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类的祖先从哪来【精彩20篇】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那么人类的祖先从哪来?问学吧小编在此整理人类祖先的形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浏览

159

文章

20

篇1: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那么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人类祖先的形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最早的人类

从1974年开始,英国学者M.D.利基在坦桑尼亚莱托利的莱托利尔地层发现了人类化石,除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外,还发现一些成人的上下颌碎片及牙齿。定年在380~360万年前之间。1978年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人类脚印,属一大一小两个个体。脚印有凸起的足弓,圆形的足跟,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因此有些学者把它归入人属。但在同一地层中没有发现石器。约翰逊等人认为莱托利尔地层发现的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并非真正的人类。

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库彼弗拉发现了编号为KNM-ER1470号人的头骨,定年为290万年前。脑量约为775毫升。头骨无直立人那样明显突出的眉嵴,因此它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在KNM-ER1470号人的层位稍高处,于1968年发现有旧石器,当时测定为261万年前,1975和1976年有人重新测定其年代分别为182万年和244万年前,后一年代与最初测定的年代较接近。

从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陆续发现一些人类化石。1964年定名为“能人”。其脑量约为 680毫升,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在发现能人的层位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工具,主要是砍砸器。此外还发现石块堆成的圆圈,推测是能人所建的简单住所。能人生活的时代距今180万年。

发现于爪哇的莫佐克托人,原先被称为莫佐克托猿人,有人研究,认为可能属于能人,定年为约190万年前。

人类祖先的形成

远古时候,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杨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

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类祖先露西地位被挑战,难道人类祖先要被换人了?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祖先,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人?就目前而言,受到公认的还是“露西”,一个在东非被发现的距今320万年的女性头骨,虽然她的形态和现代人类的形态并不一致,毕竟中间有320万年的时间,但是将她认为是人类祖先,因为她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然而,埃塞俄比亚又发现了一块距今380万年的男性头骨,这么说来,露西作为人类祖先的地位,难道就保不住了吗?

我们人类,曾经被认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距今320万年前的露西,我们还可以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看到她。露西的骨骼化石,1974年被发现于埃塞俄比亚阿法尔谷底,而她的名字,据说是因为发现者在当时播放了一首披头士乐队的歌曲《Lucyin the Sky withDiamonds》(露西带着钻石飞翔在空中)。2016年,《自然》期刊发表论文,显示露西可能真的是从树上坠亡,有没有带钻石,就不清楚了。

然而,最近《自然》又发表了两篇论文,描述了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块380万年前的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属于一名中年男性。就是这个男性生物,挑战了露西“人类祖先”的地位。

在分类上,露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而这块新发现的头骨化石主人,属于南方古猿湖畔种。在本次发现之前,阿法种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祖先,生活在距今370万~300万年前;而湖畔种生活在420万~390万年前,是露西的祖先。

既然露西是人类的祖先,湖畔种是露西的祖先,那能推导出湖畔种是人类的祖先吗?很遗憾,并不能。

中科院古脊椎所助理研究员潘雷表示,并不是化石的年代早,就能荣膺“人类祖先”这一伟大称号,首先,你得直立行走,这是人类起源的表示,也是之后人类诸多演化的生物学基础。只有生理结构上能够习惯性双足直立行走的古猿,才会被认为是人类祖先。

可这也并非第一次发现湖畔种的化石,为何对他的人类祖先身份判定姗姗来迟?

潘雷解释,原因有二:其一,于1965年发现的湖畔种首件化石是一段肱骨,之后40多年间发现的化石部位都不够关键,难以证明它们是否直立行走,而阿法种比较幸运,发现许多化石甚至足迹,足以证明双足直立行走;其二,在本次发现之前,湖畔种被认为是阿法种的直接祖先,也就间接认为这是一个单线演化过程,所以露西的祖先地位十分稳固。

但这次发现的这块湖畔种头骨化石,恰好能证明“直立行走”这一关键点。“因为直立姿态使头部在脊柱正上方,所以人类的枕骨大孔在头骨最底部。而猩猩和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枕骨大孔,都位于头骨后端,适应于四足行走的姿态。”潘雷说。

此处需要插播另一个发现,1987年曾发现一件南方古猿化石,时间可达390万年前,但由于当时缺乏对比材料,它的分类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是阿法种,所以阿法种的生存年代仍公认为370万~300万年前。而这次横空出世的这块几乎完整的湖畔种头骨化石,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湖畔种和阿法种的差异,也就确认了1987年发现的化石为阿法种。

所以,我们既发现了390万年前的阿法种,也发现了380万年前的湖畔种,简而言之,有的湖畔种比有的阿法种还年轻,两个物种可能共存过10万年。而且经研究对比发现,湖畔种和阿法种在形态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两者不是单线演化关系,阿法种可能来自湖畔种的多个群体。

“虽然上新世的南方古猿有许多肢骨、牙齿化石和零散头骨碎片发现,但完整的头骨化石比较稀少,导致我们对早期南方古猿的头骨形态一直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次发现的南方古猿湖畔种的头骨,为我们研究南方古猿的头面部形态提供了珍贵的依据。”潘雷说,“湖畔种的面部存在一些进步特征,如眶下区域的隆起等,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湖畔种就是阿法种的直接祖先。”

讲到这里,人类祖先是不是就可以换人了?很遗憾,并不是。

潘雷说:“目前的发现并不能否定湖畔种是阿法种祖先的这种可能性,只能说此次发现的头骨代表的湖畔种群体,不是阿法种的祖先,但二者一定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另外,在埃塞俄比亚还新出土了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牙齿化石,它们的形态比较接近阿法种。如果确实属于阿法种,那么湖畔种与阿法种的关系,则会更加复杂。”

早期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没有因为本次发现而变得更加清晰,反而呈现出灌木丛状的演化趋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可是,科学的魅力不就在此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现代人类的祖先可能是因为太懒而灭绝的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外国媒体BGR的报道,科学家们现在认为现代人类祖先可能懒得生存,导致灭绝。在《PLOS一号》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考古学家对直立人有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有趣发现。

据研究人员称,直立人在制造工具和收集维持生命的供应品时有“偷工减料”的习惯。科学家称直立人的“不幸习惯”为“最省力的策略”,并认为当地球气候开始变化时,史前人类缺乏适应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塞里斯顿博士和这项工作的首席研究员在一份声明中解释道:“他们似乎并没有强迫自己。我不能不理解他们是探险家。他们没有我们的好奇心。”

