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刘备为什么受人尊敬最新20篇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平时与一些中高层领导交流,言语间能感受到部分管理干部不服上司,为此,总裁教练多次劝导,作为上司能够走到今天一定有胜于你的地方,一定有让你服气的地方。也许他的学历不如你高,他的情商不如你好,总之,看上去似乎不如你聪明,但他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比你聪明的地方

浏览

5850

文章

391

篇1:夷陵之战孙权算以少胜多么?孙权和刘备分别有多少兵力?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当中最经典的三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可以算是以少胜多,那夷陵之战也算是以少胜多么?当时孙权刘备兵力各是多少呢?关羽被杀的那段时间,正是蜀国兵力最强的时候,但最后的结果几乎是全军覆没,孙权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孙权也是少胜多的话那刘备这仗大的也太失败了,不过当时刘备急着为关羽报仇可能也没想这么多。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将军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张南为前部,赵融、廖化、傅肜为都督,亲率大军数万开始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同年八月,战役正式打响。刘备的先头部队进展顺利,八月间打败李异和刘阿占据秭归,其主力也陆续向秭归集结,同时荆州武陵地区的蛮夷各部也纷纷派出使者请求协助刘备夺回荆州。面对刘备的攻势,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孙桓出兵抵抗。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 刘备派出将军吴班、陈式沿三峡东进,占领荆州长江上游重镇夷陵,陆逊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从巫县、秭归等地后退了近六百多里,一直退到了猇亭地区。直到在夷陵道攻破刘备军队的五个营寨并斩杀其将领之后,陆逊才停止了撤退转入防御。同年闰五月,陆逊火烧夷陵,刘备大败,夷陵之战以陆逊的胜利而告终。大致上这便是夷陵之战的全过程。

这场战争有两个话题引发了后人的热烈讨论,一是刘备东征的总兵力究竟是多少,这是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刘备为何会兵败夷陵?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成两篇文章来进行阐述,今天要讲的是第一个问题。

关于夷陵之战中东吴军队的数量,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明确。《三国志·陆逊传》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这也就意味着东吴前线的总兵力当在五万多人。

刘备的总兵力是多少呢?史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记载,这里先列举一下:。首先是《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帝报曰:“昔隗嚣之弊,祸发栒邑,子阳之禽,变起扞关,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

其次是《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这两个数字对比,刘备兵力的数字相差足足有一倍。那么,哪一条才是真的呢?一时难辨真伪。不过,有一条蜀汉总体人口及兵力的记载可以解答这个疑问。这个记载出自《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当中:

(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个统计数字是蜀汉灭亡时刘禅派尚书郎李虎交给邓艾的士民簿。这个时期的蜀汉与刘备时期相比,有两个巨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刘备时期的蜀汉,南中未附,无法从该地招募兵力;其次是这个数字中有蜀汉全国总兵力的人数:十万二千人。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蜀汉总兵力尚且如此,刚刚建国的蜀汉总兵力即便超过这个数字,也不可能呈倍数。故此,《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并不可靠。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是否准确呢?从记载来看,这个数字是孙权上奏时的原文,而且孙权的这道上奏是为了向曹丕求援,即便数字不尽准确,但也只有扩大而没有故意减少的道理,。

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从益州带来的总兵力应当就是四万多人,即便加上马良在荆州五溪各少数民族中招募的军队,其总和也就是五万多人,与陆逊的兵力相当。故此,夷陵之战并不能称之为以少胜多的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为什么诸葛亮还能领兵?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李严诸葛亮,作为刘备临终前托孤的对象,一文一武,分处不同的派别,也是刘备希望借此平衡两方势力的举动。这个时候,兵权还是在李严的手里的。但是我们从后面的事件可以明白,诸葛亮数次北伐,足以证明他的手里也有兵权,不然如何能够调动军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诸葛亮为什么还能够领兵呢?

很多人都受演义小说的影响,认为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其实并非如此,至少在军事谋略上,刘备从未倚重过诸葛亮。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征战),(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以致,诸葛亮在刘备被陆逊大败於夷陵时,而感慨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伐吴);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而刘备在白帝托孤时,也并没有将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交给了李严。据《三国志·李严传》……(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其时,蜀汉大败於东吴,蜀吴双方正处於战争状态。而刘备既对荆州之地仍有不甘,也担心东吴趁蜀汉大败,而西进灭蜀。故而,刘备将用兵方向与防御重心都放在了东线,而让李严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白帝)。从李严的中都护的职权上来看,就相当於两汉时期的大将军。

那么,刘备在托孤给诸葛亮的同时,为何又将兵权交给了李严呢?首先,这体现了一种权力上的制衡。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彼此制约。其次,李严没有派系势力,将兵权交给李严,刘备比较放心。李严虽出身於南阳(按地理上,也属荆襄势力),却系刘表的部下。曹操南下荆州之时,李严才入蜀中投靠了刘璋。故而,李严虽属刘璋的旧部,却资历较浅,且非益州土著势力。

既然,蜀汉的兵权在李严的手中,为何后来统兵北伐的却是诸葛亮而不是李严呢?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以丞相的身份而辅政的。而丞相虽为百官之首,却并无统兵之权(曹操系诸侯兼摄丞相之职)。秦统一天下之后,以丞相、太尉(掌兵权)、御史大夫(监察权)为三公,其本质上就是对相权的制约。而汉朝的官制,基本上沿袭了秦制,由太尉(大将军、大司马)掌兵权。

那么,诸葛亮又为何可以像曹操那样,能以丞相的身份而统兵北伐呢?这要归於诸葛亮的另一个身份。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於是即帝位……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即是说诸葛亮除了丞相这职位之外,还兼领了司隶校尉(前任为张飞)。司隶校尉这职位始置於汉武帝时期,早期负责京畿地区的监察。而到东汉时期,司隶校尉的职权发生了变化。至东汉后期,“州”正式成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级别,而州牧也便成为最高的地方长官。其时,天下一共分为十三州,而有一州较为特殊,此便是被称为司隶的畿辅地区。由于畿辅地区属司隶校尉负责督察,故称之为司隶。

此时的司隶校尉,就相当于满清时期的直隶总督(疆臣之首),负责京畿地区的安全。故而,司隶校尉被称为雄职。而蜀汉的第一任司隶校尉(卫戍成都)是张飞,张飞死后,便由诸葛亮兼领。而诸葛亮有了司隶校尉之职,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领兵。

李严的统兵之权虽在诸葛亮之上,但由于李严被诏令留镇永安。而诸葛亮辅政之后,改变了刘备的用兵方向,与东吴主动修好,使蜀汉东线的高危警报得以解除,李严的重要性也就自然随之降低。诸葛亮既对李严的才能与品行不够放心,又比较喜欢亲力亲为,而李严的根基与威望又远不能与诸葛亮并论,于是,诸葛亮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抽调东线的兵力以南征北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拥有高祖遗风的刘备为什么没能让蜀国一统天下?

