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986

文章

1000

篇1: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2693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到处悬挂着好看好玩的彩灯,如果你还是不了解元宵节的来历风俗赶紧查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元宵节的诗句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古写元宵节的诗词众多,但是辛弃疾的这首可以说排名第一。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该词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文学的境界,到达了禅境。

2,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元宵节的时候,古代的男女可以自由出行,这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交谊的机会。于是,很多爱情故事就会发生在元宵节。这首词就是以女子的视角来写元宵节的约会,其内容和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3,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词写于1277年,当时南宋首都临安已经被攻陷,刘辰翁参加抗元斗争,避居庐陵山中。这一年的元宵节,刘辰翁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

4,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于1147年的一个元宵节。当时南方城市节日气候十分热闹。但是李清照无法融入这种气氛之中,李清照孤苦伶仃,想到自己已经“风鬟霜鬓”,故友也知不道去哪里了,于是暗自神伤。但是,李清照又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心,只能“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浅显平易的地方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表现出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风格。

5,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1275年,蒙古大军席卷江淮,临安即将被攻破,当时的刘辰翁读了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不胜欷献,悲愤难抑。三年之后,又到了元宵节,南宋已经灭亡,刘辰翁再读李清照的这首词,“辄不自堪”,于是刘辰翁便用李词之调、依李词之声作和词一首,以表达自己的悲苦之情。

6,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1127年,金兵南侵,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就此灭亡。此后宋室南迁,赵鼎也南渡江南,到达建康。在第二年的元宵节,赵鼎回忆起了北宋汴京的繁花,不禁“泪满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清刚沉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

7,王磐《古蟾宫·元宵》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王磐是明代的作曲的家,其曲多带有讽刺意味,这首写元宵节的也不例外。根据《尧山堂外纪》记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 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闾阎凋敝,良宵遂索然矣。”也就是高邮这个地方,早期元宵节非常繁花,后来因为苛捐暴政,此地变得萧条,元宵节也没有了繁花景象。王磐就通过这个景象来讽刺时政。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蕴含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幸福美满、吉祥如意、追求自由等文化意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丰富的活动来庆元宵。

赏花灯逛花灯起源自西汉,兴盛于隋唐。西汉时期,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日,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便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猜灯谜古代,每年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吃汤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舞狮子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元宵节舞狮子,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的意义

1、元宵节含义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中大放异彩,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2、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霄娘娘封了什么神?她们什么来历身份地位如何?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封神演义》其中也是有不少女性角色的,除了人尽皆知的妲己、女娲,还有三个登上了封神榜的姐妹,她们就是赵公明的三个师妹,三霄娘娘,即云霄、琼霄、碧霄。这三霄娘娘她们分别都是被封了什么神,又是如何封神的?她们的来历又是如何,在《封神演义》当中地位怎么样,有什么身份背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要说的是,三霄娘娘并非是《封神演义》独创的神仙,她们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中的女仙,是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在神话中,她们三位都在碣石山上面的碧霞宫里修行,且拥有三件宝物,金蛟剪、混元金斗以及缚龙索。而在《封神演义》中,为她们增加了一些身世和来历上面的内容,安排了一个师父通天教主,还有一个师兄赵公明。

看到这里,即便是没读过《封神演义》,不了解三霄娘娘的经历,也能猜得出来她们最终的结局了,毕竟是截教弟子,怎么可能逃得过一死?的确如此。三霄娘娘原本也算是过的逍遥自在,除了修炼,基本上也就是游玩赏风景,然而某一天,云霄赏风景归来之后,却看到自己的师兄满脸怒气的过来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的缚龙索和定海神珠被姜子牙收走了。

赵公明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恶气,但是手里又没有趁手的宝物与姜子牙对抗,十分憋屈,来找她们就是想要借她们的法宝,再回去找姜子牙报仇。云霄其实很明白,姜子牙这样做属于替天行道,无论过程如何,他最终的结果都是会成功的,所以不管赵公明怎么做,最终都只有一个下场,云霄一直在劝赵公明放弃,可他坚决不干。

后来碧霄偷偷把金蛟剪拿给了赵公明,赵公明又回去了,却被姜子牙扎草人咒死,三霄听说以后痛哭不已,下山去为赵公明收尸。可是看到赵公明这个样子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于是拿出混元金斗与姜子牙对着打,混元金斗果然很厉害,不光是对方的其他将领,就算是姜子牙最终也是差点被她们抓住。

那姜子牙也不干啊,回到玉虚宫找元始天尊,元始天尊一出马,三霄自然就落败了,最终,云霄被镇压在麒麟崖之下,琼霄被三宝玉如意击中身亡,碧霄化为血水身亡,三人最终也都被封神,分别被封为云霄娘娘、琼霄娘娘和碧霄娘娘。这样看来,其实她们并不是自己有什么商或者周的立场,而只是为了给赵公明报仇,仅此而已。

只是不管目的如何,她们始终还是被杀掉了,魂魄飞向封神台上,看得出来,她们拜在截教门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不管她们本意如何,最终总是会死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2910 字

