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英语冠词考点(精彩20篇)

浏览

4960

文章

1000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软体动物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

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

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节课先以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并让学生识别入手。待学生识别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②关于观察当地常见软体动物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取材方便,代表性强的实验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实验材料,这里以观察河蚌为例来说明。观察前,教师要出示观察提纲,观察的项目有:

A.河蚌的体外有没有贝壳?有几片贝壳?

B.用铅笔碰一下张开的贝壳,河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说明贝壳对它有什么作用?

C.将河蚌放在温度为50℃的水中,贝壳会张开,观察在贝壳的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这层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东亚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罗马文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对罗马文化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总结知识。

罗马文化

①法学:a、产生: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对后世影响: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②建筑:a、代表: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水道桥

b、类型: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道路工程建筑;

c、特点: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型结构;

d、对后世影响: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许多的建筑沿袭和继承发扬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传统。

通过上面对罗马文化的介绍,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上面的知识点,相信同学们可以很熟练的掌握了上面的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亚洲的自然环境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亚洲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乌耳姆战役

全文共 2050 字

+ 加入清单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终于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当上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之后,便继续实行他庞大的战争计划。

他首先准备的是进攻英国,因为英国曾因法国与之争夺殖民地而公开与法国宣战。拿破仑在登基之前就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集结了12万军队,并声称:他即将成为英国议会、英格兰银行和伦敦的主人。这种强大的攻势促使形势急剧变化,第三次反法联盟在英国的积极努力下迅速结或。库图佐夫率10万俄军、麦克率25万奥军,另外10万俄瑞联军以及强大的英国舰队分别在法国四周虎视眈眈,法国处境极为不利。鉴于这种情况,拿破仑迅速改变策略,暂时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同时,他认真分析了眼前局势,他认为俄军向西挺进,其目的是与麦克会合,一旦会合成功,将形成一股强大力量,使法军难以应战,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破坏俄、奥军队会合。

拿破仑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使他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拿破仑清楚地知道,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原则。所以他首先收买普鲁士、使普鲁士保持中立,然后使原先准备参加反法联军的小国巴伐利亚等与自己结盟,这样,就使自己减少了不少对手。

一切就绪以后,拿破仑在1805年8月26日下令部队向东挺进,要争取时间去破坏俄奥会师,结果法国17万大军只用了20余日便赶到了目的地--莱茵河畔。

拿破仑一方面派大军飞速东进,另一方面他却不断出现在巴黎,报纸不断发布他的消息,这又是他的计谋,目的是让敌人相信他没有率军远征。另外,他还把大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佯装进攻英国。这样,果然使敌上了当。法军迅速飞向莱茵河,奥军却毫无察觉,相反,麦克却把战线进一步拉长,这对拿破仑各个击破的原则很有利。

麦克自认为拿破仑短时间不会赶往莱茵河,所以他让部队抢先占领黑林山的各个要道,并进驻乌耳姆,准备迎击法军先头部队。当拿破仑知道麦克这种布置后,便决定从乌耳姆以东突破奥军防线,然后强渡多瑙河,插入奥军背后,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奥军与俄军会合。

拿破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多瑙河,部队向对岸突进。而此时刻麦克都毫无防备。当消息传来时,麦克一点也不相信,他说:"这是不可能的,法军至少还须20天的路才能到达这里!"这时,同行的斐迪南大公感到事情不妙,便劝麦克迅速撤军,回到安全地方,以免被法军吃掉。而麦克都不以为然,他相信法军大部分仍远离自己,而俄军很快便会到达。结果,这一判断最终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法军大部队在总帅拿破仑的指挥下,渐渐包围了乌耳姆,使奥军成了瓮中之鳖,插翅难飞。

这时,俄国军队也赶到了莱茵河边。拿破仑派大将缪拉率军拿掉乌耳姆,但缪拉有勇无谋,在作战过程当中,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差点使法军功亏一篑!原来,他在实施对乌耳姆的进攻时,命令部队在多瑶河北岸进攻乌耳姆的第六军,然后进至南岸,这样在防守上面就出现了漏洞,奥军一旦从北面突围,就会溜之大吉了。

果然,狡猾的麦克发现了这点,他立即组织部队由北面突围出击,但一个突然的事件使他犹豫起来。在他正在商议突围方案时,舒尔曼斯特进来了。麦克和他的大将都不认识他,因此,舒尔曼斯特先作了自我介绍。

"将军,我叫蒙代尔,我有好消息要报告您。"

"什么好消息?"

