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再婚家庭的孩子会有哪些心理问题呢推荐20篇

浏览

6380

文章

67

篇1:再婚家庭的孩子会有哪些心理问题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可受伤害最深的就是孩子。很少有人注意离婚过程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很多离婚的人士也会在离婚后,在没有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便急急忙忙的寻找再婚的对象。以至于再婚后的生活会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与困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再婚家庭的孩子会有哪些心理问题吧?

再婚家庭的主要矛盾一、孩子问题

再婚家庭大多都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再婚家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之一。一个是双方如果一方带了孩子,另一方是不是真的可以接纳这个孩子,还有就是双方对于对方孩子的接纳程度又是如何,孩子是比较感性的。所以他有时候也会排斥再婚家庭,这对再婚夫妻的感情也有很大的影响。

再婚家庭的主要矛盾二、父母问题

这个问题在男方父母身上尤其明显,如果再生家庭自己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可以单独居住,不要和男方的父母住一起,这样会让再生夫妻的感情变得更为脆弱,矛盾也更容易激化。

再婚家庭的主要矛盾三、信任问题

因为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所以双方难免对于再婚的另一半会心存怀疑,也不会像原生家庭那样坦诚的面对另一半,但这样的作法恰恰让再婚家庭更容易破碎。所以如果想要稳定的婚姻,就一定要好好的经营自己的婚姻。信任是夫妻双方感情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有什么问题

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有什么问题

一、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四、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单亲家庭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离婚率也在不断的上升,很多父母在离婚的时候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性格会变得过于自闭和自卑。由于缺少父爱和母爱,心理上就会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在这里提醒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守护,那么单亲家庭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家庭的破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会没有心理准备,当遭受到父母离婚的打击的时候,孩子比大人变得会更加的敏感和脆弱,他们是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的,无法去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会感觉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就会变得过于自闭,不会和其他的小朋友娱乐,心理上也会产生扭曲的表现。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另外,孩子也会变得过于自卑。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自闭和自卑都是单亲家庭孩子所产生的心理表现,这些心理表现带来的危害性会比较大,会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能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起来,避免孩子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这些问题都是父母需要去了解的。父母之间出现的感情纠纷,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其中的附属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单亲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会自责和自我抱怨,还会自我封闭,不愿意和他人沟通。父母离异,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妒忌别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单亲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1、自卑。因为孩子看见其他人都有父母,而自己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进行对比之后,孩子心里会有悲伤和失落的感觉。如果孩子长时间被悲伤围绕,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需要家长多加开导。

2、自责和自我抱怨。自责代表这个孩子没有自信,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父母离婚,孩子会觉得有自己的原因,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导致心理失去平衡,最后就会觉得自己不好,生活在自卑当中。

3、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沟通。父母离婚后,孩子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话,就不会自我调节,一时间感觉的无所适从,不知道做什么,就没有了自信。当孩子没有自信的时候,就会拒绝接受外来的事物,时间久了之后,孩子就会自我封闭了。

4、逆反心理。由于单亲孩子在“孩子圈”的地位不高,所以经常会受到其他小伙伴的嘲笑,他们也希望有个健全的家庭,久了就会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父母说什么,孩子就越要反着干,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因为家庭关系的不完整,失去了拥有的关注度和爱,很容易在心理上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假如没有及时的处理,会影响一生。

焦虑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离婚的一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双方互相攻击的过程,造成孩子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甚至还会因为父母的关系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需要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应付破碎的家庭,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对人际关系感到一定的焦虑,从而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在外人面前会变得更加敏感,也不敢轻易的认识新的朋友。

抑郁

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破裂,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硝烟或者冷战,假如孩子长时间的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空间里,会经常担心父母之间的关系,甚至父母还会把孩子当作出气筒,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感,长时间的生活折磨会导致孩子产生更加严重的恐惧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而且心理上面的压力、郁闷、烦躁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

嫉妒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精神世界以及物质上面和正常家庭的孩子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对一些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会从最初的羡慕,慢慢地转变为嫉妒或者憎恨,从心理上的表现会过于依赖父母其中的一方,希望能从父母的回报上面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假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正确的对待和正常家庭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做出一些偷窃或者其他的犯罪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孩子心理问题处理方法有哪些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心理问题?可能很多时候在生活当中家长们比较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容易忽视掉其实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一样重要的,可是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了解。下面,就来看看处理孩子心理问题的几个方法

