有主人照顾的狗是否足够友好和自然。

说实话,看完这一部分后,我有点佩服“狗医生”。毕竟,人们在被从嘴里拿走后不能随便反目成仇。在任何情况下都很难保持温顺和冷静。

考试还没有结束,还有最后一关:控制能力评估。那是为了测试狗的服从能力。

在这个阶段,狗需要在主人牵着狗绳的牵引下安静地行走。当主人发出“坐下、留下、回忆”的指令时,狗必须及时服从。

如果你的狗能成功通过这三项测试,恭喜你,它将能成为一名狗医生。

然而,许多人会问,狗真的能成为心理学家吗?

鉴于此,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经常与狗为伍的人的身心健康可以得到改善。

生理上,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科学报告》2017年11月17日的一篇文章还指出,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托维·法尔教授的340万人组成的团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2年的随访期内,养狗的人数在全因死亡率方面下降了20%,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了26%

从心理上来说,没必要多说。狗的陪伴可以减轻许多人的孤独,减轻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加他们的信心。同时,遛狗可以间接带来更多的社交活动。

因此,“狗医生”可能真的会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狗医生”通常和他的主人住在一起,但是当在亚洲动物基金会组织一些活动时,主人需要带着“狗医生”和志愿者去各个医院、疗养院、孤儿院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看望病人。

目前,亚洲动物基金会注册的“犬类医生”有300多名,中国大陆有100多名。主要稳定在广州、深圳和成都。

事实上,在狗的世界里,不仅有医生,还有“狗老师”。是的,我不认为狗的职业是完全的。老师和医生都被指派了。

但是“狗老师”在教体育吗?

他们教授的科目实际上是“生命教育”,换句话说,他们负责教学生如何与动物相处。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狗教师”戴上印有“狗教师”标志的围巾,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到所有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上课。

这种“狗教师”职业的存在也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帮助。它们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还能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同理心、自尊和自我意识。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家庭研究和公共事务副教授鲍勃·博斯利做了一项为期五年的跟踪研究。他分析了88个家庭,包括有猫和狗的家庭和没有猫和狗的家庭。他的结论是:“有猫和狗的孩子比没有猫和狗的孩子有更高的智商和其他认知能力。ゥ

这表明狗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带来快乐和治疗,还能帮助人类智力。

当我第一次了解狗的学习和职业时,我感到了一种尊重。毕竟,他们必须通过艰苦的训练和艰难的考试才能顺利上岗。

然而,我从未想到哈士奇有资格参加如此严格的考试。我不知道这会不会直接拆掉考场。

狗要成为人类医生需要通过哪些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宇宙有可能是由两个三维宇宙碰撞而生的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广阔的宇宙包含着天地万物,时间空间等所有的一些。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有可能是由两个三维宇宙碰撞而生的。

据外媒报道,目前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PaulSteinhardt称,宇宙是由两个三维宇宙碰撞而生。影子膜模型和传统宇宙大爆炸理论相违背。宇宙大爆炸主张宇宙是从奇异点爆炸而来,再往外无限膨胀,也主张宇宙一开始的状态非常热,密度非常大,而正好相反的是影子膜理论主张宇宙一开始的状态冷到极点。

他还表示,在宇宙的开始,不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而是极端冷,几乎是真空的。宇宙从大爆炸而来的话,虽然会向外膨胀,但是温度和密度是有限的。影子膜模型也能得到现在的宇宙状态,可开始却和大爆炸理论完全相反。Steinhardt先生认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不了恒星、星系核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的。

从影子膜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宇宙是由两个三维宇宙沿另外一维隐藏的空间碰撞而来。这两个三维宇宙相撞并且“黏”在一起,碰撞动能转移给夸克、电子、光子等,并限制它们做三维运动。因为宇宙温度是有限的,所以大爆炸阶段并不是从一个奇点开始的。而这也就意味着恒星、星系核及所有在宇宙中的东西都是在完美环境中形成的。

虽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将来的一天科学家终会破解这个谜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元谋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的发现、特征

1.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2.外形特征: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

3.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4.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

