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道教

道教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道教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道教问题。

分享

浏览

1255

文章

78

观音菩萨是道教还是佛教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菩萨佛教的称呼,在道教中叫做慈航道人。观世音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Avalokite vara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

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曾因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

展开阅读全文

五台山是佛教还是道教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五台山佛教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文殊菩萨演教以及居住的地方。现存有唐代以来七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六十八处,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传播以及演变过程。相传五台最早是道教的地盘,佛家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

据史籍记载,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跟两位印度高僧竺法兰和摄摩腾来到了洛阳。南北朝时期,五台山的佛教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在周围建设了真容寺、善经院等十二个寺院。

展开阅读全文

怎样区别道教三清?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经》曾说“一气化三清”,那三清是什么?为何三清为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从汉朝发展而来,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形成今日的完整的神学体系。

工具/材料

《道德经》、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史

操作方法

1

玉清境:元始天尊,地位最高,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类似于上帝

2

上清境:灵宝天尊,道教将其授予中国民间信仰玉皇大帝

3

太清境:道德天尊,道教认为是老子的化身。

4

道教由公元4世纪发展而来,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化身,是道教主张的宇宙论的系统反应。作为唯一的一种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思想,在古代特别是宋以及明朝及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特别提示

想要详细了解推荐《一本书学会了解道教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佛教把死亡称为“圆寂”而道教称为“羽化”?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佛教死亡理解为对自己灵魂的一种完善,圆寂即福慧二德都达到了圆满无缺,生命所有的烦恼也都达到了寂灭无存,显示出一种大乘佛法的境界。道教认为死亡是升天成仙了,故称其为羽化登仙。

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眼里,死亡便是一种彻底的结束,肉体消失,灵魂同样消失。但在和尚或道士眼里,死反而是一种新生。仅仅是肉体消失了,灵魂却以一种更高级的状态继续存在。只是这种具体的高级状态,佛、道是有差别的。

在佛教里,僧人去世叫做“涅 ”、“圆寂”。“涅 ”是梵语中对僧人去世的说法,“圆寂”则是“涅 ”的意译,乃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具体地讲,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圆”,永离一切烦恼叫做“寂”。“圆寂”,即福慧二德都达到了圆满无缺,生命所有的烦恼也都达到了寂灭无存。这样,一反一正,该具足的都具足了,该丢弃的都丢弃了,内心达到了一种“圆”明“寂”照的本来面目,显然有一种大乘佛法的境界。可以看出,佛教将死亡理解为对自己(灵魂)的一种完善。另外,“涅”在玄奘之前也曾被译为灭度,或寂灭、无为、解脱、安乐等。

道教的死亡之所以称为“羽化”,也和道教的教义有关。道教与佛教虽然都追求一种脱离世俗世界、解脱自我的目标,但与佛教通过达到精神上的大彻大悟不同,道家则是通过一种“羽化成仙”的方法。道士死亡,在道教里被理解为成仙了。“羽化”本来指的是一些变态类昆虫,从蛹变化为成虫的过程。而由人变成神仙,与这种情况有些相像,因此道教便用“羽化”来称呼道士的死亡。看来,佛教与道教对于死亡的称呼其实表达出了其对于死亡的不同理解。并且可以看出,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与我们世人所理解的死亡是悲伤之事不同,死亡在他们看来乃是自己的修行有了一个成果,显然是值得高兴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是指哪四座山?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齐云山、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这四座名山是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白岳仙关——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名山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圣地,古称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包括今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585 米,方圆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历史上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江西也有同名山峰。

神秘空灵——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方圆400公里,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有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

幽然仙境——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四川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碧水丹崖——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展开阅读全文

道教为什么不被列入四大宗教?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道教文化其实早就已经融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了,比如说清明节,祭祀节,还有贴门联,土地庙和龙王庙等等都和道教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都是道教文化中的一种。同时,道教是由萨满发展而来的,不过道教比萨满文化要更开化一点点;在古时候,道教和巫术差不多属于同一个阶级;如今是文明道德社会,因此道家就慢慢的不被提倡了。

如今我国民族文化代代相传,道家的思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从来都没有断过;我们的很多习俗,还有我们的文化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断也断不掉的,虽然我们可能看不见“道”,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张道陵

道教是由张道陵创立的。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道教起于黄帝,故黄帝为道教始祖;思想集合于老子,所以老子是道教的道祖;最后成于张道陵,所以张道陵就是道教的教祖。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道教是由张道陵创立的。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

道教起于黄帝,故黄帝为道教始祖;思想集合于老子,所以老子是道教的道祖;最后成于张道陵,所以张道陵就是道教的教祖。他们三位就是大家所共知的道教三祖。

道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是哪四座?

