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朝都虞候【精品20篇】

浏览

703

文章

287

篇1:唐朝的京官一日三餐吃什么?他们也有宫廷食堂哦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朝给人的感觉最大的地方就是这个朝代实在是太繁荣了,但是繁荣也不是一个人功劳,也有文物百官的功劳,所以我们今天就得说说这些文武百官了,说说他们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话说他们上朝的时候也有很多吃的讲究的,那么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

唐朝的中央官员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在你脑海里飘过的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不不不,你想多了,唐朝京官们的一日三餐可没这么丰盛。当然了,京官们吃什么和官员品级也是有关系的。那他们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讲。

既然是京官,我们就要把目光放到长安城。唐朝的京官工作还是很辛苦的,“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天还蒙蒙亮,官员们就要起床了,整理着装,吃一吃“小食”。唐朝人称早饭为“小食”,这第一餐就来了。

古代没有煤气灶,生火做饭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如果官员们在家吃,那么选择就很少。通常只有粥和馎饦。粥不必说了,馎饦是什么呢?其实馎饦就是面片汤,唐朝人也叫它汤饼。官员们要是出去吃,那么选择可就多了。有异域风味的胡饼,就是现代的芝麻烤饼;还有蒸饼,包括花卷、馒头、包子等等;还有煎饼,这煎饼可不是山东的粗粮煎饼,比较像杂菜和面揉成一团下油锅炸制的油炸大丸子。

吃饱喝足,这官员们就得赶紧抹嘴上班去了,上朝的上朝,坐班的坐班。到了中午饭点,这上朝官员和坐班官员的午餐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只要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在工作日,中午这顿饭都是公家请客,不过对于京城的官员来说,这顿午间工作餐有“朝参日廊下食”和“非朝参日公厨堂食”的区别。

朝参日,也就是上朝参见皇帝的日子。唐朝规定,三品以下官员(不含三品),每月逢一、五日朝参;三品以上(含三品),每月一、五、九日朝参。还有一些重臣阁老就比较惨了,基本上每天都要进宫参见皇帝。朝参日这天的工作餐叫做“廊下食”。唐太宗发现官员们“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下班回家都过了饭点。于是他体恤下情,加上贞观年间国家强盛,有能力供应朝食,于是在朝堂的外廊设置食堂,“廊下食”便形成了。

在朝参日这天,公食都额外丰盛。一般五品以上官员和员外郎的廊下食是一百盘食物,三口羊。这廊下食的品类也是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的,冬季吃热乎乎的馎饦和黍臛(黍臛是一种加了黄米的肉羹),夏季有冷淘粉粥,还供应水果蔬菜和一定量的酒。《唐会要》中记载了“栗黄文桃梨榴湿柿”、“茄子”等廊下食中的水果蔬菜种类。

宰相级别的官员们当然是不会屈尊在廊外吃食的,他们会在政事堂大厅里吃专门的“小灶”。这“小灶”一般是御膳房里做出来的食物,由皇帝赏赐给群相,这顿饭因为是在政事堂里吃,所以叫“堂厨”。别的官员的工作餐供应系统,叫做“公厨”。说完了这廊下食,接下来我们说说平常各中央机关的官员都吃什么。

由于中央各部门的官员们不像宰相那样有集中的办公大厅,所以只能在大堂旁边建一个食堂,各司的公厨为无缘参加廊下食的非常参官员供应午饭。百司公厨对百官食物的标准有这么几类;常食料、小食料、午时粥料。常食料就是日常食料,有米、面、羊肉、酱、醋、瓜果、酒、各类蔬菜等;小食料就是早点;午时粥料顾名思义就是午餐享用的粥。

除了日常的饭菜供应外,公厨还会根据节日推出额外的节日食料。例如正月七日、三月初三有煎饼、元宵;晦日有膏糜;五月五日有粥;七月七日有斫饼;九九重阳节有麻葛糕等等。公厨供应饭菜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也是根据官员品级划分的,像三品以上是上等,四品五品是中等,六品以下那就是下等了。大致看来看来,唐朝中央官员的伙食还是不错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过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自安史之乱后,由于国库不敷,官员们的工作餐质量也就越来越差了。

到了晚饭时间,公家可就不管饭了。家产丰厚的官员可以邀一众友人去酒楼,吃吃切脍,也就是生鱼片,还有烧鹅、烤羊等等;那么并不富裕的官员呢,就只能回家喝点粥,就上一两个饼子、馒头,更甚者吃着糙米饭就咸菜。晚饭就要视官员们的个人情况而定了。

参考资料

1.陶俊杰. 唐代公厨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唐朝为什么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唐朝开放在哪些方面?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你选择中国古代其中一个朝代穿越回去,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唐朝。因为唐朝被称为最开放的一个朝代,很多思想和观念比较接近我们现代人。但我们一般都是听说唐朝开放,那唐朝到底哪些方面比较开放呢?这次就为大家好好介绍介绍。其实唐朝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还有打破了婚姻上的偏见。对于大当时的女性来说,算是一次解放了,而且唐朝可能也是女性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武则天都当上了皇帝,可见当时的女人们到底是有多强大了。

唐朝厉害就厉害在它除了开放而且还懂得包容,这点要比后来的宋朝、明朝、清朝做的都要好,所以唐朝才能迎来文化上的一次巅峰时刻,也是后代无法超越的一个原因之一。在唐朝以前,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很低,只能在家带带孩子负责后勤工作,而且伦理道德将他们束缚的非常严重,男的可以三妻四妾,女的却不行,实在非常不公平。唐朝时期,社会的整体开放和包容唤醒了一部分女性的自由意识,这也让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特别是在武则天上位当皇帝的时候,女性都快要力压男性了。

一、社会自由发达,女性地位明显提升

所以当时的女人们才敢显露出自己热情、奔放、活泼的性格,之前的女性可能活的都比较压抑,不能随便展露出自己的天性。而且唐朝以后这种现在也再没出现过了,算是一种文化倒退,毫无意义的倒退。唐朝人们有着至高无上的享乐主义,酒色文化非常发达,后宫佳丽三千就是唐朝才有的说法,其实想想这个数字还是非常恐怖的,对皇帝的身体有着极高要求。从王室贵族到黎明百姓,都是淫乱成风,妓院青楼也是各路人士经常出没的地方,这股景象前所未有。

