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道家

道家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道家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道家问题。

分享

浏览

852

文章

34

道家三宝是哪三宝,不同人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三宝对三种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也代表不同的东西。

学道者:学道者奉行的三宝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在道教中又叫道、经、师三宝。

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是为出世的三宝。

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是为入世的三宝。

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思想简介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致虚守静是指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无为而治是指社会生态观,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道家思想对后世影响

道家的思想对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如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还如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同时,道家的辩证思维也要我们把握物极必反规律,牢牢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理解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如何理解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道家和道教是一体的。道教的教理教义包含着道家思想学术。具有代表性的道家思想人物如老子、庄子都是以道为最高的思想宗旨,然而道教不仅仅继承发扬道家思想理论,还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教派,尊奉老子为道教祖师,以此建庙祀神。

后知学者区分道家道教,就如同佛家和佛教是一样的。人们热衷道家哲学思想学术,却不愿意接受道教神系立教渡人的理念。申而言之,就是不认同鬼神之说,以此来区分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璀璨而古老的文化,至今也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而道教文化则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不明白道家与道教有什么区别呢?

1、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

2、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

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

3、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4、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的思想精华

道家的文化是“保身”思想精华就是道法自然,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 的价值观念。

所以,道家的“道法自然”是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与道教的联系与区别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流派;二者之间的理论旨趣区别很大。他们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可以从下列几点来作说明:

其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其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其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道教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使得道家与道教之闻又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

另一方面,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学派创始人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庄子可能受到了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的思想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也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无为、不争、不与民争利,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认为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周口是著名道家创始人谁的故里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周口著名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故里。在河南的周口鹿邑县,这里的鹿邑大曲白酒很出名,不过比酒出名的是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是一处包括东汉时期到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很多遗迹的大型的遗址群落。

鹿邑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以前的名字是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就是今天的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称谓天道,也叫天空,传说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常用以名其道观。

在老子故里的有纪念性建筑,起初是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后来改成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把老子庙改为太庙,从唐朝起开始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一直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创始人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创始人是老子。

道家学派的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创始人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他是道教正一道的真正创立者,张道陵是汉朝东汉丰邑人,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丰县。

道教是我国的一个大教,拥有众多信徒,而且创教的历史比较久远,那么道家的创始人究竟是谁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张道陵整合当时的:黄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团体,创立道教称正一盟威之道。

2

后世尊称张道陵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3

张道陵创建道教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4

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 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5

张道陵天师为天师派第一代张天师,其继承者为第二代张天师张衡,张道陵,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由于是第一代,所以又称祖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民国初期,已传至六十三代张恩溥。到六十三代以后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认证下一代天师,使得张天师职位停传。

展开阅读全文

道教和道家的联系和区别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文字文化之外,还有各种理论思想,从小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学习这种文化。比如常见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想必不少人都接触过吧,一般上学的朋友都能学到。那么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区分怎么区分呢?

道家是春秋时期老子发扬的一种精神,总结了道家的思想精华,形成了这种理论。儒家思想是由孔子老师创立的,主要强调品德修养以及仁与礼,也是中国重要的一种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中比较提倡的一种法制思想,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学派,提倡富国强兵,法家不是简单的理论家,而是行动派。墨家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开始的,墨子当时提倡人与人的相爱,反对战争,提倡节约等等思想。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提倡的内容大有不同,另外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更重要的是提倡人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道家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主要的区别是人性论和人生论的不同。儒家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精神文明教育。道家的人性论里面主要是心理属性,还有人的生理,可以有效察觉到一些虚伪的伦理。儒家的人生观主要就是将成就道德人格作为价值取向,人生的态度是比较积极进取的,甚至将天下作为己任。儒家的人生观主要是以超越世俗关系作为核心,一般都是顺其自然,不会彼此打扰。

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

其中会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净无为、贵柔守雌。道家认为道就属于宇宙的根本,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根据人的意志而出现转移。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应该顺应自然,而并不是去违背自然。道家还会认为统治者应该选择一种无为而治的政策,不应该去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这才能实现繁荣昌盛。

内心修养

道家认为人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清静无为的心态,不应该追求地位或者是名利,应该注重于内心的修养。道家还认为首先就应该保持柔弱以及雌性的特点,不应该过于的雄性化或者是刚强,才能有效适应整个社会的变化。

