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悬浮在空中【精彩20篇】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改为北冰洋一则是因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所以人们称它为北冰洋。

浏览

2383

文章

1000

地球磁场是由南向北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是偶极型,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地磁北(N)极处于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S)极处于地理北极附近。地球磁场是由南向北吗?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磁极与地理极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地球的磁极一个位于北极附近,一个位于南极附近。不仅地磁极不与地球的南北极点重合,而且磁南极位于北极附近,磁北极位于南极附近。由于磁感线是由磁南极指向磁北极的,因此赤道上空地磁场方向是由南向北的。

地球磁场的起源

关于地磁场起源的假说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假说是以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为依据;第二类假说则独辟蹊径,认为对于地球这样一个宇宙物体,存在着不同于现有已知理论的特殊规律。

1.属于第一类假说的有旋转电荷假说、地核为前提条件的地磁场假说、漂移电流假说、热力效应假说和霍尔效应假说等

(1)有旋转电荷假说假定地球上存在着等量的异性电荷,一种分布在地球内部,另一种分布在地球表面,电荷随地球旋转,因而产生了磁场。

(2)以地核为前提条件的地磁场假说认为地核中电流的形成,应该是地核金属物质在磁场中做涡旋运动时,通过感应的方式而发生的。同时,电流自身形式的场就是连续不断的再生磁场,好像发电机中的情形一样。

2.第二类假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物旋转假说。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之分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看到的白天黑夜之分,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并且在自转,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也是不同的。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如何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想象一下,人类已经得到警告,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可能在八年后撞击地球。我们能做什么?

目前,在可预见的未来,科学家们知道没有太空陨石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如果他们找到了,他们更愿意带头保护人类——所以他们通过设计一个假设的小行星撞击任务来排练。这次演习也是本周(5月1日那一周)国际宇航科学院行星防御会议的一部分。

小行星

为了这次演习,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设计了一个场景,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将于2027年4月和2019年3月撞击地球。这是一个虚构但现实的情节,非常具体,因此科学家、工程师、决策者和应急管理专家一旦发现这种威胁,就可以解决科学家的问题和担忧。

当然,处理这种情况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航天器。美国航天局希望将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结合起来:第一种是侦察任务,它可以帮助专家收集他们需要的数据,然后使他们能够尽可能自信地评估形势;第二个是缓冲任务,一旦情况变得紧急,它可以帮助扭转世界。

本周,当行星防御专家发布模拟数据的场景时,选择器很快得出结论,他们会立即开始计划缓冲任务,即使这些计划可能会因为更多的数据显示地球是安全的而被放弃。

他们还首次执行了一项侦察任务来收集数据。截至昨日(5月1日)——2021年12月30日,在模拟演习中——任务已经发回足够的数据。科学家认为小行星的撞击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附近。

不用说,全世界都不想失去利高市,所以调查数据意味着人类还有5年多一点的时间来避免这场灾难。但是将小行星撞击到新的轨道上是非常困难的。相反,关键在于减缓或加速它通过与地球轨道的碰撞点。

根据正在研究的这个场景的时间表,从发现到撞击有八年时间,行星防御专家有两个可信的计划。找一个像绊脚石一样的动力冲击器:在小行星的轨道上放置一架巨型飞机;小行星撞击飞机后会稍微减速。如果飞机足够大,它可以减慢小行星的飞行速度,使其错过2027年与地球的灾难性碰撞。

然而,有一个缺点:基于假设情况的细节,如果小行星不加速,那么人类必须非常缓慢地生存。他们不确定小行星的质量,但它的体积是260米乘140米,这意味着人类需要准备三个减速障碍物来完成它,为了安全起见,可能会有六个。

这些飞机障碍物需要在2023年左右发射,以确保地球的安全和健康。另一个担忧是:如果工程师在制造障碍物时使用了太多的力量,他们可能会在撞击后将小行星打碎,使地球的危机更加难以破解。

还有第二种缓冲任务——在小行星表面制造核爆炸,导致其部分表面蒸发,其余部分弹回。该计划也更适合科学家们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小行星的质量和结构。这种特殊爆破装置的效果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说,离小行星越近爆炸效果越强,离小行星越远爆炸效果越弱。

幸运的是,参与模拟演习的美国宇航局团队有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如果这颗小行星大得惊人的话。首先,在6个月内建造并发射了两艘复杂的宇宙飞船。他们能够飞到假想的小行星上,并围绕它运行几年。这些探测器可以收集行星防御专家调整小行星攻击强度所需的信息。然后,建造并发射六艘障碍飞船在小行星的轨道上减速,并且飞船绕着小行星飞行可以监视这个过程。为了安全起见,该小组建议前两个宇宙飞船也应该配备核装置:一旦科学家知道小行星的所有细节,并且对其调整后的轨道不满意,这些核装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完成这项工作,前提是全世界能够就使用核武器达成共识。

当然,没有人想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这样的情节。但是通过这个模拟,行星防御专家更加自信了。如果他们真的发现一颗小行星正朝我们飞来,那一定有解决办法。

这篇文章是从《生活科学》翻译过来的,由基于知识共享的翻译家迪哈德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上哪来那么多碳?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多次被闯入大气层并撞击地球表面的巨大小行星几乎毁灭。然而,似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撞后诞生的。例如,类似水星的“胚胎行星”撞向地球。最新研究发现,碳,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可能是由44亿年前的灾难性事件引起的。

