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汇编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60

文章

183

冠县革命烈士祠堂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冠县革命烈士祠堂为冠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冠县革命烈士祠堂年代为1972年,位于冠县清泉街道办事处。

2012年,冠县革命烈士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泉街道: 清泉街道地处冠县县城驻地,办事处于2010年10月由原冠城镇划分成立,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 心,下辖41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8.2万人,耕地面积4.7万亩。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原冠城镇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街道办事处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兰村祠堂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兰村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泸溪县兰村的祠堂,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乡间的绿野上。它们虽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仍体现了湖湘建筑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湘西地区的特点。

兰村的祠堂都是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体四面围绕,其内为木结构屋架。

高耸的青砖围墙,将外界的杂乱尘世阻隔在外,更增添了几分家族祠堂的庄重气氛。两侧的封火山墙处理也很有湘西的地方特色。正门入口的立面也十分讲究。门洞外用灰浆砌筑门套,大门上方两侧的墙体上有铁壁虎一对,做成避邪图案或宝瓶、花瓣等形状。这些构件都表达着劳动人民对家族的尊重,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祠堂内部布局上,稍微讲究的祠堂入口处为亭阁木构建筑,等级差一点的则为门廊。中间为开敞天井,后部为议事和祭祖用的大堂。大堂两侧各有小间,供储藏祭祖用具及祖宗牌位。

有些祠堂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毁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可以依稀看到往日的辉煌。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家族内部的许多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进行,而到祠堂参加祭祀仪式则是这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共同祭祀,话着的人与祖先或多或少地在心灵上得到了沟通,同时也增强了宗族成员的同源意识,使相互之间更加亲近和团结。

这种场所以围绕家族活动为目的,这正是几千年来祠堂兴盛不衰的原因。处在兰村小村落中的祠堂,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也不失精致,可见对“家”的重视和眷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赵南星祠堂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赵南祠堂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南星祠堂位于高邑县东关赵家街路南。南北长二十六点八米,宽八点四五米,有瓦房两排。北房为过厅门口一间,两侧耳室各一间;南房为布瓦硬上顶正殿。正殿与门楼高墙相连,中间成一小方院。院内植松柏,并置一圆形小花池。祠堂门前有一点五米高的围墙,装有铁栅栏门。

赵南星祠堂原称赵家宗祠,是明天启年间吏部尚书赵南星的宗祠,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元年,改平顶为布瓦硬山顶。民国十三年,省政府曾拨款重修。一九八二年,石家庄地区文物处拨款四千元资助修缮。一九八三年县政府将北房过厅东侧耳室的砖墙及北房房顶全部更新。对南方即正殿硬损处进行补修,所有的门窑及房檐下的木板油漆刷新,使其修茸如初。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观音陈家祠堂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陈家祠堂位于中观镇政府西一公里。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有正房、厢房、下殿、戏楼、四角天井,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堂屋左右檐柱各雕刻凤凰一只,戏台上塑假哥假嫂,八角藻井绘太极八卦图。建造人陈泽燕殁后葬于祠内天井,墓穴望山石刻“一品”。如此建筑甚为少见。祠左为陈家老宅,有门联为:“修已克已安分守己行几件天理事情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点公道心肠有子有孙”,宅后为陈燕泽之父陈虞惠(清庚申科进士)墓。1855年于祠所在从山脚至山顶栽植柏树以培风水,称之为青龙,现尚存已有150余年树岺的101棵参天古柏,成为名符其实的“青龙”。现存陈家祠堂保存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处旧址梁氏祠堂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处旧址(梁氏祠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处旧址——梁氏祠堂位于衡阳市耒阳市水东江街道办事处,年代为1928年。

2019年,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处旧址(梁氏祠堂)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东江街道:[概况] 水东江街道办事处位于耒水东岸,总面积34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101个村(居)民小组,年末总人口为23741人,其中农业人口17976人,城镇人口5765人。2006年,该处共完成农业总产值15.86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010万元。该处现有土地面积1519.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62.53公顷,园地170公顷,林地8。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溪连氏祠堂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秦溪连祠堂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溪连氏祠堂位于福安市城阳镇秦溪村,年代为始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类别为古建筑。

