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秋收起义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秋收起义问题。

分享

浏览

7101

文章

26

秋收起义举行于哪一年?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1927年

秋收起义举行于1927年。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举行于1927年。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中国共产党从此转入地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虽然秋收起义结果是失败的,但它却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军旗)的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这意味着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的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最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甘家毛泽东旧居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甘家毛泽东旧居

地点:坊楼镇甘家村

时代:1927年

建设控制地带:1.秋收起义甘家毛泽东旧居(南溪甘氏祠):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西、北各向外延伸10米,南向外延伸15米。建设控制高度:30米。面积:1451平方米;2.秋收起义甘家毛泽东旧居(甘信桥私宅):以保护范围为界,各向外延伸10米。建设控制高度:15米。面积:921平方米。

坊楼镇:莲花县辖镇。1955年置坊楼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4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地处丘陵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人口2.3万。镇政府驻坊楼,距县府20公里。319国道贯境。辖坊楼、江山、小王庙、东边、屋场、甘家、东田、沿背、枧下、新城、寨上、奢下、富冲、树下、洌源、蕉叶冲、小江、罗市、洋桥、田垅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矿、水泥厂、茶。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总指挥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渣津老街万寿宫位于修水县渣津集镇老街万寿宫。

1927年8月,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以中央特派员身份来到湘赣边界组织秋收暴-动-。8月底9月初,在修水县城休整待命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与驻扎铜鼓县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在修水县山口镇召开建军编师大会,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修水农民自卫军,编入该秋收起义部队。

9月9日凌晨,秋收起义誓师大会在修水县城紫花墩举行,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在修水率先爆发。部队高擎我党我军第一面军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旗帜,浩浩荡荡,从县城沿由东往西的古官道,经西摆、黄田、双井、马祖湖,于中午到达修口村铺里门前一带埋锅造饭。

正值中午时分,原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从武汉历经艰险,在修口村赶上秋收起义部队。卢德铭站在修口村斑鸠林树林下,面向站立在西向桃花洲的部队,传达了他离开警卫团后在武汉找到湖北省委的向警予,向其汇报警卫团去向,以及向警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上级党组织研究意见,要求他们速回部队,成立指挥部参加秋收暴-动-的指示等情况,并就任秋收起义总指挥。部队官兵们欢呼雀跃。之后,起义部队经青板桥、马坳老街、火马、司前抵达渣津。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党小组长徐光华和张伯琴等人,率领渣津工农群众送茶、送水,迎接起义队伍。

当天傍晚,部队到达渣津集镇老街,与收编不久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四团邱国轩部(后叛变)会合。秋收起义总指挥部和师部机关驻扎老街万寿宫,其他官兵分散驻扎渣津老街商铺和附近民居。部队官兵与渣津民众联欢,提前欢度中秋佳节。当晚,卢德铭总指挥召集师部余洒度、余贲民、钟文璋等人,及修水党组织负责人,在万寿宫左厢房召开秋收起义总指挥部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举行秋收暴-动-指示,听取秋收暴-动-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次日召开军民动员大会和部队向平江进军路线等事宜。

9月10日(中秋节)上午,起义部队在万寿宫旁的大沙洲组织召开声势浩大的军民动员大会,在福星桥头处决反动恶霸,汇合民众在老街举行盛大军民----,然后向大桥、平江县城方向进发,先后取得了攻打修水朱陂厂(朱溪)、平江龙门厂的胜利。在平江县金坪失利后,卢德铭率部经上衫书堂等地,转移到修水县东港乡台庄、三溪坳一带休整。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卢德铭率部辗转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第二团会师,从此踏上了开创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征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渣津老街万寿宫曾是很多重要革命活动的举办场所。1926年8月,北伐部队到达渣津时,受到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在渣津一带进行革命宣传动员。在万寿宫大殿正墙上,至今留有北伐军用毛笔绘写的孙中山“总理遗像”“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联等遗迹。2011年10月,正值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修缮万寿宫的工人发现这些遗迹。

渣津集镇老街万寿宫,是修水县境内100多所万寿宫(含别名)古建筑之一。此宫始建于宋朝,称“灵剑仙宫”。清同治十一年(1872),乡人重修,改名“万寿宫”。万寿宫占地1800余平方米,融合道家弘法和民俗展演、--、商贸、文娱等功能于一体。渣津较大的斋醮祭祀、娱神赛会、商贸推介、民间--和文艺表演等活动,通常都在这里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部队福星桥头誓师大会遗址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部队福星桥头誓师大会遗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秋收起义部队福星桥头誓师大会遗址

