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夷陵之战谁赢了精选20篇

浏览

2440

文章

41

篇1:夷陵之战刘备真的是为了关羽报仇吗?

全文共 2207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一般指的是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之后,对东吴孙权发动的一次战役。这一次的战役,名义上起因是关羽。孙权袭取荆州,当时镇守荆州的是关羽,而关羽因腹背受敌,终究不敌,兵败被擒杀。刘备正是打着这个旗号,要进攻东吴。然而,距离关羽被杀已经过去了两年,刘备这个时候用这个名义进攻东吴,他真的是为了要给关羽报仇吗?

221年,刘备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结拜兄弟关羽被孙权害死了!30多年的兄弟情深,让刘备倍感痛苦。于是他决定,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孙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刘备却是“冲冠一怒为兄弟”。

许多人都反对刘备出兵。

名列五虎上将的赵云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在这段话里,赵云一针见血地指出蜀汉最大的敌人是曹操,而非孙权。只要将曹魏消灭了,孙吴自当驯服。假如先攻打孙吴,则战争必将陷于纠缠,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结束的。

诸葛亮的兄长、孙吴南郡太守诸葛瑾也致信刘备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诸葛瑾问刘备,是先帝亲,还是关羽亲?提醒刘备注重轻重缓急,不要为了一时愤怒,忘了真正的大事。

然而,这些话刘备统统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就是不听。战争于221年7月打响。一年后,战争结束了。清点战果。刘备亲自率领5万大军进攻孙吴,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仅以身免”。战争的失利,让他身心疲惫,终于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很多人认为,刘备在关羽被杀害后丧失了理智,不顾大家的反对贸然攻打孙吴,以至于酿成苦果。然而,关羽被杀害是刘备兴兵的导火线,却并非主要原因。刘备最大的特点是“喜怒不形于色”,能忍常人不能忍,他绝不是那种“一点就着”的火炮性格。刘备一定要征伐孙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夺回荆州荆州,古时又称“江陵”,在三国时代是中国九州之一,地域很宽阔,约有85万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如今的湖北、湖南二省全境以及河南省的一部分。

在三国局势中,荆州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诸葛亮在还没出山时,就明确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建议刘备首要之举就是夺取荆州。

赤壁之战后,蜀汉、曹魏、孙吴对荆州进行了瓜分。孙权获得了江夏,曹操获得了南阳郡,刘备获得了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是毫无疑问的最大赢家。

为了镇守荆州5郡,刘备一度派出他最信任的军师诸葛亮和大将关羽、张飞、赵云共同驻扎在荆州。只是后来,刘备需要平定蜀地,抽调了诸葛亮、张飞、赵云,让关羽一人镇守荆州。

220年,关羽在孤军北伐时,遭到孙权大将吕蒙、陆逊偷袭,败走麦城,死于非命,荆州5郡被孙吴占领。煮熟的鸭子都飞了,你说刘备气不气?更可气的是,荆州被孙吴占领后,蜀汉门户洞开,整个益州随时面临来自孙吴的威胁。因此,刘备于公于私都要尽快向孙吴进攻,夺回荆州。

二、威慑孙吴赤壁之战后,在很长时间内,蜀汉、曹魏、孙吴取得了战略平衡,谁也吞并不了谁。但是,这种战略平衡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对于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从综合实力上看,曹魏最强,孙吴次之,蜀汉最弱。不过,当刘备一生最大的劲敌——曹操死后,刘备松了一大口气。来自北方的压力,暂时减轻了许多。毕竟,对于刘备来说,曹操的继承者——曹丕,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当务之急,反而是应对孙吴政权的虎视眈眈。

很多人对蜀汉和孙吴在赤壁之战中并肩作战,打败了强大的曹操津津乐道,歌颂鲜血染成的友谊。实际上,三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蜀汉和孙吴的结盟,是靠“利益”维系,而非其他。想当年,如果不是曹操胃口太大,同时威胁到刘备和孙权的利益,就算100个诸葛亮,也无法说服他们站到一起来。

说到底,孙权不是一个善茬。早在周瑜担任大都督时,他就差点接受周瑜的建议,将刘备软禁在江东。及至后来,又批准了周瑜征伐益州的方案,在刘备的碗里抢食。只不过由于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做好了充分准备,加之周瑜突然病故,这才作罢。

这次,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采取背后偷袭的办法,杀害了关羽,夺得了荆州,给了刘备一记响亮的耳光。刘备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的话,接下来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刘备大举进攻,不一定能够一举灭掉孙吴(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有很大的几率挫败孙吴,使其元气大伤。最起码,也要好好地威慑他们一下,让他们以后不敢轻举妄动。

对此,曹魏谋士刘晔看得很准,他分析道:“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在刘晔看来,刘备一定会借助这次难得的机会,打着为关羽复仇雪恨的名义,好好地修理一下不安分守己的孙吴。

实事求是地说,刘备的胜率还是很高的。他虽然没有关羽、张飞助阵,但孙吴同样是将星凋零,名将周瑜、鲁肃、吕蒙都已去世。基于此,一贯敬小慎微的诸葛亮都没有坚决反对刘备出征。或许他也认为,“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别的不敢奢望了,打下区区一个荆州,应该还是有把握的吧?

不幸的是,孙吴冒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天才将领陆逊。夷陵一战,39岁的陆逊把61岁的刘备打得全军覆没。刘备一口老血吐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您倒觉得,这是天意还是命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都说夷陵之战前蜀国很强,那么夷陵之战前的蜀国到底有多强呢?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或许知道这场战役是真的把蜀国打到了退步不知道多少年,真的是好惨,话说夷陵之战之前,蜀国是真的好强的,但是就是有一点点让人看不懂的地方是,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就变弱了,弱得真的是悲惨,感觉元气大伤,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夷陵之战到底是输得有多么的惨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

我们这次不拿小说说,拿正史说,小说说蜀汉有50万兵力,这尼玛是曹魏的军力还差不多,其实真正历史上关于魏国,蜀国,吴国的兵力是有记载的,魏国最多,毕竟地大面广,魏国人口有443万,常备的兵力有50万左右;而吴国的人口要少一半只有230万左右,常备兵力10万左右,但是后方还有10万兵力;而且蜀国的就少了蜀国人口就只有94万,常备兵力10万。

所以这样看下来,这个蜀汉也不算强啊,总共兵力才10万,而且在汉中之战也是有伤亡情况的,虽然伤亡有限,但是本身的兵力却很难得到补充的,所以夷陵之战蜀国到底出了多少兵力,具体真的不得而知的,可能6-9万之间吧,所以这和东吴的常备10万后后备10万比的话,真的是少了太多了。

其实说蜀国强就强在这个时候,这是蜀国兵力最足的时候,因为三国时期是生产力真的太低下了,10户才能养一个兵,在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差不多损失了一半的兵力,估计有个五万左右,所以对蜀国算是伤筋动骨了,这五万兵力就当时蜀国的人口来算的话,没有个10年还真的是缓不过来的。

蜀国在这个时期还真的是最强的,从此以后就日渐衰微了,其实依照蜀国的地理优势,他们打防守的话,曹魏就算是大军压境也不见得有多大作用,就是这个刘备非要一意孤行,不停劝阻,最后败得一塌糊涂,真的是好惨,惨了蜀国士兵惨了蜀国百姓。

所以当时的蜀国对比曹魏可能没有那么强,但是对比蜀国的前前后后还真的是最强形态的,10万兵力,在当时依据地理优势是能防守住曹魏的攻击的,东吴就更加不必说了。可是可惜了刘备不听劝说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有多少兵力?刘备夷陵之战真有70万人吗?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是后三国的转折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算是彻底的战败了,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而且刘备此后还羞于惨败,一病不起最后在白帝城过世。那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输这么惨呢?因为刘备正好犯了几个兵家大忌。而且刘备并没有带诸葛亮、赵云等人一起参战,当然这也有其中的考虑。不过大家最好奇的还是当时刘备手上到底是有多少兵力呢?难道真有传闻中70万人那么多么?

