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类是宇宙中的过客【实用20篇】

浏览

3750

文章

1000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结构及与人类关系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编辑推荐:细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月球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 30 多年的空间探索,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为了把人类的活动舞台扩展到其他星球,为了利用空间并造福人类,月球必然是人类注目的第一个星球,研究、开发月球对人类有很多好处?

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航天员登月时,已经发现月球上有极大储量钛及其他矿产。利用月球矿产,可以非常便宜地制造航天飞行器硬件,而且从月球发射物体要比从地球发射容易许多,因为月球引力远比地球引力小,又无空气,航天器离月球无须克服空气阻力。例如,从月球发射一个同高度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所需总能量比在地球上发射同样重量所需能量小 20~30倍;又如航天飞机的载荷只占整个发射重量的 1.5%,如果用同样的运载工具从月球发射,其有效载荷可占总发射质量 50%。一旦月球获得开发,月球能作为人类飞往其他行星的理想基地。

若在太阳系内建立大型太空站,或太空居民点,开发月球资源以供需求是最经济的途径。有许多人预言,去太空居住和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下一个主领域。当太空侨居区出现时,不可能再依赖地球上的经济支持和物资供应,而必须建造空间生产基地,利用地球以外资源发展工业,月球是提供这种资源的宝库。

阿波罗登月探险还发现,月球上的岩石含有氧化物。以这种形态存在的氧元素被还原出来后,可以供给月球上的居民利用,这就为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居民点,提供了氧源。月球上无空气,其重力也不大,仅为地球的 1/6,又是发展月球工业的极好场所。可以利用月球的资源就地加工生产各种材料和设备,以支持空间站和太空工厂的建设。

从天文学角度考虑,地球日益严重的污染,影响天文观测。月球背面提供了最佳天文观测位置,因为那里总是背离地球,可以完全隔开上述干扰。在月球上还可以进行月球和行星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多种科学研究。

研究月球也是唯一的揭开早期地球史奥秘的关键,这方面的知识不仅有科学意义,而且有实际的重要性。例如,在研究矿物构造过程中,高度真空和微重力因素使得有可能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其他科学进行唯一性实验。

综上所述,月球对人类的未来有重大意义。当然,要在月球创建居住地和基地,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并且要大量投资。但开创空间时代

30  余年的成功使人们确信,月球注定会成为人类活动的地方,随着空间技术的改进以及在空间制造硬件便宜,投资也不会太大;如果进行国际合作,每个国家分担的费用更不会高。科学家预言,在下一到二个世纪,月球基地必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体》系列5:为何宇宙广播方式不科学?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三体》的思想核心,黑暗森林理论和宇宙广播的游戏模式被广泛传播。然而,所谓的智者也有自己的错误:事实上,黑森林理论的普遍传播方法是不科学的。你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知道,在《三体》一书中,当地球人向宇宙广播三体星的坐标时,他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在三体星所在的局部区域选择N颗星之间的“距离”,把这些“距离”作为特征的指纹信息,发送给整个宇宙,然后让更傲慢的外星人摧毁三体人——这是一种“你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好受”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失败者思维。那么,这真的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是,在宇宙的光年尺度上,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中的洛伦兹空间距离收缩。恒星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取决于参考系统。广义地说,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在地球上是1光年。在另一颗高速外行星上,距离根本不是1光年,而是可能是5光年、0.8光年、0.01光年...或其他值。当地球人向外星球发送恒星间距为1光年的两个数据时,因为外星球人不知道地球的飞行速度和地球所处的时空区域的重力场强度,因此,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外星人无法推断出他的参考系统中两颗恒星之间的真实距离。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广播真的可以使用,那么外星文明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全球定位系统,然后才能确定地球的速度和位置。就像你的车不能向卫星广播它在长安街上,但卫星告诉车你在长安街上。因此,根据相对论,黑暗森林理论的宇宙广播模式是不科学的。当这个理论用于宇宙光年尺度时,我们必须用相对论的一些基本不变量作为信息来传播,而不是用“距离”来传播,后者在相对论参考系的变换下不能保持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蜘蛛与人类的五大相似之处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蜘蛛似乎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动物之一。许多电影将讲述蜘蛛如何占据人类的房子。它们是万圣节用来吓唬人的重要装饰品。每次他们去露营,一些人抱怨看到蜘蛛。

如果我说蜘蛛和人类非常相似,你会怎么想?是的,蜘蛛可能与人类有亲缘关系。从对蚊子的普遍蔑视到养育下一代的方式,蜘蛛比我们想象的更像人类。研究表明蜘蛛对我们的生存不可或缺。

1.像人类一样,雌性蜘蛛会陪伴它们的孩子。

狼蛛妈妈的蛋袋

几乎所有的蜘蛛妈妈都会用丝做一个安全的篮子来保护她们的孩子,并充当守卫,直到小蜘蛛从蛋中孵化出来。狼蛛被称为超级蜘蛛妈妈,它们会携带卵囊直到小蜘蛛孵化。一旦小狼蛛出生,它会爬到妈妈的背上,让妈妈背着它们,直到它们完全发育成熟。这些小蜘蛛靠吃卵囊里的蛋黄为生。狼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跟着它的宝宝,包括它的妈妈捕食的时候。如果一个婴儿从它的背上掉下来,狼蛛妈妈会停下来,等待这个讨厌的小幽灵跳回她的背上。梳足蜘蛛会陪伴它的宝宝,用它嘴里的液体喂养它的后代。这些听起来都很像人类的依恋养育。

2.人类和蜘蛛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蚊子

马来西亚的跳蛛也很漂亮

我们都不喜欢蚊子在我们身上吃晚餐。你知道吗,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被蚊子感染。有10种主要疾病是由蚊子引起的,包括疟疾和西尼罗病毒。很好,我们的蜘蛛朋友会吃这些讨厌的害虫。事实上,有些种类的蜘蛛只能从蚊子那里获得营养,比如马来西亚跳蛛。还有一种非洲跳蛛只吃蚊子,不像大多数蜘蛛既吃蚊子又吃其他昆虫。蜘蛛也像猫一样偷袭蚊子。

3.人类和蜘蛛都将远离极度寒冷,比如南极洲。

蜘蛛也害怕寒冷。

南极洲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89摄氏度,没有人会在这里永久居住。在南极洲你不会找到蜘蛛。事实上,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永远找不到蜘蛛的大陆。南极洲也有生物,比如鲸鱼和企鹅,但是人类和蜘蛛都远离寒冷的地方。你知道,节肢动物喜欢保持臀部温暖,就像人类一样。

像许多人一样,蜘蛛很害羞。

它会跑得比你快

蜘蛛,甚至像塔兰塔拉毒蜘蛛这样的巨型蜘蛛,天性温和。大多数蜘蛛生性害羞,这意味着当它们面对人类时,通常是人类碾碎蜘蛛,而不是蜘蛛咬人。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蜘蛛才会保护自己。事实上,由于它们害羞的天性,蜘蛛几乎从不主动攻击人类。蜘蛛和人类相遇,通常是在它们出来取暖或进食的时候。

