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江

东江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东江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东江问题。

分享

浏览

2367

文章

58

东江玉免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玉免”是引进比利时、新西兰优良肉兔品种,作为父母本,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杂交筛选而成,具有双亲优良经济型性状。东江玉兔具有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饲养周期短,成本低、饲养来源广、繁殖力强等特点,其肉质细腻、富有野味,于偏的玉兔肉色红亮,肉嫩味美,气味芳香浓郁,为众免之冠,是临高县养殖业的品牌产品。几年来,东江玉兔已在临高县境内的多文、和舍、皇桐、临城等11个镇(农场)进行大面积饲养,已逐步形成集体、个人、专业齐饲养的新兴牧业格式。目前临高县境内存栏种兔1.6万余只,年出栏4.5万只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盐烙鸡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盐烙鸡黄醇色,苹香滑嫩,原汁原味。加入多种配料使鸡肉充分发挥出扑鼻的浓香,多汁的特色让人对东江盐烙鸡回味无穷。

≮美食原料≯

光嫩草鸡1只约1250克,葱4根,生姜8片,茴香6粒,甘草1克,玫瑰酒25克,大曲酒10克,精盐10克,味精3克,白糖5克,麻油10克,沙姜粉1克。

≮美食做法≯

1、嫩草鸡摘净、绒毛洗净,装盘,将葱、姜、茴香、甘草、盐、味精、白糖、玫瑰酒、大曲酒、麻油抹在鸡身上,擦透抹匀,葱姜等香料全部塞在鸡腹内,放入蒸笼,大火蒸30分钟取出,以刚熟为好,原汤用不锈钢60目网筛过滤,待用。

2、蒸鸡冷后将鸡皮撕下切成菱形小块,鸡肉撕成不规则粗条,再斩去鸡头、翅膀,装入长腰盆,鸡骨带点余肉,全部斩成小块垫盆底(没带肉的骨架不要),鸡肉粗条拌上沙姜粉,原汤放在鸡骨上,鸡皮排在鸡条面上,成原鸡形状,即可。

≮美食特色≯

黄醇色,苹香滑嫩,原汁原味。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鱼丸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鱼丸

东江大鱼丸,此品制法特殊。一般鱼丸,大都要加入蛋清或淀粉,以收敛水分和增加鱼肉的凝结性。但这样作的鱼丸体重,入水即沉,爽而不滑;东江鱼丸不加淀粉或蛋清,反而加清水,作得又特别大个。显得特别身轻,入水即浮,洁白圆润,煮熟后,分外嫩滑爽口。

将新鲜的鲮鱼去鳞开肚去肠,洗净后取去脊骨,等肉冷后用锋利的刀刮肉。选择平面砧板将刮起的肉放在砧板面上,放清水100克,徐徐剁至鱼肉浮起呈镜面状,即把上面最嫩滑的一层刮起,放在碟或碗上,继续再剁再刮,刮至最后一层便不要了。

将剁烂的鱼肉放在一只深盘中,加清水100克,味粉10克,鸡蛋白2只,用水搅匀,放精盐20克,打成鱼胶,再加猪油100克调匀,用手搓成丸形,每只约重20或25克,放进冷水锅里,用文火浸熟(丸浮水面为度)。食时加鸡汤时菜,便成上汤鱼丸。另外,还可以用大虾、鸭肾、本港(惠阳澳头港口出产的鱿鱼,当地人简称本港,质量最好)、火腿等料切碎与鱼胶捞匀,搓成鱼丸,叫“百花鱼丸”。

展开阅读全文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民国 汕头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位于汕头市外马路。是一座五间三进祠堂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为同庆善堂。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在此创立岭东第一间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民国以后,这里先后改办岭东甲种商业学校、汕头商船学校。1926年2月1日,周恩来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设行政委员公署于此。潮梅各地是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严重奴役的地区,为了重振东江,拯救人民,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于1926年2月22日至3月3日,在这里举行了东江各属行政会议。周恩来主持会议。出席的惠潮梅地区各县县长,教育局长及农、工、商、学、妇女等各界代表共124人。恽代英、邓颖超、彭湃等为特邀代表;杨石魂、陈卓凡、刘侯武、王鼎新也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各种提案及计划书197件、报告书及调查表254件。会议最后通过了军事、政治、党务、教育、民政、财政、商务、农工、妇女等各种议案93件,在东江革命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这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主持国共合作的地方政权的地点,也是党掌握东江大政方针、振兴粤东的革命中心。

