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精彩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67

文章

183

家庙与祠堂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区分二者?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家庙与祠堂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用不同

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而祠堂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

2、设立不同

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而祠堂则不需要。

家庙就是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祠堂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公堂”的性质。

家庙与祠堂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有其新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宋礼祠堂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宋礼祠堂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礼祠堂

类别:古建筑

时代:清

地址:洛宁县东宋乡马村村

东宋镇:洛宁县辖乡。1958年设东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9.3公里,面积82.6平方公里,人口2.6万。通公路。辖东宋、贾窑、大宋、小宋、方里、西坞、马村、郭村、聂坟、柏原、磨沟、牛庄、祁家沟、西村、周村、丈庄、杨树凹、王庄、官南、官西、官东、陕庄、丁寨、罗凹、流峪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机械厂、粮棉油加工厂等。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赵南星祠堂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赵南祠堂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南星祠堂位于高邑县东关赵家街路南。南北长二十六点八米,宽八点四五米,有瓦房两排。北房为过厅门口一间,两侧耳室各一间;南房为布瓦硬上顶正殿。正殿与门楼高墙相连,中间成一小方院。院内植松柏,并置一圆形小花池。祠堂门前有一点五米高的围墙,装有铁栅栏门。

赵南星祠堂原称赵家宗祠,是明天启年间吏部尚书赵南星的宗祠,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元年,改平顶为布瓦硬山顶。民国十三年,省政府曾拨款重修。一九八二年,石家庄地区文物处拨款四千元资助修缮。一九八三年县政府将北房过厅东侧耳室的砖墙及北房房顶全部更新。对南方即正殿硬损处进行补修,所有的门窑及房檐下的木板油漆刷新,使其修茸如初。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秦溪连氏祠堂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秦溪连祠堂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溪连氏祠堂位于福安市城阳镇秦溪村,年代为始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类别为古建筑。

祠堂位于城阳镇秦溪洋村中。始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光绪5年乙卯年(1879)造建前座太子殿。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廊院式建筑,通面阔16.8米,通进深51.2米,占地面积666.25平方米。由木牌楼、戏楼、天井、主厅、天井、及后殿组成三进式穿斗减中柱梁架建筑。祖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内顶为圆形藻井并饰彩绘,次间通透,两侧梢间与正厅内侧均作为神龛,供奉神牌。为城阳镇秦溪洋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现祠内还保存有“是用孝享”碑一通。为大清雍正七年岁次乙酉林钟三月立,记载着宗祠地界及财产、认捐情况。该祠堂对研究福安历史人文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物,也对研究连氏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该建筑物东西墙体外2米,前后地基向外延伸5米。

秦溪村:秦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你所不知的中山祠堂文化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在民国的时期大多都能够看到稍大的家族都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族宗祠,那就是祭拜自己长辈的地方,中国的大多地区都会供奉着祠堂,而其中中山的祠堂却是到现在为止保存最好的。本期中山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中山祠堂文化。

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是全族姓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从供奉鬼神、祖先或者有功德的人,逐步演绎到地方教化,聚众议事的场所。中山的祠堂,始建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延续到民国,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祠堂遍布于中山的城乡。

在中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现有三涌,后有石岐”。850多年前福涌梁氏的三世祖梁溪甫督建铁城有功,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建了这座纪功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功建铁城梁公祠”。

现存的梁氏宗祠石木顶梁柱,木桁瓦盖结构,属三进天井,耳厢唐宋建筑风格;并集岭南建筑之精华,显得庄严、深沉而富丽堂皇,是良都地区保存较完好并具有很高建筑艺术的古建筑。

经历几百年风雨,如今“功建铁城梁公祠”依然耸立在福涌村的显要位置,作为中山古城建城的功臣,梁氏的后人,甚至每一个中山人一定庆幸自己的先民,为后代选定了这样一方水土作为家乡的桑梓。

祠堂的的显性文化通过建筑形制和外观装饰来表现,祠堂内外的石雕、木雕和泥塑、灰塑等工艺都蕴含了丰富的含义,比喻石榴,代表石榴多子多子多福。比如莲花和白鹭则教育子孙一路清廉,就连地砖的铺设也有人字形、田字形和丁字形的讲究,不同的铺设寓意人丁兴旺,家有良田等美好理想……一砖一瓦都突显了岭南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很多的祠堂门前都有一眼塘,水塘后面是良田,背后有山,其实是隐藏了前照后靠,藏富其中的风水理念,再比如很多的祠堂都有堂号,堂号则蕴含了这个姓氏的郡望在里面,说明了这个族姓源自哪里,祖上的功德如何?