二、自由恋爱启蒙,打破思想禁锢

自由恋爱对于古代人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男性可能稍微会好点,女性几乎完全没有自由可言。都是父母之言,让女儿嫁给谁就嫁给谁,根本不管是不是女儿喜欢的人,以后会不会幸福。但唐朝女性达成了初步的自由恋爱生活,起码敢于挑战父母定下的媒妁之言。打破了这种道德上的禁忌,因为古人还是会把“孝”看的很重,违背父母的遗愿也是不孝的表现。而且当时也出现了婚前行为、还有婚外恋等现象。唐朝有很多诗歌也反映了这些事情,要是放到其他朝代,这些人可能就会因为违反伦理道德而被入刑。而当时的思想潮流改变了这种道德上的禁锢,人们反而因为这些事引以为豪。

三、婚姻自由化,武则天以身作则

唐朝的婚姻制度也有很大改变,人们可以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这已经算是超越千年的前卫制度了,当时的女性离婚后还可以改嫁,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制度。主要还会是因为武则天先后改嫁,所以当时的女性们也都纷纷效仿,才形成了这样的改变。其实女性地位的提升的确可以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唐朝在大家的眼里才是伟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花木兰是唐朝人,还跟随薛仁贵出征?

全文共 4361 字

+ 加入清单

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有很多解释都认为她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人们也差不多都默认了这个设定,但是却有人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花木兰其实是唐朝时期的人物,而且还曾经跟随薛仁出征。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依据吗?为什么说花木兰是唐朝人,可是为何唐朝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个女将呢?

关于花木兰的身世,唯一参考资料就是《木兰辞》这首诗歌。因此任何一个考证者都必须从这首诗歌入手,从而拨草寻蛇,捋出一条线来。风月君现在就用胡适之先生所谓“小心假设,大胆求证”的态度,试为大家一一开释,以为引玉之砖。

胡适之名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为何要“当户织”。织就是织布织缎。为何要织,为了给国家交税。大唐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租就是地租,“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调就是缴纳布匹绸缎。“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庸就是做义务工,参加国家修桥铺路等公共基础建设和建陵寝造长城等大型项目建设。“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

为何代役用绢布而不是粮食,因为在大唐绢布也作货币使用,属于硬通货。木兰当户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即军中文告,贴在墙上的关于军事信息的布告。简明扼要的写清楚为什么打仗,跟谁打仗,相当于战争动员令。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就是征兵花名册。一般来说,书写花木兰父亲名字的军书只要一卷即可,用不了十二卷。

为何需要十二卷,原来花木兰家族属于北魏六镇治下的军户,六镇居民属于游牧民族,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册,名叫“比丁”,也叫记名字。凡男子年满十六岁即记名入兵籍,至六十岁退役。木兰父亲十六岁入兵籍,经过十二次比丁,最多五十二岁,没到退伍年龄,因此需要继续服役。

花木兰父亲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阿爷就是父亲。唐人称呼父亲为阿爷,耶耶,哥哥。李世民写给李治的信,自称耶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大唐实行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种民兵性质的义务兵役制。农忙务农,农闲训练,开战入伍。府兵在服役期间本人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陌刀、长枪等)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唐人战马这就是花木兰一家人为啥要买马的原因所在。至于武器铠甲等等装备,都在兵器库存着,标着服役者的姓名编号,平时库房有专人保管,只在训练和出征时才会发放。因此不用临时买,只要去兵器库领取即可。东市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集贸市场,长安城没有南市北市。当然花木兰不是长安人,她也不是在长安城买东西。后世的东西一词就来自唐时的东市西市。那么花木兰是哪里人,这里留个悬念,后文解读。

唐长安城,大家看一下东市西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说的很清楚,花木兰从家乡出发,一天走到黄河边。第二天从黄河边出发,一天走到黑山。打仗地点就在黑山。

在黑山只听到阵营中燕山胡骑嘶鸣。啾啾,凄切尖细的声音。为何战马的声音会凄切尖细,因为唐军都是训练有素的沙场战士。懂得控制骏马嘶鸣。这里的燕山胡骑是唐军的骑兵,并非敌人的骑兵。燕山胡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 十二月,唐遣大将薛仁贵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俘虏契丹首领阿不固,解至洛阳。

薛仁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就是薛仁贵,壮士就是花木兰。

花木兰没有当过将军,她的"孝烈将军"是后来英雄事迹突出之后武则天追封的。武则天当了皇帝,为了提高妇女地位,更为了证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于是树立了花木兰这一榜样,号召全国妇女学习。

于是大周上下掀起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气,女儿们出门一律男装胡服,骑马射猎,强劲之风尽显。这里的百战,十年都是艺术修辞,唐朝没有十年的服兵役期,最多三年就会轮换。唐朝末期就是因为士兵们服役期太长不能回家导致哗变,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花木兰不可能在外打仗十年。

唐代女子胡服男装图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唐高宗时长安缺粮,因此每隔几年就会带着朝臣去洛阳居住,被人称为“逐粮天子”。

明堂就是办公场所。这里的明堂为隋炀帝所建,后来武则天为了称帝,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新唐书/高宗纪》:显庆五年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己卯,如东都。《新唐书/薛仁贵传》:(显庆五年)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执其王阿卜固献东都。

就是说,唐高宗李治是在东都洛阳的明堂里接见了薛仁贵和花木兰等人,对有功将士进行了赏赐,而且举行了献俘礼。洛阳明堂效果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尚书郎指尚书省的员外郎,从六品,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知宿直。就是说,这个职务比较忙,既要批审文件,还得晚上值班。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成员。上面有尚书左右丞(四品),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员外郎是尚书左右丞的副手。

这个职位一般由男子担任,很少有女子。公元677年(仪凤二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掌管宫中诏命。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就是说,花木兰是武则天要的人,不是唐高宗。武则天当时是皇后,人称“天后”,喜欢重用有才有勇的女子。花木兰是个最合适的人选,还能当贴身侍卫,何乐而不为。有人说尚书郎是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其实哪跟哪。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不可能。

如果花木兰真是回来给个宰相,那得多大功劳啊。侯君集平高昌那么大功劳,回来想当宰相李世民还不愿意给呢。唐代职官表,看看花木兰能当什么官千里足即明驼。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写道:“驼,性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多误作鸣字。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明驼使》写道:“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

