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64

文章

183

双溪桥孙家祠堂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双溪桥孙家祠堂为永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桥孙家祠堂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双溪桥乡孙杨坪村孙家组,年代为清,为新发现。

保护范围:祠堂四周外延伸10米。

建筑控制地带:祠堂四周外延伸30米。

双溪桥乡:乡镇概况 双溪桥乡位于永定区东南部,东与沅古坪镇相连,东南接谢家垭乡,西南与沅陵县的七甲溪乡、火场乡交界,西与石长溪林场、区林科所接壤,西北与三岔乡为邻,北交慈利县金岩乡,辖雷家山、高坪、昌溪、董家山、苗湾、陈家山、双溪桥、孙阳坪、徐术坡、高家溪10个村,70个村民小组,2个乡办林场,共1749户,6520人,主要姓氏有符、陈、孙、李等,大多数是土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郭东胡氏祠堂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郭东胡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胡氏祠堂位于郭里镇郭东村,已有几百年历史,经历3次重修。胡氏家族从元至正年间迁来居住。明初,有胡氏族人组织地方团练力保明建文皇帝朱允汶,曾和燕王朱棣军作战,后归顺,被朝廷授以功名。

信息来源:邹城政务网

郭里镇:" 郭里镇位于邹城市西南部,邹城、腾州、微山三县市交界处,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是著名医学家王叔和、“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故乡。镇内有伏羲庙遗址、西晋安北大将军刘宝墓、乌林答将军墓等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全镇面积85.9平方公里,人口46857人,辖6个管区、39个村。 社会发展稳步向前。教育事业常胜不衰,是远近闻名的状元镇;卫生事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闫庄闫氏祠堂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闫庄闫氏祠堂为阳谷县文物保护单位。

闫庄闫氏祠堂年代为清,位于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

2014年,闫庄闫氏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闫庄村: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村地处山东省阳谷县城东隅,黄河北岸,北邻324国道(齐南路)。古称“青龙街”,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闫庄村是省级文明村,全村总人口1200人。2007年,闫庄村被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2010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闫庄村名列其中.闫庄村于清康熙八年建村,古称“青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兰圃祠堂战斗旧址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兰圃祠堂战斗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兰圃祠堂战斗旧址林氏宗祠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林氏宗祠。

1949年初,林森县(1944年闽侯县改名为林森县,1950年复名闽侯县)兰圃村有个大地主恶霸林柯锬,拥有田地千亩,家财万贯。他眼见农民斗争风暴日益高涨,为保护自己利益和安全,利用兰圃村农历2月14“迎神”节日之机,演戏闹节3天,特请驻扎沪屿乡的县保安队光顾自己的家宅,备盛宴款待保安队长刘兆春及其随带兵丁队伍一行,妄图借保安武力恫吓民众。

兰圃村地下党支部获此信息后,立即向闽中游击队密报这一动态。闽中游击队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趁保安队在兰圃祠堂看戏之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敌人。但战斗必须神速,歼敌要稳,一鼓作气,不得误伤群众,确保万无一失。”当即派出陈振标、沈祖夏、郑书程、黄建国等12名游击队员,乔装打扮成看戏群众,依靠兰圃地下党同志内线,里应外合,打击歼灭敌人。12名游击队员连夜赶到离兰圃村2里路的泮洋自然村地下党接头户郑孝铨家。为稳准地歼灭敌人,大家进一步商讨作战方案。一致认为:根据敌人在兰圃过节的行踪,每晚必在林柯锬家吃晚宴,应选择敌人到祠堂看戏之机,严密布阵,趁敌不备,突然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农历二月十五日,夜幕降临,“迎神”通宵演戏开始,在林柯锬家的兵丁,个个喝得飘飘然,嘴上叼着“哈德门”香烟,肩扛腰挂长短武器,三摇两摆、趾高气扬、前呼后拥着林柯锬进入兰圃林氏宗祠,集中坐在祠堂东西两侧楼上观戏。见到敌人看戏兴头正浓、戒备松懈,12名游击队员混在看戏的群众中,严密监视着敌人的动静。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分成两组,每组5人,陈振标、沈祖夏负责指挥,两组战斗人员在戏楼背后埋伏。当戏演到高潮时,观众爆出阵阵喝彩之际,突然“砰!”一声指挥信号-响,站在敌人身后的10名游击队员同时举-射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场击毙保安对长刘兆春和敌机-手数人,敌副队长薛某负伤跳楼与部分敌兵混在看戏人群中仓惶逃窜,林柯锬也惊恐万分地逃脱,来不及逃脱的纷纷跪地求饶,缴械投降。

