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119

文章

1000

超新星的距离多近才可能毁灭地球上的生命?

全文共 283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年轻研究员尼尔·格拉尔斯登上了一架飞往澳大利亚内陆的军用飞机。格拉尔斯携带了一些特殊物品:一个聚乙烯太空气球和一组他刚刚在实验室建造的辐射探测器。他的目的地是爱丽斯泉,北部地区的一个偏远城镇。在那里,格拉尔斯将使用这些设备来一窥地球大气层上方宇宙中最令人兴奋的事件之一:超新星爆炸,它位于银河系附近的卫星星系中。

像许多超新星一样,SN 1987A宣布了一颗大质量恒星的剧烈坍缩。这次爆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靠近地球。这是自1604年开普勒超新星(SN 1604)以来最新的超新星爆炸。SN 1604是迄今为止银河系中最后一颗可见的超新星。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记录了这次爆炸,这也记录在中国的明朝历史上。自SN 1604以来,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观察新的超新星事件。一个问题是:超新星离毁灭地球上的生命有多近?

早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就认为来自附近超新星的辐射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使动植物暴露在有害的紫外线下,并进一步导致大规模灭绝。根据SN 1987A的新数据,Gralls现在可以计算理论上的“毁灭半径”,也就是说,这个半径内的超新星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他还能计算出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垂死恒星出现的概率。

最重要的是,可能有一颗超新星离地球足够近,每十亿年左右就会对地球的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这种情况并不经常发生,也没有恒星威胁到太阳系。然而,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生命的时间大约是地球历史的一半,这意味着超新星爆炸可能发生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问题是,这次爆发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此外,由于超新星主要影响大气,因此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周围的宇宙中寻找线索,但是超新星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海底。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在水下山脉裸露的基岩上,一种叫做铁锰结壳的黑色矿物正在缓慢生长,速度慢得令人难以置信。在这种矿物的薄层结构中,记录了地球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邻近超新星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对科学家来说,这些关于古代超新星爆炸的线索非常有价值。他们推测超新星可能在地球生命进化中扮演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色,这一事件可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一部分。为了理解超新星如何影响地球上生命的延续,科学家需要将它们的爆发时间与地球上的关键事件联系起来,如大规模灭绝或进化跳跃。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追踪超新星爆炸沉积在地球上的碎片,也就是说,找到我们星球上主要融合在超新星内部的元素。

稀有放射性金属衰变非常缓慢,因此它们的存在成为恒星死亡的确凿证据。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是铁-60,一种比传统同位素多4个中子的铁同位素,半衰期约为260万年。然而,要找到散布在地球表面的铁-60原子并不容易,只有极少量的铁-60会到达我们的星球。在陆地上,铁-60会被天然铁稀释,或者被侵蚀几百万年,最终被水冲走。

因此,科学家将目光转向海底,发现铁锰结壳含有铁-60原子。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有点像石笋:它们都是从液体中沉淀出来并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除了铁锰结壳是由金属组成并形成一个更宽的壳状,而不是像石笋一样的单个尖锥。铁锰结壳主要由铁和锰的氧化物组成,还含有元素周期表中几乎所有金属的微量元素,从钴到钇。

当铁、锰和其他金属离子从陆地被冲入海水或从海底火山口喷射出来时,它们会与海水中的氧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会沉淀到海底或四处漂浮,直到它们附着在现有的地壳上。海底岩石区铁锰结壳最初形成的确切过程仍是一个谜。一旦第一层堆积起来,更多的岩层将不断堆积,最终达到25厘米的厚度。

因此,铁锰结壳可以被视为“宇宙历史学家”,记录海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包括一些可以指示垂死恒星的元素。20世纪80年代,地质学家在夏威夷西南部发现了最古老的铁锰结壳之一,可追溯到7000多万年前。那时,恐龙在地球上游荡,而印度次大陆只是南极洲和亚洲之间的一个岛屿。

铁锰结壳的生长是科学上已知的最慢的过程之一,每百万年仅增长约5毫米。相比之下,人类指甲的生长速度大约快700万倍。原因其实很简单。海洋中每十亿个水分子中只有不到一个铁或锰原子。在它们被固定在新的地壳层之前,它们必须抵抗过去洋流和其他化学作用的拉力。

与生长缓慢的铁锰结壳不同,超新星爆发几乎是瞬间发生的。在最常见的超新星类型中,恒星首先耗尽氢和氦燃料,然后它们的核心开始燃烧较重的元素,直到最终产生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百万年,但是恒星的最后时刻只需要几毫秒。随着重元素在恒星核心积累,核心变得不稳定并内爆,以光速的四分之一将外层物质吸进核心。但核心中的粒子密度很快阻止了内爆,引发了一场大爆炸,将大量恒星碎片送入太空,包括铁-60同位素,其中一些最终落入铁锰结壳。

克劳斯·克尼是第一个在铁锰结壳中寻找铁-60的人,当时他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然而,他的团队既没有研究超新星也没有研究铁锰结壳,而是正在开发测量包括铁60在内的各种元素稀有同位素的方法。当时,另一位科学家测量了铍的同位素,可以用来测定铁锰结壳的年代。因此,克劳斯·切尼决定在同一样品中检测铁-60。此时,他已经知道铁-60是由超新星产生的。“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找到了正确的地方,我们就有机会把这种‘天体物理’物质握在手中,”现在在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工作的康妮说。

