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汉的蜀国(优秀20篇)

浏览

6005

文章

69

篇1:游春的作者叫蔡什么 东汉游春的作者叫蔡什么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游春》的作者叫蔡邕。“邕”读作yōng。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游春》即是五弄之一。《蔡氏五弄》除了《游春》之外,还包括《渌水》《幽居》《坐愁》《秋思》等琴曲。

蔡邕的介绍

蔡邕不仅精通音律,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蔡邕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主要作品有《述行赋》、《青衣赋》等。

蔡氏五弄是什么

蔡氏五弄指的是五首琴曲,分别是:《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蔡氏五弄与三国魏末嵇康创作的《嵇氏四弄》(通说为《长清》《短青》《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并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东汉将领马援一生立有哪些功劳 马援生平简介

全文共 233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古代人物专题,准备和大家讲讲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故事。在新朝末年,马援深得隗嚣器重,后来马援投靠刘秀,并且此后屡立战功,是东汉不可替代的将领之一。“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这个成语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马援,他为国捐躯的意志令后人敬佩。只是马援晚年遭人诬陷,导致他和刘秀之间产生误会,直到汉章帝时期才帮马援平反。那有关马援的更多故事,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1、将门之后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陕西扶风茂陵人,其先祖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奢。因赵奢有功受封于马服君,因此其后代就以马氏为姓。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功封为重合侯,祖父马宾在汉宣帝朝任持节郎官,号“使君”,父亲马仲官至玄武司马,其三个哥哥都有官职。可以这样说,整个马氏家族是有将门之风的官宦世族。

马援年少时丧父,由长兄马况抚养。他聪明伶俐,素有大志,几个哥哥都喜欢他,送他去读书。同学朱勃的智商在马援之上,且举止大方能说会道,马援感到十分自卑。大哥马况安慰他:朱勃是小器早熟,智尽于此,以后要向你求教的。大哥的话以后果然应验了,朱勃终其一生也只是个小县令而已。

由于马援自身学习努力,加之有官宦家庭背景,25岁入仕任扶风郡督邮。负责传递信件和纠察官员的贪廉。那时处于王莽当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僚腐败,他内心很是不满。有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囚犯到司命府(纠察罪犯的机构),他见罪犯可怜,心生恻隐之心,就私自把罪犯全放了。没有办法回去交差,只好亡命北地,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家乡,经营畜牧业。按现在的话说,马援有商业头脑,没过几年,就有了牛羊数千只,谷物数千斛。但马援的志向并不是想当名土豪,他把这些东西全部赠送了亲朋好友,自己漫游陇、汉两地去了。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与其兄马员避居凉州。当地豪强隗(wei)嚣起兵反抗王莽。马援起先仰其名望投奔,但时间一长,就觉得隗嚣好名誉而缺乏才能,不是一个能成大事之人。

更始三年(25年),公孙述和刘秀分别称帝,隗嚣自称西州上将军,赤眉军攻入长安杀了更始帝,这样就形成了四大割据政权对峙的局面。隗嚣为了生存,就派马援前往蜀地和洛阳,观察公孙述和刘秀的情况,然后选择同盟者。

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且从小交情甚厚,马援开先对公孙述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去一考察,觉得公孙述是个井底蛙,妄自尊大,成不了什么气候。

刘秀对马援则是谦虚恭谨,俭简坦诚,盛情款待。马援觉得刘秀的风度酷似汉高祖刘邦,是个成大事者。他回来作了详细汇报后,隗嚣确定与刘秀结盟。过了几年,刘秀在马援的协肋下,平定了起兵反叛的隗嚣,马援因功被刘秀拜为太中大夫。2、屡建功勋

东汉建立之初,陇西的形势很不稳定,先零羌起兵反汉,声势很大。考虑到马援久在西陲熟悉情况,光武帝诏令马援为陇西太守专治西陲。马援得心应手运用“剿和抚”两种策略处理。派出军队迎战造反的先零羌人,斩首数百级,收降八千余众,俘获牛羊万余头。取得了首战胜利后,紧接着再接再厉,与扬威将军马成掩袭退守吾谷的叛乱先零羌人,斩首一千余级,收缴了大量的粮谷畜产。这一仗,为安定陇西地区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占据容易治理难。为此马援上书刘秀,提出了一整套治理方案。刘秀一律钦准。主要内容有:在金城以西土地肥美、灌溉方便、可用于农耕的地方建立防守据点,设置行政长官,开垦水田劝勉农耕,流浪在外的当地羌、氐族人回乡从事生产者免除徭役和赋税。经过一段时间综合治理,西陲形势稳定了。当地军民对马援心悦诚服,马援的声誉远播三辅。马援辞世后,当地民众还修庙祭祀他。

马援因功于建武十六年(40年)应调入京,任虎贲中郎将(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

建武十七年(41年),卷县人李广假托神道造反,紧接着交趾女子征侧与其妹征贰举兵反汉,均由马援率军先后平息。马援因功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是东汉朝立国后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大将军。3、武陵马革裹尸

建武二十三年(47年)居住于武陵山区(今湘西北一带)的五溪蛮人,在酋长单程等人的策动下反汉,武威将军刘尚奉命征讨全军覆没,主将战死。次年中山太守马成奉命前去征讨,亦难克敌,只好退保临沅(今湖南常德),以待增援。

