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194

文章

26

篇1:曹操一辈子顾虑重重,曹丕为何就敢篡位?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不敢称帝,为何曹丕却敢?

是因为曹丕选择篡位,无非是逆水行舟不进而退,但是曹操这属于急于功取,这两者之间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可能是对于汉朝的情节,对于文臣武将来说,这本身就是较大的归属。尤其是曹操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到政坛,家族全部都是汉臣,一直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振兴汉室,最终就可以重整了河山,一般对于汉室也会有着较大的情节,即便统一,北方也会拥有着成为皇帝的条件,可是曹操还是没有选择称为皇帝,这就是为了表达出忠于汉室,绝对不会篡位的一个底线。

曹操没有选择篡位,也同样是因为不愿意做实骂名,从一开始起兵就开始被骂,著名昭著。曹操本身根本就不愿意承认,之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么就不可能会有汉室的今天。即便到最后曹操也没有选择自称为皇帝,虽然说曹操自己没有选择成为皇帝,却为自己的儿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曹丕在成为周王之后很快就自立朝代称之为皇帝,因为在进入到曹操后期也开始有了许多的反对势力,而这些基本上都已经被铲除。

基本上都是用来去支持家族独立,而且也会让曹氏的权贵一直掌握军权,可以给未来儿子成为皇帝去扫除所有的障碍,这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去除一些障碍。所以曹丕选择成为皇帝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胆子特别的大,而是因为这所有的一切本身就是曹操为自己打好了基础,这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因为有曹操的安排,所以也就使得曹丕在成为皇帝时阻碍相对来说比较小,没有任何的反抗就可以成为最后的皇帝。从这里也会让大家知道,这只不过是来自于父亲的一个谋划,所以最终就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太宗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宋太宗赵光义,是大宋的第二位皇帝,但是关于他当上皇帝这一点一直都有争议,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没留下遗诏,按理说应当由赵匡胤的子嗣继承帝位,可是最后却是它的弟弟赵光义迅速登基称帝了,关于这一点一直疑点重重,故许多人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嫌疑。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一、花蕊夫人之死

花蕊夫人是后蜀国主孟昶的妃子,当时赵光义得知后蜀要投降的时候,就对这个花蕊夫人魂牵梦萦,想尽办法据为己有,但是确实是个绝色美人,还是被宋太祖收入了后宫,为此赵光义非常的不满,本来赵光义就是个好色之徒,心上人被人夺取,简直就是切肤之痛,

赵光义乘着赵匡胤北上御驾亲征的时机,想一亲花蕊夫人的芳泽,但是却被花蕊夫人拒绝,这让赵光义心生杀意,后来怕丑事抖到哥哥那里,就痛下杀手,将花蕊夫人杀了,后让赶回奔丧的赵匡胤悲痛不已,据说这是两人分裂的导火索!

二、杜太后遗命“金匮之盟”真假

唯一能让赵光义名正言顺的登基的说法,那就是杜太后曾经的遗诏金匮之盟,说是杜太后在弥留之际,让赵匡胤以后将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以后赵光义再将皇位传给三弟,当时让赵普记录,然后将遗诏藏在金匮之后,但是这都被认为是赵光义自己为了名正言顺编造出来的,毕竟没有赵匡胤的遗诏来证明,所以不被大家认可!

三、逼死三弟赵廷美,众多皇位继承者都离奇身亡

赵廷美作为下一任皇位的继承者,为何会被说成谋反,还被削除了魏王的称号,贬为涪陵县公,赵廷美后来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被称抑郁而亡。赵匡胤的长子赵得昭战功卓越,却被逼的自杀身亡,次子赵德芳也是突然暴毙,几个对皇位有威胁的人都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更加让人怀疑是赵光义暗中操作!

四、宋皇后死后一直不准和哥哥赵匡胤合葬

这个也是让后世无法理解的,为何赵匡胤的遗孀宋皇后死后一直都没办法和宋太祖合葬在一起,不合情理而且他也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这不得不让后人猜测是否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有何联系

五、“烛光斧影”的真假

一直有个说法,就是在赵匡胤死的那一夜,赵光义是和他在宫中两人独自饮酒谈事,在宫外的人听到了很响的刀斧撞击之声,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而赵光义登上了皇位!

综上所述,宋太宗赵光义弑兄夺位的嫌疑是很大的,因为很多疑点无法解释,但是历史究竟如何,可能只有当事人知晓,也许后世也能揭开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司马懿遗言有没有让司马昭篡位?其实司马懿并不想毁掉曹魏政权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大家都认为曹魏政权的灭亡是司马懿一手造成的,不过司马懿到死也没篡位夺权,而且也没跟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过要毁掉曹魏江山。只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野心比司马懿还要大,或许司马懿真的打算维护自己的诺言,一生都当魏臣,但他死后自己儿子会怎么做那也管不到了。其实司马懿的遗言并没有多说什么,主要是没这个必要,当时曹家的势力几乎已经威胁不到司马家,对于最终的结果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三国中的有名的谋士除了诸葛亮还有司马懿,说起司马懿,那可有的说了,这个人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隐忍,在曹操的压迫下隐忍躲藏,与杨修也是势均力敌的死敌,司马懿是被传言带有虎狼之目的人。

可想而知,司马懿这个人也是像狼一样阴狠,聪慧的。

司马懿就像是个千年王八,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年代,当官的尚且不能避免一死,平明百姓更是命如草芥,而司马懿竟然存货了三代,可见其多有能耐,逞一时之勇不如我熬得最久啊。

这个司马懿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可是他的后代却当上了皇帝,司马懿为曹家也算是尽心尽了,司马懿有勇有谋,更是精通权谋之术。

那为什么司马懿不想着去挣个王位当当呢?不是司马懿没有机会,而是司马懿不想,司马懿若是想去争取王位又怎会没有机会呢?

司马懿可是当了三代的辅政大臣,继承先帝的遗训辅佐后主,这是何等的荣光,何等的权利。

就像死看护幼帝胡亥的赵高,没了秦始皇的制衡,还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司马懿是看淡了所以没有这么做,天下分分合合,光是自己这个小小的地盘就换了多少主人,留了多少的鲜血。

司马懿知道安分守己,他所愿的不过是平安一生,和自己的娇妻美妾的生活,保佑司马家在乱世中能够稳如泰山罢了,但是在乱世中若果想要安稳,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换句话说,谁又不想在乱世中求安稳,保全性命呢?更别说保护什么人了!