+ 加入清单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日,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寒食节的来历风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寒食节为什么要叫寒食

得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是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各地寒食节吃什么

山西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

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寒食节的来历

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时期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的风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火把节的由来和传说 彝族的火把节来历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在《玉溪编事·震旦》中记载:“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其中的星回节就是现在火把节。

传说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命令一位老天将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被人间善良的美德感动,告诉人们在六月二十五那天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贴春联的来历 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全文共 1453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以采用对仗的形式,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吉祥话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春联的来历-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贴春联的简介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贴春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春联贴的场所也有所讲究:“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张贴在大门、中门及窗户两侧的红色春联为对联。有的人会自己动手写对联,不过当前大多数还是用买的。

春联以采用对仗的形式,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吉祥话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门两侧张贴春联,还在门的左右边分别张贴着绘有门神的画像。除夕当天贴的春联将会一直保持到它们自然脱落或褪色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1955 字

+ 加入清单

天气严寒异常的冬至来历你知道多少呢?关于冬至的风俗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至的来历和风俗,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冬至的风俗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庙,或者是在坟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二、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三、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相传宋高宗赵构非常爱吃御厨做的馄饨,因为有一次馄饨没有煮熟,有人就要送这位御厨去大理寺治罪,但因为只有这位御厨会做馄饨,赵构就赦免了他。后来馄饨的制作方法就流传到民间,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每逢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包馄饨吃,从而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四、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每九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吗,数到81天时,便是“九尽桃花开”。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在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还有十种不同的内容,但都一次火锅,一般都是涮羊肉,这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很盛行。

五、吃羊肉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六、吃汤圆

冬至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明清时代就已经约定俗成。尤其是在江南一带,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吉祥。

七、冬至赠鞋

在冬至节里,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惯。赠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而现在大多数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形式也是紧跟时代潮流。

八、吃赤豆糯米饭

相传,共工氏有个儿子,作恶多端,最后在冬至这一天死去,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邪避鬼,防灾祛病。

九、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冬至的来历

由于阴历阳历的差距,在中国的冬至季节,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这一天夜晚十分的长,在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这样一来冬至和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就被称为了中气,中气之间再进行划分,也就成为了24节气,冬至只是其中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所有人都要举行贺冬仪式,唐宋时期在东至,还需要祭天祭祖。

冬至的美食

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所谓“肥冬瘦年”,即宁愿过年时节俭,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叫“冬至盘”,并互相庆贺,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闽台、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在此节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

如江浙一带多吃冬至肉、冬至鱼及鸡鸭。冬至肉是用猪肉和酱油煮烧熟的,相传吃了能身体壮健。冬至鱼是把鱼分食后留下头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内,叫“吃剩有余”,取食物丰足之意。这和除夕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相似。

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饺子或馄饨。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他在冬至日开设舍药棚,用羊肉与药物包入面皮中,制成耳朵状的“娇耳”,给人们治疗冻烂的耳朵。

后人在冬至日包饺子吃以作纪念,相传这样一来耳朵就不会冻掉了。其实冬至吃馄饨应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等,与张仲景可能没什么关系。

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则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圆,也和元宵一样,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之意。

相传,冬至圆原是闽南一位老妈妈因思念在他乡谋生的儿子,泪水滴入碗中滚成的,后来人们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亲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摆上冬至圆,以示团聚。或晒干圆子,留待回家之日补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

全文共 2889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西方情人节来历,学生为了进一步探究了解,可以为此书写一篇标准的话题作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精选篇1)

今天是2月14日情人节。我们这里很忙!很多成年人买了99朵玫瑰,代表我对她的爱。我看见一个哥哥在街上买了一朵玫瑰,给了一个姐姐。大姐不好意思地收下,笑着说:“谢谢!”大哥哥说:“这是我给你的情人节礼物!”大姐笑了。我走在街上,看到每个大姐姐都拿着一朵玫瑰走在街上!

我的家人,爸爸妈妈都在情人节!我爸爸买了一个白金手镯给我妈妈。我妈妈很开心。我说:“妈,抹硫胺素!”妈妈说:“不,我去吃饭就穿!”“哦!”我说。

愿望:情人节快乐!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精选篇2)

今天是2月14日是情人节,其实对我们来说也不管我们小孩的事,但是我们都很好奇情人节是干什么的?

情人节这天街上到处都是卖花的,一枝花都老贵了,我感觉一枝花都这么贵,不知道谁会买。一说起花我就想起了去年情人节的一件趣事。

也可能是哪天太无聊了,我偷偷的跑到爸爸妈妈耳边对他们说今天是情人节,可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又对妈妈说:“今天是情人节你应该让爸爸送你花!”

妈妈听了我的话对爸爸不耐烦的说:“今天是不是某人要送我花啊!”“送花、送花多不实惠一两天就蔫了,还不如送碗烩面呢!”爸爸说道。爸爸一说引起了我们一阵哄笑。

我真庆幸我有一个风趣的爸妈!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精选篇3)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白天,妈妈告诉我,这天不但是女孩子们乞巧的节日,而且还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仰望天空,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鹊桥,可以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在银河相聚。

可是,当天晚上,我抬头望天,却什么星星都看不到。灰黑的天空上,只有昏黄的月牙。真遗憾啊!

