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生物细胞结构知识梳理(精选20篇)

浏览

3497

文章

356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联系与结构功能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注)、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绿色植物。2、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2、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3、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例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如果在视野中出现气泡,用镊子轻压盖玻片时,气泡的变化是()。

A.不变形、不移动B.会变形、会移动

C.不变形、会移动D.会变形、不移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在显微镜下对细胞和气泡的分辨能力。我们在制作玻片标本时,有时会留下气泡,只有了解气泡的特点,才能将细胞与气泡加以区分。气泡在视野中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黑而粗的边缘,用镊子或解剖针按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移动;而植物细胞不会变形,也不会移动。

答案:B

【例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则可以判定污点在()。

A.玻片上B.目镜上C.物镜上D.反光镜上

解析:迅速判断污点位置的方法:首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也不动,说明污点肯定在物镜上,因为污点在反光镜上不会在视野中看到。

答案:C

练习:1.甲同学看清高倍镜下物像后,乙同学却看不清楚物像,乙同学应调节()

A.粗准焦螺旋B.细准焦螺旋

C.物镜D.反光镜

2.若要使位于玻片右上角的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应是()

A.右上角B.右下角

C.左上角D.左下角

3.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若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应该选用()

A、较大光圈,平面镜B、较小光圈,凹面镜

C、较大光圈,凹面镜D、较小光圈,平面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认识细胞的结构

全文共 2538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单元生物细胞第一章认识细胞的结构

1、显微镜的结构: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镜柱、镜座。P36

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具体操作:(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2)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处略偏左,安装目镜、物镜;(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4)把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光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5)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防止压坏玻片标本,损坏镜头)(7)左眼看目镜,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8)调整……

2、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P39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数目越多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3、玻片标本的类型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P42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准备、制作、染色。即:擦、滴、取展、盖、染、吸

4、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记忆书P45、P48图)

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膜:保护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生命活动主要在这里进行细胞核:

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物质储存的核心;

(由外到内P45)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多种物质,如糖分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动物细胞的结构(由外到内):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P48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素、液泡,而动物细胞则没有这几种结构。(相同点是?)[来源:学科网ZXXK]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有机物:分子大,一般含碳的化合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1.细胞中的物质无机物:分子小,一般不含碳的化合物(水、氧、无机盐)

2.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植物细胞中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动物细胞中: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化学能热能和动能)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遗传信息以DNA为载体。

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关系: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DNA,DNA上的片段是基因(遗传信息)。P57

三.细胞的分裂过程:

细胞核分裂(由一个分裂成相等的两个)→细胞质分裂(均等的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另外,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整个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先复制加倍,后平均分配。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结果: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与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DNA,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生物体有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第三章细胞构成生物体

一.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来源:学科网]

①定义: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而形成的细胞群。

②形成:是由于细胞分化的结果

1.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如各种腺体)

③种类肌肉组织(由肌肉细胞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包括骨组织、血液、脂肪、韧带等,具有支持、连接、保护、防御、修复、营养等功能)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四大组织→各种器官→八大系统→动物体

3.动物体的八大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

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营养器官:根、茎、叶

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2.根尖分区:(由下到上)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各种组织→六大器官→植物体[来源:Zxxk.Com]

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位于茎尖、根尖生长点和茎的形成层)

4.植物组织的种类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功能(位于植物的表皮部分)

营养组织:制造或储存营养物质(主要位于叶片内)

输导组织:运输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包括导管和筛管)

三、动植物结构层次的异同。看书P63;P67图能识别人体和植物4大组织的图及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分化组成组成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组成组成

系统动物体

动物、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相同点:1、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而来。

2、由细胞构成组织,由不同组织构成器官

不同点:1、四大组织不同。植物体有输导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

动物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2、器官不同。植物体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动物体耳、鼻、喉

3、植物体直接由器官组成植物体,没有系统。

动物体是由器官组成八大系统再组成动物体

注: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50

三.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1.单细胞生物: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微小生物。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如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P68

2.结构:简单,可以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

3.P10识图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伸缩泡--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并排出体外;

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纤毛--运动;表膜--呼吸和气体交换;

口沟--取食食物泡--消化食物;细胞核--大核是营养核,小核是生殖核

注,观察草履虫时应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因表层氧多草履虫重要在表层生活。草履虫可净化污水。每个食物泡中含有30个细菌。

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P72

1.结构:蛋白质外壳及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形态多样比细胞小的多用纳米表示。

2.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的细胞内才能生存

3、分类(依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治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酸雨生物影响及其防治

(1)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谓之酸雨.

