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喀赞其民俗风情村(汇总20篇)

汉族服饰作为中华服饰关键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下面是问学吧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喀赞其民俗风情村文章内容。欢迎阅读!

浏览

3634

文章

775

篇1:当阳育溪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当阳育溪民俗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育溪民俗博物馆是湖北省建筑规模最大、工程投资最大、收藏文物最全的乡镇民俗博物馆,应该也是截止目前唯一的乡镇博物馆。

育溪民俗博物馆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为三进两院式总体格局,座北朝南。有前堂、前院及厢房、中堂、配房、后院及厢房、后堂等9项30余间房屋。共分7个展厅:民俗体验厅、沮漳文明展厅、民间文艺展厅、生活民俗展厅、农耕文化展厅、生产习俗展厅、工商百业展厅。反映农耕的旧时农具、加工工具、婚俗、寿俗及民间手工艺品等民俗实物970多件,清代和明国时期的文物380多件,图片220张。

历史沿革初始为清末的富商住宅,建国后曾经是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地。全国第三期文物普查时,把传统民居和人民公社时期建筑纳入重点对象,鉴于淯溪民俗馆面积和规模较大,保存有清末民国年间的整体木构架建筑和建国初期的青砖建筑,历经百年沧桑且保存完好,是研究近代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相互关系和地域建筑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当阳地方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福民俗馆

全文共 198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馆是一座老房子,坐落在十里花街的右侧山脚下。房子具备永福人建房的特色:土木结构,红瓦白边,里面四周盖瓦,中间有走廊,走廊两边各有天井,采光良好。房屋外观形低矮抗风,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虽说是一座村级民俗馆,但却很有创意,布局简单,却腾出大量的空间让游人走动。

陈列展出的是从附近农家收集来的风车、砻、碓明代家具等。看到这些陈旧的物品,老人浮想联翩,年轻人感到好奇。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芒种节气的相关民俗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的习俗,是追寻乐趣的一种形式,我们平常生活中真正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面留下了最代表童年的一种回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节气相关民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芒种的气候特点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芒种节气的相关民俗

安苗

芒种安苗习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节气天气

芒种期间,华南汛期虽说处在晚期,依然会有大暴雨。正常情况,一般先进入梅雨期的是湖南、江西中部、浙江南部地区,入梅后如同华南一样,该地区的主汛期开始,时有暴雨发生,山区地区需要警惕局地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有城市排除积水、农田排涝和抢救遇难群众,都会列如应急预案之中。

另外,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的习俗

相传,每年在芒种这个时候,花神会退位,人们需要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为他践行,每到这个时候春天的花朵就开始凋谢,夏天的种子开始成长,果实也渐渐的成熟,尤其是在6月份的梅子,青梅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物质而且酸甜可口的食物,每年在这个时候恰好成熟蔬菜水果也格外的多。人们也算是迎来了一个小丰收的季节。芒种时有这样一句农谚:“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作物生长旺盛,既是北方夏熟麦子的收获之时,又是南方插秧种稻的播种之刻,是谓农事“双抢”,确保颗粒归仓。多变的气候也是农忙的另一缘由。

芒种的谚语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大早小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不雨直干。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推车不用教,全靠屁股摇。两腿拉得宽,屁股摆得欢。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 下坡载重难驾稳。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选种忙几天,增产-年甜。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腊月三十民俗 除夕 贴门神 贴春联 守岁 吃年夜饭 压岁钱

全文共 143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腊月三十民俗除夕门神春联守岁年夜饭压岁钱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东蒙民族民俗艺术馆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喀左东蒙民族民俗艺术馆是由北陶实业投资创办的全省第一家宣传展示、保护研发、继承发扬民族工艺美术的机构,在创办过程中,得到喀左县委宣传部、县民宗局、文广局、旅游局、档案局等部门的鼎力支持,期间,市民委、市文化局主要领导莅临艺术馆,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艺术馆于2015年正式创办,分为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保护研发中心、东蒙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艺术展馆,三大区域,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民族艺术为宗旨,立足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色和优势,以蒙古族民俗、民风为主线,融挖掘、整理、研究、教育、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展示了喀喇沁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绚烂的民族文化。艺术馆秉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与教育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创办理念,致力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积极探索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和研发,从而形成立体的研究视角、开放的学术空间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通过梳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产品的独特价值体系,保护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痕迹、文化精华,为广大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研究者、研究机构以及民族工艺美术院校提供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少数民族手工艺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景区位置:喀左县利州工业园区北陶实业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俗形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全文共 3038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事项,是什么原因导致民俗的形成呢?一起和小编来看看民俗形成的原因吧!