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的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虽然关系有些远,但是好歹算是能与汉高祖刘邦沾点边,史书上也说刘备和刘邦比较像,有“高祖遗风”。刘邦当年也是占据了蜀中,和刘备的地盘一样。但是,刘邦能够一统天下创立汉朝,怎么刘备就没有做到呢?以诸葛亮的智计,五虎上将的勇猛,都没能帮助蜀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其中究竟有些什么原因呢?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古时候行军打仗,有三个重要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最终的结果都会完全不同。其实成大事者何尝不是需要这三个条件?

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定位“汉”,也是符合他们一直的追求,复兴汉室。但是单从定都成都就能看得出来,蜀汉的地理条件并不好。近些年来的川蜀之地的发展自然是要好了很多,可是还记得唐代李白的那一首《蜀道难》?盛世的唐朝都还是一个进出不易,过蜀道比登天还难的地区,更不用说战乱的三国了,经济实力自然不会好到哪去。

事实也是如此,三个国家中,魏国的经济实力无疑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占据的是中原、平原等大片大片可以耕种的国土,可蜀国到处都是山地丘陵,可利用的国土本就不多,产粮的总量每次都是打仗时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再加上送粮的路途远,路况难,出发时候的粮食能有一半送到战场就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做蜀国的士兵是最辛苦的,很多力气都花在路上,打仗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除了粮食,还有水源,是人都需要吃喝,吃不饱不说,水也未必能喝的上,每到一处都要费力凿井取水,尤其因为地势原因,在蜀汉凿井可比在魏国凿井要难得多。仅仅是地利这一条,魏国就甩了蜀国好几条街,而且这个还不是想改变就能马上改变的,对外征战、防止入侵就已经让蜀军精疲力竭了,哪里还有时间去琢磨怎么提高土地利用率,就算有办法,恐怕也没有足够人手去完成这件事情。因为蜀国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一个,仅仅九十万。

要知道,那个时候连实力第二的吴国都有二百三十万人口,最强的魏国更是近两倍于吴国,四百四十万,蜀国的劣势,是非常要命的。除此之外,军事装备、医药等各个方面,都在给蜀国拖后腿,没有粮食吃不饱,没有水源活不了,训练跟不上没有阵法,没有医药受伤就没法保命,没有装备那简直就是送人头,各种条件都是蜀国的劣势,即便诸葛亮真的是神,也是无计可施。

既然说到诸葛亮了,那就来说说蜀国上层建筑吧。《三国志》记载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吏,就连记录本国历史的史官都没有,很多事情都是由主管人员的个人意志来决定的,基本上没有法制,内部人员也分裂成荆州派和益州派两个派别,相互争斗,造成了蜀国的内耗。

这些条件都不行,人才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是蜀国大开门户招揽英才,怕是人家都还不乐意去,再加上他们自己也没几个人,智囊团也就诸葛亮一个人,军事方面人才虽然名气很高,武力值也不低,但是有句话别忘了,三个臭皮匠还能抵得过一个诸葛亮呢,蜀汉的军事方面加起来十个人都没有,光是看数量,其他两国也能完胜,更不要说能够与关张赵马黄相提并论的人也大有人在了。

最后一点,就是蜀国的主君。刘备刚刚建立蜀国没多久就病逝了,所以我们主要看下一任的国君,传说中那个读不起来的阿斗,刘禅。都这样说了,刘禅的能力大家心里也都有数,能够“乐不思蜀”的人,如果不是装出来的,就真的不用指望了。再来看魏国,曹丕、曹叡,可以说是吊打刘禅来的,而吴国,孙权自然不用说,曹操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儿子,后来的孙浩尽管风评不咋样,可是能力也不是盖的。

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任何一条都不在蜀汉,而且国也非正统,又如何完成统一大业?刘备也许是刘邦的后人,但他绝不是第二个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诸葛亮为蜀汉做过哪些实质贡献?其实刘备早已看穿诸葛亮能力有限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诸葛亮真正为蜀汉做出的贡献并不多,甚至可以说诸葛亮只是一位帮刘备锦上添花的人。可能诸葛亮最大的优势就是活的比刘备长,所以后期才能独揽蜀汉政权,但他北伐又显得很水土不服,没有刘备只靠诸葛亮明显不靠谱。刘备当年早上诸葛亮,也只是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到了战场上才发现诸葛亮到底有几斤几两,可能也就是个普通军师的水准,同周瑜、司马懿等人都还有差距。其实诸葛亮有好几次出的谋略都让蜀国吃了大亏,而刘备也早已看出诸葛亮能力的极限。

诸葛亮曾一度被塑造成为三国中最聪明的人,好像不管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他的预料。从刘备三顾茅庐到空城计,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内。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且不说最早提出隆中对的人是谁,反正肯定不是诸葛亮,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也明白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并非易事,所以暂且退守。而刘备在当时做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抢在孙权前面快速拿下荆州,这才让蜀汉有了崛起的资本。但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这件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

还有就是,关羽的死诸葛亮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关羽败就败在没想到曹操会跟孙权结盟,但诸葛亮身为军师,为什么也没想到呢?这也在诸葛亮的职责范围以内。关羽水淹七军,抓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而孙权早就看关羽不顺眼了,所以当曹魏的人找上门来时也答应了结盟的要求。这些事诸葛亮也知道,为什么却没及时提醒关羽呢?关羽的死直接导致蜀国开始走下坡路,荆州丢了,刘备伐吴还差点被全军覆没,诸葛亮的失职却被一笔带过。要是诸葛亮能提前为关羽做好准备,或者提醒他可能出现的危险,那关羽肯定会见好就收,不和曹军过多纠缠。

实际上当刘备拿下益州和四川后,孙权肯定会拿回荆州,不然东吴根本就无法立足了,所以孙权动机明显,但蜀国上下无人察觉,实在不应该。还有人说这是刘备和诸葛亮故意想害死关羽,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能顺利上位,这种说法也是无稽之谈。关羽的性格以忠孝著称,而且关羽当年想要背叛刘备的话那呆在曹操阵营当中就行了,干嘛还要拼死回到刘备身边呢。而且诸葛亮跟关羽也不存在利益关系,诸葛亮也没必要害他,只能说大家都忽略了吴蜀联盟的不稳定性,导致被孙权出卖。不过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马上找到孙权要求恢复同盟关系,这个做法是对的,毕竟这时候的蜀国太虚弱,根本抵挡不住曹魏的攻势。

还有一点就是,当年刘备要伐吴,诸葛亮也没能把刘备给劝住,导致了最后的大败。如果诸葛亮能一同随行,说不定还能提醒下刘备,不要中了陆逊的计谋。但诸葛亮既没有坚持说服刘备,也没跟随刘备一起伐吴,最后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其实观察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他比较适合制定大方向的谋划,但要临时充当指挥,制定战略就不太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诸葛亮杀刘封为什么刘备不阻止?刘封死的冤么?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刘封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不愿出兵救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杀。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但是刘封小看了刘备和关羽之间的感情,刘备可以为了关羽不要养子还坚决北伐。诸葛亮也是主张杀掉刘封,因为刘封带有很深的私意,为了一己私欲会坏了大事,所以刘备也就不再犹豫,杀掉了刘封。这样一看的话刘封死的算冤么?