祠堂就是中国乡村中最令人炫耀的建筑,祠堂中的族谱记载了宗族的世系源流,厚薄不一的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所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血缘和亲情,每年的清明节很多旅居海外的乡亲就是根据祖辈父辈的族谱,寻根问祖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的祠堂祭祖。

你可能也喜欢:

中山步行街——闲逛品味其中历史

中山历史名人分别有哪些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丞相祠堂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丞相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丞相祠堂位于宜宾流杯池公园东南点将台之下,该祠堂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人称山谷祠。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云南,途径戎州(今宜宾)而建。

清咸丰元年,该祠及流杯池一带毁于兵乱,咸丰六年(1856年)又重建。清光绪辛丑牟(1901年10月),叙州知府文焕书匾“丞相祠堂”及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原迹尚存于该祠大门。殿内塑关羽、关平、周仓像,殿外古石塔炉青烟缭绕,古石鼓、石狮、石华表傲然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陈家祠堂游玩攻略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交通】:

·乘地铁:由陈家祠站D出入口;

·乘公交车:

85、88、104、107、128路公交车由高基站下,

268、250路公交车由陈家祠站下;

15、52、55、105、124、133、193、196、205、207、231、232、256、275、530、539、555路公交车由中山八路站下。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结构布局】:

·木雕: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

·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

·石雕: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

·灰塑: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铁铸: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 佛山 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门票】:10元

1、未成年人、现役军人、残障人士、65岁以上持有效证件免票。

2、18岁以上的中学生及大学生(全日制本科)、60岁至未满65岁长者,凭有效证件购半票(5元)。

【开放时间】:8:30~17:30(17:00停止售票)

【地址】: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电话】:020-81817371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山吴氏祠堂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三山吴氏祠堂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祠堂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三山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五年(1866)扩建。一进两重,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4.8米,进深23.7米,砖木结构,硬山布瓦顶。祠内存“三让遗馨”“至德流芳”横匾两块。该祠堂整体保持了鄂东南清代传统祠堂的结构和风格,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实物。

重修后的吴氏祠保持了原来的风格,总体建筑为列架式砖木结构,硬山顶,猫拱式山墙,青砖碧瓦,门口有直径1米的石鼓列于两边。祠内有八角徊楼和戏台,均有八仙过海及花卉雕刻装饰,梁柱之类亦有龙、凤纹花雕。整个动、植物雕饰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祠宇进深23.7米,面阔14.8米。是目前樊湖水域内幸存而又罕见的古代祠宇,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自吴氏祠堂建筑外墙向四周分别延伸5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0米。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三山村:三山村位于距城区西南15公里的三山湖上,南临黄石,北接武汉,交通十分便捷。这里湖光山色,气候宜人。是本市唯一的水产养殖专业村,全村760户总人口3400人,其中党员102名。村委会下辖8个村民小组,3个商品鱼养殖基地,拥有2万亩三山大湖螃蟹养殖经济联合体,5千亩螃蟹内湖养殖基地,万亩精养鱼池。年产鲜鱼1200万公斤,螃蟹15万公斤,创社会总产值7千万元,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兰村祠堂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兰村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泸溪县兰村的祠堂,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乡间的绿野上。它们虽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仍体现了湖湘建筑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湘西地区的特点。

兰村的祠堂都是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体四面围绕,其内为木结构屋架。

高耸的青砖围墙,将外界的杂乱尘世阻隔在外,更增添了几分家族祠堂的庄重气氛。两侧的封火山墙处理也很有湘西的地方特色。正门入口的立面也十分讲究。门洞外用灰浆砌筑门套,大门上方两侧的墙体上有铁壁虎一对,做成避邪图案或宝瓶、花瓣等形状。这些构件都表达着劳动人民对家族的尊重,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祠堂内部布局上,稍微讲究的祠堂入口处为亭阁木构建筑,等级差一点的则为门廊。中间为开敞天井,后部为议事和祭祖用的大堂。大堂两侧各有小间,供储藏祭祖用具及祖宗牌位。

有些祠堂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毁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可以依稀看到往日的辉煌。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家族内部的许多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进行,而到祠堂参加祭祀仪式则是这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共同祭祀,话着的人与祖先或多或少地在心灵上得到了沟通,同时也增强了宗族成员的同源意识,使相互之间更加亲近和团结。