民俗的分类

确定民俗的范围与分类,是为了建立认识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论框架。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然状态的民俗丰富多彩,千头万绪,民俗学产生不久,学者们就尝试提纲挈领地把握它们。

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下列两种:一种是纲目式的,按照逻辑以大纲统属细目;一种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类,不管类与类之间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并列关系。英国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学手册》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 。法国的山狄夫在 《民俗学概论》中提出了另一个三分法:

1、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2、精神生活:(1)方言,(2) 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3、社会生活:(1)家族,(2)社团,(3)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秘密组织(政府不知道的团队)

两个分类是纲目式的,便于突出民俗事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民俗分类框架的系统性。另一种分类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莱耶(Hoffmann-Krayer)在 《民俗学文献录》中把民俗分为18 类:(1)乡村;(2) 建筑物(房屋、礼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征物(如福禄寿象征及其他);(5) 技艺与一般艺术 (如染织、雕刻等);(6) 人民心理现象;(7) 惯习及其原物 (如首饰等);(8) 饮料及食物;(9)惯性(如仪式过程、会社、游戏等);(10) 民族法律;(11)信仰(神话、崇拜等);(12)家庭医药;(13)民间诗歌(如民歌、叙事诗等);(14)民间故事(幻想故事、笑话、传说等);(15)民间戏剧;(16)历法历书等;(17)民间语言(如谜语、谚语、俗语等);(18)名号(如地名、人名、神名、动植物名等)。

中国民俗学界的两种分类。乌丙安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张紫晨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 (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当代各种地方志性质的民俗志的分类方法有纲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学会所编《浙江风俗简志》、戴景琥主编 《义马民俗志》, 后者如刘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民俗形成的原因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

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民俗的属性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俗文化,汉语的爸妈哥姐妹弟在布朗族怎么称呼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代社会,人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身边的亲戚越来越少了,又或者很早就从村里搬出来了,一大家人几乎都比较少,但是出于礼貌,人们都需要表达尊称,由于地区不同,文化有差异,称呼完全不一样,在汉语中父母兄长子妹兄弟都称为爸妈哥姐妹弟,地区特别多,如这些汉语放在布朗族呢,那么问题来了,汉语爸妈哥姐妹弟在布朗族怎么称呼?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人们称爸或者阿爸,妈或阿妈,哥或阿哥,姐或阿姐,妹或阿妹,弟或阿弟,发音几乎都是一样或相近,充分表达了汉语作为人类母语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汉语爸妈哥姐妹弟在布朗称呼为:爸或阿爸,妈或阿妈,哥或阿哥,姐或阿姐,妹或阿妹,弟或阿弟,布朗族历史悠久,习汉文,结合当地文化,因而发音比较相近或几乎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依托大足石刻、山水资源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根基,以宋风宋韵为文化脉络,将石窟文化艺术的历史成就深度挖掘,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会务、酒店餐饮、影视体验、祈福文化、民俗活动为一体的古韵历史文化风情城。随着成渝经济区的统筹建设以及连通大足和成渝两地的成渝复线高速的同步实施,“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成为继大足石刻、龙水湖之后大足的又一新景点,将有力推进大足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内容包括历史文化风情街、生态休闲景区、配套项目三部分,建设风格为体现宋风宋韵的中式建筑。历史文化风情街建设项目将达到6万平方米,满足包括休闲旅游、餐饮旅舍、商业娱乐、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石刻艺术体验等需要。生态休闲景区以展现大足地域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休闲观光为主题,建设项目包括音乐广场、生态园林、景观桥梁、观景亭台楼阁、亲水步道、流水画廊等。项目整体以“海棠文化”为依托,不仅仅在设计中运用“海棠”的表面形态,还将融入“海棠”的文化理念,以真正达到“天下海棠本无香,昌州海棠却有香”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长沙端午节有什么民俗

全文共 3775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地区,端午活动形式都会很有新意,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长岛县北面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风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沙端午节有什么民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寄语祝福长辈

1、端午蜜粽飘香,思家情意绵长,四处飘泊心伤,抽空探望亲娘,一腔热血拼搏,二行泪滴常挂,三句问候送你,祝你端午安康,常回家就好!

2、信息一条简简单单,包含祝福一串串:端午节到了,此时祝快安康乐,开开心心;健健康康,轻轻松松;团团圆圆,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红红火火!

3、又到端午节,又闻粽飘香。糯米加红枣,穿上艾叶衣。扎个红腰带,漂亮又大方。洗个热水澡,清爽又宜人。端午送祝福,实惠又吉利。端午节安康!

4、让风吹走你的烦恼,让雨洗掉你的烦恼,让阳光带给你温暖,让月亮带给你温馨,让友情带给你安康,让我给你无限的问候,祝端午节安康!