时年62岁,北征刚返尚未休整的马援闻讯后,主动向刘秀请缨前去平叛。刘秀起初不允,后来同意他当场演示后确定。马援据鞭登马,挥手一鞭,骏马腾空而起,绕场三周。马援神色自如,顾盼神飞。刘秀大喜,当即命令马援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刘永诸人,率十郡四万多兵进军五陵。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军至壶山。那里地势险峻,众蛮登高守隘,官军无法攻入,两军处于相持状态。两个月后天气炎热,林中瘴疠交侵,包括马援在内的不少将士染疾,马援带病坚持巡逻和观察敌情。不久病死于军中。

作为随军的朝廷特使梁松,对马援一直抱有成见,乘机上报朝廷说其贻误战机,还说在征讨交趾后运回来用于治病的一车薏苡种子是一车黄金。刘秀大怒,立命削了马援的新息侯爵位。一直到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朝廷才为马援更行封树,起建祠堂。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才最终为马援平反,遣使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武侯”,几十年冤案终于平白于天下。4、东汉开国功臣

马援不仅仅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和前敌总指挥,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在查阅史籍中,发现了他的一首遗诗《武溪深行》:

滔滔武溪,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

这首诗被收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据晋崔豹《古今注》载:《武溪深行》系马援南征之所作。马援的门生爰寄生善吹笛,马援作歌令爰寄生吹笛以和之。武溪亦作五溪。据《水经注》释:指雄溪、椭溪、西溪、沅溪、辰溪。在湖南、贵州交界处。

当时称居此地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到底是文大于武还是武大于文?曹操算东汉末年最伟大的诗人么?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曹操算是一位非常全能型的人物,在“文”和“武“这两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卓越,那曹操到底是文大于还是武大于文呢?其实曹操在他的文学方面有更大的天分展现出来,而且可以说曹操是东汉末年最伟大诗人,或许都没有之一。我们在上学期间应该也学了很多曹操写的诗,那种气魄和情怀明显就和唐宋的诗词不太一样。曹操并不是一位守旧的人,而是敢于打破旧俗的创新者,所以才能在群雄当中脱颖而出,还终结了伟大的汉朝。

但在这时,他写了诗。是我们从小便知道的五章《步出夏门行》。那会儿,他正在经历一场寒冬,一场饥饿,一场战争。正当此时,他看见了大海。简直是满斟苦酒,不过他还要端着酒杯祝曰cheers(干杯)。有人饥寒交迫便哭,有人饥寒交迫便擦亮火柴幻想一个热腾腾的大肉包子。可还有人,一边取暖靠抖,一边敲着空碗唱着歌——不是缺心眼,是真气魄。

他写了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他写了让人绝望的饥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土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写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龟虽寿》)。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匹老马,一个烈士,为了他的志向奔波远途。曹操的志向很简单,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更长远一些,是在《对酒》一诗里写的,“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标准的儒家式的盛世图景。而他,与那些不能得用,满心委屈,因而理直气壮光动嘴不动手的诗人不同,他想做的, 都做到了。

在他同时代的诗人里,曹操写了最多、最细腻的时代的痛苦。《薤露行》《苦寒行》,天气冷,没有吃的,饿殍遍地,没有活人。以至于文学论文《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他爱抱怨,羁縻于哀思,是《诗经》里《韶》《夏》一类不上台面的“郑声”。钟嵘在《诗品》里把他评了一个下等,罪在“古直”。

“古直”,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他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坦率的诗人,坦率到有时因为无法以成理推测,而让人不安。他也不拘泥——不拘泥于成礼,也不为过去的自己所限制。在一次征吴时,天下大雨,军中多有怨声。

曹操知道有人要劝,直接发了一通告示“有谏者死”,然而贾逵还是进谏,于是被收监。但过了几天,曹操却又发了一通告示,说贾逵并无恶意,官复原职(说好的有谏者死呢?)。又比如,《魏志刘矫传》里他下令,说,我们不要搞东汉那套以风评来判断人的标准。丧乱以来,风教凋敝。风评议论的标准,已经不适用判断人才了。任何人,以前做过的事情,既往不咎。

他的坦率与强硬,像一道利剑,劈开汉末混混沌沌一潭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造纸术出现在东汉,为什么战国时期赵括就有纸上谈兵了?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赵括因为打仗的时候只知道照搬书上的兵法,不懂得实际运用,导致赵国最终惨败,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后来还落得一个“纸上谈兵”的笑话。虽然现在看来这个词没什么问题,但是放在当时就很有问题了,因为造纸术东汉时期才有的,也就是说东汉之后纸才成了普通人也用得起的东西,但赵括是战国时期的人,怎么会有“纸上谈兵”呢?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以至于成为了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但是我们从没想到的是,此事说的是赵括,然而在赵括所处的年代,并没有纸的发明。那么纸上谈兵是怎么来的呢?

