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儒家

儒家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儒家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儒家问题。

分享

浏览

3302

文章

49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颜子等。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所创立。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孔子,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儒家的创始人。同时,孔子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著名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中,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当时被尊称为旬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曾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宝贵的社会意义。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颜子,也就是颜回,字子渊,是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子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未入仕,是孔子最得意的门上。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同时颜回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有很多著名人物,如子思、朱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四圣三贤分别是谁 有哪些成就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四圣是指孔子、燕回、曾子和孟子。三贤是指孔门圣贤、闵子和冉子。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许多思想家为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儒家四圣

至圣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始祖。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人曾经接受过3000名弟子,因材施教。他死后,弟子把他的语言整理成了《论语》,至今仍是中国的学术宝典,极其珍贵。

傅生燕回:孔子是最好的学生之一。这个人的特点是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就连孔子也对他赞不绝口。这个人学到了什么程度?29岁时,他的头发全白了。32岁时,孔子因贫困而去世。孔子得知后很难过。后人被闫回的精神所感动,称他为傅生。

宗圣曾子:他也是孔子骄傲的弟子之一。他很孝顺。他一生遵循言行必行的行为准则,受到世界的尊重,死后被尊为宗圣曾子。《大学》和《孝经》传遍了世界。

亚圣孟子:他一生遵循民贵君轻的主张,积极游说自己的想法,但没有得到重用。他死后,弟子把自己的言行整理成了孟子,后代皇帝也发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称孟子为亚圣。

儒家三贤

卜子:卜子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性格勇敢,为人好与贤者相处。以文学为名,曾为莒父宰杀。后来,我去了魏国西河学习。我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提倡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服务。李奎和吴奇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敬他。据说《诗》、《春秋》等书都是他教的。

闵子:闵子以孝闻名,是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倩!人不间于父母昆弟的话。

冉子: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是冉季子。春秋末年,他是著名的学者和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以政治事务著称。多才多艺,特别擅长理财。他曾担任季氏宰臣。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

全文共 109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理论的核心价值一般被认为是仁。仁者爱人,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和原始统一。一般来说,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秩序。他要求我们根据血缘关系去爱人,先爱父母,再爱兄弟朋友。做一个遵守道路、礼仪、关心他人的仁慈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思想主张什么 代表人物是谁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孝。儒家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儒家主张以仁、德、仁为重点。

仁慈:仁慈。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仁慈、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起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礼";。孔子以"义";作为判断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友)者,人也适合。

礼:孔子和儒家的政治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在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绳索,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识、理解、观点、知识、智慧、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识的性质、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内容、知识的效果等方面。关于知识的性质,孔子认为知识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类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诚实不欺骗,言行一致的态度。儒家的。"五常";一个。孔子将是。"信"作为"仁";它的重要体现是圣贤必备的道德品质。凡是言行真实,都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别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人民不会欺情相待。

忠诚:自立而立,自立而达。孔子认为忠诚表现在与人交往中的忠诚和诚实。

孝道:孔子认为孝道是仁慈的基础。孝道不仅限于赡养父母,而且应该关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他认为,如果缺乏孝道,赡养父母就被视为养狗,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孝。

艾:指对兄弟的爱。孔子非常重视友谊的道德品质。如果他的弟子按照自己的思想把友谊和孝孝顺并称,他就会把它当一种对待。";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命、创新、文明、和谐、法治等道德思想。

它对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理论支持,巩固和建立高舆论地位,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寻求长期和平的良好政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和平与和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文字文化之外,还有各种理论思想,从小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学习这种文化。比如常见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想必不少人都接触过吧,一般上学的朋友都能学到。那么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区分怎么区分呢?

道家是春秋时期老子发扬的一种精神,总结了道家的思想精华,形成了这种理论。儒家思想是由孔子老师创立的,主要强调品德修养以及仁与礼,也是中国重要的一种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中比较提倡的一种法制思想,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学派,提倡富国强兵,法家不是简单的理论家,而是行动派。墨家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开始的,墨子当时提倡人与人的相爱,反对战争,提倡节约等等思想。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提倡的内容大有不同,另外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更重要的是提倡人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荀子是什么家荀子法家还是儒家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荀子是战国末期,非常有知名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同时还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在当时成为了百家争鸣的一大主要代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拥有着较好的知名度,始终都在广为流传。

历史背景与生平

生活在历史上最混乱最暴利的时代。在进入到春秋时期,周朝开始慢慢的衰落,曾经被周朝控制的国家想方设法去摆脱束缚,并且希望能够得到霸气。一旦在失去这些控制之后,慢慢的就吞并弱者,导致就只能各自战斗。荀子基本上没有人知晓,只不过是一个近似值,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可能是公元前310。