5、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端午将至,用真诚的心把快乐、平安、幸福一并送给您幸福。

6、端午节,可将吃剩粽叶包在手机上,放到水里略煮,这样不仅废物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会使手机更漂亮,最重要的是打电话时能闻到粽子味。哈哈端午节安康!

7、把所有的祝福包成粽子送给你,白白的米儿是美满,红红的枣儿是幸运,甜甜的豆儿是开心,香香的粽叶是福气。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有余、幸福无边!

8、每一片花瓣,都带有我真挚的祝福,款款关怀,绵绵祝福,声声问候,拜托清风传送,愿鲜花与绿叶结伴,点缀你绚丽的人生,愿你端五节快乐!

9、端午节快乐!思念的路,漫漫无边;雨后的虹,美丽瞬间;空中的云,随风飘散,心中的舟,以爱为帆;没见到你,心中思念!

10、今天端午节!我收集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为原料,用无忧为外衣,以我的真心祝福为丝带为你包了一个特别的粽子送给你!端午节快乐!!

11、“端”出幸福,“午”住安康;“端”出吉利,“午”住如意;“端”出平安,“午”住健康;“端”出好运,“午”住财富。端午节来临,愿你好运无穷!

12、我觉得对你的思念是一种感受,即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付出是一种体会,即便失去也会觉得值得;爱情是一段经历,即便坎坷也会觉得美丽,端午节安康!

13、黏的粽子香,祝福散出浓郁的芬芳;黏黏的粽子满,真情的陷儿包一箩筐;黏黏的粽子甜,快乐甜到你心坎儿里。黏黏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快乐好运连连。

14、端午来临百花香,粽子清香飘四方,东方送你摇钱树,南方送你贵人扶,西方送你工作好,北方送你没烦恼,方方好运方方行,信息传达粽子情,端午节安康。

15、端午节送给您一个粽子短信,诚意里包着一份美丽红豆、香甜大枣、健康绿豆、金钱就像粒粒米,包在一起全归您,装在短信发给您,祝端午愉快又有趣!

端午节送礼小贴士

忌不相干

切勿送不符合当下的礼物,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档次不匹配

档次一定要匹配,最好是档次比生活层次略高一点点。

忌过量或过分少量

礼物贵精不贵多,不需要太多,太复杂,过多过复杂的礼物容易使人产生排斥的感情。

忌重复

每年的礼物应有相对的区别,每年都送一样的礼物也就缺少美好感。

忌价格透明

如果一件礼物价格太透明,受礼人不免就盘算它的实际价值,礼物的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挑选礼物不能总是送那些价格太透明的日用品。

各地端午美食

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会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五黄

农历五月,杭嘉湖地区称五黄月,江南民间在端午节吃“五黄”的食俗由来已久。“五黄”一般指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艾馍馍

艾馍馍,即用艾蒿来蒸的馍馍。关中地区人地方过端午节,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蒸馍馍,口感清甜、柔糯。因为端午时艾草茂盛,芳香通阳而不伤阴,很符合古人助阳化气、阳极阴生的要求,加上艾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气味芳香,可驱虫杀菌,所以古代端午人们习惯以艾草制成各种美食,除病驱瘟。

茶叶蛋、盐水蛋、大蒜蛋

茶叶蛋、盐水蛋、大蒜蛋都是端午节的风味佳肴。在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人们喜欢在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打糕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在端午节这天会食用清香的打糕。打糕,顾名思义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前阴雨连绵,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止了,人们说是把天补好了,吃煎堆的食俗便由此而来。

腊肉

南方是盛产腊肉的地区,端午节这个隆重的节日,当然也少不了腊肉的充场,香醇浓厚的肉块、诱人的色泽,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吃一口就意犹未尽。

油炸面食

河南许昌,把端午节叫做“五月当午”,不仅吃粽子,还要过点油,吃点炸面食,这些都是当地的端午节老传统。

炸菜角、糖糕、油馍馍

在河南商丘,过端午没有吃粽子的习惯,反倒是炸菜角、糖糕、油馍馍是每年五月五的必点美食。糖糕就是南方人口中的年糕,河南商丘当地叫做糖糕。

端午节别称简介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据《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据《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赶邪佞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长沙端午节有什么民俗

踏百草

踏百草是在初五的早晨进行,人们或赤足或穿上新做的布鞋,在有露水的草丛中行走,直到足部沾满露水为止。民间以为,端午节百草都是药,草上凝聚的露水也具有祛热毒、去湿热的作用。

