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修辞手法题及答案50题【最新20篇】

这样一种把数学的美丽带入现实生活的玩具,永远都不会因为乏味而丧失魅力。抛开任何公式,很少有人能靠自己单独解开魔方。大部分人抓到魔方后都会鼓捣好一阵子,然后开始求助于魔方公式。照着公式解开后,人们对魔方的热情才刚刚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理解魔方上: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变化。

浏览

3327

文章

234

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专项训练及解析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山雀是顽皮的,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它们跳跃像一群精灵轻移。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撒野”、“呼朋唤友”、“吵闹”,形象地写出了山雀顽山雀们的皮可爱的特点。

B.选段将山雀们的歌声比喻成“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的,把人“全身淋透”的“音乐雨”,生动地写出了雨势大而急促的特点。

C.选段中运用“它们……像……”的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们轻捷、活跃、美好的生活情态。x.k.b.1

D.选段最后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山雀们因为生长在“这片深山广林”才能快乐自由地歌唱。

B

解析

试题分析:“生动地写出了雨势大而急促的特点”的说法不对,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山雀们的鸣叫短促而嘹亮的特点。

考点: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分辨能力。

点评:在语文学习中,要把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夸张等等知识学通学懂,做到心中有概念,见到会判断,平时会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C【解析】C项中的“沉湎”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是贬义词,其余几个都是褒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专题训练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专题训练

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D.天上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解析】本题是对是否使用修辞手法进行判断选择。解答时须逐项进行判断,很容易发现,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这个句子虽有比喻词"似乎",但不是比喻句。

参考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笛弄晚风三四声修辞手法 笛弄晚风三四声的修辞手法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笛弄晚风四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牧童在晚风中吹笛的情景进行了侧面描写,将晚风中飘扬的笛声看作是笛声自主的行为,让笛声也拥有了如牧童般的童趣,同时也描绘出笛声的断断续续和悠扬飘逸,表现了牧童在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也凸显了原野的宽阔和静寂。

《牧童》的赏析

《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憩的画面,全诗通过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等意象,展现出一幅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的生动的景象,不仅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全诗不仅表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牧童》的全文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什么手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修辞手法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互文、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中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惋惜和对友人未来的担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赏析

诗中作者的中心立意并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眷念。全诗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将荷花写得十分壮美,境界扩大,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体现在诗句中的接天,无穷。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反问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反问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当亲手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露灌溉出来的吗?人间还有什么花朵能同他们争妍呢?、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对比

对比

两种不同的食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词格。对比可以使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一首诗,整首诗对比鲜明,歌颂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打击和讽刺了“行尸走肉般的人”。

例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杭州西湖边岳飞坟前的一幅对联,歌颂了民族英雄岳飞,抨击了奸臣秦桧,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月是故乡明的修辞手法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写作手法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月是故乡明》中运用了对比、反问、排比、直抒胸臆、反衬等修辞手法,通过他乡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哪些地方运用修辞手法

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喜欢故乡的小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3、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相比,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

4、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衬托: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语文对偶句修辞手法例句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对偶句:

1.东风恶,欢情薄。

2.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3.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4.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8.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0.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11.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

12.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13.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14.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15.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

16.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17.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悲惨世界》等。

B、“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这句话的主干是“我敲击玻璃”。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D、“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人能否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这句话没有语病。

A

解析

试题分析:A、《悲惨世界》的作者是法国的“雨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点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具体讲解之排比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强化练习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强化练习

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A.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B.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C.好像是要使控诉更加显得有劲似的,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上又登出了下面这么一段

D.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文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2.下列句中“像”字的作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像一簇火焰在跳B.他长得是否很像他的哥哥?

C.收获的庄稼堆成垛,真像座小山D.他那五大三粗的模样难道像庙里的一尊金刚不成?

3.给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选出一项最佳比喻句

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

A.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B.好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

C.正是他那双眼睛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一段话所用的修辞手法列举正确的一项是()

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者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

A.比喻排比反问B.比喻拟人设问C.排比拟人反问D.比喻排比设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这句话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者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这句话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经分析,答案A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点评: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顶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比拟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要成熟的庄稼;稠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修辞手法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羌笛和杨柳赋予人的感情及动作,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羌笛怎么会抱怨呢,不过是将之拟人化。“何须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绿茵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将我比作星星,没有出现比喻词,属于暗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十二种。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常见修辞手法大汇总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比喻,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有相同特征的事物,例如“成熟的麦浪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2

拟人,将一种事物比作和人相似的特征。例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好像小朋友在眨眼睛。”

3

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例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4

夸张,是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例如“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5

对比,将两张事物相同或相似的方面进行比较。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对“万里”,“冰封”对“雪飘”因此是对偶。另外,实际生活中不可能这么大面积冰封和雪飘,所以又有夸张。出自《沁园春·雪》。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常见表现手法之正侧描写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