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决定胖瘦的基因【精品20篇】

不管是有证还是没证,一定不要驾驶无牌摩托车,这是要面临处罚的。下面就由小编为你整理推荐决定胖瘦的基因,希望你满意。

浏览

7491

文章

26

篇1:爸爸和妈妈,到底是谁的基因决定了孩子的智商和长相?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夫妻之中,谁的基因决定孩子智商长相?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男孩更像妈妈,女孩长得更像爸爸。这种说法是否靠谱呢?智商的遗传又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智商呢?

1

一、男孩更像妈妈,女孩长得更像爸爸的说法是否靠谱?

这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科学研究并没有证明它的正确性。实际上,孩子的长相是由父母的基因共同决定的,而不是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基因起决定作用。父母的基因会在孩子身上发生随机组合,因此孩子的长相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孩子的长相也受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可能会长得像父母的某一方,也有可能会长得像双方的结合体。

2

二、智商的遗传对孩子的智力影响

智商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智商的遗传率在70%左右。这意味着,智商的高低与父母的基因密切相关。父母的智商越高,孩子的智商越有可能比较高。但是,智商的遗传并不是单一基因的决定,而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即使父母的智商较高,孩子的智商也不一定会非常高。同样的,即使父母的智商较低,孩子的智商也不一定会非常低。此外,与智商相关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商,如营养、学习、生活习惯等。

3

三、男女智商个体差异

从个体智商差异分析,男性个体差异会相对比较大。女性而言,其智商分布就相对集中,彼此差异很小。但是,从性别角度来看,并不能说智商高低与性别有直接关系。科学研究表明,母亲的遗传基因确实会对孩子的智力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智商上面,很大程度上是由母亲决定的。但是,父亲的遗传基因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智商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夫妻之中,孩子的智商和长相是由父母的基因共同决定的。父母的遗传基因会在孩子身上发生随机组合,因此孩子的智商和长相也会有所不同。但具体到个人,孩子的智商也有均值回归现象,也就是说父母都是高智商,但他们的孩子很可能非常普通,甚至低于平均值。而一对智商普通的父母,也有可能生出高智商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有人喜欢吃醋 基因决定酸味敏感度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醋、柠檬、酸梅,有些人喜欢吃这些酸的东西,有些人就是受不了。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人对酸味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受基因影响的。

美国味觉和嗅觉研究机构莫内尔化学感觉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研究了74对同卵双胞胎和35对异卵双胞胎,并比较了它们对酸性物质的影响

味觉反应,通过计算机模型分析基因因素和环境因素。

同卵双胞胎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异卵双胞胎中相同基因的概率大大降低。如果同卵双胞胎之间的酸味比异卵双胞胎之间的酸味更相似,这表明酸味有遗传影响。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人类酸味敏感度的影响约为53%,高于环境因素。

这一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酸性受体。先前的基因研究帮助科学家找到了甜味和苦味受体。科学家说,味觉的进化可能与不同人对食物的偏好有关,也就是营养。加深对整个味觉系统的理解,找出人与人之间味觉差异的原因,有望改变人们对食物的味觉,帮助人们形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性取向的不同其实是基因决定的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研究人员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人群中发现了这两种基因的差异。这两个基因之间的差异可以解释不同的方向。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研究小组比较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基因组,发现了这两种基因之间的差异。

这项研究是由伊利诺伊州北岸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他们发现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在TSHR基因组上的差异。先前的研究已经将TSHR基因组与性偏好和体重减轻联系起来。

导致不同性取向的另一组基因组是SLITRK6,这是一种与大脑发育和激素产生相关的基因。早期研究发现,同性恋者的下丘脑面积比异性恋者大34%。下丘脑区域在荷尔蒙的产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荷尔蒙与性欲的控制有关。

现在,这项研究已经测试了1077名同性恋者和1231名异性恋者的基因组。研究小组说,这项研究的目标是找出人类性取向的遗传因素,并最终增加我们对性取向的生物学机制的理解。

研究小组补充道,“推测”一词是描述他们研究数据的最恰当的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前,有一种理论认为性取向是遗传的。这项研究增加了理论的可信度。

关于这项研究,研究小组成员艾伦·桑德斯说:“因为性取向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个人和社会来说,理解人类性取向的发展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桑德斯补充道:“我们已经完成的部分只是这一领域基因组广泛研究的第一步。我们希望将来的大规模研究能够进一步阐明遗传因素的影响。”

“即使不同的基因和性取向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个基因是同性恋的罪魁祸首。这仅仅意味着在相关研究中,基因的某些特征更有可能反映在少数特定群体中。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罗宾·洛弗尔·巴德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悉尼大学的宜兰·达尔-尼姆罗德博士说,他对研究数据进行了评估,这些数据让异性恋者觉得他们有别于同性恋者和其他人。这种感觉可能会激发傲慢。

蝌蚪工作人员由perfscience编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基因决定了你更像爹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遗传的基因变异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从父亲或母亲那里遗传的基因变异对我们患某些疾病和治疗的可能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根据新的研究,如果我们从母亲那里遗传了一个疾病基因,这个基因就不会像从父亲那里遗传的基因那样表达强烈。