为此司马懿小心隐忍,在曹操和杨修的一次次的试探当中留有一命,司马懿多次受伤,更多年称病以打消曹操和杨修的忌惮与疑虑,有一次遇到危机,司马懿更是毫不犹豫的自残身体,只为了能够让自己和亲人多过几年安稳日子,不去卷入曹操,曹丕,曹植的明争暗斗之中。

不过曹丕的多次礼贤下士,终于说动了司马懿,让司马懿同意帮助曹丕争夺皇位,结果也如曹丕所愿,曹操虽然最疼爱曹植,喜欢曹植得倾世才情,但是还是让曹丕做了皇上。

其实这当中肯定少不了司马懿的计谋,好在曹操去世曹丕当权后也如约,重用了司马懿。任何人都有死的时候,司马懿也不例外,司马懿死的时候说了几句遗言,想必是不放心自己的身后事吧。

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大概意思是这样,儿子,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辅佐新帝,安定治理天下。

司马懿没有什么野心,可是他的后代不见得没有,司马昭就是一个野心很强烈的人,他不仅有野心而且还完美的继承了司马懿的权谋之术,司马懿的遗言,司马昭就只记住了治理天下,完全把辅佐两个字抛在脑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周幽王竟是篡位者丑化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周幽王竟是篡位丑化

作为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其实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的,天众所周知的是他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同时对于他的事迹历史上也是有些许记载,周幽王在位11年,最后落得国破人亡其本身一定是有原因的,那到底是真昏君还是被人恶意丑化呢?

首先,周幽王能够意识到周朝的危险,所以他不是昏君。一位负责任的君主,会时刻注意这个国家的状态,显然周幽王能够意识到周朝当下面临的状况,因此可以说他并非昏君。其次,周幽王他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他是位没有能力的君主。周幽王在面对混乱国家时,虽然尝试了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他本人却没有察人识人的能力,这也导致了之后国家面临了更大的灾难,最后落得西周灭亡。

最后,人们对于周幽王的抹黑成为了指责他是昏君的原因。显而易见,人们对于周幽王一直以来用烽火戏诸侯来指责他的昏庸,但是烽火戏诸侯的事并没有史实证实为真,也没有史实推翻为假。因此正是这种刻意的抹黑,才让周幽王背上了千古骂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朱棣篡位路上最大绊脚石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篡位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这个人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平安。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他原来只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但是后来因为闹饥荒,家里多数人都被饿死,后来他就成进入寺庙,成为了一个和尚,混一口饭吃。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变故,被迫走上了抗元的道路,之后也是顺利登上了皇位。

朱元璋特殊的生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所以他热衷于安排亲戚在大臣身边,他曾收养过20多位孤儿,朱元璋尽心尽力的养育他们,就是让他们能够在日后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效劳。这些人都被安排到了各大将领的身旁,这些人最后既是为了监视这些将领,避免出现不忠的地方,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这些养子的能力。这里要说的这位朱元璋的养子,他的父亲是一位武将,后来战死沙场,于是朱元璋就把他收养过来。

但是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一直到了建炆帝登基以前,平安都在朱棣手下边境作战,一直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真正让平安成名的是后来朱棣夺位的封神之战。朱允炆继位,那时候朱元璋其他儿孙都被封为藩王,势力极大威胁到了朱允炆的统治,所以后来朱允炆开始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

那时候的朱棣势力极大,他担心削藩政策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于是被迫发动了反乱,就是历史中的靖难之役。朱棣的燕军虽然数量不如朱允炆的数量多,但是作战勇猛,那时候朱允炆就任命平安为大将军。那时候朱棣看不起他,因为这个人最初就在自己手下做事,但是有个兵法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为平安常年在朱棣手下领兵打仗的原因,所以对朱棣用兵很是了解,多次打败朱棣。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成为了朱棣篡位路上最大的一个绊脚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为什么不放权给刘禅?刘禅不怕诸葛亮篡位么?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死后蜀国的实际掌权者就是诸葛亮,因为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想取代刘婵的位置也可以,估计刘婵自己也信了。而且刘婵也并没有展露出自己的雄心壮志,更像是一位晚熟的顽童,诸葛亮不放权给刘婵也是有道理的,当时的蜀国已经濒临亡国了。刘婵因为相信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也没必要过去担心自己的位置,而且诸葛亮也不是贪慕皇帝位的人。

历史上,刘禅并非无能,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不再任命丞相,而是由大司马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大将军费袆主管军事兼管行政。这样一种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岂是弱智的人想得出来的?

刘禅也不糊涂,司马懿征讨辽东时,蜀人都认为是北伐曹魏的大好时机,刘禅却很沉着冷静。他下令蒋琬进驻汉中,同时指示一定要等到吴军也开始行动,东西两方相互呼应,魏国内部又出现问题时,才发动进攻。

既然君主聪慧,那么,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大权独揽,不肯还政于君?是因为他想政改,要兴复理想中的西汉。

西汉初年,国家制度中隐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区分宫廷与朝廷,皇权与相权,宫中与府中。皇帝是国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国家统一的作用。

宰相是政府首脑,带领官员具体管理国家,并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这种制度,就叫“虚君实相”。

虚君实相,好吗?不算最好,但也不坏。因为按照这种制度,皇帝授权而不负责任,宰相负责而无主权。一旦国家有事,并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权人的名义责问实际负责的宰相,后者也就有可能成为“责任内阁”或“可以问责的政府”。

诸葛亮主政时的蜀汉就是这样。《出师表》记载:愿陛下托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这就是既有授权又有问责,其实比皇帝亲政更好。然而,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1.如何保证拥有实权的宰相不会趁机政变,变成既篡位又亲政的新皇帝?2.在既无宪法又无国会的情况下,那位拥有实权且永不政变的宰相要如何产生?

所以,诸葛亮的政改最终还是失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丕也是篡位,为何名声比司马懿好很多呢?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同样是篡权,为什么曹操的评价比司马懿高呢?

