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之肾的是【精品20篇】

浏览

5303

文章

1000

篇1: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公里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那么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公里呢?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

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日地之间的距离就不断变化。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近的一端,称为近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近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一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47,100,000千米,通常称为日距。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远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远的一端,称为远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远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52,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远日距。近日距和远日距二者的平均值为149,600,000千米,这就是日地平均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今天小编对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公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太阳耀斑会毁灭地球吗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太阳表面突然出现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减弱较慢。一旦出现太阳耀斑,对于太阳表面来说就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耀斑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强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或相当于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的爆炸;而一次较大的耀斑爆发,在一二十分钟内可释放巨大能量。除了太阳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耀斑所发射的辐射种类繁多,除可见光外,有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有红外线和射电辐射,还有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线。

耀斑爆发时,发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将会严重危及宇宙飞行器内的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当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破坏电离层,使它失去反射无线电电波的功能。因此,随着人类对太阳耀斑爆发的探测和预报的关切程度与日俱增,人类正在逐渐揭开太阳耀斑的奥秘,并且逐渐了解太阳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耀斑会毁灭地球吗?

科学家认为太阳耀斑还不具有毁灭地球的能力,经过一些数据模拟和对地球大气环境的研究,2012年的太阳耀斑也只会是对地球通讯系统的一次毁灭打击,对于地球本身来说,危害不会很大。

今天小编对太阳耀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和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是圆的是谁发现的 地球是圆的是被谁发现的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最先发现地球是圆的。

亚里士多德在月食中发现,无论是月偏食,还是月全食,边缘都是弧形或者圆形的。月食的成因在于地球运行到了太阳和月球之间,换句话说,月食就是地球投射在月亮上的影子。

那么根据影子的轮廓,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地球大致的形状。亚里士多德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希腊位置上的差异,估算出了地球的周长,成为了“地圆说”的有力证据。

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在《天问》一书中告诉世人地球是球形的,不是扁平的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NASA希望得到公众帮助,以便将小行星样本带回地球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去年底到达小行星贝努鸟以来,美国宇航局的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测器成功进入小行星的轨道,并用激光高度计扫描其表面,以获得大量数据。然而,它的使命远未结束。最终,探测器将需要进行“大胆”的采样操作,以便将小行星样本带回地球

任务小组惊讶地发现,贝努鸟的地表地形崎岖不平,大量的碎石和巨砾将使本已困难的样本采集任务变得更加复杂。现在,美国宇航局正在寻求公众帮助,并已经确定探测器应该在哪里着陆。

OSRIS-REx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寻找没有被巨石或陡峭陨石坑覆盖的小行星区域。理想情况下,航天器将从潜在危险特征尽可能少的区域收集样本。为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建立了一个方便的工具,可以扫描小行星的表面,并通过标记环形山、巨石和较小的岩石来帮助奥西里斯-雷克斯团队。

“为了飞船的安全,任务小组需要一份潜在样本收集地点附近所有巨石的完整清单,我邀请公众成员协助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小组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奥西里斯-雷克斯小组首席研究员丹特·劳埃塔(Dante Lauretta)在一份声明中说。

公众可通过贝努鸟网站访问该工具。美国宇航局还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标记每张图片的简单教程。在进入下一幅图像之前,公众需要标记表面特征,如巨石和环形山。通过将公共标记与分析同一图像的其他标记相互参照,科学家将能够绘制出地表最安全和最危险区域的精确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火星上的生命可能看起来像地球上的某种微生物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北京时间4月24日CNET的报道,我们知道火星环境不适合生命存在,但研究人员发现,至少有一种微生物可以在温差大、缺氧、气压极低的火星环境中生存。

如果火星和地球上同时存在某种形式的生命,在显微镜下只能看到它是产甲烷菌,一种产甲烷的微生物,存在于一些牛的肠道和地球上许多其他地方。

阿肯色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不同类型的产甲烷菌暴露在零下80度到零下22度的温度下,就好像他们在火星上待了48个小时一样。

前阿肯色州空间和行星科学中心研究生丽贝卡·麦克科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冻融循环对这种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它不会死亡。有些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但是考虑到后来产生的甲烷量,产甲烷菌存活了下来。

麦克科尔是最新发表的行星和空间科学研究论文的合著者。

产甲烷细菌在火星上寻找生命时特别感兴趣,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甲烷。它们还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而闻名,包括海底地热喷口和永久冻土。研究人员称,产甲烷菌是“火星上已经灭绝或存在的理想生命形式”。