祠堂位于城阳镇秦溪洋村中。始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光绪5年乙卯年(1879)造建前座太子殿。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廊院式建筑,通面阔16.8米,通进深51.2米,占地面积666.25平方米。由木牌楼、戏楼、天井、主厅、天井、及后殿组成三进式穿斗减中柱梁架建筑。祖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内顶为圆形藻井并饰彩绘,次间通透,两侧梢间与正厅内侧均作为神龛,供奉神牌。为城阳镇秦溪洋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现祠内还保存有“是用孝享”碑一通。为大清雍正七年岁次乙酉林钟三月立,记载着宗祠地界及财产、认捐情况。该祠堂对研究福安历史人文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物,也对研究连氏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该建筑物东西墙体外2米,前后地基向外延伸5米。

秦溪村:秦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李村王氏祠堂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苏李村王氏祠堂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李村王氏祠堂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年代为明清。

2015年6月23日,苏李村王氏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村镇:新成立的王村镇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辖41个村、l个居委会,总人口 545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88人,农业人口34942人.工业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机械、电子、食品酿造、建材及建筑安装、环保、日用陶瓷、化工、农药、地下资源开采加工等十大支柱行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框架,初具小城镇规模。农村经济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锦祠堂群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朗锦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朗锦明清祠堂群,从明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300多年间先后建成,由何氏宗祠、媲鲁何公祠、表山何公祠、西源何公祠、任轩何公祠、妙山何公祠、天香何公祠组成。虽修建年代不同但尊卑有序,式样统一,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头门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梁架结构亦统一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属于非常典型的岭南明清建筑。

媲鲁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东边,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座西向东,三间两进格局,前廊梁上人物、花鸟、瑞兽木雕精工细啄,生动逼真。墙壁上配有诗画,人物栩栩如生。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仁轩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东边,建于1721年。座东向西,三间两进格局。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朗锦村何氏宗祠

位于朗锦村东边,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座西向东,三间三进格局,前廊砖、石、木雕工艺精美,花鸟、瑞兽、人物造型栩栩如生。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源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中部,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座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格局。建筑工艺考究、木雕精美,装饰生动。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表山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西边,始建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修缮于1999、2001年。座西向东,三间两进格局。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圩社区:一、基本情况新圩社区居委会位于高明区工业区西园地带,西与高要市蛟塘镇接襄,北与明城镇相接。地处更合镇最北面,距离镇政府13公里,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一个街道,11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岳塘村、茶一村、茶二村、圩竹村、鹿岗村、江湾村、锦园村、朗锦村、天湖村、渡水村、凤岗村。家庭总户数共有1235户,常住人口数4960人,流动人口1005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庙与祠堂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区分二者?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家庙与祠堂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用不同

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而祠堂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

2、设立不同

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而祠堂则不需要。

家庙就是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祠堂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公堂”的性质。

家庙与祠堂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有其新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合孙氏祠堂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三合孙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孙氏祠堂位于黟县柯村镇三合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三合孙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村:三合村位于柯村乡东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九个村民小组,有257户、868人口,沿漩溪河分布,全线长11公里,与石台县交界。全村总面积3.4万亩,山场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476亩, 茶园1146亩。全村现有36名党员。三合村是一个以茶、林业为主导经济的县级贫困村,通过村“两委”一班人及上级的支持,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晏氏故里祠堂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晏氏故里祠堂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类型:古建筑

地址: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晏家村

简介:

晏氏祠堂为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家族清代建筑,民国维修,朝南,面宽5间,2进1天井,22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后进损坏严重,2008年维修。

文港镇: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地处赣抚平原,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东靠316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北邻温厚高速公路,西有抚河川流而下,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全镇辖1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总面积54.53平方公里(其中小城镇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0亩,人口7万人,其中城镇居住人口3万人,是城镇化率较高的乡镇。改革开放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父子进士祠堂昂氏宗祠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父子进士祠堂(昂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父子进士祠堂肥东县西山驿镇东昂集行政村

祠堂于清代乾隆辛丑四十六年(1781年)落成。共三进五开间,原有屏门隔扇108扇。前院两棵天竹分为两边,至今完好无损。祠堂大门有1对石狮看守,门外两边是八字门。据史书记载:解放前从桥头集到柘皋,昂集是必经之道,南来北往的官人经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尊敬。

昂绍善:字元长;安徽昂集人。清朝著名大臣。在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考中进士,官居内阁中书,位列台辅高位。其子昂天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亦中进士,官居山东德州平原县知县。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皇帝连下二道诰封,赠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封昂绍善妻梁淑慎、昂天曾羽妻阎终温为孺人。同时,准入祀乡贤祠,人称"父子进士祠"。不仅如此,皇帝还赠御书匾额四块:"父子进士"、"昂氏宗祠"、"承先启后"等,分别高悬于祠堂大门及堂屋门楣上。可惜的是,除"父子进士"匾额仍清晰可见外,其余三块均在文革中被毁。