研究表明,这颗“胚胎行星”的直径约为4800公里,在撞击地球后,它会与地球的核心融合,从而为地球带来生命诞生所必需的碳和钻石等珍贵物质。碰撞还产生了放射性铀和钍,它们产生的热量驱使地核中的熔融铁成为“发电机”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它表明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取决于几十亿年前如此微小的影响。

地质学家一直困惑于为什么地幔和地壳含有如此多的碳。地球形成后,大部分碳被煮沸、蒸发或锁在地核里。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石油学家拉杰迪普·达斯古普塔(Rajdeep Dasgupta)说:“如何解释碳等挥发性元素为什么会留在核心之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富铁合金对碳有很强的亲和力,所以它们可能被蒸发或锁在核心中。我们认为,地球核心由铁、镍、碳和其他元素组成的传统理论需要打破。

研究人员进行实验来测试硫或硅如何在巨大压力下改变铁对碳的亲和力。结果表明,碳被排除在地核之外并转移到地幔,这也是硅酸盐形成的因素之一。当研究人员绘制出不同硫和碳浓度下碳的相对富集图,并将其与地幔中的发现进行比较时,惊人的假设出现了。他们认为形成硅核的类汞“胚胎行星”与地球相撞并被地球吸收,从而使地球的地幔富含碳元素。

这一发现补充了月球诞生的理论。据信,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是一颗名为忒伊亚的行星与地球碰撞的副产品。许多科学家也相信生命本身,或者至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水和氨基酸)也是由其他天体带到地球的。最新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更依赖于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为什么会自己转动?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让我给你一个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太空中有两个物体。他们被万有引力吸引,开始相互靠近。然后他们有了运动的速度。然而,这个速度可以转换成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条件,mv 2/r = f方向。一旦这个F方向等于万有引力的大小,它就是圆周运动,所以两个物体开始围绕彼此的重心做圆周运动。对于多个对象也是如此。这里的物体非常小,所以我们有星云的概念。因为地球和太阳同时都在一个星云中,所以星云中有大量的旋转物质,太阳在聚集过程中会将这些物质清除掉,还有少量没有清除掉的星云聚集成球体。在聚集过程中,物质是旋转聚集,所以我们有旋转的概念。来自银河系的物质正在旋转聚集,并成为所谓的旋臂。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看,地球也在旋转聚合。因此,地球有自己的自转。从更小的角度来看,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和中子都有自己的旋转轴。结论是,一旦物质旋转,它就是一种聚合物。换句话说,质子和中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它们是一些小东西的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未来人类真的会从地球上消失吗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上,在库拉索岛产生一个直徑200公里的凹痕,激发几千米高的惊涛骇浪,将几十亿多吨被撞得破碎的石头混和着水珠卷进上空。碰撞造成的发热量造成了大规模森林大火,地球上长达多年被浓密的粉尘和烟尘弥漫着,太阳很弱,气温降低,深海和陆上上的许多动物与植物身亡。那一次碰撞导致地球上1/3-1/2的生态灾难,在其中最知名的要属霸王龙。科学家称作“绝种”,即全部种群彻底消退。

可能在二十一世纪会出現新一轮的生态灾难,和上一次的危害一样长远,可是这一次绝种的可能是人类。这类最坏的猜想根本原因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毁坏。人类一边滥砍滥伐,一边排污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平均气温升高会危害到北边的高纬度地区,生物学家最担忧的便是西伯利亚地区。

西西伯利亚土层下列的农田长年冷冻,一旦这种坚冰溶化,西西伯利亚便会变为一片沼泽地。芦苇地将释放出来很多的沼液,那就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明显的空气污染物。到那时候,全球变暖将彻底不会受到人类的操控。平均气温和水平面将大幅度提高,导致极端化的天气情况,旱灾以后将会接着就是暴风雨。人类难以在这类自然环境中存活,此外,绝大多数动物与植物也将消退。因为丧失大规模富饶的农用地,几十亿人将忍饥挨饿。即便最富有的國家都没有充裕的谷物,人类社会发展将奔溃。以便角逐谷物,暴力行为和动乱将沒有停歇之日。

或许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会在那一场灾祸中丧命,活下的将角逐寥寥无几的粮食储备,以便争夺设备、然料和食材流血冲突持续。要存活下来并不易,大灾难过后,大自然已不再是原先的模样。四处是废弃物和废料,很多原材料被耗光,煤矿中再也不会一切矿产地,原油、煤碳和燃气从地球上消耗殆尽。

即便如此,地球上的生命还会以某类方法再次。之前也是有灾祸产生,生命并沒有彻底消退。但另一个难题是,在那样惨忍的灾难过后,生命是不是也有存在的价值。很多能够 生存出来的动物都归属于人类并不十分重视的一类,耗子和臭虫或许会融入新的自然环境,小象和大猩猩将会会绝种。也不可以彻底清除人类绝种的概率。均值测算出来,每个动物会存有几百万年。而当代优秀人才存有了几十万年,换句话说,人类還是较为年青的种群。可是假如再次像如今那样日常生活下来,很有可能人类不能生存到几百万年后。难道说我觉得让人担心吗?