后来杨贵妃就曾用明驼给安禄山密报军机大事,事泻被杀。杨妃被杀的主因在这里。因此李隆基不能保,也不想保。风月君会专文详叙。唐代为何看重明驼,原来在北魏时,孝文帝元宏准备定天下四大姓,陇西成纪李姓怕不入围,星夜骑着明驼从甘肃天水跑到洛阳,但还是晚了一步,因为四姓已经定了。(北魏四姓为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李氏深以为恨,自称“驼李”。所以才有木兰提出希望李治特批一匹明驼回家的请求,这匹明驼不仅是一匹骆驼,更重要的是荣誉和待遇。骑着这匹明驼回家看父母,想想什么情况,比你现在开辆跑车回家拉风多了。这就叫荣归故里,也就是项羽说的“衣锦不能夜行”。

每个人都有荣归故里的情结,花木兰也不例外。明驼有人说李治和武则天不知道花木兰是女的,其实此说欠考虑。一来花木兰要见的是皇帝,如果不表明身份,被发现就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不管你立了多大功。二来即使想瞒也瞒不住。因为花木兰是军人,军人想要见到皇帝需要过政审和安检两道关卡。安检这关需要换衣,由皇帝的安保人员亲自在旁监督,以示你没有身怀利器,以免对皇帝造成伤害。如果发生了“图穷匕首见”之类的危险事件,谁都负不起责,要灭族的。因此李治和武则天是知道花木兰女儿身的,所以武则天才要她在身边做个秘书兼保安的工作。但是花木兰拒绝了,想回家。武则天没有强求。特批了一匹明驼,让她回家了。

武则天有人说花木兰被皇帝识破女儿身之后就想纳入后宫,但是花木兰不同意,被逼无奈自杀了。这都哪跟哪。风月君这里只想说,皇帝不缺女人,没那么饥渴。这些无聊文人你们这么编一位巾帼英雄真的好吗?《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木兰祠石碑,廖沫沙先生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的伙伴应该不是一起从乡里走出去的伙伴。否则乡里乡亲的住着,花家有没有一个壮年男子还能不知道?因此应该是她在战争中认识的战友,陪她一起回乡的。十二年不可考。

因为花木兰没打十二年仗。风月君浅陋,望有识者告我。 木兰荣归故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双兔傍地走为何要用双兔为比喻,难道除了兔子就分不出男女?因为当时接见花木兰的是李治和武则天两人,称为天皇天后,其实共同掌权,武则天已经是牝鸡司晨,李治由于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基本上已经不管事了。写到这里,其实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花木兰哪里人,花木兰姓什么,文中的可汗是谁。其实这个问题早已被各路专家学者写滥了,风月君也就不抄了。结论如下: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木兰。木兰为鲜卑姓氏,不是名。就是说,有一位姑娘,她有一些孝心,她的姓就是木兰。(看过还珠格格的唱一遍)那么木兰是哪里人?可以确凿无疑是内蒙古人。不会跑到中原地区。至于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还是凉城人,或者呼和浩特人,尚待商榷。

风月君认为她是凉城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拓跋珪派人到今天内蒙古的五原和固阳地区屯田,定都大同以后将屯田范围扩大到凉城地区。凉城古称参合坡。拓跋珪接着将各氏族部落编制打散,定居一处,不让随意迁徙,各部落酋长的的地位都降格为屯长。(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这些屯田地区一律实行军事管理制度。“这些军事将领们在自己的辖区内既是军事长官,又是行政长官,有直接隶属即类似于君臣之关系与名分的义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这些军事将领被部民称为“宗主”,部民们都跟随宗主姓。到了后期,虽然这种宗主都护制度消亡了,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却遗留了下来。比如都务农,都尚武,都豪侠,都使长枪等等。隋唐的山东豪杰如徐懋公程咬金单雄信刘黑闼窦建德等等,都是这种后裔。

但是他们都在山东地区,汉化比较成熟,不像花木兰所在的边塞地区,汉化晚。因此文中的可汗,只是花木兰对其居住地所在领队之称呼。她是跟随这个领队参加作战的,应该是她的顶头上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喜丸子与唐朝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什么典故?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四喜丸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张九龄有关。

据说,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发榜当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皇帝因赏识其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杳无音讯。举行婚礼那天, 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将二老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余,便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 ‘四圆’。 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阖家团圆。”张九龄听后开怀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 ‘四圆’不如 ‘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唐朝时期的唐高宗李渊是怎么当上太上皇的?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唐朝时期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话说,当时的李渊和隋朝时期的隋炀帝有着血缘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李渊还是有着优势的。后来,李渊禅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上位了,不过,一般按照道理,在位的皇帝是不会主动退位的,除非是有人强迫所谓,小编也是看到当时的李世民是逼迫李渊退位,拿着刀杀了哥哥李建成。李渊退位后成为了太上皇。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唐高祖禅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从此,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而李渊也当期了太上皇。可是,太上皇,也是皇上,这个时期的李渊,手中还有什么权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之后,是否担心身为太上皇的父亲李渊,会不会重新称帝?为此,李世民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李渊的日子,是否又从此开始受到局限,他是选择了安逸度日,还是重新再来?

太上皇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他的父亲庄襄王追尊的称号,所谓太上就是无上,也就是比皇帝还要尊贵的意思。历史上有不到20岁就做了太上皇的,像北魏献文帝;也有85岁做太上皇的,像清朝的乾隆皇帝。李渊退位时已经61岁,他做太上皇既不是高龄者,也不是年轻者。做太上皇倒也无妨,如果不把南宋的高宗看为开国者,以开国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历史上李渊是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李渊自然也是大唐的第一任太上皇,在他的后世子孙中,做太上皇者还有不少。这似乎也是唐朝皇帝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王朝皇帝的一大特点。

李渊是在贞观九年(635)五月70岁(《新唐书·高祖纪》记载为“七十一”)的时候死去的。从他退位到死,李渊又度过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与历史上的太上皇的境遇不同,他做太上皇的9年当中,不仅个人生活平安无事,而且大唐王朝在他的继承者手里也迅速发展、蒸蒸日上。应该说,李渊做太上皇,尽管有不得已的因素,不是主动的行动,但是他能够在面临突发事变时认清形势,能够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避免了在中央中枢政治当中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机,即使他的后继者没有创造出一个贞观之治那样的辉煌盛世,也足以给他一个应有的正确评价。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太宗举行的一些酒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这里。太宗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李渊做为太上皇,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李世民自然不会亏待他,毕竟他是他的父亲。可是,虽然如此,李渊为了自己能够安稳终生,于是尽量少的结交大臣,免得李世民猜忌自己,毕竟,这江山,还是自己李家的。

贞观八年(634)十月,太宗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五月李渊因病死于大安宫内的垂拱殿,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唐朝后期,这里取代太极宫成为唐朝新的政治中枢所在。

