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猛犸象的起源与灭绝推荐20篇

浏览

4824

文章

1000

高尔夫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855 字

+ 加入清单

高尔夫是一种把享受大自然乐趣、体育锻炼和游戏集于一身的运动,那么,高尔夫的起源是什么?

高尔夫苏格兰起源说

流传最广的一种是古时的一位苏格兰牧人在放牧时,偶然用一根棍子将一颗圆石击入野兔子洞中,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后来称为高尔夫球的运动。因此,高尔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十四世纪苏格兰议会中的文件中。

这是唯一一个有议会文件记录的说法,而且得到了世界大部分高尔夫热爱者的认同。其中圣安德鲁斯球场被认为是高尔夫的圣地!每一个高尔夫球手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身在圣安德鲁斯球场打一场高尔夫球。它还是高尔夫规则的制定机构,所有的大型比赛规则都必须符合它的基本要求。苏格兰起源说是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

高尔夫荷兰起源说

荷兰人一直都不认同高尔夫起源于苏格兰的说法,他们认为最早的高尔夫是起源于荷兰的。荷兰人把一个名叫“kolven”的古老运动称为最早的高尔夫,而且他们认为这个运动是通过两国的商品贸易传进苏格兰的。但是,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反对者指出:“kolven”是一种室内运动,而高尔夫是一种户外运动,这是两者最基本最本质的区别!而且,“kolven”运动所使用的球要比一般的高尔夫球大,球杆要比高尔夫球杆重,更重要的是这项运动所使用的杆是没有角度的!所以,人们并不认同高尔夫起源于荷兰的说法。

高尔夫高手的10个技巧

都说高尔夫球是一个贵族运动,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不用多久就可以成为大家都可以接触到的运动,那么很多人不知道玩高尔夫球。下面给大家介绍玩高尔夫球的方法,让你轻松变成高尔夫球高手。

一、阅读这条推杆路线

在较快的果岭上,刈草留下的草痕会为推杆节奏提供参考。如果草痕方向背向你而且颜色较浅,那么速度就会较之草痕较深的快,就会产生更多转折点或错位。

二、在职业球手这一方的错误

当推杆路线弯曲时,那么产生的拐点就会超乎你的想象。有力的推杆更容易将球击进洞杯,而无力的推杆就很难取得这样的效果。

三、在果岭边缘推杆

从果岭边缘进行推杆,想象这个球洞距离你有几英尺远,保证你的随杆动作正确,获得良好的滚动。

四、左手低于右手

舒适和对齐相当重要,但是肩部对正并瞄准一条线,在这条线上你的想让你的球产生滚动。让你的左手低于右手(右手球员),这可以帮助你在击球时肩部对准目标。你必须适应腹式推杆以提高击球命中率。

五、双手交叉握杆

在你的前面晃动你的双臂,将双手交叉在一起,轻轻抓住推杆握把,保证左手臂跟随预想的推杆路线。更多六、将小球放在双眼之间。

大多数球手在推杆时都从习惯从小球上方注视球体。在练习的时候采取站姿,瞄球,然后从你的双眼之间将一颗球抛下去。如果姿势正确,这颗球应该掉在杆头上。

高尔夫球运动七、获得良好的挥杆节奏

形成一致的推杆路线相当重要。检查推杆路线,稍稍瞄向球体以外的地方,练习挥杆获得良好的推杆节奏,让杆头接近球体。检查一下,然后开始推杆,缓慢后挥,然后送杆。

八、短距离推杆练习

在练习果岭上,连续进行一系列4英尺推杆,听到球与杯洞的撞击声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自信,而进行长距离推杆很难推进,这会破坏你的注意力。

九、练习距离

要提高推杆距离,节奏要比推杆路线重要。聚精会神将球推进一个假想的圆圈,记住20英尺推杆十分重要。

十、找到推杆甜蜜点

举起一支推杆,在杆面上标出一个硬币大小的甜蜜点——杆头将呈钟摆摆动,而非扭转。在杆头上标注出甜蜜点,然后你就可以在瞄球的时候找出甜蜜点。使用推杆甜蜜点击球将会产生向上的自旋和滚动。

健身频道小编温馨提示:上面给大家介绍了玩高尔夫球的十个技巧,可以让你轻松变高手,只要花时间练习下就可以了,高尔夫球最重要的是握杆,所以练习握杆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要会算距离,毕竟赢球才是最关键的。

高尔夫中国起源说

公元前二、三百年时,中国有种被形象地称为“捶丸”的球戏,而公元前27年至公高尔夫张连伟元395年的古罗马有一种以木杆击打用羽毛充塞制成的球的游戏。

相传在明朝,皇室有一种类似高尔夫运动的游戏,叫“捶丸”。它被描述为:在走路的过程中用棍子击球的运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在我国至今仍保存着关于这种运动的壁画。这也是高尔夫起源于中国的唯一证据!

高尔夫法国起源说

正如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这项运动的历史就是苏格兰高尔夫的纪录。但是在欧洲也有反对这种说法的,主要是法国和荷兰。荷兰宣称他们的证据是,他们的杆和球的运动叫"kolven";法国是"jeu de mail"。但是他们唯独没有最简单,也是高尔夫最独一无二的因素:洞。高尔夫运动是将球在球场上驱动,球场上分布着设计的障碍物,这些障碍物阻止球从开始点飞向空中,而后到另一个点的前进,以球进入洞中而告结束。这是高尔夫运动独一无二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秋分的天气及起源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农民而言,秋分也有着丰收的好寓意,秋分时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的秋分时节,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也是另一大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的时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分的天气起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秋分起源是什么

秋分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祭月节”的传统。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每年公历的9月23日或24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