孩子心理问题处理方法

1、待离婚问题要谨慎

对待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2、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 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 展。

3、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家长先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

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都需要家长们的关注,因为很多时候家长们的帮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你在孩子准备各种各样营养食物的同时,也要注重他的心理保健,这才是对他最负责任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孩子常见心理问题

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孩子常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因为很多的夫妻,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不得已走上离婚的结局,所以很多的孩子不得已,也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实很容易出现下面这些心理问题。

孩子常见的心理偏差

胆小敏感的性格

有些孩子很敏感,他们娇弱得很,比如碰到陌生人的时候总是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牢牢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此时,父母自然希看自己的孩子能大方一点,可是孩子却还是如此敏感和紧张。这种性格的主要表现: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他紧张不安;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行动比较缓慢;情绪比较平静;依靠性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对于孩子的敏感性格,很多父母会对宝宝发脾气,希看宝宝能大胆起来。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是宝宝更加敏感和胆小。

胆大冒险的性格

有些孩子胆子很大,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让父母汗颜的事情。比如他们会将玻璃制品随便扔向墙壁,他们会不在乎插座和开关,甚至在家中玩火……对于宝宝的这些表现,妈妈的神经总是紧绷绷的,生怕孩子再做出什么胆大和冒险的事情来。专家分析,孩子胆大冒险的性格主要有以下的特征: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往摸摸东西,用脚往踢踢四周的物品;按自己的想法往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乖而冷漠的性格

有些宝宝特别乖,父母感到特别省心。他们吃饭穿衣都可任大人摆布,家中来了什么人他们从来都不会关心。但是,这种宝宝进进幼儿园时,父母往往开始担心了。由于宝宝太乖了,即使被小朋友欺负了也不会反抗,被老师批评了也不在乎。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呢?

专家以为,孩子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多是由于他们从小就有更多的时间一个人自得其乐,而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少给予关注,养成了一种对外界环境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倾向。其主要表现:对外界环境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爱好,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开心与否,都没有明显的反应;比较温顺,行为和生活却很有规律;很少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没有固订婚密依恋的人。当今社会是一个夸大情商的社会,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因此,及早改变宝宝的这种性格偏差对宝宝很有帮助。

冲动多动的性格

冲动而多动的孩子总是让父母又喜欢又头痛,喜欢他们活泼和可爱,头痛他们太无“纪律”。比如,他们在幼儿园里总是动个不停,喜欢捉弄其他的小朋友……只有在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前才能安静一会。专家指出,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往往表现在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上;精神抖擞,行为多动,但有的时候能静下来。

家长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引导人,也是自己孩子的教育者,因此,家长必须要关注到孩子的日常活动,让孩子在内心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减少孩子心理偏差出现的几率,鼓励孩子的优秀行为和方式。

孩子常见心理问题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上面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很多单亲家庭孩子容易出现的,所以希望家长们必须警惕,如果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当他变成单亲家庭孩子的时候,父母还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了解他的内心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孩子心理问题处理方法

全文共 2290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心理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小孩子的世界都是纯真的,不可能会遇到心理问题的影响,但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会面对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家长们应该帮助他们正确解决。

孩子常见的心理偏差

胆小敏感的性格

有些孩子很敏感,他们娇弱得很,比如碰到陌生人的时候总是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牢牢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此时,父母自然希看自己的孩子能大方一点,可是孩子却还是如此敏感和紧张。这种性格的主要表现: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他紧张不安;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行动比较缓慢;情绪比较平静;依靠性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对于孩子的敏感性格,很多父母会对宝宝发脾气,希看宝宝能大胆起来。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是宝宝更加敏感和胆小。

胆大冒险的性格

有些孩子胆子很大,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让父母汗颜的事情。比如他们会将玻璃制品随便扔向墙壁,他们会不在乎插座和开关,甚至在家中玩火……对于宝宝的这些表现,妈妈的神经总是紧绷绷的,生怕孩子再做出什么胆大和冒险的事情来。专家分析,孩子胆大冒险的性格主要有以下的特征: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往摸摸东西,用脚往踢踢四周的物品;按自己的想法往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乖而冷漠的性格

有些宝宝特别乖,父母感到特别省心。他们吃饭穿衣都可任大人摆布,家中来了什么人他们从来都不会关心。但是,这种宝宝进进幼儿园时,父母往往开始担心了。由于宝宝太乖了,即使被小朋友欺负了也不会反抗,被老师批评了也不在乎。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呢?