刘备败于曹操后,想着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同姓,就跑去投奔了他。此时刘备还没有孩子,就收下了一个养子,改名刘封。刘封便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在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后来刘备有了一个亲生儿子,刘禅。这时候,刘封的地位就微妙了起来。对于刘备来说,养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的江山还是要传给刘禅的。但是刘封生性文武兼备,自然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为了排斥刘封,刘备把刘封外派到上庸,封他做副军将军,虽然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就是个小官。刘封也不傻,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对自己起了疑心,所以心里是有些不满和愤怒。

但是刘备毕竟不像那些嗜杀的君主,自己的亲人儿子都下得去手。他把刘封外派一方面是清扫刘禅称帝的障碍,另一方面,上庸地势险要,谁来守都是一份天大的功劳。可惜刘封是被愤恨遮住了双眼,没能体察父亲的苦心。这时候关羽又从荆州出兵攻打中原,刘封离得近,刘备就让刘封多帮助他的叔父。关羽北上去打襄阳,写信让刘封出兵,刘封犹豫了起来。本来上庸刚刚占领,民心不服,他怕自己离开后,上庸就会造反。另一方面,他觉得就算自己帮助了叔父关羽,这个功劳也不会是自己的,而且就算是自己的,也会因为功劳太大,反而惹的刘备猜忌。还有一点私人的原因,自己的叔父关羽一直都不喜欢自己,这时候需要自己了,就对自己好声好气,刘封很反感。于是刘封就拒绝了。

这一拒绝就出事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回防,却被吕蒙抓获杀掉了。消息传到成都,刘备直接昏倒在地,醒来之后号哭不止。又见到了关羽手下大将廖化,听他说起刘封和孟达坐视不理,便恨起了刘封和孟达。本来,荆州作为益州进军中原的门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可丢失;又加上刘备和关羽一直都是情同手足,这样两罪并罚,孟达和刘封可以在刘备手里死一万次了。孟达知道刘备生气,便投降了曹操。他写信给刘封,说服刘封投降。刘封虽然知道自己犯了错,但是他还是对刘备忠心不二的。他撕毁书信,大骂孟达。不久徐晃来打上庸,刘封打不过,就逃回了成都。本来刘备与刘封也算共处好多年,有些心软,但是诸葛亮在旁边扇风点火,刘备就数罪并罚,杀掉了刘封。刘封死之前,懊悔自己不听孟达的话。刘备知道刘封拒绝孟达的劝降后,也是感慨刘封的气节,有些后悔杀掉了他。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杀死刘封呢?因为诸葛亮以后要把持朝政,刘封有随军打仗的经验,是一个铁马汉子,相比刘禅不好控制。所以诸葛亮就跟刘备说刘封会是刘禅的一大威胁,其实也是把自己的威胁给扼杀了。可惜了刘封一辈子对父亲刘备忠心耿耿,后来却落得卸磨杀驴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庞统投靠过刘备孙权,为什么不选择势力更大的曹操?

全文共 1585 字

+ 加入清单

凤雏庞统早些时候投靠过江东孙权,然而却一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后来转投刘备麾下,结果却也没有比在孙权那里好太多。《三国演义》说赤壁之战之前,庞统曾经到了曹操军营,献上“连环计”,名为帮助曹操,因为他的士兵不擅长水战,实际上是为了以后孙刘联盟可以更好地实施计划。虽然这一段是虚构出来的,庞统并没有去献计献策,但是也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庞统选择这两位,却不去找爱才惜才的曹操呢?

诸葛亮投奔刘备后,欲将师弟“凤雏”庞统揽过来为备效力。然而,当时庞统正和周瑜、鲁肃打的火热。诸葛亮心生一计,告诉鲁肃为何不将庞统介绍给孙权得到重用呢?鲁肃生来厚道,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言,将庞统介绍给了孙权。

孙权喜欢以貌取人,乐于嘲笑相貌丑陋之人。据说,诸葛瑾脸长的略长,尝尝被孙权调笑。一次,孙权大宴群臣,喝多了,在墙上画了一头毛驴,然后在旁边写着“诸葛子瑜”,群臣大笑,诸葛谨大窘,其子诸葛恪不忿父亲受辱,夺下孙权的笔在“诸葛子瑜”后面写了“之驴”二字,当时孙权已经称帝,乱改君主的手书本是欺君大罪,但因诸葛恪形象极佳,孙权不但不怪罪,还觉的此子机变无双,聪慧过人。从此可见,孙权是多么重视手下人的相貌。

由于是手下大臣鲁肃的推荐,再加上庞统当时“凤雏”的威名极盛。所以孙权就算再以貌取人,也不会放着这么大的一尊神往外推,于是欣然接见了庞统。当二人见面,孙权见到庞统相貌极丑,恶心的差点“骂娘”!二人头次相见便彼此厌恶之极。庞统不由分说,直接拂袖而去。鲁肃欲上前阻拦,被孙权喝住,还告诉鲁肃说:“像这等丑陋之人不要再带来见寡人!”自此,庞统就和孙权断了联系,本想效忠的英明君主,却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无奈地投向曹操去了。

当时,曹操正在发动“赤壁之战”,欲一战拿下东吴。庞统到了曹营,自报名号“凤雏”。曹操求贤若渴,自从知道“卧龙”被刘备那厮抢走之后,正愁如何应对,虽手下“智谋团”异常强大,但若令其抗衡孔明还是不够的。知道“凤雏”来投,异常兴奋,想用庞统抗衡孔明(当时,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已死,揽了个谋士徐庶却一言不发,就是个无用之人)。

庞统得到了曹操的高规格接待,在席间,庞统献上了连环计。该计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大小船只相连,第二部分则是在船身上涂抹上防火之物。不要以为连环船真的是垃圾,据说南宋时,南宋丞相陆秀夫便用船身涂抹着防火材料的连环船打的蒙元海军抱头鼠窜。

另外,曹操的“枭雄”之称也不是白来的,他可是兵法大家,如果连环船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他也不会相信的,当庞统将“连环计”献上,令曹操对其更加刮目相看。然而,庞统却留了个心眼,只将计策中的第一部分说给了曹操听,第二部分只字未提。但是曹操的高规格礼遇,不嫌弃庞统的相貌丑陋,庞统便渐渐归心了,欲将第二部分的计谋说给曹操听。

此时,徐庶找到庞统,告诉他刘备才是当世明主,将来必成霸业。何不去投奔刘备,助其一臂之力?若投了曹操,将来只有灭亡之途。庞统刚开始不以为然,并未将徐庶之话当真,只是应付了事。