秋分代表意义是什么

秋分,所谓“秋分”,从字面上简单来说,就是把秋天给分开来,也就是秋分这天,就是秋季的中间点。所以这一天,全球昼夜等长,这一天,我们的睡眠状态能达到最佳,所以很多人都能喜爱秋分这一天。同样,秋分也会给我们带来凉爽的气候。

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天气如何

秋分基本不热

秋季是四季之一。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然而我们所说的秋天的到来,是指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左右。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农民丰收节的含义

首先我们先从字面去理解,农民丰收节是为了展示农村发展、农业成果,庆祝农民丰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展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如果只是对已取得的成绩的庆贺,我认为只是表层的意义。我认为农民丰收节更实际的意义是为了促进三农的发展,促进三农与文旅结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民丰收节是节日搭台,经济、文化、旅游唱戏,展现农村农业风情。一是农民丰收节与农产品销售挂钩,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推广特色美食。农民农村办节庆,除了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村美食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销售特色农产品,扩大当地农产品知名度,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让农民也过上好日子。

秋分节气的特点

1、秋分节气的到来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进入秋季日均温度22℃以下,要注意添加衣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金力院士团队: 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

全文共 1659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杂志本周发布的一项研究称,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而汉藏语系从藏缅语系分裂出来的时间应该是5900年前。这为学术界进一步理解东亚人口迁移提供了更多启示。本研究由教授、张博士、博士和潘武云教授完成。

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它包含400多种语言和方言,如汉语、缅甸语和藏语,总使用量约为15亿。

图1世界语系分布图

然而,学术界对汉藏语系何时何地起源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假说:“北方起源假说”认为汉藏语起源于大约4000-6000年前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西南起源假说”认为它至少在9000年前起源于东亚西南部的某个地方。

早在本世纪初,李晶教授就开始通过遗传材料研究中国语系和藏缅语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语言的分裂时间应该是6000年前。然而,由于当时取样的限制,这一结论的普遍性还不够。

然而,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109种汉藏语的词根意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汉藏语系中的两个主要语系,即汉语系和藏缅语系,在5900年前分裂了。这一时期与中国北方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早期相对应。研究者认为这一结论支持汉藏语系的“北方起源假说”。

根据汉藏语系的北方起源假说,汉藏语系分为两个语系,有两种不同的迁移路径。本研究的发现与语言随农业传播的观点一致,传播的时间点与考古证据一致,揭示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陶器类型向南传播的特点。

图2马家窑文化中的神人彩绘陶罐

张博士说:“群体的分化和混合会导致语言的分化和混合,所以我们认为语言进化可以作为研究群体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近年来,语言进化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非常热门的跨学科研究方向。据报道,许多学者采用进化生物学的方法在研究机构中研究语言进化,如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

这项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涉及的材料也很杂,所以问题相当复杂。对于整个东亚地区人口起源和演变的研究,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结论上都将开辟更多的研究领域和全新的局面。

最直接的启示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汉语的起源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高度重视但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从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到2016年中华文明第四期工程结束,为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和演变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证据。这项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回应了这些考古发现。

潘武云教授说:“我们的研究具体证明,当各种文明开始在中国出现时,黄河中下游的汉语和汉藏语就有了区别,中华文明就出现了。语言是文化进步的载体。只有有了语言,文字才能出现,然后多彩的文化才会出现。”

探索古代文明有许多窗口,如文学、考古、遗传学等。这项研究的窗口是语言。研究者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全新的技术手段,这是从传统语言学向新文科转变的开创性工作。

作者简介

李晶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现在是复旦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和人类遗传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医学遗传学和遗传流行病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获国务院政府专项补助、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李基金会科技进步奖、教育部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优秀学术带头人等奖项。

潘武云教授

语言学家。他目前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和上海大学比较语言学电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他是《语言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和《东方语言学》等出版物的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史与东亚语言史的比较、方言学和历史层次分析法,并致力于将新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语言学和方言学。

张博士

他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员,也是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群体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基于群体扩散模型研究语言和文化进化。采用复杂系统建模和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研究语言在群体结构中的演化模式和规律。

闫妍博士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员,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东亚和中国人口的起源和演变。人类Y染色体谱系;人口和语言进化的比较研究:高通量测序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应援色是怎么定的 应援色起源于哪里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应援色起源于韩国的娱乐圈,由于娱乐经纪公司决定的,一般韩国艺人出道后,负责包装他们的经纪公司会选择一种颜色作为艺人的应援色,粉丝们一看到应援色就会知道是自己的偶像。

应援色是怎么定的?

据了解,应援色制度是韩国娱乐圈特有的文化,应援色的颜色一般由经纪公司决定,当他们旗下艺人出道之后,会选择一种颜色作为艺人的应援色,也是一种象征艺人的颜色,当粉丝们见到应援色后,就知道是不是自己偶像的专属颜色。

应援色的内容一般不会重复,很少出现组合与组合间应援色重复的现象,比如,H.O.T组合的应援色是白色海洋、Shinhwa天团的应援色是橙色海洋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3端午节的起源和禁忌有哪些

全文共 2926 字

+ 加入清单

2023端午节起源禁忌有哪些推荐大家采纳。而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每家都会跟亲友送去问候,这是国人的传统,那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端午节的起源和禁忌有哪些,欢迎查阅。

忌结婚嫁娶的十大凶日有哪些?