研究中使用的铁锰结壳也是从离夏威夷不远的海底获得的。测试结果显示这个位置确实是正确的。克劳斯·柯尼希和他的同事在一层地壳中发现了一个Fe-60峰,可以追溯到大约280万年前,这标志着当时附近一颗恒星的死亡。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这是在地球上发现超新星遗迹的第一个证据,准确地表明了邻近宇宙中最后一次超新星爆炸的大致时间(如果有更近的事件,研究人员可能会发现更近的Fe-60尖峰)。然而,这一发现也让克努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进化理论。

根据铁锰结壳中铁-60的含量,柯尼希估计超新星爆炸的位置距离地球至少100光年。这个距离是臭氧层可能被破坏的三倍长,但它足以潜在地改变云的形成,从而改变气候。尽管280万年前没有大规模灭绝,但有一些剧烈的气候变化可能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大约在那个时候,非洲的气候变得干燥,导致森林萎缩,大片草原被取代。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促使我们的原始人类祖先从树上下来,最终开始用两条腿走路。

这个想法,像任何年轻的理论一样,仍然是推测性的,一些学者反对它。一些科学家认为Fe-60可能是由陨石带到地球上的,而其他人则认为几百万年前的这些气候变化可以用温室气体浓度的降低或南北美洲之间的海洋通道的关闭来解释。然而,Kony等人的研究确实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工具来确定其他可能更古老的超新星靠近地球的时间,并研究它们对地球的影响。菲尔兹说,我们可以用这些暗淡的、生长缓慢的岩石来研究恒星爆发的快速发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将来他们会告诉我们更多的故事。

原标题:恒星的爆炸将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宇宙中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吗 这些元素都稳定吗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有地球上沒有的元素,宇宙中的元素全是按序号来排序,每一个元素都是有自身特殊的部位,即使元素不稳定,它也是一个质子。地球上中的元素沒有限制,要是有一切质子数提升了,全世界便会空出一个元素。地球上的元素是一个无尽值,没人了解究竟有多少个元素,地球上沒有的元素存有于宇宙当中是在一切正常但是的事。

一、宇宙中全部的元素全是平稳的吗

宇宙中别的星球存有地球上沒有的化学元素,存有着十分多的星球,分成一般和独特两大类。或许一些较为一般的星球,构造较为单一,发展前景低,不会有哪些独特的化学元素。可是针对一些独特星球,她们能够生产制造的作用就十分强劲,本身造成的超能力彻底具有造就地球上沒有的元素,伴随着时间流逝,能生产制造出大量沒有见过的元素化学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5000光年外温度接近绝对零度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的温度最高能达到多少呢?按照现有理论,宇宙中的最高温度被称为普朗克温度:超过1032开,即1亿亿亿亿开。它是最重的微观粒子以光速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温度,是正常物理过程不可能达到的温度上限,或许只存在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

理论上最低的温度是绝对零度,也就是0开尔文,即零下273.15摄氏度。当分子的热运动不断减弱时,物体温度就会不断降低,分子完全静止不动时,温度就达到了最低,被称为绝对零度。不过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分子的运动不可能完全静止下来,所以绝对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实验室里,物理学家通过激光冷却和磁冷却手段,可以将稀薄的原子气体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约十亿分之一开。2018年国际空间站上的冷原子实验室甚至将冷原子降温到了百亿分之一开!此时原子移动非常缓慢,可以用来研究超冷原子的特异量子特性。

宇宙中已知的最低温地区,是距离我们5000光年的半人马座旋镖星云(Boomerang nebula)中心附近,那里的温度仅为1开左右。这可能是因为其存在一颗伴星,使得它外层物质的抛射速度达到了正常值的10倍,将温度降至极值。当然这一低温只是暂时的,它最终将升至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温。

有很多文章都提到,太空中每立方厘米最多只有几个粒子,基本上就是真空,在这里温度这一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假如我们把一个理想的温度计放入太空,读数会是多少呢?没人做过这个实验,所以还没有确切答案。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规律做个推断。

在恒星之间广袤的星际空间里,遍布着稀薄的星际气体和尘埃。它们的数密度极低,像地球体积这么大的范围内,所有的星际介质拢在一起还不如一个骰子大。所以几乎不会有星际介质微粒和温度计发生碰撞并传递能量,温度计永远也测不出这些粒子的温度。但是温度计自身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也会辐射电磁波并损失热量。它的温度会慢慢降低,直到最后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达到平衡,定格在2.73开。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大爆炸早期诞生的高能光子,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这些光子现在已经被拉长到了微波波段(波长在0.3—75厘米之间),成为遍布整个宇宙的“背景辐射”。和测量恒星的表面温度类似,人们测出了背景辐射的光谱分布曲线,求得它的温度为2.73开。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无处不在,在远离恒星等热源的宇宙空间中,它的温度可以视作空间本身的温度。空间中的其他粒子,例如星系团内的热气体等,可以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以温度衡量其能量的话,可以高达上亿开。可见同一片空间中,极低温与极高温是同时共存的,可谓名副其实的“冰火两重天”。当然我们需要从微观粒子能量的角度来看待这里所谓的温度,也不会像触摸宏观物体一样感受到它们的冷和热。如果把一个小铁块放到这样的空间中,它并不会被融化乃至气化。实际上基本没有粒子会撞上铁块,它只会缓慢地通过热辐射降温至2.73开,那些稀薄的高温气体对它毫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自转一圈大概是多长时间 地球自转一圈需要多久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据了解,地球自转一圈大概时间是正好是24小时左右,准确来说是23小时56分04秒,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因为地球的自转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圈大概是多长时间?