主要是两个字道义。虽然这两个家族的人都有篡位,但是曹丕没有做出为非作歹的事情,司马懿则比较残忍。

曹操在起兵时,那个时候正好是董卓掌权。董卓并不是一个什么好货色,在董卓的统治下早就已经乱套。为了老百姓,就只能够选择拥护汉献帝,让这一个即将要进驻到尽头的国家还能够继续的维持下去,这其实就是对于汉室的一种尊重。

司马懿就完全不同,当时的魏国比较强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司马懿为了个人的私欲就选择杀掉和自己意见完全不一样的大臣,最终被人谩骂。从两个人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出,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给出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

曹操在起兵之后选择平定叛党,虽然有一些人会给出一些自负的评价,可当时除了曹操之外也没有多少人有资格称帝。曹操却始终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在进入到曹丕时期就选择自己称帝。将这两人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在司马懿的心中永远都是家族的利益,永远都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天下苍生,没有黎明百姓。

曹操在多次征服司马懿之后,始终都会以各种不一样的理由说服对方,司马懿是一个恶虎,在发动政变之后,完全不顾念当时的旧情,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让曹爽投降,还说一定不会伤及到任何一个家人。可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后,哪怕是连远嫁的闺女都没有放过,所有的人全部都被司马懿杀掉,这里就可以看到司马懿是一个极其狠毒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有着更好的认可度呢?无数的人都会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畜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什么司马昭敢篡位?司马昭有什么样的资本和底气?

全文共 116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怎么样,主要就是“司马昭之心”那一句歇后语,把他谋朝篡位的心思全都展示了出来,尽管他后来并没有自己称帝,但是这件事情却是无可磨灭的事实。那么,司马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件事情要付出的非常多,他有什么样的资本来支撑他篡位呢?

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在东关战役中,就军事指挥特点看,诸葛诞与司马昭以前经历的主要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相比,明显不是一个水平,同这次战争后司马昭在平定关中,征服灵州,平定叛乱,招抚北方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以及在淮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曹爽伐蜀战役中,司马昭就对夏侯玄提出险地应该谨慎、不可久留,并且判断出了敌军会抢占各险要防御。

在应对敌军偷袭其营寨的时候,司马昭也能沉着应对,不慌不忙。如果他在东关指挥抗击偷袭,魏军在遭到偷袭后不会出现那样损失巨大的混乱。就战术特点看,诸葛诞把主力七万人分成三部分也是不妥当的,分别攻打和驻守长堤和二城,也导致了兵力的分散,甚至在敌军四万的攻击下,长堤上分散成一条长线的部队无力形成有力的战斗队形,很快被击溃,争相撤退,拥挤在浮桥上,成为敌军攻击的目标,攻打二城的魏军也没能调动出击援助和掩护长堤上部队的撤退,这也比司马昭的指挥差,在关中司马昭能主动制造出要出骆谷的姿态,迫使敌军回援后方,司马昭是善于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的,如果他在前线指挥,也能有效调动部队相互掩护。

就战后对军事失败责任的追究看,不仅司马昭作为监军要处罚失败责任,而且朝议也要处罚众将。而司马师表现得很有政治头脑,首先负主要责任的诸葛诞是司马氏的姻亲,他是司马懿的亲家,是司马师弟弟司马伷的岳父,而胡遵、王昶、毌丘俭等多数都是司马懿的旧部,或者有交情,罢黜、打击他们会削弱司马氏集团,而且司马师知道王昶、胡遵等人都是恩怨分明,不会忘恩负义,所以用宽容和安抚对待他们,同他们建立更亲密的感情。

即使有个人野心,对朝廷有异心的诸葛诞也对司马师有好感,后来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时候,诸葛诞也能感念司马师对他的恩德,支持司马师平叛。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在西线还表现在他同毌丘俭关系上,传统观念认为毌丘俭是反对司马氏的,这是误解。

毌丘俭在他反对司马师的檄文中,赞扬了司马昭,要求让司马昭代替司马师辅政,当时司马昭只是中领军,职务不高,毌丘俭对他的颂扬甚至超过对司马孚评价,不请求让司马孚辅政却请求让地位更低的司马昭辅政,表明他和司马昭有亲密关系。后来晋朝统一后,原来逃到吴国的毌丘俭子孙重新回到中原,得到了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的优待。司马昭在西线还表现在司马师在全局的统筹上,他在东线只部署了七万人,而在西线的兵力估计是主力,意图把吴军主力东调,以西线为主攻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刘备死后诸葛亮如果篡位的话 诸葛亮有多大的胜算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打算在刘备病逝后,篡权夺位的话,胜算几何?

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胜算,如果诸葛亮有野心,真的想要谋朝篡位也是没有任何胜算的。诸葛亮是一个聪明人,而这一点肯定也会看得非常的清楚。

这其实就是刘备的元老派,在这里我们也会看到有着各种不一样的人物,在这里也会拥有着许多不一样的人物,其中会包括张飞,关羽,赵云以及孙乾等等。这一些人大家也会发现会紧紧的跟随着操作,一直也会建立政权,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刘备忠心耿耿的手下。诸葛亮选择篡位,那么这些人估计马上就会不服气,自然也会选择反抗。

他们在蜀汉政权中也同样会受到打压,一直也希望曹魏能够解放他们,而如今诸葛亮已经篡位,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就会出现叛乱的借口。如果在那个时候两者联合起来,对于蜀汉而言本身就是一个灭顶之灾,在经过分析之后可以看到蜀汉原本是最弱的,根本就不像曹魏一样家大业大,也并不是随意折腾都没有关系,再经过折腾之后很快就会进入到灭亡的阶段。

诸葛亮也会比较崇尚个人威望,这本来也是建立在人格魅力上,这中间也会包括道德,而如果一旦诸葛亮选择篡位,这也就意味着根本就会不复存在。想想曹操根本就没有篡位,就已经被大家骂得很惨,而如果诸葛亮选择篡位,这根本就不可能会成为诸葛亮,也并不会一直流芳万世,可能在大家的心目中都没有办法接受的人。相信在这里大家也能够知道诸葛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大家也明白,诸葛亮,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可能会选择谋朝篡位,就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和司马懿都篡位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被骂了千年之久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家篡位被骂千年,原因是什么?

