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推荐20篇】

浏览

7630

文章

55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哪些政策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国家对留守儿童教育实行了些政策。那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哪些政策呢?下面和了解下吧。

据小编了解目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社会各界也给留守儿童制定了些教育问题建议,目前未实施。

一些人问:国家有哪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

关爱服务项目可享税收优惠

《意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支持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帮扶、志愿服务等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培育专业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导和支持能力较强、信誉良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协助乡镇、社区、学校,依法参与留守儿童危机干预、家庭监护随访、家庭教育指导、监护情况和监护能力评估等工作,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等关爱服务。

对依法成立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或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慈善捐赠和公益项目,以及社会组织或爱心家庭依法举办的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财政、税务部门和当地政府要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以上是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哪些政策。我们在平时最好多学习一些留守儿童安全小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儿童的零食普遍存在的问题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小孩子的味觉由于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普通的食物很难提起孩子的兴趣,所以许多孩子都有从小不爱吃饭的坏习惯。零食作为含糖量很高的食物,由于味道香甜,符合孩子喜欢的味道,加之零食大多制作精美漂亮,更是容易引起孩子品尝的兴趣。那么面对宝宝吃零食,应该怎么办呢?

给宝宝的日常喂养造成困难:

1、一些零食过咸或过甜

跟宝宝日常食物差别很大,习惯了偏口味,对其他食物也就容易失去兴趣。

2、重口味,轻营养

很多零食只含碳水化合物等单一营养成分,但其在色、香、味、形等方面却很下工夫,宝宝非常爱吃,吃得多,营养却更不均衡。

3、为了口感和保存方便使用的添加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宝宝在1岁半时,不宜过早过多接触零食。

以下意见供您参考:

1、逐渐增加营养米粉、各种肉泥、菜泥、果泥的比例一岁半可占全天摄入量的80%以上,其余部分用奶来补充。应参照买来辅食的咸淡味调配口味,不宜过甜、过咸或过香。孩子咀嚼能力强的话可以试着给一些小块的食物,大便里不应见到成形的食物原料,体重增长满意,则说明喂养有效。做到这些,宝宝的全天营养完全能够满足,就不存在宝宝饿着的问题

2、营造好的就餐习惯和就餐环境定时定点,与家长同桌就餐;使用造型可爱的餐具,提高宝宝吃饭的兴趣;吃饭时不放电视避免干扰;不追着孩子喂饭,即使孩子一次没吃饱,也不要随意延长吃饭的时间,孩子习惯喂养时间规律之后,逐渐会在正常就餐时间内完成进食。

3、全家人要统一认识,不在家里易触及的地方存放大人或小孩的零食,也不在宝宝面前吃零食孩子找不到零食很快会淡忘,如果大人正在吃零食却不让宝宝吃,不仅会让孩子烦躁,更会刺激孩子以不好好吃饭的方式来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农村留守儿童有哪些教育问题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流动人口大规模出现,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迫于生计,纷纷涌入城市外出打工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那么农村留守儿童有哪些教育问题?下面和了解下吧。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学校所持的态度。学生们对学校并没有什么批判,实际上,学生们也不知道用什么标准评判学校教育和教师,就目前来讲,学校征收的基础费用已经不是他们主要解决的问题了,因为靠父母辛勤的工作,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素质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一般,只有极少数同学和班主任关系很好,而这些极少数的同学成绩通常很优异。还有一部分学生和代课老师的关系很好,衡量老师和同学关系的标准是同学的成绩是否够好。老师对待成绩好的学生态度很好,管理也很严,其他学生则一般,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和老师很少讨论学习方面的事情,老师关心他们的大部分是生活方面的事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当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进行打骂,实施粗暴消极的教育方式,最后发现,孩子通过打骂改过自新的概率很小,反而更加不听话,这些家长也认识到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不当的,但通常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这么应对。采取鼓励教育的家长只占很小一部分。