李渊死后,群臣为他上谥号“大武皇帝”,庙号“高祖”。贞观九年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祔葬。

李渊临终前,要求后事“务从俭约”,太宗李世民表示要按照汉高祖刘邦长陵的制度为他营建陵园。由于事起仓促,工期紧张,在房玄龄的建议下,改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制度,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献陵堆土而成,与后来关中的唐帝陵因山而建在形制上明显不同。不过,献陵陵园中那朴实的华表,巨大的石犀、石虎等至今仍在,现在考古工作者也已经对李寿(李神通)和李凤两座献陵陪葬墓进行了发掘,揭开了千余年前尘封于地下的历史记录的一页。通过这些,我们今天仍可依稀想像高祖李渊身后那被永远定格了的一幕,仍可摹绘这位大唐近300年帝业开创者生前身后的历史图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唐朝均田制为什么被破坏了 唐朝均田制的意义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唐朝的均田制,从开始实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均田制的实施过程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个均田制后来怎么就失败了呢,为什么被破坏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唐朝均田制为什么被破坏了

第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趋势。唐中期实行的均田制,与前期相比,虽然是最为完备的,但是它却放宽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甚至连口分田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买卖,这就给土地兼并的发展,大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开了方便的途径。同时各级贵族、官僚、地主受得大量永业田,使他们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远远超过一般农民,这也助长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再有就是, 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扩大,很多人都想去经商,毕竟经商比种地要挣得多,因为当时是和平社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的需求不仅仅要吃饱饭,还有发展的更好!

第二:官僚队伍的恶性膨胀, 人口的自然增加。官员都有权取得相应的永业田, 再加上官僚豪强以借垦、置牧等名义非法占有公田, 以及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 给均田制的施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 赐田的危害尤甚。

第三: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 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和户籍的混乱。封建政府的赋役日趋苛重,也促使了均田制的破坏。由于剥削的残酷,已导致不少地区农民举行起义。户籍失实,伪诈甚多,使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为了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改行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从而宣告了均田制的最终瓦解。

2、唐朝均田制的意义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几代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的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历代对均田制的评价都是相当正面,但实际实行中始终是容纳了土地私有,并未主观上强行征用当时地主等私有土地,而是将官田分而民用,故有史家评称均田制乃地主经济中的一种折冲。而且均田制实行,先决条件是朝廷需有大量土地掌握在手中。

北朝时承接了五胡十六国战争频繁造成大量人民丧生,产生大量荒地,令朝廷能利用这些荒地对农民进行授田。但随着经济之壮大,荒地越来越少,朝廷能用来授田的亦逐渐不多,加上朝政的逐渐日趋腐朽黑暗,均田制在武周末年形同虚设,与此非无关系。

3、唐朝均田制的特点

武德七年(624年),为了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唐朝大规模实施均田制。

均田制度是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建立的土地制度,隋朝沿袭下来。隋末唐初,由于连年征战,造成大量土地荒地,全国不足300万户,促使唐政府实行均田制度。均田制规定,丁男及中男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传子孙;80亩为口分田,死后还官。老男、残疾者授田40亩;寡妻妾授田30亩,若为户主者再增20亩永业田。凡道士、和尚给田30亩,冠、尼20亩。官户受田等于良丁之半,工商业者和官户相同。有封爵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吏可授永业田500—1000亩。因战功受勋者,按勋级授田600—3000亩。各级官吏有职分田2顷至12顷,以为薪俸。各级官府有公廨田1顷至26顷,以为办公费。授田有宽、狭乡之别,狭乡口分田额减宽乡之半。唐均田令与前代相比,取消了奴婢、普通妇女授田,农户授田额有所降低:受田对象广泛;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不是那么严格了。均田制的实施取得了开垦荒地、增加户口,稳定兵源等效果,使唐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七次政变活动唐朝和明朝分别占据其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最著名的七次政变

第一就是沙丘之变,就是在秦始皇死后,本是要将皇位传给远在边疆的公子扶苏,但是因为扶苏跟宦官赵高不对付的缘故,所以赵高联合胡亥,发动了沙丘之变,夺取了政权,杀了扶苏。

第二是玄武门之变,是唐朝李世民弑兄并且逼父让位的一场政变,也就是这场政变,才让李世民成功的继承了皇位。

第三是神龙政变,发生在武则天称帝的末期,朝中的重臣联合起来逼迫武则天退位给了李氏皇族。

第四是陈桥兵变,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政变,也就是这场政变,让赵匡胤在柴荣的手中夺得了天下,建立了宋朝。

第五是靖难之役,是朱棣发动的兵变,在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

第六是夺门之变,也是明朝时期的,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的关于皇位的争夺,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皇位的反复。

最后就是清朝明年的辛酉政变了,是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培养了慈禧处理政事的能力,并且也给了她权利,所以在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独揽大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大家肯定想到的第一个就是杨贵妃杨玉环把?他在唐朝时期可是号称第一美女,但是他是属于那种胖的美,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么唐朝时期的审美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为什么以胖为美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把~!

1、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是以胖为美。

唐代繁荣昌盛,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的以瘦为美。

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族,而鲜卑族的游牧状态造就需求健硕的体魄,所以唐朝选妃都以胖为先,导致了人们对胖的追求变的合情合理了。

2、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初唐时期的一只鸡都拎不起来的骨感审美。在描绘唐朝初期的《步辇图》中,九个身形纤细的宫女簇拥着李世民行走,有举扇子的、打着伞盖的、还有抬辇子的......她们的腰走路的时候犹如柳条扭来扭去,身姿就像细柳拂风一样飘飘荡荡。

中唐时期的圆润、壮硕审美。唐朝的王室血统是混有胡人鲜卑族的汉族人,朱熹就曾到:“唐源流出于夷狄”,认为统治集团自身带有胡人的生活习性,胡化程度也很大。 因此,胡风的生活习惯便在统治阶级内部盛行,进而通过政治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习性。女性也开始参加各种高运动量的娱乐活动,像骑马、射箭极其考验体质,所以女性比较倾向那种健硕的体型,这在当时的大众眼里是一种健康的美。但是这里的“壮硕”绝不是肥胖,而是那种紧致的肌肉线条的曲线美。因此,在经济得到发展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下,中唐时期的女性体态相比初唐更加圆润了很多。

晚唐时期回归食不果腹的骨感美。安史之乱以后,经历了战乱的摧残和逃难的奔波,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整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担惊受怕的,不像盛唐时期经济的一派繁荣之景象,人们有闲暇的时间吃喝玩乐,所以唐人又回到纤瘦审美的时期了。再加上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人们接触到的南方民族的风俗习惯改变了自带的北方习俗的胡风习俗,这种以劲瘦为美的南方审美观念,让更多人崇尚起来,并逐渐成为了时尚主流。