妈妈说:“可能是广州污染太严重了,所以看不到星星。如果回家乡,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

看来,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才能在广州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了。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精选篇4)

岁月,逝水流年,总在不经意间倏忽即逝,如花韶华,转眼已是鬓染轻霜,是婚后的第几个情人节呢?蹙眉沉思着,竟已是婚后第十六个情人节了!十六载光阴,从满怀懵懂心事的少女,初为人妇的战战兢兢,素面朝天,为着想一生相伴的人洗手作羹汤的甜蜜心情仿佛犹在昨日,却已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了!

古语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于婚姻,是陌上无限风光!对于爱情,是若即若离的一缕花香!渴盼拥有却又害怕失去,总是担心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总是想着是不是在对的时间能遇到对的人……少女心事,如昙花一现,如落英缤纷,如绚烂烟火,浮想翩跹,唯有走过那青涩而美好的岁月,才能收获更佳的风景!

今天是情人节,满眼,是美好的爱情!芬芳的玫瑰,呢喃的情语,一如含苞待放的花蕾,仿佛轻轻一碰,便是满溢的甜蜜,彼此一个眼神,一句轻嗔,却已包含千言万语!正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情人眼里,如一点金风玉露,便已胜却人间无数!

年轻、爱情,总是美好的!而走过十几年婚姻道路的自己呢?再美的爱情,也被雨打风吹去了吧!更多的,是随日月渐逝相濡以沫的默契,是亲情,是友情,是责任,是道义,是不离不弃的身体的一部分!年轻的时候害怕在人前表现亲密,现在呢?可以肆无忌惮的,亲密些有什么错,我们是夫妻啊!想想不禁莞尔,原来,有点“老不羞”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能在尘世之中,找到一个无论何时何地愿意与你相守,相扶的人,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女子如花,当有惜花爱花之人!不然,纵有一身风华,难觅知音,也是高处不胜寒啊!

曾经很喜欢的花是蓝色妖姬,也是玫瑰的一种,因为稀有而昂贵,蓝色妖姬的花语是:“相知是一种宿命,心灵的交汇让我们有诉不尽的浪漫情怀;相守是一种承诺,人世轮回中,永远铭记我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我的爱情,便是想象中彼岸的那株蓝色妖姬,摇曳生姿,风情无限!

亲爱的,我们的第十六个情人节过去了!未来的情人节呢?无论多累,无论多远,你只需轻轻一个回眸,我一身风华,只为你绽放!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精选篇5)

今天是2月14日情人节,每年的今天都有许多朋友在街上卖花,体验生活,今年我突发奇想“我也要去卖花”。于是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大吃一惊,她说我胆小怕我不敢叫卖。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找朋友和我一起去卖花,体验一下挣钱的辛苦。

早晨,妈妈给了我60元的本钱让我去批花,我批了12支玫瑰花,又打电话叫来赵昕宇一起卖花。起初我们实在张不开口,怕别人笑话,但是街上已经有很多朋友都在叫卖,看着她们有的已经卖出了花,而我们一朵也没卖出去,我心里真是急呀!经过姥姥在旁边的鼓励,我内心的勇气激励着我“一定要开口叫卖”!这时我看准一位英俊的男士牵着一位美丽的女士走过来,我鼓起勇气迎上前大声地说:“叔叔,买支花吧!”叔叔微笑着说:“谢谢、不用。”他们并没有买,回馈给我一个微笑,我的心里暧暧的。这时,我终于有了勇气,不再害怕,开始在步行街上大声地叫卖!可是步行街卖花的人实在太多了,我兜了一大圈,可一朵也没卖出。我急得围着姥姥绕了一圈又一圈,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这时姥姥给我们出了一个主意:“你们去大市场卖吧,那的人一定很多。”正好这时王曜也来了,于是我们三人直奔大市场而去。到了那,果然有很多人,于是我们开始叫卖。这时一对情侣走过来,我们抓紧机会走上去说:“大哥哥,买支花吧!”大哥哥征询了一下身边的姐姐,于是买了我们每人一支花。这是我们第一单生意,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的,乐得合不拢嘴,一个连蹦带跳地出了大市场,想快点把这好消息告诉给姥姥。姥姥听后也非常高兴,继续鼓励我们加油!就这样,我们一上午卖了9支花共71元钱,把60元本钱还给妈妈,我们挣了11元钱。

下午,因为赵昕宇有事,所以我和王曜去卖花了,因为有了上午的经验,我们下午吆嗬得更卖力,“卖花啦!卖花啦!快来看看呀!”哎,可是运气不佳,最后我们将剩下的3朵以15元的本钱卖了出去。这样一天下来我们共挣了26元钱,共同分配了“胜利成果”。

看着自己挣来的辛苦钱,我感慨万分,唉!首先挣钱是要付出辛苦的;其次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难,关键要战胜内心的阻力;再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这些道理会指引着我的人生,伴随着我的成长!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精选篇6)