M.蚂蚁金杆菌特别有前景,因为它是唯一在50到100毫巴的低气压下显示活性增加的产甲烷菌,而且它可能存在于火星表面以下。相比之下,上海地面的气压是1013毫巴。

论文指出,“这些试验表明,火星上的低压环境对某些产甲烷菌并不致命,这增加了火星地下环境可居住性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在火星表面下的农场和地球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同样的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向东自转,那飞机向西飞会比向东飞更快吗?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好了,是时候停止你手中的一切了,让我们来做一个快速的脑筋急转弯:如果地球正以1180公里/小时(733英里/小时)的速度向东旋转,而我们在一架西行的飞机上,难道我们不能更快地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吗?毕竟,地球正朝着我们旋转。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飞机也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这意味着当目的地接近我们时,我们也在远离目的地自转。

困惑?别担心,分钟物理小组对你的疑问有一个不那么简短的回答。

当地球本身以大约118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东旋转时,地面及其上的一切都在以更快的速度移动——大约1670公里/小时(1037英里/小时)。

甚至地面上的空气也以这种速度向东移动。因此,为了让飞机飞到任何地方,它必须相对于地面移动。

假设它以每小时160公里(100英里)的速度行进——因为它以每小时1670公里的速度在地球上移动,再加上一点额外的速度,它可以保持相对向前的位置,并最终到达某个地方。

另一方面,如果它向西移动,它的实际移动速度应该是1670公里/小时减去160公里/小时。

“是的,要向西走,你必须向东走——只是比地球向东走慢,”亨利·赖克在上面的视频中说。

"除非你在南北两极10英里以内,否则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意向西走。"

但这并不简单,因为高层大气中的风把一切都搞砸了。

上面的视频将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让我们说这是因为地球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蓝色大理石,这就是它旋转时发生的情况。

如果你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这个答案,那么试试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同时跳起来会发生什么?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住一回看得见地球的房间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年时间里,地球上已有两个普通人做过太空游客,第一个是花甲之年的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第二个是28岁的南非小伙子马克·沙特尔沃思,他俩先后从俄罗斯拜科努尔航天基地登上“联盟号”宇宙飞船,进入到距海平面385公里高的国际空间站(ISS)生活了几天。两人都为自己的太空之旅花费了将近2000万美元。为蒂托策划太空之旅的“太空探险”旅行社的负责人说:“蒂托的创举为普通人的太空旅行奠定了基石。”面对令人神往的太空旅游前景,人们看到,让未来的太空旅游更加安全,让太空旅游的费用降到更多人能承受的水平,这将是开启太空旅游这座黄金宝库的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流浪地球2是3d电影吗

全文共 1945 字

+ 加入清单

流浪地球2》2023兔年大年初一热烈上映!一起跟着流浪地球2探索前传故事!流浪地球2是3d电影吗?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流浪地球2是3d电影吗,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流浪地球2讲的什么故事?

2023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将于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发布“微笑”版海报和“相逢”短片。

2019年,《流浪地球》获得观众的支持与认可。影片中全人类团结起来,用勇气与信念克服万难,拯救地球的故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也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类型片的里程碑之一,也是亿万国人共同的电影记忆。

时隔四年,2023年,《流浪地球2》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故事围绕《流浪地球》前传展开,那时“流浪”的行程还未起航,危机刚刚降临,世界一片混乱,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危机。但人类始终相信,一切危机与挑战终将被战胜,笑着扛过去,终有一天会再次看见蓝天,鲜花会挂满枝头。

“微笑”版海报中,刘培强(吴京饰)、图恒宇(刘德华饰)、周喆直(李雪健饰)、张鹏(沙溢饰)、马兆(宁理饰)、韩朵朵(王智饰)、郝晓晞(朱颜曼滋饰)纷纷展露出喜悦的笑容与满怀希望的神情。

海报下方,太阳危机下的地球在全功率开启的行星发动机推动下,在星辰间奋力前行,它的尾焰如同为星空画下一个笑脸,寓意着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也将与人类一同,用坚毅和勇气,毫不无惧的共同面对这场危机。

当日,《流浪地球2》发布的“相逢”短片横跨了四年的时光,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饱和式救援,熟悉的怀抱希望冒险一搏,点燃了科幻电影的魅力。