这项研究的作者,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的费尔南多·帕尔多·曼努埃尔·德维勒教授说,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了哺乳动物在基因上更像它们的父亲而不是母亲。他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新发现,它打开了人类遗传学一个全新领域的大门。我们以前知道有95个基因受这种父母效应控制。它们被称为“印记基因”,在各种疾病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取决于遗传变异是从父亲还是母亲那里遗传的。现在,我们发现成千上万的其他基因也能产生一种新的父母效应。”

遗传自父母的遗传变异会导致许多常见但复杂的疾病,包括许多基因,如2型糖尿病、心脏病、精神分裂症、肥胖症和癌症。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选择了3组不同基因的小鼠。它们是老鼠的一个亚种的后代,这个亚种在不同的大陆上进化,并繁殖了9种不同的后代。每一批后代将扮演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生出下一批后代。这些老鼠成年后,研究人员分析了4种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利用核糖核酸测序技术来确定大脑中的基因表达。之后,他们计算了老鼠DNA中来自父母的每个基因的遗传信息量。根据他们的研究,老鼠后代的大脑基因更接近他们的父亲。这也意味着遗传基因有不同的结果,取决于它们是从父亲还是母亲那里遗传的。

帕尔多-曼努埃尔-德维勒教授说:“基因表达的程度取决于它是从父亲还是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我们现在知道,哺乳动物表现出更多遗传自其父亲的遗传变异。确定基因变异表达的类型是有害的。如果一个基因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那么它的表达就不如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基因那么多。从父亲和母亲那里遗传来的相同的有害变异将在疾病产生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并带来不同的结果。”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智商高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的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超级聪明的孩子约占所有孩子的1%。人们经常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决心和毅力。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成功可能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事实上,他们出生时可能有遗传优势,所以他们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他们赢得了起跑线。

美国的几所大学一直在寻找那些在早期就显示出才华的孩子,并跟踪他们未来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年轻时在认知能力上要优于普通人。

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一个“神童”项目,接收数学和英语排名前1%的年轻学生。著名的校友包括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Lady Gaga。

尽管参与该项目的许多孩子在未来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北卡罗来纳杜克大学“天赋鉴定项目”的心理学家乔纳森·威(Jonathan Wai)仍希望进行进一步的测试,以找出童年时期的非凡天赋是否能让人成功。

他关注五种美国精英群体——联邦法官、亿万富翁、财富500强企业总裁、参议员和众议员。然而,他发现在这五组中,许多人的能力属于前1%。

你可能会指出,这些人的父母可能非常严格,或者他们都上过名校,但乔纳森·魏认为,他们的成功不能仅由环境因素来解释。

在另一项研究中,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遗传学教授罗伯特·普罗明研究了测试结果,并分析了“多基因分数”,即受试者中20,000种常见DNA变异的表达或缺失。每种变体本身的影响都非常小,但总体影响可以占到受试者16岁时学习成绩的10%。

普罗明教授说:“多基因分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孩子将来在学习能力方面是否会有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提供额外的帮助。”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基因分数越高,学生的成绩越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越大。

研究人员补充道:“这将使每个人面临完全不同的生活机会。”

然而,尽管这些研究表明,智力较高的人通常有优秀的遗传基础,但对于没有这种遗传基础的人来说,教育和机会也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学家发现了决定发色的基因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已经确定了124个决定人类头发颜色的基因。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一特性是由基因控制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准确地识别特定的基因。这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基因组,也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皮肤、睾丸、卵巢癌和其他疾病。

我们可能不会经常想到头发,但它在我们的外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众所周知的。头发的颜色(和肤色一样)是由两种黑色素决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97%的颜色变化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哪个基因承担主要责任。现在皮罗·希西、曼弗雷德·凯瑟和他们的同事认为他们找到了答案。

科学家分析了30万欧洲人的DNA数据,包括黑头发、金发、黑棕色头发、亮棕色头发和红头发。通过比较他们的头发颜色和遗传信息,科学家们能够识别负责头发颜色的基因,其中100个负责头发颜色的基因以前是未知的。伦敦国王学院的首席作者蒂姆·斯佩克特教授说:“我们的工作是通过展示在进化过程中与发色有关的基因对外部环境甚至社会的适应和进化,来理解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外貌的多样性。我们发现女性的头发比男性的更漂亮,这反映了文化和性别偏好对我们基因和生理塑造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一些影响头发颜色的基因也与各种类型的癌症有关,而另一些与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有关。

斯佩克特补充道:“这项工作将影响许多领域,如生物学和医学。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生色基因研究,它将提高我们对黑色素和其他疾病的认识。”

此外,这些发现在法医分析中也非常有用。除了提高我们对植物中人类毛发颜色基因的理解,它们还能准确地提供DNA样本中毛发颜色的预测结果。换句话说,法医科学家也许有一天能够仅仅根据DNA来判断一个人的自然发色。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准确地预测了黑色头发和红色头发,但是识别金色头发和棕色头发相当困难。该小组还认为,一般来说,女性的头发颜色比男性的更亮,这表明性别和头发颜色之间有联系。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研究称基因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决定是否养狗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乌普萨拉大学的一项新研究,遗传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自称是爱狗人士。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可能影响他们养宠物狗的决定。研究人员称基因的影响是“显著的”和令人惊讶的。

在此之前,已经有证据表明人类在大约15000年前就已经驯化了狗。许多人把自己描述成“狗的人”。他们表达了对宠物的热爱,而其他人不喜欢养狗。乌普萨拉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一个人的基因造成的。