尽管蜘蛛和人类都有眼睛,但它们都依赖于其他感官。

可惜眼睛没有聚焦。

你可能认为八只眼睛足以看清一切,但对大多数蜘蛛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几乎所有的蜘蛛都有八只单眼眼睛,但是尽管它们的眼睛比人类多六只,但它们的视野并不比人类好,因为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视力都很差。平均来说,每10个人中有6个人或更多的人需要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所以我们的视力矫正效果几乎和八只眼睛的蜘蛛一样。事实上,蜘蛛和人类都需要依靠其他感官来帮助我们生存,比如听觉、味觉和触觉。没有人是完美的,一个有两只眼睛的人是不完美的,一个有八只大眼睛的节肢动物是不完美的。

我们和蜘蛛有很多相似之处。考虑到这一点,下次你在房间里看到蜘蛛时,你可能会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让它们爬出去。

(原文转载自care2.com,原作者凯瑟琳·吉尔,蝌蚪君编译。请注明转载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无垠的宇宙,是人类无法进入的世界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无垠的宇宙,是人类无法进入世界。在这个无限的世界中,人类的想象力似乎有些不够用了。因为直到现在为止,人类都还不知道宇宙到底是有多大。在21世纪,人类也只能够观察到930亿光年直径的宇宙空间。930亿光年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不得而知。

虽说目前人类还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但人们通过一些科学观察和分析得知,宇宙最后是会毁灭的。因为人宇宙是有寿命的,虽然其寿命对人类来说非常长,但是也会有终结的一天。受限于科学技术,人们目前还不知道宇宙最后的真实结局,但人们可以根据现有的一些条件去猜测这些结局会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宇宙都会有什么结局吧。

第一个,是程序终止假说。其实,在很多的科学家脑海中都有过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想法。这些科学家认为,宇宙很有可能是一个程序。因为以前就有一个研究理论,那就是“缸中大脑理论”。

“缸中大脑理论”,指的是将一个大脑放在培养液的缸中,然后再利用电脑与大脑连接起来,通过神经元传输信号使大脑认为自己还活在世界上。但实际上,大脑所接收的一切都是计算机给予的信息而已,并不是真的。如果宇宙真的和“缸中大脑”理论描述的差不多,那宇宙最后的结局就会是程序终止,一切都会在一瞬间结束,且毫无知觉。

第二个,是智慧生物终结假说。在原子弹还未出来之前,一些科幻小说中就描述过一种能在一瞬间毁灭一座城市的小型炸弹。1945年,人类造出了这种能在一瞬间毁灭一座城市的武器,并且还在人类的城市中爆炸了。

随即人们意识到,这种科幻中的东西在现实中出现了。因此,智慧生物毁灭世界的假说也就出现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武器掌握在一些国家手中,倘若这些武器掌握在个人手中,那这个世界就会在短时间之内毁灭。

原子弹被制造出来后,参与研发的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参与研发原子弹是他最后悔的一件事,因为这个危险的东西迟早会毁灭人类自身。当然,除了以上的两个假说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宇宙最终结局假说。目前,留给人类文明发展的时间还有很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起码还有五十亿年以上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宇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生物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随着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以及认知的加深,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宇宙中生命存在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所处在的这个宇宙有没有可能是另外一种生命方式,而这种生命方式不被人类所了解,甚至一无所知,那么宇宙是否真的可能是某种未知的生命体或者存在形式呢,答案是有可能。

从人类对于生命的研究来看,生命最基本的方式莫过于细胞或者微生物,这些细胞或者微生物在进行无数年的演化之后逐渐形成可以遗传的基因,这些基因构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生物圈,那么同样,如果假设宇宙是一个未知的生命体,那么其内的天体演化以及各种宇宙现象就有可能是其生命运动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被人类捕捉之后,就成了目前的研究理论和数据基础,但是我们认真地说,这样的理论恐怕是人类不可想象的。

不过,如果我们从实际上来看,我们这个宇宙或许也有生命,从现在的大爆炸理论开始,宇宙就一直在进行无限的扩张,这种扩张我们可以理解成一种生长的概念,另外宇宙还可以孕育生命,比如人类或者宇宙当中未知的生命体,而这种方式和目前人类所了解的生命形态很相似,甚至几乎完全一样,那么最后宇宙可能也会死亡,科学家认为宇宙在扩张到极限之后会急剧收缩或者坍塌,这个时候宇宙可能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是的,在我们谈论宇宙的时候,往往人类是心存敬畏的,因为宇宙太大了,人类了解的只不过是皮毛,但就目前的科学研究来说,宇宙可能并不是一个生命体,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宇宙是无中生有,从一个奇点慢慢演化而来的,那么我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宇宙真的是某一种人类不了解的生命形式,那么对人类的冲击恐怕是巨大的,也是很难接受的,试想一下,人类只是这个生命体当中的一个细胞,而这个细胞可能什么都不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宇宙会大爆炸?

全文共 3085 字

+ 加入清单

爆炸只是一种理论和基于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假设。

大约50亿年前,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高度集中在一个点上,温度极高,因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爆炸。大爆炸后,物质开始向外膨胀,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我们只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述古代宇宙的发展历史。在这150亿年中,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等相继诞生。我们现在看到和看不见的所有天体和宇宙物质已经形成了人类诞生的当前宇宙形态。

人们怎么能推测可能发生了大爆炸呢?这取决于天文观测和研究。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1200亿颗恒星中的一颗。像我们自己的银河系,银河系外的星系和千千百万。从观察中,我们发现那些遥远的星系都离我们很远。星系离我们越远,它们跑得越快,从而形成一个膨胀的宇宙。

作为回应,人们开始思考,如果我们看着这些从各个方向远离彼此的星系反向移动,它们可能是从同一个源头发射的,宇宙开始时是否有不可想象的大爆炸?后来,观察到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也就是说,大约150亿年前,大爆炸的余波很微弱,但它确实存在。这一发现是对大爆炸的有力支持。

大爆炸理论:

1932年,勒迈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落,形成了我们的宇宙。俄美天体物理学家加莫夫首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宇宙理论,并提出了一个热门的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始于原始物质的高温和高密度,初始温度超过数十亿度。随着温度持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留下的残留物,从而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他们还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霍金体现了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他对宇宙起源后10-43秒的演化给出了清晰的解释。

宇宙的起源:先是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奇点,然后是一场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一些基本粒子形成了。在能量的作用下,这些粒子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迄今为止,大爆炸宇宙模型已经成为宇宙前景最令人信服的理论。然而,到目前为止,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的实验支持,我们仍然不知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之前的情况。