司马懿之所以被骂千年,是因为司马家族在夺得位置时不正,属于弑君夺位。而且司马家族内乱外患,更是祸国殃民。

司马炎皇帝之位显然就是来路不顺看起来,这其实就是曹丕的禅让,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很出色的称赞。司马懿就是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在整个夺得位置的过程中更是做出了一些十恶不赦的事情,就是因为如此自然就会遗臭千年,一直都会被大家不停的辱骂。

怎么得到必然就会怎么失去,我们首先就应该知道世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司马炎虽然说选择灭掉吴国,更是能够统一天下,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奢靡之人,也会让社会逐渐进入到堕落的阶段,慢慢的就会丧失进取心。同时这个人本来就非常的自私,弟弟也同样是一个人才,儿子也同样是一个智障。

司马炎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也不会顾国家,甚至把自己的弟弟逼死,然后让自己智障的儿子上台,甚至也把一个又丑又坏的女子嫁给自己的儿子。

这样一来就是因为特别的无能,所以才会造成双方一直都在争权夺势。在此时也同样会闹得不可开交,少数民族政权也同样会乘势而起,这种就会导致朝野内忧外患,同样也会遭受到完全不一样的苦难,这其实就是司马家族的无能以及自私,所以会给人民带来一定的灾难。在灭亡这一方面来看,其实西晋和北宋也是完全一样的,在此时我们也会拥有着不一样的评价原因,所以从这里也会让大家看到,这本身就是一个内乱,这种内乱也会导致整个社会都受到影响,因此也同样会被大家不停的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得位最正的三个皇帝是谁?其他皇帝都是逼宫篡位的吗?

全文共 209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有很多,不过历朝历代每个皇帝得到皇位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很多人可能觉得,除了那些通过起兵或者谋反的方式得来的皇位,大部分人应该都还是比较正经的吧,都是上一任皇帝传下来的皇位。但其实真要说得位最正的话,其实从古至今也不过就只有三个皇帝而已。这样说一定有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吧,怎么可能只有三个人得位最正呢?如果这样说的话,究竟是哪三人得位最正?为什么说其他的皇帝们都是通过逼宫或者篡位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皇位,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得位最正的三个皇帝

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汉高祖刘邦也在沛县正式起义响应陈胜吴广,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与西楚争霸,终得天下。刘邦出身农家,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天子。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

西汉末年,政治极其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王莽篡汉后,试图改善这个情况,于是实施了一些改革的措施。然而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社会矛盾激化。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海内分崩。绿林赤眉等各地民众起义反抗,身为一介布衣却有着汉室血统的的刘秀也在南阳郡乘势起兵,并在昆阳大战中一战成名。

刘秀后来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势力日益壮大,两年内就成了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一方诸侯。公元25年,刘秀在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刘秀从起兵到称帝建国仅3年。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得国得位,比起刘邦和刘秀还要正。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句话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忽必烈灭宋后,元朝统治了中国98年。有元一代,汉人始终是最下等的人。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疯狂的剥削汉族人民群众,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最后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也加入了反元斗争中。明太祖朱元璋经过20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推翻元朝,让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2.为什么很多千古明君都是篡位得来的

在古代社会中,远远要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残酷和严格,所以一个人若是想要谋权篡位肯定是要有很高的本事的,也不是说靠武力或者能力就能当皇帝的,在夏商以前的时候,古人推选皇帝都是要选择顺应民心的的能人来继承皇位的,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当中,在禅让制还没流行的时候,选举王位人选是靠能力和武力的。

不过到了皇权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靠武力和才能都不会被选为当皇帝,因为禅让制决定了,皇权继承人只能是有皇家血统的人,不过如果统治者的能力不够,民间农民起义的话,皇帝就有可能会被武力推翻政权,其中刘邦和朱元璋、赵匡胤就是靠武力来获得天下的,并且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开国皇帝。

除了武力和军队来获得皇位之后,想要篡位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拥有政治能力,这样的人很会官场之道那一套,能让百官心服口服帮助他扶持他上位成功,最重要的是,他说话做事都非常的有信服力和威力,让百官都很信任他能够当一个好皇帝。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杨坚从一个丞相篡夺了北周的宇文家族的皇位,顺利当上了皇帝,建立了隋朝,当时杨坚就是因为朝廷上下的官员都与杨坚交好,没有阻拦和揭发杨坚想要篡位的念头,所以他的篡位之路要比其他一些开国皇帝要顺利的多,并且还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让天下再一次统一。

所以说,古代篡位的皇帝有这样几种,一是靠能力篡位,二是靠能力和武力篡位,三是靠政治能力篡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第二种,靠的是能力和武力篡位,因为想要推翻一个人的统治肯定是不会那么简单的,所以像刘邦、朱元璋、这种市井小民能够当上皇帝,不仅靠的是人心支持,还靠着手下的几万部队,不然他们能够从市井之辈当上皇帝简直是做梦!

还有就是李世民和赵匡胤的,他们都是背叛了当朝的皇帝,用了计谋夺取的皇位,并且都动用了武力,获得了宝座,不过他们都没有诛杀开国功臣,反而用自己的能力让国家便的越来越好。3.为什么说朱元璋是得位最正的皇帝

朱元璋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最底层的人。不要说亭长了,他连个芝麻绿豆长也没当过,是个纯而又纯的小老百姓。刘邦的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也算得上是一个中产,刘邦偶尔还能结交一大帮朋友,去小酒馆喝喝酒,日子其实过得相当滋润。但朱元璋则是彻底的赤贫,长期的理想则是能吃顿饱饭。

朱元璋没当过前朝的官,所以他起来造反,就不算背叛前朝,就理直气壮。朱元璋后来做的第一个小官,就是在反抗元朝统治的义军中当上的。他没有任何倚赖,不借助任何先天的力量,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打下来的天下,所以叫作叫作一—得位最正。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下层出身反倒成了他的政治本钱,成了让人信服他敬佩他的地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开国皇帝。

“得位最正”,这四个字可不简单!你要得位最正,你就一定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你的人生道路就一定会比别人更艰辛。我们现在经常说某某人是个成功人士,是因为某某人在某个领域,或者在仕途上,或者在专业上,或者在财富上取得了成功。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界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话,笔者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人。大家想啊,他从社会最底层,说句不好听的,一个像乞丐一样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国帝制时代社会最顶层的唯一的一个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雍正是康熙帝第四子,1678年12月13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

在康熙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政治势力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雍正继位。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雍正在政治上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雍正帝是篡位的吗 雍正究竟是不是篡位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雍正皇帝不是篡位。从雍正皇帝登位之后,外界就会传出雍正是篡位,真正的原因是十四弟和八爷党有一些不满,因此才会传播谣言,事实的真相根本就不是如此。

雍正实际上是合法去登上皇位的,满清的诏书本身就是满文以及汉文,全部都是各一份,在诏书里面全部都会有皇字。而当时民间流传,原本是决定传位给十四子,后来改成四子。这一个谣言显然是漏洞百出,在满文“于”和“十”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字,因此不可能可以达到修饰的作用,而且这个字当时也只不过是写作“於”的,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诏书中。这就意味着改诏书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