众所周知,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差不多是24小时,也就是一昼夜,而具体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除了产生昼夜更替现象还有产生地方时和时区,各个时区以当地的中央经线为标准。

此外,地球的自转还会产生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一直在自转,在北半球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是向右,而南半球向左,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保护地球的标语 保护地球的名人名言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1、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2、树立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3、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4、请不要向天空吐烟,那是地球妈妈的笑脸。

5、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6、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7、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8、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9、保护地球,给后代一个蓝天、碧水、绿树的世界。

10、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回到地球后,景海鹏、陈冬为何要进行22天医学隔离?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上午10: 30,神舟11号宇航员景海鹏和陈东在北京航天城宇航员公寓会见媒体,介绍神舟11号任务。这也是他们自11月18日返回地球以来首次公开露面。经过33天的太空飞行,这两个人经历了3周的医疗恢复期,目前情况良好。

这是景海鹏第三次完成神舟任务。与之前的14天隔离期相比,该隔离期更长。据海洋与解释局的记者介绍,在隔离期间,航天医学专业人员主要通过物理治疗、中药调理和逐步锻炼恢复两名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机能指标,使他们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

这种隔离会持续多久?

在“最长飞行”后,隔离期增加到22天

海洋学和解释局的记者指出,通常情况下,医疗隔离期为2周14天,但在任务结束后,两名宇航员在公开露面前进行了22天的医疗隔离。

10月17日7: 30,长征二号F姚11运载火箭搭载神舟11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和陈东将开始为期33天的太空旅行,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太空飞行。

此前,2008年9月29日,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完成了“神七”任务,并从呼和浩特乘专机返回北京。三名宇航员返回地面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减轻了体重,特别是舱外宇航员翟志刚,他由于过度体力消耗而减轻了大部分体重。

回到北京后,三名宇航员无法立即与家人团聚。相反,他们在医疗隔离中生活了14天,并接受了一系列身体检查和康复训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表示,经过近一个月的休养,三名航天员可以恢复正常活动。

此外,2012年,完成了为期13天的9天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回到了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的公寓,并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医疗隔离。

为什么隔离是必要的?

普通病毒会造成致命伤害。

据专家称,14天的隔离基于两个考虑。一方面,宇航员在太空飞行后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感染传染病。另一方面,在太空飞行时,微生物的变化使致病性更强,所以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必须隔离。

长时间生活在空气中的宇航员回到地面时通常很虚弱。地面上的任何普通病毒都可能对它们造成致命伤害,因此必须实施严格的医学隔离。

据报道,宇航员公寓为每个返回地面的宇航员准备了一个起居室。他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生活、学习和工作。他们还配备了24小时值班的医生,随时随地提供医疗监督和保险支持。一方面,它可以保护宇航员免受外来传染性细菌的入侵,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防止太空细菌影响周围的人。

在隔离期间,宇航员不能回家,但他们的家人可以探望他们。根据一般医疗隔离规定,在医疗隔离完成之前,宇航员“不能拥抱,只能握手”。

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骨质流失、肌肉萎缩、站立耐力下降等。

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表明,宇航员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后可能会出现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和站立耐力下降。

黄说,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应该采取生理、心理和生命措施帮助他们恢复。一方面,应该进行隔离;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康复措施,如按摩游泳和其他康复训练。

此外,宇航员中心医疗监督和医疗保险研究办公室主任李永志解释说,宇航员返回后,除了在着陆点进行医疗检查外,他们还将对自己的健康做出基本判断。回到培训中心后,他们将进行更详细、更全面的体检和健康评估。

检查项目相对复杂,包括临床科室、心、肺、脑等。所有方面,尤其是在特殊条件下执行的任务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如站立耐力下降、平衡功能下降、肌肉萎缩等。,需要密切关注。

将进行哪些医疗?

接受按摩、中医调理和调理

在神九飞行期间,我们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并增加了帮助宇航员对抗失重的练习。宇航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早些时候说,身体康复分为三个阶段:医疗隔离、医疗康复和休养。

在医疗隔离期间,宇航员将适应地球环境,特别是重力环境,改善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的功能,提高站立耐力,消除宇航员公寓飞行后的疲劳。除了医疗措施,宇航员还将接受按摩、中药调理等。在此期间,宇航员基本上与外界隔绝。

第二阶段是医疗休养期,大约持续20至30天。宇航员将呆在天气和空气都很好的疗养院里,在继续恢复的同时逐渐增加他们的活动。在恢复措施的前两个阶段完成后,医疗监督和健康保险部将安排宇航员进入大约三个月的恢复和休养期,以将宇航员的各种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如果宇航员三个月后身体健康,他们将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引力消失五秒钟会怎样?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我们经常说某人“脚踏实地”或“一步一个脚印”。这些人通常没有“虚幻的想法”。这些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谦虚、冷静和务实的人,他的头脑里并不充满理想主义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说实话,让我们真正“脚踏实地”的不是谦逊,而是重力。即使地球失去重力只有5秒钟,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生命都将终结。

重力可以将不同的物体拉向彼此。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越强。距离越短,吸引力越强。地球显然质量很大,离我们很近。正是因为重力,我们可以在地面上行走,像羽毛和书籍这样的物体可以落到地面上。