其次,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过于片面。这些家长只看重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好坏,对孩子的其他方面毫不关心,比如,对于孩子兴趣爱好、交际等方面基本上不关心,关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多家长表示,孩子想学的兴趣课程,家长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资助,还有的表示,自己的孩子本来成绩很优秀,但同样也是没有足够的资金送孩子去教育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中的问题

经过调查,很多农村地区当地社区根本对留守儿童没有任何的关注,在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期间,留守儿童并没有受到社区或相关村镇部门的任何照顾和管理,这是由于乡镇干部对文化、教育关注太少,不给予重视造成的结果。另外,村干部并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由此看来,当地政府就没有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政府职能缺失的集中表现,在教育和文化职能这一块没有任何举措,更不会对留守儿童有什么管理的政策措施。

接下来看下留守儿童为什么会辍学?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辍学蔓延扩大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与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有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等思想,也同样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农村留守儿童以往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旦接触到网络世界,很快为之痴迷,难以自拔。由于农村留守学生缺乏监护人的监督、管教,而校园周围的一些非法网吧及其他不适合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对缺少监管的留守学生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容易使他们一步步迷失方向,走上辍学的道路。

以上是农村留守儿童有哪些教育问题。想了解更多留守儿童安全小知识,请继续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留守儿童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常年见不到父母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河南省公布的一项调查,河南省现有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00余万。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儿童不足280名,“留守儿童”213人。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份额绝对不小的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留守儿童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呢?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由于孩子们本身贪玩,缺乏自律意识,相当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缺馅,尤其心理问题十分突出。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我国特有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导致在乡村留下了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孩子身上很容易发生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现象所产生的问题,这将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和后续融入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数。

1.没有纪律性

因为爸爸妈妈不经常回来,家里老人又管不住自己。于是留守儿童的组织纪律性是很差的,随意迟到、无故旷课时有发生。

因为爸爸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就算孩子表现不好,也没有办法请家长,爷爷奶奶对于教育又不是很懂。所以老师拿他们没有办法,时间一长孩子就变成了一个目无组织性纪律性的孩子,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不爱学习的孩子会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混,结交一些不良小混混,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各位在外面工作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关心家里的孩子,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平时多回去看孩子,多跟孩子交流。

2.影响学习

由于经常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无法得到爸爸妈妈的约束和关爱,所以亲子之间的感情会比较淡漠,家里的老人学习程度不高,无法指导孩子学习,往往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

因此,孩子的学习态度也不认真,觉得读书不是为自己读书,这样成绩肯定很不好。而且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往往只读了一个初中就开始工作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

3.性格不好

由于一直没有受到爸爸妈妈的鼓励肯定,所以孩子的性格会慢慢变得倔强、任性。他们觉得没有人管自己,所以会变得很任性,想到什么就去做,冲动的性格令他们脾气也很大,只要有一点不顺心的就会对着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发脾气。

老人年纪大了,没有办法管孩子,所以就顺其自然了。同时这样的孩子也是自卑的,他们生怕被人瞧不起,生怕有人说他们没父母,尤其是在家长会等需要父母出席的场合之下,孩子的内心很难受。

4.花钱大手大脚

由于一直没有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就想着回去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钱,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让孩子过着较好的物质生活。

其实爸爸妈妈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在孩子没有人管的情况下,给孩子过多的钱会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不懂得爸爸妈妈的钱来之不易,不懂得感恩,只会追求物质生活,造成孩子的畸形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凤杰:从教育户籍多层面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

全文共 2359 字

+ 加入清单

苏凤杰:从教育户籍层面解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问题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农民工子女数量也将不断呈上升趋势。如何完善政策,创新制度,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权利保护问题,是当前儿童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在“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研讨会”上,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苏凤杰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既包括流动儿童也包括留守儿童。尽管他们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但都面临着发展和权利保护的诸多问题。