今天是情人节,好多花店里的鲜花在这一天被销售一空,送给心爱的老婆,女朋友,或者喜欢的某个人。但是情人节也有好与坏。

或许你们正在吵架冷战,或许你们分居异地,情人节那天手捧鲜花,给心爱的人送上礼物,这是多么浪漫的场景,她们怎么还会再生你们的气吗?在这一天,可以向心爱的女生表白,也可以向女生道歉,往往能很快的得到原谅。

然而商业上的炒作使得这个节日趋向利益化,黑心商家趁机狠赚一笔。还有这个节日和春节差不了几天,因为这个节日,使得好多游子不能返乡。

情人节的好与坏我也不能太直接的评判,还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心中的一个度。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精选篇7)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不知不觉,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节到来了,就在这周二,七夕情人节就降临到了我们的身边,在那一天,全天下的有情人都会幸福快乐的过着。

二月十四日是一个浪漫的日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手捧鲜花的帅哥美女,就连超市巧可力专柜货架上也被抢购一空。每一个收到礼物的MM脸上都带着甜蜜的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鱼香肉丝怎么来的 鱼香肉丝的来历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四川有一对夫妻,丈夫外出做生意,留妻子在家。一天晚上,妻子炒菜的时候为了不浪费剩下的材料,把烧鱼的时候剩下的配料放在了一道菜里面,丈夫回来,吃饭的时候,发现这道菜极其美味,询问妻子做法之后发现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的,所以取名“鱼香肉丝”。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做生意的人家,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非常讲究,在烧鱼的时候,会加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天晚上,女主人在炒另一道菜的时候,剩下了很多的配料,为了不浪费,她把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到了这道菜中一起炒,炒完之后,她担心菜是否合丈夫口味呢?她正在发呆之际,她的丈夫做生意回来了,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丈夫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因为味道极其鲜美,非常好吃,妻子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而这款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和其它菜肴,才会其味无穷,所以取名为鱼香炒,而得此名。

后来,这款菜经过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进,现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谱,如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如今因此菜风味独特,使各地的人们所欢迎而风靡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鞭炮的来历 春节放爆竹的来历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年除夕夜的时候,他都会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百姓们十分害怕。有一年它被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另一边它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人们知道了它怕声音、红色、火光的弱点之后,便每年都要放鞭炮,吓跑“年”。

春节爆竹来历

传说在远古时代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是每年除夕的时候,它都会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百姓们十分害怕。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所以每年年末的时候,人们就会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大家还会放鞭炮来吓跑“年”。

放鞭炮注意事项

1、孩子要在父母的看护下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东西,孩子在父母旁边的时候才能放鞭炮,避免发生意外。

2、燃放鞭炮的时候,人应该尽量远离,鞭炮声音太大的话,还应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3、选购正规的厂商生产的鞭炮,避免发生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皮影戏的来历 皮影的由来简介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皮影戏来历:汉武帝爱妃李夫人去世,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不理朝政。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 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为防止有人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严加防守。有个农民心生一计,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检查。李秀成吃了青团,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青团是采用青艾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的,吃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完全满足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了现代,不过人们现在吃青团更多的是应令尝鲜,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团的做法

1、将适量的艾草洗净放开水锅焯烫一分钟捞出,放入料理机,加少许水搅打成浆过滤成汁。

2、澄面加15克开水混合揉成面团,糯米粉加75克艾草汁混合后再加入澄面团反复揉捻成面团。

3、分成五份包入馅料搓圆,纸杯刷油放入青团摆放在蒸格上开水锅蒸8分钟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来历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端午习俗,最普遍的是吃粽子、喝雄黄酒。在我国南方地区,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而江浙一带过端午,有吃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五黄”的习俗。在中国台湾,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吃一种叫做“煎堆”的食物。端午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满节气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过后便是小满了,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满节气的来历习俗,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小满节气的习俗

其一是吃苦菜。在小满三候中的初候,就是苦菜秀。在小满节气,必吃的一道菜就是苦菜,俗称苦苦菜。小满是湿性皮肤病的易发期,所以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可以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苦菜正是一种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功能的应时蔬菜,它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

其二是抢水与祭车神。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而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其三是祭蚕神诞辰。小满节相传为蚕神诞辰,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着称的江浙一带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江浙地方风情。

小满节气的来历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的气候特点

南方地区

“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俗话说“立夏小满,江河易满”,这句话正反映此时华南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同时,随着端午节临近,广东也进入一年一度的“龙舟水”时期。当龙舟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

长江中下游

“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黄河中下游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所谓“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新年第一天为什么叫元旦 元旦的来历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太阳刚出太平线的意思。“元旦”合起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的意思。元旦节日作为每年的新起点,包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生活的祝福。

新年第一天为什么叫元旦

每年的第一个月第一天,我们称之为元旦,为什么称为元旦呢?因为“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太阳刚出太平线的意思。“元旦”合起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的意思。元旦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同时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节日作为每年的新起点,包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生活的祝福。

元旦的来历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元旦是指正月初一。1949年9月27日,中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采用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也就是阳历。将元旦列为法定假日,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九月九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佳节,对于我国意义甚重,寓意深远,你知道九月重阳节来历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月九重阳节的来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重阳节灯谜