而且太阳比地球大得多,可以容纳一百万个地球。在太阳的引力下,像地球这样的行星不会停止围绕这颗炽热的恒星旋转。

没有重力,人类和其他物体会减肥。你看过电影中宇航员漂浮在空中吗?他们能在月球表面跳三英尺高的原因是月球比地球小得多,所以重力比地球小得多。漂浮在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也是如此:他们离地球越远,地球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越小,固定在宇宙飞船地板上的引力就越小。

但是如果地球的引力突然消失,我们就不会漂浮起来。相反,人类和所有质量的物体将会变成快速滚动的“杂草”。因为地球的旋转不会停止,连接地表物体和地球的纽带被切断了。

失去重力后,空气、水和大气无法留在地球表面,造成灾难性后果。由于气压的突然消失,每个人的内耳都会瞬间爆裂。想想飞行和潜水时耳膜的挤压感,这种感觉会更强更快。没有空气的“粘合剂”,混凝土结构将会倒塌。

失去氧原子的水分子会怎么样?水分子会变成氢,所以每个活细胞都会在瞬间爆炸。虽然整个过程只需要五秒钟,但当重力恢复正常时,没有人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flash如何制作3D旋转地球的动态效果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教程是用flash制作3D旋转地球的GIF动态效果方法,素材是一个平面地图,做出一个动态的效果。教程难度不是很大,一起来学习吧!

方法/步骤

1、首先新建一个flash文件。

2、导入一个素材,这里的素材随意都可以,做出效果就行。导入之后改变一下大小,合适就行。

3、然后新建图层2,做遮罩用。

4、在图层2上画一个高度差不多的正圆,就显示的地球的大小。

5、准备好了之后开始做动画效果了,首先在图层1创建一个运动动画,帧数自定,这里在第25帧插入一个关键帧,点鼠标右键,创建运动动画。记得图层2保持图层1的帧数一致。

6、点击图层2,鼠标右键选择遮罩层。

7、达到下图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样一个选择的地球效果就出来了。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每转6年,就会减一次速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但总的来说它转得慢。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6年周期振荡信号将出现“减速”。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专家合作开展了这项研究。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在著名的国际地球科学杂志《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

这种“减速”力来自哪里?研究它有什么意义?几天前,《科技日报》的一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

50年内减少0.05毫秒

以太阳为参照,地球旋转一周需要24小时,也就是一天。天文学家称之为“一天”,而是“一天的长度”他们发现每天的“日长”并不相同,这表明地球的自转速率并不是固定的,而且不同的阶段有快有慢。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根友说,作为一个经典的天文学话题,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分析是为了了解地球本身。正是地球内核的旋转影响了它的旋转速度。专家将地球内部的物理现象和地球表面的物质分布从结果推回到过程。

即使在几年内,这种变化也可能是毫秒级的,甚至不是“瞬间”的,也很难察觉,但在精密测量中,这个量已经非常大,在赤道处的位置误差为0.5米,无线电波测距误差为30公里。

刘根友表示,根据国际组织发布的50年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研究所的团队通过频谱分析发现,从1962年到2012年,存在6年周期变化,幅度约为0.12毫秒,且幅度呈下降趋势,总降幅约为0.05毫秒。

衰减与地球内部的能量耗散有关。

地球自转速率(日长)的变化非常复杂。在时间尺度上,我们可以将日长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百年尺度甚至数万年尺度上,地球的自转速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有非常缓慢的下降,这主要与地球表面的潮汐摩擦有关。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段鹏硕博士说,过去六年信号的振幅变化特征和物理激发机制问题在国际上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世界上有些人认为6年周期只是太阳活动周期的一半。他们试图用太阳活动来解释长达6年的信号。我们发现长达6年的信号也有衰减。长达6年的信号衰减主要与地幔和液体外核边界的能量耗散效应有关。

段鹏硕说,我们的研究表明,6年周期的信号与地核的运动有着本质的联系,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地核的动态信息。由于地核在地下数千公里深处,很难理解它的运动和变化特征。然而,长达六年的信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直接了解核心的运动,所以研究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球深部磁场的信息可以定量估算。

“一天的长度有6年的周期性变化,这是外国专家在2000年首次在一天长度的观测数据中使用传统的小波时频变换技术检测到的。然而,我们首次使用标准小波变换方法来检测日长为6年的信号的衰减现象。标准小波变换方法是在传统小波变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段鹏硕说,我们工作表上的6年信号实质上是固体核心的固有振荡。由于我们用来解释长达6年的信号及其衰减的模型是一个三层地球模型,理论模型结果与观测结果的吻合进一步表明,地球内部的结构确实是一个三层结构,并且在地核和地幔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引力耦合,这对于理解地核内外边界和地核-地幔边界的形状信息、地核密度和地幔密度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专家已经找到了Q值和地核-地幔边界电磁信息之间的定量关系,Q值是表征6年信号衰减现象的质量因子。通过对6年信号衰减现象的准确分析,可以直接定量地估算地球深部(地幔-液体外核边界)的磁场信息。这是一种定量估算地球磁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世界上的中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的。

研究员刘根友说:“这远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但人类必须了解我们生活的星球。这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不同 月球上的环境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地球区别有:

1、球体不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2、球体半径质量不同。月球半径约为1737.3公里,质量约为7.349×1022千克。 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质量约为5.965×1024千克。