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它在英语中被称为大爆炸,也称为大爆炸宇宙学。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从未听说过。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关注这一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要点是我们的宇宙有一个从热到冷的进化历史。在此期间,宇宙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膨胀,使得物质的密度从稠密进化到稀疏。从热到冷,从密集到稀薄的过程就像一场巨大的爆炸。根据大爆炸宇宙学,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超过100亿度。物质的密度也相当高,整个宇宙系统已经达到平衡。宇宙中只有一些基本的物质粒子形式,如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然而,随着整个系统不断膨胀,温度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大约10亿度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们要么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形成氘和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个时期形成的。当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化学元素的早期形成过程就结束了(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中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辐射减少,宇宙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结成气体云,进一步形成各种恒星系统,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可以统一解释以下观察事实:

理论认为所有的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所以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该比从温度下降到今天的周期短,也就是说,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b)观测到星系外天体谱线的系统红移,红移一般与距离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它,红移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c)各种天体上的氦丰度相当大,大多为30%。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氦。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氦的生产效率也很高,这可以解释这个事实。

d)根据宇宙的膨胀率和氦的丰度,可以具体计算出宇宙各个历史时期的温度。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个非常小的点上,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都是从这个点上诞生的,因此,物质的小粒子聚集成大质量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大爆炸之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

然而,大爆炸理论不能回答大爆炸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或者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没有开端。这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大爆炸到黑洞的循环是宇宙创造、毁灭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只是一个假设,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虽然大爆炸理论还不成熟,但它仍然是宇宙形成主流理论的关键。目前,有一些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更传统的证据如下:

a)红移

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遥远的星系正在离开我们,因此可以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系离我们越远,它们移动得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是关于星系之间的速度和距离的明确关系。它仍然表明宇宙的运动和膨胀。

v =高×高

其中,V(千米/秒)是距离速度;h是哈勃常数,它是50;D(Mpc)是星系之间的距离。1Mpc = 3.26万光年。

c)丰富的氢和氦

该模型预测25%的氢和75%的氦,这已经被实验证明。

d)微量元素丰富

对于这些微量元素,模型中预测的丰度与测量的丰度相同。

3K的宇宙背景辐射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因膨胀而冷却,在现在的宇宙中,那时应该还有辐射的余烬。1965年,3K对背景辐射进行了测量。

f)背景辐射的迹线不均匀性

它证明了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不均匀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宇宙和星系和星系团产生了。

大爆炸理论的新证据

在2000年12月出版的英国杂志《自然》上,科学家们说他们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用来证实大爆炸理论。

长期以来,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质量大、体积小、温度极高的点。这时发生了爆炸,温度随着体积的膨胀而降低。到目前为止,宇宙大爆炸开始时,宇宙中仍有被称为“宇宙背景辐射”的宇宙射线。

在分析了数十亿年前来自类星体的遥远气体云所吸收的光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它的温度确实高于今天宇宙的温度。他们发现背景温度约为-263.89摄氏度,高于目前宇宙温度的-273.33摄氏度。

尽管上述证据已经存在,但仍然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虽然大爆炸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但它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萌芽了。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天文学家观察到许多银河系外星系的谱线与地球上相同元素的谱线相比有波长变化,即红移。

到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的红移与恒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上指出,如果光谱线的红移被认为是多普勒效应的结果,那就意味着河外的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它们离开我们的速度就越快。这只是宇宙膨胀的图像。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遥远的过去,宇宙处于极高的温度和密度状态,这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后来,当火球爆炸时,宇宙开始膨胀,物质的密度逐渐变薄,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可以自然地解释星系外天体谱线的红移,也可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1964年,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这一理论赢得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仍有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第二章宇宙概说

全文共 2165 字

+ 加入清单

“‘很有趣,但是很简单’,他在回到长沙发上他所喜欢的那一角时说”。

引自《巴斯克维尔的猎犬》①

我们的宇宙是如何、为何、以及何时肇始的?它有多大?其形若何?又由何物构成?任何一个有好奇心的孩子都有可能会问这些问题;它们已使现代宇宙学家为作出回答而奋斗了好几十年。对于科普作家来说,宇宙学的一个诱人之处乃是其前沿领域中有那么多的问题都很容易表述。试看量子电子学、脱氧核糖核酸定序、神经生理学或者纯数学的前沿论题,你将会发现,要把专家们的问题翻译成大众化的日常语言那真是谈何容易。

直至 20 世纪早期,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天文学家都没有对下述想法提出过疑问:存在着一个固定的空间背景舞台,恒星、行星以及所有其他的天体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它们的动作。虽然也可以看到一些变化,但是它们都被想象成相对于固定的空间而发生,犹如在桌面上滚动的台球一般。然而,在 20 世纪 20 年代,这种简单的图景发生了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首先是一些物理学家,当时他们正在探究爱因斯坦对于引力的新解释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则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对遥远星系中星光颜色的新观测结果。

哈勃利用了波的某种简单性质,即如果波源离开接收者而远去,那么被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就会降低。为了阐明这一点,可以将你的手指在一泓静水中上下颤动,并注视波峰远去而抵达水面上的另外某一点。现在,在你制造波的时候,将你的手指往远离刚才那个接收点的方向移动。这时,由于各个波峰被接收到的时候,彼此间要比产生它们时离得更远,所以它们被接收到的频率就降低了。现在,你再在制造波的时候将手指朝向接收点移动,波的频率就会增加。所有的波都具有这种性质。在声波的情况下,这种性质导致从你身旁驶过的火车的笛音变化;警车从你身旁经过时,报警器的音高变化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光也是一种波;当光源离开观测者远去时,光波频率降低,这意味着观测到的可见光颜色稍稍变红。因此,这一效应被称为“红移”。当光源迎着观测者而来时,接收频率增高,可见光变得较蓝,这称为“蓝移”。

哈勃发现,他看见的来自星系的光呈现某种系统性的红移。将星系中特定原子发射的光的颜色与地球上实验室内同种原子发射的光进行比较,哈勃就可以确定光源正在以多快的速度退行。比较同一类型恒星(它们具有相同的固有亮度)的视亮度①,他又能推算出它们与我们之间的相对距离。哈勃发现,光源越远,它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越快。这种趋势称为“哈勃定津”。图 2·1 是利用现今的数据给出的哈勃定律的示意图。图 2·2 给出了一个实例,以表明与实验室中同类原子发射的光相比,来自遥远星系的光信号所呈

① 参见第一章章首引语译注。此处引文中“他”是指福尔摩斯,叙述者是福尔摩斯的挚友兼助手华生医生。“有趣”和“简单”指福尔摩斯刚从一位客人遗忘的手杖上发现了有助于推理的线索——译者

①    “视亮度”(apparent brightness),天文学术语,意为表现亮度。固有亮度相同的天体,距离观测者越近的,视亮度就越大;距离观测者越远,视亮度就越小。因此,在一个天体的视亮度、固有亮度和距离三者之中,已知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的数值——译者现的光谱朝红端的移动。