这场战斗,共击毙敌人5名,伤敌3名,缴获捷克式轻机-1挺、长-10多支、-几百发。没有误伤一个群众,游击队无一伤亡。战斗结束后,游击队领导对俘虏进行告诫教育后,予以释放。并在台上作了简短的安民报告,随后,游击队连夜撤离兰圃村,带着战利品胜利返回驻地。

兰圃祠堂战斗拔掉了闽侯七里地区一个-武装据点,震慑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人民对敌斗争的士气和信心。

兰圃林氏宗祠始建于1919年,由乡人传瑨、芳清等集资建成。20世纪50年代曾被征用为粮库,后又改建为村文化活动场所,历经沧桑。2000年7月由村民出资重建,2001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目前保存状况良好。

兰圃村:兰圃村位于324国道两侧,北上距福州23公里,东面背靠长乐营前镇,南与福建省小城镇试点镇--青口镇接壤。全村2049户,6893人,土地面积10195亩,共有农田耕地1381亩,森林面积5827亩,全村36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代表55人,党员156人。村中有卫生所2处、市场1处、小学1所、幼儿园1所、老人会4处、夕阳红队伍1支、龙舟队2支、中型超市4个,有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星槎何氏大祠堂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星槎何氏大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何氏大祠堂位于顺德区均安镇星槎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阔25.5米,总进深41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黄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构。

宗祠前为一麻石铺成的地堂。

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有外廊。花岗岩石脚,清水青砖墙,明间、次间为抬梁式,花岗岩条石地面。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挑头。

第二进前有花岗岩台阶。台阶两边有石护栏,上面雕有八仙的图案,栩栩如生。第二进为厅堂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灰塑博古屋脊,垂脊各置灰塑狮子一只,碌筒瓦,琉璃瓦剪边。前廊地面铺花岗岩条石。二、三间梁架为抬梁式,地面为阶砖。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金柱为圆形木柱,前廊为卷棚顶。二、三间为花岗岩石脚,粗砌清水砖墙。第三进由一条小巷进入,风格古朴。里面有一口方型井,较为少见。

星槎村:星槎村始建于明代,清初以星山和茶山的谐音命名。星槎村位于均安镇西北部,距镇城区中心8公里,西邻新会天河村,北与杏坛南华村隔江相望,东接上村,南连沙浦。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0多人,下辖兴隆、阜隆、福岸、蚬沙、均联、上力6个村民小组。星槎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工商企贸,2004年全村生产总值达6.8亿元。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连氏祠堂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连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连氏祠堂位于襄垣县古韩镇南峰沟村北。坐北朝南,南北长16米,东西宽15.7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据碑文记载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厢房、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梁架结构,柱头斗拱为三踩单昂。庙内存壁画4平方米。原有碑碣不存。

古韩镇:古韩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古有八景:宝峰晴雪、狮山晚照、凉楼盛观、漳江春渡、市桥怀故、韩山独秀、仙堂旧隐、甘泉嗽玉。历史人物主要有,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张良;东晋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法显;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连楹;明嘉靖年间礼部和吏部尚书刘龙等。 古韩镇地处襄垣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是全县的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发展强镇。全镇共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贯寺李家祠堂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贯寺李家祠堂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镇贯寺村,清至民国家祠建筑。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东西厢房、牌坊门构成。堂屋三开间,单坡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三开间,单坡硬山顶;明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大门楼,两侧次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小门楼,大小楼之间有四座相连的单檐双坡悬山顶小夹楼,通宽13米;牌坊门楼为仿木构建筑砖雕砌筑,除雕出结构外,还有二十四孝图、八仙、瑞草瑞兽等图案,雕工精细,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