直立人具有“足够好”心态的一些例子包括他们习惯用离他们最近的岩石制造石器。科学家们注意到,在一个已知有一群原始人居住的地方,一些更好的工具使石头离他们只有很短的步行距离,但是这个群体似乎更喜欢在更近的距离使用质量更差的石头。

研究人员发现的证据还表明,随着气候开始变化并变得更加干燥,该组织拒绝改变策略。这些直立人似乎不喜欢探索,拒绝寻找在不远的地方可以找到的新水源,这可能导致他们因缺水而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类第一个祖先是谁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人类祖先是猿,猿类是从渐新世才开始出现的,距离现在大约已经有3千万年了。

人类在这个地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实人类最初的样子并不是这样,而是一步步进化来的,那么人类的第一个祖先是谁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被人类学家认为是人类祖先的猿是很晚才出现的。那就是用印度古代史诗中的一个英雄王子--罗摩的名字命名的拉玛猿(罗摩的译名现统一为拉玛)。

2

它们生活在距今约为1000万年-1500万年前。拉玛猿首先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的西瓦利克山发现的。本世纪60年代后期,在匈牙利的早新世煤层中所发现的鲁达古猿,也属于拉玛猿。

3

据发掘实物估计,禄丰古猿身体有黑猩猩那样大小,吻部短缩,犬齿不发达,缺乏一般猿类常用的武器。然而,它们具有比其他动物略高一等的智力,加上经常在开阔的地面上活动,促使它们进一步手足分工。有人认为禄丰古猿能用手抓握树枝或别的自然物进行防御和取食。既然如此,手已经分化出来,两条腿也应该能直立了。

4

现代人的起源存在两种假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非洲单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起源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5

人类祖先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2102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的历史始于人类的出现。那么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呢?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怎么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人类最早的祖先的形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类的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它和人们临终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同时濒死体验也是人们遇到危险时的一种反应。2013年3月,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濒死时触发的生理机制会让人的感触更加敏锐,不仅是对个人经历中过去事件的想象,对真实事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和英国的两位著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理论,认为构成灵魂的量子物质离开神经系统而后进入宇宙时便会出现濒死经历。根据他们的理论,意识是大脑内一台量子计算机的程序,即使人死后,这个程序仍可以在宇宙中存在。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一些人出现的濒死经历。

这项类宗教理论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和麻醉学与心理学系教授斯图亚特-哈默罗夫博士提出,立基于他与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爵士提出的一项与意识有关的量子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人类的灵魂存在于脑细胞内被称之为“微管”的结构内。他们指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这些微管内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这种理论被称之为“调谐客观还原理论”(Orch-OR)。

根据他们的理论,人类的灵魂是大脑内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它们由宇宙内的基本物质构成,可能在时间诞生后就已经存在。这种观点与佛教和印度教的观点类似,即意识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与西方的哲学唯心主义也有相似之处。

哈默罗夫认为,在濒死经历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里面的信息并没有遭到破坏。也就是说,灵魂离开肉体,重回宇宙。哈默罗夫在纪录片《科学频道-穿越虫洞》中表示:“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微管内的量子信息并没有遭到破坏,也无法被破坏,离开肉体后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苏醒过来,这种量子信息又会重新回到微管,患者会说‘我体验了一次濒死经历’。如果没有苏醒过来,患者便会死亡,这种量子信息将存在于肉体外,以灵魂的形式。”

Orch-OR理论遭到以经验为根据的思想家的猛烈抨击,在科学界也引发巨大争议。《赫芬顿邮报》报道称,很多科学家向这一理论发出挑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马克斯-特格马克便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特格马克批评了Orch-OR理论。这篇文章被很多反对者引用。哈默罗夫认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将最终证明Orch-Or理论,最近发现的量子效应验证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例如嗅觉、鸟类的导航以及光合作用。

人类最早的祖先的形成

所有的生命都起始于原始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具体说就是,单细胞生物逐渐变成多细胞生物,然后慢慢到五亿年前海洋中有了早期的原始鱼类,大概在3亿年前,早期的一批原始鱼类登陆,作为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还是在陆地繁衍进化和发展,后来有了灵长类动物,后来由于环境变化,一部分猿类从树上下来,作为早期人猿慢慢适应了地面生活,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发展称为今天的人类。由此可见,动物都是从原始海洋中来的,然后进化出人。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②,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图)。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学家认为超新星爆炸可能促成人类祖先直立行走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外国媒体BGR的报道,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的科学家来说,确定某些变化何时发生以及可能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最令人困惑的谜团之一是人类祖先开始直立行走的时期。

考古学家认为,随着人类祖先周围的环境开始从森林向草原转变,直立行走成为一种优势。现在,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附近恒星的爆炸可能会对这些环境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关注于260万年前发现的宇宙射线增加的证据。作者认为,证据表明,邻近的恒星在死亡时会用宇宙射线轰击地球。

来自垂死恒星的能量以宇宙射线的形式可能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导致雷击和野火增加。火灾可能在将非洲大部分地区从森林转变为开阔草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们认为,甚至在这一事件之前,人类就有直立行走的倾向,”主要作者阿德里安·梅洛特在一份声明中说。“但它们主要适合在树上爬行。在被改造成大草原后,它们经常不得不穿过草原,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所以它们直立行走时会变得更好。他们可以看到草的顶部,并注意到捕食者。我们认为,这种向草原的转移促成了直立行走的行为,然后它在人类祖先中变得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人类及其它生物共同祖先原来长这样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极其微小的海洋生物——萨克奇图斯,它被认为是人类和许多其他生物已知的最早的共同祖先。这块化石有4.5亿年历史,研究人员称它们“保存得非常好”它们是生物进化的起点,然后逐渐进化成鱼,最后进化成人类。这次发现的化石来自中国中部。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该研究小组称,萨科海图斯是“后神话”中最原始的生物。后天性动物是许多物种的共同祖先,包括脊椎动物等。眼跳约1毫米长。科学家认为它们生活在海底的沙砾中。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它们有肛门,这表明这种生物从同一个腔中进食和排泄。

这个研究小组由来自英国、中国和德国的科学家组成。研究人员指出:“从肉眼看,这些化石就像黑色的沙粒,但显微镜揭示的细节让我们吃惊。我们相信,作为一个早期的口腔后生物,它可能是许多生物进化的起点,人类也不例外。所有口后生物都有相同的祖先,我们认为这种生物是我们正在寻找的对象。中国陕西省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种化石,他们说:“萨科动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鱼类和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