如果刘备真有70万人的部队那就可以直接统一三国了,当时刘备连10万的兵力都没有。其实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一共只带了5万兵力,其中五奚蛮夷还占了一万左右;而孙权这边大概也是5万左右的兵马,所以这场战役双方的人数是旗鼓相当的,谁的战术能更胜一筹谁就能掌握最后的主动权。但后来的结果是刘备差不多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惨败于东吴大军手下,要说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刘备这次太心急了,急于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但最终也没能如愿。

其实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孙权派吕蒙偷袭关羽还抢夺了荆州。这下子算是彻底激怒了刘备,刘备称帝以后首先就要拿东吴开刀。一方面是为关羽报仇,更重要的是夺回荆州这块土地。刚开始刘备在行军路上打的陆逊部队节节败退,还以为自己是掌握了主动权,实际上这是陆逊的计谋就是想诱敌深入,然后把刘备大军困在高山峻岭的山地,然后双方开始打相持战。这里有点像后来诸葛亮北伐碰到了司马懿,任诸葛亮怎么激将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刘备也是想办法激怒陆逊,但是陆逊根本不搭理刘备,也不主动进攻,目的就是为了消耗蜀军的斗志等待反攻的机会。

后来陆逊察觉到蜀军士气开始低迷,还接连放弃了水路这条作战线路,就立马开始制定反攻的计划。其实这里刘备又犯了一个错,就是没能察觉士兵没的心里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刘备选择撤退等整备好后再次出发,就正好破了陆逊的计谋。但是刘备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想直接正面和陆逊交战。结果陆逊利用火攻让蜀军大乱,导致了全线崩溃的局面,刘备这时已经明白自己战败了,自己逃到了白帝城。其实刘备运气也是非常不好,当时张飞的部队准备和刘备会和,但在路上张飞却被自己的手下给杀死了,刘备失去张飞后必然会把这份怨念也加到东吴身上,就更加不会撤退了。

所以说刘备并没有70万兵力来打夷陵之战,如果真有那就是曹魏联手东吴一起抗蜀了。其实三国时期各种大小战争还是挺多的,所以哪里的百姓都不是太好过,这样战乱的年代大家就不太想生孩子了,士兵的数量只会降不会升。据说三国时期的人口只有2000万左右,仅为汉朝的40%,所以战乱年代造成人口急剧下降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刘备也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等诸葛亮掌权后又和东吴恢复了同盟关系,也宣告正式进入到后三国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夷陵之战为什么失败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刘备并不具备强大的水军,没有优秀的作战参谋,反观陆逊拥有高超的军事水平。当时在刘备的身边并没有如同诸葛亮这一般的智能团,凭借着个人的作战能力,很容易出现战术失败,在战场上一旦做出错误的判断,随时都会造成失败。

刘备没有强大的水军

关羽北伐襄樊,靠的是拥有精良的水军,然后吕蒙在袭击荆州时顺利的杀掉关羽。导致蜀汉的水军基本上全部损失,刘备东征时虽然会带有一些战船,但是没有办法和东吴的水军比较。陆逊在反攻刘备之前曾说过,担心的是刘备水路并进,而如今刘备决定舍弃舟船,自然没有什么好忧虑的。刘备所率领的军队和陆逊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意味着刘备没有太多的实力。

刘备没有优秀的作战参谋

纵观刘备的一生,一直都在不停征战,军事水平是比较出色的,但并非是出类拔萃。在多次战斗中,刘备并非是孤军奋战,身边始终有人出谋划策,比如诸葛亮,法正,还有庞统等。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并未在身边,庞统还有法正早已离去。身边仅仅只有一些战术参谋,并没有智能团,这就意味着在作战过程中没有人能够为自己拿主意,这就导致刘备在作战时出现明显的战术选择错误。

陆逊拥有高超的军事水平

从刘备整个进军路线可以看出,一开始比较顺遂,但陆逊极为果断,立马让吴军后退。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夷道防守。刘备所占领的大部分区域并不具备优势,绝大部分都是山地。因此才会导致后期出现树栅连营的状况。双方在作战过程中已经持续8个月的时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早已消耗蜀军的锐气,陆逊选择果断的攻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夷陵长江大桥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毗邻磨基山、横卧长江的是夷陵长江大桥,总投资6.1亿元,于1998年11月28日动工。全长3246米,主桥长936米,桥面宽23米,是长江上唯一的一座三塔倒Y型单索面混凝土加劲梁斜拉桥,其跨度在同类桥梁中为世界之最。大桥在建设中先后运用了20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桥于2001年底建成通车。至此,宜昌市已拥有枝江铁路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夷陵长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4座长江大桥,驾起了宜昌经济腾飞的桥梁。

工程概况

夷陵长江大桥位子湖北省宜昌市,是联系宜昌市南、北两岸跨越长江的城市桥梁。桥位距葛洲坝水利枢纽大坝下游约7.6km,桥址区江面宽约800m,最大水深约23m。建设结合桥址区航道具体情况,大胆创新,首次提出单索面三塔斜拉桥方案,其2x348m的主跨为国内第一,在同类型桥梁中亦属世界首位。在设计和施工中,积极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建桥技术上实现了许多新突破。

大桥工程全长3.246km,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主桥是国内第一座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三塔斜拉桥,跨度(m)布置为38+38.5+43.5+2x348+43.5+38.5+38八跨连续,主桥长936m,总投资6.136亿元。主桥桥面宽23.0m,设四条机动车道,车道外侧各设2.0m宽人行道,桥面中间索区宽3.5m。

中塔基础采用16根直径2m的钻孔柱桩,每桩长42.0m,承台尺寸16m×16m,边塔基础采用11根直径2.0m的钻孔柱桩,桩长北边塔为44.0m,南边塔为34.0m,承台平面尺寸14m×16m,三座混凝土主塔造型一致,只是在细部尺寸上不同。塔身上段采用的倒置的Y形构造,三塔高度不等,边塔高度相同,边塔及中塔纵向尺寸分别为5.5m和7m。