3、引力不同。地球引力相对月球较大,月球引力较小。

4、大气层不同。地球的大气层较厚,月球的大气层非常稀薄。

5、温度不同。地球的昼夜较小;月球的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最高127℃,夜间最低-183℃。

6、环境不同。月球为真空状态,缺少氧气、水、温度和食物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地球有生态环境,有人类和生物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菊石证明地球曾经历过大规模物种灭绝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说,他们研究了远古时代的鹦鹉螺化石(又称菊石),发现鹦鹉螺种类在二叠纪末期突然大规模减少,这再次表明二叠纪末期地球生物发生过大规模灭绝

人们已经通过化石发现,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期发生的大灭绝是最严重的一次,使超过90%的物种消失。有关鹦鹉螺化石的新研究,为这次大灭绝的存在提供了新证据。

据新一期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鹦鹉螺是一种带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其贝壳花纹呈螺旋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维利埃以及德国洪堡大学科学家迪特尔·昆研究了大约2000种鹦鹉螺化石,它们的年代分别属于距今约3亿年的石灰纪、二叠纪以及距今约2.5亿年前的三叠纪。

科学家说,鹦鹉螺贝壳化石上的花纹间接表明了贝壳里面的躯体形态,由此可以根据年代分析出它们演化的趋势。正常状况下,一些生物物种会有选择性地缓慢消失,同时有一些新的物种产生。研究发现,在二叠纪末期以前,鹦鹉螺种类的消失是有选择性的、逐渐发生的。而在二叠纪末,却出现不符合逻辑的突然性大规模种类消失现象。科学家认为,这些不说话的鹦鹉螺化石实际上说出了数亿年前发生的事实,它可以成为古生物界关于二叠纪末物种大灭绝理论的有力证据。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使海洋中95%以上的物种消失,形成了地质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科学家正在探讨这次生物绝灭的原因,它们可能包括世界范围内的造山运动、海平面升降、海洋盐分减少、超新星爆发、宇宙射线大量增加、陨石撞击、流行病和气候剧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埃拉托色尼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厄拉多塞,第一个计算地球周长的人

2000多年前,有人用一种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了地球的周长。这个人是古希腊的厄拉多塞(大约公元前275- 194年)。

厄拉多塞知识渊博。他不仅懂天文学,还懂地理。他也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曾担任亚历山大博物馆馆长。

细心的厄拉多塞发现,在离亚历山大港约800公里的塞恩城(现在埃及阿斯旺附近),夏天的正午阳光总能到达井底,所以此时地面上所有直立的物体都应该没有影子。然而,亚历山大港地面上的竖立物有一个短影子。他认为直立人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和直立人的阳光形成的角度造成的。从地球是一个球体,阳光以直线传播的前提出发,从地球的假想中心引出两条直线到塞恩和亚历山大两座城市,其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的阳光与立柱形成的夹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知道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来测量。厄拉多塞测量的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周向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因此估计地球周长约为40,000公里,几乎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同。他还计算出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47亿公里,这与1.49亿公里的实际距离非常接近。这充分体现了厄拉多塞的理论和智慧。

厄拉多塞是第一个使用“地理”这个名称的人,此后他取代了传统的“地方志”,写了三卷专著。这本书描述了陆地和海洋上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分布。厄拉多塞还使用经纬网绘制地图,并且第一个将物理原理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数学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上的水是怎样产生的?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大约46亿年前,那时地球刚刚诞生,这可以通过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中的岩石堆积得到证实。太阳系中唯一有水的行星是地球。关于地球上的水是如何产生的,有两种观点。

首先,在地球诞生的最初阶段,原始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与大气成分如氮一起形成了海洋。

第二,氙是地球上的一种惰性重气体,比太阳系中的其他大气要少得多。也就是说,地球上太阳系的原始大气层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地球内部喷射出来的气体,它构成了地球的大气层。可以说地球上的水是由这种水蒸气形成的。

总之,两种理论都可以排除地球的水来自宇宙礼物的想法。即使宇宙中有水,它也会被紫外线分解成氢和氧,并且根本无法到达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生命源于外来微生物

全文共 1497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在《微生物学前沿》杂志上,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团队表示,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后,认为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如此,该研究项目的主导人山岸昭彦教授,更是表示地球上的生命,也是起源于一场宇宙微生物入侵。

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谜

其实如果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地球渺小得不如一粒尘埃,太阳系也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不过就是这个看起来无比平凡的恒星系统,却造就了宇宙中目前为止,独一无二的生命,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宇宙中的奇迹。

那么,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来自于哪里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且科学界也是争议不断。从大的方面来说,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有2个观点:

第一,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形式,地球上的生命也是来自于地球本身;第二,宇宙中生命是普遍存在的,地球只不过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生命星球,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也是来自于太空之中。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认为,早期的地球上,是并不具备生命要素的,这些要素都是后来通过天体撞击等方式,来到地球之上的。

比方说在陨石之上,科学家们都曾经检测到了和生命有关的元素,甚至在此前一块落在南极的火星陨石之上,还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这些证据似乎都可以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是来自于宇宙之中的,但是,这些证据却都存在着不足。

那么,该如何证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找到最可靠的答案呢?有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科学家们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发现地球生命来自于微生物入侵

来自日本的山岸昭彦教授,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一直都在进行地球生命起源的相关研究。在2018年,山岸昭彦教授层级通过科研气球来探测地球大气层中的微生物含量,结果非常惊人,在距离地面1.2万米的高空中,竟然发现了Deinococcal(一种细菌)。