此次,郭帆导演携制作团队与巨幕展开深度合作,影片采用巨幕特制拍摄,部分重要场景以巨幕专属画幅呈现,将为观众带来比普通版多至26%的更完整画面。而2019年,《流浪地球》就凭超3亿的巨幕票房,登顶巨幕中国国产片票房冠军。

元旦当日,巨幕与《流浪地球2》“梦幻联动”,发布来自“巨幕与小破球”的新年祝福,海报以手绘的形式绘制,“小破球”经由巨幕特制拍摄变身成为“大大球”,彰显双方共同打造的升级视听体验。逗趣可爱的画风引人会心一笑。

据悉,对于《流浪地球2》这样融合科幻、冒险、灾难等类型元素的视效大片,巨幕也是能充分释放其视听魅力的欣赏方式。无论是星汉灿烂的宇宙画卷还是恢弘壮观的未来动作场面,都将在大银幕上巨细靡遗地展开,将为观众春节档的观影体验锦上添花。

流浪地球2是3d电影吗?

片长173分钟。流浪地球2,发行版本为2D。

流浪地球2演员表

《流浪地球2》演员阵容中除了拥有《战狼》、《长津湖》、《巨齿鲨2》、《我和我的父辈》等高质量电影作品的吴京,继续饰演刘培强以外,最值得关注的就是68岁,德高望重的李雪健老师。

李雪健老师这样的老戏骨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早些时候拍过《焦裕禄》、《渴望》等,后来又拍摄了《水浒传》、《新上海滩》、《少帅》、《道士下山》、《我和我的父辈》等作品,更是在2021年被评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终身荣耀艺术家”称号。在《流浪地球2》中,他将以极具信念的演绎手法,来诠释周喆直一角,期待值拉满。

沙溢近些年也一直出现在荧幕前,除了拍摄影视剧外,在综艺上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他早年的作品《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饰演得非常成功,很多人提到他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想到他的白展堂。中年发福之后看上去有点油腻,在《奔跑吧》担任常驻嘉宾也是备受网友吐槽,不过,此次在大制作《流浪地球2》中若是有惊喜的表现,观众也一定会给予更多的肯定。

王智,知道她还是因为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饰演的校花秋雅,凭借这部电影她也是斩获了首届“金羊奖”澳门国际电影节最具潜质奖,入围了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演员请就位第二季》也有精彩表现。在《流浪地球2》中也是尝试了不一样的角色,希望她能够有更多的突破,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宁理的名字听着很陌生,但是他的影视剧你一定看过,《无证之罪》中的杀人狂李丰田,《隐秘的角落》中的张景林、《沉默的真相》中的张超、《警察荣誉》中的陈新城等等,演技精湛让人印象深刻,在《流浪地球2》中也将用更好的状态诠释“马兆”一角。

朱颜曼滋饰演过《假日暖洋洋》中的Cindy,《亲爱的小孩》中的朱珠,《执念如影》中的袁睿彤,由她主演的新剧《199爱》也备受关注。长相甜美作品不少,但是一直不温不火,通过跟吴京、刘德华、李雪健这样的一线演员合作,肯定让她的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不过希望她的演技能够对得起选角导演。

刘德华作为出道至今一直红着的老牌明星,无论是演技实力还是敬业程度都是业内首屈一指的,他的加入也是会让这部电影锦上添花。相信他的履历不用介绍,大家都能知道,他饰演的将思念变为执念的工程师父亲,道出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无尽的不舍与惦念。虽然镜头不多,但是代入感极强,在电影宣传预告最后的意味深长的微笑,更是引人无限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月食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月食可以证明地球球体,因为造成月食的原因是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在月球表面的光芒,所形成的阴影,而这个阴影是呈弧形逐渐遮挡住太阳光的。月面上的明暗界线是弧线,为圆的一部分,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并随着地球绕太阳旋转。地球和月球本身都不透明、不发光,在太阳光照耀下,都有了一个影子在后面。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中,当月球走至地球北向太阳的一面,如果太阳、地球、月球正好在或接近一条直线时,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当整个月食达到“全食”时,遮挡的阴影呈圆形。以此便可推断地球是球体形状。

而日食是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这时,不论地是圆形的还是方形的,看到的现象都一样的。日食只能证明月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除此之外地平线为弧形以及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也都能证明地球是球形。