斗百草

斗百草一般在野外踏青时进行,大人斗草,或以花草之名相对,以较各人的文化修养之高低,或以各人采集花草的品种多少为胜负。

大蒜子煮片糖

因孩童“火毒甚重,易生疖疮”,端午日,过去长沙城内家庭最重让小儿败毒。有老人为预防儿童在夏天易生沙痱子和疖子,往往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让小孩食之,据说可保孩童一夏难生沙痱子和疖子。

洒雄黄酒、点雄黄蚊香

大人于端午当天,还常往房屋角落遍洒雄黄酒或蒜籽水,据说可最大程度杀灭角落里的蚊虫蜘蛛等毒物。

艾叶水为小孩洗澡

端午五月五,亦称卫生节,老长沙讲究“蓄兰而浴”,大多数人家在这一天把艾叶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凉,午时把细伢子泡在脚盆中洗浴,以保证细伢子在夏天不生沙痱子,长得乖。也有用菖蒲、艾叶、枫球子等简易植物熬汤让小儿洗沐的,据说可除百病。

赛龙舟

赛龙舟是长沙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湘江曾为长沙端午龙舟主赛区,因明、清及民国政府为防止斗殴多次禁止湘江长沙段龙舟竞渡,浏阳河在晚清民初,已成为长沙龙舟竞渡最重要赛区,传统风俗也得到较完整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冬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那么你知道冬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冬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供大家阅读参考。

冬至文化内涵

1、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2、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3、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4、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节气地位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是闰月的参照标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亚岁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中秋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全文共 2054 字

+ 加入清单

每到中秋节这一天,家人都会相聚在一起团圆饭。你知道关于中秋的民风民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关于中秋的民风民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我国人民过中秋节的习惯由来已久。

农民春天撒下的种子,经过夏铲夏蹚等辛勤的田园管理,到了中秋节,五谷杂粮相继成熟。举目一片金黄,就要开镰收割大田作物了。人们为了喜庆丰收,能改善生活而祝贺。所以,中秋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中秋节,习惯上又把它叫团圆节。因为每月的十五日月最圆,八月十五又时值秋高气爽,这天夜间月又最亮。外出办事和远离家乡的人,有条件的都要赶回家中团聚。所以,这天晚上,人们在浩月从东方升起时,家家户户都把西瓜、月饼等最圆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也叫圆月中秋节来历简介中秋节来历简介。为了吉利,人们在供月后都要吃点月饼,庆祝团圆。

有的人还在八月十五之夜,用纸剪成兔子形状,排放在院子里,将没有成熟的大豆,即青豆或叫毛豆,放在兔子跟前。因为月中有个玉兔,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自由的。玉兔喜欢吃毛豆,人们就以此来飨它了,这也表达人们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中秋节食俗

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

南瓜

中秋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要吃老南瓜。中秋吃南瓜在江南这块比较盛行,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此时的南瓜不但个头最大,而且味道醇厚香甜。

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关于中秋的民风民俗

北方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赏桂花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 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 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 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全国各地中秋特色:江南一带美食众多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 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不仅如此,趁着八月十五团圆节,大家多为走亲访友,共享中秋。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 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 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六营民俗村

全文共 2202 字

+ 加入清单

凤翔县六营村现有人口两千多名,五百多户,全村自古有制作泥塑、刺绣、草编、剪纸等手工艺的传统。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盛于汉唐及元末明初,流传民间上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乡土特色的民俗手工艺。改革开放以来,六营泥塑从旧时的乡村泥耍货一下子变成了赠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及比利时首相等世界文化名人的尊贵礼品,并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台弯湾、香港、澳门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荣获首届中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金奖、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金奖,和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银奖等三十多项大奖。产品泥塑马泥塑羊被国家邮政总局连续两年在全国上万件作品中,分别选为2002年马年和2003年羊年邮票主图案,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尚属首例。2003年恒源祥集团斥资一千五百多万同全国50多家媒体联合征集中国羊年吉祥物,在全国数千件作品中凤翔县六营村彩绘泥塑“发财羊”被选准,2004年第八届中国戏剧艺术节的吉祥物在全国数以百计的作品中又一次选准了凤翔县六营村的彩绘泥塑“喜洋洋”。

