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驻军

驻军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驻军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驻军问题。

分享

浏览

7419

文章

6

西域都护府有多少驻军?真实的西域都护府有多少兵力?

全文共 184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西域都护府,相信对历史比较有兴趣的朋友们多少对这个都会知道个一星半点的。关于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是传说,但事实上并不是。1928年,著名史地专家黄文弼在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处(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发现了两处遗址。

据其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的记载,“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此外,两处遗址上还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根据文献和实地考察的辩驳,黄文弼认为很可能是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而这些遗物极可能是士卒在此屯守的用物。

当然, 关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都护府究竟在哪,目前又能保存多少,其实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界都有很大的争论。

毕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沙侵袭,即使遗址尚在,也可能早已埋入风沙之中,或者被盐渍侵蚀了。事实上,即使是明朝修建的很多烽火台都是如此残破,何况两千年前的遗址?

最近,有考古学者宣称很快就能找到并确定西域都护府的遗址,其中称:“现在就差临门一脚了。从种种迹象都可以推断,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地理位置应该就在这里。这一点完全可以认可。只是我们还必须进行考古发掘。只有看到了这个城的真实面貌,我们才能肯定这种判断。”

然而,也有人认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里盐渍很严重,这对有机物,陶器等侵蚀很严重,没有找到指向西域都护府的直接证据。本想通过对烽燧的调查来推断乌垒城的位置,也因为烽燧遗址损毁严重,无法确定它最后的位置。”

那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域都护府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实是很难说的,学界最好不要为了自己的业绩或者当地为了建立旅游点而贸贸然的自说自话,否则很容易成为笑柄。

从历史记载来看,在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130年左右),丝绸之路和西域才真正被西汉王朝所重视。

但由于实力和地域的原因,在近半个多世纪后,即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才在西域设立都护府,骑都尉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驻扎地点为乌垒城。

根据《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的记载,“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人。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护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而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

也就是说,西域都护府所掌握的兵力仅仅为300人,而西域都护的官职、地位也仅仅与太守(郡太守是两千石)相当,并不显赫。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域都护府很可能只是西汉派出的带护卫队的使馆机构,谈不上真正对西域有实质性的控制。而其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又与西汉的强大与否相关。

如《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说的,“神爵二年,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横穿戈壁沙漠、距离太远的西域都护府几乎不可能得到本土的后援(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过),因为后勤没有保障这才必须在当地屯田养活自己。

而其职责,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统辖西域诸国之类,其实就实力而言,未免太高看了。

事实上,所谓西域48国也仅仅是一些绿洲城邦的组合,如果只对付其中一两个,3百职业兵士大概也就够了,因为这些绿洲城邦本就是吹弹即破的墙头草,谁强大服谁呗!

据记载,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外,还有韩宣、甘延寿、李崇等,这些人大概就相当于武装大使级别的人物吧。

而从他们的职责看,更多是维护西方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尤其防止他们与北方的匈奴勾结),另外,就是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以保障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贸易利益。

然而,因为缺乏后援的缘故,西域都护府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其实也很难考量。事实上,有些都护非但不能起到安抚西域诸国的作用,反而有被后者所杀的例子。

如汉明帝 (公元74年)时期派陈睦当都护时,第二年就因为焉耆、龟兹叛乱而被杀了、而在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西域都护府干脆就被裁撤了。

此后,因为内乱的缘故,中原王朝再无力西顾,西域也不再受中原牵制,西域都护府也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这个角度上说,仅凭一个西域都护府就说西汉控制了整个西域及“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说法,至少在西域问题上显然是软绵无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井陉日伪驻军旧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井陉日伪驻军旧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城内村、曹泉村、乏驴岭村。2018年2月14日,井陉日伪驻军旧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内村:城内村位于井陉县西部,属天长镇管辖,距离省会石家庄50公里,距井陉县城15公里,距山西省娘子关15公里。城内村域面积200亩、全村共180户、540口人,其中常住人口480人、耕地210亩,属传统古村落级别,县级以上冠名村庄的其它荣誉(示范村、基地、民俗文化名村等)。 。