今天小编对为什么月食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怎样观看日食最安全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不但为人类提供能量来源,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命之光,更对地球的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太阳辐射直接驱动了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太阳辐射的变化改变了到达大气层顶的能量,并通过影响物理气候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引起全球变化。太阳黑子有11年、22年、80年和180年的周期。太阳黑子的活动引起太阳辐射质和量的变化,太阳活动高峰年份,太阳紫外辐射和微粒辐射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平流层臭氧层变厚且升温。臭氧层增加引起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并传递到对流层大气,两层大气的耦合放大了太阳辐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使本来只能影响顶层大气的辐射变化成为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球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太阳辐射,例如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今天小编就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这些年我们是如何计算地球年龄的? 科普贴请查收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史

地球年龄是多少?”400年前,在欧洲,爱尔兰人詹姆斯·亚瑟是这个问题上公认的权威。有趣的是,他不是科学家,而是大主教。因为在科学革命之前,“地球时代”的问题是与创世神话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地球的时代是什么?”起初,这是一个神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詹姆斯·亚瑟曾担任爱尔兰天主教大主教,但对科学感兴趣。他用《圣经》年表来按时间顺序排列《圣经》中记载的主要历史事件。与此同时,他还查阅了许多非基督教的古代历史文献,并将同一事件一个接一个地用年份做了标记。经过反复比较和整理,吴学在他1645年的著作《吴学年表》中,根据当时流行的儒略历计算,认为整个世界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下午6: 00创造的。

启蒙运动后,基督教的权威已经崩溃。后来的学者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地球的年龄。法国博物学家布冯收集了许多史前化石。根据这些化石的年龄,布冯估计地球已经超过75000岁了。英国地质学家赫顿提出了“均衡”理论,认为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能解释和分析每个地质时期的具体变化,而不能推测起点和终点。这种地质渐变的观点后来被雷尔发展,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博物学家达尔文推测,一些地质变化的过程至少需要3亿年,地球的真实年龄可能比这大得多。

当自然学家和地质学家束手无策时,解决这个问题的重担就落到了物理学家身上。19世纪5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分别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地球、太阳甚至整个宇宙都处于散热过程中。根据这一理论,地球在诞生之初是一个高热岩浆球,它的温度随着时间不断降低,直到热量完全消散,变得完全寒冷和死亡。这样,只要我们知道地球的初始温度(即岩浆的温度)、岩层的热导率和地热梯度,我们就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地球的年龄。

开尔文在1862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缓慢冷却”的文章。他把岩浆的温度设定在3870℃(实际上是700℃-1200℃),然后估算了热导率和地热梯度的平均值。开尔文的最终计算结果是9800万年。考虑到估算带来的误差,他提出地球的年龄大约在2000万到4亿年之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开尔文通过连续精确的参数不断修正他的计算结果。1897年,他最终确定地球的年龄应该是2400万年。

根据当时已知的物理理论,开尔文的计算方法是不可动摇的。不仅地质学家无法反驳开尔文的观点,就连像达尔文这样伟大的博物学家也曾怀疑过他的物种进化理论。然而,开尔文的计算方法基于两个基本假设。首先,地球内部没有其他热源。第二,地球内部是一个均匀的固体。只要这两个假设是正确的,开尔文的计算方法是无懈可击的。

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来自意外事故。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意外地发现,铀盐可以使用厚黑纸包裹的底片感光,证明铀可以发出穿透光线。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放射性。两年后,著名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从沥青铀矿中提取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3年,居里夫妇进一步发现镭在辐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热量。与此同时,进入20世纪后,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震波的折射发现,地球内部不是一个均匀的固体,而是分成地壳、地幔和地球中心。到目前为止,开尔文计算地球年龄的两个假设都被证伪了。

历史转折点发生在1904年。80多岁的开尔文勋爵参加了由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一次物理会议。他早已成为物理学的权威。他受到一位年轻物理学家的挑战,这位年轻物理学家是开尔文晚年最自豪的学生——当时33岁的卢瑟福。卢瑟福在会上做了一份关于放射性变暖对估计地球年龄的影响的报告,他认为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量可以平衡地球自身的冷却。这对教师和学生代表了本世纪初发生的两种范式之间的转变。卢瑟福的研究从理论上推翻了开尔文的计算方法,为后来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方法,即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来确定地球的年龄。1907年,美国化学家博尔特伍德认为铅是铀放射性衰变的最终产物,并提出了“铀-铅测定法”。同位素被发现后,科学家们进一步优化了这种方法,因为铀235和238将分别衰变为铅207和铅206,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我们知道岩石中铅与铀的比例,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岩石的年龄。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地球同时形成的岩石。地球表面的岩石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运动,陨石来自太阳中的小行星,它们与地球同时形成。在各种陨石中,陨石铁含有非常低的铀含量,这意味着铀衰变产生的铅非常少。因此,陨石铁中的铅和铀的比例几乎等于地球形成之初的比例。美国地球化学家克莱尔·帕特森(Clare Patterson)最终计算出地球的年龄在41亿至46亿年之间,将陨石中的铅铀比作为初始值,岩石中的平均铅铀比作为最终值。帕特森一直在进步,但他仍然对自己的测量结果不满意。他发现了另一个几乎与陨石铁性质相反的石头陨石,即最初的铅含量极低,所有的铅都来自铀衰变。结合这两项测量,帕特森最终在1956年得出结论,地球的年龄是45.5亿年。