我村艺人胡新明从1978年开始在祖传传统彩绘泥塑的基础上,创作泥塑新品种150多个,30多个规格,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全国各地的学徒共计120多名,其中学徒卫红芝、周禄堂.等数十名在全国多项工艺美术大展中获奖。带动帮扶了六十多户五百多村民从事泥塑手工艺的专业加工和生产。使凤翔六营彩绘泥塑摘掉了几十年来品种老化、单一死板、和面临灭绝失传的老帽子。经过3年多180多次实验研制成功了摔不烂胡氏泥塑,解决了数百年来凤翔泥塑极易破损运不出去的老大难问题。对传统泥模具生产制作效率底、成本高、周期短、容易使设计产品变型走样等缺陷进行了改革。用现代石膏模具代替了泥模具,使泥塑生产周期比原来缩短80多倍、效率提高60多倍、并能使产品的设计造型得到有效准确高质量的生产和下传。其本人也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讲学。再加上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金土地、热情广场、致富经、生活、搜寻天下、乡村大世界、历程、小崔说事、4套国际频道、凤凰卫视、广东卫视大江北望、东南卫视、重庆、西安、北京等三十多家电视台电台和中外上百家新闻媒体的专题报导和宣传,使凤翔县六营村彩绘泥塑名扬海内外。随着凤翔县六营村彩绘泥塑的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及西部打开发的大好形势,六营村的彩绘泥塑产品供不应求,制作加工户由原来的两三户七八个人一下子发展到现在300多户1200多人的生产队伍,泥塑产品由五年前的全村全年生产总数不足3千件发展到现在的全村单月生产3万多件,年生产泥塑产品近40万件,泥塑收入由原来五年前全村全年合计收入不到1.6万元上升到现在近680多万元,来村里参观游览和购买休闲的国内外游客由五年前全年800多人次发展到现在全年1.8万多人次。其中接待国外客商1500多人次,除此之外在六营泥塑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风翔的木版年画,社火脸谱、牛皮灯影、罩金漆器、剪纸、刺绣、草编、中国结、布艺、陶塑等和礼品包装生产及相关产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从业人数达1500多人、增加收入530多万元,以六营泥塑为代表的凤翔民间手工艺品成了远近闻名的争相购买的艺术珍品和时尚文化而供不应求,来往客商络绎不绝。

就现状看,整合全村所有泥塑产出也不过15到20万件产品,距国内外市场所需的100多万件产品相差很大,因此由我村艺人胡新明自筹资金筹建

“西府民俗艺博园”。西府民俗艺博园可在六营村三组现有80多户泥塑制作户的基础上占地面积15亩,总投资230万元,可建成古村寨型的多种西北民俗建筑风格的田园式农户型村落,集泥塑生产、包装加工、餐饮住宿、民俗娱乐、对外展出,产品批发零售及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集团公司。艺博园从事以六营泥塑为主,包括草编、漆器、木版年画、剪纸、皮影、刺绣、社火脸谱、布艺、木旋、土布纺织、土方造纸、陶塑等众多民俗手工艺的收藏、展览、表演、教学、及规模化生产。六营民俗艺博园的建成,可是六营泥塑工艺品的产量达到年度100万件,实现收入1000万元,利税600万元,餐饮住宿,零售收入140万元,利税60万元,其它手工艺极相关的包装工艺等一系列副带产品收入可达400万元,利税120万元,共计收入超过1540多万元,实现利税780多万元,可安置劳动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增收1000多万元。

21世纪,民俗旅游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2001年宝鸡市旅游局把六营村列为市旅游景点和拾大旅游产品定点生产村。2004年四月凤翔县人民政府授予六营村为民俗村,同年八月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六营村“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村”,2005年10月,胡新明泥塑工作室被扬凌国际一村一

品博览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年元月六营泥塑民俗村被凤翔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规划为凤翔县六大产业园区之一“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同年5月六营村彩绘泥塑和小里村木版年画双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数位艺人也被评为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随着六营泥塑民俗村的形成及六营泥塑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和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包装和运作,六营泥塑民俗产业园前景广阔,潜力无穷,具有非常长远的可持续开发价值,并将必然成为我省独一无二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村,力争成为国家级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及民俗文化村。

六营村:六营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潮汕人过年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1、潮汕年俗,从农历腊月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必须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上天“述职”。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老爷”,求老爷“上天言好事”;

2、到过年的前一两天,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做粿,如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还要准备鸡、鸭、鹅、鱼、猪肉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场上买粿品;

3、到了除夕,自然就要吃团年饭了!团年饭之前,必须“拜公祖”(祭祖宗),请祖宗先用餐。过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迎来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4、年夜饭过后,一家人要齐聚“守岁”,俗称“熬年”。传统上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燃放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5、春节期间,潮汕人也要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6、除夕夜或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要派发压岁钱,俗称“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有收入的晚辈也要给长辈送钱。有些家庭小孩临睡前,父母会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7、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潮汕话叫“家后”)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女婿必须带上礼品。

8、凑老热:人们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大街上人山人海,充满了过节的气氛;

9、赛大猪:很多乡村里面还会举行赛大猪等活动,村民们比赛的猪又大又漂亮,场面十分壮观;

10、举行活动:比如在过年的时候,据会举行舞狮、舞龙、花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东丰县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类型:民俗博物馆

