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鱼类生理学试题(通用20篇)

鱼肉作为瘦肉中一类说是不仅有营养,味道鲜美,不论是食肉还是作汤,都清鲜可口,引人食欲,而且还不增肥,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中比较喜爱的食物。鱼类生理学试题呢?下面问学吧小编告诉你。

浏览

1932

文章

141

海马属于鱼类吗?为什么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海马鱼类,鱼类的特点是使用鳃呼吸,会利用身体和鱼鳍协调来游泳,它的生殖方式是卵生,还有胸鳍、背鳍、尾鳍和脊椎骨,而海马恰好符合鱼类的特点,虽然海马看起来和鱼类有很大的区别,和普通意义上的鱼类并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相同的特点,因此海马属于鱼类,而且是硬骨鱼类。

海马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一个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体长为5至30厘米,头部和马头十分相似,所以称之为海马,它的头部和身体形成了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较小,有一个背鳍,由鳍条组成,眼睛可单独活动。

海马的行动是比较慢的,但能有效地捕捉到行动速度快,且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其海洋动物喜欢栖息在藻丛或者是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其生性较为懒惰,经常以卷曲的尾巴缠绕在海藻的茎枝上,有时也会倒挂在漂浮着的海藻或者是其他物体,随波逐流。

海马摄食是依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饵料的大小不能超过吻径,它对于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的选择,自然海区的海马以小型甲壳动物为主,人工饲养的海马以糠虾和樱虾为主,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带鱼会胖吗 属于脂肪高的鱼类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带鱼是大家平时经常会吃到的一种鱼,很多人都喜欢吃带鱼,因为煎带鱼的味道非常好,但是吃的同时又很担心长胖的问题,下面介绍带鱼会胖吗属于脂肪高的鱼类

带鱼会胖吗

带鱼是属于脂肪高的鱼类,吃多了肯定会胖的,适量吃没事的。

带鱼怎么样

这家带鱼好吃!上次买过,价格优惠,鱼大小还可以的,看着样子不太好看,但鱼新鲜,5斤全吃完了,这次又下单买了,价格还是很优惠的嘛,但鱼的质量比上次要好很多,包装好,干净!现在去菜场买反而不放心,因为看着很新鲜,拿回家一洗,就觉得不太新鲜,也不知道浸了什么药水,有点害怕,以后就认准你家的带鱼了!还有那个黄鱼下次尝尝的。带鱼特别好,比想象的要好的多,炸出来之后肉质特别细腻鲜嫩,已经介绍给同事们了,吃完再来买,希望品质一如既往地好!很好,这家的带鱼是去头去尾的,比实体店便宜的不要不要的,关键是特别的新鲜,挺实惠的,以前都不相信网上的海鲜,没想到这么好,分量足够,收到时已经化了,我是清洗了以后称的,差一点点,加上被我冲掉的,分量是足够的。这带鱼好吃绝对国产带鱼,好久没吃上这类带鱼了,柔软味鲜肥美不腥,价格好便宜,50%的市场价。

带鱼好吃吗

实话实说,带鱼真心不错,就一个字---鲜。和照片一样,没有夸大。味道比天津本地带鱼强多了。一直喜欢吃东海带鱼。虽然窄小了一些,可以还是痴心不改。鱼肉细嫩,没有腥味。以后还会光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鱼类寄生虫病害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鱼类寄生虫寄生之后,常常引起自身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身体发炎贫血等并进而导致死亡,那么鱼类寄生虫病害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车轮虫

车轮虫属纤毛门,缘毛目,车轮虫科。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隆起的一面为前面或称为口面,相对凹入的一面为后面或称反口面。车轮虫用附着盘附着在鱼的鳃丝或皮肤上,并来回滑动,有时离开宿主在水中自由游泳。游泳时一般用反口面向前像车轮一样转动,所以叫车轮虫。车轮虫一年四季均可检查到,流行于4-7月,但以夏、秋为流行盛季,其适宜水温20-28℃,常寄生鱼的鳃上和鳍条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生活在优良环境的健康鱼体上车轮虫即便存在也是数量很少;但在环境不良时,例如水体小、放养密度过大等,或鱼体受伤及发生其他疾病,身体衰弱时,则车轮虫往往大量繁殖,成为病害。在显微镜下看到少量虫体影响不大不能盲目就杀虫,因为少量虫体附着在鳃上是常见的。镜检时4×10倍显微镜视野下超过10个以上即可确认发病。