(2)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气中大部分转化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3)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在于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使用固硫的型煤,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培植耐酸雨农作物和树种等.

例: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对生物有极大危害.下列错误的叙述是()

A、酸雨可使河流、湖泊酸化,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饮用

B、酸化的水源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C、酸雨直接危害芽和叶,使出现酸雨的地区植物全部死亡

D、酸雨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解析: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酸雨降落到陆地上,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利用.酸雨虽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但不会使植物全部死亡,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运动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运动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骨和骨连接)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心脏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心房与心室

区别:心室位于心脏的下面,心房位于心脏的上面。心室一般与动脉相连,心房一般与静脉相连。心室壁要比心房壁厚。血液循环路线的起点是心室,终点是心房。

联系:它们都有两个腔,它们的壁都是有肌肉组织构成,心房与心室一起构成心脏;同一侧的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但又是相通的;心室和心房中的血液成份与其直接相连的血管里的血液成份是一样的。

动脉血和静脉血

区别:动脉血是含氧多的血,颜色鲜红;静脉血是含氧少的血,颜色暗红。心脏的左边及与心脏左边直接相连的血管流的是动脉血;相反则流静脉血。

编辑推荐:心脏知识点汇总

联系:动脉血与静脉血可通过血液循环发生转化。它们只与血液中含氧的多少有关。

体循环和肺循环

区别:体循环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原来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原来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联系: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流动的两条路线,并无先后之分,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汇合。它们的起点都是心室,终点是心房。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其成分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植被面临主要问题

1.森林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为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我国不仅人均森林面积少,而且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甚至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即使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荒山。

2.草原

我周草原面积广阔,但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有些水草丰美、生机勃勃的大草原,由于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在狂风的侵蚀下很快变成了荒凉的沙漠。我国人均草地面积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种子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种子的结构

1.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将来发育成根,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等双子叶植物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2片,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中

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子叶1片,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中

(二)种子的成分

1.种子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无机物包括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

2.各种植物种子的基本成分都一样,但不同植物的种子中,各成分的含量比例是不同的。

(三)、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种皮变软,胚的胚芽与胚根才能突破种皮;同时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经转化,容易被胚吸收和利用。

(2)萌发的初期,各部分生命活动旺盛,种子不停地进行呼吸,需要较多的氧气,复杂的有机物要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以供利用。

(3)温度要适宜,若温度过低,种子吸水、种子的呼吸、有机物的转化、胚的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都会降低。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种子的胚要完整:干瘪的种子和被害虫咬坏胚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没有活性的种子不能萌发。

(3)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种皮坚硬,胚未发育成熟,果实中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种子的休眠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3.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大,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

(2)种子的胚吸收营养物质后,胚根、胚芽迅速生长发育,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子叶逐渐消失;胚芽逐渐破土而出,发育成茎和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真菌食品制作

1.细菌与食品制作:营腐生生活的细菌,许多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物,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或物理结构,人们利用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可以制作很多食品,如利用乳酸菌制泡菜、酸奶和奶酪;利用醋酸杆菌制醋;而制味精则需棒状杆菌等。

2.真菌与食品制作:人们利用某些真菌能分解各种有机物的作用来加工生产各种食品、酿酒等,如用酵母菌“发面”蒸馒头、制面包,用曲霉酿酒、制酱油和各种酱类,就是制豆腐乳也离不开曲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绿色植物有机物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瓶子中正在萌发的种子使瓶中温度升高,说明正在萌发的种子消耗了有机物,释放出能量。

瓶子中正在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把火放到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的瓶中,火熄灭,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了氧气。

呼吸作用概念:生物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场所:是活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的。原料:有机物、氧气。产物:二氧化碳、水。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意义:为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线粒体

有机物+氧

水+二氧化碳+能量(储存着能量)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的气温反差大,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积累的有机物多。

将刚收获的小麦,玉米晒干后再入仓库存放,目的是抑制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储藏种子要放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目的是抑制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消耗。

例:1、夜间,菜农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目的是()

A、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细菌病害B、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

C、温度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D、温度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多

2、“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根的结构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根的结构