只愿不容易这般。即便这类假定不大可能出現,但也不是彻底不太可能的。出自于这一缘故,很多人都会考虑到怎样才可以更改人类社会发展,以防止灾祸的来临。可是,只是对大自然资金投入大量关心还还不够。要想长期存活下来,就务必从各个领域更改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由于一个小小负面信息发展趋势就能在数百年后导致勒索软件的局势。前边早已说过,世界人口每一年提升2%。那麼,在50年内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番。假如人口增长率减少到现在的1/10,大概500年后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番。即便年增长率减少到1/1000,世界人口也会在五十万年之后翻一番,这好像是一段悠长的時间,可是从历史时间发展趋势的视角而言,这只不过五千年历史的一小段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空间站外表面发现微生物:地球上的还是外星来的?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有没有生物生活在这个严酷的空间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俄罗斯研究人员从国际空间站的外表面提取了几个样本。结果,他们发现了六种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一种真菌的孢子和一种可以在太空生存的细菌,其中一些可能来自地球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在5月29日的一份新闻稿中称,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在2010年至2016年的几次太空行走中,从空间站舱外表面的细微沉积物中提取了19个样本,并将其带回地球,与外界隔绝。

俄罗斯航天集团空间研究机构“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上述样品进行了多次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测试,发现了活芽孢杆菌和担子菌孢子,发现次数约占测试总数的45%。

在这些样本中,俄罗斯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细菌的DNA片段,其形态类似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土壤中的一种细菌。还有一个分枝杆菌的DNA片段,它的“主人”可能是俄罗斯西北部巴伦支海的浮游细菌。此外,研究人员在国际空间站外的沉积物中发现了担子菌、担子菌、代尔夫特菌和原始古菌的DNA片段。这些破碎的遗传物质被发现约占测试总数的70%。

俄罗斯航天集团的专家指出,学术界普遍认为地球生物圈的“上限”是海拔10000米。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证明生活在国际空间站之外的芽孢杆菌确实起源于地球,或者上述DNA片段的“所有者”在空间站之外也有一个家,他的家乡也是地球,那么沿着地球生物圈外缘的边界可能需要重写。

此外,俄罗斯研究人员还推测,当国际空间站的各个舱发射时,上述微生物及其细胞物质可能还没有被带入太空。一些理论认为,起源于地球的生物可以通过远离地球稠密的大气层而进入近地空间。因此,在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将是研究悬浮微生物是否以及如何从地球“逃逸”的绝佳设施。这项研究的结果有望用于保护未来深空探测器和星际空间站的外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最北的居民是什么人 居住在地球最北部的居民是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最北的居民是爱斯基摩人,又称为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地球最北的居民是什么人

爱斯基摩人(Eskimo)生活在北极地区,又称为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爱斯基摩人这个生活在北极圈以北的民族,过去是靠在海上捕鱼和在雪地里打猎为生的,如今大多生活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地区,有6万8千人,生活已经与祖辈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宇宙射线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射线地球磁场有削弱的作用。宇宙射线主要是来自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高能质子。以目前的科技手段,很难准确地跟踪它找到它的源头。因为它的轨迹被磁场弯曲了。一种典型的宇宙射线会在星系的磁场内弹跳数百万年,最后才会撞上某个天体,比如地球。地球大气上层每平方厘米每秒遭受数条宇宙射线轰击,这些原始的宇宙射线永远不会到达我们地面,而是与上层大气中的原子相撞,形成能量较低的“二级”粒子。

地球每时每刻都经受着平均风速高达400公里/秒宇宙射线等离子体的吹袭,这会影响地球的磁场。特别是将能量聚集到磁尾,然后通过磁暴和磁层亚暴将能量释放出来。磁暴和磁层亚暴主要通过粒子尘降、场向电流和对流电场,向地球两极地区输送能量产生极光,并引起电离层、热层扰动,形成电离层暴和热层暴,影响中性大气和电离层全球结构变化。

在磁暴期间,赤道环电流增强,在地面形成强烈的地磁扰动。有时磁暴期间还会形成辐射带相对论性电子增强,高速向地球扫过来的宇宙射线等离子体看做是几乎没有电阻的导体平面,在导体一侧有地球偶极子磁场,另一侧是没有没有磁场的等离子体,这样等离子体前进到接近地球磁场时,导体品面就产生感应电流,这感应电流既把地磁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也阻止等离子体穿入地磁场深处。

今天小编就宇宙射线对地球磁场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上能出现无重力空间吗?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能没有重力空间吗?

非重力状态是指完全没有重力或没有重力效应的状态。正如科幻小说告诉我们的那样,如果我们能创造出一台能够阻挡重力的机器,那就太好了。然而,这超出了预期。

在太空旅行中,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形成失重状态,那就是不违反重力。向上驾驶飞机,然后获胜;地壳断裂是由上地幔热对流引起的。东非位于地幔对流上升流的强烈活动区。地幔上升流的抬升使东非变成了一个高原,沿着上升流方向向两侧扩散,并在张力作用下导致地壳破裂。首先,地壳出现了两条大致平行的大裂缝。然后,裂缝中间的地面逐渐下沉。与此同时,裂缝的两翼相对上升,形成裂谷的两面墙和一个深层宽带低地。那些低洼的地方积水成湖。当裂缝出现时,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东非大裂谷仍然是一个地壳非常不稳定的地区,有许多火山和地震。位于基伍湖附近的尼拉贡戈山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尼拉贡戈火山是一座海拔3470米的活火山。山顶终年被厚厚的火山烟雾覆盖。山顶上有一个300米长、100米宽的陨石坑。

火山口有一个热熔岩湖。红色的岩浆像钢水一样沸腾翻滚,从熔炉中释放出来,成为大自然中的壮观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地球唇釉怎么样 红地球唇釉哪个颜色好看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唇釉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化妆品品牌,红地球唇釉很好涂匀而且没什么负担感,颜色好看,柔润服帖的奶油慕斯质地,超级顺滑,无敌显白。