1、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果实名

答案:苹果

2、不妨风雨到重阳、四字常言

答案:有点过节

3、秋到重阳人重聚、商品

答案:香烟

4、“待到重阳日、古代科举名词

答案:探花及第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四字礼貌用语

答案:后会有期

6、九月九,酿新酒历法用语二、重阳,

答案:立春

7、“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四字民俗

答案:重阳登高

重阳节小故事

1、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2、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3月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所以人们认为这天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青年必须履行孝敬老年人,爱护老年人,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因为“九九”与“久久”是“但愿人长久”的谐音,所以规定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敬老日”。这给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容。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年糕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佤族的来历习俗

全文共 3682 字

+ 加入清单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佤族的来历习俗

佤族的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的宗教信仰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不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佤族最崇拜的是人类最高主宰“木依吉”,他的五个儿子是分别掌管开天、辟地、打雷、地震的神和佤族的祖先。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鬼、树鬼等等。部分佤族地区信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耶稣教,它是近一二百年出现的宗教形式。

佤族人的禁忌甚多。历史上,禁忌与陋习是阻碍佤族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佤族的饮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家庭饲养,有猪和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与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与寄生于草本植物的红毛虫及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和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一般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于身体无害,有益健康。佤族才开始喝烧白酒。

佤族更爱饮苦茶。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茶膏。苦茶虽味苦,但喝后有清凉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佤族,具有神奇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与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但根据医学研究表明,常年嚼槟榔(非代用品)是罹患口腔癌的一个重要诱因。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佤族的婚俗

佤族的婚恋比较自由,有“串姑娘”(即谈恋爱)的习俗,小伙子到了十七、十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了。但佤族的“串姑娘”多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且此“串姑娘”的活动,多以男子主动。

佤族的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一部分选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另一部分则选在九月至十二月之间,即: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

在过去,依照佤族的风俗习惯,丈夫去世后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若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也可以转为弟的小老婆。如果女方家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的弟弟或同姓的家族。此类转房婚,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家主动提出,女方家则不退还聘礼;若女方家提出,则要退回男方家的聘礼。

佤族的民族节日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和作用,“拉木鼓”便成佤族极为隆重、盛大宗教祭祀活动。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里砍伐树木,拉入寨里,制作新鼓,更换旧鼓活动。多于农历11月(佤历1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水牛数头和取肝看卦黄牛一头,以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2天一大早,全寨男女老少(一些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的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把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是不能进寨,要停放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日,举寨欢腾。邻寨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载歌载舞,剽牛和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二十余天。抠凿完成日,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的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于木鼓房周围,再一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指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其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的声音,其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结婚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前,单独活动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是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里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就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和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与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了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之后,就会送一些手镯和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里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能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她们认为,送礼物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光彩。姑娘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小伙子,礼物就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和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要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就表示接受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其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和订婚、结婚,喜结连理。

新米节

佤族是个农业民族,Past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了定制,发展成为了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日子。因为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和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时间也不一样,但以前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其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其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在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与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当天,主人早早地起床,准备好过节酒肉佳肴。之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要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其谷神,敬献其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与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能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乡亲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和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喜悦。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蜀国和四川是什么关系 四川名称的来历介绍

全文共 1875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蜀国,绝大多数朋友第一个想到的可能都是三国时期由刘备建立的蜀国。不过在此之前,实际上有一个更早的蜀国,也被称为古蜀国,它存在的时间一般被认为是从商朝早期到战国。古蜀国是从原始部落开始,一步步发展为封建国家,据说他们还参与过伐纣之战,为“牧誓八国”之一。实际上,在广大的蜀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从蜀国到四川,这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古蜀国

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川不是“四川”,人们唤它作“蜀地”,书信落款处,是心心念念米酒飘香的蜀地啊!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还在流传着,那关于蜀地的文化呢?今天笔者想翻开历史,梦游家乡,重回四川——蜀国。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现在太过久远的历史依旧找不到了,如今最早的可寻觅的记载,只能借助《华阳国志·蜀志》,这里记载的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让我梦游蜀国。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依赖长江支流发展起来,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

看到此处很难不想起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蜀山氏是一支古老的部族,生活于岷山之中,又称岷山氏。很幸运,《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到: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每一个时期的文明,都有各自的传说故事,许是天然的地理位置原因,加上古代的交通不发达,蜀部落一直是先秦时期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

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川像是一条热带鱼,但是在最开始,蜀国还是一块小小的土地,由于历代王朝的开疆扩土,疆域一点点变大,到了战国时代,古蜀王国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成为中国西南的强国。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就有来自蜀国的,比如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都显示出了当时精湛的工艺。这些历史文化遗址作证了古蜀文明,而古蜀文明又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历史记载到公元前285年,关于蜀国的故事就断开了,此后,这片土地以另外的身份继续存在下去。从蜀国到四川

四川一词,最早可找到的记载来自北宋咸平四年。在四川地域,宋代先是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后来又把二路合并起来,再分为四路,包括成都府路(初名“益州路”,后改名)、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又总称为“四川路”,这是“四川”一名用于行政区划代称的开始。