1、四绝日。

四绝日也被称之为四离日,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因为据说在这四个日子里,不宜做大事,不然容易产生诸多不利。

2、四穷日。

四穷日指的是四个季节中的不吉利的四个日子。它们分别是春季的乙亥日,夏季的丁亥日,秋季的辛亥日,和冬季的癸亥日。选择吉日的时候就要避开。

3、四废日。

四废日跟四穷日类似,主要是指四个季节当中的不吉利的日子。它们本别是:春季的庚申辛酉,夏季的壬子癸亥,秋季的甲寅乙卯,冬季的丙午丁巳。

4、岁破日。

岁破日是相对比较熟悉的吉日禁忌。主要指的是与流年地支对冲的日子。比如甲午年,那么这年的子午相冲,其中子日就属于岁破日。

5、红砂日。

按照干支历法的算法,犯红砂大煞的日子就是红砂日。例如:子月午月卯月酉月,见酉日;寅月申月巳月亥月,见巳日;辰月戌月丑月未月,见丑日。

6、三娘煞日。

三娘煞日也是比较熟悉了,主要指的是每月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廿七日。三娘煞口诀: 上旬初三与初七,中旬十三与十八,下旬廿二与廿七,作事求谋定不昌,迎亲嫁娶无男女,孤儿寡妇不成双,架屋庭前无人住,架屋未成先架丧,行船定必遭沉溺,上官赴任不还乡。

为什么端午节不宜结婚?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而五月初五这天恰好是黄历上的杨公忌日,是为大凶,诸事不宜,所以并不适合结婚。

风水学上有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为杨公忌日,是忌嫁娶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端午节是不可以结婚的。而且在传统端午节禁忌中有一条叫端午节邪毒伤身,需要严禁房事。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为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毒气攻身,邪气旺盛,又传说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故古训严禁房事。

端午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1、佩戴香包驱邪瘟传爱意。

端午节佩戴香包,传统认为有辟邪、驱瘟之效。实际上,香包里面放入朱砂、艾叶、雄黄、香药、石榴花,散发出清香怡人的香味,对蚊虫而言就是克星,所以,有辟邪驱瘟的作用。香包外包用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和款式,美女们还可以用各种香味的香包送给意中人,来表达爱意。

2、戴五彩绳手链,祈求爱情,旺运势。

五色线是最常用的开运物。五色丝线,即绿色、红色、白色、黑色、黄色五色,五色分别代表: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色绳手链具有五色合欢的功效。想早日告别单身的男女可以把五色绳手链戴在手腕上或脚踝上,男生戴左手或左脚,女生戴右手或右脚,可以增旺八方人缘添喜气,会对招来好姻缘有帮助,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后佩戴,效果更佳。

3、结伴出游,祛病调心。

旧时,在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到山间田野游玩一天后,晚上用煎蒲、艾等香草或者祛邪的香叶经水煮后洗澡,被称为“游百病”、“洗百病”,这样做可以去除邪气晦气,一年平安健康。在现代,平时的学业、工作上的压力,使大脑经常绷紧,端午节,可以选择出游,适当的放松,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到郊外游玩,和品尝一些特色美食,不仅能助你疾病消除,也令你心中感到惬意,身体的负能量减少,好运自然来。

4、端午节吃粽子好意头,增旺气场。

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有很多好的寓意,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一索得男,求得贵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学业考运,所以,端午节这天好好的吃上一口粽子,也让好运道与你相伴。

5、端午放生积德祈安康。

如果家中有病人,可以在端午节去放生,在端午节放生的开运效果相对平时的日子较为明显。

6、端午节戴葫芦,化煞催吉纳福好运道。

葫芦,喻“福禄”之意,有收纳福气的风水功效。葫芦形状貌似太极阴阳状,可号令三界,所以,在风水上,也有化煞的作用。在端午节期间,将一小葫芦吉祥物戴在身上,给自己带来好运道。

7、端午辟邪起命卦,时来运转好契机。

端午节,是一个传统辟邪的日子,历经千百年之久的意念强劲,所以,如果你近期诸事不顺,运势不佳,健康欠佳的话,可以利用端午节这天作为契机,在门上挂上桃木类吉祥物驱邪,除去过往晦气,迎来好运道。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端午节禁忌

在端午节时不能说端午快乐,是因为端午节原本是一个忌日,所以在这一天不能祝福别人快乐,要祝福别人安康。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个节日在被我国列入到了法定节假日当中,这个节日的主要来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根据历史记载在端午节这一天不仅只有屈原投江自尽,还有伍子胥也被投入了钱塘江,所以这一天在历史上是比较严肃悲痛的,在这个节日时大家也不要互祝快乐。

2023端午节的起源和禁忌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的禁忌

1、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

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

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2、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

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3、忌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4、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端午当天忌下河游泳。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习俗。

5、儿童的禁忌非常多

端午节不仅是重五恶日,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因此关于孩子的禁忌就比较多,例如说端午节这天不适合生孩子;周岁以内的婴儿端午节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灾祸;儿童在端午节当天早上要吃两个鸭蛋,并且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粥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那么,腊八粥的起源是什么?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甘肃腊八粥】: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山东腊八粥】: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天津腊八粥】: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宁夏腊八粥】: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陕北高原腊八粥】: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菜,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山西腊八粥】: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青海腊八粥】: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火药起源于中国,为何清朝却打不过西方列强?