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结果使用了来自瑞典双胞胎登记处的数据,表明环境可能不是影响人们是否选择养狗的主要因素。这个决定是在研究了拥有共同基因组的同卵双胞胎后做出的。

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帕特里克·马格努松说:

这些双胞胎研究不能确切告诉我们哪些基因参与其中,但至少第一次证明了遗传和环境在决定宠物狗的繁殖中起着同样的作用。下一个显而易见的步骤是试图确定哪些基因变异会影响这一选择,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如个性特征和过敏的关系。

尽管过去的研究已经慢慢解释了人们与狗之间关系背后的神秘,但许多细节仍然未知。这项最新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这种古老友谊的历史叙述,这可能会打开一扇大门,让我们对狗为什么与人类如此密切相关有一个新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MeGI”和“OGI”是决定植物“雌雄”的基因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文章指出,这项研究有助于有效地选择幼树需要的雌树苗或雄树苗,而用肉眼很难区分雄树苗和雌树苗。

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使用柿树来探索定居物理特性的基因。人们普遍食用的柿树大多是雌雄同体。因此,本实验特别选择雌雄异株的植物黑枣(俗称野柿子)进行研究。

通过一个大规模的基因分析装置,研究小组发现并命名了决定植物雌雄的基因“MeGI”和“OGI”。只有基因“MeGI”在雌性柿树中发现,而两个基因“MeGI”和“OGI”在雄性柿树中发现,但是“OGI”基因抑制“MeGI”基因的表达。

东京大学助理教授明仁说:“柿树的生长和结果需要很长时间,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柿树幼苗期筛选雌雄树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5%人群由基因决定他们比常人更早衰老死亡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的一项创新性研究显示,5%的人口在基因决定比其他人衰老得更快、死亡得更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的最新证据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时钟”,其运行过程与他人的速度不一致。这意味着有些人比普通人早死的概率高50%,这与他是否有吸烟史、他是否喜欢喝酒以及他的日常饮食习惯无关。

这项研究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在100岁前死亡,即使他们有良好的睡眠、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没有压力。专家表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突破性研究,将有助于在未来研究减缓衰老进程的新方法。该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史蒂夫·霍瓦特说:“尽管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延长预期寿命,但人类先天衰老的过程总是会阻止我们逃脱死亡的命运。”

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出版的期刊《衰老》上。该研究小组对美国和欧洲13000多人的血样进行了DNA分析。他们使用霍瓦特开发的工具来测量每个人的衰老速度。这个工具也被称为“表观遗传时钟”。目前,加州大学已经申请了一项临时专利,通过观察甲基化(DNA分子分解过程)来计算人体组织和血液的老化过程。之后,他们将这些数据作为每个测试者的“生理年龄”,并与他们的实际年龄进行比较来计算预期寿命。

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发现有些人注定比同龄人早死,尽管他们很健康。5%的受试者衰老更快,导致他们患病和早死的概率增加50%。该研究的合著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医学副教授地米斯托克利·阿西姆斯解释说,尚不清楚生物钟是如何决定寿命的。

埃斯梅博士说:“表观遗传变化与实际年龄相关,是老年人直接死亡的原因吗?也许这种先天基因只会加剧某些疾病的发展或削弱一个人抵抗疾病的能力。今后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霍瓦特指出,无论如何,这一发现为如何延长老龄人口的寿命提供了重要线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将寿命延长5-20年。这个“表观遗传时钟”使科学家能够在3年内快速评估抗衰老治疗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贫穷或富有,更多是由基因决定的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基因似乎与财富和成功更相关,而不是努力工作和运气。

对286,000名英国人的分析显示,那些收入超过100,000英镑(885,000元人民币)的人与低收入群体的基因构成有些不同。其中,主要有24个“黄金基因”,它们影响人的智力、免疫系统、肌肉和心脏力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贫富。

在做出这一发现之前,爱丁堡认知老化中心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科学家发现,四分之三的人类基因与智力有关。然而,身体特征也会影响人们变得富有的可能性,其中一些特征可能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

“与高收入相关的基因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智商、更长的寿命以及更健康的身体和精神。这些人不太可能感到累,孩子也少,生活条件也更好。”研究人员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性取向是基因决定的吗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认为性取向基因、激素和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只受一种因素影响。

性倾向是指一个人指和自己不同性别(异性恋)、相同性别(同性恋)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双性恋或泛性恋)的个体具有深度情绪、情感和性的吸引,以及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

每年的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该节日于2004年开始设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舆论领袖者、社会运动家、公众和媒体对恐同、恐跨性别者问题的关注。

性倾向是与性与性别多元有关的概念。接纳每个人在性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视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科学家发现决定酒量的基因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有些人喝很少一点酒就站立不稳?美国科学家找到了其基因根源。他们6日说,基因是酒精影响神经系统的根源,它的变异会影响动物对酒精的反应。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当天在《自然神经学》上发表论文说,酒精激活了实验鼠小脑颗粒细胞内的一种γ-氨基丁酸受体蛋白质,由此增加了神经系统的抑制性反应,损害了神经系统的运动协调功能,并使神经细胞活动减慢,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系削弱,也就是产生了酒醉的现象。

γ-氨基丁酸是存在于哺乳动物脑、脊髓中的抑制性神经传导物质,由谷氨酸催化转化而来,它参与调节如焦虑、摄食、记忆、睡眠等多种高级功能,而γ-氨基丁酸受体是动物细胞内接收这一化学物质的蛋白质。