徐庶早就看出庞统的应付计量,于是再说:“曹操的父亲被徐州太守陶谦的手下谋财害命,曹操为他老爹报仇,不仅杀光了徐州地区的活人,连死人也不放过,把死人也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这一挖墓,却发现墓里的陪葬品,丰富无比,让曹操大大发了一笔。曹操挖墓挖出了甜头,从那以后就有了四处盗墓的习惯,而这些陪葬品多数也归了国库。曹操赏赐手下人的物品中,常常加杂有盗墓得来的金银。”

听完徐庶所言,当场变了颜色,连话都没给曹操带一句,便离曹营而去,“连环计”的第二部分也就没再提及,这也直接导致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一听庞统跑了,大怒,遂命手下大将许禇前去截杀。可惜,庞统早就料到曹操会心狠手辣,不会放过自己,早已经离去到了刘备的旗下。所以,许褚的截杀也是扑了个空。

这件事的最大赢家诸葛亮早就料到庞统会碰壁来投,早早在营外与刘备一起迎接庞统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谁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不是庞统和诸葛亮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到三国时期的谋士,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而人们熟知的谋士里,诸葛亮可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这都得得益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连带着把诸葛亮也捧得很高。然而在历史上,刘备真正最为信任的谋士,却并不是诸葛亮,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凤雏庞统,其实也不然。那么,刘备最相信的谋士,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庞统,还能是谁呢?

东汉末年,朝政败坏,群雄割据,角逐中原,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脱颖而出,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三人之中,又以刘备的能力最弱,但是此人却因为有着一批心甘情愿追随之人,而得以在乱世之中分一杯羹。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说过一句话“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而刘备最为神奇的是,将诸葛亮和庞统都收入了麾下,但是令人震惊的是,刘备一生之中最信任的谋士却不是此二人,而是法正。

世人皆知,公元222年8月,刘备率领大军征讨东吴,但却被陆逊击败,蜀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此战之后,蜀国的国力大减,而刘备不久之后便去世了。

蜀军大败的消息传到了成都之后,当时负责留守的丞相诸葛亮只发出了一声感叹:“法孝直若在,一定能制止主公,不让他东征;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溃败。”由此可见,法孝直必定深得刘备信任,且是刘备心目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法孝直何许人也?此人出身名士家庭,为名士法真之孙,也被世人成为法正,此人因为董卓之乱而被迫投奔刘璋。但可惜的是刘璋没有识人之才,让法正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法正为此十分愤懑,在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刘备。

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则认为刘备胸有大略,是歌值得辅佐的明君,因此二人相见恨晚。果然,不久之后,法正便投入了刘备的麾下。

而真正让刘备对法正如此信任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刘备入川是法正的建议,公元221年,法正直接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此时的刘备正苦于无路可走,法正的建议有如雪中送炭。

其次,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拉拢当地的豪强,有人建议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这样的建议给了刘备定心丸,结果证明对于蜀国是有利的。

最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夺取汉中,以声东击西之策最终辅佐刘备夺得汉中,使其拥有了大本营。曹操听到此次战争为法正献计,甚至感叹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刘备十分悲痛,一脸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这份殊荣连关羽、张飞都不曾获得。刘备一生中许多个重要的转折点,都离不开法正的辅佐,或许这正是刘备重视他的原因,不过他的功绩也配得上刘备的这份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了军费刘备发明一物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发明了什么东西

古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面对战争,除了士兵以外,还有就是需要有养活士兵的军饷。冷兵器时代是人力的消耗,只有军队越强大,声浪才会越大。面对军队的扩张,军费就变成很大的问题,收集军饷某个程度上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东汉末年正是多事之秋,国家没有了真正的君王,各地的势力变得躁动。战争就会频繁发生,那时候比较典型的就是三国之间的对立。曹操是一个优秀的优秀的军事家,他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向统一江山进发。但是时势造就英雄,所以凸显的还有刘备这个作为汉室后裔的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相比之下,孙吴一方的地理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军事物资方面并不是很缺乏。而曹操和刘备就不一样,地理上的冲突更是要使人发出碰撞,并且他们还要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

面对很多的战争对百姓也是一种折磨,偷偷看着百姓受苦,心里也很无奈,所以曹操不忍心继续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就发明了摸金校尉这样的官职,说白了就是职业盗墓。我们都知道,那时候很多黄金贵族或者有钱人家去世之后会陪葬很多值钱的东西。所以他专门组建了一支盗墓团队,其实这种方法虽然会遭后人辱骂,但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军队,也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对曹操盗墓而言,刘备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因此他不会和曹操一样盗墓,但是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钱。后来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货币,叫做值500铢,这种方法算是直接从百姓身上筹钱,古代的时候,银两都是实实在在的分量。但是这个值500铢,重量是八克,实际价值是100个五铢钱。在汉朝的时候,一个五铢钱重量是3.4克,所以换算下来相当于是340的价值,直接翻倍。就这样,和抢百姓钱简直是没什么差别。后来尝到了甜头的刘备还把值500铢的重量缩减到了四克一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袁绍的兄弟都被刘备杀了 袁绍最后为何还要收留刘备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袁绍为何会收留落难的刘备?袁绍收留刘备的理由

这并非是昏庸,而是本身就是一个识大体并且讲道理之人,所以才会以德报怨最终选择收留刘备。

从当时的三国局势来看,以曹操为首的集团还有将袁绍为主的集团,早就已经形成了两种不一样的实力。那么相应的就是针对曹操集团,此时的关羽也无非就是帮助曹操去还人情,再加上刘备本身就是天下非常有名的仁义之人,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就直接把刘备杀了,那么最终得到好处的肯定就变成了曹操,和自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所以袁绍最终也想到了这一切,因此必然就不会选择过多的为难刘备。

刘备也是一个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之人。刘备知道自己的兄弟并没有死。,也没有表现的特别生气,当时刘备已经做好准备更是哈哈大笑,还说曹操,这一个人一直非常记恨我,就担心我会选择辅佐你,所以才会特意将关羽出战,然后将你的手下给杀掉。然后借你的手直接将我除掉,这样的话不仅我死掉,而且你同样也会受到损失,所以不如好好就想想吧。

袁绍在听完这一段话之后,虽然也知道刘备肯定是为了活命才这么说,但是也会明白这中间的各种缘由还有道理,说的全部都是大实话,现在也没有办法证明刘备是不是真的不忠心,现在大将已经死掉,如果真的选择杀掉刘备,那么这只不过是让自己这一方变得更加混乱,甚至还可能会激怒对方。所以最终也会选择放过对方,而且还决定接纳刘备,人们会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做法,是一个大智慧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刘备是刘邦的后代吗?刘备和刘邦、刘秀有没有关系?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后人呢?大家可不要看到两人都姓刘就觉得他们是后代关系,刘邦比刘备早出生了400多年,等到刘备真正开始活跃起来都已经是东汉末年了。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刘备是打着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起家的,那这个刘胜和刘邦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实刘备的根源在哪可能已经很难真实了,不过在东汉末年,各个诸侯都自立为政,大家也都还是希望能为汉室效力,所以刘备的这个身份才能吸引别人。