一、纸上谈兵的原文

纸上谈兵,我们都知道说得是赵国大将赵括因为只知道看着兵书打仗而不会灵活变通,导致自己大败,葬送了赵国大军。也就是: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关于赵括领兵一事,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写道:“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这个就是说,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一说到领军打仗的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打过他。赵括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打仗的事,赵奢难不倒赵括,但是赵奢认为赵括的打仗水平不能说是好的。

此时有赵奢的说法,就是说赵奢认为赵括打仗水平一般,另有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的话的意思是,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但是赵括却把它简单化了。如果赵国不让赵括当大将也就罢了,如果让他率军打仗,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赵括了。此时就有了一些我们所说的纸上谈兵的意思在其中了。

另有蔺相如评价赵括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这话的意思就说,赵括虽然能读懂兵书,但是不懂得灵活运用。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纸上谈兵的意思了。

因此我们看《史记》之中,司马迁虽然有表达纸上谈兵的意思,但是并未明确提出过纸上谈兵一词。

二、关于纸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是用竹简来记录文字。有个成语叫做“学富五车”,此事说的就是战国时代的惠子。此处的五车装的都是竹简,倘若是纸质的书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文采就太惊人了。另外还有个词语叫做“刀笔吏”,形容的也是当时的小吏在竹简上写字,用笔写字,写错了就用刀子刮去。

可见在赵括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纸的出现的。赵括读的兵书也应该是属于竹简一类的书。

后来经过考古,出土了一批“灞桥纸”,推测年代大约是在汉武帝年间。但是当时的纸张非常昂贵而是使用起来效果不佳。我们所了解的奇人东方朔当时向汉武帝上书的时候,就用了三千片竹简,这些竹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而武帝则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

由此可见当时虽然有纸,但是使用的人并不多。

因此根据我的推断,纸上谈兵一词属于后人构造的产物。纸上谈兵的雏形应该是来自于宋代,因为宋人重文轻武,往往有文人带兵打仗导致大败的事情,因此有了类似于这样的话来形容文人。因此最早不是来形容赵括的。

也有人说是来自于明人的诗词:朝野犹夸纸上兵。但是出处难证,存疑。

有人说是来自于清人的发明。总之纸上谈兵一词属于后人的产物。赵括应该说是“竹上谈兵”比较正确。但是也没必要更改,因为相对于其故事性而言,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它的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们小看了刘备的真实能力 蜀国能成为三国之一刘备功不可没

全文共 1925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蜀国在三国演义里是绝对的主角,但是主公刘备的地位和能力都些不匹配。武功不及张飞、关羽,智谋不及诸葛亮、庞统,难道刘备就靠自己忽悠来的皇室血统就吸引了这么多愿意跟随自己的人么?其实我们完全小看了刘备,刘备有着一颗仁义之心,而且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加上刘备在用人方面非常厉害,蜀国内斗也不少,就算是五虎将也有不和的时候,但是刘备都能在其中周旋调节,这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对于喜欢三国的朋友们来说,大家可能更多的是喜欢枭雄曹操,也有可能喜欢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更有可能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但是对于蜀国的第一任皇帝刘备,大多数人都是认为他就是一个伪君子真小人,甚至现在很多人都称他为“大耳贼”!

我们从刘备的身世来看,他确实出身草市,是一个卖草鞋的小商贩,除了跟大汉皇室是同一个姓氏,而且还是那种八辈子找不到的亲戚关系,其他的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一无是处!但是他很懂利用自己皇室的深粉来坑蒙拐骗,这不事贬低他的意思,而是认为这人是个做大事的人。如果说天时地利人和的话其实刘备这三样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天时就是当时汉室摇摇欲坠,正是到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地利就是当时得刘备投靠在最不思进取的荆州刘表麾下,而荆州正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和就是当时虽然汉室衰危,但是儒家思想仍然认为皇室刘姓才是正统,所以很多谋士都只想要恢复汉室,也就是帮助刘备统一大汉江山!你想说刘备一无是处,那你不妨看看自己是否一无是处!

还有我们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刘备真的一无是处,就算是骗,他何德何能可以得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个兄弟?

记得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是关张飞认识之前,关羽和张飞因为一些事起了争执打了起来,刘备以一己之力就分开了这两位猛将,虽然这有点夸张但是电视剧的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恐怕就是刘备真的不是什么小人物,也不是如大家所言的只是一个除了虚伪一无是处的小人?

再看当初的桃园三结义,凭什么刘备是大哥?凭什么关羽张飞一生谁也不服只服刘备这位兄长呢?先说排名问题,从武力和品德上来讲,关羽大家都知道一身高强的武艺加上高尚的人品,放在古代的结义绝对是做大哥的不二人选!要是从身价上来讲,张飞当时是三人中最有钱的一位,家里还是经商的,虽然古代商业为末,但是起码人家有钱啊,但是也只能作为三弟。这样不得不衬托出刘备不仅仅是武艺上还是品德方面,还是身份方面都是高于其他两人的,要不然他们不会服气刘备作为大哥的!

还有就是刘备凭什么可以得到卧龙先生诸葛亮的相助呢?大家也许说作为一个帝王刘备不仅可以礼贤下士,而且还能做到三顾茅庐,这样难道还不足以请动卧龙先生吗?那我就想问问了,难道随便一个将侯去卧龙岗礼贤下士再加上三顾茅庐,诸葛亮就一定要出山吗?诸葛亮出山的一方面是被刘备的所作所为打动了,但是我相信像诸葛亮这类足智多谋的人更多的还是看一个人是否有做自己主子的资格,也就是此人的能力和品德。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也正是证明了刘备具有大德大能和大才,诸葛亮认为这人是做君主的料才会愿意跟随他,为他去打拼江山!

还有最好的证明就是一个明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当初刘备还活着的时候,他们的军队虽然一直受到各种打压甚至被逼到只能去贫瘠的巴蜀之地,但是跟随刘备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在刘备和他手下的人才励精图治下,蜀国也是越来越强大。到了三国的后期阶段都能几次出动大军北伐,虽然说不是很顺利,但是光可以出动几十万进行大军就说明当时的蜀国在刘备的带领下已经发展的很壮大了,也许再给蜀国几年的发展时间,它会成为三国最强大的一方也说不准!