5.火的使用:还学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6.发现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超未来泡状构造到超巨大椭圆星系构成的宇宙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约150亿年前因大爆炸而诞生的宇宙里,物质发生的扰动逐渐成长以后就形成巨大的泡状构造,其中产生了很多星系团与星系群,同时也诞生了数千亿个星系。但是,一旦生成的星系彼此因引力而结合在一起,那么迟早会因为引力摩擦合而为一。大的星系会吞没附近的星系而变得更大,甚至可以靠着强大的引力擒获在附近经过的星系,并将它们吞噬掉。星系就这样反复地进行着合并行为,最终失去各自的旋转方向而变成巨大的椭圆星系。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的本星系群也会变成巨大的椭圆星系,而更大的星团--星系团也会落入同样的命运。约聚集了2500个星系的室女座星系团在数千亿年后恐怕也会成为一个超巨大的椭圆星系。曾经充满星系团的高温气体也已经冷却,被星系吸收,全部跑到恒星里去了。曾经发光的恒星也已结束演化而濒临死亡边缘,占星系团大半质量的无数暗淡恒星--褐矮星此时也不过是勉强放出红外线。宇宙将变成幽暗的空间,泡状构造的组织则四分五裂并各自凝固。在星系团曾经存在的接点处,已经冷却的超巨大椭圆星系稳稳地坐落在那里。位于其中心核的依然是超巨大的黑洞,依然吞没周围结束了演化的恒星而越变越大。预计再往后几千亿年,因宇宙膨胀之故,超巨大椭圆星系间的距离会扩大到现在的几十倍,只要宇宙永远膨胀下去,应该就不会再有收缩的情形出现。

大爆炸、星系与恒星的形成或者爆发释放巨大能量的类星体,这些华丽耀眼的现象为宇宙增添了不少色彩。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身历其境般地观测宇宙,这真是一种无上的幸福。而在遥远的未来,宇宙将只是一望无际的黑暗空间。

诞生于幽暗宇宙时代的超未来的天文学家们也许会借助因宇宙膨胀而产生的波长无限的光来观测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拼命想要阐明初期宇宙的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宇宙究竟有多大?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宇宙是无限的。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恩格斯说:“时间上的永恒和空间上的无限本质上是无限的,根据这个词的简单含义,任何方向都没有终点,不管是向前还是向后,向上还是向下,向左还是向右。”

对人类来说,地球非常巨大,平均半径为6371.2公里,但与太阳相比,它只有太阳半径的109倍。如果把与地球大小相同的球体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大约需要50万个地球才能到达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冥王星。但是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在巨大的银河系中,大约有1000亿颗恒星像太阳一样,其中一些甚至比太阳大几千倍。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即使是最快的光也需要10亿年(另一个说法是8.5亿年)。可以想象,银河系是多么巨大。银河系还不是最大的。今天,已经发现了超过10亿个像银河系一样大的天体,称为“银河外星系”。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遥远的星系没有被发现。所有这些星系,我们称之为“总星系”,这些系统都包含在这个“总星系”中(现在许多数据解释“总星系”为宇宙是错误的)。

虽然现代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已经可以看到距离我们几百万光年的天体,但它们仍然在整个星系的范围内。因为我们甚至还不知道这个星系有多大,它的边缘在哪里,它的中心在哪里!(我们认为根本没有边缘或中心。)