2、鳃霉

鳃霉菌侵入鱼体鳃部从而引起鱼类发病,即为鳃霉病。鳃霉病是鱼的一种常见病,此病常发生在有机质含量很高水质较差的水体,常在5-10月发生,6-7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率可达70%-80%,死亡率可达90%上,危害严重。

3、小瓜虫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显微镜下,小瓜虫呈球形滋养体,细胞核呈马蹄形。

4、累枝虫

累枝虫属原生生物,因其生长形态类似树枝状故名累枝虫。个体形态似钟形,柄直而粗、透明无肌丝,群体柄不收缩。累枝虫一般固着生长于菌胶团,依靠钟体上的纤毛来捕食食物,并具有伸缩性,以细菌为食物来源,特别喜好摄食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等。累枝虫与独缩虫、聚缩虫和钟形虫,一旦附生在虾蟹类体表、附肢、眼和鳃上,从而引起虾蟹发病,即为纤毛虫病。

5、独缩虫

独缩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属钟虫类,具有体积小结构复杂的特点,可以将有机物摄入食胞器官加以分解,具有净化污水的能力,故在污水处理中有重要应用。独缩虫与累枝虫、聚缩虫和钟形虫,一旦附生在虾蟹类体表、附肢、眼和鳃上,从而引起虾蟹发病,即为纤毛虫病。

6、指环虫

指环虫属蠕虫类的寄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苍白色、贫血。病鱼鳃盖张开,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主要危害鲢,鳙及草鱼,市场上检查草鱼时常见。

7、黏孢子虫

黏孢子虫指黏孢子纲的一大类原虫,发现于我国淡水鱼的种类已有300多种,几乎每种鱼都有寄生,可侵袭鱼体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为鱼类常见的寄生虫。黏孢子虫在鱼体寄生,繁殖和形成胞囊,导致寄生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其正常机能,引起相应的症状,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黏孢子虫以水蚯蚓为中间宿主才能繁殖。成熟的孢子很难杀,容易形成抗药性。当今黏孢子虫还没有特效药能够杀的彻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鱼类时代博物馆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你可以想象出一个被鱼类控制的时代吗?在恐龙出现之前,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河流中充满了奇异的古代鱼类,装甲鱼、有肺的鱼、像鳄鱼一样有下颚的鱼,可惜的是它们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化石却被人类在堪文达小镇(Canowindra)发现并收集于鱼类时代博物馆中。

鱼类时代博物馆坐落于新南威尔士州的堪文达小镇,收集了泥盆纪时期的各种鱼类化石,这些鱼类化石已有3.6至3.7亿年的历史,大部分为淡水鱼化石,很多鱼类对于科学家来说都是新发现的,之前前所未闻。人们于1955年偶然发现了第一块鱼类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多种化石。目前,馆内收藏有4000多种鱼类的化石,让来此的游客可以近距离的欣赏那些奇形怪状的鱼类,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鱼类时代博物馆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的10:00至16:00,大部分节假日也开馆,对此博物馆好奇的游客可随时来访。

Age of Fishes Museum

必去理由:澳大利亚最神奇的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大洋洲【Ocean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大利亚[Australia]

景点所在省、州:新南威尔士州 [New South Wales]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鱼类为什么会护卵护幼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观赏鱼

许多鱼类在产卵以后,有护卵、护幼的习性。不同品种的鱼类护卵和护幼的行为也会不同,主人在这一特殊时期该怎么做呢?营筑巢产卵的鱼类,亲体大多护卵、护幼。这对卵和仔稚鱼成活率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担任保护的亲鱼性别因种类而不同,有的是由雌鱼或雄鱼一方担当,也有双亲共同担负。刺鱼将卵产在巢中后,由雄鱼护巢。当圆尾斗鱼的生殖行为其它雄鱼或别的鱼接近鱼巢时,就猛烈加以驱逐。仔鱼孵出后仍受雄鱼保护,直到能自由游动和自力防卫时为止。棒花鱼筑巢产卵后,雄鱼在附近护巢。当其它鱼接近时,雄鱼即加以驱赶,但并不追逐。海龙和海马的雄鱼腹侧形成育儿囊,雌鱼产卵时由突出的输卵管将卵排入育儿囊时,雄鱼进行排精。受精卵在囊中发育,孵化后在囊中生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雄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江团是什么鱼类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江团鱼是长吻鮠,属于鲿科鮠属的鱼类