此前,科学家们早已发现酒精能干扰脑细胞之间的通信联系、破坏运动协调功能并导致记忆损失,但是其中的机理却还没有得到解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研究所的理查德·奥尔森教授说,他主持的这一最新研究首次彻底揭示了酒精影响神经系统的机理。

研究人员还发现,决定上述γ-氨基丁酸受体的基因,有一个天然的单核苷酸变异形态,由此生成的γ-氨基丁酸受体蛋白质有一个单氨基酸变异形态,这种变异蛋白会大大削弱神经系统对酒精的耐受力。在动物实验中,带有变异基因的实验鼠在喝了很小一杯酒后就快速进入酒醉状态。

奥尔森说,这一新发现对治疗与酒精相关的疾病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对酒精的耐受力同样可能由基因决定,如果能通过基因分析确定易染上酒瘾的人群,就可以提前告知这些人,让他们远离酒精。此外,从γ-氨基丁酸受体入手,也可能找到治疗酒精中毒症或酗酒成瘾的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女性比男性长寿可能是由基因决定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已广为人知,但其中原因尚不明确。英国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从基因角度解释男女寿命差异的线索,即女性比男性长寿可能是由基因决定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用果蝇进行实验后发现,线粒体基因中存在一些只损害雄性寿命、而不影响雌性寿命的基因变异。

线粒体是一种细胞器,它拥有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还有个重要特点是只通过母系遗传。通常,位于细胞核中的大部分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如果存在对某一方不利的基因变异,变异会在进化中被慢慢淘汰掉。但在线粒体的基因物质中,如果出现只对雄性有害而对雌性没有影响的变异,变异就会被雌性一代代传下去。

研究人员戴维·克兰西说,这些只对雄性有害的基因变异经过长期积累,就可能最终导致两性之间的寿命差异。他认为,这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两性寿命差异现象提供了有力解释。

据介绍,女性的寿命通常比男性要长5、6年。在85岁人群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大概是六比四,而在100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要超过二比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同性恋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现在有很多国家同性恋爱结婚都是合法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简要答案

现在一般认为,同性恋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因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

详细内容

1

同性恋现象古已有之,并存在至今,无论什么历史时期、文化背景,无论是提倡还是压制,同性恋在人类社会中总保持相当的比例。但是,对同性恋的成因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试图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角度解释同性恋,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证据充分、说服力强的理论来给同性恋的成因下一个定论。现在一般认为,同性恋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因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

2

韩国科学家在2010年报道,胚胎期去除雌性老鼠的一个特殊性基因——FucM,可使雌性老鼠变成拉拉——它们拒绝异性的求爱,并试图与同性交配。原来,FucM基因影响了雌激素水平,进而使大脑受到影响。美国科学家海默等人在1993年的一项调查更加著名,他们研究了40对同性恋兄弟的DNA,发现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个叫做Xq28的基因决定了他们的性取向 。

3

如果性取向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来,那么无法繁殖下一代的同性恋者,其同性恋基因如何遗传下去呢?其实,“导致个体不育的基因,就不能在进化中生存”的观点,只是进化论初学者的想法。可以先举一个反例。大家都知道,工蜂是蜂王的姊妹/女儿,她们是不育的,那么她们构筑蜂巢、采集花蜜的基因如何延续下去呢?答案只有一个:决定这些行为的基因来自于根本不会筑巢采蜜的蜂王和雄蜂。可为什么蜂王携带这些基因,却不表现这类行为呢?那是因为这些基因没有表达。导致基因不表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抑制,或者本身就是隐性基因。

4

回到同性恋基因如何遗传的问题上来。目前已经有不少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在不断揭示同性恋基因的遗传之谜。2004年,意大利科学家报告,同性恋者的母亲有更强的生育能力,且差别相当显著——男同性恋的母亲平均拥有2.7个孩子,而异性恋男人的母亲平均只拥有2.3个,在其姨妈身上也具有类似的趋势。这样就弥补了男同性恋者不能生育的劣势,使同性恋基因通过家族中“特别能生养”的女性同胞延续下去。

5

2010年,加拿大的科学家提出了另一个解释——“亲族选择”学说。他们在太平洋中的萨摩亚岛上展开实地研究,结果表明,男同性恋更多的关爱亲族子女,比如他的侄女或者外甥,由此促进自身的种族延续。为了弥补自身没有后代的劣势,萨摩亚岛上的每一位男同性恋都可能间接地促进侄女、外甥的数量增多2个左右。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一位“超级大爷”或者“超级姨妈”,可真是有福气了呢。同性恋的成因依然没有定论,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其性行为的作用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以繁殖为唯一目的;第二,同性恋基因不会丢失,它已经走过了生物进化的漫漫长路,如果会被淘汰的话,它早就已经没了,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天生黑能后天变白吗?基因决定不可改变

全文共 170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女人从古至今都在美白这件事上死磕不止,一白遮三丑不仅仅是种传统,也是一种审美,白皙代表高贵,也代表养尊处优,蕴含社会学知识在里面,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天生黑皮,下面本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天生黑能后天变白吗?基因决定不可改变