斜拉索置于桥面中央,断面上每个编号的斜拉索均由2根组成,间距1.2m,梁上索距主跨8m,边跨5.5m,塔上索距约1.6m。每个边塔都布置了18对斜拉索,中塔上布置了32对斜拉索,全桥共236根斜拉索。斜拉索采用平行钢绞线拉索体系,全封闭新构造,无粘结锚具。单根钢绞线直径为15.24mm,镀锌钢绞线外包PE护层,内注油性蜡。钢绞线强度=1770MPa,容许应力[σ]=0.45。斜拉索共重1225t。

主梁采用单箱三室截面,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梁高3.0m,顶板宽23.0m,底板宽5.0m,两侧悬臂板悬臂长度3.5m。主梁边跨与边塔处0号块共长131m,均采用膺架现浇施工。中塔处0号块现浇长度22m。两主跨主梁采用预制悬拼施工,主梁预制悬拼梁段间隔40m左右设一道0.5m宽湿接缝,其余均为干接缝。除合龙段外,主跨共设7个宽湿接缝。梁体预制块标准长度分别为4.0m。标准节段重160t。

主桥钢材用量约5673t,斜拉索钢绞线共重1225t,混凝土约43898立方米。

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1.适时性地提出了三塔单索面斜拉桥方案。以两个大跨覆盖整个航行水域,该方案通航条件好,建安费为1.65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2.边跨采用多孔连续结构以提高三塔体系斜拉桥的刚度。解决三塔体系刚度的技术难度较二塔方案低,结构体系合理,方案可行、经济。

3.钻石型桥塔结构。桥塔受力合理,有较强的抗撞击能力,而且施工简便,造型新颖,实现了受力、美观,经济的和谐统一。

4.主梁悬拼采用一整套成熟的计算程序及监控技术使得斜拉桥在未采取任何强制措施条件下,顺利地实现了双主跨同时高精度合龙。

5.斜拉桥合龙束兼用体内束及体外束,经详细研究体外束受力行为,提出了体外束分段锚固设计构思及一整套锚固细节设计,开拓了桥梁设计新思路。

6.创造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节段预制拼装最长的世界纪录。主梁采用节段预制拼装法施工,取得了质量易于保证,施工速度快,工期短、投资省的效果。其348m的拼装跨度为世界之最,最大双伸臂桥梁全长383m亦无先例。

7.采用具有较多技术优势的全封闭式新型铜绞线斜拉索体系。该体系具有索力建立精度高,施工方便,不需配备大型起重设备,防腐性能优越,易于更换的特点。

8.自行研制了先进的轻型多功能步履式液压控制悬臂架梁吊机,自重34t,前移经过索区方便,无级变速,起吊冲击力小,吊起的梁块可以前后移动50cm,在6个目田度方向对位调整方便。

9.自制一套专用工具,完善了主梁体内长钢绞线整束穿束新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夷陵古战场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战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夷陵古战场位于今宜昌市猇亭区。这里地势险要,江流湍急,临近长江西陵峡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报孙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东征伐吴。第二年前锋进至夷陵,部队沿江分布达数百里,大本营屯驻长江北岸猇亭。孙吴大将陆逊在盛夏时节用火攻蜀军,“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带残兵狼狈逃至白帝城,不久后病死在那里。从此,夷陵之战作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而载入史册。现在,这里已修复了汉阙门、西塞楼、龙门哨台、酒仙阁等古战场遗址建筑,并仿古修建了刘备大寨、长江栈道垛口、营房寨栏等景区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夷陵广场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广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夷陵广场是宜昌市中心广场,于1997年三峡工程截流前夕(11月3日)建成开放,占地面积5.52万平方米,其中草坪面积3.2万平方米。

广场采用主副轴线构图,全开放式设计,突出以绿化为主题、夜景为特色、净化环境为重点,有各种灯具852盏,1个音乐喷泉,花坛15个,饲养以白色为主的广场鸽1000余只,种植乔灌木8科14种282株,绿地率在57.97%。

交通:乘1、8、10、11、12、13、19、20、22、23、25、26、27、28、30、100、105等路公车均可到达。

邻近景点:三峡大坝夷陵长江大桥马铃岩风景区中华鲟园天然塔西塞国森林公园车溪风景区三峡人文地理风情园滨江公园东山游乐园白马洞晓峰风景区(野人谷)猇亭古战场

地址:宜昌市西陵区西陵一路

类型:广场

游玩时间:建议30-60分钟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为何没有参加

全文共 1615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夷陵之战,是刘备对东吴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争。这个战役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但是这一次的战争刘备却失败了,而且刘备身边著名的军师诸葛亮并没有参加,这是怎么回事呢?刘备在这场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失败

其一,扎营崇山峻岭,放弃水军。在这一场战役开始的时候,刘备派吴班、陈式带领水军屯军夷陵,而另一部分则在陆上驻军。这样的布局原本对吴军威胁极大,这是陆逊很头痛的地方。可是刘备却放弃这样的一种布局,把所有的部队都放置于崇山峻岭之中,这就让部队很难一下子全部展开出来,行动上明显多有不便。这让陆逊高兴坏了,在给孙权的信中他说:“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弃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也就是说开始陆逊还是有点担心的,可以一旦刘备全部安营山上,陆逊便高兴起来了。若是刘备用水军和陆军相配合,陆逊则势难抵挡。

其二,人员配置有问题。在出征之前,刘备应该知道这是一场很关键的大战,而其是在夷陵这样的险恶环境中作战。而刘备却很轻视对手陆逊,或许因为陆逊没什么名气。因而这次出战带领的全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将,而且也没什么厉害的谋臣跟随左右。可以说按照这样的战争规格,如此的人员配置实在是不匹配,这是导致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若是刘备能够重视起来,把蜀汉的一些很有能力的强将带在身边,同时让足智多谋的谋臣随行出谋划策,相信陆逊绝不可能这么轻易的打败刘备,甚至可能最后惨败的是陆逊。

其三,过于拖延,军心涣散。在遇到陆逊所部奋力抵抗之后,刘备开始转而消极对峙,且不说安营山上,就说时间上居然拉长到了七八个月。试想一下,将士们长达七八月整日窝在深山里,早就士气全无,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啊。况且刘备远征于此,物资粮草供应也是个大问题。这就让陆逊抓住了弱点,趁刘备所部意志薄弱的时候,轻松的就将其击败了。

而要是刘备能想办法速战速决的话,那整个情况将完全不同。因为拖得越长刘备越占劣势,要是能以快攻的方式,则陆逊则处于劣势。刘备可以用主力比较精锐的部队直击陆逊的先锋部队,再用两员大将分别从侧后方夹击陆逊,这样一来,陆逊所部绝对陷入一片混乱,导致前后不能呼应,而陆逊就算再有谋略也无济于事,如此一来,刘备足以将其轻松击败,转败为胜。

2、诸葛亮为何没有参加

原因一,诸葛亮反对东征,夷陵之战前因关羽被孙吴所杀,历史上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

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吴、蜀联盟关系破裂。刘备大怒,决意为关羽报仇,而当时蜀汉政初立刚3个月,不管上从战略上还是蜀汉内部,都需要休养生息,当时丞相诸葛亮出于政局考虑及国内实际情况而与朝中大臣劝阻,然而,刘备并未所动,毅然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原因二,夷陵之战,动用全国之力,刘备亲征,古代但凡皇帝出征,就要由太子监国.诸葛亮要辅佐太子监国.所以不能随军.要辅佐太子监国的人必须要有优秀的政治才华.诸葛亮当时是刘备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不管是军事才华还是政治才华,不管是出于保障后勤的原因,还是出于内部稳定,诸葛亮都是不二之选!