1979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东江特委党代会旧址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东江特委党代会旧址为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东江特委党代会旧址位于丰顺县隍镇黄猄半坑胡村。原是村人胡忠文住宅,坐南向北,二进二横土木构筑,有15间房,门埕宽阔,占地面积621平方米。

1929 年6月18-25日,中共东江特委在黄猄半坑胡村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东江11县代表23名参加。大会改选了东江特委的领导机构,选出了卢济为特委书记,杜式哲为副书记,古大存为审查委员会书记。常委有卢济(兼)、杜式哲(兼)、林国英和后补委员贺遵道、颜汉章、李明光等9人。并成立了东江革命委员会。会议贯彻了中共“六大”及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检阅了东江各县党组织的战斗力。8月1日,中共东江特委向各级党组织通报了东江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的精神。9月初,委任古大存为特委常委兼东江特委军委书记。

1989年 月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丰顺县下八乡滩下庄屋坪村。原是竹木茅草临时建成,后被-军队烧毁。1985年在旧址后面兴建了一座二层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面积450平方米,作为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的纪念馆。

1930年5月1-2日,0东江特委在此召开了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有184名,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魁亚,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颜汉章。

八乡山位于粤东的莲花山脉,在丰顺县的西南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我省东江地区革0据地的中心。坐落在八乡山腹地滩下庄屋坪村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及其附属的“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闻名遐迩。旧址是竹木茅草建成的,于1930年冬后被-反动派军队在不断对八乡山发动的大规模围攻中烧毁。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是1985年由广东省文化厅拨款、丰顺县人民政府兴建的一座二层的钢筋水泥楼房,面积450平方米。纪念馆的展览图文并茂,有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照片,也有描绘当年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盛况的图片,亦有-“围剿”东江苏区的文件、手令、报刊记载,还有敌人写下的“生擒古大存赏银两万元”、“击毙古大存赏银一万”等反动墙标。展出的文物还有赤卫队使用的武器——海螺号角、长戈、火药枪、红袖圈、红肩章及烈士遗物等。通过这些革命文物,参观者可依稀领略到当年红军那血染的风采。

1930年3月,0东江特委领导下的东江苏区召开了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1930年4月,又在八乡山滩下庄屋坪召开了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魁亚、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红十一军,古大存任军长,政委颜汉章,下辖5个团和1个教导队,官兵约3000人。东江、广州、琼崖、粤北等地的代表共有3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东江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十一军建立以后,加强了统一领导和部队的团结,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运动,与反动武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持久战斗,革命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时期。

东江人民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长期以来,东江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从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英勇奋斗,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百庆楼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百庆楼(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白洋湖百庆楼,是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后方基地中洞遗址群的主要建筑之一。

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后,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工农革命武装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各县城,向中洞集中。在酝酿组织东江第二次武装暴-动期间,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由海陆丰转移进入中洞,在百庆楼办公,彭湃任书记,张善铭代理书记。同年八九月间,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由黄雍任主席,亦迁入百庆楼办公。10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余部1000多人进入中洞,并在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师部亦设在百庆楼,由董朗任师长,颜昌颐任党代表,王备任参谋长。1928年3月,高潭的土地革命受到挫折后,百庆楼遭国民党军队焚毁。1929年10月,红军第49团成立后,在百庆楼遗址搭建茅草房办公。