贯寺村:贯寺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明代祠堂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明代祠堂在陆河县螺溪镇正大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祠堂。这个祠堂屋宇典雅,布局有序,直到现在,建筑仍然保存完整。这个祠堂的主人叫叶高标,曾在明朝崇祯年间担任朝廷要职,总理天下粮饷。他为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受到明王朝赏识并赐匾给予勉励。祠堂在建筑上融合了粤东民居、祠庙和宫殿等的建筑特点,颇具特色。祠堂内有一处正方形的天井,没有出水口,也不设涵道。每逢暴雨,祠堂外面洪水横流,而天井内却积水而不上溢。目前,祠堂已向游人开放,成为陆河一处人文旅游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南张羌任家二门祠堂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南张羌任家二门祠堂为温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张羌任家二门祠堂位于张羌街道南张羌村,年代为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南张羌任家二门祠堂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羌街道:南张羌镇位于温县城东3公里,东临赵堡镇,西接温泉镇,北与北冷乡接壤,南到黄河,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11公里,全镇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亩,滩区非耕地面积1.2万亩,辖15个行政村,108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7万,现有26个党支部,党员84 1人。素以铸造、制鞋业发达驰名,享有“铸造之乡”、 “鞋业之乡”美誉。 独具特色的工业经济 。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华德堂胡氏祠堂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华德堂(胡氏祠堂)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华德堂位于马金镇石柱村·民国·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胡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12平方米。第一进有戏台,牛腿、雀替有各类彩绘。天井构筑较精细。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河卵石砌马头墙。

马金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马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马金溪东岸,距县城中心17.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2万。205国道和衢(州)淳(安)公路过境。辖上街、下街、界首、排田、烂田、黄荆林、杨和、塘沿、柴坑、山头、湖头、上江坑、下江坑、姚家一、姚家二、明塘坞、星田、内徐塘、外徐塘、横岭底、璜田、苏阳、秧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油榨坪祠堂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油榨坪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油榨坪祠堂距江安县城东南15公里的留耕镇新场村,是川南封建宗族制和宗族活动的珍贵实物佐证,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始建于清康熙15年(公元1667年),重建于道光10年(公元1860年),系留耕镇曾姓宗族祠堂,为曾氏家族从湖北迁入四川后的二世祖所建。祠堂座西北、向东南,占地1446平方米,建筑面积768平方米,进深两进。祠堂前面的戏楼和后边的配房为悬山穿斗式建筑,其余均为歇山穿斗式建筑。屋面为小青瓦,飞檐翘角,颇具气势。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装饰较为华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

油榨坪祠堂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有170多年之久。由于解放后不断变更使用单位,使其建筑没有得到系统地保护。整个祠堂的大木构架还存在,但部分已损坏,局部破坏较严重,特别是戏楼的屋面已改变形状,有的木雕破坏,部分梁柱朽毁,少部分檩、椽朽损。

江安县委、县府及其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对油榨坪祠堂已实施抢救保护,专门成立油榨坪祠堂管理所,多方筹集资金,收集有关祠堂的史载资料,依其原貌进行修复。届时,独具川南封建宗族风格的人文景观将呈现在游人的面前。

保护范围:围墙向东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30米,向北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翟氏前份中份祠堂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翟氏前份中份祠堂为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翟氏前份中份祠堂位于泾县桃花潭镇,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6年,翟氏前份中份祠堂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潭镇:桃花潭镇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文化古镇(省级保护),全镇总面积86.03km2,南邻旅游胜地黄山,西接著名佛地九华山,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13122人。该镇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耕地面积为10800亩,主产水稻、油菜、豆类、花生、芝麻、茶叶,名特产为山药、兰花茶,水产品主产鲤、鲑、翘白、雪花君等名贵鱼,矿产资源为煤、石灰石、石英石等。丰富的物产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汤氏祠堂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汤氏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汤氏祠堂位于黟县碧阳镇马道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汤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马道村:马道村位于县城漳河之滨,东邻深冲村、南邻横岗村、西与县城交合、北邻碧山村,总面积4.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2590人,858户,耕地面积2832亩,水田2332亩。其中蔬菜面积600余亩,平均年产量200万斤,产值60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县、镇两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年来的农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人均收入9074元。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鸿北王氏祠堂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鸿北王氏祠堂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鸿北王氏祠堂位于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年代为清。

二○○九年六月十九日,鸿北王氏祠堂被公布为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祠堂后殿西北角为基点,向东延伸260米,向南延伸480米,向西延伸140米,向北延伸100米。