雍正皇帝的故事

在康熙28年时期,曾经看到过宋代的耕织图。一时之间感慨万千,因此就要求朝廷内部重新绘制。雍正在看到之后就已经明白自己父皇的内心,马上就选择投其所好,让宫廷画师花费无数的时间去特意的绘制一套,然后送给自己的父亲。康熙在看到之后必然是龙颜大悦,马上就对眼前的儿子增添了许多的好感。在眼前的这幅图画中是精心画,里面还会有一些特别写实的画面,甚至还会有自己的肖像画,这在历代的图案中是比较少见的。

雍正相关介绍

雍正登上总共是13年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进入到1729年时期,马上选择出兵青海,在平定叛乱之后,为了有效提高军物的效力,因此就决定选择在距离养心殿不远的地方设立军机处。而这一个设定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集权方式,能有效满足于内部的政治。雍正皇帝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魏后期三员虎将,如若他们未死,司马懿怎敢篡位!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三国中的曹魏政权,虽然最终夺取了天下,但还是让人挺惋惜的,因为最后曹魏的天下被司马家所夺,三国归晋。懂得隐忍的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大权,后来司马家成功篡位,创立了晋朝。都说司马懿活得长,成功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其实也不无道理。不过即使是曹魏后期,也有许多将领是可以镇得住司马懿的,如果他们还在人世,司马懿怎敢篡位!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三位虎将究竟是谁吧。

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诸侯混战。

经过几十年的战乱,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最终蜀、吴两国相继被曹魏吞并。可这天下却没有落入曹操子孙之手,而是落在了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在曹操死前一直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没有什么太耀眼的行为,可谓是韬光养晦。他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又熬死了曹睿,曹姓家族后来再没有一流的英才名将出世,而曹操时期的猛将也相继凋零,再无人能制衡司马懿。

司马懿大展宏图,依靠自己司马家族的势力,其子司马昭一举夺魏。为何司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主公才敢动手?因为有曹操一手提拔的三位猛将,他们不死,司马懿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1.曹真

历史上的曹真,是曹魏的一代国柱,位极人臣,而且有经天纬地之才。

曹真深得曹操欣赏,年轻时就被曹操带在身边东征西战,后来曹操还把他封为了“虎豹骑”的将领。曹操活着时,曹真并不显眼,曹操死后,曹真成了曹丕的左膀右臂。曹丕即位后,曹真平定各方叛乱,攻打东吴的南郡江陵等地,战功赫赫,被曹丕封为中军大将军。

曹丕死后,曹真屡次率魏军抵挡诸葛亮的北伐。曹真指挥张郃去街亭大败马谡,后又在陈仓部署郝昭防守,让诸葛亮寸步难进。可惜曹真于231年因病去世,曹真不死,根本轮不到司马懿掌兵。

2.曹休

曹魏大将军是曹真,曹魏的“大司马”就是曹休。曹休年轻时非常受曹操的赏识,被曹操赞为“曹家千里马”。

曹操让曹休陪在曹丕身边,看待曹休就跟看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后来,也把曹休提拔为“虎豹骑”的将领。汉中之战时,曹休曾率军用计击败蜀将吴兰,让后续的张飞和马超无功而返。

曹丕继位后,曹休因为和曹丕关系很好,加上本身又是宗亲,自然就会被委以重任,曹丕甚至让张辽、臧霸做曹休的副将。曹休也没有辜负曹丕的信任,屡次击败东吴,很多东吴的将领都投降了曹休。

但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被陆逊吊打,魏军惨败,曹休自己也身负重伤,不久便去世了。

3.张郃

张郃,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是最后的一位“五子良将”。张郃在官渡之战后归降曹操,当即就被曹操提拔为将军,颇受重用。张郃也为曹魏屡立战功,在曹魏军中的地位甚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粮尽后撤退。但司马懿命令张郃前去追杀蜀军,张郃追到木门谷时,被蜀军乱箭射死。

曹真、曹休死后,曹家再无一流人才挑起大梁,已经无人能制衡司马懿,曹魏的军中大权逐渐被司马懿控制。

司马懿不仅满腹韬略,还有一副好身板,熬到了最后,终于一举夺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公究竟是篡位还是摄政?一个文物还周公清白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是西周初期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周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跟随武王讨伐纣王。等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纪尚小,周公便决定代替成王处理朝政,主持国家大权。但周公此举也被怀疑有篡位之举,那周公到底是算篡位还是摄政呢?实际上有一个文物能解答此疑。周公掌权七年,制定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等法则,对此后千年的封建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有没有篡位称王,《史记》中记载是践祚摄政,但在一些文献史料中,却认为周公篡位称王,而且是专横篡位。

《荀子·儒效》:周公履天子之籍......周公屏(除也,或蔽也)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偃然如固有之。《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韩非子》: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

那么,作为儒家推崇的风云人物,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呢?周朝一件青铜器,洗清周公冤屈,为周公正名!

武王伐纣两年之后去世,当时周朝未定,尤其殷商故地暗流涌动,国家需要一个强力君主继续完成大业。由于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年纪太小,不足以担此重任,这时周公就主动扛起重任,但问题在于:周公是仅为摄政,还是篡位称王?

这一问题困扰了中国2000多年,原因很简单,除了上述周公称王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些重量级的史书,存在模糊不清的记载,让人难免怀疑周公称王了。

《逸周书·度邑解》:(周武王)曰:“旦,汝维朕达弟.......维天不嘉于降来省,汝其可瘳于兹,乃今我兄弟相后。《尚书·金滕》: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逸周书》中表达的意思是,周武王临终之前,表达了兄终弟及的意思,因此周公称王存在法理基础。《尚书》记载的意思是,如果我不继承王位,掌握国家大权,可能诸侯反叛,导致先王事业付之东流,以后无颜得见先王呀。

无论是《逸周书》,还是《尚书》,都是重要记载,绝非一般性的史料可比。但从这两本书记载来看,周公称王的可能非常大。

如果周公仅为摄政,那么符合儒家对周公的推崇;但如果周公称王,不再那么美好、崇高,那么这对儒家思想影响将非常大,甚至动摇儒家根基。

从史书记载来看,很难彻底辨别清楚,但几千年后,一件青铜器的被发现,让我们见证了真实的历史,彻底洗清了周公的冤屈。

这件青铜器叫“西周禽簋”,高13.7厘米,口径19.2厘米,是一件盛食器具(饭碗),颈和圈足均饰有三列云雷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还增饰浮雕兽面纹,整体有明显的西周早期作风。更为重要的是,在禽簋之内,刻写了23个字的铭文。

西周禽簋铭文: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

周成王征讨奄国,周公为军师,伯禽(周公之子)主持祭祀祈愿周军胜利。周成王赐给伯禽百锊青铜,于是伯禽用此制作了这件青铜器——禽簋!