2002年冬,惠州市、惠东县两级人民政府在百庆楼原址上利用原地基按原貌修复。修复后的百庆楼增设展览内容,在张善铭、董朗、颜昌颐、王备、刘琴西等领导人的卧室以及警卫室、厨房、储藏室分别陈列文物,上下正厅、左右横屋上下厅两侧墙上相对应地陈列着组织机构序列、领导人像及简介、文物图片等,并在楼内设参观走廊,用书画和摄影作品展示百庆楼的历史,现已成为惠州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庆楼见证了东江地区武装斗争情况,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和研究价值。百庆楼为研究广东革命斗争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于2004年被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洞村:中洞村隶属惠东县高潭镇,地处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五县的结合部,距惠东县城112公里,距海丰县城45公里,距紫金县城50公里。中洞村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890人,中洞村在东江革命历史上被称为“东江红都”。如今,重修后的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所在地———百庆楼显得庄重而气派。是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东江纵队纪念馆的位置位于冲虚古观的东侧,纪念馆于2003年12月1日东江纵队成立60年之际建成开馆,向世人展示了这只英雄队伍可歌可泣的动人历史。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东江纵队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东江纵队的司令部曾设在冲虚观内。纪念馆广场的右侧,竖有一组人物雕像,主题是“东江纵队将士,前仆后继,永远向前”。纪念馆共设四个展示厅,五大展示部分,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宏伟历程,同时也侧面反映了日军的野蛮性和疯狂性,揭露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罗浮山冲虚观)

1945春,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将东江纵队司令部迁往罗浮山,以建立五岭根据地。5月底,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及军政干校全部迁到罗浮山。司令部设在冲虚观,政治部设在白鹤观,军政干校军训队设在澜石一带,青训班设在长宁石下屯,《前进报》社初设徐福田三星书室,后迁罗浮山朝元洞。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尹林平曾住在观内右边的两间平房,副司令员王作尧住在观左的楼阁上。司令部电台置于观右的平房内,楼阁作办公和住人之用。司令部机关则设在天井左侧厢房。

1945年7月6日至22日,省临委在冲虚观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东江前线特委、后江特委、北江特委、西江特委、珠江特委、潮汕特委以及部队和各支队代表、两个行政委员会的代表等。会议以中共"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是年8月15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和罗浮山会议关于"迅速北上,创立战略根据地"的决定,由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领第五支队、军政干校、鲁迅艺宣队、政工队、敌工队以及一个警卫连、珠江纵队一个加强连共1100余人北上,准备与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会师,开辟五岭根据地。随后,东江纵队领导机关也逐步迁离罗浮山。1979年,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浮山管委会:罗浮山,自秦汉以来,号称“仙山”,自古拥有“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之美誉,被道教尊称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视罗浮山为仅次于五岳之后的名山,将其称为“粤岳”。罗浮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为214.82平方公里,山峰432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80多座,主峰飞云顶海。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丰山公园内。纪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一说是为了纪念在东江地区的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另一说是为了祭奠阵亡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员而建,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碑占地1.5万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宽1.8米,底座宽6.4米,碑前有六尊人物雕像,碑后有一面浮雕墙。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1.5万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宽1.8米,底座宽6.4米;碑的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聂荣臻题写的碑名,另外三面有红棉、青松和翠柏的图案。碑座有铜铸的楷书碑文,讲述东江地区人民从-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对革命的贡献。

纪念碑前方有一座纪念广场,广场两侧有六尊在1986年设立的花岗岩人物雕像,分别刻划了虎门销烟参与者、同盟会成员、东江工农革命军战士、中国工农红军战士、抗日战争女战士、解放军战士。广场前面有一座牌坊,以麻石凿雕而成,匾额刻有“东江浩气”四字。纪念碑背面有一面弧形的浮雕墙,名为“东江革命伟业浮雕墙”;墙上嵌入六幅铜铸浮雕组画,每幅画各高2.3米、宽3.7米,题目分别是“虎门销烟”、“誓覆清廷”、“东征奏捷”、“捍卫苏区”、“抗日烽火”和“解放凯歌”。

碑前的人物雕像与碑后的浮雕墙,均是由张松鹤、潘鹤、李汉仪、梁明诚、陈淑光合作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东江特委旧址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东江特委旧址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东江特委旧址位于紫金县古竹镇新围村桔园。

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成立中共西南特委、中共东江特委和中共东南特委,在全省各地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1939年2月,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在古竹正式宣布成立(据尹林平、余慧夫妇回忆录记述,东江特委于1939年4月20日在河源城太平街东江书店成立),尹林平任书记,下辖紫金、五华、龙川、和平、博罗、海丰、陆丰、增城、龙门县委和河源县工委。1940年6月,原属中共东南特委的惠阳、东莞、宝安县委又划入东江特委领导。1940年12月,中共粤北省委成立,撤销东江特委,同时派中共西江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到龙川组建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