要知道,在高空大气层之中,来自太空的辐射、太阳风、紫外线等等,这些都很难让人相信,如此恶劣的地方竟然还会有生命存在,但是实验证明,微生物的生命力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厉害。

于是,山岸昭彦教授提出了一项名为“蒲公英”的猜想,认为在宇宙中,微生物或许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好像是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播撒到各个星球之上,等待时机成熟后,就会“开花结果”。

此外,来自国际太空站的微生物实验,也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新的惊喜。我们都知道,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之中,是非常恶劣的,如果人类不穿宇航服进入太空,可能活不过几秒。

但是微生物却再一次颠覆了科学家们的认知,在国际空间站外部裸露在太空中的面板上,科学家们在上面放置了含有微生物的样本片,如今3年过去了,当科学家们将它们取回检测的时候,发现它们竟然还有很多幸存者。

通过模拟演算,科学家们表示,微生物在宇宙中可以存活的时间,至少是45年,这就表示,如果微生物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它们就完全有机会抵达一颗宜居星球,并且在上面开始新一轮的生命进化。

地球上的生命来源或许也是如此。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初出现在宇宙中的微生物又来自哪里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或许是,宇宙中的生命数量,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特别是文明的数量,通过太空活动,将微生物释放到宇宙之中。

就好像如今人类一样,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自从人类开始了太空探索的新时代,如今在太空中,人类已经留下来不少“生命”了,比方说在太空中遇难的宇航员,再比方说被遗留在月球上的水熊虫,未来或许它们也会成为某一个星球生命的起源。

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如今虽然快速发展着,但事实上想要彻底揭开宇宙的生命之谜还远远不够,人类能做的,就是不断强大自己、强大科学技术,这样才有机会早期揭开其中的谜团,找到地球生命的奥秘,也有机会和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它生命相遇。一起期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上5个能减缓衰老的地方

全文共 18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各地,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寿和健康。最明显的是百岁老人数量的变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记录,1840年,美国有90位百岁老人,相当于每189,000人中有一位。今天,美国百岁老人的数量超过53,000人,平均每5,800人中有一人。虽然我们知道人们的预期寿命在增加,但原因还不完全清楚。

在一些人们长寿的热点地区,人们往往活得很长。国家地理学会的成员和作家丹·布埃特纳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寻找和记录这些区域——他称之为“蓝色区域”。“我对人类状况的神秘越来越感兴趣,”布特纳说。

通过这项研究,布特纳发现了几个可能延长蓝区居民寿命的因素。“长寿是小事情长期积累的结果,”布特纳说。“没有灵丹妙药。”他在2009年出版的两本书《蓝色地带》和2010年出版的《茁壮成长》(中文版是《在四个最幸福的国家寻找幸福》)中分享了这些发现。以下是他列出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希腊伊卡利亚岛:午睡

这个希腊岛上的居民平均寿命是美国人的三倍。当你有额外的休息时间时,你长寿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根据2011年发表在《心脏病学研究与实践》上的一项研究,伊卡利亚90%的老年人有午睡的习惯。这些经常午睡的老年人没有一个表现出抑郁症状,而许多不午睡的人都有这些症状。在一项更广泛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希腊人的睡眠行为,发现小睡至少30分钟的人比不小睡的人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低37%。

规律的午睡不是帮助这些老人长寿的唯一因素:他们也经常喜欢喝茶。传统希腊茶中含有的野生薄荷可以抵抗牙龈炎和胃肠疾病。迷迭香可以对抗痛风。茵陈有助于血液循环。许多地方的茶含有温和的利尿剂,可以治疗高血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伊卡利亚岛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只有该地区其他地方的一半。

日本冲绳:保持积极关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日本是世界上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为83岁。冲绳人寿命特别长,他们活到100岁的概率是美国人的三倍。布纳将冲绳人的长寿归功于社交网络的紧密联系。“我们都可以在五个蓝色区域看到根植的人生目标,”他说。

冲绳人仍然忠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强调保持终生友谊。这种关系被称为“情感”,可以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恐鸟通常在青春期形成,它的成员将在余生成为亲密的朋友。

moais的存在本身就能带来好处,因为它增强了社会互动并提供了支持。例如,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上的一项研究称,通过对日本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分析,未婚者在接受社会支持时生活幸福度更高,痛苦更少。简而言之,你的友谊越亲密,你就越快乐。

美国加州洛玛·琳达:吃你的蔬菜

洛玛·琳达位于洛杉矶以东约100公里处,8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是加州其他地区的两倍多。根据蓝区网的网站,每10名洛玛琳达居民中就有4名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徒,他们的预期寿命比美国任何其他宗教团体都要长。该教派信奉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劝阻吸烟和饮酒以及鼓励体育锻炼。

在一项部分由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美国和加拿大73000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徒的饮食习惯。结果显示,在这个教派中,素食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肾病的可能性比非素食者低12%。

另一项研究发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男女信徒分别比其他加州居民多活4年和7年。研究得出结论,经常食用坚果、水果、谷类纤维、绿色蔬菜沙拉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野生鲑鱼、红花油、花生酱等)。)与死亡率下降有关。