而最让人佩服的是关羽死后,不论是谁都明白当时不能北伐,北伐就等于是自取灭亡,但是不管刘备是为了自己的兄弟情义还是为了稳定军心,他都是亲自挂帅进行北伐了,这也许正是关羽张飞一生只敬重自己大哥的原因!

还有一件很细节的事情可以看出刘备真的是一个很细致的人,白帝城托孤事件很多人都是认为这种行为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害怕诸葛亮篡夺刘禅的王位才故意这么试探诸葛亮的。但是小编不会这样想,因为从效果来说,刘备托孤这件事对诸葛亮有着两大好事:一就是把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提到了最高,把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岂不是说明诸葛亮有着可以监管皇帝的权利,这样的话更有利于诸葛亮在蜀国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理蜀国的目标;二就是刘备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刘禅真的是一个无能之辈,所以为了蜀汉不走向灭亡的道路,故说出让军师自己思量,如果阿斗太过于昏庸,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最后就是刘备死后其实蜀国的人才还是很多的,而且还有一个诸葛亮为国家大事,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一步步衰落,只能说明因为没有了刘备,蜀国才会一步步衰落,只能说明刘备这人真的是一个比曹操还要厉害的枭雄级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东汉皇帝刘宏有多奇葩?皇宫竟被当做集市

全文共 13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朝时期的皇帝,你知道的有多少呢?或许是开国汉高祖,或许是末代汉献帝,也或许是汉武大帝。其实,汉朝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奇葩的皇帝,他把皇宫布置成街市,自己和后宫妃嫔扮演着街市上的不同角色。这样奇葩的皇帝整个历史上并不少见,他们或许在其他领域能够有一番作为,可偏偏做了皇帝,也是身不由己。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一位奇葩的皇帝。

刘宏深居内宫,便挖空心思尝试着玩一些新花样。内宫无驴,一善于逢迎的小黄门,从外地精心选了四条毛驴进宫。刘宏见后,爱如至宝,每天由驴驾一小车在宫内游玩。起初,还找一驭者驾车,几天后,索性亲自操持。皇帝驾驴车的消息传出内宫,京城许多官僚士大夫竞相摹仿,以为时尚,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正当京城弥漫着驴车扬起的烟尘时,汉灵帝刘宏又对驴车失去了兴趣。又有宦官别出心裁,将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摇摇摆摆上了朝。

待刘宏认出乃一狗时,不禁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满朝文武虽感奇耻大辱,却敢怒不敢言。

汉灵帝刘宏在后宫仿造街市、市场、各种商店与摊贩,让宫女嫔妃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在叫卖,另一部分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等等。而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人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

刘宏混迹于此,玩得不亦乐乎。肆中的货物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被贪心的宫女嫔妃们陆续偷窃而去,甚至为了你偷的多,我偷的少,暗地里争斗不休,刘宏却一点也不知道。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刘宏在西园修建了一千间房屋。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渠水中种植着南国进献的荷花,花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叫“夜舒荷”。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月神名望舒,就又叫它“望舒荷”。在这个恍如仙境的花园里,刘宏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嬉戏追逐。有时他自己高兴起来,也脱了衣服和她们打成一片。所以,他就给这处花园赐名为“裸游馆”。

汉灵帝曾梦见汉桓帝发怒,桓帝说:“宋皇后有何罪过,你听从那些邪孽的坏话,使她死去?勃海王刘悝已经被贬,又受诛而死。现在宋氏和刘悝在天上投诉,上帝震怒,你的罪孽难于挽救。”这个梦的内容十分明白清楚。

刘宏在醒来后,很是恐慌,就把这件事告诉羽林左监许永说:“这是什么不祥之兆?可以把它禳除吗?”许永答:“宋皇后与皇上一同继承皇位,母仪天下,历年已久,四海之内都蒙受她的教化,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过失和恶声。皇上偏听谗毁嫉妒的言辞,使她蒙受无辜之罪,身遭诛戮,祸连家族,所有臣妾,都为抱怨痛惜。勃海王刘悝是汉桓帝同母的弟弟,处理封国之事和作为藩属事奉朝廷,不曾有过错误,陛下没有经过验证审察,就加罪诛杀。从前,晋侯曾梦见大厉鬼,披长发达到地面,是因晋侯杀了厉鬼的祖先。天地之间的道义是明白清楚的,鬼神是难以欺骗得了的。应当一并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息。让宋皇后流放了的亲族返回原籍,恢复勃海王的封爵,以期消去因此而遭致的咎衍。”刘宏没有听从许永的意见,因此,没过多久就驾崩了。

汉灵帝刘宏曾经从容的问侍中杨琦:“朕和桓帝比怎么样?”杨琦说:“陛下要和桓帝比,就像虞舜和唐尧比德一样。”刘宏不高兴的说:“你真是硬脖子,真不愧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会招来大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东汉大史学家,“曹大家”班超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有记载的上下拥有这500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之所以能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都要得益于每朝每代涌现出的历史学家,正是通过他们的手,历史才得以保留。号称中国第一帝都的咸阳文化就曾经出现过一位大史学家班超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郡平陵县人,是班彪的小儿子。他虽然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但却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很勤苦,但他不以此为耻。班超口才很好,广泛的阅读典籍,常拿着《公羊春秋》阅读。

公元62年(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一同迁居至洛阳。班超家境贫寒,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后来,他去找相面的人看相,相面的人说:“你的先辈虽是平民百姓,但你日后定当在万里之外封侯。”班超问他原因,相面的人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封侯的相貌啊!”