天生黑能后天变白吗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天生黑,看看你的大臂内侧和大腿内侧,如果发现和其它地方反差很大,那么恭喜你,你并不是天生黑。如何和其他地方的肤色一样,那就是天生黑了。天生黑是由复杂的等位基因频率(AlleleFrequencies)决定的,就跟你天生的智力一样。不同肤色的人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并无很大差别,但肤色较深的人黑色素细胞活性水平较高,并且储存黑色素的数量会更大。如果你周围有天生皮肤黑后来变白的,只有三种情况。她其实并不是天生黑,只有可能小时候不注意防晒一直晒黑了,长大后注意防晒加美白又白回来了。激素水平变化。(其实通常只会变更黑。)她在忽悠你。

如何改善变黑的肌肤

1.变美从正确洗脸开始

7成多女人都没有选对适合自己的洁面产品,而且洗脸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及时调整洗脸方式,否则错误护理会日日侵害肌肤,让你擦什么保养品都不见效。

2.必须学会睡觉

你可能会嗤之以鼻——睡觉还用学?但忽视深夜保养,很容易就会让你的肌肤年龄=实际年龄x1.2.这也是为什么美妆界前所未有地重推“分时保养、深夜美容”理念的原因,有效的睡眠让你每天比别人多保养整整8小时!

3.常笑可以自动调节内分泌

每天摆“苦瓜脸”会使皮肤细胞缺乏营养,脸上的皮肤干枯无华,出现皱纹,同时还会加深面部的“愁纹”。笑一笑,十年少。情绪稳定对内分泌平衡十分重要,拥有一颗温和宽容心的女人是美丽的,这不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印象。

4.做好防晒,一件事顶一万件事

仅仅用一个数据来叙述防晒的必要性——欧美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坚持每天抹防晒品的女性,在50岁的时候,会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小13岁——也就是看上去才37岁而已。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吧!那么就赶紧加入到防晒大军中来。

5.避免因为化妆品而伤脸

女孩都爱美心切,通常都是把自己的脸当成护肤品、化妆品的“试验田”,就此,痘痘、红血丝、枯黄气色都由此而生。只有合理选择化妆品,才不会变成自己给自己挖陷阱。

6.控油让脸面更干净

油乎乎的脸看起来就很脏,无论肤色如何,都是一脸邋遢样。其实神秘的“油脂腺”通俗说来就像一根水管。大家要像对自家不断冒水的龙头一样,进行一次有效的管道维护。

8.试试看跨牌混用护肤品

有许多人对于护肤品混用有误解,认为从洗脸到晚霜全用一个牌子才可以。其实,混用护肤品基本上不会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反而有利于补充皮肤所需的营养。由于各种护肤品品牌都有自己的强项,在护肤营养配方上也有独到之处,因此,混用不同品牌的护肤品能在营养上形成互补。

激光美白原理是什么

激光美白作用原理是利用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在不损伤正常肌肤的同时将黑色素,击碎瓦解并通过人体新陈代谢的方式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美白肌肤的效果。激光美容用途广泛,通过产生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作用于人体组织而在局部产生高热量从而达到去除或破坏目标组织的目的。不需要病人住院治疗,手术的创伤性小,安全性非常高,在手术过程中,根据不同波长的激光,去除不同颜色的色素沉着或其它病变,这些激光光束可精确控制其作用的范围及深度,因此对正常皮肤不会有损伤。且通过电脑触摸式参数调控,能够快速、柔和、逐层作用于皮肤组织,作用深度受控制,不会损伤皮肤的深层组织,留疤的可能性小。

美白误区

美白误区1

只在夏季做防晒

其实紫外线一年四季无处不在,只是在不同季节紫外新的强度不同,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紫外线中UVA穿透肌肤带来伤害。所以,想要美白的妹纸,防晒是四季必备的功课哦~

美白误区2

大量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参与生物合成过程,也是高效抗氧化剂。均衡的营养可以满足每日维生素C所需,过量摄取会造成尿路结石、腹泻等肠胃疾病,孕妇过量还会影响胎儿健康。

美白误区3

幻想一夜变作白雪公主

对于求美心切的妹纸来说,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拥有细嫩白皙的皮肤,可是,美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声称可以快速美白祛斑的护肤品,很可能含有汞或者苯二酚等成分,千万要小心,这些成分会大大伤害你的肌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你究竟是外向还是内向都是基因决定的

全文共 1691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和交朋友,而有些人却回避它?这可能与控制“社交荷尔蒙”的两个基因有关。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CD38基因表达较高、CD157基因序列有特定变异的年轻人比其他人更友好、更善于社交。他们有更多的亲密朋友和更多的社交技能。这两个基因位于人类4号染色体长臂的1区,控制催产素的分泌,催产素是最重要的“社交激素”。

催产素是一种仅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蛋白质分子。它不仅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激素进入血液。起初,人们认为催产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乳汁的分泌。但是事实上,男性和女性的大脑都可以合成这种激素,例如,当我们收到非威胁性的社会信号时。这种激素影响基本的社会行为,如择偶、交配和育儿,以及更高级的行为,如同理心、信任和慷慨。

这项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理查德·埃布斯坦领导的研究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评估了人类的社会行为,并证实了催产素网络对社交技能和沟通技能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4月的神经内分泌学杂志上。

他们分析了1300多名中国健康青年(平均年龄21岁,727名女性和600名男性)外周血细胞中CD38基因表达和CD157基因序列,这两者都与自闭症研究密切相关。该团队通过三份不同的问卷测试参与者的社交技能。这三份问卷分别反映了参与者的综合社交能力、对友谊的重视程度、是否热衷于交友以及亲密朋友的数量。