全文共 1750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道教名山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阳市,西接十堰市(新兴的汽车城),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

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当拳的发源地,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汉中叶,张道陵于江西鹰潭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整个景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龙虎山景区管委会管辖范围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景区内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是龙虎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三大特色。

《水浒传》开篇重笔描绘的龙虎山位于市南20公里处,是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龙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战国大型崖墓群珠壁联合为特色,在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张天师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鹰潭又称为“道都”。2010年8月2日,龙虎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四川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齐云山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包括今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教中心。

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齐云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道教学院录取条件

全文共 168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于1990年5月,是一座全国性的道教院校。27年来,学院严格按照宗教院校的办学方针,根据《中国道教学院章程》和有关方案实施教学,谨遵“尊道贵德,学修并进”的院训,为道教界不断培养人才。当今各地道教组织的骨干力量大都在这里(包括道教学院的前身道教知识专修班、进修班)接受过系统教育,为道教事业的发展,为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中国道教学院发布了“2016年本科生招生简章”,道教经义专业招收40名乾道,具体详情如下:为继续培养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注重修持,能比较系统地掌握道教知识,具备一定的道教经典阐释能力的青年道教人才,根据《中国道教学院章程》(2002年12月修订)有关规定,中国道教学院定于2016年秋季继续本科生招生。

一、专业学制

专业:道教经义

学制:四年(2016年9月~2020年6月)。

二、招收名额:乾道40人

三、师资

中国道教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名(均获得国家宗教局的教师资格认证),其中专业课教师8名,文化课教师2名。同时,学院还聘请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统战部、四川大学、四川社科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的资深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讲授相关课程。另外延请各地有一定修持功底的道长讲授道教修持、心得理论与训诫。

四、课程设置

(一)政治课:时政 政策法规 爱国主义教程

(二)文化课:古代汉语 写作 英语 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中国通史 世界通史宗教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 传统文化修养

(三)专业课:道教经典 道教义理 道教历史 道教易学 道教神学 道教仪范 道教养生道教哲学 道教文学 世界主要宗教

(四)实践课:玄门日诵早晚课 圜堂静功 太极拳等。

五、招收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信仰虔诚,品行端正,道装整齐,志愿服务于道教事业。

(二)宫观和地方道协组织推荐的考生,须出家或入道一年以上;个人报名考生,须出家或入道二年以上。

(三)年龄19~32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四)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史及其它传染病、慢性病。

六、报名手续

(一)宫观或当地道教组织推荐的考生,须提交所在宫观或地方道协组织的推荐信;个人报名的考生,须出具出家或入道二年以上的证明;以上考生均须提交学历证明复印件。

(二)考生须按《招生简章》要求,填写《中国道教学院2016年本科生招生报名申报表》一份(后附),并附二寸近期免冠半身照片四张(蓝底彩照)。

(三)考生须交县(市)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体检材料。

(四)以上材料于2016年5月10日前以快递或挂号信邮寄到我院(以当地邮戳为准)。我院对报名考生的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考生,我院将于6月底之前寄发《考试通知》,同时打电话或发短信告知相关考试信息。

七、所需费用

学杂费:四年共2000元。

生活费:每月300元,每学期4.5个月。

八、考试时间地点

考试时间:2016年8月中旬。

考试地点:考生凭《考试通知》,到学院指定地点统一参加考试。考试包括面试和笔试。

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随《考试通知》一并告知。

九、考试科目及范围

(一)综合部分:

1.政治:(1)《宗教政策法规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2015年9月~2016年5月时政。

2.语文:“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2015高教版。

3.历史:“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2015高教版。

4.英语:初级英语

(二)道教部分:

1.《玄门日诵早晚课》中全真、正一经坛现行使用功课经内容相同部分。

2.《太上感应篇》

十、录取办法

(一)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录取考生。被录取的考生由本院直接寄给本人《录取通知书》。

(二)被录取的考生按规定时间报到时须出具以下证明及材料:

1.由中国道教学院寄给本人的《录取通知书》。

2.本人身份证。

(三)无特殊情况,开学7日内不报到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十一、学院管理

(一)学院实行全日制教学,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后,发中国道教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同时授予学士学位。学生不能达标所规定的学分,不能准予毕业。

(二)我院实行助学金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小满节气6大道教养生功介绍

全文共 1442 字

+ 加入清单

小满节气到来很多地方都开始进入闷热潮湿的天气,这个时候应该要注意养生保健,预防一些夏季疾病的发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满节气6大道教养生功,欢迎大家阅读。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3:小满四月坐功

《遵生八笺》中原文如下:“运主少阳三气。时配手厥阴心包络风木。坐功:每日寅、卯时,正坐,一手举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病: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鼻赤,目黄,心烦作痛,掌中热,诸痛。”

小满时夏熟作物子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称之为小满。就人体来说,生理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旺盛。本法以“小满”命名,正是顺这一时令特定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小满时节锻炼,可于小满开始,练至芒种为止。暑为夏令主气,在时为夏,在六气为暑,在脏为心。故本文主治面赤,心烦,心中儋儋动,掌中热,即属此类。又心火盛易克伐肺金,故有胸胁支满,鼻赤等肺的病症。采用此法锻炼,有利于这些病症的预防和治疗。

做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正坐,一手手心向上用力托举,一手手心向下,用力下按,各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肺脏邪毒积滞引起胸胁涨满、心颤心慌、面红鼻赤,眼珠发黄、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病症。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5:灸夺命穴功

适应病症:治丹毒。

做法:站、坐均可,用艾卷灸夺命穴,灸十分钟,丹毒立即转色,每天灸两次分早晚。夺命穴位置位于肩髁穴与肘部尺泽穴线中点。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2:脊椎运动功

适应病症:可增强脊神经的功能,中枢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3l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尾神经5对,骶神经1对)。脊神经可以支配躯干及四肢,全身大部分骨骼肌的运动,及大部分内脏的活动,脊神经后根可增强感觉传导,活跃内脏和躯干功能,可防治癌症。对颈椎病、腰肌劳损、腰背疼痛有特效。

做法:预备式站式二,两眼平视,两掌转至两大腿前面,含胸实腹,屈膝蹲身,溜臀部,头向前微低,两掌心摸到膝盖为止。身体慢慢直立,挺胸仰头使脊椎向后弯。蹲身手摸到膝盖低头,直身挺胸仰头为一次。共坐36次。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6:肩井观想功

适应病症:露肩风、肩周炎、肩痛及肩关节骨质增生等症。

做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意念观想肩井穴,可增加气血对上肢部位的作用,加强上肢生理功能,每次观想20分钟,每日早晚各站桩、全身放松,观想一次。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1:治低血压功

适应病症:此功久练能使低血压回升。

做法:(1)双腿并拢站立,双臂自然垂下,两掌,b贴近股骨外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去除心中杂念。两眼轻闭,屈肘两手慢慢抬起,两手心对正两乳,与两乳相距离10厘米左右,意念由两手心射出两道白光,射人两乳内,由腹部上来两股气流在两乳内与自光相接,每次静坐20分钟左右,练毕自然收功。(2)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两臂侧平举,好似在水内游泳,撩水到头顶。两手由头顶经面部下按至两乳停止,手心转向内对正两乳。相距10厘米左右,意念手心两道白光直照射两乳内部,由小腹向上两股气流与白光相接,每次站20分钟,功毕,两手放下自然收功。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4:膻中观想功

适应病症:心肌炎、肺炎、咽喉炎、气管炎等。

做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意念观想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久观此穴可贯通阴阳,连接上下。每次观想20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道教人物左慈是如何戏弄曹操的?