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喝点果汁

在尼古拉,一个60岁的男性活到90岁的可能性是他在法国、日本和美国同龄人的两倍。这可能与他们的饮食有关。尼科人通常在早上吃得最多,他们的晚餐也最简单。Butner说这种饮食方式有助于他们避免暴饮暴食。“生活在蓝区的人们吃很多食物,但关键是他们的食物热量不是很高,”布特纳补充道。“这不是美国人一直往嘴里塞食物的那种情况,而是每天多吃一点——比我们应该吃的多200卡路里。”

尼科西亚人的主食是大量低热量的热带水果。柑橘、甜柠檬和各种香蕉是受欢迎的选择。尼科人也吃一些更有特色的水果,如马隆,它比橙子含有更多的维生素c。像梨一样,Anona富含抗氧化剂。一些研究表明,降低癌症风险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在实验室研究中,直接使用维生素C本身会产生好坏参半的结果。

意大利撒丁岛:散步

除了大量的百岁老人,考虑到撒丁岛的大小,岛上的绵羊数量也惊人。在这个地中海岛屿的牧羊人和农业社区,随处可见百岁老人。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经常每天在崎岖的山上走上8公里。他们也每天步行去杂货店,爬楼梯也能提供额外的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难道月球是外星人安放在地球旁的飞船?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在月亮上,既没有“秋兔补春,嫦娥独居”的寂寞,也没有月亮女神不小心射伤爱人的哭泣。相反,月球表面被天体撞击形成的深深凹陷所覆盖,大气层非常稀薄,甚至声音也无法传播。2013年,随着中国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月球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嫦娥三号

月球探索的悠久历史

事实上,早在1959年1月2日,苏联就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飞越月球表面,成功地测量了月球磁场、宇宙射线等重要数据。结果,人类正式开始了对月球的探索。1969年7月16日,搭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的著名“土星5号”火箭也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发射升空。美国的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

阿波罗11号

当然,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了一颗名为天妃的探测卫星,它环绕地球运行。这颗卫星主要用于测试和验证未来月球和行星探索所需的技术。与此同时,“天妃”号成功获得了一系列相关数据,如微流星体粒子的质量和速度。

飞行

然后,在2003年9月27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成功发射。它的目标是撞击月球表面,让它撞击大量尘埃,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月球的起源。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开始探月的国家。这颗重达2350公斤的探测卫星是继两颗炸弹和一颗卫星以及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宇航员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的正式启动。

smart 1

月球是如何起源的?

几十年来,人们从未停止探索月球。因此,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了月球的内部结构之后,我们可能会知道它的起源和演化。然而,目前人们只能通过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样本、宇航员在月球上建立的月球自动地震站的记录以及探测器撞击月球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陨石对地球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近几年,国内逐渐兴起了一股陨石保藏热潮。那么,陨石对人体有害吗?大家是否了解陨石对地球造成伤害有多大呢?

陨石对人体通常是不具危害的,因为大多陨石是没有放射性物质的。有人怕陨石有放射性会对人造成伤害,但陨石在经过大气层时受几千度高温燃烧,放射点会因为融熔而淡化,总之小心为宜,得到陨石的人可以去地方检测部门做放射性检测。先说陨石的母体直接暴露于宇宙射线之中,但是这种是非常微弱而且衰变非常快。即使刚刚落地,残存射线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再说陨石自身含有的放射型物质,含量远远低于某些大理石和花岗岩,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收藏。

因为地球没有主观意识,所以陨石谈不上对地球产生伤害。而一般情况大多数陨石都是来自3万6千公里的同步卫星轨道之上,致使陨石对地面而言,就像月球从西向东走,所以陨石砸向地面时也是从大致的西边砸过来。这样陨石对地球产生的力矩,就会抵消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直至使46亿岁的地球自转速度进入现在的稳定状态。

今天小编对陨石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如果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我们不会“倒过来”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第一次告诉孩子地球是个圆球,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他们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居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比如说澳大利亚,而你是住在美国)不是得头朝下,两脚朝天地走路了吗?为什么他们不会随地球一起倒过来呢?这与你试图要在天花板上行走,必然会摔下来的道理一样。

有时情况会更糟一些。假如你是居住在地球的最顶端(既然整个地球球面都很舒缓地弯曲向下)。只有当你纹丝不动地站在原处才是最安全的。一旦你向前开始移动,无论朝哪个方向,你的身体都会产生倾斜。走得越远,倾斜得越厉害,渐渐地,再也站不住了,你就只能从地球上倒栽下去。如果这是真的,所有的海洋在很久以前,就会从地球上倾倒出去,并且空气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会得到一个似乎合情理的结论,那就是:人类不可能居住在地球这样一个球状物体上,即地球不可能是个球体!