旧址建于清朝,坐东北向西南。总面阔14米,总进深15米,五间二进,两头横屋,1984年,中厅右片房间、横屋全部拆毁,硬山顶,灰瓦,砖墙,石基脚,石门夹,是土木结构房屋。屋内挂有陈林有、黎雨楼、赖平安、黎孟持、饶彰凤、尹林平、饶卫平等人的相片。2010年重修。

1987年6月,被紫金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被紫金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围村:新围村。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公学旧址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公学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东江公学旧址位于东源县船塘镇船塘小学。

1949年3月,中共九连地委根据香港分局和粤赣湘边区党委的指示和要求,在河源船塘创办了九连地区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东江公学。东江公学设在船塘逸仙中学(现为船塘小学),任命钟雄亚为校长,董世扬为教育长。3月7日,东江公学正式开学,第一期招收的学员有马鸣、黎明、刘亮、方征等40人;1949年5月老隆解放后东江公学迁至老隆师范学校,第二期招收学员545人;第三期迁至龙川佗城龙川第一中学,由东江行政委员会主任谭天度兼任校长,招收学员700多人;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校址迁往惠州,与江南青年公学合并,第四期招生2182人;1950年2月,东江公学迁到河源县城,第五期招收学员约1000人,四、五月学员结业,东江公学结束。东江公学仅一年时间分五期,每期约培训2个月,先后培养学员5000余人。

东江公学的创办及其活动,为建立人民政权,接管城市准备了干部。

信息来源: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船塘镇:船塘镇地处东源县北部山区,龙川、和平、连平三县交界,是一个老、边、远、穷山区。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户数12553户,总人口62772人,总面积203.3平方公里,山地有林面积17.8万亩,是东源县第一大镇。 全镇有耕地41803亩,其中水田30997亩,有劳动力2701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3145人。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

展开阅读全文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龙川县老隆镇水贝大洋楼。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军级)成立。1月17日,原粤赣边支队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5月14日,东二支队在边纵领导下解放老隆后,支队司令部曾一度迁驻水贝大洋楼,以大洋楼作为首脑机关,指挥围歼龙川北部残敌以及部署龙母战斗等。其间,边纵副政委梁威林,东二支司令郑群、钟俊贤(后),政委黄中强,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主任谭天度等人都曾先后居住在大洋楼。

水贝大洋楼是一座两层的砖石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独特,融中西合璧。该楼原是当地一豪绅私宅,龙川解放后,该豪绅定居香港,私宅闲置。

老隆镇:老隆镇地处龙川县境南部,座落在东江上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三面环山,西临东江。 老隆自古是商贾之地。1949年6月1日至今为县政府所在地。相传老隆寨顶为秦时赵佗固守龙川的要塞。原称老龙,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称老隆。解放后设老隆区;1958年设老隆公社;1983年改设老隆镇。现。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红军独立师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红军独立师指挥部旧址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江红军独立师指挥部旧址位于紫金县苏区镇赤溪村油谷坑。

1931年,中共东江特委将红十一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广东东江独立师。1933年,师指挥部设在油谷坑,曾在这里指挥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游击战争,给国民党-派和地主武装以沉重打击。

旧址坐西向东,三间二进,二头横屋。面阔26.5米,进深12.5米,檩条山墙结构,硬山顶,灰瓦,砖墙,石基脚。

1977年1月,被紫金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3月,被紫金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赤溪村:赤溪村。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挺进九连山首达地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挺进连山首达地位于和平县热水镇新洞村,农会干部裴大佛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企图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1945年10月3日,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从惠阳县镇隆出发,10月21日到达博罗县何家田,后沿博罗县东北部向河源方向前进。为避免与敌人正面相遇,部队昼伏夜行。第三支队沿途经过3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历经数次激战,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1月1日凌晨到达九连山下——和平县热水镇新洞村,驻扎在裴大佛(农会骨干)家中。部队在新洞休整了一天,翌日即转移到野猪窝。