苏凤杰认为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16岁以下流动儿童不办暂住证,没有纳入城市人口登记和管理体系,成为“看得见、数不清”的群体,不利于对他们的保护和管理。二是就学仍存在一定障碍。尽管国家在2003年就明确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其后又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流入地的公办学校仍不能满足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三是健康状况亟待改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明显偏低,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患病率都显著高于所在地户籍儿童。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由于父母监护缺位,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存在营养不良、学习习惯不良、成绩欠佳等问题。二是由于亲情缺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情感冷漠、内心封闭、缺乏自信、不相信他人等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三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面临较多问题,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苏凤杰指出,农民工子女的权利保护涉及“三农”、教育、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需要从完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要努力创设一种公平、公正对待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目前社会上和一些部门对农民工仍存在一些偏见和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影响了农民工子女权利的保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表明:农民工同样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对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在无法享受城市人各项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以极低的成本为城市提供了利润和税收,因此城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问题,农民工及其子女应有分享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权利。

建立新型的人口管理模式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很难消除对农民工子女与户籍儿童的区别对待。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就应当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管理之中,建立以常住人口(不仅仅是户籍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搞好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服务功能,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信息指导、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多种服务,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对流动儿童不进行人口登记,就难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因此,各地应将16岁以下流动人口纳入人口登记管理范踌,进而把流动儿童的教育、卫生、权利保护等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职责。目前,中山、无锡、石家庄、北京等地已将16岁以下流动儿童纳入登记管理系统,为流动儿童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基础信息平台,此类经验应在全国进一步推广。

进一步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流入地政府应当积极承担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同时,应加强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和指导,完善打工子弟学校的审批、管理制度。流出地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职责,逐步规范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工作,为他们的学籍转出、转入提供便利。近年来浙江、广东等地推行的“义务教育证书”或“随行卡”制度,对各地进行农民工子女就学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应积极探索适合留守儿童特点的办学模式。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建立跨部门、流入地与流出地互相衔接的农民工子女工作机制。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教育、卫生、公安、计生、农业、社会保障、司法、民政、财政、妇联等多个部门。因此,应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行政法规,进一步明确管理流动人口的部门责任,强化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权利保护的内容。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面向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以社区为依托,建立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将流动儿童流动信息、服务和具体管理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卫生保健站、图书馆等机构应向流动儿童开放。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参与功能、教育功能、互助功能,增强流动人口作为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培育流动人口与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共存发展、团结合作的社区精神,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生活。农村要积极构建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监护能力。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的作用,帮助农村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孩子中,有87.4%与祖辈生活,10.1%被寄养在亲友家中,2.5%自己照顾自己,媒体称这类儿童为“留守儿童。”庞大的群体和频发的事故,都在暴露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三大“缺失”——安全缺失、亲情缺失、教养缺失,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下面一起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幼儿被绑架折射留守儿童安全缺失

据报道,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5岁的男孩小杰在放学途中被一赌徒绑架,经过当地警方的全力侦查,8天后,小杰最终逃过“生死劫”。小杰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收入颇丰,小杰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没想到却成为同村赌徒绑架讹钱的目标。

解决留守儿童安全缺失的教育方案: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应该由其父母和托管人(祖辈或亲友)共同承担。在外务工的父母应该利用每次回家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接触,更不要轻易对外讲述自己家的经济情况。

2、教育孩子牢记自家电话和当地的报警电话,一旦遭遇危险,机智求救。

3、不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孩子独自在家时,切勿对陌生人开门。

4、尽量结伴而行,切忌单独在偏僻、行人稀少的地方逗留。

5、由跟孩子朝夕相处的托管人承担的安全教育义务主要包括:

6、做好孩子防雷击、防触电、防溺水的教育,避免危险。

7、定期与孩子交谈,以便发现孩子遭遇不法侵害的苗头,当孩子在外面遭受敲诈勒索等的不法侵害时,要通过正当有效的途径来取得协助,使孩子免受伤害。

8、注意年幼女童的性安全教育,及早告诉5~9岁的女孩哪些举动是年长异性对她的伤害,要设法躲开并及时告诉家人,一旦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托管人一定要及早报警。