红地球唇釉怎么样

红地球唇釉是奶油慕斯的轻盈液体质地,给嘴唇带来最柔软的触感。显色无敌,一抹上色,色泽浓郁,轻松打造高级轻雾哑光妆效。哑光还滋养双唇,不显唇纹,不干燥。

红地球唇釉哪个颜色好看

1、G100莓果色:黄皮友好、俏皮少女妆效。现在很流行的浆果色系,以雾面质感展现端庄唇形的优雅感,整体也不失时髦感;薄涂很美不挑皮都能驾驭,厚涂干了有点像姨妈色血红血红的。

2、G000拿铁色:淡雅气质、复古女王。特别是它的拿铁色擦上去是一股冰淇淋的味道,超级日常的色号像奶油的质地颜色也很饱和!黄皮也很适合!显白一点都不挑肤更显优雅气质,薄涂厚涂都非常好看。

3、G101豆沙色:日常百搭、不挑肤色。丝绒的雾面质感,液态质地宛如保养品般延展于唇部肌肤,舒适服帖又显色饱满;颜色低调温柔毫无攻击力,很多温柔小女生的最爱。

4、G103枫叶色:气质显白、元气减龄。涂上这款华丽的粉红色调,脸庞仿佛也变得精致很多,犹如裸唇般的色泽与质感持久度很优秀,轻薄的雾面质感没有一丝厚重感,轻松实现自然又漂亮的美唇效果。

红地球唇釉作用功效

RedEarth红地球炙爱丝绒唇釉六大色系颜色饱和,一次应对不同场合,迷你小巧方便装在手拿包里随时补涂,混色叠涂打造不同妆容效果,保湿因子配方保证唇部雾面质感的同时不紧绷,展现出雾面丝绸唇妆。redearth红地球唇釉G101超级温柔的豆沙色,上嘴真的惊喜简直是仙女色,很轻薄也不干拔。薄涂的效果只涂一点点唇液到下唇,但是我更喜欢厚涂,如果是带妆的话真的超级适合厚涂,非常适合软妹风的温柔色。简直无法抗拒!

红地球唇釉好用吗

红地球唇釉是很好用的,轻松上色,饱满显色,能很好的遮盖唇纹,成膜非常快。红地球唇釉是丝绒雾面的质感,上唇非常舒适服帖,颜色超级日常,显白不挑肤,显优雅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月球可能是地球与外来天体相撞产物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可能地球外来天体相撞产物

月亮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一个新的计算机仿真模型表明,大约在 45 亿年前,已经基本成型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以合适的角度和速度相撞,能抛出足够多的物质碎片凝结成为月球。

这一模型为月球起源的大冲撞假说提供了新的支持。人们曾提出过多种月球起源理论,如月球是地球俘获的外来天体等,但事实表明这些假说都站不住脚。

大冲撞假说认为月球是地球与一个过路的天体相撞产生的,它能够解释月球的某些特征。但以前建立的大冲撞模型认为,为了形成现在的月球,当初的相撞过程必须具备一些难以达到的苛刻条件。这一假说也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

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罗宾·卡内普及其合作者把地球和与之相撞的天体划分为 2 万多个部分,分析相撞时各部分之间的压力、引力等相互作用以及温度升高的现象,然后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初始角度和速度下的相撞过程并生成三维图像。结果表明,尺寸与今天差不多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斜斜地相撞,能够形成现在的月球。

当然这一新模型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家说,由于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具有混沌特征,初始条件相差毫厘,结果就可能谬以千里,因此准确地重现月球形成过程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当心太阳耀斑爆发--太阳活动峰年可能带给地球突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当心太阳耀斑爆发--太阳活动峰年可能带给地球突发性影响

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太阳活动现象是耀斑的爆发。 1859 年 9 月 1 日,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观测太阳时看到,在一个大黑子群附近,有一大片新月形的明亮闪光以每秒 100 多千米的速度掠过黑子群,然后很快消失。不久以后,电讯中断,地磁台记录到强烈的地磁暴。在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晚上,地球上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看到了非常明亮绚丽的极光现象。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太阳耀斑现象。然而,当时的科学家还不知道,这就是太阳耀斑爆发,只是随后的一连串意外事件使他们感到十分震惊,并且从此开始了对太阳表面这种突发事件的探索和研究。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太阳表面的这种突发事件,这一事实使科学家们想到,或许是由于太阳光太强,把其他现象淹没了。于是,他们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太阳望远镜,把其他波长的光都滤掉,只让某一波长的光通过。这种办法果然灵验,1892年 7 月,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用他自己研制的太阳单色光照相仪首次观测到了太阳耀斑。

耀斑为什么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太阳耀斑爆发时,会发出强烈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还有红外线、射电波、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等等。当太阳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附近时,会与地球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从而产生美丽的极光;同时,太阳高能粒子流也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使之失去反射无线电波的功能。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信号传播,都会受到干扰甚至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司令部有一位名叫布鲁克的无线电报务员,他在执行任务时,通讯突然中断,信息不通,贻误了战机,导致战斗的失败。布鲁克因此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然而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那次事故是由太阳耀斑爆发造成的,布鲁克死得实在冤枉。

太阳高能粒子流也会对航天飞行器以及航天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人类在发射各种卫星或空间探测器时,都要考虑是否会受到太阳耀斑爆发的影响。另外,太阳耀斑爆发与地面宏观气象变化、降雨量的多少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正因为太阳耀斑的爆发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各种活动产生诸多影响,太阳耀斑受到了天文学家的特殊重视,成为当代太阳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黑暗未来”:人类是否真的需要一颗“候补地球”?