近年来从国际天文台的澳大利亚天文站获得的越来越多的遥远的宇宙数据表明,在所谓的宇宙边缘根本没有边界。

因此,宇宙在空间中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

不仅如此,宇宙的“寿命”也没有起点和终点。它没有开始的时刻,也永远不会有灭绝的时刻。

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人民觉悟运动的发展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发展的。“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都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当某个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抛弃,某个真理被人类普遍接受时,新的真理就在与新的错误观点作斗争。这场斗争永远不会结束。”当太阳中心理论建立,地心理论被人类普遍抛弃时,人类与“我们的星系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这一理想化的有限宇宙理论进行了斗争。银河外星系的发现宣告了这一理论的彻底破产。20世纪以来,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试图将整个星系描述为宇宙的大小,提出了各种有限宇宙模型,如膨胀宇宙、脉动宇宙等,甚至试图确定“宇宙半径”。然而,人类的知识总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创造的。随着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各种理想主义宇宙观最终将被彻底摧毁。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尽的。太阳系外有大量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系)和其他天体一起形成了银河系。银河系之外有无数的“银河系”。宇宙在大的方面是无限的,在小的方面是无限的。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整个星系只是无限宇宙的有限部分。即使将来发现了整个星系的边界,它仍然没有到达“宇宙的尽头”,也没有这样的“宇宙的尽头”。因为银河系之外肯定还有其他东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理解它。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肯定会逐渐加深。因此,“停止论”、“悲观论”、“不作为论”和“自满论”都是错误的。这样做的原因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前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我们迄今所知的自然历史事实(如天体历史、地球历史、生物历史和各种其他自然科学历史中所反映的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过目不忘!AI机器人看一眼就能模仿人类动作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5日的报道,一种新型人工智能机器人只需观察一次就能快速模仿人类动作。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可以让他们更快地掌握新技能,有一天机器人,像人类和动物一样,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复杂的任务。

人工智能机器人一眼就能模仿人类的动作。

这个机器人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师开发的。它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中的人表演动作来快速学习新动作。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会摘水果并把它放进碗里,它会小心翼翼地绕过同一条路上的障碍物,就像一位科学家展示的那样。

研究小组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扩大机器人向人类学习的任务范围。最终目标是开发能够“针对新情况快速制定发展战略”的机器人这项研究发表在Arxiv杂志上。

作者:永远不要忘记任何事!人工智能机器人一眼就能模仿人类的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人类为什么如此聪明?

全文共 1563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人认为女性在人类智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可能会让许多男性感到不安。现在,有一个有争议的理论认为,我们的女性祖先非常聪明,在选择配偶时更加注意彼此的大脑。他们爱上的不是强壮的肌肉,而是眼睛闪着智慧光芒的男人。人类,尤其是男性,应该对此心存感激,因为如果这些女性祖先是根据外表来判断人的,那么今天的男性可能就不会这么聪明了。

这个大胆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它来自于对智商的研究。男女的平均智力是相等的。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与女性相比,男性群体的智力分布范围更广——智力较低的人更多,天赋更高。此外,母亲比父亲更有可能将其智力残疾传给下一代。30年前,根据这些线索,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医院的研究员罗伯特·莱哈克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许多与智力相关的基因都集中在X染色体上。

X染色体中存在的秘密

最近,乌尔姆大学的遗传学研究小组正在通过科学实验检验罗伯特的假说。他们认为X染色体在智力进化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将智力置于力量和外表之上,女性祖先最终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

研究人员认为,X性染色体在性别选择(或男女淘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男性性染色体是X和Y性染色体,而女性性染色体是两条X性染色体。基因突变通常能促进一些新特征的产生。如果这些新特征能让个体更加成功,并有助于突变基因的传递,进化就会发生。然而,大多数突变是“隐性”的——当与正常基因配对时,它们不起作用。因此,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很难显示,这些突变最终会被消除。X染色体上的突变是另一个例子。即使它是隐性的,它也会在所有男性中出现,因为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来抑制它。女性对聪明男性的选择使得突变基因表现出被聪明男性的X染色体抑制的精神缺陷。结果,与精神缺陷相关的突变基因逐渐被消除,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有理由在X染色体上发现许多与智力相关的基因。研究人员在一个名为“在线孟德尔人类遗传学”的数据库中寻找与智力障碍相关的项目。他们发现了958个基因,其中202个在X染色体上。但是这些基因真的和智力有关吗?在X染色体上,有3个基因参与鸟类核苷酸酶蛋白活性的调节。冷泉港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鸟类核苷酸酶蛋白对脑神经细胞末端的树突胞质过程有影响。神经末梢形成的连接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许多因X型染色体突变导致智力低下的儿童,其神经树突网络严重萎缩,这清楚地表明了大脑结构与认知能力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三种基因都属于一种类型,一旦突变,只会导致精神发育迟滞,而不会出现其他症状。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三个基因与智力有关。一位澳大利亚专家也同意这一观点,并指出在X染色体上发现了10个这种类型的基因,但在常染色体上没有。因此,与智力最密切相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更常见。