原因三,东吴并不想开战,并在开刘备亲征前多次向蜀汉求和,但均遭到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以守战的姿态面对这场战争,所以在前期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基本势如破竹攻占东吴多个地区,此时,东吴也担心北方曹军会趁蜀吴开战,大军南下;另外,刘备亲征,带在身边的人军事能力并不差,同时,历史上中原的人,很是看不起江东的人,种种原因,所以刘备并没有让诸葛亮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夷陵之战中,为何刘备会惨败给孙权?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惨败?

刘备之所以会失败,这是因为内部资源严重缺乏。刘备会拥有法阵如此出色的谋士,还会拥有赵云这样的大将。可即便如此,最终还是会面临失败,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无奈。

刘备不增援这主要也是因为地理性的因素,当大家在分析历史就会发现,主要就是因为益州新附,当前也会拥有着许多还没有解决的一些原因。

如果和孙权一起比较,刘备的兵力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而且这一次也会选择主动进攻孙权,必然会做好十足的防备。诸葛亮在此时怎么可能会没有看到,所以按照诸葛亮的思维,这种仗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刘备的目的其实根本就不是打架,主要就是想要找孙权,拼命就是想要虚张声势,刘备心里还是非常不清楚的,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孙权而是曹魏。

只不过是想要通过打孙权的方法来达到一个压制的效果,所以在此时必然也没有付出全力。一开始是没有付出权利,但是在最后伴随着军事战斗能力逐渐的下降,刘备也同样开始慢慢的失去冷静。由于陆逊会存在诱骗的现象,所以当刘备的大军在进入到夷陵附近时,天气也早就已经开始慢慢的变热。

为了能够有效使得士兵全部都能够度过当前炎热的夏季,所以就把部队直接安排在山林之中,这种做法其实本身就已经犯了忌讳,因为如此分散的做法,往往就会导致敌人分散去进行歼灭,另外在这一个炎热的夏季,如果陆逊一旦选择使用火攻,那么刘备的军队必然就会直接的崩溃,所以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最终的失败。

如果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够注意起来,这必然也同样可以帮助大家解决一切,所以当大家在分析之后,必然就会发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陈情令魏无羡为什么叫夷陵老祖?献舍和取舍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814 字

+ 加入清单

魏无羡是《陈情令》中的男主角,魏无羡性格放荡不羁、潇洒豪迈,江湖人称夷陵老祖。很多观众不理解魏无羡为什么叫夷陵老祖,因为魏无羡修鬼不修仙,他还是鬼道的创始人。他曾在不夜天大开杀戒,后来被仙门通缉,此后被反噬而死,但莫玄羽出手用禁术献舍将魏无羡复活,这才让他有了重生之日。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有关夷陵老祖的来历,还有献舍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魏无羡为什么叫夷陵老祖?

《陈情令》在6月27日晚间突然的上线了,这件事让很多网友都惊喜不已,无论是书粉还是剧粉大家都是很期待这个肖战扮演的魏无羡会是什么个样子,毕竟大家印象中的那个魏无羡是一个潇洒不羁,功夫了得的俊男,那他到底是不是书中的那个夷陵老祖呢?相信现在的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魏无羡被称作夷陵老祖是因为魏无羡修鬼道的乱葬岗就在夷陵,魏无羡是修鬼道的第一人,后来又在乱葬岗占山为王,所以被称为夷陵老祖。

夷陵是云梦江家的附属地,归江家领导,魏无羡十七岁那年,温家为难江家,要在莲花坞设立监察寮,虞紫鸢拒绝后江家被温家屠尽,只有江澄、魏无羡和远在眉山的江厌离躲过一劫。

江澄和魏无羡逃亡途中,江澄为救魏无羡被温晁抓走,被温逐流划去金丹,魏无羡在温情和温宁的帮助下把自己的金丹剖出来给了江澄,但魏无羡因此被温晁抓走扔进了夷陵的乱葬岗。

毫无灵力的魏无羡在乱葬岗苦苦挣扎了三个月,以鬼笛陈情驭鬼回归,由于魏无羡号令尸体和鬼魂遭人忌惮,三年后,魏无羡被逼炼出鬼将军温宁,率领温家最后的血脉在乱葬岗占山为王。

魏无羡因此被称为“夷陵老祖”,成了凶神恶煞的代名词,但实际上魏无羡并没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是大家口口相传误解了魏无羡。

献舍和取舍什么意思?

献舍和夺舍是两个相对的术语,存在于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之中。献舍指的是一个修仙之人主动的将自己的身躯献给另外一个更强大更厉害的人。

夺舍则意思相反,是指躯壳被更强的人强行夺去。在道教和佛教中,夺舍和献舍结果相同,只是过程不同。道教中,修行人可以直接夺取别人躯壳,借尸还魂。

佛教中,修行人只能在受精卵阶段夺舍,投胎转世。之所以会叫“献舍”跟“夺舍”,是因为这里的“舍”其实都是身躯的意思。这种说法在我国的古代医学中早有记载。

在金丹被剖后,魏婴无奈修习鬼道,当然他也有这个天分和能力走上修鬼道的不归路。在夷陵乱葬岗数日,魏婴惊艳归来,鬼笛陈情操纵数万凶手,消灭温氏,一战成名,夷陵老祖的名声大振。

后来,鬼将军出世、阴虎符在手,魏无羡怕是已经没有任何对手了。若非魏无羡自爆而亡,世间怕是没有能有魏婴单打独斗获胜的人了。一个自爆而亡的人,是找不到要复仇的对象的,当所有人都站在了魏无羡的对立面时,所有人都是他复仇的对象,然而夷陵老祖怎会将他们放在眼里?魏无羡只是自己不想活下去了而已。

魏无羡自爆前,温氏已灭,家仇已报,所“恨”的对象已悉数灭亡,谈何复仇?