隶属关系:东辽县文化新闻广电出版局

创建时间:2010年

所在位置:东辽县东交大街12号面积:建筑面2600平方米。

历史沿革:2010年成立东辽县博物馆,当时借用图书馆两间办公室作为博物馆办公场所,馆舍面积仅有40多平方米;2012年东辽县博物馆迁至东辽县文体活动中心一楼,同时更名为东辽县民俗博物馆,馆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拥有民俗展品15600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2件。201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参观指南: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物及艺术成就的伟大宝库。东辽县民俗博物馆积蓄了东辽县文化底蕴、历史轨迹和风土人情,相信参观过后,您对这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县城会有进一步了解,同时会被这座县城一路风雨征程和它灵魂深处的东西所震撼。东辽县民俗博物馆以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展品原本的生活面貌。馆藏民俗展品15600件(套),其中,三级文物2件;馆舍展陈风格排在全省民俗博物馆前列。

参观指南

东辽县东交大街12号,东辽县文体活动中心一楼

乘车线路:白泉公交2路、辽源至白泉公交101线、102线、103线、104线

邮编:136600

电话:0437-5558882(办公室)

电子邮箱:bwgzhuangsouwen@163.com

开放时间:冬季:8:30-16:00;夏季:8:30-16:30

票价:免费

信息来源: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迷人的蒙古风情—鄂尔多斯婚礼

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不光有迷人的草原风情,它们的各种习俗也是别具特色,而鄂尔多斯婚礼更是有了近千年的历史,它至今仍保留着那些古老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风情。想知道鄂尔多斯婚礼都有哪些特色吗?本期的内蒙古文化为您详细解答,一起来了解了解。

配弓娶亲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分辫出嫁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闭门迎婿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献羊祝酒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母女惜别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了。

娶亲途中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家。

跪拜公婆

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旗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儿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

交接茶勺

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你可能也喜欢:

感情与艺术结合的东辽葫芦画

盘点:福建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独具地域特色的天津的饮食文化特色

带你领略福建昙石山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雪节气的民俗有哪些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雪节气的民俗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小雪节气养生小常识

1、防寒保暖要做好

从这个节气开始,东北风刮得多了,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这样往往容易遭遇受风寒,因此,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

2、早睡晚起,睡前泡脚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3、想健康,多喝汤

冬季进补正是时候,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汤补可谓是“食补之首”。

4、勤运动,不懒惰

有研究表明,平日里活动量少的人,患感冒的几率比活动正常的人要高出2-3倍。这是因为户外活动时间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缺乏阳光照射,会致使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机体抗病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对室外环境的不适应,所以很容易感冒。要预防感冒就要走向大自然,积极运动,强健体质。

小雪节气的民俗

忙腌菜,过年正好吃

南京有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之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包括白菜、萝卜以及鸡鸭鱼肉等,以备过冬食用。杭州人往往也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小雪时节吃糍粑的习俗。有俗语说,“十月朝,糍粑碌碌烧”。

“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最有农家乐趣。

十月豆,肥到不见头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刨汤肉,美味迎新年

“小雪杀猪,大雪宰羊。”包头农村的风俗习惯是,每到小雪、大雪两个节气,村民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杀了猪,东家要用腌酸菜、卤豆腐、宽粉条、沙土豆做一锅猪烩菜,略备薄酒,邀请四邻,寓意团结、和睦、万事兴旺。

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习俗。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小雪节气由来

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叫做每年一到农历十月,阳历11月22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开始,为“小雪”节气。亦就是说,自然现象“雪”对节气规律性的反映,亦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立冬”节气后,阴历十月阳历十一月,开始进入降雪的季节,并将降雪量区分为大小的不同。将每年“立冬”后,开始降雪量较小的雪,称作为“小雪”。其实,我国气象上规定:

(1)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1000米或以上;

(2)24小时内雪量小于或等于2.5毫米的雪,皆称作为“小雪”。按照古代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雪”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叫做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所以,从古代开始,人们的这种认识和解释,密切结合农业上的需要,归纳概括叫做“小雪”,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作为“立冬”后的节气,名为“小雪”。

对冬季“小雪”节气与“候应”,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月“立冬后十五日,斗柄指亥,为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一候,虹藏不见。礼记注曰:阴阳气交而为虹。”

“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质而曰藏,亦言其气之下伏耳。二候,天气上升,三候,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天地变而各正其位,不交则不通,不通则闭塞,而时之所以为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本溪立冬时节民俗