那么,女性选择聪明男人作为丈夫的证据在哪里呢?新墨西哥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米勒研究了人类展示智慧的努力。他指出,如果不是为了让自己对异性更有吸引力,男人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写十四行诗、作曲和创作艺术品,因为这些显然对生存没有帮助。

然而,科学家也承认,人脑并不完全是性别选择的结果,也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原始社会,聪明的男人和女人可以更好地采摘浆果和狩猎动物。智力不仅具有吸引异性的优势,还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如果我们承认基因控制生物习惯和智力,它们会导致基因决定论吗?不,因为环境对个人复杂的习惯有深远的影响。外部生态环境是智力发展的激励因素。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可能迫使我们的祖先更多地依赖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手更加灵巧,这反过来又导致制造更复杂的工具。一步一步,更聪明的大脑创造更复杂的文明,这反过来又使大脑更聪明。

此外,科学家认为,虽然基因可以控制和影响我们的智力,但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超越遗传,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洛杉矶治霾折射出全人类生存状态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年,“雾霾”一词对于中国人而言还非常陌生。短短的两年时间,雾霾不断重复上演,大半个中国的人们深受其害。其实雾霾并非中国独有,早在几十年前的美国洛杉矶就已存在。

美国记者奇普·雅各布斯、威廉·凯莉在洛杉矶土生土长,从童年时代开始,他们的记忆里就不断出现雾蒙蒙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人们在雾霾中的挣扎和抗争,乃至最终胜利的全过程。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记录了美国洛杉矶市60多年来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发展和防治等历史细节。

虽然这是一本科普书,但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通过纪实小说般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下的众生相。书中提到,洛杉矶第一次受到雾霾的攻击是在1943年7月8日清晨。

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着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称这并非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对于雾霾的认知及其治理,洛杉矶也经历了一个摸索过程。

1949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经过反复科学实验,第一次探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本质:机动车尾气与工业废气在太阳光作用下反应生成臭氧。这个突破性发现,到目前都是美国甚至全世界制定空气污染标准的科研基础之一。

洛杉矶为了治理雾霾,可以说真正动了真格。为此专门成立“烟雾与废气”委员会,该委员会公布了一系列规定,以控制包括后院垃圾燃烧、垃圾回收和柴油卡车尾气排放。

洛杉矶市政厅更是不甘示弱,专门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空气污染控制局。该局还成立了一个专门致力于监管小型烟雾危害的法庭,于1955年2月开始举行听证会,对违规排放过量尾气的汽车车主处以最低50美元罚金或5天监禁的处罚。

洛杉矶深知雾霾对环境的破坏性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性,面对这样的天敌,若不出台强有力的措施,治理雾霾就会成为一场口水仗,最后整个城市的市民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雾霾治理,地方执政者的鲜明态度是关键因素。本书中,该书在谈到洛杉矶强化雾霾治理时,对加州州长杰瑞·布朗赞赏有加。

杰瑞·布朗和当时的加州空气资源局主席奎因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安装催化转化器并重新设计汽车引擎,在源头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这也导致一些创新的出现,例如“清洁燃烧汽化器”,可以减少引擎盖下汽油混合燃烧后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杰瑞·布朗和奎因积极寻求新的能源技术,来解决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如太阳能就是不错的选择。