全文共 287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三国,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在这个其建立,魏蜀吴三个国家战争不断,可以说是天下大乱,当时很多平民都因为战争而是去了家人,朋友。但是在这三个大国征战期间,往往有一些奇人异士能够毫发无损的游荡在这三国之中,在这些奇人异士之中就有一位名字叫做左慈的。这个人可牛了,牛到可以毫无保留地戏弄曹操。曹操是何等人物,大家都知道,能够戏弄曹操的那就更是个人物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左慈是如何戏弄曹操的吧。

左慈字元放,是个汉族人,这个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神秘的一位,在这位奇人的身上有着很多解不开的谜底。就像是他的出生和死亡,目前的说法是他出生于156年,逝世于289年,算一算这伙计居然活了133岁。在那个年代,活到133岁根本就不可能呢,所以这还待考证。但是关于左慈的传说,最多的还是说他如何一而再再而三的戏弄曹操了。

汉朝末年,由张角领导的黄金贼起义爆发,天下便开始一片混乱。黄巾之乱平定之后,整个大汉变被群雄割据,把整个国家闹得是四分五裂。而要说当时这批人种最有头脑和实力的人便是曹操了,身居相位,受封魏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很是得意呢。但是让曹操最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张角发动起义的时候,是利用了太平教的倒是团体进行暗中联络和组织,所以曹操对房事世道上的道士心存猜疑,生怕从这些人里面出现了第二个张角这样的人物。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这位枭雄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以招贤问道之名,将这些道士们吸收到自己的身边,表面看上去是养士,其实就是便向的将这群人给软禁了起来。如果有哪个道士不服的,随时都可以找了借口将其杀掉,当时医术高明的华佗就是因为这样而惨遭杀生之祸。

曹操招来的这一群道士之中,其中有一个就是左慈。左慈是江西庐江人,是个非常喜欢读书学习的人,到了汉朝末年,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知道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于是便开始隐居学道起来。而当时的人们都传说他可以操作鬼神鬼差,这些鬼神鬼差都会乖乖的听左慈的调遣。而且可以凭空招来精美的食品,还能千奇百变,名声可谓是响当当。正式因为这样,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便专门派人将左慈招揽到自己身边。

左慈刚刚来到曹操面前的时候,曹操便动了想试试他底细的心思,以“不食五谷,服气度日”之名将左慈关进了一座封闭的石室之中。另外还专门拍了护卫在外面守着,不让左慈有任何获取食物的机会。过了一年后,曹操命令守卫将这个石室的们打开,发现左慈慢慢的踱步出来,脸色依然是非常的红润,精神也特别好,根本就没有任何不正常的现象。这时候曹操就在想了:“凡人不可能出现长期不吃东西能活下来的,而左慈却在石室里不吃东西一年了,却还是安然无恙,这个人必定会一些邪门歪道,必须要将其斩草除根。”曹操心中的杀念一动,左慈便心知肚明,于是便跟曹操请求到:“还请操公放我回家吧,让我这把老骨头能够落叶归根埋葬在自己的家乡啊!”听到这话后曹操便非常不解的问道:“怎么突然想着要走了呢?”而此时左慈也没有避讳的说道:“是因为曹工想要杀老夫,所以才恳求放行的呀!”曹操听到此话后心里一紧,于是连忙的辩解道:“我哪有杀你的意思,请你不要误会,您说这话大概是故意让自己表现的清高罢了,是不想屈尊留下来吧。”

这件事后,曹操为了消除左慈的疑虑,于是专门设宴款待左慈,在宴会中左慈说到:“请和曹公分饮一杯酒。”曹操听到后立马说“好!”在当时,天气非常的冷,所以酒都是烫热了以后再饮下的。当时左慈拿起了一杯热酒,然后拔下簪发的道簪伸到杯子里面搅拌热酒。没过多久,这杯酒就像变成了一杯黑色墨汁一般,而道簪却化的一干二净。左慈将这杯如同黑色墨汁一般的酒饮下了半杯,然后递给了曹操。本来曹操以为是将自己喝剩下的酒递给左慈喝下去,现在见左慈将这杯如墨水的酒递了过来,心中便升起了一种厌恶的感觉,想象着哪有宰相喝方士杯中酒水的。而此时的左慈已经察言观色到了曹操的不对劲,于是便请求自己将剩下的半杯自己饮下。

随后曹操便默许了这一请求,随后左慈便自己饮下了后半杯。喝完后,便将杯子向上网栋梁上一扔,随即杯子便倒悬在屋栋之上,就像是一只小鸟一样,看着像要落下来却没有落下来。引着在当时屋内的诸位都抬头望着那个杯子呆呆的发愣,过了好久,那个杯子才慢慢的落下。等待到诸位醒过来想要找左慈了解这其中奥秘的时候,却发现左慈已经不在了。最后派人一找,却发现左慈已经在自己的房屋之中。这下曹操就怒了,杀意更浓,心想着:“左慈不能留,必须赶快找人将左慈斩了,就不信你左慈有多大能耐能逃的了一死。”于是便立即下令将左慈押送进了地牢之中。