秋收起义部队福星桥头誓师大会遗址位于修水县渣津镇老街福星桥头。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紫花墩誓师起义。10日,卢德铭召集全体官兵和附近群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央的指示,在此召开誓师大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军民--,镇压从县城押来的恶霸,然后向平江进军。

秋收起义部队福星桥头誓师大会遗址列为修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渣津镇:修水县渣津镇位于江西省修水县西北部,地处赣西北边陲,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4.36万,辖25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渣津镇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境内自然风光旖旎动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山水纵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省道柯龙线贯穿东西,修河交叉环绕,交通十分便捷。 近来,镇域经济和社会 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工农业总。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江口陈家祠堂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江口陈家祠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陈家祠堂位于浏阳市张坊镇江口村七溪组,是当地陈氏家族祭祀先祖修建的祠宇建筑。据考证: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坐北朝南,门向165度,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悬山顶,覆小青瓦,设槽门,内设中、后厅,共为三进,左右各列回廊、厢房、横厅等,建筑两侧有墙垣围护,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祠宇内设隔扇门、格窗,古朴典雅,后栋为穿斗木构架,前栋抬梁结构。梁架上小斗栱做工精巧,实属罕见。祠宇历经修葺,20世纪70年代,槽门被拆除,改建为七溪小学教室。2002年族人对祠宇进行修葺,将中栋正面格扇门处阶檐以及后栋糟朽的木间墙改造。该祠堂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木雕精美,是陈氏家族繁衍生息渊源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4年3月,江口陈家祠堂被公布为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坊镇:张坊镇位于浏阳市最东端--大围山东麓,毗邻江西省铜鼓、万载两县,距长沙130公里、浏阳64公里,省道1854线横贯全镇,交通、通讯便利,电力充足。全镇辖域320平方公里,3.1万人口,森林面积达40万亩,无任何工业污染。境内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 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镇党委、政府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彭家大屋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彭家大屋)位于长沙市浏阳市文家市镇。

文家市镇:文家市镇地处湘赣边界,人口4.6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是浏阳的边陲重镇、经济大镇和文明新镇。 1927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家市会师旧址??里仁学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誉中外。 文家市人民勤劳智慧,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镇。

展开阅读全文

老关火车站秋收起义战斗遗址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老关火车站秋收起义战斗遗址为湘东区文物保护单位。

老关火车站秋收起义战斗遗址位于老关镇老关村老关车站组,年代为中华民国,类别为近现代。

2012年3月29日,湘东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10米、南20米、西30米、北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100米、南120米、西110米、北80米。

老关镇:萍乡市湘东区辖镇。1949年置老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位于区境西部,镇府驻老关村,距区府12公里。面积51.8平方公里,人口3.3万。浙赣铁路、320国道过境。辖老关、关里、登官、鸟石垅、新华、前进、仁村、行塘、三角池、渡口、二鲤、檀梓、没塘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塑料、包装袋、陶瓷、机械、建材、电极糊等厂,农业主产水。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位于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张家湾,距萍乡城区约6-7公里。1927年9月初,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了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成立了前敌委员会,确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建制,宣布了起义的日期、进军路线和宣传口号。1978年12月,该旧址被江西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国务院批准(第六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萍乡市

安源镇:安源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郊,距萍乡市区5公里,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公倾,下辖6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有驻镇单位11家和企、事业单位16家,有1所中学,6所小学,总人口3.6万元,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安源现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经济开发示范镇。近几年来,安。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烈士陵园

全文共 1281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烈士陵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卢德铭烈士陵园(又名秋收起义烈士陵园)位于萍乡市所辖的芦溪县。卢德铭烈士陵园是萍乡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距萍乡市城东25公里处。卢德铭,1905年生,四川自贡人,黄浦军校二期毕业生。1927年任秋收起义总指挥,在攻打长沙撤退后上井冈山的进军途中,为掩护部队撤退,在芦溪县山口岩村壮烈牺牲。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当年烈士牺牲之地约一公里处建立了卢德铭烈士陵园。陵园由雕像和展览馆两个区域组成,占地6700平方米,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卢德铭烈士塑像、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卢德铭烈士纪念馆。1987年,时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上将题写了“卢德铭烈士纪念碑”碑文。同年卢德铭烈士陵园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保护建筑物,是秋收起义纪念地的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卢德铭烈士纪念碑位于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的山坡上。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共分三层,即底座、中座、碑身,高约7米,上塑卢德铭全身像,占地面积45平方米。中座正面用大理石刻写卢德铭烈士生平简介,碑身正面从上至下镌刻-题写的“卢德铭烈士纪念碑”。