他已经没了恨,有的只是心痛和无奈。将魏婴养大的莲花坞被烧,江叔叔和虞夫人离世,与魏无羡最亲近的人便只剩下了江厌离合江澄两人。而最喜欢的师姐的死,是魏无羡心碎的一个关键节点。

温氏被灭,但魏无羡保下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温宁与温情两人包括其他温家旁系的无辜之人,虽然魏婴痛恨可恶的温氏,但在他心中依旧有一份理性,他并没有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直到江澄站在了他的对立面,直到所有人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包括那个被他忽略了的蓝忘机。

魏无羡不去复仇,也是他的性子使然。

世人评价他放荡不羁、恣意妄为,但于魏婴自己,却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当初温氏横行,各大家族作为人质被送往岐山温氏,在玄武洞,王灵娇因嫉妒欲用滚烫的铁烙去烙绵绵的脸。而魏婴奋不顾身,用身体去挡那滚烫猩红的铁烙。在场数人,也只有魏无羡敢这么做。

在乱葬岗被迫修鬼道后,即使最初被世人称为“夷陵老祖”,被世人所敬仰,他也没有居功自满,而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随心所欲,随遇而安,这是魏无羡的生活态度,也是他的处世之道。所修非常道,但能行正事,这样的人不可能会复仇。在被莫玄羽献舍重生后,魏无羡很快就接受了自己的处境,迅速调整,既来之则安之。所以要说复仇,只是帮助莫玄羽罢了。

既然被人献舍,既然获得了活下去的身份,那么他便好好生存下去,哪怕不是当初夷陵老祖的身份。所以在遇到蓝忘机、遇见江澄等人后,一方面是不知该如何面对他们;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让他们认出,以防惹祸上身。在知道金凌身份后,魏无羡都尽量保护他以免受到伤害,说到底魏婴也是金凌的舅舅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夷陵之战如果有张飞刘备能取胜么?张飞活着能增加多少胜率?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陆逊之手,最后白帝城含恨而死,也算是蜀国上下面临的一次最大危机和转折点了。如果不是诸葛亮选择跟东吴重修于好一起抗曹,可能蜀国灭亡的时间要提前很多了。其实刘备会如此惨败很多人觉得就是因为张飞在再跟刘备汇合的路上被杀,导致刘备援军不足,如果刘备和张飞能对陆逊形成包夹之势,那胜算就会大大提高。实际上真会如此么?要知道是刘备进军东吴的领地,想要在敌方领土完成包夹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的确也不能否认,刘备少了张飞这员大将战斗力肯定会减少很多。只能说天不佑刘备,关羽的死已经对刘备造成了非常重大的打击,这次张飞又突然死亡刘备也只能把这口怨气全部撒在东吴身上,所以就更加求胜心切了。但是站在兵法的角度来看,刘备的心态已经非常不利于打胜仗了,因为急于求成就必定会落入敌方设计好的圈套当中。所以陆逊也是正好利用了这点,消磨了蜀军的斗志最后选择了一个最恰当的实际反攻,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

那如果张飞没死,成功和刘备汇合结局会有什么不同么?感觉最终结局出入也不会太大。因为张飞是一名纯武将,不像关羽能当指挥制定战略。所以就算张飞来了也是全部都听刘备的部署安排,自己是没什么主见的。而且这次刘备也没带诸葛亮出来,如果诸葛亮在的话说不定还能拉刘备一把,发觉士气低迷后就立马撤退。但张飞的性格也是以鲁莽著称,肯定不会撤退,所以最后的结局出入应该不会特备的大,不知道大家觉得这番分析有没有道理。

如果把张飞换成是关羽的话,说不定就能产生转机了。关羽有勇有谋,也不会轻易贸然出击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只是可惜刘备这次就是来为关羽报仇的。所以张飞的生死并不是夷陵之战刘备想要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张飞真那么重要刘备在得知他的死讯后就会马上撤退。对于刘备来说夷陵之战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夺回荆州,荆州对于蜀汉来说实在太过重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不管夷陵之战谁胜谁负,最后东吴和蜀汉都要重新恢复同盟关系一起抗曹。

因为三国之所以能成鼎立之势,就是因为较弱的两方能联合起来对抗最强的一方。如果最弱的两个国家先打了起来,那最强的国家就可以直接坐收渔翁之利了,孙权和诸葛亮都不是傻子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夷陵之战的确是让蜀国元气大伤,但是同盟关系能让他避免受到二次伤害,所以诸葛亮的举动算是挽救了蜀国一条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什么不趁势消灭蜀国?东吴拿下蜀汉能打赢曹魏么?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前期最大的转折点,蜀汉步入到了寒冬期,而东吴和曹魏的国力依旧强盛。主要是刘备伐吴实在太过冲动,虽然整备了几年,但似乎太急于求胜,每一步都在陆逊的算计当中,最后陆逊一把火将蜀军烧的节节败退,刘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按理说,如果此时孙权决定乘胜追击,直接进攻蜀汉腹地,那不是就能直接吞并蜀国了么?为什么孙权并没有这样做呢。其实孙权最忌惮的并不是刘备,而是曹魏,他就是担心吴蜀相争,曹魏在一旁伺机而动,所以孙权提前派人跟曹丕打了个招呼,说自己要是本刘备打起来,你不要出兵偷袭我,曹丕还答应了孙权。不过要是孙权准备灭了蜀汉,那曹丕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就把主要矛头对准了东吴,两国此后经常发生摩擦。等曹操拿下凉州以后,也停止了对孙权的讨伐之战,想要养精蓄锐对东吴发起反攻。孙权和周瑜也明白,曹操迟早有一天会找自己算账,毕竟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最屈辱的战役,所以孙权和刘备一直保持盟友的关系。如果他们其中任意一方先被曹操击倒,那另一方也活不长。

刘备再次期间也借势发展壮大了起来,成为能够和东吴、曹魏抗衡的第三大国。刘备在准备汉中之战的时候,让关羽把守荆州,因为孙权对荆州一直虎视眈眈。不过在诸葛亮眼里,保护荆州的最佳人选是赵云,因为关羽为人太傲慢,而且难以听进劝告,因此担心会丢了荆州。果然,关羽在得知刘备拿下汉中大获全胜以后,也突然兴奋了起来,擅自出兵攻打樊城想为刘备助兴。

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也都非常清楚,孙权私下联合曹操杀死了关羽。关羽一死刘备愤怒至极,誓死要为关羽报仇,所以发动了伐吴的计划。战败的刘备在白帝城也没能撑上几天,就把整个蜀汉寄托给了诸葛亮,还跟诸葛亮说,你要是想当这个皇帝那我就把位置让给你,此话一出彻底把忠心不二的诸葛亮给感动坏了。可能当时刘备心里也明白,如果此时孙权进攻还需要诸葛亮主持大局,不然蜀国就会灭亡。

但孙权是一位懂分寸的人。如果他打算彻底消灭蜀汉,肯定是一件非常愚蠢的策略。因为曹魏不可能让孙权得逞,如果孙权真的吞并了蜀汉,那曹魏的麻烦就打了。而且成都这个地方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拿下的,持久战对东吴也非常不利。好在诸葛亮聪明,第一时间找到了孙权,要求恢复两国的同盟关系,孙权觉得也有道理,他们两国没理由成为敌人。此后,三国进入到了一个罕见的和平时期,也被称为是后三国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羽死后刘备伐吴为什么没人能阻止?夷陵之战刘备注定会输么?

全文共 2139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对于蜀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夷陵之战打败后加速了蜀国的衰败,不然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会延续更长时间。关羽一死刘备怒火攻心,一定要为关羽报仇所以准备伐吴,原本以为带着愤怒的蜀军能提升不少战斗力,但是最后差点全军覆没。其实有不少人都劝过刘备暂时不要伐吴,但是刘备都没听,难道当时真没人能劝动刘备么?