道教会分成多种类型吗

主要分成鬼仙、人仙、地仙,神仙还有天仙。这一个鬼仙做代表的是拥有法力的魂魄,没有办法转世投胎,没有办法上天只能在房间游荡。人选是指凡世间的修真人士,学习法术就可以拥有神通,虽然可以延年益寿,但并没有办法逃脱人世间的轮回,简单来说一直是增长的法力。地仙这就是人间的进化版本,不仅需要学习法术,同样还需要去掌握道法,如此才能够在人世间长生不老,保持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人际关系论

全文共 156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的提出过人际关系的概念,其中数道家的人际关系论最为突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道家人际关系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家的人际关系论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要为财货物欲或名利地位而抛却人格,丧失自我;庄子反对“丧己于物”。这种价值取向,不是来自外在的权威或舆论压力,而是出自主体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道家主张超越世俗的物质欲望,倡导淡泊名利、俭啬寡欲的人生态度。道家认为:人生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对外在的感官享乐。“借外物以乐之,外物虽丰,哀亦务矣。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

依靠外在的物质享受所获得的快乐是短暂而且浅薄的,“有主于中”的精神充实和“以内乐外”的精神快乐才是持久和可贵的。这既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意志薄弱者因随之而来的荣誉、地位变得忘乎所以,在鲜花和掌声中走向平庸甚至陷入深渊。而不为物累、宠辱不惊的恬淡心态则可帮助人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既能从挫折和失败中较快地摆脱出来,又能在成功的喜悦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道家的人际关系论之“无为”

多数人也许就望文生义的把这个“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这样去理解显然是消极的。因为在现代化社会中如果抱着这种“无为”而活,显然必将一事无成。然而,如果我们剥开表面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无为”就会发现老子是第一个看透世间争斗、尔虞我诈拥有宇宙平等观念的人。他看到人们的贪得无厌,争强好胜,为了个人的享乐而不惜互相残杀。因此,老子的“无为”,其实的对自身欲望的遏制。“天地不仁,以万物当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当刍狗”。老子认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然而,人又是最不尊重生命的,会因为一己之私儿随意践踏他人。

因此,老子提出的“无为”就是:倡导人们要尊重人人平等,和谐相处。这对我们在协调人际关系上无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的作用的。抱朴守真,就是要以一颗纯真无欺的诚心去对待他人;谦下不争就是要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不争私利,不恃己功。人际交往是双向互动的,俗话说,人心换人心,爱的反馈是社会互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诚恳、谦让等友爱的言行,往往会引起对方相应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坦露心声,又有利于交往双方在心理上产生道德交流,加深理解,相互取长补短,形成道德认同,从而实现个体道德的升华,促进并保持人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与社会环境高度协调,与他人高度协调的和谐状态。

道家的人际关系论之重视个性

他所强调顺道、道统万物,即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客观外界的规律,又强调率性,即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故其追求的是顺道与率性的结合。庄子在“庖丁解牛”从那些对高超的解牛技术的生动描写中,人们不仅感受到那位率性而行的庖丁“好道”的求索兴趣和热情,更体现出作者循道率性的思想主张和追求本质规律。对行为主体而言,“技”主要是谋生的工具,它是与世俗的功利联系在一起的,而“好道”、“率性”则是超越了功利层面而达到了精神的升华和人性的觉醒,它涵蕴着一种乐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这就启示人们,万物各有特性,各有好恶长短,应该充分认识和应顺万物的自身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自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无待”于任何力量的主宰。当今社会所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又与老庄的“顺道,道统万物”思想不谋而合。道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皆对现在我们所倡导的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错误的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从而做到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家思想中“我命在我不由天”强调了人的生命不是由天决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了人的后天努力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道家炼丹术是怎么起源的?皇帝为什么相信炼丹可以长生?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基本上在古代每个皇帝都希望自己可以长生不老,能够一直占据着天子之位,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都希望能有长生不老之方法,所以炼丹术就出现了。其实炼丹术是道家的东西,毕竟在封建社会还没有科学这东西,所以大家也都非常迷信,认为只要有一部分认为这个东西有用,可能就会马力扩散开来。不过我们现代人肯定知道炼丹术只是一个骗局没有任何作用,那当时的皇帝为什么相信炼丹可以长生不老呢?