专家以为,孩子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多是由于他们从小就有更多的时间一个人自得其乐,而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少给予关注,养成了一种对外界环境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倾向。其主要表现:对外界环境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爱好,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开心与否,都没有明显的反应;比较温顺,行为和生活却很有规律;很少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没有固订婚密依恋的人。当今社会是一个夸大情商的社会,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因此,及早改变宝宝的这种性格偏差对宝宝很有帮助。

冲动多动的性格

冲动而多动的孩子总是让父母又喜欢又头痛,喜欢他们活泼和可爱,头痛他们太无“纪律”。比如,他们在幼儿园里总是动个不停,喜欢捉弄其他的小朋友……只有在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前才能安静一会。专家指出,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往往表现在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上;精神抖擞,行为多动,但有的时候能静下来。

家长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引导人,也是自己孩子的教育者,因此,家长必须要关注到孩子的日常活动,让孩子在内心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减少孩子心理偏差出现的几率,鼓励孩子的优秀行为和方式。

孩子心理问题处理方法

1、待离婚问题要谨慎

对待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2、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 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家长先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孩子不论是受到哪些心理疾病的影响,给他们带来的伤害都是很大的,所以希望家长朋友,都能够正确的去面对,孩子的心理疾病,帮助他们科学地引导,走出这种心理困惑,自然才能够更好的,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看过“孩子心理问题处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单亲家庭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方法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孩子,由于从小接受的爱不健全,所以是很容易遇到心理问题的群体,如果没有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今后的成长也会产生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让单亲家庭孩子远离心理疾病的方法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单亲家庭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方法

第一,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培养出许多优秀、健康的孩子。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首先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这就要求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孩子在急风暴雨中也能健康成长。

第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信及不负责任等。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第三,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

第四,注意性别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其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帮助单亲孩子远离心理疾病,才可以保证心理健康,同时也提醒每一对夫妻,在离婚之前需要全面的考虑清楚清楚,一切请以孩子为重,不要轻言的说离婚,因为在离婚这件事情上,受伤的永远是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打击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所有的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玩玩不可忽视掉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在教育方面更细心周到一些,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虽然不会动手打孩子,但是对孩子会进行精神虐待,大大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打击

1:忽视

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在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变化,有时候家长可能因为忙碌或者自身情绪不良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小到孩子需要一双新球鞋,大到青春期时他们感到不安,如果家长长期忽视这些需求和变化,那么孩子便有可能受到精神上的伤害。如果家长对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其他孩子)的需求都很注意,那么这种对比会让孩子更受伤害。对一个孩子说“你做得不错”,却对另一个孩子说“你简直太棒了”,其实便已经对第一个孩子造成了伤害。

2:侮辱

孩子总是会遇到一些挫折,不论是在学校某次考试成绩不好,还是不明白大人的指示,家长都不应该辱骂孩子,例如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或者“你是听不懂人话吗”等带辱骂性的话。孩子犯错,可以就事论事地批评或者引导他们,但由一次失败发散到对他们其他方面的否定或者攻击,只能让他们变得怯懦或者逆反。

3:诋毁

孩子总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兴趣或者爱好,也许在大人看起来幼稚可笑或者不值一提,但请不要诋毁或者抹黑他们喜爱的事物或者偶像。例如,有的家长可能贬低孩子喜欢的歌手或者演员,又或者认为孩子赢得校园绘画大赛一等奖是一件没用的事情。这些都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如果担心孩子的喜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那么可以直接对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时间。允许孩子在保证学业的情况下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

上述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精神虐待行为,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小编衷心希望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对于孩子将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好的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庭影响孩子心理因素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想要健康成长,那么必须要保持心理健康。但是,很多家长的做法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孩子们的心理,导致他们从小就心理扭曲,长大后也是碌碌无为,甚至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来。那么,哪些家庭因素影响孩子的心理呢?