可是,地球确实是个球体。我们的认识有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由我们所说的“倒下”这个词的含意引出来的。当我们竖直地站着,而要标出将要摔倒的方向时,那这个方向就一定是朝向我们的脚。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这个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它大约在我们脚下 6350 公里远的地方。如果摔倒的方向永远是指向地心,那么无论你在地面上的什么位置,当你竖直站立的时候,你的脚心总是指向地心的。那些澳大利亚人也是竖直地站立,脚心也同样是指向地心,对他们来说,倒下的方向也是他们脚的方向,同我们没有区别。

同一切事物一样,我们接受向下的吸引力。“重力”就是指人或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被拉向地心的牵引力,它与所处的位置无关。由于当我们周游地球时并没有感觉到地球是有弧度的,它的表面看上去几乎是水平的,而且当我们竖直站立时,“倒下去”的方向又总是朝着脚的方向,于是乎地球更像是一个平面,它上面的任何物体都不会“倒”过来。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得出它是“球形”的这个结论的另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阐明地球上一切物体都被地心的牵引力所吸引的人,他称这种吸引力为“重力”。

假设你身边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它们彼此之间被紧紧地拉在一起,这样所有的物体就都要尽可能地靠近。当用压力最大限度地去压缩它们,直到压缩到不能再压缩为止,这时,它们就会形成一个球体。除了球体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形状能将自身的所有部件尽可能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地球能将它上面的一切物体吸引到中心的原因,即因为地球是个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的年龄是怎样测定的?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1896 年,一位名叫安东尼·汉瑞·白克勒尔的法国物理学家在研究某个课题时偶然发现金属铀可产生一种当时尚无人知的射线。1898 年,波裔法籍化学家玛丽·居里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射线是由某种放射物质发出的。铀和钍(一种与铀有着相似特性的金属元素)都可产生这种射线。英国化学家弗瑞德瑞奇·苏第在 1914 年认为:作为放射的结果,铀和钍原子可衰变为某种较为简单的原子,该原子又进一步衰变,而变成其他物质微粒,直至新的原子核产生后,不再继续衰变,于是形成了所谓衰变产物,从而完成了衰变的全过程。

苏第的合作伙伴、新西兰人俄涅斯特·如瑟佛德指出,所有放射性元素都具有所谓“半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数量的放射物在放射过程中,其化学键经一定时间后产生断裂,其中一半形成其他物质,而另一半保存下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量的铀或钍的研究计算出它们衰变的时间。

铀和钍的衰变过程和它们的形成是一样缓慢的。铀衰减到原来的一半要历时 45 亿年,而钍则需历经漫长的 140 亿年。如此缓慢的过程可以证实地球年龄即使像哈雷所说的那样有 10 亿年,铀和钍也一定可以存在于现在的地壳中。另外根据这一论据也可推断出地球年龄的上限为 1 万亿年,因为只有经历了这样漫长的时间后,地球上的铀和钍才能完全衰变尽。

1907 年,美国物理学家博特瑞姆·波登·鲍特伍德在物质衰变理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指出,如果某块岩石中含有铀,那么铀将会以一个恒定速率衰变成铅。这样,就可以利用测定岩石中铅的含量计算出这块岩石以其不变的形态存在的时间。

这一理论的实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岩石中可能一开始就存在一定量的铅,而铅可用四种同位素的状态存在,其中一种同位素并非是衰变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对这种同位素在岩石中的含量来测定并计算出所有四种同位素在岩石中的总含量。

10  亿年前的岩石在地球上几乎比比皆是,因此,哈雷的论点也不再被看成是“无稽之谈”。实际上,人们于 1931 年就发现了 20 亿年前的岩石。而此后在格陵兰岛西部又发现了更为古老的岩石,它的年龄大约

是  38 亿年。

不过鲍特伍德的方法只能计算出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各种岩石的年

龄,而地球的形成可能比这要早得多。因为在 38 亿年前,一次又一次的火山爆发熔化了大量的岩石。它们不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总保持固体状态。即便这样,科学家们也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加以介绍。现在,人们公认的地球年龄为 46 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自转速度因智利地震而加快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智利最近发生里氏8级地震。8级地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地球一天的持续时间缩短了约1。26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该研究还显示,智利地震使地轴移动了约3英寸。地球自转很快,会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吗?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陈斌博士说,“即使地球自转缩短1。对我们来说,26微秒根本感觉不到。1.26微秒实际上只是一天的几亿分之一。对地球上的生命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王喜峰说,全球变暖和冰川持续融化是当前地轴变化的原因。现在地球的自转被称为一年,一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23小时56分4分。稍等。地球自转的周期在不断变化。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地球的旋转速度就是一个逐渐减慢的过程。由于高温,古代地球旋转得非常快。然后,由于地球表面逐渐冷却,旋转速度开始逐渐减慢,这使得一天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增加1 ~ 2毫秒。

“原来,一天的长度变化很小。智利的大地震也可能改变一天中的时间,但变化很小。”王想了想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的年龄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年龄

我们居住的地球, 自诞生以来, 已有 46 亿年的历史了。在这

漫长的岁月中, 地球不断发展变化, 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地球模样。地球生命史也长达 38 亿年, 人类则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如

果把地球 46 亿年的演化史比作 24 小时的话, 人类的出现则只有

半分钟, 这时, 我们会看到一幅十分奇异的演变图景。

在一昼夜的最初子夜时分, 地球形成。

12 小时以后, 中午, 在古老的大洋底部最原始的细胞开始蠕

动。

· 106 ·

16 时 48 分, 原始的细胞体发育成软体动物、海绵动物和藻

类, 然后, 出现了鱼类。

21 时 36 分, 恐龙王朝到来。

23 时 20 分, 鳞甲目动物全部绝迹, 地球是哺乳动物的天下。

只是到了 23 时 59 分 30 秒, 才出现最早的猿人。

人类从原始蒙昧进入现代, 在这一昼夜中只有 1/ 4 秒。

自然界在极漫长的时期逐步发展起来, 人类在其过程中只占

了短暂的一瞬间, 我们对地球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

事实上, 地球是既古老又新鲜的。我们对他既熟悉又陌生。

5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