"英国人在布伦港登陆了,已迅速向巴黎进军。法国元老院有人号召人民推翻拿破仑,我想,这消息对您非常有用,您不想坐失良机吧?"舒尔曼斯特意在让麦克放弃突围,一举击溃法军,夺得胜利。

麦克果然心动了,问道:"真的吗?"

"千真万确!"

"那么,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消息?"麦克想从舒尔曼斯特的口中了解点什么。

"您不相信我是吧?告诉您吧,我虽是法国人,但我恨那个恶魔,因为他让我们古老而高贵的姓氏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我要用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报复他,我希望上天能够帮助人们去打败他,让他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直至生命!"

听了舒尔曼斯特的话,麦克犹豫不决,他不想放弃这个打败拿破仑的绝好时机。正当麦克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张法国报纸使他定下了打败拿破仑的决心。报纸上有法国巴黎爆发反对拿破仑的革命消息。麦克一看大喜,认为拿破仑已经众叛亲离,盖世之功唾手可得。

可惜麦克打错了如意算盘,原来舒尔曼斯特是拿破仑派来的间谍,拿破仑发现了缪拉的失误,便派舒尔曼斯特去诱骗麦克上当。至于那份法国报纸,是拿破仑估计到麦克不会轻易上钩而想的又一骗局。

法军慢慢收紧了包围圈,17万大军兵临城下,这时麦克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伴随着东方升起的太阳,法军开始了总攻,拿破仑下令所有火力一齐射向乌耳姆,刹那间,万炮齐发,乌耳姆笼罩在火海之中,最后奥军阵营里升起一面白旗,麦克投降了。受降仪式上,麦克率领他的16员大将,在白旗的引导之下,缓缓到拿破仑面前,相继放下了武器,之后3万多官兵依次列队投降。拿破仑及其士兵骄傲地欢呼:"法兰西万岁!"乌耳姆一战,是拿破仑精心运用快速作战战略取得的成功一战,"兵贵神速",古今战争皆如此。这次战役,再次显示了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美国简介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

1、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2、纬度位置――主体位于北温带。夏威夷位于热带,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寒带和亚寒带

3、领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海外州)三部分组成。

4、陆上邻国:南临墨西哥,北临加拿大。

5、移民国家:居民主要是欧洲白人移民的后裔,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是非洲人的后裔。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里。美国境内的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洛杉机和旧金山。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话方式等方面渐趋一致,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6、城市:①、首都-华盛顿;②、最大城市(联合国总部)-纽约;③、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机(好莱坞和迪斯尼乐园);④、有“硅谷”分布的城市——旧金山;⑤、芝加哥-交通中心、美国第三大城市;⑥、底特律-汽车城;⑦休斯敦―航空城;⑧西雅图―波音城;⑨、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

7、农业地区专业化:⑴、世界农业大国:是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⑵、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生产专门化(农业生产特点)如五大湖附近的乳畜带等,⑶、地形分布特点:南北纵列分布,有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⑷、降水量分布特征:降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⑸、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苏比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河流和湖泊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是受到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及劳动力)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8、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①、东北部地区(发展最早)—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工业。

②、南部地区(新兴工业区)—石油、飞机、宇航、电子工业等。

③、西部地区(硅谷分布地区)—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工业。

⑵、工业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创造产值、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9、能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大国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发达的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基础上的,因而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所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应该在在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中应担负主要的责任和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根尖结构以及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根尖结构以及与吸收功能适应特点

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2、特点

(1)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

(2)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3)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4)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例1:人体肝脏能够利用胡萝卜素合成维生素,因此肝病患者同时易患()。A.软骨病B.坏血病C.夜盲症D.脚气病?解体思路:我们要善于从题干中发现信息,题干已告诉我们肝脏能利用胡萝卜素合成维生素,所以肝病患者同时易患的应是维生素缺乏症,而胡萝卜素能够合成维生素A,维生素A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视觉,若缺少易患夜盲症。答案:C

例2: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A.水B.有机物C.蛋白质D.维生素解体思路:在此我们应对细胞中所含物质及其作用有清晰的了解。在这四个选项中,维生素不参与构成细胞,首先被排除。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有机物中的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则是贮备的能源物质。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最多,大约占细胞鲜重的91%~92%,人体内的水大约占体重的60%~70%,所以,水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答案:A

练习1:.最近,小丽出现浑身乏力、头晕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贫血。小丽在加强营养时,应特别增加哪类无机盐的摄入?()

?A.含钙的B.含磷的C.含铁的D.含碘的

练习2: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一些瘦肉、鱼、蛋、奶、豆类等食物,因为在这类食物中,含有较多的()。