后部动物起源于大约5.1亿到5.2亿年前。它们不仅进化成人类所属的脊椎动物,还分化成海星、海胆和其他生物。因为这些生物外表不同,科学家很难确定它们共同的祖先是什么样子。研究表明,这种生物的身体左右对称,这是其后代的共同特征,我们人类也是如此。眼跳也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有弹性的皮肤和肌肉,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可以通过肌肉收缩和蠕动来移动身体。

这种生物最惊人的特征是它有一张与其大小不相称的大嘴。它们可能会吞下食物残渣,甚至其他有机体。他们身体的锥形结构也很有趣。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构被设计成允许吞咽的水流出身体,这可能是鱼鳃的早期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西班牙发现现代巨猿和人类的最近祖先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四西班牙科学家在一项发布会上表示,他们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具有1300万年历史的新猿类化石,经过对这具古代猿类化石的研究,证明这支猿类很可能是现在所有巨型猿类和人类共同的祖先。巨型猿类的一支后来进化成人类,另外还包括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现在一般认为,巨型猿类和小型猿类在1100万到1600万年前分化,现在的小型猿类包括长臂猿。

这种新猿类被命名为Pierolapithecus catalaunicus,发现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它的脊骨僵直,还具有其它一些适应爬树的特征。

研究者在《科学》杂志上表示,这具骨骼化石的年龄证明它是所有现代巨型猿类和人类的最近祖先,即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近祖先,那它也与最近祖先存在密切的联系。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巴塞罗纳古生物学院的萨尔瓦多-莫亚索尔表示,他和同事们从发现了第一块骨骼之后已经开始在巴塞罗纳附近进行另一处的挖掘工作,这次发现的是一颗犬齿,是由进行挖掘工作的推土机挖掘出来的。莫亚索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西班牙的古生物学家都说不是你去找一块好化石,而是好化石自己来找你。” 研究人员目前仍在进行挖掘工作,据称他们发现的这具骨骼化石是中新世中期这个时期所发掘的化石中最完整的。

他说:“其它猿类,譬如Proconsul或Equatorius,虽然也有一些肋骨片段,但是它们的构造非常简单,完全与猴子一样。”另外,Pierolapithecus 的肩胛骨与现代巨型猿类和人类一样位于背部上面,而猴子的肩胛骨在胸部两侧,和狗一样。Pierolapithecus,现代巨猿和人类的腰部脊椎是短而直的,这部分的椎骨与猴子的椎骨不同,它们有更大的柔韧性。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适应性可能影响到Pierolapithecus的重心,使它更容易直立起来和攀爬树木。而且,Pierolapithecus,现代巨猿和人类的两根前臂骨中只有一根与手腕柔软的相连,这就使手能更灵活的旋转,同时也更有助于攀爬。Pierolapithecus的头骨与巨猿也非常相似,它的脸部比较短,鼻子上部的结构几乎与眼睛相平,而猴子的鼻子突出于两眼之间,妨碍视线。

化石与猴子相似的特点

Pierolapithecus也具有一些更原始的像猴子一样的特征,譬如倾斜的面孔和短小的手指和脚趾。莫亚索尔和他的同事认为这标志着各种各样的特征在猿类的进化过程中是分别显现出来的,而且很可能不只经过了一次进化。

例如,一般认为攀爬和垂悬的能力是同时进化的,但Pierolapithecus短小的手指表明,它并没有经历很多垂悬运动,因此研究人员猜测,与垂悬相关的特征可能是多次演变而来的。

尽管Pierolapithecus是在西班牙被发现的,但是莫亚索尔认为这个种类可能也曾经生活在非洲。 他说:“非洲是灵长类动物的园地,在非洲发现的中新世中后期化石记录中,我们发现了具有猴子身体构造的多种奇异的原始人科动物。在欧亚大陆猿类突然出现于中新世中期,而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关于灵长类的记录,因此,我认为非洲是发源地。”

古生物学者发现的这具个体很可能是雄性,以水果为生,重35公斤左右,比非洲小人猿还小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从哪里来,人类的祖先到底是谁

全文共 271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人类祖先,大约320万年前,我们的老祖母露西对每个人都不陌生。露西是南方古猿化石骨骼的另一个名字。

露西恢复维基百科

由于其“规则直立行走”的特征,南方古猿阿法瑞西经常被称为人类属的祖先,也是我们现代人类智人的祖先。但是谁是露西的祖先呢?这个问题很久没有明确的答案了。8月27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古猿新化石的研究。科学家能进一步确定人类的起源吗?

湖泊物种,它们真的是露西的祖先吗?

如果我们看看时间的发展,生活在420万年前至390万年前的最古老的南方古猿成员——1965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岸边发现的最早的标本——具有现代猿类和人类的混合特征——它能直立行走和爬树——而且它恰好比阿法尔物种(大约300万至380万年前)的时间更早,所以它似乎很有可能是露西的祖先。

2010年,由《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和《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在线出版的《约翰尼斯·海尔——在埃塞俄比亚的沃兰索-米勒地区》团队新发现的南方古猿湖滨种无牙齿、颌骨、头骨等碎片,其研究成果不能否认湖滨种与南方古猿阿法瑞西的祖先关系,似乎湖滨种是露西的祖先。

然而,答案并不那么简单。8月27日,《自然》杂志公布了约翰尼斯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宣布了他们对南猿湖种植的新材料的研究。曾经被认为是露西祖先的湖滨物种,现在又一次成为焦点。他们真的是露西的祖先吗?

新华斯通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南方古猿湖滨种标本照片(MRD-VP1/1)

a前,b后,c上,d左,e右,f下

(来源:论文截图)

这是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化石,编号为MRD-VP-1/1,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的沃兰索-米勒地区,属于一个中年人。新化石挑战了过去的认知。分析表明,湖滨物种不是阿法尔物种的祖先。

在过去,湖滨物种的鉴定通常依赖于牙齿和下颌骨的形态。MRD-VP-1/1标本显示门牙突出,呈U形齿列,不同类型牙齿间存在差异,符合湖滨物种的特征。

在门牙的对比照片中,左边的1个属于南方古猿,其余的属于南方古猿湖滨种。

(来源:论文截图)

由于化石的保存,这项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面部识别特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湖滨物种更接近南方古猿,但与其他两种古代人类有显著差异,无疑属于南方古猿。但是从侧面看,头骨又长又窄,非常类似于乍得的萨赫勒人的乍得人,比湖滨物种早320万年,而突出的颧骨类似于埃塞俄比亚的帕拉诺普洛斯,比湖滨物种晚130万年。作者推测这种与年轻群体的趋同可能是平行进化的结果。同时,湖滨种和南方古猿在眶下、眶后和咬肌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