既然刘备称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那这位刘胜到底是谁呢?根据记载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弟。也就是说刘启和汉武帝是同辈人。但是刘胜从来没有当过皇帝,因为刘启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刘彻。汉武帝刘彻大家应该就非常的熟悉了,被誉为是汉朝最厉害的皇帝也是汉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所以这样一比的话刘胜就弱了很多。不过要是这样看的话,说不过定刘备和刘邦还真有一些血缘关系,如果他真是刘胜后人的话。

不过刘胜也比刘备早了300多年出身,估计两人的血缘关系也已经被稀释到可以忽略不计了。而且西汉和东汉的血脉还断过,有人问刘备和刘秀会不会有什么关系,那就更不可能了。不然刘备干嘛不挑一个近一点的人说是他的后代呢,非要选个过了几百年的东周人。当然就算被稀释了很多,但也算是汉室贵族了。所以刘备也许并没有说谎,毕竟当时就算你是皇帝的儿子,但是没把皇位传给你,那地位也是差挺多的。

而且刘备的父亲刘弘,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就更少了,几乎没有记录生平一件事迹,只是说去世的很早。刘备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布草鞋为生,过得日子相当艰苦。但是刘备从小就喜欢个人交朋友,所以也锻炼出来了他的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是后来公孙瓒和刘备结为好友这才让刘备有机会崭露头角,随后因为镇压起义有功就被封了个官,从这个时候起刘备内心的种子就开始慢慢萌发了。

其实刘备不管是不是真心为了汉室,但他本性还是非常忠义仁慈的,在这点上历史对他的评价并没有夸大。虽然最后没能完成自己的志愿,但是能够称帝也是帮助汉室延续了40多年的香火。不然曹操可能早早的就统一了全国,也就没有三国这个让大家感到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赤壁之战刘备有没有故意隐藏兵力?鲁肃给刘备指了个方向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吴蜀获胜,但是在这之前还是非常惊心动魄的。因为刘备根本不太相信吴国和蜀国联手就能击败曹操,毕竟当时的蜀军还太弱,而吴国兵力也不及魏军。所以刘备非常的惶恐,但是又没办法,按照刘备的性格肯定会给自己留一个后手,如果眼看他们要失败还能马上逃走,以免被全歼。所以刘备在赤壁之战上还是隐藏了部分兵力的,赢了还好说输了可能也就没三分天下了。

刘备在长坂坡地区被曹纯的虎豹骑追上,一场混战过后,不仅两个女儿被俘,部属也被冲散。幸得猛将张飞紧随身旁,虽然暂时摆脱了曹军的追击,但原定的难逃江陵的计划无法实现,只得向汉水方向撤退。在撤退途中,刘备突然遇上了东吴的使者鲁肃,这让刘备的后半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鲁肃此次来到荆州,目的是“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这也就是说在临行前,鲁肃已经与孙权达成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大政方针,而这也是刘备的唯一出路。

不过,刘备的枭雄之姿在鲁肃面前尽显无遗。《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载,鲁肃在当阳地区遇到刘备后,问及其以后的打算,刘备的回答竟然是“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此语虽然言不由衷,却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刘备对于孙权集团的用意是缺乏了解的,故此以此言搪塞。

好在鲁肃是个实在人,立刻将当前的局势向刘备做了一个介绍,并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建议。一旁的诸葛亮也是急不可耐,催促刘备立刻派人前往江东与孙权协商,孙刘联盟因此诞生,刘备也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对于曹操的强大军力,刘备是早有领教,心有余悸。对于东吴能否战胜曹操,刘备心里没底。虽说经过诸葛亮、鲁肃等人的努力,孙刘联盟已经形成,但刘备还是心中忐忑。不久后,这种心态在周瑜面前展现无遗。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后,自己也听从了鲁肃的意见,驻军樊口。此时从荆州传来消息,曹操大军已顺江而下。刘备心中恐惧,派出舰船天天在江面上巡逻,唯恐曹军杀到。

一日,江面上出现众多战船,刘备以为是曹操水军,惊恐万状。部下提醒刘备是东吴的战船,刘备还非常疑虑,询问部下是如何区分。部下告诉刘备,从战船的样式上便可看出。这时刘备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派人前去迎接。

船上的东吴将领便是都督周瑜。来到樊口水面,周瑜派人通知刘备,说是自己有军务在身,不便下船,希望刘备能否驾船去往江面会晤。这个合理要求却又让刘备心中不安,对关羽及张飞嘟囔了几句,才不得不驾船前往。

见到周瑜后,刘备也顾不上客套,直截了当问周瑜东吴对抗曹操的军队规模。周瑜回答道:“三万人。”刘备不禁脱口而出:“恨少。”周瑜随即说了一番话,让刘备无地自容:“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一个是豪气万状,一个是心惊胆战,足见两人对即将爆发的赤壁之战的态度和信心。

这次见面也导致了一个结果:以周瑜、程普为首的东吴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而刘备则是作壁上观,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军力。故此《江表传》中说“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虽然这个记载被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实,但从刘备之前的表现来看,倒是非常符合其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实关系?

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了,诸葛亮古代著名的风流人物了,三顾茅庐都请不来诸葛亮,可以看出诸葛亮还是非常的有魄力的。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只是关系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曹操,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有过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写道,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

而白帝托孤事件,刘备允诺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应该说也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罢了。在刘备去世的前后阶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刘备所带入蜀的荆、襄旧部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后主刘禅又是平庸之主,很难处理好蜀国大臣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刘备最为信任的法正、庞统都已死,刘备所能够依赖的人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而且当时刘备白帝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关系,只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人的一种表面印象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刘备为什么不封魏延为五虎将?五虎上将都有谁?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五虎上将”的名头,很多人都听说过,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五位大将。这五位大将都跟随刘备,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大功。只是,至于这五个人的排名,却似乎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魏延,同样也是有勇有谋的大将,但是为什么却不能跻身五虎将的行列呢?魏延究竟比其他人输在了哪些地方,五虎将又分别都是谁呢?