?A.蛋白质B.脂肪C.维生素D.糖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生殖发育

一、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青蛙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

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和种类少的原因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生活在水中,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

4、环境变化对两栖动物繁衍的影响:导致两栖动物生殖和繁育能力下降。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水受到污染。

四、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鸟卵的结构: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民族独立运动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1、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中国、朝鲜、越南北部等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独立。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也取得显著成就。1998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1位。

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官僚体制僵化,基础设施落后。

2、非洲独立运动

1952年,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应被迫承认埃及独立;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故称非洲独立年。

20世纪90年代前期,纳米比亚独立,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约500年的历史结束。

1994年,黑人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人欧洲殖民者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最终结束。

3、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展开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77年,美、巴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1.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和作用:(1)内容:改变了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办法,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2)作用: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次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3.基督教产生:(1)时间:公元1世纪;(2)地点:巴勒斯坦;(3)创始人:耶稣;(4)基本教义:对人类博爱。(5)经典:《圣经》。4.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支柱;丕平把罗马附近的拉文那地区送给教皇,称丕平献土,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教皇国由此形成。

5.罗马天主教会的作用:(1)经济上,教会拥有西欧1/3的土地;(2)政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与王权分庭抗礼;(3)思想文化:处于万流归宗的垄断地位。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6.1108年,法国东北部的琅城__人民以大量的金钱取得城市自治权,琅城主教出尔反尔;_1112__年发动起义,打败国王的军队。

7.中古西欧兴起的意义:(1)经济: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它的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2)政治: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农奴在自由的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可以取得自由身份)城市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贵族,加速国家统一;(3)文化: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8.中古西欧城市与古代中国城市有何区别:中古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古代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出现的。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有自治权,古代中国城市没有那么突出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细胞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比较

1、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2、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1、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净。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浓度为0.9%,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刮:用消毒的棉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漱口的目的是清除口腔内的杂质)。

4、涂:把棉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5: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平。

6、染: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稀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云南省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云南省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疆,东边与广西、贵州为邻,北部与四川、西北部与西藏相连,西南和南面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面积约39.4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八位。

云南省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呈阶梯状下降,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全省第一高峰,河口县元江出境处海拔则只有764米,是全省最低点。自西向东排列着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山、云岭等,高山之间夹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被称为“三江并流”。

云南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测算,年发电量可达4000亿千瓦小时。

云南的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垂直变化显著,气温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由西北向元江河谷从7℃递增到22℃。降水差异较大,一般是中部、北部较少,东南、西南部分较多。

云南由于受立体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农作物形成多样化,有水稻、小麦、玉十等主要粮食作物和茶、烟草、油菜、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

全省动、植物种类多,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全国植物约4万种,云南就约有2万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野生脊椎动物有16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56%,全国见于名录的昆虫有25万种,云南则有1万多种。

全省矿藏品种多、储量大,故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

省会昆明是一座风光如画、春色常在、名胜古迹较多发展中的旅游城市,有“春城”的美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认识生物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都是生物。

2.真菌、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等现象,能够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废物。

2.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分析与讨论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二、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取拿与安放

取显微镜时应该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2.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起稳定作用。遮光器的作用是调节亮度。转换器的作用是转换物镜。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3.显微镜的使用

从目镜内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界里,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

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壁:保护作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作用。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作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作用。

液泡:含营养物质作用。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作用。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细胞的分裂

1.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2.生物体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3.细胞分裂受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控制。

二、细胞的分化1.细胞的分化形成了组织。

2.动物的组织有四种,分别是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

3.植物的组织有五种,分别是保护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位,叫做器官。

2.绿色开花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其植物体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为生殖器官。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2.动物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生物圈与栖息地

一、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

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环境称为栖息地。

2.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2.我们以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为例,探究的是非生物因素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在科学实验时,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并且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同种生物之间和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性群聚生活的蚂蚁、蜜蜂等在群体内部既有互助又有竞争;雄性羚羊在繁殖季节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以上说明同种生物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动植物对其生活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2.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4.生物灭绝是一种不适应现象。

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1.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2.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气候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1.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

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2.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

3.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4.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风.位置,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

5.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气候的主要优点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的形态结构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

设疑启动

引出课题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的说明:

(1)导言的设计。

①由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等等,学生这时已经按捺不住了,这样的引言干净利落,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就讲蝗虫。同时从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种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放在其他节肢物动中讲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顺序引入,先导出章的题目再导出节的题目。这样比较麻烦也耽搁时间。设疑导入和录像导入也比较好,但没有实物导入节省时间,因为本节课内容多实验量大,所以要选一种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