全文共 3138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或行星会成为“地球2.0”吗?成为未来人类迁徙空间的新家园。

据国外媒体报道,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尽快将人类送上火星表面!马斯克今年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发射了猎鹰重型火箭,并携带一辆特斯拉跑车驶向小行星带。事实上,这种重量级火箭只是马斯克太空计划的一小部分。他的最终计划是用太空舰队将太空殖民者运送到火星。

虽然到达火星是一个调查目标,但还有一个更令人信服的原因。科幻作品充满了大量的反乌托邦未来,如果人类仍然被限制在地球上生活,这些未来可能会发生。例如,科幻电影如《深度冲击》和《世界末日》,机器人战争剧如《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和《终结者》,科幻电影如《最后的浩劫》和《幸福世界》,反映了医疗问题和人口过剩,以及许多关于自然和人为灾难的电影。美国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讲述了一个“黑暗的未来”以及人类如何殖民其他星球的故事。人类真的需要“后备地球”吗?

科幻小说激发了第一批探索外层空间的“火箭先驱”。20世纪初,罗伯特·戈达德推动了液体火箭的发展。显然,他是一个火箭爱好者,因为他自己写了许多科幻小说。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波罗”号月球火箭是由沃纳·韦纳·冯·布劳恩设计的。布劳恩小时候喜欢科幻小说,并在20世纪50年代与迪士尼合作制作了一部关于太空飞行的教育电影。

对太阳系的快速观察揭示了一个真正的原因。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从科幻小说中获得创造性的灵感,更加关注地球的未来。月球、火星和地球附近的许多“无风”卫星都被陨石覆盖,这些陨石是在过去数十亿年中由太空岩石和其他小天体与卫星和行星表面碰撞造成的。

地球没有遭受大量的陨石碰撞,因为它的大气层又厚又密。我们可以想象恐龙世界。大约6600万年前,当一颗大的小行星或彗星(直径10-15公里)在地球表面相撞时,它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恐龙曾经是地球的霸主。与此同时,小行星车里雅宾斯克的碰撞已经过去了5年。当时,一个直径17米的小物体在俄罗斯的一个小镇相撞。碎玻璃造成了许多伤害和财产损失。

美国宇航局已经制定了一个积极的小行星搜索计划和一些应对小行星对地球威胁的计划,但即使是为那些“入侵者”做准备也是不够的。它们肯定会对地球构成巨大威胁。在接下来的40-50亿年左右,当太阳耗尽所有氢并凝结成氦时,它将演化成一颗红巨星。随着太阳逐渐膨胀,它将吞噬水星和金星,它们比地球更靠近太阳。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个坏消息。地球将遭受太阳的灼热,并逐渐脱离轨道或与水星和金星一起被太阳吞没。无论如何,这对人类和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来说都是坏消息。

美国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讲述了一个“黑暗的未来”以及人类如何殖民其他星球的故事。人类真的需要“另一个地球”吗?

去火星!

在科幻小说中,逃离地球最受欢迎的目的地是火星。起初,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像人类一样的其他生命可能生活在这里。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报告说,在火星表面发现了通道结构,但没有说明它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19世纪初,美国科普作家珀西瓦尔·洛厄尔走得更远,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频道。洛厄尔说:“也许火星人正试图排水来维持这个垂死的星球。”据报道,火星表面通道结构后来被解释为一个“望远镜伪像”。目前,当机械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时,还没有发现这样的结构。

19世纪初,科幻小说对人们探索和认识火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于1898年写的著名科幻小说《世界大战》,描述了外星人对地球的入侵。此后,这部科幻小说于1938年在美国电台播出,2005年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世界大战》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时,在1912年,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说《火星公主》,讲述了一系列生活在火星表面的生物。他们被称为“巴苏姆”。2012年,电影《异星战场》根据其故事改编。

人类探索倡导组织火星小组的创始人罗伯特·祖布林说,火星将会成为科幻小说作家所设想的有人居住的星球。2015年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和1990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宇宙之龙》是展现未来的两个例子。电影《宇宙之龙》有一句名言:“去火星!”

但是为什么科幻小说让外星探索看起来比我们真正的探索任务更简单呢?祖布林说,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心态。他指出,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时,大多数人仍然相信地球是“世界的主体”。地球上方有一片天空,但它仍然以地球为中心。祖布林指出地球在太空中运行,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考虑这个事实。

祖布林说,我们将通过近地轨道和月球探索逐步接近火星。这种太空探索方法类似于18世纪的探险家路易斯和克拉克,他们在密西西比河外旅行了160公里,然后等待下一批探险家继续向西探索。

祖布林说:“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空间如此重要?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就像一个住在小村庄的人问为什么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有吸引力。他主张在世界其他地方寻找资源、知识或避风港。《星际迷航》将是终极梦想,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最近的外星资源——火星,这是我们使用现代技术最容易到达的星球。”

祖布林说,最重要的一步是决定你想做什么,这是埃隆马斯克讨论的宏伟空间计划。美国宇航局的许多专家希望实现人类登陆火星,但作为一个国家机构,他们总是拖延时间,为政治阶层不接受太空挑战提供各种理由和借口。

登陆火星或更远?