头骨对比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查希斯、南方古猿、湖滨古猿种、阿法尔古猿种、非洲古猿种。

(图像来源:纸质截图))

南方古猿湖滨种标本照片(MRD-VP1/1)

黄色部分是重建部分,代表了在发现这个标本之前学术界已知的湖滨物种的头骨材料,比例尺为1厘米(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该研究还根据“眶后收缩减弱”的特征将一个390万年前的额骨标本(BEL-VP-1/1)归类为无骨猿,从而将无骨猿的生存时间提前了10万年至390万年。甚至有可能在埃塞俄比亚的Fejej遗址发现的一些追溯到400万年前的牙齿标本属于阿富汗猿类,而不是湖泊物种。

MRD-VP-1/1的定年数据表明,湖滨物种的生存时间可延长至380-420万年前,即它们的生存时间将延长10万年后。这表明,以露西为代表的阿尔法物种曾经与湖滨物种共存了近10万年。换句话说,这两个种族的变化不是单一的分支,也就是说,南方古猿湖滨种不是露西的祖先。

事实上,湖滨种不仅在颅面形态上与阿法尔种分开,没有祖先关系,甚至在脑体积上也有差异。MRD-VP1/1样本的脑体积为36370毫升,接近猿类(300-350毫升)和乍得人(320-380毫升),低于阿法尔人(约485毫升)——当然,它比现代人的平均值(约1450毫升)低得多。

目前,湖滨物种至少连续四个时期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区域,牙齿和头骨形态也存在差异。根据颅面观察数据和通过各种方法重建的系统发育树,没有变化。湖滨种仍然是南方古猿最古老的成员,并且该属比所有南方古猿和后来的原始人成员更靠近基茎,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系统进化树,粗体的地方是MRD-VP-1/1,一种新的湖泊化石。

(来源:论文截图)

就学术界而言,新的湖滨物种材料推翻了湖滨物种与阿法尔物种之间祖先关系的长期假设。然而,早期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没有因此变得清晰,相反,它似乎呈现出一种灌木般的进化趋势,使得真相更加不确定。

关于人类的起源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这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更像是约翰尼斯和他自己之间的学术辩论——用新材料打破了他对南猿进化的一度不完整的理解。当然,从他开始研究古代人类的那一刻起,他的初衷就是用新的化石和新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起源。

约翰内斯在他的办公室研究人类化石。

(来源: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

约翰内斯是克利夫兰大学物理人类学系的教授,也是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在他看来,虽然埃塞俄比亚的阿尔法地区目前是一片沙漠,但在大约300万至400万年前,它是古代人生活的天堂。沃兰索-米勒地区是他关注的焦点,该地区位于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首都)东北约520公里,以南30公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05年以来,他带领他的团队来到这个地区,进行了多年的现场挖掘工作。到目前为止,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发表了许多关于阿法尔盆地古代人类的研究文章。然而,挑战古代人类学家的固有认知是他经常做的事情。2011年5月,他在330万至350万年前的阿法尔地区发现了南方古猿的近亲——南方古猿。这种新类型的人的下巴、牙齿化石和骨骼明显不同于“露西”,挑战了“露西是人类的祖先”和“这个地区此时只有一个人”的学术观点。该研究也发表在当年的《自然》杂志上,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约翰尼斯正在展示他发现的南方古猿亲属的化石。

(来源: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

同样,湖滨物种和阿法尔物种之间神秘而不可预知的进化关系也让约翰尼斯充满了好奇。在2015年的野外发掘中,他收获了这篇文章中研究的这个珍贵头骨。毫无疑问,湖边种植的新材料为研究最早的南方古猿及其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约翰尼斯再次证实,南方古猿湖滨种、南方古猿表亲,甚至露西可能只是我们直系祖先的大选择的一部分,而更多种类的原始人可能同时生活在相似的地理位置。

约翰内斯在沃兰索-米勒地区挖掘照片。

(来源: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

正如约翰尼斯在他的TED演讲中所提到的,在未来,在这个大约300万到400万年前的关键时期,可能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科学家们在这片神奇的阿法尔地区发现。

原标题:谁是人类的祖先?大自然的最新研究推翻了以前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类祖先或早在千万年前已学会“喝酒”

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可能早在大约1000万年前就开始饮酒,可能是从森林地面上成熟和发酵的浆果开始的。

人们普遍认为,大约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首次开始酿造酒精。当时,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古人很高兴地发现,水果和蜂蜜可以在饮用后产生一种令人陶醉的液体。然而,最新的发现表明,我们的祖先大约在1000万年前就已经习惯了饮酒。

早在一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酒。

科学家们现在相信,当我们的猿类祖先从树上下来并站着走路时,他们开始捡起从地上掉下来的发酵浆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身体逐渐学会了消化酒精。

美国圣达菲学院的专家研究了ADH4基因,该基因的功能是产生人体内消化酒精的酶。

根据以前的知识,这种酶应该只有在我们远古的祖先酿造酒精后才存在于人体内。然而,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种酶早在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出现了。

这一发现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仍然主要生活在树上的黑猩猩仍然不能消化酒精,而人类、黑猩猩和大猩猩却能。

圣达菲学院教授马修·卡里根说:“这一变化意味着人类、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基因组至少在1000万年前就开始消化发酵浆果中的乙醇了。这个结论与之前认为酒精只有9000年历史的理解大相径庭。然而,至少在大约9000年前,人类祖先开始了解酿造技术,从而使得生产比普通自然发酵浆果含量更高的液体“饮料”成为可能。”

他说:“大约1000万年前,当我们的猿类祖先获得能够同时消化乙醇的消化酶时,他们学会了在森林的地面上行走。同时,在森林地面采集的浆果通常比挂在树上的浆果发酵程度高,因此也含有更高的酒精含量。因此,这一变化也可能代表着我们的祖先第一次适应了——或者说面对了日常饮食中大量乙醇的情况。”

不能消化发酵浆果的灵长类动物可能已经灭绝,因此无法传递基因,而能消化酒精的成员成功存活并繁衍后代。

利用来自28种不同哺乳动物的基因样本的分析数据重建了ADH4基因的进化史。这些样本包括17种灵长类动物,样本和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大型开放数据库或保存完好的组织样本。

人类酿造酒精的最早证据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在一个考古遗址,发现了带有酒石酸痕迹的粘土制成的罐子,酒石酸是葡萄酒中主要的酸性物质之一。

一些考古学家甚至认为,发生在大约11000年前的整个人类“新石器时代革命”是由人类对更好的酒精的迷恋和饮酒后的陶醉造成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家麦戈文声称,史前人类社会囤积小麦、大米、玉米、大麦和小米的主要目的是酿造酒精饮料。他认为早期人类祖先和农民的日常口粮是一种营养混合物,一半是水果,一半是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你知道人类的祖先如何识数的吗?