科学研究终于结束了,但故事还没有结束。当帕特森研究地球表面铅的分布时,他惊奇地发现,进入20世纪后,自然界铅浓度的增加速度急剧上升,远远快于过去几十亿年的累积速度。工业污染,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是这些铅的主要来源。意识到这一点,帕特森把余生都献给了环境保护。对整个宇宙来说,地球只是漂浮在宇宙中的一颗小行星,但对人类来说,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一个为保护环境而设立的节日。科学理论可以计算地球的年龄,但是地球作为我们的家园,需要人类用爱和良知来保护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公转的公转周期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

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1.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这个周期单位是以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9174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春分点周期就是回归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得到的。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转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时间,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近点年

地球公转的近日点周期就是近点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地球轨道的近日点为参考点而得到的。近点年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一个近点年地球公转的角度为360°11″,即360°0′11″,用日的单位来表示,其长度365.2596日,即365日6小时13分53秒。

今天小编对地球公转的公转周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增设诺贝尔地球奖的原因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孙克劳斯·诺贝尔先生决定于1991年利用家族遗产增设一个新的奖种--地球奖,用以唤起地球上全体成员的警觉,推动地球保护事业。诺贝尔地球奖每年为保护环境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颁发7种奖,其中有些为非固定奖项,唯一一项固定奖为"地球道德奖"。这项被称为绿色诺贝尔奖的“联合国——地球是一体”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地球是一体”协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首次颁发。

诺贝尔地球奖

增设诺贝尔地球奖的原因

面对臭氧层被破坏、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等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生存,诺贝尔奖于1992年增设了一个新奖项—地球奖。

诺贝尔地球奖用以表彰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此奖每年颁发7个奖项,其中有些为非固定授奖领域,如人口增长问题裁军或缩减军备方面的成果、资源保护、粮食及淡水问题等,唯一的固定奖项为“地球道德奖”。为了解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人们增设了诺贝尔地球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超未来几亿年一次的强大γ暴会袭击地球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人们已经得知,在距离地球几十亿光年的宇宙遥远的地方,存在着γ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一般称之为“γ暴”。虽然它的真正成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人们认为与黑洞有关的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一颗质量较重的恒星在濒临灭亡之际会发生大爆炸,喷出大部分气体后只留下中子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超新星爆发。但是人们一般认为,具有太阳30倍以上质量的恒星不一定会直接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星球会因引力的缘故向着空间的一点发生坍塌,在中心形成黑洞,星球的外侧部分会不断旋转着落入黑洞,此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多次喷出物质流,这种喷射物质流会冲进宇宙空间,追撞前面的物质流而形成高温火球,放出大量的γ射线,这就是所谓的γ暴。此外,星球本身因受到喷射物质流的影响而会飞冲出去,此种巨大爆发的,情形已经超越普通的超新星爆发,因而可以称为“极超新星爆发”。

γ暴的特征之一是它拥有巨大的能量。由γ射线释放出来的能量,通常是普通超新星爆发时所产生能量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如果γ暴的成因真如上面所述的话,那么在银河系内也很有可能会发生γ暴。由于所观测事例不够充分,我们还无法确切地掌握其发生的频率,但是根据现有的观测资料推测,在银河系内每1000万年就有可能发生一次γ暴。有可能在几亿年中,在大约3000光年的范围内就会发生一次,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当发生γ暴时,虽然向地球倾注的大量γ射线会被地球大气吸收,不可能直接到达地表,但由于大气物质与γ射线的反应,很有可能引发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打击的现象:因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后,数十年中地表将被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直接照射,而且氮氧化物经过种种反应形成的硝酸会成为酸雨的罪魁祸首;还有,高能量的γ射线在大气中可能经由原子核反应而制造出放射性物质。但是,给地球带来的灾害可能还不只这些。不久之后接踵而至的冲击波将会袭击地球,引起大规模的地震和风暴,地表将会暴露在大量的宇宙射线下。有人猜测,在过去数次生物大量灭绝的事件中,也许有的就是由γ暴引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第一批动物“居民”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科学家陈均远日前说,新近在云贵高原发现的“贵州小春虫”化石表明,地球动物世界的第一批“居民”可能降生在中国。