五虎上将,指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同跟随刘备创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大将,一般来说,就是“关张马黄赵”,即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至于五个人的排名问题,我们稍后再谈。这五个人,其实并非是刘备封的,而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写书的时候,把他们五个人合在一起写了一篇传,只不过这个时候并没有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

但是,陈寿距离我们也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时间了,漫长的朝代更迭,文学的发展,总会有很多民间传说诞生,于是,这五个人就在民间不断的演变中,被塑造成了“五虎上将”的形象,在很多古籍作品中都有所展现和记录。

人一多,必然会出现排名先后的问题,所以关于五个人的座次问题,也就是他们的顺序问题,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所不同。早期的《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中,是“关张马黄赵”,之后又有很多变动,清朝时期,毛宗岗父子的《三国志演义》,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传》的基础上,修编成现在通行版本的《三国演义》,将赵云的位置放在了第三位,成为了“关张赵马黄”。

在其他的很多小说中,五虎上将都被各种引用,只不过都是作者根据五虎上将得来的灵感,把自己笔下的人物也排了个“五虎”。例如《水浒传》中,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为梁山五虎将,《大明英烈传》中,徐达、汤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为明朝开国五虎将,在很多隋唐小说中,单雄信、王伯当、王君可、谢映登、罗成为瓦岗五虎。

而前面也提到,“五虎将”的说法是后世人的运用,在刘备时期,他可没有封什么五虎上将。而至于为什么魏延不是五虎将之一,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自资历不够。他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约莫二十八岁,三十岁都不到,而加入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那一年,关羽59,张飞53,马超43,黄忠更是71,魏延最小,只有36。相比之下,他实在是太过年轻了,不仅如此,当时他的功劳也不怎么大。

《三国志》中,对于魏延和黄忠在两川作战的表现的评价分别是,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黄忠则是“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可以看见,魏延关于功劳的就只有四个字“数有战功”,跟黄忠一比,的确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了,因此,魏延的功劳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五虎将之一。

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夏侯渊留守汉中,刘备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汉中,而夏侯渊最终被黄忠所杀,反观魏延,就连刘备一方参战的主要名将都没有排上号,更不要说留下什么大功了。

更要命的是,魏延尽管不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是个反叛人物,反而对蜀汉忠心耿耿,可是他的性格却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跩起来不输关羽,地位又不如人家,这样的人,恐怕到了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吧?

因此,综合评价来看,魏延的确没有太大的资格进入五虎上将的行列,这也不算委屈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刘封忠心耿耿能力又强 刘备为什么还要赐死他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刘封忠心耿耿能力又强刘备为何还要赐死他

刘备之所以决定杀掉刘封,是因为刘封有大将的潜质,作战勇敢,这就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发展,所以才决定杀掉他。

刘封确实有一种大将的潜质,而且武功高强,作战勇猛,从淅川开始到收复西川,可以说从来也没有失败过。

刘封这是一个非常蛮横之人,很多时候都不会选择听诸葛亮的调遣,一般都会独断专行,所以这也让诸葛亮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不舒服。

诸葛亮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毕竟这怎么说也是刘备的儿子,虽然不是血脉相连,但是怎么着也要比自己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更亲。因此诸葛亮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在那个时候刘备的事业正好处于上升的阶段,无论说什么可能都不会听进去,诸葛亮其实就是一个聪慧之人,所以马上就选择隐忍。

刘封在进入到高光的时刻更是锋芒毕露,甚至连曹操都已经注意到他,由此可见这个人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那么在此时其实也已经给自己埋下很多的隐患。有一次在作战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战略眼光,错失了打下襄阳的机会,原本刘备根本就没有打算杀掉他,但是诸葛亮却打算趁机除掉他。

诸葛亮就告诉刘备,千万不要给刘禅留下任何的后患,刘备在听完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所以就决定趁这一个机会把他给杀掉。刘封这是一代悍将,原本也会拥有着更好的发展,可是没有想到居然死于非命。

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责怪刘备,如果平时能够少一点亲情维护,可以多一点规章制度,就不可能会导致这些人如此的蛮横,后来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会使用一些严格的方法,这并不是想要去纠正刘璋,而是想要去纠正刘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郭嘉曾希望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 曹操为什么没有动手?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早期的刘关张非常的狼狈,经常被一些大军阀打的到处逃窜,但是刘备一行也是没有办法。刘备曾投靠过吕布,本想在暗地里推翻吕布但是没有成功,然后又降了曹操,这次刘备站队算是站成功了。但是郭嘉似乎看出了刘备的野心,所以跟曹操说最好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但是当时的曹操根本不觉得刘备会是自己的威胁,所以也就没有动手

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术出兵进攻徐州,吕布又在下邳端了刘备的老窝,刘备只能退往海西一带。在此期间由于粮草匮乏,刘备军中甚至出现了士卒自相残杀,以人肉为食的惨状。此时的刘备走投无路,却又做出一惊人之举:向吕布投降,这无疑又是一步险棋。

不过最终刘备的这个方法居然成功了。吕布不但答应了刘备投降的要求,还将扣押的刘备及将士家小都全部归还,又将小沛交给刘备作为安身之处。这或许是吕布认为心中有愧,又或许是因为战前袁术承诺的粮草、物资都没兑现,总之,吕布给了刘备一次喘息的机会。

听说吕布收留了刘备,袁术大怒,出兵进攻小沛,向刘备发动攻击。战斗力薄弱的刘备不是对手,节节败退,这时吕布又及时地站了出来,导演了一出“辕门射戟”,硬生生将袁术赶出了徐州。

吕布为何又要帮刘备?这不能不说吕布还是有些头脑和眼光的。他认为袁术觊觎徐州,可以利用刘备在徐州的影响力帮助自己抵御袁术。不过,显然吕布又犯了和刘备之前相同的错误,一来过高地估计了对方的实力,二来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野心。

吕布不杀刘备的负面影响没过多久便显现出来。刘备在小沛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企图伺机将吕布赶出徐州,这一下让吕布大为愤怒,立即出兵向刘备发动进攻。此时的刘备虽然手下已有一万多兵马,但却依然不是吕布的对手,被打得丢盔卸甲,只好带着关羽、张飞投奔了曹操。

敌人的敌人便是自己的朋友,这句话用在看待曹操对刘备的态度最恰当不过。刘备来投,曹操随即任命刘备为豫州牧,给了刘备极高的政治待遇。但曹操也留了个心眼,将刘备留在自己身边,并未让其前往豫州上任,故此刘备也只能算是遥领。

本来有曹操的收留,刘备再无性命之虞,应当安心为曹操效命。但刘备却做出了一个意外的举动,举荐袁绍的长子袁谭为茂才。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是回报袁绍当年对自己担任徐州牧的支持,但实际上用心良苦。

此时的袁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双方都在极力消灭其他割据势力,为日后夺取北方控制权的战略决战做准备。对于这种形式,刘备并非浑然不知,而是佯装不知,故意为之,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借此拉近与袁绍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史料中并未记载曹操对此有何看法,但曹操手下的谋士对刘备的态度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郭嘉、程昱便多次向曹操建议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据《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中记载,郭嘉曾经这样对曹操表示:

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为何郭嘉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显然是受了两件事情的影响,一是刘备与吕布的这段狗血剧而起对刘备人品的怀疑,二是刘备举荐袁谭背后的政治野心感到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汉高祖为什么只对张良称呼他的字?不单单是出于尊敬

全文共 1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古人除了姓、名,还会有“字”,有一些甚至会给自己取一个“号”,可以说,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方式五花八门。在刘邦时期,他对于自己手底下的文臣武将都是怎么称呼的呢?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看得出来,但是细看下来却会发现,除了张良会称呼他的字,其他人刘邦都是直呼其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麾下的张良、萧何、韩信皆发挥各自所长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立国的三大开国功臣,史称“汉初三杰”。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正式称帝,并在山东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定都城为长安,史称”西汉“。

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庆功宴,并对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作了经典总结。刘邦认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这番总结让文武百官当即点头称赞,也被后人视为经典。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即:刘邦对张良的称呼是“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但是对韩信、萧何却直呼其名。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为什么对张良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子房”呢?