曹操的将士们得到了指令后,便立即前往左慈的住所抓人,然而却发现左慈已经逃走了。追兵门拼命的在后面追赶着左慈,发现左慈跑到了一群绵羊之中,然后就这么消失无踪了。然后再一数羊,发现羊多了一只,于是便判断到最次肯定变成了一只羊混在了其中。带兵的这位将士便想出了一妙计,便对着羊群说:“左慈老先生,曹工想见见您,您就跟着我回去吧,不会有事的,用不着害怕。”此话说出后,美国多久,便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羊对着这名将士,前脚下跪便吐出人言说到:“此话当真吗?”于是将士们立即叫道:“这只跪下来的羊一定就是左慈了。”而正想着挥刀而去将这只羊斩杀的时候,突然发现所有的羊全部都跪倒在地,齐齐的脱口而出:“此话当真吗?”而这一幕让将士又惊讶又无奈,这里面哪一只是左慈变化的呢?根本无法分辨呢,于是这名将士没办法只能悻悻然回去复命。

过了几天之后,有人发现了左慈的藏身点,于是便急忙的跑到了曹操那里告密去了。得知消息后,曹操立即派兵蜂拥而至,这回可总算是抓到左慈了。这些官兵们也深知左慈的特殊能力,一点也不敢疏忽,立即用枷锁将左慈五花大绑起来,绑的个结结实实,直接扔进了大牢之中。这些官兵们在先前可是吃尽了左慈的苦头,想着狠狠的在慈禧身上出点气来着,正准备拿着板子想要暴打左慈,但是却发现,牢房里面有一个左慈,门口还有另外一个左慈,完全搞不清楚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消息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于是曹操便恶念顿生,想马上一刀子把左慈给斩了。于是刽子手便推着左慈往前走。但是奇怪的是,走着走着左慈就这么眼睁睁的不见了,完全失去了踪影。

而这个时候曹操便慌了,心想着能有这般齐术,万一一个闪身到了自己身边,把自己杀了怎么办。于是就马上派了一堆守卫在自己的身边,然后下令将整个城池的门全部搜索,下令全程搜查左慈。在下达的命令中说到:“左慈穿的是青色的单衣,带的也是青色的围巾,一只眼睛已经瞎了,谁抓住了便种种有赏。”然而这搜查令一传开,一件件怪事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为街道上的每个人,个个都是青色单衣,青色围巾,眼睛瞎了一只根本就分不清真伪。这时曹操已经愤怒到了一种极致,不管任何情况,只要是碰到这身打扮的全部杀掉。得到此命令后,士兵便见到了此打扮的人便一刀下去斩杀了此人,拿着人头便道曹操面前来领赏。曹操一听大喜,忙叫人呈上来看,但是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没有人头,只有一堆杂草,再去找那个无头的尸体,也不清楚哪里去了。其实从晚上饮酒那会,诸位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左慈就已经提前起身逃亡南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西游记里的道教神仙为什么那么弱?吴承恩这样设定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人在看《西游记》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虽然同样是神仙,但是道教的神仙很明显还是比佛教要弱了很多,天庭那么多人都没办法拿孙悟空怎么样,最后不得不去请来如来佛,如来不费力就把孙悟空制服,而且还没有赶尽杀绝,将他作为取经计划的一环,还有六耳猕猴最后也是如来看出来的,天庭的神仙们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书中要这样设定,是吴承恩故意这样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吴承恩的确是故意在贬低道教神,不管是天庭出动那么多天兵天将,最后才勉强抓住了孙悟空,然而什么东西都无法伤害他,即便是丢进八卦炉,也让他找到了风口躲起来,最后不仅没死还拥有了火眼金睛,还是他们在取经路上遇到了很多妖怪,结果却发现都是天庭的神仙的坐骑下界为恶,亦或是沙僧其实算不上犯了太大的罪,结果却被贬下凡等等,都是对于道教的一种贬低态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看上去更直接的,这些可能在电视剧里面没有拍出来,比如车迟国的三个妖怪,就都是道士的模样,而孙悟空师兄弟为了降服妖怪,就化作了三清的模样,这样也就算了,他们还把原本摆着的三清的雕像给扔到茅坑里面去了,这可就是赤裸裸的鄙视和嫌弃了,要知道三清在道教中那可是最高神的位置,他们的雕像居然就这样被扔进茅坑,换做谁也不能忍。