根分为根尖结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三部分。根尖是主根或侧根尖端,是根的最幼嫩、生命活动最旺盛的部分,也是根的生长、延长及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根尖分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由根尖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了根的成熟结构,这种生长过程为初生生长。在初生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熟组织属初生组织,由它们构成根的结构,就是根的初生结构。若从根尖成熟区作一横切面可观察到根的全部初生结构,从外至内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有形成层细胞分裂形成的结构与根尖、茎尖生长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形成的初生结构相区别,称它们为次生结构。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胚胎的胚根形成的根是植物的主根。后来当植物发育到一定阶段,中柱的中柱鞘活动产生侧根。按其形态,可分为轴根系(Taprootsystem)和须根系(Fibrousrootsystem)。植物的生存环境,如土壤情况和水分分布,和气候状况,如湿度和温度,影响着根系的形态。一般来说,轴根系的深入土壤的深度大于须根系。一般木本植物的根深达10-12米。而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可深入地下20米,以吸收地下水。单子叶植物,如禾本科的植物,其须根入土只有20-30厘米。论伸展的直径,本科植物可达10-18米,超过其树冠直径。禾本科植物只有40-60厘米。木本科植物的根吸收面积可达40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的性别遗传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遗传方式相似。红绿色盲在某个家系中的遗传情况。伴性遗传分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人类印第安毛耳外耳廓多毛症等)

遗传方式的判断

※能确定的判断类型:

第一步:判断显隐性。

1.双亲正常,子女中出现患者,一定为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是隐性)

2.双亲均患病,子女中出现正常,一定为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是显性)

第二步:判断基因所在染色体。

1.如果1)父病,女儿全病2)儿子病,母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无,则为常染色体。

2.如果1)母亲病,儿子全病2)女儿病,父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无,则为常染色体

※不能确定的判断类型:

第一步:判断显隐性:

1.该病代代都出现,则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该病隔代才出现,则很可能是隐性遗传病。

第二步:判断基因所在染色体:

1.男女比例接近,一般为常染色体

2.男女比例差别大一般为性染色体。若男性全患病一般为Y染色体,如果患者中男多女少一般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果患者中男少女多一般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母病,则子女全病,很可能是细胞质遗传。

※另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时存在致病基因的处理方法:

当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性状遗传时:

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

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规律处理;

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寄生虫

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可见到,但以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因此,狭义的热带病即指寄生虫病。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发病较多,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触疫源较多的劳动人民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

发病主要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发病的机会就愈多,病情也较重。宿主的抵抗力愈强,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少,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宿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虫体对宿主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引起的损害,虫体分泌的毒素或酶引起的组织坏死,以及宿主反应引起的嗜酸粒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的浸润,甚至形成嗜酸粒细胞性脓肿和对幼虫或虫卵产生的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骨的生长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骨的生长

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骨的长长与长粗.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身高是人体生长的一个简单指标,它主要受骨骼生长的影响.骨的前身是软骨,随着人的生长,软骨细胞逐渐增多,分化为骨细胞,并在骨的中央形成骨化中心,以后骨中央的骨化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大,发展成骨干,接着骨端处也出现继发骨化中心.在生长期,长骨的骨端与骨干之间有一块区域,这块被称为骨骺的区域,就是新骨形成的地方.随着软骨组织不断分裂,骨组织的增多,骨端和骨干逐渐增大、变粗,软骨组织不断减少.当骨干和骨端融为一体而骨骺最后消失时,骨的生长也就停止了.所以在下肢骨骨端与骨干间的长骨软骨,能形成新的骨组织,使骨长长,使身体不断的长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脉系统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动脉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动力系统。动脉始于心室,由大到小,逐级分支,如树枝状遍布全身,将血液输送至毛细血管。

动脉血压较高,血流较快,因而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性等特点。按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弹性动脉、肌性动脉和小动脉。

弹性动脉是体内最大的动脉,包括主动脉、头臂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等,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心室收缩时射出的血液首先进入弹性动脉,较高的血压使血管被动扩大其容量,暂时贮存一部分血液,以缓冲压力过度升高。心室收缩驱动血液的一部分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弹性动脉管壁中,这种动、势能转换沿动脉壁依次传递至肢体的动脉压力,就是临床上通常测得的收缩压;当心室舒张时,被动扩张的血管发生弹性回缩,将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推进,此压力传至肢体的动脉,即是临床上测得的舒张压,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血流。

肌性动脉为弹性动脉的续行段及其分支,管壁内弹性纤维有所减少而平滑肌增多。在神经的调节下,平滑肌收缩,可缩小管径。体内大多数动脉属于此型,如腋动脉、桡动脉等。这些动脉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处,动脉的分支愈细,管壁内的弹力纤维愈少,平滑肌相对愈多。

小动脉是指直径小于0.1mm的动脉支,管壁的弹力和胶原纤维成分减少,而环形平滑肌显著增多。平滑肌紧张性的大小受神经性和化学性两种调节机制的控制,当血管平滑肌收缩时,其管径缩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故常称这段血管为阻力血管。动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平滑肌张力的程度,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则产生高血压。