鸿畅镇:禹州市辖镇。1968年建鸿畅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20公里。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5.4万。禹(州)神(垕)~公路从镇中穿过。兰河纵贯境内。辖孟大沟、李金寨、刘家沟、张湾、贾湾、朱西、朱东、许家沟、东高村、藏风沟、葛家沟、杜北、杜南、岗沟石、新杨楼、涧头河、王沟、谢庄、老君堂、杨河、山底吴、张庄、岗刘、柏村、三管赵、冀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山后连氏祠堂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山后连氏祠堂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后连氏祠堂位于德化县国宝乡格头村,年代为明。

简介:建于明正德初年(1508),坐南朝北,由主楼、赞楼、阳庭、品字池等组成,建筑面积585平方米。主楼为二层“吊脚楼”,面阔五间,进深14米,穿斗式梁架,悬山顶。该祠堂为我省罕见的吊脚楼式明代木构建筑。

2013年,山后连氏祠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堂周边各外延20米。

国宝乡:国宝乡位于德化县中部略偏西南,与浔中镇、雷峰镇、赤水镇和盖德乡毗邻,是县城通往西部乡镇的“门户”。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佛岭村国宝洋,距县城24公里。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低山、丘陵交错,土地总面积63.4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91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乡共有2632户12174人。 相传,国宝古时多为郭氏世居,故称“郭坂”。清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天柱林氏祠堂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天柱林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水吼镇天柱村胜利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国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与“九牧堂”两支林氏后裔合资重新修葺。

林氏祠堂内的檐口、梁架、栏杆、柱础、龙井等构件,其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构思精巧,深受明清时期古建筑文化之影响,生动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艺术。

祠堂一进设有亭阁式全木结构的戏楼,并在两侧置副台与厢楼;二进为“九牧堂”厅堂,为祭祀、祈福活动场所。在一进与二进之间配一口天井。西边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户,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议事时改建的。

整个建筑设计为二进,轴线取南偏西5度;通面阔25.6米,通进深21米,占地面积达540平方米。在硬山墙面砌四列二级马头墙,穿斗式木构架,白墙灰瓦。

水吼镇:水吼镇 位于潜山西部,总面积83平方公里,中心镇距县城23公里,距安庆市84公里,距岳西县城30公里。由于水吼紧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区,境内地形复杂多变,海拔高差大,山峰景观独特,河流变化勘测,还有历史遗留下的寺、庙、亭、山寨等人文景观,镇区常住人口达3000人。 全镇现有山场111019.5亩,耕地7912.77亩。16个行政村1.53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丞相祠堂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丞相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丞相祠堂位于宜宾流杯池公园东南点将台之下,该祠堂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人称山谷祠。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云南,途径戎州(今宜宾)而建。

清咸丰元年,该祠及流杯池一带毁于兵乱,咸丰六年(1856年)又重建。清光绪辛丑牟(1901年10月),叙州知府文焕书匾“丞相祠堂”及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原迹尚存于该祠大门。殿内塑关羽、关平、周仓像,殿外古石塔炉青烟缭绕,古石鼓、石狮、石华表傲然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驻地旧址——刘家祠堂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驻地旧址——刘家祠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祠堂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小南京社区上街,西去五十米为大溪河,坐东朝西,面积为1044.26平方米。

风格样式及形势:面阔三开间为34.67米,二进深为30.12米。四级台基高60公分,八角方形石柱有阴刻长联上联为:“白沙踞浏东上游数百年占于斯聚族至今为著姓”,下联为:“大围当祠南一面两三峰秀翘特出钟灵有自借名山”。

四级抬梁架,檐口内装饰为卷棚,大厅内原有四根木柱,两根为圆柱,两根四方形柱,2002年当地政府重修时换成了水泥圆、方柱。有长方形天井边缘用麻石砌成,地面为烟砖。

外墙左右各有引墙一扇,后栋山墙为卷形,门为木质,窗原来只有引墙各一个,后来在一楼引墙上各开三个窗口,在左边二楼房间里,留有秋收起义部队写下的标语:“暴-动胜利万岁。”