祖布林的计划(他在1991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其描述为“直接到达火星”,并从那时起大力推广)主张未来人类驾驶宇宙飞船去火星,以尽量减少宇宙飞船的轨道或非轨道组装。使用目前的推进系统,一艘宇宙飞船只需要六个月就能到达火星,这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度过的“标准时间”。

第一批火星任务可能携带旅行者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物质,如食物和水。然而,早期太空旅行也可能带来一些建筑材料,为后期登陆者提供更多的生物资源,例如允许第一个火星登陆者生活在温室或栖息地基地。祖布林指出,第一批火星登陆者可能主要吃他们从地球带回来的肉,而未来的火星殖民者将会吃更多生长在火星表面的蔬菜,并更多地利用当地资源来制造食物。同时,由火星集团火星沙漠研究站和突出线火星极地研究站设计的栖息地基地可以用来评估和分析一个真正的火星房子会是什么样子。

返回地球航天器的推进燃料可以由火星二氧化碳和水制成,它们可以产生甲烷和氧气燃料。祖布林指出,火星二氧化碳和水是最便宜的推进燃料组合,只有氢氧混合才能提供更好的排气速度。

但火星表面仍有一个大问题——它和地球不一样,当然,人们可以通过技术控制生存风险。它的白天长度接近地球的长度,但是火星的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火星空气不能呼吸。如果火星表面有水,它的数量会非常少。月球上的情况更糟,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昼夜周期比地球少,而且没有空气。

史密森学会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退休馆长罗杰·劳尼斯说,火星和月球不是我们送去大量登陆器殖民太空的行星。他预测,到本世纪末,月球或火星表面可能会有研究站,类似于现在的南极科学研究站。

拉纽斯说,但是为了让人类真正找到另一个家园,我们将不得不遵循“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太空计划,在太空中寻找另一个地球。如果我们的后代出生在火星或月球上,那里的重力将远低于地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将是不可预测的。

拉纽斯指出,很有必要快速到达“第二地球”中存在的恒星系统。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比光速更快的太空飞行速度,或者实现宇宙飞船在太空中的长期导航,并提供几代人在宇宙飞船中生存。另一种可能性是通过冬眠尽可能延长宇航员的寿命,就像科幻电影《异形》和《阿凡达》中所做的那样,或者开发一种类似《星际迷航》的机器,并将其融入人体以延长人类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离地球最近的小行星是赖`夏洛姆星吗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绝大多数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运行,平均离太阳4.1亿千米左右。但也有一批小行星却爱与地球做紧邻,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和地球差不多,现在已知这种小行星共26颗,它们组成了一个“阿波罗群”(阿波罗是西方神话中的太阳神)

从平均距离来说,离太阳最近的是1978年发现的2100号赖`夏洛姆。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亿千米,比我们近3000万千米。而走到与太阳最近处的小行星却是1566号伊卡鲁斯。这颗于1949年发现的小天体虽然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左右,但因为轨道偏心率很大,所以它最近太阳时的距离只有2700万千米,比水星还近1倍!

就我们地球而言,小行星最近的距离是1937年10月30日的赫米斯。那时,它离地球仅仅只70万千米,还不到月球距离的2倍,就好像到了我们“家门口”。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这颗半径只有300米的小行星,将来还会走到更近的地方,那时距离我们可能只有60万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卫星的轨道形状与人造地球卫星的什么有关 卫星的轨道形状与人造地球卫星的什么有关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轨道形状人造地球卫星的入轨速度和方向有关。人造地球卫星指的是由人类建造的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等方面。

人造卫星的介绍

人造地球卫星一般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27年前怀着科技强国的愿望出国学习和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当他的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放弃了国外的有利条件,回国领导研究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的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被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录取,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毕业年鉴中,黄大年在他的致辞中写道:“振兴中国是我们的责任!”。怀着报效国家的雄心,1992年,黄大年被公开派往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成为研究该领域高科技和敏感技术的少数中国人之一。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立即打电话给他的母校,明确表示他将回国。

黄大年访谈资料

黄大年去世前的采访:我认为这对我来说很简单,想想我成长的地方。在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走向一个强国的过程中,她需要很多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回来参与建设。

回国后的第六天,黄大年与吉林大学签订了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国制定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凭借先进的技术,他致力于解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可以“看到”深埋地下矿物和海底的隐藏目标,对国土安全有很大价值。这种高端设备长期被外国垄断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俞平教授:黄老师的做法是,要从零开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

从零开始,黄大年和他的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为了不耽误白天的工作,他总是在出差的最后一程。同事们经常在凌晨两点或三点收到他关于新任务的信息。

黄大年和家人在一起时感到内疚。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哀叹道:“可怜的老太太一个人在家,无动于衷,老无所依”。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王先昌教授:他有一句非常典型的句子。他说,我们在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国家失去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会弥补的。这真的是一种家庭和国家的感觉,我们会抓住每一个回来的时刻。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开发了中国首个10000米科学钻探设备——地壳1号,并独立开发了一个集成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的软件系统,以提高中国深部勘探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地壳一号”:中国第一次万米科学钻探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院。即使在病床上,挂着瓶子的黄大年仍在改变回答学生问题的计划。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这只手还没有慢下来,就开始告诉他。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当他出去的时候,他必须答应,当他答应的时候,他必须为国家服务。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去世。许多师生怀着痛苦和乡愁,默默流泪,哀悼告别。

斯里兰卡人民已经离去,但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过去与黄先生并肩作战的同事们正在将“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同林教授:黄先生是我们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我们也应该有一些国外的,并不断努力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原标题:黄大年:振兴中国是我们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日食对地球引力的影响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几千年来,地球上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把日食看成是灾难的预兆,而历史上很多次日食发生时都会引起社会的骚乱。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日食会明显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但是会对地球产生一些微弱的变化,下面带您了解一下日食对地球引力的影响。