后来,汉明帝问班固说:“你弟弟现在哪里呢?”班固说:“在替官府写书,用挣来的钱奉养老母亲”。于是明帝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但不久后,他就因为小过失被免职。

班超在为官府抄写文书时,每日伏案挥毫,常停下来扔下笔叹息说:“我身为大丈夫,尽管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却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后以“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

你可能也喜欢: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铜川历史的骄傲

绥化西湖公园,领略北方的“西湖”

乌苏里江——青山绿水尽收眼底

绥化旅行好去处,东富民俗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境内的一座土山上。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全长约20米。墓壁、墓顶及甬道两侧有壁画50多幅,榜题250多顶。这是我国考古发掘迄今所见榜题最多的汉代壁画。这些壁画形象地反映出东汉时期我国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区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面貌。

从壁画内容及榜题得知,墓主为东汉王朝派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最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

壁画内容有反映死者的仕途经历,以及升迁各任时的车马出行图;有死者历任官职所在城市和府舍的官府图;有反映统治阶级生活的饮宴、舞乐、百戏等描绘;有反映东汉时社会生产活动的场面,如农耕、庄园、牧马、放牛等图;有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如少数民族的装束、发式、相貌,以及祥瑞图和一些圣贤、忠臣、孝子、烈女的故事图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蜀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蜀国的地方包括:今天甘肃省东南部、陕西南部、四川、重庆。

具体为:

北部:今甘肃省陇南市往北的渭水南岸,陕西南部的汉中,不包括原属汉中的魏兴郡(湖北郧县)上庸(竹山县)。

东部:至今湖北西部巴东县,重庆的涪陵,东南地为方今贵州省贵阳市往东一部分地方。

南部:东南 部分和今天云南省边界相差不多,只西南多了很大一片地方为今天缅甸国的密支那市。

西部:多为山险地带,只限于四川盆地附近,西部不包括今天的九寨沟马尔康等地区。

222年刘备为关羽报仇遭受夷陵大败,蜀汉精锐尽失,并且失去荆州,刘备死后,益州南方部落叛乱,此时是蜀国历史上衰弱的时期,总国土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诸葛亮于225年领兵平叛南蛮,讨伐雍闿、孟获,当年秋天平定所有乱事,稳定南部边界,同时结盟孙权,稳定东部边界,积极发展生产,准备北伐,至此蜀汉国界一直稳定到灭亡,总国土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

蜀汉国界北至汉中,隔秦岭与曹魏对峙,东至巫峡、巴郡与东吴交界,最西边靠南与今天的印度、缅甸交界,并占有缅甸东部部分地区,最南边到达今天的老挝和越南北部。

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占有很小一部分老挝北部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蜀国为什么不叫刘蜀?曹魏和孙吴为什么可以再国前面加姓氏?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看三国可以发现,对于三个国家的称呼上有个非常好玩的现象。魏国和东吴都可以被叫做曹魏、孙吴,只有蜀国好像没有刘蜀这样的称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建立蜀国也只是为了继承划汉朝的血脉,毕竟刘备他们打的旗号就是要匡扶汉室。虽然刘备也是姓刘,但和正统的刘氏贵族还是差太远,如果这样叫等于是承认了刘备,可能就有点不对劲了。

蜀国从来被我们称为蜀汉。

蜀汉就是刘备所建的汉帝国。因为要区分前汉、后汉、成汉、南汉、北汉等政权。

事实上,自丢失荆州之后,刘备的汉帝国也就只限于蜀地一方,说是蜀国,蜀汉并无什么不妥。而不需要去称呼一个别口的刘蜀。至于那个古蜀国则可以忽略。

而陈寿的“三国志”只是分本的《魏书》〈蜀书〉〈吴书〉,但当时已是西晋时期,无论从保护自己的脑袋,还是尊重客观事实,陈寿都没理由将蜀汉称为正统,而只能称为先主后主,列传而非皇帝专用的本记。多说几句。

纵然刘备当时号称延续自后汉,但不论是同时代的士子,还是后世官方,从来没谁承认刘备是当时的中央政权。

记得我们读书时候是怎么说的?

两汉魏晋南北朝。

看到没有?

没有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说法。

所以,承接东汉政权的是曹丕的魏朝。

更合适的说法是,曹魏是中央政权,蜀汉及孙吴只是地方割据。

无论从统治区域、人口、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是如此。

尤其重要的是法统。

过去想当皇帝,想被后世承认为皇帝,是要看法统的。

就是说,你凭什么当皇帝。

曹魏很简单,也很正规。无论汉献帝本人是否愿意,但是当曹丕站在高台上,当着数十万人的面接过汉献帝呈递过来的玉玺,他的法统就确立了。

很简单的道理嘛。西晋时期,只有孙吴政权在苟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说孙吴是正统。

那末,晋就是当时的正统王朝。

那末,与曹魏同样属于禅让形式的晋,他的法统自何而来?

显然,只能来自于曹魏。

而曹魏的法统来自于哪里?

当然来自于汉献帝的让。

这就是曹魏的法统。

刘备当皇帝可没这么多理由,不过以所谓汉家血统(可是汉皇后代未知凡几),借口汉献帝被曹丕杀害,然后祭祀上天,郊告四野,就登上皇位。

当时的士子就要问,你刘备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有汉献帝的传位诏书?还是统一天下的功劳?