本月出版的美国《科学人》杂志载文指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等人在贵州翁安县一座磷矿中发现的距今5.8亿年的“贵州小春虫”,被科学界认为是迄今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即像今天的苍蝇、鱼或人一样,拥有了对称而不是圆形的结构。这一发现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记录提前到了寒武纪前4000万年,即距今5.8亿年。

美国《科学》杂志在公布这一发现时发表评论称,“贵州小春虫”的发现,拉开了动物世界在地球崛起的伟大序幕,动物世界的故事由此展开。

科学家认为,“贵州小春虫”所代表的动物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演化,意味着一系列遗传基因的重要创新,并由此促进生命的形态、行为向更复杂的阶段快速发展。

仅有0.2毫米长的“贵州小春虫”,个体虽小,但在显微镜下纽扣状的身体中有成对体腔和成对感觉窝等两侧对称构造。

陈均远和他的同事们在从贵州省瓮安县采集的上万片化石中,发现了10块有“贵州小春虫”的化石。

由于这一微型动物生存在地球冰期刚逝、早春来临的瞬间,陈均远将其命名为“贵州小春虫”,寓意动物世界春天的来临。他说:“这一瞬间实际上长达约5000万年。如果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24小时,它约占其中的15分钟,黎明时分的15分钟。”

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教授奥德曼认为,“贵州小春虫”的发现具有先驱意义,它开拓了科学家对早期生命研究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人不该孤独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人不该孤独

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小小的蔚蓝色星球,它那么美丽,又那么孤独。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难道就真的没有宇宙中的朋友,太空中真的没有其它生命吗?

近年来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飞速发展,对外星生命的寻找也不断取得进步,可惜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生命定义。

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说法。从生理学角度说:生命是具有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生殖和反应性等功能的系统;从生物化学角度定义:生命系统包含储藏遗传信息的核酸和调节代谢的酶蛋白;遗传学定义: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热力学定义:生命是个开放系统,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不断增加内部秩序。

2002 年初,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NRC)发布《生命迹象》报告,预测了生命的本质。他们认为,无论哪个星球上的生命,都应该是以碳为基础,依靠液态水生存;另外,它必须能够自我复制,有进化能力。过去 10 年中,大约 1500 个微生物物种被发现,并进行了基因排序,微生物学领域悄然发生了革命。学者们开始对这个星球上的生物感到吃惊,他们感叹它如何能在极端诡异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这种感叹不无道理。1977 年,法国科学家在太平洋底 3000 米处,水温高达摄氏 250 度的热泉口,发现红鱼、螃蟹、白蛤类等数种生物。而在南极冰冷的冰块中,也可以发现嗜寒菌。1969 年降落月球的“阿波罗 12 号”太空船,收回了两年半前无人探测船“观察家三号”留置在月球上的相机,竟然发现底部含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缓症链球菌”。也就是说,来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几近真空、充满宇宙射线的月球表面生存了两年半!由此可见生命力之顽强,在各种恶劣环境之下,仍有能适应的生物。这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不能以狭隘的角度来观察所有的生命现象,不能因为火星、月球或者水星环境恶劣而否定生命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如何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想象一下,人类已经得到警告,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可能在八年后撞击地球。我们能做什么?

目前,在可预见的未来,科学家们知道没有太空陨石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如果他们找到了,他们更愿意带头保护人类——所以他们通过设计一个假设的小行星撞击任务来排练。这次演习也是本周(5月1日那一周)国际宇航科学院行星防御会议的一部分。

小行星

为了这次演习,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设计了一个场景,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将于2027年4月和2019年3月撞击地球。这是一个虚构但现实的情节,非常具体,因此科学家、工程师、决策者和应急管理专家一旦发现这种威胁,就可以解决科学家的问题和担忧。

当然,处理这种情况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航天器。美国航天局希望将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结合起来:第一种是侦察任务,它可以帮助专家收集他们需要的数据,然后使他们能够尽可能自信地评估形势;第二个是缓冲任务,一旦情况变得紧急,它可以帮助扭转世界。