(2)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应该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教师出示观察提纲: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要求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两个同学配合好,教师要适时出示蝗虫模型(或大屏幕)给予指导。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蝗虫外形观察记录表

身体部分

器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酵母特征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酵母菌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

多数酵母可以分离于富含糖类的环境中,比如一些水果(葡萄、苹果、桃等)或者植物分泌物(如仙人掌的汁)。一些酵母在昆虫体内生活。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比细菌的单细胞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或5~20微米。酵母菌无鞭毛,不能游动。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有的还具有微体。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组成:细胞核DNA,线粒体DNA,以及特殊的质粒DNA。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未发现其有性阶段的酵母菌称假酵母。

编辑推荐:酵母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秦岭——淮河线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秦岭——淮河线

1、秦岭与淮河

⑴、秦岭—淮河的走向:秦岭—东西向,淮河—由南向东注入长江—黄海。

⑵、秦岭—淮河流经的省区:甘、陕、豫、皖、苏等。

⑶、秦岭—淮河的意义:①、一月0℃的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③、暧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⑷、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见八年级地理(上册)P77下面的表格题。

2、四大区域:

⑴、划分及分布:秦岭—淮河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⑵、四大区域划分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鸟类的多样性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鸟类的不同形态结构特点,从而理解鸟类的多样性

2、了解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本地区当前鸟类资源的现状,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鸟类。

3、学习观察鸟类,保护鸟类的方法,从而培养自觉保护鸟类的情感和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鸟类的多样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和解决当今环保等难题的世界性问题,使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观点是生物教师在自己教学工作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节鸟类多样性是学习、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典型材料,是学生获得生物多样性观点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教材,并注意收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材料,丰富深化本节课的教学。

然而,尤其在城区,很多地方鸟类活动少,而且它们远离人群,学生难以真切、全面地观察、了解鸟类,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使之又成为难点。

本节选择了鸟类中猛禽的代表猫头鹰、鸣禽的代表大山雀、游禽的代表野鸭、走禽的代表鸵鸟、涉禽的代表丹顶鹤展开学习,是较全面了解鸟类多样性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看录像、参观动物园中的鸟馆、参观百鸟园、组织野外观鸟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去亲近鸟、观察鸟、研究鸟,在此基础上,开展关于鸟类多样性中一些问题的讨论,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千百万年来,人类与鸟类共同在地球上生活,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鸟类卓越的飞翔能力、艳丽的色彩、动听的歌喉、奇妙的本能行为,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科学的启示。

我国鸟类资源丰富,鸟类种数在世界上居于第4位。巴西有2000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有1253种。

本节课是用更大的视角研究不同种类的鸟类。

1。对几类生态类群鸟类代表的研究

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参观百鸟园、参观动物园中的鸟馆,有条件的学校组织野外观鸟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参观前,教师应准备观察报告,以指导学生在参观中的观察活动。进行野外观鸟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野外观鸟方法。

本节课在课前观察的基础上,可采用师生共同探讨鸟类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相适应的问题,尤其注意各生态类群鸟类的喙和足的特点。课前还可以播映几种典型鸟类的录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全文共 3901 字

+ 加入清单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一直是抽象的、科学世界中的生物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强调生物教学要回归自然,要紧密联系生活世界。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生物类群之后,对他们周围生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指导他们进一步了解生物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们探求生物学知识的欲望。这节课主要通过同学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把同学们已知知识的内化和延伸。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的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举例确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以及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捕捉鼠妇20只,装入盛有湿土和树叶的透明的可乐瓶中(注意透气)。

教师: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鼠妇的生活环境、蚯蚓生活环境等挂图,有关教学录像资料、投影资料、统计表、曲线图。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堂设计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科书第8页,观察节头情景图“沙漠的仙人掌”,大家知道,野生的仙人掌能够很好的生活在沙漠里,而高大的乔木和农作物却不能在沙漠里生活,哪位同学说出其中的原因??

生:沙漠里干旱、缺水;高大的乔木、农作物不适应沙漠环境,而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高大乔木、农作物需水量大,仙人掌需水量小。?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起来水是影响生物生活的一种因素,其实,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的因素都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比如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等,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其中水、光、温度、空气、土壤为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为生物因素。如熊猫的数量会因箭竹的大量枯萎而减少,这里的箭竹就是影响熊猫的生物因素。课前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带来了所采集到的鼠妇,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在哪里采集到鼠妇的??

生:同学1在花盆下边。?

同学2在潮湿的砖块和石头下边。?