对微循环部分来讲,这段阻力血管的口径变化又起到控制进入微循环血流量的闸门样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全文共 2246 字

+ 加入清单

种子萌发条件

自身条件

有完整的和生命力的胚

被昆虫咬坏了胚的种子不能萌发。种子在离开母体后,超过一定时间将丧失生命力而不能萌发,对不同种子而言其寿命时间长短不同。例如:柳种子仅有12小时,花生1年,小麦和水稻一般能活3年,白菜和蚕豆的能活5~6年。

有足够的营养储备

正常种子在子叶或胚乳中储存有足够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干瘪的种子往往因缺乏充足的营养而不能萌发。

不处于休眠状态

多数种子形成后,即使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暂时也不能萌发,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种皮障碍。有些种子的种皮厚而坚硬,或种皮上附着蜡质层或角质层,使之不透水、不透气或对胚具有机械阻碍作用。二是有些果实或种子内部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比如某些沙漠植物在长期的生活中,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在种子表面具有水溶性抑制物质,只有在大量降雨后,这些抑制物质被洗脱掉才能萌发,以保证形成的幼苗不致因缺水而枯死。对于休眠的种子,若需促进萌发,应针对不同原因解除休眠。

外界条件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充足的水分

休眠的种子含水量一般只占干重的10%左右。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启动一系列酶的活动,开始萌发。不同种子萌发时吸水量不同。含蛋白质较多的种子如豆科的大豆、花生等吸水较多;而禾谷类种子如小麦、水稻等以含淀粉为主,吸水较少。一般种子吸水有一个临界值,在此以下不能萌发。一般种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25%~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发,例如水稻为40%,小麦为50%、棉花为52%,大豆为120%,豌豆为186%。种子萌发时吸水量的差异,是由种子所含成分不同而引起的。为满足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需要,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

适宜的温度

各类种子的萌发一般都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温度。温带植物种子萌发,要求的温度范围比热带的低。如温带起源植物小麦萌发的三个基点温度分别为:0~5℃,25~31℃,31~37℃;而热带起源的植物水稻的三基点则分别为10~13℃,25~35℃,38~40℃。还有许多植物种子在昼夜变动的温度下比在恒温条件下更易于萌发。例如小糠草种子在21℃下萌发率为53%,在28℃下也只有72%,但在昼夜温度交替变动于28℃和21℃之间的情况下发芽率可达95%。种子萌发所要求的温度还常因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分)不同而有差异,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最适温度也不相同。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萌发都受影响。超过最适温度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部分种子能萌发,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高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种子萌发逐渐缓慢,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小部分勉强发芽,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低温度。了解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以后,可以结合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

足够的氧气

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需氧量加大。一般作物种子要求其周围空气中含氧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发。也叫含油种子,如大豆、花生等的种子萌发时需氧更多。空气含氧量在5%以下时大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土壤水分过多或土面板结使土壤空隙减少,通气不良,均会降低土壤空气的氧含量,影响种子萌发。

充足的阳光(少数植物)

一般种子萌发和光线关系不大,无论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进行,但有少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如黄榕、烟草和莴苣的种子在无光条件下不能萌发。这类种子叫需光种子。有些植物如早熟禾、月见草属的Oenotherabicnusis和毛蕊花等的种子在有光条件下萌发得好些。还有一些百合科植物和洋葱、番茄、曼陀罗的种子萌发则为光所抑制,这类种子称为嫌光种子。需光种子一般很小,贮藏物很少,只有在土面有光条件下萌发,才能保证幼苗很快出土行光合作用,不致因养料耗尽而死亡。嫌光种子则相反,因为不能在土表有光处萌发,避免了幼苗因表土水分不足而干死。此外还有些植物如莴苣的种子萌发有光周期现象。

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从吸胀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大致可分五个阶段:

吸胀

为物理过程。种子浸于水中或落到潮湿的土壤中,其内的亲水性物质便吸引水分子,使种子体积迅速增大(有时可增大1倍以上)。吸胀开始时吸水较快,以后逐渐减慢。种子吸胀时会有很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把玻璃瓶撑碎。吸胀的结果使种皮变软或破裂,种皮对气体等的通透性增加,萌发开始。