荀子的思想观点

一直都会比较关注孔子的思想,认为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治国理念。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然后又会吸取诸子百家的理论,形成道德观,自然观,还有社会历史观。在这一个基础上,针对之前的哲学作出总结,始终都会借助于圣人的教化,想要去转变老百姓的性情。一直都认为圣人的作用就在于“使天下皆出于治”,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中之重,能够有效改变所有的一切。

荀子思想的影响

从人性观,政治观,教育观等方面都具有别具一格的特点,独树一帜,早已成为了百家之大成者。在社会治理方面,政治治理方面始终都强调政治还有规范的重要性,对于政治治理,还有法治建设,可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所提出的以德治国还有法治为本的理念,慢慢就成为当前统治思想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后期的政治制度创建带来很多不一样的重要参考,慢慢的就逐渐改变整个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用人之道有哪些特点?唯才是举违背了儒家思想吗?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曹操是三国时期当老板的好料,主要是曹操敢于推行新政,而且用人大胆不像吴蜀那么保守。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这就和诸葛亮用人的原则相违背,诸葛亮的要求是“以德为先”要求德才兼备,如果品德不好那再有才又有什么用呢?其实曹操的用人之道可能更加偏向现代,而诸葛亮就还是儒家思想为先。不过有才华的人难免性格上会有些古怪,但诸葛亮肯定就没办法包容他,所以这些人才都会涌进曹魏,这也是曹魏什么能一直保持有新鲜血液更替的原因。

曹操被称为一代枭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思想不再保守固化,而是敢于创新。唯才是举基本上是把“才”放到了第一位,至于说你有些瑕疵的地方也能包容,这种政策让更多人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唯才是举能让曹操知道谁才是人才,知道你是哪方面的才人,也知道应该把你放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曹操的名言就是朝廷不养闲人,所以这也让以前的权贵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毕竟他们一直都是世袭制。但曹操想要完成自己的野心就必须要这样做,把老臣都换走,然后新的能人可以替位。知人善任这一点,曹操是做的最好的。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都会觉得曹操的疑心重,其实那个年代出来的人疑心都重,这也是乱世的特点,你不小心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反而曹操敢推诚取信,用人不疑,正说明了曹操并不是一位贪生怕死的人,如果曹操疑心很重怕有人要害他,那就不会招贤纳士了。而且一般帝王都不喜欢自己身边的人都是聪明人,但曹操就不怎么在乎。朝廷里本来就有东汉的官员还有新选拔的官员,大臣们也有分不同的正营,有支持曹操的也有反对他的。所以曹操作为领袖要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诚意。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在管理上非常严格,赏罚分明,严明军纪,而且还能做到以身作则。曹操也不喜欢和手下抢风头,对于一位统帅来说制定战略和稳定军心才是最重要的,功劳、争面子就没必要和手下去抢了。所以曹操这种大将之风也让很多部下信服,觉得跟着曹操算是跟对了。其实你只要别把曹操惹生气,曹操一般还是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脾气的,起码不会动不动就要杀人。而且也能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虚心纳谏,这也能让大臣们感到曹操的诚意。

总之曹操用人还是非常有技巧的,不需要更大家称兄道弟,靠情义收买人心。会用人,就曹操能成为一代霸主最重要的因素,以坦诚换取信任这对于帝王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你位高权重,但要是得不到百官的支持和拥护那迟早有一天也是要垮台的。其实曹操有一点还做的不够好,所以没能得到士族们的支持,不然曹操在有生之年是有机会称帝改朝换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道家,墨家有什么区别?儒家道家墨家内部还有派别?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华文化的基石就是源自于道家文化,在道教吸收道家文化之前,道家文化其实有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这三派。老子与庄子的地位不必多说了,黄老的思想曾经是做过治国的根本理论,而杨朱派对我国人人性的塑造可以说是影响极深的。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竹林七贤等。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因而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在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代表人物为黄帝、姜子牙、老子、文子等。

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代表人物杨朱、告子等。墨家三派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

楚墨的邓陵子,此派更多的是以侠客的身份,到处行义。他们反对各国的战争,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权贵们为了自己利益发动的,不利于百姓。

齐墨的相夫子,此派是一个以学者辩论为主的门派,他们游历各国,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

秦墨的相里勤,此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务实。帮助秦国的原因,也是因为看见只有秦国当时的制度,是最接近他们墨家的最终设想的,所以他们愿意帮助秦国完成统一战争。儒家八派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文化对西汉造成了哪些影响?家庭伦理有了明显变化