保护范围:祠堂整体及四周各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南35米,东、北、西各1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张秋马家祠堂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张秋马祠堂为阳谷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秋马家祠堂年代为清,位于阳谷县张秋镇东街。

2014年,张秋马家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秋镇:张秋镇位于县城东部。张秋之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北宋设张秋镇。1940年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县建镇,先后设张秋区、张秋人民公社。1984年设张秋镇至今。 张秋镇位于阳谷县城东二十公里,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北与阿城镇毗邻,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其中回族1780人。闻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阳冈坐落在辖区内,京杭大运河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当湖葛氏祠堂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当湖葛氏祠堂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湖葛氏祠堂位于当湖街道南河头社区港南3—3号,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1年6月3日,当湖葛氏祠堂被公布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河头社区:南河头社区,2015年5月由南河头社区、建国门社区合并而来,合并后东起东湖,南临新桥港,西至新华路,北到解放路市河。总面积0.6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1223平方米。社区共有住户3136户,人口7858人。社区党委下设6个支部,共有党员321名。社区现有工作人员9名。社区主要由南河头、西小街、荷花池、金湖小区、湖滨花园等组成。辖区内有财政局、教育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缉熙堂祠堂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熙堂祠堂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地址: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四巷与五巷之间

缉熙堂乃清朝嘉庆年间梁君杖的十一个儿子为他所建的祖祠。嘉庆四年(1799)动工,次年竣工。该祠堂布局为三进两天井,青砖结构,杉瓦盖顶,宽10.45米,进深26.8米,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巨木为柱,抬梁坚固,构件雕刻精美,彩绘壁画清晰,原汁原味,充分体现出清代中期岭南建筑的艺术特点。建此祠堂时,因梁君杖健在,按俗礼讳死,故不称祠堂,为弘扬祖德,发扬家族“忠信仁义,尊师重道”等优良传统,故起名缉熙堂。缉熙堂建成后,成为梁君杖家族议事,喜庆的活动场所,并以超前的意识,物尽其用,利用它开辟成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书院。梁君杖四世同堂,四代共育男丁107人,其中有功名的81人,监生、贡生、举人及进士70人;二品官员4人;四品以上官员6人;五品以上10人,可谓人才济济,缉熙堂在教育上担当了重要角色。1905年在中国己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寿终正寝。缉熙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因此而退出,1920--1928年,歇马著名爱国人士梁启常利用缉熙堂开办了慈善学校。解放后,村人为保护缉熙堂,用来做过生产队、村委会,现由歇马举人村旅游区布置成“梁元桂家史”展馆,重现昔日缉熙堂做书院时的原貌。2007年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歇马村:歇马村位于广东恩平圣堂镇内,交通便利,背山面水,风景优美,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元代古村,有着全国文明村、广东最美的乡村、绿色生态村、健康长寿村、教育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美誉。 丁财贵寿的岭南名村。“区村名堂歇马水,还有乌石一老龙”讲的是恩平三大风水名村,其中以前拥一江锦水的歇马最为有名。歇马是恩平有名的风水村,相传是著名风水大师赖布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碧江村心祠堂群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碧江村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江村心大街祠堂群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包括楚珍苏公祠,峭岩苏公祠,黄家祠堂,源庵苏公祠。

南山苏公祠,市级保护文物建筑。南山苏公祠占地面积235.6平方米,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面阔三间,三进深。

峭岩苏公祠清代早期建筑,原为苏氏北便房二十世祖苏弼的私伙祠,又称“绳武堂”。祠堂坐西向东,面积464.78平方米。三角硬山墙,龙舟脊,有瓦当和滴水,三进均为心间敞开。

峭岩祠除了一进后檐作歇山处理,二进有生起等特点外,选材优良(细纹铁木、磨光咸水石、水磨青砖等等),工艺精巧(材径小、雕刻流畅、繁简得宜等等),也是其特色所在。该祠已于2005年由镇政府出资修复。

怡堂,省级保护文物建筑。典型的宅第居室,大厅深四进,头门水麻青砖外墙,凹肚式门面,脚门、档栊、大门、仪门,仅门扉就有四重,南北两侧傍着四柱三间的券棚庑廊,方柱、雕梁、棂窗、挂落均用精挑的柚木大材打造。

慕堂苏公祠,省级保护文物建筑。慕堂苏公祠面阔三间,进深三巷,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原堂匾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手书,是典型祠堂型制,主体结构保存完整,雕饰精美。