“我们认为,因为基因对人格特征的影响最终取决于它们的表达水平,所以研究基因表达水平比简单的DNA序列结构研究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埃布斯坦教授说。“因为催产素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的团队决定研究催产素网络和交友社交技能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CD38基因表达较高的朋友较多。这种联系在男性参与者中更常见。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妮·钟博士说:“CD38基因高表达的男性更有社会动机,例如,他们更喜欢与他人合作,与他人相比,他们有更强的沟通技巧和同情心。与此同时,CD38基因表达低的参与者社交技能较差,他们无法识别“言外之意”,不喜欢聊天,而且朋友也较少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CD157基因序列的变异也与参与者对社交和建立关系的天生兴趣有关。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基因序列变异在自闭症患者中比在普通大众中更常见。

这些证据表明,催产素和控制其分泌的CD38和CD157基因影响个体社交技能的差异。像许多特征一样,社交技能的水平也有一个渐进的范围:一端是高度的社会参与,即朋友多,在同龄人中很受欢迎;另一端是社交回避,这是自闭症的特征之一。但是我们不必担心,因为研究人员指出,大多数人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研究人员发现,普通人社交技能的14%差异是由CD38基因的高表达和CD157基因序列的差异造成的。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在分析行为和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不到2%的发现可归因于简单的遗传变异。

庄博士说:“此外,虽然表达的基因会影响行为,但我们自身的经历也会反过来影响基因表达。”。“因此,基因表达能否影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比如家庭成员、朋友和支持自己的同事,最有可能减轻不利基因的影响。”

此外,这项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积极性和催产素之间的关系。通过释放这种社交激素,CD38和CD157基因不仅能从细胞水平调节我们的社交生活,还能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埃布斯坦教授说:“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的遗传结构最多只能用来预测他的社会倾向,但它可能无法刺激相关的人格特征。因为个性特征最终取决于基因表达。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来说,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新的咨询或靶向治疗,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虽然许多团队正在开展研究,推广使用催产素治疗自闭症患者,但到目前为止,结果仍然喜忧参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发现可能会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用模拟或增强CD38和CD157基因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然而,研究人员指出,还没有人涉足这个领域。如果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能够被证明,也许将来会有相关的疗法来帮助那些被临床诊断为极难维持社会和工作关系的人,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基因决定你爱喝什么酒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个人不同的苦味基因会导致对葡萄酒的不同看法。这导致了一些人喜欢喝酒,一些人不喜欢喝酒,一些人喜欢喝高酒精,一些人喜欢喝低酒精。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约翰·e·海斯博士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认为这项研究弥补了人们对酒精中毒认识的短板,使人们了解酒精中毒的一些根本原因,从而从根本上治疗它。此外,他还介绍了人类舌头上有25个基因编码,用于感知舌尖的苦味,其中两个基因负责感知烧灼感和刺激感,这两个基因的名称分别为TAS2R13和TAS2R38。

然而,TAS2R38对苦味有不同的敏感性。有些人对苦味非常敏感,而有些人则非常迟钝。非常敏感的人通常占25%,这些人在接触酒精后会感到非常强烈的苦味,所以他们对酒精的抵抗力非常高。非常不敏感的人的比例也是25%,这部分人很容易成为酗酒者。最后,感知水平正常的人约占总比例的50%,他们对葡萄酒没有厌恶或喜爱。

真正决定你喜欢哪种葡萄酒的是TAS2R13的变体和TRPV1基因的三种变体,它们导致人们对酒精不适的感觉。高酒精耐受性的人喜欢喝高酒精,如威士忌、伏特加和白葡萄酒,而低酒精耐受性的人喜欢喝低酒精,如啤酒和调味酒。

这项研究还解释了人们偏爱食物的原因,尤其是对卷心菜、苦瓜和海带等成分的抵抗力,还解释了人们偏爱咖啡、茶或果汁的偏见。最后,研究人员还告诉我们,饮酒后,生活区的天气、家庭和文化对人们是否喜欢饮酒以及喜欢喝什么样的酒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不能都归因于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夫妻谁的基因决定了孩子智商和相貌?太准了

全文共 1905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出生之前,

可以肯定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

它看起来像谁?

你希望你的宝宝长什么样?

像你一样的眼睛,像他一样的鼻子?

像你,智商像他?

谁的基因导致了这一切?

现在,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丈夫和妻子的哪些基因决定了孩子的智商和外貌?太精确1

谁的身高遗传最大?

父母各占一半

除了营养状况,儿童身高的70%掌握在父母手中。父母的遗传是决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为35%决定身高的因素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如果父母都不高,那要看孩子后天30%的努力。

谁拥有最大的智力遗产?

妈妈

智力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并受后天因素如环境、营养和教育的影响。根据科学家的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

从基因上来说,母亲很聪明,她们生下的大多数孩子都很聪明。如果他们是男孩,他们会更聪明。原因是人类智力相关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因此母亲的智力在遗传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实验室医学网络

因此,生男孩和女孩都是王先生的错。不要责怪妈妈的肚子让人失望,哈哈哈~

请注意,男孩是XY,所以男孩的智商都来自母亲的遗传,而女孩是XX,所以女孩的智商同样受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响。

由于女孩的智商受父母双方的影响,具有中和作用,所以女孩的智商分布呈正态分布,呈倒钟形,中间大部分,两边小。

因为男孩完全只受一方的影响,所以男孩的智商分布会出现两个极端的偏差。也就是说,男孩有更多的天赋,但同时,傻瓜中也有更多的男孩。

这告诉我们什么?