卢德铭(1905-1927)1923年考入成都公学,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后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1924年经孙中山面试后进入黄埔第二期步兵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役中初露锋芒。1925年8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1月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驻防广东高要县,反击地主武装,开展农民运动,因身先士卒、机智主动,打了不少大胜仗。在攻占攸县战斗中受到叶挺将军的称许,后在攻克醴陵、平江战斗中以奇袭获胜。特别是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中英勇善占,屡立战功,而升任二营营长。攻克武昌后,又任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二团长参谋。有诗赞道“血战两桥敌胆惊,四连直捣武昌城。铁军个个英雄汉,多次冲锋有德铭。”

1927年后,中央军委聂荣臻调任卢德铭到四军二方面军总指挥警卫团。南昌起义爆发后,卢德铭在武昌响应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江西境内调整以待时机。9月毛泽东按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秋收起义总指挥,因敌军强大,加之叛军夹击,而撤到文家市与毛泽东会合,到文家市后坚决支持毛泽东“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正确主张。1927年9月,毛泽东与卢德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在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卢德铭指挥部队,掩护毛泽东率部突围,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2岁。为纪念卢德铭,中共萍乡市委、萍乡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9月23日建造纪念碑。

卢德铭(1905-1927)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总指挥,革命烈士。四川省宜宾县(今自贡市)人,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一个地主家庭。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在校期间积极投身-。1923年中学毕业后决心投笔从戎,1924年春赴广东报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试时间,经本乡一个国民党员介绍,面见孙中山,并经孙中山面。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纪念碑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萍乡是秋收起义策源地。1927年初,毛泽东在安源主持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并于9月9日亲自发动和领导了震撼全国的秋收起义,第一次高举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为纪念这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历史事件,1998年6月21日,0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萍乡市建立秋收起义纪念碑;2000年8月27日落成。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中心广场的主轴带上,紧临城市主干道建设路。秋收起义广场是为纪念秋收起义而建设的纪念性广场,位于萍乡城北新区,占地300多亩,以新建的昭萍桥为中心,萍水河为纽带,四个块面组合而成。广场以秋收起义纪念碑为重点,南向中轴线上设置五彩缤纷的音乐喷泉和气势恢宏的秋收起义纪念馆,园林小品将广场装点成多处供活动、休闲的场所,使广场兼有娱乐、展览、购物和-等综合功能,成为萍乡市区活动中心和市区风貌的重要标志。秋收起义纪念碑碑高30.9米,占地面积151平方米,巍然屹立,气势宏伟。纪念碑基座内设有电控设备,长城堡四角和碑顶部装有活动彩色射灯;基座周围有绿化区域;纪念碑基座四周设有较大的平台,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景观。纪念碑由“9”字、浮雕、题词、长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徽标、碑柱、火焰(火炬)、五角星、碑文、红旗、山川、稻穗等图案协调配置、有机组合。长城堡连碑柱27米,基座27级台阶、高3.9米,碑柱顶部正面与背面造型为两个“9”字,连缀起来表明秋收起义的时间为1927年9月9日,同时又有“九重天”的寓意。长城墙上的火炬和基座侧边的火焰,表示秋收起义之火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刻在基座南、北面的毛泽东的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吻合。纪念碑基座正面为碑文,其它三面按顺时钟方向镶嵌三幅用花岗岩精心镂刻的浮雕,依次为《张家湾的红灯》、《霹雳一声-》和《转战上井冈》,展示了秋收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碑柱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总书记题写的碑名:“秋收起义纪念碑”和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全词。碑身有线刻的猎猎战旗和崇山峻岭,表示秋收起义是中国0领导和工农兵联合的武装斗争,第一次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并转战井冈山创建革0据地。秋收起义纪念碑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萍乡市的标志性建筑。

江西萍乡市

安源镇:安源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郊,距萍乡市区5公里,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公倾,下辖6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有驻镇单位11家和企、事业单位16家,有1所中学,6所小学,总人口3.6万元,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安源现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经济开发示范镇。近几年来,安。