全文共 2384 字

+ 加入清单

原始文明只能区分1、2和“许多”。埃及人说1用|,34用│││││←。黄艳的祖先开创了十进制数字计数,引领了数千年。《周易》中的八卦和现代计算机有它们的根源和证据。补天、女娲、防洪大禹,随机瞬间难以成为方圆。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神话在我国流传:在最古老的时候,天地最初被分成混沌,有一个人叫盘古。他出生在天地间。天空高十英尺,大地厚十英尺,盘古长十英尺。他总是过着不屈不挠的生活。18000年后,天空非常高,地球非常厚,盘古非常长。

这里的宇宙正以每天20米的速度膨胀。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大爆炸宇宙学”,但我们现在不需要谈论天体物理学,也不需要看这里的数学:18000年后天空会增长到多高?地面有多长多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不管天空有多高,地球都有18000英尺厚,大约6000公里。这不是地球的半径吗?

像这样的创世神话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

圣经上说,在一年的开始,地球充满了水,无边无际,水是空的,混乱和暗淡的。上帝说,“一定有光!”这样,就会有白天和黑夜。第二天,上帝说,“一定有一个圆顶!”这就是穹顶。上帝称穹顶为天堂。

经过六天的努力,上帝创造了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所有的东西都在地球上生长,并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人类的祖先。

中国的盘古似乎比西方的上帝要古老得多。创造这个世界花了18000年,远远超过了记录。

我不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否比很久以前学得更好,并且知道很多数字。

也许有些人想笑:一万八千是一个大数字!我们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哪个小娃娃没有被亿万人写在书上?请不要担心,让我仔细说。

彼得说,在一个原始部落里,有两个聪明人,他们受到每个人的高度尊重,并经常充当顾问。然而,他们经常不相信,并决定在部落大会上举行一场智力竞赛。比赛的题目很简单:谁说得最多,谁就赢。

比赛开始了。首先,甲说,“一。”

乙看着甲,想了半天才说出数字:“二。”

这回又轮到贾着急了。他拍了一会儿额头,然后突然高兴地喊道:“三!”

发言权又被转让给了乙。绞尽脑汁后,他终于沮丧地对a说:“你赢了。”

这个故事有点讽刺,似乎只是一个笑话,但它确实是原始社会对对数理解的写照。考古学家的探险发现,在一些原始部落到达本世纪时,那里的人真的只能说几个简单而有限的数字,而且最多不超过5个。

这样,今天的小娃娃比原始时代的智者好得多。他们把“一个”和“许多”与胡言乱语区分开来。然后,慢慢地,一,二,三可以被索引。在两三岁的时候,你几乎可以数到“十”。小学三年级基本上完成了理解自然数的过程。

知道数字的过程与整个人类基本相同,只是时间大大缩短了。这与婴儿是在母亲肚子里怀上的情况非常相似。它从头到尾重复生命的每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它非常有趣,让我们深思。

可以说,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在最初的原始阶段,初学走路的孩子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在最原始的时代,人类首先区分了一种和多种。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数字和对数知识。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和多少敌人。人们也觉得有必要知道他的羊群中是否有更少的羊。

也许最早的计数方法是手工,原始人类都有的“计算器”。例如,在数羊的时候,每只羊都是用一根手指来数的,这被称为“只有一把”。

当然,用小石子数也是可能的。英语中“计算”一词的原意是小石头。直到最近,北美印第安人仍然用小石头计数。

不要低估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对一通信”!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羊群中的羊被一个接一个地用一块石头映射,或者一个接一个,手的手指被扭曲。这就是所谓的一对一通信。这样,石头(或手指)和羊一样多。

虽然这种方法有着悠久而普通的历史,每个人似乎对它并不陌生,但如果它真的用好的作品去获得精华,它就能真正成为一篇大而有活力的文章。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有这样一个天才,他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给数学史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芒。这是另一个故事,暂时更不用说了。

“知道”这个数字,也需要“记住”。我们的祖先在探索数字计算方面走了很长的路。

说到“记忆”,人们忍不住要多说几句。所谓的“记忆”是指以某种方式在载体上留下痕迹和标记,使团队成员能够理解记忆的含义并解读原始信息。

“己”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从古代的绳索、石头和手指,到后来的青铜骨骼和龟甲、丝绸和竹简,到四大发明中的纸的出现,到现代的光盘、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软盘驱动器,不计其数。孩子们在树干上做一个记号,并标出高度,这就是“记住”;间谍把一盆花放在窗台上,并告诉他的同事,安全和以前一样,这也是一种“记忆”。周幽王战争剧中的军阀制造了一个混乱的“记忆”,失去了800年的周朝。秦始皇烧书坑儒,毁了一次“记忆”。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记忆”的历史,一部“记忆”的发展史。

那么,祖先是如何开始计数的呢?

当然,最早是用声音这个载体。但是起初,两个羊和两个人的发音是不同的——尽管他们都是两个人。例如,在英语中有一组马(两匹拉着一辆车和一把犁的马)、一对轭铁牛(两头共轭的牛)、一对鹧鸪和一双鞋。你看,这里有两个数字,但是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抽象出2的共性,并使用与任何特定事物无关的声音来表示它。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起初可能指的是一些特定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数字是用相同的数字对所有事物的共性的抽象表示。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在其婴儿期就具有抽象的特征。

毕竟,用声音作为载体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太容易消失,不太可靠,不太稳定,有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我该怎么办?祖先使用当时可用的材料和条件来创造。

当然,可以使用的材料是我周围的一些物体,比如小石头、贝壳等。但最常见的方法恐怕是绑绳子。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和记忆事物。《周易》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古书,有“古为结”的记载。绳结计数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8000年前)被广泛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现代类人猿的比较

(1)类人猿也叫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网l一121)等,这些动物因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形态结构也与人类十分相似,所以统称类人猿。

(2)类人猿与人类最为相近的体质特征是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问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但是,类人猿具有前肢长于后肢、半直立行走以及善于臂行等特点,这些则与人类具有有明显的区别。