裴家房屋始建于清末,面积350平方米,土木砖瓦结构,由于无人居住,管理不好,已成危房。

2012年1月,编入和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热水镇:热水镇地处粤赣边境的九连山腹,位于和平县西部,浰江河中上游。境内群山环抱、草木葱茏、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总面积185.3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9.6万亩,耕地面积5800亩。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6000多人,是全省59个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镇之一,又是0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热水镇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4%,境内生。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旧址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旧址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旧址 位于紫金县古竹镇墟陈家祠新书房。祠建于清代,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构筑,硬山顶,建筑面积989平方米。新书房为两层楼房,青砖砌筑,建筑面积237平方米。

1939年3月,东江各县党代会在紫金古竹镇新书房召开,由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东江各县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及敌后游击战争问题。会议成立了中共东江特委机关。设在陈家祠。由林平任书记。下辖紫金、五华、龙川、和平、博罗、海陆丰、增(城)、龙(门)等县委和河源县工委。1940年6月惠阳、东莞、宝安县委也从东南特委划归东江特委领导。从此,东江各县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

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竹镇:古竹镇位于紫金县境西部,东江中游东岸,西与博罗县,惠州市惠城区,河源市源城区隔东江相望.全镇总面积278.1平方公里(含东江林场),其中山地16,814公顷,耕地2,271公顷.2004年,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13,066户,人口53,673人(2004年撤销榕丰,坑尾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沙村,撤销江口,黄。

展开阅读全文

维高公祠——东江纵队宿营地遗址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维高公祠——东江纵队宿营地遗址位于石排镇下沙村下沙村小组,GPS坐标:北纬23°0338.5",东经113°5719.2",海拔高程8米。

下沙村在解放前称沙宝里。1940年下半年,中共地下党以沙宝里学校为据点,逐步建立起了党的地下组织。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做秘密情报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加东江游击队。

由于有了地下党组织的接应,东江纵队也将下沙作为宿营休整的基地。1944年2月,东江纵队铁东大队成立后,经常在沙宝里维高公祠宿营,每次有100多名队员,在祠堂里打地铺。沙宝里离横沥很近,附近有日军炮楼,经常用望远镜巡查抗日游击队动向。但沙宝里村前的几棵大榕树挡住了日军视线。游击队员在维高公祠宿营时,都关上大门。公祠有一个侧门,侧门外是一条小巷,队员们就在日军的眼皮底下,从公祠侧门出入活动,打击日军。

维高公祠始建年代不详,为三开二进院落式布局。建筑面宽9.65米,进深15.9米,高6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

下沙村:下沙村,位于石排镇的南大门,常住人口2500人,外来人口约8000人,面积3.4平方公里,内有2公里的下沙大道,65米宽的石横大道和80米宽的龙岗大道贯穿全境,到广惠高速只需20分钟车程,到广州、惠州只需1个小时车程,坐拥东莞市重要的交通快速干线——东部快速干线及石排立交出入口,到东莞市区只需25分钟,到莞深高速只需15分钟车程,到深圳只需一个小时车程,新规。

展开阅读全文

苏氏宗祠——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驻军营地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苏氏宗祠——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驻军营地遗址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低涌村苏屋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3°0545.4",东经113°4319.9",海拔高程3米。

苏氏宗祠建于1713年,1983年重修,遗址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两廊合院式布局,面阔11.51米,进深37.85米。砖木石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染架,碌灰筒瓦,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门框、勒脚。二进供奉祖先神位。面积400平方米。

低涌村:低涌村位于高埗镇的中心,距高埗镇政府1公里,离东莞市区5公里,土地跨镇中心河的南北两岸,面积有2.2平方公里。低涌村地域的东面和东南方分别与冼沙、凌屋村接壤,南面与高埗隔河相望,西面与新联、朱墈连接,北面与横滘头、三联相邻,镇中心河和中心路贯穿低涌的东西,低涌的南北地方分别有高龙路和三塘路,东西两侧分别有莞潢路和高埗大道,高埗大道连接市五环路快速干线。低涌水。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纵队抗日浮雕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纵队抗日浮雕位于东城街道榴花公园英雄广场纪念景区内,GPS坐标:北纬23°0509.8",东经113°4847.9",海拔高程40米。