这种场所以围绕家族活动为目的,这正是几千年来祠堂兴盛不衰的原因。处在兰村小村落中的祠堂,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也不失精致,可见对“家”的重视和眷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合孙氏祠堂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三合孙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孙氏祠堂位于黟县柯村镇三合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三合孙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村:三合村位于柯村乡东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九个村民小组,有257户、868人口,沿漩溪河分布,全线长11公里,与石台县交界。全村总面积3.4万亩,山场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476亩, 茶园1146亩。全村现有36名党员。三合村是一个以茶、林业为主导经济的县级贫困村,通过村“两委”一班人及上级的支持,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由尊明祠(五间祠),澄碧苏公祠,丛兰苏公祠,逸云苏公祠和何求苏公祠等五所明清祠堂组成。

尊明祠 又名兹德堂,俗称“五间祠”,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头进和中座,面积1107.2平方米,整所祠堂从形制到建材都保留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建筑总宽32.45米,中座深三间,七架粱加前后各四步梁,纵深达14米,这尺度在省内现存的五开间,七架梁古建筑中实为罕见。

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对尊明祠的评价是:其建筑梁架及石柱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形制为民间祠堂中少见的五开间,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其大殿建筑风格雄大而不失优雅,细部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何求苏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内尚存明代古井一眼。现存祠堂面积386.28平方米,硬山墙,龙船脊,祠堂两旁有门巷。一座砖石结构的牌坊把天井隔成两半。牌坊双面石刻坊额,前面坊额“世承天宠”,是明代诗人学者,南园后五子"之一,陈村人欧大任题赠,其上款苏顺为北厅房的十三世祖,受封“儒林郎”,与欧大任是亲家;背面坊额“博学鸿词”,是刘庶“为乾隆元年部举鸿博古侪苏老先生珥题”。苏珥号古侪,北厅房二十一世祖,是广东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乾隆元年曾被荐举而没有赴京应试。

逸云苏公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两进,总宽10.88米,深16.8米,建于清代中后期,为碧江苏氏北厅房的私伙祠,镬耳山墙,灰塑博古脊,建筑主体完好。头进水磨青砖外墙,凹肚式大门。后座大堂仅设两根金柱,瓜柱抬梁式梁架前端借助次间前檐墙承托,结构有别于常见的祠堂四柱大厅。厅内红石祭坛,仍十分精美。

丛兰苏公祠建于清代中期,与澄碧祠隔一小巷,两所祠堂在巷内有侧门互通。丛兰词面阔三间,进深三座,总宽11.4米,深34.3米,面积381.1平方米,后寝已坍塌。丛兰词的建筑布局与澄碧祠十分近似,但规模略逊。中座大殿的金柱柱质呈花瓶状,雕刻精美。

正门仍保留着苏鹤题写于清嘉庆十一年(1767年)的石门匾,可见其建筑年代晚于澄碧祠。

澄碧苏公祠

澄碧苏公祠

澄碧苏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堂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三座,总宽12.75米,深37.14米,面积473.53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砖雕墀头。头进设塾,花岗石方柱弓梁,雕刻精细。外山墙两旁为对称的外巷,均设巷门楼,形似青云巷。

碧江社区:碧江社区居委会位于北滘镇镇区东北5.8公里处,是顺德的“东大门”;辖区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共有12个居民小组,社区常住人口28000人,其中户籍人口14827人。据县志记载:碧江源于宋代建村,古称“迫岗”,因村内土岗有二岩石相互挤迫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并沿用至今。碧江原属番禺紫泥司龙头堡,明景泰三年(1452年)划入顺德县治,民国期间属第三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冠县革命烈士祠堂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冠县革命烈士祠堂为冠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冠县革命烈士祠堂年代为1972年,位于冠县清泉街道办事处。

2012年,冠县革命烈士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泉街道: 清泉街道地处冠县县城驻地,办事处于2010年10月由原冠城镇划分成立,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 心,下辖41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8.2万人,耕地面积4.7万亩。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原冠城镇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街道办事处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董仲舒祠堂遗址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董仲舒祠堂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董仲舒祠堂遗址”位于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村西,始于明代,对于我们研究和探讨董仲舒儒学文化和明代祠堂建筑风格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董仲舒,枣强人,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对《春秋》领悟深透。在继承发展传统儒学基础上。创立了新儒学。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确立儒学为国家政治学说。从此开两千年封建社会奉儒学为正统思想之先河,历代封建帝王称他为“阐道醇儒”,世人称“董二圣”。