(3)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以前,在热带雨林地区生长着古代灵长类动物——森林古猿,森林古猿是人类最早的祖先;但并不是所有的森林古猿都是人类的祖先,有些是现代类人猿的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什么说能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能人在分类上属于人科人属能人种,是人属的最早成员,生活在距今250万~160万年,是最早的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其头骨和牙齿形态都比南方古猿的更接近现代人,所以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1960年,人们在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一个小孩头骨的一些破片化石。这件标本的头骨较薄,但颅容量并不小,估计有650毫升。此后,人们在附近又发现了更多的人类化石。1964年,路易斯·利基等发表论文将这些化石命名为“能人”,意思是手巧的人。这个名字是根据澳大利亚古人类学家达特的建议起的。

他设想能人应该是能够制造工具的人。能人在分类上属于人科人属能人种,是人属的最早成员,生活在距今250万~160万年,是最早的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现有的能人化石只发现于非洲,主要在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和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科比福拉地区。

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儿子理查德·利基领导的考察队在科比福拉发现了一件完整的成年能人头骨——著名的KNM-ER1470号头骨。这件头骨主人生存在180万年前,颅容量为775毫升。其头骨和牙齿形态都比南方古猿的更接近现代人,所以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类的祖先怎样获得食物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祖先最早是采集野果,打猎获取食物,吃的都是生的动物肉。后来通过电闪雷鸣导致的火灾,让人类首次尝到了熟肉,在会使用火之后,人类也开始学习吃熟食。

当时人们只能用锤打砸击等办法,制作一些简单的石器,依靠这些工具根本不可能对付肉食猛兽,最多只能猎取鹿一类的草食动物 ,得到的肉食品非常有限。后期人们打猎抓来了许多还没有死的动物,把他们圈养起来,等到要吃的时候再去杀掉。后来人类发现,将果实种子洒在地上,隔几年后会结出果实,于是学会了种植,就这样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缓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巨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吗?

全文共 1440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们的印象中,猿人一般比现代人矮,在今天的灵长类动物中,他们的体型也不大。大猩猩是现存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只有大约1.7米高,而人类超过2米几乎是极限。然而,在100万到30万年前的东南亚,有一种叫做“巨猿”的动物。它的高度可达3米,重量超过500公斤。它在现实中可以被称为“金刚”,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类。

第一个巨猿化石是在1935年发现的,当时荷兰古生物学家G H Conus Vall在香港的中药店出售的动物牙齿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叫做“龙骨”的暗黄色臼齿。经过研究,芋螺确定它们属于某种大型灵长类动物的牙齿,并将其命名为“地瓜”。虽然这颗牙齿比人类牙齿大得多,但它有许多与人类牙齿非常相似的特征。因此,当时的人类学家魏登瑞把它改名为“巨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然而,因为巨猿的牙齿太大,许多人怀疑它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在这方面,一位西方学者认为,例如,柳城巨猿可能比最早的人类早活10万年。如果巨猿每十年从一代传到另一代,它们可以在10万年内繁殖1万代。这样,只要每一代巨猿的牙齿减少0.001毫米,人类最早的牙齿就能长到。然而,如果我们把发现的各种类人猿的牙齿按大小排列,那就是:皮拉普类人猿-柳城类人猿-建始类人猿-大新类人猿、吴明类人猿和巴马类人猿。这个顺序恰好和从早到晚根据时间安排的完全一样。这表明巨猿的牙齿从早到晚变得越来越大,而不是像之前假设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小。到了150万年前,早期人类已经出现在地球上,类人猿的牙齿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很难想象它会在这个时候变成人类。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人猿与人类越来越不同,它们不可能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此外,正如一些人所说,类人猿与“野蛮人”没有各种联系。事实上,类人猿不是两足动物。目前,古生物学家一致认为,像猩猩一样,类人猿应该主要用四条腿行走,只有偶尔它们才能直立行走。此外,前肢应该比后肢更长、更发达。

根据时间计算,类人猿应该和人类一起生活了一百万年。2005年11月10日,美国媒体报道称,加拿大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只巨猿已经和人类生活了一百万年。这只巨猿身高10英尺,体重1200磅。那么,当时弱小的原始人是如何和这样高大凶猛的怪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呢?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地理学教授杰克·里克根据对他牙齿化石的化学分析推测,巨猿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竹子偶尔会吃树叶和水果。这种史前巨猿应该是一种非常温和害羞的动物,就像今天的大猩猩一样。它不会对原始人构成巨大威胁。相反,人类可能是类人猿灭绝的原因。

根据“走出非洲”的理论,现代人的祖先在80万年前进入东亚,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巨大而行动迟缓的巨猿。50万年后,巨猿消失了,但是人类仍然存在,并且更加强大。一些学者认为那时的人类比类人猿更敏捷。残酷的竞争迫使类人猿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一直处于劣势的竞争过程最终导致了类人猿的灭绝。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因为类人猿的头骨和大脑的生长跟不上身体的发展,它们的进化停止了,然后在地球上消失了。现在,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张教授对新发现的17颗巨猿牙齿进行了分析,发现许多牙齿已经被腐蚀。因此,他认为类人猿的灭绝源于食物。随着气候变冷,它们喜欢的食物如竹子越来越少,类人猿不得不改变它们的饮食,牙齿表明它们的食物已经变成了缺乏营养但富含珐琅质的酸。

目前,对各种“灭绝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种动物天生邪恶,那么我们将被灭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科学家发现人类新祖先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这种猿被命名为普利奥巴特加泰罗尼亚猿,生活在大约1400万年前。这一发现填补了化石记录的空白,也表明整个猿类家族谱系的进化根源比以前认为的要小得多。

现存的原始人是一群灵长类动物,包括较小的猿类(如长臂猿和卷尾猿),统称为长臂猿。同时,它也包括较大的类人猿(如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它们与人类属于类人猿家族。人们发现,加泰罗尼亚上新世同时具有这两种特征,这表明它是我们最后的共同祖先之一。当人们在巴塞罗那建造垃圾填埋场时,他们在下图中发现了一些骨骼。

它由70块1160万年前的化石碎片组成。碎片如此碎片化,以至于研究人员不得不依靠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成像进行虚拟重建。在电脑图像中,研究人员发现这块化石属于一名体重在4到5公斤之间的成年女性。这意味着该物种的大小与长臂猿相似。