东江纵队是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创建的一支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在华南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东江纵队在中共中央、中共南方局和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1万余人的人民抗日武装,并坚持在华南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抢救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盟军武装人员和国际友人;英勇打击敌人,积极配合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在东江和北江广大地区,建立了总面积6万余平方里、人口450万以上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华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军委高度评价东江纵队是“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东莞是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东江纵队的主要活动地区,东江纵队在东莞敌后进行了许多重要战斗。1946年6月,东江纵队主力北撤,转战华东和中原战场,留在广东的队伍继续坚持武装斗争,配合全国解放战争。东江纵队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榴花公园东江纵队抗日浮雕长50米,高9米,占地面积(包括前面广场)3500平方米,坐西向东,南面是榴花抗日纪念亭。2007年5月,为缅怀先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东城街道在榴花公园抗日战斗旧址兴建东江纵队抗日浮雕,2008年3月投入使用。

2008年4月,东江纵队抗日浮雕所在的榴花公园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4月,经中共东莞市委审定同意,确定为东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低涌村熊氏悦南祖宗祠内。

熊氏悦南祖宗祠建于1781年,1931重修一次,面积200平方米。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指战员宿营地旧址位于低涌村苏氏宗祠。苏氏宗祠建于1713年,1983年重修一次,面积400平方米。两处旧址的建筑物均是砖瓦结构。

为开辟东莞水乡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200多人在大队长谢阳光、政委何清率领下挺进高埗镇低涌。指挥部和部队驻地分别设在低涌熊氏悦南祖宗祠和低涌苏氏宗祠里。部队到达低涌后,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斗,取得辉煌战绩。如击退刘发如土匪的袭击,粉碎日军的扫荡,俘虏伪军"抗红义勇军"团长李女夫妇,击退土匪李潮的反扑,歼灭盘踞在高埗村的刘发如匪部,解放了高埗村,在蕉利击退日、伪、顽军的联合"围剿"等。三龙大队在低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成立农会、妇女会、民兵大队和儿童团。1945年4月24日,部队撤回山乡。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青龙队、蛟龙队等部队曾进驻低涌熊氏悦南宗祠,作为临时指挥部。

2004年1月,熊氏悦南宗祠——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指挥部遗址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低涌村:低涌村位于高埗镇的中心,距高埗镇政府1公里,离东莞市区5公里,土地跨镇中心河的南北两岸,面积有2.2平方公里。低涌村地域的东面和东南方分别与冼沙、凌屋村接壤,南面与高埗隔河相望,西面与新联、朱墈连接,北面与横滘头、三联相邻,镇中心河和中心路贯穿低涌的东西,低涌的南北地方分别有高龙路和三塘路,东西两侧分别有莞潢路和高埗大道,高埗大道连接市五环路快速干线。低涌水。

展开阅读全文

汉中东江神鹿苑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汉中东江神鹿

汉中东江神鹿苑创建于2000年初,位于汉台区龙江镇西郑营村褒河岸边,与108国道相连,距汉中城区12公里,占地7000余平米,场部现存栏梅花鹿100多只,拥有成熟的养殖繁育技术及鹿产品加工技术,是目前陕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

东江神鹿苑以公司加散养户、鹿产品集中加工销售的经营运作模式,已发展散养户100户,存栏梅花鹿1000只以上,散养户年净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目前除规模养殖梅花鹿外,还经营加工鹿肉特色菜肴、鹿茸血酒、全鹿御酒,保健酒及鹿肉餐饮以优良的品质和独有的特色,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好评和青睐。

东江鹿场是国家林业局批准;陕西省林业厅颁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私人投资的经济动物养殖企业。并于2002、2003年连续被评为汉台区民营科技优秀企业。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茸、血、胎、鞭、肉都是名贵药材和具有保健作用的高档肉食。鹿茸、鹿血具有很好的温肾壮阳作用,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鹿肉具有补中益气,强五脏等功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会越来越强,鹿产品的消费也会越来越广泛,所以养鹿业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养殖项目。

东江鹿场是目前陕南地区唯一一家梅花鹿规模养殖企业,已总结出一套适宜陕南地区梅花鹿养殖的经验。并且熟练掌握了鹿产品加工技术,目前上市销售的有鹿血酒、鹿茸酒、原枝鹿茸、切片鹿茸等产品。

随着生态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东江鹿场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观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观赏景点,欢迎来场观光游览,同时也欢迎选购我场物美价廉的鹿产品,我们将提供最好的服务。

赏梅花鹿,吃鹿肉宴,喝鹿血酒,养好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