本周,当行星防御专家发布模拟数据的场景时,选择器很快得出结论,他们会立即开始计划缓冲任务,即使这些计划可能会因为更多的数据显示地球是安全的而被放弃。

他们还首次执行了一项侦察任务来收集数据。截至昨日(5月1日)——2021年12月30日,在模拟演习中——任务已经发回足够的数据。科学家认为小行星的撞击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附近。

不用说,全世界都不想失去利高市,所以调查数据意味着人类还有5年多一点的时间来避免这场灾难。但是将小行星撞击到新的轨道上是非常困难的。相反,关键在于减缓或加速它通过与地球轨道的碰撞点。

根据正在研究的这个场景的时间表,从发现到撞击有八年时间,行星防御专家有两个可信的计划。找一个像绊脚石一样的动力冲击器:在小行星的轨道上放置一架巨型飞机;小行星撞击飞机后会稍微减速。如果飞机足够大,它可以减慢小行星的飞行速度,使其错过2027年与地球的灾难性碰撞。

然而,有一个缺点:基于假设情况的细节,如果小行星不加速,那么人类必须非常缓慢地生存。他们不确定小行星的质量,但它的体积是260米乘140米,这意味着人类需要准备三个减速障碍物来完成它,为了安全起见,可能会有六个。

这些飞机障碍物需要在2023年左右发射,以确保地球的安全和健康。另一个担忧是:如果工程师在制造障碍物时使用了太多的力量,他们可能会在撞击后将小行星打碎,使地球的危机更加难以破解。

还有第二种缓冲任务——在小行星表面制造核爆炸,导致其部分表面蒸发,其余部分弹回。该计划也更适合科学家们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小行星的质量和结构。这种特殊爆破装置的效果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说,离小行星越近爆炸效果越强,离小行星越远爆炸效果越弱。

幸运的是,参与模拟演习的美国宇航局团队有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如果这颗小行星大得惊人的话。首先,在6个月内建造并发射了两艘复杂的宇宙飞船。他们能够飞到假想的小行星上,并围绕它运行几年。这些探测器可以收集行星防御专家调整小行星攻击强度所需的信息。然后,建造并发射六艘障碍飞船在小行星的轨道上减速,并且飞船绕着小行星飞行可以监视这个过程。为了安全起见,该小组建议前两个宇宙飞船也应该配备核装置:一旦科学家知道小行星的所有细节,并且对其调整后的轨道不满意,这些核装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完成这项工作,前提是全世界能够就使用核武器达成共识。

当然,没有人想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这样的情节。但是通过这个模拟,行星防御专家更加自信了。如果他们真的发现一颗小行星正朝我们飞来,那一定有解决办法。

这篇文章是从《生活科学》翻译过来的,由基于知识共享的翻译家迪哈德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为什么被称为生物圈一号?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一个在浩瀚宇宙中具有无限活力的星球,有一个昵称叫做“生物圈一号”。你知道为什么吗?在谈论生态圈1之前,让我给你讲一个关于生态圈2的故事。

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郊区,一座圆形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一直矗立在蓝天和绿草下。白色的涂层照耀着大地,这非常符合科幻电影中未来建筑的风格。这座建筑占地13000平方米,而一个标准足球场占地7000平方米,这意味着它几乎有两个世界杯足球场那么大,而且相当高,有八层楼。它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生态圈2”。该计划旨在模拟地球的生态环境,并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做准备,因此有必要证明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可以完全自我循环的封闭生态系统。否则,在广阔的太空中,宇航员如何在地球上携带的物质上生存数年?

在星际空间翱翔的宇宙飞船需要像地球这样的生态系统来维持机组人员的生命。

由德克萨斯州亿万富翁埃德·巴斯资助的生态圈2包括热带雨林、沙漠、草原和海洋,旨在模拟北回归线之间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第一批任务中包括了八名科学家。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生态球。小玻璃球里有水生植物和鱼。生态球模拟海洋的生态环境。多么宏伟的计划啊!生态循环的功能是复杂的。人类试图模仿现成的样本——地球本身,但失败了。在第一次实验中,尽管农业系统可以满足83%的任务人员的饮食,但由于缺乏经验,任务人员实际上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更糟糕的是,生态圈2中的氧气浓度持续下降,平均每月下降5%。最后,大气成分与海拔1200米的地区相似,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在小生态圈里有水生植物和游动的鱼——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在实验以失败告终后,人们反思了这项任务:科学家们首先推测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否消耗了过多的氧气,但随后拒绝了这一想法,因为与此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最终发现了这个问题,它实际上是在生态圈底部的混凝土上。这部分二氧化碳在硬化过程中被混凝土吸收,间接导致氧气浓度下降,这是意料之外的。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郊区