至于孙权当皇帝的理由那就更搞笑了。

折腾七八年,还是找不到自己当皇帝的借口。但是自己不当皇帝,就永远比曹魏蜀汉低一头,不是皇帝的话,最多也不过一个王。

只能含混其词地说,天下大乱这么多年,曹操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可这样依旧没有当皇帝的理由啊。只能借春秋故事,说汉吴故宜,将来天下统一,我和刘禅平分天下。

所以,即便到了唐宋时期,官方与士人都依旧承认曹魏是正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东汉皇帝平均寿命短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受到生活习惯以及灾害的影响,另外还会有阶级的固化以及皇上过早的继位。因为先天性不足,因为过早接触宫廷生活,因为长时间的心力憔悴,皇帝早已不堪重负,容易会造成健康隐患,最终就会早早离开人世,留下了一大堆的烂摊子。

受生活习惯以及灾害的影响

东海医疗水平较差,平时在医治时医学水平不具备科学依据,这是导致皇帝普遍寿命比较短的原因。先天性不足,过早的宫廷生活已经破坏皇帝的身体健康,自身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作息,还有后天的养护,不及时必然就可能会导致体弱多病。加上皇上所面对的就是整个国家就会有工作的压力,此时要比一般的人高很多,长时间以往的高压也会导致身体没有办法承受。

阶级的固化

因为阶级的固化导致朝政大权全部都放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自然就会形成矛盾尖锐。察举制即选举在当时就是一种由下而上去推选人才的制度,这也是当时在挑选官吏之人的主要方式。伴随着选官制度逐渐的发展,东汉也会慢慢的进入到僵化的阶段,所有的朝政大权全部都会在大家的手中。秦始皇嬴政因为德高三王,因此就确立皇位继承制度,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子孙,这也会导致选择范围比较狭窄,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幼小的皇帝,最终也只能够由母后临朝。此时还会引来无数人的不满,宦官就会选择趁机垄断朝政。

皇上过早的继位

还有一些皇上就会选择过早的继位,让继承人去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亲生子,此时世家大族一直都在不停的争夺,因为内忧外患必然就会导致皇帝心力憔悴,在长时间以往之后自然就会导致情绪压抑,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这才是短命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东汉的区别主要是国家的建立者不同、首都不同、朝代在历史上存续的时间、所经历的帝王数量的不同这五大方面。

从国家的建立者上看,西汉,是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在楚汉之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东汉,是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是西汉皇族的一个分支舂陵候家族,刘秀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创立的是一个新的朝代,,而是光复了汉朝,并自认为是汉宣帝的继承人,继位后,追尊汉宣帝为中宗,当时的官方也不认为东汉和西汉是两个朝代。

西汉在东汉前面,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的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而东汉是在王莽篡汉之后才建立起的政权,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

由于东汉是继西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大一统的王朝,再加上当初刘秀是打着汉室的旗号重建的政权,所以后人也习惯称东汉为后汉,东汉与西汉合称为汉朝。

其次是从首都上看:西汉的首都是长安,而东汉的首都是洛阳。刘秀在建立东汉初期,鉴于长安在战争中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无法继续作为首都,而洛阳当时受到战争的破坏较小,也接近刘秀在河北和南阳的根据地,所以就以洛阳为都.洛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直很重要.早在西周初期,就是作为陪都建立的,东周时期更是作为首都。

后来的史学家为了区分汉朝的这两段时期,根据都城的位置,分为东汉和西汉,以长安为都的是西汉,以洛阳为都的是东汉。不过,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前汉和后汉的说法,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但是虽有这种说,但说话者并无意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朝代,而是同一朝代的两个时期。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随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并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汉总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在历史上存续了二百一十年的时间;而东汉经历了十四位皇帝,在历史上存续了一百九十五年的时间。汉朝共历400多年,26位帝王。220年被魏国曹丕篡权而灭亡。而西汉和东汉的划分是按地里位置来划分的因为西汉首都长安位置相对偏西,所以史称西汉东汉首都洛阳,位置偏东,所以史称东汉。而东汉之后是三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东汉末年为什么是太监势力最大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为什么是太监势力最大

很多人都知道东汉末年的宦官势力特别大,可以说是朝中最大的势力,三公是文官之首,大将军是武官之首,然而文武双方的老大加起来,很多时候都比不过宦官的势力,这足以说明当时宦官权势简直就是离谱。那么东汉末年如此大的宦官势力是如何炼成的呢?

一来,宦官能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方式影响皇帝决策,等同于他们才是老大,皇帝此时不过提线木偶罢了,二来,宦官是皇帝的第一道传声筒,负责传达皇帝所颁发的任何命令,皇帝不精明的话,宦官们可以阳奉阴违,假传圣旨,真谋私利,这就是东汉末年宦官权势滔天的根源;

说起来宦官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成为朝政之中心,对于外戚专政,大家忍不了,宦官专政也忍不了,但要对付宦官实在太艰难了,因为外戚最多也就是皇亲国戚,但宦官不同,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所以打起来很碍手碍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什么汉朝分东汉西汉,宋朝却是分南宋北宋?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分的。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洛阳位于长安以东,所以分东汉西汉。北宋定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在汴梁以南,所以分南宋北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朝代更迭以成对的形式出现。比如“西周”后有“东周”,“西汉”后有“东汉”,“西晋”后有“东晋”,“北宋”后有“南宋”。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最初是以“西”和“东”来划分,后来则是“北”和“南”。如“唐”后有“南唐”,明后有“南明”,虽然存在的时间都很短,但却反映出地域变迁的特征。