哈勃发现的乃是宇宙的膨胀。取某种一成不变的背景——我们可以在这种背景上循踪行星与恒星在小范围内的“游荡”——而代之的是,哈勃发现遥远的恒星系统正在“逃离”我们而去:一切都处于某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这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这项发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所作的预言:宇宙不可能是静态的。众多的恒星和星系之间的引力作用将它们互相往一起拉,除非它们彼此分道扬镳、四散分离。在这两种情况下,宇宙都不可能静止不动。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么我们很快就能觉察到它正在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它正在“变大”。倘若我们倒转历史的方向,即朝着回顾往昔的方向前进,那么我们就应该发现宇宙从某个更小、更密的状态——其尺度似曾一度为零——变化而来的证据。这种表观上的开端,已被人们称为“大爆炸”。不过,我们走得太快了一些。在我们开始钻研过去之前,关于宇宙现时的膨胀,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应该先弄清楚。

首先,究竟是什么正在膨胀?在电影《安妮·霍尔(AnnieHall)》中,伍迪·艾伦坐在其精神病医师的躺椅上,述说他对宇宙膨胀的焦虑:“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布鲁克林① 正在膨胀,我正在膨胀,你正在膨胀,我们全都在膨胀  ”。谢天谢地,他错了。我们并不在膨胀。布鲁克林并不在膨胀。地球并不在膨胀。太阳系也不在膨胀。事实上,银河系也不在膨胀。甚至我们称之为“星系团”的那些由成千上万个星系组成的集团也不膨胀。这些物质集合体都由化学力或引力束缚在一起,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这些力要比膨胀的力量更强大。只有当我们超出由成百上千个星系组成的巨大星系团的尺度时,我们才会看到这种压倒局部引力拉曳的膨胀。巨大的星系团是宇宙膨胀的标记。我们也许可以借助于一个正在胀大的气球表面上的尘粒,来简单想象一下这种膨胀的图景。这个气球将会越胀越大,那些尘埃将会互相远离,但每个尘粒本身却并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膨胀。它们所起的作用有如橡皮拉伸程度的标记。与此相似,我们最好将宇宙的膨胀想象成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在膨胀,如图 2·3 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在哪?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零下272℃,你说冷不冷?

宇宙很大,地球很小,按照人类目前探索的结果,回力棒星云,也叫布莫让星云,是宇宙中最冷的地方

这个地方比月球,比火星等区域还要冷,离我们比较近的珠穆朗玛峰冷的时候到-50多度,东西伯利亚的北极到零下71度,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是真的很冷!

回力棒星云,之所以这样冷,除了离着地球远以外,自身的物理特性,加上科学的能量反应,造就了自己气温低的记录。

虽然处于一个死亡的恒星环境,但这个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云团状。膨胀变化过程中,是需要能量,但离着太阳远,周围也没有提供热源的条件,无奈下只能自己消耗自己的内能,久而久之星云内部的温度越来越低,越来越寒冷。

你知道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吗?

南极洲的南极大陆,南极大陆中的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东南极有高原,气温接近-60度,而在1967年科学家在南极极点测的温度-94.5℃,是最冷的地方。

什么不是北极地区呢?因为南极的高原地区海拔比较高,冰雪对于太阳的反射效果突出,物理作用下使得热量少,加上空气稀薄,气候也寒冷,常年冰天雪地导致该区域最冷。

那么月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

通过上面的了解,你知道了宇宙,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我国嫦娥五号刚从月球返回,那么月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LRO勘测,也就是新月球勘测轨道仪器的结果,在月球的南极点有3个陨石坑,长年累月得不到太阳的照射,是已知比较冷的地方,温度在零下200度以下,比如哈沃斯陨石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宇宙是否有尽头?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有尽头吗?

当人们仰望广阔的空间做白日梦时,人们总是会问这样的问题:宇宙有多大?有尽头吗?

围绕太阳,有九个不同大小的行星,如地球、金星、火星和木星,它们不停地运行。这是太阳系。太阳系之外是什么样的世界?这是一个拥有大约2亿颗恒星的星系,就像太阳一样。银河系就像一个铁饼,直径100,000光年,中心厚度15,000光年。如果你飞出银河系,你会去哪里?在那里。有无数像银河系一样的世界,叫做星云。靠近银河系的是仙女座流星群。这个流星群的大小和形状与银河系大致相同,大约有2000亿颗恒星。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发现所有的星云都离开了我们。例如,距离我们大约2.5亿光年的星座星云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移动,距离我们5.7亿光年的狮子座星云以每秒19500公里的速度移动,距离我们12.4亿光年的牛郎星星云以每秒39400公里的速度移动。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星云将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达到100亿光年,这相当于光速。这样,所有星云的光将永远无法到达我们的地球。因此,100亿光年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宇宙的尽头。远处有星云,但我们无法观察到它们,因为光线无法到达它们。当然,这是一个家庭声明,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宇宙是气球形状的。它像气球一样膨胀,一些星云将我们抛在身后。但是在某个时候,气球会再次收缩,星云会靠近我们。其他人认为宇宙是鞍形的,它就像一个马鞍,不断向马鞍的四边扩展。根据这种解释,在遥远的未来,星星将逐渐远离,夜空将变得单调和孤独。然而,有些人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宇宙是永恒的。虽然它会无限膨胀,但新的行星会在膨胀的空间中诞生。无论宇宙如何膨胀,都会有新的恒星家族加入。因此,空间不会被遗弃。目前,人类只能猜测宇宙的尽头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宇宙正在不断地扩大吗?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在不断膨胀吗?

就像焰火一样,我们的宇宙正以高速远离银河系并向外延伸。星系之间的空间也在扩大

一位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类比。他说:“如果把星系比作葡萄干,那么宇宙就是一个正在膨胀的烤葡萄干面包。”这意味着葡萄干的大小没有改变,但是空间(面包)正在扩大。

宇宙膨胀的速度被称为哈勃常数,相当于100万光年和每秒18.4公里。因此,在一个1000万光年、每秒184公里的星系附近。那么,距离我们大约200万光年的仙女座星团是什么?请计算一下。一秒钟应该是37公里。然而,星系本身的速度通常更快,仙女座可能正在接近银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什么说蛇毒对人类贡献很大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毒蛇很可怕,因为它嘴里有毒牙,而毒牙能注射蛇毒,因为它的基部与毒腺相连。当一条毒蛇咬伤一个生物时,相关的肌肉会收缩并挤压毒腺,导致毒液流入毒牙,然后通过毒牙排出。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复杂,只需要一点时间。一旦人和动物被毒蛇咬了,他们就会在光明中生病,在黑暗中死亡。因此,毒蛇自古以来就让人望而生畏。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毒蛇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毒蛇中的蛇毒实际上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在今天的市场上,它比黄金更贵。

那么,蛇毒有什么用呢?首先,它是用于制备抗蛇毒血清的抗原。

我们知道蛇咬伤在农村和山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过去,人们总是用一些传统的草药来对付毒蛇咬伤。有时效果很好,但有时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各种蛇毒中的有毒成分不尽相同。1896年,第一种临床抗眼镜蛇毒发表。从那以后,世界上已经产生了80多种不同的抗蛇毒。一个世纪的实践证明,抗蛇毒一直是治疗蛇伤的首选特效药。