展开阅读全文

玉泉寺彭德怀段德昌驻军地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玉泉彭德怀德昌驻军地位于当阳市玉泉风景区管理处,于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6年7月,北伐军誓师北伐后,以雷霆之势迅速席卷三湘荆楚。在北伐部队攻打武昌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秘书长段德昌,与第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彭德怀第一次相识。段德昌,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南县人,忠勇坦荡,正道直行。彭德怀,湖南湘潭人,勇武刚直,嫉恶如仇。这两个不信邪、不怕鬼的湖南人,都是怀揣救国救民理想,参加北伐战争的,因此,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不久,北伐军入鄂作战进入西征阶段,他们的部队经湘西北,向鄂中、鄂西方向进发。11月,北伐西征军叶琪、何键部,在当阳袭击吴佩孚残部,一举占领了当阳城。11月14日,段德昌、彭德怀随西征的国民革命军部队,进驻玉泉山。当晚,他们夜宿在小关庙正殿内,明烛对坐,促膝夜谈。

彭德怀曾在《彭德怀自述》中这样写道:当时,“段问我对关云长有何感想。我说:关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阶级利用作工具,没有意思。段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应当停留在耕者有其田,而应当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由按劳分配发展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制。共产党是按照这样的理想而奋斗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已实行按劳分配,消灭阶级剥削。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员就是要为这样的理想社会而奋斗终生。”这次谈话,对彭德怀的影响至深。

在以后的时光里,彭德怀如饥似渴地阅读段德昌送给他的《向导》《新青年》《共产主义ABC》《通俗资本论》等进步书刊,心中的追求与向往,很快升华为奉献的热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段德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先后担任鄂西游击队中队长,鄂西总队参谋长、鄂西独立师师长、红六军副军长、军长等职,在反“围剿”斗争中屡建奇功,成为湘鄂西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人民军队的著名军事家。而彭德怀则在革命处于低潮,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公开镇压和屠杀的血雨腥风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革命道路。

1928年,彭德怀经段德昌介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出生入死,赤心向党,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展开阅读全文

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边纵成立筹备、边纵驻军旧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边纵成立筹备、边纵驻军旧址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边纵成立筹备、边纵驻军旧址位于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村,年代为明,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6年6月29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边纵成立筹备、边纵驻军旧址为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漳村:梅州 市 大埔 县 上漳 位于 大埔县光德镇 。我村辖 33 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 1005 ,人口 5199 人;全村总面积 29.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402 亩。我村年平均气温为 ,年降雨量约为 ,气候特征 。主要经济作作物有 ,村特色经济收入有 ,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 9378 万元。今年来,我村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成果:措施:1、筹集巨资改。

展开阅读全文

苏氏宗祠——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驻军营地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苏氏宗祠——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驻军营地遗址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低涌村苏屋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3°0545.4",东经113°4319.9",海拔高程3米。

苏氏宗祠建于1713年,1983年重修,遗址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两廊合院式布局,面阔11.51米,进深37.85米。砖木石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染架,碌灰筒瓦,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门框、勒脚。二进供奉祖先神位。面积400平方米。

低涌村:低涌村位于高埗镇的中心,距高埗镇政府1公里,离东莞市区5公里,土地跨镇中心河的南北两岸,面积有2.2平方公里。低涌村地域的东面和东南方分别与冼沙、凌屋村接壤,南面与高埗隔河相望,西面与新联、朱墈连接,北面与横滘头、三联相邻,镇中心河和中心路贯穿低涌的东西,低涌的南北地方分别有高龙路和三塘路,东西两侧分别有莞潢路和高埗大道,高埗大道连接市五环路快速干线。低涌水。

展开阅读全文

二战后中国为什么没在日本驻军

全文共 1713 字

+ 加入清单

二战后,按同盟国的联合决定,中国军队应该进驻日本,这是作为战胜国的最重要体现。但是二战后中国没在日本驻军?那么,二战后中国为什么没在日本驻军?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二战后中国为什么没在日本驻军吧!