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各自占据一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这种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没有能消除已经存在多年的军阀混战。激烈的争夺又在新的形势下,继续进行着。争夺的重点仍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当时的情况是天下三分,荆州是三分中的三分。孙权占领荆州之东部,刘备占领荆州之西部,曹操占领荆州之北部。孙权、刘备两家争夺得最为激烈,曹操则以重兵屯聚襄阳(治今湖北襄樊),企图相机陵之战以前,孙权、刘备双方为争夺荆州,曾经发生过三次冲突。

第一次冲突是公元209年。

那时,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孙、刘双方就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东吴方面的大政治家鲁肃,从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力劝孙权把荆的一些地区借给刘备,自己仅占领荆州东部的一些地区,这才暂时解决了道个矛盾。据说,正在等待孙、刘双方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大兴干戈的曹操析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方作书,落笔于地”。

第二次冲突是公元214年。

那时,刘备已经攻占了益州,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刘备那里去要求归还过去借予的荆州地区。刘备不许,于是双方发生了军事对抗。在这次军事对抗中,孙权派将军吕蒙占领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均在今湖南省)。刘备从益州引兵五万赶到益阳(今属湖南),和驻守荆州的关一起同吴军交战。曹操得了这个机会,马上向汉中进军。刘备怕背腹受只好同孙权和平谈判,双方协议,把荆州一分为二。长沙、桂阳、江夏(治今跳北鄂州)以东属孙权,南郡(治今湖北荆州市西北)、零陵、武陵(治今湖南常德西)以西属刘备。

第三次冲突是公元219年。

那时,驻守荆州的关羽,起兵讨伐曹操。孙权派将军吕蒙、陆逊乘机偷袭关羽的后路擒杀了关羽,占领了原来属于蜀汉的江陵、公安、南郡(均在今湖北省)等地,攫取了襄阳以南的荆州的大部地区。荆州战役以后,吴蜀两国维持了多年的同盟关系完全破裂,双方矛盾日益激化。但是,孙权同曹操的关系却有改善。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孙权派人奉贺,被封为吴王。从此,吴蜀联盟变成了魏吴联盟。刘备为报复孙权,作了一年多的准备。

公元221年七月,他亲自率领蜀汉大军东征孙权。

蜀汉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刘备这次东征,意见是不一致的。首先是丞相诸葛亮。他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联吴抗”方针,劝说刘备改变主张,刘备不听。后来诸葛亮感叹地说,可惜法正死了,法正若在,定能制止主上,要他放弃东征。

益州名士秦宓也不同意东征,并向刘备陈说伐吴可能遭受失败的道理。刘备说他搅乱人心,把他送进了监狱。

武将中也有人不同意东征。张飞等人对东征倒是积极的。但是,出征之前,他被部下刺杀了。

孙权听说刘备要兴兵伐吴,派人下书要求和平谈判。刘备盛怒不当时东吴的南郡太守诸葛瑾,过去曾经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出使过西蜀,备有一点友谊关系,这时,他也致书刘备,劝说刘备抑制愤怒,考虑大局,不要拒绝孙权的和谈要求。刘备也置之不理。

为什么刘备这样一意孤行,拒绝一切反对东征的意见和东吴和平谈判的要求呢?

旧时的一些历史评论家说,这是因为刘、关、张是桃园三结义的弟兄,是出于为兄弟复仇的情谊。其实,决定刘备东征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争夺别州。刘关、张的兄弟情谊,只是促成这次军事行动的一个非主要的因素。

荆州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在三国之争中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这样一块在争夺天下的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好地方,竟然被孙权用背信弃义阴谋偷袭的手段夺走了,这怎么能叫刘备甘心呢?他怎么能不死命拼争呢?

除此以外,刘备的执意东征,还有几个考虑:

1.他在荆州生活多年,同当地的士民有广泛的联系,因而在恢复荆州的战役中,不会遭到当地士民的坚决抵抗。

2.几年前他曾在汉中指挥蜀军大破曹兵夏侯渊。他认为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和蜀汉军队的作战能力,足以同孙权和他的军队相抗衡。

3.益州经过多年的经营,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有增强,能够承担这次东征的需求。

但是,这些考虑都是主观的、片面的。他只看到了有利的因素,而没有看到不利的因素。更没有分析在当时的情况下,究竟是什么因素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在发动战争时,客观上存在的不利于蜀汉一方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1.赤壁之战以后的十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增长方面,东吴要比蜀汉为快。蜀汉失去富庶的荆州以后,情况更是如此。同时,荆州的士民,由于关羽多年严厉的统治,人心并不思蜀。相反,孙权得了荆州以后,优待俘虏,“尽除荆州民租税”,提拔“新还”士人,情况反倒比过去安定。

2.汉中战役时,天下三分之中,孙、刘联合,曹操孤立,现在是曹、孙联,刘备孤立。

3.对于刘备东征的决策,蜀汉的文武大臣颇有异议,战士的作战积极性不高。而东吴方面,上下仍然为不久前荆州战役的胜利形势所鼓舞,内部的团结情况要比蜀汉方面好一些。

综合起来看,在吴蜀的争斗中,不利于蜀汉方面的因素要多一些,所起的作用也要大一些,这也为最终的失败埋下了恶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夷陵之战刘备战败,为什么孙权还要向蜀汉求和?

全文共 1675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是一场发生在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之间的战争,两个曾经联合抗曹的国家,因为现实的局势,不得不举兵相向,毕竟在任何时候,都只有永远的利益。然而,夷陵之战中,蜀汉作为战败一方,按理说如果要求和,也应该是蜀汉,但是结果却是战胜一方的孙权请求和解,这又是为什么呢,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以至于孙权要这样做呢?

夷陵之战后,蜀汉伤及根基,刘备的八百里联军几乎全军覆灭,就连刘备自己也是好不容易才能够逃到白帝城。直到赵云率军驻防后,东吴追兵才终于退兵。一个月之后,刘备仍然没有回成都,而是将白帝城的驿站更名为了永安宫。谁知孙权得知此事后,竟然主动派遣使者前去向蜀汉求和。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可是东吴要远远强于实力大减的蜀汉,另一边还有实力更为强大的曹操,孙权此举又是为何?

原因之一是孙权不敢小看刘备的实力。夷陵之战中,东吴和蜀汉的作战阵容不是一个级别,东吴方面孙权派出的统帅虽然是年轻将领陆逊,麾下却具是精英老将,蜀汉这边虽然是皇帝御驾亲征,但是麾下的将领却是马良、皇权等蜀汉中坚力量,诸葛亮和赵云、马超这些名将们都守在后方。刘备虽然伤了元气,但是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就能恢复。

原因之二是孙权对刘备为人脾性的了解。刘备此人性格刚毅沉勇,若他真要忍辱负重联合曹魏对抗东吴也是很有可能做出来的事情,到时候东吴可就真的没什么胜算了。

因此孙权才不得不主动向刘备求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沉迷报仇的刘备清醒过来,意识到只有东吴和蜀汉恢复之前的联盟,才能对抗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曹操集团,否则三家一旦在这个时候失衡,不仅三足鼎立的局面消失,就连东吴也很难保全自身。

为什么孙权打了胜仗还要求和?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当时的三国形势。

赤壁之战前,三国形势是曹魏实力最雄厚,蜀汉和东吴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对付曹魏,而且还不一定打得赢。赤壁之战后,尽管曹魏输了这场战争,但他依然是实力最雄厚的,孙刘依然必须联合。

但是几年过去,形势一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平衡一下被打破了。打破这个平衡的,是蜀汉。蜀汉不仅占领了益州,有了一个出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作为根据地。而且他还同时拥有了两个箭头:一是在汉中大战中战胜了曹操,拥有了关中之地。二是拥有荆州五郡。

蜀汉的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让东吴非常担心。虽说当时蜀汉并没有与东吴为敌,名义上还是联合抗曹。但是,一旦蜀汉把曹魏拿下来了,或者说,就算没有拿下来,蜀汉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东吴还有立足之地吗?