其次,蛇毒具有止血和抗凝血功能。

当正常人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发生大出血或血栓形成。不久前,科学家发现青蛙蛇毒对各种出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从蝮蛇毒中提取的精氨酸醋酸酯对由血栓形成和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心绞痛等后遗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当正常人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发生大出血或血栓形成。不久前,科学家发现青蛙蛇毒对各种出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从蝮蛇毒中提取的精氨酸醋酸酯对由血栓形成和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和心痛等后遗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此外,不同的蛇毒对人体不同部位也有镇痛作用。从蛇毒中分离的各种蛋白酶也是遗传学和医学中有效的研究工具。最近,人们也对蛇毒的特殊抗癌作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效果相当明显。

正因为蛇毒在医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它只能通过活的毒蛇来获取,而一条毒蛇所含的蛇毒量很少,所以蛇毒尤为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珠超宇宙联机及单机双人对战方法攻略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龙珠超宇宙联机单机双人对战方法攻略

《龙珠:超宇宙》游戏中有两种对战方式,分别为单机对战与联机对战。《龙珠:超宇宙》怎么局域网联机?《龙珠:超宇宙》局域网联机具体进行的方法是什么?

联机对战:

在天下第一武道会里,跟右边的NPC(World Tournament Reception)对话即可进入联机模式。进入后创设房间和玩家对战,在房间内可以邀请好友,或者自创队伍邀请朋友,创好房间朋友按窗口即可加入游戏。

单机双人对战:

在时之广场,武的位置,也就是天下第一武道大会,跟左边NPC(Local Battle Reception)对话即可和2P对战。

连线PQ,和其他玩家一起联机做PQ任务。

单机PQ,单人做PQ任务。

联机对战。

单人对战(对电脑)。

时之巢进入位置,地图上卷轴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常做噩梦不等于心理有问题,破解人类睡眠误区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据《北京科技新闻》报道,最近美国《科学发现》报道了一组关于睡眠的新研究,这将有助于人们解决对睡眠的疑虑,更科学地安排睡眠时间。

◆频繁的噩梦不一定反映心理问题

每个人每天晚上都会做梦,而“绝对没有梦”的夜晚相对来说很少见。那些能在记忆中保留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永远的梦最多只占10%,而其余的梦大部分在做梦者醒来之前就从脑海中消失了。然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梦的内容与心理问题无关。也就是说,噩梦往往不一定反映心理问题。

◆午睡反而可能成为老年人的“杀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午睡的小组甚至指出,频繁的午睡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研究人员研究了居住在耶路撒冷的455名70岁的老人,其中60.7%有午睡的习惯。在为期六年的研究中,共有75人死亡,其中午睡者的死亡率为20%。在进一步排除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和疾病等许多干扰因素后,有午睡习惯的人的平均死亡率相对较高,约为没有午睡习惯的人的1.1倍。

◆酒精无助于睡眠

许多人用酒精入睡,经常在凌晨2或3点醒来,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这是因为酒精起初确实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但几个小时后,这种镇静作用就会逐渐消失,相反,它会对人体产生令人兴奋的作用。此外,酒精消退后也会产生刺激,从而导致人们早起。

◆睡眠帮助人们变得更“聪明”

科学家们早就认识到睡眠可以增强一个人记忆数据、单词和事实的能力。然而,一项新的特别研究进一步发现,睡眠也能帮助人们学习各种技能,如演奏乐器和熟练的运动。在这项研究中,专家要求52名志愿者用手指在桌子上学习演奏一种特别复杂的节奏,然后5分钟后,其中一半人入睡,另一半人保持清醒。一小时后,两组被要求进行同样的手指敲击。统计数据显示,与不睡觉的人相比,睡觉的人完成任务的速度快33%,犯的错误少30%,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那时所有人都睡觉了。

◆睡眠过少或过多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根据美国睡眠治疗师最近对近72000名女护士的研究,睡眠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统计数据显示,与平均每晚睡眠8小时的女性相比,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39%。值得一提的是,平均每晚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比每晚睡眠8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高37%。

◆当一个人45岁时,他只睡一刻钟。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专家发现,当人们从年轻进入中年时,他们的睡眠时间开始减少。一个健康的年轻人通常每晚有100分钟的睡眠时间,从8小时睡眠开始。45岁时,这一时间缩短到只有一刻钟,甚至5-10分钟。如果仅以睡眠时间的标准来衡量,到45岁时你将会非常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太空尘埃记载宇宙历史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太空尘埃记载宇宙历史

太空中到处都聚集着大量的尘埃,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但它们聚集在一起给天文学家对太空的进一步搜索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就是这些小小的尘埃却记载着宇宙运去发生 的一切。

最近几年中,科学家们从未放弃对太空尘埃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重点已经从那些遥远星 际里的尘埃转到了太阳系里相对较小的星球周围所围绕的尘埃上。在美国航空航天局马绍尔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模似的太空环境,对土星等星球周围的太空尘埃进行研究。该中心的科学家文图里尼说:“我们在这里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太空尘埃放在模拟的太空 环境中,观察它们在各种射线和其它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情况”。

太空中的星际尘埃在各种电子射线、磁场和光线的照射等力量的合力下可能会粘合到一块,也可能分更小的颗粒,更有可能形成那些围绕在土星周围的黑色环云。因此,对这些尘埃加以研究就可能推算出星球所形成的历史。

在航空航天局的试验室里,科学家们在初级阶段使用的是一些氧化铝和塑料等人工颗粒,使用这些颗粒只是要对试验设备进行一些测试。在接下来的试验中,各种模拟的射线和电荷等环境将放在真空环境中,对那些太空中取来的真实颗粒进行研究。文图里尼说:“有了模拟环境,有了我们的理论知识,再加了对太空中星球的观察,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颗粒 的组成进行分析。看到了吗?小小的尘埃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人类死而复生是怎么回事

全文共 2764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有很多的离奇的事情都是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来证明的,比如说鬼魂、幻觉、鬼火、死而复生等等,那您知道人类死而复生是什么意思吗?您知道全球死而复生的离奇事件有哪些吗?今天本网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人死之前的征兆的知识哦,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一起围观吧。

人类死而复生是什么意思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医生认定“死亡”又在几小时后复活的新闻,其实死亡并不像我们所想的不那样,不是黑就是白,不是生就是死。

活埋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怕程度仅次于蒙面电锯狂魔和巨型蜘蛛。而这正是波兰一个91岁女性Janina上周经历的噩梦。

在冷库里躺了11个小时之后,她在运尸袋里到处挪动,最终让太平间的工作人员发现:她其实活得好好的。

几周前,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一个埃博拉病毒受害者推定“死亡”,可是在掩埋队来搬“尸体”的时候,他开始有轻微的肢体动作随后确认他还活着。

年上半年,78岁的WalterWilliams跟Janina有类似经历:在殡仪馆工作人员准备为他做防腐加工时发现他在尸体袋里挣扎。今年一月,肯尼亚男子paulMutora在被宣告死亡的15个小时之后于停尸房醒来。

一开始,“死者”家属们都又惊奇又感激,庆幸他们爱的人还活着。但是混乱和失意接踵而来,在这些案例里明显医生做了错误的诊断,这还不够令人不安吗?