发生日全食的时候,太阳地球月亮处于同一直线上,月亮在中间。此时月亮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是最大的时候,会将海水"拉"起来,造成潮汐。利用潮汐能可以发电,但利用不好也可能引起水灾。日全食发生的前后,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吸引国际诸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注:地球上的重力仪数据出现突然降低。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在日食期间,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从而减弱太阳的引力场,而月球的引潮力开始起作用,导致地球引力发生微弱的变化。

日食对地球的其他影响:

1.在现代的原子钟出现之前,天文学家通过对日食的古代记录进行研究,发现日食现象导致地球旋转的周期每个世纪变慢了0.001秒。

2.日全食发生时,光线会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影出新月的影子。这时,动物常常行为异常,比如飞鸟归巢和蝙蝠等夜行生物会出来活动,而当地的温度通常会下降至少20摄氏度。

今天小编就日食对地球引力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怎样观看日食最安全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再见吧,地球

全文共 2072 字

+ 加入清单

到宇宙去探索或旅行,当然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是宇宙空间和地球的环境大不相同,并非任何人随便什么地方都能去的。即以月球为例,那里没有大气层、没有强磁场,强烈的阳光和宇宙射线直接照在它上面,使月球的阳面温度达到 120 摄氏度,而阴面的温度冷到零下 140 摄氏度;宇宙中的小陨石和宇宙尘埃以每小时 2.2 万公里的速度“袭击”月面,这些都是人所不能忍受的。为此科学家们为宇航员设计了宇宙服。

宇宙服为反射阳光,一般为乳白色。从外表看,它很象中世纪骑士穿的盔甲,这套服装看上去很怪,在一些不该开口袋的地方,如足踝、肩部、手臂等处,偏偏开了口袋,里面放了笔灯、剪刀之类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当然是为了适应宇宙飞行的需要。

宇宙服有舱内和舱外使用之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宇宙服也在不断改进。

对宇宙服的总的要求是柔软、绝热、不导电、质轻、弹性大、耐磨、不燃烧等,但要找到适合这许多条件的材料几乎不可能。所以最终制成的宇宙服有 10 几层的或 20 几层的,以收到各种材料相互“取长补短”的效用。

舱内宇宙服一般是 3 层:里层起控制温度的作用;外层作为保护层;中间是富有弹性的硅系列橡胶布,作为压力层,里面密闭注入了氧气。如果没有这一层,在气压太低时,人体内的水分就会沸腾,宇航员就没法活了。

舱外宇宙服要复杂得多,但其作用不外是耐热、耐压、防尘等。对于准备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来说,他俩的宇宙服上还多了一层重 8.6 公斤的外保护层,可以防止宇宙微陨石的“袭击”。此外,在登月前,他俩还要换上水冷却衣。这层衣服贴肉是一层很薄的尼龙布,上面是极细的软管网,管内流着冷却水。这层衣服,好象人的皮肤一样,宇航员穿上它,能带走体内产生的热量。

此外,作为全套宇宙服的组成部分,还有舱外手套、头盔、月面靴等。

月面靴穿在耐压靴外面,起隔热、防护作用。

头盔包括盔形飞行帽和可视面罩两部分。盔形飞行帽外观象一个倒置的圆形金鱼缸,它的下端通过密封垫圈可与宇宙服的铝环连在一起。帽的后部有聚氨酯制成的帽内缓冲器,以减缓宇航员呼吸时的冲击。盔形飞行帽外部还有防护层。可视面罩与盔形飞行帽连成一个整体。它有两层,一是闪烁着深橙红色光芒的遮阳罩,能耐 125 摄氏度高温和零下 125 摄氏度低温;还有两块抛成明镜般的金属镀膜见光板,能防微小陨石、热幅射,还能滤光。

宇航员从头到脚穿上这么一套“盔甲”,负担太重当然是不大舒服的。此外,宇航员走出舱外还要背一个冷却和供氧呼吸装置。它的作用之一是通过一个水泵,每分钟向水冷却衣输送 4 升水,使密闭在宇宙服中的宇航员能随时调节温度。它的作用之二是向宇航员提供净化过的空气。一背包的氧气能使宇航员维持活动 4 小时。

穿上宇宙服后的宇航员就呼吸纯氧了,一条橡皮管子将氧气注入宇宙服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已不能自由呼吸,人的皮肤也不能调节气温了;另一方面为的是让人体中的氮气尽可能排除干净。一般在宇航员升空发射前,呼吸纯氧的时间至少 3 个小时。

7 月 16 日早上 6 点 25 分,这 3 名宇航员与综合宇航大楼的人们告别,登上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在宇航员处主任斯莱顿的陪同下,到达 39 号 A 发射台,此时是 6 点 40 分。在对宇宙服进行最后一次检查之后,他们从活动辅助装配塔上的电梯,升到约 100 米高处,跨过联接横桥,进入宇宙飞船的指令舱。7 点 30 分,航空和航天局及北美罗克韦尔公司的工程师们关闭了指令舱入口,并细心地检查了舱口密封情况。离发射还有 2 小时 2 分,这段时间,刚够宇航员们检验飞船上的各个系统,测试各种仪器仪表,检查救生设备以及与休斯敦宇航中心进行通讯联络的装置。