江团鱼的体型比较长,前部短粗,后端侧扁,头部比较大且隆起,背鳍较短,身体颜色为粉红色且光滑没有鳞片,背部为暗灰色、腹部的颜色比较浅一些,其两侧分布紫灰色的斑块,鱼鳍颜色为灰黄色。

长吻鮠属于底层鱼类。一般常在水流比较平缓、水深且石块较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通常潜伏在水底或者石头缝里面,在夜间的时候会夜出觅食。觅食的时候也会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的时候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进行越冬。主要的食物是以水生昆虫以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的鱼类为主。

长吻鮠属于温水类的鱼类,生存的适宜温度为0℃至38℃,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5℃至30℃,ph值的范围为605至90.,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7.0至8.4,耐低氧能力弱,如果池塘里面的水质溶解氧低至2.5毫克/升时,就会出现浮头的现象。长吻鮠喜欢底栖生活,喜欢集群,畏惧阳光。

江团鱼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华鲟是鱼类的活化石的原因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活化石。 中华鲟体型修长,体纺锤形,头尖,头顶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横裂。口前吻腹有2对须。体被5列骨质化硬鳞,背部1列,体侧及腹侧各2列。尾鳍为歪形尾,上叶长,下叶短。中华鲟每年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仔鱼随波逐流至长江下游和河口滩涂索饵肥育生长,幼鱼移至浅海区生长,直至达性成熟。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被称为“长江鱼王”。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2015年4月,中华鲟的幼鱼再次出现在长江口。

中华鲟

中华鲟是鱼类的活化石的原因

①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②中华鲟是生活长江和珠江等水域里的稀有鱼类,在目前世界上仍然存活的27种鲟鱼中,中华鲟是最古老的,据今已经有1亿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无数古老的生物都先后灭绝了,然而,中华鲟却神奇地生存下来,所以,它被誉为鱼类中的活化石。

③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④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⑤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江豚是不是鱼类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江豚不是鱼类。而是一种小型鲸类。

江豚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背鳍,其背部至尾鳍之间有不明显的隆起,全身被淡蓝灰色覆盖。江豚是江豚属中唯一的淡水亚种,只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江豚由于数量的锐减,被列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为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江豚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江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地带,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的淡水中生活。江豚喜欢单独活动,有时也会结成两至三只的小群。江豚食性较广,以鱼类为主,也取食非鱼类,如虾类和头足类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鱼类有哪些 鱼类有什么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鱼的种类有鳡鱼、罗非鱼、鲶鱼、草鱼、鳙鱼、鲤鱼、鲫鱼、青鱼、鲢鱼、鳝鱼、秋刀鱼、食蚊鱼、鳕鱼、比目鱼、神仙鱼、斗鱼、龙鱼、金鱼、小丑鱼、鹦哥鱼等。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部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的后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鱼类主要分为无颌总纲及有颌总纲,有些鱼适合在深海里生存,有些鱼适合在淡水里生存。无颌总纲包括圆口纲、甲胄鱼纲,有颌总纲包括盾皮鱼纲、软骨鱼纲、辐鳍鱼纲,大多数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也有像非洲肺鱼、弹涂鱼、攀鲈能在陆地上长时间生存,以及黑鱼、黄鳝、雀鳝靠单鳔呼吸,虽然大多数鱼类是冷血动物,但很多鲨鱼和金枪鱼是半恒温的,月亮鱼则是恒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鱼类要登上陆地?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在距今三四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十分剧烈的地壳活动。大片陆地从海洋中升了出来,并逐渐出现了淡水湖泊或河流,也造就了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变化。有的湖泊、池塘在炎热干旱的气候中日渐干涸,这对于在其中生活的鱼类是严峻的考验。有些鱼类灭绝了,而预先做好登陆准备的那些四足形类则登上了陆地。

在古生代中期,鱼类中的四足形类已经预先演化出适应于陆地生活的肺和四肢,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义无反顾地登上陆地呢?原来,在距今三四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十分剧烈的地壳活动。大片陆地从海洋中升了出来,并逐渐出现了淡水湖泊或河流,也造就了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变化。有的湖泊、池塘在炎热干旱的气候中日渐干涸,水中的有机物腐烂使水体严重缺氧,这对于在其中生活的鱼类是严峻的考验。有些鱼类灭绝了,而预先做好登陆准备的那些四足形类则登上了陆地,演化为真正的四足动物。