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春秋决疑》、《举贤良对策》等。现董仲舒祠堂遗址上,保存有董仲舒保护室一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石像,置于内。保护室东西8米,南北6米,占地面积为48平方米。遗址,东西长151米,南北150米,占地面积为22600平方米。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韩安甫及妻姚氏施财重修祠宇,明三暗五。匾额“阐道醇儒”,门两侧木雕对联“才贯天人共仰廷陈三策,文兼敦化永传学富五车”,绿瓦盖顶,饰有脊兽,飞檐翼张,雕梁画栋。木雕阁内奉董仲舒石像。院落幽深,苍松参天,东西廊庑各二间,石碑一通。昂首怒目。歇山大门,门楣董子祠,门内一影壁,四周高墙围绕,祠前有一角亭,内立三策碑,左右一古井一池塘,正前方有长方平台,寓意属笔对策。历经风雨沧桑,天灾兵祸,民贫无力修善而倾圮。

地址: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村西

咨询电话:0318—2026053

王常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1公里。乡政府驻地后东王常村。前旧县村为枣强县最早县治所所在地,后旧县村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里。该乡交通便利,枣(强)景(县)路、石(石家庄)德(州)路从境内横穿而过。乡级公路通往县城。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皆为自然村。全乡共6810户,21110人。该乡地处清凉江及其东支流之间,地势低洼,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锦祠堂群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朗锦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朗锦明清祠堂群,从明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300多年间先后建成,由何氏宗祠、媲鲁何公祠、表山何公祠、西源何公祠、任轩何公祠、妙山何公祠、天香何公祠组成。虽修建年代不同但尊卑有序,式样统一,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头门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梁架结构亦统一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属于非常典型的岭南明清建筑。

媲鲁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东边,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座西向东,三间两进格局,前廊梁上人物、花鸟、瑞兽木雕精工细啄,生动逼真。墙壁上配有诗画,人物栩栩如生。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仁轩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东边,建于1721年。座东向西,三间两进格局。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朗锦村何氏宗祠

位于朗锦村东边,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座西向东,三间三进格局,前廊砖、石、木雕工艺精美,花鸟、瑞兽、人物造型栩栩如生。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源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中部,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座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格局。建筑工艺考究、木雕精美,装饰生动。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表山何公祠

位于朗锦村西边,始建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修缮于1999、2001年。座西向东,三间两进格局。2006年12月1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圩社区:一、基本情况新圩社区居委会位于高明区工业区西园地带,西与高要市蛟塘镇接襄,北与明城镇相接。地处更合镇最北面,距离镇政府13公里,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一个街道,11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岳塘村、茶一村、茶二村、圩竹村、鹿岗村、江湾村、锦园村、朗锦村、天湖村、渡水村、凤岗村。家庭总户数共有1235户,常住人口数4960人,流动人口1005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石石矍村冯氏祠堂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石石矍村冯氏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石矍村将军第(冯氏大宗祠)始建于公元609年,文林冯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50年),夏阳侯庙始建于清代。石石矍村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岩古民居230余间,共计26630平方米,保存情况基本完好。村落典雅、古朴,大部分传统建筑主体完整,院落多为独立院落式类型,部分建筑为海南典型的“十柱”式结构平房,石头为火山石,木材有杉木、菠萝蜜格板等,是澄迈县乃至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传统民居建筑群。同时古村内有15条由火山岩铺成的石板路,串联村内火山岩传统民居,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梳状路网格局。

2019年10月7日,石石矍村冯氏祠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何我国北方很少见到祠堂,而南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呢?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首先南方很多地区是不适宜耕种的,就以广东地区为例子,广东自古就属于南蛮之地,但是祠堂却是非常盛行的,主要就是因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所以当地的人对祖先就这更深的感情。而且话说回来,早期很对北方有很多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地处他乡,难免会思念家乡,所以在传承这里就各位的注重了,不断的修建祠堂来提醒自己以及后代自己的根在哪里。

第二,南方现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期。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在南方得以确立。南方先后出现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等等。而祠堂的建设、修缮以及保护是一个宗族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宗族汇总不断出现的高官、富商对保护祠堂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南方更有保护宗族祠堂的实力。

第三,修祠堂容易,维护祠堂可是件难事。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人口消失了1500万以上。家族都灭亡了,还怎么会有祠堂。并且战争以及之后的饥荒和疾病,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这也就使得很难有连续几代、十几代的家族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再加上外部契丹、女真、匈奴这些凶悍的少数民族对内地的袭扰一直不断,所以北方人一直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而无法在祠堂的维护上费太多心思。而南方就相对稳定一些,在五胡乱华时期,南方虽然也有朝代更替、但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屠杀,所以祠堂也就维护得更好一些。