可见,唐朝的审美观念每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李白对杨贵妃的描写,既是衣着华丽的描写,又是体态丰盈的描述。事实上,这是唐朝很多世人心中美女的描写,丰肥浓丽,额宽、脸圆、体胖,却最招人喜欢,因为这既是富裕的象征,又是生育能力强的表现。这是唐人追求的“富态美”;从出土的女着男装的骑马雕像中可以看出唐朝追求的另一种“壮硕美”;纤瘦的身姿犹如弱柳扶风,这又是一种美——“纤瘦美”。多样化的审美观让唐朝产生了众多色彩斑斓的服饰,造就了精彩纷呈的大唐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唐朝风流奇女子上官婉儿,男人比武则天还多!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唐朝最著名的女人,莫过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女皇帝武则天了,不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奇女子不是武则天,但是与武则天有着莫大的关系,她便是武则天当时重用的“巾帼宰相”上官婉儿。这位上官婉儿可是一位奇女子,不仅自身有才华,而且在武周时期她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不过此女私生活就有点混乱了,据说她拥有的男人比武则天还多,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上官婉儿自幼的时候,就聪明机智,可惜父亲得罪了武则天,而被处死,连累全家,上官婉儿跟她的母亲一起被送进了皇宫成为宫女。而上官婉儿自身也很有才华,其母亲也想让她出人头地,更好的为上官家族报仇,于是更加用心的教导着上官婉儿。当上官婉儿在宫中遇上武则天的时候,母亲灌输的一切思想全都被改变了,毕竟她当时还小,并没有多大仇恨的心理。而能够跟着武则天那么代表着她将来肯定会飞黄腾达,而这一切也确实如此。

武则天看上官婉儿年纪轻轻就如此的有才华,假以时日,一定是个好帮手,于是也为自己所用,上官婉儿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期望,在武则天身边,帮她处理了不少的事情。而武则天跟男宠在一起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躲避过上官婉儿。有一次武则天的一个男宠薛怀义想要进宫殿看武则天,但是上官婉儿不让,薛怀义气愤难当,就将明堂给烧了,这个明堂当时可以花费了很多的功夫建造而成的,因此武则天很生气的惩罚了上官婉儿,从这个时候开始,上官婉儿知道,她要奋起,她要成为光耀显贵的人生之人,但是她还是觉得内心深处总有点空虚感,被武则天的事情一闹,她觉得自己缺男人了。

而正好这个遇上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他长相非常的俊朗,为了讨好武则天,天天跑来宫中,一来二去的,就跟上官婉儿生了情愫,于是顺水推舟的,两人就在一起了。直到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看上了上官婉儿,于是就册封上官婉儿为昭容,但是在情事上唐中宗并不能满足自己。于是上官婉儿又去寻找了新的目标,她喜欢上了一个王爷叫李逸,但是李逸不喜欢她,喜欢的是武则天的女儿,而最爱上官婉儿的是长孙泰,但是长孙泰的妹妹又是李逸的妻子。这几个人还都是好朋友,这关系可真的是有够混乱的,武则天的男宠关系就简单多了。

而结束这段混乱关系的是一个叫崔湜的美男子,崔湜年少多才,跟上官婉儿是对露水情缘的夫妻,倒堪称是一对佳偶,崔湜将上官婉儿侍候的舒舒服服,自己也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崔湜也将自己的其他三个兄弟介绍给上官婉儿,四人一起侍候上官婉儿,生活的不亦乐乎。直到有一次,太平公主因为在宫中无聊,找上官婉儿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崔湜,就迷上了他。当上官婉儿知道后,就跟太平公主疏远了,也抛弃了崔湜,跟太平公主的关系一度的恶化。

在加入韦后的团队中,也将昔日的情郎武三思也一起拉了进来,而当时的太子看不惯武家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就动手杀了武三思的父子,而李隆基也发动了兵变,最终上官婉儿难逃厄运,享年47岁。上官婉儿的一生可以说是很坎坷的,她以戴罪之身进宫侍奉,先后服侍武则天跟李显两位君主,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是确实是古代无出其右的女丞相,也被后世的人称为“巾帼首相”。在私生活方面,她拥有的男人居然比武则天还多,这种风流也是种本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唐朝289年 清朝276年 为什么古代王朝难以突破300年国祚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即大多数王朝的存续期都很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但它也只存在了15年,随后的各朝各代,长度也很难超过300年,而相比之下,朝鲜的李氏王朝和日本的天皇制度则能够长期维持。

中国古代王朝和西方王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权力。中国古代王朝信奉中央集权,即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能够决定整个国家的走向。这种权力分布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即一旦出现优秀的皇帝,国家便会得到极大的发展,相反,一旦出现皇帝较差的情况,国家就有可能遭受危机。而且,权力过于集中还会导致内部问题严重,如皇子、大臣和地方豪强等会对皇位虎视眈眈,从而可能造成王朝的崩溃。

外敌的进攻也是导致王朝短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朝和明朝都面对过强劲的敌人,但在皇帝交替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漏洞,导致国家逐渐衰落。而与此同时,外敌却在不断地变强,使得王朝很难抵御。外敌进攻主要考验国力和皇帝能力,这是一种巧合事件,在皇帝的交替中,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面对强敌的能力。

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面对来自内外的敌人时,最终都被推翻了。其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来自皇室周围的外戚的问题。许多王朝都在内斗中分裂,或被外来入侵者摧毁。比如,中国的西汉王朝在外戚的篡夺下灭亡,而隋朝也被国内大家族宇文一家所覆灭。

事实上,王朝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在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权力的集中就注定了有些人从出生起便是低人一等的,这是不被所有人所接受的。希望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是皇权下放,比如英国与日本的皇室,这两个皇室都不掌握实际的权力,只具有象征意义。日本的皇室在日本只有代表意义,他们可以进行号召,但不能进行决策。这样的象征体制很像东汉晚期,那时皇帝仅存在于外表上,实际上权力被董卓和曹操所掌握。

还有一种解决方式就是现今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由政府主管国家,而不是由个人或家族主导。政府的存在制造了广义上的平等,国家的权力统治来自于竞选等方式,这样的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敌人。

中国的古代王朝全部没有超过300年,它们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每个皇帝都会遇到各种问题,然后处理掉。比如,康熙在位期间,面对外敌、内患等问题时,他成功地平息了所有的危机。但是到了清朝晚期,整体情况出现了极大的反转,外敌变得更加强大,还对清朝虎视眈眈,而内患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当权者能力不足,自然就落得覆灭的结局。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过无数的家族和当权者,但每个人的生命有限,他们在自己的时代称王称霸,却不能保证自己的王朝永远强大。秦始皇曾经做过这样的美梦,希望自己创立的王朝可以永远流传下去。但事实上,这样的美梦很难实现,因为每当皇权被几个大家族所掌握时,一些反对者和外敌就会出现,国内局势也更容易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唐朝多少年?