还有在庆祝抓住孙悟空的庆功宴上,竟然还有三清拜见如来佛的场景,这可真的是不把道教放在眼里了。除了这些,在他们取经路上还遇到过很多事情,比如凤仙郡的郡侯只是因为吵架而将原本给玉帝的贡品都打翻了,凤仙郡内就三年没有下雨,因为一个人的错连累了一整个郡的人,玉帝这种做法很明显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必须服从我”的态度,也实在是令人厌倦。

只是,道教毕竟是我国本土的教派,吴承恩这样写难道就不怕被人算账吗?这就和当时他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了,吴承恩时期的皇帝是嘉靖,嘉靖皇帝信道教,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躲在后宫炼丹,不理朝政,虽然说他不理朝政并不是非常准确,如果果真是那样明朝恐怕早就灭亡了,但是吴承恩自己屡试不中,加上当时的官场的确很黑暗,他会因此憎恨皇帝,憎恨道教都是说得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吴承恩在书中极力贬低道教的原因,其实是带着他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的,不过 这毕竟是小说,所以也没有办法要求他客观公正,毕竟让他遭殃的不是道教,而是皇帝,是官场,但是他又不能明着骂皇帝,也就只好把气全都撒在道教身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道士可以结婚生子,为何道教神仙却禁止婚嫁?

全文共 2305 字

+ 加入清单

在各种神话传说中,道教神仙们都是禁止婚嫁的,这一点非常明确也非常严格,很多神话故事都是因为禁止恋爱而衍生出来的。但是有一点又很奇怪,因为古代道士却有一些是结婚生子了的,这就非常奇怪了,为什么道士可以结婚生子,但是道教的神仙却不可以结婚呢?古代道士究竟是不是可以结婚,哪些人可以哪些人不可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道教究竟可不可以结婚

其实,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道士又称为“居士”,在金代、元代以前,对于道士出不出家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基本上,道士都不会出家。

正一派的道士以男道士居多,他们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也可以食荤饮酒;除了上殿诵经、做法事,必须独居并素食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也随俗,俗称“火居道士”。比如,张道陵所创的天师道的历代掌教都是以嫡亲身份继承法统的。在张道陵死后,由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掌教。

张鲁死后,其子张盛继续担任掌教,他辞官不受,并从汉中迁居至江西龙虎山,以此为中心传播天师道,道教也开始由我国北方地区向东南地区发展。等到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以后,才有了出家制度(即丘处机的传戒制度,指的是出家道士必须要进行师长的受戒仪式)。

全真派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故必须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为此,这就规定所有虔诚的全真教徒不可以结婚。

由此,全真教的道士就成为出家道士,他们不可结婚生子,吃饭也只是吃素食,并住在道观里面,男的为道士,女的为道姑,皆蓄长发,拢长发于头顶并挽成髻,也可以戴道冠,其中,男道士还要蓄胡须。

这样相比较一下,全真教的道士们似乎和佛教中的僧人一样了,他们不能结婚生子,不能吃肉喝酒,唯一还有点区别的就是没有剃发变成光头。

我们熟悉的全真七子,因为出家制度,而都没有结婚生子,即使马钰和孙不二原本是夫妻,但他们成为王重阳的弟子后,也变成了出家道士,同丘处机等人一样,他们都没有留下后代,远不像张道陵那样,一代代的有嫡亲传人。2.为何道教神仙不能婚嫁

在《西游记》之中,天庭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矩,那就是除了玉帝和王母娘娘以外,所有神仙都不准结婚,甚至连谈恋爱都不允许。天庭对于神仙的管束,有时候很松的,神仙们有的戾气很重,有的好酒贪杯,有的不尊上令,但对于这条红线是谁都不能撞破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猪八戒酒醉调戏了嫦娥,这是一起未遂案,作为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他也被贬下凡间投了猪胎。此外,奎木狼和披香殿玉女有私情,也只能偷偷下凡,不敢玷污天庭。甚至连玉帝自己的亲妹子与下界杨君生下二郎神后,也被压在桃山之下。