第一次任务持续了731天,从1991年9月26日到1993年9月26日。经过反思和改进,第二次飞行任务于1994年完成,生物圈一号重新启动。这一次,所有的混凝土都被涂上了涂层,以避免吸收二氧化碳,并且小组成员能够在食物方面自给自足。然而,好事往往会发生,管理团队会分裂,美国法警会干预,管理层也会发生变化。几天后,生态圈的两名前成员被怀疑破坏了生态圈,几个月后,这项任务因财政困难而终止。第二次任务从1994年3月6日至1994年9月6日持续了184天。这比第一次任务的持续时间短。

构建人工生物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想想这家伙的结构,以及地球有多相似——巨大的玻璃帷幕就像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因此,我们生长的地球有一个昵称,生物圈1号。这个“第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第一。这似乎启发了我们,我们这些已经有能力仰望星空的人,仍然是宇宙中的一个孤岛,但是科技的进步也让我相信,打破这个无形障碍的那一天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

晨昏线:

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的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同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全球各地昼弧与夜弧等长,即昼夜平分。在北半球的夏至日、冬至日,晨昏圈同经线的交角为最大,夏至日,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昼弧为一年中最长,即白昼为最长,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夜弧为一年中最长,即黑夜为最长。冬至日,反之。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圈,但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等,在日出以前和日没以后天空仍较明亮,因此它实际上要比大圈略小些。

地球自转的特点:

1.地球围绕地轴转动;

2.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转动;

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变化和时差变化。

自转产生的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成为昼半球,相对应的称为夜半球。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导致各地见到日出的时间不同,东边要先看到日出,东边时刻早于西边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生病”的地球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近百年来,人类在用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却不明智地忽视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对物质生活的永不满足,造成了对地球的盲目开发,其后果是森林在减少,沙漠在扩大,海洋与天空被污染  让我们从太空看看“生病”的地球吧!

这是世界第一张显示全球森林和海上浮游生物分布情况的卫星图像合成图(见彩图 4)。它是利用“雨云”7 号极轨道气象卫星(海洋部分)和“诺阿”7 号静止轨道卫星(海洋部分)拍摄的数千张照片,经过电脑合成处理而成的。图中的海洋部分给出了浮游生物的全球分布情况:红色和桔红色表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浓度最高,也就是说这些区域是浮游生物最多的地方,它们多分布在一些国家的沿海海域;紫色表示浮游生物浓度较低;黄色和浅绿色表示更低。图中的陆地部分显示了全球森林分布情况。植物叶子越浓密,在这张图上的色彩就越绿。因此,南美洲、非洲和亚洲靠近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呈现出深绿色;在北美洲、西欧和我国东南部地区呈现浅绿色;随着颜色由浅绿变黄,表示植被越来越稀少;不毛之地的沙漠区呈浅黄色。

从这张卫星图像上,你看出地球的病态了吗?我们地球陆地表面的 1/3 都是沙漠、半沙漠以及植被稀少的干燥地区,只有 1/3 左右是森林地带,而且森林面积在继续减少,沙漠化土地却在不断扩展。

1986 年,美国的气象卫星在南极上空拍摄到臭氧洞的照片。这张照片证实了地球上空的臭氧在减少。此后,美国航天局对“雨云”7 号气象卫星所取得的有关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的资料,做了彻底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南极上空每年 9 月至 10 月臭氧含量减少,形成了臭氧洞。臭氧洞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这要从地球的大气层说起。地球的外面包围着一层由各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层。在离地球表面大约 20~30 千米的大气层中,有一层臭氧层。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臭氧的含量会随着大气污染而减少,当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了臭氧洞。科学家证实,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 1%,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紫外线就增加 2%,皮肤癌的发生率则增加 4%左右。所以,臭氧洞的出现,其实是保护地球生物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天然屏障逐渐失去了作用的标志。

看了这些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和图像,你一定在想,地球不仅在生病,而且病得还不轻啊!现在,各航天大国正在积极推进“地球使命计划”。“地球使命计划”是美国航天局倡导的大型地球观测的跨国计划,主要内容是长期并全面地从太空监视地球,以便在 21 世纪能作出对地球生态以及资源开发最有利的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