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年立春的时辰【热门20篇】

浏览

1320

文章

115

篇1:时辰对照表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代生活中,时间的记录单位是“时分秒”。但是在中国古代,时间的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子时指的是现在的晚上11点到凌晨的零点59分,丑时指的是凌晨的1点到凌晨2点59分,寅时指的是凌晨3点到凌晨4点59分,卯时指的是凌晨5点到凌晨的6点59分,辰时指的是早上的7点到8点59分,巳时指的是早上的9点到10点59分,午时指的是中午的11点到12点59分,未时指的是下午的1点到2点59分,申时指的是下午的3点到4点59分,酉时指的是下午5点到6点59分,戌时表示晚上的7点到8点59分,亥时是晚上的9点到10点5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时时辰怎么划分?看完你就懂了!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时辰划分方法是比较的简单,一般情况下是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进行划分的。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古时时辰具体划分:

1、【子时】夜半,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一般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食至17时)。

10、【酉时】日入,太阳落山的时候(17是至19时)。

11、【戌时】黄昏,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21时至23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点半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七点半是辰时,晚上七点半是戌时。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式是按时辰,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早上七点半是辰时,又叫食时或早时,七点至九点也正是吃早饭时间;晚上七点半则是戌时,为晚上19时至21时之间,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时辰为我国传统计时单位,将白昼与黑夜平分为十二部分,每段叫做一个时辰,也就是两小时,从半夜十一点计起,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古代人们最初主要由参照天象、观察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等来推测时间,后来则逐渐演变为用授时设备来计算时间,如沙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15点30分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182 字

+ 加入清单

15:30分应该是古时的申时两刻,申时即哺时,又名夕食等相当于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於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曰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什么时辰天亮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季节不同,天亮时辰也会有所不同,夏天天亮是卯时,也就是5:00-7:00。冬天天亮的比较迟,一般要辰时也就是7:00-9:00天才亮。还有东边的天亮的比较早,西边的天亮得比较迟。

时辰是古代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分别为子时就是23:00-1:00;丑时是1:00-3:00;寅时是3:00-5:00;卯时是5:00-7:00;辰时是7:00-9:00;巳时是9:00-11:00。

午时是11:00-13:00;未时是13:00-15;00;申时是15:00-17:00;酉时是17:00-19:00;戌时是19:00-21:00;亥时是21:00-23:00。十二时辰制在西周已经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相传时辰是以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的,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一天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时辰是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个时辰是几个小时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慢慢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经使用。子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指的是现在的23时至1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除了十二时辰制,中国古代还有十时辰制、十五时辰制等计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早上5点是什么时辰 早上五点什么时辰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5点是卯时,早上五点到7点被称为卯时,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为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谓之日出。

古时候用时辰来表示时间,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而古代星命学家推断一个人的命运时,都是以太阳作为命之所在,即日出于卯而没于酉。由于不同经度的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不同的,故而以出生时间论命时必须以当地时间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子指的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子时指的是23时至1时。

子时在古代的别称有子夜、夜半、夜分、午夜、未央、未旦、以及宵分等,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3时至1时。

其他的时辰有丑时:1时至3时,寅时:3时至5时,卯时:5时至7时,辰时:7时至9时,巳时: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平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而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汉代的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4小时,每个时辰相当于2个小时。《新唐书·历表》中就明确地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为中点,也就是现在的零点(24时),作为一日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晚上三点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晚上三点指的是寅时,寅时包括凌晨3点到5点。子时是夜半23:00~1:00,丑时是鸡鸣1:00~3:00;每个时辰都有自己对应的时间。

古代都是用时辰来计算时间的,总共有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2个小时。一般我们说的晚上3点是什么时辰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寅时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计时法之一,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2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 3 时整至凌晨 5 时整)。老虎在此时最猛。

3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子( zǐ ) 、丑( chǒu ) 、寅( yín ) 、卯( mǎo ) 、辰( chén ) 、巳( sì ) 、午( wǔ ) 、未( wèi ) 、申( shēn ) 、酉( yǒu )、戌( xū ) 、亥( hài )。

4

子时·夜半23:00-1:00,又名子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子时,意为孕育,此时的天空,黑的纯粹。

5

丑时·鸡鸣1:00-3:00,又称鸡鸣、荒鸡。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下午2点半指的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们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由此对照上面划分的时间段,由此可以得出下午2点半为未时。