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虽然关于火药的起源说法很多,而且火药的发展历史也是不断的在进化的,火药能够运用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然而,尽管火药是起源于我国,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清政府的军队却打不过西方列强,换言之,火药在西方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火药是如何发明的

当硫磺、硝石被源源不断地投入唐朝人的炼丹炉里达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一道极具震撼力的火光惊艳了整个长安城。史官默默地将这一幕载入了史册,也许谁也不会想到这一笔竟是如此的浓墨重彩——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

不知是哪个天才的灵机一动,黑火药被人为地削弱了杀伤力并赋予了它绚丽的色彩。于是,上元节的夜空成为了大唐最浪漫的景致——可谓“盛唐烟火气,千年也难消”。

繁华的长安城,因为烟花而生出了最能抚慰凡人心的烟火气——无论你来自何处,长安终有属于你的容身之地。但是,天使般的人间烟火气并不能永久地压制潜藏在其中的恶魔,黑火药的威力终究还是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

仁宗天圣元年,汴梁城开设了第一家“火药坊”——烟花配方里的浪漫被杀戮所取代,“火药”一词成为了人们对它的新认知。可能人类对于武器的态度就是如此奇怪,越是害怕就越是爱不释手。2、火药进入欧洲

随着火药技术的不断精进,它的威力也在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于战争的认知,甚至,光是听到它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了:“震天雷,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铁甲皆透”

从震天雷诞生开始,中国人在“研制火药”的道路上就越走越远了,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人也听到了来自东方火药的巨响。

和大宋血战经年的蒙古人很快就学会了火药技术,为了让它和自己最擅长的骑射相配合,蒙古人将火药技术又上升了一个级别——铜火铳。于是,一场被西方人称为“黄祸”的灾难降临了。

原本所向无敌的中世纪欧洲骑士被蒙古人的火铳无情地击垮了,在血淋淋的战场上,碎了一地的不止是骑士的尸首,还有属于骑士的尊严。望着蒙古铁骑远去的身影,欧洲人几乎是噙着眼泪拾起了地上的黑色粉末——这是欧洲人的灾难,也是欧洲人的机遇。

大航海时代终于来临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利益的不平衡分配,为了保护自家的商队,欧洲人格外重视海军力量,而百年前蒙古人带来的火药无疑是最佳的武器。就这样,火炮与海军完美契合了,世界的海权被欧洲人掌控了。

不具备浪漫基因的西欧殖民者用贪婪和鲜血释放了“黑火药”最深层的恶灵,无论是“西班牙无敌舰队”还是“日不落帝国”,都成为了“火药红利”时代的赢家。

火药在欧洲找到了它自身存在的最大价值,而同时期的中国却对火药的研究显得意兴阑珊了——清军入关后,对于明朝大力发展的火器嗤之以鼻。

从小就在白山黑水一带长大的努尔哈赤坚信“骑射乃满洲之根本”,而他的子孙皇太极和顺治帝也成功凭借八旗军入主中原。3、为何清朝打不过欧洲火药

当一个落后的游牧文明突然获得了掌控先进文明的机会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固自身的统治,防止汉人复国。清朝统治者比谁都清楚自己得国不正,因此光是政治上的统治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剃发令”、“文字狱”等一系列针对汉人的措施开始齐头并进了。

而火药这种和武器直接相关的东西更是清朝统治者的一大威胁——要知道,“反清复明”的口号从清朝建立伊始就一直喊到了清朝末年。短短十几年,火药在中国又回到了最开始的状态,除了烟花以外,民间几乎找不到它曾经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子了。

至于那些幸存下来的武器配方也被锁在了清朝的密库里蒙尘许久,直到欧洲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他们才惊觉“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实,火药在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诞生于唐朝,运用于宋朝,发展于元朝,鼎盛于明朝,落寞于清朝。也许有人会问:为何欧洲人能想到用火药进行殖民扩张,强大自己,中国人为什么想不到呢?其实,并不是中国人想不到,而是中国人对于战争的认知不同。

中国一向爱好和平,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如果产生矛盾冲突,中国人首先要想到的是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绝不会轻易动用战争手段。

另外,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战争”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而“道”是最根本的一个,所谓“道”,就是得民心,执政者能够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这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都是火药,欧洲人第一时间想到殖民扩张,而中国人则是想到浪漫烟花的根本原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露马脚说法的起源是什么?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全文共 14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平时想要形容某件事暴露了真相,可以说是露出马脚,不过“露马脚”一词的来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传说露马脚和朱元璋还有马皇后有关。当时女性需要裹足,但马皇后从小坚持不肯缠足,所以和其她女性比起来她等于是长了一双大脚。有一次马皇后的脚被外人看到,因此便有了“露马脚”这样的说法。不过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露马脚”一词早在唐朝时期就已出现,不过马皇后这个故事要更加出名一些。

1. 露马脚。

为何用“马脚”而非“人脚”?

人们常用“露马脚”来形容某人撒谎露出破绽,但为什么要用“露马脚”而不是“露人脚”呢?

相传,朱元璋与一位未缠“小脚”的马姑娘结了婚。

一天,马氏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马氏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

“马脚”一词随之流传于后世。

2. 马虎。

宋代,京城一位画家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

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此后,“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 老头子。

大街上,常能听到年老的奶奶称呼老伴“老头子”,你可别认为它是形容人年老,实际“老头子”的意思可比这深厚多了。

据记载,盛夏的一天,纪晓岚正袒胸露背地校阅书稿时,乾隆皇帝踱步走来,纪晓岚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

过了一会儿,他以为乾隆皇帝已经走了,便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

话音刚落,发现乾隆皇帝就在他身旁坐着。

乾隆怒问纪晓岚:“‘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

谁料,纪晓岚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

4. 敲竹杠。

近年来开车遇上“碰瓷”的新闻可是不少,“碰瓷”也可以用“敲竹杠”来描述。而“敲竹杠”的由来与走私竟有着密切联系。

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

某水运客商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剖开嫩竹,藏进烟土,躲避检查。

一次,商船行至绍兴码头,该关卡一名师爷走上船用烟竿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掏出数两银子塞给师爷,请求不要再“敲竹杠”。

从此,“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5. 吝啬。

“吝啬”原来是两个人。

大家肯定知道“吝啬”是形容人小气,但是却不一定知道这竟是两个人的名字。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王吝的人,中秋前夕去看望老朋友李啬,但不舍得买月饼,就画了一个月饼,提着去到李家。

结果李啬没在,他的儿子说,王伯伯提着月饼来我们家,我要回一份礼才是,于是画了一个大南瓜,送给王吝。

后来李啬回问儿子王吝有送礼吗?