杰瑞·布朗不仅呼吁技术创新减少污染,还在生活观念方面给予市民鼓励。如他建议加州居民尽量拼车或者乘坐公共汽车上班。

为此,他还在洛杉矶圣莫妮卡高速公路开放了第一条“拼车专道”,该车道允许拼车和公共汽车可以比私家车更快的速度行驶。这种既省钱、又环保的出行方式,受到洛杉矶市民的普遍欢迎。当然,治理雾霾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来自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努力之外,普通市民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洛杉矶治理雾霾的历程虽然只是一座城市的案例,却是全人类生存状态一种折射。而洛杉矶雾霾治理给当前我国治理雾霾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众说纷纭,目前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产生雾霾的原因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理念、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一点毋庸置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失重”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流传着嫦娥奔月的传说,说她偷吃了灵药以后,顿觉身体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升入了月宫。这则神话无意中接触到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失重的问题。失重顾名思义,就是物体失去了重量所造成的一种现象。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那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物体对它的支持物完全失去了压力,可以静止停留在任何位置上,把茶杯倒过来,水也不往外流;握茶杯的手即使松开了,杯子也不会掉下来;鹅毛可以沉入水底,铅球能浮出水面,水银和水可以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人可以如同神话中的孙悟空一样,不费吹灰之力推倒一座大山,一个跟头能翻越十万八千里;要想睡觉也不用床板和枕头,可以站着睡、躺着睡,甚至可以悬浮着睡,反正一样舒服  那么物体在什么状态下才会失去重量呢?一是当地球失去了对它的引力,二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物体无阻挡地自由下落时,都会出现失重状态。拿一般人所熟悉的电梯来说,当电梯静止时,人对电梯的地板产生压力,这就是人的重量;如果悬吊电梯的缆绳突然中断了,电梯和人以同样的速度自由下落,电梯不再阻挡人,人对电梯就不再有压力。此时电梯里如果有一个磅秤,人站在磅砰上,就会发现磅秤的指针是零。这表明此时电梯里的人没有重量,电梯里成了失重世界。

科学家们发现,利用失重现象,可以在宇宙空间生产、制造出许多优异的材料和产品。因为失重世界里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地球上模拟不了的。由于没有轻重之分,不同成分的液体混合在一起,不会发生分层现象,也不会产生冷热对流的作用。这样冷却后的物体,其结构非常均匀、细密。利用

这一特点,可以冶炼出内部没有丝毫缺陷的合金与复合材料。如果向液态金属里充气,能够得到像木材一样轻、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泡沫金属;而泡沫金属在宇航事业和现代建设业上,大有用场。在失重条件下,液态金属可以像水银那样自然而然地形成圆球,所以制造出来的滚珠都是滚圆的,人们可以获得理想的滚珠轴承。在失重世界内,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都能够自由地悬浮在空中。这样,冶炼金属时就不需要用容器盛放要冶炼的材料,而使材料悬浮在空中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一是使冶炼不受容器耐温能力的限制,可以冶炼任何难熔的金属,二是不受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以冶炼出纯度高,表面又很完整的材料。利用失重环境,还可以冶炼出细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见的金属丝,薄得几乎透明的金属膜。在宇航站上生产的蓝宝石“针”,每平方厘米可承受 2 吨重的压力,其强度比地球上的同类物质高出 10 倍!随着宇宙事业的发展,利用失重世界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接触欲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对维系老年夫妇间的感情十分重要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人也是需要幸福的婚姻生活的,也是需要正常的“性”福生活的。若是老年人远远的推开了“性”福,那么生活中就必不可少的缺了一些东西。可是,对于一些老年人而言对于性生活又有些力不从心。到底老年人需不需要性生活呢?接下来小编和朋友们探讨一下接触欲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对维系老年夫妇间的感情十分重要方面的知识。

接触欲是人类一生具备的一种本能,对维系老年夫妇间的感情十分重要。美国性学家们早就指出,性爱能给人以幸福、快乐与满足。和谐的夫妻生活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其性要求和性行为如果受到不恰当抑制,使之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会引起精神烦恼和身体不适。

近日,美国著名男性网站报道,即使60岁左右的人,仍应该有规律、优质的性爱。若65岁前,就过着完全无性的生活,或性功能严重衰退,可能是一种病态。

在美国金赛性研究所相关专家看来,性欲和性能力确实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减退不应造成性功能的严重减退或丧失。事实上,在60岁的人群中,有性欲者达90.4%,其中54.7%的人欲求强烈,完全不能勃起的人只占5%,这一比例在70岁者中达到30%,在80岁者达到50%。如果真在上述年龄段,就完全“不行”了,那可能是性功能障碍,应积极治疗。有调查显示,勃起能力在40—60岁阶段,波动得最明显。

老年人的性爱次数取决于其健康状况、文化修养和习惯等,没有特别固定的界限。美国2010年初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65岁的老人每个月会有两三次性生活,75岁以上每个月可能有一两次性生活,80岁以上每两个月有一次。

如果你对疾病对中老年人性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长寿老人的性生活指南?专家解答:老人性生活老人也有性晚年?国内外专家谈老年人和谐性生活知识?你知道性生活与老人寿命密切相关的秘密?年过花甲之后的性生活(一)?等有关老人性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性生活知识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