人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叫“雅拉”。她的头骨和一些后颅骨与现存的长臂猿相似,但她的臂骨(尤其是腕骨、肱骨和桡骨之间的关节)具有现存人形的基本结构。这意味着她正在攀爬并穿过天篷。从她的牙齿的微观特征来看,研究人员认为赖雅吃软水果。

上新世的另一个奇怪特征是耳朵,它的耳道里有许多骨头。这在现存的原始人中是看不到的,但它类似于已灭绝的灵长类动物上猿。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物种可能属于这个家族。

这块化石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猿类和人类历史开端中缺失的一章。人们过去认为小型猿是从大型猿进化而来的,但是这个新物种告诉我们,自从类人猿出现以来,大型猿和小型猿可能就一直生活在一起。或者说,猿是从与长臂猿体型相似的猿祖先进化而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人类祖先第一次“走出非洲”的证据在中国发现了

全文共 1428 字

+ 加入清单

考古学称人类的起源为“非洲之外”,即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迁移到世界各地。

但事实上,“走出非洲”两次。最近一次是现代人(也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从非洲出来的时候。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证据是177,000年至194,000年前在以色列一个洞穴中发现的上颌和牙列化石。这一发现发表在今年1月的《科学》杂志上。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现代解剖学人类化石可追溯到大约315,000年前,于2017年在摩洛哥的杰贝尔·埃尔胡德遗址被发现。这张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第一次,“走出非洲”是古代人类的一个更广泛的意义,即人类。这次大迁徙比第二次早得多。在过去,考古学家早在177-185万年前就确定了它的年代。证据是1991年在乔治亚州德马尼西遗址发现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和石器。

然而,7月11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证实,人类动物离开非洲的时间比以前要早得多。该研究小组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11个机构组成,在陕西省蓝田县的黄土高原上发现了数十件被认为是古代人制造的石器,使原始人离开非洲的时间提前到212万年,比毕马尼西遗址早了整整27万至35万年。

在这一发现之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古代人类是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元谋。证据是两块成年门牙化石。然而,它的年龄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它只能追溯到60万到70万年前。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提前直立人离开非洲的时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朱兆宇博士在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表示:在现阶段,上海遗址只能表明“广义上的古代人类”是在212万年前来到亚洲的。

这项研究从17个原始土层中共发掘出96件石器,包括石芯、石屑、刮刀、尖头工具、钻头、锤子、镐和双锥。此外,附近还发现了鹿的下颌骨碎片以及牛和其他动物的骨骼化石碎片。

然而,在没有出土附随的骨骼化石的情况下,人工制品能单独用来证明古代人类的存在吗?这在考古学领域是有争议的。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化石才是足够可靠的证据。然而,在《大西洋月刊》的研究报告中,采访的作者和与研究无关的外部专家都认为这些文物是充分的证据。

一方面,这些石器有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是由大量的沙尘堆积形成的。这个地区没有石头。在考古地层中,这些带有人工加工痕迹的石器是最大的石头。这表明这些石器的结构变化不是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

《财新报》还提到,在此之前,在重庆的龙骨坡、安徽繁昌人字形洞和湖北的建始洞都曾出土过古人类遗址。研究人员还将他们的古代人类、其他古代化石和石器追溯到200万年前。然而,朱兆宇说,由于这些地点大多是在洞穴中,地层是不连续的,受到沉积物的干扰,加上技术上的限制,这一研究结论尚未在世界上得到普遍认可。然而,这次蓝田旧石器遗迹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地层的连续性。

本文所用的“原始人”概念是指古人类学分类中原始人之下的所有动物。现在只有一个亚种,即我们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或“晚期智人”。此外,根据《大英百科全书》,原始人包括许多已经灭绝的古代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能人和许多南方古猿。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站立姿势、两足行走、大脑袋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能用语言交流。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乍得沙河-头骨化石(“迈图”)复制品,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在非洲,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是大约700万年前的2002年在中非的乍得发现的萨赫勒人的乍得人。当时,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头骨化石,名叫“头”,意思是“生命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类祖先体型差异也很大!

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人类进化的主流理论之一是,我们人类在早期身材矮小,然后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得更高、更重、腿更长,因此能够离开非洲,迁移到欧亚大陆。虽然我们知道直立人——平均身高不到152厘米,体重不到50公斤——177万年前生活在南欧的格鲁吉亚,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与我们体型相同的现代人是何时何地起源的。

现在,德国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人体尺寸的增加发生在直立人离开非洲后的数万年间,主要是在肯尼亚的库比福拉地区。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曼纽尔·威尔(Manuel Will)说,“因此,我们不能说人类最早迁移到欧亚大陆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体型更大、腿更长的进化。”

研究人员说,最新的研究利用化石碎片估计了人类最早祖先的身高和体重,结果还指出,人类很早就表现出了巨大的体型差异,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参与这项研究的杰伊·斯托克博士说:“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人类物种刚刚开始显示出多样性。”。“这要么是因为早期人类有许多物种,如能人、智人和直立人;要么是因为人类是一个多样化的物种。最近,我们还从头盖骨中发现证据,早期人类有很大的多样性,这两项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如果有人问你,现代人有6英尺高,70公斤重吗?你会说有些人是,但许多人不是。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就存在这样的多样性,”斯托克说。

这项研究首次比较了250万到150万年前猛犸象和剑齿虎还活着时的人体尺寸。这也是第一次将多块化石碎片——其中一些是脚趾和脚踝,长度不到5厘米——用于人体尺寸估计。

通过比较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和格鲁吉亚等不同地方发现的化石的大小,研究人员发现,早更新世人类在体型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些早期人类,比如那些生活在南非洞穴中的人,平均身高只有4.8英尺。在肯尼亚库比福拉地区发现的早期人类几乎有6英尺高,与今天英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差不多。

“几乎所有关于人类进化的教科书都说,其中一个人在离开非洲之前进化成了更大的体型。但是这种关于人类起源和扩散的说法的证据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斯托克说。“最早的线索来自佐治亚州的德马尼西,那里可追溯到177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仍然很小。我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这一点,但现在我们才知道,早在170万年前,在肯尼亚的库比福拉地区,人类已经进化成了更大的身体。”

“我们倾向于简化我们的解释,因为我们发现的化石不完整,我们必须解释它们。然而,我们现在发现早期人类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类型,这和那些一般性的解释一样重要。”

以前的研究基于小样本,仅使用10到15块化石,因为计算人体高度和重量的技术需要特定的骨骼,如髋关节或大多数腿骨。斯托克和威尔使用的样品是以前的三倍。他们用40多块化石估计了人体的大小,这些化石都来自非洲和格鲁吉亚。这是迄今为止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比较研究。