然而,活着与死亡的界限其实是模糊的。死亡并不是是或否的问题,这是许多不同过程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心脏停止跳动到神经元放电,其他机制已经终止运行时还有一些仍然运作这种事完全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脑死亡是非常复杂的情况,“死亡”的定义不完全清晰是主要原因。死亡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甚至在科学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通常,导致死亡的过程始于心脏停止跳动,这意味着身体的器官需要的氧气和其他重要营养素用光了,从而积累有毒废物。大脑也是这些器官之一,对缺氧特别敏感,只要缺氧四到六分钟细胞就会开始死亡。

除了埃博拉病人之外,上述病人之所以醒来的假设之一是,他们都放在停尸房经历了冷却过程。这让上述身体机能运行变缓,供氧恢复速度足够快的人就有机会重新苏醒。

也有可能这些病人在医疗人员检查时只有极其微弱的脉搏,处于无意识状态,最终导致了死亡的误判。

如果大脑的温度降下来了,那它的运行所需氧气和营养素就会更少,从而争取更多存活时间。在颅脑手术中,不论是要去除肿瘤、夹动脉瘤还是修复畸形,医生经常会在麻醉之后给病人降温以保护其大脑。

医疗人员在确定死亡时有几个关键的体征。一个是脉搏,通常是手腕的脉搏。在那些病得很重的病人里,查看脉搏的最佳位置可能是颈动脉(前颈的左右两侧)。

医生可能会检查多个地方的脉搏以确定心脏是否跳动。除此之外,还会检查是否有呼吸迹象,眼睛对光的反应。这些也能提供病人生命力的重要信息。

还有特殊情况:心脏和其他大部分器官都好好的,唯独大脑损害严重。这些患者通常被认定为脑死亡,这就让医生陷入伦理困境。

果一个人看起来很有生命力,但是大脑却没有任何活动迹象,这个人算活的还是死的?这个问题的回答,牵涉到个人的宗教和哲学信仰。

随着技术、科学和教育的持续发展,死亡的定义受到的牵制更多。在所有可能性里,死亡声明在未来可能会包含更多灰色区域。

Janina、埃博拉病毒受害者、Williams和Mutora的经历是很渗人,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只是少数。但他们提醒着我们,关于人体的科学探索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未知领域。

全球死而复生的离奇事件

1、湿地深处三百年干尸复活

前几日,项城村庄一湿地施工挖出了一具清朝干尸,干尸面部呈黑色,五官能看清,身着清朝官服,梳着长辫的头发上还有饰品,头部下方枕着大团白色的棉花。”

刘先生说,而另外两口棺材内则是两具骨架,位于最西边的棺材木板为两层。墓坑占地约20平方米,离地约2米深,所处工地以前是耕地,现场未发现墓碑,但挖出了很多铜钱。

“是挖掘机作业时发现的。”家住附近的目击者刘先生说。他赶到现场后看到三口棺材摆在墓穴内,让人惊讶的是,中间的棺材里有一具保存尚为完好的干尸。

一位92岁老人称,被挖的是自家祖坟所在地,墓主人是其老太爷。村民本想第二天将其转移安葬,次日发现棺材和尸体不翼而飞!

2、7旬老人上演起死回生神话入殓31小时后棺材内喊人

近日家住吉林省舒兰市溪河镇孔屯的76岁老人孙华(化名)“去世”,家人为其准备后事。2013年3月4日,老人在入殓31小时后,竟“起死回生”。神话剧里人起死回生不稀奇,真碰到现实版的,谁还能够淡定?

由于,老人在棺材里待了30多个小时,身体有些虚弱,正在炕上休息。据说,今年春节,老人被检查出患有肠梗阻,老人为减轻儿女负担不去医院治疗。

3、殡仪馆内死亡少女欲被火化时重新出现呼吸

2007年5月,梁平县殡仪馆火化工梁尤平准备火化最后一具尸体时,突然发现黄色尸袋动了一下。拉开尸袋拉链查看究竟,竟发现一具少女“尸体”的胸部仍在上下起伏,分明还有呼吸,然后赶紧给领导报告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梁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谢崇凡曾参与抢救小香,他表示对小香“死而复生”也感到惊奇。

4、农妇死后复活还是“诈死”

2012年4月10日一整天,33岁的村民张志华几乎没有吃东西。到了11日上午,大伯魏仲玉发现她“死”了。4月11日下午,张志华被装进了重约千斤的大红棺材。四位上了年纪的邻居负责装棺,但棺盖留了一丝缝隙。

14日晚9时,弟弟发现她的手在动。丈夫魏仲兴立即上前来把棺盖掀开,电灯光下,张志华眼睛睁得大大的。魏仲兴立马把老婆抱出了棺材。

5、巴西两岁男童葬礼上突然复活

2012年6月,巴西一名两岁男童因患肺炎不幸去世,在为其进行葬礼时,这名男童又突然从棺材里坐立起来要水喝,之后便倒下,再无任何生命气息。

据其父亲称,他们当时都吓坏了,以为桑托斯奇迹复活,没想到他却再一次死去。之后,其家人还将葬礼推迟了一个小时,希望桑托斯能再次醒过来,然而奇迹没有再次重现。

6、棺材内死亡22天老太复活厨房熬粥喝

95岁的黎秀芬是一名五保老人,60多岁的邻居陈庆旺一家经常关照她的生活。

2012年2月1日上午,她在一段下坡路上不慎摔了一跤,17日陈庆旺发现已经没有了呼吸。2月19日,他们把她的“遗体”放进棺材,盖上棺材盖没有上钉。

人死之前的征兆

第一个是呵气呵到手掌心,感到吐出来的这个气都是凉的。呵一口气吐到手掌心,我们一般呵出来的气一定是热的啦,这个感到是凉的。

第二个是在别人眼睛的瞳孔里面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一般这个是看得到的啦,随便哪个都是看得到的了,但是临死的人是看不到的了。

结语:看了小编上文的详细的介绍之后,您应该已经知道人类死而复生是什么意思了吧,您也应该已经知道全球死而复生的离奇事件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学到的有关人死之前的征兆的知识分享给您身边的小伙伴们呢?那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什么叫“第四宇宙速度”?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第四宇宙速度”?