1.你必须判断一个男孩是否聪明,只要看看他的母亲。

2,然后我们用概率来计算:

生男孩的概率= 1/2;

生女孩的概率=1/2。

生男孩时,母亲对男孩智商的影响= 1。

生女孩时,母亲对女孩智商的影响= 1/2。

所以,如果你:

1、是个男孩,觉得自己很笨,你必须嫁给一个聪明的女孩。这样,你的孩子仍有75%的机会扭转局面,生活仍充满希望。

2.这是一个认为自己又变傻了的女孩,因为你有75%的机会去翻别人的盘子,所以试着生一个女孩。

3.当你看到一个男孩非常聪明时,他父亲聪明的概率是0%(应该说即使他父亲聪明,对他也没有影响),但是他母亲聪明的概率是100%。

因此,如果你正在考虑嫁给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你应该小心他的母亲,她可能是一个有心计的婆婆。

谁是基因大人物

爸爸。

性格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受后天的影响。相比之下,父亲的影响会比母亲大。其中,父亲的爱对女儿的影响更大。

一位心理学家说:“父亲在女儿自尊心、认同感和温柔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专家建议,父亲可以在生活中教给女儿许多重要的课程和经验,从而丰富女儿的个性。

谁最有外貌遗传?

分析具体问题

肤色:永远遵循“相乘然后平均”的自然法则,别无选择。如果父母的皮肤比较黑,就不会有白皮肤的孩子。如果一面是白色,另一面是黑色,他们中的大多数会给他们的孩子一个“中性”的肤色,也会有他们更倾向于一面的情况。

眼睛形状:儿童的眼睛形状和大小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遗传来的,而大眼睛对小眼睛来说占主导地位。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有一双大眼睛,生下一个大眼睛孩子的几率就会更大。

双眼皮:双眼皮是显性遗传,出生时有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婴儿最有可能是双眼皮。然而,父母都有单眼皮,一般的孩子都有单眼皮。

眼睛颜色:与浅色相比,黑色等深色是主要的遗传。换句话说,黑眼睛和蓝眼睛的人所生的孩子不会有蓝眼睛。

睫毛:长睫毛也占优势。只要父母一方有长睫毛,孩子很可能会继承长睫毛。

鼻子:一般来说,鼻子又大又高,鼻孔宽度占优势。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有一个直鼻梁,它很可能会传给孩子。鼻子的遗传将持续到成年,当孩子有短鼻子时,成年人也可能变成高鼻子。

耳朵:耳朵的形状是遗传的,大耳朵比小耳朵占优势。只要父母中的一方有大耳朵,孩子很可能也是一对大耳朵。

大白鲨:不容谈判的显性遗传。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有一个突出的大下巴,孩子们通常都有一个相似的下巴,无一例外,“像”有点奇怪。

肥胖:它会使儿童有53%的机会变胖。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将下降到40%。这表明大约一半的肥胖与否可以由人类因素决定。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充分的锻炼使自己健康。

秃顶:造物主似乎偏爱女性,只让男性秃顶。例如,如果父亲是秃头,儿子继承的概率是50%,甚至母亲的父亲也会把秃头概率的25%留给他的孙子。

痤疮:这种让男孩和女孩感到不快的面部外观障碍与遗传有关。因为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痤疮,他们孩子的患病率将比没有家族史的孩子高20倍。

腿型:通过充分的锻炼,像父母一样肥胖的腿可以被塑造成纤细强壮的腿。然而,如果腿因遗传而太长或太短,它们将不能再被塑造,而将不得不留给大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单纯的基因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类的衰老与长寿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正版人类基因组宣告,通过基因的调控--抑制衰老基因,促进长寿基因,人类可能能活150岁甚至以上,其实单纯的基因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类的衰老与长寿。

人的寿命主要是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的。内在因素是基因,外在因素是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

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和进行之中,对长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就有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与发现。归纳起来便是: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dna损伤(包括单链和双链的断裂)、dna的甲基化和细胞的氧化损害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寿命的长或短。

研究发现,细胞的染色体(含dna,其上有基因)顶端有一种物质叫做端粒,它如同一顶小帽子戴在染色体的头顶上,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一般分裂次数平均是50次,当端粒最后短到无法再缩短时,细胞的寿命也就到头了。但是癌细胞却没有寿限,可以不停地分裂下去,原因在于它们的端粒不会缩短。端粒不缩短的原因在于有一种酶(telomerase),称为端粒酶,它可以使端粒长期存在。由此设想,如果让人的普通细胞也具有这种酶以抑制端粒的减少,那么细胞的寿命就会延长,衰老也就被延缓了。相反,如果使用抑制或抵消端粒酶的物质,也可能医治癌症。

衰老基因和抗衰老基因是矛盾的统一

意大利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对185名芬兰百岁老人的研究发现,他们体内的e-2基因是促使其长寿的基因,而e-4基因则与长寿无缘。研究人员还发现一种变异老鼠比正常老鼠寿命长1/3。原因在于这种老鼠体内有一种变异的基因p66shc,它能抵抗体内细胞和组织的氧化反应,因而能促使老鼠也同样包括人的长寿。