楚汉之争后,刘邦夺取天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结束)。王莽夺取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引发了绿林和赤眉大起义。其中西汉皇族的远亲刘秀通过数年努力,剿灭了其他势力,统一了全国,史称“东汉”。

“西汉”和“东汉”存在前后相继的关系,也称“前汉”和“后汉”,刘秀也不认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朝代,而是光复了汉朝。他自认为是汉宣帝的继承人,继位后,追尊汉宣帝为中宗,由于当时长安在战乱中破坏严重,所以定都洛阳。从地理位置上,洛阳位于长安以东,所以人们称刘秀建立的朝代为“东汉”。

五代十国后期,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定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史称“北宋”。从960年登位,至1127年止,首尾历时168年,共传九帝。北宋末年,金兵攻破汴梁城,徽、钦二帝被俘。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后迁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北宋”和“南宋”的划分还是从都城的位置和疆域考虑的,汴梁位于淮河以北,临安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宋拥有北方的大部分土地,而南宋则偏安于南方一隅。从政治和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中国领土从汉唐到宋元明时期,有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同时经济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逐步将都城东迁。当北方游牧民族强大时,就可能南移。这反映到王朝更迭上,便是先“西汉”后“东汉”,先“北宋”后“南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东汉时称南海为什么 南海在东汉时叫什么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时期人们称呼现在的南海为涨海,这个名字一直被使用到南北朝。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它有2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为我国领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水位最深的近海。

南海是全球台风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其活动具有频数多、强度大、活动时间长的特点。南海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中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储存区位于南海,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海域内鱼类资源丰富,是中国渔民传统生产的作业区域。南海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也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战略运输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始建东汉 峨眉山华藏寺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佛教文化流传数千年,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且寺庙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在我们心中!许多古寺庙见证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发展,庇佑了各个朝代繁荣昌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城市文化看看中国十大寺庙排行吧!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顶(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其意可各有所表。华藏寺,始建东汉,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殿,俗称铜殿。殿顶鎏金,又称金顶。金顶所在的山峰也因此得名。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新建的金顶华藏寺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由低到高分布着三重殿堂。

景点

三重殿堂

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新建的金顶华藏寺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由低到高分布着三重殿堂。

第一殿是弥勒殿。殿门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华藏寺”金匾。寺内供奉铜铸弥勒佛像,背后是韦驮铜像。殿内还有三足铜鼎和明万历年间铜碑等文物。

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内还有华藏寺弥勒殿铜磐、铜钟等法器以及铜铸像、铜普贤像等佛教文物。

第三殿是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门的匾额有“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为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殿内还有铜鼎等物。

历史沿革

明洪武初(约公元1377年)国师宝昙奉旨来山重修寺院,时见板屋一椽,因山高风大,云南总兵祁三升捐资,遂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今703电视台处),按察赵良壁增修,后被火焚。明代万历辛丑29年(公元1601年),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禅师来峨礼行普贤,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以铜殿覆之名山,即募西蜀藩王潞安沈王朱模携得黄金数千两,送往湖北荆州监制,铸于明万历壬寅(公元1602年),历经数载,先后铸造铜殿三处:一在峨眉山,二在五台山,三在普陀山。

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秋天运至峨眉组装,在大峨山铁瓦殿后的最高处,做成了普贤愿王铜殿,铜殿通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尺四,深一丈三尺五。铜殿上部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殿中祀大士铜像,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之险,顶部通体敷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称“金殿”或曰“金顶”,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称“永明华藏寺”。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该殿毁于一炬,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寺僧心启、月照和尚新建约180平方米的砖木构造的殿堂,铜碑、铜门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之庄严。

民国12年和20年(公元1923、1931年)又两次失火后重建。1953年人民政府拔专款对华藏寺进行维修,“文革”(1970年)中被“703电视台”占用,作为微波发射机房,1972年4月8日上午9时30分,因该台工作人员在发电中操作不慎,引起火灾,迅速燎原,大火肆虐二日,使庞大的华藏寺木结构寺院荡然无存,大量珍贵佛教文物损失殆尽,成片冷杉及草甸被毁。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至1972年,华藏寺历经几次大火,目前仅幸存明代“铜碑”、“铜门”和清代“铜象”,是峨眉山难得的佛教珍贵文物。

2002年,为了响应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设成“中国第一山”的号召,重新规划制定了“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的方案。本着宏扬峨眉山佛教,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振兴旅游的原则,做好科学规划,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搬迁“703电视台”,拆除原华藏寺前部,整治环境,由峨眉山佛教协会具体承担,拟建高约48米(含法台须弥座)的“十方普贤”铜像,以恢复华藏寺(金顶)昔日之庄严。建设工程已于2004年八月动工,2005年底竣工,配套设施数年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东汉时称南海为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时期人们称呼现在的南海为涨海。根据记载可以推出这个名字一直被使用到南北朝。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它有两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为我国领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近海。

南海的气候特征

1、 南海处在亚洲大陆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与其他海区比较,其特点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春秋短,夏季长,冬无冰雪,四季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特别是中部和南部海区,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季节变化很小。