目前已知的泥盆纪四足动物以及与四足动物相似的鱼类化石都发现于泥盆纪晚期。它们主要生活在当时的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生活环境包括海洋、潮汐带以及淡水区域。其中化石最完整、了解最详尽的是发现于格陵兰东部的鱼石螈和棘石螈。最近10余年来,在英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地又相继发现了更多的泥盆纪晚期四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比鱼石螈化石时代还稍早的埃尔金螈和奥氏螈化石。

在中国宁夏发现的潘氏中国螈是这类动物的中国代表。这些发现表明,四足动物在泥盆纪晚期时就已经在地球的许多地方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教你分辨鱼类体型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画眉鱼

在物理学的观念中,因为水的密度较空气大,故相对鱼类在水中的阻力相对增加(家是人类在水中行走速不如在陆无水的阻力小),故鱼类要适应种不同大小的阻力(如海洋中潮汐、涡流、珊瑚礁区、河川的激流、湖泊的活动),因此演化出各种不同的体型,另外,鱼类可利用其体型的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用最低的能量,做最快的移动速度,亦可栖息於不同的场所,来达到保謢自我之效果。

鱼类的体型分类众多,但一般在观赏鱼方面,最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 纺锤型:

在水族馆中最为常见之体型,大多数的鱼类均属於此型,此体型均匀,在水中的摩擦小故阻力相对变小,便於鱼体能在水中自由活动,富於活动力,故大部份动作迅速的鱼类均属於此型,其栖息水层大多在中上层。如红莲灯、孔雀鱼(详情介绍)。

第二类 侧扁型:

由纺锤型演化而来,即在背腹方向增高,左右变薄,而形成之体型,在大海中为沿岸性及底层鱼类,淡水中其数量较少,多栖息水流较缓慢的水域,行动不甚捷,多藉由鱼体左右扭动而前进,栖息水层大多属於中层。如埃及神仙、七彩神仙。

第三类 纵扁型:

背腹方向扁平,而左右方向渐渐增加,行动更为缓慢,大多行底栖息生活,栖息水层属於下层。如珍珠魟、倒吊鼠。

第四类 图筒型:

由头部到尾部其鱼体宽度大约相等,像是一根棍子,多潜於泥沙之中,有於息於海底岩缝区,大多行底栖生活,数於下层鱼。如蛇鱼、泥鳅。

第五类 球型:

体型近似於圆球或椭圆形,有些鱼类会吞空气或水使身体膨胀,多属於中层。小蜜峰、八字娃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鱼类发光的作用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鱼类发光是由于细菌的作用而发光,也可能是由于磷氧化而发光。因为鱼类发光器的腺细胞,能分泌一种含磷质的粘液,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磷氧化而放光。另外还有许多鱼类,在发光器里生活着发光细菌,由于细菌的作用而发光。

鱼类发光器基部的肌肉,在神经的支配下开始收缩,把分泌物或发光细菌挤出来,因氧化作用而发出一道道光芒。这种光有时是比较稳定的,能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则不过几秒钟,犹如夜空的流星一闪即逝。还有些鱼类所发的冷光,时明时暗,忽隐忽现,闪烁不定,这是因为色素细胞和盖膜在起作用。色素细胞里的色素,时而扩散,时而集中,透过这些细胞的光就有明暗的变化。此外发光器还能转动,如果盖膜暂时遮住了光源,光就隐没了,以后又显现,因此形成闪闪烁烁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鱼类的骨刺有的多有的少?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平常我们吃鱼的时候所遇到的骨刺,主要是指肌间骨,分布在鱼体两侧的肌肉节之间。鱼类的肌间骨只为低等鱼类所具有,随着它们的进化,到了鲈形目以后,这些骨刺都已消失。

经常吃鱼的人,都知道黄鱼、带鱼、鳜鱼的骨刺少,而鳓鱼、鲢鱼、鲚鱼的骨刺多。不同鱼类的刺有的多、有的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鱼类是一个庞杂的大家庭。目前全世界有20000多种鱼,仅我国就有2000多种海水鱼、淡水鱼。这些鱼类的亲缘关系有远近,进化期有先后,不能一概而论。