二、“不适慈母”反映留守儿童亲情缺失

何灿是湖南省江镇的留守儿童,8年前,何灿的父母去了深圳做生意,何灿一直寄养在外婆家。妈妈回外婆家过年时,何灿躲在门后死活不肯开门,大嚷着:“外婆快来,有坏人来了。”何灿现在学习成绩优秀、勤快乖巧,但对父母非常陌生,时常流露出对父母只顾在外赚钱而不能陪伴自己的埋怨。

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教育方案:很多留守儿童很小就和父母分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亲情孤儿”,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向冷漠、叛逆、散漫。父母利用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定期和孩子沟通。不仅谈论健康、花销、成绩等几个方面,也可对孩子倾诉自己对家中亲人的牵挂、对团聚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会遇到问题

留守儿童可以说是属于一个社会问题,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陪伴,总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但是生活所迫,有的时候不得不让孩子在独自家里和爷爷奶奶生活。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会出现很多种问题,比如孩子的性格不好,最真实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特别少,不愿意说出心里面的感受。而且有的时候叛逆特别严重。

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孩子和父母沟通的少,爷爷奶奶或者家里的其他长辈对孩子的管教不严格,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有的甚至会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而且大多数的抑郁症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长此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这方面是很多留守儿童都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爸爸妈妈的陪伴,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性格可能会慢慢转变,大多数孩子都会比较任性,很难管教。有的父母出去工作,很长时间都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过,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稍微有不顺就会大发脾气,而且由于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对孩子大多数都是特别偏爱,孩子提什么要求都会满足,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就让孩子产生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心理,反正也没有人能管我。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的性格都比较冷漠,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也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有的甚至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尊重他人,没有考虑过做这件事情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也没有什么纪律性,他孩子大一点了更难管教,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哪怕日子苦一点,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是父母有一个人留下来陪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孤独

留守儿童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即使有电话联系,也给不了孩子拥抱和行动上的关爱,这样的孩子心里的话很难和老人倾吐,而有些老人的教育方式也跟不上时代,和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代沟

2

自卑

对于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引导,很多事需要孩子大胆尝试,而留守儿童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大多老人带孩子的时候 ,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碰, 长期下来 ,孩子没有自信,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

3

焦虑

如果留守儿童是自己的祖父母带,还能得到一些关心,如果是邻居或亲朋照顾,孩子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且很多周围的人也喜欢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尤其大,孩子也容易变得暴躁易怒,会产出焦虑的心理,这是一种缺少关爱的表现

4

没有安全感

虽然留守儿童是有完整的家,但他能体会到的很少,只有父母回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会没有安全感,而长期和祖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很难有家庭的概念,对家没有归属感,成年以后,对婚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外籍留守儿童问题更要引起重视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城中媒体报道,如今不仅仅是中国的农村存在“留守儿童”,国际化大都市也同样造就了一批在异国翘首期盼家人的“洋留守儿童”。在广州,由于国际学校学费高、学位少,而本土学校收费虽便宜,学位也充足,但在语言和文化上可能并不适合这群“洋娃娃”,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外籍工薪阶层面临着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大多数受访的外籍家长表示,虽然自己暂时在广州工作,却不排除为了孩子有朝一日回国就业生活的可能性,他们盼望孩子在广州所受教育能与本国的学校接轨,所以说外籍留守儿童问题更要引起重视

广州外籍工薪人士孩子上学难:

在二十年前,广州就有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抱负。但其实,广州的对外开放早有历史,远可追溯至明清的对外商贸口岸,近可回望新中国头三十年作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的历史,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国性的对外开放进程,广州国际化的水平更是水涨船高。可是,开放的广州,至今仍然存在外籍工薪人士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其实来广州工作的外省籍人士也同样存在着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打工者把孩子留在了老家,这早已是延宕多年的老问题了。而外籍工薪族孩子入学难,除了经济原因以外,还有中国式教育在语言文化方面难以满足外籍儿童需要的问题。