斯托克和威尔没有等到新的化石被发现才找到这些特定的骨头。相反,他们决定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使用那些在以前的研究中被忽略的化石。在斯托克所谓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中,他们花了一年时间开发新的方程式,使他们能够使用更小的骨头,比如脚趾,来计算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通过将这些骨骼化石与来自世界各地的800多具现代狩猎和采集人类的骨骼进行比较,并应用不同的回归方程,研究人员可以估计出许多以前研究中从未使用过的化石所属的人体类型。

斯托克说,“我们认为体形是人类进化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通过研究这些相对分散的化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身体类型的多样性何时开始出现。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很少超过5英尺,体重也不超过一定重量。大约170万年前,人体形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地区条件促进了这种多样性的形成,而不是把体形视为一个物种的固定的基本特征。”

(原文来自phys.org,由小蝌蚪君编辑。请注明转载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人类祖先为何直立行走?要从远古超新星引发闪电说起

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几百万年前,超新星爆炸带来的巨大能量可能导致我们的祖先学会直立行走

那时,超新星爆炸释放的能量触发了地球上闪电的急剧增加。这些雷击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森林火灾,导致热带草原的出现,取代了烧焦的林地。八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靠四肢生活在这些森林里。后来,为了适应新的平原,人类逐渐进化成用两只脚直立行走。

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古代祖先站直并开始用双脚行走?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关于这些问题,各种假说仍在争论之中。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一变化是由超新星爆炸引起的连锁反应。这些恒星到达了它们生命的尽头,在从上新世到冰河时期的过渡期间,它们爆发时产生的能量到达了地球。早在800万年前,地球就开始受到这些宇宙能量的轰击,并在260万年前达到顶峰。

这些超新星能量引发了低层大气中的电子雪崩,而由能量波引起的大气电离引发了闪电,导致了非洲东北部的森林火灾,那里被摧毁的森林被巨大的混合森林和开阔的草原所取代。

这意味着我们远古的人类祖先不再需要爬树了。正因为如此,人类逐渐进化成两条腿直立行走。然而,在这个时候,人类的祖先主要是适应爬上爬下的树木。当森林变成大草原时,他们需要更频繁地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穿过草原,从而逐渐变得擅长直立行走。它们可以俯瞰草地,注意捕食者。从森林到草原的变化使得两足动物在人类祖先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并最终进化成直立人。

基于世界各地海床上的一层铁-60沉积物,天文学家确信超新星爆炸发生在地球附近,从上新世到冰河时期的过渡时期。铁-60同位素在地球上极其罕见,而且没有已知的自然生成方法。因此,从逻辑上讲,这层沉积物应该来自太空。研究人员根据铁-60沉积物估算了超新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并计算了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宇宙射线对大气的电离效应。

电离是原子或分子通过获得或失去电子而获得负电荷或正电荷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宇宙射线不会穿透大气层太厚,以至于不会发生低水平电离。然而,超新星释放的辐射能量更高,将直接到达地球表面,因此许多电子将在大气中电离。

低层大气中的电离意味着大量电子将形成更多的雷击路径。当高能宇宙射线击中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时,它们会将电子击倒,这些电子会四处游走,而不是被束缚在原子上。

当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闪电,并且随着电离的出现,这一过程更容易开始,从而会发生更多的雷击。

科学家在土壤中发现的碳沉积也支持闪电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这些沉积物所处的地层与宇宙射线轰击的时间相吻合,为这一理论假说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但别担心,类似的事件短期内不会再发生。参宿四距离地球652光年,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可能在未来100万年内爆炸成超新星。

什么是超新星?

超新星是一些恒星在演化接近尾声时发生的剧烈爆炸,它发出极其明亮的光,并将恒星物质和辐射能喷射到太空中。超新星只会燃烧很短一段时间,但它能告诉科学家很多关于宇宙起源的信息。

科学家从一种超新星的研究中了解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这个宇宙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家们也相信超新星在宇宙中不同元素的分布中起着关键作用。

超新星主要有两种已知类型。第一种类型出现在双星系统中。其中一颗恒星是碳氧白矮星,它从它的伴星窃取物质。最终,白矮星积累了太多的物质,并爆发成超新星。

第二种类型的超新星发生在恒星生命周期的末期。当恒星耗尽核燃料时,它的一些物质会流入核心。最终,恒星核心由于质量太大而无法承受自身重力而坍塌,导致另一次剧烈爆炸。

地球上发现的许多元素都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在超新星爆炸中,这些元素被抛入太空,它们将继续形成新的恒星、行星和宇宙中的其他一切。(任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65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长什么样?有点像松鼠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古生物学家通过分析6500万年前在蒙大拿州东北部发掘的踝关节化石得出了这个结论。最早的灵长类物种被命名为“Purgatorius”,这是已经灭绝的更像猴子的一个分支。更多的猴子首次出现在化石记录中是在非飞行恐龙灭绝之后的一段时间。

许多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推测,猴子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物种,然后灵长类物种爬上树来生存。这个理论仍然存在于今天的科学和教育书籍中。负责这项研究的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斯蒂芬·切斯特说:“在生物人类学教科书中,仍然有描绘在陆地上行走的加罗里猴子的插图。这项最新的研究有望改变学生对最早灵长类动物进化的理解,并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加罗里猴是一种树栖动物。"

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只检测和分析了这个物种的牙齿和下颚,它的主要特征和行为仍然是一个谜。对发现佳得乐猴踝骨化石和牙齿化石的地点的识别,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佳得乐猴的生活方式。

切斯特指出,我们发现踝关节化石具有流动性特征,这种特征只存在于今天的灵长类及其近亲中。这些独特的功能使佳得乐猴子能够在树间攀爬和穿梭,旋转和调整它们的脚。相比之下,地面生活的哺乳动物缺乏这些特征,更能适应纵向前倾。

这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化石证据,证实了四肢骨骼的特殊结构在灵长类物种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进化差异不是一个戏剧性的事件。

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微妙的变化,这使得它们更容易移动并从树上获取食物。最新的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前1000万年与开花植物的多样化同时发生,开花植物进化出了它们爬上树枝的早期能力,能够在树上采集水果和其他食物。

鸟居猴生活在古新世,那是非鸟类恐龙物种灭绝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当恐龙时代结束时,它迎来了哺乳动物统治的时代,这促进了人类最早的祖先物种的快速进化。目前,科学家们分析称,短吻鳄猴重约36克(1.3盎司),相当于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物种马达加斯加狐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