水合与酶的活化

这个阶段吸胀基本结束,种子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发生水合,原生质从凝胶状态转变为溶胶状态。各种酶开始活化,呼吸和代谢作用急剧增强。如大麦种子吸胀后,胚首先释放赤霉素并转移至糊粉层,在此诱导水解酶(α-淀粉酶、蛋白酶等)的合成。水解酶将胚乳中贮存的淀粉、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物质(麦芽糖、葡萄糖、氨基酸等),并陆续转运到胚轴供胚生长的需要,由此而启动了一系列复杂的幼苗形态发生过程。

细胞分裂和增大

细胞分裂和增大时吸水量又迅速增加,胚开始生长,种子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开始大量消耗。

胚突破种皮

胚突破种皮时胚生长后体积增大,突破种皮而外露。大多数种子先出胚根,接着长出胚芽。

长成幼苗

长成幼苗以后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有的种子的下胚轴不伸长,子叶留在土中,只由上胚轴和胚芽长出土面生成幼苗,这类幼苗称为子叶留土幼苗,如豌豆、蚕豆等。有些植物如棉花、油菜、瓜类、菜豆等的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伸长,把子叶顶出土面,形成子叶出土幼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DNA分子特性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又称去氧核糖核苷酸,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DNA分子特性

稳定性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的碱基对,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稳固地并联起来。另外,碱基对之间纵向的相互作用力也进一步加固了DNA分子的稳定性。各个碱基对之间的这种纵向的相互作用力叫做碱基堆集力,它是芳香族碱基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现在普遍认为碱基堆集力是稳定DNA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再有,双螺旋外侧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同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可以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斥力,因而对DNA双螺旋结构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多样性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例如,一个具有4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4种,即10种。

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一个DNA分子的碱基对都有其特定的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排列顺序包含着特定的遗传信息,从而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总结: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酵母菌和霉菌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重点难点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因为通过本实验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协作共进的机会。

3、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具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

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

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理解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人体的组成

人体各个部分的协调作用,充分体现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的。最小的单位是细胞,最大的是系统。

细胞: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中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就像是一栋建筑物由许许多多的砖块组成一样,人体包含着大约100万亿的细胞。细胞相当微小,大多数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组织:细胞是人体结构中最小的单位,一群执行相同功能的细胞构成了组织。人体基本的组织分为四类: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

器官:胃、心脏、大脑和肺都是器官。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每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器官在人体内的工作比组织的工作要复杂得多。例如,心脏使血液在全身不断地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肌肉、神经、结缔和上皮组织都在为完成血液循环做工作。

系统:每一个器官都是体内器官系统的一部分。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比如,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它携带氧气和其他物质贯穿全身;此外,血管也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不同的系统共同工作必须相互依赖,才能顺利地完成某项生理活动。

人体系统包括:

肌肉系统——使身体能够运动,将食物运输到消化系统,使心脏保持跳动。

骨骼系统——支持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动,产生血细胞和储存物质。

呼吸系统——将氧气带入身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输送人体细胞需要的物质,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帮助抵抗疾病。

消化系统——将食物摄入身体,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内分泌系统——控制人体的许多活动过程,例如通过化学方法使细胞摄入糖分。

泌尿系统——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发生。

神经系统——察觉和解释来自身体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心脏保持跳动。

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并能与异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控制雄性和雌性特征。

表皮系统——保护身体,保持体内水分,帮助控制体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其影响

全文共 1109 字

+ 加入清单

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其影响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产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一个地方的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当地的人口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也不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容易造成资源短缺,粮食不足,环境恶化等。随着人口的过渡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人类要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长问题

1.人口分布,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2.年龄结构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轻的多,有生育能力的人多,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今后的人口还要持续增长。全从世界来看,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从1950年的22.9岁提高到1985年的23.3。预计到2050年,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

3.健康状况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约下降了1/3。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状况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健康为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

4.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但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5的成年人不能读和写,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妇女的文化程度都比男性低。

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度。据统计:工业革命以来,达到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800年全世界只有伦敦一座,1850年有3座,1950年增加到115座,1980年达则到234座。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

人口问题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人口就是“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世界人口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全体居民;中国人口就是中国的全体居民;某一地区的人口则是该地区的全体居民。从古至今,人口是构成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最基本要素。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57亿。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以及结构不尽合理等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认识。人口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克隆技术的应用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克隆技术应用

克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物体细胞繁殖技术,其技术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克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相关领域.如: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快速的培育出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和家禽品种;克隆技术在制造基因工程药物方面也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应用克隆技术可以将转基因动物大量繁殖,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产量;克隆技术为拯救濒危动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克隆技术可以克隆一些器官,进行器官移植.因此在繁育优良家畜,治疗人类遗传病,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故答案为:繁育优良家畜;治疗人类遗传病;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