你要说原因,恐怕就得说一说这二十年来广州的教育发展状况,如果给中小学教育打分,恐怕无论是外籍外省还是本地人士,都难以打出高分。户籍人口的孩子虽然能保证入学,但从收择校费到所谓电脑摇号,都把人给折腾得不轻;而在解决外来打工子弟入学问题方面,新债旧账也是怎么都算不清。在这个大背景下,媒体如果单提“洋留守儿童问题”,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教育主管部门,恐怕都会有“自家孩子都顾不上”的情绪。

客观地说,外籍工薪族孩子入学难,这个问题恐怕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口,毕竟,有相当一部分外籍打工者并没有合法居留的身份。就拿黑人人数来说,民间流传的数据和官方数据存在着一个数量级的差别,而在广州这样一个素以包容著称,又有悠久的对外开放传统的城市,与外籍人士的关系居然有诸多隔阂猜忌,这不能不说,广州的城市性格正在转变。如此看来,这外籍工薪族孩子入学难的问题是不是个问题,还真是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还是有很多地区没有摆脱“贫困”这个帽子,自然而然留守儿童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因为成年人还是需要外出打工来贴补家里,那么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1、缺乏抚慰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2、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3、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

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4、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留守儿童早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早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早期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4.学习心态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新学期开始,在过完一个热闹的新年之后,同学们都背著书包怀着高高兴兴的心理返回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然而,对于有的孩子而言,回学校上课似乎艰难了起来。当他们兴冲冲地返回学校报到时,却发现被学校“开除了”,本应现在回到课堂的他们却被拒之门外,目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新学期伊始初中生双双被学校拒收

陈海是白云区一民办中学初一的学生。父母都是江西瑞金人。十几年前,父母从江西来到广州,做起了副食批发的生意。陈海也因此在广州上学。平日里,父母因生意繁忙,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这学期开学,当父亲带着陈海去学校报到时,令他诧异的是,财务处不愿意收取小海的学费,理由是上学期其孩子表现不好,学校已经决定不再接收其入学。“如果不要我的孩子,为什么上学期结束时不通知我们一声,现在所有民办学校都开学了,哪有学校愿意接受啊。”才读初一的陈海面临失学之虞,父亲非常焦急。父亲去了学校几趟,甚至和老师们吵了起来,但仍然没有效果。

班主任孙老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拒收陈海是因为上学期他参加了校外的一个勒索团伙,在班上收取同学的保护费,造成了恶劣影响。“有七八个学生写书面材料投诉他,甚至有家长哭着到学校反映情况。”孙老师称,校方如果不劝退小海,就会影响学校的校风和招生。“我们是民办学校,不收取他的学费就可以不让他来读书。”

昨日上午,陈海父亲再次来到学校找老师理论时,亲戚打来电话告诉帮陈海联系了老家的一所学校。尽管陈海有一万个不情愿,也必须乘上昨晚的列车返回江西老家,与广州说再见。无独有偶,朱女士从2007年开始在广州从事服装生意,常常出差在外。生意忙碌的她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便送儿子刘强上了一所公办的体育类寄宿学校。初一下学期开学,朱女士送儿子到校,校方却告诉她,刘强旷课太多,成绩不好,纪律性不强,因此予以劝退。朱女士甚至央求记者帮其联系学校,“花钱不在乎”。

学校、家长互不理解的背后

班主任孙老师称,虽然多次向其父母反映,但他们一直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这让学校没有良策教育小海。“学校周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团伙呢?孩子在学校出的问题,学校有责任负责,而不是开除学生。”陈海父亲同样表达不满。