大家都知道,动物进化的程序,通常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结构简单到完善。但是,骨骼的进化在数量方面却是逐渐减少。例如白鲢骨骼中仅头骨就有159块。但人类的头颅只包括头骨23块,耳骨6块,比鱼类减少很多。

平常我们吃鱼的时候所遇到的骨刺,主要是指肌间骨,分布在鱼体两侧的肌肉节之间。鱼类的肌间骨只为低等鱼类所具有,随着它们的进化,到了鲈形目以后,这些骨刺都已消失。黄鱼、鳜鱼、带鱼等在鱼类的分类系统上都属鲈形目,是较高等的鱼类,因此它们的骨刺较少;而鲱形目的鳓鱼、鲚鱼和鲤形目的鲢鱼,分类在鲈形目之前,因此骨刺较多。至于象金枪鱼、比目鱼、河豚鱼那样的鱼类,因分类在鲈形目之后,所以骨刺也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实验生理学奠基人克劳德·伯纳德:活着公敌死后功臣

全文共 1649 字

+ 加入清单

从结局来看,65岁的克劳德·纳德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他拥有法国科学家从未有过的荣耀。他去世后,法国下议院投票决定为他举行国葬,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为科学家举行国葬。

小说家福楼拜曾描述道:“这个虔诚而壮观的葬礼比教皇去世时举行的仪式更令人难忘。”

然而,在这种令人悲伤的荣耀背后,隐藏着一位科学家,他提倡通过活体解剖和其他实验方法来理解生命现象,并且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一生。

伯纳德是一个贫穷家庭的药剂师学徒,最初梦想成为一名剧作家。因此,店主解雇了这个工作做得不好的年轻人。伯纳德随后拿出剧本,找到了巴黎著名的评论家奥萨马·本·拉登。

“如果只是为了吃饭,你应该学另一门手艺。”批评家们指责年轻人。这粉碎了伯纳德的作家梦。

1834年,21岁的伯纳德进入了巴黎的一所医学院。显然,这个新来的人不是一个好学生,他在参加考试的29人中仅排在第26位。然而,他最终获得了实习资格,并在实习期间转专业为解剖学和生理学。或许得益于早年的写作训练,伯纳德的论文清晰、流畅、优雅。

这立即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并很快使他成为法国科学院院长、生理学家马让迪的实验助手。他的主要任务是做活体解剖实验。从那以后,伯纳德迈出了成为实验生理学创始人的第一步,也招致了一生的批评。

1832年,当伯纳德仍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时,法国大学的一些人开始抗议活体解剖,并坚决反对开设解剖学课程。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男爵曾嘲笑说:“活体解剖的结论只是一大堆错误。”

然而,伯纳德却无动于衷,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建立生命科学,例如,“只有在牺牲了某些生命之后,生命才能从死亡中拯救出来”。

然而,从那以后,伯纳德回家了,再也不能平静地生活了。妻子非常虔诚,不仅强烈反对丈夫的活体解剖,还成为反对活体解剖的社会成员。在他们结婚后的25年里,他们的争吵从未停止过。

伯纳德躲在地下实验室,被邀请到当地警察局长的办公室。伯纳德在研究胃液的消化过程中,将一根插管插入狗的胃里,但是狗在半夜带着插管逃跑了,并被带到了警察局。幸运的是,在询问之后,导演同意了伯纳德的解释,并和他成了朋友。

但是麻烦并没有就此停止。不久之后,不仅动物而且儿童都被秘密地装在袋子里送到伯纳德的实验室的谣言开始流传。

尽管伯纳德坚信自己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医学领域的门口,他还是不得不关上实验室的门。1851年,他甚至考虑放弃这门学科,成为一名医生。然而,“生命科学就像一个华丽的大厅,只有穿过一个又长又可怕的黑暗厨房才能到达。”

伯纳德终于活了下来。四年后,他接替了马让迪教授,并有了更多的发现。这些包括肝脏的糖原合成功能、血管舒缩神经、胰液在消化中的作用、箭毒、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物质的作用特性等。他成为第一个完成心脏导管实验的人,也是第一个在离开身体组织后让器官存活下来的人。