儿子回到:“送了一盒月饼。”

“那你回礼了吗?”

儿子答:“回了一个这么大的南瓜。”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两人的名字吝啬,用来形容那些刻薄小气的人。

6. 装蒜。

水仙不开花——装蒜。

“你不要装蒜”,是在找人算账而对方装糊涂时常用的词语,那么“装蒜”源自哪里呢?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便称赞了一番。

翌年冬天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

为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

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麻将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2736 字

+ 加入清单

麻将起源于中国,是由中国汉族人发明的博弈游戏,娱乐用具,一般用骨头、竹子或塑料制成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36张。那么,麻将的起源是什么?

1、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中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1、麻将起源于古粮仓。

麻将牌起源江苏太仓,这是苏州杂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结论。太仓在古时是皇家粮仓,仓内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运」。粮仓既设,雀患便生。守仓兵丁以捕雀取乐,仓官变鼓励为奖励,发给竹制筹牌记数酬劳。这筹牌上刻有字,可用来作游戏的工具。这牌子又是赏钱,有证券价值,于是便可以用来作输赢。这种游戏流传下来,演变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将。其玩法,术语等都与捕捉麻雀有关。譬如筒、索、万。筒的图案是火枪的象形符号(截面图)。几筒表示几具火枪。索即束,是细束捆串起来的鸟雀,所以一索图案是鸟,二索像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即赏钱。另外,东、西、南、北为风向,土枪无力,发射时要考虑风向。中,即打中,故涂红色。白,即白板,打空枪之谓。发,即得赏发财。「碰」,即「砰」,枪声。成牌之「胡」,实为「鹘」,属鹰的一种,有高强的捕鸟本领,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胜皆曰「鹘」。除此,麻将中的「吃」,「杠」等术语几乎都要与捕捉麻雀联系起来。那么,麻雀牌又怎么叫作「麻将牌」呢?原来太仓方言的「鸟雀」就叫作「麻将」,「打鸟」或者「打麻雀」统称「打麻将」,故麻雀牌也叫「麻将牌」。麻将传到日本,没有传错,依旧写作“麻雀”。这个解释,大概比较合乎逻辑。~

2、麻将本名应是「抹将」,抹的是水浒传的108个好汉。

相传元末明初有个名叫万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欲将水浒传的故事让达官贵人也知水浒故事,进而爱民护民遂发明麻将,将水浒英雄融入这个游戏中。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一饼喻为「黑旋风」李逵。之所以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四张牌,刚好108张。108条又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添四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整副牌共计136张。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

另有一种民间趣话,打麻将用四方桌既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张牌,因为一季有十三个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赢了时的那一张,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

3、中国最早有关麻将的记载,是宋朝杨大年著的「麻将经」。

其中的内容和现今的麻将差不多。麻将发展到了清朝,没有「一鸟」(一索),并且七个字是「公」、「侯」、「将」、「相」、「文」、「武」、「百」,清廷怀疑这七字和反清复明有关,于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间,秀才陈实门坐他哥的船四处游历,船上的船员无聊聚赌,陈实门日日观之,于是起了改进赌具的念头,船行时风向时常改变,于是他把公侯将相改成东南西北风,当时船在各处交易的货币制度是,十筒相当于一索,十索相当于一万。其中「筒」即是中间有洞的铜币,索就是把一堆铜币串起。于是他将这些用在麻将上。但一索和二索极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养的鸟,灵机一动将一索改成「鸟」。麻将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这三字要改成什么呢?陈实门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次船员在下棋时用炮将军对方,说道「吾炮百发百中也」。陈实门听了就将文武百取百发百中之中发百改为中发白替之,这就是我们今日的麻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植树节来历和意义简介_植树节的起源和由来

全文共 2322 字

+ 加入清单

阳春三月,又是一年芳草绿。3月12日是植树节,大家知道它的来历意义吗?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植树节来历和意义简介_植树节的起源由来,一起来了解吧!

●植树节来历和意义

公历3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也是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孙中山特别关注植树造林事业,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我们应该提倡把这项任务列入清明节活动的范围,并通过清明植树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植树节起源

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但清明的习俗不止是植树一个,清明也还不是法定的植树节。近代法定的植树节则起源于美国。187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为州植树节,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各自的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节历史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邓小平提议下,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

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植树节的意义

1、植树造林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2、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能改善气候状况,茂密的树冠可以遮盖阳光的照射,将20%左右的热量反射回天空,60%—70%的热量被树冠吸收。此外植物蒸腾作用的维持也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由于树林内空气湿度大,热容量大,风又小,因此温度变化是比较缓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粽子源于哪个朝代 粽子起源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源于哪个朝代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曄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 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仲夏端午,烹鹫角黍“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f传讹,相沿成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浅析洛阳牡丹文化的起源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洛阳牡丹,始于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雍容华贵而统领群芳。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是中国牡丹的重要原生地和中原牡丹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文化中,牡丹是尤为重要的一抹红。

“洛阳牡丹甲天下”始于宋。北宋时期,洛阳牡丹闻名于天下。由于种植普遍、栽培技术提高,新的牡丹品种不断出现,牡丹文化也繁荣起来。因此,宋代是牡丹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甲天下“的洛阳牡丹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但”洛阳牡丹“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观赏牡丹的圣地。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七)浓重的富贵之感

(八)浓重的人生回味

(九)浓重的生活恿气

(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正因为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洛阳牡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受到不少外国友人的欢迎。如今,洛阳牡丹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扎根、开发,成了公认的世界名花。

你可能也喜欢:

浙江结婚习俗及彩礼多少

济南结婚风俗都有什么

济南标志建筑物之一:泉城广场泉标

历史悠久的贵州遵义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宇宙起源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起源

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叫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 9 个行星之一。太阳位于太阳系中心,半径为 70 万千米,表面温度达到 6000 度,是由其中心发生激烈的核聚变而产生的,这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光、热源。太阳目前年龄约 50 亿年,寿命大约 100 亿年,正处在中年时期。它周围的 9 个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与太阳间的平均距离约 1.5 亿千米,光从太阳到地球约需 8 分钟。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 2000 颗恒星之一。银河系形状如同一个中央突起、四周扁平的 旋转大铁饼,大约 2.5 亿年旋转一周。其发光部分直径约 7 万光年,最大厚度达 1 万光年。银河系的大家族中,除 2000 亿颗恒星外,还有气体及尘埃组成的叫作星云的团块。

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类似银河系的上 10 亿个巨大的星系。夏夜晴空之时,人的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仙女座星系,就是其中之一,它距银河 225 万光年。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成双,有的成群,大的星系团甚至包括成百上千个星系。用功能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到 150 亿—200 亿光年距离的遥远星系。这就是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永恒存在还是不断演化的?有没有起源和终结?这是自古至今,人们一直感兴趣的问题。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自己的宇宙观。在当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我们的宇宙诞生于 150 亿-20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爆炸之后,物质

的各种成份组合、演化,逐步形成星系团,这就是所谓的“大爆炸宇宙论”。

这种奇妙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呢?1929 年,著名的天文学家哈勃研究一些星系的光谱时,发现大多数天体的光谱都出现红移现象。根据光学知识,这意味着被观测的星体远离我们而去。进一步研究证明,星体离我们越远,飞离的速度越快,距离每增 100 万光年,飞离的速度增加每秒 15 千米。这一关系称为哈勃定律。据此的明显推论是:宇宙中的星体在彼此远离,宇宙正在膨胀之中。

如果说星系目前在彼此远离,那么同样会有另一个推论: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各星系应是彼此聚集在一起的。用哈勃定律不难算出:那个最密集的起点时刻大约在距今 150 亿—200 亿年之间。

1964 年,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用卫生星探测天线,发现宇宙到处都弥漫着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与温度在 3K 的物体发出的电磁波长一样。这一发现给宇宙大爆炸学说以巨大支持,因此打开了研究宇宙整体物理演化过程的大门,是研究爆炸后 1 秒内宇宙状态的天文学家与研究高能世界的粒子物理学家实现了成功的联手会合。当然,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挑战性极强,难度极大,许多结果还处于理论预测或假设阶段,所有的结果都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北京马术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马术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接着出现在1912年的奥运会上。那么,北京马术的起源是什么?

赛马方式

老北京的赛马方式多种多样,但与西方的马术比赛有一定的区别。西方的赛马活动只讲究速度,“以速度为上选”,而不论走马和赛车,评判胜负只以速度快慢为标准。而老北京传统的赛马活动则注重马的步伐,一般有走马、跑马、颠马三种。走马是看马跑时马步的稳健、美观;跑马是比赛速度和耐力。颠马是在比赛时马的颠簸姿势要优美,花样多。比赛时多以鸣枪为号,众骑士精神抖擞,扬鞭催马,只见一匹匹赛马连跑带颠,时而高跳,时而摇摆,奔腾向前。围观者无不高声喝彩,兴奋、紧张、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赛马场地

老北京的赛马场多分布于外城内和城门外,举办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到九月。其中正月的赛马多在白云观西面和安定门、德胜门外;二月在天坛东侧的太阳宫;三月在东便门内蟠桃宫西南侧;四月在西直门外的万寿寺西面;五月在永定门南面;六月在先农坛东墙外;七月在黄寺北面;八月在广安门外南侧;九月在钓鱼台附近。进入十月以后因天气转凉,赛马活动便停止了。

参赛人物

参加赛马的有各种人物,马匹都是自备。参赛的人可相互约定会面比赛时间,人数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平时也可随时来练习跑马,互相观摩骑术和马技。

历史项目

清末时北京出现了一种叫“赛马会”的活动。它不是中国传统的赛马,而是所谓西式的赛马(即马术比赛)。大约在清宣统末年(1911年),顺天府划给北京西绅俱乐部一块约200多亩土地,大概位置在今天的西便门外莲花池附近。当时这一带还很荒凉,赛马场建成后,使这里逐渐热闹起来,每有赛马比赛,是人来人往。赛马场内设有看台、票房、彩房、马圈和赛手休息室等。每逢比赛之日,京城各界爱好者(包括一些在京的外国人)纷纷前往,马场内外,万头攒动。每一售票及发彩票窗口,均分别标明骑士和赛马的号码,光顾者既可专购一种赛马票,亦可兼购多种赛马票。而富商大贾或酷爱此道者,多破费巨资,成批购得一种或多种票,以求获得重彩。这种“赛马会”活动断断续续地一直到民国后期,以后便日渐衰退,那些曾人声鼎沸的赛马场也消失了。

北京马术的起源

远在元代,在大都城里就有了赛马活动。那是蒙古人定都北京以后,便把他们最喜爱的跑马比赛带到了北京,并逐渐在京城盛行。当时朝廷还将这种活动和兵役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制度,特别是遇有大型集会时无不将赛马骑射作为活动内容。