家庭影响孩子心理因素

1、父母带给孩子家庭氛围

父母除了带给孩子好的情绪感染外,更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没有一地鸡毛的家务事,在孩子面前不吵不闹,孩子就会阳光健康的成长!一个成天吵闹的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和打击。众所周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卑感和洞察力。父母关系的好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揪扯多了,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感和消极心理,在他(她)们的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生活呢?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老是打架呢?“等到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对比时,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阴影,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正常。父母关系失和久了,有的孩子可能对父母的关系不为关注,但这样的孩子基本有我行我素的的表现和思想。而有些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抵触,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波动而受影响。

2、父母带给孩子情绪感染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较早熟,对父母关系最为敏感。当妈后的女人都知道,一个几个月的小婴儿都会对妈妈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妈妈的笑脸会给孩子带来笑脸,也会让孩子咿咿呀呀的手舞足蹈。妈妈若是情绪失控有了忧伤,孩子也会出现焦虑和惊恐现象,甚至会出现反常的哭闹表现。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婴儿到咿呀学语,再到学龄前的情感发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绪有着深深的关联。孩子社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处没有惧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围当中。而极个别的孩子就会惧怕不和群,觉得跟小朋友相处是个痛苦的折磨呢?不用解释亲们就能明白,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

3、父母之间不能轻言离婚

父母之间有再大的矛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轻言离婚。在孩子们年幼的心里,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和矛盾理解不了,他们是父母关系的无辜者。一个离异的家庭,最受伤的是孩子。父母是他们的保护神,父母离异是孩子心里的致命伤。两个大人都好说,谁离开谁久了日子照常过,但是孩子不同,无论离开的是父母哪一方,失去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健全、有缺憾的。为了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轻言离婚,尽管现在的夫妻合约很容易解除,但凡有责任心的父母,为了孩子也要细心呵护婚姻。父母离异破碎的是一个家庭,出现的后果可能会毁坏孩子的一生。

除了上述的三大因素之外,小编建议各位父母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这些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如果父母总是脏话连篇,总是说谎,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变成出口成脏、容易说谎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老年人再婚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哪些呢?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1

怕人议论,有损自己的尊严,有损孩子的面子。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2

怕处理不好双方子女关系,引起家庭不和。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3

怕对原配不忠,旧情难忘。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4

怕引起经济纠纷,影响生活的宁静。

提高老年再婚的稳定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好子女与老伴的关系。

第二,正确对待再婚后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要以情为主,两情相悦。

第四,重视婚姻起始阶段“磨合期”。

第五,正确对待财物问题。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6

怕婚后不和,引人讥笑,自己不安,找了麻烦。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7

怕生活习惯不同,难以相处。

老年人应该对再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首先,老年人自己对再婚问题应慎重,切不可草率从事。第二,消除顾虑,走自己的路。第三,避免认识时间短,婚后感情平淡,离婚快的“短、平、快”现象。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8

怕再次遭受丧偶的打击,增加自己的悲哀和烦恼。

第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问题9

怕自己子女不满,伤害儿女的感情,失去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再婚有没有婚假 再婚家庭可以生孩子吗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婚假是带薪休假,现在的大部分公司和单位都是有婚假的,有的人担心再婚是不是就没有婚假了,其实再婚者和初婚者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

再婚有没有婚假

再婚也是有婚假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再婚职工婚假问题的复函》中有这样的答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国家有关职工婚丧假的规定精神,再婚者与初婚者的法律地位相同,用人单位对再婚职工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同初婚职工一样的婚假待遇。所以再婚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不过只能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再婚家庭可以生孩子

1、再婚夫妻中,夫妻一方为初婚,另一方为再婚并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的;或者双方都是再婚,其中一方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的,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2、农村户口的再婚夫妻,一方为依法生育过两个子女的丧偶者,另一方为未生育过的,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除此之外,再婚夫妻若要求再生育,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再婚前,一方生育(含依法收养,下同)两个以内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的;