另外一所公办学校开除刘强的态度更为坚决。朱女士称,原因是有一次小强上课睡觉被数学老师责骂,性格内向的小强跑出了校园。朱女士还表示,当她带着儿子向老师道歉时,老师要求小强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否则便不接受。之后朱女士只好时不时地给孩子请假,让其在家休养。一学期下来,除了刚开学上的那9天课,刘强大部分时间竟都是在家度过的。朱女士将只上9天课的责任归咎为“老师不够宽容”。

“两个孩子被拒收的深层次原因是‘精神留守儿童’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信力健告诉记者,“精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成为社会转型期中崭新但严峻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时期,除了农村留守儿童等全国性问题外,在城镇,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精神上的留守儿童”正逐渐显现,并衍生出一系列崭新但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深思。

避免悲剧要防微杜渐

与农村留守儿童长年与父母分离,学习生活环境艰苦不同,这些城市“精神留守儿童”一般不会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而且有较为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但他们由于被过度保护,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以致精神上存在了巨大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在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曾对本报记者说。

社会转型期下,除了城市化带来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疏离”外,还产生了“心理疏离”。“当下的大部分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或者亚健康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支撑性的人际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说。

他根据自己的一项调查课题,在有关“遇到问题你会最先告诉谁”的调查中,美国、日本青少年均把同性好友排在第一位,而第二位就是母亲;但在中国,第一位是同性好友,第二位是异性好友,第三位才是母亲,而父亲甚至排在了“网友”之后。孙云晓说,一个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很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良性的、信任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使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宣泄出来,情绪上得到缓冲。

陈海小学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就读初中后便一落千丈。他告诉记者,父母没有太多精力与其交流,而身边同学多从该民办学校的小学部升入,自己从别的学校考入,一直以来就非常不合群。

虽然陈海就读的是民办学校,父母也来自外地,信力健认为,政府有责任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学校开除了他,他就没有办法接受义务教育,政府应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公共需求。”“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更加重视儿童的精神留守问题,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寻找解决策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留守儿童有哪些问题要关注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孩子身上很容易发生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现象所产生的问题,将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和后续融入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数,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留守儿童有哪些问题要关注吧?

1.家庭条件并不好,却不勤俭

因为没有时间经常陪伴在孩子身旁,留守儿童父母就总想着要多赚点钱补偿孩子,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让孩子过着较好的物质生活,实际上家庭并不富裕,只是父母的一种错误的补偿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养成乱发钱的坏习惯,不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日后过于追求物质生活,造成孩子的畸形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组织纪律性差,做事随性

对于长时间没有父母管教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是很差的,随意迟到、无故旷课经常性发生。不交作业更是小菜一碟,因为老师也没有办法请父母,拿他们没有办法,时间一长孩子就变成了一个目无组织性纪律性的孩子,这对孩子日后的成长起着很大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过早地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混,结交一些不良小混混和年轻走上畸形的人生道路,家长们应该多加思考这个问题。

3.任性,脾气很大,很自卑

因为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鼓励肯定,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倔强的、任性的、他们抱着反正也没有理我管我的心态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冲动的性格令他们脾气生大,动不动就对着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气,老人能管得了孩子吃饭穿衣就不错了,其实也就任其自然了。同时这样子的孩子也是自卑的,他们生怕被人瞧不起,生怕有人说他们没父母痛家,尤其是在家长会等需要父母出度的场合之下,孩子的内心很难受。

4.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好

因为长时间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也就没有受到父母很好的约束和关爱,孩子对亲子之间的感情比较冷莫,家里的老人学习程度不高,也无法很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习,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孩子在学习态度上也就好不到哪儿去,觉得是在为父母读书,而不是为自己读书,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跟不上。很多留守儿童往往只读了一个初中就在社会上混了,原本和经济有一定的关系,但大多是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防止儿童走失定位器存在的问题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问题在全球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每年针对儿童的安全问题国家都会制定一些相应举措,但仍旧不能够避免儿童走丢等问题的发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兴起,防止儿童走失定位器,即儿童智能手表逐渐兴起。