展开阅读全文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为铜鼓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

阅兵广场位于铜鼓县县城桥头大沙洲,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当年毛泽东亲自检阅、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指战员起义出发地遗址。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于5月1日,县总工会,农会在桥头大沙洲召集了2万多人的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滔天罪行。

1927年9月11日凌晨,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指战员集合在大沙洲—阅兵广场,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检阅了整装待发的第三团指战员,宣布起义,并亲自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高举工农革命军军旗,经温泉、石桥、上庄向浏阳白沙进军,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首次阅兵。

阅兵广场,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一处重要革命遗址,它记载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是纪念我党历史活动中的重要遗址之一,同时,见证了一支新军队的诞生,产生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主要创建地—铜鼓的非凡影响。县人民政府已将该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铜鼓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2012年列为宜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萧永翁祠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萧永翁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定江东路487号。原系“萧永翁祠”,俗称萧家祠。晚清建筑,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前后两进,前有草坪、门楼及土围墙,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1968年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并进行了复原陈列,后历年多次维修、完善陈列,并常年开放。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8月20日,湖南浏阳工农义勇军打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的旗号,奉命赶往南昌参加武装起义未果而开抵铜鼓休整待命。驻铜鼓期间,该团团部及直属机枪连驻扎于此。同年9月10日,毛泽东同志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亲临铜鼓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在萧家祠召开了三团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的决定。同时,宣布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正式组建前敌委员会。当晚,毛泽东下榻萧家祠并写下《西江月·秋收暴-动-》。

萧家祠设置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统率机关,前委书记毛泽东坐镇指挥部署行动,由此奠定了是秋收起义领导中心的重要地位。萧家祠见证了一支新军队的诞生,由此产生了是工农革命军主要创建地的非凡影响。萧家祠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旗帜,由此染红了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独特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萧家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家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萧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初年,曾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总指挥部。土木结构,前后两栋,前后栋结构相同,中间为大厅,两侧各有两间耳房。两栋衔接处为一天心,天心左右侧为厢房,房屋总面积为1950平方米。1927年秋,一支我党领导的浏阳农军,因没有赶上南昌起义,打着贺龙同志所辖二十军独立团的旗号,于8月中旬来到铜鼓县城整装待令,团部就驻扎在萧家祠里。同年,毛泽东同志肩负党中央的重托,从安源、途经浏阳、历尽艰险,于9月9日风尘仆仆地亲临铜鼓,领导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同志只身来到铜鼓后,就住在萧家祠左厅一间陈旧的房里。9月10日,正好是旧历中秋节,为了部署秋收起义,在萧家祠的大厅里,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召开了三团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大家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湖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及安源张家湾会议确定的军事部署,号召全体指战员根据党的号召拿起枪杆子,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并且宣布浏阳农军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会毕,毛泽东同志在萧家祠同干部聚餐,欢度了传统的中秋佳节。在1987年萧家祠被列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萧家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阅兵广场为占地面积40亩的滨水地带,项目总投资近2200万元,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阅兵广场的设计主题为红色印象——这是一次体验红色和绿色的旅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对话。

阅兵广场主入口处有三面红旗迎风招展,-“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三面红旗前树立着三尊铜像,他们分别代表着秋收起义部队的组成部分。在纪念林园里,屹立着一尊毛主席铜像,生动的再现了1927年9月11日早晨,毛泽东在铜鼓县城大沙洲检阅部队宣布起义,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反动派的情景。

沙洲阅兵标志着毛泽东开始带兵打仗的军事生涯,这次阅兵是我军历史上的首次阅兵。毛泽东检阅部队后,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白沙进军,由此便踏上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程。铜鼓县城大沙州因此成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进军井冈山,解放全中国的光辉起点。

从次入口进入的便是休闲活动区,主要景点为古典园林的古钟广场。广场的中心位置树立着一座1.4米高的古钟,代表着铜鼓14万人民凝聚一心,共同祈福铜鼓的明天。古楼正对面一组“铜鼓第-支部”情景雕塑与古楼相呼应。整个广场用材都以仿古材料为主,广场上成排的香樟形成一处绿意清新的休闲空间。