对衰老细胞和年轻细胞的融合实验发现,年轻细胞也会受到影响而停止dna的复制合成。一旦dna复制停止,细胞也就失去了生命,人的衰老也就开始了。另一些研究人员发现,1q基因是仓鼠的衰老基因。其他一些衰老基因还有6q基因、p21基因、wp53基因、p16基因和rb蛋白等,它们是在同一代谢途径上抑制和调控细胞的增殖。相反,werners基因和bcl2基因是抗衰老基因。所以,衰老和长寿同样都是多基因、多层面和多途径的复合原因。

抑制衰老基因延长了线虫寿命,但它却长期处于昏睡中

既然寿命是多基因的调控,让人长寿的思路便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让长寿基因发挥作用,促使人类长寿;二是相反,抑制那些促使生物寿命缩短的基因,也可以让人长寿。但是事实也并非能尽如人意。有研究证明,把线虫身上的衰老基因进行调拨抑制,以求其长寿,结果倒是让线虫延长了寿命,但是其生命毫无质量,长期处于昏睡中。

这种结果提醒人们,基因的形成和进化是稳定而自成系统的,它们有着适应进化的自组织系统。一种功能基因并非单独发挥其功能,而是与其他基因甚至基因序列的“荒漠部分”共同起作用。人的基因组存在一个基因与所有基因的平衡制约关系,或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如果仅仅想要依靠长寿基因就能使人长寿,则过于简单。基因不仅与长寿相关,也与生命质量相关。

一种基因并非单独发挥功能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寿命

更为重要的是,基因仅仅是长寿的一部分原因,甚至连一半的决定作用都起不到,另一半或大半因素在于环境。研究百名百岁芬兰老人的学者弗里索尼和卢西加认为,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可能达到66%。

即使生命能够通过基因调控而无限延长,也存在一个生命质量的问题。正如上面对线虫所作的实验一样,如果人的寿命延长了也只像是一个植物人一样长期昏睡,这样的长寿也可能是大多数人所不希望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两个口号: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前者指的当然是长寿,而后者则指的是在长寿的同时要追求生命质量,要活得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意义是适应,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只有适应环境的生命,才可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基因真的能决定性格吗?

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争论: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精神状态,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塑造了我们?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一声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时响应者云集。但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研究的结果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事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1993年,《科学》杂志发表了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针对一个荷兰家族进行,该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员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击性,如裸露、纵火、强奸等。他们的愤怒阈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压力都会激起这些人莫名的疯狂,甚至会殴打激怒他们的人。对他们进行遗传分析后,发现这些男性体内缺少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此后,科学家不断发现基因与性格存在关联的证据。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有一女子天生“无所畏惧”,美国艾奥瓦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对这名 被称为“SM”的女性有超过15年的研究。他们发现,“SM”患有一种罕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类脂蛋白沉积症,这种病让她大脑中负责恐惧的杏仁体不起作用。即使别人用枪指着这名女子,她也不会表现出一丝恐惧;在遭遇抢劫后,她都没有报警,因为在她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事儿。

以上两项研究均表明,人体内的某些基因与性格有关系。BBC纪录片《一对分隔在世界两端的中国双胞胎》中,一对中国同卵双胞胎姐妹分别被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挪威家庭收养,虽然两姐妹的生活环境不同,但是长大相遇之后两人性情非常相投,成了分隔天涯的一对知己。这应该也是基因的作用。

正如,美国生物学家爱里克·兰德所说,基因组相当于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从基因组可以知道到底是哪些成分和配方决定了人们的性格、智力和能力。人的先天配方决定了人的几乎一切未来可能性,包括会得什么病和在什么年龄得病,等等。

但既然基因决定的,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你又错了!

在这5天过去之后,实验人员对这些老人进行了各种测试并且跟实验前的测试结果做了对比。然后他们都惊呆了!这些老人的身体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年轻了——他们发现这些老人因为脊柱变直而长高了、关节因为关节炎的消失而变得更加灵活、听觉和视力也变好了。甚至他们在认知测试中的分数都提高了,说明他们的记忆力在变好。这些老人就在实验人员的眼皮底下,在5天的时间了,真的变年轻了!

显然,这些老人们已经启动了大脑中22年前的身体记忆,然后他们身体的化学物质就奇迹般地对其做出了响应。他们不仅仅是“觉得”自己年轻了,因为所有的测试结果都显示,他们的身体的确年轻了!

这几乎是心理学历史上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实验,这个实验也因此成了经典。说明你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基因而逆生长,而不是做基因的奴隶。你不仅不用被动的接纳基因指派给你的命运,你还可以在成年的任何时候去改变你基因的表达。

也就是说,虽说性格与基因遗传因素有关,但后天环境对其影响更大,性格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比如孩子出生时虽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但这种气质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慢慢变成较为稳定的人格。所以,良好的后天环境对良好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

大脑与人格的塑造从我们的胎儿期就开始了,这个阶段会对人格留下持久的印迹,甚至可能在我们还不记事时,大脑的潜意识就已经在帮我们记录了一些感受,以至于在我们长大成人后产生了某些行为。除了童年时期,在青春期我们也在进行大脑重塑,直到成年大约25岁时,大脑才会基本保持不变。

所以,人格的每个方面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很难说我们的性格归结于某一事件或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