全文共 1479 字

+ 加入清单

立冬时节的到来,很多地方都有着不一样的民俗,下面,小编跟你说说立冬本溪的民俗又是怎么样的。

本溪立冬民俗:满族风情浓

本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满、回、朝、蒙等20多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达到41万人。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特别是汉八旗人家的“还愿香”、“太平香”,均争取在立冬左右举办。祭祀活动主要有跳虎神。扮演虎神的神匠(单鼓艺人)在初冬十月小阳春的大好节气,在院里院外。屋里屋外,表演绝活,能施展出艺人的武功特点。

汉军旗满八旗大部分都在初冬十月小阳春的季节中。家家相连,接连不断地举办烧香活动。汉军八旗人家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人家称“烧荤香”。“烧荤香”要大操办5—7天,宰三口猪。第一口猪祭天,第二口猪祭祖,第三口猪祭“歪梨妈妈”。一般农家三至五年才能筹办一次“烧荤香”的还愿香。有许多“烧太平香”则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猪而以鸡代替,中等家宰二十一只鸡,一般家宰七只鸡,此称为“烧素香”。

居住在新宾地区的满八旗、汉军旗人家,对“烧香祭祖”通称为“唱家戏”。汉军旗人家“烧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热闹的祭祖仪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别是虎神装扮得活龙活现,翻滚跳跃,能者可窜房越脊,在房脊上滚动、翻动。还有光着脚穿着一层布的虎爪,跑跳着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层层绑上铡刀)而上房脊,为此看热闹的人从十里八村纷纷而至,均要一饱眼福。汉军旗人家“烧旗香跳虎神”观众最多。观众不但饱观跳虎神的全貌,而且可看到摆腰铃、顶水碗、耍鼓绝活,即头顶水碗,两臂上伸支起鼓来团团转,两臂弯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挂一鼓旋转,甩起腰铃鹞子翻身接鼓打在点上。与此同时还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种翻滚跳蹦,鲤鱼卧莲,一支花棍玩耍于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担山、脚踢花棍、轱辘毛就地十八滚、站打四面、卧打八方,这条棍花样繁多,为此亦称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节,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个节数,此种汉军八旗人家“烧旗香跳虎神”是十分吸引观众的大好家戏。

满八旗“烧荤香”5—7天,这种烧香遵照“萨满教”原始规矩,庄严肃穆。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在头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妇亲自操作,不擦脂粉,就连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脸,而且连猪胰子都不用,洗脸只用热水,为了将手洗净可用面碱洗手,其他女眷同样如此效仿。淘黄米双膝跪在地上,妯娌接过也是双膝跪接,再传递给晚辈少媳妇送到“哈什”(仓房)顶上,用日光晾晒,此是磕面子用的黄米。再淘二遍黄米后,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户大家可放到二缸中,制作米酒,亦称“糖黄酒”。此酒得在上供这天开罐,由香主东家打酒装瓶,连斟九碗或九盅上供,再一连供上九盘子饽饽(用粘黄米面做的粘饼),按照顺序摆供。上供齐全,打开莲花香碟,此莲花香碟系木制。中间有一道香槽,滤上达子香粉末(满族名称安素香,满语土名叫迎山红)。这是达子香花(山杜鹃花)的嫩叶或嫩枝尖,晒干碾成的香末。槽底垫上香灰,香火烧不着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烧一个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烟缭绕不断,芳香扑鼻。

使唤猪就是宰猪,满族宰猪从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将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锅里炸一下,其锐利无比而用来宰猪。后来恐怕用扦子宰猪的技术差,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萨满”宰。宰猪时,首先将一盅酒倒在猪耳朵里,猪耳朵一扑楞,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领受此猪。此猪必须是公猪“蹭”子,俗称“净”。如果猪耳朵不动弹,“萨满”就着急了,双膝跪下,双手合十念满语祷告,香主带领全家连连磕头,直到猪耳摇动,祖宗领牲了,这才皆大欢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暑气候特点 同一个小暑不同的风情习俗

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即将到来也预示这天气会越来越炎热了,小暑气候特点就在于它的来到,说明了盛夏的来临。今天就给朋友们简单的介绍喜爱小暑的气候特点有哪些,同时为大家介绍下在小暑的时候各地都有怎样的小暑习俗

首先说到气候,影响最大的便是农事了,而炎热的小暑可以让农作物快速的生长。人们看到丰收的希望,自然满脸的喜悦。

气候与农事

1、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

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

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2、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解析

小暑之后紧接着的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小暑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小暑这个炎热的季节加上各地区的风俗,给这个夏天增添了色彩。

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于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结语:小暑的到来只是炎热夏天的开始,虽然说这炎热的夏天让我们大汗淋漓,但是农作物的丰收让我们对它又爱又恨。每当到了小暑这个节气的时候,各地不同的风俗,让我们领略到了老一辈在炎炎夏日的智慧结晶。可以说古代的发展至今影响着我们,延续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广场南侧,毗邻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3000平方米,民族民俗类藏品40000余件。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展示东北古代及近现代民族最多、古今民俗事象最丰富的综合馆,是广大公众学习和了解东北民族民俗的课堂,也是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