发射前 43 分钟,联接飞船和辅助装配塔之间的横桥被拆卸下来。

发射前 42 分钟,在飞船尖端安装了逃逸装置救生火箭。

发射前 20 分钟,飞船指令舱、登月舱和服务舱的电路被切断,改用电池电源。

发射前 5 分钟,佩特罗内发出“起飞”信号,宇宙飞船的命运全部交给

了一台 RCA—110A 电子计算机。

发射前 3 分 10 秒,全自动发射程序开关系统开始工作,火箭燃料罐压力慢慢上升。

还有 50 秒,火箭电源全部改为电池供电。

还有 45 秒,奥尔德林打开了开关板上的磁带飞行记录仪。

还有 9 秒,正式点火。

还有 7 秒,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尾部喷出红色火焰。

还有 4 秒,发动机全部工作。火焰已由通红变为桔黄色。

离发射台不远处,有一个水槽,里面贮放了约 400 万升水。从点火前的瞬间开始,数十个高压喷嘴开始向发射架和它下面的钢甲板猛烈浇灌冷却水。近 3000 摄氏度的高温使水立即变成升腾的蒸汽雾,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

当倒数计算时间减到“零”时,也即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 9 点 32 分,宇宙飞船内的阿姆斯特朗和发射控制中心的佩特罗内,几乎同时喊出了“起飞”。在火山爆发般的滚滚浓烟中,“土星 V”火箭颤动着腾空而起,拖着 500 多米高的火焰离开发射架。然后变成中间是白色火焰四周是红色火光的一大团火球,直向蓝天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木星和地球存在相似之处:磁场会经历长期变化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图

美国宇航局的朱诺探测器发现了气态巨行星木星的一些惊人特征,但它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这颗行星如何运行的信息。我们现在知道,在木星表面流动的气流实际上深入木星内部,木星的闪电很像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

现在,朱诺探测器收集的数据揭示了木星的另一面,它看起来非常像地球。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科学家们揭示了朱诺对木星磁场的解读不同于之前的任务。这表明行星的磁场实际上正在以一种微小但重要的方式变化,就像我们在地球磁场中看到的一样。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将最新的木星磁场读数与多年前从航次和先锋号等任务中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朱诺在飞越木星时多次使用磁力计获取数据,提供了关于当今行星磁场的大量信息,研究人员很快发现了这些差异。

朱诺任务小组的科学家基米·摩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发现木星磁场中的这些微小变化是一项挑战。四十年的近距离观察基线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数据来证实木星的磁场确实随时间而变化。”

这些微小的变化表明木星经历了一种叫做长期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地球上。在我们自己的星球上,长期变化归因于地球深处发生的变化。科学家认为,远低于云层的强风是木星磁场发生变化的原因。

对于仍在试图了解地球自身磁场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朱诺团队计划在未来继续跟踪木星磁场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聋”人听到了引力波?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真的很棒。地球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的文明生物是一个奇迹。人类有眼睛,能看见光,人类有耳朵,能听到声音,人类有鼻子,能闻到气味,人类有手,能触摸物体。这些器官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的事物。然而,仅仅因为周围的事物,人类感知宇宙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人类发明了各种探测器来帮助自己了解环境。

望远镜的发明提高了我们眼睛观察宇宙边缘的能力。我们发明了能够感知各种波的雷达和无线电。我们甚至发明了中微子探测器,可以感知宇宙深处的巨大运动。然而,宇宙中还有一个我们仍然感觉不到的更大的运动,那就是引力波。

中子星碰撞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产生重力。如果两辆车相撞,不仅会产生声音,还会产生引力波。然而,这样的引力波太小,我们听不到。我们不能像聋人一样感觉到引力波的存在。

如果汽车碰撞的能量太小,行星碰撞的能量足够大,引力波就不能被探测到。如果它更大,比如两个巨大的黑洞相撞,那么引力波就足够大了,我们应该能听到它们。为此,人们建造了各种引力波探测器来代替我们无用的耳朵,并倾听宇宙深处的巨大运动。

人们对这些充当耳朵的探测器寄予厚望。最有希望的引力波探测器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自2015年9月以来,有传言称它已经探测到了引力波。由于这个问题太大,无法进行严格的讨论和证明,谣言在科学界一直在流传,先是通过相关研究人员的博客,然后通过媒体。现在,这样的消息已经到处流传。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发现了引力波,这相当于告诉地球上的人们,我们聋人听到了宇宙中最大的噪音。宇宙中最大的运动要么来自中子星的碰撞,要么来自黑洞的碰撞。

广义相对论预言,当两个相距很近的大质量天体围绕彼此旋转时,距离会越来越近。起初,速度会很慢,然后会越来越快,直到它们最终相撞。这种碰撞会扭曲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产生引力波,并将扰动传播到各个方向。研究人员发布消息称,他们收到的是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

黑洞合并

LIGO干涉仪有一根4000米长的真空管,真空管中放置了一个反射器来反射激光。当引力波经过时,引力波拉伸并压缩了空间,使得真空管的长度略有变化,这可以通过激光干涉条纹检测出来。

然而,这种变化也可能是管理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测试的结果。他们会制造一个错误的信号来测试员工的工作态度。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错误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例如什么在移动,导致设备振动等。还不清楚是否是其他原因导致了这个错误。

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时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也许是为了迎接100周年。2015年,有消息称大爆炸期间产生的引力波被探测到。2016年,100周年纪念即将到来。相对论是否完美将取决于最后的测试,也就是说,是否能找到引力波。

当爱因斯坦提出他的相对论时,他认为引力波非常微弱,可能永远不会被探测到。我们地球上的“聋子”能永远听不到宇宙中最大的噪音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