全文共 5506 字

+ 加入清单

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大唐开国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攻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动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外部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十分严峻。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贞观之治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时期都洛阳前后共计11年。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3]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广。

武周时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唐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武则天掌权以来打击了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李旦被立为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唐睿宗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政斗。

​唐玄宗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精简官僚,裁减冗官,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政权,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为最著。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8]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人率领军民坚守隋唐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睢阳之战,叛将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军几十万人被睢阳城四千名守将所牵制。此次城市攻坚战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战后大唐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9]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故事,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宦祸党争

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李两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与李训和郑注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失败。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期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会昌中兴

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相对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崇,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

会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愤慨,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谢罪。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史称会昌灭佛。

大中之治

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动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四大家鱼里没鲫鱼和鲤鱼?真的是因为和唐朝皇帝的姓有关吗?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四大家鱼其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什么青鱼啊草鱼啊鲢啊还有鳙鱼了,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看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好像四大家鱼里面没有我们经常吃的鲤鱼鲫鱼了,这洗头鱼和鲤鱼炖汤我的个龟龟那真的是好喝到爆啊,那么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大家鱼里面的鱼种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话说好像和唐朝皇帝有关啊?真的是这样吗?感兴趣的网友一起看看别错过!

1.四大家鱼好养殖

说到四家家鱼我们不妨先看看中国的淡水鱼养殖历史吧,话说其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第11世纪的,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有《养鱼经》这本书了,其实这个时候养的鱼就是已经有了鲤科鱼类了,就是上面我们说的四大家鱼和鲤鱼这些,这些鱼有点很多,长得快,容易养活,抗病强,成活率也很高,所以还是挺适合人类养殖食用的,其实主要是古代物资匮乏,这些鱼可以长很大了,何乐而不为呢。

2.由于皇帝姓李

话说到了唐朝天下是李家的,所以这个四大家鱼里面的鲤鱼就需要斟酌斟酌了,因为鲤鱼和“李”姓同音,这个在当时社会是非常的忌讳的,所以就把鲤鱼改名成了赤公,而且还明文规定不能吃要不会被杀头,买卖都不能。

3.鲫鱼为什么不在四大家鱼里面

鲫鱼为什么没有上四大家鱼,话说鲫鱼本就小,而且刺也多,所以在当时古代,谁吃啊,有肉多刺少的可以吃为什么不吃呢,所以鲫鱼也上不了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开创唐朝的极盛之世的李隆基为什么晚年凄惨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晚年不理朝政,安于现状,只知道享受饮酒作乐。独宠杨玉环,让奸臣当道。因为过于相信奸臣,这才造成后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国家受到严重影响,让朝廷措手不及,更是消耗极大,这才导致整个国家进入到衰败的阶段,造成晚年凄惨

晚年不理朝政,安于现状

如果把这一个强大的帝国基础打好,然后选择退位让贤,或许还能够留下千古一帝的称号。可惜在帝国达到巅峰之后,就一直和贵妃整天享受,安于现状,开始每天饮酒作乐。虽然拥有身为掌权者的气魄,还有决断,但仅仅只是在壮年时刻,在进入到晚年时候所透露的全部都是昏庸。

独宠杨玉环,奸臣当道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同样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一路迅速进入到朝堂的为祸朝堂,让大唐的实力早已消耗过半。每一次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经过相应的统计,可以看到朝廷损失的兵力,起码达到20万左右,还会损失无数的人力以及物力。杨国忠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因为妹妹受到宠幸,所以才能够一路高升。利用自己的油嘴滑舌成功得到皇上的信任,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中也同样能够因此受益。

终造成安史之乱

在洗白杨国忠之流后,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在李林浦决定打压世族子弟时,他曾经也一旁出谋划策。历史本身就并不是如此的简单,不是黑非即白,这里还会拥有着众多的问题。因为皇上对他的重用,这才造成了后期的安史之乱,这一次的安史之乱毁掉了百年的气数。杨国忠在打南招失败之后,因此安禄山趁虚而入,直接打的朝廷措手不及,此次的动荡更是持续8年左右,留下了众多的隐患,让人可惜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宋朝在唐朝之前还是之后 唐朝和宋朝谁在前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是在唐朝之后,中国朝代的顺序如下:夏、商、周、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宋朝分为南宋跟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一共有18个皇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在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经历三百余年后,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不过宋朝虽然建国只有三百多年,但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高度发达的朝代,其繁荣程度超过盛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窨子梁唐朝墓群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窨子梁唐朝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窨子梁唐朝墓群坐落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城西北37公里的窨子山南坡上。目前共发掘了六座。六座墓皆为依山开凿的平底墓道石室墓。墓室门开凿于山丘的横断面上,小墓门,墓室平面多方形,平顶、直壁,转角处作弧。壁面用竖凿、横凿和斜凿的方法,雕刻成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多壁龛,有棺床,上部无封土,有的墓室还留有棱形立柱支撑顶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文物有木桶、琉璃球、石鼎、墓志铭、陶器、货币、胡旋舞墓门等,这些文物分别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和县博物馆。 琉璃球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最为著名的是六号墓出土的,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胡旋舞墓门。墓门单扇高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上下有圆柱形门枢。左门扇上雕刻一女子,右门扇雕刻一男子,两人头戴圆帽,身着圆领窄袖紧身长袍,脚穿长筒软靴,扬臂挥帛,翩翩起舞。各自以直径约1米的圆毯为舞台,纵横腾掷,急转如风,终不离毯。该门制作刀法娴熟,做工细腻,画面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体态优美,写实性很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漫患的墓志铭文中得知,墓主人是大夏月氏人,姓何,为昭武九姓之一,卒于公元700年。墓志说明了这里曾是鲁州如鲁县辖地。