这些成就不仅没有缓和他们夫妻之间的争吵,反而使争吵更加激烈。没完没了的争吵、焦虑和在潮湿寒冷的地下室里的长期实验严重损害了伯纳德的身体。1860年3月,47岁的伯纳德离开他的妻子和女儿,回到他的家乡村庄养病。

在农村的两年半时间里,他完成了《实验医学研究导论》,这被后人视为生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书中,他警告读者要始终保持怀疑,“避免固定的想法,始终保持思想自由。”

这本书被后人视为里程碑,使伯纳德成为当时的目标。令伯纳德心碎的是,他的女儿也开始在反对活体解剖的各种活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伯纳德夫妇的婚姻现在不可逆转。

1870年,这场噩梦般的婚姻结束了。同样在今年,一些国家颁布了法律,规定活体解剖在某些情况下可被视为犯罪。

幸运的是,法国官员不同意这些法律。法国科学院在三个不同的场合授予伯纳德生理学奖。当他于1878年去世时,议会为他举行了国葬。

但是这个“头发花白,头偏向一边”的生病老人在他的妻子和女儿的眼里总是一个公敌。他们不能接受他的实验方法。

甚至在伯纳德去世之前,他的女儿就拒绝进入他的房间,只是在外面踱步。这位老人被称赞为“其名字与生理学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有关联”,最后他绝望地独自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海马是鱼类吗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海马鱼类

海马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海马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

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欧洲、太平洋、澳大利亚。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马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马和海马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

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海马的觅食视距仅为1米左右,所以饵料要投在经常群集处。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蜂蛹可以钓鱼吗 鱼类爱吃的饵料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蜂蛹不仅可以吃,据说还可以用来钓鱼,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其实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下面介绍蜂蛹可以钓鱼吗鱼类爱吃的饵料

蜂蛹可以钓鱼吗

蜂蛹可以钓鱼。

蜂蛹是蜂虫成熟尚未羽化成蜂的茧蛹,一般长5厘米以内,蛋白质的含量很高,是多种鱼类爱吃的饵料,钓鳜鱼上钩率很高。

蜂蛹钓鱼的几个优势:

1.是蜂蛹做成的诱饵有着独特的气味,起到了良好的聚鱼作用。

2.是蜂蛹蛋白质含量高和香甜的味道,符合鱼类的胃口。

3.是黄蜂蛹虫色白醒目且常蠕动,诱鱼效果好,有利于鱼类及早发现,快上钩。

人工取蛹的方法

蜂房采回后用尼龙纱网将其围裹,然后在烟雾中熏2分钟~5分钟,以驱除躲藏在蜂房内的个别蜇人成蜂。熏后解开纱网除去蜂房表面上的泥土、残渣、树皮等杂质。人工取蛹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用小夹子撤去蛹口壁膜、将蛹及幼虫从蜂房内逐个取出;另一种是将蜂房口朝下在明火中烧1分钟~3分钟,使蛹口壁膜烧光并露出蛹头,再用手轻轻振拍盖使蛹及幼虫从房中脱落出来,个别不能剥脱的再用小夹子夹取。蜂蛹取出后置于干净的竹箕或盆中。

蜂蛹过敏的症状有哪些

在吃蜂蛹的时候,有些人是会产生过敏现象的,那么过敏都会有那些症状呢?首先如果是吃蜂蛹过敏的,那么你会觉得身体会非常的痒,慢慢地皮肤上面就会出现一些红点,特别是在脸部,越来越多,你也会越来越痒,然后你是非常想用手抓的,但是你越用手抓,它长得越多,如果得不到控制,那么你的身体会全身变痒,那感觉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马上服用药物治疗或是去医院治疗了。

在过敏的期间,患者就要注意一下饮食的习惯了,不易吃容易产生过敏的食物,例如海鲜蘑菇等等食物,因为身体健康重要,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按时服药哦,不可以耽误时间,慢慢地你过敏的症状就会消失的,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好好注意一下了,如果对于蜂蛹过敏的朋友,那以后就不要吃了,以免造成身材的不适,自己找苦头来吃。

松子炒蜂蛹的做法

材料:蜂蛹、松子、洋葱、青红椒、食盐、味精、鸡精、食用油。

做法:

1、将洋葱以及青红椒切小块备用,锅中加入食用油,七成热之后加入蜂蛹;

2、炸一分钟也就是蜂蛹变成金黄色之后取出来;

3、锅中留下少量的食用油,六成熟之后加入青红椒以及洋葱,爆香之后再加入蜂蛹以及各种调味品;

4、爆炒半个分钟之后撒上松子,然后就可以关火起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适合准妈妈3款孕早期的鱼类美食,赶紧学起来!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孕妈在怀孕期间很喜欢吃鱼。因为吃鱼是补,还有就是鱼中的DHA可以让宝宝智力发育更快。那么,适合妈妈3款孕早期的鱼类美食,赶紧学起来!和您一起来看一下!