在现代空间技术中,火箭速度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发射卫星还是宇宙飞船,如果火箭的速度不能满足要求,那将是一句空话。

在现代火箭技术中,人类已经实现了三种宇宙速度。三种宇宙速度是:

第一个宇宙速度:当宇宙飞船绕地球旋转而没有落到地面时,最低发射速度约为7.9升/秒。

第二宇宙速度:宇宙飞船离开地球不返回的最低发射速度,约11.9公里/秒

第三宇宙速度:航天器飞出太阳系的最低发射速度约为16.66公里/秒

第四宇宙速度是指冲出银河系的最低发射速度。由于人类对银河系的了解还在进行中,其精确的质量和半径还不清楚,第四宇宙的速度只能估计在110 ~ 120公里/秒左右。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够认识到第四宇宙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人类永生的新方式:让文化散布于宇宙、以后生物存在

全文共 3285 字

+ 加入清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的物种将面临大量的生存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核战争、气候变化、生物工程疾病的流行、人工超级智能、分子纳米技术或某种我们尚未想象到的威胁。绝望、愤世嫉俗和厌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考虑确保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宇宙已经存在了将近140亿年,并且可能在同一时期继续存在。作为一个物种,智人已经存在了大约300,000年,这在宇宙的尺度上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如果有任何延长人类生存时间的机会,我们不应该浪费它。

当然,“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人类的未来分支,因为如果我们能成功避免灭绝,智人很可能在未来几十亿年里经历巨大的变化。此外,如果人类能够避免灭绝的灾难并妥善安排一切,那么可以说人类的无限延续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良性的生存模式。如果我们想这样做,我们也应该认真考虑这件事,否则人类最终会被遗忘在宇宙中。

第一步是我们需要避免已经卷入的气候危机。如果所有的能源和资源都被用来减少日益恶化的环境所带来的威胁,那么在未来很难取得技术、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我们还必须努力保持全球人口的可持续增长,减少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的压力,并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可持续地生活。

同样紧迫的是,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人类文明很快将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日益增加的生存和灾难风险。在这些风险中,每增加一个世界末日场景,人类自我毁灭的概率就会增加几个数量级。如果人类文明——以及我们这个物种本身——要永远延续下去,我们就必须拿出明智而实用的解决方案。

分散的人类

如果我们的文明要延续到22世纪及以后,建立强有力的安全、负责任的政府机构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施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可悲的事实:当前的技术状态迫使我们孤注一掷。因此,人类需要成为星际物种。

然而,一旦人类有能力在地球之外生存,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分裂成不同的群体并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即使这意味着永远失去彼此的联系。这个概念可以被称为“分布式人类”。

为人类寻找一种在地球之外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事情之一,但是我们的想法需要比这更远大。如果我们想要人类文明生存到宇宙的尽头,那么我们需要发展一种星际思维——甚至是星际思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甚至还没有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和自我维持的生物圈。如果你仔细想想,即使这还不够令人担忧,也已经够令人沮丧的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在西伯利亚进行了“基本输入输出系统-3”测试,但该系统过于依赖外部资源,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生物圈。至于20世纪90年代耗资2亿美元的生物圈二号项目,它根本没有发挥作用。该系统显示二氧化碳水平波动、缺氧、水的酸度等的结果。即使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参与者也表现出了社会障碍。

这些失败意味着地球拥有我们所知的唯一正常运行的生物圈。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因为如果我们想生活在地球之外,无论是在月球或火星上,还是在到最近的可居住的外星星球的代际宇宙飞船上,我们都需要建立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需要重启生物圈计划,不仅因为它将使在地球之外生活成为可能,还因为如果地球环境最终崩溃,我们可以在地球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此外,生物圈计划还可以为未来的地球工程提供参考,并为其他星球(如火星)的工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我们也应该使用星际方法进行太空探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移民将无法到达另一个恒星系统,但派遣探测器探索遥远系外行星的日子可能很快就会到来。已故的斯蒂芬·霍金和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提出了一个想法:建造一艘速度超过光速20%的星际“星际飞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能够在短短几年内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技术。这种探测器将用于星际侦察任务,向人类揭示潜在的可居住行星。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建造并发射宇宙飞船,把有希望的人类移民送到那里。

假设我们能找到一种在地球之外生存的方法,这种“分散的人类”状态将帮助我们避免集体的大规模毁灭,无论是自然的还是自己造成的。

例如,当人类分散在银河系中时,他们可以避免所有人类在自己造成的灾难中灭绝,或者防止危险病原体的广泛传播。类似地,即使一个人类群体被一些自然灾害摧毁(比如附近的恒星变成了超新星)或者互相残杀并一起死亡,其他群体也会继续存在。

“分布式人工”的缺点之一是潜在的收敛风险。分散的人类群体,虽然没有联系,但仍然可以并行发展,并可能以类似的方式消亡,同时没有警告其他群体即将面临的威胁。这些融合的风险可能包括创造危险的人工超级智能形式,一些致命的物理实验,倒退到不可恢复的生存模式,等等。或者其他我们无法想象的事件。

后生物存在

避免灭绝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个体,我们也需要变得更长更有弹性。如果我们想生活在太空中,我们必须从生物学角度重建我们的身体。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从生物生存模式过渡到数字生存模式,人类长期生存的机会将会大大提高(尽管不应该排除生物体老化的可能性)。这听起来很极端——的确如此——但随着一些控制论或数字化的存在,生活将变得非常不同。

首先,我们的寿命将是无限的。上传的数字生活可以生活在超级计算机内部稳定的虚拟现实环境中,而计算机的位置实际上并不重要(尽管有些人认为它应该放在一个寒冷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效率)。

整个人类文明可以生活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这使得数万亿个个体的存在成为可能,每个个体都可以用大脑来模拟。反过来,这些超级计算机可以在银河系内外被复制和分布,这可以被称为“后人类分布”。

许多未来学家推测,运行这些大脑模拟系统和“后人类”文明需要超级计算机。

已故物理学家罗伯特&布尔;布拉德伯里根据戴森球体预测了他所谓的“俄罗斯娃娃大脑”的存在。这些假设的巨型结构将从附近的恒星吸取能量,从而产生巨大的计算潜力。类似的概念是木星的大脑,它在相对较小的行星尺度上运行。然而,鉴于恒星的数量有限,数字文明最终将不得不再次寻找替代能源。

数字人类存在的另一个主要好处是它可以备份到云中。模拟脑死亡,例如由于自然灾害或一些不可预见的内部问题,将是一场悲剧,但是从备份中恢复的一个或多个复制器可以继续存活。

数字化的存在也将允许人类以光速穿越太空。一个数字星际旅行者可以被视为一个由1和0组成的反编译流,通过另一个行星或太空中一个遥远位置的中继站,并不断向一个更遥远的宇宙前进。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高度推测性的。我们不能完全确定人类思维是否能以上述方式转变,也不清楚数字生活是否真的比现实生活更安全或更理性。在这个后人类和后生物的数字模型中,我们应该能够维持一种存在直到宇宙的终结。即便如此,我们仍可能找到一种方法坚持到最后一刻。

文化的不朽

如果这一切都失败了,我们可能会找到其他方式来永生,尽管是象征性的。

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号探测器装备了一个“黄金唱片”,一个12英寸的镀金铜板,编码来自地球的声音和图像。我们也可以向太空深处发送文化时间胶囊,但内容要详细得多。旅行者号探测器在数字时代之前就发射了,新的存储技术将存储更多的信息。