窨子梁唐墓特殊的形制和葬俗,在西北和全国唐代墓葬中都极为少见。其0土的雕刻胡旋舞图案的石门扇被定为国宝,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石雕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而且表现了唐代的现实文化艺术生活,是研究我国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化和艺术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群唐墓发掘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墓葬形制、葬俗的研究,和对墓葬年代、墓主人族属,唐代有关地名的考证,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窨子梁唐墓群的发掘,证实了突厥民族的迁徙和在宁夏盐池一带定居,对唐代历史地理和宁夏地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同时,窨子梁唐墓群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提示人们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唐朝的不良人是什么人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不良人是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其官称为不良或不良人。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

有一部动漫就叫做不良人,本来以为是现代人杜撰出来的唐朝官职,但事实上不良人确实是唐朝的一种官职,那么下面就来跟大家说说唐朝的不良人到底是什么人。

详细内容

1

明朝有锦衣卫唐朝有“不良人”,不良人就是锦衣卫的前身,是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其官称为“不良”或“不良人”,这个不良人没有什么贬义的意思。

2

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

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不良”条:“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俗又称之为‘不良脊烂’,其统管者称‘不良帅’。”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相国李司徒勉为开封知县尉捕贼。时有不良试公之宽猛,乃潜纳人贿,俾公知之。’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录奏,敕令长安、万年捉不良脊烂求贼,鼎沸三日不获。不良主帅魏昶有策略,取舍人家奴,选年少端正者三人布衣笼头至卫。”

3

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由此可知,唐代的这类主管侦缉逮捕的小吏其官称应是“不良”或“不良人”。

《旧唐书•杨慎矜传》:“先令卢铉收太府少卿张瑄于会昌驿,系而推之,瑄不肯答辩。铉百端拷讯不得,乃令不良枷瑄,以手力绊其足,以木按其足间。”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倘是个不良人,这样神力,如何敌得?”

《汉语大词典》收录“捉不良”、《唐五代语言研究》收录“不良脊烂”都是错误的,是收录了破词。而《唐五代语言研究》认为“不良”乃是“征用有恶迹者充任”,应是望文生义,实际上并无文献的佐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是用来干什么的?唐朝真的存在靖安司么?

全文共 1738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应该会在今年年底正式开播,今天官方正式放出了《长安十二时辰》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就是李泌的办公单位靖安司。可能还有很多小伙伴不太清楚靖安司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其实靖安司就像是整个长安城的情报中心,也是推动剧情的核心部门。那在唐朝真的存在靖安司么?肯定是有相同工作内容的部分,但是不是叫这个名字就不一定了,毕竟这在唐朝也是一个机密。《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可以说是非常紧凑了,整个故事情节也就是在24个小时之内发生的,所以这对于编剧还有演员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就让我们好好期待这部剧吧。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讲的是长安第一情报局局长李泌(易烊千玺饰)和被判了死刑的刑警大队队长张小敬(雷佳音饰),两个人在十二时辰内一起探案、保护长安城的故事。准确地说就是:快节奏的热血英雄战。

先说说读原著的感受:书里的情节跌宕,环环相扣,仿佛看书的时候身边就有一锣打鼓咚咚敲个不停,扣人心弦,每一个情节都击打在读者心里。

读者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局势的发展、人物的动机、选择背后的隐情,以及潜在的阴谋关系。冲突推进故事发展,抉择体现人物性格,隐情解释行动缘由,这一切构成了故事的快节奏框架。这不再是一个披着题材外衣谈恋爱的故事,在这个事关长安生死存亡的事件下,甚至很少有功能性人物,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主动性,整个看的过程就一个感觉:激爽!

李泌、张小敬等他们个个都是要去维护和拯救长安的,虽然每个人的动机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但那种扶大厦于将倾,舍我其谁的气魄是非常有感染力和让人动容的。

十年西域兵,九年长安帅。这就是张小敬。面对李泌的质问,张小敬说:“李司丞,我现在向你请辞都尉之职。在你面前的,不再是靖安司的张都尉,而是第八团浴血奋战的张大头,是悍杀县尉、被打入死牢的不良帅,是被右骁卫捉拿的奸细,是被全城通缉的死囚犯,是要向长安讨个公道的一个兵!”

这是张小敬的心里话,他想守护的,从来不是朝廷、天子,而是最底层最平凡的百姓。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一场腥风血雨,最先被牺牲就是那些生活在长安城角落里的无辜生民,他们才是张小敬十九年来最想守护的。

原著里有唐玄宗、杨玉环、贺知章等人,但主角却是年龄大、不算帅、脸上有疤甚至兵贼难辨的张小敬,和年纪轻轻但却为人沉稳的李泌,这就有点像美国大片里最后拯救世界的是最不起眼穿帽衫的那个小子,《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是中国化的超级英雄故事。

作者巧妙地运用历史人物,在不违背大走向和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将长安的一天一夜演绎到了极致,既有尊重历史的严谨,也有解剖人性的深度,同时将故事与长安融合,展现了一部唐朝风俗大赏。

根据原著设定,在天宝二年初,有谋逆之心的突厥可汗派了几批狼卫偷偷潜入长安,打算对天子不利。为了捉狼卫,朝廷就临时设立了靖安司这个“长安第一情报局”,并安排贺知章和李泌负责。但实际上,靖安司的控制权其实掌握在李泌手上。他虽然只有23岁,但是手段犀利、杀伐果决,以少年老成之姿,极具魄力地管理着整个靖安司。所以,靖安司也是李泌每天进行办公的办公室。

为了还原马伯庸笔下的这个“长安第一情报局”,剧组采取了将“真实复刻”与“曹盾美学”相融合的创作方式:“其实不像以往的一部剧了,不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美术风格”。在真实复刻上,该剧副美术金阳透露:“长安城的每个坊,包括西市东市都是方形的形状,非常的规整。西市的主街道大概是在15米到16米,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记载来做。我们如何去真实地再现这个时代?就是做最朴实地描摹,最全面地展现,最大胆地想象。”导演曹盾一直有这样的创作要求:“靖安司,要让大家能走进去,经得起肉眼的识别和用手去触摸。”

《长安十二时辰》发的视频里,可以看出导演一方面是在尽力还原书中所展现的真实唐朝市井,另一方面是在用自己的美学标准来诉说一段长安的故事,通过不同人物细节、阶级品性的不同刻画,以及发布的靖安司内景图中,对于沙盘、大案牍术等细节的超精密还原,让那个在烈火中被炙烤的长安在观众眼中一下子活起来了。