显然,既然“王伐奄侯,周公谋”,那么显然周公不可能称王篡位。

奄国(又称商奄,商朝方国),这是商朝铁杆。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南庚将商都从庇迁到奄,盘庚从奄迁到殷,加上其间的阳甲,奄作为国都共经历三位商王(约四十年)。奄国国君姓氏主要有“嬴姓”和“子姓”两种说法。

武王伐纣之后,奄国不服王化,后来参与周初的三监之乱。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继续东征灭掉了奄国,封伯禽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伯禽成为鲁国开国之主。

因此,西周禽簋所讲之事,应该是周成王继位几年之后,这时周公为谋,充分说明了周公没有篡夺王位。

史书记载也佐证了西周禽簋铭文,比如《史记》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没有彻底消灭,商奄继续南迁),迁其君薄姑”。

根据史书和考古发现印证,可以确认周公没有篡夺王位,仅是居于摄政之位。

客观的说,以周公当时地位,和后来平定叛乱之功,如果想要谋夺天下,基本上没什么难度,然而周公却将权力交还给了周成王。后人认为周公称王,或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所以,西汉大思想家贾谊在《新书·礼容下》中评价,“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是黄帝之后、孔子之前最伟大的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赵匡胤明明是篡位,为何后世却称他为明君?

全文共 2293 字

+ 加入清单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建立者,一直以来也都以一种比较平和的方式,比如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例子,来凸显他即便成为皇帝,也对手下人很宽容的态度,收回兵权是巩固皇权的必经之路,但是能把他们都留着命,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皇位也都是他篡位得来的,可以说来历并不怎么光明,但是为什么在后世,赵匡胤的名声却很好,还一直被人们称作是一个明君呢?这与赵匡胤的什么作为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为何赵匡胤篡位还被称为明君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朝廷中有传闻契丹与北汉联军一同南下,而此的恭帝柴宗训年纪尚轻更是才刚刚继位,朝上的事务几乎都有宰相等人帮忙处置。消息一经传出,令朝堂上下沸沸扬扬,宰相范质却在还未辨别消息的真假,就派赵匡胤北上抵御联军。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赵匡胤便率兵离开了都城。

夜里驻扎大军中都在议论着拥立赵匡胤为帝的声音,第二天一早,赵匡胤的亲信趁着众军昨夜的亢奋一同拥立赵匡胤为帝。这让本要北上的军队扭头回到了都城。其实早在北周世宗柴荣逝世后赵匡胤便打起了主意。由于守备都城的禁军将领以及朝堂上的人都早已安排妥当,所以赵匡胤几乎不费一兵一卒成功拿下北周。

没有硝烟没有残忍的杀戮,百姓也只觉得平平淡淡的过了一天国家便已改朝换代。在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原先后周恭帝柴宗训改封为郑王,享有极高待遇,不仅能拥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更是拥有了能够免死的权力,为了防止后代对于柴氏一族的虐杀,赵匡胤竟以祖训的方式保证了柴氏一族在北宋的长久的安康。

历史上篡位的皇帝有很多,可是像赵匡胤这样厚待前主的帝王却少之又少。像是隋文帝杨坚他虽然被人们称做明君,可是他的皇位是靠篡位得来的,而且在杨坚获得权利之后,为了防止北周的报复将北周皇族几乎是杀得一干二净不留任何的余地。可以说赵匡胤开创了夺权篡位的一个和平新模式。

赵匡胤在稳固了后周的江山后,便按照先南后北的顺序,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战。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他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局面,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统一天下。不仅还百姓们一份安宁,更是为了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唐文宗时期宦官为了从文官手中夺得权利,大肆屠杀朝廷文官,致使唐晚期文官的缺失,为了控制宦官的权利,晚唐时期武官兴起,几乎成了武夫专权的场面以致唐朝灭亡。吸取教训后的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完善科举,选贤任能,成为了我国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

对于"文以靖国,武以安邦"理念了解透彻的赵匡胤,采用中央集权的办法,实行军权、民权、财政权三权分立,以至于在宋朝300多年的历史都不曾发生过较大的动乱。不仅如此赵匡胤实行了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劝奖农桑等一系列决策,迅速缓解了历经200年战乱带来的巨大挫折,令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赵匡胤为了国家奋不顾身,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他的权利是通过谋权篡位得来,但他的功是大过于过的,再加上史书记载的权力大多都掌握在文人的手上,赵匡胤对文人的重新提拔也让文人的心中对他饱含感恩,记录史册的文字在词里行间都是称颂有佳。这些也就说明了为何后世不斥责赵匡胤反而称其为明君的原因。2、赵匡胤建立北宋的过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12]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12]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北宋”。3、赵匡胤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11月14日),赵匡胤在万岁殿崩逝,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赵光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情况多么?有什么办法防止权臣篡位?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宋朝以前,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历过权臣篡位,有的还能及时补救,例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有的则被篡权成功,像是曹操和司马懿。权臣篡位其实对于一个稳定的朝代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除非在位的皇帝实在太无能搞得民不聊生,不然新上位的人要开启新的朝代,会使中原更加动荡。不过权臣篡位的现象到了宋朝以后几乎就消失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阻止权臣篡位?

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发封建王朝时代,这中间出现了很多的朝代更替。而王朝的更替无非以下几种情况,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大臣篡位和武将造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权臣篡位和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藩镇等拥兵自立。五代十国,一共才五十三年,换了五姓十四个皇帝,绝大多数都是手下大将军拥兵自重,最后起而代之。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却再也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了,这是为什么呢?