防止儿童走失定位器具有定位、安全区域预警、录音监控等功能,可以让家长掌握儿童所处的位置、环境,判断孩子是否安全的一种小设备。

防止儿童走失定位器存在的问题

1.对于防止儿童走失定位器来说,电池的续航时间是一个瓶颈。由于智能手表的体积很小,也就限制了它所使用电池的体积。众所周知,电池的容量大小与体积是成正比的,体积越小,意味着电池的容量越低,续航时间越短,体积越大,电池容量越大,续航时间则长。

2.防止儿童走失定位器存在着辐射较高的情况。对于手机来说只有经过检测,对人体辐射在安全范围内才能获得入网许可证,但儿童定位手表没有相应的入网标准。由于儿童定位手表的设计面积比较小,需要更好的信号要求和更准的定位,所以会将发射天线的功率设计的更大一些。目前市场上,防止儿童走失定位器的品牌多种多样,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家,买大品牌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需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四个方面切入,全面地认识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做好解决对策,让数量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政府积极改革制度为起点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其一,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其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其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时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②。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具体可以借鉴江苏省在2006年秋季尝试的给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发放《义务教育证》的方法,拥有《义务教育证》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可以到城市教育部门指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这样就解决了处于义务教育体制之外的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不至于是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而缺少父母的关爱。

(二)以学校加强关注度为重点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监护,祖辈们本身文化水平低下,除了照顾孩子的生存和生活方面以外,基本上把教育这等重点问题交给了学校。由此看来,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学校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更新教育理念要更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安全知识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针对女童,学校应该加强其性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生活,让留守儿童不觉得孤单,从而弥补其因亲情缺失而受到的伤害;第三,学校应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充分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向家长深入地反映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家长共同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

(三)以家庭倾注更多关注为中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父母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第三,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

(四)以社会的大力宣传教育为辅助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就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大力关注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具体的做法是:第一,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使其能够更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第二,应该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儿童多动症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倒退20年,医院里很少有家长带孩子来就诊多动症。然而近些年,到医院来给孩子看多动症的越来越多。这显然不是由于我国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有了迅速提高,而是说明人们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实际上,被怀疑患了多动症而到医院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儿童,他们可能和一般的孩子相比,更为活泼好动一些,以至适应严格的学校生活会有一定的困难,就被老师或家长怀疑患了多动症。这表明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多动症还不十分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儿童多动症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有哪些?

行为方面存在问题

部分患儿伴有种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讲礼貌,干扰别人,欺负弱小,不愿受别人的制约或排斥小伙伴,因此在同龄儿童中是不受欢迎的人。

神经系统检查可能有轻微异常

大部分患儿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但有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运动功能异常,如动作笨拙,精细运动困难,闭眼站立不稳,不能走直线,用手指自己的鼻子困难等等;

(2)皮肤两点辨别能力差,即当患儿闭上眼睛,分辨自己的皮肤是受到一点的刺激还是两点的刺激的能力较差;

(3)发音存在缺陷,如口吃,吐字不清等;

(4)眼球震或斜视;

(5)脑电图异常。大约有半数的的多动症儿童脑电图存在异常。

先天性发育缺陷

部分多动症患儿存在先天性发育缺陷,如面部发育不良,头颅形状异常,手掌纹理异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有哪些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爱最重要

全文共 1636 字

+ 加入清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爱重要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五)、央视网消息:27日上午,李克强乘车深入位于秦巴山区的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小河镇金坡村看望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儿童,并与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亲杨秀峰通电话。

留守儿童,一个令无数人关注的字眼再次牵动人们的神经。初冬时节,网友纷纷发起关爱和帮助流浪儿童的倡议与行动,“中国网事”记者也走进青海省大通县,去看一看大山里的孩子,希望此时书声朗朗、笑容灿烂……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唐平说,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担当责任、勇于作为,就是为了孩子们的留守童年多一些温暖,不再荒芜。