刘家祠堂始建于清末年间,为旧式祠堂。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由江西铜鼓向湖南浏阳挺进,在此与国民第八军两个团及反动武装激战,是役起义部队大获全胜。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就驻扎在刘家祠堂内,起义部队与红军写下了的革命标语多幅。其中“暴-动胜利万岁”是全国唯一一条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标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9月19日,各路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文家市集中,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的行动方向问题,他在会上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会议否定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九月二十日,部队开始向罗霄山中段的井岗山地区转移。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刘家祠堂自建以来,内外由于风雨侵蚀和虫蚁破坏,都有不同的损坏,如外墙的泥塑、砖瓦以及大厅内木圆柱被虫蚁蛀坏。原白沙乡在兴建完全小学时换成水泥圆柱,后檐升高1米。大厅内月梁油漆斑驳。基它部位保护尚好。

白沙社区:白沙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爱兰祖祠堂——厦岗农会惨案遗址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爱兰祖祠堂——厦岗农会惨案遗址位于长安镇厦岗社区盘福北街三巷18号对面,GPS坐标:北纬22°4754.4",东经113°4411.0",海拔高程5米。

1925年4月22日,厦岗农民协会成立。当晚,该乡地主恶霸麦廷阶与其子麦平勾结驻虎门的桂系军阀刘震寰一部,指挥其控制的民团,悍然包围厦岗,攻入农民协会会址爱兰祖祠堂,杀害农民协会干部麦福绍、麦锡南、麦耀堂3人。东莞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蔡如平立即派遣农民自卫军,配合驻大岭山大塘的黄埔军校学生军,迅速前往救援,将桂军和民团逐出厦岗。为了对付太平莲溪局民团,东莞农民协会以拥有100多人的北栅农民自卫军为主力,成立虎门农民自卫军团,以北栅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陈桂为负责人,形成与民团对峙局面。1925年冬,厦岗农民协会恢复活动,麦定唐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麦德堂任副委员长。

1926年7月17日,麦廷阶父子纠集民团、土匪百余人围攻厦岗。18日,陈桂率领农民自卫军前往救援,将民团、土匪击退。20日上午,麦廷阶再次率民团、土匪进犯厦岗,并纵火焚掠,遭到农民自卫军的反击。28日,麦廷阶第三次纠集民团、土匪数百人,携带火炮攻陷厦岗,10余名农民被打死打伤,数十间房屋被焚毁,近千名农民群众无家可归。这一事件,在广东农-动史上称为“厦岗惨案”。

爱兰祖祠堂因年久失修成危房,于2007年被拆除。

厦岗社区:厦岗社区总面积9.3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小组,社区本地户籍人口3199人,新莞人4.6万人。

经济建设方面。厦岗社区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到2010年底,社区共有外资企业124家,民营企业119家;社区两级集体总收入1.33亿元,两级集体资产总额5.72亿元。

城镇建设方面。近几年来,社区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良教祠堂群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良教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良教何氏家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良教外工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7),现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进40.9米。硬山顶,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前设三步廊,雕花梁架。两根麻石方前檐柱,四方出戟柱础,有人物挑头。虾公梁,石狮、异形花卉斗拱隔架。门枕石和石门框上雕有瑞兽。石门框上刻有“何氏家庙”大字。该家塾保存情况稍差,但结构基本保存,并且作为祠堂群的一部分,仍有其作为“家庙”功用的价值。

2006年10月25日,以良教祠堂群名义,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良教村:良教村位于乐从镇西北面,距镇面3公里,东与葛岸村为邻,南连禅城区南庄镇杏头村,西连禅城区南庄镇贺丰村,北与上华村隔河相望,面积约4平方公里,全村分良教、马滘、理教、良沙四个自然村,本村人口2830人,总户数790户,流动人口2900多人,村委会下设5个村民小组和1个股份社,支村“两委”成员3人,村民小组长5人,股份社理事12人, 53名村民代表,63名股东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石石矍村冯氏祠堂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石石矍村冯氏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石矍村将军第(冯氏大宗祠)始建于公元609年,文林冯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50年),夏阳侯庙始建于清代。石石矍村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岩古民居230余间,共计26630平方米,保存情况基本完好。村落典雅、古朴,大部分传统建筑主体完整,院落多为独立院落式类型,部分建筑为海南典型的“十柱”式结构平房,石头为火山石,木材有杉木、菠萝蜜格板等,是澄迈县乃至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传统民居建筑群。同时古村内有15条由火山岩铺成的石板路,串联村内火山岩传统民居,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梳状路网格局。

2019年10月7日,石石矍村冯氏祠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