北宋赵匡胤也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替代后周柴宗训,建立大宋政权,平定天下后,赵匡胤对这个问题非常在意,担心的就是这些历史会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这样,军队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

由于宋朝的文官制度,由文官任军权的首长,而且经常调动地方的兵权,所以导致宋代的权臣没有牢靠的军权,从而无法形成篡权的军事实力,像韩侂胄 、史弥远、贾似道、陆秀夫这样的权臣只在朝廷上话语权大点,对君权的稳固性没有什么威胁的。

宋以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政治演化路线。就是皇帝越来越集权,大臣越来越分权。逐渐把一个一个具有狼性的大臣,框在制度的格子里,变成一个又一个小白兔。所以在往后的历史进程中看来。唐是中国皇权历史的高峰,而唐以后就是皇权历史的衰落。中华文明由扩张,走向内敛。到了明的时候竟然形成九边的北方防御体系。这比清可是差远了。

另外宋明理学兴起,从思想上加强了皇权的神圣不可动摇,扩大了皇权的代表性,让皇权成了民族和国家的代表,尤其明清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竟然用到了我朝,足见民众已经被麻痹成天然的权臣篡位的拦路石。这时候的人能也只能起义而不敢篡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郭嘉如果没死司马懿还能篡位成功么?郭嘉能否压制司马懿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郭嘉死的太早,所以我们总喜欢往郭嘉身上放很多幻想出来,例如郭嘉死前对曹操说,如果自己活着还可以帮助曹操压制司马懿一段时间,但是死后可能就需要多多防备司马懿了。看样子司马懿在郭嘉心里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能抢过曹家政权的正是司马家。不过就算郭嘉还在世就一定能防止司马懿篡权么?可能也很难说。

郭嘉死的早,曹操还没死,他就死了。就算他能长寿一点,也未必熬得过司马懿。郭嘉生于公元170年,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郭嘉都死了,司马懿才应召出仕。

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时候曹丕已经三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曹操根本不需要托孤。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时年40岁。继位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生于公元204年,继位的时候23岁,其实也已经是成年人,只是年龄还不够大,不够成熟,政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曹丕的遗诏是让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个人辅政,而不是托孤。

真正需要托孤的是谁呢?是曹叡。曹叡在位十三年,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年仅36岁。更要命的是,曹叡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养子,继位的是大的齐王曹芳。曹芳生于公元232年,继位的时候才八岁,而且没有亲生的兄弟,是真正的孤儿寡母,所以曹叡才是真正的需要托孤。

但曹氏从曹丕开始,因为曹操曾经有意让曹植继位,曹丕在和曹植争储的过程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险胜。曹丕继位之后,曹彰又曾率兵到洛阳,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争立之意。所以,曹丕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亲兄弟宗室一直是严加防范的,宗室在封地形同禁锢,不许私交。

曹操儿子众多,有些是年龄比较小的,赵王曹幹在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五岁。曹丕有九个儿子,曹叡是最年长的,但真正活下来,并且有后嗣的,就只有曹叡和东海王曹霖。其他的儿子都是早早夭折了。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在齐王芳被废黜之后,被迎立为帝,后来要杀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

从后嗣来看,曹操的儿子中,曹丕这一支是比较单弱的,反而是曹彰的儿孙比较多。尤其是曹彰的儿子曹楷,儿子尤其多。曹叡继位后,给曹丕几个夭折的儿子立嗣,都是从曹楷的儿子中找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这一支自然对宗室是比较警惕的。所以,曹叡继位之后,延续了曹丕的政策,继续对宗室进行防范和打击,生怕宗室有什么不臣之心。

但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算到,曹叡自己壮年身死,却没有儿子,还是只能立养子齐王芳为嗣。有的资料认为,曹芳也是曹楷的儿子。

曹叡临死时,曾有意让曹丕的弟弟燕王曹宇辅政,已经任命了曹宇为大将军,受遗诏辅政。但是从曹丕开始,宗室长期被禁锢,在朝廷没有势力,曹宇怕自己掌握不了形势,主动请辞。曹叡的想法也变了,就撤销了让曹宇辅政的诏令,改为由外围宗亲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为宗室力量太弱,曹爽在掌权之初胡乱变更制度,引起曹魏元老旧臣的不满,正是在元老旧臣们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这之后,齐王芳和曹操手里的汉献帝就差不多了。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了立威,就废黜了齐王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对司马氏专权不满,想杀司马昭,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率领宫里的太监之类的人去,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爪牙杀死了。

这时候,曹丕的后人就差不多没什么人了,只能从曹操的其他儿子里找,最后找到的就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奂。而曹奂没当几年皇帝,就禅位给司马炎了。

再反过来说,托孤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搞好了君臣相得,像诸葛亮和刘禅一样,成为千古佳话,搞不好就是孙权托孤给诸葛恪,曹叡托孤给司马懿。要么是其他大臣突然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要么是辅政大臣架空小皇帝,能够等到皇帝成年之后再还政给小皇帝而辅政大臣自己又能善终的,实在不多。

辅政和托孤大臣可能成为权臣,君主们知道不知道呢?当然知道。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汉朝长期用外戚辅政,结果西汉亡于外戚之手,东汉改为外戚辅政,同时扩张内廷的权力,用太监掌握宫廷禁卫军,最后是外戚和太监相斗,让董卓捡了便宜。

所以到了三国,都对外戚严加防范,生怕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对宗室也各种不放心,反而希望用大臣来辅政。结果三国的托孤大臣下场都不相同。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恪当政才一年,就被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而且诛灭三族;司马懿则是两个辅政大臣斗争胜利之后,彻底专权最终篡位

不过,虽然东汉末期太监为祸深重,所以群雄起初都对太监很讨厌。但随着三国各自称帝,到第二代的时候,就开始普遍用宦官牵制大臣。比如刘禅在后期信任黄皓,曹叡信任张当,孙皓信任岑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皇权的延伸,对大臣的牵制。

在皇权世袭的制度下,君主壮年而亡,继位的君主年龄太小,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宋朝采取的基本上是由母后垂帘听政的办法,等孩子大了再还政。明朝则对外戚和女祸防范比较多,始终坚持由大臣辅导。不过,在明朝的制度下,文武分途,外面又有宗室藩邸,所以并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事情。清朝沿袭明朝的做法,但最终仍然免不了出现慈禧太后这种由深宫妇人实际掌权四十多年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司马懿不是唯一一个篡位的,为什么他却会招来那么多的骂名?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到“篡位”这件事情,古代的历史上可没少有人这样做过,但是一个一个看下来,似乎只有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最招人反感。这就让人不能理解了,既然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他也不是开先河第一个篡位的人,那为什么都或多或少能够得到理解甚至是尊敬,可偏偏司马懿就背负了这么多年的骂名呢?