而“四川”用于省名,是在元朝。在元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或者简称为“省”。1281年,元朝将蜀地一代设立行省,命名“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设四川行省,再简为“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省”这个名字正式载入历史。之后,“四川”一词一直沿用下来。元代以来,四川行政区划几经调整,大致确定了疆域面积,形似热带鱼了。

在近代,因为政治原因,四川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军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府。民国七年(1918年),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同年,废除道制。1939年曾将四川省分为四川和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撤消,除金沙江以西划归西藏外,全部并入四川。

1997年行政区划调整,又将四川分为四川省和重庆市。时间的沉淀,让四川不再是原来偏居一隅的蜀国,它有了全国宜居城市之一——成都,被选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也作为西部经济发展龙头带领着西南经济不断发展;被还有著名的双一流高校,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还有一代代的四川人,将遥远的四川文化传承了下来,把川剧的变脸、吐火、高腔曲牌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一窥四川不一样的面貌。

因为有了那四条路,接通了偏僻蜀国和其它八方,再加上简简单单的“川”,汉代扬雄的《蜀都赋》说:“凝水流津,漉集成川。”按宋人章樵《古文苑》的解释,众水“凝注为大泽”,“渗漉潜行”,“会合众流”而成为大川,故称为“川”,江水也就称为“川江”。故此二字组成我家乡的名字——四川。

若你想有一场旅行,就定在四川吧。你会喜欢四川到处慢悠悠的生活调调,早上出门打太极,下午打麻将,还有热闹夜市上的小火锅;你会喜欢热情的大爷大妈,在给你指路时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门配合着蹩脚的川普,生怕你听不懂...你会喜欢这个千年万年来长江滋养着的城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的来历

全文共 3378 字

+ 加入清单

西游记》中出现了许多兵器,但只有孙悟空金箍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悟空正是依仗着这条铁棒,大闹天宫,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个令上界天仙惊心胆寒的“齐天大圣”的名头,同时,也确保了一路坎坷危机重重的取经大业顺利完成。应该说,金箍棒在孙悟空的人生履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箍棒的出身。《西游记》第3回,孙悟空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去寻宝,龙王先后拿出大捍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等兵器,但孙悟空总嫌太轻,不中意。当龙王表示再没有什么兵器时,龙婆龙女的适时提醒让孙悟空的寻宝活动“柳暗花明”。金箍棒这时闪亮登场了。原来它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此一神奇处。神奇处二是,平时它静静地躺在海底,默默无闻,这几日却“霞光艳艳,瑞气腾腾”。神奇处三是,金箍棒上镌刻有一行字,唤“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神奇处四是,刚开始它“约百斗来粗,二丈余长”,当悟空希望它更短些更细些时,它能“如意”地变化,最后竟能变成一根绣花针,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在此,作者赋予金箍棒种种神奇可谓煞费苦心,人们常说“宝剑赠英雄”,对神通广大的、机智勇敢的大英雄孙悟空来说,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为匹配,正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然而这还不够,小说第88回,作者专门用一段韵文对金箍棒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鸿蒙初判陶铁,大禹神人亲所设。湖海江河浅共深,曾将此棒知之切。开山治水太平时,流落东洋镇海阙。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长能光洁。老孙有分取将来,变化无方随口诀。要小却似针儿节。棒名如意号金箍,天上人间称一绝。重该一万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细能生灭。也曾助我闹天宫,也曾随我攻地阙。伏虎降龙处处通,炼魔荡怪方方彻。举头一指太阳昏,在地鬼神皆胆怯。混沌仙传到至今,原来不是凡间铁。

由这段韵文,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其一,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是曾经拯救四海苍生,匡扶社稷的宝物。读者或许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其来历也自是非凡:原来它是女娲当年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顽石”。“通灵宝玉”本来被寄予厚望,补天拯世,无奈竞没有派上用场,其结局暗含着贾宝玉最终难堪挽贾府这座大厦于“将”的命运。但金箍棒不一样,它也曾为济世救民出了力,甚而可说是劳苦功高,将这样的宝物给悟空作兵器不,不正寄托着作者希望孙悟空能够依靠这条铁棒“伏虎降龙”、“炼魔荡怪”,从而救万民于水火,泽被苍生吗?其二,为什么这样非凡的宝物竟然沉寂于深海许多年,没有被人重视呢?作者在此给读者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抛开索引派的繁琐考证与假设不谈,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金箍棒是“千里马”,这一点无需置疑,可惜的是东海龙王不是“伯乐”,不仅不是,而且还是一个萎缩怯懦爱打“小报告”的“小人”,金箍棒在他手里的命运自是可想而知。作者利用这一细节,一方面表明悟空是真正的“伯乐”,真正的英雄,另一方面,也暗含他对黑暗不平的社会现实的某种讽刺。其三,金箍棒名唤“如意”,自是与一般兵器不同,它变幻多端,能大能小,大的时候能“弥于宇宙”,小的时候只有一根绣花针长短。金箍棒完全随悟空的喜好“如意”变化,因而悟空能使得得心应手,给他西天途中伏魔荡怪凭添无穷的力量。