炼丹求仙成神仙,这是中国古代众多帝王的终极梦想。神秘的东方炼丹术,不仅酝酿了后来影响世界的火药,更包涵了许多让现代社会难以理解的技术方式。

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在中国基层社会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社会上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以羽化登仙、长生不死为最高目的,这是它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宗教信仰之处。在求仙思想的指引下,炼制金丹大药——“外丹”的金丹派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之际最为有名的炼丹教当属南朝梁的陶弘景。他曾经进行过多种烧炼实验,并为梁武帝炼过丹药。据《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传》:“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梁武帝给他提供了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在他的著作《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提出用火焰试法测定硝酸钾的方法,这在世界化学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李唐王朝自以为是老子的后裔,特别提倡道教和炼丹术,于是道教大兴,炼丹术也在这时达到了高峰。这是与唐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及炼丹术积数百年经验有关的。唐代炼丹药物品种进一步增多,实验操作更加复杂细致,叙述更为具体。炼丹设备从汉代所用的竹筒、土釜等发展到特制的铁质上下釜、水火鼎、火水鼎等。“金丹”与“黄白”丹法进一步分化,有了专门点化药金、药银的技术。唐代著名的“药神”孙思邈同样是一位著名的炼丹家。

丹砂是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核心,几乎所有的炼丹术都以其为基本原材料。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入门法式就是以丹砂为核心的“大还丹”、“小还丹”两种技法。前者是从丹砂(Hgs)抽取了水银,再加热又氧化为“丹”,后者则是利用丹砂提炼的水银制造名为“太精”的神秘丹药(硫化汞)。

古代炼丹术同样诞生了具有现代化学意义的“三十六水法”,作为重要氧化还原药剂的丹砂水、雄黄水、磁石水等使炼丹不仅局限于炼炉之中。此外,譬如炼制金液丹、雄黄、消石等独特丹药的技术也是古代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炼丹术在唐朝之前确实提取淬炼过一些具有化学药剂功效的丹药,甚至曾经获得了皇帝的认可。而在唐朝之后,随着皇帝大臣对于炼丹饵药的重度痴迷与崇信,服食丹药致命的案例屡见不鲜,成为了谋害生命的罪魁祸首。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道家,墨家有什么区别?儒家道家墨家内部还有派别?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华文化的基石就是源自于道家文化,在道教吸收道家文化之前,道家文化其实有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这三派。老子与庄子的地位不必多说了,黄老的思想曾经是做过治国的根本理论,而杨朱派对我国人人性的塑造可以说是影响极深的。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竹林七贤等。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因而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在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代表人物为黄帝、姜子牙、老子、文子等。

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代表人物杨朱、告子等。墨家三派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

楚墨的邓陵子,此派更多的是以侠客的身份,到处行义。他们反对各国的战争,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权贵们为了自己利益发动的,不利于百姓。

齐墨的相夫子,此派是一个以学者辩论为主的门派,他们游历各国,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

秦墨的相里勤,此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务实。帮助秦国的原因,也是因为看见只有秦国当时的制度,是最接近他们墨家的最终设想的,所以他们愿意帮助秦国完成统一战争。儒家八派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展开阅读全文

大明风华徐滨真的皈依道家了?徐滨的结局是什么?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大家应该都在看这个《大明风华》吧,最近出场的一位叫徐滨的人还是非常遭人喜欢的,但是他的人生非常的曲折,很多人想知道他的结局,最近有人问了,这个徐滨的结局是什么呢?话说这个徐滨好像皈依到家了啊?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徐滨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

从目前的预告来看的话,这个徐滨好像真的皈依道家了,徐滨已经自称自己为贫道了,这个已经很明显了,就皈依道家了,但是编剧给这个徐滨加感情线,看太懂。

徐滨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徐滨是男二呢,后期发力的,非常的厉害,在历史上徐滨也是有历史原型的,真正历史上的徐滨叫许彬,许彬小编就先简单的介绍介绍,话说他小的时候就可以一目十行,被称为是神童,后来长大就成了明朝著名的学者,之后中了进士,然后就飞黄腾达了,之后是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在明英宗时期许彬位居首辅,最后75岁的时候因病去世,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在剧中徐滨还没发力,在后半段将会慢慢发力,先帮助这个朱瞻基稳定了局势,最后再帮助这个明英宗很多,朱家有这么一位神秘的人物,故事将变得非常非常精彩了,大家可以拭目以待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徐滨真正历史上可没有这个剧中这么惨,剧是为了好看,才给他加的感情戏的,所以把人看得也挺云里雾里的,都是编剧编的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村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村位于广西藤县南端的象棋镇北流河边,距县城61公里、梧州市区120公里,容县至藤县二级路可到达。