到了明代,北京地区每到春季都要进行走马和骑射活动。进入清代以后,赛马活动更是盛行。因为满族也是非常善于骑射的民族,尤其是乾隆年间,在北京修建了很多赛马场,并在各种民俗节日里举行赛马活动,上自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旗兵都热衷于这种活动。所以这项活动在皇室的提倡下,渐渐推展至民间,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嬴姓为什么消失了?秦国皇室后裔被灭绝了么?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嬴姓怎么说也是皇帝姓,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姓氏就突然消失了呢?其实嬴姓的历史非常久远,只是秦国灭亡以后项羽专门抓捕嬴姓者,导致很多姓嬴的人也不敢姓姓了,所以大家纷纷改姓。而且嬴姓后来分支出了很多姓氏,这些姓氏大家就会比较熟悉了,关键还有一点秦始皇虽然姓嬴,但准确来说他是赵氏。古代姓和氏区别和讲究还是非常多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嬴姓消失的原因,来看看吧。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大一统的人,他建立了皇帝制度,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按照姓氏,他的后代应该很多,并且姓赢的也会传承至今。但事实是中国如今,姓赢的寥寥无几,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威名,人们可能早就忘记还有这个姓氏。

古书记载,秦始皇的出生至今是个谜,然而秦始皇到底姓啥。大多数认为嬴政是他的姓氏,也有人认为他出生在赵国,应该是赵政。接下来就说说他们那个时期的姓氏代表着什么?为何嬴姓没有被传承至今。

赢这个姓氏,已经能够追溯到上古时期,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而此姓的由来,是因为立了大功,被赐姓赢。

其实在秦始皇时期,姓氏跟我们现在的不同,名字的最开头字,并不是姓。古代的姓是区别血缘的,而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当然,如今已经不适用了。古代的女子,一般称姓,男子称氏,来显示自己的地位。

像芈月传中,女子芈月的芈姓,是楚国的国姓,所以,女子都被唤作芈什么。而男子被称呼的第一个字,其实是他的氏。像熊恽,应该是芈姓熊氏。所以,秦始皇其实是赢姓赵氏,所以,他的真实称呼,应该是赵政。

人们对他嬴政的称呼,是因为汉朝,姓氏区别模糊,人们自然而然的传成了嬴政。秦始皇的姓名嬴政被传下来,为何赢这个姓没有传承呢?

就像上面所说的,当时的人们,称呼都是以氏开头的,尤其是男子,跟我们现在的截然不同,所以称呼中没有体现姓。慢慢地,赢这个姓就被淹没在历史更迭中。

以上是最重要的原因,但还有人认为,秦始皇死后,他的后代被秦二世杀的差不多了,几乎斩草除根。所以,就算称呼赢这个姓,被传承后代的,更是几乎没有。

还有人说,秦始皇的名声不好,灭亡之后,他的后代和宗亲,都隐姓埋名,远走他国,甚至改姓,因此,他这个姓氏,被彻底的埋没。可见他辉煌一世,却没有得到善终,后代不知所踪,姓氏也没有被传承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无线网卡的历史起源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无线网卡究竟是什么?也许对于初识者来说,还不清楚,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无线网卡的介绍吧。

无线网卡的起源

一说到无线网卡的历史起源,就不能不提到无线局域网的的历史。无线局域网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陆军就采用了无线电信号做资料的传输,他们研发出了一套无线电传输技术,并且采用非常高的加密技术。 后来,这项技术就在美军和盟军中间广泛使用了;这让一些学者对此产生了兴趣并从中得到了灵感。

1971年,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研究人员创造了第一个基于封包式技术的无线电通讯网络,被称为ALOHNET网络,是最早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这个WLAN包括了7台计算机,采用双向星型拓扑(bi-directional star topology)横跨四座夏威夷的岛屿,中心计算机放置在瓦胡岛(Oahu Island)上。从这时起,无线局域网可以说是正式诞生了。

虽然从有限的资料中我们无法找到有关无线网卡的只言片语,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必定出现了今天无线网卡的始祖。如果从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网络实验成功开始计算,那么到现在为止无线网卡的历史也就短短的35年。事实上,无线局域网的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

1997年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提出并制定了最早的无线标准IEEE 802.11;在1999年9月又提出了IEEE 802.11a标准和IEEE 802.11b标准。

随着IEEE802.11a、IEEE802.11b标准的出台以及Wi-Fi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无线局域网产品的兼容化、标准化以及市场化。从此以后,无线局域网随着电脑的普及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无线网卡实际上是一种终端无线网络设备,它是需要在无线局域网的无线覆盖下通过无线连接网络进行上网使用的。换句话说无线网卡就是使你的电脑可以利用无线来上网的一个装置,但是有了无线网卡也还需要一个可以连接的无线网络,因此就需要配合无线路由器或者无线AP使用,就可以通过无线网卡以无线的方式连接无线网络可上网。

无线网卡的作用、功能跟普通电脑网卡一样,是用来连接到局域网上的。它只是一个信号收发的设备,只有在找到上互联网的出口时才能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所有无线网卡只能局限在已布有无线局域网的范围内。无线网卡就是不通过有线连接,采用无线信号进行连接的网卡。

无线网卡可以根据不同的接口类型来区分,第一种是USB无线上网卡,是目前最常见的;第二种是台式机专用的PCI接口无线网卡;第三种是笔记本电脑专用的PCMCIA接口无线网卡;第四种是笔记本电脑内置的MINI-PCI无线网卡。

就如上面所说,我们光有无线网卡是无法连接无线网络,还必须有无线路由器或无线AP。无线网卡就好比是接收器,无线路由相当于发射器。其实还是需要有线的Internet线路接入到无线猫上,再将信号转化为无线的信号发射出去,由无线网卡接收。一般的无线路由器可以拖2-4个无线网卡,工作距离在50米以内效果较好,远了通信质量很差。

无线网卡主流的标准是IEEE 802.11n,它大幅提升无线局域网竞争力,无线局域网标准、技术快速发展,产品逐渐成熟,无线局域网的应用也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开始使用无线网络,许多企业也纷纷在自己的办公大楼内布设无线局域网,同时,电信运营商对无线局域网也给予了极大关注,现在无论是在机场、酒店、咖啡厅等公共区域铺设公众无线网络,给大家提供方便的无线上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生物灭绝又称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是地球史上第一次的物种灭绝事件,这场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引发全球变冷。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那么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你了解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奥陶纪(Ordovician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提醒您:当发生物种灭绝后,一定要了解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做好预防,另外在日常时多学习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也非常重要。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沧龙是如何突然灭绝的?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上一次,作者的文章“史前鲨鱼手”被读者热烈讨论。许多网民问苍龙为什么突然失踪。这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第一,苍龙“突然”消失了吗?第二,谁是苍龙灭绝的罪魁祸首?