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成为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相比起南方来,更接近政治中心,所以受到的冲击也就更明显。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将祠堂保留了下来。比如皖南赣北有些祠堂,当地人将食堂设在了里面,这就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之所以祠堂在北方不如在南方常见,一是因为南方宗族观念更强;二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再加上一些天灾,所以祠堂不容易保留下来。三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影响比较严重,而南方受政治的影响较小一些。四是因为经济重心后来移转到南方,南方对祠堂的维护投入的更多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闫庄闫氏祠堂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闫庄闫氏祠堂为阳谷县文物保护单位。

闫庄闫氏祠堂年代为清,位于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

2014年,闫庄闫氏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闫庄村: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地处山东省阳谷县城东隅,黄河北岸,北邻324国道(齐南路)。古称“青龙街”,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闫庄村是省级文明村,全村总人口1200人。2007年,闫庄村被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2010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闫庄村名列其中.闫庄村于清康熙八年建村,古称“青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章家祠堂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章家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章家祠堂】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章村,始建于明末,清中期进行过大修。该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446平方米,部分建筑饰有缕雕精美图案,整个建筑保存较完整。

万里村:孙村镇万里村位于孙村镇的西部,东与大冲村毗邻,南与义兴村、感定村隔河相望,西与汪洋村相连,北与顺风村接壤。孙村镇万里村于2004年由原万里、前村两村合并而成,辖5大片6个自然村共25个村民组,全村共640户,人口2180人,总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515.71亩,旱地246亩,山场369亩,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党员70余名,村“两委”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钱家祠堂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钱家祠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海盐沈荡镇中钱村,有一处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钱家祠堂,是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

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称“钱家祠堂”,为沈荡钱氏家族祠堂。

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解放后作为粮库,而保存至今。2002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

前厅

“钱氏宗祠沙盘”为“钱氏宗祠”等比缩小版模型,其根据原祠堂的功能进行布置,主要描绘的就是祭祖的热闹场景。

前厅为“行牌厅”,东西两边设有木架,木架上插着肃静,回避,官级品位硬牌。

目前该厅围绕钱氏先祖的功勋及钱氏精神内涵进行布置。

花厅

花厅于每年两次祭祖时,用作摆酒、吃饭、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族中大事的议事中心。中间“清芬世守”为乾隆皇帝对海盐钱氏家族的御笔题词。

现布置为钱氏学堂,围绕耕读传家为主题,这里展出的是陈书的书画作品。

后厅

后厅为“祭祀厅”中央设有壁龛,内供各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祭祀为每年两次,分别为上半年的清明节和下半年的冬至节。

现以家风文化为主题进行布置,中间为钱氏先祖五王的画像,两边分别为海盐钱氏的一些的代表人物。

钱氏故事

海盐钱氏,既是海盐望族,也是嘉兴乃至杭州的望族,是钱镠的后裔。仅海盐钱氏一支,明代嘉靖后即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一千多年来,钱氏为海盐留下了钱镠贩盐、钱王射潮、钱镠施茶、陈书教子、钱家徵击奸等许多具有惩恶扬善、忠孝仁义、刚直不阿等内容的故事。海盐钱氏故事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钱氏先居澉浦,明中时澉浦一带常受倭寇侵扰,于是就移居沈荡半逻,即现在的沈荡镇中钱村。后因钱纶光入赘嘉兴陈姓,清康熙年间迁到嘉兴莲花桥。自钱陈群(钱鏐二十五世孙)始,海盐钱氏后代去世以后,大都归葬在沈荡或南北湖。中钱村尚有钱氏后裔数百人,不过由于清末以后尚无续谱,年青一代,对自己的祖辈以上已模糊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天津李纯祠堂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李纯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纯祠堂位于南开区南丰路,现辟作南开人民文化宫。该建筑建于1913~1923年,占地2.56万平方米,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前建三进庭院,后辟花园,由砖砌照壁、石牌坊、石拱桥、大门、前殿、戏台、中殿、后殿、配殿及回廊组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装修考究。该建筑原为北京西直门外明朝宦官刘瑾的府邸。江苏省督军李纯买下拆卸后,运到天津重新组装而成。李本欲建私人园邸,但因工程浩大,袁世凯曾派人调查,用重金行贿后改作家祠。

2013年5月,天津李纯祠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张家祠堂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家祠堂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青石街70号,明代建筑,1999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坐北朝南,由台门及正厅组成。台门朝南,上有彩绘(大部分剥落),正厅为单檐硬山式高平屋。

据查此处为张氏祖堂,后为宁波毛纺厂职工宿舍。张氏祠堂为宁波老城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用材硕大,风格朴实,对研究明代宁波地区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意义。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