本馆设有东北古代民族民俗、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三个基本陈列展区和若干专题展区。各展区采用实物、图表、文字、沙盘、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及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东北民族民俗事象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景区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大街99号

乘车线路:在市内可乘167、170、102、334、335、336、337、338、339、341、342、343、345、346、347、348、349、350、160等路公交在世纪广场站下车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巴渝民俗文化村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巴渝民俗文化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巴渝民俗文化村坐落于渝北区两路镇。占地面积5公顷。村内主要景点有一馆、四院、一庙、一牌坊。巴渝民俗博物馆内藏有中国民间工艺品、服饰和其他生活用品实物1000余件,其中重点陈列了巴渝地区清末民初的家神龛、挂匾、雕花木床、桌、椅、案台等颇具民俗工艺特色的木雕精品250余件。"四院"是指四个风格不同、结构各异的民居大院,分别展出古代巴人"人生礼仪"系列中的"诞生礼"、"婚礼"、"寿礼"、"丧礼"、"节俗"以及农耕机具、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程序等。观音古庙展示了古代巴人的祈神活动与宗教观念。村内还可见到一块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节孝牌坊。此外,村内还有索桥、广场、湖泊、农舍、曲廊茶园与民俗风情街等景点及设施。

“人生礼仪”系列展

四个风格不同、结构各异的民居大院。分别展出巴渝人家“人生礼仪”系列中的“诞生礼”、“婚礼”、“节礼”、“寿礼”、“丧失”以及农耕机具、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程序等。特别是由著名雕塑家、副教授叶荣华先生创作并制作的200雕塑配合,使情节形象生动,人物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院:“诞生礼”、“婚礼”

诞生礼——重点展示新生婴儿来到人间的几个主要阶段生活场面。包括:“洗三”、“弥月”、“抓周”、“入塾”、“弱冠”等活动。

婚礼——婚礼是该院的“重头戏,内容包括:说媒、订婚(也叫“插箱”)、纳聘、定期、迎亲、拜堂、洞房花烛等过程。特别突出了“迎亲”场面。迎样队伍长达三十米,迎亲人员三十六人,一路上,彩旗飘舞,鼓乐喧天,热热闹闹地行进在乡村大道上,队伍的背景是绘有田园风光的卷式大幅油画,更增加了喜庆气氛。拜堂成亲、洞房花烛等场面,都完全按照传统婚礼形式采用仿真雕刻人物布置,显得逼真、隆重。

第二院:“寿礼”“节俗”

寿礼——分整寿、平寿、大寿三种。整寿,指满旬;平寿,指散生;大寿,指满六旬。过去帝王将相的大寿,特别隆重,平民百姓六十大寿也是最为重视的。这里展出的寿堂,就是按六十大寿规格陈列的。

节俗——主展一年中的三大节的节俗:

春节:春节来临,要杀年猪,备年货。正堂内,一家人正在家神龛前吃团年饭,祖孙三代同堂庆贺新年。春节时期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整整半月,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玩龙舞狮,观看彩灯彩船,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元宵一过,纸扎的所有工艺品都将化为灰烬,飞向天空,表示“送年”了。

端阳: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忠心爱国,仅因受谗被逐,故于五月初五愤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以吃粽子、划龙舟来表示对屈原的悼念,展厅中以两艘龙形彩舟和壁画展示其情节。

中秋: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一年中以这一天月亮最圆,故又称团圆节。打糍粑和村院家人入夜赏月、吃月饼、看“月华”、等“天门开”等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第三院:“丧礼”

我国由周朝定礼制后,厚葬之风由宫廷到民间延续了几千年,形成一整套的仪式。追悼祭奠的时间,皇帝为九九八十一天,要人官员为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为五七三十五天,三七二十一天,七天,五天,三天不等,按财力而定。仪式场面之大,仪仗之多,纸扎之精美、礼节之繁琐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丧礼所不及的。本院按中等家族七天道场规模布置陈列,其中有超度忘魂的道场仪式,有各种纸扎仪式,挂图幡幛,其规模、形式为今人少见,对研究历史和旧时代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四院:农耕机具和手工作坊

该院部分展出一些过时或至今仍在使用的农具和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过程。依次陈列的是“铁匠炉”,砻谷筛米,纺纱,织布,打草鞋,染布的踩布石。其中小磨麻油的作坊,酿酒作坊家常豆瓣作坊可现场看表演,而且可以即兴买到货真价实的巴渝小磨麻油、巴渝家常豆瓣、巴渝老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