我们先回答刘邦为什么称张良为“子房”。实际上,刘邦称张良为“子房”是为了显示对他的尊敬。因为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而且是先有“名”,后有“字”。按照古人的交际原则,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敬,一般要以对方的“字”作为称呼(自我介绍则称“名”以示谦虚);直呼其名则被视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那问题又来了。既然古人以字为尊,刘邦为什么不干脆都以“字”相称,反而对韩信、萧何指名道姓呢?

没错,按理来说,刘邦本来也应该以“字”称呼萧何、韩信二人的。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韩信和萧何得有“字”才行啊!实际上,刘邦之所以对韩信、萧何直呼其名,是因为他俩只有“名”没有“字”,并不是区别对待。

那么,为什么张良有“名”有“字”,萧何和韩信却只有“名”、没有“字”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但是取“字”却要等到举行成年礼之后: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张良是正儿八经的韩国贵族后代,出身高贵。因此出生后,父母不仅给他取了“名”,还在他成年后给他举行了冠礼,并取了“字”,称之为“子房”。

但是,萧何只是布衣平民出身、父母不详,韩信更苦,父亲早逝、母亲后来也病亡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所以,萧何和韩信都是各凭本事混饭吃的,成年后都没有举行过成年礼,最后就只有“名”、却没有“字”。当然,不只是韩信、萧何,刘邦手下的陈平、周勃、英布、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是穷苦出身,都只有“名”没有“字”。

实际上,刘邦自己也和萧何、韩信一样,他也是只有“名”、没有“字”。而且,刘邦最初是姓刘名季(“季”表示排行老小,当时刘邦是刘老太公的小儿子)。所以,一开始,刘邦的朋友都是直接叫他“刘季”。刘邦起兵发迹后,人们才开始叫他“沛公”。但是,不管是“季”,还是“沛公”,这都不是刘邦的“字”。

不过,刘邦有没有“字”还存在一点争议。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刘邦是有“字”的,“季”就是他的“字”。但是,按照“先有名、后有字”的规则,刘邦就应该有另外一个名字,可是司马迁对此却没有记载。所以,司马迁如此处理倒是有点儿欲盖弥彰了,反而侧面证实了“刘邦”是刘季当上皇帝之后才改的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刘备没有重用马超?马超为何得不到刘备的重用?

全文共 1167 字

+ 加入清单

马超,在三国时期也是非常厉害人物,爱才的曹操曾经多次征召他,可是都被他给拒绝掉了。后来,更是对曹操造成过非常大的威胁。然而马超后来却投降了刘备,按理说,这样一个人才,放在刘备面前,应该得到重用才是,可是事情却是,马超的官职非常高,但是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换句话说,刘备是将他束之高阁了。那么,为什么马超很有能力,却总是得不到重用呢?

马超是三国时期难得的虎将,曾经打的曹操都丢盔弃甲,也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可谓一世豪杰,十分英雄,是当时难得的人才。但是,他跟了刘备后,却再未有大的功劳,变得默默无闻,这到底是为什么?马超为何一直未被刘备重用,而是束之高阁,真相是什么?

整个汉代是以孝治天下,孝道在当时看的很重要,当时的做官制度,举孝廉,也就是统治者认为,只有孝顺的人那才是忠诚的。否则就是不忠不孝,那是大恶之人。如当时的吕布,为什么被唾弃,最后谁都要杀他,就是因为他不孝,杀了自己两个“爹”,被称为三姓家奴,人人唾弃,人人得而诛之,在白门楼,刘备劝说曹操杀吕布,也就是这个原因。

而马超呢,就犯了这个天大的命门,就是不孝。当时曹操把他爹和一家老小200多口押在许都,也是为了防止马超轻举妄动。而马超丝毫不顾及父亲和家小性命,依然反叛举兵,最后使得一家老小200多人全部被杀。犯了不孝的大罪。

马超在投降刘备后,做的一件大功,就是带领自己的手下军队围住了成都,把刘璋吓得半死,没打一枪一炮就占领了成都。之后刘备对他基本上就是“给名不给权”,给名就是三次升迁,直线提升位子。占领成都后,刘备封马超为征西将军,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又升马超为左将军,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这个地位基本上在武将里面算最高级别的了。

但是,从实际来看,不给权利,打汉中,马超基本上只负责威慑羌人,真正的大战,没让他参与。之后更是束之高阁,再也没有让他掌握军权。刘备称帝后更是对马超比较防范。一个骠骑将军,基本上就是个空壳。

其实这种思想也很正确,放在谁那,谁敢重用呢?因为,在当时能够约束人心的只有“孝道”“忠义”,而孝道是基础,因此,谁重用马超,就会想到,这种人连父亲、家人的性命都可以不顾。那么他基本上算六亲不认,怎么可能会真心屈从于任何一个人。因此,如果给他授权,一旦立大功,尾大不掉,随时就可能反叛,随时就可能自己称王称帝。

因此,这种不讲孝道,不讲忠义的人是无法约束的,无法约束的部将,是谁都不敢用的。而当时马超在羌人中的地位,刘备必须要用他来威慑他们,而且马超那毕竟是当世名将,虽不能重用,但是名位还是要给的。这也是为什么刘备三迁马超的原因。

后来有个故事也可以看出,马超在蜀汉活的是战战兢兢,当时彭羕被贬,跑来马超处发牢骚,说要跟马超里应外合谋反,马超听后寝食难安,立马就上报刘备了,最后彭羕被杀。刘备称帝后,马超不到两年就忧愤而死,晚年十分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刘备和刘表是什么关系?刘备投靠刘表的目的是什么?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刘表虽然都姓刘,但是刘表是正宗的皇亲国戚,而刘备差的就有点远了。不过刘备当时想要投靠刘表,刘表也还是很欢迎的,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关系而是为了能相互利用。在三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就不用讲什么信任了,全是利益。刘备信不过袁绍所以走了,而刘表正好需要一股力量能帮助他抵抗曹操所以刘备的加入正好解了他燃眉之急。可能刘表自己也没想到,刘备竟然能建立蜀国成为一方之霸。