所以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古代人们怎么样区分时辰

古代人们对于区分时辰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划分是把2个时辰,分四个刻时,一个刻时大概就是15分钟。这是白天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到了晚上没有太阳,水滴也是有计算时间的方法。比如说水滴计时法,计算时间用的仪器是水漏,通过水滴落的时间来计算,过了多长时间。嗯,我们在一些,小说和古代文献中也有,一柱香,一盏茶,这也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后来聪慧的古代人们用石头制造了一个周围刻着十二个时辰的圆盘,圆盘的中心插上一根铁针,随着太阳的转移,铁针投下的影子也在移动着。这样,铁针的影子就为人们指出了时刻,更加方便的让人们知道当时的时间。它的名字就叫做“日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11点半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十一点半是午时,晚上十一点半是子时。

午时十一点半又称日中、日正、中午等。而子时十一点半至夜半二十三时至翌晨一时,子时又称午夜、子夜、夜半等。即夜晚为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正子时为午夜十二点整,与正午十二点相对应。

时辰是古代时期的计时单位,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相传十二时辰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而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创作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更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下午4点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四点是申时。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时辰的来历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分为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这些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下午五点到七点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下午五点七点是酉时,酉时又称为:日入、日落、日沉、傍晚,意思是太阳落山的时候。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钟表计时,他们计算时间采用的是十二时辰制,那么下午五点到七点究竟是什么时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4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5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时辰是怎么划分的?子时是什么时间?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发展的几千中,对于时间的概念也经历了很多阶段,而在古时中国人对于时间的计量通常是使用时辰,时辰的出现也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时间,同时也体验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那么子时是什么时间?

时辰是古代用于时间计时的一个单位,通常古人所说的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而古人是把一天划分成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指的是晚上的二十三点到次日的一点钟。

古人最早对于时间的了解是根据各种显著的天文现象以及动物的生活作息来进行判断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开始使用各种设备来进行计时,这也让时间确定逐渐精准起来。

十二时辰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使用了,十二时辰代表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历史的沉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天文历法的一个伟大的贡献,让古人对于天文观察有了明确的依据,是中国史上不可缺失的文化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12个时辰如何划分,划分方法是什么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具体划分如下:

子时。又名子夜、中夜,是指现在北京时间的23点至1点。

丑时。又名荒鸡,是北京时间的1点至3点。

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为北京时间的3点至5点。

卯时。又名日始、破晓。为北京时间的5点至7点。

辰时。为食点,又名早食。为北京时间的7点至9点。

巳时。又名日禺,为北京时间09 点至11点。

午时。又名日正、中午等,为北京时间的11点至13点。

未时。又名日跌等。为北京时间的13点至15点。

申时。又名日铺等。为北京时间的15点至17点。

酉时。又名日落等。为北京时间的17点至19点。

戌时。又名日夕等。为北京时间的19点至21点。

亥时。又名定昏等。为北京时间的21点至23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看房也得挑时辰 什么时间点最佳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看房不仅要考虑朝向和户型,还得看清楚采光和通风,这个会严重影响到日后的生活质量,选个阳光普照的日子看房是需要的。

时间1:早上10点或下午3点

这个时间可以看到阳光照射到房子什么程度,如果采光不足可能影响居住者的精神面貌,也可以设想下午西晒会在什么范围,西晒严重必然会造成整个屋子温度上升。

时间2:晚上

晚上看房可以充分了解小区是否安静,是否存在周边噪音的干扰,小区物业管理是否安全,有无巡查和安全防范措施

时间3:雨后

下过雨之后可以检验窗台是否会渗水,阳台是否会积水,如果刚好看房的时候下雨还可以看看雨水会不会打进屋内。潮湿天气过后看房就能看看会不会受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下午5点是什么时辰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5点时辰是酉时。在现代生活中,时间是通过“时分秒”来记录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古代的计时

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晨曦破晓是什么时辰?破晓是指早晨刚开始发亮,朝阳或好似朝阳发出光亮,他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名词而是一个时刻。一般是4、5、6点钟天刚亮的样子。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时辰表对应时间 十二时辰各代表什么时间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时辰对应时间如下: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在我国古代,一昼夜被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详解: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对照表口诀:

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1年立春时辰是怎样的?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立春时间是:2021年02月03日,22:58:39,农历:十二月(大)廿二。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 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2021年立春时辰阳历时刻:2021年2月3日22:58:39。阴历日期:腊月(大)廿二,星期三。开始时刻:2021年2月3日22:58:39。结束时刻:2021年2月18日18:43。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