2、北部沿海和岛屿有较大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在10℃以上,夏季温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对干而冷,后期常有低温阴雨的潆雨天气。

3、在西南中沙群岛,年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温度西沙为22.8℃(1月),南沙为25℃(1月)。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东汉末年 几乎掌管全局的袁绍 为何后来会被董卓捷足先登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内斗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是不亚于外来入侵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内斗和宦官乱政,许多朝代最终灭亡。这些内斗往往以政权危机的形式开始,并且通常会导致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的发生。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春秋前期,由于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覆灭,周平王带领着诸侯各国将首都迁徙至洛阳。直到郑国与周平王之间出现矛盾,关于郑国的卿士之位问题爆发了内斗。齐庄公也因为与周平王距离近,常去周平王那报到,帮助周平王处理政务,导致郑国在周平王封赏的鼓励下发展得十分强盛。而随着上任的郑庄公去世,郑武公继承这一位的卿士之位并未前往周平王那报到,导致周平王与郑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郑国被秦国吞并。

春秋后期,中原上的五国鼎立局面,以及晋国的分裂和齐国的内乱都是内斗的结果。在春秋后期的七雄争霸局面中,开启了战国时期。边境的匈奴趁机而进,导致中国内外交困局。战国时期的内斗也导致了许多国家的灭亡,比如魏国在春申君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秦国,燕国在国君丹的内斗中被赵国所灭等等。

在封建王朝时期,内斗也是导致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之间的内战,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和互相攻伐,都让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陷入了长达几百年的动荡局面。

即使在现代,内斗对国家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和混乱,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的巨大损失。内部纷争甚至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获胜是曹魏的阴谋么?蜀国因此灭国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三次才迎来了一次胜利,不过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胜利的背后却有极大的隐患。不知道是老天帮助曹魏,但是曹魏设下的陷阱,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在第四次北伐是陷入到了地形的被动当中。因为诸葛亮想以少胜多必须自己占据有利地形,不然打拖延战术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自兵败街亭及陈仓无功而返之后,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之战。这场战争的时间很短,过程也非常简单,其大致的进程是这样的:北伐大军自汉中出发,向西进攻曹魏占领的武都及阴平二郡。此战担任大军先锋的是将军陈式,按照战前部署,他的首个攻击目标是武都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闻讯后,立即率部前来增援。但就在郭淮前进的过程中,突然得知诸葛亮率主力向建威行进,郭淮随即下令全军撤退,放弃对武都郡的增援,两郡守军孤立无援,很快被北伐大军消灭。从此武都及阴平郡被纳入蜀汉版图。这便是这场战事的全部经过。

诸葛亮为何要进攻武都郡和阴平?这要从两郡的地理位置说起。为了说明问题,在此附上一张三国时期两郡地理位置的截图。从这张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两郡地处曹魏与蜀汉的前沿地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一旦控制了两郡,不仅汉中、桐梓、汶山三郡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诸葛亮出兵陇右也就免除了后顾之忧。而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正是从武都郡向北展开的。

既然两郡的位置如此重要,为何曹魏大军不像诸葛亮首次北伐那样调集重兵增援呢?其中的奥妙与曹魏在西北地区的防御布局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了应付诸葛亮的北伐,曹魏在西北地区的防御布局有四个战略要地:陇西、南安、祁山、汉阳和陈仓。为何武都和阴平不在其中呢?这又与两郡特殊的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两郡地处陇南高山山地,崇山峻岭遍布,虽说是易守难攻之地,但却有个重大隐患,无论是军队增援还是粮草运输都非常困恼,加上当地人口稀少,无法就地补充。而北伐大军却可以直接从桐梓和汶山两郡增援北伐大军,不存在人员和粮草问题。故此曹魏将两郡拱手相让。

这场看似诸葛亮轻而易举的胜利,背后却隐藏着重大隐患。曹魏通过放弃两郡,成功吸引了诸葛亮的北伐大军通过武都郡发动了第四次北伐。由于地形因素,北伐大军不久便出现了粮草运输的严重问题。这也就是为何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放弃了这条路线、直接向北进军的主要原因。

曹魏放弃两郡带来的另外的一个巨大收获,是在几十年之后显现出来的。当时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钟会大军在剑阁一带与姜维僵持不下,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邓艾从荒无人烟的阴平小道出击,从阴平郡直插成都,蜀汉帝国因此亡国。当然,这个责任不应当是由诸葛亮承担,而是姜维忽略了对阴平小道的防御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何进死后为何东汉彻底大乱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汉末何进的死,会导致东汉彻底天下大乱

何进的死的确是天下大乱的导火索。但是更准确地来说,是何进不够成熟的政治思想,以及对时局缺少一个清楚的认识,以至于他做了错误决定,才导致自己身死,继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时面对宦官专政的问题,袁绍向何进出谋划策,招地方军队进京杀宦官。但是曹操、陈琳等人也建议杀死宦官首领,却不能引入外部势力,防止宦官集团狗急跳墙。但是何进这人做事确实不过脑子(主要何进前身是屠夫,文化程度不高),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听从袁绍的建议,强行招募了董卓等地方豪强进京杀宦官。

但在董卓入京之前,何进就被被宦官们设计杀死了,之后才有了年轻兄弟袁绍袁术的反击。他们率军烧了宫门,又率军斩杀了所有太监,这才使得东汉末年的都城洛阳成了屠宰场。这些外戚与宦官争斗之后,接着董卓又搅乱政局,导致军阀割据混战,天下从此大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