准妈妈3款孕早期鱼类美食:

当归鲈鱼

材料

鲈鱼1条、当归适量。

调料

盐、料酒、姜片、味精各适量。

〔做法〕

1.鲈鱼去内脏,洗净。

2.将鲈鱼放入碗内加当归及调料,蒸熟即可。

砂仁鲫鱼

材料

鲫鱼1条、砂仁20克。

调料

植物油、水淀粉、料酒、酱油、姜丝、葱丝、盐各适量。

〔做法〕

1.砂仁洗净,剁碎。

2.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抹干水分,在鱼身上斜划两刀。

3.将剁碎的砂仁、料酒、盐等均匀涂抹在鱼身上,隔水蒸12分钟。

4.锅内倒油烧热,爆香葱丝、姜丝后,加水淀粉勾芡,淋在蒸好的鱼上,再淋上少许酱油即可。

豆芽生鱼片

材料

生鱼肉150克、豆芽100克,葱段、姜丝各适量,胡萝卜花数片。

调料

姜汁、盐各半茶匙,植物油、胡椒粉、酱油、淀粉、香油、料酒各少许。

〔做法〕

1.豆芽洗净沥干,下少许油爆香姜丝,放入豆芽炒至八成熟盛起。

2.鱼肉洗净,抹干,切片,加入胡椒粉、盐拌匀。

3.烧热锅,下油两汤匙,加料酒,加入淀粉、姜汁、酱油、香油勾芡煮滚,放入鱼片煮至熟,加入豆芽、胡萝卜花猛火炒匀即可。

喜欢就亲手制作吧,或者让自己的老公在劳累一次吧。如果你对孕早期应摄入什么营养等有关孕妇饮食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孕早期营养摄入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鱼有胃吗,鱼类的消化系统是什么?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鱼类没有胃有的有胃,但大部分的鱼类,在胃与肠之间,通常有明显的幽门存在,这是消化管的一道缢缩部位,也有一些鱼类幽门部不很明显,但总胆管常在幽门略后通入肠中。

鱼类的消化系统:鱼的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软骨鱼类的直肠开口于泄殖腔,泄殖腔是直肠末端略微膨大而成,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泄殖腔以单一的泄殖孔通向体外。硬骨鱼类的直肠末端有独立开口的肛门,位于生殖孔之前。

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胃分化不明显,但肠管较长。肉食性鱼类不仅有胃,有些硬骨鱼类在胃与肠交界处还生有幽门盲囊的突起。其机能一般认为与分泌和吸收有关。幽门盲囊的数目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消化系统有四方面的机能:运输,机械处理,化学处理和吸收。消化系统的最早是有内胚层细胞形成的原肠发展而来,在低等脊椎动物中,消化管的分化不是特别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什么说鱼类是两栖类的祖先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鱼是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青蛙幼虫被称为蝌蚪。它们长大后通过水中的鳃和陆地上的肺呼吸。它们属于两栖动物。研究发现颜色和两栖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在对地层下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种长江鱼类头骨的膜状成骨与两栖动物头骨的膜状成骨非常相似。两者的循环系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越江鳍的胸鳍和腹鳍底部有非常厚的肉,鳍的内部骨骼的排列非常接近古代两栖动物的肢骨。此外,古老的渡河鳍有内部鼻孔,可以用肺呼吸。那么,鱼是如何进化成两栖动物的呢?