阅兵广场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右边是定江河,左边是石桥河。她们都发源于大沩山,是修河的源头之一,流经数百里,最终注入鄱阳湖。千百年来,修河九曲萦回、声声不息,始终在流淌着故事,沉淀着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山口秋收起义建军编师会议遗址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山口秋收起义建军编师会议遗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山口秋收起义建军编师会议遗址原旧址所处位置为山口万寿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万寿宫于1973年被洪水冲毁,仅剩遗址立碑纪念。

1927年原本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浏阳工农义勇队因为没有赶上起义分别集结在修水和铜鼓但是他们随时会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剿。面对这个情况,根据上级指示:在8月底9月初,三支部队的负责人在修水老镇山口举行建军编师会议,史称“山口会议”。会议决定:三支部队合编为一个师,为避免敌军追剿,合编后部队对外仍打着国民党的旗号称“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实际上是灰色旗号下的一支红色武装。师部设在修水县城,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钟文璋。一师下设一三两个团,驻修水的警卫团被编为一团,团长由钟文璋兼任;驻铜鼓的浏阳工农义勇队被编为三团,团长苏先骏。平江工农义勇队分补一三团,并把警卫团中由工会、农会领导人组成的第五连级(干部连)的人员分派到各连排任职。另调警卫团伍中豪、曾士峨,黄永胜率警卫团4、8、12连开赴铜鼓补充三团。

“山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我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军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而且它在白色恐怖下,以灰色的旗号保存了我党领导的一个师的武装力量,为湘赣边秋收暴-动-奠定了军事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座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136号,属秋收起义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77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展线160米,现有馆藏文物33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58件。管辖全县60余处革命旧址,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馆标由秋收起义时师部参谋、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者之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题写。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中国革命,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会议确定由毛译东同志在湘赣边组织和发动秋收起义。修水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地,是我党公开打出的武装--反动派的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秋收起义50周年之际,1977年9月,该县兴建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维修了一师师部和一团团部旧址并对外开放。

建馆以来,纪念馆接待观众百万人(次),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秋收起义精神的重要阵地。纪念馆先后被九江市人民政府、0中央宣传部、0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10月份,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被评选为百姓心中的“江西十大红色景点”之一;

2005年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地系列景点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13个部门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渣津万寿宫

全文共 1987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总指挥旧址(渣津万寿宫)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渣津万寿宫,是渣津境内最大的古建筑,始建时间无考,当在渣津形成街市之时,原称“灵剑仙宫”。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宫殿一进四重,前重为牌坊戏台;中重为麻石天井,两侧为酒楼;上重为正殿,供奉许真君、吴猛等神像;后重为谌母殿,供奉谌母娘娘。两侧建有厢房,为庙会活动场所。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整个宫内有二十四只支柱,(正殿有六只大木柱,二只石柱,大木柱粗约二围)。所有看面梁都有人物浮雕,飞檐翘角,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渣津万寿宫

万寿宫不仅具有道教朝圣之功能,而且集宗教、民俗、商贸、文娱为一体。旧时每年在万寿宫内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赛会、唱戏、商贸、议事等活动。

1927年9月9日,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第一枪,当晚起义部队抵渣津,总指挥部就驻扎在万寿宫左厢房内。卢德铭总指挥召集师部机关人员在此研究部署召开军民誓师大会和进军路线事宜。此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及后来的红十六军先后驻扎于此。修水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修水县抗战胜利演讲大会均在此召开。

1947年渣津区中心小学在此创办。解放后此处一直为渣津区中心小学校址。“文革”期间,宫殿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牌坊、戏台、酒楼被拆除改建教室,所有人物浮雕、匾额、飞檐饰品等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后,为保护千年古迹,保护秋收起义重要革命旧址,学校新迁校址。地方民众极力维护原有建筑,同时恢复了万寿宫香火,使之成为渣津集镇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

1927年8月,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以中央特派员身份来到湘赣边界组织秋收暴-动-。8月底9月初,在修水县城休整待命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与驻扎铜鼓县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在修水县山口镇召开建军编师大会,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修水农民自卫军,编入该秋收起义部队。

9月9日凌晨,秋收起义誓师大会在修水县城紫花墩举行,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在修水率先爆发。部队高擎我党我军第一面军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旗帜,浩浩荡荡,从县城沿由东往西的古官道,经西摆、黄田、双井、马祖湖,于中午到达修口村铺里门前一带埋锅造饭。