1912年绘制的鱼龙和苍龙共生图(维基百科)

首先,为了验证苍龙是否突然灭绝,我们可以用另一种“爬海”作为例子。他们是苍龙鱼龙的祖先。

鱼龙是所有海洋爬行动物中最像鱼的动物。它们出现在2.45亿年前,消失在9000多万年前,时间跨度超过1亿年。从侏罗纪中期到白垩纪晚期,鱼龙的种类和数量都呈缓慢下降趋势。例如,在白垩纪,鱼龙家族只剩下扁平鳍的龙,但它在大洋洲附近的水域顽强地挣扎了4600万年!

与鱼龙相比,苍龙“以一种非常奇怪的方式死去”。

沧龙起源于一亿年前的一种陆生蜥蜴——悬崖蜥蜴。9200万年前,这种陆栖蜥蜴已经完全变成了水生蜥蜴,这是最早的蓝龙,达拉斯蜥蜴。在9200万年到6500万年的短短2700万年间,苍龙进化成了一个包含20多个属的超大型家族。在白垩纪的最后一个地层——马斯特里赫特,它仍然显示出绝对的优势和荣耀,但突然在地层中消失了。

因此,苍龙的灭绝本质上是不可抗力突然毁灭一个繁荣物种的结果。

其次,苍龙在地层中消失的时间约为6500万年前,这恰好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地球上大约80%的物种已经灭绝。

地层中灭绝事件的出现是一个粘土层,称为“K-T”边界。在这场灾难中,“K-T”边界以下的所有生物都被摧毁了。“K-T”边界以上的生物逃脱了灾难,存活到新生代。从白垩纪中后期一直繁荣的苍龙,突然沿着这条线消失了。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这次大灭绝事件中大型海洋动物的原因来推断苍龙灭绝的原因——我们所熟悉的“小行星撞击理论”是学术界最认可的。当小行星“到来”时,它喷出的物质会挡住太阳。结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如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这直接导致了海洋中氧气的耗尽,导致了大量的生物死亡。然而,需要大量食物的大型海洋动物苍龙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可以说,从“小行星撞击理论”推断苍龙灭绝之谜,实际上反映了生态系统源头崩溃对大型生物的影响程度。

斜耳鲨是苍龙的强劲竞争对手

当然,物种灭绝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刚才说过,苍龙自诞生以来就战无不胜。真的这么确定吗?事实上,从白垩纪末期开始,虽然苍龙仍处于主导地位,但竞争对手已经出现,如10-12米长的斜生耳蝠。早在8200万年前,这条7米长的白垩鲨鱼就让这条巨大的蓝龙难以对付。我们可以想象斜耳鲨鱼对蓝龙的压力。

参考:

董伟,科学出版社,第4版《古脊椎动物》

《海龙传——史前水怪的真实面目》,邢利达,航天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秋节的来历与月饼的起源

全文共 145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明代,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的饮茶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饮茶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中国的饮茶起源是什么?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 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中国的饮茶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

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餔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中国的饮茶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 ,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地位。

中国的饮茶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父亲节的由来及简介_父亲节起源

全文共 2781 字

+ 加入清单

父爱无崖,父爱如海,父爱伴我们终生,如果说母亲是水,那么父亲就是一座山,高大,威武,父爱像一座大山,担起所有的重担,让我们活得轻松安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父亲节的由来及简介_父亲节起源,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

父亲节发展历史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的布鲁斯多德夫人(Mrs.Dodd,SonoraLouiseSmartDodd)倡导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多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Mr.WilliamSmart)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在家中排行老二,亦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多年的过度劳累于1909年辞世。

1909年斯马特先生辞世之年,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想念父亲,多德夫人心中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和艰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多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马士牧师(Rev.Rasmus),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同时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斯波坎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州政府采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期改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它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父亲节由来的简介。

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思念,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则表达对亡父的悼念,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起初父亲节的日期各不相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为父亲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则用衬有一片绿叶的白丁香向父亲表示敬意。

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表示支持设立全国性父亲节的建议,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

父亲节中国起源

父亲节并非“泊来”的节日,中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中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带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

时为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

上述诸人,均系名流,虽久处沦陷区,但爱国之志仍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曾任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遭日军所执,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任何的官方职务。

1945年的这次民间发起的“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至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其理由是

“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该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佩花以作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④相关的推广工作也随后展开。譬如,作为“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1946年8月7日,颜惠庆被邀请去“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自我介绍。次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

父亲节这天,我们在思考、我们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无可比拟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苍所赋予他的负重角色,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一样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父亲节的由来及简介

父亲节(Fathers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中国大陆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但内地民众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中国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中国台湾的父亲节订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父亲节来源作文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相对于母亲节,父亲节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一个节日,是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士波肯市由杜德太太发起的。

而我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国民时代。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闻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绅,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

虽然今日一般人对于父亲节的庆祝活动,不像对母亲节一般的重视与热闹,但是上帝在圣经中教导我们对于父母的关爱却是一致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所赋予他的温柔角色;或许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