在中国历史上,采用篡位方式上位的人不少。有些是自己当皇帝。如杨坚、李渊、赵匡胤等人;有的是为子孙铺平道路,如曹操、司马懿、高欢、宇文泰等人。但是比较起来,似乎其中得到差评最多的只有司马懿,甚至衍生出一些在别人身上不可能发生的史料。比如“牛继马后”,暗指东晋元帝司马睿实为大将牛金(一说为牛姓小吏)之后,再比如东晋明帝司马绍曾经向丞相王导询问自家夺权的过程,听完后掩面说道:“如果真是这样,我家的天下又岂能长久呢?!”真是再不济的差评也比不过自家人的差评啊,那么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是和司马懿的个人素质有关。提及司马懿,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副阴鸷的面容来,然后就是心机深沉、不择手段、翻脸无情。这种印象的直接来源便是高平陵政变,实事求是的说,失败者曹爽的下场完全是自作自受,之前的种种作死行为也让许多人寒心。不然司徒高柔、太尉蒋济这些曹魏老臣也不可能和司马懿站在了一起。

但是当司马懿先后派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劝说,蒋济写信作保,再派曹爽亲信尹大目传达令其辞官保平安的意愿,还指洛水发誓后,曹爽终于放弃抵抗准备做富家翁了,却一转身就诛杀了曹爽全家。为此蒋济甚至羞惭发病而死。随后曹魏政权再无组织司马家夺权的力量。司马懿身为曹魏三代老臣,深受两代君王托孤重任,曹睿去世时甚至让继位的曹芳抱住了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信任。司马懿的举动有负先皇托付,也突破了当时的价值观底线。

二是和司马家篡位的手段有关。司马炎和曹丕称帝,都是采用的禅让方法,程序上都是依样画葫芦,对待亡国之君刘协和曹奂的政治待遇都很高。但是这其中的过程大不相同。曹操父子的逼迫手段虽残暴,但好歹没有过分难为汉献帝。而司马家族先是由司马师废掉了曹芳,继位的曹髦更是被司马昭指示手下杀死,开辟了明目张胆的弑君先河,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为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司马炎的接受禅位水到渠成,却也暗合了曹丕当年说的一句老实话:“古代的禅让,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三是和两晋王朝的地位有关。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追求个人享受,带头腐化。朝野清谈成风,奢靡无度。选择继承人居然是白痴皇帝司马衷,随后引发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造成中原动荡数百年,直到隋朝才重归一统。不仅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司马家皇室本身也死亡大半。

好不容易建立的东晋又一直偏安一隅,无力北伐。夹杂在权臣和内乱之中,而且又贡献了一名白痴皇帝司马德宗。最后刘裕篡位又基本上将司马家族剩余力量屠杀殆尽,只是假惺惺封了不知道从哪儿找来的司马元瑜为零陵王,以此装点门面。既然这个王朝给老百姓带来这么多的苦难,那么追本溯源,司马懿的名声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加九锡的人都篡位了,究竟是不是巧合?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加九锡”是什么?简单点说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一种封号、爵位,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别的人的封号没那么高但加九锡特别高而已。然而这里还有一个事情,那就是历史上但凡是“加九锡”的人,最后基本上都成了“逆贼”,都篡权篡位了,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呢?加九锡在古代究竟意味着多高的地位,是因为在加九锡之后,他们都觉得自己基本上已经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可以不听号令了吗?究竟是加九锡之后都有了谋逆之心,还是本来就有,只不过加九锡让他们更进一步呢?1.加九锡是什么意思

加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古时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记载见于《礼记》。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ù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

玄牡二驷,即黑色的公马八匹。

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 鞋)一双。 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则。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 民众多者赐之。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

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

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

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

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

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宫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征不义者赐之。

八曰斧钺。 能诛有罪者赐之。

九曰秬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2.加九锡谋逆是不是必然

这应该是一种必然了,因为“加九锡”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这种人长期以往一定会对皇位有所窥觊,这也是为什么“加九锡”的人最后都篡位了。九锡的锡在古代通“赐”字,意思为皇上专门赐给诸侯和大臣的九种礼器,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在当时这可皇帝对大臣们的最高赏赐了。

九锡最早是西汉末年的王莽,汉平元年(公元四年)四年,朝廷应九百大臣之请,赐王莽九锡,象征最高礼节。四年后,王莽篡夺汉朝,建立了新王朝。继王莽之后,“加九锡”的曹操和司马昭虽然没有篡夺王位,但篡夺王位的意图是众所周知的。东晋时期,权力大臣权臣桓温也计划篡夺九锡王位,但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成功。

获九锡具有象征意义,是皇帝用来表彰其高尚品格、卓越能力和杰出功绩的大臣。获得九锡的大臣不仅有类似皇帝的,而且有与皇帝接近的权力,他的地位相当于“副皇帝”。古春秋时期的霸主,如齐桓公,在魁克遇到了诸侯,周帝给他鞠躬和骑马。晋文公打败楚国,周帝给了他弓、马。这些都代表着周帝对其霸权地位的承认。

接受九锡的人不一定篡夺王位而成为皇帝,篡夺皇位的人不一定接受九锡。然而,如果九锡被授予了,篡夺王位就更容易了。从新王朝的王莽到唐代的李渊,许多有权势的官员都接受了九锡篡位。3.历史上加九锡的名人

什么是“九锡”。皇权最盛的汉武帝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汉书·武帝纪》中说:元朔元年[公元128年]颜师古注引应劭语,以车马、衣服、衣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鈇钺、弓矢、秬鬯[chang,音同厂,乃春秋时盛谷物之用,后专为祭祀用品]为九锡。

说出纬书《礼·含文嘉》,见《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何休注。王不劳而获谋代汉室,先受九锡,使公卿大夫奏请,据“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

《周礼·春官·典命》与《礼记·王制》,意为官爵的九个等级,“上公九命”,为最高的等级。王莽将其与上述车马等牵合,受衣服(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玉珪瓒、朱户、纳陛、虎贲三百人,仅略异汉献帝建安末,曹操为魏王受九锡,顺序全依《礼·含文嘉》,惟虎贲三百,又以珪瓒为秬鬯之副,合为一种。后两晋、南北朝大臣谋夺帝位者,都照此例,先加九锡。乃以承天命之意。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魏之后再接受。《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王莽被汉朝授九锡,后建新朝

曹操被汉朝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

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其子司马炎建立晋朝

孙权被曹魏授九锡 ,后建东吴

桓玄被东晋授九锡,后建桓楚国

南朝四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朝

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杨侗给予九锡成功 ,后自立国号郑。

北齐献武皇帝高欢,死后魏帝元善见也给他加九锡。后他的儿子高洋,创立北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