大约4亿年前,在泥盆纪时期,有大量的白鳍鱼生活在天然的淡水湖和沼泽中。这条鱼有1米多长,呈纺锤形,在水中快速移动。这是一种食肉鱼。到泥盆纪末期,地球开始看到真正的陆生植物,如高大的马尾、松树和树状的西藏植物。几千万年过去了,石炭纪地质时期到来了。由于当时陆地气候温暖湿润,这些陆生植物相应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种类繁多,生长旺盛。大量植物的枯叶落入河中,一些生长在海岸或水中的树木也在水中腐烂。结果,水质恶化,水中的氧气逐渐减少。生活在河水中的鱼部分是由于水中缺氧而死亡,但其中一些鱼用胸鳍和腹鳍来支撑身体,它们要么依附在水中腐烂的叶子上,要么沿着河流爬上树根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一方面,由于水质的进一步恶化,鱼类对大气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一些生活在浅水区的跨河鱼类在旱季不得不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身体,从干涸的河床爬到另一条有水的河流。通过这种方式,其底部的肉质变得非常发达,鳍的内骨架也慢慢地改变成类似于陆生动物的五指附肢的排列方式。然后逐渐进化成古代两栖动物,成为陆地四足动物的祖先

1938年12月,在南部非洲东海岸附近,人类首次捕获了一种活的河鱼,并将其命名为“拉蒂默鱼”(latimer fish),现俗称“梭鱼”。这一惊人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古代两栖动物是由古代河鳍鱼类进化而来的理论的正确性,也打破了河鳍鱼类自70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古老说法。从1938年到1975年,在科摩罗群岛捕获了80多条现代河鱼。它们生活在大约200-400米深的海底,长1.28-1.80米,重30-80公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鱼类毒素是它自己制造的吗?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大约30,000种鱼,其中大多数是可食用的。然而,600多种鱼体内含有毒素,不能食用。鱼类毒素包括团头鲂毒素、雪茄毒素和灰树花毒素。

河豚毒素

团头鲂毒素是一种强效神经毒素,它与神经细胞细胞膜上的快速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中的动作电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的名字来自团头鲂目,因为该目下的大多数鱼类都携带这种毒素,包括河豚、团头鲂、团头鲂和团头鲂鳞。

虽然这种毒素在这些鱼类和其他生物中很常见,但事实上它是由鱼类中的共生细菌,或者致病性假单胞菌和弧菌产生的。团头鲂毒素也存在于各种动物中,如加州蝾螈、鹦鹉鱼、斑点蟾蜍、蓝环章鱼、海星、仙鱼、扁虫、剑虫、新婚夫妇和石蟹。动物使用毒素来保护自己免受捕猎,或者作为防御和狩猎武器(如章鱼、剑虫、新婚夫妇等)。)。溶藻弧菌是许多珍贵经济鱼类的致病菌之一,如牙鲆、日本鳗鲡等。团头鲂、慈姑和蝾螈的体内均含有溶藻弧菌和团头鲂毒素,但不致病。

▲盒小龙虾

雪茄毒素

雪茄毒素是一种由剧毒的甲藻产生的聚醚,它通过食物链传播并在各种珊瑚鱼体内积累。雪茄毒素结合到钠通道受体的靶位点VI,激活钠通道并增加钠离子渗透性。人类因食用含有雪卡毒素的珊瑚鱼而中毒。近年来,随着珊瑚鱼的大量出口,雪卡毒素中毒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雪茄毒素中毒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持久的神经感觉异常,其中温度感觉倒置是最典型的特征。

▲珊瑚鱼(百度百科)

maitotoxin

灰树花毒素也属于聚醚,它来源于甲藻,也称为金藻。灰树花毒素被认为是一种钙通道激活剂,具有极强的溶血和鱼类中毒活性。在海洋环境中,灰树花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是裸甲藻毒素的2000倍,裸甲藻毒素是导致赤潮鱼类增多的毒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人类的贪婪致使掠食性鱼类缩水三分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最近的研究发现,全世界掠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已经惊人的下降了三分之二,最大的原因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产业化捕鱼方法的出现。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们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们也被认为是关键的物种,它们的消失能够伤害到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此外,金枪鱼、剑鱼以及鲨鱼等掠食性鱼类都是我们最喜爱食用的典型鱼类,这事实上就是一个大问题。渔民首先会将最大、最美味的鱼类作为捕捞对象,因为大型掠食性鱼类会带来经济收入,但同时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科学家最近分析发现,上个世纪人类导致掠食性鱼类的数量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二,而过去40年里下降速度最快,这与产业化捕鱼发展是一一对应的。这项研究的首席作者Villy Christensen称:“捕食者对于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导致大型鱼类数量减少的海域,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