2、再婚前,双方各生育一个子女,离婚时依法判决或者离婚协议确定未成年子女随前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

3、再婚前,双方各生育一个子女,新组合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但该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且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

再婚家庭怎么教育孩子

再婚家庭中,最棘手的莫过于对继子女的教育了。因为一般来说,孩子都是痛恨离婚的,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而离婚使得他们失去了享受这种爱的权利。在孩子的眼中,家庭的破裂已经使他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而如今继父母又闯入他们的家庭,是家庭的“侵犯者”,是剥夺了他们那点残留的爱的“敌人”,因此他们产生了各种奇怪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从前聪明、优秀的好学生,可能会逐渐变得不可理喻,将他们的聪明用在挑拨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的关系上,并希望亲生父母能对自己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盲目的行为,逐渐将他们推入了畸形的怪圈。所以,再婚家庭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尽可能在精神上满足他们,以引导孩子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另外,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都是要不得的。再婚父母应既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庭,又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再婚登记需要什么手续

再婚与初婚一样,都是登记结婚,因此手续与初婚的相比,并无二异。不过,离过婚的一方,申请结婚登记时,要带上离婚证或离婚判决书神马的。再婚的夫妻需要携带下述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结婚:

1、双方的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3、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可当场拍照);

4、离婚者需提供离婚证、离婚证明或法院的离婚判决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 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怎么想的

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离婚不仅仅是给夫妻双方带来了伤害其实对于还是也是有非常大的伤害的,会给孩子心理留下不能磨灭的伤口,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吧。

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

1、孤僻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

2、自卑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极悲观的想法。

3、怯懦

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4、逆反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出逆反的心理现象。

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怎么想的

1、因为父母离异,孩子的内心缺少一种强大的安全感,这时候孩子会通过攻击性来保护自己,对身边人的愤怒。

2、想要获得父母的关爱,但是没有,就会产生焦虑。人的焦虑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会一直存在在那里,一直没有得到安慰,就会一直停留在那里。

3、遇到一点点挫折或者被别人说了什么,就会立马生气,情绪波动非常大。

4、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很脆弱,容易想这想那,在多想的前提下,就会形成一种情绪的低落,长久的情绪低落就会让这些孩子产生抑郁的情绪。

5、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容易让人产生愤怒感,或者对自我的评价很低,觉得自己很多事是干不成的。从而长期养成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离异后如何关爱孩子的心理

1、抚养权问题

在离婚以后,要考虑好小孩抚养权的问题,如果双方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双方可以协商好孩子归哪一方抚养,这样就不会说为了争小孩的抚养权问题而发生不愉快,影响小孩的心理成长。

2、多和孩子沟通

父母离婚以后,小孩的心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作为单亲家庭的小孩,他们可能会感觉低人一等,所以作为家长要多注意小孩的一些细节变化,要多和小孩沟通,让小孩健康成长。

3、多关心孩子

每个小孩都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大人的生活,他们没办法主宰。所以,大人离婚后应该要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因为小孩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还有呵护,家庭离异的小孩容易产生自卑还有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就算离婚了,也要多关心小孩。

如何改变离异孩子的心理

1、孩子处于单亲的环境生活,家长要记住父母永远是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的在一起的机会,即便你们再婚了,也要承担起为人父母养育和教育的一切责任,但不要报有弥补的心态来面对孩子。

2、家长而应该让孩子仍处于一个与以往正常家庭一样的生活,也许只不过是不能和父亲或是母亲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一定要让孩子仍继续与父亲或母亲进行电话、见面等等方式的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亲或母亲的不对之处,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家还在,爸爸妈妈还是永远和从前一样地爱着他。

3、和孩子的学校保持良好沟通。你可以告诉孩子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即使你现在离婚了,在所有关系到你的孩子的活动,时间和在学校表现等方面,你和你的前妻(夫)有同等的知情权,包括家长会。把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闪光点告诉给老师,让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重组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重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生活不知道见过重组家庭吗?或者大家了解重组家庭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究竟重组家庭需要面对问题,以及重组家庭对孩子影响?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重组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1、不接受你带孩子结婚。