有人说小说是生活的再现,天庭不能结婚,就是因为在吴承恩的那个时代,出家人是不能成婚的。我们且不说佛教在早期也是可以结婚生子的,至少在中国历史中,大部分道士是可以结婚的。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张道陵以道家思想来源,创立了道教。道教本来没有规定不能娶妻生子,天师道还是以血缘为关系相互传承天师的位置。直到金代的时候,全真教建立,才在丘处机的倡导下建立了传戒制度。

也就是说,道教传到明朝时,依然只有全真教是出家不能娶妻生子的,而另一主流正一教和其它教派,都是可以娶妻的。《西游记》主要是写唐朝之前的故事,那时候全真教还没有创立,道士们统统可以娶妻生子。

那么《西游记》中,天庭之中的神仙大多都是道教的,为什么神仙就必须单身呢?要知道,在这部小说之中,道教和佛教都是归玉帝所管。不管宗教怎么里怎么设定,至少在《西游记》中,无论三清、四帝,都是玉帝的下属。

规矩都是玉帝一个人定的,他为什么要定下这个看起来残酷的规定呢?3.玉帝为什么要定下这样的规定

要知道,在《西游记》中,出现过神仙和凡人生出来的孩子,那就是二郎神,他的实力很强,很快就位列仙班。也就是说,由于良好的基因,如果神仙和神仙结婚生子,必然会有更为强大的后代,他们可以毫不费劲地得道成仙,甚至立地成仙。

神仙的寿命很长,所生的后代增长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天庭很快就会仙满为患。这本应该是好事,这说明玉帝的实力越来越强,能控制的人越来越多,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在《西游记》中,神仙并非是天生就长生不老的。关于这一重要细节,我们必须要了解。比如在原著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为了医活人参果树,到处求取方法,他先是找到了福禄寿三星。结果三星说了一个事实:

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

也就是说,身为地仙的镇元子,有人参果就可以与天齐寿,而福禄寿三星还得费工夫继续修炼。其实,除了必要的修炼之外,神仙要想活下去,还要进补几种食物。

一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二是太上老君的金丹,三才是镇元子的人参果。人参果的产量太低,镇元子为人又不大方,不是主要途径,最重要还是蟠桃和金丹。

这就是为什么玉帝制定下铁律不准神仙结婚的原因。神仙结婚,他们的后代也会成为神仙,数量还急剧增加,这样一来对于蟠桃和金丹的需求就会大增。这种灵物怎么可能无限量供应?于是,为了生存,神仙将会产生激烈的争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玉帝一方面设立仙箓制度,将神仙编制化,只有收了仙箓的神仙才是天仙,有资格享用蟠桃金丹,另一方面又不准神仙结婚生子,才能控制仙界的人口。

其实,这和人类社会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小孩子十二三岁就要结婚生子了,这主要是人的平均寿命短,必须抓紧时间传宗接代。当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时,政府对结婚年龄的规定也会逐渐延长,而个人也对结婚年龄相对推后,因为生命延长,自然不那么着急延续后代了。

可以大胆设想,如果人的生命无限延长,说不定整个世界会对生育严加控制呢?到那时,个人也会对生育的兴趣降低吧?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道教?如何理解道教文化的意义?

全文共 2136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两大宗教之一,很多人对道教都非常的位数,但是很少有真正的去理解道教文化意义。所谓的道教主要就体现在这个“道”字身上,是以“道”作为了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的观念上以黄、老的道家思想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防暑衍化形成。那么什么是道教呢?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元始天尊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她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遵道贵德。故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道教的主要派别: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根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有妙真派(庄子休),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妙真派(庄子休)、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吕纯阳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金丹南宗等支派。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

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一贯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当下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着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正一道前身是五斗米道,。而后改名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正一派崇尚自然无为,故可以不住观不出家,戒律也不繁琐,只有“四不吃”以及斋日吃斋等。正一派以符箓为主,驱邪治病,在民间声望显着。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道教妙真派、、清微、上清茅山、闾山派、玄皇、淮南、凤阳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著名道教宫观:西安重阳宫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宗教非常之多,每个宗教总是有自己的教义,我国的宗教也是非常的繁多,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在民间的信众是非常之多的,而道教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西安重阳宫就是道教的圣地,本期西安文化为你解析。