2016年,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存储系统,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对数据进行编码。在测试中,该设备可以将500兆比特的数据压缩到1平方英寸的空间,这足以将人类写的每本书存储到邮票大小的驱动器中。

在未来,类似的技术可以使我们将整个人类文化包装在一个存储介质上,并通过星际探测器将其发送到太空深处。如果外星文明有幸拦截到这个探测器,他们将有机会分析整个人类文明的信息——假设我们能创造某种类似于罗塞塔石碑的系统来协助翻译。

或者,我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或激光脉冲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太空,但这些数据的保真度会大大降低(作为重复的数字信标发送出去可能会有所帮助)。除了分享人类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我们还可以传授重要的历史教训、智慧和建议。

最后,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作为某种纪念碑留在地球上。与此同时,这些纪念碑可以给来访的外星人一个警告——警告他们不要重复我们人类独自生活在银河系被遗忘的角落时犯下的错误。

原标题:人类不朽的新途径:让文化在宇宙中传播,让后来的生物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类如何应对雾霾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雾霾中含有各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当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是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或者哮喘的,严重的会诱发肺炎甚至肺癌。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除了治理雾霾的根源,同时还应做好基本的防护工作。

1.尽量少外出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老人会习惯早起晨练,有些孩子则喜欢在早上外出玩耍,若是在天气好的时候,自然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但若是在阴霾天的话,最好应减少外出活动,若必须要外出,则应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2.戴上防霾口罩

为防止吸入有害物质,出门时应佩戴正规的,与自己脸型相符的口罩,当回到家后,也应立即做好清洁工作,如洗脸,洗手,换衣服等,避免污染物进入室内。

3.应注意补水

冬季来临,空气本身就比较干燥,若在遇上雾霾天气,则更应做到及时补水,避免因为过度缺水而使身体的免疫力变得低下。

4.净化室内的空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植物是可以帮助吸收室内的浊气的,如吊兰,绿萝,仙人掌等,建议平时可以在室内种植一些。

5.注意饮食的清淡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应注意饮食的合理与清淡,不要过于油腻,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平时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与水果,多吃一些瘦肉与牛奶,避免因为雾霾而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今天小编对人类如何应对雾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雾霾天气有哪些危害以及其他的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关注我们,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如果蜜蜂消失,人类将面临多大的威胁?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知道蜜蜂可以帮助植物授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地球上超过75%的农作物品种在某种程度上依靠授粉来提高产量。一方面,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如此大量的授粉;另一方面,蜜蜂是动物授粉的重要参与者。因此,一旦蜜蜂消失,它可能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也许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人类要“自找麻烦”?蜜蜂现在仍然无处不在。为什么你总是提到蜜蜂的灭绝?事实上,由于气候变化、集约农业生产、农药滥用、生物多样性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蜜蜂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例如,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将导致蜜蜂食物的减少,而杀虫剂的使用将损害蜜蜂的神经系统,导致它们迷失方向。甚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的行为不仅影响蜜蜂的生存,而且其他授粉者的数量也减少了。现在,虽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蜜蜂,但是很难看到成群的蜜蜂。数据中反映的这种变化有多大?

201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里,中国的蜜蜂数量减少了约10%。”从中国蜜蜂减少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不客观,但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进行了调查。比减少更严重的是蜜蜂物种的灭绝。根据德国养蜂协会的统计,德国560种蜜蜂中有300多种濒临灭绝。

蜜蜂对人类如此重要,但它们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如果蜜蜂消失了,人类将面临什么样的威胁?

首先是粮食安全。长期以来,联合国一直在关注这个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生物。气候变化和现代农业对蜜蜂的威胁越来越严重。2018年,在第一个世界蜜蜂日,粮农组织指出了严峻的形势:在没有蜜蜂和其他授粉者的情况下,咖啡、苹果、杏仁、西红柿和可可等农产品将几乎被淘汰。那时,人们只能依靠谷物,如大米、玉米和土豆,这将加剧人们饮食的不平衡。

事实上,除了饮食,蜜蜂生产的蜜蜂和蜂王浆也广泛应用于现代和传统医学领域。它们可以给药用植物授粉。蜜蜂的生存也与数百万人的工作有关,包括农场经营、商业和人类活动。蜜蜂在农业和经济上的巨大好处使它们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物。是时候保护蜜蜂了。那么人类如何保护蜜蜂免受自身和个体的伤害呢?

首先是食物问题。总的来说,它可以改变目前单一的种植方式,为蜜蜂提供丰富的食物。从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可以通过在家里种几盆花来帮助蜜蜂生存。其次,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和选择更多的有机食品将减少杀虫剂和其他化学杀虫剂的使用,蜜蜂将得到保护。

保护蜜蜂不是一种暂时的快乐。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反映了蜜蜂面临危险的现状。相关的公益活动也越来越多。人们希望有一天人类能看到成群的蜜蜂在路边的花中飞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哈勃望远镜下的“宇宙汉堡”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哈勃望远镜下的“宇宙汉堡

据《太空探索科学协会新闻公报》报道,近日,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在宇宙深处拍摄到一个形状像巨大汉堡的星体。科学家分析后认为,这个根据发现者名字命名的“戈麦斯汉堡”星体,是一颗走向生命尽头的恒星。

科学家指出,这个巨大的“汉堡”由尘埃与光组成,两侧是反射光线的尘埃,而恒星本身则存在于这两片“面包”中间,只是被厚厚的尘埃包围而无法观测。这张照片由哈勃望远镜摄于2002年2月22日,是迄今最清晰的“戈麦斯汉堡”图像。其最引人注目的中央暗带恰好位于地球视线上。星云中央隐藏的是一颗表面温度约为摄氏1万度的恒星,恒星发出的光从垂直方向透出,照亮了部分的星云。至于为何这颗恒星赤道面上笼罩着这么厚的尘埃,科学家仍无法解释。据悉,这颗与太阳质量相近的恒星,其最终命运会形成星云。在这期间,恒星本身直径膨胀百倍以上,成为红巨星,外层物质被抛入太空,暴露出中央高温的核心。强烈的紫外辐射激发周围的气体使之发光,就是我们所见的星云。在过去几年中,哈勃望远镜拍摄了不少有关星云的照片,包括著名的环状星云等。

相比,像“戈麦斯汉堡”这样的原始状态的星云并不那么广为人知。其中央星温度还未升高,正要进入真正的星云阶段。中央星核辐射的是一般可见光,紫外线辐射很弱,周围气体也不发光,只靠尘埃反射星光。原始星云的阶段非常短暂,或许不到1000年,科学家希望看到“戈麦斯汉堡”的温度升高,将周围尘埃吹散,成为一个美丽的星云。

“戈麦斯汉堡”位于离地球6500光年外的人马座,是由美洲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从照片中发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