这就要求你在孩子和他之间必须二选一,一般为了再给孩子一个完整家的女人会选择孩子,因为初衷就是为了孩子,而且既然男人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强制性带着结婚是没办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也没有什么爱可言,如果你真的爱那个男人那个男人也爱你他愿意带着孩子嫁人的,如果是过不了他父母那一关那就要靠这个男人去努力说服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会理解他的。

2、父母不同意。

这个问题主要来源于那个男人还没有结过婚,自己的父母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娶个结过婚的人,而且认为这样的女人是不干净的,这就可以说是存在一种比较封建的想法了,但是也成为了两个人之间最大的阻碍,无论发生什么要知道你们为什么要在一起为什么要结婚,告诉你的家长你们之间是因为感情,同时也给了男人一个很大的考验,看看这个男人是不是真的爱你是不是能坚定自己的选择。

3、外界的压力。

一个女人离婚了自己的亲戚朋友肯定都听说了,会不停询问原因的,但是没多久也会过去的,可是当女人再要结婚的时候他们纷纷会担心女人会不会再次经历同样的事情,很可能会让她慎重选择,这都是为了女人好,但是对于男人来说很可能会遭到太多亲戚的吐槽,说上个媳妇不行这个媳妇万一也不行呢,让他们变得畏手畏脚,最终可能因为这些假设的可能让两个人放手。

4、孩子不能接受。

其实孩子还是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比较亲的,即便他们之间有什么事情只要双方没做过伤害自己孩子的事情孩子就会很想要他们重新在一起,这种情况你的孩子会用执宁的做法或者离家出走来反抗你,这种情况你可以把孩子交给他的亲生父亲,但是如果孩子还是不理解你的话你很可能会失去这种感情,这个时候的你也要尽全力让孩子明白你这样做的原因,为了谁都是好的他以后也会明白的。

重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很多人都会认为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对方的子女不会付与真心,还有就是他们认为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只能疼不能管教。对于子女来说很排斥继父母,认为他们怎么会如亲生父母一样对待自己呢?所以总会有一些闹剧发生。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也无法判定。从子女的角度考虑,他们对继父母存在一种恐惧,害怕、担忧,感到不安全,害怕受到伤害。继父母做得好与坏都不被世人看好。大家还记得有一部电视《家有儿女》讲的就是重组家庭的故事,可以借鉴一下嘛!所以,对于重组家庭的父母来说,只要只要心存善念,心态摆正,真心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与呵护,对孩子的心理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

什么是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就是两个离了婚且都带有子女的人再婚,重新组合为一个家庭。只要把握了相处之道,其实重组家庭也能够生活的非常幸福。

重组家庭要思考的问题

1.上一段婚姻中我为何离婚。

2.上一段婚姻中的问题有哪些原本可以避免的。

3.如何正确对待双方的孩子以及之后可能出生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二胎家庭 第一个孩子的心理急救

全文共 203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二胎家庭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大正在受到“冷落”。父母们当然不会故意忽视自己的大宝,但是因为小宝更需要照顾,不可避免的,对大宝的关爱要大打折扣了。这肯定不是父母的本意,但是就在这日常众多的“无意”中,大宝的心理已经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了。他们也许会嫉妒二宝,甚至会仇视父母。父母却一直疲于应对日常的琐碎,根本无暇顾及甚至压根没有发现大宝的异常。

曾经,家里只有大宝一个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全在大宝身上,大宝能感觉到全家人浓浓的爱意。哪怕自己撒个娇、耍个赖,都能及时地得到回应。可自从有了二宝,别说撒娇耍赖了,可能就是正常的需求,都在二宝吃喝拉撒的吵闹声中被忽略了。这样的心理落差,别说是个孩子,就连大人,也难免会郁闷的。

父母也很委屈,他们当初生二胎的初衷,其实也都完全为了大宝,为了他(她)有个手足;在父母老了的时候,遇事有商有量;以后父母不在了,还能有个至亲……然而这是多久以后的事了?几岁的孩子是不能理解的,他只知道,二宝夺走了爸爸妈妈的爱!心理上倍受煎熬。