同学3在一堆烂草下边。?

师:说的很好,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知道鼠妇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容易就采集到鼠妇。大家思考一下,鼠妇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阴暗、潮湿。?

师:回答很好。在干燥和光亮的环境中是不容易看到鼠妇的。那么鼠妇为什么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看来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确实能够影响生物的分布,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页,“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内容,提出探究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的可探究的假设是什么?提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非生物因素而在几种非生物因素中,应该排除那些现有实验条件不计可的探究因素。?

生: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假设: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水或光??

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同学们已经确定。光和水对鼠妇的生活究竟是否有影响?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合作,共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加以验证。提示:对于光和水这两个环境因素来说,同学们是否可以分别利用推荐器材和其他器材,各设计一组对比环境,如对光这一因素,可设计一组“光亮和黑暗”的对比的环境,变量是光,其它因素都相同;而对水这一因素,可设计另一组“干燥和潮湿”的对比环境,变量是水,其它因素都相同。并把实验过程中鼠妇活动情况的数据记录到所发下的统计表中,并绘制曲线图。?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汇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情况。?

生:A组我们选一个洁净的培养皿,放在一张白纸上,用书本将培养皿的一半遮住,人为地制造一个“光亮与黑暗”对比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到光亮处,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B组我们用一个白色透明的可乐塑料瓶,瓶的下部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制造一个“光亮与较暗”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从瓶中放入,把瓶横放着,观察鼠妇的活动,也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C组我们用一个干燥、洁净的培养皿,把一张半圆形的吸水纸放入培养皿内的一半,用滴管吸入自来水,均匀的滴在吸水纸上,将吸水纸均匀地浸湿,培养皿的另一半放一张半圆形的干燥的吸水纸,制造一个“干燥与潮湿”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培养皿内的干燥的吸水纸上,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吸水纸上。?

D组我们用一个较深的铅笔盒,把一些潮湿的土放在铅盒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些干燥的土,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铅笔盒内的干土上,观察发现,大部分的鼠妇也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土上去了。?

师:同学们做得成功。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都按照要求,分别围绕“光”、“水”这两个变量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对于“光”这个变量,设计了“光亮与黑暗”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对于“水”这个变量,设计了“干燥与潮湿”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有哪位同学能说明一下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生:同学1便于进行比较。?

同学2更加突出“光”或“水”两种因素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

同学3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师:回答的很好。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即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选取一种因素的不同作为变量加以对比研究。好,下面各小组的组长同学把实验过程中的调查表报上来,进行统计。选派两位同学进行统计,在实验5分钟时分布在不同环境中的鼠妇数目,并绘制曲线图。?

生:学生统计结果?

“光亮与黑暗”光亮:x个、黑暗:y个?

“干燥与潮湿”干燥:a个、潮湿:b个?

师:同学们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大家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同学1鼠妇喜欢黑暗和潮湿,不喜欢光亮和干燥。?

同学2光和水这两种因素能影响鼠妇的分布。?

师:同学们这个探究活动做得很成功。那么,在我们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大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鼠妇呢??

生:同学1随便扔掉

同学2放回大自然

师:大家认为该怎么办??

生:放回大自然。?

师:我也赞成放回大自然,因为鼠妇也是一种生物,我们提倡珍爱生命,就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爱护实验生物。通过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光、水、温度等环境因素,确实能响鼠妇分布,那么,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播放:“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教学录像资料”,而后阅读教科书第9页,指出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举例说出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分布的影响?并说出草原上的草和鹿群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生:观看教学录像资料,阅读课文第9页、观察图1-5思考回答。?

同学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同学2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度影响各种生物的生活,如冬眠之前,蛇在天气突然变冷时爬出来晒太阳;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干旱的地区要多。?

同学3草原的繁盛和衰亡关系到鹿群的生活,草是影响鹿群生存的生物因素;同样,草原上的其他生物如鹿群和人类也是影响草生存的生物因素,鹿群个体数的大量增加,或人类的不恰当的建设活动,都可能破坏草原。?

师:回答的很好,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受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生:不是,生物能够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看投影:1?沙漠中的仙人掌。2?土壤中的蚯蚓等图片资料。然后阅读教科书第10页,就仙人掌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展开讨论:仙人掌和蚯蚓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蚯蚓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生:学生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的散失;茎绿色肥厚,不仅可以贮存大量的水,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土壤深层的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生活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学生2蚯蚓生活在潮湿而又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身体表面有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身体表面有粘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同时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而影响环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因此,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生物和它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爱生物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当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同时还要学会合作。?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编辑推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