所以,东吴绝对不允许蜀汉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在关羽从荆州出发,北上抗曹打襄樊的时候,东吴便在背后偷袭蜀汉,获得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

东吴的这次行动,其实是很冒险的。一是当时蜀汉非常强大,关羽刚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势头正强。二是一旦出兵,也就意味着破坏了孙刘联盟。蜀汉倒过来,把兵锋对准他,他就很危险。但尽管这样,这也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不打,无法遏制蜀汉的势头,到时候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打了,可以在打破平衡的情况下,觅得新的战略点。

幸运的是,由于庞统去世,刘备调诸葛亮紧急入川,关羽身边缺少了谋臣。又由于关羽骄傲自负,粗心大意,最后东吴打胜了。而且更幸运的是,关羽被打死了。东吴这样的行动,自然会遭到蜀汉的报复,于是夷陵之战爆发了。

再次幸运的是,东吴的夷陵之战,又打胜了。打胜以后,东吴立刻就向蜀汉求和。为什么连打了两个大胜仗,东吴还要求和呢?很简单,东吴的目的,只是要遏制蜀汉的发展势头,让两国的形势,重新回到赤壁前后的平衡点,也就是重新实现两国联合抗曹的局面。

东吴不敢与蜀汉为敌,也不能与蜀汉为敌。不敢,是因为蜀汉虽然经历了两次败仗,但是其总体实力,依然高于东吴。硬打,只能自取灭亡。不能,是联合蜀汉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策略。只有联合蜀汉抗曹,东吴才有立足点。反过来,如果联合曹魏,那就是直接被曹魏吞并,东吴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孙权在夷陵之战胜利后,立刻就主动求和。

刘备损失了最得力的干将关羽,又打了败仗,他内心的荒凉可想而知。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如果当时他能够挺过那一劫,活下来,相信他也是会同意孙权的求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揭秘夷陵之战蜀国阵亡将领都有谁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话说这场战役还真的是把蜀国和吴国打得没有办法了,经济完全就是倒退了不知道多少年,完全就已经没有单独和曹魏抗衡的能力了,所以损失是真的大,吴国倒是还好,比较打赢了,也没见损失什么大将,都是士兵,但是蜀国就惨了,话说损失了不知道多少著名的武将,那么有哪些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盘点盘点吧!

据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死的大将有张南、冯习、沙摩柯和傅肜,另外杜路、刘宁等投降东吴。而刘备的大将黄权在撤退时被吴军截断后路,无奈之下投降曹魏。而傅肜则是在保护刘备撤退的时候力战而亡,傅肜是不可多得的将领,东吴也曾想要劝降他,但是傅肜怒斥道: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最终战死。至此是夷陵之战中战死的武将,而文官也一样有战死者。

蜀汉文官战死者有马良和程畿,其实马良的战死是最可惜的,马良是马谡的兄长,马良更是有着“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美誉,他在夷陵之战前前往五溪蛮夷联合进攻东吴,但是在战败后被步骘截杀。程畿是刘备的从事祭酒,相当于参谋,在刘备兵败的时候他不肯弃船而走,亲自持戟与敌作战,随后战死。虽然刘备战死的将领和文官很多并不是很出名,但一样十分的有气节,而刘备在经过夷陵之败后,汉室复兴无望。

最后再总结总结如下:冯习(战死)、张南(战死)、傅肜(战死)、程畿(战死)、马良(战死)、沙摩柯(战死)、黄权(降魏)、庞林(降魏)、杜路(投降)、刘宁(投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赢了会怎么样?刘备会灭东吴一统三国么?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刘备夷陵之战成为了获胜方,那他能完成最后一统三国的伟业么?如果刘备真能灭掉东吴的话,还真有这个可能,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当时东吴的领地还是要比蜀国大很多的,而且综合实力肯定也是东吴会更强一些。刘备决定北伐后,孙权之所以会派人求和并不是怕刘备,而是怕他跟刘备交手时,曹魏会乘机攻打东吴,这才是最危险的事情。而且刘备方面伐吴的目的也很明确,并不是要灭吴而是拿回荆州这块土地。

对于刘备来说,夷陵之战的惨败可能是他一生最屈辱的事情。既没能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自己带出去的5万士兵还全军覆没,所以当刘备逃回白帝城后就一直卧床不起,身体逐渐消瘦,最终因病过世。如果历史能改变的话,刘备在夷陵之战上成为了战胜过,那会对三国产生哪些影响呢?假如刘备顺利击败陆逊拿回了荆州,那刘备方面肯定会士气大增,而且以后战事的主导权也都到蜀汉这边了。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在夷陵之战上是谁获胜,双方最后都是要联手抗曹的。

除非是有一方能把另一方全歼,使对方政权彻底灭亡才不会联手,也没必要联手了。如果刘备彻底结束了孙权在东吴的政权,完成南方的统一,那三国最后谁会完成统一天下就不太好说了。只是这种事发生的几率实在太小,因为曹魏那边也不是傻子,如果他看到刘备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肯定是要出兵攻击刘备的,因为对于曹魏来说东吴和蜀汉要争的两败俱伤才好,而不是刘备直接把东吴给吞并了。这样做可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所以就算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也很难完成最后的统一。因为曹魏也不会在打第二次赤壁之战,吴蜀联军越到后期战斗力越差,所以刘备在拿回荆州后就应该着手发展民生和经济,首先让百姓们的日子都过好,这样百姓们才会拥簇你,人才才会不断的涌现出来。曹魏正是因为出台了很多用人的良政才是国内一直处于人才济济的状态。这点东吴和蜀汉都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还是怕出现一位自己无法控制的人。

夷陵之战是后三国时代的转折点,诸葛亮还是主张和孙吴结盟一起抗曹,这才是能活下去的唯一出路。所以夷陵之战后三国呈现了40多年的稳定局势,三国各自的领土基本上也没发生过什么变法,从这点上来看诸葛亮选择和孙权重修于好还是非常明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蜀军总兵力其实不过5万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话说那就是蜀国倾尽了全国上下所用兵力去攻打东吴,话说蜀汉动用了70万人马的,最后等于说是全军覆没,至此蜀国实力损失惨重,也导致了最后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最后灭亡,那么我们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当时的蜀国面积那么小,就真的有大家说的70万人口吗?那么历史上的真实的夷陵之战到底是怎么样的?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其实和网上传言的都差不多,但是就总兵力而言的话,出入是最大的,网传有70万,其实只不过有个四万左右,具体是什么情况,接着往下看。