于是,大宝开始欺负弟弟或妹妹;动不动就无理取闹;还会打人、做各种危险动作等等。其实他(她)做这一切,只不过是想重新赢得父母对他的关注。这个时候,父母不要觉得大宝越来越淘气、越来越不听话,就对他(她)训斥甚至打骂。这样孩子只会变本加厉,用更“厉害”的方法来达到本来很简单的目的。这就陷入了无限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在照顾好二宝的同时,给予大宝更多的关注呢?这是每个二胎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

如何关注大宝

1、不要轻易省略大宝以前的生活步骤

特别是大宝喜欢的部分,如周末去游乐园,或者睡前听故事,甚至早上一个吻,晚上一句晚安。这些都是可以继续做到的。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各负责带一个孩子,或者干脆两个孩子都带出去玩;睡前故事也可以先给大宝讲,大宝再给二宝讲;早晚的问候根本就费不了什么时间,一秒钟的事。你以为你在忙,让大宝一个人玩玩具或看平板,大宝会开心吗?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

2、在孕期就要跟大宝说清楚

在怀二宝的时候,可以跟大宝说:“宝贝你看,你也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个时候,妈妈每天也是一样地小心翼翼,生怕你有什么闪失……”让大宝意识到,二宝所受到的一切“优待”都是自己曾经“享受”过的。弟弟或妹妹只是重走了一遍自己的老路而已,没什么可羡慕的。

3、培养大宝的责任心

让大宝知道,二宝的到来,只意味着自己变成了哥哥或姐姐,自己成了老大。可以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一起照顾弟弟或妹妹,让他(她)更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妈妈需要做会儿家务,这时候两个孩子都调皮得不行,令妈妈非常头疼。其实完全可以跟老大沟通一下,在老大面前示个弱,让大宝发挥他(她)作为“老大”的作用。大宝一定会欣然同意,并为自己长大了,能帮妈妈的忙了感到特别自豪。

4、让老大积极地参与家庭决策

比如周末的时候,爸爸要带全家出去玩。但是去哪里玩呢?这个“难题”完全可以交给老大!并且老大已经做好了决定,全家都要遵照执行,给予老大极大的尊重!老大会觉得爸爸妈妈是如此地信任他(她),幸福感又会油然而生。当然了,去哪里玩,爸爸妈妈可以将范围缩小,给出几个可行的选项,无论大宝选择了哪一个,都是可以接受的。

5、不要说“大的要让着小的”这样的话

对于仍然幼小的大宝来说,自己比二宝大,根本不是他(她)造成的,却要处处承担这样的“后果”,真是非常的不公平!所以,无论家长怎么强调他(她)是哥哥或是姐姐,要让着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大宝都不会心服口服。比如,家里有两个孩子,争抢玩具是很常见的场景。是不是会有很多父母跟老大说:“大宝,你是哥哥(姐姐),该让着弟弟(妹妹),你等会儿再玩吧。”而通常情况下,大宝可能会哭闹,发脾气;即使是安静地把玩具让出了,他(她)内心的痛苦,你有没有心疼过?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跟两个孩子说好,这个玩具是公共的,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玩,谁先拿到谁就可以先玩,后来的只能等待。规则一旦建立好,就不要改动。以后家里的这种争抢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6、奖惩要分明,千万不能偏心

家庭规则要早早地建立起来,哪怕二宝还不懂,也要让大宝知道,自己欲求的界限在哪里。即使在家里,也不能为所欲为。一旦有违反规则的行为,两个孩子无论是谁,都要面临同样的惩罚;当然,如果某方面做得好,也要有同样的奖励。这就意味着,奖惩的项目不能是明显偏于哪一方的。比如吃饭吃得好的,一定是大宝,那么二宝也许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得不到奖励。那么,正确的规则应该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问题。如:不能打人、不能浪费食物、不能抢东西等等。

结语:关注大宝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很多二胎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不要因为要照顾二宝的日常起居,就忽视了大宝的心理感受。要像曾经,他(她)是你的唯一时那样爱着他(她),无论世界如何变幻,父母给予他(她)的爱永不改变。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所在!没有安全感,孩子是无法身心健康地成长的。不要等到大宝变成“问题儿童”再后悔莫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长 孩子的心理问题你知道多少

全文共 3760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如何发现孩子心理问题

第二章:22种你该注意的儿童心理异常

第三章:如何让小孩走出心理亚健康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每个父母都要学习的学问。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发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一起来了解孩子的心理吧!