道家村为古代水路的驿站,为窦家司驻地,商贸往来甚广,村庄处于北流河与思罗河的交汇处,山环水绕,翠竹成林。丹霞地貌形成众多景点,是广西丹霞地貌与水结合最好的地方。分石表山、姜冲湖、大河冲、两河、福隆庄及古建筑景区之一。有古码头、榕树、古戏台、四知堂、石表山、覆船洲、铜钟石、望江亭等景点。

象棋镇:在藤县南部。面积184平方公里。人口3.8万。辖15村委会,有221自然村。1950年设象棋区。1958年改卫星公社。1966年改象棋公社。1984年改设乡。1989年改置镇。产红麻、甘蔗、玉桂、茶油、茶叶、沙田柚、松脂等。为县沙田柚生产基地之一。有林场、茶场、园艺场。有中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象棋圩,在藤城西南29公里,北流河西岸。人口880。清同治九。

展开阅读全文

易经是道家还是儒家 易经是归属于儒家还是道家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易经》既是道家的,也是儒家的。《易经》承载了历史使命和任务,虽不乏文采和哲理,是道家重要经典之一,儒家也有深入研究,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易经》简介

《易经》包括了《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道家思想主张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主张

儒家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它的九大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其中孔子提出“仁”,主张“礼”;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八式保身操可助老人长寿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活到了160岁,他的“道家八式保身操”是使他长寿的关键,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秘诀呢,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介绍。对于道家八式保身操可助老人长寿有些人明白,有些人糊涂,今天小编就来为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请不要错过喔。

第一式振阳法:振奋身体阳气

1.闭上双眼;

2.用掌心及掌根处抵住下巴,虎口向外;

3.用力托下巴,依次向上、左、右、前、后托;

4.睁开双眼;

5.叩齿,也就是上下牙相碰;

6.叩齿的同时,四指并拢,用手掌的前半部分沿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的方向擦眼睛;

7.将手掌放在头顶上,掌心使劲,轻轻地向下压头,做5~6次;

8.双手抓住耳朵,向外拔耳;

9.左右手张开,用手指梳头。闭目、擦眼能保养五脏的阳气,托下巴振奋胃经阳气,叩齿养肾,压头拔伸督脉、膀胱经,拔耳、梳头刺激胆经。这6个动作连贯起来,就能振奋元气。每天最好在早晨或上午12点以前练习,因为早晨和上午是元气上升的时候。

第二式洗手法:关节病人的福音

像平常洗手一样动手,注意要活动到手腕。洗手法能活动手上的6条经脉,保持手部经脉通畅。手上经脉通畅,各种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手指关节肿大、疼痛,手部的各种问题就能不药而愈了。

第三式伸臂法:防治肩周炎

1.双手十指交叉,然后用两手的掌心按一下胸部;

2.再翻转手掌,掌心向外;

3.紧接着,双臂向前方、上方、下方、左侧、右侧使劲伸直,总共做十几次就可以了。伸臂法向前、向上拉伸了心经、心包经,做完后,人的精神会马上振奋起来。左右拉伸的时候,牵拉手三阳经,它们的循行经过肩肘部,可以活动肩肘部的气血,所以能防治肘关节疼痛及肩周炎。

第四式松腰法:保肾的大法

1.站立,双脚并拢;

2.双手交叉后,抱住小腿;

3.同时头尽可能地靠近双腿;

4.保持腰部不动,头向左侧,再向右侧扭,各扭10次。

腰为“肾之府”,活动腰是保肾的大法。松腰法还能活动腰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能预防和缓解腰肌劳损,对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背疼痛有显著的疗效。

第五式抽肋法:减肥好方法

1.坐在椅子上;

2.两手十指交叉,放在头后面,双手抱头;

3.抱着头向下俯身,头快贴到大腿上;

4.向左右方向扭头,感觉两肋之间的肌肉被拉紧了。

胆经、脾经和带脉都经过腰肋部,所以抽肋法能振奋这三条经。消除各种肋间疼痛,胁肋胀闷,减去腰部的赘肉都要使用抽肋法。

如果你对老人养生操的好处有哪些?老人常做解绳操可以预防痴呆吗?老人练八式养肝操的好处有哪些?老人每天搓筷子能增强免疫力吗?老人按摩哪些穴位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最适合老人的拍打健身法有哪些?等有关老人健身方面的事儿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养生操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