金箍棒对孙悟空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待言。小说第4回,悟空因嫌纱帽小,反下天庭自封“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下界捉拿悟空。在悟空与天将先锋巨灵神的交手中,金箍棒第一次显现出它的威力。面对“名满天下”的巨灵神,悟空只“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悟空还未使力,巨灵神已是全身发麻,悟空“劈头一棒”,宣花斧便断做两截。一松一紧,一强一弱之间,人们对金箍棒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与哪吒交手的过程中,金箍棒显示其威力的另一面:哪吒变成三头六臂,恶狠狠地手持六般兵器,向悟空“扑面来打”。而悟空毫不示弱,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迎面架住。后来,金箍棒更是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当碰上强敌或者说对手人多势众时,悟空的金箍棒能变成千条万条,在万千妖怪中如入无人之境。至于那些毛贼强盗则更不在话下,只需轻轻地一压,马上便成了肉饼。悟空使的一套棒法,可谓娴熟精练,天衣无缝,有时甚至赢得妖精的赞誉。第五十四回,独角兕大王与悟空交战时便连声喝彩道:“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宫的本事。”能从对手口中得到称赞,金箍棒的神通由此可见。

金箍棒的另外一项功能是能变成各种器物工具,在危急关头助孙悟空脱险。如第65回,悟空被黄眉怪罩在金铙里,悟空先是将铁棒变做幡竿一样,撑住金铙。失败之后,又将金箍棒变作一把钢钻儿,从亢金龙的角尖上钻了一个孔窍,得以脱身。耐人寻味的是,金箍棒在对待一般的强盗和小妖时,它的威力很大,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但碰到那种法力强大的妖魔时,金箍棒的威力便大打折扣。小说中有多处写到孙悟空与妊怪斗得难分难解,不分胜负的场面。是金箍棒失灵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妖怪大多修炼经年,又往往有天上的神仙菩萨作靠山,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妖魔法力的强大正反映出西天取经的坎坷与艰难。由于金箍棒是孙悟空降怪伏魔的工具,因而一旦它丢失了的话,其损失可谓大矣。

小说中两次写到悟空失去金箍棒。两次丢失都不同,一是被套,一是被盗。且看第50回、第51回,悟空与独角兕大王交手,金箍棒被“亮灼灼白森森的金钢琢套去,“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当妖怪得胜回洞后,悟空失魂落魄,“朦胧失主张”。从这一细节我们可看出,一旦悟空失去金箍棒,其往常的机智勇敢便马上无影无踪。无奈之下他跑到灵霄宝殿求援,先是“唱个大喏”,然后“又打个深躬”,当葛仙翁取笑他“猴子是何前倨而后恭?”悟空回答道:“不敢!不敢!不是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此时的孙悟空,哪里还有半点当年大闹天宫、傲视万物的影子?而促使他如此转变的,正是那须臾不离左右的金箍棒。再看第89回,悟空兄弟三人的兵器放在天竺国玉华县厂院时,被黄狮精掳去。当悟空打听到豹头山虎口洞有妖怪时,马上“唿哨一声,形影不见”,急切之情可见一斑。悟空在路上碰到两个狼精,想要打杀,却手中又无兵器,只好用个定身法将他们定住。当金箍棒失而复得时,悟空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甚至忘了“更容变像”,现原身丢开解数,一路棒打出去。总之,西天取经路上,有了金箍棒,悟空便能呼风唤雨,除妖荡魔,而一旦失去,便惊惶失措,没了主张。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孙悟空患难与共的生死兄弟。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孙悟空使的是金箍棒,而不是其他兵器呢?其实这恰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在。原因有三:其一是金箍棒符合孙悟空本是猴子的性格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兵器的描写往往成为人物性格刻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张飞的丈八蛇矛,李逵的板斧,鲁智深的禅杖等等。它们有个共同之处,都是造型奇特,刚强勇猛。因为造型奇特,所以能威慑敌人;因为刚强勇猛,才体现出勇力的虎虎生气。金箍棒便符合以上的特点,而猴子喜欢舞枪耍棒的天性则更是为此作了一个圆满的脚注。其二是金箍棒反映出的文化心理。金箍棒是“定海神珍”,也曾济世安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泰民安的“擎天之柱”。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暗示这一点,其目的是希望孙悟空成为定国安邦的“擎天之柱”。作者生活的明代后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作者放眼寰宇,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因而寄理想于笔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其三,相对于刀枪剑戟而言,金箍棒是比较“温柔”的。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往往极具攻击性,刀砍剑刺,其结果都是致敌人于死地。常言道:“刀剑无眼”,刀光剑影之间,只见血肉模糊,残肢断腿,其血腥气必然弥漫纸端,与小说崇佛戒杀的基调格格不入。小说中悟空用金箍棒打杀强盗妖精,往往只是压成个肉饼,虽也有时脑浆迸裂,但可怖程度较之血肉横飞减弱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不致于尸无完尸。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小说中所涵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其酷爱自由、嫉恶如仇的天性使他千百年来赢得读者的喜爱。而神奇非凡的金箍棒的出现,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甚而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孙悟空这个光辉形象数百年来栩栩如生地闪耀在读者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寒食节的由来简介_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全文共 3450 字