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而,作为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重视时孩予的心理教育问题。有学者指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很需要得到家民的帮助。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则应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

细心观察

多数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较隐蔽,它不像孩子的外在行为和情绪变化那样容易看出来,它需要细心观察。例如,观察孩子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几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视觉占87%.听觉占7%、嗅觉占3.5%、味觉占1%。可见,目光接触在人际交往巾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辅助作用。平素孩子的眼睛是明亮活泼的,而且说话时无拘无束地和你目光相遇。要是他眼珠暗淡呆滞,而且尽量回避你的日光,这就表明他心事重重。也可以看他说话的情况,孩子平时说话不会吞吞吐吐,如果出观了这种情况,表明他心里有了矛盾。

深入交谈

观察不一定令面、准确,还心该有必要的谈话。在谈话中你可以发现孩子的“触痛点”。例如,他不愿谈某门功课的情况,便可以估计到这门功课的学习可能有了问题,这便可能能是他的“触痛点”,这样就可以确定进一‘步谈话的方向。对已经显露出情绪郁结的孩子,为了避免孩子的对立与顾虑,可以先安慰再谈话。

全面调查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病”多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作凋查,通过调查他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弄清了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由于青少年往往比较敏感,因此,在调查时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被跟踪、被监视的感觉。

综合分析

通过观察、交谈与调查.可以把得到的材料仔细分析、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病”所在。大舔分孩子不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其关键在于帮助孩子调节改善心理状态,使孩子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

在家庭中,与孩子的沟通以谈心为主。为了增加效果,谈心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即先把要说的道理想清楚。家长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些道理似乎心里明白,但不一定能有条理地说出来,说得令人信服。因此,有所准备很有必要,然后跟孩子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谈话过程中,不要怕孩予反驳,孩子在反驳中能说出更多的心里话,谈话便会更有针对性。有些谈话,如果针对性强,指寻性强,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则未必,这就需要等待。因为谈话后孩子可能要有个思考过程,或者要有个心理恢复过程。要预计到孩子可能有这个过程,应允许孩子有这样一个过程。在等待期间,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起作用,例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心理医生,以求行之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22种你该注意的儿童心理异常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咨询师。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让小孩走出心理亚健康

不少研究显示,约15%的儿童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其身体发育和躯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无疑,孩子心理成长中的亚健康问题尤其值得父母的关注。

一是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父母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则关注不足。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而每一年龄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满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健全个性发展的前提。

二是对孩子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过度的期望是当今父母养育孩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在对孩子提出期望之前,父母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以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作为期望的参照和出发点。父母还要注意到,为了将期望转变为现实,重要的是让孩子把成人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孩子大多有了自己的居室。但是,孩子的心理空间并非因为物质空间的扩大而“水涨船高”。事实上,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自由自在的、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在父母一厢情愿的“围”、“追”、“堵”、“截”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缺乏自律,情绪起伏不定,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

看来,要让孩子走出心理亚健康,父母要做的方面很多很多……

结语:只有父母才能够完全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所以说关爱孩子,父母是没人可以替代的。(原载于《中华养生保健》2012年第2期,作者:陈玲,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单亲家庭孩子身上七种不良心理

全文共 190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社会都比较浮躁,经常会出现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对于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大都是离婚了的,或者有一方已经逝去,那么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大都会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松,甚至可以说是毫不关心,也就造成了孩子的的一些不良心理的出现。

1、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2、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3、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4、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5、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6、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7、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小编结语: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很多这样的单亲孩子都不是很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听话的孩子 心理问题多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听话”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

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孩子“社交恐惧”是心理问题 父母应着力预防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而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时则是父母情绪不好而毫无道理地把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这种家庭里,便会产生惧怕心理,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没用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患了此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呢?

1.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2.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3.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上述症状时,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