源庵苏公祠清代中期建筑,苏氏北厅房二十世祖苏廷爵的私伙祠,2004年抢救重修。该祠坐西向东,面阔三间,一路两进一院落,总宽11米,深18.35米,面积201.85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有瓦当,无滴水。其中一进头门凹肚门式,白麻石勒脚水磨青砖外墙,后檐全开敞,白石方檐柱;庭院无侧廊,有侧门可通两旁小巷。二进全开敞,深三间,白石前檐柱,坤甸木内柱,瓜柱式梁架。

楚珍苏公祠紧贴源庵祠北侧,中隔一道青云巷,两祠可通过青云巷内侧门相连。楚珍祠始建于明代后期,其二进大殿仍保留着古老的铁力木大柱。清代中期建造源庵祠时,楚珍祠亦作了大规模的重新修建,所以两祠的规格,形制基本相同。楚珍祠的最大特色是完整地保留了一进前檐的浮雕戏曲人物封檐板,二进次间前檐的八角木格贝壳窗和心间金柱的木雕挂落,这些装修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家祠堂该祠面阔三间,深三进。其中一进头门凹门肚式,粗面岩勒脚,水磨青砖墙,带有明末清初的建筑特征。墙以的灰塑萱草,彩绘壁画和镬耳山墙应为清代中期重修时所作。头门门洞不知何年已砌墙封堵,只留下东厅巷内的小侧门出入。由于原住户已迁居,祠堂多年空置深锁,普查时未能进内深入了解,只从门隙中窥得祠内已十分颓废。在昔日苏姓祠堂林立的村心街上,独一无二的黄家祠居然能保留了数百年,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特色。

碧江社区:碧江社区居委会位于北滘镇镇区东北5.8公里处,是顺德的“东大门”;辖区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共有12个居民小组,社区常住人口28000人,其中户籍人口14827人。据县志记载:碧江源于宋代建村,古称“迫岗”,因村内土岗有二岩石相互挤迫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并沿用至今。碧江原属番禺紫泥司龙头堡,明景泰三年(1452年)划入顺德县治,民国期间属第三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罗家祠堂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罗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罗家祠堂位于松子山街边,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乾隆”年间,四川解元,时任黔南太守、贵西巡道的罗文思,倡议扩建祠堂。他写信给时任甘肃泰州清水知县的罗奇英,得到大力支持。罗奇英为罗氏第十四代传人。在罗奇英的主持下,乾隆四十年开始在松溉松子山扩建祠堂,历时三年,于乾隆四十三年扩建完成。取名“世德堂”,距今已400多年了。

罗家祠堂建成后,时逢当朝皇帝派出的八府巡案溯江而上往泸州,行至松溉,见建祠人是他的老师,遂赠扁题词“罗府祠堂”。匾长2.8尺,宽1.2尺,“罗府祠堂”四字两边是金龙。这块匾至今尚存在。据知在罗家祠堂内,原来横挂着明皇赐的“家法匾”,用以管教族人。

现存的罗家祠堂全貌较好,是保存完好的一座祠堂。正殿八根大柱,柱脚石墩雕刻的花草、鸟兽、石龙、人物仍清晰显现,横梁木质串架完好,正殿两侧是古砖所砌的高风火墙,正殿房顶四角斗翘,每个翘角塑有一条龙,正殿两侧修有厢房各几间,石拱卷门,门坊横石梁上也雕有花草、人物,十分别致。正殿前面是长方形石坝子一块。前面有一座木质戏台,正殿后边的殿堂是供奉罗氏历代祖宗的神主牌位。这也类似明、清四合院的建筑结构修建。

解放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法》有关规定,罗府祠堂被征用,作为粮仓。为恢复罗府祠堂原貌,在当代企业家罗树林的倡导下,成立了罗氏会馆领导班子,募集资金。此举得到松溉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2007年清明节前修复了祠堂正殿。并通知川、黔、渝等地罗姓后人来松溉祭奠扫墓,两天内聚集罗姓家族多达2000人,声势浩大地举行了对前辈崇敬的祭祀典礼,请剧团、秧歌、腰鼓队,为庆典增添了喜庆。

天井起到将自然光和新风引入室内的作用,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营造共享空间的聚合氛围和室内小环境景观的优化作用。下雨时节,在这样的内堂里观雨不用淋湿的感觉又是怎样一番风味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杭头宋氏祠堂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杭头宋氏祠堂为临沂市文物保护单位。