+ 加入清单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那么,大家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寒食节的由来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节的习俗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超过2600年的历史。寒食节是夏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二日。逢寒食节当日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而得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同时寒食节也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两千余年来,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其实是沿袭了远古时期的改火旧习。华夏大地每到初春,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雷电的到来也易引起山火。所以远古时期的人们,要在这个季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在禁火的这段时间里,人们会准备出足够的熟食用以度日,但是因为禁火而无法加热,只能“寒食”,故而便有了“寒食节”。不过据史籍记载,寒食节的起源,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

晋文公重耳乃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当他还是晋国公子的时候,却深受“骊姬之乱”的迫害。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娶狐姬,次年生下重耳。 重耳自幼聪慧好学,同时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十分受宠的骊姬预谋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为了扫清障碍,她先是设计陷害、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后又开始诬陷另外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的二位公子先后逃走,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因两位公子的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在追击中,重耳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从此踏上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路。

在重耳最为落魄的这些日子里,有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对重耳忠心耿耿,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在一次逃亡的路上,有个随从偷走了资粮,重耳饥饿难耐,几乎昏厥,介子推躲到山沟里,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得知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励精图治,终于成为一代名君,便是与齐桓公并成为“齐桓晋文”的先秦五霸之一“晋文公”。但是重耳并未兑现当初的诺言,因为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对介子推没有任何封赏。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主动请赏,他说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替那些通过各种手段请赏的人感到耻辱,也很气愤,于是隐居去了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介子推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但是有位邻居为介子推感到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重耳亲自去请,但是茫茫大山,找个人谈何容易?何况介子推故意躲着不见,坚决不出山,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也不知道谁出了个馊主意,让晋文公下令三面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可是熊熊火光中,却并未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灭了,人们才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抱树而死。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恸哭失声,为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来历一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寒食节的来历二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寒食节的来历三

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游记中嫦娥是什么身份?嫦娥靠山来历不简单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嫦娥应该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人还为嫦娥写了很多诗词。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正是因为调戏嫦娥才被玉帝重罚,最后还投错猪胎。不过《西游记》里的嫦娥并不是奔月的那个嫦娥,嫦娥只是对月府里所有仙女的称呼,这点还是有区别的。而这些仙女的背后有一个厉害的靠山,不然猪八戒也不至于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那这人究竟是谁呢?

在《西游记》中,掌管天河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因为喝多了酒,调戏嫦娥,犯下重罪。本应该被斩首,但是由于太白金星的求情,猪八戒被重打两千锤,贬入凡间。却不曾想,在投胎的时候,不小心投成了猪胎,成为了猪头人身的怪物,藏身在到福陵山。

后来猪八戒到了高老庄,想要娶一个妻子,直到遇到了唐僧,才改变了他的命运,被孙悟空降伏以后,追随唐僧西天取经,最终被如来佛祖封为净坛使者,也算是修成正果了。

但是,我们仔细推敲书中细节,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嫦娥并非是广寒宫的宫主,而是一个小小的侍女。

在第九十五回中,当唐僧一行人来到天竺国以后,天竺国的公主非要与唐僧成亲。但是什么妖怪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他发现这是一个假公主,真正的公主在布金寺中。正当孙悟空想要除掉这个假公主的时候,却来了一位神仙。

这个神仙便是太阴星君,太阴星君身后还跟着一帮侍女。太阴星君解释道,这个假公主,是他的宠物玉兔变化而来,真公主是月宫中的素娥,她们在天宫中便有仇,这一次是下来报仇的。

于是孙悟空便让太阴星君带着侍女在天竺国王面前亮个相,原文这样写:这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由此可见,嫦娥并非是某一个人,而是对天宫中侍女的总称。在这时,猪八戒也见到了曾经调戏的仙子,说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这也证明,嫦娥是仙子的总称。

那么天蓬元帅挑细一个侍女,为什么会被重罚呢,甚至险些丢掉性命呢?这还要从嫦娥仙子背后的神仙说起,也就是来搭救玉兔的太阴星君。

在原文中,这样描述孙悟空和太阴星君见面的场景:慌得行者收了铁棒,躬身施礼道,老太阴,哪里来的?老孙失回避了。孙悟空可是齐天大圣,见到太阴星君,居然要慌,还要躬身施礼,可见太阴星君实力不容小觑。

孙悟空还有一句失回避了,也耐人寻味。在古代,皇帝或者高级官员出行,都要打着回避的牌子,如果平民百姓没能回避,就会有一个失回避的罪名。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如来佛祖都没有这么客气,只对太阴星君和弥勒佛这样客气过,可见太阴星君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这样看来,天蓬元帅喝多了酒,去调戏太阴星君手下的侍女,太阴星君肯定不答应。由于太阴星君的实力和地位都很高,玉皇大帝都保不住天蓬元帅,只能对他进行重罚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