补充亲情饥渴让留守童年不再荒芜

贵州毕节的5名男孩,用弱小的生命再一次让“留守儿童”这个带着酸楚的名称,狠狠地触碰了我们的内心。事发后,毕节市要求立即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进行逐一排查,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专项救助、物质保障虽说是亡羊补牢,但毕竟也能体现对生命的敬畏。然而,对于这些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的孩子,他们缺乏的,恐怕不单是物质的保障。

奶奶说怕把学锋管不好,对不起孩子。

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乡村,这实在是一种痛苦和无奈的现实选择,即便被父母带入城市的孩子,在森严的城乡壁垒面前,也不得不面对与城市融合的困境。这一问题注定会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而如何解决好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事情,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他们,渴望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

早晨6点,马圈里传来几声咴咴声,贵州大山里的天空还盖着一层朦胧的月色,11岁的熊守会已经摸黑起床准备上学。这个四面环山的苗族村落名叫劳动村,隶属毕节市东北部的八寨镇。村里两个组,100多户人家,有66个子女在村里的泥树小学读书,其余的孩子在镇上学校念书,来回需要两个小时。11岁的熊守会只有一件单薄棉袄,手都冻伤了..

2012年12月14日上午7点40分,意外发生,光山县文殊乡邹棚村村民闵拥军,拎着一把菜刀闯进陈棚村完全小学,砍伤23名学生。据了解,被砍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其中一个12岁的学生陈梅说她不怕疼,就是想妈妈。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马场村地处大山之中,全村有近400户人家。多数家庭中只有爷爷奶奶照顾着孙子孙女,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和种庄稼的时候才能回家过几天,和孩子短暂相处后又离开村子,走出大山去外面打工。新年来临之际,7名留守儿童写下他们的新年心愿。8岁的铁贵青和哥哥铁富青跟着外公外婆生活,“我想要一把玩具枪”,这是铁贵青的心愿;12岁的郑生秀和弟弟自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马上要到春节了,郑生秀说:“等爸爸妈妈回家,就把外婆接到我家来过年。”10岁的铁富青的爸爸妈妈一年有10个月在外打工,他把爸爸妈妈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我想他们的时候,就可以看一下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原因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受伤害事件越来越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年轻的父母都到外面打工了。留下年幼的孩子给家里的老人照顾。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座椅所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下面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原因吧?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情绪失控

“留守的花朵”缺乏父母关爱的阳光,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情绪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的缺失,让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平衡产生抵触甚至攻击。有些意志薄弱的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内心的敏感脆弱,就这样长期的影响着这些孩子。

2、自我封闭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3、认知偏差

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也是现今社会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留守儿童犯罪是心理问题吗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留守儿童犯罪是心理问题吗?下面和关注下吧。

有留守儿童犯罪是因为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接下来看下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法律规范缺陷。我国尚未有法律法规对家庭教育予以规范,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在日本、中国香港、美国、法国等国家均有相关规定,如美国法律规定:单独将儿童留在家中或在车中、车上载有儿童时酒后驾车;孩子无人看管或者交由其他儿童看管;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危险地带等行为都被列入虐待儿童法律中,而法国的儿童法律强调儿童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除非其父母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否则孩子必须和其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规定都有利于强化家长对儿童的保护和引导,对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留守儿童自身的弱点。一是留守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诱惑,从而发生犯罪行为。一是爱慕虚荣、逞强好胜、思维方式简单、自控能力弱。留守儿童社会阅历不丰富,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考虑问题不周全,不顾及后果。二是留守儿童受外界影响大,模仿能力强。留守儿童别出心裁的谋划犯罪较少,大多是模仿电视、网络中的情节来策划犯罪活动,或由其他犯罪成员言传身教实施犯罪。

为了孩子安全,建议大家撑握些留守儿童安全小知识,更多相关儿童安全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