公元200年,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率军讨伐刘备,刘备战败后投奔袁绍。数月之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前来汇合,一番商讨,刘备舍弃袁绍,南下投靠荆州,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

当时的刘表,好像得到了皇上所赐的烫手山芋,左右为难。经过重重考虑后,对刘备作出了这样的安排。让他先后出兵新野和博望,最后屯兵樊城,樊城与刘表所在的襄阳隔汉水相望。

当时,刘表到底是怎样看待刘备的?其实,远在曹营的郭嘉早已知道,曾一句话道破真相。

公元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但是帐下大臣大多担心,刘表会趁机派刘备袭击许昌。

郭嘉却说:刘表只是个坐而论道的空谈家,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刘备,如果重用刘备,会担心无法驾驭;如果不重用,刘备也不会为他卖命出兵。

因此,郭嘉得出结论,刘备绝对不会北上偷袭许昌。事实也如郭嘉所料,曹操北征乌桓期间,刘备曾向刘表建议偷袭许都,却被拒绝。刘表到底怎么看待刘备,正如郭嘉所说,既要用刘备抵御曹操,又要监控刘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诸葛亮北伐为什么总打败仗?刘备死后才看出诸葛亮的缺点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死后整个蜀国都要靠诸葛亮一人主持大局,关键是当时的蜀国已经人才陨灭,诸葛亮能仰仗的人并不多。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一把手,可能这个时候诸葛亮的神话就开始破灭,隐约能看到诸葛亮身上的一些缺点了。其实诸葛亮是一位非常谨慎的人,但是在北伐时这种谨慎并没有帮助诸葛亮取得胜利,反而打了很多败仗

说起三国中的传奇人物诸葛亮,最契合的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应该就是神机妙算这个词了。的确作为刘备最厉害的一个谋士,他在刘备整个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不枉费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这个谋士。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忠臣和智慧的典型代表,像是空城计,七擒孟获等这些事迹都足以展现他不凡的才能。但是纵观历史,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打胜仗的概率几乎为零。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很多史料的记载,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也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刘备去世之后,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为了辅佐刘禅,也是尽心尽力。但是奈何,这个刘禅和刘备比起来,那真是都让人大跌眼镜。不仅自己软弱无能,而且对于诸葛亮的很多建议都不采纳,对于一些小反而是言听计从,甚至怀疑诸葛亮的忠心,随随便便就中了别人的反间计。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备生前兴兵阀吴。可想而知,在兵败之后,其国力上损失是很严重的。甚至很多跟随在刘备身边的精英也损失了不少。在著名的五虎上将中,也就只剩下了赵云一个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对于整个国家额战斗力来说,那也是大打折扣的。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诸葛亮自身的原因了。可能是因为之前损失了很多有能力的人,诸葛亮觉得自己身边能仰仗的人也是越来越少。所以在很多军政事务上,对手下的一些人都不太放心,很多是都讲求亲力亲为。但是我们说,再厉害的人物单打独斗的话总归是要吃亏的。人还是需要合作的。再者说,一个人的精力可是非常有限的,工作量太大的话,压力也会大,就难免会间接导致精神上的一些问题。对身体健康来说也是损害非常大的。所以导致他最终病死在了军中。

但从这几个原因来看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刘备去世之后,曾经那么厉害的诸葛亮会连连败下阵来。经过简单的分析来看,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因素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说,再厉害的人物也不是万能的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国中刘备若是最终一统天下,他会效仿刘邦杀掉关羽和张飞吗?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每次只要谈论起三国,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可以让我们讨论,虽说三国最后的结局有些令人意外,曹魏后来被司马懿篡位,最终是司马家笑到了最后,但是三国中那些雄才伟略的君主让我们至今仍无法忘怀,其中蜀汉昭烈帝刘备最为可惜。后世人关于刘备做出了许多假设,有一种假设颇有意思,说是刘备若一统天下,他会不会效仿高祖刘邦,杀掉关羽张飞

古时候有人说过:“用铜当做镜子,能够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帽子;和其他人作比较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加以改正;拿历史作比较,能够知道怎样兴旺发达。”可以说,历史不但可以发扬文化,也可以给后人警示,能够教人们正确的方法,起着不小的作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喜爱历史的人,人们不断的去思考历史并且也在不断的假设。比如钟爱三国史的人,曾提出这样的假设:假若刘备一早就统治全国,那时关羽,张飞还没有死,刘备会怎样处置他们两个人,是将他俩杀掉还是赐予地位呢?

不少人都提出会杀掉关张的这个假设,都是因为刘备他有高祖的风范,和刘邦十分相像。比如,他俩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小孩的时侯都说过一定要当皇上;从小就不听话,没有一点正经,在别人看来很叛逆;曾经都想把巴蜀地区占领等。刘邦当了帝王后,他下令杀了韩信,彭越等人。所以有的人觉得刘备也会这么做,也会杀害关羽,张飞。那么刘备会不会杀害他俩呢?

我觉得他是不会这么做的,第一,刘邦他的功勋人物是韩信等人,刘备他的功勋人物是关羽张飞两个人,韩信只是刘邦的一个下属,并且可以说是一个合作者,而关羽、张飞,和刘备可以说是兄弟,很亲密的兄弟,他们三个相识于黄巾起义,关系一直很好很仗义。第二,刘邦杀了韩信,其中有原因是韩信自己有野心了,想立户为主,他杀了他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关羽,张飞性情直爽,是做不出这样的事的,他们打心里敬佩刘备。

再一个说,如果刘备真的不相信关羽和张飞,但是这么多年的兄弟情,不会不念旧情的,得维持他的仁义人设。在政治和利益的方面,杀了关羽张飞,会失去很多。所以说,刘备是不会杀掉关张的。

对于刘备会不会封他们为王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会的。尽管刘备对兄弟十分仗义仁爱,但是他仍然是一代豪杰。他在用人方面十分讲究,聘用可靠的人,自己怀疑的人不会聘用,在权利方面也很讲究平衡,防止下属起了野心。比如,他当上帝王之后,给了关羽一些权利,荆州的一切工作都由关羽全部负责,对于当时来说,这个选择是必须的,因为这么多年关羽熟知荆州,不仅要抵抗曹国和魏国,又得防止敌方侵犯,所以刘备派关羽去到荆州,十分相信关羽。

在管理荆州的同时,他还在管理保护那些元老级别人物。所以刘备成功占据汉中后,本来是可以让张飞当守军大将的,张飞都很有信心,但是他却选了魏延当守将。以此来看,他用人谨慎,不会放纵任何一人发展起来,只要是在自己能力控制范围里。

从这些来看刘备是不会把他俩封为王,并且可能会一直称兄道弟,留下关羽张飞,对他们好,供着他们,就是不封他们为王,不给予他们实际权利。

全文分析下来,我觉得,就算刘备统治全国,关羽张飞也没有早年逝世,关张也不会成王,也不会被他杀掉。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你怎么看待,怎么想的,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