正值中午时分,原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从武汉历经艰险,在修口村赶上秋收起义部队。卢德铭站在修口村斑鸠林树林下,面向站立在西向桃花洲的部队,传达了他离开警卫团后在武汉找到湖北省委的向警予,向其汇报警卫团去向,以及向警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上级党组织研究意见,要求他们速回部队,成立指挥部参加秋收暴-动-的指示等情况,并就任秋收起义总指挥。部队官兵们欢呼雀跃。之后,起义部队经青板桥、马坳老街、火马、司前抵达渣津。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党小组长徐光华和张伯琴等人,率领渣津工农群众送茶、送水,迎接起义队伍。

当天傍晚,部队到达渣津集镇老街,与收编不久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四团邱国轩部(后叛变)会合。秋收起义总指挥部和师部机关驻扎老街万寿宫,其他官兵分散驻扎渣津老街商铺和附近民居。部队官兵与渣津民众联欢,提前欢度中秋佳节。当晚,卢德铭总指挥召集师部余洒度、余贲民、钟文璋等人,及修水党组织负责人,在万寿宫左厢房召开秋收起义总指挥部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举行秋收暴-动-指示,听取秋收暴-动-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次日召开军民动员大会和部队向平江进军路线等事宜。

9月10日(中秋节)上午,起义部队在万寿宫旁的大沙洲组织召开声势浩大的军民动员大会,在福星桥头处决反动恶霸,汇合民众在老街举行盛大军民----,然后向大桥、平江县城方向进发,先后取得了攻打修水朱陂厂(朱溪)、平江龙门厂的胜利。在平江县金坪失利后,卢德铭率部经上衫书堂等地,转移到修水县东港乡台庄、三溪坳一带休整。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卢德铭率部辗转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第二团会师,从此踏上了开创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征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渣津老街万寿宫曾是很多重要革命活动的举办场所。1926年8月,北伐部队到达渣津时,受到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在渣津一带进行革命宣传动员。在万寿宫大殿正墙上,至今留有北伐军用毛笔绘写的孙中山“总理遗像”“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联等遗迹。2011年10月,正值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修缮万寿宫的工人发现这些遗迹。

渣津集镇老街万寿宫,是修水县境内100多所万寿宫(含别名)古建筑之一。此宫始建于宋朝,称“灵剑仙宫”。清同治十一年(1872),乡人重修,改名“万寿宫”。万寿宫占地1800余平方米,融合道家弘法和民俗展演、--、商贸、文娱等功能于一体。渣津较大的斋醮祭祀、娱神赛会、商贸推介、民间--和文艺表演等活动,通常都在这里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驻地旧址——刘家祠堂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驻地旧址——刘家祠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祠堂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小南京社区上街,西去五十米为大溪河,坐东朝西,面积为1044.26平方米。

风格样式及形势:面阔三开间为34.67米,二进深为30.12米。四级台基高60公分,八角方形石柱有阴刻长联上联为:“白沙踞浏东上游数百年占于斯聚族至今为著姓”,下联为:“大围当祠南一面两三峰秀翘特出钟灵有自借名山”。

四级抬梁架,檐口内装饰为卷棚,大厅内原有四根木柱,两根为圆柱,两根四方形柱,2002年当地政府重修时换成了水泥圆、方柱。有长方形天井边缘用麻石砌成,地面为烟砖。

外墙左右各有引墙一扇,后栋山墙为卷形,门为木质,窗原来只有引墙各一个,后来在一楼引墙上各开三个窗口,在左边二楼房间里,留有秋收起义部队写下的标语:“暴-动胜利万岁。”

刘家祠堂始建于清末年间,为旧式祠堂。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由江西铜鼓向湖南浏阳挺进,在此与国民第八军两个团及反动武装激战,是役起义部队大获全胜。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就驻扎在刘家祠堂内,起义部队与红军写下了的革命标语多幅。其中“暴-动胜利万岁”是全国唯一一条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标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9月19日,各路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文家市集中,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的行动方向问题,他在会上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会议否定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九月二十日,部队开始向罗霄山中段的井岗山地区转移。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刘家祠堂自建以来,内外由于风雨侵蚀和虫蚁破坏,都有不同的损坏,如外墙的泥塑、砖瓦以及大厅内木圆柱被虫蚁蛀坏。原白沙乡在兴建完全小学时换成水泥圆柱,后檐升高1米。大厅内月梁油漆斑驳。基它部位保护尚好。

白沙社区:白沙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知识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