重阳宫距新昌县城20公里,地处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深藏于山峦环抱、碧水流淇的桂竹谷中,风光绮丽,生态环境优越。这一带,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有高道葛洪、王羲之、谢灵运、顾欢韬晦栖游;唐代有高道司马承祯、吴筠、李白求仙隐逸,素为浙东之道教胜地。

坐拥后金山、桂竹岭,礼敬老子望海峰,更有奇秀穿岩十九峰屏于门前,现为新昌旅游倾力打造的休闲养生基地。重阳宫,是道教第十洞天、第六十福地和道教上清宗坛,系绍兴市第一所开放道观,也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凭借山川的灵秀,道宗的悠远和道脉的绵长,已成为新昌县继大佛寺之后又一处宗教旅游胜地。

道家以上为阳,下为阴,清为阳,浊为阴,“上”、“清”皆阳,故谓“重阳”。这一带,魏晋南北朝有高道葛洪、褚伯玉、许迈、王羲之、谢灵运、顾欢等来此栖游,盛唐有高道司马承祯、吴筠、李白求仙隐逸,素为浙东之道教胜地。

唐·开元(713-741)初,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我国着名道教学者吴筠曾结重阳草庐于桂竹谷中,并和上清派第十五代传人、诗仙李白诗酒相酬,共同栖隐。被道家奉为第十洞天,因其地属会稽山脉,被命之为会稽山洞。开元九年,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奉召晋京,枉道探访吴筠,至此顿生悔意,留下悔山、悔桥遗迹,亦被道教奉为第六十福地。

重阳宫风景区为央视《神雕侠侣》的拍摄点,现为央视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有机会要去瞧瞧

全文共 1432 字

+ 加入清单

有句话说的好,乱世道教,盛世佛门,相比于现在十分火热的佛教,小编还是更偏爱道教。其实有种感觉,佛教就是比较的懂得忽悠,一到乱世时期就是道家出山帮忙解决问题,然而这时候的佛教只会闭关逃避问题。那么本期的城市文化,讲讲道家的四大名山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汉中叶,张道陵于江西鹰潭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上中国着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青城山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青城山主要供奉的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齐云山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

齐云山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着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着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阳市,西接十堰市(新兴的汽车城),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

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当拳的发源地,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

展开阅读全文

道教创始人是谁 谁是道教的创始人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正一道实际创立者,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张天师等。

张道陵,东汉时期丰邑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chèn)纬之书无不通晓。二十五岁时,曾官拜江州令,不久就隐居在洛阳北邙山中学道,修炼三年。后来,张道陵与弟子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丹成。汉顺帝永寿元年,张道陵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汉桓帝时期,张天师于苍溪云台山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正一道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朝源观道教造像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朝源道教造像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朝源观道教造像位于江津市四面山镇,含朝源观,时代为明。

在重庆江津区四面山的深林中,藏着一座千年之久的古老道观——朝源观(又名朝元观),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文史馆王家祐先生曾撰文《江津县朝元观》,首次向学术界介绍了这座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道教宫观,对其中的摩崖造像、碑记、楹联和历史人物等进行了初步的考证。时隔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这座隐藏深山里的千年道观,虽然早已破败荒废,然而那些日渐剥落风化的丹台、石壁与造像,依然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在遗留下来的石迹之间,娓娓诉说着川东道教曾经繁盛的历史。

2000年,朝源观道教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面山镇:四面山镇。调整后,幅员面积255.2平方公里,辖双凤、燕子、头道、林海、洪洞5个村和龙潭湖1个社区。镇政府驻文峰路27号(原址)。。

展开阅读全文

乳山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乳山圣水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位于乳山市东北隅的昆嵛山余脉。圣水宫曾为道教圣地,这里群山绵亘、林峦深邃、奇峰山峭、四时幽绝、独显一方之胜。著名道教大师,全真教七真之一王玉阳,曾在这里结庵为观,创立全真嵛山派,自金元开始,这里教门大开,历代不衰。金元时期,曾为道教三大圣地之一。现存景观有玉虚观遗址、玉虚观碑、玉阳洞天和圣水岩。圣水宫谷深涧幽,植被繁茂,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被誉为“天然的氧吧”。山里野生中草药品类丰富,如灵芝、紫参、银杏、金银花、艾蒿、止血藤等达一百八十余种,山上圣水岩,水内富含对人身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据检测,当地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十分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

客服电话:0631-6868777

地址:威海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道教跪拜礼仪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道教祭拜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道教祭拜礼仪

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