杭头宋氏祠堂位于苍山县向城镇杭头村西南,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该祠堂初建于明崇祯九年九月(1636年),由宋氏九世祖宋之普、宋之韩等人筹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宋氏十五世祖宋献章等人修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后重修。该祠堂现存房屋9间.正殿3间,坐北朝南,设有走廊,全是木质顶柱,正殿内正面为后来修建的神龛,供奉宋氏先祖牌位,神龛右侧有万历年、民国二十四年立宋氏先祖墓碑。正殿为砖木结构,屋顶硬山式,上覆灰色筒瓦,瓦头有猫头等纹饰、正殿门两侧有“册”形窗户。东西配殿各3间,结构同正堂;门楼,砖木结构,屋檐起脊,饰祥瑞饰图案;院内南墙两旁各嵌有修祠捐款、地着名录碑,并立有一块“罗先生墓碑”。该祠堂为苍山望族宋氏遗留的古建筑,保存东西23米,南北26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临沂市古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以及明清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杭头宋氏祠堂是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头村:杭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何我国北方很少见到祠堂,而南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呢?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首先南方很多地区是不适宜耕种的,就以广东地区为例子,广东自古就属于南蛮之地,但是祠堂却是非常盛行的,主要就是因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所以当地的人对祖先就这更深的感情。而且话说回来,早期很对北方有很多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地处他乡,难免会思念家乡,所以在传承这里就各位的注重了,不断的修建祠堂来提醒自己以及后代自己的根在哪里。

第二,南方现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期。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在南方得以确立。南方先后出现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等等。而祠堂的建设、修缮以及保护是一个宗族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宗族汇总不断出现的高官、富商对保护祠堂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南方更有保护宗族祠堂的实力。

第三,修祠堂容易,维护祠堂可是件难事。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人口消失了1500万以上。家族都灭亡了,还怎么会有祠堂。并且战争以及之后的饥荒和疾病,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这也就使得很难有连续几代、十几代的家族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再加上外部契丹、女真、匈奴这些凶悍的少数民族对内地的袭扰一直不断,所以北方人一直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而无法在祠堂的维护上费太多心思。而南方就相对稳定一些,在五胡乱华时期,南方虽然也有朝代更替、但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屠杀,所以祠堂也就维护得更好一些。

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成为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相比起南方来,更接近政治中心,所以受到的冲击也就更明显。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将祠堂保留了下来。比如皖南赣北有些祠堂,当地人将食堂设在了里面,这就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之所以祠堂在北方不如在南方常见,一是因为南方宗族观念更强;二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再加上一些天灾,所以祠堂不容易保留下来。三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影响比较严重,而南方受政治的影响较小一些。四是因为经济重心后来移转到南方,南方对祠堂的维护投入的更多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龙家祠堂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龙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家祠堂

龙家祠堂建于1932年,是一座仿清建筑,极具规模。龙家祠堂建在小松山脚下的龙潭边,距昭通城西南十公里,为龙云家庙。仿照昆明吴三桂的金殿而建成,但其规模又比金殿大得多。祠堂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祠堂坐南向北,四周有高大厚实的石墙,由于建于兵荒马乱年间,护墙上沿设有枪眼和垛口,正面左右接护墙外有二层尖顶炮楼。左为祠堂,右为庄院,最前立照壁一堵,门开两侧。

据说,龙云一步一步走出昭通,经历磨难当上了云南省主席后,为建家祠,昭通有名的风水先生翻山越岭寻龙点穴一直到永丰簸箕湾的小松山,举目望去,可看到龙山寨、望海楼,小松山脚下有龙潭水,便附会龙入大海,选定在小松山脚下修建龙家祠堂。

192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不久,龙云捐巨资创建了昭通联合女子中学,发展家乡教育。1931年,龙云又捐资创办云南第二民众教育馆,1933年又捐资修炎山小学。龙家祠堂修建后,龙云又于1934年捐资对附近的农田水利进行了治理,深挖河道,使水道畅通,水患减少,沿河人民深受其利。

地址:昭通市昭阳区南约12公里的永丰镇簸箕湾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木顶寨张家祠堂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木顶寨张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木顶寨张家祠堂位于通江县云昙乡木顶寨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9年,木顶寨张家祠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祠堂本体四周向外延伸30米为保护范围。

建筑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云昙乡:通江县辖乡。1952年置云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42公里。面积34.9平方公里,人口0.7万。通公路。辖云昙、蒲家坪、印顶寨、木顶寨、神口河、穿石梁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