话说当时是公元219年孙权擒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所以吴国和蜀国就变成了仇家了。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同时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孙权想求和,但是刘备不答应,吴国诸葛瑾也劝说刘备不要轻举妄动发动战争,但是刘备依旧不听,当时张飞率领万人准备于刘备会师,但是出发前被部下杀害。

当时吴国和蜀国的战线已经移到了巫山附近,所以长江三峡就成了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先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先夺取了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

孙权这边奋起抗战,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其余将领和五万大军开赴前线抵挡蜀军,同时还向曹魏称臣。这里又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孙权向曹丕写求救信的时候说的蜀国是有4万人的,所以这和上面说的5万差距不大。

陆逊上任之后觉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需要暂时的躲避蜀军锋芒,所以选择后退,一直撤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寻求时机决一死战。

至此两军相持了接近6个月,但是陆逊坚决不出,最后大家也知道了,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加上当时正值六月,所以太热了,刘备就把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但是后勤什么的太远了啊,东吴的反击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之后就是历史上经典的火烧连营的历史事件了,吴军前后夹击,蜀军跑都没地方跑,吴军十分顺速的攻破了四十余座营,刘备眼见溃不成军,最后危机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至此,刘备全军覆没,阵亡数万,在《傅子》中记载,刘备这边死亡人数接近了8万,这和上面的又有出入啊。后来由于赵云等人季节,夷陵之战就此结束了。次年4月刘备病逝。

夷陵之战虽然吴国守住了,但是吴国损失也不小,蜀国就不谈了,元气大伤,后来只能结盟共同对抗曹魏了。话说后来接近四十年三国间疆域再无变化。

所以最好蜀军的兵力真的不是七十万,而是约有五万而已,吴军也不是二十万,也只有五万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没带诸葛亮?诸葛亮其实有更重要的任务

全文共 1139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是蜀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只可惜最后刘备惨败不久便在白帝城去世了。不过当时刘备伐吴的时候并没有带上诸葛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所以故意不去么?诸葛亮的确不怎么赞成刘备要攻打东吴,但也不至于说在这么重要的决策面前闹矛盾,而是因为诸葛亮身上有更加重要的任务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滑铁卢,这一仗把刘备仅有的那点家底都打完了,令蜀国元气大伤。众所周知,刘备立足蜀汉后,特别是庞统和法正去世后,诸葛亮是蜀汉仅存的智囊了,夷陵之战时,能战的大将也仅存赵云。但是比较疑惑,为何当初刘备出征东吴,不带上诸葛亮或者赵云呢?

我们简单看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况,在关羽被杀后,刘备一怒之下要东征东吴。群臣进谏希望刘备停止攻打东吴,没想到后来刘备的三弟张飞也被人杀了,于是刘备更加恼火了,决心要攻打东吴。这个时候赵云出来劝刘备不要打东吴,但是刘备还是不听。

这里小编要说一下,诸葛亮从一开始都没有劝过刘备,按理说这种决定国家命运的事情,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应该要参与决策的才对,但是为何诸葛亮任由刘备东征呢?

其实诸葛亮心里面明白,连赵云都劝不动刘备,自己再去那不就是自讨没趣吗?而且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亚于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其次就是诸葛亮与刘备有着同一个目的,刘备名义上是讨伐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实际上是想夺回荆州。

而诸葛亮一直都认为荆州在手,天下不愁,所以两个人的目的还是一致的。最后就是诸葛亮为了避嫌,避兄长诸葛瑾的嫌疑,其兄长在东吴做官,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去劝刘备,难免会被小人诬陷,所以不得不防。

既然诸葛亮不反对刘备,那为何刘备不带上诸葛亮一起去打东吴呢?其实刘备心里明白,蜀国更需要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内政高手,在处理政务上面绝对是一流的,但是在军事上就稍欠一筹了。

况且诸葛亮对于刘备的这一次出征是输是赢还没有把握。诸葛亮在蜀国能够镇守国家,他有很多的政务需要处理,还需要稳定人心,防止有人造反,所以他真的很忙。在他刚到白帝城的时候,汉嘉太守黄元就叛变了,足见人心不稳。不带诸葛亮,那总该带上赵云吧,为何连赵云也不带上呢?其实赵云带上也没有多大的作用,毕竟那个时候刘备已经听不进赵云的建议了,带上他最多也只是将损失降到最低罢了。

而且当时赵云有一个身份很重要,那就是江州都督,江州位于成都和永安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诸葛亮守成都,赵云守江州就等于是稳定了大后方。

后来刘备夷陵之战虽然大败而归,损失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但是他的大本营却没有丢,但如果诸葛亮和赵云都去的话,蜀汉诸多势力得到刘备惨败的消息,说不定就造反了。而且当时东吴还有曹魏暗中支持,蜀汉不稳曹魏必定趁势发兵。至于很多人说赵云得罪了刘备,刘备不让他去,那是纯属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是稳固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夷陵之战的经过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理由,出兵攻打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另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通过仔细分析后,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扼守要地、坚决不出战。直到六月正值酷暑,两军仍然僵持不下,蜀军将士逐渐有些斗志涣散了。

刘备只好把军营转移到了陆地上,准备屯兵休整。看到蜀军士气沮丧,陆逊决定反击。他即刻命令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导致蜀军大乱,被迫西退。刘备见全线崩溃,最终逃往了永安城。此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有三场非常著名的战役,夷陵之战就是其中的最后一场,发生在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被孙权擒杀之后。刘备借口为关羽复仇,同时也要夺回必争之地荆州的所有权,出兵东吴。但是,刘备并没有在出征之前带上一向为他出谋划策的诸葛亮,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刘备没有让诸葛亮一同前去呢?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场战役由刘备御驾亲征,但是没有带上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刘备这次出征东吴是“以怒兴师”,恃强冒进,无论诸葛亮如何劝阻都不行。当时吴国偷袭荆州,俘杀关羽,刘备闻之大怒。无论从战略上讲(二路出兵),还是从道义上讲(为弟报仇),刘备都是要夺回荆州的。只不过,当时荆州已失守,而蜀汉政权也建立未久,更重要的是在内部稳定,需要休养生息。诸葛亮也是考虑及此所以劝阻,但是刘备不听,于是,刘备在愤怒之余,也没有带反对东征的诸葛亮。

第二,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环境变了,这时候的蜀汉是一个国家,而非当年还是流寇形式的作战,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诸葛亮这时被拜为丞相,需要辅佐太子,以稳定后方,并为前线提供足够的军马和粮草。这种重任,也只有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才能够担当。

第三,诸葛亮并非将帅之才。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有这样一番评价:“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以看出,诸葛亮长于治国,而非行军打仗。《三国演义》过于神话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所以,刘备没有带诸葛亮出征,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第四,刘备对自己过于自负。要知道,刘备在当时是一等一的英雄,连曹操都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和关羽犯了同样的毛病,对东吴过于轻视,此时周郎已死,在他眼里,东吴不足为惧。他一生戎马倥偬,得知东吴大将是陆逊,更是藐视其为一书生。这种自负,让其也没有带诸葛亮随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