二战后中国为什么没在日本驻军

二战后,按同盟国的联合决定,中国军队应该进驻日本,这是作为战胜国的最重要体现。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因忙于内战,将原本应该驻战败国日本的军队抽调去“剿共”,造成了历史的深深遗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11个同盟国于194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委托美国全权统一办理占领日本事宜。美国总统任命麦克阿瑟为战胜军总司令,负责执行占领管制日本的任务。中国作为对日作战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一开始就被明确认定为应当驻军日本的国家。10月,美国政府专门致中国国民政府一份公文,商请中国派出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特别希望派遣由孙立人率领的曾参加过印缅作战的新一军去,消息传来,国人无不振奋。

然而,此时蒋介石正指挥国民党军队抢占抗战胜利果实,已经把最精锐的新一军派往东北,根本无暇把兵力分散到国外,只想派出一支5000人的部队去日本。可是美国再一次要求中国至少派遣一个师,国民党无法推脱,最终决定由曾在越南河内担任受降任务的荣誉一师和荣誉二师合编成六十七师前往日本驻军。当时第六十七师编制为14500人,有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运输团,此外还有战车、工兵、通信兵等各一个营等,驻扎日本后,将隶属美国第八集团军第一军团指挥。

该师于1946年2月得到命令后,立即海运至上海江湾驻扎,等待坐飞机到日本。在此期间,该师进行了严格整训,淘汰老、弱、矮、丑的官兵,并从其他部队中选调五官端正、身高1.70米以上、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兵员进行补充。整训待命期间,部队特别进行了军容仪表和国际交往礼节的课目训练,连以上军官甚至还进行吃西餐和跳交谊舞方面的训练。

第六十七师在出国之际,国内各新闻机构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大公报》、《新闻报》、《中华时报》、《自由中国》等均热情地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扬眉吐气的历史事件,有的报纸甚至将占领军人员全部名单及军衔广为刊载。这些内容在日本也同时见报,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

据当时担任中国驻日本占领军先遣军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司令部上校参谋廖季威著文回忆说,1946年5月,他同国民党第六十七师师长戴坚等人以"战胜国的姿态"从上海乘坐B一24重型轰炸机前往日本同美军商谈驻军日本问题。到达日本后,据据同美国第八集团军的协商,中国占领军驻扎在日本爱知县,适当时再逐步扩大到三重县和静冈县。从1946年5月开始,国民党驻日本先遣人员在横滨不断与美军联系驻军的编制、装备以及车辆运输、燃料供应等问题,眼看准备就绪,只等中国占领军从上海启程前来日本。突然7月中旬,国内来电,要求先遣人员立即全部返回。原因是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悍然撕毁国共停战协定,正在调集大批兵力向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命令驻扎在上海的六十七师全部开往苏鲁豫边区进攻人民解放军。原想只要国军在鲁南或江苏泰兴地区一得手,即可将第六十七师调回并按原计划进驻日本。

谁知第六十七师到达苏中的海安、如皋一带不久,就遭到我华东野战军的重创,就这样覆灭在反人民的战场上,在日本驻军的计划彻底落空。

在第六十七师无法到达日本后,国民党政府只好保留了先遣的驻日军事代表团。代表团总部设在日本东京都的麻布区。团长最初为朱世明,后改由商震担任,最后由何世礼担任,他们都是军人,在占领日本期间,任何问题中方均需向美国交涉,才有希望得到解决。中国驻日本代表团虽然受制于美国,但是他们还是感受到了在日本国土上作为战胜国受到的尊敬。

当时的日本,从东京到横滨,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瓦砾。日本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国家,胜了,它就耀武 扬威作威作福,败了,它便俯首称臣。可惜的是,作为战胜国最重要体现的中国军队没有进驻日本,这使得中国对日本的管制缺乏威慑力和强制力,也使得后来中国试图限制日本并要求其彻底反思战争罪行的愿望没有实现,而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改造也很不彻底,这些都给今天的世界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