全文共 2310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文化决定了此后中国千年的文化基础,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只能算是主流思想中的一种。大家还能包容其他的礼法,但汉武帝继位后,决定推行独尊儒术,这让儒家成了唯一的礼法文化。那儒家到底对西汉,或者说对汉武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竟然能让汉武帝如此崇拜儒家。实际上带来的改变大概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这次就为大家做个总结,感兴趣的朋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代的“焚书坑儒”,再到汉初“无为而治”,封建统治者们一直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封建统治的礼法文化。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此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汉武帝时期,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从此之后,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官方思想,而孔子也被尊称为“至圣先师”,而被后世所景仰。

礼、法融合是中国传统统治思想的重要特征,而西汉时期作为中国儒家礼法融合文化的初始阶段,又有在哪些方面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礼法融合,法律制度的变更

秦朝统一天下后,受春秋时期法家思想的影响,以法家理论治理天下,尚刑重法,使得“礼”的概念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变更中被忽略,打破了周礼主张的礼法并存的思想。而汉初的统治者们,看到秦二世而亡的例子,在推行法律的过程中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单纯依靠“法”的制约是否能够上达天子,下及草民,维护其统治地位,显然不能的。是以,汉律上承以前各代立法之精华,下开儒家礼法融合之先河,“以礼行法”,减少法律推行的阻力;“以发明礼”,增强道德的制约力。礼法融合实质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而入刑,相为表里也。”

当儒家礼法融入法律之后,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有儒家的礼法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这一原则是根据儒家的“孝”和“仁”的思想,在法律面前可以近亲是可以互相隐瞒罪的,是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而这一思想成为汉律中定罪量刑的一项原则,深刻体现出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典型特征。其二便是贵族特权——“上请”制度,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公侯及其子嗣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皆有“上请”的特权,一般来说,凡经上请,经皇帝认证,一般都可减免获免刑。

此一点就是调强调儒家宗法伦理观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其三在诉讼审判制度上,西汉依照“引经决狱”,“春秋决狱”,仅凭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而非法律条文来断案,成为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过分强调“缘心定罪”,这种审判方法的变化,注重于人的责任,使得礼治的伦理原则得以法律的强制力加以推行,同时还加强了对礼治原则的宣传和弘扬,为儒家思想影响封建法律乃至最终实现礼法融合找到了一条捷径。

二、礼法融合,社会风气的改变

汉代以前,民间的信仰比较开化,有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古代神话人物的崇拜,还有对于先秦时期有功于社稷的古贤圣人的崇拜。但是,他们所崇拜的对象皆不是代表儒家正统思想的事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推崇至极。

受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举孝廉”的影响,一些以孝廉之德的儒者成为人们传颂的对象。统治者以仁孝治天下。由此在社会形成一种“忠孝”观念的风气,忠可以体现为对朝廷的中心,也可以体现为对于家庭的衷心,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便是儒家礼法要求的代表。

西汉中期开始,汉武帝一反秦制,废除了议论战国百家言论的博士,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古代史实,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而且,至此以后,儒家经典不仅在官学上占统治地位,民间教授的私学也很兴盛。

选官制度、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使得儒家礼法在民间信仰方面,独占优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士大夫阶层,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将儒家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整体社会观念在儒家礼法的推动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礼法融合,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

在家庭伦理关系上,儒家一直主张“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在西汉以前,受先秦遗风影响,妇女相对比较自由,为了加强丈夫在家庭的统治地位,礼法首先确立了夫妻关系见不对等,随着父权的上升,妇女的地位不断下降。

就家庭地位而言,妻子要无原则服从丈夫,正所谓“妇,服也。”。“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妻子死了,丈夫可以再娶。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可以丈夫可以大量蓄妾,而妻子只能安分守己。此外,“七弃“之条还规定了丈夫可以单方面休妻的权利。但一般情况,妻子不能主动离开丈夫。“夫有恶行,妻不得去。”

就社会地位而言,妻子的人格荣辱与丈夫紧密相连,她可以享受丈夫或儿子为她带来的爵位,“女子比夫爵”,如果丈夫犯罪,自然要株连到妻子,“罪人完城旦春,鬼薪以上,.......皆收其妻、子、财、田宅。”汉武帝之后,通过推行儒家家庭伦理关系,使得“男尊女卑“的概念深入人心,加之西汉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对于”贞妇“、”顺女“的表彰与优待政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妇女道德典范,并对后世中国妇女地位产生深切的影响。

儒家礼法文化对西汉社会产生的巨大了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朝廷立法,社会观念,甚至到家庭关系。至此,儒家礼法文化开启了2000多年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汉代对对于礼法的融合,使得儒家礼法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基石,贯穿数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亚圣是哪位圣人儒家?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亚圣到底是谁呢?亚圣其实就是一位比较伟大的儒家思想家了,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又有什么样的著作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亚圣是指的“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为“亚圣”。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儒家五圣:

圣人是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儒家五圣在儒家学派中占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至圣”,颜回被尊称为“复圣”,曾子被尊称为“宗圣”,子思被尊称为“述圣”,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展开阅读全文

传统武德的儒家文化内涵是什么?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本土的有两大宗教一个是道教另一个则是儒教。儒教的思想在中国渊源流传,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它包含的人文思想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儒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影响着很多中国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儒家文化思想的内涵吧。

我国传统武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而且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汲取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传统武德在长期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了民族传统的多个方面,并根深于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文化的影响之中,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邃。

儒家文化

传统武德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均从不同层面对“义”字道德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论述。《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传统武德中的重要信条。武林中所尊奉的“义”主要是指儒家所推崇的“大义”,即为祖国、为人民之义。自古以来,卫国护民,行侠仗义一直就是武林中追求的人生理想。

传统武德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

“信”是儒家伦理“五常”之一,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在儒家伦理规范体系中,“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强调做人要“信以诚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传统武德规范体系中,“信”与仁、义、礼等一样是武林人士尊奉的重要道德信条。“信”作为传统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是教习武者学会做人。“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一直是武林人士最根本的人生观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传统武德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

“勇”指勇敢、坚强、刚毅。孔子曰:“仁者必有勇”。仁者爱人而无私,就敢于向一切丑恶宣战,就无畏。“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有“大勇”和“小勇”之分。传统武德中所提倡的勇是孟子所说的“安天下之民”的“大勇”,是为赴国难、匡扶正义的勇,体现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而不是那种逞能显技的小勇。历代武林志士均以大勇为追求目标。“勇”是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也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武林志士的浩然正气也影响着平民百姓,他们从中吸收精神力量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准则,敢于同一切邪恶势力做斗争。

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武德在武术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对习武者言行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乃至已成为习武者的一种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挖掘中华传统武德中的儒家文化精髓和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李斯是法家还是儒家 李斯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典型的法家,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为官。他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并持金玉游说(shuì)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在秦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还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还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的儒家的两大代表人物是 至圣亚圣是哪位圣人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被尊称为“至圣”的人是孔子,被称为“亚圣”的人是孟子。除了孔子和孟子之外,儒家代表人物中,还有三位“称圣”者,分别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

孔子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有弟子三千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晚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这本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儒家提出什么主张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它的九大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世的时候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在教育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孟子思想主张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认为人民应该排第一,君主在人民之后。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每个人生出来都是善良的。

展开阅读全文

致胜所指的儒家代表人物 至圣儒家代表人物是谁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至圣”儒家代表人物指的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人们尊称为“至圣”。

孔子简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更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孔子晚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主张

1、思想家: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主张“己所不欲,勿问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主张“举一反三”的教育方式。

3、政治家:主张“为政以德”的政治纲领,主张“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施政要领,并在《礼记-礼运-大同属篇》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政治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至圣所指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至圣儒家代表人物是谁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至圣”所指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

孔子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有弟子三千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孔子晚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的成就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一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在教育方面,孔子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对我国教育事业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认为人心的感通是 儒家认为人心的感通是什么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认为人心的感通是由于人与祖先有感通的能力,而鬼神之说也是出自这种感通的能力。人心所感通的其实是“理”,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而“理”是事物存在的规律,气之聚散是“理”的表现,因而人心感通到的其实是天地之理,而非“灵魂”。

人心的感通说的出处

人心的感通说出自程朱理学,主要出自宋代儒家思想代表人二程,也即程颢、程颐。二程认为:心所感通者,只是理也。知天下事有即有,无即无,无古今前后。至如梦寐皆无形,只是有此理。谓祭祀,也就是通过集中精神感通天地之理。因为祖先和子孙共有一气,所以有感通之理。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如下: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儒家治国主张是“仁政”和“德治”,儒家主张“礼”,提倡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儒家治国理念

一、仁政、德治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保持富强,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地广大,二是人口众多,三要有足够的可耕土地。《易传》指出:一要靠“仁”,二要靠“财”。君主要守住王位,必须以仁政治国,爱护人民,要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凝聚力,须有充足财物足以养活人民,使人民生活无忧。

二、礼治

主张“礼”,提倡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鬼神之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

2、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经典语录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经典名句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儒家经典语录大全,欢迎阅读。

儒家经典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儒家精华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儒家经典名言名句

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9、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0、仁者无敌

儒家名言名句集锦

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经典中五经是指什么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五经”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那么五经包括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五经的内容,欢迎阅读。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1书: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经: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3经:周易

《周易》即《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4经: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儒家经书之一,是一部先秦文献汇编,内容以上古及夏、商、西周君臣讲话记录为主。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5经: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6书: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7书:孟子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时代中后期。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8经:礼记

《礼记》是儒家五经之一,为士者必读之书。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

9书: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展开阅读全文