这些对长安的景象描绘实在太真实了,风土人情细致到位,地域位置刻画清晰,是活生生的一幅长安上元节观灯画。导演曹盾说:“我的要求并不是还原大唐,我是努力想要还原大唐的一天”我想说,这就是原著粉要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游记为何多次提到锦衣卫?唐朝就有锦衣卫了吗?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在《西游记》当中,很多人都对师徒四人的故事非常熟悉,尤其是孙悟空,不过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来自于电视剧的《西游记》而不是原著,因此对于原著里面出现过的很多内容就不是特别的熟悉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在《西游记》里面,曾经很多次的提到锦衣卫这个词。我们知道,锦衣卫是明朝时期最早由朱元璋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那么诞生的年份自然也是在明朝时期,但是西游记是唐朝时期发生的故事,为何作者却要写锦衣卫?难道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锦衣卫了吗?1、西游记中真的有有锦衣卫吗

按道理来说,“锦衣卫”这种东西是明朝时候朱元璋首先设立的机构,用来由其直接统领,监察和捕拿官员。而《西游记》描写的是唐朝时候的事情,本不应该有这种职位。但在著作中,确实出现了“锦衣卫”。

无疑,这是作者吴承恩用来影射明朝的一些现象。有书中,吴承恩用尖锐的笔锋对明朝政府充满了挖苦和讽刺。咱们举几个例子。

在《西游记》的第六十二回中,就出现了锦衣卫。回目: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遥遥望见一处城池,书中形容道:“龙蟠形势,虎踞金城。四垂华盖近,百转紫墟平……”。龙蟠虎踞,说的哪里呢?大家都知道,这是说金陵城,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首都。

师徒进入城池,遇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僧人,正在做役犯,干苦力。就问起来,僧人介绍说,原来这里是“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即然有四夷朝贡,那这个国家是不是像唐朝一样君王有道,群臣贤明呢?完全不是,僧人是这样说的:“爷爷,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这其实说的就是明朝,文不贤,武不良,昏君无道。

在金光寺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捉住了两个鱼精:奔波儿霸和霸波儿奔。第二天,唐僧在拜见国王的时候,就告知了国王。国王就派出了锦衣卫去押取妖精。“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妖贼来,寡人亲审。”这就确定,这个腐朽的国家指的就是有锦衣卫的明朝。2、为何会出现锦衣卫

而在《西游记》的第六十八回中,更是对明朝进行了深刻的挖苦和讥讽。回目: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师徒四人西行,路过一个地方叫“朱紫国”。这连“朱”字都带上了,更是指向明朝。这个朱紫国王下了一道求医的榜文,文中说:朕西牛贺洲朱紫国王,自立业以来,四方平服,百姓清安。近因国事不祥,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说这个国家“国事不祥,沉疴伏枕”,从君主到国家,都病得很严重。

孙悟空诱骗猪八戒揭了榜文,一群人拥着猪八戒到驿馆中找到孙悟空。其中一个太监介绍自己和随从们说:“奴婢乃司礼监内臣,这几个是锦衣校尉。”又有司礼监,又有锦衣卫,无疑指的就是明朝。这个明朝皇帝病得不轻,要治病,孙悟空就给他制作了几枚“乌金丸”,这个乌金丸是什么药材组成的呢?

1.“大黄一两,碾为细末”

为啥要用大黄呢?因为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但是,沙僧认为,“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这个国家太虚弱了,根本经不起雷厉风行的政治改革。

2.“一两巴豆,去壳去膜,捶去油毒,碾为细末”

猪八戒又认为:“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这是说明朝的军事力量太单薄。

3.将锅脐灰刮半盏过来

锅灰号为‘百草霜’,这暗指明朝不关心自己的人民。

4.“再去把我们的马尿等半盏来”

意思是说,明朝这个整天花开酒地的君主只配喝马尿。

通过《西游记》这本著作,吴承恩对明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挖苦,认为这个国家,“文不贤,武不良,国君无道”,只配喝马尿。3、锦衣卫的影响评价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被假太监戴绿帽子 因此而丧命的唐朝皇帝是谁?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被太监绿帽子丧命皇帝

唐敬宗李湛。当时这一位皇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上进心,只顾着吃喝玩乐,根本就比不上自己的父亲,最终的结果也会让人觉得无奈。

祖父一直以来都会励精图治,会忙碌于政务,但是父亲是一个花花公子,混吃混喝。两人从来也没有好好的去教育,让他放任自流的成长,所以根本就没有学到好的本事,只知道吃喝玩乐。穆宗在年轻的时候打马球受精,感染风疾,最终就决定让李湛成为太子,后来因为服食丹药过度,穆宗离开人世那个时候太子才只有16岁变成了后来的唐敬宗。

唐敬宗在登上皇位之后,从来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这方面的本事要比自己的父亲更加的了得。在成为皇帝之后的第2个月选择,到处不停的打球,要么就是大摆宴席,每一次都会喝的尽兴才会离开。一直都在不停的追求享乐,不会把早朝放在心上,在寒冷的冬天,满朝文武都会在寒风凛冽中等待着,一直等到午饭的时间都没有看到皇上,虽然所有的大臣们一直都在劝诫,可是皇上却无动于衷。

唐敬宗李湛实在特别喜欢玩,而且非常的贪玩,把玩当成了是自己的主业,甚至认为皇帝只不过是副业。在这样的皇帝手中,整个国家没有灭亡,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唐敬宗是一个马球高手,不仅自己喜欢打球,同时还会让太监宫女一起参加,因为特别喜欢打猎,平时白天玩不够,晚上也会来到行宫去打狐狸。这种肆无忌惮的游乐,最终送走了自己的性命,到死也想不到平时自己骂的这一群太监,原来就是一群狼。

刘克明就是太监刘光的养子,当时没有经过检查就进入到皇宫中,和皇上玩得也非常的好,而且还把手伸向了后宫的妃子,最终就和自己的同伙把年仅18岁的皇上杀死在更衣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唐朝定都是在哪里,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是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在长安(先西安)建立唐朝开始,直到李世民下令修缮洛阳城,以洛阳为东都,并渐渐将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徙至洛阳。并在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实行两京制,与西京长安并列为首都。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统一中原王朝,建国于618年——907年,共历二十一帝。唐朝开元皇帝李渊于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为盛世唐朝打下坚实的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55年“废王立武”武则天成为皇后,并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唐玄宗李隆基658年继位后,缔造了大唐的开元盛世,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安史之乱后导致国力大幅衰退,中后期由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治理复振国力。但到878年爆发黄巢起义至使唐朝统治根基瓦解,907年唐朝覆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